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4072A - 连接器装置,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74072A CN1874072A CN 200610074793 CN200610074793A CN1874072A CN 1874072 A CN1874072 A CN 1874072A CN 200610074793 CN200610074793 CN 200610074793 CN 200610074793 A CN200610074793 A CN 200610074793A CN 1874072 A CN1874072 A CN 18740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ben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shell
- subj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Structures For Moun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REA)
Abstract
根据一个实施例,连接器装置(70)包括:外壳(71)和容纳在外壳中的接触件(90)。接触件包括电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53)的接触点部(95),压靠向第二连接部分(41)并且电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的引线部(94),和支撑在外壳上的受支撑部(93a)。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A)上受压时,受支撑部(93a)被压力压靠向外壳。接触件配备弯曲部(103),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受压时,弯曲部(103)经受由于压力引起的弯曲。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05年5月31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05-160675,并要求对其的优先权利益,该在先申请的所有内容经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安装在电路板表面上的连接器装置,以及涉及配备该连接器装置的电路板。此外,本发明还涉及配备该连接器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已提出了一种用于连接器装置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接触件配备U形部从而在接触点部和与之配对的连接器装置之间达到良好的电连接。
例如,在构造为使配对连接器装置的一部分插入外壳内部的连接器装置中,接触件包括第一U形部和第二U形部,两者在取向上互相相反。第一和第二U形部被设置为在一个方向上弯曲,该方向与配对连接器装置的一部分插入的方向正交。
例如,在JP-A-6-111873中揭示,当另一个连接器装置的一部分插入外壳内部而将接触件压靠向配对连接器装置时,第一和第二U形部被压缩,因而被弯曲。通过利用第一和第二U形部的弹性,可以在配对连接器装置和接触点部之间达到良好的电连接。
在JP-A-6-111873中所揭示的连接器装置安装在电路板表面上。配对连接器装置在朝向电路板的方向上插入该连接器装置。因此,当配对连接器装置插入时,第一和第二U形部在沿着电路板表面的方向上弯曲。
相反,与电路板电接触的引线部的一部分突出到例如外壳外面,从而增强与电路板的电连接。当引线部的该部分突出到外壳外面时,在外壳被装到电路板上的同时,引线部的该部分和电路板接触而不受到外壳的妨碍。因此,在引线部和电路板之间可以获得良好的电连接。
然而,当引线部的一部分突出到外壳外面时,在外壳被装在电路板上的同时,接触件可能被弯曲。现在对这一点进行更具体的描述。例如,在连接器装置的外壳通过螺栓等紧固到电路板上的情况下,一个力以使该两元件紧密接触的方向作用于外壳的底面和电路板的表面之间。这个力作用在接触件上,从而将突出到外壳外面的引线部的该部分压进外壳的内部。
结果,接触件可能被弯曲。当接触件被弯曲时,与接触件的姿态改变相对应,接触点部的位置可能被改变。
在JP-A-6-111873中所揭示的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和第二U形部没有形成为在引线部压进外壳内部的方向上弯曲。
因此,即使在JP-A-6-111873中揭示的连接器装置中,当连接器装置安装在电路板表面上时,接触件也被弯曲,这可能导致接触点部的位置的改变。
同时,当连接器装置被构型为使得例如连接器装置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方向和配对连接器装置的一部分插入外壳的方向互相相交时,接触件的接触点部一侧的延伸方向和接触件的引线部一侧的延伸方向在很多情况下互相不同。
在这种类型的连接器装置中,很多情况下,接触件的接触点部一侧和引线部一侧之间的交叉点附近的区域被用作受支撑部,并且被外壳的支撑部支撑。当接触件如上所述受压时,接触点部的位置可能改变很大程度,其时该支撑部被作为支点。
如上所述,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当接触点部的位置改变时,接触点部和配对连接器装置的接触件之间的电连接可能发生故障。接触点部和配对连接器装置的接触件之间有故障的电连接是差强人意的。
因而,鉴于上述情况,设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能避免引线部和第二连接部分之间的电连接故障。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连接器装置包括外壳和容纳在外壳中的接触件。接触件包括电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的接触点部,被压靠向第二连接部分并且电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的引线部,和被支撑在外壳上的受支撑部。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压时,受支撑部由于压力而被压靠向外壳。接触件配备弯曲部,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压时,该弯曲部经受由于压力而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路板包括连接器装置和安装连接器装置的板主体。连接器装置包括外壳和容纳在外壳中的接触件。接触件包括电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的接触点部,被压靠向第二连接部分并且电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的引线部,和被支撑在外壳上的受支撑部。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压时,受支撑部由于压力而被压靠向外壳。接触件配备弯曲部,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受压时,该弯曲部由于压力而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子设备包括连接器装置和容纳该连接器装置的机壳。连接器装置包括外壳和容纳在外壳中的接触件。接触件包括电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的接触点部,被压靠向第二连接部分并且电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的引线部,和被支撑在外壳上的受支撑部。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受压时,受支撑部由于压力而被压靠向外壳。接触件配备弯曲部,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压时,该弯曲部由于压力而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引线部和第二连接部分之间可以避免产生电连接故障。
附图说明
实施本发明的各个特征的总体结构将结合附图进行描述。附图和相关描述是被提供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而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机壳的部分剖视平面图;
图3是描绘根据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板主体、连接器装置和硬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描绘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被紧固到板主体的状态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描绘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紧固到板主体的连接器装置和在其连结状态下的硬盘侧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描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描绘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描绘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和
图10是描绘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总体来说,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连接器装置包括外壳和容纳在外壳中的接触件。接触件包括电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的接触点部,被压靠向第二连接部分并且电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的引线部,和支撑在外壳上的受支撑部。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压时,受支撑部由于压力被压靠向外壳。接触件配备弯曲部,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压时,该弯曲部由于压力而弯曲。
根据一个实施例,图1到6显示了以便携式计算机10作为实例的电子设备。
图1描绘了便携式计算机10。如图1所示,便携式计算机10包括计算机主体20和显示器单元30。
计算机主体20具有第一机壳21。第一机壳21具有扁平、盒子的形状。后面将描述的诸如电路板40、硬盘50等的部件被容纳在第一机壳21内部。键盘22设置在第一机壳21的上壁21a的上表面上。
显示器单元30具有显示器单元外壳31和液晶显示器面板32。液晶显示器面板32容纳在显示器单元外壳31中。液晶显示器面板32具有显示图像的屏幕32a。屏幕32a通过形成在显示器单元外壳31前面的开口31a暴露到显示器单元外壳31外面。
显示器单元外壳31通过未图示的铰链在其后端支撑在第一机壳21上。显示器单元30可以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关闭位置表示显示器单元30位于计算机主体20上面而从上方覆盖键盘22的状态。打开位置表示显示器单元30相对于计算机主体20直立从而暴露键盘22和屏幕32a的状态。
图2是从上方看到的、在显示器单元30被打开到基本和计算机主体20平行的程度的状态下,第一机壳21被部分剖视的便携式计算机10的平面图。
如图2所示,电路板40、硬盘50、电池60等被容纳在第一机壳21内部。同时,上述电路板40、硬盘50和电池60是容纳在第一机壳21内部的示例性部件。硬盘50与电路板40电连接。
图3是描绘硬盘50和电路板4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硬盘侧连接器装置51设置在硬盘50中。硬盘50和硬盘侧连接器装置51互相电连接。
硬盘侧连接器装置51具有插入到连接器装置70的外壳71内部的插入部52,该方面将在后面进行描述。接触件53(部分显示在图6中)设置在插入部52的下部。插入部52的接触件53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连接部分的实例。
电路板40包括板主体41和连接器装置70。连接器装置70与板主体41电连接。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70是一种将要安装在板主体41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装置。
每一个都将要电连接到各自的将在后面描述的接触件90的接触点部42设置在板主体41上。板主体41作为本发明的第二连接部分的实例。
图4是描绘连接器装置70和板主体41的分解剖视图。如图3和4所示,连接器装置70具有外壳71和多个容纳在外壳71中的接触件90。如图3所示,各个接触件90沿单方向排成一行。外壳71作为本发明中的第二机壳的实例。
如图3和4所示,外壳71具有例如第一构件73和第二构件74。
第一构件73定位在板主体41的侧面。用于相对于板主体41定位连接器装置70的凸起部75设置在第一构件72的下部。凸起部75朝向板主体41突起。装配凸起部75的装配孔43形成在板主体41中。
第二构件74固定在第一构件73的与板主体41相反的那一面上。
第二构件74包括第一突出部76。和第一构件73相比,第一突出部76进一步在基本平行于板主体41的方向上突出。第一构件73包括第二突出部77。和第二构件相比,第二突出部77进一步在和第一突出部76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因此,外壳71的横截面轮廓是L形。
如图3所示,第二构件74和第一构件73在各个接触件90排成一行的方向上延伸。同时,图3以部分剖视图描绘了连接器装置70。然而,外壳71可以具有相对于各个接触件90排成一行的方向基本对称的形状。
第二构件74的第一突出部76配备用于接纳例如基本平行于板主体41的硬盘侧连接器装置51的插入部52的第一接纳部78。第一接纳部78在基本平行于板主体41延伸的方向上开口。
侧壁79设置在外壳71上各个接触件90排成一行的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同时,图3描绘了设置在外壳71一端上的侧壁79。然而,另一侧壁79也设置在对面的另一端上。
如图4所示,每个侧壁79都延伸到比第一构件73的与板主体41的表面41a相对的一面更靠近板主体41的一点。另外,每个侧壁都被设置为在形状上比每个接触件90的例如从侧面方向看时的形状更大。
如图2和3所示,螺母80设置在外壳71的每个侧壁79外的部分上,作为将外壳71固定到电路板40上的结构。每个螺母80都被固定到外壳71上。如图3所示,螺栓81穿过的通孔82形成在板主体41中与各自的螺母80对应的位置上。每个螺栓81从板主体41的下面穿过各自的通孔82,并且紧固到对应的螺母80。因此,外壳1通过螺栓81紧固到板主体41上。
各个接触件90可以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因而,以其中一个接触件90作为代表进行描述。
如图3和4所示,接触件90由例如金属棒材料制成。
接触件90基本形成为字母L的形状,在弯曲部91处弯曲,从而符合外壳71的横截面轮廓。接触件90在弯曲部91的一侧上的一部分形成第一部分92,在弯曲部91的另一侧上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二部分93。
第一部分92的引线端形成为引线部94,该引线部94将要与设置在板主体41上的接触点部42电连接。例如,锡镀层被镀覆在引线部94上。
第二部分93的引线端形成为接触点部95,该接触点部95将要与硬盘侧连接器装置51电连接。例如,金镀层被镀覆在引线部95上。
下文将描述将接触件90装配到外壳71的结构。
接触件90的第一部分92穿过的通孔96形成在第一构件73的第二突出部77中。通孔96基本正交于板主体41延伸,并穿通第二突出部77。例如,通孔96具有这样的尺寸,使第一部分92在其中基本适配。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分92的中心部分容纳在通孔96中。结果,第一部分92以基本正交于板主体41的姿态支撑在第一构件73上。
同时,弯曲部91突出到外壳71外面。
基本接纳整个第二部分93的第二接纳部100形成在第二构件74内部。第二接纳部100形成在第一突出部76内部避开第一接纳部78的位置。第二接纳部100穿过第一接纳部78的在板主体41一侧的区域;换句话说,穿过在图中的下方区域。第二接纳部100和第一接纳部78相连通。
同时,在第二构件74中,第二部分93穿过的通孔74b形成在更靠近第二突出部77一侧上的壁部74a中。通孔74b和第二接纳部100相连通。
第二部分93穿过通孔74b和第二接纳部100,并延伸到第一突出部76的引线端。
用于接纳第二部分93的引线端的接纳孔101形成在第一接纳部78的开口78a的下边缘中。第二部分93的引线端容纳在接纳孔101中。接纳孔101具有这样的尺寸,使第二部分93的引线端朝向板主体41的方向移动。
用于支撑第二部分93的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构件74上通孔74b的外周处。该支撑结构由通孔74b的下边缘74c及其上边缘74d形成。
和下边缘74c比较,上边缘74d设置在第二构件74中更深的位置。换成另一种说法,上边缘74d和下边缘74c不互相面对。上边缘74d基本平行于板主体41,朝向第二构件74的内部延伸预定距离。第二部分93通过夹在上边缘74d和下边缘74c之间的方式支撑。
第二部分93的由上边缘74d和下边缘74c支撑的区域用作受支撑部93a。受支撑部93a例如基本平行于板主体41延伸。
第二部分93的在受支撑部93a前面的一部分形成弯曲结构,从而在硬盘侧连接器装置51的插入部52插入第一接纳部78内部时发生弯曲,以获得和设置在插入部52上的接触件53良好的电连接。
更具体地,第二部分93的在受支撑部93a前面的部分向下向前弯曲并且延伸预定距离,此后,向上向前弯曲并且延伸预定距离。借助于上述第二部分93的弯曲,第二部分93被赋予在基本和板主体41正交的方向上的弹力。因此,容纳在接纳孔101中的第二部分93的引线端被朝向接纳孔101的上表面推动。
同时,接触点部95基本弯成字母U形,朝向第一接纳部78内部突出。接触点部95的一部分突出到第一接纳部78外面。
借助于上述弯曲结构,第二部分93可以向下弯曲,其时通孔74b的下边缘74c作为支点。
为了在引线部94和设置在板主体41上的接触点部42之间获得良好的电连接,引线部94的一部分突起,例如比外壳71在板主体41一侧的端面79a更靠近板主体41。当采用这种结构时,使引线部94和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接触而不受到外壳71的阻碍。
同时,用于吸收当连接器装置70被固定到板主体41上时接触件90所产生的弯曲的弯曲吸收结构设置在连接器装置70上。
作为弯曲吸收结构,弯曲部103形成在弯曲部91中。因此,弯曲部103与受支撑部93a邻近。弯曲部103位于第二突出部77的上方。
弯曲部103由弧形的第一部分92形成。弯曲部103基本弯成朝向第二部分93开口的字母U形。弯曲部103的上分支103a基本平行于板主体41延伸,且和第二部分93的受支撑部93a连续成一线。更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弯曲部103也用作弯曲部91。
同时,与弯曲吸收结构的一部分一样,第一部分92的比第二突出部77上支撑的一部分更接近板主体41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向与第一突出部76相反的点弯曲两次的形状,使引线部94基本平行于板主体41。
另外,直径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锥形部96a形成在第一构件73的第二突出部77中形成的通孔96的上部,作为弯曲吸收结构的一部分。指定的间隙设置在锥形部96a的内表面和第一部分92之间。因而,该间隙用作第一部分92的弯曲容差。
接着将描述连接器装置70的操作。首先叙述将连接器装置70装配到板主体41上的实例操作。
首先,如图4所示,将设置在第一构件73上的凸起部75和形成在板主体41中的装配孔43对准。
接下来,连接器装置70被放置在板主体41的表面41a上,使凸起部75装配到装配孔43中。
接着,如图3所示,外壳71通过螺栓81紧固到板主体41上。图5是连接器装置70被紧固到板主体41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使引线部94和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接触,且螺栓81被拧紧,直到接触件90被向上压。例如,螺栓81被拧紧,直到使侧壁79的端面79a和板主体41的表面41a接触。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使引线部94和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互相紧密接触。当连接器装置70被紧固到板主体41上时,引线部94和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被焊接。结果,连接器装置70在与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电连接的状态下紧固到板主体41。
当引线部94受压时,第一部分92在从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向引线部94的方向上被向上推,如图中箭头A所示;也就是在图中向上的方向。
因而,受支撑部93a被压靠向上边缘74d。因此,在接触件90上施加的压力作用在从引线部94到受支撑部93a范围的区域。采用另一种说法,压力施加在第一部分92上。结果,第一部分92如图上所示那样弯曲。同时,在图中由点划线构成的直线表示弯曲前的第一部分92。
如图中所示,弯曲部103在压力作用的方向A上弯曲。同时,第一部分92的容纳在锥形部96a中的一部分在弯曲容差的范围内弯曲。另外,引线部94附近的区域也在压力作用的方向A上弯曲。
施加在接触件90上的压力主要由弯曲部103吸收。因此,第二部分93的姿态因该压力而改变的现象受到抑制。更具体地,如图上所示,外壳71内接触点部95的位置P1没有显示出在连接器装置70紧固到板主体41之前的状态和之后的状态之间发生改变。
图6是硬盘侧连接器装置51的插入部52插入到第一接纳部78内部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当插入部52插入到第一接纳部78内部时,使接触点部95和设置在插入部52上的接触件53接触。因此,第二部分93被向下压。所以,第二部分93向下弯曲。
在和板主体41基本正交的方向上产生的第二部分93的弹力作用在接触点部95和插入部52的接触件53之间,从而使这些元件紧密接触。因此,使接触点部95和设置在插入部52上的接触件53达到良好的接触。
在如上所配置的便携式计算机10中,当连接器装置70紧固到板主体41上时,弯曲部103弯曲,因而抑制了接触点部95的位置P1相对于外壳71的改变。
因而,接触点部95的位置P1的改变被抑制,同时引线部94和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之间的电连接保持良好。因此,防止了硬盘侧连接器装置51的接触件53和接触点部95之间的电连接随着接触点部95的位置P1在例如朝向板主体41的方向上的改变而发生故障。因而,硬盘侧连接装置51的接触件53和接触点部95之间的电连接保持在良好状态。
同时,受支撑部93a形成在接触点部95和引线部94之间,弯曲部103形成在引线部94和受支撑部93a之间。
借助于这种结构,从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朝向引线部94作用的压力施加在受支撑部93a上,从而将受支撑部93a压靠向上边缘74d。因此,压力主要作用在第一部分92上。
因此,由于压力很少可能作用在第二部分93上,该压力抑制了给予接触点部95的影响。
另外,由于弯曲部103是例如基本向一个方向开口的U形,所以弯曲部103很容易弯曲。因此,作用在接触件90上的压力由弯曲部103有效吸收。结果,抑制了接触点部95的位置P1的改变。
另外,弯曲部103的开口103b在朝向第二部分93的方向B上开口。方向B基本平行于板主体41。因此,开口103b敞开的方向和压力作用在接触件90上的方向相交成大约90度。
如上所述,当开口103b敞开的方向和压力作用在接触件90上的方向A相交的时候,弯曲部103容易弯曲。因此,弯曲部103有效地达到弯曲。
此外,由于开口103b敞开的方向和压力作用在接触件90上的方向A交叉大约90°的角度,弯曲部103有效地达到弯曲。
另外,由于弯曲部103与受支撑部93a相邻,所以作用在接触件90上的压力不仅被弯曲部103吸收,而且被在从引线部94到弯曲部103的范围区域内吸收。更具体地,压力使引线部94的外周和容纳在锥形部96a中的部分弯曲。
接着,将参照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10。其间,具有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能的组成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且省略了重复的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弯曲部103。除了上述弯曲部103,第二实施例在结构上可以和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
下文将要在这一点上进行更具体的描述。图7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70的剖视图。本实施例的弯曲部103的开口103b在与压力作用的方向A相反的方向C上敞开。
同样根据本实施例,弯曲部103弯曲,因而吸收压力。因此,抑制了接触点部95的位置P1相对于外壳71的改变。
接着参照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10。其间,具有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能的组成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且省略了重复的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弯曲部103。下文将要在这一点上进行更具体的描述。图8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70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弯曲部103的在引线部94一侧上的端部103c被弯曲,从而在压力作用的方向A上突出。
同样,根据本实施例也可以产生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10。具有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能的组成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且省略了重复的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弯曲部103的位置。下文将要在这点上进行更具体的描述。
图9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70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弯曲部103没有形成在与受支撑部93a相邻的位置上。弯曲部103形成在引线部94附近,远离弯曲部91。
同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弯曲部103弯曲,因而吸收压力。因此,抑制了接触点部95的位置P1相对于外壳71的改变。
接下来,参照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10。具有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功能的组成元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且省略了重复的描述。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弯曲部103的形状。下文将要在这点上进行更具体的描述。
图10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70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弯曲部103具有第一弯曲部200,第二弯曲部201和第三弯曲部202。
第一弯曲部200位于引线部94一侧。第一弯曲部200基本是例如在方向B上开口的U形。第三弯曲部202和受支撑部93a相邻。第三弯曲部202具有和第一弯曲部200基本相同的形状。第三弯曲部202具有开口202a。第二弯曲部201位于第一弯曲部200和第三弯曲部202之间且与第一弯曲部200和第三弯曲部202相邻。第二弯曲部201基本是在与方向B相反的方向D上开口的U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弯曲部202也用作弯曲部91。
同样,根据本实施例,弯曲部103弯曲,因而吸收压力。此外,由于弯曲部103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弯曲部200,201,和202,所以压力被有效吸收。因此,抑制了接触点部95的位置P1相对于外壳71的改变。
同时,根据本实施例,弯曲部103具有三个弯曲部。然而弯曲部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例如,可以设置三个或四个弯曲部。
在第二实施例中,弯曲部103和受支撑部93a相邻。然而,该结构不限于此,弯曲部103可以不和受支撑部93a相邻,如第四实施例所述。
根据第一到第五实施例,引线部94的一部分比外壳71更进一步突起。然而,该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板主体41的接触点部42的一部分突起而进入外壳71内部,而不是引线部94的一部分突出到外壳71外面。
由于接触点部42具有上述突起的形状,所以当外壳71紧固到板主体41时,引线部94受到接触点部42的按压。因此,在引线部94和接触点部42之间能达到良好的电连接。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以实例的方式呈现,其意图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实际上,本文描述的新颖方法和系统可以以各种其它方式来体现;此外,在本文所描述的方法和系统的形式中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代和改变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后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内容旨在覆盖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的这样的形式或修改。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装置(7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71);和
容纳在外壳中的接触件(90),其中
所述接触件包括:
电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53)的接触点部(95);
被压靠向第二连接部分(41)并且电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的引线部(94);和
被支撑在外壳上的受支撑部(93a),
当所述接触件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向所述引线部的方向(A)上被按压时,受支撑部(93a)由于压力而被压靠向外壳,以及
所述接触件配备弯曲部(103),当接触件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向所述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压时,该弯曲部(103)由于压力而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支撑部位于所述接触点部和所述引线部之间,且所述弯曲部设置在所述受支撑部和所述引线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开口的弧形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在方向(B)上开口,该方向(B)与所述压力作用的方向相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的引线部侧端部在沿所述压力作用的方向上突出。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在与沿所述压力作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C)上开口。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和所述受支撑部相邻。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设置在远离所述受支撑部的位置上。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具有多个在单一方向上开口的弧形部分。
10.一种电路板(40),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装置(70);和
其上安装该连接器装置的板主体,其中
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
外壳(71);和
容纳在外壳中的接触件(90),
所述接触件包括:
电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53)的接触点部(95);
被压靠向第二连接部分(41)并且电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的引线部(94);和
被支撑在外壳上的受支撑部(93a),
当所述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A)上被按压时,受支撑部(93a)由于压力被压靠向外壳,以及
所述接触件配备弯曲部(103),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压时,该弯曲部(103)由于压力而弯曲。
11.一种电子设备(10),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装置(70);和
容纳连接器装置的机壳,其中
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
外壳(71);和
容纳在外壳中的接触件(90),
所述接触件包括:
电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53)的接触点部(95);
被压靠向第二连接部分(41)并且电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的引线部(94);和
被支撑在外壳上的受支撑部(93a),
当所述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A)上被按压时,受支撑部(93a)由于压力被压靠向外壳,以及
所述接触件配备弯曲部(103),当接触件在从第二连接部分向引线部的方向上被按压时,弯曲部(103)由于压力而弯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60675 | 2005-05-31 | ||
JP2005160675A JP2006338970A (ja) | 2005-05-31 | 2005-05-31 | コネクタ装置、回路基板、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74072A true CN1874072A (zh) | 2006-12-06 |
CN100539316C CN100539316C (zh) | 2009-09-09 |
Family
ID=37484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7479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316C (zh) | 2005-05-31 | 2006-04-14 | 连接器装置,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6338970A (zh) |
CN (1) | CN100539316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5466A (zh) * | 2011-07-27 | 2013-01-30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固定在电路板的具有接脚的元件 |
CN109671449A (zh) * | 2017-10-13 | 2019-04-23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7426B (zh) | 2008-06-30 | 2013-07-0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具备该连接器的基板和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62186A (ja) * | 1994-12-02 | 1996-06-21 | Kel Corp | 電気コネクタ |
-
2005
- 2005-05-31 JP JP2005160675A patent/JP2006338970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4-14 CN CNB2006100747937A patent/CN10053931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5466A (zh) * | 2011-07-27 | 2013-01-30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固定在电路板的具有接脚的元件 |
CN109671449A (zh) * | 2017-10-13 | 2019-04-23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子设备 |
CN109671449B (zh) * | 2017-10-13 | 2021-01-05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39316C (zh) | 2009-09-09 |
JP2006338970A (ja) | 2006-1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76547C (zh) | 提高磁屏蔽以及地线连接两功能的电连接器 | |
CN1216441C (zh) | 卡连接器 | |
CN1599539A (zh) | 扁平电缆和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 |
CN1671002A (zh) | 接触件和电连接器 | |
CN1324763C (zh) | 包括一个端子元件的电路连接结构 | |
CN1767268A (zh) | 连接器 | |
CN1818932A (zh) | 存储卡适配器 | |
CN1778154A (zh) | 印刷布线板的连接结构 | |
CN190278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732723A (zh) | 板固定装置 | |
CN1497789A (zh) | 连接器 | |
CN1823448A (zh) | 压入配合接线柱,印刷电路板连接装置和电气接线箱 | |
CN1778152A (zh) | 印刷布线板的连接结构 | |
CN1823459A (zh) | 电气接线箱及其组装方法 | |
CN1310380C (zh) | 电缆连接器 | |
CN1976563A (zh) | 信息处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671008A (zh) | 电子部件安装插座 | |
CN1172339C (zh) | 推压开关 | |
CN1819348A (zh) | 连接器 | |
CN1871681A (zh) | 旋转·按压操作型电子部件及采用了该部件的电子设备 | |
CN1874072A (zh) | 连接器装置,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 |
CN1992440A (zh) | 凸轮结构及使用该凸轮结构的连接器 | |
CN1574507A (zh) | 中继连接电路和中继连接器 | |
CN1449077A (zh) | 同轴连接器和脱开装置 | |
CN1862738A (zh) | 开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14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