CN1943176A - 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43176A CN1943176A CNA2006800000471A CN200680000047A CN1943176A CN 1943176 A CN1943176 A CN 1943176A CN A2006800000471 A CNA2006800000471 A CN A2006800000471A CN 200680000047 A CN200680000047 A CN 200680000047A CN 1943176 A CN1943176 A CN 19431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station
- bridge joint
- circumference
- commun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6—Cell enhancers or enhancement, e.g. for tunnels, building shadow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04L12/462—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ridge based backbone
- H04L12/4625—Single bridge functionality, e.g. connection of two networks over a single brid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0—Special cell shapes, e.g. doughnuts or ring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网络包括至少由基站服务的第一区域,并且进一步包括被部署在所述基站周围以定义在所述基站周围的圆周的多个桥接站。每个桥接站包括用于产生主要位于所述圆周外部的覆盖区域的一根或多根定向天线,从而在运转时在所述圆周内形成内部地带,其中在该内部地带内,所述桥接站的灵敏度和信号强度显著低于所述基站的灵敏度和信号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息通信。本发明特别涉及在蜂窝网络中传输数据的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由欧洲电信标准化委员会(ETSI)于1998年建立并管理的第三代(3G)电信标准,代表了为分组格式的数据传送提供便利的电信实现。3G标准的本质在于分组格式允许传送数据,而不论其性质。因而,语音数据和基于信息的数据能被同等地传送。进一步,因其能被置于分组形式并且因此能被传送,多媒体数据也能被传送。
鉴于用户对传送数量不断增加的具有改进的服务质量的多媒体数据和/或语音数据的普遍需求,对于现有系统存在全面且持续的寻求改进的需求,以使得系统能有更大的分组数据吞吐量。
特别地,目前正在制定标准的进一步文本(portfolio),现在暂时被称为4G(第四代)。4G用于将3G的容量扩展至少一个数量级,并提供一个全分组交换的网络。然而3G至少部分后向兼容,因此3G网络常常包含服从在前的、可能是基于非分组的标准的设备;4G网络元件则意图为完全基于分组的。4G中可用的数据速率预计将达到100Mbps,并且预计其能发展到高达1Gbps。
显然,电信领域的发展通常被预计会导致数据吞吐量的进一步增加,因此不能从对当前确定可得的目标的现有理解来推测本发明的性能上限。
后面的图将更可能被提供给步行者使用的移动设备,而不是机动车辆所使用的设备。这是因为移动设备的相对快速移动可能会使数据速率受损。
在此语境下,现在将针对基于蜂窝结构的移动通信系统对本发明的领域进行描述。为了向在由移动通信服务所覆盖的地理区域(服务区)内的移动设备的用户提供覆盖和容量,采用了蜂窝结构。通常,设计移动通信系统,使得在服务区内的任一点,能在服务区内的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建立通信。可通过以一种规则的样式(regular pattern),或者尽量近地考虑地形的自然特性,对基站进行定位,以实现通信的建立,从而使得基站通常可管理蜂窝结构的各个小区。基站被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网络中枢(networkbackbone)。这个中枢典型地是通过硬接线连接来实现的。
为使移动通信系统实用,必须为用户提供服务质量的最低标准。这需要满足系统中具有移动台和基站间通信的性质的各种技术标准。这些标准中有系统的覆盖(即服务区的范围)和容量。在行进中,如果移动台进入了具有少量或没有由与基站和/或中继的通信提供的覆盖的区域,用户将对服务质量感到不满。除此之外,如果请求电话呼叫的连接时网络达到了容量,用户也将会感到不满。
图1说明了一个服从3G标准以提供改进的覆盖和增强的容量的布置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图所示,所述实施例包括基站(未示出),每个基站具有波束图,其常规地被描述为基本上呈六边形(由于六根按角度间隔的天线)。根据这种六边形波束图,就能依靠规则分隔的基站建立蜂窝区域模式。这样就定义了一个宽阔的、覆盖所述服务区的宏小区结构。宏小区为在该小区的基站和该小区内具有高移动性级别但数据吞吐量可能低的移动台之间的通信提供便利。在其之上,在该示例性布置中,还配置了另一批基站,其每一个提供更小的基本上呈六边形的覆盖区域以提供微小区。微小区的特征在于,其提供比宏小区中更高的数据吞吐量,但却以微小区内的移动台的移动性为代价。也就是说,微小区越小,将会导致从一个微小区到另一个微小区的切换情况越频繁。而通过进一步部署基站可以获得蜂窝结构的另一层,其包含比微小区还要小的小区。这些小区因此被命名为微微小区。再者,由于以给定速度行进的移动台所需要的切换次数远远大于在宏小区结构中的相应次数,这些小区更进一步地受到有关移动台的移动性的影响,但传输强度以及与基站邻接却允许更高的数据吞吐量。
因此,这种方法主要缺点在于,由于在所述网络中枢上额外部署基站造成基础设施成本的显著增加,在附加的基站间进行有效通信的需要造成增加的网络结构,以及与将基站部署到宏、微和微微小区网络相关的组织需求,以及为基于车辆的移动台提供384Kbps、为静止和接近静止的移动台提供2Mbps的对数据吞吐量的变化限制。此外,还存在由于在小区间以及在小区分级层次(cell hierarchy)的重叠层间的切换造成的网络中枢上的大量信令业务。
另外,用于具有这种蜂窝结构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媒介有些不可预知。这是由于存在来自于诸如建筑物和地貌的地形的物理结构的多径效应。多径传播能破坏这种系统中无线通信的良好运作,这是因为它将噪声以信号自身的回波的形式加到信号中。这种噪声足以导致使用中的电话呼叫的终止。这种终止从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运营商)的角度来说是极不希望发生的,并且从移动电话设备的使用者(用户)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
为了克服多径传播问题以及它对用户感受到的服务质量的影响,已知,网络运营商可采用一个或多个中继器,或是转发器。可以注意到,术语“中继器”和“转发器”在现有文献中是被互换使用的。它们被关于服务区中的基站进行布置,以便扩大与所述基站关联的服务区的蜂窝部分的覆盖,从而增强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连通性。中继器基于这样的方式工作,即将接收信号盲中继至其各自的基站。也就是说,中继器不实现解码功能,并因此不能增强与在中继器的接收数据相关的任何服务质量特性。因而,被中继器的覆盖区域所覆盖的移动台仅仅只是得到信号强度的提升。
Badruddin,N.和Negi,R.的文章(“Capacity improvement in aCDMA system using bridginging,”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Networking Conference,2004,WCNC.2004,(IEEE,Volume:1,21st-25thMarch 2004,Pages 243-248))提出了一种用于基于CDMA的小区并改进容量的增强的中继系统。在这篇文章中,Badruddin和Negi指出,当距离中继器相对近的移动台(MS)与距离较远的基站(BS)以高功率直接通信时,存在对中继器的严重的干扰问题。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例如,当MS距离基站0.9km,而中继站距离该基站1.0km的时候。这种干扰会影响容量。
Badruddin和Negi提出了一种时分复用(TDM)的方案,其中,对于三个时隙的每一个,在小区的一个120度扇区内的直接通信的MS和在小区的相对的120度扇区内的被中继的MS占用一个时隙,形成一个扇区彼此相反的蝶形领结布局。这可以最大化在直接通信的MS和使用中的中继器间的距离,并从而最小化它们之间的干扰。这样可获得更高容量,但其严重的不足在于,为了维持TDM方案下的吞吐量,需要三倍原始数据速率的传输,才能使每个120度扇区直接和间接地顺次进行通信。
为了限制这个问题,该文接着建议使用六个60度的扇区以使得,例如,在第一个时隙,扇区1、3和5允许直接通信,而扇区2、4和6允许中继通信。在第二个时隙,上述模式交换。当保持在其中反向扇区总是处于反向模式的布局时,此时相邻扇区也处于反向模式,因而在每个中继器很少减少干扰,也就降低了容量的改善。这一方案仍旧使用具有两个时隙的TDM方案,并因此仍然需要双倍的数据速率来维持吞吐量。
此外,两类方案都需要在MS、中继器和基站间的精确定时来进行时分复用。
发明内容
因此,以限制上述缺点为目标,期望为小区找到有关吞吐量和移动性的改进。本发明意图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桥接站(bridging station),包括至少第一定向天线,其用于产生主要关于基站面向外的覆盖区域。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一根或多根定向天线被用于产生主要位于圆周以外的覆盖区域,其中所述圆周被关于基站定义并且基本上与所述桥接站一致。
在上述方面的另一种结构中,每个桥接站同与之通信的移动台间采用一条上行链路和一条下行链路的通信方案,但采用不同的通信方案与基站通信。
在上述方面的再一种结构中,桥接站经由面向基站的视距窄波束无线链路(line of sight narrow beam wireless link)与基站通信。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可选的结构中,至少一个桥接站经由DSL链路与基站通信。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基站包括用于与覆盖区域内的移动台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用于与多个桥接站通信的高带宽通信装置。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基站经由定向于桥接站的视距窄波束无线链路与桥接站通信。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通信网络包括至少一个被基站服务的小区,所述小区中还分布有环绕在基站周围以形成不特定形状的圆周的桥接站,其中,桥接站包括一根或多根定向天线,其用于产生主要位于所述圆周以外的覆盖区域,导致在基站周围的圆周内形成有效的内部地带,在其中对于所述内部地带内的任一个MS,桥接站的灵敏度以及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基站的灵敏度以及信号强度。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桥接站被部署以与基站进行直线对传(lineof site),并在运转时被安排以经由窄波束无线链路与基站通信。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布置桥接站以环绕基站,以及配置所述桥接站的发送和接收方向性以给出主要关于基站面向外的覆盖区域。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桥接站给出主要位于圆周外部的覆盖区域,其中所述圆周关于基站定义并且基本上与所述桥接站一致。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基站功率管理被配置以提供保持利用多个桥接站的覆盖的连续性的最小覆盖区域。
而在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一种网络小区规划或者重新规划的方法,包括:配置桥接站的方向性,以提供主要位于基本上由所述多个桥接站在基站周围定义的圆周以外的期望的覆盖区域。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小区规划进一步包括:为基站周围的选择的多个桥接站确定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数据载体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当指令被加载进计算机时,会使计算机如桥接站一样工作。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当指令被加载进计算机时,会使计算机如基站一样工作。
在上述方面的一种结构中,当指令被加载进计算机时,会使计算机如网络控制器一样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3G蜂窝网络的示意图,并且其产生本领域公知的覆盖方案;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和桥接站的示意图,其说明产生的覆盖区域;
图3为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和桥接站的示意图,其说明在基站和桥接站间的通信;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和桥接站的示意图,其说明高速率业务结构;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和桥接站的示意图,其说明低速率业务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以下说明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有全面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不需要在实现本发明时采用这些具体的细节。
现参照图2,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基站(BS)130被连接到蜂窝网络中枢(未示出),例如,经由到移动交换中心(未示出)的有线连接。在基站(BS)周围一段距离部署了没有与中枢网络相连的桥接站(BRS)121-126。术语“bridging station(桥接站)”来源于首字母缩写词“Basestation Relay Integration Device for Generic Enhancements(用于一般增强的基站中继集成装置)”。
桥接站121-126包括被布置以提供在基本上关于基站130向外方向上的通信的波束天线。因而每个桥接站提供各自的向外的覆盖区域101-106。
因此,位于基站和所部署桥接站间的移动台(MS)131-134只能感知基站130,并因此与之直接通信。
相比之下,位于所部署的桥接站之外而位于向外的覆盖区域101-106中的一个之内的移动台141-143,能同时感知BS 130及一个或多个BRS,但选择具有最强信号(例如,在广播信道上)的BRS与之通信。
其结果就是在小区内生成两个地带:一个是内部地带,在其中MS只能觉察到基站,并且因此与基站直接通信(由图2中的阴影区域表示);另一个是由覆盖区域101-106组成的外部地带,在其中MS选择与邻近的桥接站进行通信。
有利地,桥接站121-126的方向性意味着不仅在内部地带的MS不会感知桥接站,桥接站121-126也不会感知来自内部地带的MS,因此也就不会受到来自这些MS的干扰。
同样有利地,在外部地带的MS将调整它们与最近的BRS进行通信的功率输出,并因此最小化它们在BS 130处引起的以及对邻近BRS的干扰。
因而,没有如现有技术中所遇到的时分复用或者子小区的分层布局的缺陷,可以获得干扰的全面显著降低以及容量的相应增加。
可以理解到,在实际中,来自每个地带的一些偶然信号(incidentalsignal)可能会被其他地带感知。例如,来自内部地带中的MS的(严重衰减)的信号可能会由于外部地带中建筑物的反向散射到达BRS。同样地,在大部分定向天线主要在优选的方向范围上敏感的同时,可能会在其他方向上有残留的灵敏度。因而BRS可能感知来自内部地带的MS,但却是在与在其自身向外的覆盖区域内的MS相比显著地衰减的灵敏度上。相反地,在内部地带的MS可能会感知BRS,但却如同相当微弱的信号。
因而实际上,桥接站可被看作是被部署以形成关于基站的圆周,其中在圆周内的桥接站信号强度是可忽略的,而在所述圆周外的桥接站的信号强度在其各自的桥接站覆盖区域内是主要的。因此,所述圆周内的区域形成所述内部地带,且所述桥接站覆盖区域形成所述外部地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移动控制的切换在桥接站和基站之间切换在小区内漫游的MS。
现参照图3,在步骤s1,移动台确定来自当前服务的基站或桥接站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已下降到低于给定门限。如果没有,那么在步骤s2不需要进行切换。
然而,如果所述信号强度下降到低于所述门限,那么在步骤s3,服务器发现处理(server discovery process)确定可测量的服务器,BRS和BS二者的信号强度。如果MS当前不在会话中,那么在步骤s4A它会与新的BRS或BS服务器连接,并在步骤s4B通知基站(间接地,如果与桥接站连接)其接入点的位置。
如果MS当前在会话中,那么在步骤s5,MS检查所选服务器的资源的可用性。如果资源可用,那么MS就会像步骤s4A中那样进行连接。如果资源不可用,那么在步骤s6,MS留在当前服务器。只要接收信号强度低,MS就将检查在可选服务器的资源可用性。然而,如果在步骤s7,接收信号强度被确定下降到低于第二门限,那么在步骤s8所述连接就被中断,并且MS如在每个步骤s4A那样连接到更好的服务器。
显然,如果在此处理中在当前服务器的接收信号强度再次提高,以致于超过了切换门限值,那么可以在任意点退出所述切换处理。
现参照图4,由于桥接站121-126未被与蜂窝网络中枢相连接,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它们还包括经由不同于常规BS-MS通信所用的通信链路的通信链路与基站130直接通信的装置。优选地,该链路为在基站和桥接站之间的视距窄波束、高带宽的双向无线链路。在图4中,仅为示例,示出了基站130,其向桥接站121、123和125发送,并且接收来自桥接站122、124和126的传输。
可选的通信链路包括为提供通信链路而调制的激光或红外线,或者利用事先存在的基础设施的有线链路,例如公共交换电话网上的SDSL。这种有线链路可能具有有限的带宽,并且因此可能更适合于服务于相对低业务区域的桥接站,例如,办公室的一层,或者拓扑结构不能实行无线链路的地方。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BRS和BS间的链路可能不同于MS和BS间的链路的时候,BS将对来自BRS的信号进行处理,在该处理中BRS好像在该位置上的一簇MS。因此,对经由BRS的MS连接的处理对于基站是透明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桥接站121-126通过充当类似ad-hoc网络的一部分来帮助在所述外部地带中的MS和所述内部地带中的BS 130间的通信,允许经由到相关BRS的跳实现在所述外部地带中的MS和BS 130之间的通信。用于建立ad-hoc网络的机制为本领域所熟知。然而,由于桥接站的固定性,预计只有两跳(从MS到BRS和从BRS到BS)是必需的。
可以注意到,当图2和图4中有六个桥接站时,其均匀分布并且每一个覆盖类似大小的区域,实际上可以部署任意合适数目的桥接站,并且其可以具有适于整个小区范围内的拓扑结构和业务需求的基本上向外的覆盖区域。因而区分所述内部和外部地带的圆周可以是任意形状,并且桥接站的密度可以变化以生成适用的微小区和微微小区大小的覆盖地带。
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为许多蜂窝网络系统,特别是为4G蜂窝网络提供了大量其他的优势。
正如比较2G和3G网络时所看到的,当所提供的数据速率增加时,BS的范围趋于变小,因而需要更多的基站来覆盖给定的区域。对如此高速率的网络,使用不需要接入网络中枢的桥接站是一种特别简单的改进覆盖和容量的方法。
此外,在MS和BRS之间以及在BRS和BS之间的不同链路意味着可以为这些链路采用不同类型的传输方案。
对于MS-BRS链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BRS接收机采用接收分集技术,以对任意类型的MS提高在MS和BRS之间的上行链路质量。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BRS发射机采用发射分集技术,以对于适于接收这种信号的MS提高下行链路质量。显然,这两个实施例可以被结合。
在再一个实施例中,BRS和MS采用多输出、多输入(MIMO)技术帮助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BRS-BS链路,可以为发射和接收分集技术考虑更高复杂度的解决方案。而且,如前所述,可以采用窄方向性波束传输(narrow directionalbeam transmission)来最小化整个MS-BS中继链路的这部分中的多径传播。还可以注意到,对于BRS的细视距定位将进一步减少多径传播。
高速无线数据网络的另一个问题是移动台相对短的电池寿命。具有邻近的桥接站的小区的增加,以及总体干扰的减少,都降低了在MS的发射功率需求,延长了便携式设备的电池寿命。
此外,由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可扩展的。图5和图6说明了,针对日间和夜间通信水平或业务量,在六边形小区里对内部和外部地带的理想化部署。
参照图5,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有六个桥接站121-126都在使用中以处理在外部地带1到6中的在日间高峰期间遇到的业务量水平。而在夜间,参照图6,桥接站121、123和125可以关闭,这是因为余下的桥接站122、124和126能容纳在外部地带A到C中的较广覆盖范围内的已经减少的业务量。
可以注意到,在这每个实施例中,或者至少在夜间,桥接站将有足够的灵敏度来覆盖与其相邻的BRS的覆盖区域的足够比例,使得在夜间重叠覆盖。这可以是固定特性,或者,灵敏度/发射功率也可以在夜间结构转换的时候改变(如果必要)。
可以注意到,日间和夜间只不过是对业务量水平模式的说明,桥接站的部署和悬置可以与特定小区的业务量状况相适应。类似地,桥接站的部署和悬置可以与小区内的当前业务量水平相适应,例如为缓和小区呼吸效应。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没有必要保持BS的覆盖区域来匹配小区的范围,因为BRS为所述外部地带中的MS提供了通信链路。因此,基站功率管理可被配置以提供能够维持多个桥接站的覆盖连续性的最小覆盖区域。
再次参照图5,很明显,相对的外部地带对,101和104,102和105,以及103和106在小区内受到最小的交叉干扰,因为它们对它们的覆盖进行导向使其相互远离且被所述内部地带分离。这种最小的干扰有利于促进在相对的外部地带对中再用CDMA码。同样有益于CDMA系统的是,通过与间隔的且分布在桥接站之间的MS进行的通信,可以降低与多用户检测相关的在基站的计算开销。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本发明适用于在其中移动通信设备与中心站相连,而所述中心站又与诸如无线本地环路的有线基础设施相连的其他无线体系结构。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还显然,在基站与桥接站之间的通信可以在不同于它们中任一方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的频带上。例如,与移动台的通信可以在4G注册的频带上,而同时,在基站和桥接站间的通信可以被集中在适合更高带宽通信的更高频率上。
还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在其中加入了如下步骤:在基站周围部署多个桥接站,以形成在所述基站周围的近似圆周;以及
配置所述桥接站的方向性以提供主要位于所述圆周以外的覆盖区域。
类似地,一种网络小区规划方法,在其中加入了以下步骤:为所选择的基站周围的多个桥接站确定位置,并且配置所述桥接站的方向性以提供主要位于基本上由所述多个桥接站在基站周围定义的圆周以外的期望的覆盖区域。
对于在其中已完成站点的物理部署的网络,偶尔采用重新规划来解决季节性的或是人口统计的业务量变化是很常见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种网络小区重新规划方法,在其中加入了以下步骤:配置小区内桥接站的方向性,以提供主要位于基本上由所述多个桥接站在基站周围定义的圆周以外的期望的覆盖区域。
类似地,小区维护和优化的方法将加入以下步骤:配置小区内桥接站的方向性,以提供主要位于基本上由所述多个桥接站在基站周围定义的圆周以外的期望的覆盖区域。还可以加入以下步骤:响应于桥接站的使用和未使用来配置桥接站和/或基站的方向性。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以提供合适的设备或操作;特别地,桥接站可以由单个离散实体,加到诸如计算机的常规主机设备的单个离散实体、多个实体构成,或者通过调整诸如计算机的常规主机设备的现有部分来形成。可选地,也可以设想附加实体和调整的实体的组合。例如,在制造基站中使用的组成部分在适当的重新配置后可以用于构造桥接站。因而调整常规设备的现有部分可以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的改编程序。同样地,所需的调整可以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在诸如软盘、硬盘、PROM、RAM的存储介质上,或这些或其他存储介质的任意组合上或信号上存储的处理器可执行指令。
类似地,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所述网络小区规划方法可以由网络控制器在来自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指示下实现。
可以理解到,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部分或全部优点:
i.没有连接到蜂窝网络中枢的桥接站的低成本部署;
ii.由于相对于基站的发射/接收灵敏度的方向性,在桥接站的干扰显著降低,从而能够增加小区容量;
iii.桥接站对基站透明;
iv.提供适合于每一跳所用设备的不同传输方案,提高可用频谱的使用效率。
Claims (18)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桥接站,包括用于产生主要位于圆周外部的覆盖区域的一根或多根定向天线,其中所述圆周被关于基站定义并且基本上与所述桥接站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接站,在运转中进一步被安排以使用第一通信方案与所述桥接站的覆盖区域内的移动台进行通信,并且使用第二通信方案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桥接站,被进一步安排以经由朝向所述基站的视距窄波束无线链路与所述基站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桥接站,被进一步安排以经由DSL链路与所述基站通信。
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基站,包括:用于与覆盖区域内的移动台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并且进一步包括:用于与多个桥接站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其中每个所述桥接站在比单个移动台更高的带宽上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基站进一步包括:经由朝向每一个各自的所述桥接站的视距窄波束无线链路。
7.一种通信网络,包括:至少一个由基站进行服务的第一区域,并且进一步包括:部署在所述基站周围,以定义在所述基站周围的圆周的多个桥接站,其中,每个所述桥接站包括用于产生主要位于所述圆周外部的覆盖区域的一根或多根定向天线,从而在运转时在所述圆周内形成内部地带,在所述内部地带内所述桥接站的灵敏度和信号强度显著低于所述基站的灵敏度和信号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网络,其中,所述桥接站被部署以与所述基站进行直线对传,并在运转时被安排以经由窄波束无线链路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
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基站周围部署多个桥接站,以形成在所述基站周围的近似圆周;以及
配置所述桥接站的方向性以提供主要位于所述圆周以外的覆盖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配置所述基站的功率管理,以提供保持利用所述多个桥接站的覆盖的连续性的最小覆盖区域。
11.一种网络小区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基站周围的选择的多个桥接站的位置;以及
配置所述桥接站的方向性,以提供主要位于基本上由所述多个桥接站在所述基站周围定义的圆周以外的期望的覆盖区域。
12.一种网络控制器,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配置小区。
13.一种网络小区的重新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置桥接站的方向性,以提供主要位于基本上由多个所述桥接站在基站周围定义的圆周以外的期望的覆盖区域。
14.一种网络控制器,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重新配置小区。
15.一种无线通信网络,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和14任何一项所述的网络控制器。
16.一种数据载体,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其中当所述指令被加载到计算机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如同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桥接站一样工作。
17.一种数据载体,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其中当所述指令被加载到计算机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如同根据权利要求5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基站一样工作。
18.一种数据载体,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其中当所述指令被加载到计算机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如同根据权利要求12和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网络控制器一样工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GB0508208A GB2425440B (en) | 2005-04-22 | 2005-04-22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GB0508208.6 | 2005-04-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3176A true CN1943176A (zh) | 2007-04-04 |
Family
ID=34639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800000471A Pending CN1943176A (zh) | 2005-04-22 | 2006-04-21 | 无线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60281493A1 (zh) |
JP (1) | JP2008526050A (zh) |
CN (1) | CN1943176A (zh) |
GB (1) | GB2425440B (zh) |
WO (1) | WO2006115288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2526A (zh) * | 2011-09-08 | 2014-05-0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包括用于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的多个连接的近场通信网络中控制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478988A (zh) * | 2016-08-11 | 2019-03-15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使用无线电接入技术来在无线回程网络中建立链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26893B (en) * | 2005-06-02 | 2008-08-20 | Toshiba Res Europ Lt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JP4958515B2 (ja) | 2006-10-30 | 2012-06-20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
US8718541B2 (en) * | 2007-12-31 | 2014-05-06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for optimal lo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infrastructure relay nodes in wireless networks |
CN102067716B (zh) * | 2008-04-21 | 2015-03-11 | 苹果公司 | 用于具有中继功能的远程无线电模块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
JP5370368B2 (ja) * | 2008-10-07 | 2013-12-1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中継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PT3462798T (pt) * | 2014-03-25 | 2021-11-2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Sistema e método para acesso aleatório físico baseado em feix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10738A (en) * | 1991-09-03 | 1995-04-25 | Ncr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JPH0613950A (ja) * | 1992-06-25 | 1994-01-21 |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 無線中継方式 |
NL1000875C2 (nl) * | 1995-07-24 | 1997-01-28 | Nederland Ptt | Telecommunicatiesystemen, alsmede basisstation alsmede repeaterstation, alsmede werkwijzen. |
US6272120B1 (en) * | 1997-01-28 | 2001-08-0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ulti-radio bridge |
US6084881A (en) * | 1997-05-22 | 2000-07-04 | Efficient Networks, Inc. | Multiple mode xDSL interface |
JP3544890B2 (ja) * | 1999-03-31 | 2004-07-2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
US6501955B1 (en) * | 2000-06-19 | 2002-12-31 | Intel Corporation | RF signal repeater, mobile unit position determination system using the RF signal repeater,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 |
US7092714B2 (en) * | 2002-02-12 | 2006-08-15 | Airne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improving RF spectrum efficiency with repeater backhauls |
JP3940062B2 (ja) * | 2002-11-18 | 2007-07-04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無線通信中継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20040146013A1 (en) * | 2003-01-22 | 2004-07-29 |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ime division duplex relay system with high speed automatic up-link and down-link detection |
US20040229563A1 (en) * | 2003-02-14 | 2004-11-1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indoor environment |
BR0318162A (pt) * | 2003-02-26 | 2006-02-21 | Ems Technologies Inc | dispositivo de melhora de sinal celular |
-
2005
- 2005-04-22 GB GB0508208A patent/GB2425440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4-21 CN CNA2006800000471A patent/CN1943176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4-21 WO PCT/JP2006/308924 patent/WO2006115288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4-21 US US11/407,974 patent/US2006028149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04-21 JP JP2007530536A patent/JP2008526050A/ja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2526A (zh) * | 2011-09-08 | 2014-05-0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包括用于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的多个连接的近场通信网络中控制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478988A (zh) * | 2016-08-11 | 2019-03-15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使用无线电接入技术来在无线回程网络中建立链路 |
US11678308B2 (en) | 2016-08-11 | 2023-06-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ink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usin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8526050A (ja) | 2008-07-17 |
GB2425440A (en) | 2006-10-25 |
GB0508208D0 (en) | 2005-06-01 |
US20060281493A1 (en) | 2006-12-14 |
WO2006115288A1 (en) | 2006-11-02 |
GB2425440B (en) | 2008-05-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534919B1 (ko) | 핸드오버 관련 기술, 장치 및 방법 | |
US10680681B2 (en) | Enhancement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with adaptive reduced-power almost blank subframes based on neighbor cell profile data | |
Zhang et al. | Fog radio access networks: Mobility management,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and resource optimization | |
US10104641B2 (en) | Network selection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 |
Chowdhury et al. | Integrated RF/optical wireless networks for improving QoS in indoor and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 |
US9930558B2 (en) | High frequency radio environmental mapping and system procedures | |
US10356628B2 (e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terminal apparatus | |
CN1943176A (zh) | 无线通信系统 | |
CN103442409B (zh) | 宏蜂窝与小蜂窝异构网络下的用户接入方法 | |
CN103891333B (zh) | 用于在毫微微蜂窝小区网络中校准功率的方法和装置 | |
EP2643994A1 (en) | Various routing architectures for dynamic multi-hop backhauling cellular network and various methods useful in conjunction therewith | |
CN110050482A (zh) | 基于信号集灵活定义小区的方法 | |
KR20160066021A (ko) | 통신 제어 장치, 통신 제어 방법, 무선 통신 장치,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 |
US20060025160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determination of mobile station 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Sanchez-Gomez et al. | Performance study of LoRaWAN for smart-city applications | |
EP3831040B1 (en) | Joint spectrum allocation and cache placement in a d2d network | |
Lianghai et al. | Network-assisted two-hop vehicle-to-everything communication on highway | |
Tsoulos et al. | Dynamic wireless network shaping via moving cells: The nomadic nodes case | |
CN105515634B (zh) | 无线通信中继系统 | |
Ohtsuji et al. | Relay selection scheme based on path throughput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public safety LTE | |
Poirot | Energy efficient multi-connectivity for ultra-dense networks | |
Sambo et al. |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
i Lidón et al. | Two-tier Architecture for NB-IoT: Improving Coverage and Load Balancing | |
US12028267B1 (en) |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of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and long-term evolution machine communications | |
US20240244487A1 (en) | Dynamic steering across non-standalone and standalone network architectures based on uplink throughput requirement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