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6442A - 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66442A CN1666442A CN038159449A CN03815944A CN1666442A CN 1666442 A CN1666442 A CN 1666442A CN 038159449 A CN038159449 A CN 038159449A CN 03815944 A CN03815944 A CN 03815944A CN 1666442 A CN1666442 A CN 16664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o communication
- base station
- transmission rate
- mobile station
- sta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NUOYJPPISCCYDH-BYPYZUCNSA-N (2s)-1-(2,2,2-trifluoroacetyl)pyrrolidine-2-carbonyl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C(F)(F)C(=O)N1CCC[C@H]1C(Cl)=O NUOYJPPISCCYDH-BYPYZUCN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0—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3—Formatting with frames or packets; Protocol or part of protocol for 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488—Multiresolutio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7—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formation r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0—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2—Power control of broadcast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8—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0—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7—Power control of multicast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在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中,为了实现对各移动台进行适宜的接收品质控制,分层编码部件(101)将输入的数据分成2个层而对其编码,以提供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第1层码串被输入CRC码附加部件(102),该部件在每1预定块处向第1层码串附加CRC码用于差错检查。此外,第2层码串被输入CRC码附加部件(103),该部件在每1预定块处向第2层码串附加CRC码用于差错检查。附加了CRC码的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被输入分层调制部件(104)。分层调制部件(104)对通过将输入数据分成多个层并编码而得到的多个码串进行调制,以使得在多个码串之间差错率随层而异。无线电部件(105)发送调制后的码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的领域中,最近,涉及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以下称作MBMS)的技术研讨正在进行。在MBMS中进行的通信不是点对点(P-对-P)的通信,而是点对多(P-对-M)的通信。即,在MBMS中,1个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以下称作“基站”)对多个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以下称作“移动台”)同时发送相同的信息。
MBMS有广播模式和组播模式。广播模式是像当前的收音机广播那样、对所有移动台发送信息的模式,而组播模式则是仅对加入新闻组或其他服务的特定的一些移动台发送信息的模式。
进行MBMS的优点列举如下:即,当各移动台通过流服务等,即使用1个信道接收从基站发送的信息时,若请求该信息的移动台的数量增加,则无线电信道承受的负荷增大。然而,当使用MBMS时,由于即使移动台的数量增加,所有那些移动台也使用该同一个信道来接收信息,故有可能不增大无线电信道承受的负荷而增加可接收信息的移动台的数量。现在,作为使用MBMS的可用的服务,可考虑交通信息的配送、音乐配送、车站处的新闻配送、体育活动的实况转播的配送等,并正在研讨以8~256kbps左右的传输速率来提供这些服务。
此处,当在MBMS中想要对位于小区边界的移动台提供高接收品质时,造成对于位于基站近旁的移动台形成了过剩的接收品质并产生浪费。在此情形中,对位于小区边界的移动台发送的信号的发送功率变得极大,结果招致整体系统的用户容量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其可在MBMS中对各移动台进行适宜的接收品质的控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对通过分成多个层而编码的多个码串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调制,以使在那些多个码串之中差错率随层而异。
由此特征,即使在像MBMS那样对多个移动台发送相同的信息的情形中,由于传输速率和接收品质对应于它们距基站的距离而分层,故一方面对于位于基站近旁的移动台可提供高传输速率和高品质的服务,而另一方面对于位于小区边界的移动台则可提供保证最低限的传输速率和最低限的品质以上的低传输速率和低品质的服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16QAM的信号点配置的信号区间图。
图2A说明根据16QAM的判定方法。
图2B说明根据16QAM的判定方法。
图2C说明根据16QAM的判定方法。
图2D说明根据16QAM的判定方法。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基站的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码串的发送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基站的构成的框图。
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排序的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排序的结果的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排序的结果的图。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基站的构成的框图。
图1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图1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在调制方式中,具有能够以1个码元(symbol)传输多个位的多值调制方式。多值调制方式包括以1个码元传输2位的QPSK(4相移相键控)、以1个码元传输4位的16QAM(正交幅度调制)和以1个码元传输6位的64QAM等。例如,以16QAM,通过将16个码元点配置于IQ平面上的不同位置,有可能以1个码元传输4位的信息。信号空间图是表示该码元点配置的。以下,举出16QAM作为多值调制方式的例子来说明16QAM的信号空间图。图1是表示16QAM的码元点配置的信号区间图。
如图1所示,16QAM通过在I轴和Q轴上分别进行4值的幅度调制,从而将16个码元点配置于IQ平面上的不同位置。如此使用多值使得能够以1个码元传输4位的信息。当像这样使用多值时,为了改善位差错率特性,如图1所示,使1个码元与相邻码元仅有1位不同而配置码元点。这叫做“格雷(gray)编码”。
在16QAM的情形中,1个码元中的各位的差错率随位的位置而异。即,在16QAM的情形中,第3位和第4位比第1位和第2位的差错率要大。以下将说明这一点。如图1所示,将说明对于I信道和Q信道两者将判定阈值设为+2、0和-2的情形。
图2A~图2D说明16QAM的判定方法。在图2A~图2D中,黑点是图1所示的各码元点,各码元中的各位的分配也与图1所示的情形相同。在此情形中,如下判定每个码元中的位。
即,在图1中,当考虑最高有效位(第1位)b1时,I轴的正区域(Q轴的右侧的区域)11是‘0’,而I轴的负区域(Q轴的左侧的区域)12是‘1’。因而,如图2A所示,在接收器侧,当接收码元位于I轴的正区域11时,判定b1为‘0’,而当接收码元位于I轴的负区域12时,判定b1为‘1’。即,通过仅判定接收码元处于2个区域的哪个区域,可判定b1是‘0’还是‘1’。换言之,对于b1,通过判定I轴的值的正或负,可判定b1是‘0’还是‘1’。
然后,在图1中,当考虑第2高位(第2位)b2时,Q轴的正区域(I轴的上侧的区域)13是‘0’而Q轴的负区域(I轴的下侧的区域)14是‘1’。因而,如图2B所示,在接收器侧,当接收码元位于Q轴的正区域13时,判定b2为‘0’,而当接收码元位于Q轴的负区域14时,判定b2为‘1’。即,通过仅判定接收码元处于2个区域的哪个区域,可判定b2是‘0’还是‘1’。换言之,对于b2,通过判定Q轴上的值的正负,可判定b2是‘0’还是‘1’。
然后,在图1中,当考虑第3高位(第3位)b3时,I轴上的大于等于0且小于+2的区域15和大于等于-2且小于0的区域16是‘0’,而I轴上的大于等于+2的区域17和小于-2的区域18是‘1’。因而,如图2C所示,在接收器侧,当接收码元位于I轴上的大于等于0且小于+2的区域15、或大于等于-2且小于0的区域16时,判定b3为‘0’,而当接收码元位于I轴上的大于等于+2的区域17或小于-2的区域18时,判定b3为‘1’。即,在判定b3是‘0’还是‘1’时,必须判定接收码元处于4个区域的哪个区域。
然后,在图1中,当考虑最低有效位(第4位)b4时,Q轴上的大于等于0且小于+2的区域19和大于等于-2且小于0的区域20是‘0’,而Q轴上的大于等于+2的区域21和小于-2的区域22是‘1’。因而,如图2D所示,在接收器侧,当接收码元位于Q轴上的大于等于0且小于+2的区域19、或大于等于-2且小于0的区域20时,判定b4为‘0’,而当接收码元位于Q轴上的大于等于+2的区域21或小于-2的区域22时,判定b4为‘1’。即,在判定b4是‘0’还是‘1’时,必须判定接收码元处于4个区域的哪个区域。
因此,对于b1和b2仅判定接收码元处于2个区域的哪个区域就足够了,而对于b3和b4则必须判定接收码元处于4个区域的哪个区域。此外,各个判定区域11~14分别比各个判定区域15~22更宽。从而,b1和b2被误判定的概率比b3和b4被误判定的概率要小。
以上的说明不限于16QAM。即,也同样适用于1个码元中含有多个位、各位的差错率互异、且愈高位的差错率愈小的多值调制方式。然而,在16QAM等情形中,对于多个位,差错率变得相等了。例如,在16QAM中,第1位b1和第2位b2的差错率相等,第3位b3和第4位b4的差错率也相等。
这样,本实施例利用这一事实,即,受到多值调制的码元中各位的差错率随位的位置而异,而对分成多个层而编码的多个码串进行调制,以使在该多个码串之中它们的差错率随层而异。即,在这些多个码串中,希望减小其差错率的码串通过将其分配到构成码元的多个位中的更高位来进行调制。这将由以下的构成来实现。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基站的构成的框图。图3所示的的基站在进行MBMS的系统中使用,并对多个移动台发送相同内容的码元。该基站由分层编码部件101、CRC(循环冗余校验)码附加部件102、CRC码附加部件103、分层调制部件104、无线电部件105和天线106构成。
分层编码部件101将输入的数据分成2个层并给其编码而得到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第1层码串是移动台通过解码而得到解码数据的所必需的最低限的码串。因此,第1层也叫做“基本层”。此外,第2层码串是附加至第1层码串的码串,是在移动台处通过解码而得到高品质的解码数据所必需的码串。
因此,第2层也叫做“增强层”。移动台,即接收器侧,使用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或仅使用第1层码串来进行解码。也即,当使用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来进行解码时,比当仅使用第1层码串来进行解码时有可能得到更高的接收品质的解码数据。
此处,作为一例,假定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为传输速率为32kbps的码串。此外,假设32kbps为MBMS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由此,当移动台使用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来进行解码时,有可能得到64kbps的高传输速率的解码数据,而当仅使用第1层码串来进行解码时,有可能得到32kbps即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的解码数据。这是因为,仅使用第1层码串的解码比使用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的解码要使用更少的位。
在图3中,第1层码串被输入CRC码附加部件102,在此,在每1预定块处附加用于差错检查的CRC码。此外,第2层码串被输入CRC码附加部件103,在此,在每1预定块处附加用于差错检查的CRC码。附加了CRC码的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被输入分层调制部件104。
分层调制部件104通过使用多值调制方式来将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调制成码元。这种情况下,如上述,利用这一事实,即受到多值调制的码元中各位的差错率随位的位置而异,而进行调制,以使在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之间差错率随层而异。此处,假定使用16QAM作为多值调制方式。即,由于第1层码串是移动台处通过解码而得到解码数据所必需的最低限的码串,换言之是比第2层码串重要度更高的码串,故希望比第2层码串差错率更小。反之,由于第2层码串是移动台处通过解码而得到高品质的解码数据所必需的码串,换言之,它是附加的码串,而不是得到解码数据一直必需的,故即使它比第1层码串差错率更大以致丢失,也可得到最低限品质的解码数据。因此,分层调制部件104通过将第1层码串的各位分配给图1中高2位b1和b2、并将第2层码串的各位分配给图1中低2位b3和b4而进行调制。于是,第1层码串的差错率比第2层码串的差错率更小。也即进行调制以使在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之间差错率随层而异。
调制后的码元在无线电部件105受到诸如上变换(up-conversion)的无线电处理,然后经天线106同时发送给多个移动台。也即对从基站到多个移动台实施MBMS。由于1个码元中含有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故第1层码串的发送功率和第2层码串的发送功率相等。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图4所示的移动台由天线201、无线电部件202、解调部件203、分离部件204、差错检查部件205、差错检查部件206和分层解码部件207构成。
无线电部件202对经天线201接收到的码元施行诸如下变换的无线电处理,并将接收码元输入解调部件203。
解调部件203使用16QAM解调方式来解调接收码元。解调后的码元被输入分离部件204。
由于以解调部件203解调的各码元是由4位构成的,故分离部件204将4位分离成高2位b1和b2和低2位b3和b4。由于第1层码串被分配给高2位而第2层码串被分配给低2位,故通过这种分离,4位被分离成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第1层码串被输入差错检查部件205,而第2层码串被输入差错检查部件206。
差错检查部件205在每1预定块处进行CRC,以检查第1层码串处是否有差错。若有差错则丢弃该块所含的码串。另一方面,若没有差错则将该块所含的码串输入分层解码部件207。
差错检查部件206在每1预定块处进行CRC,以检查第2层码串处是否有差错。若有差错则丢弃该块所含的码串。另一方面,若没有差错则将该块所含的码串输入分层解码部件207。
由于,若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都没有差错,则将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都输入分层解码部件207,故分层解码部件207使用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进行解码。由此,在此情形中,得到64kbps的解码数据。此外,由于,若第1层码串处没有差错而第2层码串处有差错则仅输入第1层码串,故仅使用第1层码串来进行解码。由此,在此情形中,得到32kbps的解码数据。
由于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的码元中的位的位置如上述,故通常不会发生第1层码串处有差错而第2层码串处没有差错的情况。即使发生了这种情况,也由于第2层码串是第1层码串的附加码串,故单独由第2层码串得不到解码数据。此外,若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处都有差错,则当然得不到解码数据。
此处,如图5所示,设想当移动台#1(MS#1)位于基站(BS)的近旁而移动台#2(MS#2)位于小区边界时进行MBMS。如上述,从基站将差错率互异的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同时以相同的发送功率发送至移动台#1和移动台#2。由于第2层码串比第1层码串差错率特性更差,故即使移动台#1和移动台#2接收相同的码元,距离基站更近的移动台#1可能无差错地接收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而距离基站更远的移动台#2可能无差错地接收第1层码串但却有差错地接收第2层码串。因此,一方面移动台#1能够接收64kbps的数据,另一方面移动台#2能够接收32kbps,即MBMS中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的数据。此外,移动台#1处的接收品质比移动台#2处的接收品质更高。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对通过分成多个层而编码的多个码串进行调制,以使得在那些多个码串之中差错率随层而异,故即使像MBMS那样对多个移动台发送相同内容的码元,也可使传输速率和接收品质对应于距基站的距离随层而异。因此,一方面可给位于基站近旁的移动台提供高传输速率和高品质的服务,而另一方面可给位于小区边界的移动台提供保证最低限的传输速率和最低限的品质以上的低传输速率和低品质的服务。即,在MBMS中,本实施例可提供按层分的传输速率和接收品质的服务。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进行分层编码,将数据分成2个层而编码。然而,该分层编码也可由与基站连接的无线电信道控制局设备来进行、或也可由与无线电信道控制局设备连接的内容服务器来进行。在此情形中,从无线电信道控制局设备或内容服务器可并行地输出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
此外,本实施例按2个层来进行分层编码,但分层编码不限于2个层而只要是至少有多个层即可。例如,当以3个层而进行编码时,有可能使用64QAM作为调制方式,并与上述情况相同,对通过分成3个层而编码的多个码串进行调制,以使得在那些多个码串之中差错率随层而异。
(实施例2)
从基站发送的码元的发送功率过剩会给其他小区带来干涉或使资源不能分配给其他信道。反之,发送功率过小会使码元不能送到位于小区边界的移动台。这样就不可能对位于小区边界的移动台提供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因此,本实施例如以下那样在MBMS中进行适宜的发送功率控制。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
而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基站的构成的框图。但是,对于与前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6所示的移动台中,CIR测定部件208测定CIR(载干比)作为接收码元的接收品质,并将该值输入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生成用于通知所测定的CIR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入无线电部件202。该通知信号在无线电部件202处受到诸如上变换的无线电处理后经天线201发送至基站。
由于基站对多个移动台发送相同的码元,故图7所示的基站接收来自多个移动台的通知信号。在图7中,经天线106接收到的通知信号在无线电部件105处受到诸如下变换的无线电处理后输入排序部件107。
排序部件107对从多个移动台通知的CIR进行排序并选择最小的CIR。所选择的最小的CIR被输入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基于该最小的CIR和与对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此处是64kbps和32kbps)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此处是32kbps)对应的CIR之间的差而决定码元的发送功率。以下将说明具体的一例。
例如,假定基站接收来自3个移动台的通知信号,并如图8所示得到CIR的排序的结果。在此情形中,排序部件107选择3dB作为最小的CIR。在图8中,由于CIR以移动台#1、移动台#2和移动台#3的顺序降低,因而估计各移动台距基站的距离以该顺序而增大。特别地,估计移动台#3位于小区边界的可能性高。
现在,假定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CIR是2dB。故由排序部件107选择的最小的CIR,即3dB比用于得到传输速率32kbps所需的CIR过剩1dB。由此,在此情形中,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决定使码元的发送功率减少1dB,并将该指示传达给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遵循来自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的指示而使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比当前的减少1dB。
另一方面,当由排序部件107选择的最小的CIR是例如1dB时,该最小的CIR比用于得到传输速率32kbps所需的CIR还缺1dB。由此,在此情形中,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决定使码元的发送功率增大1dB,并将该指示传达给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遵循来自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的指示而使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比当前的增大1dB。
通过进行这样的发送功率控制,在被估计位于距基站最远的移动台#3处,接收码元的CIR变成1dB,并以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得到解码数据。此外,基站用由多个移动台测定的CIR中最小的CIR为基准而控制发送功率,以使通知了该最小的CIR的移动台#3具有最适的CIR以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因此,即使是在使发送功率减少的情形中,被估计为比移动台#3距基站更近的移动台#1和移动台#2能够一直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
由上可见,由于本实施例为使在接收CIR最低的移动台处可维持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而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故在MBMS中,可对所有移动台提供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并使过剩的发送功率减少而实现适宜的发送功率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使用CIR作为接收品质,但是接收品质不限于CIR,也可使用接收功率或SIR(信号干涉比)。这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同样适用。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台将接收码元的CIR和用于得到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的CIR之间的差通知给基站。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但是,对于与前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9所示的移动台中,CIR测定部件208测定CIR作为接收码元的接收品质,并将该值输入间隙计算部件210。间隙计算部件210计算由CIR测定部件208测定的CIR和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CIR之间的差,并将该CIR的差的值输入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生成用于通知由间隙计算部件210计算的差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入无线电部件202。该通知信号由无线电部件202进行诸如上变换的无线电处理,经天线201发送至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基站的构成与上述图7所示的构成相同。但是,排序部件107和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的操作与前述实施例有区别。以下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
由于基站对多个移动台发送相同的码元,故图7所示的基站接收来自多个移动台的通知信号。在图7中,经天线106接收到的通知信号在无线电部件105处受到诸如下变换的无线电处理后输入排序部件107。
排序部件107对从多个移动台通知的CIR的差进行排序并在具有负值的差(即,当接收码元的CIR比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CIR更低时)中选择绝对值最大的值。当没有为负值的差时,排序部件107在具有正值的差(即,当接收码元的CIR比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CIR更高时)中选择绝对值最小的值。所选择的值被输入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基于从排序部件107输入的差的值而决定码元的发送功率。如下将说明具体的一例。
例如,假定基站接收来自3个移动台的通知信号,并如图10所示得到CIR的差的排序的结果。也即,这是移动台#1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或以上的传输速率而移动台#2和移动台#3得不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情形。在图10中,排序部件107选择-3dB并输入至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在CIR的差为-3dB的移动台#3处,接收码元的CIR比用于得到传输速率32kbps的CIR还缺3dB。由此,在此情形中,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决定使码元的发送功率增大3dB,并将该指示传达给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以执行之。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遵循来自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的指示而使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比当前的增大3dB。
另一方面,假定基站接收来自3个移动台的通知信号,并如图11所示得到CIR的差的排序的结果。也即,这是所有移动台都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或以上的传输速率的情形。在图11的情形中,排序部件107选择+2dB并输入至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在CIR的差为+2dB的移动台#3处,接收码元的CIR比用于得到传输速率32kbps的CIR过剩2dB。由此,在此情形中,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决定使码元的发送功率减少2dB,并将该指示传达给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以实行。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遵循来自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的指示而使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比当前的减少2dB。
通过进行这样的发送功率控制,在所有移动台处,接收码元的CIR变成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CIR或以上。当所有移动台都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或以上的传输速率并使发送功率减少时,基站使发送功率减少与从多个移动台通知的CIR的差(全是正值)中最小的值相当的量,因而即使在此情形中所有移动台也可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
这样,与实施例2相同,本实施例为使在接收CIR最低的移动台处可维持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而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故在MBMS中,可对所有移动台提供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并使过剩的发送功率减少而进行适宜的发送功率控制。
(实施例4)
根据实施例2的基站使用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CIR为基准而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即,当从移动台通知的CIR比用于得到传输速率32kbps的CIR过剩时基站使发送功率减少,反之当从移动台通知的CIR比用于得到传输速率32kbps的CIR不足(即,当移动台得不到解码数据)时,基站使发送功率增大。因而,前一种情形需要来自以传输速率32kbps来进行解码的移动台的通知,而后一种情形需要来自得不到解码数据的移动台的通知。换言之,不需要来自以比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更高的传输速率(此处是64kbps)来进行解码的移动台的通知,来自这种移动台的通信信号的发送造成无用的发送。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仅这样的移动台将接收CIR通知给基站:即,其以对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下的传输速率来进行解码。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但是,对于与前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详细说明。接收从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台发送的通知信号的基站的构成由于与实施例2的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12所示的移动台处,差错检查部件205将第1层码串的差错检查结果输入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另一方面,差错检查部件206将第2层码串的差错检查结果输入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基于这些差错检查结果来判定解码数据的传输速率。当传输速率是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此处是64kbps和32kbps)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此处是32kbps)或以下时,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对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指示应发送通知信号(用于通知由CIR测定部件208测定的CIR的信号)。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仅当从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收到发送指示时才将通知信号发送至基站。
然后,说明传输速率的判定方法。如上述,当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都没有差错时,分层解码部件207使用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进行解码。由此,在此情形中,得到64kbps的解码数据。由此,当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处都没有差错时,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不对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指示应发送任何通知信号。
此外,当第1层码串处没有差错而第2层码串处有差错时,分层解码部件207仅使用第1层码串来进行解码。由此,在此情形中,得到32kbps的解码数据。由此,当第1层码串处没有差错而第2层码串处有差错时,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对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指示应发送通知信号。
此外,当第1层码串处有差错而第2层码串处没有差错时,分层解码部件207仅由第2层码串得不到解码数据。也即,传输速率变成0kbps。由此,当第1层码串处有差错而第2层码串处没有差错时,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对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指示应发送通知信号。
此外,当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都有差错时,分层解码部件207仅由第2层码串得不到解码数据。也即,传输速率变成0kbps。由此,当第1层码串和第2层码串两者都有差错时,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对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指示应发送通知信号。
通过进行对通知信号的发送控制,根据实施例2的基站基于从以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下的传输速率来进行解码的移动台通知的CIR来进行发送功率控制。
这样,由于本实施例不进行来自移动台的无用的通知信号的发送,因而可增大上行链路(从移动台至基站的信道)中可用的信道容量。此外,与实施例2相比,由于将被排序的CIR的数量减少了,故基站可减少排序处理所需的处理量和时间,而结果是可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跟踪性。
(实施例5)
由于与实施例4中所说明的相同的理由,实施例3不需要来自以比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更高的传输速率来进行解码的移动台的通知,来自这种移动台的通信信号的发送变成无用的发送。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仅这样的移动台将接收CIR和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的接收品质之间的差通知给基站:即,其以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下的传输速率来进行解码。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但是,对于与前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详细说明。接收从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台发送的通知信号的基站的构成由于与实施例3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13所示的移动台处,差错检查部件205将第1层码串的差错检查结果输入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另一方面,差错检查部件206将第2层码串的差错检查结果输入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基于这些差错检查结果来判定解码数据的传输速率。当传输速率是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此处是64kbps和32kbps)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此处是32kbps)或以下时,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对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指示应发送通知信号(用于通知由间隙计算部件210计算的差的信号)。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仅当从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接收到发送指示时才将通知信号发送至基站。传输速率的判定方法由于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当像这样进行对通知信号的发送控制时,根据实施例3的基站基于从以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下的传输速率来进行解码的移动台通知的CIR的差来进行发送功率控制。
这样,由于本实施例不进行来自移动台的无用的通知信号的发送,因而可增大上行链路中可用的信道容量。此外,与实施例3相比,在基站处由于将被排序的CIR的数量减少了,故可减少排序处理所需的处理量和时间。结果,可提高发送功率控制的跟踪性。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根据来自移动台的增/减指示进行发送功率控制。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而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基站的构成的框图。但是,对于与前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14所示的移动台中,CIR测定部件208测定CIR作为接收码元的接收品质,并将该值输入TPC生成部件212。此外,当传输速率是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此处是64kbps和32kbps)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此处是32kbps)或以下时,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对TPC生成部件212指示应生成和发送TPC(发送功率控制)信号。传输速率的判定方法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TPC生成部件212仅当从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收到指示时才生成TPC信号并发送至基站。TPC信号如以下那样生成。
即,当由CIR测定部件208测定的CIR比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CIR不足时,TPC生成部件212生成用于指示发送功率增大的TPC信号并发送至基站。另一方面,当由CIR测定部件208测定的CIR超过用于得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32kbps的CIR时,TPC生成部件212生成用于指示发送功率减少的TPC信号并发送至基站。但是,TPC信号的生成和发送仅当从传输速率判定部件211收到指示时才进行。即,仅当传输速率是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此处是64kbps和32kbps)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此处是32kbps)或以下时。这是由于与实施例4中所说明的相同理由。
由于基站对多个移动台发送相同的码元,故图15所示的基站接收来自多个移动台的TPC信号。在图15中,经天线106接收到的TPC信号在无线电部件105处受到诸如下变换的无线电处理后输入TPC判定部件110。
TPC判定部件110判定由TPC信号所示的指示内容,即判定该指示是发送功率增大的指示还是发送功率减少的指示。而且,当多个指示中至少1个是发送功率增大的指示时,TPC判定部件110对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8指示增大发送功率。另一方面,当多个指示都是发送功率减少的指示时,TPC判定部件110对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8指示减少发送功率。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根据来自TPC判定部件110的指示而使码元的发送功率增大或减少指定的量。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仅这样的移动台对基站指示增大发送功率或减少发送功率:即,其以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下的传输速率来进行解码;因此,在MBMS中,可对所有移动台提供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并使过剩的发送功率减少而进行适宜的发送功率控制。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不进行来自移动台的无用的TPC信号的发送,因而可增大上行链路中可用的信道容量。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台将接收码元的CIR和用于得到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之间的差通知给基站。
图1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但是,对于与前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16所示的移动台中,CIR测定部件208测定CIR作为接收码元的接收品质,并将该值输入间隙计算部件210。传输速率请求部件213将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值输入间隙计算部件210。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可以是由移动台用户设定的,也可以是根据解码数据的内容而设定的,该设定方法未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当解码数据是快速运动的影像数据时需要高的传输速率,故而设定了在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比较高的传输速率。间隙计算部件210计算由CIR测定部件208测定的CIR和用于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之间的差并将该CIR的差的值输入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通知信号生成部件209生成用于通知由间隙计算部件210计算的差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入无线电部件202。该通知信号在无线电部件202处受到诸如上变换的无线电处理后,经天线201发送至基站。
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的构成与图7所示的构成相同。但是排序部件107的操作与前述实施例有区别。以下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
由于基站对多个移动台发送相同的码元,故图7所示的基站接收来自多个移动台的通知信号。在图7中,经天线106接收到的通知信号在无线电部件105处受到诸如下变换的无线电处理后输入排序部件107。
排序部件107对从多个移动台通知的CIR的差进行排序并在具有负值的差(即,当接收码元的CIR比用于得到由移动台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更低时)中选择绝对值最大的值。当没有为负值的差时,排序部件107在具有正值的差(即,当接收码元的CIR比用于得到由移动台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更高时)中选择绝对值最小的值。所选择的值被输入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基于从排序部件107输入的差的值而决定码元的发送功率。以下将说明具体的一例。
例如,假定基站接收来自3个移动台的通知信号,并如图10所示得到CIR的差的排序的结果。也即,这是移动台#1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而移动台#2和移动台#3得不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情形。在图10的情形中,排序部件107选择-3dB并输入至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在CIR的差为-3dB的移动台#3处,接收码元的CIR比用于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还缺3dB。由此,在此情形中,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决定使码元的发送功率增大3dB,并将该指示传达给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以执行之。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遵循来自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的指示而使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比当前的发送功率增大3dB。
另一方面,假定基站接收来自3个移动台的通知信号,并如图11所示得到CIR的差的排序的结果。也即,这是所有移动台都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的情形。在图11的情形中,排序部件107选择+2dB并输入至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在CIR的差为+2dB的移动台#3处,接收码元的CIR比用于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过剩2dB。由此,在此情形中,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决定使码元的发送功率减少2dB,并将该指示传达给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以执行。发送功率控制部件109遵循来自发送功率决定部件108的指示而使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比当前的发送功率减少2dB。
通过进行这样的发送功率控制,在所有移动台处,接收码元的CIR变成用于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或以上。当得到所有移动台请求的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并使发送功率减少时,基站使发送功率减少与从多个移动台通知的CIR的差(全是正值)中最小的值相当的量,因而即使在此情形中也可得到所有移动台中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
这样,本实施例为了能维持移动台请求的传输速率而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故在MBMS中,可对所有移动台提供由移动台请求的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并使过剩的发送功率减少而进行适宜的发送功率控制。
(实施例8)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台基于接收码元的CIR和用于得到向移动台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由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之间的比较结果而对基站指示增/减发送功率。
图1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移动台的构成的框图。但是,对于与前述实施例的构成相同的部分,将省略其详细说明。接收从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台发送的TPC信号的基站的构成由于与实施例6的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17所示的移动台中,CIR测定部件208测定CIR作为接收码元的接收品质,并将该值输入TPC生成部件212。传输速率请求部件213将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值输入TPC生成部件212。TPC生成部件212生成TPC信号并发送至基站。TPC信号如以下那样生成。
即,当由CIR测定部件208测定的CIR比用于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低时,TPC生成部件212生成用于指示发送功率增大的TPC信号并发送至基站。另一方面,当由CIR测定部件208测定的CIR为用于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或以上时,TPC生成部件212生成用于指示发送功率减少的TPC信号并发送至基站。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移动台基于接收码元的CIR和用于得到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的CIR之间的比较结果而指示增大发送功率或减少发送功率,因此,在MBMS中,可对所有移动台提供移动台请求的传输速率或以上的传输速率,并使过剩的发送功率减少而进行适宜的发送功率控制。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可在MBMS中进行对各移动台适宜的接收品质的控制和发送功率的控制。
本说明书基于2002年7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197772号,其全部内容通过援引而包含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和与该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进行通信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
Claims (16)
1.一种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包括:
调制装置,其对通过分成多个层而编码的多个码串进行调制,以使得在所述多个码串之中差错率随层而异;和
发送装置,发送调制后的码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其中所述调制装置对所述多个码串中希望使其差错率减小的码串,通过将所述码串分配给构成码元的多个位中的较高位来进行调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还包括发送功率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以得到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大于或等于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还包括发送功率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以得到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大于或等于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请求的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还包括发送功率控制装置,其基于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处的接收品质和与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对应的接收品质之间的差,而控制所述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还包括发送功率控制装置,其基于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处的接收品质和与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请求的传输速率对应的接收品质之间的差,而控制所述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还包括发送功率控制装置,其当多个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的至少1个指示发送功率增大时使所述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增大,另一方面当多个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均指示发送功率降低时使所述调制后的码元的发送功率降低。
8.一种与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该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包括:
调制装置,其对通过分成多个层而编码的多个码串进行调制,以使得在所述多个码串之中差错率随层而异;和
发送装置,发送调制后的码元,所述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包括:
解调装置,解调接收到的码元;
分离装置,将构成解调后的码元的多个位分离成所述多个码串;
检查装置,对所述多个被分离的码串的每个检查是否含有差错;和
解码装置,使用所述多个码串中没有差错的码串来进行解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还包括:
测定装置,测定接收到的码元的接收品质;和
通知装置,将测定出的接收品质通知给所述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其中,当当前的传输速率小于或等于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时,所述通知装置将由所述测定装置测定的接收品质通知给所述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还包括:
测定装置,测定接收到的码元的接收品质;
计算装置,计算测定出的接收品质和与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对应的接收品质之间的差;和
通知装置,将计算的差通知给所述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其中,当当前的传输速率小于或等于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时,所述通知装置将由所述计算装置计算的差通知给所述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还包括:
测定装置,测定接收到的码元的接收品质;
指示装置,当当前的传输速率小于或等于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时,基于由所述测定装置测定的接收品质和与所述应保证的最低限传输速率对应的接收品质之间的比较结果,向所述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给出增大发送功率的指示和降低发送功率的指示之一。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还包括:
测定装置,测定接收到的码元的接收品质;
计算装置,计算测定出的接收品质和与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对应的接收品质之间的差;和
通知装置,将计算的差通知给所述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还包括:
测定装置,测定接收到的码元的接收品质;
通知装置,基于测定出的接收品质和与向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提供的多个传输速率中该台自身请求的传输速率对应的接收品质之间的比较结果,将增大发送功率的指示或降低发送功率的指示通知给所述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
16.一种无线电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对通过分成多个层而编码的多个码串进行调制,以使得在所述多个码串之中差错率随层而异,并将调制后的码元发送至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以及
所述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解调接收到的码元,将构成解调后的码元的多个位分离成所述多个码串,对所述多个被分离的码串的每个检查是否含有差错,并使用所述多个码串中没有差错的码串来进行解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7772/2002 | 2002-07-05 | ||
JP2002197772A JP3840435B2 (ja) | 2002-07-05 | 2002-07-05 |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66442A true CN1666442A (zh) | 2005-09-07 |
CN100448181C CN100448181C (zh) | 2008-12-31 |
Family
ID=30112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81594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8181C (zh) | 2002-07-05 | 2003-07-03 | 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69621B2 (zh) |
EP (1) | EP1531560A4 (zh) |
JP (1) | JP3840435B2 (zh) |
KR (1) | KR100653668B1 (zh) |
CN (1) | CN100448181C (zh) |
AU (1) | AU2003281444A1 (zh) |
WO (1) | WO2004006469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12392B (zh) * | 2006-12-30 | 2012-02-22 | 上海瑞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分发数据封装及同步方法 |
CN102461166A (zh) * | 2009-06-17 | 2012-05-16 | 英特尔公司 | 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播广播服务进行分级编码的技术 |
CN101378545B (zh) * | 2007-08-28 | 2012-07-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媒体广播及组播业务分层传输方法 |
CN101442369B (zh) * | 2007-11-20 | 2012-07-25 | 上海瑞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分发系统的地面转发同步系统及方法 |
CN101610463B (zh) * | 2008-06-19 | 2013-05-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数据的发送方法 |
CN101529750B (zh) * | 2006-10-31 | 2013-10-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经由多个信息流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和方法 |
CN102461166B (zh) * | 2009-06-17 | 2016-12-14 | 英特尔公司 | 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播广播服务进行分级编码的技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57337Y (zh) * | 2002-08-01 | 2007-01-10 |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 通过一特定频道传送数据至多个使用者的基地台 |
JP3809415B2 (ja) * | 2002-12-26 | 2006-08-1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送信電力決定装置および送信電力決定方法 |
FR2866188B1 (fr) * | 2004-02-11 | 2006-05-05 | Nec Technologies Uk Ltd | Procede d'optimisation des ressources radio allouees a un service mbms |
JP4539906B2 (ja) * | 2004-07-09 | 2010-09-08 |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移動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4542156B2 (ja) * | 2004-10-15 | 2010-09-08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伝播状況に応じての信号変調の多様な解像度レベルを伴う無線通信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EP1650989B1 (en) * | 2004-10-21 | 2007-01-03 | Alcatel |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MBMS ser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60133338A1 (en) * | 2004-11-23 | 2006-06-22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cur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KR100601118B1 (ko) * | 2004-12-17 | 2006-07-1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패킷 데이터 서비스를 위한 무선 자원 할당 시스템 및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
ATE418832T1 (de) * | 2005-01-11 | 2009-01-15 | Qualcomm Inc | Modulation mit mehreren auflösungen mit variablem verhältnis der euklidischen distanz und blindempfänger |
US7630451B2 (en) * | 2005-01-11 | 2009-12-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layered and non-layered data via layered modulation |
US7660368B2 (en) | 2005-01-11 | 2010-02-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it log likelihood ratio evaluation |
JP2008527927A (ja) | 2005-01-11 | 2008-07-24 |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階層化された変調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データを復号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US8588802B2 (en) * | 2005-02-14 | 2013-11-19 | Ntt Docomo, Inc. |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method, and mobile station |
KR101071837B1 (ko) | 2005-06-24 | 2011-10-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브로드캐스트/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 수행 방법 |
DE102005032080A1 (de) * | 2005-07-08 | 2007-01-11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m Senden eines Mediadatenstroms und Verfahren zum Empfangen und Erstellen eines rekonstruierten Mediadatenstroms, sowie dazugehörige Sendevorrichtung und Empfangsvorrichtung |
US20070054624A1 (en) * | 2005-09-07 | 2007-03-0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Broadcasting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device, hierarchical modulation setup method, broadcast system, and hierarchical modulation setup computer program |
WO2007074524A1 (ja) | 2005-12-27 | 2007-07-05 | Fujitsu Limited | 多値変調方式を用いたディジタル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
JP4777440B2 (ja) | 2006-02-01 | 2011-09-21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重畳変調を用いたデータ送受信方法 |
KR100937030B1 (ko) * | 2007-05-31 | 2010-01-15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디지털 방송 신호의 전송 방법, 전송 장치, 수신 방법 및수신 장치 |
KR100909280B1 (ko) | 2007-06-20 | 2009-07-2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계층 변조 신호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EP2139179A1 (en) * | 2008-06-26 | 2009-12-30 | THOMSON Licensing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state information |
JP5163415B2 (ja) | 2008-10-07 | 2013-03-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階層型変調方法、階層型復調方法、階層型変調を行う送信装置、階層型復調を行う受信装置 |
JP2010114676A (ja) * | 2008-11-06 | 2010-05-2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並列チャネルに対する電力割当方法 |
JP5127065B2 (ja) * | 2009-02-27 | 2013-01-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通信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
WO2011054148A1 (zh) * | 2009-11-06 | 2011-05-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和装置 |
JP5196588B2 (ja) * | 2009-11-25 | 2013-05-15 |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データ通信方法 |
US11271703B2 (en) * | 2014-05-02 | 2022-03-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control channel capacity |
US9942013B2 (en) * | 2014-05-07 | 2018-04-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US10644925B2 (en) | 2016-06-14 | 2020-05-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79455B2 (ja) | 1993-12-03 | 1999-11-1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ディジタル伝送装置 |
JPH08204768A (ja) * | 1995-01-24 | 1996-08-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ディジタル信号送信装置並びに受信装置 |
JP3161506B2 (ja) | 1996-05-16 | 2001-04-25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階層符号化装置、階層復号化装置および階層符号化・復号化装置 |
US6236647B1 (en) * | 1998-02-24 | 2001-05-22 |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 Dynamic frame size adjustment and selective reject on a multi-link channel to improve effective throughput and bit error rate |
US6608868B1 (en) * | 1999-01-19 | 2003-08-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6798838B1 (en) * | 2000-03-02 | 2004-09-2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video transmission over a wireless network |
JP3594527B2 (ja) * | 2000-03-16 | 2004-12-0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品質測定装置、無線通信品質測定方法及び受信装置 |
JP2001292096A (ja) | 2000-04-06 | 2001-10-19 | Ntt Docomo Inc | マルチキャスト伝送下り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基地局 |
SG109450A1 (en) * | 2000-04-06 | 2005-03-30 | Ntt Docomo Inc | Multicast signal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
JP4409722B2 (ja) | 2000-05-19 | 2010-02-0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JP2001339466A (ja) * | 2000-05-29 | 2001-12-07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可変レート符号受信装置 |
US6757860B2 (en) * | 2000-08-25 | 2004-06-29 | Agere Systems Inc. | Channel error protection implementable across network layer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654426B2 (ja) * | 2000-12-28 | 2011-03-23 |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送信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並び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WO2002073916A1 (en) * | 2001-03-13 | 2002-09-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ind detection of modulation type |
US7043210B2 (en) * | 2001-06-05 | 2006-05-09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Adaptive coding and modulation |
KR100474682B1 (ko) * | 2001-10-31 | 2005-03-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패킷 재전송을 위한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US6973137B2 (en) * | 2001-12-03 | 2005-12-06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robust ATSC 8-VSB bit streams |
JP3828431B2 (ja) * | 2002-01-31 | 2006-10-04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基地局、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KR100713435B1 (ko) | 2002-05-03 | 2007-05-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다중 데이터 전송률 서비스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
-
2002
- 2002-07-05 JP JP2002197772A patent/JP384043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7-03 AU AU2003281444A patent/AU200328144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7-03 WO PCT/JP2003/008458 patent/WO200400646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7-03 US US10/516,182 patent/US736962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7-03 KR KR20047015800A patent/KR100653668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7-03 EP EP03741176A patent/EP153156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7-03 CN CNB038159449A patent/CN10044818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9750B (zh) * | 2006-10-31 | 2013-10-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经由多个信息流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和方法 |
CN101212392B (zh) * | 2006-12-30 | 2012-02-22 | 上海瑞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分发数据封装及同步方法 |
CN101378545B (zh) * | 2007-08-28 | 2012-07-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媒体广播及组播业务分层传输方法 |
CN101442369B (zh) * | 2007-11-20 | 2012-07-25 | 上海瑞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分发系统的地面转发同步系统及方法 |
CN101610463B (zh) * | 2008-06-19 | 2013-05-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数据的发送方法 |
US9602980B2 (en) | 2008-09-04 | 2017-03-21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for hierarchical encoding for multicast broadcast servi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02461166A (zh) * | 2009-06-17 | 2012-05-16 | 英特尔公司 | 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播广播服务进行分级编码的技术 |
US8929268B2 (en) | 2009-06-17 | 2015-01-06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for hierarchical encoding for multicast broadcast servi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02461166B (zh) * | 2009-06-17 | 2016-12-14 | 英特尔公司 | 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播广播服务进行分级编码的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840435B2 (ja) | 2006-11-01 |
EP1531560A4 (en) | 2010-08-04 |
KR20040093498A (ko) | 2004-11-05 |
WO2004006469A1 (ja) | 2004-01-15 |
AU2003281444A1 (en) | 2004-01-23 |
CN100448181C (zh) | 2008-12-31 |
JP2004040661A (ja) | 2004-02-05 |
KR100653668B1 (ko) | 2006-12-05 |
US20050164740A1 (en) | 2005-07-28 |
EP1531560A1 (en) | 2005-05-18 |
US7369621B2 (en) | 2008-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66442A (zh) | 无线电通信基站设备、无线电通信移动台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 |
CN1288926C (zh) | 数据分组多路接入通信方法及其发射和接收设备 | |
CN1136677C (zh) | 多点传播服务方法与信息配送装置及无线电终端 | |
CN1853380A (zh) | 有效的自动重复请求的方法和装置 | |
CN1773888A (zh)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调度上行链路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442972A (zh) | 移动站,基站,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 |
CN1392682A (zh) | 分组传送方法以及基地台与移动台 | |
CN1428031A (zh) | 具有设定成对接收质量作出响应的信道的通信结构 | |
CN1946015A (zh) | 一种确定重传数据块大小的方法及基站、数据传输方法 | |
CN1422010A (zh) |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发射功率控制方法 | |
CN1868227A (zh) | 信令方法、系统、基站以及移动台 | |
CN1698291A (zh)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控制反向话务速率的装置和方法 | |
CN1732642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406427A (zh) | 无线发射装置、无线接收装置以及多级调制通信系统 | |
CN101064708A (zh) | 多载波系统频率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 |
CN1383661A (zh) | 自适应调制通信系统 | |
CN1893342A (zh) | 多载波hsdpa的业务传输信道编码处理方法和编码装置 | |
CN1599991A (zh) | 在通信系统内处理共享子分组的方法 | |
CN1870468A (zh) | 一种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的实现方法 | |
CN1692581A (zh) | 发送功率确定装置和发送功率确定方法 | |
CN1507172A (zh) |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及移动台 | |
CN1788436A (zh) | 基站、移动台、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0344178C (zh) | 一种实现多播业务的方法 | |
CN1262080C (zh) | 无线通信系统,用于上述系统的无线站 | |
CN101047476A (zh) | 一种选择调制方式的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31 Termination date: 2013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