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8892A - 借助于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建立面向分组的多媒体连接 - Google Patents
借助于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建立面向分组的多媒体连接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18892A CN1918892A CNA2005800046822A CN200580004682A CN1918892A CN 1918892 A CN1918892 A CN 1918892A CN A2005800046822 A CNA2005800046822 A CN A2005800046822A CN 200580004682 A CN200580004682 A CN 200580004682A CN 1918892 A CN1918892 A CN 19188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 user
- ivr
- equipment
- signaling me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006—Networks other than PSTN/ISDN providing telephone service, e.g.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including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with a packet-switched transport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在IVR系统的协助下建立用户A、B之间的连接。在此,通过用于通知在用户B处的响铃的信令消息来控制在用户A处的回铃的产生。最迟随着建立的结束,在多媒体网络IN中建立两个用户A、B之间的直接连接TDM,RTP/RTCPA/B。因此也可以有利地在面向分组的多媒体网络IN中如此来提供面向线路的网络PSTN的智能网络业务特征IVR,使得也可以在那里正确显示回铃。除此之外,通过该直接连接TDM,RTP/RTCPA/B可以有效地减轻IVR系统的负担。
Description
在过去已形成了两种基本类型的用于传输信息的通信网络:面向分组的(数据)网络和面向线路的(语音)网络。在这两种网络类型聚合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聚合多媒体网络。通过这些不同的网络类型的互联产生混合网络。
面向线路的网络(也称为语音网络、电话网、或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是为传输在专业领域中也称为(语音)连接、通话或呼叫的连续流动的(语音)信息而设计的。在此,通常以高的业务质量和安全性来实现信息的传输。例如对于语音来说,在没有延迟时间波动(延迟抖动)的情况下最小(例如<200ms)的延迟是重要的,因为语音在接收设备中再现时要求连续的信息流。因此,信息丢失不能通过再次传输未传输的信息来补偿,并且在接收设备中通常导致在听觉上可察觉到的干扰(例如喀嚓声、失真、回声、寂静)。在专业领域中,语音的传输一般也称为实时(传输)业务。
面向分组的网络(也称为数据网络)是为传输在专业领域中也称为数据分组流、会话或信息流的分组流而设计的。在此情况下,通常不必保证高的业务质量。在不保证业务质量的情况下进行例如具有在时间上波动的延迟的数据分组流的传输,因为数据分组流的各个数据分组通常以其网络接入的顺序被传输,即要由数据网络传输的分组越多,时间延迟就越大。因此在专业领域中数据的传送也称为没有实时条件的传输业务或称为非实时业务。
通常按照面向分组网络的类型来区分分组。它们例如可以被构造为因特网、X.25或帧中继分组,但是也可以被构造为ATM信元。它们有时也称为消息,特别是当在分组中传输消息时。
已知的数据网络是因特网。该因特网由于在那里使用的因特网协议IP有时也称为IP网络,其中该概念原则上应广泛地理解并且包括使用IP协议的所有网络。因特网被设计为具有开放接口的开放的(长途通信)数据网络,这些接口用于连接不同制造商的(大多本地和区域)数据网络。它提供独立于制造商的传输平台。
连接是至少两个用户之间的通信关系,用于(大多相互的、即双向的)信息传输。启动连接的用户通常称为‘A用户’。通过连接与A用户相连接的用户叫‘B用户’。在无连接的网络中,连接至少代表A用户和B用户之间的在逻辑抽象层上明确的关系,即按照该观点,例如无连接的信息流在因特网中是逻辑抽象的连接(例如A用户=浏览器,而B用户=网络服务器)。在面向连接的网络中,连接此外代表通过网络的在物理层上明确的路径,其中沿着这些路径传输信息。
信令用于网络元件的相互协调,但是不用于上述意义上的“真正的”信息传输。被传送用于信令的信息通常称为信令信息、信令数据、或简单地称为信令。在此应广泛地理解该概念。因此例如也包括用于控制注册、接入和状态(RAS)的消息、用于控制现有通话的有用信道的消息(例如根据标准H.245)以及所有其它类似地被构造的消息。为了区别于信令,“真正的”信息也称为有用信息、有效载荷、媒体信息、媒体数据、或简单地称为媒体。以下也将用于传输信令的通信关系称为信令连接。用于传送有用信息的通信关系例如被称为语音连接、有用信道连接、或(简化地)称为有用信道、承载信道或简单地称为承载。
在这方面,将带外(out-of-band)理解为当路径在通信网络中被设置用于传送信令信息和有用信息时在另一路径/媒体上传输信息。尤其是其中包括设备在现场的本地配置,例如利用本地控制设备来进行该本地配置。与此相对,在带内的情况下,在相同的路径/媒体上必要时在逻辑上与所考察的信令信息和有用信息分开地传输信息。
在语音网络和数据网络聚合的过程中,同样在面向分组的网络中实现语音传输业务,并且也越来越多地实现诸如传输移动图像信息的更加宽带的业务,即迄今通常面向线路地传输的实时业务的传输在聚合网络(也称为语音数据网络或多媒体网络)中面向分组地、即以分组流进行。这些分组流也称为实时分组流。在此,也用‘VoIP’(IP承载语音)来表示语音信息通过面向分组的IP网络的传输。
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ETF(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和ITU(国际电信联盟)中说明了多媒体网络的多种分布式体系结构,这些体系结构首先从同类多媒体网络出发。
在ITU的情况下,在对此基本的标准H.323中定义语音、数据和视频流通过IP网的传输。在此,根据协议RTP/RTCP来传输音频流和视频流。此外通过协议H.225来产生连接控制,该协议H.225能够实现信令、注册和媒体流的同步。H.323体系结构尤其规定以下类型的功能单元:
-终端设备,例如局域网(LAN)中的终端,用于与另外的终端设备进行双向实时通信,
-用于执行连接控制的关守,
-在通向另外的网络的接口上的媒体网关(MG),用于将H.323格式转换为这些网络的格式,
-媒体网关控制器(MGC),用于借助协议H.248来控制媒体网关、尤其是这些媒体网关分别所传输的连接,以及用于在不同的信令协议之间进行转换。
在IETF的情况下,在会话启动协议(SIP)中使通过因特网的电话标准化,借此能够提供通过因特网的交互式连接。SIP支持对连接的控制和从SIP地址到IP地址的转换。SIP基于比较智能的端点,由这些端点自己执行许多信令功能。如果借助SIP建立连接,则通常在连接的两侧之间交换承载的描述。为此使用按照标准RFC2327的会话描述协议(SDP)。此外在标准RFC3264:“An Offer/Answer Model withthe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DP)”中说明了这种使用。在此,特别是以下承载数据是重要的:
-承载连接的IP地址
-承载连接的RTP/UDP端口(按照是否存在语音或数据传输)
-(能够)被用于语音或数据传输的编解码器
-承载连接的流模式
在连接建立时,例如当处于连接中的端点相互不认识时,可以使用SIP代理服务器。该SIP代理服务器也可以被设计用于评价、改变和/或转送所接收的对客户端(例如IP电话、PC或PDA)的请求。在通向另外的网络的接口上同样设置有MG和MGC。将协议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用于控制该MG。
两种体系结构的共同点在于,连接控制层和资源控制层在功能上清楚地相互分离,并且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被实现。
连接控制层用于网络业务的受调节的激活、控制和去激活。它可以为此包括专用连接控制器,可以给这些专用连接控制器分配以下功能:
-地址转换:将E.164电话号码和另外的别名地址(例如计算机名称)转换为传输地址(例如因特网地址)。
-接入控制:检查是否允许使用通信网络和/或允许在何种范围内使用通信网络。
-别名地址修改:被端点例如用于连接建立的所修改的别名地址的返回。
-带宽控制:例如通过控制被准许同时使用通信网络的设备的允许数量来管理传输容量。
-连接鉴权:到达的和发出的连接愿望的合法性检查。
-连接控制信令:信令消息的交换和/或处理。
-连接管理:现有连接的管理。
-拨号数字转换:将所拨的数字转换为E.164电话号码或由专用编号方案产生的号码。
-区域管理:(例如有VoIP能力的)设备的注册,并且为所有在连接控制器中注册的设备提供上述功能。
连接控制器的实例是由ITU在H.323中的关守或SIP代理。
资源控制层用于受调节地执行所激活的业务。为了控制网络资源(例如传输节点),该资源控制层可以包括资源控制器,可以给这些资源控制器分配以下功能:
-容量控制:例如通过检查以及必要时限制各个分组流的允许的传输容量来控制输送给通信网络的通信容量。
-策略激活:预留通信网络中的(传输)资源。
-优先权管理:例如借助在优先的分组中所设置的优先级标记来优先传输优先的通信流。
如果较大的通信网络被划分成多个域(也称为区域),则可以在每个域中设置单独的连接控制器。也可以在没有连接控制器的情况下运行域。如果在一个域中设置有多个连接控制器,则只应激活这些连接控制器中唯一的连接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应从逻辑角度与设备分离地来看待。但是物理上它不必被实现在单独的连接控制器设备中,而是也可以被设置在连接的每个端点中(例如被构造为H.323或SIP终端设备、媒体网关、多点控制单元),或者也可以被设置在最初被构造用于程控数据处理的设备(例如:计算机,PC,服务器)中。物理上分布式的实现也是可能的。
连接控制器的替代的实例是媒体网关控制器,通常给该媒体网关控制器分配可选的功能、即连接控制信令和连接管理。此外,用于转换不同(信令)协议的信令转换功能的分配是可设想的,这例如在两个互联成混合网络的不同网络的边界上可能是必要的。
资源控制器也被称为‘策略决策点(PDP)’。它例如被实现在所谓的边缘路由器(也称为边缘装置、接入节点、或在分配给因特网业务提供商(ISP)时也称为提供商边缘路由器(PER))内。这些边缘路由器也可以被构造为通向另外的网络的媒体网关,多媒体网络与这些媒体网关相连接。这些媒体网关于是不仅与多媒体网络而且与另外的网络相连接,并且在内部用于不同网络的不同(传输)协议之间的转换。资源控制器也可以仅被构造为代理,并且资源控制器可以将相关信息转送给分离的设备,在该设备上根据资源控制器的功能来处理该相关信息。
在这些网络中在连接控制器进行交换的情况下(连接控制器路由的信令-CCRS)或直接在终端设备之间(直接端点路由的信令-DERS)进行信令消息的交换。可以为每一连接针对每个终端设备并且针对每个传输方向单独地确定使用哪种变型方案。
在CCRS的情况下由至少一个呼叫控制器传输所有的信令消息。所有设备仅通过呼叫控制器发送和接收信令消息。在此,禁止在设备之间直接交换信令消息。
在DERS的情况下可以将所选择的信令消息的副本传输给连接控制器,使得连接控制器在该变型方案中也可以知道存在于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然而不是由它自身来主动影响或验证这些连接。
可以这样概括地描述两个层之间的功能分离,使得给资源控制层仅仅分配用于传输有用信息所需的功能,而由连接控制层包括用于控制资源控制层的智能。换而言之:资源控制层的设备拥有尽可能少的网络控制智能,并且因此可以在经济上特别有利地被实现在单独的硬件平台上。由于在该层中与连接控制层相比更高的安装数量,这是特别好的优点。
通过不同网络的互联形成使用不同协议的混合网络。为了在这种网络中所有设备都可以不受限制地相互通信(例如基于IP的电话与PSTN兼容并且反之亦然),各个协议(例如面向分组的多媒体网络中的SIP和H.323或面向线路的PSTN网络中的ISUP和DSS1)之间的互通是必要的。该互通应广泛地进行移置(versetzen),并且除了承载的完全互通之外也包括业务特征或业务、例如呼叫保持、呼叫等待(通话等候),呼叫重定向(呼叫转移)、3PTY(三方会议)、CONF(无与会者数量限制的会议)、或IVR(交互式语音应答)的互通。
可以间接或直接地产生两种不同协议之间的互通。在间接互通的情况下,将另外的第三协议(例如根据标准Q.1902的协议BICC(承载独立呼叫控制)或在标准RFC3372中所说明的协议SIP-T(用于电话的SIP))连接在这两种协议之间。而直接互通直接在这两种不同协议之间、即在不使用中间协议的情况下实现。
不仅在聚合多媒体网络中,而且在例如通过聚合多媒体网络与常规的面向线路的语音网络的互联所形成的混合网络中,在传输信息、尤其是以实时分组流传输信息时,基于在各个网络类型中所采用的新的或不同的技术而产生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任务是,识别这些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并且通过给出至少一种解决方案来充实现有技术。
本发明从以下认识出发,即在通过证明是可靠的面向线路的网络与现代多媒体网络的互联所形成的混合网络的演变期间,不支持或至少不完全支持许多在面向线路的网络中很久以来所建立的业务特征。在大量新的互通接口和协议方面注意到其原因,这些接口和协议还不或不完全支持迄今的业务特征。
此外,由以下认识获得本发明,即用于不同的PSTN网络和多媒体网络中的承载处理的不同规定相互不匹配。因此例如在PSTN网络和H.323网络中用信令通知伙伴,自己的发送方向被阻断,而在SIP网络中用信令通知伙伴,该伙伴必须中断(从发送信令者的角度看)远程的发送方向,因为在SIP网络中仅仅断开自己的发送方向,但是不断开自己的接收方向,并且因此每个SIP用户自身通过去激活他的发送机来阻止他自己的发送方向。另一方面,在PSTN网络中在B用户处产生一些诸如回铃(Ringback)的信号音,并且通过网络向A用户传输,而在多媒体网络中应尽可能在A用户处才产生该信号音。
按照本发明的认识,这些分歧导致,也必须使PSTN网络的诸如预付费业务的智能网络业务(也称为交互式语音应答IVR)在用于面向分组的多媒体网络中时适应于紧密结合的网络的复杂结构。按照本发明的认识,此时不再能够像迄今那样横贯面向分组的多媒体网络来传输回铃音。按照本发明的认识也不受欢迎的是,像迄今那样持续地通过IVR系统来交换借助IVR系统所建立的连接。
目前在IETF中标准化了IVR业务。然而在迄今的草案标准draft-ietf.sipping-3pcc-03.txt中不能找到对本发明的认识的任何提示。没有深入讨论回铃音的问题。因此,目前如果B用户被分配给多媒体网络并且因此不将回铃音馈入到有效载荷流中,该功能则丢失。
原则上可以设想,在A用户处有准备地设置回铃音。不过该解决方案是有问题的,如果根本联系不上B用户或者由于另外的原因通向B用户的连接的建立失败,则因此会给A用户模拟不符合事实的连接建立状态。这从运营商的角度看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在商业上不能被提供。
在权利要求中给出了本发明所基于的问题情况的解决方案。
许多优点与该解决方案相联系:
-通过通知在B用户处的响铃,可以向A用户显示回铃。
-通过借助信令消息来通知,不再需要在B用户处发送回铃音。
-通过使回铃与信令消息耦合,只有当在B用户处确实施加响铃时,才向A用户显示回铃。消除了模拟解决方案的易出错性。该解决方案因此从运营商角度看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在商业上也可以被提供。
-将IVR系统实现到多媒体网络中提高这些现代网络的可接受度。
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扩展方案。
通过将IVR系统的两个连接转换为两个用户之间的直接的连接,以不替换的方式取消穿过IVR系统的承载的迄今的“接通回路(Durchschleifen)”,由此显著地减轻IVR系统的负荷。
通过将第一信令消息构造为SIP消息re-INVITE,有利地满足IETF标准RFC3311第5.1章的建议,据此在现有的连接(在这里为第一连接,在标准中称为“确认的对话”)中虽然也可以发送消息UPDATE(更新),但是建议再次发送INVITE,该INVITE在此情况下也称为“re-INVITE”。此外,以下的出色的优点与详细的SIP消息的说明相联系,即显著简化草案标准draft-ietf-sipping-3pcc-03.txt的继续发展。
通过将回铃音传输给被分配给面向线路的网络的A用户,可以不加改变地继续使用面向线路的终端设备。两个网络无缝连接为混合的总网络的出色的优点与此相关联。
通过信息窗口的显示,本方法可以最佳地与诸如计算机、移动电话等等的具有显示器的终端设备相匹配。
下面借助也在图中示出的其它实施例来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用于利用混合通信网络来执行本发明方法的示范性的装置,该混合通信网络由两个面向分组的多媒体网络和一个面向线路的语音网络以及三个网络中的每一个中的共同业务特征的每一个端点所组成,这些多媒体网络和语音网络通过中间连接的媒体网关、媒体网关控制器和SIP代理相连接。
在图1中示出了一种用于执行本发明方法的示例性装置。它包括一个面向线路的网络PSTNA和两个多媒体网络INB和INIVR,这些网络优选地被构造为集成语音数据网络SDN。这些网络PSTNA、INB和INIVR互联成混合网络。网络IN优选地被构造为IP网络,并且分别包括作为呼叫控制器的SIP代理SPB或SPIVR。在此,对于有关的专业人员来说显然的是,本发明当然可以在任意的面向分组的网络IN、诸如因特网、内部网、外部网、具有作为呼叫控制器的关守的H.323网络、本地网(局域网-LAN)、或者例如被构造为虚拟专用网(VPN)的公司内部网(公司网)中得到采用。
用户A借助传统的电话T连接到网络PSTNA上,而用户B借助有SIP能力的电话(例如以软件实现的SIP客户端SC)连接到网络INB上。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被分配给网络INIVR。在用户A和IVR系统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该第一连接包括作为承载的端对端有用信道TDM,RTP/RTCPA/IVR。此外,在系统IVR和用户B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该第二连接包括作为承载的端对端有用信道RTP/RTCPIVR/B。最后,在用户A和B之间设置有直接连接,该连接包括作为承载的端对端有用信道TDM,RTP/RTCPA/B。
通过用于不同的网络特定的有用信道技术RTP/RTCP(实时(控制)协议)和TDM(时分复用)之间的转换的、中间连接的媒体网关MG来产生面向线路的承载TDM与面向分组的承载RTP/RTCP的互联,通过中间连接的媒体网关控制器MGCA/B和MGCIVR来产生网络PSTN的信令SS7与网络IN的信令SIP的互联。在此,由控制器MGCA/B来产生网络PSTN的不同的网络特定的信令协议ISUP和网络INB的SIPB之间的直接互通。而在控制器MGCA/B和MGCIVR之间,协议BICC或SIP_T被用于网络PSTN的不同信令协议ISUP和网络INIVR的SIPIVR之间的间接互通。
网关MG由分配给它的控制器MGCA/B通过(优选地国际标准化的)协议、例如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或H.248来控制。它通常被实现为单独的单元,该单元在作为分配给它的控制器MGCA/B的另一个物理设备/硬件平台上运行。
要强调的是,尽管这样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部分地非常忠实于细节地描述了具体的网络情况,但这些实施方案仅仅是示例性的特性并且不应限制性地来理解。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清楚的是,本发明在所有可设想的网络配置、尤其是另外的互通情况中起作用。尤其是可以用H.323系列的协议或另外的作用相同的协议来代替协议SIP。
下面阐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作为业务特征,PSTN用户A借助系统IVR扩建通向SIP用户B的连接。
首先在用户A和被分配给面向分组的网络INIVR的系统IVR之间建立第一连接TDM,RTP/RTCPA/IVR。由于用户A被分配给面向线路的网络PSTN,所以在此在网络之间过渡时将该网络PSTN的面向线路的信令ISUP映射为面向分组的信令SIP和SIP_T并且将该网络PSTN的面向线路的承载TDM转换为面向分组的承载RTP/RTCPA/IVR(并且反之亦然)。例如在协议ISUP和协议SIP之间互通时将SIP信令SIP:Invite映射为ISUP信令0:IAM。同样将ISUP信令0:ACM和0:ANM映射为SIP消息180:Ringing(响铃)和200:OK,其中利用ISUP信令0:ACM和0:ANM来表明电话T响铃和用户A接受通话。这样建立的第一连接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在用户A和系统IVR之间传输信息的(在电话通话的情况下通常双向的)承载TDM,RTP/RTCPIVR。
接着,由用户A将必要的数据通知系统IVR,这些数据是用于用户A的鉴权以及用于用户B的识别所需的。例如用户A在承载TDM,RTP/RTCPA/IVR上传输通行码(Passcode)以及用户B的呼叫号码。在进一步的过程中,由系统IVR在使用所通知的数据的情况下建立通向用户B的第二连接RTPIVR/B。这导致在用户B处显示响铃。将这通知系统IVR。于是由系统IVR向用户A发送第一信令消息。在接收该消息之后,借助回铃把在用户B处响铃告诉用户A。在该实施例中用户A被分配给网络PSTN,因此回铃音的传输是值得期望的。优选地在媒体网关MG中产生该回铃音。为此由媒体网关控制器MGCA/B接收该第一信令消息,并由该媒体网关控制器MGCA/B将该第一信令消息转换为用于产生回铃音的指令,该指令借助协议MGCP被传输给媒体网关MG。替代地,也可以直接由系统IVR发送回铃音来代替第一信令消息,只要系统IVR知道,用户A分别被分配给何种网络类型。这可能例如基于固定的预先设置而是已知的。
一旦用户B接受所建立的连接,则借助第二信令消息将这通知用户A。该第二信令消息同样由媒体网关控制器MGCA/B接收,并由该媒体网关控制器MGCA/B转换为用于关断回铃音的指令,该指令借助协议MGCP被传输给媒体网关MG。在替代的实施形式中,将直接由系统IVR来关断回铃音。以此来结束在用户A处的回铃。以此方式使回铃和响铃一致地相互匹配。
有利地,最晚随着第二连接RTP/RTCPIVR/B的接受,将面向分组的网络IN中的两个连接TDM,RTP/RTCPA/IVR和RTP/RTCPIVR/B转换为直接的连接TDM,RTP/RTCPA/B。这例如通过在有关的消息中传输用户A、B的IP地址传输来实现。例如可以在SIP消息INVITE、re-INVITE、180RINGING、200OK或ACK中并在那里在分别合适的SDP属性中传输IP地址。
第二信令消息的发送者取决于何时进行这两个连接到直接连接的转换。如果该转换更可能早在第二连接的建立开始时就进行,则发送者可能直接就是用户B。如果该转换更可能很晚进行,则直接的发送者更可能是系统IVR,其中用户B事先还将相应的(间接的)消息(例如SIP消息200 OK)通知了该系统IVR。
概括地并推广到被分配给任意网络的用户A,可以如下来描述从建立第二连接开始的各个步骤:
用户A或媒体网关MG | 第一连接 | 第二连接 |
INVITE(向用户B建立) | ||
施加回铃音或显示信息窗口 | re-INVITE(具有告警信息(Alert Info))映射或使用缺省值 | 180RINGING(无SDP)(呼叫用户B)具有或没有告警信息 |
200 OK | ||
ACK | ||
关断回铃音或关闭信息窗口 | Re-INVITE(没有告警信息) | 200 OK(用户B接受呼叫) |
200 OK | ||
ACK |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清楚的是,本发明在所有有关的网络配置、尤其是所有互通情况TDMIP中起作用。此外,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清楚的是,当在PSTN用户(ISDN、模拟用户、或者移动无线电用户)和SIP或SIP-T用户之间不存在ISUP、BICC时,也可以应用本发明。上述方法于是通常将在交换中心内运行。因此同样可以实现例如VoDSL(数字用户线承载语音)、H323等等的NGN(下一代网络)用户与SIP或SIP-T的互通。
最后应指出的是,原则上不应限制性地理解通信网络的对于本发明来说相关的元件的说明。对于有关的专业人员来说尤其明显的是,应在功能上而不应在物理上来理解像用户、网关、控制器等等那样的概念。所有的功能单元可以尤其是部分地或完全地以软件/计算机程序产品P和/或分布在多个物理设备上来实现。
Claims (9)
1.用于借助于被分配给面向分组的通信网络(INIVR)的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在第一用户(A)和第二用户(B)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IVR系统之间建立第一连接(TDM,RTP/RTCPA/IVR),
-在所述IVR系统和所述第二用户之间建立第二连接(RTP/RTCPIVR/B),
-借助响铃将所述第二连接的建立告诉所述第二用户,
-向所述IVR系统通知所述响铃,
-通过由所述IVR系统发送第一信令消息向所述第一用户通知所述响铃,
-借助回铃将在所述第二用户处的响铃告诉所述第一用户,
-所述第二用户接受所述第二连接,
-通过发送第二信令消息向所述第一用户通知所述接受,
-结束所述回铃。
2.按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考虑所述第一用户的数据的情况下识别所述第二用户,尤其是由所述第一用户将该第二用户的呼叫号码通知所述IVR系统。
3.按以上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其中,最晚随着在面向分组的网络中接受所述第二连接,将所述IVR系统的两个连接转换为在不通过所述IVR系统进行交换的情况下所述两个用户之间的直接连接(TDM,RTP/RTCPA/B)。
4.按以上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其中,针对在面向分组的网络中应用根据IETF标准RFC2543、RFC2543至Ox、RFC3261或RFC3372之一的SIP协议的情况,将所述第一信令消息构造为具有“告警信息”的re-INVITE,而将所述第二信令消息构造为没有“告警信息”的re-INVITE。
5.按以上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其中,针对所述第一用户被分配给面向线路的网络的情况,代替或由于所述第一信令消息而传输回铃音,并且代替或由于所述第二信令消息而停止所述回铃音的传输。
6.按以上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其中,借助信息窗口向所述第一用户显示所通知的响铃.
7.装置,尤其是面向分组的集成的多媒体网络(IN)或混合网络(IN,PSTN),包括被设立用于执行按以上方法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的所述步骤的工具。
8.设备,包括:
-被设立用于执行按以上方法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的、由所述设备实现的那些步骤的工具,
-被设立用于执行根据所述方法规定的所述设备与其它设备的相互作用的工具,其中由这些其它设备执行所述方法的剩余步骤。
9.按以上权利要求的设备,该设备被构造为计算机程序产品(P),并且该设备的工具被构造为程序代码,为了执行所述方法,由至少一个处理器实施这些程序代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4006756A DE102004006756B4 (de) | 2004-02-11 | 2004-02-11 | Aufbau einer paketorientierten Multimediaverbindung unter Mitwirkung eines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Systems |
DE102004006756.2 | 2004-02-1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18892A true CN1918892A (zh) | 2007-02-21 |
Family
ID=34832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046822A Pending CN1918892A (zh) | 2004-02-11 | 2005-02-08 | 借助于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建立面向分组的多媒体连接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172051A1 (zh) |
EP (1) | EP1714473A1 (zh) |
CN (1) | CN1918892A (zh) |
DE (1) | DE102004006756B4 (zh) |
WO (1) | WO200507904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880992B1 (ko) * | 2005-05-10 | 2009-02-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아이엠에스망과 에이치.323망간 연동 시스템 및 방법 |
US9883028B2 (en) * | 2005-07-28 | 2018-01-30 | Onmobile Global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teractive media during communication in channel-based media telecommunication protocols |
US7701971B2 (en) * | 2006-02-27 | 2010-04-20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compatibility feature in a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nvironment |
US20080186952A1 (en) * | 2006-08-11 | 2008-08-0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tting up a multimedia session in multimedia internetworking systems |
CN101170601B (zh) * | 2006-10-24 | 2012-08-08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用于在用户设备与ivr系统之间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
TWI381712B (zh) * | 2007-08-14 | 2013-01-01 | Traditional switches expand systems that connect to Internet telephony | |
CN101577884B (zh) * | 2008-09-19 | 2012-06-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ip多媒体链路的媒体协商方法 |
CN106170950B (zh) | 2014-12-12 | 2019-06-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节点的运行状态检测方法及装置 |
JP6889507B1 (ja) * | 2020-12-07 | 2021-06-18 | 株式会社クローバー・ネットワーク・コム | 電話番号調査装置、同方法、同プログラム、同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L115967A (en) * | 1995-11-12 | 1999-05-09 | Phonet Communication Ltd | Network based distributed pbx system |
US6574335B1 (en) * | 1999-12-22 | 2003-06-03 | At&T Corp. | Method for simulating a ring back for a call between parties in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6542497B1 (en) * | 1997-03-11 | 2003-04-01 | Verizon Services Corp. | Public wireless/cordless internet gateway |
US6470008B1 (en) * | 1998-07-09 | 2002-10-22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Internet routing system |
US6404746B1 (en) * | 1999-07-13 | 2002-06-11 | Intervoice Limited Partnershi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cket network media redirection |
US6411679B1 (en) * | 1999-09-17 | 2002-06-25 | Verizon Laboratorie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ll progress timing measurement in IP telephony |
US6512818B1 (en) * | 1999-11-17 | 2003-01-28 | Mci Worldcom,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leasing a voice response unit from a protocol session |
US7046683B1 (en) * | 2001-07-31 | 2006-05-16 | Cisco Technology, Inc. | VoIP over access network |
EP1495603B1 (en) * | 2002-04-02 | 2010-06-16 | Verizon Business Global LLC | Call completion via instant communications client |
US7062032B1 (en) * | 2002-11-18 | 2006-06-13 | At&T Corp | Virtual work environment for remote users |
US6963635B1 (en) * | 2003-05-06 | 2005-11-08 | Sprint Spectrum L.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collection of subscriber past due balance |
-
2004
- 2004-02-11 DE DE102004006756A patent/DE102004006756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2-08 US US10/588,898 patent/US2007017205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2-08 EP EP05716643A patent/EP1714473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2-08 WO PCT/EP2005/050532 patent/WO2005079049A1/de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2-08 CN CNA2005800046822A patent/CN191889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172051A1 (en) | 2007-07-26 |
EP1714473A1 (de) | 2006-10-25 |
DE102004006756A1 (de) | 2005-09-08 |
WO2005079049A1 (de) | 2005-08-25 |
DE102004006756B4 (de) | 2005-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83519B2 (en) | Distributed edge switching system for voice-over-packet multiservice network | |
CN100471111C (zh) | 在宽带异构网络间电信业务互通的方法和系统 | |
US7920690B2 (en) | Interworking of multimedia and telephony equipment | |
CN101502076B (zh) | 与媒体后退进行交互工作 | |
US7746845B2 (en) | Support for fax and modem in SIP/SIP-T networks and the interworking of these networks with ISUP+/BICC | |
US8788624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elivery of media data to target devices | |
WO2006026901A1 (fr) | Systeme de traitement de signal de service de domaine de paquet et procede utilisant ce systeme | |
US20060227728A1 (en) | Method software product and device for signalling bearer channel modifications by means of a sip protocol | |
CN1798137A (zh) | 一种软交换呼叫控制方法及其软交换设备 | |
CN1849808A (zh) | 混合多媒体网络的协议的互通 | |
CN1918892A (zh) | 借助于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建立面向分组的多媒体连接 | |
CN101273609B (zh) | 电话呼叫处理方法和装置 | |
US7539177B2 (en) | Call hold/terminal portability in H.323/ISUP-BICC-SIP networks | |
CN1930849A (zh) | 用于在电信网中建立呼叫的方法;电信网;和分组网的控制装置 | |
EP1388997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ree-party call service | |
CN1731744A (zh) | 分组语音网络的监听方法 | |
WO2008017269A1 (fr) | Procédé et système pour transférer les informations d'application utilisateur-utilisateur | |
US8730943B1 (en) |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communication with endpoints managed by a call management server in a stimulus based network | |
CN101010935A (zh) | 在分组网络中对多媒体连接的有效数据侦听用的方法和设备 | |
US20050068944A1 (en) | Multimedia video telephony | |
CN100499708C (zh) | 慢速呼叫终端播放个性化回铃音的方法 | |
KR100574863B1 (ko) | VoIP 기반의 PRI 컨버터 기능 구현 방법 | |
CN101267322B (zh) | 一种针对pstn/isdn终端的refer消息扩展实现方法 | |
KR100664841B1 (ko) | 광대역 통신망에서의 다자간 통화 서비스 제공방법 및시스템 | |
CN1561622A (zh) | 灵活廉价地提供分组网络中语音传输的业务特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NOKIA SIEMENS COMMUNICATIO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EMENS AG Effective date: 20080418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418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Siemens AG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