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5761A - 网络设备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网络设备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25761A CN1725761A CNA2005100767090A CN200510076709A CN1725761A CN 1725761 A CN1725761 A CN 1725761A CN A2005100767090 A CNA2005100767090 A CN A2005100767090A CN 200510076709 A CN200510076709 A CN 200510076709A CN 1725761 A CN1725761 A CN 17257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ysical port
- link
- network layer
- polymerization terminal
- phys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设备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包括:确定链路聚合端口组的n个物理端口,进行网络层相同配置;为以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某个路由生成n条等价路由,其出接口信息分别设置为n个物理端口;网络设备将需要网络层转发的报文均匀分配到n个等价路由上;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将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修改为链路聚合端口组中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在链路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和在网络层交换机之间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本发明以软件实现了网络层和/或链路层的链路聚合,降低了链路聚合的实现成本,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组网需求随意设置链路聚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网络层和/或链路层转发功能的网络设备,尤其涉及上述网络设备中链路聚合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对传输时间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减小传输时间的一个方法是增加传输链路的带宽,近年来带宽已由10M(兆)增加到100M、1000M、10G(千兆)等等,但是带宽的增加并不能提高链路的可靠性。
如果能够把多条链路当作一条链路使用,不但能够增加网络带宽,而且能够起到链路备份的作用。为此,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专门制定了802.3ad标准,用以规范链路聚合(Aggregated Link)的实现。
所谓链路聚合,是将多条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条逻辑上的链路,实现负载在各成员物理链路上的分担,同时也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图1所示为链路聚合的示意图。网络设备100的物理端口110、物理端口120和物理端口130分别与网络设备200的物理端口210、物理端口220和物理端口230相连接,形成3条物理链路。在网络设备100上将物理端口110、120和130设置为链路聚合端口组,同时在网络设备200上将物理端口210、220和230也设置为链路聚合端口组,则上述3条物理链路组合成一条逻辑链路。
链路聚合的出现,使得网络组网更加灵活方便,在增加网络带宽的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当链路聚合端口组中的某条物理链路出现问题,数据流量能够自动切换到其他物理链路,实现逻辑链路的保护功能。
在现有技术中,链路聚合通常通过硬件芯片实现,这种实现方式需要将实现聚合算法的代码写入芯片的内存,占用大量的芯片内存空间,这些内存空间被这些代码固定占有,在运行的时候不会释放出来,因此增加了网络设备的成本。从性价比角度考虑,网络设备供应商倾向于提供数量有限的链路聚合端口组数目,用户无法根据实际组网需求任意设置链路聚合端口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链路聚合的实现方式成本过高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网络设备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确定链路聚合端口组包括的n个物理端口,n大于等于2,将上述n个物理端口在网络层进行相同配置;
b)为以所述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某个路由生成n条等价路由,所述n条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分别设置为所述链路聚合端口组的n个物理端口;
c)网络设备将需要网络层转发的报文均匀分配到所述n个等价路由上,相应地以上述n个物理端口为报文出接口;
d)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将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修改为链路聚合端口组中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每个物理端口设置为不转发其他物理端口接收的组播和广播报文。
优选地,所述步骤d)之后还包括:
e)当链路聚合端口组连接中断的某个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后,查找所述n条等价路由中具有相同出接口信息的等价路由,将其中一条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修改为所述恢复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优选地,所述步骤d)中对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的修改满足以下条件:任意两个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数目的差值小于等于1。
优选地,所述步骤a)与步骤b)之间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通过动态路由协议学习以所述网络层地址为出口的间接路由;
配置以所述网络层地址为出口静态路由;
通过链路聚合端口组收到的地址解析协议ARP报文,学习直接路由。
优选地,所述步骤a)之后还包括:
a1)链路聚合端口组从收到的报文中学习以其为出口的媒介接入控制MAC地址;
a2)将学习到的MAC地址的出接口信息设置为链路聚合端口组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a3)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删除以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为出接口的MAC地址,转步骤a1);
a4)当链路聚合端口组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后,删除以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所有MAC地址,转步骤a1)。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每个物理端口不转发其他物理端口接收的组播和广播报文。
优选地,所述步骤a2)具体为:
设定哈希算法,使其哈希值与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用所述哈希算法计算所述MAC地址的哈希值;
将所述MAC地址的出接口设置为计算所得的哈希值对应的物理端口。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在链路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确定链路聚合端口组包括的物理端口;
B.将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每个物理端口设置为不转发其他物理端口接收的组播和广播报文;
C.链路聚合端口组从收到的报文中学习以其为出口的媒介接入控制MAC地址;
D.将学习到的MAC地址的出接口信息设置为链路聚合端口组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E.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删除以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为出接口的MAC地址,转步骤C。
优选地,所述步骤E之后还包括:当链路聚合端口组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后,删除以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所有MAC地址,转步骤C;
所述步骤D具体为:
设定哈希算法,使其哈希值与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用所述哈希算法计算所述MAC地址的哈希值;
将所述MAC地址的出接口设置为计算所得的哈希值对应的物理端口。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在网络层交换机之间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第一交换机上选取预定数量的物理端口,并对这些物理端口进行相目同的网络层配置;
(2)在第二交换机上相应选取所述预定数量的物理端口,并对这些物理端口进行相同的网络层配置;将选取的第一和第二交换机的物理端口一一相连;
(3)在路由表中将第一交换机需要转发到第二交换机的网络层报文的出接口按选取的物理端口进行均匀分配;
(4)若发现第一交换机选取的物理端口中的某一物理端口无法正常发出报文,则将路由表中的该物理端口修改为选取的物理端口中其他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优选地,第一交换机或第二交换机从选取的物理端口接收的报文中学习MAC地址,并将其出接口均匀分配在选取的物理端口上。
优选地,在步骤(4)中,第一交换机还将出接口为该物理端口的MAC地址删除
优选地,在步骤(3)中,第一和第二交换机从选取的物理端口接收的ARP报文中学习直接路由,并将其出接口在选取的物理端口上均匀分配;
第一或第二交换机进行报文转发之前先判断报文是否具有网络层报头,如果是,进行网络层转发;如果否,进行链路层转发。
本发明通过将组成链路聚合端口组的物理端口设置为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以软件实现了网络层的链路聚合;通过在组成链路聚合端口组的物理端口上动态分配以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MAC地址,以软件实现了链路层的链路聚合;降低了链路聚合的实现成本,同时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组网需求随意设置链路聚合。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链路聚合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网络层链路聚合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所述链路层链路聚合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4所示为应用本发明网络层和链路层链路聚合方法的网络设备的报文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802.3ad标准中,链路聚合应具有如下功能:
负载分担:通过链路聚合的数据报文应当均匀地分担在组成链路聚合的多条链路上。
冗余备份:当链路聚合中某条链路发生故障后,数据报文能够快速从其他链路转发。
在一些网络设备上,组成链路聚合端口组的物理端口能够对数据报文进行网络层路由,则其链路聚合可以工作在网络层,也可以工作在网络层和链路层;而在另一些网络设备上组成链路聚合端口组的物理端口可能只具有链路层转发功能,其链路聚合则只能工作在链路层。在本发明中,提供了以软件实现网络层和链路层的链路聚合的方法,两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图2所示为本发明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S210,确定链路聚合端口组包括的n个物理端口,n大于等于2,将上述n个物理端口在网络层进行相同配置。组成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所有物理端口应当具有路由功能。
从链路聚合端口组外部看来,这n个物理端口组成一个逻辑端口,具有相同的网络层地址和其他网络层配置。
在步骤S220,将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每个物理端口设置为不转发其他物理端口接收的组播和广播报文。如果从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某个物理端口进入的组播和广播报文从其他物理端口转发出去,则会形成报文的回环,影响网络的性能。
本步骤可以采用现有的网络设备上提供的设置实现,设置方法与具体采用的硬件和该硬件的设置命令相关,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S230,通过动态路由协议学习以链路聚合端口组的网络层地址为出口的间接路由。配置了动态路由协议的网络设备会与其他网络层设备交换路由信息,其中包括以链路聚合端口组的网络层地址为出口的间接路由信息。
在步骤S240,通过链路聚合端口组收到的ARP(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报文,学习直接路由。ARP报文在子网或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内传输,用来将网络节点的网络层地址解析为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介接入控制)地址,网络设备可以通过链路聚合端口组收到的ARP报文学习到哪些网络层地址为直接路由的目的地址。
在步骤S250,配置以链路聚合端口组的网络层地址为出口静态路由。
步骤S230至S250是现有技术中获得路由信息的方法,根据实际组网和网络设备的功能可以采用其中一种,也可以同时采用其中几种。在本发明中不需对这些获得路由信息的方法作改动,可以直接应用。
在步骤S260,为以链路聚合端口组的网络层地址为出口的路由生成n条等价路由,这n条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分别设置为链路聚合端口组的n个物理端口。
如果网络设备中到某个目的地址的路径有多条,而且这些路径具有相同的优先级,则这些路径形成了等价路由。
在网络设备的路由表中,每一条表项都包括出接口信息,即能够转发至目的地址的本设备上的物理端口。本发明中,将等价路由的出接口分别配置为组成链路聚合端口组的各个物理端口,这样可以利用等价路由具有的负载分担功能,实现链路聚合的负载均衡。
在步骤S270,网络设备将需要网络层转发的报文均匀分配到所述n个等价路由上,相应地以上述n个物理端口为报文出接口。
等价路由对通过其转发数据报文具有负载分担的作用,可以使数据报文大致均匀地根据等价路由的多条路径进行转发。
常用的网络层网络设备都具有等价路由功能,对其实现不再赘述。
在步骤S280,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将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修改为链路聚合端口组中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当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时,网络设备能够检测到该物理端口的状态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此状态变化信息得知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在路由表中查找到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对应的等价路由,将其出接口信息修改为链路聚合端口组中其他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当有多个物理端口的连接中断时,最好能够将这些物理端口的流量分散在不同的正常工作的端口上。在修改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时,如果能够满足任意两个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数目的差值小于等于1,则可以持续负载基本均衡的状态。
在步骤S290,当链路聚合端口组连接中断的某个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后,查找所述n条等价路由中具有相同出接口信息的等价路由,将其中一条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修改为所述恢复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同样,当某个物理端口的连接恢复时,可以由网络设备检测到的状态变化信息得知恢复连接的物理端口。对具有相同出接口信息的等价路由的其中之一进行修改,可以更好地实现负载均衡。
可见,本发明把等价路由融合在链路聚合的实现中,使网络层报文通过路由来进行负载分担。一条链路承载一条路由,多条链路承载多条路由,这些路由都指向同一网络层目的地址,且优先级都相同,因而能够达到链路聚合的效果,在网络层实现了负载分担和冗余备份功能。同时,本发明还可以防止报文回环。
图3所示为本发明在链路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S310,确定链路聚合端口组包括的物理端口,链路聚合端口组包括的物理端口的数目大于等于2。
在步骤S320,将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每个物理端口设置为不转发其他物理端口接收的组播和广播报文。
如前所述,本步骤能够防止形成链路层的广播报文回环,避免影响网络的性能。同样,本步骤也可以采用现有的网络设备上提供的设置实现。
在步骤S330,链路聚合端口组从收到的报文中学习以其为出口的媒介接入控制MAC地址。
网络设备的端口(包括逻辑端口和物理端口)收到的报文中的源MAC地址,即为与该端口直接连接的网络节点的MAC地址。从收到的报文中学习MAC地址是几乎所有具有链路层转发功能的网络设备必备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S340,设定哈希算法,使其哈希值与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哈希算法用来将任意长度的输入报文或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输出,此输出称为哈希值。哈希值以数值为表示形式,数据唯一且非常紧凑。即使输入报文或数据的内容只更改一个字母或数字,都将产生不同的哈希值。
哈希算法在现有技术中有多种实现形式。只要某种哈希算法产生的哈希值范围能够根据设定变化,该算法就可以在本发明中应用。
在步骤S350,用哈希算法计算学习到的MAC地址的哈希值。
在步骤S360,将该MAC地址的出接口设置为计算所得的哈希值对应的物理端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采用如下的哈希算法:将MAC地址的6个字节相加,将所得的和数以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数量取余,当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数量为4时,可能的余数为0、1、2和3,令其分别对应与4个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这样可以根据哈希值对MAC地址的出接口进行设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设置MAC地址的出接口,替代步骤S340至S360,只要能够较为均匀地将学习到的MAC地址分配在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上即可,以实现链路聚合的负载分担。
在步骤S370,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删除以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为出接口的MAC地址,转步骤S330。
当链路聚合端口组中有物理端口的连接中断时,该物理端口上的流量最好分散在其他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上。因此,删除以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为出接口的MAC地址,重新启动这些MAC地址的学习和在物理端口上的分配过程,可以较好地实现负载均衡。
在步骤S380,当链路聚合端口组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后,删除以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所有MAC地址,转步骤S330。
当链路聚合端口组中有中断的物理端口恢复连接时,为了实现负载均衡,只能删除以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所有MAC地址,重新启动这些MAC地址的学习和分配过程。
本发明在链路层也实现了负载分担和冗余备份功能,同时也可以防止报文回环。
单独在网络层或链路层实施本发明后,通过链路聚合端口组发送和接收数据包的方法不会有变化。在结合使用本发明两种方法时,对经链路聚合转发的TCP/IP(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ntem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报文推荐采用图4所示的处理流程,此时在网络层实现中必须执行步骤S240,使链路聚合端口组可以通过直接路由转发目的IP地址为位于同一子网或VLAN的节点的TCP/IP报文。
请参阅图4,在步骤S410,判断该报文是否有网络层报头,如果有,执行步骤S420;如果没有,执行步骤S450。
在步骤S420,判断在路由表中有该报文的目的IP地址,如果有,执行步骤S440,根据等价路由对该报文进行网络层转发,报文处理结束;如果没有,执行步骤S430,根据缺省路由对该报文进行网络层转发,报文处理结束。
在步骤S450,判断该报文的目的MAC地址是否是组播或广播地址,如果是,执行步骤S480;如果否,执行步骤S460。
在步骤S460,判断该报文的目的MAC地址是否在MAC地址表中,如果是,执行步骤S470,根据MAC地址表对该报文进行转发,报文处理结束;如果否,执行步骤S480。
在步骤S480,任选一个链路汇聚组的物理端口对该报文进行转发,报文处理结束。
请参见图1,假设网络设备100和网络设备200都是具有网络层转发功能的交换机,在网络层交换机100和200之间,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实现链路聚合:
在网络层交换机100上选取预定数量的物理端口,并对这些物理端口进行相同的网络层配置;
在网络层交换机200上相应选取相同数量的物理端口,并对这些物理端口进行相同的网络层配置;
将网络层交换机100和网络层交换机200上选取的物理端口一一相连;
在网络层交换机100上,将路由表中将下一跳为网络层交换机200的路由的出接口在选取的物理端口上进行均匀分配;同样,在网络层交换机200上,将路由表中将下一跳为网络层交换机100的路由的出接口在选取的物理端口上也进行均匀分配;
如果网络层交换机100发现选取的物理端口中的某一个无法发送和/或接收报文,则将其路由表中的该物理端口修改为选取的物理端口中其他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同时,网络层交换机200也会发现与该物理端口连接的本机上的物理端口对网络层报文转发出现故障,也将以同样的方式修改其路由表;
当网络层交换机100发现出现故障的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时,修改其路由表中下一跳为网络层交换机200的路由中出接口的值重复的路由,将其出接口修改为恢复工作的物理端口;同时,网络层交换机200也会发现与该物理端口连接的物理端口对网络层报文的转发恢复正常,则其也以同样方式修改其路由表。
在实现了网络层链路聚合后,还可以同时实现链路层的链路聚合:
网络层交换机100和网络交换机200分别从其选取的物理端口上接收的报文中学习MAC地址,并将学习的MAC地址的出接口均匀分配到其选取的物理端口上;
如果网络层交换机100或网络层交换机200发现选取的物理端口中的某一个无法发送和/或接收报文,则删除MAC地址转发表中包括该物理端口的表项。
如果在网络层交换机100和网络层交换机200上应用图4所示的流程,则应当令网络层交换机100和网络层交换机200从选取的物理端口接收的ARP报文中学习直接路由,并将其出接口在选取的物理端口上均匀分配。这样,网络层交换机100和网络层交换机200可以在进行报文转发前先判断报文是否具有网络层报头,如果是,进行网络层转发;如果否,进行链路层转发。
本发明非常适用于以下情形:
在树状网络中处于汇聚层或者核心层的网络设备,与下级网络设备进行网络层和/或链路层互联;
在环状网络中处于汇聚层或者核心层的网络设备,和同级别的网络设备进行网络层和/或链路层互联。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网络设备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确定链路聚合端口组包括的n个物理端口,n大于等于2,将上述n个物理端口在网络层进行相同配置;
b)为以所述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某个路由生成n条等价路由,所述n条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分别设置为所述链路聚合端口组的n个物理端口;
c)网络设备将需要网络层转发的报文均匀分配到所述n个等价路由上,相应地以上述n个物理端口为报文出接口;
d)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将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修改为链路聚合端口组中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每个物理端口设置为不转发其他物理端口接收的组播和广播报文。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之后还包括:
e)当链路聚合端口组连接中断的某个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后,查找所述n条等价路由中具有相同出接口信息的等价路由,将其中一条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修改为所述恢复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对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的出接口信息的修改满足以下条件:任意两个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所对应的等价路由数目的差值小于等于1。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与步骤b)之间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通过动态路由协议学习以所述网络层地址为出口的间接路由;
配置以所述网络层地址为出口静态路由;
通过链路聚合端口组收到的地址解析协议ARP报文,学习直接路由。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之后还包括:
a1)链路聚合端口组从收到的报文中学习以其为出口的媒介接入控制MAC地址;
a2)将学习到的MAC地址的出接口信息设置为链路聚合端口组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a3)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删除以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为出接口的MAC地址,转步骤a1);
a4)当链路聚合端口组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后,删除以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所有MAC地址,转步骤a1)。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每个物理端口不转发其他物理端口接收的组播和广播报文。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2)具体为:
设定哈希算法,使其哈希值与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用所述哈希算法计算所述MAC地址的哈希值;
将所述MAC地址的出接口设置为计算所得的哈希值对应的物理端口。
9.一种网络设备在链路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确定链路聚合端口组包括的物理端口;
B.将链路聚合端口组的每个物理端口设置为不转发其他物理端口接收的组播和广播报文;
C.链路聚合端口组从收到的报文中学习以其为出口的媒介接入控制MAC地址;
D.将学习到的MAC地址的出接口信息设置为链路聚合端口组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E.当链路聚合端口组的部分物理端口与对端的连接中断后,删除以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为出接口的MAC地址,转步骤C。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在网络层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之后还包括:当链路聚合端口组连接中断的物理端口恢复正常工作后,删除以链路聚合端口组为出口的所有MAC地址,转步骤C;
所述步骤D具体为:
设定哈希算法,使其哈希值与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用所述哈希算法计算所述MAC地址的哈希值;
将所述MAC地址的出接口设置为计算所得的哈希值对应的物理端口。
11.一种在网络层交换机之间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第一交换机上选取预定数量的物理端口,并对这些物理端口进行相同的网络层配置;
(2)在第二交换机上相应选取所述预定数量的物理端口,并对这些物理端口进行相同的网络层配置;将选取的第一和第二交换机的物理端口一一相连;
(3)在路由表中将第一交换机需要转发到第二交换机的网络层报文的出接口按选取的物理端口进行均匀分配;
(4)若发现第一交换机选取的物理端口中的某一物理端口无法正常发出报文,则将路由表中的该物理端口修改为选取的物理端口中其他正常工作的物理端口。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在网络层交换机之间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交换机或第二交换机从选取的物理端口接收的报文中学习MAC地址,并将其出接口均匀分配在选取的物理端口上。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在网络层交换机之间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第一交换机还将出接口为该物理端口的MAC地址删除。
14.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在网络层交换机之间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第一和第二交换机从选取的物理端口接收的ARP报文中学习直接路由,并将其出接口在选取的物理端口上均匀分配;
第一或第二交换机进行报文转发之前先判断报文是否具有网络层报头,如果是,进行网络层转发;如果否,进行链路层转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767090A CN100479465C (zh) | 2005-06-10 | 2005-06-10 | 网络设备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767090A CN100479465C (zh) | 2005-06-10 | 2005-06-10 | 网络设备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5761A true CN1725761A (zh) | 2006-01-25 |
CN100479465C CN100479465C (zh) | 2009-04-15 |
Family
ID=35925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7670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9465C (zh) | 2005-06-10 | 2005-06-10 | 网络设备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479465C (zh) |
Cited B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09160A1 (fr) * | 2006-06-30 | 2008-01-24 | Zte Corporation | Procédé de configuration d'accès pour l'ajout de liens et systèmes d'ajout de liens |
WO2008077313A1 (fr) * | 2006-12-22 | 2008-07-0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agrégation de ports |
WO2008089667A1 (fr) * | 2007-01-22 | 2008-07-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océdé et appareil destinés à réduire une perte de service dans un groupe d'ajout de liens |
CN101252521A (zh) * | 2008-03-19 | 2008-08-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转发报文方法和分布式三层网络设备 |
US7715407B2 (en) | 2006-02-17 | 2010-05-11 | Alaxala Networks Corporation | Networ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warding packet |
CN101827038A (zh) * | 2010-05-24 | 2010-09-0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分布式设备和分布式设备中报文转发的方法 |
CN101877677A (zh) * | 2010-06-25 | 2010-11-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业务隧道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
CN101286899B (zh) * | 2007-04-12 | 2011-06-0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网络系统和节点装置 |
CN102158398A (zh) * | 2011-02-25 | 2011-08-1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
CN101136899B (zh) * | 2006-08-31 | 2011-09-0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以太网物理层传输保护方法、实现该方法的装置及设备 |
CN101170723B (zh) * | 2006-10-26 | 2012-01-04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管理手机在通信系统间移动时的信息的方法 |
WO2012051888A1 (zh) * | 2010-10-20 | 2012-04-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包交换网络中实现跨节点聚合链路的方法及系统 |
CN102457540A (zh) * | 2010-10-25 | 2012-05-16 | 成都谛听科技有限公司 | 低成本nas一体化设备带宽倍增方法 |
CN101510837B (zh) * | 2009-04-01 | 2012-10-10 |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 以太网桥设备、迁移聚合口地址的方法及装置 |
CN101626342B (zh) * | 2008-07-07 | 2013-06-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3236975A (zh) * | 2013-05-09 | 2013-08-0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
CN103370910A (zh) * | 2010-11-19 | 2013-10-23 | 极进网络公司 | 利用链路聚合进行下一跳缩放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03401707A (zh) * | 2013-07-26 | 2013-11-20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链路聚合方法及接入设备 |
CN103501250A (zh) * | 2013-09-30 | 2014-01-0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分布式链路聚合网络中的数据流处理方法和装置 |
WO2014059873A1 (zh) * | 2012-10-19 | 2014-04-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链路聚合组中流量路径的协商方法及装置 |
CN103986658A (zh) * | 2014-05-14 | 2014-08-13 |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输出方法及装置 |
CN104144129A (zh) * | 2014-06-27 | 2014-11-12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Fast-Hello报文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CN104486124A (zh) * | 2014-12-19 | 2015-04-01 |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 使用逻辑端口实现多系统链路聚合的装置及方法 |
CN104980372A (zh) * | 2014-04-08 | 2015-10-14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WO2016033785A1 (zh) * | 2014-09-04 | 2016-03-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转发表同步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系统 |
CN105515998A (zh) * | 2015-11-26 | 2016-04-20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sptn域三层域和二层域互通的方法与系统 |
CN106559246A (zh) * | 2015-09-30 | 2017-04-05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集群的实现方法和服务器 |
CN107534576A (zh) * | 2015-06-27 | 2018-01-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链路恢复方法和网络设备 |
CN108667645A (zh) * | 2017-04-01 | 2018-10-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配置接口的方法、装置、转发设备及系统 |
CN109450819A (zh) * | 2018-10-25 | 2019-03-08 |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广播报文的转发方法及系统 |
CN112087376A (zh) * | 2019-06-14 | 2020-12-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装置 |
CN113300870A (zh) * | 2020-08-10 | 2021-08-24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接入层交换机、上层交换机和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
CN113364678A (zh) * | 2021-06-18 | 2021-09-07 |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13572695A (zh) * | 2020-04-28 | 2021-10-2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 链路聚合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4661650A (zh) * | 2022-03-22 | 2022-06-24 |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装置、电子装置和通信方法 |
WO2024099093A1 (zh) * | 2022-11-09 | 2024-05-1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系统 |
-
2005
- 2005-06-10 CN CNB2005100767090A patent/CN10047946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715407B2 (en) | 2006-02-17 | 2010-05-11 | Alaxala Networks Corporation | Networ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warding packet |
US8081637B2 (en) | 2006-02-17 | 2011-12-20 | Alaxala Networks Corporation | Networ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warding packet |
WO2008009160A1 (fr) * | 2006-06-30 | 2008-01-24 | Zte Corporation | Procédé de configuration d'accès pour l'ajout de liens et systèmes d'ajout de liens |
CN101136899B (zh) * | 2006-08-31 | 2011-09-0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以太网物理层传输保护方法、实现该方法的装置及设备 |
CN101170723B (zh) * | 2006-10-26 | 2012-01-04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管理手机在通信系统间移动时的信息的方法 |
WO2008077313A1 (fr) * | 2006-12-22 | 2008-07-0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agrégation de ports |
WO2008089667A1 (fr) * | 2007-01-22 | 2008-07-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océdé et appareil destinés à réduire une perte de service dans un groupe d'ajout de liens |
US8107506B2 (en) | 2007-01-22 | 2012-01-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ervice impairment in link aggregation group |
CN101286899B (zh) * | 2007-04-12 | 2011-06-0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网络系统和节点装置 |
CN101252521A (zh) * | 2008-03-19 | 2008-08-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转发报文方法和分布式三层网络设备 |
CN101626342B (zh) * | 2008-07-07 | 2013-06-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1510837B (zh) * | 2009-04-01 | 2012-10-10 |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 以太网桥设备、迁移聚合口地址的方法及装置 |
CN101827038A (zh) * | 2010-05-24 | 2010-09-0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分布式设备和分布式设备中报文转发的方法 |
CN101877677B (zh) * | 2010-06-25 | 2014-08-1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业务隧道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
WO2011160517A1 (zh) * | 2010-06-25 | 2011-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业务隧道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
CN101877677A (zh) * | 2010-06-25 | 2010-11-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业务隧道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
RU2528149C1 (ru) * | 2010-06-25 | 2014-09-10 | ЗетТиИ Корпорейшн | Способ коммутации туннеля и система сервисов многопротокольной коммутации по меткам |
WO2012051888A1 (zh) * | 2010-10-20 | 2012-04-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包交换网络中实现跨节点聚合链路的方法及系统 |
CN102457540A (zh) * | 2010-10-25 | 2012-05-16 | 成都谛听科技有限公司 | 低成本nas一体化设备带宽倍增方法 |
CN103370910A (zh) * | 2010-11-19 | 2013-10-23 | 极进网络公司 | 利用链路聚合进行下一跳缩放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03370910B (zh) * | 2010-11-19 | 2016-05-18 | 极进网络公司 | 利用链路聚合进行下一跳缩放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02158398A (zh) * | 2011-02-25 | 2011-08-1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
WO2014059873A1 (zh) * | 2012-10-19 | 2014-04-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链路聚合组中流量路径的协商方法及装置 |
US9736060B2 (en) | 2012-10-19 | 2017-08-15 | Zte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negotiating traffic path in link aggregation group |
CN103236975A (zh) * | 2013-05-09 | 2013-08-07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
CN103236975B (zh) * | 2013-05-09 | 2017-02-0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
CN103401707A (zh) * | 2013-07-26 | 2013-11-20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链路聚合方法及接入设备 |
CN103401707B (zh) * | 2013-07-26 | 2016-09-2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链路聚合方法及接入设备 |
CN103501250A (zh) * | 2013-09-30 | 2014-01-0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分布式链路聚合网络中的数据流处理方法和装置 |
CN104980372B (zh) * | 2014-04-08 | 2019-08-27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CN104980372A (zh) * | 2014-04-08 | 2015-10-14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CN103986658A (zh) * | 2014-05-14 | 2014-08-13 |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输出方法及装置 |
CN103986658B (zh) * | 2014-05-14 | 2017-06-06 |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输出方法及装置 |
CN104144129B (zh) * | 2014-06-27 | 2017-11-28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Fast‑Hello报文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CN104144129A (zh) * | 2014-06-27 | 2014-11-12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Fast-Hello报文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WO2016033785A1 (zh) * | 2014-09-04 | 2016-03-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转发表同步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系统 |
US10079781B2 (en) | 2014-09-04 | 2018-09-1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Forwarding table synchroniz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system |
CN104486124A (zh) * | 2014-12-19 | 2015-04-01 |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 使用逻辑端口实现多系统链路聚合的装置及方法 |
CN107534576A (zh) * | 2015-06-27 | 2018-01-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链路恢复方法和网络设备 |
CN107534576B (zh) * | 2015-06-27 | 2020-03-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链路恢复方法和网络设备 |
CN106559246A (zh) * | 2015-09-30 | 2017-04-05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集群的实现方法和服务器 |
CN105515998A (zh) * | 2015-11-26 | 2016-04-20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sptn域三层域和二层域互通的方法与系统 |
CN105515998B (zh) * | 2015-11-26 | 2019-05-17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sptn域三层域和二层域互通的方法与系统 |
CN108667645A (zh) * | 2017-04-01 | 2018-10-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配置接口的方法、装置、转发设备及系统 |
CN108667645B (zh) * | 2017-04-01 | 2020-07-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配置接口的方法、装置、转发设备及系统 |
CN109450819B (zh) * | 2018-10-25 | 2021-08-17 |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广播报文的转发方法及系统 |
CN109450819A (zh) * | 2018-10-25 | 2019-03-08 |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广播报文的转发方法及系统 |
CN112087376A (zh) * | 2019-06-14 | 2020-12-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装置 |
CN112087376B (zh) * | 2019-06-14 | 2023-03-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载分担的方法及装置 |
CN113572695A (zh) * | 2020-04-28 | 2021-10-2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 链路聚合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3572695B (zh) * | 2020-04-28 | 2023-11-14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 链路聚合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3300870A (zh) * | 2020-08-10 | 2021-08-24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接入层交换机、上层交换机和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
CN113300870B (zh) * | 2020-08-10 | 2024-09-10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接入层交换机、上层交换机和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
CN113364678A (zh) * | 2021-06-18 | 2021-09-07 |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13364678B (zh) * | 2021-06-18 | 2023-01-10 |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14661650A (zh) * | 2022-03-22 | 2022-06-24 |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装置、电子装置和通信方法 |
WO2024099093A1 (zh) * | 2022-11-09 | 2024-05-1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79465C (zh) | 2009-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25761A (zh) | 网络设备实现链路聚合的方法 | |
CN1292572C (zh) | 数据通信网络中发现路径最大传输单元的网络系统和方法 | |
KR101989333B1 (ko) | 소프트웨어 정의 네트워킹에서의 데이터 전달 방법, 기기 및 시스템 | |
CN102571587B (zh) | 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 |
CN1921457A (zh) | 一种网络设备和基于多核处理器的报文转发方法 | |
CN1809022A (zh) | 以太网设备堆叠方法及其系统 | |
CN101056257A (zh) | 实现链路聚合和保护倒换的方法及系统 | |
CN1744563A (zh) | 在以太网交换机上实现策略路由的方法 | |
CN101051995A (zh) | 基于无连接网络的保护倒换方法 | |
CN1976313A (zh) | 高性能路由器bgp路由协议分布并行实现方法 | |
CN1431805A (zh) | 数据包交换系统、方法,路由设备,数据包结构和产生方法 | |
CN1921453A (zh) | Mpls有序方式下lsp中间节点标签分配方法及装置 | |
JP7403635B2 (ja) | Srネットワークでパケットを転送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1035076A (zh) | 一种多级交换网的反压方法、系统及交换节点 | |
CN1738288A (zh) |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重新路由的方法 | |
CN1905488A (zh) | 采用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接入用户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1047598A (zh) | 环形网络,通信设备及用于两者的操作管理方法 | |
CN1697354A (zh) | 用组播和单播协议可靠传输数据的方法及接收数据的主机 | |
US7782790B1 (en) | Extensions to the path verification protocol to support link bundling constructs | |
CN101075973A (zh) | 使用标签索引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系统、源端和宿端 | |
CN1852086A (zh) | Rpr中的捆绑接口及其实现方法和装置 | |
CN100338915C (zh) | 报文镜像方法及具有报文镜像功能的网络设备 | |
CN104301229A (zh) | 数据包转发方法、路由表生成方法及装置 | |
CN101047634A (zh) | 一种上游标签分配方法 | |
EP3429139B1 (en) | Ingress gateway selection for a shortest path bridging network to support inter domain multicast rout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NEW H3C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