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3379A - 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63379A CN1863379A CNA200510082808XA CN200510082808A CN1863379A CN 1863379 A CN1863379 A CN 1863379A CN A200510082808X A CNA200510082808X A CN A200510082808XA CN 200510082808 A CN200510082808 A CN 200510082808A CN 1863379 A CN1863379 A CN 18633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cessing unit
- wireless
- base station
- unit
- rela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本发明主要是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引入具有中转功能的中转用户站、无线中转基站、有线中转基站和/或有线无线综合中转基站,从而实现无线接入网络中切换前后基站之间的可靠通信。因此,本发明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无线通信系统中切换延时,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效率。同时,本发明还可以在相邻基站的R8有线连接出现故障时,还可以通过所述中转设备保证切换过程的持续进行,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
背景技术
IEEE 802.16为第一个宽带无线接入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两个版本:一个是802.16标准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版本,简称“16d”;另一个是802.16标准的宽带移动无线接入版本,简称“16e”。所述的标准仅定义了基站和用户站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所述的数据链路层又称为MAC层。MAC层又分为服务特定汇聚子层、MAC公共部分子层和加密子层。
WiMAX Forum NWG(全球微波接入论坛网络工作组)则定义了基于IEEE 802.16的网络。
WiMAX Forum NWG定义的基于IEEE 802.16的网络由WiMAX系统的ASN(接入网)和CSN(CSN)组成。其中,ASN可以将WiMAX基站统一接到ASN GW(ASN网关)构成集中式的WiMAX接入网,如图1所示;也可以仅由WiMAX基站构成分布式的WiMAX接入网,此时,为图1中没有ASNGW的情况。
WiMAX基站间的参考点定义为R8,相邻基站间可以通过R8做小区切换;WiMAX基站与ASN GW间的参考点定义为R6,ASN与CSN间的参考点定义为R3。
依802.16标准的定义,802.16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其基站仅能和SS(用户站)以无线相连,所以WiMAX网络架构中基站间的互连目前仅能通过有线实现,当基站数量较大时,有线连接将会相当复杂。
当相邻基站无法支持R8有线连接,例如两个相邻基站分别处于不同的岛屿,或其相邻基站的R8有线连接故障,则无法支持R8切换。此时,对于集中式的WiMAX接入网,相邻基站间必须采用R6切换;对于分布式的WiMAX接入网,相邻基站间则必须采用R3切换。由于R6路径,尤其是R3路径,较R8路径会复杂较多,这两种切换替代方案必将导致切换延时较大。
另外,对于其它无线网络,如GSM或3G,没有定义类似R8的基站间的参考点,则只能进行类似于R6或R3的切换,导致切换延时较大,严重影响了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从而保证无线接入网络中用户终端可以快速地实现在相邻基站之间进行切换。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转设备,包括:
传输处理单元:能够分别与一组基站设备建立通信,并与各基站设备之间进行信息的交互;
交换单元:用于将传输处理单元接收到的基站设备发来的信号,通过传输处理单元发送给相应的基站设备。
所述中转设备中至少包括一个所述的传输处理单元,且所述传输处理单元包括:无线传输处理单元和有线传输处理单元。
所述的传输处理单元包括:
物理层传输单元:分别与数据链路层及可与其通信的基站中的物理层传输单元进行通信;
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通过物理层传输单元与可与其通信的基站间进行通信,并通过交换单元与其他链路层传输单元通信。
所述的交换单元连接于物理层传输单元与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之间,或者设置于数据链路层仅与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连接,或者,还可以设置于数据链路层以上与相应层的处理单元连接。
所述的中转设备还包括:
用户站处理单元:用户终端通过该用户站处理单元及无线传输处理单元与基站之间进行通信,和/或,用户站处理单元直接通过无线传输处理单元与基站之间进行通信;
或者,
基站处理单元:通过该基站处理单元及无线/有线传输处理单元与用户站之间进行通信。
本发明中,当该无线中转设备中包括基站处理单元时,所述的交换单元还通过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及通信线缆与系统中的基站通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包括中转设备,以及用户终端切换前和切换后的基站,所述的切换前和切换后的基站之间通过中转设备互联通信。
所述的系统中,当所述的中转设备中包括基站处理单元时,则所述的中转设备还与系统中的用户站通过无线连接进行通信,且所述的中转设备中还包括用于与上一级设备连接有线传输处理单元。
所述的系统中,当所述的中转设备中包括用户站处理单元,则所述的中转设备还与系统中的用户终端通过无线连接通信。
所述系统中包括:
包括用户站处理单元的中转设备和/或包括基站处理单元的中转设备。
所述的中转设备分别与两个模式相同但应用频段不同的基站通过无线连接通信,或者,与两个同频的分时工作的基站通信,或者,与两个通过不同的子信道、子载波组或隔离度足够的定向天线的工作于同频段的基站通信。
所述的中转设备固定或移动设置于无线通信系统中。
所述的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中的基站之间通过多个中转设备以任意拓朴结构组成的中转网进行互通。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中通过基于无线传输的中转设备实现用户终端在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信息交互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了无线通信系统中切换延时,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效率。
同时,本发明还可以在相邻基站的R8有线连接出现故障时,还可以通过所述中转设备保证切换过程的持续进行,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2为基站与用户站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引入RSS的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双收发机层二RSS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单收发机层二RSS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双收发机层一RSS结构示意图;
图7为单收发机层一RSS结构示意图;
图8为引入无线RBS的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示意图1;
图9为引入无线RBS的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示意图2;
图10为多收发机层二RBS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单收发机层二RBS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多收发机层一RBS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单收发机层一RBS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引入有线RBS的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层二有线RBS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层一有线RBS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引入有线无线综合RBS的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示意图1;
图18为引入有线无线综合RBS的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示意图2;
图19为层二有线无线综合RBS的结构示意图1;
图20为层二有线无线综合RBS的结构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引入中转设备,从而使得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可以可靠及时地在相邻基站之间实现切换处理。
具体说,是在无线接入网络中引入带有中转功能的用户站(RelaySubscriber Station,缩写为RSS)或带有中转功能的基站(Relay BaseStation,缩写为RBS),来解决邻近基站间的切换处理问题。例如,解决当相邻基站无法支持有线连接,或相邻基站的有线连接故障时,可能导致的切换延时较大的问题。
当本发明提供的中转设备为包括无线传输处理单元时,本发明的实现还可以解决当基站数量较大时,还可简化基站间有线连接。
下面将结合实际应用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以在无线网络架构中引入带有中转功能的中转用户站,支持相邻基站间的无线连接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当移动终端SS2由基站BS2小区进入基站BS1小区时,SS2可以通过中转用户站RSS1建立R8路径,从而完成R8切换。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多跳RSS建立R8路径。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一个由多个RSS以任意拓扑结构组成的中转网来建立R8路径。
RSS还可以用于接入基站覆盖范围之外的用户站,以扩展基站的接入半径,例如,参见图3,SS3处于BS3的覆盖范围之外,但SS3通过RSS2得以接入BS3。
带有中转功能的用户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其本身可以作为用户站。带有中转功能的用户站的网络接入和初始化过程和普通用户站可以完全相同。
本发明中的RSS可以是层一中转站,可以是层二中转站,甚至是层三或层三以上中转站。
所述的RSS主要由一个交换单元和一个或两个无线收发机组成,所述的无线收发机即为无线传输处理单元,具体包括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和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RSS的交换单元用于不同基站(或RBS)间的数据交换(以支持中转功能)、基站(或RBS)与用户站间和基站(或用户站)与用户间的数据交换。
RSS采用双无线收发机支持BS1(或RBS)和BS2(或用户站)为工作在不同频段的情况。
RSS采用单无线收发机支持BS1(或RBS)和BS2(或用户站)为工作在同频段的情况。BS1和BS2可以分时地通过不同的突发分组(burst)或不同的帧(frame)同RSS无线收发机,在同频段下建立通信;BS1(或RBS)和BS2(或用户站)也可同时工作,RSS无线收发机通过不同的子信道(subchannel)、子载波(subcarrier)组或隔离度足够的定向天线与BS1(或RBS)和BS2(或用户站),在同频段下互通。
本发明中所述的RSS的结构如图4至图7所示,具体包括层二双收发机RSS、层二单收发机RSS、层一双收发机RSS和层一单收发机RSS,下面将分别进行相应的说明。
(一)层二双收发机RSS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其具体包括无线收发机1和无线收发机2,且分别与切换前后的基站BS1和BS2建立无线通信。在图3中所示的应用场景下,用户终端发给BS2的数据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无线收发机2,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2,反之亦然;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机2接收下来后,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1,反之亦然。
(二)层二单收发机RSS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其仅包括无线收发机1,切换前后的基站BS1和BS2分别与该无线收发机1建立通信,此时,所述的交换单元可以认为内置于该收发机中。仍以图3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用户终端发给BS2的数据通过无线数据链路层处理后交给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2,反之亦然;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通过无线数据链路层处理后交回给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1,反之亦然。
(三)层一双收发机RSS系统结构如图6所示:
对于带加密子层的无线数据链路层,加密子层功能应从无线数据链路层剥离出来,置于交换单元与无线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原因是交换单元只能处理明文,不能处理密文。所述的层一双收发机RSS的结构包括无线接收机1和无线接收机2,且两接收机共用同一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与用户通信,但通过不同的无线物理传输层与切换前后的BS1和BS2分别建立通信。仍以图3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用户发给BS2的数据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无线收发机2,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2,反之亦然;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机2接收下来后,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1,反之亦然。
(四)层一单收发机RSS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
对于带加密子层的无线数据链路层,加密子层功能同样应从无线数据链路层剥离出来,置于交换单元与无线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所述的层一单收发机RSS仅包括无线收发机1,具体包括相应的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和无线数据链层传输单元,切换前和切换后的BS1和BS2仅通过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进行互通,相应的交换单元可以认为内置于该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中,实现BS1和BS2的直通。在图3所示的应用场景下,用户发给BS2的数据通过无线数据链路层处理后交给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2,反之亦然;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再由由无线收发机1,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1,反之亦然。
本发明中,还可以采用层三或层三以上RSS实现切换中转,具体可以利用层三做路由选择,出于减少不必要的中转流量或安全因数的考虑,还可以作层三或层三以上的通信过滤。其结构与层二RSS类似,不同点在于层三或层三以上RSS的无线收发机包含了无线物理层、无线数据链路层和层三或层三以上处理单元,交换单元为无线路由单元所替代。
之后,再以在无线网络架构中引入带有中转功能的中转基站,支持相邻基站间的无线连接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本发明还可以在无线网络架构中引入带有无线中转功能的基站,支持相邻基站间的无线连接。在图8中,当移动终端SS2由BS2小区进入BS1小区时,SS2可以通过无线中转站RBS1建立R8路径,从而完成R8切换。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多跳无线RBS建立R8路径。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一个由多个无线RBS以任意拓扑结构组成的中转网来建立R8路径。
基站BS2与带有有线中转功能的基站RBS间也可以引入带有中转功能的用户站RSS,如图9所示。
带有无线中转功能的基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其本身可以作为基站。无线RBS可以是层一中转站,可以是层二中转站,甚至是层三或层三以上中转站。无线RBS也主要由一个交换单元和一个或若干个无线收发机组成。无线RBS交换单元用于不同基站(或RBS)间的数据交换(以支持中转功能)和基站与用户站(或RSS)间的数据交换。对于集中式的无线网络,无线RBS还需要有线传输处理单元经有线线缆与上一级设备相连,上一级设备可以是基站控制器,或WiMAX接入服务器(ASN GW)。
无线RBS采用多无线收发机支持各个BSj(或RBSj)及RBS的用户站SSi(或RSSi)工作在不同频段的情况。
无线RBS采用单无线收发机支持各个BSj(或RBSj)及RBS的用户站Ssi(或RSSi)工作在相同频段的情况。BSi(或RBSi)以用户站的形式接入无线RBS;各个BSj(或RBSj)可以分时地通过不同的突发分组(burst)或不同的帧(frame)同RBS无线收发机,在同频段下建立可靠通信;各个BSj(或RBSi)也可同时工作,RBS无线收发机通过不同的子信道(subchannel)、子载波(subcarrier)组、隔离度足够的定向天线或智能天线与各个BSi(或RBSi),在同频段下互通。
无线RBS系统还可以有综合上述两种情况的结构:某一个无线收发机支持几个工作在相同频段的基站,而另几个无线收发机支持另几个工作在不同频段的基站。
本发明中所述的无线RBS的结构如图10至图13所示,具体包括层二多收发机RBS、层二单收发机RBS、层一多收发机RBS和层一单收发机RBS,下面将分别进行相应的说明。
(一)层二多收发机无线RBS系统结构如图10所示:
所述的RBS结构包括:一组无线收发机和交换单元,所述一组无线收发机用于与一组基站及一组用户站通信,所述交换单元用于将用户站与基站之间,以及基站与基站之间的信息进行交换;所述的RBS中还包括有线传输处理单元,用于与上一级设备通信。在图8所示的应用场景下,BS1的SS发送的给CSN数据从无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处理;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机2接收下来后,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1,反之亦然。
(二)层二单收发机无线RBS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中,所述的RBS的结构中仅包括一个无线收发机,同样包括相应的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和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在图8所示的场景下,BS1的SS发送的给CSN数据从无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依次经过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及无线数据链层传输单元,并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处理;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同样,依次经过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及无线数据链层传输单元,并通过交换单元交换回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1,反之亦然。
(三)层一多收发机无线RBS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中所述的RBS的结构包括一组收发机,但与图10所示RBS不同的是,该RBS中仅包括一个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在图8所示的应用场景下,BS1的SS发送的给CSN数据从无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经相应的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并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所述的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及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处理;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机2接收下来后,依次经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及交换单元交换给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1,反之亦然。
(四)层一单收发机无线RBS系统结构如图13所示:
图13所示的RBS仅包括一个收发机,且交换单元连接于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与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之间。在图8所示的应用场景下,BS1的SS发送的给CSN数据从无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依次通过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交换单元及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交换给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处理;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依次通过无线物理层传输单元及交换单元交换回无线收发机1,再通过无线信道传给BS1,反之亦然。
层三或层三以上无线RBS可以利用层三做路由选择,出于减少不必要的中转流量或安全因数的考虑,还可以作层三或层三以上的通信过滤。其结构与层二RBS类似,不同点在于层三或层三以上RBS的无线收发机包含了无线物理层、无线数据链路层和层三或层三以上处理单元,交换单元为无线路由单元所替代。
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在无线网络架构中引入另一带有中转功能的基站,支持相邻基站间的有线连接。如图14所示,当移动终端SS由BS2小区进入BS1小区时,SS可以通过有线中转站RBS建立R8路径,从而完成R8切换。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多跳有线RBS建立R8路径。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一个由多个有线RBS、或无线RBS、或有线RBS与无线RBS和RSS混合的以任意拓扑结构组成的中转网来建立R8路径。
带有有线中转功能的基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其本身就是基站。有线RBS可以是层一中转站,可以是层二中转站,甚至是层三或层三以上中转站。有线RBS也主要由一个交换单元、无线收发机和若干个有线处理单元组成。有线RBS交换单元用于不同基站(或RBS)间的数据交换(以支持中转功能)和基站与用户站(或RSS)间的数据交换。对于集中式的无线网络,有线RBS还需要有线传输处理单元经有线线缆与上一级设备相连,上一级设备可以是基站控制器,或WiMAX接入服务器(ASN GW)。
本发明中所述的有线RBS的结构如图15和图16所示,具体包括层二有线RBS和层一有线RBS,下面将分别进行相应的说明。
(一)层二有线RBS系统结构如图15所示:
图15中所述的RBS的结构包括:一组有线收发器、无线收发机和交换单元,其中所述的一组有线收发器与一组基站通信,在交换单元的交换处理下实现切换前后的基站间的互通,所述的交换单元连接于有线收发器的有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及无线收发机的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之间,所述的无线收发机用于与用户站建立无线通信,并通过交换单元及有线收发器在用户站与各基站之间建立通信;且RBS中还包括与上一级设备连接的有线传输处理单元,所述的上一级设备可以为CSN(连接服务网络)设备等。
在图14所示的应用场景下,BS1的SS发送的给CSN数据从有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依次通过有线传输物理层、有限数据链路层及交换单元交换给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处理,并送给CSN;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有线收发器2接收下来后,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有线收发器1,再通过有线传输线缆传送给BS1,反之亦然。
(二)层一有线RBS系统结构如图16所示:
图16中所述的RBS中与图15所示的RBS不同的是:交换单元连接于有线传输物理层传输单元与有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之间,且所述的无线收发机的无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直接与所述的有线传输处理单元连接。
在图14的场景下,BS1的SS发送的给CSN数据从有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依次通过有线传输物理层传输单元、交换单元及有线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交换给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处理,并送给CSN;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有线收发器2接收下来后,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有线收发器1,再通过有线传输线缆传送给BS1,反之亦然。
层三或层三以上有线RBS可以利用层三做路由选择,出于减少不必要的中转流量或安全因数的考虑,还可以作层三或层三以上的通信过滤。其结构与层二RBS类似,不同点在于层三或层三以上有线RBS的有线收发器包含了有线传输物理层、有线传输数据链路层和有线传输层三或层三以上处理单元,交换单元为有线路由单元所替代。
本发明中,还在无线网络架构中引入另一带有中转功能的基站,支持相邻基站间的无线或有线连接。如图17所示,当移动终端SS由BS2小区进入BS1小区时,SS可以通过有线无线综合中转站RBS与BS1建立有线R8路径、与BS2建立无线R8路径,从而完成R8切换。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多跳有线无线综合RBS建立R8路径。
再如图18所示,当移动终端SS由BS2小区进入BS1小区时,SS可以通过有线无线综合中转站RBS与BS1建立有线R8路径、与BS2通过RSS建立无线R8路径,从而完成R8切换。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多跳有线无线综合RBS建立R8路径。相邻基站间也可以引入一个由多个有线RBS、或无线RBS、或有线无线综合RBS、或RSS、或各种中转站混合的以任意拓扑结构组成的中转网来建立R8路径。
带有有线无线综合中转功能的基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其本身就是基站。有线无线综合RBS可以是层二中转站,甚至是层三或层三以上中转站。有线无线综合RBS主要由一个交换单元、若干无线收发机和若干个有线处理单元组成。有线无线综合RBS交换单元用于不同基站(或RBS)间的数据交换(以支持中转功能)和基站与用户站(或RSS)间的数据交换。对于集中式的无线网络,有线无线综合RBS还需要有线传输处理单元经有线线缆同上一级设备相连,上一级设备可以是基站控制器,或WiMAX接入服务器(ASN GW)。
有线无线综合RBS采用多无线收发机支持各个BSi(或RBSi)及RBS的用户站SS(或RSS)工作在不同频段的情况。
有线无线综合RBS采用单无线收发机支持各个BSi(或RBSi)及RBS的用户站SS(或RSS)工作在相同频段的情况。BSi(或RBSi)以用户站的形式接入有线无线综合RBS,各个BSi(或RBSi)可以分时地通过不同的突发分组(burst)或不同的帧(frame)同RBS无线收发机,在同频段下建立可靠通信;各个BSi(或RBSi)也可同时工作,RBS无线收发机通过不同的子信道(subchannel)、子载波(subcarrier)组、隔离度足够的定向天线或智能天线与各个BSi(或RBSi),在同频段下互通。
本发明中,所述的有线无线综合RBS的结构如图19和图20所示:
在图17所示的应用场景下,BS1的SS发送的给CSN数据从有线收发机1接收下来后,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处理,送给CSN;BS2发给BS1的切换相关消息则从无线收发器2接收下来后,通过交换单元交换给有线收发器1,再通过有线线缆传给BS1,反之亦然。
层三或层三以上有线无线综合RBS可以利用层三做路由选择,出于减少不必要的中转流量或安全因数的考虑,还可以作层三或层三以上的通信过滤。其结构与层二RBS类似,不同点在于层三或层三以上有线无线综合RBS的有线收发器包含了有线或无线物理层、有线或无线数据链路层和有线或无线传输层三或层三以上处理单元,交换单元为路由单元所替代。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可以通过中转设备提高无线接入系统中的切换速率,并提高切换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中转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输处理单元:能够分别与一组基站设备建立通信,并与各基站设备之间进行信息的交互;
交换单元:用于将传输处理单元接收到的基站设备发来的信号,通过传输处理单元发送给相应的基站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转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中至少包括一个所述的传输处理单元,且所述传输处理单元包括:
无线传输处理单元和有线传输处理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转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输处理单元包括:
物理层传输单元:分别与数据链路层及可与其通信的基站中的物理层传输单元进行通信;
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通过物理层传输单元与可与其通信的基站间进行通信,并通过交换单元与其他链路层传输单元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转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换单元连接于物理层传输单元与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之间,或者设置于数据链路层仅与数据链路层传输单元连接,或者,还可以设置于数据链路层以上与相应层的处理单元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转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户站处理单元:用户终端通过该用户站处理单元及无线传输处理单元与基站之间进行通信,和/或,用户站处理单元直接通过无线传输处理单元与基站之间进行通信;
或者,
基站处理单元:通过该基站处理单元及无线/有线传输处理单元与用户站之间进行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转设备,其特征在于,当该无线中转设备中包括基站处理单元时,所述的交换单元还通过有线传输处理单元及通信线缆与系统中的基站通信。
7、一种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转设备,以及用户终端切换前和切换后的基站,所述的切换前和切换后的基站之间通过中转设备互联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中转设备中包括基站处理单元时,则所述的中转设备还与系统中的用户站通过无线连接进行通信,且所述的中转设备中还包括用于与上一级设备连接有线传输处理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中转设备中包括用户站处理单元,则所述的中转设备还与系统中的用户终端通过无线连接通信。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中包括:
包括用户站处理单元的中转设备和/或包括基站处理单元的中转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转设备分别与两个模式相同但应用频段不同的基站通过无线连接通信,或者,与两个同频的分时工作的基站通信,或者,与两个通过不同的子信道、子载波组或隔离度足够的定向天线的工作于同频段的基站通信。
12、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转设备固定或移动设置于无线通信系统中。
13、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中的基站之间通过多个中转设备以任意拓朴结构组成的中转网进行互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82808XA CN100502552C (zh) | 2005-07-08 | 2005-07-08 | 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 |
PCT/CN2006/001526 WO2007003130A1 (fr) | 2005-07-05 | 2006-06-30 | Dispositif de transfert, système pour réaliser un transfert rapide et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82808XA CN100502552C (zh) | 2005-07-08 | 2005-07-08 | 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63379A true CN1863379A (zh) | 2006-11-15 |
CN100502552C CN100502552C (zh) | 2009-06-17 |
Family
ID=37390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82808XA Active CN100502552C (zh) | 2005-07-05 | 2005-07-08 | 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502552C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55973A1 (en) * | 2007-11-02 | 2009-05-07 | Alcatel Shanghai Bell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teractive data between neighbor bss via ms |
CN102104937A (zh) * | 2009-12-17 | 2011-06-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频段组网下降低功耗的方法及系统 |
CN102273171A (zh) * | 2009-03-19 | 2011-12-07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在通信单元之间交互共享信息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 |
CN104301958A (zh) * | 2007-11-02 | 2015-01-21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通过ms在相邻bs之间传送干扰管理信息的方法和bs |
CN108847877A (zh) * | 2018-08-02 | 2018-11-20 | 西安安源智造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同频转发系统 |
-
2005
- 2005-07-08 CN CNB200510082808XA patent/CN100502552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55973A1 (en) * | 2007-11-02 | 2009-05-07 | Alcatel Shanghai Bell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teractive data between neighbor bss via ms |
CN104301958A (zh) * | 2007-11-02 | 2015-01-21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通过ms在相邻bs之间传送干扰管理信息的方法和bs |
CN102273171A (zh) * | 2009-03-19 | 2011-12-07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在通信单元之间交互共享信息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 |
CN102104937A (zh) * | 2009-12-17 | 2011-06-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频段组网下降低功耗的方法及系统 |
CN108847877A (zh) * | 2018-08-02 | 2018-11-20 | 西安安源智造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同频转发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02552C (zh) | 2009-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93459B2 (en) | Wireless base station, first wireless control apparatus, second wireless control apparatus, and wireless apparatus | |
KR101909038B1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성능을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29343C (zh) | 电信交换局间的拥塞控制 | |
CN102123481B (zh) | 选择多带接入点以与多带移动站相关联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94582C (zh) | 通信终端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2318237B (zh) | 多接入网际互连方法 | |
CN101137204B (zh) | 移动通信系统及移动通信方法 | |
CN103379590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930846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分割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结构、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以及使用该结构的切换方法和系统 | |
CN107251444A (zh) | 用于毫米波无线通信的收发机配置 | |
CN1812286A (zh) | 在无线通信的频间切换过程中均衡小区负载 | |
CN1154195A (zh) | 蜂窝通信网 | |
CN104170484A (zh) | 物理层多点载波聚合以及多点反馈配置方法 | |
CN1612570A (zh) | 支持移动终端的移动的方法和系统 | |
CN1805561A (zh) | 蜂窝无线网络中的连接重配置方法 | |
CN1381108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和使用该系统的通信终端装置 | |
US1068177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3636261B (zh) | 用于避免由于设备内共存导致的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01093621A1 (fr) |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radio et appareil terminal de communication mis en oeuvre dans un tel systeme | |
KR101003440B1 (ko) | 멀티 캐리어 패킷 데이터 전송을 구비한 무선전화 네트워크 | |
WO2017114562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wing cooperation between a plurality of radio node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 |
US20060209758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oaming in 802.11 wireless networks | |
CN1863379A (zh) | 中转设备及实现快速切换的系统 | |
CN101156421A (zh) | 选择多带存取点伴随多带移动站方法及装置 | |
CN1863344A (zh) | 一种无线接入网及无线接入系统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