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7385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27385A CN1827385A CNA2006100093389A CN200610009338A CN1827385A CN 1827385 A CN1827385 A CN 1827385A CN A2006100093389 A CNA2006100093389 A CN A2006100093389A CN 200610009338 A CN200610009338 A CN 200610009338A CN 1827385 A CN1827385 A CN 18273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medium
- conveying
- belt
- conveyer belt
- terminal edg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7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19 peel strength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8—Conveyor band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在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Pe)与和记录头(4)(喷嘴表面(4a))对置的区域的终端边缘(E)对准的状态中,作用在记录介质(P)上的粘附力(Fb)设定为至少等于或大于记录介质(P)的从分离起始位置(S)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伸出的那一部分(具有长度(La)的部分)的重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防止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接触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行式打印机主要包括:环形输送带,用于输送记录介质;从动辊和驱动辊,在从动辊和驱动辊上缠绕该输送带;以及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该驱动辊。然后,由该驱动装置产生的驱动力通过驱动辊传递给输送带,从而通过该输送带来输送记录介质。同时,从记录头喷射出墨,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所期望的图像。
在该行式打印机中,记录介质能够从馈纸单元接连馈送到输送带上,从而实现高速打印。然而,为了确保在墨冲击中的精度,在记录头和记录介质之间的间隙必须非常小。这已经引起如下问题,即在输送带高速转动时,输送带中的振动使在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的间隙产生波动,由此降低图像品质。
相比之下,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86475(1990)披露如下技术,其中用于使与记录头对置的带(输送带)部分支撑在记录头的相对侧上的支撑构件设置在带的内周表面侧上。根据该技术,即使在带高速转动时,带中的振动也受到支撑构件的抑制,从而抑制所述间隙波动的产生。
这里,在该传统的成像设备中,已经通过与记录头对置的表面从而已经在其上形成所期望的图像的记录纸张(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下游侧上的带驱动辊的位置处与输送带自然分离,然后利用输送带的输送力和记录纸张的自重排出到排纸盘(排纸单元)。
然而,上述的传统成像设备具有如下问题,即在记录介质从输送带排出到排纸单元时,记录介质的已经与输送带分离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的重量使得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输送带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从而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接触的成像设备。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设备为如下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环形输送带,它具有用作记录介质的输送表面的外周表面;以及记录头,用于从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对置的喷嘴表面将墨喷射到记录介质上,其中保持在所述输送带的输送表面上的记录介质利用所述输送带的输送力排出到排出单元,其特征在于,在输送带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用于粘附到记录介质上的粘附层,并且直到输送带上输送的记录介质的终端边缘至少通过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对置的区域为止,从输送带的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上的粘附力设定为大于记录介质的从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伸出的那一部分的重量。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设备中,根据第二方面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是所述记录介质开始与所述输送带分离的位置。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设备中,根据第三方面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送滑槽,该输送滑槽具有用作与记录介质接触的接触表面的上表面,并且支撑从所述输送带排出到排出单元的记录介质,并且其中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是所述输送滑槽的所述接触表面的终端边缘。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成像设备中,根据第四方面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滑槽的接触表面大致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共面。
在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成像设备中,根据第五方面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粘附力由F·W/x定义而所述重量由ρ·W·La定义时满足F·W/x>ρ·W·La,其中F:在将宽度尺寸为x的记录介质以90度角度从所述粘附层剥离时所需的力;W:所述记录介质的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测量出的宽度尺寸;ρ:所述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并且La: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终端边缘与和所述记录头的喷嘴表面对置的区域的终端边缘对准的状态中,记录介质的从所述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伸出的那一部分的长度。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设备中,在输送带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用于粘附到记录介质上的粘附层,从而直到输送带上输送的记录介质的终端边缘至少通过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对置的区域为止,从输送带的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上的粘附力设定为大于记录介质的从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伸出的那一部分的重量。
也就是说,在记录介质从输送带排出到排出单元时,直到记录介质的终端边缘至少部分通过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对置的区域为止,粘附层的作用在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上的粘附力能够支撑记录介质的从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伸出的那一部分(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的重量。
这防止了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输送带分离,并且防止由此由于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的重量而向上跳,因此避免记录介质的后部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接触。因此,实现了如下效果,即提前防止在记录介质中出现墨污点以及在喷嘴中出现堵塞的这些问题。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成像设备中,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是记录介质开始与输送带分离的位置。因此,除了由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设备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该结构还避免需要按照防止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接触的方式将记录介质输送到排出单元的附加构件(例如,一对用于夹压和输送记录介质的辊构件,或用于按照接触方式支撑记录介质的输送滑槽)。这样减少了部件数量,并且因此提供降低部件成本和装配成本的效果。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成像设备中,设置用于按照接触方式支撑从输送带排出到排出单元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滑槽,同时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是输送滑槽的接触表面的终端边缘。因此,除了由根据第一方面的成像设备所实现的效果之外,在输送滑槽相对于输送带在输送方向下游侧上保持记录介质时,缓和了如下情况,即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的重量用作使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粘附层分离的力。
这样允许减小粘附层的面积。也就是说,能够在输送方向上减小输送带的长度。因此,实现了如下效果,即在输送带中抑制振动,从而改善图像品质。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成像设备中,除了由根据第三方面的成像设备所实现的效果之外,由于输送滑槽的接触表面大致与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共面,所以实现了如下效果,即防止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输送带分离。
也就是说,如果在输送滑槽的接触表面和输送带的输送表面之间存在高度差,则由于该高度差(也就是说,如果输送滑槽的接触表面位于输送带的输送表面上方,则记录介质将从输送带升起该量,而如果接触表面位于输送表面下方,则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的重量将很容易作用在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上),来自输送带的粘附层的沿着分离方向的负载将作用在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上,从而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将与输送带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
相比之下,在接触表面和输送表面设置成大致彼此共面从而如在本发明中一样避免高度差时,抑制沿着分离方向的负载的产生,从而防止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输送带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成像设备中,满足F·W/x>ρ·W·La,其中W:记录介质的宽度尺寸;ρ: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F:在将宽度尺寸为x的记录介质以90度角度从粘附层剥离时所需的力,并且La:记录介质的从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伸出的那一部分的长度。因此,除了由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成像设备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了成像设备的尺寸减小,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的喷嘴表面接触。
从以下详细说明结合附图将更充分显见本发明的以上和另外的目的及特征。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从记录头侧看的输送单元的顶视图;
图3为输送单元的侧剖视图;
图4为一透视图,示意性地显示出剥离强度试验的方法;并且
图5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输送单元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成像设备1的示意图。应该指出的是,在图1中,压缩弹簧35a和35b被简化,同时用双点划线示意性地显示出供应单元2和排出单元5。
下面首先参照图1对成像设备1的总体结构进行说明。成像设备1构成为所谓的行式打印机,并且主要包括:供应单元2,用于将记录介质P(参见图2)供应给主体3;主体3,用于在从供应单元2供应的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以及排出单元5,用于容纳从主体3排出的记录介质P。
供应单元2包括:盘,用于容纳记录介质P;以及拾取辊,用于与容纳在该盘中的记录介质P接触(两者都未示出)。在驱动该拾取辊转动时,盘中的记录介质P被一张接一张地供应给主体3的输送单元3a。
在输送单元3a中,形成用于将从供应单元2供应的记录介质P朝向排出单元5输送的记录介质输送通道。该记录介质输送通道主要由缠绕在驱动辊32a上的环形输送带31和从动辊32b构成。
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即,用于保持并且输送记录介质P的表面)经过硅酮处理,从而形成粘附层。因此,在利用粘着力保持着记录介质P的情况下,输送带31根据从驱动辊32a传递来的旋转驱动力(沿着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由此将从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图1中的右侧)上的供应单元2供应的记录介质P朝向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图1中的左侧)上的排出单元5输送。
这里,驱动辊32a通过借助传动带39传递的驱动马达M的旋转驱动力而转动。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经过硅酮处理,从而形成粘附层。
如图1所示,在记录介质输送通道的上游侧(图1中的右侧)上,夹压辊33和编码器辊36彼此对置,并且夹着设置在它们之间的输送带31。另外,在编码器辊36下方(图1中的下侧)布置张力辊37。
夹压辊33为用于将记录介质P压在输送带31上并且由此防止记录介质P浮动的旋转构件。该夹压辊33与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接触。另外,编码器辊36为用于与输送带31一起转动并且由此检测出输送带31的输送速度的旋转构件。该编码器辊36与输送带31的内周表面31b接触。
夹压辊33由臂部34按照可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撑,并且沿着靠近编码器辊36的方向(在图1中向下)偏压。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处于压缩状态中的压缩弹簧35a连接到能够绕轴34a摆动的臂部34上。因此,压缩弹簧35a的弹性恢复力在图1中向下偏压夹压辊33。
由此,除了检测输送带31的输送速度之外,编码器辊36还用作用于支撑夹压辊33的夹持辊。这减少了部件数量,因此提供降低部件成本和装配成本的效果。因此,降低了在成像设备1中的总体生产成本。
另外,由于压缩弹簧35a偏压夹压辊33,所以编码器辊36不必按照能够沿着偏压方向或相反方向自由运动的方式构成。这简化了用于保持编码器辊36的结构,因此改善了可靠性,并且因此允许更精确检测输送带31的输送速度。
张力辊37为用于给输送带31提供张力并且防止在输送带31中出现振动的构件。张力辊37与输送带31的内周表面31b接触,并且按照与输送带31一起转动的方式受到枢轴支撑。另外,张力辊37布置在靠近从动辊32b而不是驱动辊32a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上。
这里,处于压缩状态中的压缩弹簧35b连接到张力辊37上。因此,压缩弹簧35b的弹性恢复力使张力辊37从输送带31的内周表面31b侧朝向外周表面31a侧偏压。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张力辊37的外周表面由弹性材料制成。因此,该弹性材料的振动抑制效果抑制输送带31中的振动。
这里,可采用的弹性材料包括橡胶基弹性材料和氨基甲酸乙酯树脂。例如,在采用例如具有粘性效果的橡胶基弹性材料时,粘性效果和振动抑制效果提供减振功能和隔振功能,从而衰减输送带31中的振动,同时防止输送带31中的振动借助张力辊37传递给本体框架30(参见图2)。
在输送带31上方(图1中的上侧),沿着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布置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为六个)记录头4。这些记录头4中的每个记录头4构成为细长长方体形状,并且布置成使得该记录头4的纵向方向应该为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与图1中的纸面垂直的方向)。
在记录头4的底面(喷嘴表面)4a中形成用于喷射墨的大量喷嘴。这六个记录头4中的各个记录头4分别喷射出选自青色、浅青色、品红色、浅品红色、黄色和黑色中的不同颜色墨。
在记录头4的喷嘴表面4a和输送带31之间形成预定间隙。记录介质P穿过该间隙。然后,当记录介质P在喷嘴下方(图1中的下侧)通过时,墨朝向记录介质P的上表面喷射,从而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所期望的彩色图像。
这里,在从这些记录头4中的每个记录头4喷射墨时,根据由编码器辊36检测出的输送带31的输送速度来控制墨的喷射定时。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记录头4按照允许垂直运动(在图1中的垂直方向)的方式构成。因此,在维护时,能够将维护装置(例如未示出的用于清洗操作的帽和泵)布置在记录头4(喷嘴表面4a)和输送带31的对置表面之间。
排出单元5按照堆叠的方式容纳并且保持从输送单元3a排出的记录介质P。也就是说,一旦完成通过从记录头4喷射墨将图像形成到记录介质P上,则记录介质P就在与输送带31从平面状态变成弯曲状态的点对应的分离起始位置S(参见图3)处与输送带31自然分离,然后结合输送带31的输送力排出到排出单元5。
接着在下面将参照图2对输送单元3a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为从记录头4侧看的输送单元3a的顶视图。应该指出的是,在图2中,记录头4采用双点划线示意性地显示出,同时省略用于偏压臂部34的压缩弹簧35a的图示。
本体框架30为用作主体3的结构框架的构件。本体框架30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压力加工而制成,并且由布置成以预定间隔彼此对置的一对子框架构成。至于上述驱动辊32a、从动辊32b、编码器辊36和张力辊37,它们的在轴向方向(图2中的垂直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如图2所示按照可转动的方式由本体框架30枢轴支撑。
另外,在用于枢轴支撑夹压辊33的臂部34中,轴34a固定到位于夹压辊33相反侧(图2中的右侧)上的端部上。轴34a按照可转动的方式由本体框架枢轴支撑。因此,夹压辊33能够绕轴34a朝向编码器辊36侧(图2中页面的背侧)或相反侧(图2中页面的前侧)运动。
如图2所示,编码器辊36与夹压辊33平行地即沿着输送带31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垂直方向)延伸。在编码器辊36的沿着轴向方向的一侧(图2中的上侧)上,在本体框架30外侧布置旋转编码器61。
该旋转编码器61检测编码器辊36的旋转位置,并且包括狭缝板61a和光学传感器61b。该狭缝板61a为固定到编码器辊36上的盘形物体,并且具有形成在该盘形物体的外缘中的大量狭缝。光学传感器61b固定在允许检测狭缝板61a的这些狭缝的位置处。
根据旋转编码器61,在输送带31转动时,编码器辊36与输送带31一起转动,因此固定到编码器辊36上的狭缝板61a也转动。然后,在狭缝板61a转动预定角度时,光学传感器61b检测出狭缝板61a的狭缝的通过,并且由此向控制单元(未示出)输出它的检测信号。
根据这些输入的检测信号,该控制单元计算编码器辊36的转动位置(即,输送带31的输送速度),并且由此控制和使得记录头4以与该输送速度对应的喷射定时喷射墨。
在驱动辊32a的沿着轴向方向的一侧(图2中的下侧)上,如图2所示连接传动带39。该传动带39连接到驱动马达M的旋转轴上。因此,在驱动马达M的旋转轴转动时,该转动借助传动带39传递给驱动辊32a,从而输送带31转动。
如图2所示,张力辊37与驱动辊32a及从动辊32b平行地即沿着输送带31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垂直方向)延伸。如上所述,通过压缩弹簧35b将张力辊37从输送带31的内周表面31b侧朝向外周表面31a侧偏压(参见图1)。
因此,张力辊37由形成在本体框架30中的成细长孔形状的开口(未示出)枢轴支撑。因此,通过采用成细长孔形状的该开口的边缘作为引导件来按照允许朝向压缩弹簧35b的偏压方向(图2中页面的背侧)或相反侧(图2中页面的前侧)的滑动运动的方式枢轴支撑张力辊37。
接着在下面参照图3对在从输送单元3a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出单元5时所进行的排纸操作进行说明。图3为沿着图2的III-III线剖开的输送单元3a的侧剖视图。应该指出的是,在图3中省略压缩弹簧35a的图示。
从供应单元2(参见图1)向输送单元3a(输送带31)供应的记录介质P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输送,由此穿过形成在记录头4的喷嘴表面4a和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之间的间隙。这时,墨从记录头4喷射到记录介质P的上表面(图3中的上表面)上,从而形成所期望的图像。
然后,结合输送带31的转动,该记录介质P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进一步输送。然后,在记录介质P的起始边缘(图3中的左边缘)Ps到达与驱动辊32a的顶部对应的分离起始位置S时,记录介质P与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自然分离,同时分离部分(输送方向的前部或图3中的左部)通过记录介质P自身的“弹性(形状保持力)”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伸出。
因此,传统设备具有如下问题,即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伸出的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图3中的左部)的重量使得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3中的右部)与输送带31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从而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4(喷嘴表面4a)接触。
因此,如图3所示,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输送单元3a中,在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图3中的右边缘)Pe与在记录介质P和记录头4(喷嘴表面4a)之间的对置区域的终端边缘(图3中的左边缘)E对准的状态中,从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P上的粘附力Fb设定为至少等于或大于记录介质P的从保持记录介质P的保持部分(在本实施方案中,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的终端边缘(即,分离起始位置S)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伸出的那一部分(即,长度为La的一部分)的重量。
利用这种结构,直到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Pe至少通过与记录头4(喷嘴表面4a)对置的区域为止,即在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3中的右部)位于与记录头4对置的区域中的期间,从输送带31(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上的粘附力Fb能够支撑记录介质P的从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即,分离起始位置S)伸出的那一部分(输送方向的前部;图3中的左部)的重量Fa。
这防止了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3中的右部)与输送带31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因此可靠地避免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4的喷嘴表面4a接触。因此,提前防止了在记录介质P中出现墨污点以及在喷嘴表面4a的喷嘴中出现堵塞的这些问题。
这里,“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在本实施方案中对应于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即,输送表面)。“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对应于记录介质P开始与输送带31分离的分离起始位置S。
由此,在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设定为分离起始位置S时,该结构避免需要按照防止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3中的右部)与记录头4(喷嘴表面4a)接触的方式将记录介质P输送到排出单元5的附加构件(例如,一对用于夹压和输送记录介质P的辊构件,或用于按照接触方式支撑记录介质P的输送滑槽)。这样减少了部件数量,并且因此降低了部件成本和装配成本。
接着在下面将参照图3和4对在由输送带31产生的粘附力Fb和从终端边缘E到分离起始位置S之间的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4为一透视图,示意性地显示出剥离强度试验的方法。
这里,记录介质P在前视图中形成为矩形形状(参见图2)。如图3所示,沿着输送方向(图3中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尺寸由L表示,而沿着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由W表示(参见图2),同时每单位面积的重量由ρ表示。
下面首先对剥离强度试验进行说明。剥离强度试验是一种用于测量在从输送带31将记录介质P剥离时所需的力的试验。如图4所示,将宽度尺寸为x的记录介质P以90度的角度从粘附层相当构件T中剥离。然后,测量该剥离所需的力F。
在本发明中,根据由剥离强度试验所获得的力F,假设从输送带31(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P上的粘附力Fb由Fb=F·W/x表示。
这里,形成在粘附层相当构件T上的粘附层具有与形成在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上的粘附层相同的物理性能。另外,为了再现记录介质P被夹压在夹压辊33和编码器辊36之间的状态,在以预定的压力将记录介质P压在粘附层相当构件T上之后进行剥离强度试验。
另一方面,由于在图3中所示的状态中即在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Pe与和记录头4(喷嘴表面4a)对置的区域的终端边缘E对准的状态中记录介质P的伸出长度为La,所以记录介质P的从分离起始位置S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伸出的那一部分的重量Fa由Fa=ρ·W·La表示。
因此,在输送单元3a(粘附层的物理性能、从终端边缘E到分离起始位置S的距离等)构造成使得上述粘附力Fb大于重量Fa(Fb>Fa)即使得满足关系F·W/x>ρ·W·La时,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即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图3中的左部)的重量使得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3中的右部)与输送带31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至少直到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Pe通过与记录头4对置的区域的终端边缘E为止。这样可靠地避免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4的喷嘴表面4a接触。
接着在下面参照图5对第二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5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输送单元103a的侧剖视图,并且对应于沿着图2的III-III线剖开的侧剖视图。
第一实施方案已经针对记录介质P直接从输送带31排出到排出单元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相比之下,在第二实施方案中,输送滑槽6布置在输送带3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上,从而排出到排出单元5上的记录介质P由输送滑槽6支撑。这里,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因此它们的说明省略。
如图5所示,输送滑槽6布置在输送带3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图5中的左侧)上。该输送滑槽6具有用作用来与记录介质P接触的接触表面6a的上表面(图5中的上表面),从而该接触表面6a支撑从输送带31排出到排出单元5的记录介质P(参见图1)。
在根据本发明的输送单元103a中,在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Pe如图5所示与在记录介质P和记录头4(喷嘴表面4a)之间的对置区域的终端边缘E对准时,从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P上的粘附力Fb设定为至少等于或大于记录介质P的从保持记录介质P的保持部分(在本实施方案中,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和输送滑槽6的接触表面6a)的终端边缘(即,分离起始位置S1)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图5中的左侧)伸出的那一部分(即,长度为La的一部分)的重量。
利用这种结构,直到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Pe至少通过与记录头4(喷嘴表面4a)对置的区域为止,即在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5中的右部)位于与记录头4对置的区域中的期间,从输送带31(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上的粘附力Fb能够支撑记录介质P的从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即,分离起始位置S1)伸出的那一部分(输送方向的前部;图5中的左部)的重量Fa。
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类似,防止了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5中的右部)与输送带31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这样可靠地避免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4的喷嘴表面4a接触。因此,提前防止了在记录介质P中出现墨污点以及在喷嘴表面4a的喷嘴中出现堵塞的这些问题。
这里,“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在本实施方案中对应于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即,输送表面)和输送滑槽6的接触表面6a。“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对应于记录介质P开始与输送滑槽6分离的分离起始位置S1,即输送滑槽6的接触表面6a的终端边缘。
由此,在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构成为输送滑槽6的接触表面6a的终端边缘时,如图5所示,输送滑槽6相对于输送带31在输送方向下游侧(即,分离起始位置S2的下游侧)上保持记录介质P。这样缓和了如下情况,即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图5中的左部)的重量用作使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5中的右部)与输送带31(粘附层)分离的力。
这样允许减小粘附层的面积。也就是说,能够减小输送带31的沿着输送方向(图5中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在驱动辊32a和从动辊32b之间的距离)。这使得容易抑制输送带31中的振动,因此改善了图像品质。
这里,在如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案中,输送滑槽6的接触表面6a和输送带31的输送表面就它们的高度(图5中的垂直方向)而言彼此对准。也就是说,接触表面6a和输送表面彼此大致共面。这样更加可靠地抑制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5中的右部)与输送带31分离。
也就是说,如果在输送滑槽6的接触表面6a和输送带31的输送表面之间存在高度差(在图5的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差),则由于该高度差(也就是说,如果输送滑槽6的接触表面6a位于输送带31的输送表面上方(在图5中向上),则记录介质P将在分离起始位置S2处升起,而如果接触表面6a位于输送表面下方(在图5中向下),则沿着图5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矩将作用在记录介质P上),来自输送带31的粘附层的沿着分离方向的负载将作用在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上。
相比之下,在接触表面6a和输送表面布置成彼此共面从而如在本实施方案中一样避免高度差时,抑制了会使得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粘附层分离的负载。
接着在下面对在由输送带31产生的粘附力Fb和从终端边缘E到分离起始位置S1(和分离起始位置S2)的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这里,记录介质P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类似。另外,也类似地进行剥离强度试验。因此,从输送带31(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P上的粘附力Fb由Fb=F·W/x表示。
另一方面,由于在图5中所示的状态中即在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Pe与和记录头4(喷嘴表面4a)对置的区域的终端边缘E对准的状态中记录介质P的伸出长度为La,所以记录介质P的从分离起始位置S1朝向沿着输送方向下游侧(图5中的左侧)伸出的那一部分的重量Fa由Fa=ρ·W·La表示。
因此,在输送单元103a(粘附层的物理性能、从终端边缘E到分离起始位置S1的距离等)构造成使得上述粘附力Fb大于重量Fa(Fb>Fa)即使得满足关系F·W/x>ρ·W·La时,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即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前部(图5中的左部)的重量使得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图5中的右部)与输送带31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至少直到记录介质P的终端边缘Pe通过与记录头4对置的区域的终端边缘E为止。这样可靠地避免记录介质P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记录头4的喷嘴表面4a接触。
虽然已经根据这些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和阐述,但是可以很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面提到的实施方案,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出许多改进和变化。
例如,上述实施方案已经针对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经过硅酮处理从而形成粘附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必局限于该方法。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可采用的方法包括静电吸附方法和真空吸附方法。
作为在第二实施方案中的实施例,输送滑槽6的端部(分离起始位置S1的相反侧)布置在远离输送带31的位置处。但是,输送滑槽6的端部可以与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接触,由此也用作用来使记录介质P与输送带31的外周表面31a分离的分离爪。
作为实施例,上述实施方案已经针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行式打印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必局限于该方法。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用于在记录头沿着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垂直的主扫描方向进行往复运动时喷墨的串行式打印机。在该方法的打印机中,在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后部与输送带分离并且由此向上跳时,记录头可以缩回到主扫描方向的端部。该方式能够避免记录介质的后部与记录头接触。然而,在要在多张记录介质上接连进行记录的情况中,记录头不能缩回,因为必须在随后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因此,使用本发明很有效。
Claims (5)
1.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
环形输送带,它具有用作记录介质的输送表面的外周表面;以及
记录头,用于从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对置的喷嘴表面将墨喷射到记录介质上,其中
保持在所述输送带的输送表面上的记录介质利用所述输送带的输送力排出到排出单元,
在所述输送带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用于粘附到记录介质上的粘附层,并且
直到所述输送带上输送的记录介质的终端边缘至少通过与所述记录头的喷嘴表面对置的区域为止,从所述输送带的粘附层施加到记录介质上的粘附力设定为大于记录介质的从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伸出的那一部分的重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是所述记录介质开始与所述输送带分离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输送滑槽,该输送滑槽具有用作与记录介质接触的接触表面的上表面,并且支撑从所述输送带排出到排出单元的记录介质,其中
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是所述输送滑槽的所述接触表面的终端边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输送滑槽的接触表面大致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表面共面。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粘附力由F·W/x定义而所述重量由ρ·W·La定义时满足F·W/x>ρ·W·La,其中
F:在将宽度尺寸为x的记录介质以90度角度从所述粘附层剥离时所需的力;
W:所述记录介质的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
ρ:所述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并且
La: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终端边缘与和所述记录头的喷嘴表面对置的区域的终端边缘对准的状态中,记录介质的从所述保持部分的终端边缘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伸出的那一部分的长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53435 | 2005-02-28 | ||
JP2005-053435 | 2005-02-28 | ||
JP2005053435A JP2006231862A (ja) | 2005-02-28 | 2005-02-28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27385A true CN1827385A (zh) | 2006-09-06 |
CN100434278C CN100434278C (zh) | 2008-11-19 |
Family
ID=36649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0933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4278C (zh) | 2005-02-28 | 2006-02-28 | 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71988B2 (zh) |
EP (1) | EP1695835B1 (zh) |
JP (1) | JP2006231862A (zh) |
CN (1) | CN100434278C (zh) |
DE (1) | DE602006008363D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74307A (zh) * | 2017-11-15 | 2019-05-21 | 杭州布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纸数码转印喷绘机及转印方法 |
CN112520451A (zh) * | 2019-09-19 | 2021-03-1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248365A1 (en) * | 2006-04-19 | 2007-10-2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s for moving a media sheet with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
US20070248366A1 (en) * | 2006-04-19 | 2007-10-2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Devices for moving a media sheet with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699305B2 (en) * | 2007-03-29 | 2010-04-20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Smart pick control algorithm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
DE102011106135B4 (de) * | 2011-06-10 | 2015-01-22 | Theodor Hymmen Verwaltungs Gmbh | Druckvorrichtung zum Bedrucken von plattenförmigen Werkstücke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55960B2 (ja) * | 1988-09-22 | 1998-05-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
JPH02286475A (ja) | 1989-04-26 | 1990-11-26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両のゲートロック構造 |
JPH05162881A (ja) * | 1991-12-13 | 1993-06-29 | Murata Mach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3036226B2 (ja) * | 1992-04-20 | 2000-04-2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材搬送装置 |
JPH07225521A (ja) | 1993-12-13 | 1995-08-22 | Minolt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568244A (en) * | 1993-12-13 | 1996-10-22 | Minolta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endless transfer member |
US5867197A (en) * | 1994-07-21 | 1999-02-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printing cloth, ink-jet printing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print |
JPH08310080A (ja) * | 1995-03-10 | 1996-11-26 | Seiko Epson Corp | クリーニング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含む記録媒体セット |
JP3613427B2 (ja) * | 1996-12-13 | 2005-0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H10329972A (ja) * | 1997-05-30 | 1998-12-15 | Canon Aptecs Kk | 記録装置 |
JP3266849B2 (ja) * | 1998-03-20 | 2002-03-1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103598A (ja) * | 2000-07-26 | 2002-04-09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プリンタ |
JP2003182900A (ja) * | 2001-12-17 | 2003-07-03 | Ricoh Co Ltd | 排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206717B2 (ja) * | 2002-09-25 | 2009-01-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タ |
JP2004230709A (ja) * | 2003-01-30 | 2004-08-19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JP4100198B2 (ja) * | 2003-03-04 | 2008-06-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2005001865A (ja) * | 2003-06-13 | 2005-01-06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DE602005016882D1 (de) * | 2004-12-22 | 2009-11-12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Tintenstrahldrucker und Druckverfahren unter Verwendung desselben |
-
2005
- 2005-02-28 JP JP2005053435A patent/JP2006231862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2-14 EP EP06250770A patent/EP1695835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6-02-14 DE DE602006008363T patent/DE602006008363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2-28 US US11/363,156 patent/US7971988B2/en active Active
- 2006-02-28 CN CNB2006100093389A patent/CN10043427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74307A (zh) * | 2017-11-15 | 2019-05-21 | 杭州布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纸数码转印喷绘机及转印方法 |
CN109774307B (zh) * | 2017-11-15 | 2020-09-18 | 杭州布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纸数码转印喷绘机及转印方法 |
CN112520451A (zh) * | 2019-09-19 | 2021-03-1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695835A1 (en) | 2006-08-30 |
US20060192832A1 (en) | 2006-08-31 |
EP1695835B1 (en) | 2009-08-12 |
DE602006008363D1 (de) | 2009-09-24 |
JP2006231862A (ja) | 2006-09-07 |
US7971988B2 (en) | 2011-07-05 |
CN100434278C (zh) | 2008-1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24516A (zh) | 成像设备 | |
US8025394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827385A (zh) | 成像设备 | |
CN1616229A (zh) | 记录装置 | |
CN1923520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769060A (zh) | 输纸设备和图像记录设备 | |
CN1182967C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01032892A (zh) | 介质供给器和装有它的液体喷射设备或记录设备 | |
US20100171782A1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254386C (zh) | 记录装置 | |
US8764005B2 (en) | Recording medium fee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2725005Y (zh) | 记录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8781385B2 (en) | Medium-fee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 |
CN1550348A (zh) | 记录装置 | |
CN101830126A (zh) | 喷墨记录设备 | |
CN1765717A (zh) | 设有边缘引导件的进给器 | |
CN1939821A (zh) | 用于被输送物体的供给器及具有该供给器的图像记录设备 | |
CN1754799A (zh) | 整合在自动进给器中的返回器以及设有其的记录设备或液体喷射设备 | |
CN1895977A (zh) | 给送装置 | |
JP4692763B2 (ja) | 被記録媒体支持装置、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 |
JP4560336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05280214A (ja) |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07245577A (ja) |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5321793B2 (ja) | 記録装置 | |
JP4788299B2 (ja) | キャッピングシー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