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0962A - 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90962A CN1790962A CNA2004100986962A CN200410098696A CN1790962A CN 1790962 A CN1790962 A CN 1790962A CN A2004100986962 A CNA2004100986962 A CN A2004100986962A CN 200410098696 A CN200410098696 A CN 200410098696A CN 1790962 A CN1790962 A CN 17909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channel
- sub
- index
- subcarrier
- carrier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其中,发送端的每个子信道使用一个子载波组传输正交频分多址符号;在传输过程中,更新子信道和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使得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与当前传输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并且每个子信道使用一个更新后的子载波组传输所述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该方法通过改变子信道和子载波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正交频分多址系统的快跳频,而不需要在系统的广播消息中增加与跳频相关的跳频序列等信息,节省了无线接口资源,保证系统无线接口的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移动通信系统的跳频技术,特别涉及到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
背景技术
跳频技术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使用的一种抗频率干扰技术。由于频率干扰通常只会干扰整个频带内的部分频点,因此可以通过跳频技术,使承载信息的载波频率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跳变,实现频率干扰在多个用户之间的平均,达到抗频率干扰、提高系统容量的目的。其中,载波频率的跳变顺序可以通过跳频序列定义。并且,在通信过程中,为了正确的解调,接收端必须知道发送端载波频率的跳频序列,因此在实现跳频的系统中,发送端通常要将跳频序列发送到接收端。根据跳频速率的大小通常可以将跳频分为慢跳频和快跳频两种,一般地,可以将以数据帧为单位进行的跳频称为慢跳频,此时,一个数据帧内所有符号使用相同的载波频率,而不同数据帧的符号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而将以传输的一个或几个符号为单位进行的跳频称为快跳频,即同一数据帧内的每个符号均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传输。很明显,跳频速率的高低将直接反映跳频系统的性能,跳频速度越高,跳频增益就越大,抗干扰的性能就越好,例如:军用的跳频系统可以达到每秒上万跳以上。
对于OFDMA系统来讲,OFDMA是OFDM调制技术和FDMA多址方式的结合。OFDM技术在频域内将给定的信道划分成许多正交的子载波,各子载波并行调制和传输数据。由于每个子载波的频率响应是相对平坦的,因此可以大大消除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另外,由于在OFDMA系统中,各个子载波相互正交,因此它们的频谱可以相互重叠,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每个子载波的带宽较窄,可以承载的信号速率较低,因此,OFDMA系统通常将OFDMA系统的所有子载波划分成一个以上的子载波组,每个子载波组包含多个子载波,并将其中的每个子载波组映射为一个逻辑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通过子信道索引来标识。在资源分配的时候,按照用户的带宽需求给用户分配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子信道,并且OFDMA系统可以根据当前信道环境、带宽分配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实时改变各移动用户子信道的分配情况,以获得较高频谱利用率。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所述的子信道索引仅仅是一个逻辑编号,并不代表真实的物理资源,它是通过与子载波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应于真实的子载波资源的。
协议IEEE 802.16规定了一种OFDMA系统的子载波与子信道的映射方法,以2048点的OFDMA为例,该方法将OFDMA系统的1536个数据子载波映射到32个逻辑的子信道上,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可用的子载波中先分配导频子载波,并将除去导频子载波后剩下的1536个数据子载波重新编号,为每个子载波分配一个子载波编号;
步骤2:按照如下公式(1)为每个子信道抽取48个子载波,形成各子载波组,完成1536个数据子载波到32个子信道的映射。
Subcarrier(k,s)=N×nk+{Ps[nk mod N]+CellID}mod N (1)
其中,s为子信道索引,取值范围是0~31,用于标识32个子信道;
k为每个子信道中所有子载波的子载波索引,取值范围是0~47,用于标识每个子信道中的48个子载波;
Subcarrier(k,s)表示第s个子信道,第k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取值范围是0~1535;
N表示子信道数目,此时N=32;
Ps[]是对置换序列P=[3,18,2,8,16,10,11,15,26,22,6,9,27,20,25,1,29,7,21,5,28,31,23,17,4,24,0,13,12,19,14,30]左移s次后得到的序列;
Ps[nk mod N]表示Ps[]序列中的第nk mod N个数值;
CellID是与小区相关的ID号,对某个特定的小区而言是一个固定值;
nk的作用是保证经过计算得到的每个子信道对应的子载波组之间不重叠,nk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2)计算得到:
nk=(k+13×s)mod M (2)
其中,M为每个子信道中子载波数,此时,M=48。
另外,公式(1)和公式(2)中的mod为取模运算。
通过上述公式(1)和公式(2)的计算可以将OFDMA系统的1536个数据子载波分别映射到32个子信道,也就相当于将OFDMA系统的1536个数据子载波划分为32个子载波组,并将这32个子载波组与32个子信道一一对应。
例如,CellID=0时,经过上述子载波抽取方法可以得到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所包含的48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分别为:3、50、66、104、144、170、203、239、282、310、326、361、411、436、473、481、541、551、597、613、668、703、727、753、772、824、832、877、908、947、974、1022、1027、1074、1090、1128、1168、1194、1227、1263、1306、1334、1350、1385、1435、1460、1497、1505;
子信道索引为1的子信道所包含的48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分别为:441、449、509、519、565、581、636、671、695、721、740、792、800、845、876、915、942、990、995、1042、1058、1096、1136、1162、1195、1231、1274、1302、1318、1353、1403、1428、1465、1473、1533、18、34、72、112、138、171、207、250、278、294、329、379、404;......。
从上面的描述可知,OFDMA系统以子信道为频域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即可以根据用户的带宽需求为其分配一个或者多个子信道,用户使用为其分配的子信道所对应的所有子载波传输数据。
为了适应所承载的数据业务的突发性特点,提高系统效率,在现有OFDMA系统中,在每个OFDMA帧中,都需要根据用户的带宽需求对系统的无线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并通过每帧中的广播消息将当前帧的无线资源分配情况广播到各个用户,在这里无线资源也和其他系统一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时域资源以及频域资源。图2显示了协议标准IEEE802.16规定的OFDMA系统时分双工方式的帧结构。从图2可以看出,在OFDMA系统中,为用户分配的无线资源是由时间域和频率域组成的二维资源,其中,时间域对应于图2顶部的OFDMA符号,其中,k、k+1......k+26表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传输的各个OFDMA符号的索引;而频率域对应于图2左方的子信道,其中,s、s+1......表示OFDMA系统分配给用户的各个子信道索引。图中的下行突发数据包1~5以及上行突发数据包1~5分别表示在该帧中传输的不同用户的下行和上行突发数据。OFDMA系统通过在下行和上行广播消息中为每个有数据传输的用户定义时间-频率二维资源块来分配每个用户使用的符号资源以及子信道资源,每个用户在分配的符号时间内使用分配的子信道传输数据。该时间-频率二维资源块可以通过符号偏置、子信道偏置、符号数以及子信道数四个参数来定义。如图2中的下行突发数据包3所示,OFDMA系统为该数据包分配的时间-频率二维资源块为符号索引从k+5到k+15,子信道索引从s到s+4的资源块,该资源块可以通过符号偏置5、符号数11、子信道偏置0、子信道数5这四个参数定义。经过上述资源分配后,发送下行突发数据包3的用户将在k+5到k+15的符号时间内,使用子信道s到子信道s+4传输该下行突发数据包3。同样地,系统中的其他用户就根据系统广播消息中分配给自身的资源分配信息,在相应的符号时间内使用相应的子信道传输数据。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由于在每一帧的广播消息中都包含为每个有数据传输的用户重新分配的资源分配信息,因此,OFDMA系统可以为同一用户在不同数据帧中传输的数据分配不同的子信道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同一帧中该用户使用的子信道是不变的,但是该用户在不同帧中使用了不同的子信道,因而,OFDMA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慢跳频。
但是,如果要在上述OFDMA系统中实现以OFDMA符号为单位进行的快跳频,根据现有跳频方法,为了实现接收端的正确解调,发送端需要在广播消息中下发当前帧中与跳频相关的跳频序列等信息,指示该用户在每个符号时间内使用哪个子信道传输数据,也就相当于在同一帧中以OFDMA符号为单位为每个用户重新分配子信道资源,使该用户在不同的符号时间内使用不同的子信道传输数据。这样就必然会大大增加广播消息的开销,同时必然改变广播消息中资源分配消息的格式,占用更多的无线接口资源,影响系统的无线接口传输效率。因此,通过现有的方法无法在OFDMA系统中实现快跳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OFDMA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可以在不改变系统资源分配消息的格式,不增加系统广播消息开销的情况下,实现OFDMA系统的快跳频,在增大OFDMA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同时节省无线接口资源,保证系统无线接口的传输效率。
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中,发送端的每个子信道使用一个子载波组传输正交频分多址符号;在传输过程中,更新子信道和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使得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与当前传输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并且每个子信道使用一个更新后的子载波组传输所述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
本发明所述更新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具体为:每个子信道分别根据当前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参数计算得到该子信道对应子载波组中的所有子载波。
本发明所述计算应用如下计算公式:
Subcarrier(k,s,S-index)=N×nk+{Ps[nk mod N]+CellID+S-index}mod N
其中,s为子信道索引;k为每个子信道的子载波索引;S-index为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参数;Subcarrier(k,s,S-index)表示在第S-index个正交频分多址符号上,第s个子信道,第k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N表示子信道数目;Ps[]是对置换序列P=[3,18,2,8,16,10,11,15,26,22,6,9,27,20,25,1,29,7,21,5,28,31,23,17,4,24,0,13,12,19,14,30]左移s次后得到的序列;Ps[nk mod N]表示Ps[]序列中的第nk mod N个数值;CellID是与小区相关的ID号;nk为k与13倍的s之和对每个子信道中的子载波数取模后的值。
本发明所述更新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具体为:每个子信道分别根据当前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的参数计算得到该子信道对应子载波组中的所有子载波。
本发明所述计算应用如下计算公式:
Subcarrier(k,s,S)=N×nk+{Ps[nk mod N]+CellID+S}mod N
其中,s为子信道索引;k为每个子信道的子载波索引;S为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参数;Subcarrier(k,s,S)表示在当前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上,第s个子信道,第k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N表示子信道数目;Ps[]是对置换序列P=[3,18,2,8,16,10,11,15,26,22,6,9,27,20,25,1,29,7,21,5,28,31,23,17,4,24,0,13,12,19,14,30]左移s次后得到的序列;Ps[nk mod N]表示Ps[]序列中的第nk mod N个数值;CellID是与小区相关的ID号;nk为k与13倍的s之和对每个子信道中的子载波数取模后的值。
本发明所述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参数为以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参数为变量的函数。
本发明所述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参数为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参数S-index与跳频步长的商进行取整后的整数值。
本发明所述跳频步长为大于1的任意自然数。
本发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端与发送端同步更新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并且对应每个子信道使用相应的子载波组解调接收到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数据。
本发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0个正交频分多址符号上增加跳频指示域,以指示是否进行了跳频。
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可以获得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通过改变子信道和子载波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OFDMA系统的快跳频,而不需要在系统的广播消息中增加与跳频相关的跳频序列等信息,节省了空口资源,保证系统无线接口的传输效率;并且由于不需要改变广播消息的格式的开销,能实现采用跳频的OFDMA系统和不采用跳频的OFDMA系统之间良好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OFDMA系统子载波与子信道的映射方法流程图;
图2为协议IEEE802.16规定的OFDMA系统时分双工方式的帧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在不增加OFDMA系统广播消息开销的情况下,实现OFDMA系统的快跳频,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并不改变同一OFDMA帧中每个用户使用的子信道资源,而是通过以OFDMA符号为单位改变子信道与OFDMA子载波组之间的对应关系,使每个用户在不同的符号时间内使用不同的子载波传输数据,进而实现OFDMA系统的快跳频。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仍然使用现有技术中通过OFDMA系统广播消息为需要传输数据的用户分配时域-频率二维资源块的方法传输用户的突发数据包。同样,分配的时域-频率二维资源块由子信道偏置、符号偏置、子信道数以及符号数四个参数定义。并且,在一帧内,对于已分配资源的用户来讲,所使用的子信道是不变的。但是,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对现有技术中的子信道与子载波的映射方法进行了改进。
实施例1:
参见图1所示的OFDMA子载波与子信道的映射方法,本发明优选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也首先从可用的子载波中分配导频子载波,并将剩下的1536个数据子载波重新编号(步骤101);然后,根据一定的原则,将上述重新编号的1536个数据子载波映射到32个子信道上,其中,每个子信道包含48个子载波,但是本发明所述的映射关系是在传输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步骤102)。
在本发明所述的子信道和子载波映射过程中,使用下述公式(3)代替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公式(1)进行计算:
Subcarrier(k,s,S-index)=N×nk+{Ps[nk mod N]+CellID+S-index}mod N (3)
其中,S-index代表OFDMA符号索引,取值范围为0~OFDMA符号数-1;
Subcarrier(k,s,S-index)表示在第S-index个OFDMA符号上,第s个子信道,第k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
其他参数定义与公式(1)、(2)相同。
上述公式(3)在原有的子载波分组公式(1)中加入了OFDMA符号索引参数S-index,使得每个子信道对应的子载波与当前的OFDMA符号索引S-index相关,即每个子信道对应的子载波是根据当前OFDMA符号索引不断变化的。因此,通过应用上述子载波与子信道的映射方法,不同子信道在同一个OFDMA符号处包含的子载波不重叠,并且相同的子信道在不同OFDMA符号处包含的子载波也不相同。也就是说,在同一帧内,虽然每个用户使用的子信道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子信道和子载波组的映射关系对于每个OFDMA的符号都是不同的,这就相当于,每个用户对应不同的OFDMA符号使用不同的子载波传输数据,也就是实现了快跳频。
例如,如果在这一帧中,OFDMA系统为用户A分配了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虽然,在这一帧中,用户A均使用子信道0传输数据,但是,通过公式(3)的计算可以得到:假设CellID=0时,在第0个OFDMA符号处,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包含的48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为:3、50、66、104、144、170、203、239、282、310、326、361、411、436、473、481、541、551、597、613、668、703、727、753、772、824、832、877、908、947、974、1022、1027、1074、1090、1128、1168、1194、1227、1263、1306、1334、1350、1385、1435、1460、1497、1505;
在第1个OFDMA符号处,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包含的48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为:18、34、72、112、138、171、207、250、278、294、329、379、404、441、449、509、519、565、581、636、671、695、721、740、792、800、845、876、915、942、990、995、1042、1058、1096、1136、1162、1195、1231、1274、1302、1318、1353、1403、1428、1465、1473、1533;
在第2个OFDMA符号处,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包含的48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为:2、40、80、106、139、175、218、246、262、297、347、372、409、417、477、487、533、549、604、639、663、689、708、760、768、813、844、883、910、958、963、1010、1026、1064、1104、1130、1163、1199、1242、1270、1286、1321、1371、1396、1433、1441、1501、1511;......。
也就是说,上述子信道和子载波的映射方法使得用户A在第0个符号用上述第一组子载波传输数据,在第1个符号使用上述第二组子载波传输数据,而在第2个符号使用上述第三组子载波传输数据,......,即实现了快跳频。
由于接收端也使用了相同的子载波和子信道的映射方法,因此,接收端也可以根据当前的OFDMA符号索引对每个子信道选择正确的子载波组进行解调。因此,无需发送端传输跳频序列信息,不会增加系统的广播开销。另外,同样由于同一用户的数据在同一帧内使用的子信道不变,即从逻辑上来看该突发数据包的时域-频域二维资源块是不变的,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用户A在同该帧中均使用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传输数据,因此,在该数据帧的广播信息中,仍然可以只需给定符号偏置、子信道偏置、符号数目以及子信道数目四个参数就可以确定一个用户使用的时域-频域二维资源块,因此也不需要改变广播消息中资源分配消息的格式。
应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子载波与子信道的映射方法,还可以使应用跳频的OFDMA系统与不应用跳频的OFDMA系统完全兼容。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S-index=0时,通过公式(3)计算得到的子信道与子载波之间的映射关系与现有技术中不应用跳频时得到的映射关系相同,因此,只需在OFDMA系统广播消息的第0个符号处增加一个跳频指示域,用来指示是否使用跳频,即可实现跳频系统和非跳频系统的兼容。例如,如果OFDMA系统广播消息的第0个符号的跳频指示域指示为不跳频,则在后续的OFDMA符号里,子信道与子载波组按现有技术的公式(1)的方法来映射,如果指示为使用跳频,则在后续的OFDMA符号里,子信道与子载波使用本发明所述的公式(3)的方法来映射。并且,接收端可以根据跳频指示域的内容,选择正确的解调子载波。
上述优选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是以每个OFDMA符号作为跳频的单位的,实际的应用中也可以设定跳频的单位为任何其他的形式。
实施例2:
为了实现任何其他的形式的跳频,优选实施例2将上述公式(3)中加入的OFDMA符号索引S-index修改为与OFDMA符号索引参数S-index相关联的其他参数,在这里将其称为OFDMA符号索引相关参数,该参数可以是以OFDMA符号索引参数S-index为变量的函数。
该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使得在传输过程中,子信道和对应子载波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OFDMA符号索引相关参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此实现任意的跳频图案。
该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和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是在本发明所述的子信道和子载波映射过程中,使用下述公式(4)代替实施例1中使用的公式(3)进行计算:
Subcarrier(k,s,S)=N×nk+{Ps[nk mod N]+CellID+S}mod N (4)
其中,S代表OFDMA符号索引相关参数;Subcarrier(k,s,S)则表示在当前的符号上,第s个子信道,第k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其他参数定义与公式(1)、(2)相同。
例如,如果希望所述的跳频是以m个OFDMA符号为跳频单位进行的,仅将公式(4)中的S一项替换为OFDMA符号索引S-index除以m商的整数值就可以实现。在这里,可以将m称为跳频步长。
此时,通过公式(4)的计算可以得到:假设CellID=0时,在第0至第m-1个OFDMA符号处,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使用的子载波组的子载波编号为:3、50、66、104、144、170、203、239、282、310、326、361、411、436、473、481、541、551、597、613、668、703、727、753、772、824、832、877、908、947、974、1022、1027、1074、1090、1128、1168、1194、1227、1263、1306、1334、1350、1385、1435、1460、1497、1505;
在第m至第2m-1个OFDMA符号处,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使用的子载波组的子载波编号为:18、34、72、112、138、171、207、250、278、294、329、379、404、441、449、509、519、565、581、636、671、695、721、740、792、800、845、876、915、942、990、995、1042、1058、1096、1136、1162、1195、1231、1274、1302、1318、1353、1403、1428、1465、1473、1533;
在第2m至第3m-1个OFDMA符号处,子信道索引为0的子信道使用的子载波组的子载波编号为:2、40、80、106、139、175、218、246、262、297、347、372、409、417、477、487、533、549、604、639、663、689、708、760、768、813、844、883、910、958、963、1010、1026、1064、1104、1130、1163、1199、1242、1270、1286、1321、1371、1396、1433、1441、1501、1511;......。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实现了以m个OFDMA符号为跳频单位进行的跳频。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只要修改公式(4)中与OFDMA符号索引相关参数S的表达形式,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跳频图案,实现多种方式的跳频。
以上举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显示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其中,发送端的每个子信道使用一个子载波组传输正交频分多址符号;其特征在于,在传输过程中,更新子信道和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使得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与当前传输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并且每个子信道使用一个更新后的子载波组传输所述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具体为:每个子信道分别根据当前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参数计算得到该子信道对应子载波组中的所有子载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应用如下计算公式:
Subcarrier(k,s,S-index)=N×nk+{Ps[nk mod N]+CellID+S-index}mod N
其中,s为子信道索引;k为每个子信道的子载波索引;S-index为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参数;Subcarrier(k,s,S-index)表示在第S-index个正交频分多址符号上,第s个子信道,第k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N表示子信道数目;Ps[]是对置换序列P=[3,18,2,8,16,10,11,15,26,22,6,9,27,20,25,1,29,7,21,5,28,31,23,17,4,24,0,13,12,19,14,30]左移s次后得到的序列;Ps[nk mod N]表示Ps[]序列中的第nk mod N个数值;CellID是与小区相关的ID号;nk为k与13倍的s之和对每个子信道中的子载波数取模后的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具体为:每个子信道分别根据当前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参数计算得到该子信道对应子载波组中的所有子载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应用如下计算公式:
Subcarrier(k,s,S)=N×nk+{Ps[nk mod N]+CellID+S}mod N
其中,s为子信道索引;k为每个子信道的子载波索引;S为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参数;Subcarrier(k,s,S)表示在当前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上,第s个子信道,第k个子载波的子载波编号;N表示子信道数目;Ps[]是对置换序列P=[3,18,2,8,16,10,11,15,26,22,6,9,27,20,25,1,29,7,21,5,28,31,23,17,4,24,0,13,12,19,14,30]左移s次后得到的序列;Ps[nk mod N]表示Ps[]序列中的第nk mod N个数值;CellID是与小区相关的ID号;nk为k与13倍的s之和对每个子信道中的子载波数取模后的值。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参数为以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参数为变量的函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相关参数为正交频分多址符号索引参数S-index与跳频步长的商进行取整后的整数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跳频步长为大于1的任意自然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端与发送端同步更新子信道与子载波组的对应关系,并且对应每个子信道使用相应的子载波组解调接收到的正交频分多址符号数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第0个正交频分多址符号上增加跳频指示域,以指示是否进行了跳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4100986962A CN100563137C (zh) | 2004-12-15 | 2004-12-15 | 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4100986962A CN100563137C (zh) | 2004-12-15 | 2004-12-15 | 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90962A true CN1790962A (zh) | 2006-06-21 |
CN100563137C CN100563137C (zh) | 2009-11-25 |
Family
ID=36788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9869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3137C (zh) | 2004-12-15 | 2004-12-15 | 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563137C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8261A (zh) * | 2010-05-28 | 2010-11-17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可重构频道集合上的跳频装置及方法 |
US7876843B2 (en) | 2007-09-27 | 2011-01-25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045085A (zh) * | 2009-10-09 | 2011-05-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arns序列跳频的方法及装置 |
CN102594765A (zh) * | 2012-03-23 | 2012-07-18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用于车载ofdm通信系统的基带符号映射及解映射方法 |
CN104734744A (zh) * | 2006-07-10 | 2015-06-2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Sc-fdma环境中的跳频 |
WO2017193397A1 (zh) * | 2016-05-13 | 2017-11-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资源映射方法及设备 |
CN108768600A (zh) * | 2013-12-18 | 2018-11-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wlan ofdma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US10440715B2 (en) | 2013-12-18 | 2019-10-0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FDMA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LAN |
-
2004
- 2004-12-15 CN CNB2004100986962A patent/CN10056313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34744A (zh) * | 2006-07-10 | 2015-06-2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Sc-fdma环境中的跳频 |
US10084627B2 (en) | 2006-07-10 | 2018-09-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requency hopping in an SC-FDMA environment |
CN104734744B (zh) * | 2006-07-10 | 2017-05-3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Sc‑fdma环境中的跳频 |
US7876843B2 (en) | 2007-09-27 | 2011-01-25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374211B2 (en) | 2007-09-27 | 2013-02-12 |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045085A (zh) * | 2009-10-09 | 2011-05-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arns序列跳频的方法及装置 |
CN102045085B (zh) * | 2009-10-09 | 2014-07-0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arns序列跳频的方法及装置 |
CN101888261B (zh) * | 2010-05-28 | 2013-02-27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可重构频道集合上的跳频装置及方法 |
CN101888261A (zh) * | 2010-05-28 | 2010-11-17 | 北京科技大学 | 一种可重构频道集合上的跳频装置及方法 |
CN102594765A (zh) * | 2012-03-23 | 2012-07-18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用于车载ofdm通信系统的基带符号映射及解映射方法 |
US10893524B2 (en) | 2013-12-18 | 2021-01-1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FDMA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LAN |
CN108768600A (zh) * | 2013-12-18 | 2018-11-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wlan ofdma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US10440715B2 (en) | 2013-12-18 | 2019-10-0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FDMA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LAN |
US10567126B2 (en) | 2013-12-18 | 2020-02-1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LAN OFDMA design of subcarrier groups and frame format |
CN111162890A (zh) * | 2013-12-18 | 2020-05-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子载波组和帧格式的wlan ofdma设计的系统和方法 |
US11012202B2 (en) | 2013-12-18 | 2021-05-1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LAN OFDMA design of subcarrier groups and frame format |
CN111162890B (zh) * | 2013-12-18 | 2024-04-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子载波组和帧格式的wlan ofdma设计的系统和方法 |
CN108702742A (zh) * | 2016-05-13 | 2018-10-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资源映射方法及设备 |
US10681692B2 (en) | 2016-05-13 | 2020-06-0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Transmission resource mapping method and device |
WO2017193397A1 (zh) * | 2016-05-13 | 2017-11-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资源映射方法及设备 |
CN108702742B (zh) * | 2016-05-13 | 2021-08-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资源映射方法及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63137C (zh) | 2009-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44877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875596A (zh) | 在正交频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分配子信道的装置和方法 | |
KR100842588B1 (ko) | 다중 반송파 전송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부반송파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
CN1943143A (zh) | 在使用正交频分多址方案的通信系统中控制传输功率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1039160A (zh) | 共享控制信道资源的复用系统、方法及其接收设备 | |
CN1885849A (zh) | 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帧的装置和方法 | |
CN1902840A (zh) | 正交频分多址蜂窝系统中划分资源空间、分配物理信道以及分派功率的方法 | |
CN1481633A (zh) | 具有基于组的副载波分配的多载波通信 | |
CN1684457A (zh) | 多载波通信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 |
CN1874334A (zh) | 一种在使用正交频分多址的系统中选择副载波的方法及设备 | |
CN1762117A (zh) | 降低通信系统中共信道干扰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0612130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exing physical channels in an ofdma system | |
CN101064706A (zh) | 时频资源的分配方法及其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 | |
CN101056156A (zh) | 一种信道质量反馈方法及其用户终端、系统 | |
CN1719929A (zh) |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用于下行链路传输的资源分配方法 | |
CN101064578A (zh) | 正交频分多址通信设备 | |
CN101146317A (zh) | 资源分配及控制信令传输方法 | |
CN1968239A (zh) | 用于多小区正交频分多址系统的载波分配方法 | |
CN101080081A (zh) | 系统资源的分配及指示方法 | |
CN101790201B (zh) | 单载波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无线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064701A (zh) | 一种发送测量导频的方法及其用户终端、系统 | |
KR100849329B1 (ko) | 주파수 다이버시티를 위한 전송 자원 할당과 시그널링 방법및 장치 | |
CN101047683A (zh) | 一种无线信号发射/接收方法及发射/接收装置 | |
CN1790962A (zh) | 一种在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快跳频的方法 | |
CN101043492A (zh) | 正交频分复用物理信道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