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2165A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52165A CN1852165A CN200610032996.XA CN200610032996A CN1852165A CN 1852165 A CN1852165 A CN 1852165A CN 200610032996 A CN200610032996 A CN 200610032996A CN 1852165 A CN1852165 A CN 18521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
- client layer
- node
- connection
- me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91027981 Response element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DIDGPCDGNMIUNX-UUOKFMHZSA-N 2-amino-9-[(2r,3r,4s,5r)-5-(dihydroxyphosphinothioyloxymethyl)-3,4-dihydroxyoxolan-2-yl]-3h-purin-6-one Chemical compound C1=2NC(N)=NC(=O)C=2N=CN1[C@@H]1O[C@H](COP(O)(O)=S)[C@@H](O)[C@H]1O DIDGPCDGNMIUNX-UUOKFMHZ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14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UNFWWIHTNXNPBV-WXKVUWSESA-N spectinomyc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NC)[C@@H](O)[C@H]([C@@H]([C@H]1O1)O)NC)[C@]2(O)[C@H]1O[C@H](C)CC2=O UNFWWIHTNXNPBV-WXKVUWSE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7 stra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12—Arrangements providing for calling or supervisory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10—Routing in connection-oriented networks, e.g. X.25 or AT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2—Wavelength bas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2203/00—Aspects of 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H04J14/05 and H04J14/07
- H04J2203/0001—Provisions for broadband connections i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using frames of the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or using 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TM], e.g. SONET, SDH
- H04J2203/0057—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O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和装置,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在服务层连接建立过程中,通过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向出口节点传送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出口节点经过选择得到本服务层连接对应的客户层TE链路,并通过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向入口节点返回客户层TE链路,并分别存入入口节点和出口节点中,通过路由协议发布给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以实现客户层链路的自动发现。所述装置位于网络的节点内,包括请求消息发送单元和请求消息接收单元;还包括响应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消息接收单元。本发明适用于光传送网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实现SDH光传输网络中的一种客户层链路的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光传送网络,如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ITU-T)的建议G.803定义的同步数字体系(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的标准T1.105定义的同步光网络(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和建议G.872定义的光传送网(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通常通过手工配置或者基于网管实现半自动地实施网络连接服务的提供。这种连接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固定的光链路连接模式,对高速带宽的指配基本上是静态的,通常称永久连接(PC-Permanent Connection)。这样的网络从功能上说可以区分为真正承载网络服务的传送平面和执行管理功能的管理平面。
近几年来,随着新业务的快速增长,不仅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而且由于新业务量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对网络带宽动态分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传统的带宽管理方法主要靠人工配置网络连接,耗时、费力、易出错,不仅难以适应现代网络运维和新业务提供拓展的需要,也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因此ITU-T建议G.8080给传送网络引进了控制平面,通过控制平面支持自动发现、资源发布、连接提供和故障恢复功能,承担原来由管理平面实施的部分连接管理相关功能。
这样现在SDH网络由三个独立的平面组成,即管理平面、控制平面和传输平面。管理平面完成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整个系统的维护功能,它负责所有平面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够进行配置和管理端到端连接。控制平面完成连接的建立释放、监测和维护,并在发生故障时恢复连接。传输平面完成端到端的双向或单向用户信息传送,同时,还要传送一些控制和网络管理信息,它按ITU-T G.805建议进行分层,为了能够实现现在SDH网络的各项功能,传送平台通常具有多种交换能力。
SDH网络控制平面在功能上包括自动发现、资源发布、连接建立和故障恢复等,这些功能的实现通常使用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GeneralizedMulti-Protocol Switching),GMPLS是一个协议族,其中包括链路管理协议、路由协议和信令协议。
控制平面首先要完成节点间的链路连接关系的发现,该过程通常采用链路管理协议(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实现。LMP需要利用与传送平面链路的带内数据传送机制,如利用SDH线路的J0字节,将链路的本地标识发送到对端,这样就可以实现链路两端标识的绑定,这样邻接连接关系就被发现了。然后LMP协议在邻接发现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报文交换得到该链路支持的连接类型和资源数目,包括这些流量工程信息的链路在GMPLS中被称为流量工程链路(TE链路)。
自动发现得到的节点本地链路状态信息通过路由协议,如流量工程扩展的开放的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TE,Open Shortest Path First-TrafficEngineering)发布到控制域内的其他节点,这样网络的所有节点都得到一份相同的所在控制域的所有节点和链路信息。
以这些TE链路信息为基础,当网络管理系统或者用户要求网络建立一条网络连接服务时,连接的网络入口节点就可以进行路径计算,得到连接需要经过的链路序列;然后通过信令协议,如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TE,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Traffic Engineering),向路径上节点请求分配资源并建立交叉连接,实现端到端连接的建立。
传送平面是一个层次化的网络,从交换的能力可以区分为多层网络。在SDH网络中,交换的能力以虚容器等级来划分。虚容器是一种用来支持传送平面连接的信息结构,不同的等级虚容器提供有效载荷的传送。在SDH网络中区分为高阶通道,如虚容器等级四(VC-4)和虚容器等级三(VC-3),和低阶通道,如虚容器等级十二(VC-12)和虚容器等级十一(VC-11)。对于OTN网络,可以区分为光层的光通道(OCh-Optical Channel)和电层的不同速率等级的光通道数据单元(ODU-Optical Channel Data Unit),包括ODU1、ODU2、ODU3等。
每个层网络包括多个相同交叉连接能力的子网(Subnetwork),子网的边缘包含多个子网点(在GMPS中也称标签),同一子网上的子网点之间可以通过配置动态建立子网连接(也称“交叉连接”);不同子网上的子网点通过链路连接实现静态的连接关系,通常两个子网间的多条链路连接通过相同的服务层路径来传送,这些链路连接组成链路。一条链路下的所有链路连接会在同一次网络故障(如光缆被切断)下同时被中断,如果多条链路通过相同的光纤、光缆或者管道传输,则一次网络故障也可以引起这些链路同时中断。这种故障相关属性通常用链路的“共享风险链路组(SRLG-Shared RiskLink Group)”属性来指示,SRLG是由多个SRLG值(通常用32位无符号数表示)组成的集合,每个SRLG值表示一种独立的网络故障。如果一条链路的SRLG包括多个SRLG值则表示对应的任何一种网络故障发生的话该链路将被中断。多段链路连接通过子网连接串联起来就可以组成用于传送网络用户信号的网络连接,通常简称连接。
高阶通道除了作为服务层直接用于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连接服务,该连接还可以被用于低阶通道用作客户层的链路。这种连接被称为转发邻接(FA-Forwarding Adjacencies)。如VC-4连接可以用于承载伪同步数字体系的E4信号;还支持将多个低阶通道经过适配后被承载于高阶通道层的连接之上,如将63路VC-12信号通过适配后在VC-4连接上传送。
在现有技术中,当客户层链路建立后,其链路连接的发现需要通过人工配置或通过LMP协议进行客户层发现来实现。以VC-4服务层路径支持VC-12客户层为例,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两种客户层链路发现方法如下:
采用人工配置时,其实现方法为:在客户层链路的两端节点上通过网管配置链路的对端信息,即链路对端ID、还可以配置链路交换能力信息,如支持6 3个VC-12的交换能力。
采用LMP协议来进行客户层发现时,客户层链路的两个端点之间通常不存在控制平面直达的通信链路,该链路的两个端节点之间的LMP协议会话不能自动建立,其实现步骤为:
1)网管在两端节点上人工指定对端的控制平面通信IP地址配置来启动会话。
2)LMP协议依赖带内消息传递机制,对于本例服务层为VC-4的情况,通常使用VC-4通道开销的J1字节将本地端口信息发送到链路对端。
3)对端收到J1字节的内容后将本地端口信息通过控制平面发送给发出J1字节的端口(即步骤2中的本地端口)。
这样客户层链路的两个端点都得到了本端和对端的信息,从而完成了客户层链路的自动发现。
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下述缺点:
(1)采用人工配置时,客户层链路发现需手动配置,耗时、费力、易出错,难以适应现代网络运行维护和新业务提供拓展的需要。
(2)LMP协议来进行客户层发现, 由于需要人工指定对端的控制平面通信IP地址,同样耗时、费力、易出错。
(3)使用LMP协议来进行客户层发现时,FA通常缺乏用于连接关系发现的带内消息传送机制,或者应用这些带内消息传送机制可能引起系统告警并引起链路故障。如VC-4连接用于为VC-12层提供链路的情况,目前没有完全不影响服务的机制,如果用VC-4的J1字节来做自动发现,则可能引起通道追踪字节失配告警,按ITU-T建议要求这种情况下经过该链路的所有连接必须被强制中断。
(4)链路的SRLG属性则一般需要通过管理平面人工配置解决,同样耗时、费力、易出错。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FA建立后客户层链路发现需管理平面干预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的方法,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所述自动发现步骤如下:
步骤A:连接发起方向等待建立网络连接的入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B:入口节点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出口节点解析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获得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TE链路。
所述步骤B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入口节点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在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加入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并向下一跳节点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B2:入口节点和出口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将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透明传递至出口节点;
步骤B3:出口节点收到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解析所述消息得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将所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比较,选择所述两个节点都支持的适配方式作为客户层TE链路的适配方式,从而得出客户层TE链路。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出口节点发送包含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入口节点解析所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获得客户层TE链路。
所述步骤C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1:出口节点沿路径反方向向入口节点发送包含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步骤C2:出口节点和入口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将包含出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透明传递至入口节点;
步骤C3:入口节点收到包含客户层TE链路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后,解析得到客户层TE链路。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出口节点获得客户层TE链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入口节点获得客户层TE链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入口节点向出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并向连接的发起者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出口节点收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连接发起方可以在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指定一种或多种客户层适配方式,入口节点将所述指定的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比较,选择两者共同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来生成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并将选择后得到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加入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
当产生的所述客户层链路支持两种或更多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时,所述链路可以被发布为一条客户层TE链路,所述一条客户层TE链路的信息中包含了多种对应的交换能力;也可以被发布为两条或更多的客户层TE链路,每条客户层TE链路对应一种交换能力。
如果出口节点和入口节点经过比较,不存在具有相同适配方式的客户层TE链路,则出口节点向入口节点返回失败信息,并将相关链路的预留资源取消。
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一个SRLG对象,所述连接的路径中的各个节点将其当前链路的SRLG信息加入到所述对象中,从而得到连接经过的所有链路的SRLG信息,并作为客户层链路的SRLG信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所述装置位于网络的节点内,包括请求消息发送单元和请求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请求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单元发送的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TE链路。
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还包括比较单元,用于出口节点收到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解析所述消息得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将所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比较,选择所述两个节点都支持的适配方式作为客户层TE链路的适配方式,从而得出客户层TE链路。
所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还包括响应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响应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包含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响应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响应消息发送单元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解析所述响应消息获得客户层TE链路对象,得到客户层TE链路。
所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还包括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确认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入口节点向出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并向连接的发起者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所述响应确认消息接收单元用于出口节点收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加到本节点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FA建立和对应的客户层链路发现合并由信令协议统一完成,加速了整个信令过程,简化了管理平面的配置需求,规避FA缺乏带内的消息传递机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网络连接及客户层链路发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所述第四个实施例中网络连接及客户层链路发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1,图中显示了三个SDH节点:节点101(节点ID为10.0.0.1)、结点102(节点ID为10.0.0.2)和节点103(节点ID为10.0.0.3)。其中节点101包括三个具有不同交叉连接能力的交叉矩阵,分别为VC-4交叉112、VC-12交叉111、VC-11交叉110;与交叉112通过终结器123连接的接入点150可以与连接交叉110的适配器121连接,也可以与连接交叉111的适配器122连接,这种可变适配可以通过软件配置确定实际连接的适配器。节点102包括一种交叉连接能力的交叉矩阵,为VC-4交叉113。节点103包括两种交叉连接能力的交叉矩阵,分别为VC-4交叉114和VC-12交叉115;通过终结器128连接到交叉114的接入点151被硬连接到连接交叉115的适配器129。节点101和节点102之间通过光链路130连接,节点102和节点103之间通过光链路131连接。光链路131的SRLG属性为{1,2},132的SRLG属性为{3,4}。
假设现在需要在VC-4层网络内在节点101的接入点150和节点103的接入点151之间建立网络连接140,并且该连接被用于客户层提供链路连接关系。现有的GMPLS信令协议中网络连接建立是通过RSVP-TE协议实现的(IETF RFC 3473),本发明的步骤如下:
步骤101:网管或者用户向网络连接140的入口节点101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请求消息的内容包括:该连接的起点为节点101的接入点150,终点为节点103的接入点151,连接类型为VC-4,该连接为双向连接。除了上述的连接两端的信息,网管或者用户还可以指定该网络连接经过的全部或者部分TE链路信息,即源路由信息。如果请求是网管发起的,则请求消息是基于管理协议编码的,如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Management Protocol),如果是用户发起的,则请求消息可能是RSVP-TE协议的PATH消息。
步骤102:连接入口节点101解析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得到步骤101中所述待建立连接的信息。如果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没有源路由信息或者没有给定所有的源路由信息,则控制平面需要利用本地的链路数据库(TED-Traffic Engineering Database)中的TE链路信息计算连接的路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建立请求信息中没有源路由信息,控制平面计算路径,得出计算结果是该连接顺序经过链路130和131。节点101首先在链路130上为该连接预留资源,即在该链路上预留一个VC-4的带宽,然后向连接的下一跳节点102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本例采用RSVP-TE协议,对应的是PATH消息。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除了包括步骤1中的内容外,还包括连接中本节点101使用的链路130、源路由信息,即链路131。为了达到在FA建立过程中自动进行客户层链路发现,还需要在请求消息中增加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本例中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包括:链路的本地标识,可以是有编号的(分配独立的IP地址),也可以是无编号的(按节点ID:本地链路标识),本例中本地链路标识为160,采用无编号方式为10.0.0.1:160;链路的远端标识,本步骤还是未知的,设置为0.0.0.0:0;两种交换能力(对应两种适配方式):一种对应VC-12客户层,其信息包括链路的交换能力为VC-12,可用通道数目为63;另一种对应VC-11客户层,其信息包括链路的交换能力为VC-11,可以通道数目为84。上述客户层TE链路对象按一个TE链路对象多个交换能力的方式编码的,可选的,也可以采用两个客户层TE链路对象各自支持一种客户层交换能力来编码。即有两条客户层TE链路,一条是VC-12客户层的TE链路对象,其信息包括:本地链路标识10.0.0.1:162,链路的交换能力为VC-12,可用通道数目为63;另一条是VC-11客户层的TE链路对象,其信息包括:无编号格式的链路标识10.0.0.1:161,链路的交换能力为VC-11,可以通道数目为84。可选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包括一个SRLG对象,该对象记录连接经过所有链路的SRLG属性,并将当前链路(130)的SRLG信息加入到该对象中,得到{1,2}。
步骤103:中间节点102收到入口节点101的基于RSVP-TE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PATH,解析消息得到该连接由链路130进入该节点,由链路131去往连接的终点。中间节点102为该连接在链路131上预留一个VC-4的带宽,在连接建立请求包括连接本节点使用链路为131,不包含源路由信息,将当前链路(131)的SRLG信息加入到连接的SRLG对象中,得到{1,2,3,4}其他的信息则透明传递,最后将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转发到出口节点103。
步骤104:出口节点103收到节点102的基于RSVP-TE的连接请求消息,解析消息得到该连接由链路131进入该节点,终点为本节点的接入点151,以及入口节点101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出口节点103需要为该连接在链路131上分配输出标签201,并在该分配的输出标签201和接入点151之间双向交叉连接。本地接入点151对应的客户层TE链路的交换能力为VC-12,与入口节点101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中的两种适配方式进行比较,VC-12是两者公有的,因而得到一种实际的客户层TE链路,其本地端口ID为163,包括信息:TE链路本地ID为10.0.0.3:163、TE链路对端ID为10.0.0.1:160、交换能力为VC-12、可用通道资源数目为63、方向为双向,从连接的SRLG对象得到客户层链路的SRLG属性{1,2,3,4}(本例包括链路130和131的SRLG信息)。节点103向节点102返回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对应RSVP-TE的RESV消息,其中包括当前经过的链路131、连接使用的输出标签201、客户层TE链路(具体内容如上面说述)。此时,由于出口节点103已经得到了客户层TE链路,可以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内,如本地接口表中,并通过路由信令向其他节点发布。出于对系统稳健性的考虑,在本实施例中,出口节点在步骤107进行客户层TE链路信息的发布。
步骤105:节点102收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解析得到当前链路131、链路131的输入标签20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链路131两端的输入标签202和输出标签201之间是通过链路131静态连接的,所以当节点102解析节点103发来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后得到链路131的输出标签201,根据链路131的静态连接关系就自然得到了输入标签202。该节点需要给该连接预留资源的链路130上分配输出标签203,并在链路131的输入标签202和链路130的输出标签203之间建立双向交叉连接。节点102向入口节点101返回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对应RSVP-TE的RESV消息,其中包括当前经过的链路130、分配给该链路使用的输出标签203,其他信息透明传递。
步骤106:节点101收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解析得到当前链路130、链路130的输入标签204、客户层TE链路。在当前链路130的输入标签204和接入点150之间建立双向交叉连接。节点101从客户层TE链路得到本连接对应的客户层TE链路的链路信息,通知资源管理将该客户层TE链路加入本地接口表中,通知路由协议(如OSPF-TE)向其他节点发布该客户层TE链路。节点101向出口节点103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对应RSVP-TE的RESV_CONF消息。节点101向连接的发起者(网管或者用户)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步骤107:节点103收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同样需要通知链路资源管理器(LRM-Link Resources Manager)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加入到本地接口表中,并通知路由协议向其他节点发布该客户层TE链路信息,这些链路信息可以通过OSPF-TE协议发布(见IETF RFC4203)。该连接建立完成后,客户层TE链路(图1中链路132)已经自动生成,客户层的资源相应增加,该链路可以被客户层的连接请求使用。
为了进一步描述上述实施例,下面具体描述支持GMPLS扩展的RSVP-TE协议。
RSVP-TE协议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PATH和连接建立响应消息RESV的内容如下,其中“[ ]”内的对象是可选,带“…”的对象则是可以重复的。
RSVP-TE协议携带的信息单位是“对象(Object)”,每个对象又可以包括多个子对象。下面仅描述本发明新增对象和子对象的意义,其他对象的定义参见IETF标准RFC3473和RFC3209。
<Path Message>∷=<Common Header>[<INTEGRITY>]
[[<MESSAGE_ID_ACK>|<MESSAGE_ID_NACK>]…]
<MESSAGE_ID>
<SESSION><IF_ID_RSVP_HOP>
<TIME_VALUES>
<GENERALIZED_LABEL_REQUEST>[<LABEL_SET>…]
[<ADMIN_STATUS>]
[<POLICY_DATA>]
[<CLIENT_TE_LINK>…][<SRLG>]
<sender descriptor>
<sender descriptor>∷=<SENDER_TEMPLATE><SENDER_TSPEC>
[<ADSPEC>]
[<RECORD_ROUTE>]
<Resv Message>∷=<Common Header>
[<INTEGRITY>]
[[<MESSAGE_ID_ACK>|<MESSAGE_ID_NACK>]…]
<MESSAGE_ID>
<SESSION><IF_ID_RSVP_fHOP>
<TIME_VALUES>
[<RESV_CONFIRM>]
[<ADMIN_STATUS>]
[<POLICY_DATA>]
<STYLE>
[<CLIENT_TE_LINK>…][<SRLG>]
<FF flow descriptor>
<FF flow descriptor>∷=
<FLOWSPEC><FILTER_SPEC>
<GENERALIZED_LABEL>
本发明新增的客户TE链路对象为(<CLIENT_TE_LINK>),SRLG对象为(<SRLG>)。<CLIENT_TE_LINK>∷=<LINK_LOCAL_ID><LINK_REMOTE_ID>
[[<interface switching capability descriptor>]…]
<Interface Switching Capability Descriptor>∷=
<Interface Switching Capability>
<Encoding>
<Min LSP Bandwidth>
<Max LSP Bandwidth>其中:
1.<LINK_LOCAL_ID>指链路的本地标识,可以是有编号的,即按IPv4或IPv6地址编码(见RFC3209),也可以无编号的(见RFC3477)。
2.<LINK_REMOTE_ID>指链路对端给该链路的标识,与链路的本地标识的编码方式相同。在RSVP-TE Path消息中链路对端标识还不知道,置为空标识,在Resv消息中则给出对应的链路对端标识。
3.<Encoding>是链路的编码类型,如本例是SDH。该参数详见RFC4202的描述。
4.<Min LSP Bandwidth>是链路的最小可分配带宽,本例的链路132的最小可分配带宽是VC-12。该参数详见RFC4202的描述。
5.<Max LSP Bandwidth>是链路的最大带宽,如本例一条VC-4服务层路径的最大带宽是155Mbit/s,对应63个VC-12。该参数详见RFC4202的描述。
SRLG对象:
<SRLG>∷=[<SRLG value>…]
SRLG对象由一个或更多的32bit编码的SRLG值组成,详见RFC4203。
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二个实施例。仍以图1为例,如果在步骤1中,网管或者用户指定该连接被用于支持某一种或多种客户层适配方式,如指定该连接支持VC-12适配,则入口节点101向下一跳节点102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只包括VC-12客户层的TE链路对象,即包括本地链路标识10.0.0.1:160,链路的交换能力为VC-12,可用通道数目为63;其它步骤和实施例1一样。
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三个实施例。仍以图1为例,在本实施例中,网管或者用户指定该连接支持VC-11适配,则入口节点101向下一跳节点102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包括VC-11客户层的TE链路对象,即包括本地链路标识10.0.0.1:160,链路的交换能力为VC-11,可用通道数目为84,并将该消息传送至出口节点;出口节点103收到该消息后,解析得出该消息中包含的VC-11客户层的TE链路对象,比较连接两端的客户适配方式,由于出口节点103的客户层的TE链路对象的适配能力为VC12,双方没有共同支持的适配方式,则该连接建立失败,返回失败消息(对应PathErr消息),相关链路的资源预留取消。
本发明还提供了第四个实施例。参见图2,图中显示了三个SDH节点:101、102和103。其中节点101、102的配置情况与实施例1中相同,节点103包括三个具有不同交叉连接能力的交叉矩阵,分别为VC-4交叉114、VC-12交叉115、VC-11交叉116;与交叉114通过终结器128连接的接入点151可以与连接交叉115的适配器129连接,也可以与连接交叉116的适配器200连接,这种可变适配可以通过软件配置确定实际连接的适配器。节点101和节点102之间通过光链路130连接,节点102和节点103之间通过光链路131连接。
入口节点101向出口节点发送带有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其步骤和内容与实施例1一致。
当出口节点103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解析得到入口节点101的客户层链路对象,和本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适配方式比较,得到客户层TE链路,其信息为:链路的本地标示为10.0.0.1:163;链路的远端标识为10.0.0.1:160;交换能力为两种,一种为VC-12,可用通道数目为63;另一种为VC-11,可以通道数目为84。这样客户层网络连接建立时,可以选用其中一种交换能力。
也可以以两条链路的形式,即图中132和133存入出口节点和入口节点的本地接口表中,每条客户层TE链路分别具有各自的本地TE链路ID和对端TE链路ID以及交换能力和通道资源数目、方向为双向。在本实施例中,一条客户层TE链路信息为:TE链路本地ID为10.0.0.3:163、TE链路对端ID为10.0.0.1:162、交换能力为VC-12、可用通道资源数目为63、方向为双向;另一条客户层TE链路信息为:TE链路本地ID为10.0.0.3:164、TE链路对端ID为10.0.0.1:161、交换能力为VC-11、可用通道资源数目为84、方向为双向。并通过路由协议向其它节点发布。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入口节点101和出口节点103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交换能力都为VC12,如果以一条链路的形式存入本地节点和向其他节点发布,不能通过交换能力进行区分,只能人工指定链路两端的ID,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层TE链路适合以两条链路的形式存入到节点的本地接口表中并发布到其它节点,通过客户层TE链路两端的ID区分这两条链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所述装置位于网络的节点内,包括请求消息发送单元、请求消息接收单元、响应消息发送单元、响应消息接收单元、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确认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请求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单元发送的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TE链路。
所述响应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包含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响应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响应消息发送单元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解析所述响应消息获得客户层TE链路对象,得到客户层TE链路。
所述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入口节点向出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并向连接的发起者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所述响应确认消息接收单元用于出口节点收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加到本地接口表中。
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还包括比较单元,用于出口节点收到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解析所述消息得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将所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比较,选择所述两个节点都支持的适配方式作为客户层TE链路的适配方式,从而得出客户层TE链路。
采用上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及方法可以在服务层网络连接建立的同实现客户层链路的自动发现。
以上只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的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发现步骤如下:
步骤A:连接发起方向等待建立网络连接的入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B:入口节点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出口节点解析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获得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TE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入口节点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后,在所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加入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并向下一跳节点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B2:入口节点和出口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将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透明传递至出口节点;
步骤B3:出口节点收到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解析所述消息得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将所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比较,选择所述两个节点都支持的适配方式作为客户层TE链路的适配方式,从而得出客户层TE链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出口节点发送包含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入口节点解析所述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获得客户层TE链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1:出口节点沿路径反方向向入口节点发送包含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步骤C2:出口节点和入口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将包含出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透明传递至入口节点;
步骤C3:入口节点收到包含客户层TE链路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后,解析得到客户层TE链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出口节点获得客户层TE链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入口节点获得客户层TE链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入口节点向出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并向连接的发起者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出口节点收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存入本节点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连接发起方可以在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指定一种或多种客户层适配方式,入口节点将所述指定的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比较,选择两者共同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来生成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并将选择后得到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加入到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产生的所述客户层链路支持两种或更多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时,所述链路可以被发布为一条客户层TE链路,所述一条客户层TE链路的信息中包含了多种对应的交换能力;也可以被发布为两条或更多的客户层TE链路,每条客户层TE链路对应一种交换能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出口节点和入口节点经过比较,不存在具有相同适配方式的客户层TE链路,则出口节点向入口节点返回失败信息,并将相关链路的预留资源取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一个SRLG对象,所述连接的路径中的各个节点将其当前链路的SRLG信息加入到所述SRLG对象中,从而得到连接经过的所有链路的SRLG信息,并作为客户层链路的SRLG信息。
11、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位于网络的节点内,包括请求消息发送单元和请求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请求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包含入口节点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单元发送的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并通过选择得到客户层TE链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接收单元还包括比较单元,用于出口节点收到包含入口节点的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解析所述消息得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将所述入口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与本节点支持的客户层适配方式比较,选择所述两个节点都支持的适配方式作为客户层TE链路的适配方式,从而得出客户层TE链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还包括响应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响应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包含客户层TE链路对象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所述响应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响应消息发送单元的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解析所述响应消息获得客户层TE链路对象,得到客户层TE链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装置还包括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和响应确认消息接收单元;
所述响应确认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入口节点向出口节点发送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并向连接的发起者返回连接建立成功消息;
所述响应确认消息接收单元用于出口节点收到连接建立响应确认消息后,将客户层TE链路信息加到本节点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32996XA CN100384155C (zh) | 2006-01-14 | 2006-01-14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ES06828346T ES2345059T3 (es) | 2006-01-14 | 2006-12-15 | Metodo, aparato y sistema para descubrir automaticamente un enlace de capa del cliente. |
EP06828346A EP1983712B1 (en) | 2006-01-14 | 2006-12-15 | An automatic discover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client layer link |
AT06828346T ATE471023T1 (de) | 2006-01-14 | 2006-12-15 | Automatisches entdeckungs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für die client-schicht-strecke |
PCT/CN2006/003432 WO2007079649A1 (en) | 2006-01-14 | 2006-12-15 | An automatic discover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clinet layer link |
CN200680012851.1A CN101160929A (zh) | 2006-01-14 | 2006-12-15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DE602006014876T DE602006014876D1 (de) | 2006-01-14 | 2006-12-15 | Automatisches entdeckungs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für die client-schicht-streck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32996XA CN100384155C (zh) | 2006-01-14 | 2006-01-14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52165A true CN1852165A (zh) | 2006-10-25 |
CN100384155C CN100384155C (zh) | 2008-04-23 |
Family
ID=371336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3299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4155C (zh) | 2006-01-14 | 2006-01-14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CN200680012851.1A Pending CN101160929A (zh) | 2006-01-14 | 2006-12-15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12851.1A Pending CN101160929A (zh) | 2006-01-14 | 2006-12-15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983712B1 (zh) |
CN (2) | CN100384155C (zh) |
AT (1) | ATE471023T1 (zh) |
DE (1) | DE602006014876D1 (zh) |
ES (1) | ES2345059T3 (zh) |
WO (1) | WO2007079649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1290B (zh) * | 2007-03-05 | 2010-05-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网络规划中的自动区域划分方法 |
CN101330448B (zh) * | 2007-06-21 | 2010-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告链路状态信息及确定组播转发路径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312602A (zh) * | 2012-03-15 | 2013-09-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路径的方法和系统 |
CN108848050A (zh) * | 2018-04-25 | 2018-11-20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隐匿服务的链路建立方法 |
CN109144735A (zh) * | 2018-09-29 | 2019-01-04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94552B (zh) | 2008-01-23 | 2011-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业务连接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US8666077B2 (en) * | 2008-05-07 | 2014-03-04 | Alcatel Lucent | Traffic encryption key gen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N102202247B (zh) * | 2010-03-25 | 2015-07-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g.709的多级复用的信令控制方法和系统 |
US9197355B2 (en) | 2012-11-27 | 2015-11-24 | Ciena Corporation | Drop port based shared risk link group systems and method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327896A1 (en) * | 2000-12-08 | 2002-06-08 | Alcatel Canada Inc. | An mpls implementation on an atm platform |
CN1266888C (zh) * | 2002-11-02 | 2006-07-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流量工程链路状态信息扩散的方法 |
CN100388730C (zh) * | 2002-11-27 | 2008-05-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流量工程链路状态扩散方法 |
US7315693B2 (en) * | 2003-10-22 | 2008-01-01 | Intel Corporation | Dynamic route discovery for optical switched networks |
CN100452683C (zh) * | 2003-12-04 | 2009-01-14 | 上海交通大学 | 支持链路管理协议的智能波长路由光网络节点装置 |
CN100479449C (zh) * | 2004-02-21 | 2009-04-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流量控制的方法 |
CN100546273C (zh) * | 2004-02-25 | 2009-09-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复用段环链路在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处理方法 |
-
2006
- 2006-01-14 CN CNB200610032996XA patent/CN10038415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2-15 DE DE602006014876T patent/DE602006014876D1/de active Active
- 2006-12-15 WO PCT/CN2006/003432 patent/WO200707964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12-15 AT AT06828346T patent/ATE471023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12-15 ES ES06828346T patent/ES2345059T3/es active Active
- 2006-12-15 EP EP06828346A patent/EP1983712B1/en active Active
- 2006-12-15 CN CN200680012851.1A patent/CN10116092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1290B (zh) * | 2007-03-05 | 2010-05-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网络规划中的自动区域划分方法 |
CN101330448B (zh) * | 2007-06-21 | 2010-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告链路状态信息及确定组播转发路径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312602A (zh) * | 2012-03-15 | 2013-09-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路径的方法和系统 |
CN103312602B (zh) * | 2012-03-15 | 2018-12-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路径的方法和系统 |
CN108848050A (zh) * | 2018-04-25 | 2018-11-20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隐匿服务的链路建立方法 |
CN108848050B (zh) * | 2018-04-25 | 2021-02-12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隐匿服务的链路建立方法 |
CN109144735A (zh) * | 2018-09-29 | 2019-01-04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345059T3 (es) | 2010-09-14 |
EP1983712B1 (en) | 2010-06-09 |
DE602006014876D1 (de) | 2010-07-22 |
EP1983712A4 (en) | 2009-03-11 |
CN100384155C (zh) | 2008-04-23 |
WO2007079649A1 (en) | 2007-07-19 |
EP1983712A1 (en) | 2008-10-22 |
ATE471023T1 (de) | 2010-06-15 |
CN101160929A (zh) | 2008-04-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52165A (zh) | 一种客户层链路自动发现方法及装置 | |
CN1300965C (zh) | 光网络的通知型动态路径保护 | |
CN100348001C (zh) | 使用扩展边界网关协议在光交换网络之间路由 | |
EP3413499B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assigning tributary port number | |
CN1859260A (zh) | 传统光传送网和智能光网络组网时的资源分配方法 | |
CN1761219A (zh) | 在mpls环网中实现拓扑结构自动发现的方法 | |
CN1870504A (zh) | 用于支持操作管理和维护功能配置的资源预留协议的扩展 | |
CN1878047A (zh) | 扩散波分设备的交叉限制信息的方法 | |
CN1635754A (zh) | 一种具有快速保护和公平特性的以太网传送设备及方法 | |
CN1747368A (zh) | 一种实现网格状光网络业务恢复的方法 | |
JPWO2004032434A1 (ja) | 伝送システム | |
CN1581796A (zh) | 一种光网络中永久连接和交换连接之间的转换方法 | |
CN1866806A (zh) | 共享格状网恢复的实现方法 | |
Zhang et al. | Framework for GMPLS and PCE Control of G. 709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 |
CN1816217A (zh) | 基于节点地址更换的路径建立方法 | |
CN1859170A (zh) | 一种实现跨域路由分离的方法 | |
CN1661984A (zh) | 复用段环链路在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处理方法 | |
CN1622547A (zh) | 链路管理方法 | |
CN100359877C (zh) | 一种链路类型的发现方法 | |
CN1708138A (zh) | 实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光连接间的关联的方法 | |
Bernstein et al. | Operating Virtual Concatenation (VCAT) and the Link Capacity Adjustment Scheme (LCAS) with 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GMPLS) | |
CN1187994C (zh) | 多粒度混合光网络的自动交换控制方法 | |
CN1642120A (zh) | 光网络的路由选择方法 | |
CN1691552A (zh) | 光通信网络中的业务调度装置及其方法 | |
CN1761228A (zh) | 在mpls环网中实现业务传送及保护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23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