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9682A - 带有侧向致动的电气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有侧向致动的电气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49682A CN1849682A CNA2004800259063A CN200480025906A CN1849682A CN 1849682 A CN1849682 A CN 1849682A CN A2004800259063 A CNA2004800259063 A CN A2004800259063A CN 200480025906 A CN200480025906 A CN 200480025906A CN 1849682 A CN1849682 A CN 18496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rail
- cover part
- conduction
- housing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该装置包括:壳体(1);第一导电的导轨(31)和第二导电的导轨(27);第一导电的罩件(3),其可弹性变形,以能够变化到一结构,在该结构中,该第一导电的罩件(3)在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27)之间形成电接触;和致动装置,其包括操作元件(9),所述操作元件(9)安装在壳体内,并相对于变形轴线(Z)以成直角的方式(X)滑动。该装置还包括:第三导电的导轨(34);和第二导电的罩件(5),其叠加在第一罩件(3)上,该第二罩件(5)可弹性变形,以能够在致动压力的作用下从静止结构连续变化到部分变形结构和最大变形结构,在静止结构中,该第二罩件(5)只与第三导轨(34)电接触,在部分变形结构中,该第二罩件(5)与第一罩件(3)形成电接触,最大变形结构对应于第一罩件(3)最大变形的结构。在照相机的释放装置中的用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开关装置,其包括:
-带有基座的壳体;
-第一和第二导电的导轨,其被固定到壳体的内侧,且彼此电绝缘;
-第一导电的罩件,其支撑在壳体的基座上,并与第一导轨形成永久接触,该第一罩件可弹性变形,以能够在沿变形轴线的致动压力的作用下从静止结构变化到最大变形结构,在静止结构中,该第一罩件只与第一导轨电接触,在最大变形结构中,该第一罩件与第二导轨形成电接触,这样,将第一和第二导轨电连接;和
-致动装置,其包括操作元件和运动转换元件,所述操作元件安装在壳体内,以相对于变形轴线成直角的方式滑动,所述运动转换元件用于响应操作元件的移动,沿变形轴线施加致动压力。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开关已经描述在例如同一申请人的、公开号为2803428的法国专利申请中。
借助于侧向致动运动,这种类型的装置可以允许从第一切换状态向第二切换状态改变。术语″侧向″致动理解为一种压力,例如,来自使用者的压力,使用者在基本垂直于即将切换的导电导轨的平面的方向上施加该压力,或者在垂直于弹性切换元件的变形主方向的方向上施加该压力。对于特定的装置来说,从装置的总体尺寸和操作简易的观点来看,优选带有侧向致动的开关。
带有侧向致动的上述类型开关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应于致动元件沿其滑动轴线的两个位置范围,它们只能用来呈现两种切换状态。
有些地方需要具有三个切换状态的带有侧向致动的开关,例如,用于自动照相机中。在这种类型的装置中,按钮在第一路径的致动引起自动更新,而按钮在辅助路径的致动引起释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侧向致动的开关装置,其具有三个切换状态,但没有显著地增加装置的尺寸。
为此,依照本发明的一种电气开关装置包括:
-第三导电的导轨,其被固定到壳体的内侧,且与第一和第二导轨电绝缘;
-第二导电的罩件,其叠置在第一罩件上且支撑在壳体的基座上,并与第三导轨形成永久接触,该第二罩件可弹性变形,以能够在致动装置施加的致动压力的作用下连续地从静止结构变化到部分变形结构和最大变形结构。在静止结构中,该第二罩件只与第三导轨电接触。在部分变形结构中,该第二罩件与第一罩件形成电接触,但第一罩件不接触第二导轨。最大变形结构对应于第一罩件最大变形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该第二罩件保持与第一罩件电接触。这样,开关装置可以根据操作元件的位置,有选择地呈现三个切换状态。
可单独或组合采用下面依照本发明的其他有益的特征:
-第一罩件,其具有限定与第一导轨接触的区域的周边部分和限定与第二导轨接触的区域的中央部分;
-第二罩件,其具有限定与第三导轨接触的区域的周边部分和限定与第一罩件接触的区域的中央部分;
-孔,其设置在第二罩件的中央部分;和
-该装置包括柔性、绝缘的密封薄膜,该密封薄膜插在转换元件和第二罩件之间。
本发明还涉及前述开关装置的使用以制造用于照相机的释放装置。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现在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其中: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电气开关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壳体、罩件和绝缘薄膜在垂直中心平面沿2-2方向的剖视图;和
-图3是图1中的装置处于装配结构下在垂直中心平面沿3-3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开关装置或开关沿轴线Z-Z的分解图,为便于描述,轴线Z-Z被设定为垂直的。
该装置大体上包括:
-壳体1,其形成基座板,
-第一罩件3,其是导电的并可弹性变形,
-第二罩件5,其是导电的并可弹性变形,
-绝缘薄膜7,
-操作元件9,
-运动转换元件11,和
-闭合板13。
参考图1和图2,现在将详细地描述壳体1的结构。
壳体1由凹形体形成,该凹形体具有基本上为平行六面体的形状,并具有基座21和基本上垂直的侧壁23、25,它们共同界定了一个壳体,用来安放导电罩件3、5,薄膜7、操作元件9和运动转换元件11。当开关处于装配状态时,通过闭合板13将这些元件保持在壳体内。
基座21具有基座表面22,基座表面22是平的且基本为矩形。
在基座表面22的中心,圆柱形的导电触头元件27从基座表面垂直地伸出。
壳体1具有水平的周缘29,所述周缘29限定了用于绝缘薄膜7的周缘的支撑表面,并高于基座表面22。
在观察图2中平行于壳体1的矩形基座的最长边而延伸的平面时,应当注意到,壳体具有阶梯状的内部结构,该内部结构在由基座表面22界定的中央部分和周缘29之间具有两个中间支撑平面。
从基座表面22及在靠近侧壁25的周缘29的两个最短边的方向上,基座21以阶梯状的方式延伸,且基本上限定了两个水平的中间支撑平面,两个中间支撑平面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偏离且相对于周缘29的表面偏离。
第一中间支撑平面由两个平行的带片31、32限定,所述带片31、32相对于延伸过导电触头元件27和由周缘29限定的矩形长边的中心的垂直中心平面,以大体上对称的方式在触头元件27的一侧和另一侧延伸。该支撑平面位于导电触头元件27的上表面的上方且位于由周缘29限定的支撑平面的下方。
该对带片中的第一带片31是导电的导轨,而第二带片32是绝缘带片。
第二中间支撑平面在第一中间支撑平面上方和由支撑周缘29限定的支撑平面下方延伸。该第二中间支撑平面由两个带片33、34界定,所述两个带片33、34平行于带片31、32,其也是以基本上对称的方式延伸。在径向上,这些带片33、34在带片31、32和侧壁25之间延伸。
这些带片中的第一带片33是绝缘的,而这些带片中的第二带片34是导电的导轨。
通常,壳体的基座21被确定为基座表面与形成中间支撑平面的带片31、32、33、34的结合。
此外,导电的带片31被确定为开关的第一导电的导轨,触头元件27被确定为开关的第二导电的导轨,带片34被确定为开关的第三导电的导轨。
壳体还包括三个水平的导电舌状物40、41、42,所述导电舌状物从壁25侧向伸出。它们的下表面相对于壳体基座的外表面是基本共面的。
第一导电的舌状物40沿第一侧壁25的整个宽度从壳体上伸出,该舌状物40可以例如电连接到第三导电的导轨34上,第三导电的导轨34位于与壁25平行的垂直中心平面的同一侧。
同样,第二导电的舌状物41从另一个侧壁25部分宽度上伸出,其可以电连接到第一导电的导轨31上,第一导电的导轨31位于所述中心平面的同一侧。
最后,与第二导电的舌状物41一样,第三导电的舌状物42从同一侧壁25的整个宽度的另一部分上伸出,其可以电连接到中央的导电触头元件27上,即,连接到第二导电的导轨上。
壳体的侧壁25在周缘29的高度的上方且沿着这些壁的整个宽度垂直地延伸。相邻的侧壁23形成为在与壁25同样的高度上在侧面延伸,并在中心区域具有与周缘29对齐的上边缘。
由于壳体1在它的上水平面是开口的,所以侧壁23具有两个相应的相对凹口45、47,所述凹口45、47向上开口。
壳体优选利用塑料材料整体模塑在导电部分上而制造。
现在参考图1-3。
第一导电的罩件3是由基本上为矩形形状的金属板形成的,当该罩件在静止位置且位于壳体内时,其具有向上的凸面。在被称作操作静止位置的该位置上,如图2和图3所示,罩件3的中心在开关的垂直轴线Z上。对应于最短边的周缘51、52被支撑在壳体1内的带片31、32上。由于短边51和长边52支撑在壳体1的垂直的周向肩部53上,所以罩件3保持在该位置。
应认识到,在这个位置,第一罩件3与第一导轨31形成永久接触,其顶部垂直地位于导电触头元件27的中心上方。
第二罩件5基本上由比第一罩件3大的矩形的金属板形成,在如图2和图3所示的静止位置中,该第二罩件5具有向上的凸面。在操作位置、静止位置或变形结构中,第二罩件5同轴地叠置在第一罩件3和导电触头元件27上。对应于矩形的短边的周缘57支撑在壳体1的基座的带片33、34上。在操作位置中,对应于矩形的长边的周缘57和周缘59抵接壳体1的第二周向肩部61,第二肩部以阶梯式和同心的方式在周向肩部53的上方延伸。
第二罩件5在其中央部分的顶部上具有孔63,该孔63沿矩形的宽度的主体部分延伸。
应该明白,在如图2和图3所示的壳体的操作位置和静止位置中,第二罩件5形成与第三导轨34的电接触。相反地,第二罩件5在第一罩件3的上方延伸,但没有接触第一罩件3。
在所示的例子中,薄膜7由两层柔性绝缘材料构成。薄膜7具有大体上为矩形外轮廓的固体形式。在操作过程中,所述薄膜7被支撑在壳体1的周缘19上,并与第二罩件5的上表面对齐,薄膜7叠置在第二罩件5上。
当装配开关时,薄膜7在壳体的基座21和壳体1的上部容积之间形成密封隔离,其中,操作元件9和运动转换元件11设置在壳体1的上部容积内。薄膜还相对于两个罩件3、5和壳体1以同心的方式延伸。
操作元件9为按钮,其设置成能够在侧壁23之间在壳体1中水平滑动。该操作元件9相对于包含滑动方向的组件的垂直中心平面是大体上对称的。操作元件或按钮9基本为T形的结构,其具有中心杆71和两个侧块73。杆71的近端与块73相连接且设置有垂直的支撑表面75,所述支撑表面75由从杆71向基座伸出的板形成。该板还限定了垂直表面77,垂直表面77通过与壳体1的相应的侧壁23协作来停止转换过程中的按钮9。
如图3所示,当开关处于静止位置时,板76沿滑动轴线或致动轴线X,穿过凹口45从壳体1水平伸出。因而,止动表面77沿致动轴线X离开侧壁23的外表面一段距离,该距离相应于按钮9的路径。
无论开关在什么功能状态,侧块73都容纳在壳体1内且在薄膜7上。借助于与壳体的侧壁25协作的垂直侧表面79,侧块73形成在壳体1内用于引导按钮9的部件。借助于近端垂直表面81,所述侧块还形成了与按钮9沿致动轴线X从壳体1退回起相反作用的止动部件,所述垂直表面81支撑在相应侧壁23位于凹口45一侧和另一侧的部分上。
中心杆71的远端(或自由端)设置有倾斜平面83,所述倾斜平面83朝向基座,其形成凸轮并在两个侧块73之间延伸。
运动转换元件11也被称为致动器,其也具有大体上的T字形结构。当开关处于装配结构时,致动器11相对于按钮9的对称平面基本对称。该运动转换元件11基本上包括中央柱87和短的横向杆89,当开关在静止位置时,中央柱87以自由端朝向按钮9的方式基本水平地延伸,所述横向杆89与壳体1的侧壁23平行。
在限定所述近端的自由端上,中央柱87具有凸形的上表面91,所述上表面91具有拱形的横截面,并形成与按钮9的凸轮表面83永久接触的凸轮随动件。
当开关处于静止位置时,按钮9的″空行程(dead-path)″还可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设置在凸轮表面83和凸轮随动件表面91之间。
中央柱87在其自由端还具有柱头螺栓93,所述柱头螺栓93伸向基座,并支撑在薄膜7上。该柱头螺栓93的中心基本在垂直轴线Z上。
短的横向杆89的自由端95被接收在垂直凹槽97内,所述垂直凹槽97形成在壳体1的两个拐角中,所述拐角由侧壁25和与凹口45相对的侧壁23的相交限定,按钮9穿过凹口45伸出。自由端95支撑在各自的支撑接触元件99的凹槽97的基部上。
由于短杆89的端部是锥形的,所以,它们由块99支撑,能够绕短杆89的主方向自由枢转。因而,致动器11可以相对于壳体1绕由短的横向杆89界定的轴线自由枢转,即绕平行于侧壁23的水平轴线自由枢转。
闭合板13封闭壳体1的开口的上表面,同时将前述的元件即罩件3、5、薄膜7、按钮9和致动器11保持在壳体内的操作位置。闭合板13水平设置在壳体1上。它包括用于钩住壳体的元件如一对带片101和钩状舌状物103,所述带片101基本垂直延伸,所述钩状舌状物103接合在壳体1的互补槽105中。闭合板13还包括封闭凹口47的垂直带片107。
闭合板13优选为不锈钢的。
从图3所示的静止位置开始,现在描述开关的操作。
首先,致动轴线被限定为按钮9的滑动轴线,即轴线X,变形轴线被限定为优选轴线,即垂直轴线Z,罩件3、5可沿该优选轴线被推动并产生弹性变形。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当开关在该位置时,按钮9处于从壳体1退回的最大位置。按钮9的凸轮表面83接触致动器11的凸轮随动件91,借助于柱头螺栓93,致动器11被支撑在薄膜7上,薄膜7本身与第二罩件5接触。在该结构中,罩件3、5处于静止状态,彼此不接触。第一罩件3只与第一导轨31形成电接触,而第二罩件5只与第三导轨34形成电接触。
所以,在静止位置的开关处于第一切换状态。
当使用者按压按钮9的支撑表面75时,按钮9从该位置沿致动轴线X移动。沿轴线X滑动的按钮9使得致动器11绕短杆89的轴线转动,这样,凸轮83致动凸轮随动件91。于是,柱头螺栓93基本上沿朝向基座的轴线Z对薄膜7和第二罩件5施加压力。最初,只有第二罩件5与薄膜7变形。
在按钮9的第一滑动路径的终点,罩件5通过孔63的周缘接触仍然处在静止位置的第一罩件3,所述第一滑动路径对应于第二罩件5变形的第一阶段。
这样,在按钮的该第一路径的终点,到达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二切换状态,第一导轨31和第三导轨34通过两个罩件3、5相互电连接。在该结构中,由于第一罩件3在第二导轨27的上方延伸,而且没有任何接触,所以第二导轨27仍然与其他两个导轨电绝缘。
当使用者继续按压按钮9时,使用者进一步将按钮压进壳体,这样,在柱头螺栓93的压力作用下,导致第二罩件5的持续变形。然后第一罩件3和第二罩件5一样,也产生变形。接着,使用者感觉到被压下的按钮的机械阻力的增大。接着开关保持在它的第二切换状态。
在按钮的该第二滑动路径的终点,两个罩件3、5到达它们的最大变形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一罩件3的中央部分接触导电触头元件27。
由此实现第三切换状态,在该状态中,三个导电的导轨27、31、34电连接: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27借助于第一罩件3相互电连接;第一导轨31和第三导轨34借助于罩件3、5相互电连接。
由于设置在第二罩件5的中心孔63的缘故,在两个罩件之间的较大的表面上,得到环形的接触表面。这种设置使得三个导轨中的两个导轨在第二和第三切换状态下以可靠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当使用者释放按钮9上的压力时,借助于弹性返回力,罩件3、5从第三切换状态,再次返回到它们的静止状态,按钮9和致动器11回到它们的初始静止状态。
然后,开关返回到第一切换状态,在该状态下,三个导轨27、31、34电绝缘。
通过上述的发明,制造出了一种所谓的侧向致动的开关,也就是说,其具有相互垂直的致动轴线和变形轴线、切换的三个电导轨和三种切换状态。
Claims (6)
1.一种电气开关装置,包括:
-壳体(1),其具有基座(21);
-第一导电的导轨(31)和第二导电的导轨(27),第一导电的导轨(31)和第二导电的导轨(27)固定在壳体(1)的内侧,并彼此电绝缘;
-第一导电的罩件(3),其支撑在壳体的基座(21)上,并与第一导轨(31)形成永久接触,该第一罩件(3)可弹性变形,以能够在致动压力的作用下沿变形轴线(Z)从静止结构变化到最大变形结构,在静止结构中,该第一罩件(3)只与第一导轨(31)电接触,在最大变形结构,该第一罩件(3)与第二导轨(27)形成电接触,这样,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27)电连接;和
-致动装置,其包括操作元件(9)和运动转换元件(11),所述操作元件(9)安装在壳体内,以相对于变形轴线(Z)成直角的方式(X)滑动,所述运动转换元件(11)用于响应操作元件(9)的移动,沿变形轴线(Z)施加致动压力;
其特征在于,该电气开关装置还包括:
-第三导电的导轨(34),第三导轨(34)固定到壳体(1)的内侧,并与第一导轨(31)和第二导轨(27)电绝缘;和
-第二导电的罩件(5),其叠置在第一罩件(3)上,并支撑在壳体(21)的基座上,与第三导轨(34)形成永久接触,该第二罩件(5)可弹性变形,以能够在由致动装置(9,11)施加的致动压力的作用下连续地从静止结构变化到部分变形结构和最大变形结构,在静止结构中,该第二导电的罩件(5)只与第三导轨(34)电接触,在部分变形结构中,该第二导电的罩件(5)与第一罩件(3)形成电接触,但第一罩件不接触第二导轨(27),最大变形结构对应于第一罩件(3)最大变形的结构,在该最大变形结构中,第二罩件(5)仍然保持与第一罩件(3)电接触,
这样,开关装置可以根据操作元件(9)的位置,有选择地呈现三种切换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罩件(3)具有周边部分(51)和中央部分,所述周边部分(51)限定与第一导轨(31)接触的区域,所述中央部分限定与第二导轨(27)接触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罩件(5)具有周边部分(57)和中央部分,所述周边部分(57)限定与第三导轨(34)接触的区域,所述中央部分限定与第一罩件(3)接触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罩件(5)的中央部分设置有中心孔(63)。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柔性且绝缘的密封薄膜(7),其插入在转换元件(11)和第二罩件(5)之间。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的用途,以用于制造照相机的释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0310616A FR2859567B1 (fr) | 2003-09-09 | 2003-09-09 | Dispositif de commutation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lateral |
FR0310616 | 2003-09-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49682A true CN1849682A (zh) | 2006-10-18 |
Family
ID=34178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800259063A Pending CN1849682A (zh) | 2003-09-09 | 2004-09-07 | 带有侧向致动的电气开关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57650B2 (zh) |
EP (1) | EP1665310A1 (zh) |
CN (1) | CN1849682A (zh) |
FR (1) | FR2859567B1 (zh) |
WO (1) | WO200502487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64489B (zh) * | 2007-08-07 | 2011-12-0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可动接点和使用该可动接点的按压型开关 |
CN102543534A (zh) * | 2010-12-10 | 2012-07-04 | 泰勒斯公司 | 紧凑型双触头安全按钮开关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329022A (ja) * | 2006-06-08 | 2007-12-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TWI405229B (zh) * | 2006-08-01 | 2013-08-11 | Hosiden Corp | Push push switch |
JP4802930B2 (ja) * | 2006-08-10 | 2011-10-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JP2008071564A (ja) * | 2006-09-13 | 2008-03-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US7217893B1 (en) * | 2006-10-13 | 2007-05-15 | Altek Corporation | Two-stage button structure |
JP4788576B2 (ja) * | 2006-11-09 | 2011-10-0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可動接点 |
CN101527214B (zh) * | 2008-03-07 | 2011-02-16 |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 键结构及具有该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
JP4557044B2 (ja) * | 2008-04-25 | 2010-10-06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EP2184752B1 (en) * | 2008-10-08 | 2011-02-02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Dual-action single-key mechanism |
US7977587B2 (en) * | 2008-10-08 | 2011-07-12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Two-stage switch assembly |
US8507818B2 (en) * | 2011-03-10 | 2013-08-13 | Magma Co., Ltd. | Push switch device |
US9786449B2 (en) * | 2013-03-07 | 2017-10-10 | Apple Inc. | Dome switch stack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US9793070B2 (en) | 2013-03-07 | 2017-10-17 | Apple Inc. | Dome switch stack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US9793071B2 (en) | 2013-03-07 | 2017-10-17 | Apple Inc. | Dome switch stack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DE102016001715A1 (de) * | 2015-02-17 | 2016-08-18 | Marquardt Gmbh | Schaltbedienanordnung |
FR3117301B1 (fr) * | 2020-12-04 | 2023-04-21 | Banks And Acquirers Int Holding | Élément de sécurité, carte électronique, terminal de paiement électronique,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et procédé d’assemblage correspondants. |
DE102022107979A1 (de) | 2022-04-04 | 2023-10-05 | Marquardt Gmbh | Schaltbedienanordnung |
DE202022101792U1 (de) | 2022-04-04 | 2022-04-11 | Marquardt GmbH | Schaltbedienanordn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52981Y2 (ja) * | 1979-08-10 | 1983-12-0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オン式スイッチ |
US4359614A (en) * | 1981-09-24 | 1982-11-16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Miniature two-level pushbutton switch |
US4659881A (en) * | 1986-01-27 | 1987-04-21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Multidome multistage switch assembly |
JPH05258641A (ja) * | 1992-03-16 | 1993-10-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パネルスイッチ |
FR2734398B1 (fr) * | 1995-05-16 | 1997-07-18 | Itt Composants Instr | Commutateur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lateral |
JP3498429B2 (ja) * | 1995-06-27 | 2004-02-1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US5898147A (en) * | 1997-10-29 | 1999-04-27 | C & K Components, Inc. | Dual tact switch assembly |
FR2803428B1 (fr) * | 1999-12-30 | 2002-02-08 | Itt Mfg Entpr S Inc | Commutateur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lateral |
JP2002343192A (ja) * | 2001-05-14 | 2002-11-29 | Alps Electric Co Ltd |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
JP2003187671A (ja) * | 2001-12-14 | 2003-07-04 | Nec Saitama Ltd | キー入力回路、及び、携帯端末の入力装置 |
US6747218B2 (en) * | 2002-09-20 | 2004-06-08 | Sherwood Services Ag | Electrosurgical haptic switch including snap dome and printed circuit stepped contact array |
TW547759U (en) * | 2002-10-16 | 2003-08-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Tact switch |
US6756554B1 (en) * | 2003-04-29 | 2004-06-29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Tact switch |
JP4254415B2 (ja) * | 2003-08-07 | 2009-04-1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
JP2005340154A (ja) * | 2004-03-12 | 2005-12-08 | Fuji Denshi Kogyo Kk | 二段動作スイッチ |
JP4445837B2 (ja) * | 2004-04-21 | 2010-04-07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
-
2003
- 2003-09-09 FR FR0310616A patent/FR2859567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9-07 CN CNA2004800259063A patent/CN1849682A/zh active Pending
- 2004-09-07 EP EP04769297A patent/EP166531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9-07 WO PCT/IB2004/002898 patent/WO2005024872A1/en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6
- 2006-02-28 US US11/363,814 patent/US715765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64489B (zh) * | 2007-08-07 | 2011-12-0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可动接点和使用该可动接点的按压型开关 |
CN102543534A (zh) * | 2010-12-10 | 2012-07-04 | 泰勒斯公司 | 紧凑型双触头安全按钮开关 |
CN102543534B (zh) * | 2010-12-10 | 2017-03-01 | 泰勒斯公司 | 紧凑型双触头安全按钮开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157650B2 (en) | 2007-01-02 |
FR2859567B1 (fr) | 2006-04-14 |
WO2005024872A1 (en) | 2005-03-17 |
EP1665310A1 (en) | 2006-06-07 |
FR2859567A1 (fr) | 2005-03-11 |
US20060185971A1 (en) | 2006-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49682A (zh) | 带有侧向致动的电气开关装置 | |
CN103489685B (zh) | 具有轴向控制装置的电子器件 | |
US7235754B2 (en) | Switch device provided with a light source | |
CN1179386C (zh) | 多向开关 | |
GB2441403A (en) | A rocker switch | |
CN1855337A (zh) | 滑动操作式开关 | |
CN1302072A (zh) | 横向致动电气开关 | |
JP6267699B2 (ja) | 変形可能な曲面状接触要素を有する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 |
CN1227695C (zh) | 机电遥控开关 | |
EP3791416B1 (en) | Snap action switch for generating feedbacks | |
CN109935487B (zh) | 一种按动开关 | |
CN101404230A (zh) | 开关装置 | |
US6396015B1 (en) | Three-step press switch | |
US6917008B1 (en) | Microswitch | |
CN1237561C (zh) | 密封型按压开关 | |
CN1129157C (zh) | 按压开关 | |
CN105321746A (zh) | 一种按压开关指示装置 | |
CN2562333Y (zh) | 安全开关结构 | |
CN202205624U (zh) | 一种按钮式双控开关 | |
CN1265412C (zh) | 多向输入装置 | |
US6797904B1 (en) | Microswitch | |
CN1577666A (zh) | 开关组件 | |
CN108807066A (zh) | 一种固封极柱 | |
CN1237559C (zh) | 开关 | |
CN2562345Y (zh) | 双闸安全开关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