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785717A -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5717A
CN1785717A CN200510127476.2A CN200510127476A CN1785717A CN 1785717 A CN1785717 A CN 1785717A CN 200510127476 A CN200510127476 A CN 200510127476A CN 1785717 A CN1785717 A CN 1785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shell
around
mirror device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1274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96516C (zh
Inventor
吉田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85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5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651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651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retracting the mirror arrangements to a non-use position alongside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具有:棘爪板,其设置在其中具有电机致动器的外壳的底部中;棘爪件,其设置在支座或支撑件处。在棘爪板中形成有凹部,棘爪件上形成有突起,并在支座上设有止挡件。限制壁设置在外壳的底部处。外壳的转角范围设置为从止挡件与限制壁接触的状态到棘爪件上的突起与棘爪板上的凹部接触的状态。在改变外壳转角时,通过改变棘爪件相对于支座的位置可使用相同的棘爪件,从而减少所用部件的种类。

Description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辆门板处的后视镜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后视镜(door mirror)装置,它能够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转动,在展开位置处镜面大致面向车辆的后方,而在折叠位置处镜面沿车辆的横向方向面向驾驶室的内部。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乘员在视觉上确认车后物体的装置示例包括设置在车辆门板上的车门后视镜。在未审日本实用新型公报No.6-79647中公开了这种车门后视镜的示例。在该文献中,描述了一种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中该车门后视镜的遮盖件(visor)通过电机驱动力而转动。镜面可在展开位置(即使用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移动,在展开位置处镜面大致面向车辆的后方,在折叠位置处镜面大致沿车辆的左右方向面向驾驶室的内部。
该文献中公开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具有车门后视镜镜框架,该框架可转动地轴向支撑在设置于底座的伸出部分处的底座板的轴上。此外,环状止挡板与所述轴同轴地设置在底座板处。
在沿止挡板轴向方向的一侧上,沿着止挡板的周向每隔120°的三个位置处形成有倾斜面。在这些倾斜面的每一个上均设有滚珠。这些滚珠进入形成在框架中的支撑套内,因此当框架围绕所述轴转动时,滚珠在随着框架围绕所述轴转动的同时在倾斜面上滚动。
当框架通过电机驱动力而围绕所述轴以恒定角度单向转动时,滚珠沿止挡板的周向与相邻倾斜面之间的壁接触。因此,限制了框架围绕所述轴沿一个方向的转动。
此外,当框架由于电机驱动力而从该状态沿另一个方向围绕所述轴以恒定角度转动时,滚珠进入形成在止挡板上的倾斜面中的孔内,同时形成在底座板上的止挡件与形成在框架上的止挡件容纳部接触。因此,限制了框架围绕所述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
这样,框架围绕所述轴在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之间转动直至受到限制,因此,如上所述,该车门后视镜可在展开位置(即,使用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运动,在展开位置处镜面大致面向车辆的后方,在折叠位置处镜面大致沿车辆的左右方向面向驾驶室的内部。
应该注意到,车门后视镜的转角在各种车辆中是不同的。此外,即使是相同类型的车辆,车门后视镜的转角还根据它是安装在驾驶员侧还是乘客侧的门板上,或者根据驾驶员的座位是在乘客座位的右侧还是左侧而发生变化。
此处,根据前述文献中公开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框架的转角(从其中滚珠与壁接触的状态到其中滚珠进入形成在倾斜面中的孔内的状态)与车门后视镜在展开和折叠位置之间的转角相对应。当车门后视镜的转角规格不同时,需要改变在止挡板倾斜面上孔形成的位置,以用于每种不同的规格。
因此,必须准备不同的止挡板以用于每种不同规格的车门后视镜转角。这使得所用部件的种类和成本都增加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通过该装置,可减少其中所用部件的种类。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是一种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包括:镜装置主体,其包括反射光线并可在两个位置之间转动的镜子。一个位置为折叠位置,在该位置处,镜子的反射面面向沿着车辆横向方向朝着驾驶室内部的一侧,另一个位置为展开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反射面面向朝着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或车辆的大致上下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该装置还设有:支撑件,其安装在门板或门板附近的车体上;支座(stand),其包括具有预定轴向方向的轴,该支座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电机致动器,其以机械的方式连接在镜装置主体上,所述外壳包括可由所述轴转动支撑的外壳,该电机致动器由于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电机的驱动力而围绕所述轴转动;环状部件,其设置在环形槽的内侧,该环形槽在外壳底部与所述轴的轴向方向同轴形成;环状限制部件,其与所述轴同轴地安装在支座或支撑件上,并在所述外壳由所述轴支撑的状态下插入环形槽的内侧中,该环状限制部件与环状部件相对,同时在围绕轴的第一预定转动位置处阻挡环状部件,并限制外壳围绕轴沿一个方向的转动;和限制单元,其在围绕轴的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不同的第二预定转动位置处阻挡外壳,并限制外壳围绕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当给电机致动器内的电机通电时,外壳围绕轴沿一个方向转动。当外壳这样转动并到达第一转动位置(即与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的其中一个相对应的位置)时,设置在支座或支撑件处的限制部件阻挡环形槽中的环形部件,该环形槽形成在外壳的底部处。
由于限制部件阻挡环形部件,因此限制了外壳围绕轴沿一个方向的转动。因此外壳和连接在该外壳上的镜装置主体在第一转动位置处停止。
另一方面,当在外壳到达该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下给电机致动器内的电机通电并反向(即相反方向)驱动电机时,外壳围绕轴沿另一个方向转动。当外壳这样转动并到达第二转动位置时,与限制部件分开设置的限制单元阻挡该外壳。
由于限制单元阻挡外壳,因此限制了外壳围绕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因此外壳和连接在该外壳上的镜装置主体在第二转动位置处停止。
由于限制单元阻挡外壳,因此限制了外壳围绕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即使外壳在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的转角不同,也可以通过改变限制部件相对于支座或支撑件围绕轴的布置位置而简单地使用完全相同结构的限制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环状部件和限制部件都可由金属制成。
因为设置在外壳环形槽中的金属环状部件与金属限制部件相对,所以即使外壳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金属环状部件在外壳转动时也是与金属限制部件发生摩擦或接触。
由于该结构,因此与限制部件直接和外壳摩擦或接触的结构相比,发生磨损等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限制单元可形成在平行于所述轴的支座或支撑件处,并在所述外壳由所述轴支撑的状态下可插入到形成于外壳底部的槽部分中。该限制单元在第二转动位置处通过与槽部分的内壁相接触,来限制所述外壳围绕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
由于限制单元阻挡所述槽的内壁,因此限制了外壳围绕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外壳和连接在该外壳上的镜装置主体因此而停止在第二转动位置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多个凹部可形成在环状部件中,并且该凹部沿环状部件的周向从一端到另一端围绕环状部件中心的角度可制成大于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围绕轴中心的角度。另外,可在限制部件上形成多个突起,并且每个突起可制成为进入相应的多个凹部的内侧,从而使得在第一转动位置处其中一个突起与其中一个凹部接触从而限制所述外壳围绕轴沿一个方向的转动。另外,沿限制部件的周向从与凹部接触的突起到另一相邻突起围绕限制部件中心的角度可制成大于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围绕轴中心的角度。
由于每个突起进入相应的多个凹部的内侧,因此外壳围绕所述轴转动。当外壳到达第一转动位置时,一个突起与面向环状部件周向的壁相接触,该壁朝着环状部件凹部的内侧形成,从而限制外壳的转动。
沿着环状部件的周向从所述凹部的一端到另一端之间围绕环状部件中心的角度大于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的角度。另外,从限制部件在第一转动位置处与环状部件的凹部相接触的突起到另一沿周向的相邻突起的角度也大于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的角度。
由于该结构,即使外壳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的转角发生变化,也可以适当地使用限制部件而不必改变该部件的结构。如果外壳的转角在上述突起之间的角度和从凹部一端至另一端的角度的范围内,则可简单地通过改变限制部件相对于支座或支撑件围绕轴的位置,而使用相同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限定所述限制部件围绕所述轴移动的限定部分形成在所述支座或支撑件上。
限定部分形成的位置可根据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的转角确定。
因此,限制部件相对于支座或支撑件围绕轴的移动由限定部分限定,从而实现了限制部件的位置布置。
由于限制单元阻挡外壳,因此实现了限制外壳围绕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即使外壳在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的转角不同,也可使用相同结构的限制部件。这可以通过改变限定部分围绕轴形成的位置,从而改变限制部件相对于支座或支撑件的位置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即使镜装置主体的转角规格不同,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限制部件而不用改该变限制部件的结构,从而减少零件的种类并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A和图2B是表示其中外壳已到达围绕轴的展开位置的状态放大剖视图;图2A是限制部件和环状部件的剖视图,而图2B是限制单元的剖视图;
图3A和图3B是表示其中外壳已到达围绕轴的折叠位置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并且这些图与图2A和图2B相对应;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4中表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其中该装置处于分解状态。
如图4所示,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设有镜装置主体12,其设有遮盖件14。遮盖件14形成为凹形,因此当例如镜装置主体12处于朝展开位置转动的状态时(将在下文描述),遮盖件14的开口方向大致面向车辆的后方。框架16设置在遮盖件14的内侧。
框架16形成为大致呈板状。镜面角调节装置(未示出)安装在框架16上。此外,镜子18设置为比框架16更靠近遮盖件14的开口边缘侧。镜18的反射面由上述镜面角调节装置支撑为这样的状态,即反射面大致面向遮盖件14的开口方向。
镜面角调节装置设有一个或多个电机。镜子18由于电机驱动力而围绕一轴线转动,该轴线的轴向大致为车辆的上下方向和车辆的左右方向。因此,镜子18的反射面方向相对于车辆的大致后方方向而沿车辆的大致左右和大致上下方向倾斜。
此外,支撑件20设置在镜主体12和车辆的门板(未示出)之间。支撑件20的整个主体由具有相对较高刚度的材料(例如,金属)形成。固定部(fixture)22形成在支撑件20上。由于固定部22通过连接装置(例如一个或多个螺钉)均匀地连接并固定在门板上的预定位置处,因此支撑件20被安装在门板上。
支撑24从固定部22的下端部分沿着远离门板的相反方向延伸。支撑24形成为大致板状。安装部26形成在支撑24上。安装部26以凹陷的形式形成在支撑24上,其开口大致面向车辆的上下方向,并且支座28设置在安装部26处。
图1所示的支座28的整个主体由锌压铸合金(例如ZDC2)形成。此外,支座28设有底座30。底座30形成为平板状,并且其外周形状形成为使其可装配到安装部26中。
轴32设置成从底座30大致朝向车辆的向上方向直立。轴32形成为大致圆管状。
电机致动器34的外壳36设置在底座30的上侧。外壳36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外壳36包括外壳主体38和罩40,外壳主体38具有底部并大致沿车辆的向上方向开口,罩40关闭或密封外壳主体38的上侧开口。在外壳36的内部,容纳有用作减速装置或驱动力传输装置的一排齿轮。这排传动装置由例如电机、蜗杆、直齿轮或蜗轮等装置构成。
另外,如图1所示,圆孔42形成在外壳主体38的底部中。轴32贯穿圆孔42并放置在其中,从而进入外壳36的内部。
在外壳36的内侧,在前述一排齿轮之中,包括蜗轮或直齿轮等的末级环状齿轮同轴并均匀地安装在轴32上。当电机被驱动且电机驱动力传输至与末级齿轮相啮合的齿轮上时,该齿轮将转动力传递给末级齿轮。然而,因为安装在轴32上的末级齿轮是不可转动的,所以将转动力传递给末级齿轮的齿轮终止围绕轴32的转动。
该装置如此构成,使得由于与该末级齿轮啮合的齿轮围绕轴32转动,因此设置在外壳36内部的电机围绕轴32转动,从而外壳36本身也围绕轴32转动。
另外,如图1所示,支撑片44形成在外壳主体38的外周部分处。通孔46形成在支撑片44中,并且镜装置主体12的框架16设置为沿通孔46的贯穿方向相连。连接装置(例如螺栓)经过通孔46,并且框架16通过该连接装置连接并固定在支撑片44上。
当外壳36由于电机驱动力而围绕轴转动时,框架16以及直接或间接固定在框架16上的遮盖件14和镜18围绕轴32转动。
另外如图1所示,环形槽50形成在上述底座30中。环形槽50是带有底部的大致环形的孔,其朝着车辆的大致向上方向开口,并相对于上述轴32同轴形成。此外,具有圆形外周并相对于轴32同轴的圆形底座52形成在环形槽50的内侧和轴32之间。
一对用作限定部分的突起54形成在圆形底座52的外周部分处。突起54形成为彼此反向相对并且轴32放置在它们之间。
当从轴32的轴线中心侧看每个突起54时,每个突起54的形状看上去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即,每个突起54的尺寸朝着车辆的向上方向逐渐变小,从而具有梯形的形状。
另外,用作限定部分的定位孔56形成在底座30上。定位孔56由形成在圆形底座52中的切口58和形成在环形槽50的底部中的凹部60形成。
多个切口58(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围绕圆形底座52的中心以预定的角度相隔(本实施例中为120°)形成。这些切口58在圆形底座52的上表面以及外周部分上开口。
同时,凹部60与每个上述切口58相对应,且形成在环形槽50的底部中,并且每个凹部60与其对应的切口58连续。当沿着轴32的径向方向看时,切口58和凹部60(即定位孔56)的形状看上去为梯形,因此每个相应开口的宽度朝着圆形底座52的中心侧逐渐变小。
用作限制部件的金属棘爪件70设置在上述环形槽50上。使用诸如粉末冶金的成形方法将棘爪件70整体上形成为环状。
棘爪件70的外径尺寸显著小于环形槽50的内径尺寸。相反,棘爪件70的内径尺寸略微大于圆形底座52的外径尺寸。因此,当棘爪件70处于其设置在环形槽50的底部上的状态中时,圆形底座52装配到棘爪件70的内侧。因此限制了棘爪件70沿圆形底座52径向方向的移动。
另外,一对弯曲部分72形成在棘爪件70中。这些弯曲部分72形成为使得棘爪件70的某些部分沿轴向方向弯曲。通过形成这些弯曲部分72而在棘爪件70中形成凹部74。每个凹部74都与设置在底座30上的突起54相对应,因此当棘爪件70处于其设置在环形槽50上的状态中时,突起54装配到凹部74中。
另外,多个定位片76(本实施例中为三个)以预定角度(本实施例中以120°的角度)围绕棘爪件70的轴心从棘爪件70的内周部分延伸。
这些定位片76形成为与设置在底座30上的定位孔56相对应。当棘爪件70设置在环形槽50的底部上时,定位片76装配到定位孔56中。这里,如果定位片76和定位孔56均以例如120°角形成,那么即使在定位片76和定位孔56以120°围绕圆形底座52的中心转动的状态下,定位片76(即棘爪件70)也可装配到定位孔56中。
然而,由于突起54形成在底座30上并且凹部74形成在棘爪件70中,因此棘爪件70和环形槽50之间的位置关系唯一限定,从而使得定位片76装配到定位孔56中而突起54装配到凹部74中。换句话说,突起54和定位孔56的位置关系以及凹部74和定位片76的位置关系如此设定,从而使得棘爪件70和环形槽50之间的位置关系唯一限定。
如图1所示,环形槽80形成在外壳主体38的底部处。环形槽80在圆孔42的外侧与圆孔42同轴形成,并贯穿外壳主体38的底部开口。环形槽80的内径尺寸略微大于上述棘爪件70的外径尺寸,并且在轴32通过圆孔42插入的状态下,棘爪件70进入环形槽80中。
图2A中表示了沿着环形槽80周向的放大剖视图。多个环形槽凹部82和环形槽突起84(本实施例中各自为两个)沿周向交替形成在环形槽80的底部中。用作环状部件的棘爪板90装配到环形槽80中。
通过例如从不锈钢板冲孔出一环而使棘爪板90完全形成为环状。如图1所示,多个棘爪板弯曲部分92形成在棘爪板90中。棘爪板90通过棘爪板弯曲部分92沿轴向方向弯曲。这些棘爪板弯曲部分92形成为与环形槽凹部82和环形槽突起84的凹进和凸出形状的对角相对应。
多个棘爪板定位片94形成在棘爪板90的外周部分处。从侧面看,棘爪板定位片94看上去弯曲成大致钩状。棘爪板定位片94从与棘爪板90的外部相连的部分朝向棘爪板90的外径方向延伸,此外,朝向沿着棘爪板90的轴向的一个方向侧(即,朝向环形槽80的开口侧)进行这些弯曲或挠曲。
与这些棘爪板定位片94相对应的多个定位槽96朝着环形槽80的径向方向的外侧形成在内周部分处。这些部件如此构造,从而使得在棘爪板90装配到环形槽80内侧中的状态下,棘爪板定位片94装配到定位槽96中。
此外,多个棘爪板定位片98形成在棘爪板90的内周部分处。与棘爪板定位片94相似,当从侧面看时,棘爪板定位片98看上去弯曲成钩状。棘爪板定位片98从与棘爪板90的内周部分相连的部分沿着棘爪板90的径向向内延伸,此外,朝向沿着棘爪板90的轴向的一个方向侧进行这些弯曲或挠曲。
多个定位槽100与这些棘爪板定位片98相对应,沿径向方向朝着环形槽80的内侧形成在内周部分处。该结构为,在棘爪板90装配到环形槽80内侧的状态下,使得棘爪板定位片98装配到定位槽100中。
如图2A所示,棘爪板90从环形槽80的开口侧装配到环形槽80的底部中,环形槽凹部82和环形槽突起84形成在该环形槽80中。另外,棘爪件70的突起85形成为进入在棘爪板弯曲部分92之间的棘爪板凹部97中。突起85为在棘爪件70弯曲部分72的凹部74的相对侧上的部分。
另外,如图1所示,用作限制单元的止挡件110设置成从底座30的环形槽50的底部直立。止挡件110沿着环形槽50的径向方向形成,并且与形成突起54的位置相比更靠近外侧。另外,当在平面中看时,止挡件110弯曲成弓形,并且形成为使得曲度中心与环形槽50的中心一致。即,止挡件110朝向轴的轴向方向的表面形成为大致与轴32的外周部分平行。
与该止挡件110相对应的限制槽112形成在外壳主体38处。限制槽112形成为具有大于环形槽80的直径,并从外壳主体38的底部开口。另外,当从底面看时,限制槽112弯曲成使得环形槽80的中心大致为限制槽112的曲率中心。
在轴32插入圆孔42中的状态下,止挡件110进入限制槽112的内侧。另外,在限制槽112的内壁中,沿着环形槽80周向的一侧(即折叠或存储方向侧,将在下文说明)的其中一个内壁形成为限制壁114。该结构为,当外壳36朝向沿环形槽80周向的一侧以恒定角度围绕轴32转动时,止挡件110与限制壁114接触。
比较图2A和图2B可以看到,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孔56、突起54和底座30上的止挡件110的位置,以及环形槽凹部82、环形槽突起84和外壳主体38上的限制槽112的位置设定成这样,即,止挡件110沿环形槽80的周向定位在限制槽112的中心部分内。在其中棘爪件70的弯曲部分72处于与环形槽80的环形槽凹部82的任一端沿周向接触的状态下定位该设置。
另外,比较图3A和图3B可以看到,定位孔56、突起54和底座30上的止挡件110的位置,以及环形槽凹部82、环形槽突起84和外壳主体38上的限制槽112的位置设置成这样,即弯曲部分72沿环形槽80的周向定位在环形槽凹部82的中心部分中。在其中止挡件110与限制壁114接触的状态下定位该设置。
下面将给出关于本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操作和效果的说明。
如图3B所示,根据本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在止挡件110与限制壁114接触的折叠状态下,遮盖件14的开口方向大致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即大致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的方向)面向车辆驾驶室的内部。
在这种状态下,例如,当操作形成于车辆驾驶室中预定位置处的开关时,电能供应给设置在外壳36中的电机,从而驱动电机。电机输出轴的转动被传递到一排齿轮上。
因为所述一排齿轮的末级齿轮同轴并均匀地安装在轴32上,所以当转动力(即,电机驱动力)传递到与末级齿轮啮合的齿轮上时,该齿轮继续其自转同时围绕末级齿轮(即,围绕轴32)转动。
这样,与末级齿轮啮合的齿轮围绕轴32转动,因此外壳36围绕轴32转动,其中所述一排齿轮(除了末级齿轮和电机)安装在该外壳36上。另外,框架16以及遮盖件14和镜子18围绕轴32沿一个方向转动(以下将该方向称为“展开方向”以便于说明)。
因此,遮盖件14以这种方式沿展开方向转动,由此遮盖件14的开口方向到达其大致面向车辆后方侧的展开状态。此时,外壳36已到达围绕轴32的展开位置。
如图2A所示,棘爪件70的突起85(即弯曲部分72)在该状态下到达环形槽凹部82的端部,并与棘爪板90的棘爪板凹部97(即棘爪板弯曲部分92)接触。因此,外壳36不能再沿展开方向转动。当以这种方式限制外壳36沿展开方向转动时,出现这样的状况,例如过载电流流向电机,由此电机的驱动控制电路检测到过载电流并阻止电流(即,电能的供给)流向电机。
在这种状态下,遮盖件14大致面向车辆的后侧,并且镜18的镜面也大致面向车辆的后侧,因此,例如车辆驾驶室中的车辆乘员可通过查看镜18而在视觉上确认车辆后侧的状况。
如果在装置处于这种展开状态的时候操作车辆驾驶室内的开关,则电能被再次供给电机。因此,与在外壳36沿展开方向转动时所使用的电流相反的电流流向电机,从而使电机被反向驱动。由于电机被反向驱动,因此外壳36围绕32转动,从而框架16以及遮盖件14和镜18朝着折叠方向转动,该方向与展开方向相反。
接着,由于遮盖件14这样沿折叠方向转动,因此遮盖件14的开口方向大致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辆的大致横向方向)面向驾驶室内侧并进入折叠状态,由此外壳36到达围绕轴32的折叠位置。
在该状态下,如图3B所示,限制壁114与止挡件110接触。外壳36不能再沿折叠方向转动。当以这种方式限制外壳36沿折叠方向转动时,发生这样的状况,例如过载电流流向电机,由此电机的驱动控制电路检测到过载电流并阻止电流(即,电能的供给)流向电机。
根据本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如上所述,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外壳36在由金属形成的支座28的底座30上转动。然而,如上所述,当外壳36面对底座30上(更精确地,在环形槽50底部上)的金属棘爪件70时,金属棘爪板90装配到环形槽80中。因此,装置如此构造,使得当外壳36转动时,棘爪板90与棘爪件70摩擦。
当外壳36转动时,均由金属形成的棘爪板90和棘爪件70互相摩擦,因此与外壳36和底座30摩擦的结构相比,可有效抑制摩擦等的产生。因此,可显著提高装置的弹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面向展开方向侧的棘爪件70的突起85的倾斜面(即弯曲部分72)与面向折叠方向侧的棘爪板90的棘爪板凹部97的表面(即棘爪板弯曲部分92)接触,因此外壳36沿展开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止挡件110和限制壁114之间的接触,因此可实现对外壳36朝着折叠方向转动的限制。
换句话说,外壳36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的转角由在面向展开方向侧的棘爪件70的弯曲部分72的倾斜面的位置和与该倾斜面相对的棘爪板弯曲部分92(在外壳36已到达折叠位置且轴32的轴心作为中心的状态下)的表面的位置之间产生的角度所确定。突起85(即弯曲部分72)沿棘爪件70周向的尺寸在确定转角中不起作用。
因此,即使外壳36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的转角由于例如装置安装在不同类型的汽车上而发生变化,需要改变的也只是棘爪件70围绕轴32轴心的布置位置。换句话说,可简单地通过改变形成底座30的定位孔56和突起54的位置,而使用基本相同的棘爪件70。
另外,即使在相同类型汽车的情况下,其中由于例如该装置用在右侧驾驶或左侧驾驶的车辆上,或者由于本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设置在驾驶员侧或乘客侧的门板上,而使得外壳36的转角设置有所不同,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棘爪件70。
以上结论说明了如何使用本发明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从而即使在镜装置主体的转角规格不同时也可以使用该限制部件的结构而不用改变,从而减少零件的种类并节省成本。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包括:
镜装置主体,其包括反射光线并可在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转动的镜子,在所述折叠位置处镜子的反射面面向沿着车辆横向方向朝着驾驶室内部的一侧,在所述展开位置处所述反射面面向以预定角度大致朝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
支撑件,其安装在门板或门板附近的车体上;
支座,其包括具有预定轴向方向的轴,该支座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
电机致动器,其以机械的方式连接在镜装置主体上,并包括可由所述轴转动支撑的外壳,该电机致动器由于设置在该外壳内部的电机驱动力而围绕所述轴转动;
环状部件,其设置在环形槽内侧,该环形槽在外壳底部与所述轴的轴向方向同轴形成;
环状限制部件,其与所述轴同轴地安装在支座或支撑件上,并在所述外壳由所述轴支撑的状态下插入环形槽的内侧中,该环状限制部件与环状部件相对,同时在围绕轴的第一预定转动位置处阻挡环状部件,并限制外壳围绕轴沿一个方向的转动;以及
限制单元,其在围绕轴的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不同的第二预定转动位置处阻挡外壳,并限制外壳围绕所述轴沿另一个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件由金属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由金属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单元在围绕所述轴的第二转动位置直接或间接阻挡所述外壳,并限制所述外壳围绕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单元形成在平行于所述轴的支座或支撑件处,并在所述外壳由所述轴支撑的状态下插入形成在外壳底部中的槽部分内,并且该限制单元通过在第二转动位置与槽部分的内壁相接触,来限制所述外壳围绕所述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凹部形成在所述环状部件中,并且该凹部沿环状部件的周向从一端到另一端围绕环状部件中心的角度大于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围绕轴的中心的角度;并且
多个突起形成在限制部件上,并且每个突起进入相应的多个凹部的内侧,其中在第一转动位置处,其中一个突起与其中一个凹部接触并限制所述外壳围绕所述轴沿一个方向的转动,同时沿限制部件的周向从与凹部接触的突起到另一相邻突起围绕该限制部件的中心的角度大于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围绕所述轴的中心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限定所述限制部件围绕所述轴移动的限定部分形成在所述支座或支撑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限定部分的位置根据从第一转动位置到第二转动位置的转角确定,从而即使在转角不同时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限制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由金属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单元形成在平行于所述轴外周的支座或支撑件上,并在所述外壳由所述轴支撑的状态下放置在形成于外壳底部中的槽部分内,并且由于所述限制单元在第二转动位置与所述槽部分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外壳围绕所述轴沿另一个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
CNB2005101274762A 2004-12-07 2005-12-07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651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54149A JP4481153B2 (ja) 2004-12-07 2004-12-07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JP2004354149 2004-1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5717A true CN1785717A (zh) 2006-06-14
CN100396516C CN100396516C (zh) 2008-06-25

Family

ID=365738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5201427246U Expired - Lifetime CN2851017Y (zh) 2004-12-07 2005-12-07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CNB20051012747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6516C (zh) 2004-12-07 2005-12-07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5201427246U Expired - Lifetime CN2851017Y (zh) 2004-12-07 2005-12-07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168816B2 (zh)
JP (1) JP4481153B2 (zh)
CN (2) CN2851017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8620B (zh) * 2012-03-14 2015-07-01 麦格纳奥泰卡股份公司 外视镜组合
CN108016357A (zh) * 2016-10-31 2018-05-1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CN109969085A (zh) * 2017-12-07 2019-07-05 玛泽胜创新有限公司 后视装置,其组装方法和带有后视装置的机动车辆
CN112389331A (zh) * 2019-08-16 2021-02-23 玛泽森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后视镜翻折和升降的组合致动器、后视装置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81153B2 (ja) * 2004-12-07 2010-06-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JP2008296718A (ja) * 2007-05-31 2008-12-11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DE102007028162A1 (de) * 2007-06-20 2008-12-2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efestig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Innenrückblickspiegel von Kraftfahrzeugen an einer Innenseite einer Windschutzscheibe
JP2010269705A (ja) * 2009-05-21 2010-12-02 Murakami Corp 格納式アウターミラーのシャフト構造
JP5814022B2 (ja) * 2011-07-20 2015-11-17 株式会社石▲崎▼本店 ミラー支持部材
JP5793042B2 (ja) * 2011-09-29 2015-10-14 株式会社石▲崎▼本店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
JP6371695B2 (ja) * 2014-12-05 2018-08-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視認装置
JP2018069997A (ja) * 2016-10-31 2018-05-10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視認装置
DE102023102059B3 (de) 2023-01-27 2024-07-18 Motherson Innovations Company Limited Rückblickvorrichtung und 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5831B2 (ja) 1992-08-27 1994-09-28 丸善株式会社 ステプラー
JPH0716516Y2 (ja) * 1993-04-07 1995-04-19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電動可倒式ドアミラー
US5734517A (en) 1993-12-15 1998-03-31 Poong Jeong Ind. Co., Ltd. Device for regulating motor-driven foldable rear view mirror of automobile
JP3795194B2 (ja) * 1997-08-20 2006-07-1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ドアミラーの電動格納装置
JP4481153B2 (ja) * 2004-12-07 2010-06-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8620B (zh) * 2012-03-14 2015-07-01 麦格纳奥泰卡股份公司 外视镜组合
US9308866B2 (en) 2012-03-14 2016-04-12 Magna Auteca Ag Group of exterior mirrors
CN108016357A (zh) * 2016-10-31 2018-05-1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CN109969085A (zh) * 2017-12-07 2019-07-05 玛泽胜创新有限公司 后视装置,其组装方法和带有后视装置的机动车辆
CN112389331A (zh) * 2019-08-16 2021-02-23 玛泽森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后视镜翻折和升降的组合致动器、后视装置和车辆
CN112389331B (zh) * 2019-08-16 2022-05-03 玛泽森创新有限公司 用于后视镜翻折和升降的组合致动器、后视装置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851017Y (zh) 2006-12-27
JP2006160067A (ja) 2006-06-22
JP4481153B2 (ja) 2010-06-16
US20060119960A1 (en) 2006-06-08
CN100396516C (zh) 2008-06-25
US7168816B2 (en) 2007-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51017Y (zh)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CN1274535C (zh) 车辆的后视镜装置
EP2883724B1 (en) Register
CN1288360C (zh) 阻隔反向输入的离合器以及使用该离合器的离合器装置
CN1305701C (zh) 用于车轮马达的制动装置
CN1295102C (zh) 车辆后视镜装置
CN1712271A (zh) 车辆座椅铰接机构和包括该机构的座椅
CN103781660B (zh)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谐波传动盘式斜倚器
CN1783658A (zh) 电动机装置
CN1071507C (zh) 驱动汽车加热器和/或空调器的涡轮电动机的支承装置
CN101314341A (zh) 车辆用外后视镜装置
JP2011162011A (ja)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CN1746044A (zh) 空调装置
JP2012116322A (ja)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CN200951834Y (zh) 新型轮爪式行星探测机器人车轮
CN104924855B (zh) 车辆的用于在车轮处传递驱动力的装置
JP4379867B2 (ja) 電動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CN1716687A (zh) 用于移动电话的微型天线驱动设备
CN214699024U (zh) 机器人用传动机构、驱动组件及驱动装置
CN1123457C (zh) 车轮罩
CN204979045U (zh) 电动平衡车及其电机组件
CN1822922A (zh) 棘轮扳手及其组装方法
CN1609475A (zh) 执行机构
CN1213529C (zh) 电动马达壳体以及包括该壳体的起动装置
JP2007083839A (ja)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25

Termination date: 20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