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8327B - 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98327B CN1698327B CN2004800002177A CN200480000217A CN1698327B CN 1698327 B CN1698327 B CN 1698327B CN 2004800002177 A CN2004800002177 A CN 2004800002177A CN 200480000217 A CN200480000217 A CN 200480000217A CN 1698327 B CN1698327 B CN 16983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switching
- data transmission
- control device
- transmiss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91—Access to open networks; Ingress point selection, e.g. ISP selection
- H04L12/5692—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0024—Services and arrangements where telephone services are combined with data services
- H04M7/0057—Services where the data services network provides a telephone service in addition or as an alternative, e.g. for backup purposes, to the telephone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telephone services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H04L2012/6472—Interne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H04L2012/6475—N-ISDN,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ST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7/00—Type of exchange or network, i.e. telephonic medium, in which the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 H04M2207/20—Type of exchange or network, i.e. telephonic medium, in which the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hybrid systems
- H04M2207/206—Type of exchange or network, i.e. telephonic medium, in which the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hybrid systems composed of PSTN and wireless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为了在一种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终端装置中能够为一种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取消基于线路交换网络,例如PSTN、ISDN,的应用与基于分组交换网络,例如因特网,的应用之间的逻辑分离,一个用于自动地处理数据以及向分组交换网络或者从分组交换网络(PVN)发送和接收数据,所述可以通用的装置(DVG)可以安排给分组交换网络(PVN)并且可以对之安排的一个数据传输装置(DüE)具有一个可控制的切换器件(UMS)可以按以下方式控制所述切换器件(UMS):使得把在第一运行模式中通过数据传输装置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DEE),从第一运行模式切换到其中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的第二运行模式,并且反之亦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和的数据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在题材为“家庭联网”、“家庭连接”或者“电话与控制”出版物中论及个人范围的装置,譬如电视机、个人计算机以及其它日常生活设施。电话、固定网电话或者无绳电话,在此优选地起对线路交换网络(语音网络)的网络入口的作用。对分组交换网络(数据网络)的入口,例如对因特网的入口在此是无关紧要的并且可以以不同的途径进行。
分组交换网络与线路交换网络之间的连接如图1所示如众所周知只存在例如通过以太网、数字用户线(DCL),或者缆线连接与分组交换网络例如因特网连接以进行分组数据传输的一个个人计算机;以及例如通过ISDN/PSTN网络终端与线路交换网络无绳基站等这样的装置安排连接的建立(控制),或者借助于一个无绳-移动部分进行配置。在此无绳基站的部分或者电话功能部分向个人计算机传输。当然所述控制和配置也可以沿相反的方向进行。
在此决定性的却是,分组交换网络或者说在数据网中不处理语音数据,而总是在语音终端机、无绳-移动部分,以及交换局、无绳基站之间存在逻辑连接。也就是在线路交换的语音网络与分组交换的数据网络(例如因特网)之间就语音数据而言根本没有逻辑连接。分组交换网络的语音业务(例如因特网电话、语音消息)的应用当前还没有通过在无绳基站上登录的无绳-移动部分加以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任务在于,指出一种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Datensenke)-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终端装置,所述装置消除基于线路交换网络例如PSTN、ISDN的应用与基于分组交换网络例如因特网的应用之间的逻辑分离。
该任务通过一种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得以完成。
此外该任务通过一种用于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语音和/或数据分组的数据传输装置得以完成。
另外该任务通过一种用于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语音和/或数据分组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数据终端装置得以完成。
所述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带有一个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与线路交换网络连接;一个可以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用于自动地处理数据以及向分组交换网络或者从分组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可以把所述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分配给分组交换网络并且给该分组交换网络分配数据传输装置;至少一个数据终端装置用于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被分配给数据传输装置的数据,其特征在于,在数据传输装置中存在切换器件,可以按以下方式控制所述切换器件:把在第一运行模式中通过数据传输装置与线路交换网络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从第一运行模式切换到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的第二运行模式中数据终端装置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并且反之亦然。
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与线路交换网络连接,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被分配给一个可以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用于自动地处理数据以及向分组交换网络或者从分组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其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分配给分组交换网络,为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分配至少一个数据终端装置用于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其特征在于,存在切换器件,可以按以下方式控制所述切换器件:可以把在第一运行模式中通过数据传输装置与线路交换网络的数据终端装置连接,从第一运行模式切换到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的第二运行模式中数据终端装置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并且反之亦然。
所述数据终端装置可以为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分配一个数据传输装置以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其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与线路交换网络连接,并且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被分配给一个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用于自动地处理数据以及向分组交换网络或者从分组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其中所述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又可以被分配给分组交换网络,其特征在于,控制器件并且为了控制数据终端装置中的功能流程具有一个第一中央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器件与第一中央控制单元相互连接并且可以按以下方式控制数据传输装置的切换器件使得:可以把在第一运行模式中通过数据传输装与线路交换网络的数据终端装置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从第一运行模式切换到其中数据终端装置通过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的第二运行模式,并且反之亦然。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在于:把一种用于向线路交换的或者从线路交换的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特别是语音数据和/或分组数据的数据传输装置安设一个可控制的切换器件,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安排给或者说可以安排给一个自动处理数据和向分组交换网络或者从分组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的通用装置,并且可以给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分配或者说可以分配至少一个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特别是语音数据和/或分组数据的终端装置,可以这样地控制所述切换器件:可以把以第一运行模式通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与线路交换网络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从第一运行模式切换到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切换模式中,所述数据终端一方面通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对所述数据处理装置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反之亦然,就是说可以进行运行模式转换。
本发明在于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扩展,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例如为无绳基站,以达到优选地通过软件实现的一种切换可能性,从而可以转发对优选地为在家用或者和/或在办公室用构成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或者服务器的数据处理装置发出的语音数据流,并且使之有新的应用可能性。用这样创建的数据传输装置或者无绳基站,得到语音数据流和/或者信令流向一个与因特网联网的数据处理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转发的可能性。由此可以在数据传输装置上运行的数据终端装置利用以因特网或者个人计算机为基础的语音应用(譬如因特网电话,语音消息等等)。
这意味着,数据终端装置,无绳移动部分或者电话可以在分组交换网络中,例如在因特网中或者在“家庭联网”场景的局域数据网中,接入语音数据的逻辑连接。
由此,首先提高了使用者亲和性。当前可以用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耳麦(头戴机)进行的应用可以因本发明用无绳-移动部分进行。
通过如本发明所述的用无绳基站切换的可能性可以由使用者选择性地在无绳移动部分上设定两个运行模式。
用第一运行模式所述无绳如同普遍电话一样在线路交换网络中工作。
用第二运行模式向数据处理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向数据网络传送语音数据或者协议数据。在此没有对线路交换网络的连接。附加地向个人计算机发送关于无绳-移动部分上的使用者输入的信息,并且从个人计算机向无绳-移动部分发送显示信息。此外通过所谓的隧道连接(Tunnelverbingdung)向个人计算机透明地接入语音信道。
由此,与无绳基站连接的无绳移动部分可以使用在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应用,譬如耳麦(头戴机)。可以经显示数据和控制数据与使用者人机互动启动其它的应用,由此特别地提高使用者亲和性。从而,例如可以用通常的无绳电话进行“IP语音”电话(VoIP)(提供网络中全部应用(例如家庭网中的个人计算机)的电话功能)。此外还可以,以此方式能够用通常的无绳电话例如进行在线游戏、在家庭网络中实现语音控制以及遥控家庭网络中的装置。
例如用本发明还可以把常规的无绳电话集成进“联网家庭”场景中。在此个人计算机对“VoIP电话”起“VoIP网关”的作用。同样地,还可以综合进游戏控制台中,例如集成进X箱中。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提供这的可能性,通过基于语音控制机制和和语音识别机制(语音控制和语音识别)的数据终端装置控制数据处理装置的应用,把数据终端装置用作遥控单元(远程控制单元),通过数据终端装置产生对微软信息服务的入口,实现一个因特网无线电,借助于无绳移动部分或者电话进行因特网聊天,利用文本信息向语音信息的转换(“文本语音转换”)从而例如可以读出Email和/或在数据终端装置上显示信息。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用在数据传输装置构成为无绳基站,数据终端装置构成无绳移动部分并且数据处理装置构成为个人计算机或者服务器的上述的家庭范围,如果数据传输装置构成为由基站和中央交换台组成的蜂窝移动结构,数据终端装置构成移动电话(手机)并且数据处理装置构成为服务器,就还可以毫无困难地用于公众领域。
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扩展在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说明中给出。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借助于图1至图4说明。在附图中:
图2示出一个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一个第一数据接收点-数据源,由一个数据终端装置、一个数据传输装置和一个数据处理装置组成,
图3示出一个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一个第一数据接收点-数据源,由一个数据终端装置、一个数据传输装置和一个数据处理装置组成,
图4示出用一个无绳电话和一个个人计算机实现第一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具体实施方式
图2示出优选地构成为“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或者“综合数字业务网(ISDN)”的线路交换网络LVN和优选地构成为因特网的分组交换网络PVN的一个第一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1,由一个数据终端装置DEE、一个数据传输装置DüE和一个数据处理装置DVG组成。数据终端装置DEE含有一个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控制器件STM和一个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用作控制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功能流程,并且既与控制器件STM连接也与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连接。通过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数据终端装置DEE与数据传输装置DüE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装置DüE为此连接具有一个第二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2。作为数据终端装置DEE与数据传输装置DüE之间的连接或设置一个第一线路连接LV1或设置一个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
数据传输装置DüE除了第二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2以外还有一个第二中央控制单元ZSE2、一个第一网络/传输装置接口NüSS1、一个第一切换器件USM1和一个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1。用作控制数据装置EE中的功能流程并且具有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的第二中央控制单元ZSE2,与第二网络/传输装置接口NüSS2连接,所述第二网络/传输装置接口NüSS2与第一网络/传输装置接口NüSS1和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1连接。第二中央控制单元ZSE2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与第一切换器件USM1一起这样地构成一个功能单元:使切换控制器件USSM1控制切换器件USM1,这在图2中通过这两个器件之间的连接线示出。数据传输装置DüE在一个方面通过第一网络/传输装置接口NüSS1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而另一个方面通过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1与数据处理装置DVG连接,所述数据处理装置DVG为该连接具有一个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作为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数据处理装置DVG之间的连接再设置一个第二线路连接LV2或者设置一个第二自由空间连接FRV2。
所述数据处理装置DVG除了具有一个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以外还有一个第三中心控制单元ZSE3和一个第一网络/设备接口NSS1。起控制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功能流程、并且附加于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二中心控制单元ZSE2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还可以供选择地具有图2中虚线所示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的所述第三中心控制单元ZSE3与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和第一网络/设备接口NGSS1连接。通过第一网络/设备接口NGSS1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PVN连接。
下面以说明第一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1的建立为基础说明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1在取消基于线路交换网络LVN的第一应用与基于分组交换网络PVN的第二应用之间的逻辑分离方面的作用方式。
在例如至此通过第一线路连接LV1或者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和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比较图1中的以无绳基站为数据传输装置和无绳移动部分为数据终端装置)的数据终端装置DEE的层面的角度上看,这意味着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可以选择性地一方面使用线路交换网络的业务,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分组交换网络的业务,不论是作为接收方还是发送方。换言之,从数据装置DEE到线路交换网络LVN和分组交换网络PVN应当提供给使用者相应地选择,也就是可以由使用者按需要变换(数据终端装置的运行模式变换)。从而例如数据终端装置DEE用第一运行模式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并且用第二运行模式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和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PVN连接。
由于对指出的公知场景(数据终端装置←→线路交换网络)已经存在的数据终端装置DEE与数据传输装置DüE之间的连接对于该目的在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存在第一切换器件USM1和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在数据处理装置DVG中同样存在第二切换器件USM2并且在数据终端装置DEE中存在控制器件STM。所述的器件从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控制器件STM看到,所述的控制器件STM优选地构成为键盘,总体上优选地构成为程序模块(软件)。然而也可以用语音控制取代键盘。
然而,对于每个其它可设想的场景所述器件的分配也例如可以是另外的。从而在一个场景(数据终端装置<>分组交换网络),如果例如数据终端装置通过一个线路连接或者一个自由空间连接,并且对数据处理装置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在此情况下切换器件和切换控制器件优选地存在于数据处理装置中,而在数据传输装置中同样附加地存在切换控制器件。
变通地还可以考虑一种其中数据传输装置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而数据处理装置与线路交换网络连接的配置。
对于图2的其中第一切换器件USM1存在于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基本场景(数据终端装置<>线路交换网络),视
(i)只有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
(ii)既有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也有数据处理装置DVGE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在此两个切换控制器件USSM1和USSM2都控制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器件USM1,
(iii)既有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也有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然而在此不同于(ii)的只是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控制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器件USM1,
这三种变例,决定可以如何基于所指运行模式变换的场景在第一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1中实现。
实施例(i):
为了说明该实施例,现在假定,根据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数据终端装置DEE例如处在第一运行模式。当然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其中数据终端装置DEE处在第二运行模式。
现在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想变换成第二运行模式。所指的运行模式由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通过操作控制器件STM引入所述运行模式变换。接着受控制地通过经第一中心控制单元ZSE1经此和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从数据终端装置DEE经第一线路连接LV1或者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向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二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2传输一个第一信号S1以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所述数据传输装置DüE把由数据终端装置DEE传输的第一信号S1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转发。
接着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产生一个第二信号S2,它把第二信号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传输并且在那里特别地向第三中心控制单元ZSE3传输,并且用之通知数据处理装置DVG,数据终端装置DEE要通过数据处理装置DVG建立对分组交换网络PVN的连接。在通知数据处理装置DVG以后,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产生一个第三信号S3并将其向第一切换器件USM1传输。用传输第三信号S3向切换器件USM1表明,要取消由数据终端装置DEE至此使用的对线路交换网络LVN的传输路径,并且取而代之要建立一个经数据处理装置DVG到分组交换网络PVN的新的传输路径。在图2中该切换过程在第一切换器件USM1中通过开关符号表示。从而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第二线路连接LV2或者第二自由空间连接FRV2和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PVN连接。该属于第二运行模式的传输路径现在只要切换或者建立了就保留到由使用者以相同的方式引入一个重新的运行模式变换,这次是从第二运行模式变换到第一运行模式。
为了告知数据终端装置的使用者数据终端装置处于什么运行模式,优选地在数据终端装置的一个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应激活的运行模式(参见图4)。此外还可能,在首先用于语音传输(电话)并且用之还不可能进行“IP语音”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中采取线路交换网络对分组交换网络的优先权。这例如可以通过时间控制的缺省设置达到。这意味着,在如所述进行了从第一运行模式向第二运行模式的模式转换时,并且如果数据终端装置在一个规定的时间以第二运行模式工作的定时达到而没有被重新复位,就自动地进行向原来状态(缺省状态)的复位。
实施例(ii):
为了说明该实施例,现在还是假定,根据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数据终端装置DEE例如处在第一运行模式。当然也还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其中数据终端装置DEE处在第二运行模式。
现在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想变换成第二运行模式或第一运行模式。相应运行模式由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通过操作控制器件STM引入。对于每次变换这可以总是用一个并且是同一个按键或者是软键,或者也可以对于两个运行模式变换用不同的按键。相反在语音控制此事是单意的,因此总是转化所指运行模式变换。
接着受控制地通过接着通过第一控制中心经此和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从数据终端装置DEE经第一线路连接LV1或者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向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二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2传输一个第四信号S4以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通过所述数据终端装置EE中的第二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2把由数据终端装置DEE传输的第四信号S4,在变换到第二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因此当前的运行模式是第一运行模式)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转发,而在变换到第一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因此当前的运行模式是第二运行模式)通过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1、第二线路连接LV2或第二自由空间FRV2连接以及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按所列顺序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转发。
接收该第四信号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或者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2接着相应地产生一个第五信号S5,用之它向相应的另一个切换控制器件USSM1、USSM2通知相应的运行模式变换。所述的第五信号S5通过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1、第二线路连接LV2或第二自由空间FRV2连接以及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或者沿相反的方向向有关的切换控制器件USSM1、USSM2传输。在通知了有关的切换控制器件USSM1、USSM2、数据处理装置DVG或者数据传输装置DüE运行模式转换以后,接收第四信号S4的第一或者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1、USSM2相应地产生一个第六信号S6并且把它向第一切换器件USM1传输。在向第二运行模式变换的情况下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产生第六信号S6,而在向第一运行模式变换的情况下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产生第六信号S6。利用传输第六信号S6向第一切换器件USM1表明,要取消由数据终端装置DEE至此使用的对线路交换网络LVN或者分组交换网络PVN的传输路径,并且取而代之要建立一个经数据处理装置DVG到分组交换网络PVN或者经数据传输装置DüE至线路交换网络LVN的新的传输路径。在图2中该切换过程还是在第一切换器件USM1中通过开关符号表示。从而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第二线路连接LV2或者第二自由空间连接FRV2和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PVN连接或者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该属于第二运行模式或者第一运行模式的传输路径现在只要切换或者建立了就保留到由使用者以相同的方式引入一个重新的运行模式变换,这次是从第二运行模式变换到第一运行模式或者是从第一运行模式变换到第二运行模式。
为了告知数据终端装置的使用者数据终端装置处于什么运行模式,优选地在数据终端装置的一个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应激活的运行模式(参见图4)。此外还是有可能,在首先用于语音传输(电话)并且用之还不可能进行“IP语音”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中采取线路交换网络对分组交换网络的优先权。这例如可以通过时间控制的缺省设置达到。这意味着,在如所述进行了从第一运行模式向第二运行模式的或者从第二运行模式向第一运行模式的模式转换时,并且如果数据终端装置在一个规定的时间以第二运行模式或者第一运行模式工作的定时达到而没有被重新复位,就自动地进行向原来状态(缺省状态)的复位。
实施例(iii):
为了说明该实施例,现在还是假定,根据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数据终端装置DEE例如处在第一运行模式。当然也还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其中数据终端装置DEE处在第二运行模式。
现在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想变换成第二运行模式或第一运行模式。相应运行模式由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通过操作控制器件STM引入。对于每次变换这可以总是用一个并且是同一个按键或者是软键,或者也可以对于两个运行模式变换用不同的按键。相反在语音控制此事是单意的,因此总是转化成所指运行模式变换。
接着还是受控制地通过接着通过第一控制中心经此和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从数据终端装置DEE经第一线路连接LV1或者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向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二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2传输一个第四信号S4以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在变换到第二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因此当前的运行模式是第一运行模式),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转发,而在变换到第一运行模式的情况下(因此当前的运行模式是第二运行模式)又通过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1、第二线路连接LV2或第二自由空间FRV2连接以及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按所列顺序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转发。
接收该第四信号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接着相应地产生一个第七信号S7,用之把它向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通知对其发出信令的运行模式变换。所述的第七信号S7通过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1、第二线路连接LV2或第二自由空间FRV2连接以及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向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传输。在通知了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数据处理装置DVG运行模式转换以后,接收第七信号S7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相应地产生一个第八信号S8并且把它通过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第二线路连接LV2或第二自由空间FRV2连接以及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1依列举顺序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传输。利用该第八信号S8所述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发送它从第二运行模式转换到第一运行模式,从而应当进行控制。接着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传输产生一个第九信号S9,并且向第一切换器件USM1传输。用传输第九信号S9向第一切换器件USM1表明,要取消由数据终端装置DEE至此使用的对线路交换网络LVN或者分组交换网络PVN的传输路径,并且取而代之要建立一个经数据处理装置DVG到分组交换网络PVN或者经数据传输装置DüE至线路交换网络LVN的新的传输路径。在图2中该切换过程还是在第一切换器件USM1中通过开关符号表示。从而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第二线路连接LV2或者第二自由空间连接FRV2和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PVN连接或者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该属于第二运行模式或者第一运行模式的传输路径现在只要切换或者建立了就保留到由使用者以相同的方式引入一个重新的运行模式变换,这次是从第二运行模式变换到第一运行模式或者是从第一运行模式变换到第二运行模式。
为了告知数据终端装置的使用者数据终端装置处于什么运行模式,优选地在数据终端装置的一个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应激活的运行模式(参见图4)。此外还是有可能,在首先用于语音传输(电话)并且用之还不可能进行“IP语音”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中采取线路交换网络对分组交换网络的优先权。这例如可以通过时间控制的缺省设置达到。这意味着,在如所说明地进行了从第一运行模式向第二运行模式的或者从第二运行模式向第一运行模式的模式转换时,并且如果数据终端装置在一个规定的时间以第二运行模式或者第一运行模式工作的定时达到而没有被重新复位,就自动地进行向原来状态(缺省状态)的复位。
上面说明的实施例(i)、(ii)和(iii)中,如果在通过第一切换器件USM1进行运行模式转换以前,用信号S2、S5、S7、S8发送信令的运行模式由接收所述信号的切换控制器件相应地用一个第十信号S10操作是有利的。
图3示出优选地构成为“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或者“综合业务数据网络(ISDN)”的线路交换网络LVN和优选地构成为分组交换网络PVN的一个第二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2,由一个数据终端装置DEE和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组成,在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中这由图2中所示的数据处理装置DVG和图2中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DüE组合成一个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单元。
数据终端装置DEE含有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控制器件STM和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用作控制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功能流程,并且既与控制器件STM连接也与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连接。通过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数据终端装置DEE与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连接,所述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为此连接具有一个第三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3。作为数据终端装置DEE与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之间的连接或设置一个第一线路连接LV1或设置一个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
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除了第三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3以外还有一个第四中央控制单元ZSE4、一个第二网络/设备接口NGSS2、一个第二切换器件USM2和一个第二网络/设备接口NGSS2。用作控制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中的功能流程并且具有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的第四中央控制单元ZSE4,与第三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3连接,所述第三数据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3与第二网络/装置接口NSS2和第二网络/设备接口NGSS2连接。第四中央控制单元ZSE4的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与第二切换器件USM2一起这样地构成一个功能单元:使切换控制器件USSM3控制切换器件USM1,这在图3中通过这两个器件之间的连接线示出。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在一个方面通过第二网络/传输装置接口NüSS2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而另一个方面通过第二网络/设备接口NGSS2分组交换网络PVN。
下面基于对第二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2的建立的说明来解释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2在取消基于线路交换网络LVN的第一应用与基于分组交换网络PVN的第二应用之间的逻辑分离方面的作用方式。
对于图3中所示的基本场景,现在假定例如根据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数据终端装置DEE处于第一运行模式。当然也有可能,数据终端装置DEE处于第二运行模式。
现在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想变换成第二运行模式。所指的运行模式由数据终端装置DEE的使用者通过操作控制器件STM对之引入所指的运行模式变换。接着受控制地通过接着经第一控制中心ZSE1经此和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1从数据终端装置DEE经第一线路连接LV1或者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向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E中的第三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3传输一个第十一信号S11以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所述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中的第三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EüSS3把由数据终端装置DEE传输的第十一信号S11向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转发。
接着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产生一个第十二信号S12,它把第十二信号S12向第二切换器件USM2传输。利用传输第十二信号S12向第二切换器件USM2表明,要取消由数据终端装置DEE至此使用的对线路交换网络LVN的传输路径,并且取而代之要建立一个到分组交换网络PVN的新的传输路径。在图3中该切换过程在第二切换器件USM1中通过开关符号表示。从而数据终端装置DEE与分组交换网络PVN连接。该属于第二运行模式的传输路径现在只要切换或者建立了就保留到由使用者以相同的方式引入一个重新的运行模式变换,这次是从第二运行模式变换到第一运行模式。
为了告知数据终端装置的使用者数据终端装置处于什么运行模式,优选地在数据终端装置的一个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应激活的运行模式(参见图4)。此外还可能,在首先用于语音传输(电话)(参见图4)并且用之还不可能进行“IP语音”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中采取线路交换网络对分组交换网络的优先权。这例如可以通过时间控制的缺省设置达到。这意味着,在如所述进行了从第一运行模式向第二运行模式的模式转换时,并且如果数据终端装置在一个规定的时间以第二运行模式工作的定时达到而没有被重新复位,就自动地进行向原来状态(缺省状态)的复位。
图4示出根据变例(i)的图2中所示的第一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1的实现,其中用一个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的无绳电话作为终端装置和数据传输装置,以及一个与分组交换网络PVN连接的个人计算机PC作为数据处理装置。所述个人计算机PC除一个荧光屏BSC(监视器)、一个由键盘TA和一个“鼠标”MA组成的输入装置EV以外在一个系统单元SYE中还具有从图2所知的装置。从而在系统单元SYE中,除了第三中央控制单元ZSE 3以外,还安排了构成为USB接口(通用串行接口)的第二设备/传输装置接口GüSS2和构成为以太网DSL接口(数字用户线)的第一网络/设备接口NGSS1。个人计算机PC通过一个USB连接USBV、第二线路连接的LV2与无绳电话SLT连接。无绳电话SLT具有一个无绳基站SLB作为数据传输装置和一个无绳移动部分SLM作为数据终端装置,它们通过一个作为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的无线电连接FRV1相互连接。无绳移动部分SLM除了一个显示装置AE(显示器)、一个构成为键盘的输入单元EGE和一个由一个麦克风和一个送话器盒组成的输入器件EGM以外还具有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并且作为第一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具有一个第一无线电接口EüSS1。显示装置AE、输入单元EGE和输入器件EGM构成图2中所示的控制器件STM。在无绳基站SLB中安排带有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的第二中央控制单元ZSE2、第一切换器件USM1、一个构成为第二终端装置/传输装置接口的第二无线电接口EüSS2、一个构成为第一网络/传输装置接口的线路连接端NüSS1以及还有一个构成为第一设备/传输装置接口的USB接口GüSS1。通过线路连接端NüSS1产生对线路交换网络LVN的连接,并且USB接口GüSS1通过USB连接USBV、LV2与安排在个人计算机PC中的USB接口GüSS2连接。
如果把无绳基站SLB作为无绳数据适配器集成进个人计算机PC,就得到如图3所示的第二数据接收点-数据源DSQ2。
Claims (55)
1.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带有:
a)一个数据传输装置(DüE),用于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LVN)发送和接收数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DüE)能够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
b)一个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DVG),用于自动地处理数据以及向分组交换网络或者从分组交换网络(PVN)发送和接收数据,能够把所述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DVG)分配给分组交换网络(PVN)并且给该分组交换网络(PVN)分配数据传输装置(DüE),
c)至少一个数据终端装置(DEE)用于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LVN)发送和接收被分配给数据传输装置(DüE)的数据,其特征在于,
d)在数据传输装置(DüE、DVüG)中存在切换器件(USM1、USM2),按以下方式控制所述切换器件:把在第一运行模式中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DEE)从第一运行模式切换到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中,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和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并且反之亦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是语音数据和/或分组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终端装置(DEE)具有控制器件(STM)并且为了控制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功能流程具有一个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所述控制器件和所述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相互连接并且这样地构成:使得能够控制所述切换器件(US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控制器件(STM)构成为数据终端装置(DEE)的键盘上的键或者构成为软键,或者通过一种实施在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语音控制器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存在于数据传输装置(D üE)中,所述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与第一切换器件(USM1)、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a)控制器件(STM)通过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1),
b)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向数据处理装置(DVG)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2),
c)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针对以信令方式发出的运行模式变换来控制第一切换器件(USM1)。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存在于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而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存在于数据处理装置(DVG)中,所述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和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与第一切换器件(USM1)、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a)如果数据终端装置(DEE)当前处于第一运行模式中,控制器件(STM)通过该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或者如果数据终端装置(DEE)当前处于第二运行模式中,控制器件(STM)通过所述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4),
b)切换控制器件(USSM1、USSM2)向相应的另一个切换控制器件(USSM2、USSM1)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5),
c)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针对从第一运行模式向第二运行模式的运行模式变换来控制第一切换器件(USM1),而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针对从第二运行模式向第一运行模式的运行模式变换来控制第一切换器件(USM1)。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存在于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而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存在于数据处理装置(DVG)中,所述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和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与第一切换器件(USM1)、控制器件(STM)和该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a)如果当前数据终端装置(DEE)处于第一运行模式中,控制器件(STM)通过该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或者如果当前数据终端装置(DEE)处于第二运行模式中,控制器件(STM)通过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4),
b)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7),
c)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对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从第二运行模式向第一运行模式的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8),
d)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为相应的运行模式变换控制第一切换器件(USM1)(S9)。
8.如权利要求5-7之一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在通过第一切换器件(USM)进行运行模式变换前,必需通过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由对方操作(S10)以信令方式发出的运行模式变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数据终端装置(DEE)和数据传输装置(DüE)通过第一线路连接(LV1)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终端装置(DEE)和数据传输装置(DüE)通过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终端装置(DEE)被集成进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以构成一个结构上的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装置(DüE)通过一个第二线路连接(LV2)被分配给数据处理装置(DVG)。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装置(DüE)通过一个第二自由空间连接(FRV2)被分配给数据处理装置(DVG)。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装置(DüE)被集成进数据处理装置(DVG)中以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功能上被构成为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的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构成为机顶盒、笔记本或者个人计算机。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存在于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中,所述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与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中的第二切换器件(USM2)、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a)控制器件(STM)向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
b)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针对以信令方式发出的运行模式变换来控制第二切换器件(USM2)。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处理装置(DVG)含在分组交换网络(PVN)中,并且数据传输装置 (DüE)通过一个隧道连接被分配给数据处理装置(DVG)。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组交换网络(PVN)是因特网、LAN、WAN之一。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含在一个第二中央控制单元(ZSE2)中用于控制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功能流程,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含在一个第三中央控制单元(ZSE3)中用于控制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功能流程。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切换器件(USM1、USM2)构成为软件模块。
21.如权利要求10或者12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装置(DüE)被构成为无绳基站并且通过第二线路连接(LV2)与数据处理装置(DVG)连接。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第二线路连接(LV2)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USBV)。
23.如权利要求10或者13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装置(DüE)被构成为无绳基站并且给数据处理装置(DVG)分配一个为与所述无绳基站无绳连接设计的无绳模块。
24.如权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被构成为一个带有集成的无绳数据适配器的数据处理装置。
2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终端装置(DEE)被构成为无绳移动部分。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
其特征在于,
数据处理装置(DVG)被构成家用和/或办公室用的个人计算机、笔记本或者服务器。
27.一种用于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
a)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LVN)发送和接收数据,
b)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被分配给一个可以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DVG),用于自动地处理数据以及向分组交换网络或者从分组交换网络(PVN)发送和接收数据,其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DVG)分配给分组交换网络(PVN),
c)为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分配至少一个数据终端装置(DEE)用于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LVN)发送和接收数据,
其特征在于,
d)存在切换器件(USM1、USM2),按以下方式控制所述切换器件:把在第一运行模式中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DEE)从第一运行模式切换到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中,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和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并且反之亦然。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是语音数据和/或分组数据。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所述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与第一切换器件(USM1)、控制器件(STM)和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a)由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1),
b)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向数据处理装置(DVG)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2),
c)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针对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来控制第一切换器件(USM1)。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所述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与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数据传输装置(D üE)中的第一切换器件(USM1)以及控制器件(STM)和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a)如果数据终端装置(DEE)当前处于第一运行模式中,由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4),
b)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向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5),
c)如果数据终端装置(DEE)当前处于第二运行模式中,从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个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5),并且从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个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
d)为从第一运行模式向第二运行模式的运行模式变换,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控制第一切换器件(USM1)(S6)。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所述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与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器件(USM1)以及控制器件(STM)和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a)如果数据终端装置(DEE)当前处于第一运行模式中,由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4),
b)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发出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7),
c)如果数据终端装置(DEE)当前处于第二运行模式中,从数据处理装 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个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并且从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个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以对从第二运行模式到第一运行模式(S8)进行控制,
d)为相应的运行模式变换,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控制第一切换器件(USM1)(S9)。
32.如权利要求29-31之一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这样地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在通过第一切换器件进行运行模式变换前,信令的运行模式变换要通过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由对方操作(S10)。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一个第一线路连接(LV1),数据传输装置(DüE)通过所述第一线路连接(LV1)与数据终端装置(DEE)连接。
34.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一个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数据传输装置(DüE)通过所述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与数据终端装置(DEE)连接。
35.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数据终端装置(DEE)被集成进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以构成一个结构上的单元。
36.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一个第二线路连接(LV2),数据传输装置(DüE)通过所述第二线路连接(LV2)分配给数据处理装置(DVG)。
37.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一个第二自由空间连接(FRV2),数据传输装置(DüE)通过所述第二自由空间连接(FRV2)被分配给数据处理装置(DVG)。
3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装置被集成到数据处理装置(DVG)中以构成一个结构上、功能上构成为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的单元。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构成为机顶盒、笔记本或者个人计算机。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存在于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中,所述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与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中的第二切换器件(USM2)、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a)控制器件(STM)向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
b)第三切换控制器件(USSM3)针对发出的模式变换信令控制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M2)。
4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为了控制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功能流程,存在一个含于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中的第二中央控制单元(ZSE2)。
4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切换器件(USM1、USM2)和切换控制器件(USSM1、USSM2、USSM3)被构成为软件模块。
43.如权利要求34或者36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装置(DüE)被构成为无绳基站并且通过第二线路连接(LVN)与数据处理装置(DVG)连接。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第二线路连接(LV2)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连接(USBV)。
45.如权利要求36或者3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装置(DüE)被构成为无绳基站并且对数据处理装置(DVG)分配一个为与所述无绳基站无绳连接设计的无绳模块。
46.如权利要求36或者37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
数据处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DVüG)被构成为一个带有集成的无绳数据适配器的数据处理装置。
47.一种用于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终端装置,所述数据终端装置为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LVN)发送和接收的数据而分配一个数据传输装置(DüE)以向线路交换网络或者从线路交换网络(LVN)发送和接收数据,其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连接,并且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被分配给一个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DVG),用于自动地处理数据以及向分组交换网络或者从分组交换网络(PVN)发送和接收数据,其中所述通用的数据处理装置(DVG)又被分配给分组交换网络(PVN),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终端装置具有控制器件(STM)并且为了控制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功能流程而具有一个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所述控制器件(STM)与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相互连接并且按以下方式控制数据传输装置(DüE、DVüG)的切换器件(USM1、USM2)使得:可以把在第一运行模式中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与线路交换网络(LVN)的数据终端装置(DEE)连接的数据终端装置(DEE)从第一运行模式切换到第二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中,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数据传输装置(DüE)和数据处理装置(DVG)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并且反之亦然。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数据终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是语音数据和/或分组数据。
49.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数据终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与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并且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以及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器件(USM1) 一起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这样地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如果数据终端装置(DEE)当前处于第一运行模式中,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或者如果数据终端装置(DEE)当前处于第二运行模式中,就向数据处理装置(DVG)中的第二切换控制器件(USSM2)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4)。
50.如权利要求47或者49所述的数据终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控制器件(STM)被构成为数据终端装置(DEE)的键盘上的键或者构成为软键,或者通过一种实施在数据终端装置(DEE)中的语音控制构成。
51.如权利要求47或49所述的数据终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与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的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和第一切换器件(USM1)一起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其中按以下方式创建所述功能单元:
控制器件(STM)和第一中央控制单元(ZSE1)向第一切换控制器件(USSM1)发出一种运行模式变换的信令(S1)。
52.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数据终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一个第一线路连接(LV1),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所述第一线路连接(LV1)与数据传输装置(DüE)连接。
53.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数据终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
存在一个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数据终端装置(DEE)通过第一自由空间连接(FRV1)与数据传输装置(DüE)连接。
54.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数据终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终端装置被集成进数据传输装置(DüE)中以构成一个结构上的单元。
55.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数据终端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数据终端装置(DEE)被构成为无绳移动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308304 | 2003-02-26 | ||
DE10308304.9 | 2003-02-26 | ||
PCT/EP2004/001934 WO2004077772A1 (de) | 2003-02-26 | 2004-02-26 | Datensenke/-quelle, daten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und datenendeinrichtung für ein leitungs- und paketvermitteltes netz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440033A Division CN102035759B (zh) | 2003-02-26 | 2004-02-26 | 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数据处理/数据传输设备和数据终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98327A CN1698327A (zh) | 2005-11-16 |
CN1698327B true CN1698327B (zh) | 2011-09-07 |
Family
ID=329206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48000021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98327B (zh) | 2003-02-26 | 2004-02-26 | 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终端装置 |
CN20101054400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5759B (zh) | 2003-02-26 | 2004-02-26 | 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数据处理/数据传输设备和数据终端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4400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5759B (zh) | 2003-02-26 | 2004-02-26 | 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数据处理/数据传输设备和数据终端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715364B2 (zh) |
EP (3) | EP2244427A3 (zh) |
CN (2) | CN1698327B (zh) |
BR (1) | BRPI0403950A (zh) |
PL (3) | PL213358B1 (zh) |
RU (3) | RU2357371C2 (zh) |
WO (1) | WO20040777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8327B (zh) * | 2003-02-26 | 2011-09-07 | 西门子公司 | 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终端装置 |
US8462772B1 (en) | 2005-09-22 | 2013-06-11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party line emulation in a SIP-based network |
US9037466B2 (en) * | 2006-03-09 | 2015-05-19 | Nuance Communications, Inc. | Email administration for rendering email on a digital audio player |
US8849895B2 (en) | 2006-03-09 | 2014-09-3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ssociating user selected content management directives with user selected ratings |
US9092542B2 (en) * | 2006-03-09 | 2015-07-2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odcasting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a user account |
US8510277B2 (en) * | 2006-03-09 | 2013-08-13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Informing a user of a content management directive associated with a rating |
US9361299B2 (en) | 2006-03-09 | 2016-06-0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RSS content administration for rendering RSS content on a digital audio player |
DE102006060821A1 (de) * | 2006-12-21 | 2008-06-26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Netzsynchrone Datenschnittstelle |
US9413803B2 (en) | 2011-01-21 | 2016-08-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er input back channel for wireless displays |
US9582239B2 (en) | 2011-01-21 | 2017-02-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er input back channel for wireless displays |
US10135900B2 (en) | 2011-01-21 | 2018-11-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er input back channel for wireless displays |
US9787725B2 (en) | 2011-01-21 | 2017-10-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er input back channel for wireless display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1365A (zh) * | 1996-12-16 | 1999-03-17 | 诺基亚电信公司 | 在一个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分组与电路交换通信 |
EP1191753A2 (en) * | 2000-09-22 | 2002-03-27 |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bile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circuit switched and packet switched resourc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5606A (en) * | 1897-12-14 | stokes | ||
US4596021A (en) * | 1984-04-12 | 1986-06-17 | Prentice Corporation | Modem for switching between vo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on a single telephone call |
EP0199831A1 (de) * | 1985-04-04 | 1986-11-05 | Willy Müller | Telefon-Anrufbeantworter mit Anrufaufzeichnung |
DE3615832A1 (de) * | 1986-05-10 | 1987-11-12 | Basf Ag | Schichtelement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sowie ihre verwendung |
CA2001861C (en) | 1988-12-28 | 1996-12-17 | Bruce Merrill Bales | Circuit switching system for interconnecting logical links between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US4996685A (en) * | 1989-04-10 | 1991-02-26 | 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c. | Technique for dynamically changing an ISDN connection during a host session |
JP2930624B2 (ja) * | 1989-11-17 | 1999-08-03 | 松下電送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Isdn用端末装置 |
JPH03235555A (ja) * | 1990-02-13 | 1991-10-21 | Hitachi Ltd | データ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通信方式 |
JP2630101B2 (ja) * | 1991-04-15 | 1997-07-1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パケットデータのisdnアクセス方式 |
JP2788848B2 (ja) * | 1993-12-01 | 1998-08-2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Isdnターミナルアダプタ |
CA2168484C (en) | 1995-03-13 | 2000-12-05 | Mehmet Reha Civanlar |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using internet and public switched networks |
US5610910A (en) * | 1995-08-17 | 1997-03-11 |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 Access to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n multi-service environment |
FI105746B (fi) * | 1995-09-29 | 2000-09-29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Integroitu radioviestintäjärjestelmä |
US5810910A (en) * | 1995-10-06 | 1998-09-22 |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 Adsorbents for ozone recovery from gas mixtures |
US6137792A (en) * | 1996-06-14 | 2000-10-24 | International Discount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transmission of data packets over a bypass circuit-switched public telephone connection |
WO1998015933A2 (de) | 1996-10-07 | 1998-04-16 | Teles Ag Informationstechnologien |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 in einem telekommunikationsnetz und switch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
DE19645368C2 (de) * | 1996-10-07 | 1999-12-30 | Teles Ag | Verfahren und 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 in einem Telekommunikationsnetz |
JPH10150501A (ja) * | 1996-11-18 | 1998-06-02 | Nippon Telecom Kk | Catv電話用端末装置 |
US6026086A (en) | 1997-01-08 | 2000-02-15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unified circuit switched and packet-bas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rchitecture with network interworking functionality |
US6377570B1 (en) * | 1997-02-02 | 2002-04-23 | Fonefriend Systems, Inc. | Internet switch box,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net telephony |
US5889774A (en) * | 1997-03-14 | 1999-03-30 | Efusion,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 internet/PSTN changeover server for a packet based phone call |
DE19736648C2 (de) * | 1997-08-22 | 1999-07-22 | Siemens Ag | Modem |
US6608832B2 (en) * | 1997-09-25 | 2003-08-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Common access betwee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an external network with selectable packet-switched and circuit-switched and circuit-switched services |
US20060002381A1 (en) * | 1997-12-09 | 2006-01-05 | Michael Socaciu | Signaling for Internet end stations |
US6222829B1 (en) * | 1997-12-23 | 2001-04-24 | Telefonaktieblaget L M Ericsson | Internet protocol telephony for a mobile station on a packet data channel |
US6347075B1 (en) * | 1997-12-31 | 2002-02-12 | At&T Corp. | Circuit to provide backup telephone service for a multiple service access system using a twisted pair |
FI106517B (fi) * | 1998-01-28 | 2001-02-15 | Nokia Networks Oy | Radioverkon pääsymekanismi |
US6452922B1 (en) * | 1998-06-19 | 2002-09-17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llback routing of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call |
US6658022B1 (en) * | 1998-09-30 | 2003-12-02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ignaling protocol for controlling voice calls in a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 |
WO2000038391A1 (en) * | 1998-12-23 | 2000-06-29 | Opuswave Networks, Inc. | Wireless local loop system supporting voice/ip |
US6590869B1 (en) * | 1999-03-11 | 2003-07-08 | Siemens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whether to place a call over the internet or the PSTN using a two tiered process |
US6781983B1 (en) * | 1999-05-03 | 2004-08-24 | Cisco Technology, Inc. | Packet-switched telephony with circuit-switched backup |
US6674746B1 (en) * | 1999-07-22 | 2004-01-06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swapping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6700956B2 (en) * | 2000-03-02 | 2004-03-02 | Actiontec Electronics, Inc. |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a telephone to a telephone network or the internet and methods of use |
RU2195080C2 (ru) | 2000-06-16 | 2002-12-20 | Фомин Лев Андреевич | Способ гибридной коммутации цифровых каналов связи |
EP1334588B1 (de) * | 2000-11-17 | 2006-03-15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auswahl von kommunikationsnetzen anhand dynamisch einstellbarer auswahlkriterien zur steuerung eines verbindungsaufbaus zwischen kommunikationsendstellen |
US7184427B1 (en) * | 2000-11-28 | 2007-02-27 | Genband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tele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from a broadband network to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020085520A1 (en) * | 2001-01-04 | 2002-07-04 | Uwe Sydon | Cord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ing optimum spectral usage for wireless networks |
US20020122401A1 (en) * | 2001-03-02 | 2002-09-05 | Zeng-Jun Xiang | System and method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placing a voice call on hold and conducting a data session |
US20020122417A1 (en) * | 2001-03-02 | 2002-09-05 | Miller Kory Wade | Selection of voice connection type |
US6850986B1 (en) * | 2001-03-21 | 2005-02-01 | Palm Source,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URL scheme proxies on a computer system |
US6980643B2 (en) * | 2001-11-08 | 2005-12-27 | Askey Computer Corp. | Fallback function telecommunications device |
US7116644B2 (en) * | 2001-11-14 | 2006-10-03 | Sony Corporation | Data sharing and linkage for IP telephony set-top boxes |
US20030174685A1 (en) * | 2002-03-15 | 2003-09-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Mobile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s device, telephone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s control method |
AU2003243136A1 (en) * | 2002-03-19 | 2003-11-17 | Lcc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simulation of mixed traffic in a wireless network |
WO2003103259A1 (ja) * | 2002-05-31 | 2003-12-11 |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 端末接続装置、接続制御装置及び多機能電話端末 |
US6744774B2 (en) * | 2002-06-27 | 2004-06-01 | Nokia, Inc. | Dynamic routing over secure networks |
KR100469269B1 (ko) * | 2002-07-24 | 2005-02-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인터넷 전화기 및 인터넷 전화기를 이용한 통화방법 |
TW576086B (en) * | 2002-09-17 | 2004-02-11 | Ambit Microsystems Corp |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device |
WO2004056137A1 (en) * | 2002-12-18 | 2004-07-01 | Nokia Corporation | Instant messaging and presence services |
CN1698327B (zh) * | 2003-02-26 | 2011-09-07 | 西门子公司 | 线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的数据接收点/数据源、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终端装置 |
US7474746B2 (en) * | 2004-04-09 | 2009-01-06 | Atris, Incorporated | Multi-user telephone system |
-
2004
- 2004-02-26 CN CN2004800002177A patent/CN169832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2-26 PL PL393388A patent/PL213358B1/pl unknown
- 2004-02-26 CN CN2010105440033A patent/CN10203575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2-26 US US10/514,226 patent/US771536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2-26 PL PL373330A patent/PL213383B1/pl unknown
- 2004-02-26 WO PCT/EP2004/001934 patent/WO2004077772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4-02-26 EP EP20100007684 patent/EP2244427A3/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2-26 EP EP20100007685 patent/EP2244421A3/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2-26 EP EP04714783A patent/EP1597881A1/de not_active Ceased
- 2004-02-26 PL PL393387A patent/PL213357B1/pl unknown
- 2004-02-26 RU RU2004133057A patent/RU2357371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2-26 BR BRPI0403950 patent/BRPI0403950A/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9
- 2009-03-02 RU RU2009107500A patent/RU2427968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
- 2010-02-26 US US12/713,898 patent/US913078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5-17 RU RU2011119803/07A patent/RU2483456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1365A (zh) * | 1996-12-16 | 1999-03-17 | 诺基亚电信公司 | 在一个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分组与电路交换通信 |
EP1191753A2 (en) * | 2000-09-22 | 2002-03-27 |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bile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circuit switched and packet switched resourc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RU2483456C2 (ru) | 2013-05-27 |
EP2244427A2 (de) | 2010-10-27 |
BRPI0403950A (pt) | 2005-03-01 |
EP2244427A3 (de) | 2014-04-30 |
WO2004077772A1 (de) | 2004-09-10 |
RU2011119803A (ru) | 2012-11-27 |
US20050226217A1 (en) | 2005-10-13 |
PL393387A1 (pl) | 2011-03-14 |
PL373330A1 (en) | 2005-08-22 |
PL213358B1 (pl) | 2013-02-28 |
PL213383B1 (pl) | 2013-02-28 |
EP2244421A3 (de) | 2014-04-30 |
US20100157992A1 (en) | 2010-06-24 |
CN102035759A (zh) | 2011-04-27 |
EP1597881A1 (de) | 2005-11-23 |
US9130781B2 (en) | 2015-09-08 |
RU2004133057A (ru) | 2005-10-10 |
PL213357B1 (pl) | 2013-02-28 |
EP2244421A2 (de) | 2010-10-27 |
CN1698327A (zh) | 2005-11-16 |
RU2357371C2 (ru) | 2009-05-27 |
RU2009107500A (ru) | 2010-09-10 |
PL393388A1 (pl) | 2011-03-14 |
CN102035759B (zh) | 2013-09-25 |
RU2427968C2 (ru) | 2011-08-27 |
US7715364B2 (en) | 2010-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427968C2 (ru) | Приемник/источник данных, прибор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и оконечный прибор данных для сети с коммутацией линий связи и сети с коммутацией пакетов | |
EP1284069B1 (en) |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access device | |
US7382786B2 (en) | Integrated phone-based home gateway system with a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KR101417002B1 (ko) | 다자 영상 통화 기능을 제공하는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및 다자영상 통화의 모드 전환 방법 | |
US7177401B2 (en) | TTY communication over packet networks | |
US20100263015A1 (en) | Wireless Interface for Set Top Box | |
EP1880523A2 (en) | Selecting a network for routing real-time audio | |
US8504629B2 (en) | Connection device and protocol | |
US20140362839A1 (en) | Cordless telephone equipment, cordless telephone system, and cordless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7778630B2 (en) | System for switching over a voice call | |
US20080183461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Language Negotiation On Voice (Over IP) Calls | |
JP2007507939A (ja) | 回線交換およびパケット交換による通信システム間の交換 | |
US7668180B2 (en) | Distributed multimedia and messaging router over layer 2 | |
JP2010093354A (ja) | 通信装置 | |
US8526423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aging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of at least one user | |
WO2001058101A1 (en) | An internet telephone implement method using internet telephone interface utility and ip | |
TWI404401B (zh) | 多工通訊裝置以及多工通訊方法 | |
CN101753738B (zh) | 连接一通信应用服务的通信方法及其相关网关器 | |
KR200348823Y1 (ko) | 통합형 전화 단말기 | |
CN100385892C (zh) | 简易电话与网络电话的共享拨号电路装置 | |
CN101227455A (zh) | 应用话路初始化协议组合语音通信的系统及其方法 | |
Veerasamy | Exploring the Contrasts of VoIP Phone Services | |
IL173933A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s to local end pont devices | |
TW200840317A (en) | Wireless telephone system supporting instant messaging | |
KR20060134630A (ko) | IPv4와 IPv6 겸용 단말과 이를 이용한 IP통신서비스 제공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