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2808A - 导光板,用来塑造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用来塑造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82808A CN1782808A CNA2005101028700A CN200510102870A CN1782808A CN 1782808 A CN1782808 A CN 1782808A CN A2005101028700 A CNA2005101028700 A CN A2005101028700A CN 200510102870 A CN200510102870 A CN 200510102870A CN 1782808 A CN1782808 A CN 17828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ttern
- guide plate
- light guide
- light
- sl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4—Light-guides, e.g. fibre-optic bundles, louvered or jalousie light-gui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背光单元的导光板、一种用来塑造导光板底面的下端麻芯绳,以及一种利用下端麻芯绳制造导光板的方法。此导光板包括:一光出射面,用来发光;一底面,配置于光出射面的对面;一光接收面,配置于光出射面一纵向端与底面一纵向端之间,用来接收从背光单元的光源发射出的光;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底面上;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上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上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当远离光接收面时棱柱型图案、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的高度逐渐减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塑造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和一种利用此下端主芯制造导光板的方法,这可使得对应显示板整体区域中的亮度均匀分布。
背景技术
平面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DL)通常分为发光型(或光发射型)和非发光型(或光接收型)两种。发光型FDL的范例包括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电镀冷光显示器(electro luminescent display,ELD)、以及等离子显示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非发光型FDL的范例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LCD并非自发光,而是藉由利用从独立光源(如一背光单元)接收的光再生图像而得到。
根据光源的安装位置,背光(backlight)单元通常分为直接照明(direct-light)型和边沿照明(edge-light)型。边沿照明型背光单元适合于薄而轻的显示器。由于光源配置于边沿照明型背光单元的两端以发射直线光,故边沿照明型背光单元需要一导光板(light guide panel)把发射出的直线光导入其液晶板的下部。
图1是一种传统边沿照明型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请参阅图1所示,边沿照明型背光单元1包括一导光板2。光源6配置于导光板2的较厚一侧。光源6与环绕光源6一侧的光反射板7构成光源单元8。一反射片9配置于导光板2的下面。一棱镜片(prism sheet)10、一扩散片(diffusion sheet)11和一保护片(protective sheet)12依次排列在导光板2的上方。一棱柱型图案按照沿Y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棱镜片10上,这在图1中未显示。
导光板2的上表面形成光出射面3,其下表面形成底面4,而其邻近光源单元8的侧面形成光接收面5。一棱柱型图案(图中未显示)形成于导光板2的下表面上,此棱柱型图案从光源单元8沿Y轴方向延伸,从而形成斜棱柱型表面。一不光滑图案15形成于整个或部分光接收面5上。
光从光源6发射出,发出的光藉由光接收面5进入导光板2。被接收的光藉由导光板2上棱柱型图案的斜棱柱型表面发生扩散,而被扩散的光藉由光出射面3射向棱镜片10。藉由光出射面3发射的光藉由棱镜片10再次扩散,再扩散的光藉由棱镜片10发射到扩散片11。但是,藉由棱镜片10发射的光之量在棱镜片10的整个上表面可能变得不均匀。而这种不均匀光线将会导致背光单元1的下部交替出现明线(bright line)与暗线(darkline),这是我们不想要的。
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明线与暗线,在棱镜片10的上方放置扩散片11。也就是说,扩散片11用来扩散藉由棱镜片10发射的光,从而使对应显示板整体区域中的亮度均匀化。
如上所述,传统的背光单元1必须在棱镜片10上方放置扩散片11以实现亮度均匀。而且,形成于光接收面5上的不光滑图案15是用来产生额外扩散效果,从而减少不想要的明线。但是,这种使用不光滑图案15的结构将会导致漏光(light leakage)问题,因为光线更多地集中在光接收面5的上、下边沿部分17和19,而其他部分则光线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背光单元的改进导光板,这种导光板的光接收面上无不光滑图案,故可避免漏光问题,而且不会产生不想要的明线和暗线,故可保持其整体区域的亮度均匀。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塑造背光单元的改进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main core),以及使用这种下端主芯制造改进导光板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提供了一种用于背光单元的导光板,其包括:一光出射面,用来发光;一底面,配置于光出射面的对面;一光接收面,配置于光出射面一纵向端与底面一纵向端之间,用来接收从背光单元的光源发射出的光;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底面上;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上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上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第一倾斜图案与第二倾斜图案可从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开始沿纵向形成。
当远离此边沿时,第一倾斜图案与第二倾斜图案可逐渐变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观点,提供了一种用于背光单元的导光板,其包括:一光出射面,用来发光;一底面,配置于光出射面的对面;一光接收面,配置于光出射面一纵向端与底面一纵向端之间,用来接收从背光单元的光源发射出的光;以及一扩散图案,其包括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的预定区域中,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此预定区域中,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
第一倾斜图案可延伸至底面的整个区域。
或者,导光板又可包括一垂直图案,其形成于底面上,从第一倾斜图案沿纵向延伸至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
扩散图案可从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开始形成。
当远离此边沿时,此扩散图案可逐渐变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观点,提供了一种用于背光单元的导光板,其包括:一光出射面,用来发光;一底面,配置于光出射面的对面;一光接收面,配置于光出射面一纵向端与底面一纵向端之间,用来接收从背光单元的光源发射出的光;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底面上;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上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上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其中,当远离光接收面时,棱柱型图案、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的高度减小。
棱柱型图案可从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开始沿纵向形成。
棱柱型图案可包括一具有固定深度的水平棱柱型图案和一具有倾斜深度的下倾棱柱型图案。
下倾棱柱型图案可邻近此边沿形成。
当靠近此边沿时,下倾棱柱型图案的高度可逐渐增大。
第一倾斜图案与第二倾斜图案可从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开始沿纵向形成。
当远离此边沿时,第一倾斜图案、第二倾斜图案可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观点,提供了一种塑造背光单元的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此下端主芯包括: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molding surface)上;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此成型面上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此成型面上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棱柱型图案可在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上沿纵向形成,预定角度和相反角度可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可在导光板的光接收面对应的边沿上沿纵向形成。
当远离此边沿时,第一倾斜图案、第二倾斜图案可逐渐变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观点,提供了一种塑造背光单元的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此下端主芯包括一扩散图案,此扩散图案包括: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的一预定区域内;以及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此预定区域内,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角度。
第一倾斜图案可延伸至成型面的整个区域。或者,下端主芯又可包括一垂直图案,其形成于成型面上,从第一倾斜图案纵向延伸至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core surface)。
第一倾斜图案与垂直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的对应芯表面的直线间可具有一预定角度,第二倾斜图案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可具有一相反角度,且此预定角度和相反角度可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扩散图案可从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开始形成。
当远离此边沿时,扩散图案可逐渐变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观点,提供了一种塑造背光单元的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此下端主芯包括: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一上升成形斜面,形成于此成型面上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角度;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此成型面上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此成型面上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棱柱型图案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开始沿纵向形成。
棱柱型图案可包括一具有固定深度的水平棱柱型图案和一具有倾斜深度的上倾棱柱型图案。
此上倾棱柱型图案可邻近边沿形成。
当靠近此边沿时,此上倾棱柱型图案的高度可逐渐减小。
第一倾斜图案与第二倾斜图案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开始形成。
当远离此边沿时,第一倾斜图案与第二倾斜图案可逐渐变细。
上升成形斜面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开始上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个观点,提供了一种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方法,此制造方法包括:形成上端主芯,用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形成下端主芯,用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一成型框架上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上注塑导光板模具。其中,下端主芯的形成包括:在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一棱柱型图案;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其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此预定角度和相反角度可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当远离导光板的光接收面的对应芯表面边沿时,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可逐渐变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个观点,提供了一种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方法,此制造方法包括:形成上端主芯,用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形成下端主芯,用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一成型框架上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上注塑导光板模具。其中,下端主芯的形成包括:在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一预定区域中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以及,在此预定区域中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角度。
第一倾斜图案可延伸至成型面的整个区域中。
成型面上又可形成一垂直图案,从第一倾斜图案纵向延伸至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
第一倾斜图案与垂直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的对应芯表面的直线间可具有一预定角度,而第二倾斜图案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可具有一相反角度,且此预定角度和相反角度可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第一倾斜图案与第二倾斜图案可构成一扩散图案,且当远离光接收面的对应成型面边沿时,此扩散图案可逐渐变细。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个观点,提供了一种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方法,此制造方法包括:形成上端主芯,用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形成下端主芯,用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一成型框架上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上注塑导光板模具。其中,下端主芯的形成包括:在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一棱柱型图案;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上升成形斜面;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此预定角度和相反角度可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当远离导光板的光接收面的对应成型面边沿时,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可逐渐变细。
棱柱型图案的形成可包括:形成一水平棱柱型图案,其具有固定深度;以及,形成一上倾棱柱型图案,其深度是逐渐变化的。
上升成形斜面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的对应成型面边沿开始上升。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传统边沿照明型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一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过程中,在下端主芯上形成棱柱型图案的操作透视图。
图4是在下端主芯上形成一倾斜图案的操作透视图,此时该下端主芯上已藉由图3所示的操作过程形成棱柱型图案。
图5是藉由图3与图4所示的操作过程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图案的分布及形状的平面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成型面上图案的OGP图。
图7是图5所示的成型面上图案的ZIGO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较佳实施例中,其中安装有下端主芯的成型框架的纵截面图。
图9是藉由图2所示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二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制造过程流程图中在下端主芯上形成第一倾斜线图案的操作视图。
图12是在下端主芯上形成第二倾斜直线图案的操作视图,此时该下端主芯上已藉由图11所示的操作形成第一倾斜直线图案。
图13是藉由图11与图12所示的操作过程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图案的分布及形状的平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二实施例中,藉由图10所示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三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三实施例中,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图案的分布及形状的平面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三实施例中,藉由图15所示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四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
图19是在图18所示的制造过程中,形成棱柱型图案的操作详细流程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五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第五实施例是对图18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改进。
图21是在图18所示的制造过程中,在下端主芯上形成棱柱型图案的操作视图。
图22是下端主芯的成型面的斜透视图,其中该下端主芯上已藉由图21所示的操作形成棱柱型图案。
图23是在下端主芯上形成斜直线图案的操作的透视图,其中该下端主芯上已藉由图21所示的操作形成棱柱型图案。
图24是下端主芯的成型面的斜透视图,其中该下端主芯上已藉由图23所示的操作形成斜直线图案。
图25是在图23所示的成型面上形成一上升斜面的操作视图。
图26是藉由图25所示的操作而形成的下端主芯的成型面的斜透视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下端主芯的展开前视图。
图28是图26与27中沿I-I线打开的下端主芯的截面图。
图29是藉由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四或第五实施例中的制作过程而产生的导光板的底面斜透视图。以及
图30是藉由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四或第五实施例中的制作过程而产生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绘示于附图中。但是,本发明也可表现为许多种其他形式,而不应局限于本说明书所列举的实施例。确切地说,提供这些实施例,可使本说明书揭露的内容更全面更完整,也把本发明的原理更全面地传递给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塑造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下端主芯、一种利用此下端主芯制造导光板的方法、以及藉由此方法制造出的背光单元。
图2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一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
参照图2,此制造过程包括:一传统操作流程,形成上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图中未显示此流程);操作流程S1,形成下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操作流程S2,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一成型框架上以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操作流程S3,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上注塑导光板模具。
操作流程S1包括:子流程S1a,在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棱柱型图案;子流程S1b,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角度;以及子流程S1c,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传统操作流程是利用传统的技术来执行,故为简明起见将省略其详细描述。但是这种传统技术仍然被并入本发明。传统操作流程与操作流程S1是独立执行的。先执行这两个操作流程中的任何一个都可,因为最终的上、下端主芯是独立安装于成型框架上的。如果有必要,还可使用一滑动芯(slidecore)在导光板的光接收面上塑造一固定图案。
图3是图2所示的操作流程S1中,在下端主芯上形成棱柱型图案的子流程S1a的透视图。
在图3中,与下端主芯100的大小相比,棱柱型图案106的大小被放大了很多以便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请参阅图3所示,棱柱型图案106形成于下端主芯100的成型面103上,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102沿Y轴方向延伸。棱柱型图案106是藉由利用一切削块(bite)104在Y轴方向上反复切削成型面103而形成,使棱柱型图案106具有连续平行的槽(furrow)和脊(ridge)。
据此,棱柱型图案106的截面形状取决于切削块104的切削面形状和相邻槽之间的距离。在此实施例中,切削块104的切削面为三角形,相邻槽之间无间距。因此,棱柱型图案106具有锯齿状截面。棱柱型图案106的底端和顶端分别形成图案槽110和图案脊112。
或者,相邻槽之间也可存在一预定间距以使图案脊112可具有平顶端,这在图3中未显示。
图案槽110与图案脊112之间的垂直距离成为棱柱型图案106的高度(图4中的“h”),棱柱型图案106的斜面相对于成型面103具有一预定角度(图4中的“c”)。
图4是子流程S1b和S1c的透视图。
在图4中,子流程S1b和S1c是在完成子流程S1a后用来解释在下端主芯100上形成第一、第二倾斜图案的过程,对子流程S1b和S1c的解释集中于对切削角的解释。
参照图4,棱柱型图案106的斜面114以相对于成型面103具有一预定角度“c”的方式连续形成。据此,下端主芯100的芯表面102上形成锯齿状图案线116,从而形成图案槽110和图案脊112。在图4中,相邻图案槽之间的距离用宽度“w”表示。
切削块120是用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切削块120与形成棱柱型图案106的切削块104可以相同。但是,切削块120最好是与切削块104不同,因为切削块120与切削块104具有不同的切削角。
把切削块120的切削面放置于图案线116上,开始形成倾斜图案。也就是说,倾斜图案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102开始形成的。据此,倾斜图案是从导光板的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开始形成的。
此倾斜图案相对于棱柱型图案106的纵向(即Y轴方向)具有一预定角度而形成。也就是说,棱柱型图案106是利用切削块12O沿相对于Y轴成一预定角度的方向移动并切削而成。因此,此倾斜图案在棱柱型图案106上相互交叠,且交叠的图案形成一菱形图案。
用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的切削块120的移动路径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一角度“a”。第二倾斜图案是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一相反角度“-a”而形成。
也就是说,切削块120先在XY平面上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然后在XY平面上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二倾斜图案。或者,切削块120也可先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二倾斜图案,然后再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也就是说,第一、第二倾斜图案两者中先形成哪个都可以。
此外,切削块120沿相对于Z轴成一预定角度的方向上移,使倾斜图案从初始切削点开始上升。如图4所示,切削块120从芯表面102的初始切削点开始沿相对于Z轴成一预定角度“b”的方向上移。据此,当远离芯表面102时,倾斜图案的深度减小,故而当远离芯表面102时,倾斜图案逐渐变细。
因此,当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下端主芯塑造导光板时,一倾斜图案形成于此导光板上,此倾斜图案的特征在于当远离导光板的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时,此倾斜图案逐渐变细。
预定角度“b”最好确定为使形成此倾斜图案的区域的长度“l”可在距离芯表面102的1Omm到20mm范围内。
切削块120从图案线116开始沿相对于Y、Z轴具有预定角度的倾斜路径移动以切削斜面114,从而形成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
在这里,第一倾斜图案可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形成,而第二倾斜图案可沿相对于Y轴方向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形成,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术语“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仅仅用来区别两种不同的倾斜图案。
一般而言,图案脊112(或图案槽110)的高度“h”约为0.021mm,而斜面114的角度“c”约为50°。而且,图案脊112(或图案槽110)的宽度“w”约为0.050mm。
角度“a”最好在5°到60°之间。而且,角度“b”可藉由等式[tan b=h/l]计算出。
例如,当长度“l”确定为10mm时,根据等式[b=tan-1(0.022/10)]角度“b”可确定为大约0.126°。
图5是藉由图3与图4所示的操作过程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图案的分布及形状的平面图。
请参阅图5所示,在棱柱型图案106上与芯表面102相距l的区域内,第一倾斜图案与第二倾斜图案以相互交叠的方式形成,从而形成一菱形图案124。相反地,在成型面103上与芯表面102间隔l或更长距离以外的区域中只形成包括图案槽110和图案脊112在内的棱柱型图案106。
图6是图5所示的成型面上图案的OGP图。图7是图5所示的成型面上图案的ZIGO图。
如图6与图7所示,棱柱型图案、第一倾斜图案及第二倾斜图案以相互交叠的方式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从而形成菱形图案。而且,此菱形图案是由多条直线构成。
下端主芯最好是用白铁钢(STAVAX)制成,且被镀镍。
图8是安装有上述结构的下端主芯的成型壳体的纵截面图。
请参阅图8所示,下端主芯100被安装于下端成型框架130上,其成型面103面向成型空间132,从而形成塑造导光板的成型壳体。下端成型框架130的侧壁能够提供比安装下端主芯100所需空间更大的空间。按照预定形状形成的上端主芯被安装于上端成型框架140上,一侧型芯(sidecore)144被安装于成型框架的侧壁内表面上,对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据此,与想要的导光板大小相符的成型空间132形成于下端成型框架130与上端成型框架140之间。藉由一注塑(injection-molding)装置把成型材料注射到成型空间132中以塑造想要的导光板,此过程附图中未显示。
成型框架不局限于只包括下端和上端成型框架在内的结构。例如,如果一成型框架具有一滑动芯,则可额外使用一单独的成型框架和一单独的成型芯。
图9是藉由图2所示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请参阅图9所示,把光源206绘于图中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成型的导光板202包括:一上表面,即用上端主芯142塑造成的光出射面203;以及一下表面,即用下端主芯100塑造成的底面204。
在底面204上与光接收面205相距一预定距离的区域内连续形成一菱形图案224,其对应于下端主芯100的菱形图案124。在底面204上与光接收面205相隔预定距离或更长距离以外的区域中形成包括图案槽210和图案脊212在内的棱柱型图案。棱柱型图案是从光源206开始沿导光板202的纵向形成的。
根据导光板202的这种结构,来自光源206藉由光接收面205进入导光板202的光藉由菱形图案224被有效扩散,又藉由包括图案槽和图案脊在内的棱柱型图案再次扩散,然后藉由光出射面203射出。据此,可大大减少穿过配置于导光板202上方的棱镜片的不想要的光的明线。
图10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二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
请参阅图10所示,此制造过程包括:一传统操作流程,形成上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图中未显示此流程);操作流程S1′,形成下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操作流程S2,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一成型框架上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操作流程S3,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上注塑导光板模具。
操作流程S1′包括:子流程S1b,在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以及子流程S1c,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角度。在注塑过程中,成型面用来形成导光板的底面第一倾斜图案延伸至成型面的整个区域中(参见图11的303)。
图11是图10所示的操作流程S1′中在下端主芯上形成第一倾斜线图案的操作流程S1b的透视图。
在图11中,与下端主芯300的大小相比,第一倾斜图案311的大小被放大了很多以便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请参阅图11所示,第一倾斜图案311形成于下端主芯300的成型面303上,从想要的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302开始沿相对于Y轴成一预定角度的方向延伸。第一倾斜图案311是藉由利用一切削块304在Y轴方向上反复切削成型面303而形成,使第一倾斜图案311具有连续平行的槽和脊。
据此,第一倾斜图案311的截面形状取决于切削块304的切削面形状和相邻槽之间的距离。在此实施例中,切削块304的切削面为三角形,相邻槽之间无间距。因此,第一倾斜图案311具有锯齿状截面。棱柱型图案的底端和顶端分别形成图案槽310和图案脊312。
或者,切削块304也可具有一圆形割尖(cutting tip),使第一倾斜图案311具有圆形截面。也就是说,图案槽310可成圆形。
图案槽310与图案脊312之间的垂直距离成为第一倾斜图案311的高度(图12中的“h”),第一倾斜图案311的一斜面314相对于成型面303具有一预定角度(图12中的“c”)。
图12是完成子流程S1b之后形成第二倾斜图案的子流程S1c的透视图。
在图12中,子流程S1c是用来解释成型面303上第二倾斜图案的形成过程的,对子流程S1c的解释集中于对切削角的解释。
请参阅图12所示,第一倾斜图案311的斜面314以相对于成型面303具有一预定角度“c”的方式连续形成。据此,芯表面302上形成锯齿状图案线316,从而形成图案槽310和图案脊312。在图12中,相邻图案槽之间的距离用宽度“w”表示。
把切削块304的切削面放置于图案线316上,开始形成第二倾斜图案。也就是说,第二倾斜图案是从芯表面302开始形成的。据此,第二倾斜图案是从导光板的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开始形成的。
第一倾斜图案311相对于垂直于芯表面302的Y轴方向具有一预定角度“a”。在此状态下,切削块304沿相对于Y轴具有一预定角度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二倾斜图案。因此,第二倾斜图案交叠在第一倾斜图案311上,且这种交叠图案形成一菱形图案。
用来形成第二倾斜图案的切削块304的移动路径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一相反角度“-a”。据此,第二倾斜图案在相对于Y轴倾斜一相反角度“-a”的方向上形成。
例如,切削块304先在XY面上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然后在XY面上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二倾斜图案。或者,切削块304也可先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二倾斜图案,再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也就是说,第一与第二倾斜图案中先形成任何一个都可以。而且,第一倾斜图案可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而形成,而第二倾斜图案可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而形成。也就是说,术语“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仅仅用来区别两种不同的倾斜图案。
此外,切削块304沿相对于Z轴成一预定角度的方向上移,使第二倾斜图案从初始切削点开始上升,且只形成于成型面303的一预定区域内。如图12所示,切削块304从芯表面302的初始切削点开始沿相对于Z轴成一预定角度“b”的方向上移。据此,当远离芯表面302时,第二倾斜图案的深度减小,故而当远离芯表面302时,此第二倾斜图案逐渐变细。因此,当远离芯表面302时,由第一与第二倾斜图案相互交叠而形成的菱形图案逐渐变细。
因此,当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下端主芯塑造导光板时,一菱形扩散图案形成于此导光板上,此菱形扩散图案的特征在于当远离导光板的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时,此图案逐渐变细。
预定角度“b”最好确定为使第二倾斜图案距离芯表面302的长度“l”可限制在20mm到30mm范围内。
切削块304从图案线316开始沿相对于Y、Z轴成预定角度的倾斜路径移动以切削斜面314,从而形成菱形扩散图案。
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成型面303的整个区域中,而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成型面303的一预定区域中。在这里,第一倾斜图案可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而形成,而第二倾斜图案可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而形成,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术语“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仅仅用来区别两种不同的倾斜图案。
一般而言,图案脊312(或图案槽310)的高度“h”约为0.021mm,而斜面314的角度“c”约为50°。而且,图案脊312(或图案槽310)的宽度“w”约为0.050mm。
角度“a”最好在5°到60°之间。而且,角度“b”可藉由等式[tan b=h/l]计算出。
图13是藉由图11与图12所示的操作过程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图案的分布及形状的平面图。
请参阅图13所示,在成型面303上与芯表面302相距l的区域内,第一倾斜图案311与第二倾斜图案334以相互交叠的方式形成,从而形成一菱形扩散图案324。相反地,在成型面303上与芯表面302相隔l或更长距离以外的区域中只形成包括图案槽310和图案脊312在内的第一倾斜图案311。
安装具有上述结构的下端主芯于其中的成型壳体的纵截面图类似于图8所示的成型壳体纵截面图,故为简明起见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图14是藉由图10所示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请参阅图14所示,把光源406绘于图中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成型的导光板402包括:一上表面,即用上端主芯塑造而成的光出射面403;以及一下表面,即用下端主芯300塑造而成的底面404。
在底面404上与光接收面405相距一预定距离的区域内连续形成一菱形图案424,其对应于下端主芯300的菱形图案324。在底面404上与光接收面405相隔此预定距离或更长距离以外的区域中形成包括图案槽410和图案脊412在内的第一倾斜图案。
根据导光板402的这种结构,来自光源406藉由光接收面405而进入导光板402的光藉由菱形图案424被有效扩散,又藉由包括图案槽410和图案脊412在内的第一倾斜图案再次扩散,然后藉由光出射面403射出。据此,可大大减少穿过配置于导光板402上方的棱镜片的不想要的光的明线。
图15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三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
第二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同参考数字代表相同的元件和操作流程。
请参阅图15所示,此制造过程包括:一传统操作流程,形成上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图中未显示此流程);操作流程S1″,形成下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操作流程S2,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一成型框架上以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操作流程S3,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中注塑导光板模具。
操作流程S1″包括:子流程S1b,在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子流程S1c,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角度;以及子流程S1d,形成一垂直图案,此垂直图案从第一倾斜图案纵向延伸至芯表面302。在注塑过程中,成型面用来形成导光板的底面。
子流程S1d可在子流程S1b和S1c两者中任一流程完成之后执行。图15中绘示的情形是子流程S1d在子流程S1c完成后执行。
图16是藉由操作流程S1″而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图案的分布及形状的平面图。
请参阅图16所示,在成型面303上与成型面303和芯表面302相接边沿相距l的区域内,第一倾斜图案311与第二倾斜图案334以相互交叠的方式形成,从而形成菱形扩散图案324。第一倾斜图案311可具有锯齿状截面,且包括图案槽310和图案脊312。第二倾斜图案334也可包括图案槽和图案脊。
相反地,在成型面303上与此边沿相隔l或更长距离之外的区域中,只形成包括图案槽310′和图案脊312′在内的垂直图案311′,此垂直图案311′从第一倾斜图案311的图案槽310纵向延伸至光接收面302。据此,菱形扩散图案324只形成于与此边沿相距l的区域内。
垂直图案311′与第一倾斜图案311和垂直图案311′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高尔夫球棍形状。
第一倾斜图案311和垂直图案311′可同时形成,也可藉由不同的过程而形成。
第一倾斜图案311与第二倾斜图案334之间的倾角跟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
因此,当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下端主芯塑造导光板时,一菱形扩散图案形成于导光板上,此菱形扩散图案的特征在于当远离导光板的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时,此图案逐渐变细。
在这里,第一倾斜图案311可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的方向形成,而第二倾斜图案324可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的方向形成,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术语“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仅仅用来区别两种不同的倾斜图案。而且,第一和第二倾斜图案两者中先形成任意一个都可。此外,第一倾斜图案和垂直图案两者中先形成任意一个都可。
参照图16,在成型面303上与光接收面302相距l的区域内,第一倾斜图案311与第二倾斜图案334以相互交叠的方式形成,从而形成菱形扩散图案324。相反地,在成型面303上与芯表面302相隔l或更长距离之外的区域中,形成包括图案槽310′和图案脊312′在内的垂直图案311′,此垂直图案311′从第一倾斜图案311的图案槽310纵向延伸至光接收面302。
安装具有上述结构的下端主芯于其中的成型壳体的纵截面图类似于图8所示的成型壳体纵截面图,故为简明起见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图17是藉由图15所示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请参阅图17所示,把光源406绘于图中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成型的导光板402包括:一上表面,即用上端主芯塑造成的光出射面403;以及一下表面,即用下端主芯300塑造成的底面404。
在底面404上与光接收面405相距一预定距离的区域内连续形成一菱形图案424,其对应于下端主芯300的菱形图案324。在底面404上与光接收面405相隔此预定距离或更长距离以外的区域中形成包括图案槽410′和图案脊212′在内的垂直图案。
根据导光板402的这种结构,来自光源406藉由光接收面405而进入导光板402的光藉由菱形图案424被有效扩散,又藉由包括图案槽410′和图案脊412′在内的垂直图案再次扩散,然后藉由光出射面403射出。据此,可大大减少穿过配置于导光板402上方的棱镜片的不想要的光的明线。
图18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四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而图19是在图18所示的制造过程中,棱柱型图案的形成操作的详细流程图。
请参阅图18所示,此制造过程包括:一传统操作流程,形成上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图中未显示此流程);操作流程S1,形成下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操作流程S2,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一成型框架上以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操作流程S3,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中注塑导光板模具。
操作流程S1包括:子流程S1a,在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棱柱型图案;子流程S1b,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其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角度;子流程S1c,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以及子流程S1e,藉由利用一种切削装置切削成型面的一部分而形成一上升成形斜面。
请参阅图18和图19所示,子流程S1a包括:子流程S1a1,形成一水平棱柱型图案,其具有固定深度;以及子流程S1a2,形成一上倾棱柱型图案,其深度是逐渐变化的。
传统操作流程是利用传统的技术来执行,故为简明起见将省略其详细描述。但是这种传统技术仍然被并入本发明。传统操作流程与操作流程S1是独立执行的。先执行这两个操作流程中的任何一个都可,因为最终的上、下端主芯是独立安装于成型框架中的。如果有必要,还可使用一滑动芯在导光板的光接收面上塑造一固定图案。
图20是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五实施例中,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制造过程流程图,第五实施例是对图18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改进。
参照图20,除了子流程S1e直接在子流程S1a之后执行以外,第五实施例实质上与第四实施例相同。也就是说,关于第五实施例的制造过程包括:一传统操作流程,形成上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图中未显示此流程);操作流程S1,形成下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操作流程S2,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一成型框架上以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操作流程S3,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中注塑导光板模具。操作流程S1″″又包括:子流程S1a,在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棱柱型图案;子流程S1e,藉由利用一种切削装置切削成型面的一部分而形成一上升成形斜面;子流程S1b,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其相对于棱柱型图案具有一角度;以及子流程S1c,在此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图21是在图18与图19所示的制造过程中,在下端主芯上形成棱柱型图案的操作流程S1的视图。图22是下端主芯的成型面的斜透视图,其中该下端主芯上已藉由图21所示的操作流程S1形成棱柱型图案。
在图21与图22中,与下端主芯500的大小相比,棱柱型图案506的大小被放大了很多以便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请参阅图21所示,棱柱型图案506形成于下端主芯500的成型面503上,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502沿Y轴方向延伸。棱柱型图案506是藉由利用一切削块504在Y轴方向上反复切削成型面503而形成,使棱柱型图案506具有图案槽和图案脊。
据此,棱柱型图案506的截面形状取决于切削块504的切削面形状和相邻图案槽之间的距离。在此实施例中,切削块504的切削面为三角形,相邻图案槽之间无间距。因此,棱柱型图案506具有锯齿状截面。棱柱型图案506的底端和顶端分别形成图案槽510和图案脊512。
如图19和图21所示,棱柱型图案506具有不均匀的深度。也就是说,当用切削块504沿靠近芯表面502的方向切削成型面503时,切削块504的切削路径为:在与芯表面502相隔一预定距离l1或更长距离以外的第一区域中,切削路径平行于Y轴方向;在从芯表面502到与芯表面502相隔此预定距离l1的一点之间的第二区域中,切削路径相对于Y轴方向成一预定角度向上倾斜。预定距离l1最好是在20mm到30mm之间。
因此,如图21和图22所示,成型面503上对应于第二区域的部分保持不变。据此,在第一和第二区域中图案槽510具有三角形截面,而在第二区域中图案脊512具有平头。因此,棱柱型图案506配置以包括一水平棱柱型图案506a和一上倾棱柱型图案506b。
图案槽510与图案脊512之间的垂直距离成为棱柱型图案506的高度(图23中的“h1”),而棱柱型图案506的斜面相对于成型面503具有一预定角度(图23中的“c”)。
图23是图18所示的子流程S1b与S1c的透视图。
在图23中,子流程S1b和S1c是在完成子流程S1a之后用来解释在下端主芯500上形成第一、第二倾斜图案的过程的,对子流程S1b和S1c的解释集中于对切削角的解释。
请参阅图23所示,棱柱型图案506的斜侧面514沿相对于成型面503成一预定角度“c”的方向连续形成。据此,下端主芯500的芯表面502上形成锯齿状图案线516,从而形成图案槽510和图案脊512。在图23中,相邻图案槽之间的距离用宽度“w”表示。
切削块520是用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切削块520与形成棱柱型图案506的切削块504可以相同。但是,切削块520最好是与切削块504不同,因为切削块520与切削块504具有不同的切削角。
把切削块520的切削面放置于图案线516上,开始形成倾斜图案。也就是说,倾斜图案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502开始形成的。据此,倾斜图案是从导光板的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开始形成的。
此倾斜图案沿相对于棱柱型图案506的纵向(即Y轴方向)成一预定角度“a”的方向形成。也就是说,棱柱型图案506是切削块520沿相对于Y轴成预定角度“a”的方向移动并切削而成。因此,倾斜图案在棱柱型图案506上相互交叠,且交叠的图案形成一复合形状的图案。
用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的切削块520的移动路径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一角度“a”。第二倾斜图案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一相反角度“-a”而形成。
也就是说,切削块520先在XY平面上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然后在XY平面上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二倾斜图案。或者,切削块520也可先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二倾斜图案,然后再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移动以形成第一倾斜图案。也就是说,第一、第二倾斜图案两者中先形成哪个都可以。
此外,切削块520沿相对于Z轴成一预定角度的方向上移,使倾斜图案从初始切削点开始上升。如图23所示,切削块520从芯表面502的初始切削点开始沿相对于Z轴成一预定角度“b”的方向上移。据此,当远离芯表面502时,倾斜图案的深度减小,故而当远离芯表面502时,此倾斜图案逐渐变细。
因此,当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下端主芯塑造导光板时,一倾斜图案形成于导光板上,此倾斜图案的特征在于当远离导光板的底面与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时,此倾斜图案逐渐变细。
预定角度“b”最好确定为使形成倾斜图案的区域距离芯表面502的长度“l2”(参见图24)可限制在20mm到50mm范围内。
切削块520从图案线516沿相对于Y、Z轴成预定角度的倾斜路径移动以切削斜侧面514,从而形成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
在这里,第一倾斜图案可沿相对于Y轴成顺时针角度“a”的方向形成,而第二倾斜图案可沿相对于Y轴成逆时针角度“-a’的方向形成,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术语“第一倾斜图案”和“第二倾斜图案”仅仅用来区别两种不同的倾斜图案。
平图案脊112的高度“h1”最好是约为10μ到20μ之间,且最佳为大约15.98μ。斜侧面514的角度“c”最好是约为50°。图案脊112的宽度“w”最好是约为50μ。
角度“a”最好在5°到60°之间。长度l2最好是在大约20mm到50mm之间。角度“b”可藉由等式[tan b=h1/l2]计算出。
图24是藉由图21与图23所示的操作而形成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图案的分布及形状的斜透视图。
请参阅图24所示,在与芯表面502相距l1的区域内形成上倾棱柱型图案506b,而在与芯表面502相距l2的区域内第一与第二倾斜图案相互交叠,从而形成一复合形状的图案。相反地,在与芯表面502相隔l1或更长距离以外的区域中只形成水平棱柱型图案506a。
图25是图24所示的子流程S1e的图形,用来解释在成型面上形成上升成形斜面的过程。
参照图25,在芯表面502一端形成的图案槽510具有尖头,而图案脊512具有平头。图案槽与图案脊藉由具有图案线516的斜侧面514相连。
在这种状态下,平图案脊512的上端部分利用一上升成形切削块523从芯表面502开始沿相对于Z轴成一预定角度“d”的方向进行切削,从而形成一上升成形斜面。此上升成形斜面形成于距离芯表面502一预定长度l3的区域内。
图26是图25所示的子流程之后形成的下端主芯的成型面的斜透视图。
请参阅图26所示,由于平图案脊512的上端已利用上升成形切削块523削除,故平图案脊512的高度减小。据此,在预定距离l3内形成平图案脊512′,其高度小于平图案脊512。此预定距离l3最好是在20mm到40mm之间。距离l1、l2及l3根据以下各选项来确定,如棱柱型图案的齿距(pitch),棱柱角,导光板的厚度、高度及宽度,反射镜的结构及材料,以及注塑条件。
图27是图26所示的下端主芯的展开前视图。
请参阅图27所示,虚线表示具有不均匀深度的水平棱柱型图案506a的截面轮廓线,实线表示最后芯表面502的轮廓线。如图27所示,棱柱型图案的斜侧面与垂直于成型面的直线间具有一预定角度“a”。
“h1”表示水平棱柱型图案506a的深度,而“h2”表示芯表面502所在处棱柱型图案的深度。
“f”表示图案脊512′的宽度,而“w”表示相邻图案槽510之间的间距。
图28是沿图26与图27中所示的直线I-I打开的下端主芯的截面图。
请参阅图28所示,在与芯表面502相距l1的区域内形成上倾棱柱型图案506b,其最大垂直深度为“h4”。在与芯表面502相距l3的区域内形成一上升成形斜面537,其最大垂直高度为“h3”。
请参阅图27与图28所示,深度“h1”与深度“h2”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深度“h4”。
安装具有上述结构的下端主芯于其中的成型壳体的纵截面图类似于图8所示的成型壳体纵截面图,故为简明起见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图29是藉由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四或第五实施例中的制作过程而产生的导光板的底面斜透视图。
在图29中导光板的底面向上,但是在安装于背光单元中时要将其向下安装。
请参阅图29所示,导光板602的底面604上的图案与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的图案相对应。也就是说,成型面上的凸形图案覆盖底面604上的凹形图案。同样地,定型面上的上倾棱柱型图案506b(参见图22)覆盖底面604上的下倾棱柱型图案606b。
而且,定型面上的上升成形斜面537(参见图28)覆盖底面604上的对应面。据此,在与光接收面605相距一预定距离的区域内,形成于底面604上的棱柱型图案606和第一倾斜图案624、第二倾斜图案626的高度减小。
图30是藉由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第四或第五实施例中的制作过程而产生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请参阅图29与图30所示,把光源607绘于图中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成型的导光板602包括:一上表面,即用上端主芯塑造成的光出射面603;以及一下表面,即用下端主芯500塑造成的底面604。
在底面604上与光接收面605相距一预定距离的区域内连续形成对应于上倾棱柱型图案506a的扩散图案和下端主芯500上的第一倾斜图案524、第二倾斜图案526。底面604上的这些扩散图案与芯表面的上升成形斜面的形状相对应,故而当远离光接收面605时在预定距离l3内这些图案的高度减小。在底面604上与光接收面605相隔预定记录l1或更长距离的区域里形成水平棱柱型图案606a,其具有尖图案槽610和尖图案脊612。此水平棱柱型图案606a是从光源607开始沿导光板602的纵向形成的。
根据导光板602的这种结构,从光源607藉由光接收面605进入导光板602的光藉由形成于底面604上的复合扩散图案进行有效扩散,又藉由水平棱柱型图案606a进一步扩散,然后经光出射面603射出。据此,可大大减少穿过导光板602上方的棱镜片的不想要的光的明线。
如上所述,在导光板的底面上接近光接收面的区域内形成的扩散图案可有效地扩散接收到的光。据此,可避免不想要的明线和暗线,从而可保持对应显示板整个区域中的亮度均匀分布。而且,因为利用下端主芯藉由注塑法大批量制造用于背光单元的导光板可价格便宜,故具有极好的再生产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47)
1、一种导光板,用于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
一光出射面,用来发射光;
一底面,配置于该光出射面的对面;
一光接收面,配置于该光出射面一纵向端与该底面一纵向端之间,用来接收从背光单元的光源发射出的光;
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该底面上;
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该底面上相对于该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
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该底面上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是从该底面与该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沿纵向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远离该边逐渐变细。
4、一种导光板,用于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
一光出射面,用来发射光;
一底面,配置于该光出射面的对面;
一光接收面,配置于该光出射面一纵向端与该底面一纵向端之间,用来接收从背光单元的光源发射出的光;以及
一扩散图案,包括:
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该底面上一预定区域中;以及
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该预定区域中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相反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延伸至该底面的整个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光板又包括一垂直图案,其形成于该底面上,从该第一倾斜图案纵向延伸至该底面与该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扩散图案是从该底面与该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开始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扩散图案远离该边沿逐渐变细。
9、一种导光板,用于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
一光出射面,用来发射光;
一底面,配置于该光出射面的对面;
一光接收面,配置于光出射面一纵向端与底面一纵向端之间,用来接收从背光单元的光源发射出的光;
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底面上;
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上相对于该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
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底面上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相反的角度,
其中当远离光接收面时,棱柱型图案、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的高度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棱柱型图案是从该底面与该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沿纵向形成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棱柱型图案包括具有固定深度的水平棱柱型图案和具有倾斜深度的下倾棱柱型图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下倾棱柱型图案靠近该边沿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下倾棱柱型图案的深度靠近该边沿逐渐增大。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是从该底面与该光接收面相接的边沿沿纵向形成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远离该边沿逐渐变细。
16、一种下端主芯,用来塑造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底面,其特征在于该下端主芯包括:
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该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
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该成型面上相对于该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
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该成型面上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棱柱型图案是从该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沿纵向形成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预定角度和该相反角度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沿纵向形成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远离该边沿逐渐变细。
21、一种下端主芯,用来塑造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底面,其特征在于该下端主芯包括:
一扩散图案,包括:
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该下端主芯的成型面的一预定区域中;以及
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该预定区域中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角度。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延伸至成型面的整个区域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下端主芯又包括一垂直图案,其形成于成型面上,从该第一倾斜图案纵向延伸至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跟垂直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的对应芯表面的直线间具有一预定角度,而该第二倾斜图案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该预定角度和该相反角度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扩散图案是从该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形成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扩散图案远离该边沿逐渐变细。
27、一种下端主芯,用来塑造背光单元的导光板的底面,其特征在于该下端主芯包括:
一棱柱型图案,形成于该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
一上升成形斜面,形成于成型面上相对于该棱柱型图案具有一角度;
一第一倾斜图案,形成于该成型面上相对于该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
一第二倾斜图案,形成于该成型面上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棱柱型图案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沿纵向形成的。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棱柱型图案包括具有固定深度的水平棱柱型图案和具有倾斜深度的上倾棱柱型图案。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倾棱柱型图案靠近边沿而形成。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倾棱柱型图案的高度靠近该边沿逐渐减小。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形成的。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远离该边沿逐渐变细。
3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下端主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升成形斜面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边沿开始上升。
35、一种背光单元导光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一上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
形成一下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
藉由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成型框架上而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
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上注塑导光板模具,
其中该下端主芯的形成包括:
在该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一棱柱型图案;
在该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其相对于该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
在该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预定角度和该相反角度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远离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边沿逐渐变细。
38、一种背光单元导光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一上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
形成一下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
藉由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成型框架上而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
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上注塑导光板模具,
其中该下端主芯的形成包括:
在该下端主芯的成型面的预定区域中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以及
在该预定区域中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角度。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延伸至成型面的整个区域中。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成型面上又形成一垂直图案,其从该第一倾斜图案纵向延伸至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芯表面。
41、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跟垂直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的对应芯表面的直线间具有一预定角度,而该第二倾斜图案相对于该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该预定角度和该相反角度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和该第二倾斜图案构成扩散图案,且该扩散图案远离光接收面所对应的成型面边沿逐渐变细。
43、一种背光单元导光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一上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光出射面;
形成一下端主芯,以塑造导光板的底面;
藉由把上、下端主芯安装于成型框架上而组合成一成型壳体;以及
在组合成的成型壳体上注塑导光板模具,
其中该下端主芯的形成包括:
在该下端主芯的成型面上形成一棱柱型图案;
在成型面上形成一上升成形斜面;
在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一倾斜图案,其相对于该棱柱型图案具有一预定角度;以及
在成型面上形成一第二倾斜图案,其相对于第一倾斜图案具有一相反角度。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预定角度和相反角度具有5°到60°的绝对值。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倾斜图案与该第二倾斜图案远离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成型面边沿逐渐变细。
46、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棱柱型图案的形成包括:
形成一水平棱柱型图案,其具有固定深度;以及
形成一上倾棱柱型图案,其深度逐渐变化。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升成形斜面是从导光板的光接收面所对应的成型面边沿开始上升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40073065A KR100651660B1 (ko) | 2004-09-13 | 2004-09-13 |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도광판,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도광판의저면을 성형하는 하측 메인 코어 및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도광판 제조방법 |
KR1020040073065 | 2004-09-13 | ||
KR1020040087046 | 2004-10-29 | ||
KR1020050046680 | 2005-06-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82808A true CN1782808A (zh) | 2006-06-07 |
Family
ID=36773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101028700A Pending CN1782808A (zh) | 2004-09-13 | 2005-09-13 | 导光板,用来塑造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及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0651660B1 (zh) |
CN (1) | CN178280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05603A (zh) * | 2016-11-24 | 2018-06-01 | 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led照明导光板的布光方法 |
CN110076961A (zh) * | 2019-04-28 | 2019-08-02 | 宁波锦辉指针有限公司 | 一种仪表导光板的注塑模具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51661B1 (ko) * | 2004-10-29 | 2006-11-30 | 주식회사 우영 |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도광판,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도광판저면 성형용 하측 메인 코어 및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도광판제조방법 |
KR100793537B1 (ko) * | 2006-07-04 | 2008-01-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니트의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니트 |
JP4307477B2 (ja) | 2006-07-04 | 2009-08-05 |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 導光板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92532A (ja) * | 1996-04-30 | 1997-11-11 | Hokuto Seisakusho:Kk | 液晶表示用導光板とその成形方法 |
JP4142234B2 (ja) | 2000-07-04 | 2008-09-03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20020031566A (ko) * | 2000-10-21 | 2002-05-02 | 다니구찌 이찌로오, 기타오카 다카시 |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백라이트 |
KR20010106393A (ko) * | 2001-11-12 | 2001-11-29 | 윤효철 | 백라이트 장치 |
JP2003279753A (ja) | 2002-03-25 | 2003-10-0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
KR20040029912A (ko) * | 2002-10-02 | 2004-04-08 | 주식회사 솔빛텔레콤 | 도광판 제작방법 |
-
2004
- 2004-09-13 KR KR1020040073065A patent/KR10065166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
- 2005-09-13 CN CNA2005101028700A patent/CN178280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05603A (zh) * | 2016-11-24 | 2018-06-01 | 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led照明导光板的布光方法 |
CN108105603B (zh) * | 2016-11-24 | 2020-09-29 | 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led照明导光板的布光方法 |
CN110076961A (zh) * | 2019-04-28 | 2019-08-02 | 宁波锦辉指针有限公司 | 一种仪表导光板的注塑模具 |
CN110076961B (zh) * | 2019-04-28 | 2024-02-20 | 宁波锦辉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仪表导光板的注塑模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651660B1 (ko) | 2006-12-01 |
KR20060024179A (ko) | 2006-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03460C (zh) | 背面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234027C (zh) | 面光源装置、图象显示装置及导光板 | |
CN1782818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305141C (zh) | 发光光源、发光光源阵列和采用该发光光源的设备 | |
CN1296730C (zh) | 发光设备 | |
CN1920640A (zh) | 发光装置和液晶显示器 | |
CN1282015C (zh) | 照明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612013A (zh) | 面光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装置的设备 | |
CN1993582A (zh) | 导光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导光板的面光源装置 | |
CN1878984A (zh) | 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设备 | |
CN1291253C (zh) | 光波导、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配有它们的信息终端 | |
CN1716024A (zh) |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77120A (zh) | 面状照明系统 | |
CN1571903A (zh) | 面光源装置及其中使用的导光体 | |
CN1924429A (zh) | 背光灯制造方法和背光灯 | |
CN1397827A (zh) | 光导板、其制造方法及具有此光导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450377A (zh) | 投影透镜、投影透镜制造方法和装有该投影透镜的投影仪 | |
CN1886621A (zh) | 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设备 | |
CN1723363A (zh) | 导光板、面光源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1075037A (zh) | 显示装置 | |
CN1607434A (zh) | 导光体,照明装置,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1673830A (zh) | 平板荧光灯及其制造方法 | |
CN1782808A (zh) | 导光板,用来塑造导光板底面的下端主芯及制造方法 | |
CN1942703A (zh) | 导光体及使用其导光体的面发光装置 | |
CN1881031A (zh) | 背光组件、具有它的显示设备及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