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755814A - 光盘和光盘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盘和光盘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5814A
CN1755814A CNA2005100845668A CN200510084566A CN1755814A CN 1755814 A CN1755814 A CN 1755814A CN A2005100845668 A CNA2005100845668 A CN A2005100845668A CN 200510084566 A CN200510084566 A CN 200510084566A CN 1755814 A CN1755814 A CN 1755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ser beam
dvd
recording layer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845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66078C (zh
Inventor
大塚正人
菅谷寿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Memory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Memory 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Memory 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55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5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60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607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7Tracks or pit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73Trac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单面双层光盘包括透光层;由第一激光束存取的第一记录层;中间层;以及由第二激光束存取的第二记录层,其中所述透光层、所述第一记录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第二记录层依次排列在激光束入射方向上,所述透光层的厚度,即从光线入射面到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距离,是550μm至575μm,所述中间层的厚度,即所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距离,是29至47μm,所述第二记录层的面记录密度至少是所述第一记录层面记录密度的三倍。

Description

光盘和光盘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4年9月27日提交的2004-279847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比如DVD,作为数码音像作品等比如电影和音乐的存储介质。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光盘设备,它读取光盘上记录的信息。
背景技术
=DVD标准概述=
正如通常所知,DVD(数字万能盘)作为存储数字影像的光盘。所述DVD已经遍布世界地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存储和发行电影内容(数码产品的出版)。这种DVD是DVD论坛作出的一种标准,已经作为DVD标准(DVD书)而公开(见www.dvdforum.org),并且还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JIS规定。在此将根据120mm DVD-ROM的国际标准,ISO/IEC16448(DVD物理标准之一),给出简要说明。
就所述120mm DVD-ROM而言,共有四种类型的盘片,包括单记录层的单面规格、双记录层的单面规格、单记录层的双面规格以及双记录层的双面规格。对存储和发行内容比如电影而言,主要使用所述两类单面规格。就光盘容量而言,单面单层光盘具有4.7GB的容量,单面双层光盘在每层上具有4.27GB的容量(每片光盘8.54GB)。
=单面单层DVD=
图1显示了单面单层DVD光盘10的基本结构和光头之间的关系。正如众所周知,在所述DVD光盘10的结构中,两个光盘基片相互粘合,每个厚度为0.6mm,所述基片之一是信号基片11,另一个是空白基片14。所述两个基片利用粘附层24相互粘合,以便把记录层20置于其间。通常,由称为聚碳酸脂的塑性材料通过使用注模机制成这些基片。
注意,影像信息、数据信息等以冲压凹坑的形式记录在所述信号基片11的螺旋轨道上。在所述记录层读取信息的红色激光30(波长:650nm)被物镜35(NA:0.6)汇聚,并且通过所述信号基片11中的透光层13聚焦在所述记录层20上。
图2A和2B中每一幅都显示了从所述单面单层光盘的入射面12观察时所述记录层的位置。图2A显示了常规使用的正常单层的情况,其中所述透光层13厚度的中心值是600μm,所述记录层与所述入射面的距离在570μm至630μm范围内。设定这个值时考虑了所述物镜35的球面像差。在单面单层光盘的情况中,假若情况如图2B所示,符合所述透光层13厚度的中心值是565μm,而且所述记录层与所述入射面的距离在550μm至580μm范围内,这种情况最近已经加入薄单层的情况成为DVD标准(见www.dvdforum.org或DVD书)。
=单面双层DVD=
图3显示了单面双层DVD光盘15的基本结构和光头之间的关系。正如众所周知,这种光盘包括第一记录层21和第二记录层23。这两个记录层都是从所述光盘的一面存取,并且能够再现信号。如图3所示,当从光线入射面17观察时,在透光层18的另一面上,所述第一记录层21处于较近的位置,所述第二记录层23处于较远的位置。通过使透镜传动装置移动物镜35,所以所述物镜35能够进行层间跳跃,从而实现了所述各个记录层的存取。
上述双层光盘的制造具有一个主要特征:制造所述光盘的方式能够与制造所述单面单层光盘几乎相同。首先,通过使用注模机,分别准备好信号基片16和信号基片19,在前者上形成所述第一记录层21,在后者上形成所述第二记录层23。下一步,在所述第一记录层21附着半透明薄膜,在所述第二记录层23附着高反射率薄膜。此后,所述两个基片利用中间层25以所述记录层面向内的方式相互粘合。因此完成了所述单面双层光盘的制造。
图4显示了从所述单面双层光盘的入射面17观察时所述记录层的位置。考虑到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和所述记录层之间的串扰,所述第一记录层21的位置受到以下限制:与所述入射面的距离最小为550μm,所述第二记录层23的位置受到以下限制:与所述入射面的距离最大为640μm。此外,所述两层之间的距离(所述中间层25的厚度)限制为55μm±15μm(从40μm到70μm包含两端)。这个中间层25的厚度通常为当所述两个基片相互粘合时形成的粘附层厚度。在实际制造过程中,确定所述中间层25的厚度时考虑了所述信号基片16的粘合精度和注模精度。
=记录层的反射率等等=
此时,记录层的反射率确定如下。
单层光盘:45-85%(有PBS)或60-85%(没有PBS),圆偏振光。
双层光盘:18-30%(有PBS)或18-30%(没有PBS),圆偏振光。
此外,指示光盘反射率的信息位于数据帧中4字节ID(标识数据)之中的第29位。在此,
0b:所述反射率大于40%的情况(有PBS)
1b:所述反射率小于或等于40%的情况(有PBS)除了所述以上情况,所述ID还包括以下情况。
区域类型:第27-26位
               00b  在数据区
               01b  在导入区
               10b  在导出区
               11b  在中间区
数据类型:第25位
               0b  只读数据
               1b  非只读数据
层号:第24位
               0b  双层光盘的层0或单层光盘
               1b  双层光盘的层1
此外,至于指示光盘是包括一层还是两层的信息,由控制数据域中(BP2)定义了光盘结构,并且第6-5位显示了记录层的数目。
00b   单层
01b   双层
其它:保留
不仅如此,单层光盘和双层光盘之间每一层的容量不同。这是因为线记录密度中的差异所致。所述记录密度在(BP3)中定义,并且第7-4位显示所述线记录密度如下。
0000b:0.267μm(单层光盘线记录密度)
0001b:0.293μm(双层光盘线记录密度)
=下一代DVD=
同时,正如最近的广泛宣传,为了满足在一张光盘上存储HD(高清晰度)影像的需求,已经提议了HD DVD,通过使用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后文称之为蓝紫色激光),它的密度至少增至DVD密度的三倍。此外,所述DVD论坛对所述HD DVD的标准化已经在进行中(见www.dvdforum.org。所述HD DVD尚未商品化。)
所述HD DVD的光盘结构与常规的DVD相同。至于它的容量,单面单层光盘具有15GB的容量,双面双层光盘具有30GB的容量。这些大容量是通过新技术实现的,比如缩短激光束的波长、增加NA、改进调制方法以及新信号处理(PRML:部分响应和最大似然)。
图5显示了单面双层HD DVD光盘40的基本结构和光头之间的关系。所述HD DVD具有不同的球面像差、不同的倾斜彗形象差等。这是由于从所述光盘读取信息的激光束60,从红色激光束(650nm)缩短至蓝紫色激光束(405nm),以及物镜65的NA从0.6增至0.65。因此,实际的HD DVD光盘与DVD相比,第一记录层51和第二记录层53的位置、中间层55的厚度等略微不同。
图6显示了从入射面46观察时所述单面双层HD DVD光盘之所述记录层的位置。随着所述波长缩短和所述NA增大,所述球面像差变得更为严重。因此,所述第一记录层51的位置限制在从578μm至622μm的范围之内。所述两层之间的距离(所述中间层55的厚度)被设定为20μm±5μm(15μm至25μm)。
=现有的DVD和下一代DVD =
如上所述,已经提议了能够存储HD影像的高容量HD DVD。为所述HD DVD新设计的HD DVD设备(驱动器或播放机)能够设计为不仅读取HD DVD光盘,而且也能读取DVD光盘。然而,所述HDDVD的记录密度、调制方法、信号处理、轨道格式等许多部分不同于所述DVD。因此,使用常规DVD设备(驱动器或播放机)无法读取所述HD DVD。确切地说,所述常规DVD设备的问题在于,不仅不能读出所述HD DVD光盘上记录的HD电影内容,也不能读出常规DVD电影内容。所以,所述问题已经变为阻碍所述HD DVD普及的因素。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使一片光盘既能够存储HD DVD信息又能够存储DVD信息。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光盘包括透光层;由第一激光束存取的第一记录层;中间层;以及由第二激光束存取的第二记录层,其中所述透光层、所述第一记录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第二记录层依次排列在激光束入射方向上,所述透光层的厚度,即从光线入射面到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距离,是550μm至575μm,所述中间层的厚度,即所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距离,是29至47μm,所述第二记录层的面记录密度至少是所述第一记录层面记录密度的三倍。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读取记录在光盘上信息的光盘设备包括光头,配置为产生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以及控制器,配置为使所述光头选择性地产生所述第一激光束和所述第二激光束中的任何一种,其中所述光盘具有透光层、由所述第一激光束存取的第一记录层、中间层以及由所述第二激光束存取的第二记录层,所述透光层、所述第一记录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第二记录层依次排列在激光束入射方向上,所述透光层的厚度,即从光线入射面到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距离,是550μm至575μm,所述中间层的厚度,即所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距离,是29至47μm,所述第二记录层的面记录密度至少是所述第一记录层面记录密度的三倍。
根据本发明,可能提供一种光盘,其中从所述光盘的一面,能够由第一激光束(红色激光)存取第一记录层(等效于DVD层),并且能够由第二激光束(蓝紫色激光)存取第二记录层(等效于HD DVD层)。因此,DVD电影内容和HD DVD电影内容都能够存储在一片光盘中。确切地说,所述光盘变为一种组合光盘,既能存储SD影像也能存储HD影像。
因此,常规DVD兼容的光盘设备再现DVD内容。新的HD DVD兼容的光盘设备能够再现HD DVD内容,或者既能够再现HD DVD也能够再现DVD电影内容。
例如,假若相同的电影准备为DVD内容和HD DVD内容,它们都存储在一片光盘中,那么仅仅具有DVD兼容光盘设备的用户可以观看所述DVD电影内容。而具有HD DVD兼容光盘设备的用户可以观看所述HD DVD电影内容。
即使目前没有所述HD DVD兼容光盘设备的用户,如果他在将来购买了所述HD DVD兼容光盘设备,也能够用他已经购买的光盘欣赏HD影像,而无须新买HD DVD光盘。因此,本发明为所述用户提供了巨大的利益。
参考附图阅读本说明书的说明,本发明与上不同的其他特性和目的将会变得一目了然。
附图简要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现在连同附图一起参考以下的说明,其中:
图1显示了单面单层DVD光盘的基本结构和光头之间的关系;
图2A显示了正常单层情况下在所述单面单层DVD光盘中记录层的位置;
图2B显示了薄单层情况下在所述单面单层DVD光盘中记录层的位置;
图3显示了单面双层DVD光盘的基本结构和光头之间的关系;
图4显示了在所述单面双层DVD光盘中两个记录层的位置;
图5显示了单面双层HD DVD光盘的基本结构和光头之间的关系;
图6显示了在所述单面双层HD DVD光盘中两个记录层的位置;
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和再现光学系统之间的关系;
图8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光盘和红色激光束之间的关系;
图9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光盘和蓝紫色激光束之间的关系;
图10是DVD标准光盘设备的框图;
图11A和图11B显示了所述DVD标准的所述光盘设备执行的操作流程;
图12是HD DVD标准光盘设备的框图;
图13A和图13B显示了所述HD DVD标准的所述光盘设备执行的操作流程;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设备框图;
图1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所述光盘设备执行的操作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的讲解,至少将澄清以下事项。
=光盘的基本结构=
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光盘70和光头之间的关系。所述光盘70由第一基片71和第二基片72组成。由半透明薄膜制作的第一记录层(等效于DVD层)81在靠近激光束的入射面73一面上形成,由高反射率薄膜制作的第二记录层(等效于HD DVD层)83在远离所述入射面73的另一面上形成。
图8显示了通过使用红色激光束30再现所述第一记录层(DVD层)81时的情形。图9显示了通过使用蓝紫色激光束65再现所述第二记录层(HD DVD层)83时的情形。首先,为了能够使用所述蓝紫色激光束再现所述HD DVD层83,参考图6,所述HD DVD层83必须位于距离所述入射面578μm至622μm(包括两端)的范围之内(球面像差限)。此外,在图2B所示的薄单层情况下,所述DVD层81必须位于距离所述入射面550μm至580μm(包括两端)的范围之内(最小值550μm是球面像差限)。同时,确定中间层85的厚度时考虑了所述DVD层81和所述HD DVD层83之间造成的串扰。在HDDVD的情况下,其厚度不小于15μm,在DVD的情况下为40μm。然而,在任一情况下,其厚度都取决于光学系统。
所述第一基片71中形成了所述DVD层81,并且使再现所述HDDVD层83的所述蓝紫色激光束透过。所以,考虑到这个基片的注模精度,透光层87的厚度设定为550μm至575μm(包括两端)的范围。具体地说,所述DVD层81位于距离所述入射面73从550μm至575μm的范围之内。±12.5μm的注模精度比在薄单层情况下的±15μm更严格,但是比在所述HD DVD(在所述中间层的最大值是25μm的情况下)情况下的±9.5μm宽松。
考虑到所述HD DVD层83必须位于距离所述入射面578μm至622μm(包括两端)的范围之内,所述中间层85的厚度是从最小值:578μm-550μm=28μm到最大值622μm-575μm=47μm的范围之内。所述中间层85的最大值随着所述DVD信号基片71的注模精度提高而增大。反之,如果所述注模精度降低,其所述最大值减小。
=反射率等等=
其次,在已经大规模推向市场的常规DVD设备中,为了把上述光盘识别为单面薄单层光盘,如图8所示,来自所述DVD层81的信号光Irs必须大于或等于所述红色激光束30的45%。同时,在把蓝紫色激光束60照射到同一光盘上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来自所述HDDVD层83的信号光Ibs必须由这束光线聚焦并服从循迹伺服,而且必须能够再现信号。
所述HD DVD标准关于所述蓝紫色激光束的反射率规定如下。
在HD DVD-ROM的情况下,
单面单层光盘:
40%到70%(包括双折射)
单面双层光盘:
18%到32%(包括双折射)
在可重写HD DVD的情况下(在系统的导入区),
单面单层光盘:
4%到8%(包括双折射)
在本发明的所述光盘情况下,所述HD DVD层置于与所述单面双层HD DVD-ROM光盘相同的位置。因此优选情况下,所述反射率处于这个规定的范围之内。然而,至于这种光盘的所述HD DVD层,由于所述HD DVD尚未商品化,在所述HD DVD标准中就能够包括新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反射率的下限需要大于所述可重写光盘的下限。
在图4所示的所述单面双层DVD光盘情况下,再现光是所述红色激光束30。因此,通常使用Au、Si等作为所述第一记录层21的半透明薄膜,并使用廉价的Al合金制作所述第二记录层23,它是所述高反射率薄膜。
然而,在图6所示的所述HD DVD情况下,如果使用Au或Si,则难以在恰当的范围之内为所述蓝紫色激光束形成半透明层。因此,最近使用Ag合金制作所述第一记录层51的所述半透明层,使用Ag合金、Al合金等制作所述第二记录层53的所述高反射率薄膜。
在以下将介绍的情况下,所述光盘70的DVD层(所述半透明薄膜)51由Ag合金形成,其所述HD DVD层(所述高反射率薄膜)53由Al合金形成。
图8显示了使所述红色激光束30入射到所述光盘70的情形。根据所述第一基片71对所述红色激光束30的折射率,所述入射面的反射率(Rrs)设置为4.8%(无增透膜)。所述透光层87也被用作所述HD DVD层的透光层。因此,如果双折射为60nm的双程,由所述双折射减少的振幅高至8.2%。所以,为了使来自所述DVD层81的所述信号光Irs大于或等于所述入射光Ir的45%,所述DVD层的反射率Rr1是54%(=45%/(0.9522×0.918))。
其次,所述半透明DVD层51对所述红色激光束30的透射系数是46%(当Rr1是54%时),并且由Al合金形成的所述高反射率薄膜的所述HD DVD层53的反射率是85%。因此,来自所述HD DVD层53的噪声光Irn是所述入射光Ir的15%(=0.9522×0.918×0.462×0.85×100%)。这个值近似为图4所示的所述单面双层DVD光盘值的一半。
下一步,图9显示了使所述蓝紫色激光束65入射到所述光盘70的情形。所述蓝紫色激光束65在所述入射面上的反射率(Rbs)是5.6%,所述透光层87由双折射减少的振幅高至20%(60nm的双程),所述半透明DVD层的反射率Rb1是48.2%。因此,所述DVD层的透射系数是38.6%。如果由所述高反射率薄膜形成的所述HD DVD层的反射率Rb2是88%,信号光Ibs就是所述入射光Ib的9.2%(=0.9442×0.8×0.3862×0.87×100%)。此外,来自所述DVD层的噪声光Ibn是所述入射光Ib的34.4%(=0.9442×0.8×0.482×100%)。
如果所述双折射被压制到40nm,与所述可重写光盘双折射相同,由所述双折射减少的振幅就是9.3%,并且上述计算值可以乘以1.13。所以,所述信号光Ibs设置为10.4%,所述噪声光Ibn设置为38.9%。
=层间串扰和中间层=
下一步,将考虑层间串扰和中间层的厚度。在图8中,当使用所述红色激光再现所述DVD层81时,透过此层的光在其上的所述HDDVD层83上反射,并且再次透过所述DVD层81。再现光学系统具有把所述DVD层81成像在光电探测器表面上的作用。因此,在所述HD DVD层83上反射的噪声光Irn对所述光电探测器的贡献是所述中间层厚度的平方。
在图4所示的所述单面双层DVD光盘中,所述中间层的最小厚度值设置为40μm。使用该值,所述层间串扰设定的水平不会引起问题。此外,对所述第一记录层21确定的反射率,使设定的从所述两层反射的光近似相等。
如图8所示,如果使用所述红色激光束30再现所述DVD层81,那么来自所述HD DVD层83的所述噪声光Irn是所述入射光的15%,即所述DVD层81发出的所述信号光Irs之45%的1/3(15/45)(双折射:60nm)。该值表明,尽管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从其最小值40μm减少至23μm(=40μm/√3),所述层间串扰却不变。
下一步,如图9所示,如果使用所述蓝紫色激光束65再现所述HD DVD层83,那么所述信号光Ibs是所述入射光的9.2%。同时,所述噪声光Ibn是所述入射光的34.4%,即是所述信号光Ibs的3.74倍。根据所述HD DVD的标准的规定,所述中间层的最小厚度值是15μm。因此,为了把所述噪声光降低至等效水平,所述中间层的最小值可以设置为29μm(=15μm×√3.74)。具体地说,如果所述中间层的厚度在29μm至47μm的范围之内,所述层间串扰就不会引起问题。
在实际情况下,所述HD DVD中的粘合精度也能够改进至大约±3μm。因为所述中间层的最小值改进至大约19μm,优选情况下将所述中间层的厚度设置在大约40±5μm。
=旗标信息=
下一步将介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设置所述光盘的旗标。所述DVD层81需要作为正常的单面单层DVD对待。所以,数据帧中的ID以及控制数据区中物理格式信息的(BP2)设置为所述单面单层光盘。
同时,对于所述HD DVD层83,数据帧中的ID以及控制数据区中物理格式信息的(BP2)设置为所述单面单层光盘。
优选情况下,指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光盘具有两层——包括所述DVD层和所述HD DVD层——的旗标使用了控制数据区中物理格式信息中(BP2)盘片结构中的若干保留位。在层类型中有两个保留位(b7和b3)未使用。这些位不仅在ROM中保留,在可重写的、R型等中也保留着。因此,这些位被视为没有影响。
(BP2)光盘结构
b3 0b  保留
   1b  第一层为DVD层,第二层为HD DVD层
=由DVD标准的光盘设备实现的再现=
下一步将参考图10、图11A和图11B,介绍使用常规DVD设备再现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盘的情况。图10显示了熟知的常规DVD设备的主要结构。图11A和图11B显示了其运行流程和聚焦伺服。
当所述常规DVD设备装入了本发明的所述光盘70时,主轴电机100旋转至预定转数。下一步,容许周期驱动电流流入聚焦ACT 116,而且光头沿轴向上下移动。所以,从再现信号产生的聚焦信号206周期地出现。来自所述DVD层的聚焦信号电平是来自所述HD DVD层信号电平的三倍大。因此,大多数DVD设备将此光盘识别为单面单层DVD光盘,而且开启对所述DVD层的聚焦伺服,如引用号207指示。
所以,短暂的设置时间之后,聚焦被设定(210)。随后开启循迹伺服,并且在所述光盘的适当位置执行循迹(211)。在这种状态下,读取数据帧中的ID(220),而且检验所述光盘的区域类型、反射率、层号等。此后,驱动径向ACT 117,移动至所述光盘的导入区(221)。当移动至所述光盘的控制数据区时(222),就读取物理格式信息中的层数(BP2)和层类型,并且核实所述光盘是所述单面单层DVD光盘。随后再现DVD影像(223)。
取决于设备不同,存在着以下情况:尽管所述HD DVD层的信号电平低,所述光盘还是被判定为单面双层DVD光盘,而且读取了所述HD DVD层。然而,由于从所述HD DVD层无法得到预定信号,就会再次试图在所述DVD层上聚焦,以便读出所述DVD层。因此,不会出现问题。
=由HD DVD标准的光盘设备实现的再现=
下一步将参考图12、图13A和图13B,介绍使用蓝紫色激光束的HD DVD设备的情况。首先,容许周期驱动电流流入聚焦ACT 116。此后,根据聚焦信号识别出有两个记录层,并且根据其电平差异识别出光盘是本发明的光盘。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再现信号的增益(230),并且在所述HD DVD层上执行聚焦(240)。短暂的设置时间之后,聚焦被设定。随后当开启循迹伺服时(241),在适当位置上设置循迹状态。
随后,读取数据帧中的ID(250),而且检验所述光盘的区域类型、反射率、层号等。此后,驱动径向ACT 117,移动至所述光盘的导入区(251)。当移动至所述光盘的控制数据区时(252),就读取物理格式信息中的(BP2)b3、层数和层类型,并且核实所述光盘是所述单面单层DVD光盘。随后再现HD DVD影像(253)。
=由同时兼容DVD和HD DVD标准的光盘设备实现的再现=
下一步将参考图14和15,介绍根据本发明的兼容设备,它既使用红色激光束也使用蓝紫色激光束。在这种兼容设备中,所述蓝紫色激光束首先聚焦光盘上,并驱动聚焦ACT 116。
之后,根据聚焦信号,判定所述光盘是本发明的光盘(203)。此后,控制再现信号的增益(230),并且在所述HD DVD层上执行聚焦(240)。随后开启循迹(241),读取数据帧中的ID(250),移至所述光盘的导入区(251),并且读取控制数据区中的物理格式信息(252)。根据(BP2)光盘结构层类型的b3旗标,核实是本发明光盘。随后检验层号和层类型,并且识别出当前正在存取的层就是所述HD DVD层。因此再现HD DVD影像(253)。
其次,当用户使用输入端子190选择DVD时(191),就控制再现信号的增益(205),在所述DVD层上执行聚焦(210),开启循迹(211),并且检验数据帧中的ID(220)。随后,移至所述光盘的导入区(221),检验控制数据区中的旗标(222),并且再现DVD影像。如果所述用户选择HD DVD(192),使用以上说明的方法能够再现HD DVD影像(253)。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一片光盘上能够形成DVD和HD DVD。在现有的DVD设备中再现所述DVD层,在所述HD DVD标准对应的所述HD DVD设备中再现所述HD DVD层。在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兼容设备中,既能够再现所述DVD层也能够再现所述HD DVD层。在结合所述现有DVD标准的产品和新的HD DVD标准产品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向一般用户稳步地发行所述HD DVD标准的产品。
=其他实施例=
在以上实施例中,介绍了由Ag合金形成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半透明薄膜的情况。然而,如果可以选择地设置对具有不同波长的两种激光束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就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性能。
例如,假若所述第一记录层由相互作用的多层薄膜等形成,对于所述第一激光束(红色激光束)的反射率能够被设置为高于所述第二激光束(蓝紫色激光束)的反射率,此外所述第一记录层对所述第二激光束的透射率能够被设置为高于其对所述第一激光束的透射率。
尽管已经详细地介绍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当指出,其中能够作出多种改变、取代和替换而不脱离附带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单面双层光盘,包括:
透光层;
由第一激光束存取的第一记录层;
中间层;以及
由第二激光束存取的第二记录层,
其中,所述透光层、所述第一记录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第二记录层依次排列在激光束入射方向上,
所述透光层的厚度,即从光线入射面到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距离,是550μm至575μm,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即所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距离,是29至47μm,并且
所述第二记录层的面记录密度至少是所述第一记录层的面记录密度的三倍。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其中,所述第一记录层对所述第一激光束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45%,而且所述第二记录层对所述第二激光束的反射率大于或等于8%。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其中,所述第一记录层对所述第一激光束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二记录层对所述第二激光束的反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其中,所述第一记录层对所述第二激光束的透射率大于所述第一记录层对所述第一激光束的透射率。
5.一种读取记录在光盘上信息的光盘设备,包括:
光头,配置为产生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以及
控制器,配置为使所述光头选择性地产生所述第一激光束和所述第二激光束中的任何一种,
其中,所述光盘具有透光层、由所述第一激光束存取的第一记录层、中间层以及由所述第二激光束存取的第二记录层,
其中,所述透光层、所述第一记录层、所述中间层以及所述第二记录层依次排列在激光束入射方向上,
所述透光层的厚度,即从光线入射面到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距离,是550μm至575μm,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即所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距离,是29至47μm,
所述第二记录层的面记录密度至少是所述第一记录层的面记录密度的三倍。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用户通过用户接口的输入,选择所述第一激光束和所述第二激光束中任何一束。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从收到的光盘试验读取信息的初始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二激光束。
8.根据权利要求6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从收到的光盘试验读取信息的初始过程中选择所述第二激光束。
9.根据权利要求7的光盘设备,其中,在所述初始过程中能够读取信息时,所述控制器保持选择所述第二激光束,直至所述用户通过所述用户接口进行输入,指明选择所述第一激光束。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光盘设备,其中,在所述初始过程中能够读取信息时,所述控制器保持选择所述第二激光束,直至所述用户通过所述用户接口进行输入,指明选择所述第一激光束。
CNB2005100845668A 2004-09-27 2005-07-27 光盘和光盘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60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79847 2004-09-27
JP2004279847A JP2006092702A (ja) 2004-09-27 2004-09-27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5814A true CN1755814A (zh) 2006-04-05
CN100466078C CN100466078C (zh) 2009-03-04

Family

ID=35500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456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6078C (zh) 2004-09-27 2005-07-27 光盘和光盘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88702B2 (zh)
EP (1) EP1640982A3 (zh)
JP (1) JP2006092702A (zh)
KR (1) KR20060051131A (zh)
CN (1) CN100466078C (zh)
TW (1) TW20062310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64325A (ja) * 2004-12-02 2006-06-22 Memory Tec Kk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デジタル作品出版物
JP2006164366A (ja) * 2004-12-06 2006-06-22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JP2007080303A (ja) * 2005-09-09 2007-03-29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1421788B (zh) * 2006-04-13 2011-01-19 日本先锋公司 信息重放装置和方法
CN102027540A (zh) * 2008-05-14 2011-04-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存档数据的记录介质、记录方法、记录装置、再现方法和再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571A (ja) 1991-06-28 1993-01-14 Pioneer Electron Corp 光学式情報記録媒体
JP3008819B2 (ja) 1995-05-31 2000-02-14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
KR100406624B1 (ko) * 1995-09-08 2004-03-24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정보캐리어
KR100242129B1 (ko) 1997-06-18 2000-02-01 윤종용 복수 규격을 만족하는 광 디스크
KR19990020314A (ko) 1997-08-30 1999-03-25 윤종용 서로다른 기록밀도의 다수의 기록면을 가지는 디스크와 디스크 판별방법과 디스크 재생장치
US6931654B1 (en) * 1997-08-30 2005-08-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ybrid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riminating same
JP3968485B2 (ja) 1998-04-09 2007-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マルチレイヤー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マルチレイヤー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JPH11328735A (ja) 1998-05-13 1999-11-30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とこれを利用した光学ピックアップ
KR100680657B1 (ko) * 1998-10-02 2007-02-08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광디스크 재생장치 및 방법
GB9906762D0 (en) 1999-03-25 1999-05-19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cal disc player
US6650612B1 (en) * 1999-03-31 2003-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head and recording reproduction method
JP4192373B2 (ja) 1999-12-10 2008-12-10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
JP2002257134A (ja) 2001-02-28 2002-09-11 Nsk Ltd スイングアーム用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867589B2 (ja) * 2002-02-22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記録媒体の初期化方法
JP2004013947A (ja) * 2002-06-04 2004-01-15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情報記録担体、再生装置、記録装置、記録再生装置、再生方法、記録方法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JP2004071046A (ja) 2002-08-06 2004-03-04 Ricoh Co Ltd 光学的多層情報記録ディスク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ならびに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7443778B2 (en) * 2003-02-27 2008-10-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computer, optical disk player, car navigation system, optical disk recorder, and optical disk server
KR100494475B1 (ko) * 2003-05-21 2005-06-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광 픽업 및 이를 이용한 광 기록재생장치
JP2006164325A (ja) * 2004-12-02 2006-06-22 Memory Tec Kk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デジタル作品出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40982A2 (en) 2006-03-29
JP2006092702A (ja) 2006-04-06
US7688702B2 (en) 2010-03-30
CN100466078C (zh) 2009-03-04
TW200623102A (en) 2006-07-01
US20060092820A1 (en) 2006-05-04
KR20060051131A (ko) 2006-05-19
EP1640982A3 (en) 2006-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6837C (zh) 光盘制作方法、信息记录/再现方法以及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CN1324569C (zh) 信息记录媒介,记录设备,再现设备,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CN101281770B (zh) 多层信息记录媒介,信息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CN1314021C (zh) 光盘装置及信息的记录、再生方法
CN1901074A (zh) 信息存储介质、记录方法以及再现方法和设备
WO2007100139A1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該光情報記録媒体の再生装置、該再生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該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WO2008146459A1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
US7477592B2 (en) Optical disc, optical disc apparatus, optical disk reproducing method, and digital work publication
CN1295326A (zh) 单面读出型两层式光盘及再生磁头
JP5028099B2 (ja) 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および、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の記録装置
TWI329871B (en) Hybrid disk having a plurality of recording layers that are different in format form each other and method of writing data to and/or reading data from the hybrid disk
CN1755814A (zh) 光盘和光盘设备
CN1873793A (zh) 多层信息记录介质及信息装置
US20090290476A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612233A (zh) 信息记录方法及信息记录装置
CN1920994A (zh)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JP2008243304A (ja)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
CN101044558A (zh) 信息存储介质以及记录/再现设备和记录/再现方法
JP2007012146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JP5380331B2 (ja)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再生方法
US20060018635A1 (en) Optical disk, optical disk drive, an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method
JP5034051B2 (ja) 光記録媒体
CN1815582A (zh) 光学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JP2009187653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US20080159115A1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87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887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04

Termination date: 2017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