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824983A - 节流装置和流量控制阀以及装有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节流装置和流量控制阀以及装有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4983A
CN1824983A CN 200610007669 CN200610007669A CN1824983A CN 1824983 A CN1824983 A CN 1824983A CN 200610007669 CN200610007669 CN 200610007669 CN 200610007669 A CN200610007669 A CN 200610007669A CN 1824983 A CN1824983 A CN 18249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valve
opening
throttle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0766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芦泽久幸
剱持大一郎
入子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filed Critical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Publication of CN1824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49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具有临近所述阀罩(26)的阀室(25)的第1开口部(27);形成临近所述阀罩(26)的阀室(25)的阀座(28)的第2开口部(29);以关闭该第2开口部(29)的方式被可移动地支承的阀体(30);驱动该阀体(30)的驱动装置(31)。此外阀体(30)具有至少一个节流通路(46);该节流通路(46)的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1空隙部(47);连通此第1空隙部(47)的外周部和所述阀罩(26)的阀室(25)的第1喷口(51);节流通路(46)的另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2空隙部(48);连通此第2空隙部(48)的外周部,同时与所述第2开口部(29)相面对的第2喷口(52)。根据本发明,与组装有用于将流体中含有的气泡细分的多孔材质构件的现有流量控制阀相比,可以抑制部件的成本。

Description

节流装置和流量控制阀以及装有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流装置和具有相同的节流功能的流量控制阀、以及把该流量控制阀装入冷却介质循环通路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除湿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众所周知使用一对室内热交换器,在除湿运行中使上游一侧的室内热交换器发挥作为冷凝器的功能,同时使下游一侧的室内热交换器发挥作为蒸发器的功能。在用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除湿运行的情况下,用上游一侧的热交换器加热室内空气,另一方面,用下游一侧的热交换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和除湿。这样可以不使室内空气温度降低来进行除湿。在装入该一对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连接上游一侧的室内热交换器和下游一侧的热交换器的冷却介质的通路上,安装具有节流功能的流量控制阀,在进行除湿运行的情况下,有必要把冷却介质通路保持在节流的状态。
在进行除湿运行的情况下,在流量控制阀的上游一侧的冷却介质通路内,成为液相和气相的冷却介质混合存在的状态。因此在气相状态的冷却介质通过节流部时,伴随它的压力的急剧变化而产生刺耳的噪音。例如在特开2003-202167号公报和特开2003-065632号公报中公开了用于降低这样噪音的技术。在特开2003-202167号公报中,在节流部的出口一侧装有多孔材质的穿透材料,来抑制气泡爆破性地膨胀从而将其细化。在特开2003-065632号公报中,通过空间把多张节流孔板重合,使通过节流孔板时产生的噪音在空间缓冲,来进行静音。
在特开2003-202167号公报中公开的现有的流量控制阀的情况下,为了得到规定的静音效果,需要将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的多孔材质的穿透材料的厚度设定成一定程度。因此在使入口喷口和出口喷口垂直的流量控制阀中,在开关出口喷口一侧的阀体上装上多孔材质的穿透材料,由于在用阀体将出口喷口关闭状态下,把冷却介质导向节流部和多孔材质的穿透材料,所以需要把在流量控制阀内的冷却介质流路从入口喷口向与出口喷口相反一侧形成大的弯曲。其结果产生压力损失,或流量控制阀本身的尺寸变大。而且由于多孔材质的穿透材料的材料成本高,所以成为造成流量控制阀本身的成本增加的一个原因。
此外在特开2003-065632号公报中公开的减压装置中,需要沿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直列地配置多张节流孔板和空间。因此为了得到充分的静音效果,希望把大容积的空间分成多段,所以存在有减压装置的尺寸大型化的缺点。而且在此减压装置中,基本上不可能降低冷却介质在通过下游一侧的最终段的节流孔板时产生的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低的成本获得高的静音效果的节流装置和装入此节流装置的流量控制阀、以及装入此流量控制阀的空气调节装置。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轴对称配置的至少一个通路;在相对于此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该通路的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空隙部;以及与此空隙部的外周连通的喷口,所述空隙部相关于所述通路的对称轴划分成沿放射方向的流体的通路。
在本发明中,在流体从喷口导入到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流体被导向该中央一侧开口的通路,从此通路的另一端流出。相反,在流体从通路的另一端导入的情况下,流体通过此通路,从空隙部的中央一侧流向连通其外周部的喷口。在任何情况下,利用通过通路时的节流效果,引起流体的流速增加和压力降低。特别是在流体从喷口导入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逐渐引起朝向通路流经空隙部内的流体的流速增加和压力降低。而在流体从通路的另一端导入的情况下,流体通过通路后流速立刻逐渐降低,同时在空隙部内降低后的压力变得稳定。
如采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节流装置,在流体从通路的另一端导入的情况下,利用通过通路时的节流效果,引起流体的流速增加和压力降低,此外流体通过通路后流速立刻逐渐降低,同时在空隙部内压力变得稳定。其结果即使在使用特别容易气化的流体的情况下,刚通过通路后不会瞬时产生伴随气化的膨胀声音,通过通路后在空隙部内流动中顺序产生,所以与现有的装置相比可以静音。相反,使流体从喷口导入的情况下,在空隙部内使流体的流速逐渐增加,同时压力逐渐降低,导向通路内。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节流装置中,优选的是把沿通路轴线的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通路的内径小。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轴对称配置的至少一个通路;在相对于此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该通路的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1空隙部;与此第1空隙部的外周连通的第1喷口;在相对于此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该通路的另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2空隙部;以及与此第2空隙部的外周连通的第2喷口。
在本发明中,在流体从第1喷口导入第1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流体被导向该中央一侧开口的通路,流体通过此通路从第2空隙部的中央一侧流向连通该外周部的第2喷口。相反,在流体从第2喷口导入第2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流体被导向该中央一侧开口的通路,流体通过此通路,从第1空隙部的中央一侧流向与该外周部连通的第1喷口。在任何情况下,利用通过通路时的节流效果都引起流体的流速增加和压力降低。而在流体从第1喷口导入第1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流体通过通路后,流速立即逐渐降低,同时降低的压力在第2空隙部内变得稳定。同样,在流体从第2喷口导入第2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流体通过通路后,流速逐渐降低,同时降低的压力在第1空隙部内变得稳定。
如采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节流装置,利用通过通路时的节流效果,引起流体的流速增加和压力降低,流体通过此通路后流速逐渐降低,同时降低的压力在空隙部内变得稳定。其结果在即使使用特别容易气化的流体的情况下,刚通过通路后不会瞬时产生伴随气化的膨胀声音,通过通路后在空隙部内流动中顺序产生,所以与现有的装置相比可以静音。此外没有必要为了静音使用价格高的多孔材质的构件,可以抑制此部件的成本和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节流装置中,优选的是把沿通路轴线的第1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通路内径小。这种情况下,在流体从第1空隙部流入通路时,可以把包含在流体中的气泡分割成比通路的内径小,可以减小气泡在通过通路时产生的压力变动幅度。相反,流体通过通路流入第1空隙部时,利用在此通路上的节流效果,可以使流体增加后的流速再重新慢慢降低,同时使压力变得稳定。
同样,优选的是把沿通路轴线的第2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通路内径小。这种情况下,在流体通过通路流入第2空隙部时,利用在此通路上的节流效果,可以使流体增加后的流速再重新慢慢降低,同时使压力变得稳定。相反,在流体从第2空隙部流入通路时,可以把包含在流体中的气泡分割成比通路的内径小,可以减小气泡在通过通路时产生的压力变动幅度。
也可在第1空隙部划分相对于通路的对称轴沿放射方向的流体的通路。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沿通路对称轴方向的节流装置的尺寸变小。
同样,也可在第2空隙部划分相对于通路的对称轴沿放射方向的流体的通路。这种情况下,还可以使沿通路对称轴方向的节流装置的尺寸进一步变小。
本发明的第3方式是流量控制阀,具有在内侧形成阀室的阀罩;在第1方向延伸,临近所述阀罩的阀室的第1开口部;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形成与所述阀罩的阀室临近的阀座的第2开口部;搭接在此第2开口部的阀座上,以关闭该第2开口部的方式,在所述第2方向上可以移动地被支承的阀体;连接在所述阀罩上,在所述第2方向上驱动所述阀体的驱动装置,在这样的流量控制阀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具有相对于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的轴线对称配置的至少一个节流通路;在与此节流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该节流通路的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1空隙部;连通此第1空隙部的外周部和所述阀罩的阀室的第1喷口;在与此节流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该节流通路的另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2空隙部;以及连通此第2空隙部的外周部,同时与所述第2开口部相对的第2喷口。
在本发明中,利用驱动装置使阀体离开第2开口部的阀座,在第2开口部敞开的状态下,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通过阀罩的阀室成连通状态。因此与在阀体中是否装入节流通路无关,流体在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之间自由流动。
与此相对,利用驱动装置使阀体与第2开口部的阀座搭接,在第2开口部关闭的状态下,在流体通过第1开口部从第1喷口导入第1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流体被导向在其中央一侧开口的节流通路,流体通过此通路,从第2空隙部的中央一侧通过连通其外周部的第2喷口,流向第2开口部。相反,在流体通过第2开口部从第2喷口导入第2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流体被导向在其中央一侧开口的节流通路,流体通过此节流通路,从第1空隙部的中央一侧通过连通其外周部的第1喷口,通过第1开口部进行流动。在任何情况下,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通过节流通路成连通状态,利用通过节流通路时的节流效果,引起流体的流速增加和压力降低。而在流体被从第1喷口导向了第1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在流体刚通过节流通路后,流速逐渐降低,同时在第2空隙部内压力变得稳定。同样,在流体被从第2喷口导向了第2空隙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在流体刚通过节流通路后,流速逐渐降低,同时在第1空隙部内压力变得稳定。
如采用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可以在不通过节流通路,使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以及通过节流通路,使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连通的状态中进行切换。此外在通过节流通路使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连通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流体通过节流通路时,流速增加,同时压力降低,而在刚通过此节流通路后,流体的流速逐渐降低,同时在空隙部压力变得稳定。其结果在使用了特别容易气化的流体的情况下,刚通过通路后不会瞬时产生伴随气化的膨胀声音,通过通路后在空隙部内流动中顺序产生,所以即使不为了静音而使用价格高的多孔材质的构件,也可以静音。而且没有必要为了静音使用价格高的多孔材质的构件,可以抑制此部件的成本和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流量控制阀中,在阀体搭接在第2开口部的阀座上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第1喷口位于沿由第1开口部划分成的流体通路的第1方向延伸的区域。这种情况下,流体在由第1喷口和第1开口部形成的流体通路之间沿第一方向平稳流动,可以消除伴随流体的流动方向改变产生的噪音。
阀体有多个第1喷口,也可以还具有包围这些第1喷口的环形的整流构件。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流体从第1开口部一侧向第1喷口流动时,即使一个个的第1喷口距第1开口部的距离不同,也可以使流体通过这些第1喷口的流量均匀化。
也可以第1空隙部划分成相对于节流通路的对称轴沿放射方向的流体通路。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沿第2方向的阀体的尺寸变小。
同样,第2空隙部划分成相对于节流通路的对称轴沿放射方向的流体通路。这种情况下,更可以使沿第2方向的阀体的尺寸变小。
优选的是把沿第2方向的第1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节流通路的内径小。这种情况下,在流体从第1空隙部流入通路时,可以把包含在流体中的气泡细分成比通路的内径小,可以减小气泡在通过通路时产生的压力变动幅度。相反,流体通过节流通路流入第1空隙部时,利用节流通路可以使流体的流速慢慢降低,同时使压力变得稳定。
同样,优选的是把沿第2方向的第2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节流通路的内径小。这种情况下,在流体通过节流通路流入第2空隙部时,可以利用节流把流体增加了的流速再慢慢降低,同时可以使降低了的压力变得稳定。相反,在流体从第2空隙部流入通路时,可将包含在流体中的气泡细分成比节流通路的内径小,可以减小气泡在通过通路时产生的压力变动幅度。
在阀体与第2开口部的阀座搭接的状态下,优选的是第2喷口在靠近第2开口部的阀座内壁开口。这种情况下,流体从第2喷口流向第2开口部一侧时,流体可以沿第2开口部的阀座内壁流动,可以试图把内周一侧的液体和外周一侧的气体的两相容易分离的流体混合。
本发明的第4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一对室内热交换器;顺序通过这些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一对室内热交换器的冷却介质的循环通路;以及装入连接所述一对室内热交换器的循环通路的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流量控制阀,此流量控制阀的第1开口连接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相接的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一侧,同时第2开口连接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相接的另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一侧。
在本发明中,通常的冷却装置运行中,流量控制阀处于打开阀的状态,用压缩机压缩的冷却介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一个室内热交换器、流量控制阀、另一个室内热交换器后,再返回到压缩机,用一对室内热交换器进行室内的冷却装置的运行。而在除湿运行中,流量控制阀处于关闭阀的状态,成为冷却介质从一个室内热交换器向另一个室内热交换器的流动被抑制的状态,使存在于室内的水分在一对室内热交换器中析出后,把它排到室外。
如采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根据在连接一对室内热交换器的循环通路中组装有流量控制阀的本发明的第2方式,流量控制阀的第1开口部连接在与室外热交换器相接的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一侧,第2开口部连接在与室外热交换器相接的另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一侧,所以可以以简单而且便宜的结构,使在除湿等运行中通过流量控制阀的冷却介质的通过声音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装入作为除湿用节流阀的流量控制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除湿用节流阀的抽出主要部分的放大的剖面图。
图4是图3中的IV-IV方向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剖面图。
图6是把图5所示的流量控制阀中的喷口板的外观放大后表示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阀体的前端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阀体的前端部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对把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作为空气调节装置的除湿用节流阀应用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可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对其进行进一步组合或包括在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概念中的所有变更和修正都是可以的,因此属于本发明的精神的其他任何技术当然也可以应用。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概念。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空气调节装置10具有把气相的冷却介质压缩成高压状态的压缩机11;通过冷却介质供给管12和冷却介质返回管13与此压缩机11连通的4喷口2位置切换阀(下面表述为方向控制阀)14;通过冷却介质循环管15与此方向控制阀14连通的室外热交换器16;通过冷却介质循环管17与此室外热交换器16连通的第1室内热交换器18;装入连接此第1室内热交换器18和室外热交换器16的冷却介质循环管17的中途的膨胀阀19;分别通过冷却介质循环管20、21与第1室内热交换器18和前面的方向控制阀14连通的第2室内热交换器22;作为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装入连接第1室内热交换器18和第2室内热交换器22的冷却介质循环管20的中途的除湿用节流阀23;以及用于把室内的空气导入所述的一对室内热交换器18、22,再送出室内的送风扇24。此外还具有根据图中没有表示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和从操作开关来的指令,控制这些压缩机11、方向控制阀14、室外热交换器16、一对室内热交换器18、22、膨胀阀19、除湿用节流阀23的动作的图中没有表示的控制装置。
方向控制阀14是在制冷运行和取暖运行中,用于切换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方向的控制阀。因此可在冷却装置运行位置和暖气装置运行位置进行切换。所述冷却装置运行位置是把冷却介质供给管12与室外热交换器16所连接的冷却介质循环管15连通,同时把冷却介质返回管13与第2室内热交换器22所连接的冷却介质循环管21连通;所述暖气装置运行位置是把冷却介质供给管12与第2室内热交换器22所连接的冷却介质循环管21连通,同时把冷却介质返回管13与室外热交换器16所连接的冷却介质循环管15连通。
此外膨胀阀19具有阀开度可变位置和打开阀位置,所述阀开度可变位置在冷却装置和暖气装置运行时,不带来通过此处的冷却介质的相变化,进行绝热膨胀,变成低温低压的状态,所述打开阀位置在除湿运行时对冷却介质不起任何作用,仅仅是简单地通过它。
除湿用节流阀23可以在打开阀的位置和关闭阀的位置进行切换,所述打开阀的位置是在冷却装置和暖气装置运行时,不限制冷却介质在一对热交换器18、22之间的流动;所述关闭阀的位置是在除湿运行中,对在第1室内热交换器18和第2室内热交换器22之间的冷却介质的流动节流。
在通常的冷却装置运行模式中,除湿用节流阀23处于打开阀的位置,冷却介质按图1中的箭头方向循环,在通过一对室内热交换器18、22的低温低压的冷却介质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室内冷却。
在制冷除湿运行模式中,分别切换成方向控制阀14仍在制冷运行位置、膨胀阀19为打开阀的位置、除湿用节流阀23为关闭阀的位置,与前面的冷却装置运行模式相同,冷却介质按图1中的箭头方向循环。这种情况下,由于膨胀阀19处于打开阀的位置,所以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6的比较高温而且高压的冷却介质直接导入第1室内热交换器18,在此第1室内热交换器18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造成加热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另一方面,在位于关闭状态的除湿用节流阀23的下游一侧的第2室内热交换器22中,由于导入低温低压的冷却介质,在与此第2室内热交换器22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空气被冷却。因此通过第2室内热交换器22将室内空气除湿,同时通过第1室内热交换器18将室内空气加热,可以防止在除湿运行中室内空气温度降低。
在制热运行模式中,除湿用节流阀23处于打开阀的位置,除去在冷却介质供给管12和冷却介质返回管13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冷却介质按与图1中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循环,在通过一对室内热交换器18、22的高温高压的冷却介质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图2是在打开阀的状态下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除湿用节流阀23的剖面结构,图3是抽出其主要部分放大后的打开阀的状态,图4表示其IV-IV方向的剖面形状。也就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除湿用节流阀23是不通电时为打开阀的状态的所谓的常开型电磁驱动方式。此除湿用节流阀23具有在内侧形成阀室25的阀罩26;在第1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靠近阀罩26的阀室25的第1开口部27;在与此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形成靠近阀罩26的阀室25的阀座28的第2开口部29;按照搭接在此第2开口部29的阀座28上,使该第2开口部29关闭的方式,可移动地支承在第2方向上的阀体30;连接在阀罩26上,在第2方向上驱动阀体30的驱动装置31。在阀体30从阀座28离开的图2所示的打开阀的位置上,第1开口部27和第2开口部29通过阀罩26的阀室25成连通状态,相反,在壳体30压在阀座28上的图3所示的关闭阀的位置上,第1开口部27和第2开口部29通过装入阀体30内的后面叙述的节流装置连通。
连通一对室内热交换器18、22的冷却介质循环配管20分别通过配管接头32、33连接在阀罩26的第1和第2开口部27、29上,成为第1开口部27与第1室内热交换器18一侧连通,第2开口部29与第2室内热交换器22一侧连通的状态。隔着阀罩26的阀室25,沿第2方向延伸的导向筒34的底端接合在第2开口部29的相反一侧,此导向筒34的底端的内侧,装有包围处于打开阀状态的阀体30的前端上形成的阀部35的底部的圆筒形的套环36。此套环36成为固定在阀罩26上形成的内凸缘37上的状态,其前端面向阀室25内。在与第2配管接头33相反方向从阀罩26突出的导向筒34的末端,紧紧镶入堵住此导向筒34内的塞柱38。
阀体30具有活塞39,它装在导向筒34内,可以自由滑动,具有塞柱38的前端可以穿入的口杯形剖面;阀杆41,它的底端与装入塞柱38前端可以搭接的环形缓冲构件40的活塞39的底部铆接成一体,在前端形成阀部35;圆筒形的整流构件42,它从此阀杆41的底端一侧插入,紧紧镶入阀部35的底部一侧;凹部43,它形成在阀杆41的阀部35,朝向第2开口部29一侧开口;以及装入此凹部43内的节流板44和喷口板45。阀杆41的阀部35的前端为外周朝向第2开口部29一侧的前端细的圆锥面,由金属或树脂得到的节流板44和喷口板45通过将阀部35的前端,也就是凹部43的开口端铆接在内周一侧,支承在凹部43内。
在节流板44的中央形成与第2方向平行延伸的节流通路46,包括此节流通路46,其前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节流装置。在此节流板44和凹部43的底面之间,相对于节流通路46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形成第1空隙部47,所述第1空隙部4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第2方向几乎成直角的方向延伸,此外在节流板44和喷口板45之间,也在相对于节流通路46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形成第2空隙部48,所述第2空隙部4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第2方向几乎成直角的方向延伸。这些第1和第2空隙部47、48的沿第2方向的间隔(图3中上下方向的高度)分别设定成比节流通路46的内径窄。通常一般优选的是这些间隔被设定成窄到节流通路46的内径的1/4左右,其原因是由于在节流通路46和第1、第2空隙部47、48之间的流路剖面面积的变化最平滑。从静音的观点看,可以说优选的是把这些间隔设定得尽可能窄。连通节流通路46两侧的两个空隙部47、48划分成相对于节流通路46的轴线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狭缝状冷却介质通路,所以在节流通路46产生的噪音难以从两个空隙部47、48的外周向外侧传播,可以得到良好的静音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43的内壁上形成台阶部49,通过把节流板44固定在此台阶部49上,形成第1空隙部47。此外在与喷口板45相面对的节流板44的端面上,除去其外周边缘,通过形成凹洼部50,形成第2空隙部48,通过把环形垫夹在节流板44和喷口板45之间,也可以形成具有与此垫的厚度相应间隔的第2空隙部48。
在阀杆41的阀部35的底部,一端在阀杆41的外周面开口,同时在另一端放射状地形成在凹部43的内周开口的多个第1喷口51,这些第1喷口51连通第1空隙部47的外周部和阀罩26的阀室25。因此第1空隙部47划分成相对于节流通路46的轴线沿放射方向的流体通路。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阀杆41的轴线,放射状地形成多个第1喷口51,但是也可以做成使第1喷口51形成沿阀杆41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形开口,以便相对于第1空隙部47的外周部可以提供或排出更大量的冷却介质。或也可以相对于第1空隙部47的内壁在切线方向延伸的方向上,形成多个第1喷口51,使冷却介质在第1空隙部47中形成旋转流动。
所述整流构件42配置成相隔环形的间隙,包围这些第1喷口51的外周一侧的开口端,通过在阀杆41和整流构件42之间形成的间隙,把第1喷口51和阀罩26的阀室25连通。通过用此整流构件42包围第1喷口51的外周一侧的开口端,可以使所有的第1喷口51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入或流出状态均匀化,而与距第1开口部27的距离无关。此外由于在节流通路46中产生、并向第1喷口51传递的噪音通过整流构件42遮挡,有助于静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杆41的阀部35的圆锥形外周面搭接在第2开口部29的阀座28上的图3所示的关闭阀的位置上,第1喷口51外周一侧的开口端,被设定成位于沿由第1开口部27划分的冷却介质通路的第1方向延伸的区域Z上,所以没有使在第1喷口51和第1开口部27之间流动的流体流动方向产生强烈的弯曲,可以几乎保持直线形,由此可以静音。
与第2空隙部48外周部连通,同时与第2开口部29相面对的多个第2喷口52,在喷口板45上沿圆周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形成环状,因此第2空隙部48划分成相对于节流通路46的轴线沿放射方向的流体通路。此外也可以用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形长孔形成这些第2喷口52。
本实施方式中的阀体30的驱动装置31是使用电磁线圈53,具有装入此电磁线圈53的线圈骨架54;以及该线圈骨架54和电磁线圈53一起被密封树脂55埋住,通过螺栓56固定在塞柱38上的框状的壳57。从电磁线圈53通过密封树脂55引出到外部的电缆58,通过图中没有表示的通/断电路连接在电源上。线圈骨架54配置成通过导向筒34包围活塞39,产生在通电时使活塞39向阀罩26一侧移动的电磁力。
在所述套环36和活塞39的底部之间的导向筒34内,装入压缩螺旋弹簧59,使阀体30离开阀座28。因此对电磁线圈53不通电时,第1开口部27和第2开口部29不通过阀体30,而通过阀罩26的阀室25成为连通状态。
如上所述,在除湿运行时电磁线圈53导通,对抗压缩螺旋弹簧59的弹簧力,对阀体30作用向第2开口部29一侧的力,此阀部35搭接在阀座28上,成为图3所示的关闭阀的状态。随之从第1开口部27流入阀罩26的阀室25内的气液两相的冷却介质,从阀杆41和整流构件42的间隙通过第1喷口51流入第1空隙部47的外周部。然后从此随着进入半径方向内侧再次被压缩,大气泡被分割,流入中央的节流通路46,在此再次受到压缩,规定流量的冷却介质导向第2开口部29一侧。从节流通路46导入第2空隙部48的冷却介质向半径方向外侧成放射状扩散,但是由于第2空隙部48的间隔窄,抑制它的快速膨胀,而缓慢地膨胀,从第2喷口52向第2开口部29流出。其结果可以把随气泡膨胀产生的噪音抑制到低的水平。
在气液两相混合的流路中,成为气泡粘附在流路内壁上的状态,流路剖面面积实际变窄,担心有损冷却介质平滑地流动。可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靠近第2开口部29一侧的第2喷口52的开口端接近第2开口部29的内壁有开口,所以从第2喷口52流到第2开口部29的冷却介质带来使附着在第2开口部29内壁上的气泡流动的效果。从这样的观点看,使第2喷口52朝向第2开口部29的内壁倾斜也是有效的。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把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作为除湿用节流阀23使用,也可以适用于膨胀阀19,作为冷冻循环中的冷却介质流路的节流装置特别有用。
可是一旦在冷却循环通路20内的冷却介质中混合有微小的异物,这样的异物堵塞在节流板44上形成的节流通路46,担心不能发挥除湿用节流阀23的正常功能。为了避免这样的不利情况,优选的是在此节流装置的上游一侧设置用于捕捉异物的用多孔质构件等形成的过滤器。
图5表示根据这样的观点,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结构,图6为放大后表示它的喷口板的外观。但是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要素记作相同的符号,省略了重复的说明。也就是,以在阀部35的底端面和第1空隙部47的外周部开口的方式,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喷口51。以用金属网形成的圆筒形的过滤器60镶入阀杆41的阀部35的底部一侧,使它搭接在此阀部35的底端面上。以过滤器60的一个端面一侧完全覆盖第1喷口51的方式,过滤器60的另一个端面利用在阀杆41的外周形成的铆接部61,固定在阀部35上,形成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铆接部61和过滤器60的另一个端面之间装有压环62,要关注过滤器60的另一个端面不要因铆接部61而受到损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口板45的一部分外周端部边缘上,以在与凹部43的内周之间形成第2喷口52的方式形成缺口部63。此缺口部63在与凹部43的内周之间形成第2喷口52。从这样的观点看,也可以使喷口板45成多角形或齿轮形。
因此从第1开口部27通过过滤器60导入第1喷口51的冷却介质,在通过过滤器60期间用过滤器60捕捉异物,可以阻止异物流入节流通路46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比,可以使面临第2开口部29的第2喷口52的开口端更靠近第2开口部29的内壁一侧,可以更可靠地使附着在第2开口部29内壁上的气泡流动。
在所述的两个实施方式中,把阀部35的前端铆接,使节流板44和喷口板45固定在凹部43上,使阀部35独立于阀杆41,也可以使它具有喷口板45的功能。
图7表示根据这样的观点,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结构,图8表示阀体30的前端的外观,图9为表示把它的正面形状放大。但是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要素记作相同的符号,省略了重复的说明。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阀杆41的前端,形成设置多个第1喷口51的凸缘64。在此凸缘64的外周端部边缘,底端一侧被铆接的阀构件65形成用于装入节流板44的凹部43。用此凹部43在节流板44和阀杆41的前端面之间形成第1空隙部47。在靠近第2开口部29一侧的阀构件65的前端面一侧,以横穿节流板44的凹洼部50的方式形成托住它的托板部66。利用此托板66在阀构件65的凹部43的前端一侧,形成以阀杆41的轴线为中心相隔180度相对,分别做成圆弧形的开口,面临此开口部分的节流板44的凹洼部50的部分发挥一对第2喷口52的功能。
通过把阀杆41和阀构件65分开,可以将面临第2开口部29一侧的阀构件65外周部分做得更平滑。由此可以更正确地控制从第2喷口52向第2开口部29一侧流出的冷却介质的方向,可以更有效地剥离附着在第2开口部29内壁上的气泡。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节流板44的中央以与阀杆41的轴线同轴的方式形成一个节流通路46,也可以对称于第2开口部29的轴线形成多个节流通路46。图10、图11分别表示采用这种本发明的流量控制阀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结构。但是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要素记作相同的符号,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以阀杆41的轴线为对称轴的多个节流通路46。这些节流通路46在阀杆41前端的阀部35的底端面外周一侧和阀部35的凹部43底面中央部开口。在凹部43上在与此底面之间形成第2空隙部48,同时把形成第2喷口52的喷口板45固定在与内壁之间。在活塞39和阀部35之间的阀杆41上,在与阀部35的底端面之间形成第1空隙部47,同时把用于夹持过滤器60的做成圆锥形的衬垫67镶在与阀部35的外周边缘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阀部35的底端面以圆锥状的方式倾斜,把沿半径方向的冷却介质的通路长度设定得尽可能长,也可以把阀部35的底端面设定成垂直第2开口部29的轴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不锈钢板冲压加工做成前面的阀罩26。此外具有与导向筒34为一体的罩主体68、以及形成有阀座28的第2开口部29的阀座台69,此外用于定位套环36的做成环形的托板70以铆接在罩主体68的状态固定。这种情况下,罩主体68、阀座台69、第1和第2配管接头32、33都例如在氢氛围的炉中,用钎焊连成一体,它们的钎焊部分分别用符号71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配管接头32发挥第1开口部的功能,没有必要在罩主体68上形成第1开口部。
因此在关闭阀的状态下,从第1配管接头32通过过滤器60的冷却介质,从在阀部35的底端面和衬垫67之间形成的第1空隙部47外周的做成环形的第1喷口51导向节流通路46,通过第2空隙部48,从第2喷口52流向第2开口部29一侧。
另一方面,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形成环形喷口板45,镶在从阀部35的底面突出的轴72上,把它铆接成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43的内壁和喷口板45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环形的第2喷口52,通过使做成环形的第2喷口52朝向第2开口部29的内壁开口,关注到从此流出的冷却介质向第2开口部29的内壁吹出。其结果可以更有效地剥离附着在第2开口部29上的气泡。在凹部43的底面和喷口板45之间形成第2空隙部48,多个节流通路46在阀部35的底部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冷却介质在第1空隙部47流向半径方向内侧,通过节流通路46后,再在第2空隙部48流向半径方向外侧,最终从第2喷口52沿第2开口部29的内壁流出。不用说,过滤器60除了捕捉异物外,也有助于冷却介质的整流效果。

Claims (16)

1.一种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对称配置的至少一个通路;
在相对于此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该通路的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空隙部;以及
与此空隙部的外周连通的喷口,
所述空隙部相对于所述通路的对称轴形成沿放射方向延伸的流体的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把沿着所述通路的轴线的所述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所述通路的内径小。
3.一种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对称配置的至少一个通路;
在相对于此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该通路的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1空隙部;
与此第1空隙部的外周连通的第1喷口;
在相对于此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该通路的另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2空隙部;以及
与此第2空隙部的外周连通的第2喷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把沿着所述通路的轴线的所述第1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所述通路的内径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把沿着所述通路的轴线的所述第2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所述通路的内径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空隙部相对于所述通路的对称轴形成沿放射方向的流体的通路。
7.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空隙部相对于所述通路的对称轴,形成沿放射方向的流体的通路。
8.一种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内侧形成阀室的阀罩;
在第1方向延伸,面临所述阀罩的阀室的第1开口部;
第2开口部,其按照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式在第2方向上延伸,形成与所述阀罩的阀室相面对的阀座;
搭接在此第2开口部的阀座上,以关闭该第2开口部的方式,可以移动地支承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阀体;以及
连接在所述阀罩上,在所述第2方向上驱动所述阀体的驱动装置,
所述阀体具有:
相对于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的轴线对称配置的至少一个节流通路;
在与此节流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该节流通路的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1空隙部;
连通此第1空隙部的外周部和所述阀罩的阀室的第1喷口;
在与所述节流通路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该节流通路的另一端在中央一侧开口的第2空隙部;以及
连通此第2空隙部的外周部,同时与所述第2开口部相对的第2喷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搭接在所述第2开口部的阀座上的情况下,所述第1喷口位于沿由所述第1开口部划分成的流体通路的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有多个所述第1喷口,还具有包围这些第1喷口的环形的整流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空隙部相对于所述节流通路的对称轴形成沿放射方向的流体的通路。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空隙部相对于所述节流通路的对称轴形成沿放射方向的流体的通路。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把沿所述第2方向的所述第1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所述节流通路的内径小。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把沿所述第2方向的所述第2空隙部的间隔设定成比所述节流通路的内径小。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与所述第2开口部的阀座搭接的状态下,所述第2喷口与所述第2开口部的阀座的内壁靠近地开口。
16.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一对室内热交换器;顺序通过这些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一对室内热交换器的冷却介质的循环通路;以及装入连接所述一对室内热交换器的循环通路的权利要求8至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阀,
此流量控制阀的第1开口部连接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相接的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一侧,同时第2开口部连接在与所述压缩机相接的另一个室内热交换器一侧。
CN 200610007669 2005-02-22 2006-02-17 节流装置和流量控制阀以及装有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Pending CN18249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45873 2005-02-22
JP2005045873 2005-02-22
JP2005205889 2005-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4983A true CN1824983A (zh) 2006-08-30

Family

ID=36935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07669 Pending CN1824983A (zh) 2005-02-22 2006-02-17 节流装置和流量控制阀以及装有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24983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991A (zh) * 2011-01-30 2012-08-01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其电磁阀
CN102900876A (zh) * 2011-07-26 2013-01-30 霍斯特蒂勒工程机械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管道破裂阀装置
CN109405373A (zh) * 2018-10-31 2019-03-01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节流多口膨胀阀组件及交通工具
CN111379892A (zh) * 2018-12-27 2020-07-07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装置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4562602A (zh) * 2020-11-27 2022-05-3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991A (zh) * 2011-01-30 2012-08-01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其电磁阀
CN102900876A (zh) * 2011-07-26 2013-01-30 霍斯特蒂勒工程机械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管道破裂阀装置
CN102900876B (zh) * 2011-07-26 2014-08-06 霍斯特蒂勒工程机械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管道破裂阀装置
CN109405373A (zh) * 2018-10-31 2019-03-01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节流多口膨胀阀组件及交通工具
CN109405373B (zh) * 2018-10-31 2023-12-19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节流多口膨胀阀组件及交通工具
CN111379892A (zh) * 2018-12-27 2020-07-07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装置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1379892B (zh) * 2018-12-27 2021-12-2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阀装置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CN114562602A (zh) * 2020-11-27 2022-05-31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电动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8105B2 (ja) 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JP4929936B2 (ja) エジェクタ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08278210B (zh) 压缩机冷却系统
CN112128409B (zh) 流体管理组件
CN1824983A (zh) 节流装置和流量控制阀以及装有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755108A (zh) 活塞式压缩机,尤其是密封式制冷压缩机
AU2015201553B2 (en) Rotary Compressor
CN102620051B (zh) 节流阀装置
JP3773443B2 (ja) パッケージ形油冷式圧縮機
JP4465122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06090678A1 (ja) 絞り装置および流量制御弁ならびにこれを組み込んだ空気調和装置
CN101922439A (zh) 密闭型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JP2004176706A (ja) 往復動式圧縮機の吸入マフラー
CN101430008A (zh) 一种具有节流、截止双重功能的双向节流截止阀
CN101128670A (zh) 压缩机
JP4535308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1129466Y (zh) 一种具有节流、截止双重功能的双向节流截止阀
JP2008051147A (ja) 流量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組み込んだ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98020A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ストレーナー
JP2006349274A (ja) 絞り装置および流量制御弁ならびにこれを組み込んだ空気調和装置
CN100491725C (zh) 制冷剂压缩机的结构
JP2000283606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0441058B1 (ko) 양 방향 박판 적층형 팽창밸브
KR20110014263A (ko) 복수의 압축기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용 냉매 흐름 제어 장치
JP4027931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