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18987A - 车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18987A CN1718987A CN 200510081954 CN200510081954A CN1718987A CN 1718987 A CN1718987 A CN 1718987A CN 200510081954 CN200510081954 CN 200510081954 CN 200510081954 A CN200510081954 A CN 200510081954A CN 1718987 A CN1718987 A CN 17189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bing member
- door
- impact absorbing
- car
- door sk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将设置在侧门上部的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车门构成构件上的作业容易进行,且不会引起部件个数增加的车门。该车门的结构为,车门外板(2)的上端部有翻折部(F),该翻折部(F)与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凸缘(10a)嵌合安装。翻折片(21)形成有缺口(24),冲击吸收构件(10)上形成有适合于该缺口(24)的定位突起(23),使用紧固件(15)将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下端部紧固在沿车体前后方向横跨侧门(1)的冲击杆(5)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结构,具体的是涉及车门的冲击吸收构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从侧面碰撞的冲击保护乘员,在车辆的侧门内置有泡沫材料之类的冲击吸收构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06-191275号)揭示了设置在侧门上部的冲击吸收构件安装结构。通常侧门具有与车门外板邻接、沿车体前后方向横跨侧门的冲击杆,专利文献1提议利用该冲击杆将冲击吸收构件的下端予以固定。
侧门由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构成,设置在侧门内部的窗玻璃升降机钩和门锁机构等的设备部件,是通过车门内板上的几个作业孔进行安装作业的。因为上述冲击杆位于侧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所以根据专利文献1提出的结构,能够通过车门内板的作业孔将冲击吸收构件的下端部紧固在冲击杆上,因此,具有作业性能优良的优点。
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结构中,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是自由的,且不紧固在任何构件上。可是,为了使冲击吸收构件的性能发挥出来,较为理想的是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也固定在车门构成构件上。由此,设置在侧门上部的冲击吸收构件,通常使用双面胶带、紧固件、螺栓等将其上端部固定在车门外板加强件上等。
例如,使用双面胶带将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粘接在车门外板加强件等车门构成构件上时,可能会以为振动等而使该粘接部分产生脱离,从而成为异常声音的发生源。
另一方面,使用螺栓、紧固件等将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紧固在车门构成构件上时,对该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进行紧固的作业会变得困难,具体而言,设置在侧门上部的冲击吸收构件,其上端部位于车身腰线附近。像人们所知的,设置在车门内板上的作业口,其开口边缘位于车身腰线(belt line)附近的很少,通常设置在距离车身腰线较下方的位置。因此,进行将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紧固在车门外板加强件等车门构成构件上的作业时,不得不将手从附近的作业孔伸进车门内部而摸索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将设置在侧门上部的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车门构成构件上的作业容易进行的车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引起部件个数的增加、可靠地将设置在侧门上部的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车门构成构件上的车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改善将设置在侧门上部的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车门构成构件上的作业性能的车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边通过目视确认边进行将设置在侧门上部的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安装在车门构成构件上的作业的车门。
本发明的车门,包括由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构成侧门主体,上述车门外板的上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翻折的翻折部;在上述侧门主体内部沿前后方向予以横跨的横跨构件(冲击杆);以及冲击吸收构件,其下端部紧固在上述述横跨构件上、其上端部嵌合安装在上述述车门外板的翻折部上。
采用上述结构,因为只在车门外板形成翻折部,而无需其他紧固构件,所以在不增加部件个数的状态下即可固定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由此,冲击吸收构件能以上端部和下端部都固定在车门构成构件上的状态装载在侧门上,所以针对侧面碰撞能够发挥其指定的冲击吸收性能。
在上述结构中,车门外板的翻折部具有缺口,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具有适合于上述缺口形状且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定位突起,在将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嵌合安装在车门外板的翻折部时,通过将上述定位突起与缺口的位置加以对准,能够对冲击吸收构件进行定位。由此,将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嵌合安装在车门外板的翻折部时,通过将定位突起与缺口的位置对准能够使冲击吸收构件定位,从而能可靠地安装冲击吸收构件。
在上述结构中,翻折部的缺口设置在通过车门外板的上端缘部与车门内板的上端缘部之间的缝隙能够进行目视的位置。这能够通过例如将翻折部的上下长度设定为适当的长度来实现。由此,无需以往的摸索作业,通过目视即可确认冲击吸收构件的定位突起与翻折部的缺口的位置是否对准,从而能够快速安装冲击吸收构件,以提高作业性能。
在上述结构中,冲击吸收构件由软质构件构成,在其上部车外侧部面上沿车辆前后方向设有多个突起部,在将冲击吸收构件嵌合安装在车门外板上时,可与车门外板压力接触。由此,提高突起的表面压力,能够防止突起和车门外板之间产生摩擦而发出异常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一侧观测安装车门装饰板之前的侧门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省略了车门内板的图示)。
图3是说明冲击吸收构件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将使用紧固件(fastener)将冲击吸收构件的下端部紧固在冲击杆上的部位的剖视图。
图5是构成紧固件的一部分的衬套(collar)的立体图。
图6是安装了冲击吸收构件的侧门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从车室一侧观测安装车门装饰板、密封条等之前的侧门示意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其中省略了车门内板的图示。
参照图1、图2,侧门1是前铰链后开式的车门,与以往相同,由车门外板2和车门内板3构成,车门内板3的车室一侧通过车门装饰板(未图示)予以覆盖。
在车门外板2和车门内板3包围的内部空间里收容有可升降的窗玻璃4(图2),还在侧门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为设置有冲击杆5和车门外板加强件6等(图1)。这些冲击杆5、车门外板加强件6沿车体前后方向横跨侧门1。
车门内板3,与以往相同,具有几个作业孔7~9,通过这些作业孔7~9,来进行车门内部的设备部件、例如用于升降窗玻璃4的机构部件、门锁机构部件等的安装。
在侧门1的上部、与乘员的身体侧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冲击吸收构件10。冲击吸收构件10在侧门1的车身腰线与冲击杆5之间上下延伸,安装冲击吸收构件10时是通过位于车门内板3上部的作业孔7、8来进行。
冲击吸收构件10,与以往相同,是由聚氨脂泡沫材料的成型制品构成。图3用来说明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安装结构,是从车室一侧观测冲击吸收构件10的正视图。从该图3可以看出,冲击吸收构件10从正面看时具有矩形轮廓。
冲击吸收构件10的形状,具体而言,其上端缘部具有车室一侧较低的台阶形状,由此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缘部可形成沿着冲击吸收构件10的车外侧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凸缘10a,该上端凸缘10a从冲击吸收构件10的前端延伸到后端。
冲击吸收构件10具有越向下方越厚的剖面形状,其下端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矩形脚10b、10c。换句话说,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下端缘部,具有前端部及后端部的脚10b、10c所夹住的中间部分10d被切割的形状,即前端部及后端部的脚10b、10c之间形成切口10d。该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两个脚10b、10c的位置设置成分别对应于车门内板3的上部作业孔7、8(图1)。
冲击杆5,具有向车室一侧开口的帽状截面,具备“コ”状主体5a、从该主体5a向上方延伸的上端凸缘5b和从该主体5a向下方延伸的下端凸缘部5c。冲击杆5上还前后相隔地形成有将上端凸缘5b的一部分向上方扩大的安装座11、12。该安装座11、12分别与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两个脚10b、10c对应,该安装座11、12形成有后述紧固件15可贯穿其中的孔16(图4)。
紧固件15,作为其构成要素包括图5所示的衬套17,采用以往协同衬套17紧固两个构件的结构,在此仅对其概要进行说明,衬套17具有相对的一对钩17a,这一对钩17a沿径向可以变位。另外,紧固件15具有能插入衬套17中的筒部15a,该筒部15a的顶端部形成有切槽(slit)15b。
上述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两个脚10b、10c,预先设置有接受衬套17的阶梯孔20(图4),在将冲击吸收构件10装载于侧门1之前,从冲击吸收构件10的车外侧将衬套17插入阶梯孔20,衬套17通过钩17a与阶梯孔20的台阶部卡合而予以固定。
为便于说明,边参照图4边对冲击杆5与冲击吸收构件10下端的紧固作业进行说明,将冲击吸收构件10的紧固件接受孔也就是阶梯孔20与冲击杆5上的安装座11、12的紧固件贯穿孔16对准后,从车室一侧插入紧固件15。接着,从车室一侧将带有螺纹的销18插入紧固件15的筒部15a,通过与该筒部15a螺合,抑制衬套17的钩17a向径向内侧变位,由此,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下端部被固定在冲击杆15上。如上所述,因为安装紧固件15的部位设定在从车门内板3的上部作业孔7、8露出的位置,所以将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下端部紧固在冲击杆5上的作业能够通过上部作业孔7、8直接进行。
接着,参照图6等,对冲击吸收构件10上端缘部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车门外板2的上端部由翻折部F构成。也就是说,车门外板2的上端部具有向车室一侧翻折的翻折片21,该翻折片21在车宽方向与外板主体2a相隔一定距离。
从图2可以认识到,外板主体2a的翻折片21虽然是从上端21a向下方延伸,但是具有在途中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后向下方垂下的下端部21b,所通过翻折片21的弯折部赋予翻折片21附加的弹性。
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凸缘10a被翻折片21的下端部21b和外板主体21a夹持,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凸缘10a,从图2中可以认识到,最好其一部分具有向车外侧方向突出的梯形状隆起部10e,该隆起部10e形成有向车外侧方向突出的小径突起22。该小径突起22,较为理想的是,以越向顶端截面积越小,例如大致呈半球状为宜。冲击吸收构件10以至少具有2个以上且在车体前后方向相互间隔的带有小径突起22的梯形隆起部10e为宜。
车门外板2的翻折片21的下端部21b和车门外板主体2a之间的车宽方向距离L,设定成通过翻折片21的弹力使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凸缘10a的小径突起22与车门外板2之间处于压力接触的状态。
如上述实施例,使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凸缘10a的小径突起22与车门外板2压力接触的结构,与使没有小径突起22的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凸缘10a从其前端到后端连续地与车门外板2压力接触的结构相比,可以提高小径突起22的表面压力,由此能够防止冲击吸收构件10与车门外板2产生相互摩擦而发出异常的声音。
安装冲击吸收构件10时,因其具有定位功能,所以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安装作业性能。具体而言,从图3可以认识到,在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及车宽方向内侧突出且从正面看呈矩形的定位突起23,与此对应,在车门外板2的翻折片21的下端缘部设置有从正面看呈矩形的缺口24,同时以设计成该缺口24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尺寸实际上与矩形突起23的车体前后方向尺寸相同为宜。
对于进一步提高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安装作业性能,最好设定翻折片21的上下长度,以便能够通过车门外板2的上端缘部与车门内板3的上端缘部之间的缝隙25(图6)目视确认用于定位的缺口24。
根据上述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安装结构,一边通过车门外板2与车门内板3的上端缘部之间的缝隙25,确认用于定位的缺口24,一边使冲击吸收构件10的突起23与该缺口24位置对准,将冲击吸受构件10的上端凸缘10a插入车门外板2的上端翻折部F内,完成冲击吸收构件10的前后位置的定位。
关于该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定位,最理想的是,冲击吸收构件10的脚10b、10c落座在冲击杆5上,以设定的冲击吸收构件10的紧固件接受孔20的高度位置为宜,使冲击吸收构件10的紧固件接受孔20与冲击杆5的安装座11、12的紧固件贯穿孔16呈一致的状态。由此,完成由上述缺口24对冲击吸收构件10的前后位置的定位的同时,也完成冲击吸收构件10的高度位置的定位。因此,其后的作业,通过车门内板3的上部作业孔7、8,只用安装紧固件15及带有螺纹的销18就可完成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安装作业。并且,因为这一连串的作业全部由作业员通过目视一边确认一边进行,所以能够没有错误地快速进行作业,另外,在完成该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安装后的工序中,在车门外板2以及内板3的上端缘部嵌合安装有与窗玻璃4的板面滑动接触的密封条(weatherstrip)。
以上,说明的是本发明较理想的实施例,冲击吸收构件10下端部的安装不限于冲击杆5,也可以将冲击吸收构件10安装在车门外板加强件6等车门构成构件上。在这种场合,也可将冲击吸收构件10下端部的紧固部位设定在对应于车门内板3的作业孔7、8的位置,进行快速的作业无疑也很理想。
从上述的说明可以明白,根据实施例的安装结构,因为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被固定在车门构成构件上,所以能够按照设计发挥其冲击吸收性能。还有,关于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安装,尤其是上端部的安装,因为将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部嵌合安装在车门外板2的翻折部F上,所以不会增加部件个数。
还有,将冲击吸收构件10的上端部嵌合安装在车门外板2的翻折部F上时,因为用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定位突起23和车门外板2的缺口24来进行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定位,所以将冲击吸收构件10嵌合安装在车门外板2的翻折部F上时的定位非常容易。加之,因为能够通过车门外板2与车门内板3的上端缘部之间的缝隙25目视确认该车门外板2的缺口24,所以能够在进行目视确认的同时完成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定位,并将其嵌合安装在车门外板2的翻折部F上,由此能够快速地进行作业,从而提高冲击吸收构件10的安装作业性能。
Claims (4)
1.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门本体,由车门外板、以及车门内板构成,上述车门外板的上端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翻折的翻折部;
横跨构件,在上述侧门本体内部沿前后方向予以横跨;以及
冲击吸收构件,其下端部紧固在上述横跨构件上,其上端部嵌合安装在上述车门外板的翻折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外板,在其翻折部具有缺口,
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其上端具有适合于上述缺口形状且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定位突起,在将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的上端部嵌合安装在所述车门外板的翻折部上时,通过将上述定位突起与上述缺口的位置加以对准,能够对所述冲击吸收构件进行定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折部的缺口,设置在通过所述车门外板的上端缘部与所述车门内板的上端缘部之间的缝隙能够进行目视确认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构件,由软质构件构成,在其上部车外侧表面上沿车辆前后方向设有多个突起部,在将冲击吸收构件嵌合安装在车门外板上时,可与车门外板压力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99967 | 2004-07-07 | ||
JP2004199967A JP4656287B2 (ja) | 2004-07-07 | 2004-07-07 | 自動車用ドアの衝撃吸収部材取り付け構造 |
JP2004199967 | 2004-07-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18987A true CN1718987A (zh) | 2006-01-11 |
CN1718987B CN1718987B (zh) | 2010-07-07 |
Family
ID=35795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08195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18987B (zh) | 2004-07-07 | 2005-07-05 | 车门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656287B2 (zh) |
CN (1) | CN1718987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30268C (zh) * | 2006-11-10 | 2008-11-05 | 赵志伟 | 汽车侧面碰撞安全保护系统 |
CN101260776B (zh) * | 2008-04-28 | 2010-08-25 | 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 | 超高强度钢汽车车门防撞梁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608839A (zh) * | 2016-12-13 | 2018-10-0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车门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166430A (ja) * | 2012-02-14 | 2013-08-29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骨格部材及び車両用ドアインパクトビーム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80397B2 (ja) * | 1994-12-13 | 2005-08-1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
KR100194711B1 (ko) * | 1995-12-12 | 1999-06-15 | 정몽규 | 차량용 도어의 충격흡수장치 |
JP4385582B2 (ja) * | 2002-10-01 | 2009-12-1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構造 |
JP3938000B2 (ja) * | 2002-10-17 | 2007-06-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ドアの衝撃吸収構造 |
-
2004
- 2004-07-07 JP JP2004199967A patent/JP46562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7-05 CN CN 200510081954 patent/CN171898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30268C (zh) * | 2006-11-10 | 2008-11-05 | 赵志伟 | 汽车侧面碰撞安全保护系统 |
CN101260776B (zh) * | 2008-04-28 | 2010-08-25 | 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 | 超高强度钢汽车车门防撞梁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608839A (zh) * | 2016-12-13 | 2018-10-0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车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18987B (zh) | 2010-07-07 |
JP2006021585A (ja) | 2006-01-26 |
JP4656287B2 (ja) | 2011-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32800B2 (en) |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pillar trim in an automobile having a curtain type airbag | |
EP1686017A1 (en) |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 |
US9156431B2 (en) | Structural body pillar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a structural body pillar | |
US20120119532A1 (en) |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 |
US11851021B2 (en) | Airbag of sunroof for vehicle | |
US20120119531A1 (en) |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 |
CN101346261A (zh) | 气囊装置 | |
US8672343B2 (en) | Mounting apparatus of side airbag for vehicle | |
CN1810552A (zh) | 腰部安全带预紧器的设置结构 | |
EP1332932A3 (en) | Vehicle occupants protection system | |
CN104245485B (zh) | 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 | |
CN106364318B (zh) | 具有仪表板的机动车辆 | |
US6312008B1 (en) | Airbag system with energy absorption bracket | |
CN100493961C (zh) | 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 | |
JP6762337B2 (ja) | ドアトリム | |
US20120161460A1 (en) | Interior material mounting structure | |
CN1718987A (zh) | 车门结构 | |
US8979119B2 (en) | Vehicle side door | |
CN109649499A (zh) | 前部车身的增强结构 | |
CN1325303C (zh) | 车辆的后保险杠装配机构 | |
JP2008149760A (ja) | 車両用内装部品 | |
CN100410124C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US11072302B2 (en) | Knee airbag for vehicles | |
CN220701043U (zh) | 一种c柱上内饰板和车辆 | |
CN108909676A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雨刷器子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