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734981B - 在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34981B
CN1734981B CN2005100885627A CN200510088562A CN1734981B CN 1734981 B CN1734981 B CN 1734981B CN 2005100885627 A CN2005100885627 A CN 2005100885627A CN 200510088562 A CN200510088562 A CN 200510088562A CN 1734981 B CN1734981 B CN 17349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data
degree
control unit
media acqui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885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34981A (zh
Inventor
M·埃克特
崔炯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 Deutschland GmbH
Original Assigne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filed Critical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ublication of CN1734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4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34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49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 H04W72/569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of the traffic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本发明中,为控制移动通信设备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将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在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加以掌握,并传送至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

Description

在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可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
背景技术
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System,以下用缩写UMTS表示)的架构下,此类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已为人熟知。
一个UMTS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包含一个核心网络(CoreNetwork)、一个移动通信存取网络(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缩写为UTRAN)以及许多移动通信终端装置(User Equipment,缩写为UE)。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设定了一个传输模式,即所谓分频多任务模式(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其中,信号传输在上行链路方向与下行链路方向上,系使用个别指配的频率或频率范围(上行链路方向又名向上通路,意指由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至移动通信存取网络中任一个基站的信号传输方向;下行链路方向又名向下通路,意指由移动通信存取网络中任一个基站,至移动通信终端装置的信号传输方向)。
为了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与移动通信小区中任一个基站间传输数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定义了分为三个协议层的大气接口。至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之大气接口的各个协议层的概述与详细内容,请参考文献文献[1]。
如文献[2]所述,标准化委员会的第三代合作项目(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缩写为3GPP)致力于发展改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藉其分频多任务模式的上行链路方向专用传输信道(DedicatedChannel,缩写为DCH)进行的分组数据传输。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大气接口的三个协议层中,有一个协议层称为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缩写为RRC)。无线资源控制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作用在于建立、卸除及改组物理实质信道、传输信道、逻辑信道、无线信号传送服务(SignallingRadio Bearers)、无线数据传送服务(Radio Bearers),并提供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议层之第一与第二层的所有参数之交换服务。为达此目的,在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各单元与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间,均藉由相当于无线信号传送服务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信息来进行交换。
请参考文献[3]。
为了进行管理,广义来说即在上行链路分组数据传输时,对移动通信终端装置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进行管理,一般而言,移动通信终端装置系于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层面上,对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缩写为RNC),通告传输信道中数据流量的相关信息。这是藉所谓的测量报告信息来完成。如表一所示,在上述情况下,当时具控制权的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将被通告相关传输信道中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也就是无线链路控制(RLC)单元中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以另一种方式可以说是,如文献[3]所述,在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的层面上,将各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中无线链路控制单元的缓冲存储器中,当时有多少尚待传送的数据通知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
在此情况下,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特别是指移动通信终端装置的发射效能、指派的分码多路存取码(CDMA-codes)的数量与其分叉系数(spreading factor)。
如文献[3]所描述,表一表示此类测量结果列表的一个例子: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流量测量结果(Traffic volumemeasurementresults)   OP   从1至无线通信服务最大值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无线数据传送服务特性(RB Identity)   MP   无线数据传送服务特性10.3.4.16
  >无线链路控制之缓冲数据负载(RLC缓冲存储器Payload)   操作程序(OP)   列举式(0,4,8,16,32,64,128,256,512,1024,2K,4K,8K,16K,32K,64K,128K,256K,512K,1024K)   单位为字节(byte),且N Kbytes表示N*1024字节。需要十二个保留值(spare values)。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无线链路控制之平均的缓冲存储器数据负载(Payload)   操作程序(OP)   列举式(0,4,8,16,32,64,128,256,512,1024,2K,4K,8K,16K,32K,64K,128K,256K,512K,1024K)   单位为字节(byte),且N Kbytes表示N*1024字节。需要十二个保留值(spare values)。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无线链路控制之缓冲数据负载偏差(Variance of RLC缓冲存储器Payload)   操作程序(OP)   列举式(0,4,8,16,32,64,128,256,512,1024,2K,4K,8K,16K)   单位为字节(byte),且N Kbytes表示N*1024字节。需要十二个保留值(spare values)。
表一
藉助于这些信息,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此类信息时,可针对移动通信终端装置的相关组态预作处理,例如限缩或提升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可使用的传输格式类别,或进行对另一个移动通信小区的送交(Handover)动作、对专用的物理实质信道或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状态转换的组态改变,尤其是从一个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状态CELL_DCH,转换成一个第二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状态CELL_FACH。
如此将如表一所示之测量结果,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中的无线资源控制单元,传送至通信中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的无线资源控制单元,其中,将每一个无线链路控制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以无线数据传送服务(Radio Bearer,缩写为RB)为单位显示出来。这些数值可以绝对数值(无线链路控制之缓冲数据负载,即RLC缓冲存储器Payload)、平均值(平均无线链路控制之缓冲数据负载,即Average RLC缓冲存储器Payload)或与一定值的偏差(无线链路控制之缓冲数据负载偏差,即Variance of RLC缓冲存储器Payload)表示出来。
标准化委员会的第三代合作项目(3GPP)目前致力于改善经上行链路方向专用传输信道进行的分组数据传输,也就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大气接口分频多任务模式中的上行链路方向,其着眼于提高数据通量和传输速度。为与业已存在的专用传输信道DCH有更好的区别,故引入名为增强型专用传输信道(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的一个新的专用传输信道。这个新的传输信道主要特性包含:以N信道-停止/等待(N-信道停止/等待)的方法为基础,使用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缩写为HARQ)的程序;使用由基站(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亦称为节点基站,即NodeB)控制的一种排程(Scheduling);以及小于或等于10毫秒的数据框长度。
在N信道-停止/等待(N-信道停止/等待)的方法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程序系一种传输确保方法,其中,为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建立N个所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其每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分别代表该停止/等待方法中的一个审核动作。于每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中,将数据传送至网络,并将数据暂存,直到从网络得到已正确接收数据的确认信号(Acknowledgement,ACK)。否则,也就是如果得到数据接收不正确的信号(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则重复地将数据传送到网络。
由节点基站控制排程系一种排程方法,其中,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中的排程,亦即从为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定义的传输格式集合中,选出适合于传输信道的传输格式,系以如下方式来控制:节点基站根据各无线通信小区的数据流通情况,可暂时地限制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使其仅能使用定义于强型专用传输信道的传输格式集合中的几种。
然而至今尚未决定的是,在细节上应如何将数据经由新的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藉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大气接口传送。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式为,根据数据在不同的数据缓冲存储器的优先权,将其分解成所谓的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s,缩写为PQ),然后根据它们的重要性优先级先后进行处理和传送。
如上所述,在传输确保方法(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中,网络将一个数据接收正确或不正确的确认信号传送给移动通信终端装置。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也为此功能设有不同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以在确认数据接收正确之前将数据加以暂存。
在媒体存取控制(MAC)协议层新设定的部分协议层,亦即含设于终端装置端与网络端之所谓的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MAC-e)上行链路实体结构中,具有两个功能。于网络端,依通信协议执行的通信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的实体结构设于节点基站,亦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
以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传输数据,经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大气接口时,可能因为例如恶劣的传输条件,使媒体存取控制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实体结构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只收到代表接收不正确的NAcK信号。此时可能发生的是,优先队列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的数据缓冲存储器已达其上限最大值,且无法再将数据暂存于数据缓冲存储器,故必须将数据舍弃。
在公知技术的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中,并不对网络,尤其是移动通信存取网络传送信号,以通知优先队列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因此,此填满程度在建立或改造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协议层与发射装置资源的实体结构时,不被考虑。
如文献[3]所述,公知技术中,只将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传送至网络。
因此,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根据无线链路控制实体结构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设置新的组态结构。
其缺点为,只在很晚时,亦即在媒体存取控制层的数据缓冲存储器满溢之后,此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缓冲存储器满溢才能被确认。只有在确认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缓冲存储器满溢之后,才可能向网络传送满溢信号。因此造成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中,对数据缓冲存储器满溢之反应过慢。
再者,此解决方式缺点为,尤其是移动通信存取网络的网络,不能获取相关信息,以决定在传输链中的哪一个地方,特别是指在无线链路控制层、媒体存取控制专属层或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层的哪一个单元,产生了传输问题。因此,无法针对个别的实体结构,设置特定的以及配合各种情况之新的组态结构。
文献[4]记述一种方法,其中,终端装置于媒体存取控制层面确认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且根据此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将用作数据传输的无线数据传送服务(RB)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根据上述方法,系以终端装置直接控制数据传输过程,或直接分派用于数据传输的资源。
文献[5]记述一种信息流的控制方法,根据无线链路控制层面或媒体存取控制专属层面的数据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将填满程度传送至媒体存取控制-c-单元,其中,对指派的的资源进行调配,系在使用者设备或网络节点上,进行代表该数据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之信息的通信。
文献[6]记述一种装置与方法,可于高速下行链路分组存取(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的通信系统中,发射与接收服务高速分享控制信道组(serving high speed shared control channel)的信息。
文献[7]记述一种系统与方法,可设置所谓的无线链接协议完成导向式分组数据通信系统(Radio Link Protocol Completion Oriented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系统)。上述方法中,以一个媒体存取控制器确认数据积存,且将含一旗标的BEGIN协议的数据单位传送到一个接收器。一个媒体存取控制的交换程序将开始进行,以响应该正在传送的BEGIN协议数据单元。
文献[8]记述一种方法,可在多重存取式的通信中进行动态指派信道频宽,其中使用会期队列(Session-Queues)。当参与者(使用者)数目高于可用的信道数目时,将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哪一个使用者何时需要哪一个信道的存取通路的机率,且根据计算所得的机率动态地指派信道资源。此信道资源之指派,系利用一个缓冲存储器监视程序进行,系对基站与登录者单元(subscriber units)之间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进行监视。
文献[9]记述一种方法,可控制无线通信系统中数据的传输速率。藉助利用自动重传请求(ARQ)协议无线通信信号或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协议,一个发射器可与至少一个接收器进行通信。根据上述方法,控制数据速率的基础在于,接收器的能在特定时间,处理从发射器接收之通信信号中所含的数据。
文献[10]公开一种方法,可在数字电系统中的一个发射器与一个接收器之间,进行非透明数据的传输(non-transparent datatransmission),其中,对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不透明信道品质进行监控,且当品质超过一个预设阈值时,将更换信道编码基模(channelcoding scheme)。
文献[11]公开一种方法,可在无线电系统中,提供数据传输的流通控制。
文献[12]阐述一种方法,可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提供不同的信道间切换(channel switching)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于在移动通信设备中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提供一种加以控制的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其可尽早确认移动通信设备数据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问题,且可更精确、更配合实际情况地建立移动通信设备之新的组态结构。
此问题的解决手段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其具有权利要求独立所述的特征,可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
本发明的较佳扩展形式系于从属权利要求中加以说明。
本发明之一种移动通信设备中,具有一发射控制装置,系可控制移动通信设备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更设有与该发射控制装置相联系之一媒介撷取控制单元,系设置如下可在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的层面上,控制一个或多个通信协议。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上,至少分别指派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更设置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使可确认少一个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且将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发射控制装置。
本发明之一种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方法中,藉一媒介撷取控制单元,确认指派给媒介撷取控制单元的至少一个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更将代表已确认的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该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射控制装置。该发射控制装置根据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控制移动通信设备所使用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
具体而言,本发明可作如下理解。本发明提供一种设备与方法,以对移动通信终端装置或广义的移动通信设备的数据流量,进行监测发讯,其涉及数据的发射,尤其是从移动通信设备将数据分组发射至移动通信网路,尤其是发射至基站,特别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也就是节点基站,亦即上行链路方向上的数据传输。为利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大气接口的专用传输信道,进行快速且有效的数据传输,本发明系确认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其数据缓冲存储器系优先队列或/与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的数据缓冲存储器,广义而言,系确认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中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并将填满程度送达发射控制装置。
与公知技术相较之不同在于,不像公知技术中在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的层面,本发明在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的层面已发出信号,以通知填满程度,亦即移动通信设备中数据缓冲存储器之超过一预设阈值的填满程度。
如此就可以很简易且低成本的方式,即早发现数据从移动通信设备至移动通信网路的传送问题,并对此问题做出反应,例如,改为将数据送交另一个移动通信小区,或将可使用的传输格式之集合重新改组。
再者,由于不只在媒介撷取控制协议层的层面,亦可选择在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的层面,以取得有关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信息,故可对移动通信设备中别单元的状态,进行精确的分析,藉此分析可对移动通信设备中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进行极为精细的错误诊断与控制。
以下叙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系有关于一种移动通信设备与以对应方式达成功能的方法,其可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
本发明之一具体实施例设置如下。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包括一媒介撷取控制次单元,以及一自动重传请求控制单元。本发明之此具体实施例中,设有复数个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其中,将至少一第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指派给媒介撷取控制次单元,且将至少一第二媒介控制缓冲存储器指派给自动重传请求控制单元。设置媒介撷取控制次单元,使其可确认至少一第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且可将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发射控制装置。可选择性地更设置自动重传请求控制单元,使其可确认至少一第二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且可将代表第二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信息,传送至发射控制装置。
具体而言,本发明之此具体实施例中,自成一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其又含多数个协议层实体结构,例如一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单元与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系同样设置于该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中,其中,对于分别指派给这些单元之所谓的优先队列缓冲存储器,及/或指派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的缓冲存储器,进行关于其填满程度的监控,且以对应各种状态变化的特定方式作出反应,更分别指派所需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
本发明之又一具体实施例中,设置自动重传请求控制单元,使其可执行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
在移动通信设备中,可设置复数个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每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系为暂时储存不同优先权的数据而设。这也就是说,预设不同优先权的数据,将被送往为其优先权所指派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且从缓冲存储器中根据一预设的排程演算读出,更且依据指派给各缓冲存储器的优先权进行传送。
藉本发明之此具体实施例,可针对数据优先权改善并最佳化数据传输。
媒介撷取控制单元之较佳设置如下。仅当填满程度超过一预设阈值时,才将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发射控制装置。如此,藉由此将缓冲存储器之临界填满程度传达给网络的信息,可将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各单元与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间的数据流,减少至事实上需要的传送的信息。
媒介撷取控制单元之较佳设置如下。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处理的数据单位之整倍数,预设该阈值。以此方式,可以适合等待处理的分组数据单位之大小的方式,对缓冲存储器进行监控。
移动通信设备可设置如下。其可确认至少一媒介撷取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且将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其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下称为无线网络控制单元(Radio NetworkController),且/或传送至移动通信基站。
根据已送达的填满程度信息,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及/或移动通信基站重新选出将使用的传输参数,例如一个新的将使用的传输格式,且将其传送至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射控制装置。
发射控制装置可作较佳设置,使其根据来自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器及/或来自移动通信基站的控制信号,控制移动通信设备的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
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可为至少一下列信息:
至少一部分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较佳者为每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
至少一部分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的总和,较佳者为全部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的总和;
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总和,较佳者为全部的第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总和,与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总和,较佳者为全部的第二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总和;及/或
至少一部分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的总和,较佳者为全部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的总和,其中,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系以分时多任务方式(分时多任务方式),共享一个媒介撷取控制数据流通道。
代表至少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之信息,可响应一预设事件的发生,以传送至发射控制装,具体而言较佳者为预设的时间点,尤其是周期性的时间点,换句话说,就是在预设的固定时间间隔之后。
为更减少经大气接口传送,且代表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之信息,本发明中可设置为,传送一差异信息至发射控制装置,此差异信息代表,至少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与一预设填满程度之间的差异,或为至少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与之前已确认且传送至发射控制装置的填满程度值之间的差异。
移动通信设备可较佳地设置成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其更佳地设置为,根据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或多数个协议,进行数据的接收与发射。
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再更佳的设置为,可在属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进行通信,亦即将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设置成,根据属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或多数个协议,接收与发射数据。
具体而言,本发明中,移动通信设备中数据流量信号之传达,系于以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为基础,较佳者为,以优先队列与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协议层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实体结构中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为基础。
在经移动通信存取通路网络(UTRAN)的单元,于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协议层中的实体结构组态中,定义了一个阈值,当超过此阈值时,移动通信终端装置的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协议层之单元应传达信号,将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传送至移动通信存取网络。
在特别本发明的一个特佳实施例中,以一个预设的数据单位之整倍数(N*300位)为基础,定义此阈值。同样地,在到达或超过一特定阈值时,亦以此基础进行数据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信号传达。
在本发明又一具体实施例中,可将移动通信设备的数据缓冲存储器,设置为无线链路控制数据缓冲存储器。
附图说明
以下通过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之实施例。
图1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
图2表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大气接口之协议结构。
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之一第一实施例之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协议层的单元。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之一第二实施例之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协议层的单元。
图5表示一例子,系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随时间的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属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系统100,为了更方便说明,尤其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之移动通信存取网路(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缩写为UTRAN)的元件为例,此网络含许多个移动通信路子系统(RadioNetwork Subsystems,缩写为RNS)101、102,其分别藉所谓的Iu介面103、104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核心网路(Core Network,缩写为CN)105相连。移动通信网路-子系统101、102分别含一个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Radio NetworkController,缩写为RNC)106、107,以及一个或许多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8、109、110、111,其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又称为节点基站。
在移动通信存取网络中,各个移动通信网路子系统101、102之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藉所谓Iur接口112彼此相连接。每一个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层106、107分别监控:给一个移动通信网路子系统101、102中的所有移动通信小区分配移动通信资源。
各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8、109、110、111系分别藉所谓的Iub接口113、114、115、116,与指派给基站的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107之一相连。
具体而言,在通信技术上,每一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在一个移动通信网路子系统101、102内,支持一个或许多个移动通信小区。在任一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8、109、110、111,与下面亦称为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之使用者装置118(User Equipment,缩写为UE)之间,在一个移动通信小区中,信息信号或数据信号将藉一个大气接口传送,该大气接口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又称为Uu大气接口117,其中较佳者为以多重存取的传输程序进行传送。
例如,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分频多任务模式(FrequencyDivision Duplex)中,藉频率或频率范围之对应的分别指派,可将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方向的信号传输分开来(上行链路: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至各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基站108、109、110、111的信号传输;下行链路:从各指派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基站108、109、110、111,至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的信号传输)。
对于多数个使用者,亦即同一个移动通信小区中的多数个有权限的,或登录于移动通信存取网络之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使其信号在技术上互相分离开来,较佳者为藉由正交码来达成,尤其佳者是以所谓的分码多路存取程序(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为基础的方式。
在此情况下应说明的是,图1中为简单说明之故,仅将一个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表示出来。一般情况下,移动通信系统100中,设有任意数量的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
藉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的通信联机,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可与另一个通信装置间建立通信,亦可有选择性地与一个固网的通信装置进行建立通信。
如图2所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大气接口117逻辑上分成三个协议层(图2中以协议层设置200代表之)。实现各个如下所述的协议层之单元(实体结构),不仅设至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亦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8、109、110、111中,或在各个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107中。
图2中,以专用传输信道DCH(Dedicated Channel)之观点,呈现协议的结构200。
图2中的最底层是物理实体层PHY 201,系根据OSI(Open Sytem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中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sationOrganisation)第一协议层加以呈现。
在物理实质层201之上所设的协议层是数据链路层202,系基于OSI参考模型之第二协议层,其又含多数个部分协议层,即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无线链接控制协议层204、分组数据收敛协议层205(PDCP)以及播送/多重播送控制协议层206(BMC)。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大气接口Uu的最上层是移动通信网路层(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协议层),其含移动通信资源控制层207(RadioResource Control)
每一个协议层201、202、203、204、205、206、207对设于其上之协议层,经由预先定义的服务存取通路点提供其服务。
为求更容易理解协议层的结构,将服务存取通路点,以通用的且明确的名称标示如下,例如在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与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间的逻辑信道208、在物理实质层201与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间的传输信道209、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与PDCP-协议层205或BMC协议层206间的无线数据传送服务(RB)210,以及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与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间的信号无线数据传送服务(SRB)213。
图2中所示之协议结构200中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分成上述的协议层与各协议层的单元,亦在垂直方向上,分成所谓的控制协议层面211(Control-Plane缩写为C-Plane)与使用者协议层面212(User-Plane缩写为U-Plane);控制协议层面211含物理实质层201之各部分、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之各部分、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之各部分以及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使用者协议层面212含物理实质层201之各部分、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之各部分、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之各部分、PDCP-协议层205以及BMC协议层206。
藉由控制协议层面211之单元传送的只有控制数据,其为建立、解除和维持通信连结所需,相反地,真正的使用者数据则藉由使用者层面212之单元传送。
有关协议层设置200的细节请参阅文献[1]。
对于每一个协议层或任一个协议层的每一个单元(实体结构),均预设有移动通信之通信架构下的特定功能。
在发射端,物理实质层201或物理实质层201之单元的任务在于,对于从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来的数据,提供经大气接口117之有保障的传输。在此情况下,数据将在物理实质信道(未示于图2中)中形成映像。物理实体层201对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提供其经传输信道209之服务,藉此确认应以哪些特性方式,将数据经大气接口117传输。物理实质层201之单元所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信道编码、调制与分码多路存取码之分叉。物理实体层201或物理实质层201之实体结构,在接收端以对应的方式,执行分码多路存取码之反分叉、反调制与已接收数据的译码,且随后将其传送至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或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之单元,经作为服务存取通路点之逻辑信道208,对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提供其服务,藉此确认所传输的数据之数据类型。至于在发射装置中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的任务,亦即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于上行链路方向进行数据传输时,其主要任务在于,将在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之上的逻辑信道208中的数据,于物理实质层201之传输信道209上形成映像。为此,物理实体层201对传输信道209提供离散的传输速率。
因此,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或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之实体结构,在发射信号的情况下有一个重要功能是,为每一个已组构的传输信道,选择一个适当的传输格式(TF),系根据逻辑信道208当时个别的数据传输速率与个别的数据优先权,此数据系于个别的传输信道209中形成映像,以及根据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UE)中,可资利用的发射资源。一个传输格式中,主要是确定有多少媒体存取控制数据分组单元被发射或递送至物理实体层201,系以单位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中,经überden传输信道209的传输区块(block)表示。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107于建立通信联机时,将不同的传输信道209之许可的传输格式以及许可的传输格式组合,发讯通知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在接收装置中,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之单元,将于传输信道209中接收到的传输区块,又分送给逻辑信道208。
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或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之单元,通常含三个逻辑单元。所谓的媒体存取控制专属(Dedicated)单元处理使用者数据与控制数据,其经对应的专用逻辑信道(Dedicated TrafficChannel)与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于专用传输信道DCH(Dedicated Channel)形成映像。
媒体存取控制/分享单元处理使用者数据与逻辑信道208之控制数据,其于共享的传输信道209上,例如于上行链路方向的共享传输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或于下链方向的共享传输信道FACH(Forward Access Channel),形成映像。媒体存取控制发送单元只处理该些与移动通信小区相关的系统信息,其经发送逻辑信道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于发送传输信道BCH(BroadcastChannel)形成映像,且在每次发送中,传送至各移动通信小区中所有的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
由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或由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之单元提供其服务,对于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系以发讯无线数据传送服务(SRB)213作为服务存取通路点,对于PDCP-协议层205和BMC-协议层206,系以无线数据传送服务(RB)210作为服务存取通路点。由发讯无线数据传送服务与无线数据传送服务决定,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如何处理数据分组。为此,举例而言,由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为每一个以建立的发讯无线数据传送服务或无线数据传送服务,决定其传输模式。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中预设有下列的传输模式:
-透通模式(Transparent Mode)、
-无应答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与
-应答模式(Acknowledged Mode)。
组构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使对每个无线数据传送服务或发讯无线数据传送服务,都存在一个独立的无线链路控制实体结构。再者,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或其于发射装置中的实体结构204之任务在于,将来自无线数据传送服务或发讯无线数据传送服务的使用者数据和信号传达数据,划分成数据分组,或组并在一起。由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204,将划分或组并后形成的数据分组,传递给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或处理。
将PDCP协议层205或PDCP协议层205之单元设置成,可传输或接收所谓的分组交换网域(Packet-Switched d-domain)的数据。PDCP协议层205之主要任务为,将网际网络协议表头(InternetProtocol Header)的信息加以压缩或解压缩。
BMC协议层206或其实体结构,系用以经大气接口,传送或接收所谓的小区发送信息(Cell Broadcast Message)。
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或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的实体结构负责的是,建立、解除和重组物理实质信道、传输信道209、逻辑信道208、无线信号传送服务213与无线数据传送服务210,以及第一协议层,即物理实质层201,与第二协议层的所有参数之交换服务。为此,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的单元,即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107中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的单元,经无线信号传送服务213,与个别的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交换对应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的信息。关于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详参文献[3]。
如上所述,为管理移动通信资源,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可将传输信道的数据流量的信息(所谓的管理报告信息),通告于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的层面,指派给它的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107。其中,系将相关的传输信道之无线链路控制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通告给伺服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Serving Radio NetworkController、SRNC),也就是通告当时有多少数据,分别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的无线链路控制数据缓冲存储器中。
伺服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107藉助于此信息,可预先设定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对应的组态结构,举例而言,藉此提高或限缩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可用的传输格式,或进行对另一个移动通信小区的交付,或重组专用物理实质信道,或进行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状态转换,从第一状态CELL_DCH转换成第二状态CELL_FACH。
在标准化委员会的第三代合作项目中,目前致力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分频多任务模式下,对经上行链路方向信道中专用传输信道之分组数据传输,进行改善。
为此,预设了一个名为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DCH)的专用传输信道。此新的传输信道之主要特性包括,使用以N-信道停止/等待程序为基础的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一种由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控制的排程,以及预设小于或等于10毫秒的数据框长度。藉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确保方法,将对于接收数据正确或不正确的确认信息,从网络传送至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为提供此功能,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设有不同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以在确认接收正确之前暂时储存数据。再者,加强型DCH传输信道架构根据目前构想又设置成,依其在不同数据缓冲存储器对应的优先权,将数据划分成所谓的优先队列,其中,依数据的重要性,即其优先性,将数据暂存于对应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中,以在其暂存进入各预设优先权的缓冲存储器后,较优先或不优先地一一处理该些数据。
两种功能设至于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的一个新的部分层中,如图3中作为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上行链路部分协议层300的一个第一实施型态所示,其同时设于终端装置端,即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与网络端,即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8、109、110、111中。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经所谓的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从媒体存取控制专属部分协议层获取其数据,然后又将其数据经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303,传送至物理实质层201。
举例而言,为取得组态结构,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或其实体结构,将经媒体存取控制存取点304,与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进行通信。
媒体存取控制专属部分协议层中,一个或多数个逻辑信道以分时多任务方式,共享一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其中,媒体存取控制专属部分协议层中,对每一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指派一个优先权,根据此优先权,以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中的优先队列分配单元305,执行一优先队列分配功能(Funktion Priority Queue Distribution),将数据分配于具有不同优先权的数据缓冲存储器306,也就是说,将对进行处理具有不同优先权的数据分别分配于一个数据缓冲存储器,且在一个数据缓冲存储器中,分别暂存具有一种优先权的数据。
这些数据一直暂存于优先队列306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中,直到为了进行传输,才经由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被调出。
N-信道停止/等待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含N个所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其中,一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分别为N-信道停止/等待程序的一个特例。针对每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从优先队列306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中,撷取具有对应其优先权的一个数量的分组数据单位(PDUs),且经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将其再传送至物理实体层,于此处再将其经专用物理实质信道,经大气接口传送至网络。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将每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传送的分组数据单位(PDUs),一直暂存于一个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缓冲存储器(未表示于图标中),直到经网络确认传输成功为止。
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相联系的传输格式选择单元308负责,针对每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选出适合传输的传输格式。
为此,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中,藉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其中设有不同的传输格式的集合,使传输格式选择单元308可为每一种传输时间间隔(TTI)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从中选出一个适合的传输格式。
藉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107之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进行设定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8、109、110、111中,在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单元300的组态下,为优先队列306中的一个或多数个数据缓冲存储器,及/或为指派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的缓冲存储器,定义了填满程度的一个阈值,当达到或超过此阈值时,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的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应发讯到网络,尤其是发到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以通告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
本发明之实施例中,较佳者为,以一个预先设定的数据单位(举例而言,N*300 Bit)之整倍数为基础,来设定每一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阈值。当达到此预设的阈值时,同样也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之信号传送。
上述实施例中预设了一种传输的状况,其中,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之使用者同时使用两个上行链路分组服务,举例而言,网际网络上的交互式游戏与视讯数据串流。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将此分组数据,经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303传送至网络,也就是经大气接口117,传送至伺服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与基站109。
为了建立通信联机,组态结构的信息被传送至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此传送系经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其设于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以及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藉助此信息,建立位于其下的协议层。
在此实施例中,为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的实体结构,建立两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其中,一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分别只有一个逻辑信道分时多任务,且分组服务的数据将传送至个别指派逻辑信道。再者,对每一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分别建立1个优先队列306,且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中,建立四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其分别具有1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缓冲存储器。更再者,将为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设定不同的传输格式之集合,传输格式选择单元308须针对每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从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传输格式。
进一步而言,将至少一部份的或较佳的全部之数据缓冲存储器的阈值,也就是说将优先队列的至少一部分数据缓冲存储器,以及至少一部份指派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阈值,通知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其中,当到达或超过各阈值时,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应对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之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通告,一定数量之为了传输的数据,暂存于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之数据缓冲存储器中的其中一个。
本发明之此些实施例中,阈值预设为3000仟字节(KBytes)。
在此情况下应注意者为,视需求而定,可根据优先权或其它判准,将不同缓冲存储器的阈值设成不一样,亦可选择将所有阈值设成相同。
对于是否已达一个或许多个阈值,而应通告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各个填满程度,其查验基础为,优先队列306或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之每一个别数据缓冲存储器的数据。
当到达或超过个别的阈值时,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将得到通告,得知所有优先队列数据缓冲存储器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数据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总数量。
此信息将经媒体存取控制存取通路点304,通知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然后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产生一个对应的信息,并将其传送至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对应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
本发明此些实施例中设定,将关于到达或超过阈值的信息,亦于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的层面,及/或于物理实质层201的层面,传送至移动通信存取网络中各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9。
对于应对移动通信存取通路网络报告的个别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是否已达阈值,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系可以不同方式查验,举例而言:
监控优先队列306中,每一个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的数据,或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中,每一个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的数据;
监控所有优先队列缓冲存储器306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缓冲存储器的数据之总数量;
监控优先队列缓冲存储器306中的数据总数量,且另外监控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中缓冲存储器的数据总数量;
监控在同一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中分时多任务的优先队列306中,数据缓冲存储器之数据总数量。
对个别的或许多个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其传达可以对应的方式来进行,尤其是:
传达优先队列缓冲存储器306中每一个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的数据,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中缓冲存储器的数据;
传达所有的优先队列缓冲存储器306中数据的总数量,以及混合自动传请求实体结构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缓冲存储器中数据的总数量;
传达优先队列306中数据的总数量,且另外传达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或其实体结构中数据的总数量;
传达在同一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中分时多任务的优先队列306中,数据缓冲存储器之数据总数量。
在一个较佳的可选择方式中系设定,对移动通信存取通路网络,亦即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107或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8、109、110、111,不传送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之绝对数值,而只传送以预设的阈值为基础的差值。如此的优点是,可减少需传送的信息量。
本发明之一个可选择的实施样态中,在周期性的,亦即预设的时间点上,将通告的信号传送至移动通信存取网络。
本发明之此些实施例中,对于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是否已达阈值而应通报,其查验系以优先序列306或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中,每一个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数据为基础。当到达或超过预设的阈值时,即将优先序列306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中所有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之数据的总数量,通告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采用这个方式的特优之处是,在此方式中,将顾及每一个个别的数据缓冲存储器的问题,然而在重新改组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或个别的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时,又能顾及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中数据缓冲存储器的整体状况。
在以下对本发明的说明中将假设,经由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303进行数据传输时,由于传输条件不佳造成问题的出现。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随后不断地接获,对于经由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传送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s、PDUs)之接收不正确的确认信号(NACK),接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的数据缓冲存储器,与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中优先序列306的数据缓冲存储器逐渐被填充。
如图5所示,系一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示意图500,在时间为tx时,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中优先序列306的数据缓冲存储器X之填满程度达到阈值501,其系由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所预先设定的。当超过阈值501时,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会将一个信息,传送至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通告已超过先前设定的数据缓冲存储器X之阈值,另一方面也如上所述地通告,所有优先序列306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中数据缓冲存储器数据的总数量。
随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将产生一个测量报告(Measurement-Report)的信息,并传送至伺服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
此测量报告中除其它信息外,包含已超过数据缓冲存储器X阈值501的信息,也包含一个关于数据量的信息,系指有多少数据为了传输,暂存于优先序列306中,与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单元307中,所有的数据缓冲存储器内的数据量,也就是说,其包含一个信息,可代表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中数据缓冲存储器的填满程度。
此类信息的一般结构系如表二所述。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每一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的流量测量结果(Trafficvolumemeasurement)   操作程序(OP)  从1至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最大值
  >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特性   管理程序(MP)   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特性区段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的缓冲存储器数据负载(Payload)   操作程序(0P)   列举式(0,4,8,16,32,64,128,256,512,1024,2K,4K,8K,16K,32K,64K,128K,256K,512K,1024K)   对应至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之优先队列中缓冲存储器的数据负载总和,以字节为单位,且N Kbytes表示N*1024字节。需要十二个保留值(spare values)。
  每一优先队列流量测量结果(Traffic volumemeasurementresults)   操作程序(OP)   从1至优先队列最大值
  >优先队列特性   管理程序(MP)   优先队列特性区段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优先队列中缓冲存储器的数据负载(Payload)   操作程序(OP)   列举式(0,4,8,16,32,64,128,256,512,1024,2K,4K,8K,16K,32K,64K,128K,256K,512K,1024K)   单位为字节(byte),且N Kbytes表示N*1024字节。需要十二个保留值(spare values)。
  每一混合自动重传请缓冲存储器之流量测量结果(Traffic volumemeasurementresults)   操作程序(OP)   从1至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最大值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特性   管理程序(MP)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特性区段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缓冲存储器数据负载(Payload)   操作程序(OP)   列举式(0,4,8,16,32,64,128,256,512,1024,2K,4K,8K,16K,32K,64K,128K,256K,512K,1024K)   单位为字节(byte),且N Kbytes表示N*1024字节。需要十二个保留值(spare values)。
  信息要素/群组名称(In格式ionElement/Groupname)   需求(Need)  数量(Multi)   类别与基准(Typeandreference)   文字说明(Semanticsdescription)
  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缓冲存储器数据负载   操作程序(OP)   列举式(0,4,8,16,32,64,128,256,512,1024,2K,4K,8K,16K,32K,64K,128K,256K,512K,1024K,2048K,4096K)   所有优先队列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缓冲存储器之数据负载总和单位为字节(byte),且N Kbytes表示N*1024字节。需要十个保留值(sparevalues)。
表二
具体而言,与上述在表一中根据公知技术表示的信息比较,此信息的差别在于,数据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系以可变的形式,通告于伺服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参数「每一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的流量测量结果(Traffic volume measurement)」系针对每一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参数「优先序列流量测量结果(Traffic volumemeasurement results)」系针对每一优先序列、参数「混合自动重传請缓冲存储器之流量测量结果」系针对每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缓冲存储器,以及参数「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缓冲存储器数据负载」系表示所有的优先序列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之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总和。
当接收到测量报告的信息时,伺服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单元106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207将对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进行新的组态的重组,系于对应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9以及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18中,对其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实体结构,举例而言,提供可用于藉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303之传输的其它传输格式,以使在单位时间间隔(TTI)内传输的数据量可以更大,或者送交至传输条件较佳的另一个移动通信小区。
除了将此信息的信息传达至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层层面,较佳者为,亦将此关于超过数据缓冲存储器X之阈值501的信息,与关于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中数据缓冲存储器之总填满程度的信息,亦于媒体存取控制协议层203层面,或于物理实质层201的层面,传送至各别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基站109。当接收到此信息时,举例而言,基站109可利用控制节点基站排程的程序,对其他移动通信终端装置,暂时限制其使用为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定义的传输格式集合中的传输格式,以暂时改善此处讨论的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之传输状况。
本发明此些实施例中,对优先序列设有不同的定义。
如图3所示,可将每一个优先序列306固定指派给一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且为每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设有针对不同优先权的N个优先序列306。在此情况下,N相当于逻辑通道208中优先权的个数,其以分时多工方式分享个别的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
如图4所示,可选择地设定,使每一个优先序列306,可从所有的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接收数据,且在此情况下,为所有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共同设有N个优先序列306。此时N相当于逻辑通道208中不同的优先权之个数,其以分时多工方式分享该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
在优先序列306之一可选择的第三实施样态中设定成,为每一个定义的流通类别(Traffic Class)设有一优先序列。对于所有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301、302,共同设有N个优先序列306。在此情况下,N相当于流通类别的个数,举例而言,若定义的四个流通类别为交谈式(Conversational)、串流式(Streaming)、交互式(Interactive)与背景式(Background),则N对应的数值为4。
在此情况下,媒体存取控制专属部分协议层对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通告此信息,系关于在一个媒体存取控制专属数据流中进行分时多工的逻辑通道208的优先权,随后,媒体存取控制加强型部分协议层300之优先序列分配单元305,将数据分配于个别的优先序列306。
具体地总括来说,本发明有许多优点:
-藉数据缓冲存储器填满程度的信号传达,为将经加强型专用传输信道303进行的数据传输,移动通信存取网路可对移动通信资源进行有效率的管理。
-移动通信网路获取根据本发明之信号传达的资讯,可确认在哪一个协议层或部分协议层和在哪一个实体结构中出现传输问题,且可据此对移动通信终端装置或在协议层甚至部分协议层的实体结构,进行目标明确的重新改组。
-再者,根据本发明的施行方式很容易设置。
本文件中引用了下列文献:
文献[1]3GPP TS 25.301,Technical Specification,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Radio Access Network;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rchitecture(Release 1999);
文献[2]RP-040081,Proposed Work Item on FDD Enhanced Uplink,TSG-RAN Meeting #23,Phoenix,USA,10.-12.
Figure G200510088562701D00301
2004;
文献[3]3GPP TS 25.331,Technical Specification,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Radio Access Network;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1999).
文献[4]EP 0 981 229 A2
文献[5]WO 01/63856 A1
文献[6]DE 103 05 096 A1
文献[7]EP 0 959 589 A2
文献[8]US 2001/021197 A1
文献[9]EP 1 341 336 A1
文献[10]US 5 920 545
文献[11]WO 00/42792
文献[12]WO 02/43413 A

Claims (18)

1.一种移动通信设备,其具有:
·设于移动通信网路中之一发射控制装置,可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之移动通信的发射装置资源;
·与该发射控制装置相连接之一媒介撷取控制单元;
·至少一数据缓冲存储器,其中,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可确认该至少一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以及
包含于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之至少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其中,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可确认该至少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且可将该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该发射控制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中,
·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包含一媒介撷取控制次单元与一自动重传要求控制单元;
·该移动通信设备设有复数个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其至少一第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属于该媒介撷取控制次单元,且至少一第二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属于该自动重传要求控制单元;
·该媒介撷取控制次单元可确认该至少一第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并将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该发射控制装置,且/或该自动重传要求控制单元可确认该至少一第二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并将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该发射控制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中,该自动重传要求控制单元可进行一混合的自动重传要求程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具有复数个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每一个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系为暂时储存不同优先权的数据所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中,唯当填满程度超过预设的一阈值时,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才将该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该发射控制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中,该阈值系预设为该媒介撷取控制单元所处理之数据单位之整倍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可确认该至少一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且将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更传送至一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器及/或一移动通信基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中,该发射控制装置系依据一控制信号控制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该控制信号系来自该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器或该移动通信基站。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中,该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至少为下列信息之一:
每一个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
至少一部份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的总和;
至少一部份的第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的总和与至少一部份的第二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的总和;以及
至少一部份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的总和,该一部份的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系共享一媒介撷取控制数据流通道,进行多路传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将该至少一数据缓冲存储器之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该发射控制装置,系作为对一预设事件之响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于预设的时间点,将该至少一数据缓冲存储器之该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该发射控制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预设的时间点是指周期性的时间点。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其可将一差异信息传送至该发射控制装置、该差异信息系表示
·该至少一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与一预设填满程度间之差异,或
·该至少一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与之前已确认并传送至该发射控制装置之填满程度间的差异。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系设置为移动通信终端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系根据一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之一协议,接收与发射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通信设备,系根据一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之一协议,接收与发射信息。
17.一种在移动通信设备中控制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方法,包括:
以一媒介撷取控制单元确认至少一媒介撷取控制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
将代表已确认的填满程度之一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该移动通信设备之一发射控制装置,该移动通信设备系设置于一移动通信网路中;
该发射控制装置利用该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以控制该移动通信设备所使用之该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以及
确认至少一数据缓冲存储器之填满程度,并将代表填满程度之信息传送至一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器及/或一移动通信基站。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更依据来自该移动通信网路控制器及/或该移动通信基站之一控制信号,控制该移动通信设备之该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
CN2005100885627A 2004-08-04 2005-08-04 在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349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4037815.0 2004-08-04
DE102004037815A DE102004037815B4 (de) 2004-08-04 2004-08-04 Mobilfunk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von Mobilfunk-Senderessourcen in einer Mobilfunkein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4981A CN1734981A (zh) 2006-02-15
CN1734981B true CN1734981B (zh) 2011-01-12

Family

ID=35721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8856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34981B (zh) 2004-08-04 2005-08-04 在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734981B (zh)
DE (1) DE102004037815B4 (zh)
FR (1) FR2875095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5934B (zh) * 2020-12-31 2022-11-01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55A (zh) * 1995-12-11 1998-02-18 诺基亚电信公司 非均匀不透明数据信道上的速率适配
EP1341336A1 (en) * 2002-02-14 2003-09-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data rate of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97927C (fi) * 1995-05-09 1997-03-10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Ei-transparentti datansiirto digitaalisessa 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US6542481B2 (en) * 1998-06-01 2003-04-01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using session queues
US6611515B1 (en) * 1998-05-17 2003-08-2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 transaction completion procedures
KR100587255B1 (ko) * 1998-08-17 2006-07-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패킷데이터통신시스템의어시메트릭다이나믹무선베어러제어방법
FI106497B (fi) * 1999-01-15 2001-02-15 Nokia Networks Oy Vuonohjausmenetelmä 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AU2001236303A1 (en) * 2000-02-25 2001-09-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low control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entitie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GB2369268B (en) * 2000-11-21 2003-01-2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ntrolling channel switching in a UMTS network
KR100547845B1 (ko) * 2002-02-07 2006-01-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서빙 고속 공통 제어 채널 셋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55A (zh) * 1995-12-11 1998-02-18 诺基亚电信公司 非均匀不透明数据信道上的速率适配
EP1341336A1 (en) * 2002-02-14 2003-09-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data rate of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therefor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3GPP.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ProtocolSpecification(Release 1999).3GPP TS25.331 V3.11.0.2002,3(253313110),全文. *
ProtocolSpecification(Release 1999).3GPP TS25.331 V3.11.0.2002,3(253313110),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4981A (zh) 2006-02-15
FR2875095B1 (fr) 2009-07-10
FR2875095A1 (fr) 2006-03-10
DE102004037815A1 (de) 2006-02-23
DE102004037815B4 (de) 2013-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98123B1 (ko) 강화된 업링크를 지원하는 매체 접속 제어 계층 아키텍처
KR100547845B1 (ko)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서빙 고속 공통 제어 채널 셋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방법
KR100840733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 처리하는 방법 그 시스템 및 그 수신 장치
US87741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of 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transmissions
KR101199044B1 (ko) 고속 업링크 패킷 접속 방식의 개선
EP213413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report
KR101004069B1 (ko) 복합 자동 반복 요청 장애를 처리하기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KR100949969B1 (ko) 스케쥴링을 위한 제어 정보 전송방법
CN101702630B (zh) 媒体存取控制单元、移动无线装置及映像数据的方法
US2006009287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for mobile station in soft handover reg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4343765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アップリンク伝送のためにデータをマップする方法
KR20070080557A (ko) 이동통신시스템의 향상된 rlc/mac 엔티티 동작 방법및 그 시스템
KR100929074B1 (ko)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소프트 핸드오버 영역에 위치한 단말을 위한 역방향 데이터 전송의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WO2024028277A1 (en)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methods
CN1734981B (zh) 在控制移动通信设备中移动通信发射装置资源的移动通信设备与方法
KR200391830Y1 (ko) 향상된 업링크를 지원하는 매체 접속 제어 계층 아키텍처를가진 장치
KR20060091559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링크의 비 스케쥴링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KR20060054658A (ko) 역방향 패킷 전송을 위한 단말의 제어 정보 시그널링 방법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FINEON TECHNOLOGIES DELTA GMBH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FENNIAN TECHNOLOGIES AG

Effective date: 2011122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229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FINEON TECHNOLOGY DELTA AG

Effective date: 20120529

Owner nam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52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529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529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Address before: Neubibe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