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2985A - 光记录介质、使用这种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数据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记录介质、使用这种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数据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62985A CN1662985A CN038147343A CN03814734A CN1662985A CN 1662985 A CN1662985 A CN 1662985A CN 038147343 A CN038147343 A CN 038147343A CN 03814734 A CN03814734 A CN 03814734A CN 1662985 A CN1662985 A CN 16629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buffer zone
- data
- record
- cl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62—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3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track, i.e. the entire a spirally or concentrically arranged path on which the recording marks are located
- G11B2020/1239—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track, i.e. the entire a spirally or concentrically arranged path on which the recording marks are located the track being a pregroove, e.g. the wobbled track of a recordable optical disc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77—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for managing gaps between two recordings, e.g. control data in linking areas, run-in or run-out fields, guard or buffer zone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87—Synchronisation pattern, e.g. VCO field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其上可以记录数据的光盘(2)。该光盘在每个块(BLK,BLK1,BLK2)前后具有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数据流入区DRi,数据流出区DRo)。当开始新块的记录时,在记录时新块和现有块的缓冲区重叠以便不产生空白空间。在缓冲区中,记录了用于数据再现的相位同步环、用于自动增益调整和光源功率自动调整的信号模式、同步模式、用于生成再现时钟以及检测块再现结束的信号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记录光记录介质,适合用于在这种光记录介质上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操作或可重写操作的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将数据记录在光记录介质上的方法。
本申请要求2002年6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2-189347的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引用以供参考。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于数字数据的各种记录介质,诸如DVD(数字多用途盘)等等已经普及,以及适合用于对可记录记录介质的光盘,诸如DVD-R(可记录)或DVD-RW(可重写)等等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操作或可重写操作的大容量光盘记录/再现装置已经投入实际使用。在这种装置中,用基本上基于纠错(ECC)块在盘上预先形成的、包括在凹坑、摆动槽或脊面(land)等等中的块的地址信息,执行数据写入操作。
在这一实例中,有必要考虑链接(linking)块和块间的系统。关于该链接,当粗略划分时,迄今提出了两种系统。
一种系统是着重于与只读光盘的兼容性以便在没有链接部分的情况下、以块是连续的而没有中断的方式写入块的系统。作为采用这种系统的示例,有DVD-R、DVD-RW和/或DVD+RW。
另一种系统是不考虑与只再现光盘的只再现单元的兼容性以便链接部分、用于预先准备的地址信息的凹坑部分等等和/或那些部分的间隙部分存在于块与块之间的系统。例如,DVD-RAM采用这种系统。
在传统的系统中,例如关于兼容性和/或随机可存取性,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
首先,在块间没有链接部分的状态下没有中断地写入块的系统中,与在通过随机存取的块的写入操作中有链接区的系统相比,要求高精确度的写入位置精确度。因此,电路变得更复杂,就成本来说是不利的。此外,在读出操作中,存在要读出的块和其之前的块的通道位的相位断续的情况。为此,如果不利用对块间的通道位的相位关系进行限制的措施,诸如连续地写入要读出的块和在前块的方法等等,则块间的信息位相位断续部分导致相对于读出块的PLL(Phase Locked Loop,锁相环)的干扰。因此,存在读出数据在一个时间段内不稳定直到PLL处于稳定状态的时间为止以致读出数据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当限制块间的通道位的相位关系时,会损坏盘上的数据的随机可存取性和/或保存效率,例如,在写入块前的块必须写入为虚块(dummyblock)等。
另外,在块间存在间隙部分的系统中,在使用只再现光盘的只再现单元试图再现可记录光盘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可记录光盘和只再现光盘间的物理规格间的不同。例如,有必要考虑到没有幅度的部分,即间隙存在于再现波形中的事实来设计再现系统电路,诸如自动增益控制(AGC)等等。为此,要求在只再现光盘的再现和可再现/可记录光盘的再现间切换电路的操作模式,或切换电路本身,导致装置成本增加。
如上所述,在传统的链接形式中,当着重于成本时,实际的处境是除选择与只再现光盘的硬件兼容性和随机可存取性的任何一个的方法外别无它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光记录介质、使用该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和用于数据的记录方法,其能解决如上所述传统地提出的、允许记录数据的光记录介质和适合用于相对于这种光记录介质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可重写操作的信息处理装置所具有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光记录介质、使用这种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以及用于数据的记录方法,其能在适合用于在可记录光记录介质上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的记录/再现装置中实现能良好地与只读光记录介质兼容以及具有在记录时和再现时随机可存取性的块间的链接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针对一种光记录介质,其中关于包括作为单元(unit)的一组数据的块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其中,在各个块前后分别放置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由此,当记录新块时,在相对于该块提供的缓冲区和相对于与该块相邻的现有块提供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
在根据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中,当相对于已经记录的第一块和第二块开始新块的记录时,在紧临该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和紧临与该块相邻的第一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以及当完成该块的记录时,在紧临该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和紧临与该块相邻的第二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
根据本发明,在块前后提供缓冲区,以便能够容易地执行随机存取,以及能够在彼此重叠的缓冲区的基础上形成链接区以便在块间不发生任何间隙。
此外,本发明针对一种适合用于执行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或再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关于包括作为单元的一组数据的块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用于生成记录通道数据的数据记录部件,其中在各个块前后添加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以便将数据记录在光记录介质上,由此当相对于已经记录的第一块和第二块开始新块的记录时,在紧临该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和紧临与该块相邻的第一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以及当完成该块的记录时,在紧临该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和紧临与该块相邻的第二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
另外,本发明针对一种用于关于包括作为单元的一组数据的块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的记录方法,其中,在各个块前后分别放置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由此,当记录新块时,在相对于该块提供的缓冲区和相对于与该块相邻的现有块提供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
从下述参考附图给出的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和由本发明获得的实际优点将更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应用于光盘的链接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表示适用于PLL和/或AGC等等的位模式(bit pattern)的视图。
图3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信息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4至10是用于解释在记录/再现时的通道数据的视图,其中图4是表示记录对应于一个块的RUB的状态的视图,图5是表示记录多个连续RUB的状态的视图,图6是表示簇(cluster)的结构例子的视图,图7是表示数据流入区(data run-in)的结构例子的视图,图8是表示前同步信号的结构例子的视图,图9是表示数据流出区(data run-out)的结构例子的视图,以及图10是表示后同步信号的结构例子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其中关于包括作为单元的一组数据的块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的光记录介质,使用这种光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以及记录到光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方法。特别地,在本发明应用于适合用来在可记录光盘上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的光记录/再现装置的情况下,实现了块间的链接系统,其中,保持与只读光盘的兼容性并且还在记录/再现时具有随机可存取性。
在本发明的链接系统中,为易于执行最佳随机存取目的,在包括一组数据的块前后,提供具有足够大小的缓冲器。即,在各个块前后分别配置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
在下述说明中,块前放置的缓冲区称为“数据流入区”以及块后放置的缓冲区称为“数据流出区”。关于这些缓冲区,如图1所示,在开始记录时或结束记录时,在相对于相应块而提供的缓冲区和相对于与相应块相邻的现有块提供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执行记录。
在图1所示的原理图中,“BLK”、“BLK1”和“BLK2”表示块,以及“DRi”和“DRo”分别表示数据流入区和数据流出区。
根据记录通道数据或再现通道数据(记录单元块)的处理单元由块和那些块前后的缓冲区组成。例如,BLK由位于BLK前的数据流入区DRi和位于BLK后的数据流出区DRo组成。应注意到在图1中表示出三个记录单元块位置偏移的状态。在稍后所述的“RUB”中,进一步解释记录单元块。
“0v”表示数据流入区和数据流出区之间的重叠范围。当相对于现有块重新开始块BLK的记录时,在位于现有块前的数据流入区和位于与现有块相邻的块BLK1(现有在前块)后的数据流出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当结束记录块BLK时,在位于现有块后的数据流出区和位于与现有块相邻的块BLK2(现有后续块)前的数据流入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
如上所述,在开始块的记录时,缓冲区在相应块和记录开始块前的块间彼此重叠。此外,在记录结束时,缓冲区在相应块和记录结束块后的块间彼此重叠。因此,保证不在块间形成间隙。
链接区由已经记录的缓冲区和关于记录单元块要新记录的块的缓冲区构成。例如,链接区由在前记录单元块的数据流出区和新记录单元块的数据流入区构成。
在记录时发生的重叠局部发生在缓冲区内,而不是重叠延伸在相对于缓冲区的整个区上。在这一实例中,不重叠的区域(数据流入区中的区域)具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用于信号处理,诸如PLL的引入(pull-in)等等的缓冲区。例如,对于紧临在块前放置的数据流入区,在包括在记录时用于覆盖的保护区和用于信号处理的前同步码的结构中,可以将用于在数据再现时的PLL的引入的信号模式(signal pattern)和AGC记录到保护区或前同步码内。
作为分别适合于再现时的PLL的引入和AGC的模式(pattern),最好使用图2所示的3T/3T/2T/2T/5T/5T的重复模式。其中,“T”表示数据位间隔。当数据处于“1”电平时,使状态反相。即,为PLL的引入目的,最好缩短标记长度。相反,为AGC目的,要求具有使幅度饱和的电平的RF信号。为此,为满足两个要求,3T/3T/2T/2T/5T/5T的重复模式是适当的。
另外,在数据记录时,数据流入区也可以用于激光功率的自动功率控制(APC)。例如,在数据流入区包括用于在记录时的重叠的保护区时,足以将用于根据光源的功率的APC的信号模式记录到保护区中。
多目的利用不仅对于数据流入区可以进行,而且对于数据流出区也可以进行。
与数据流入区类似,数据流出区是用于通过SPS或记录开始位置精确度处理记录位置的变化的缓冲区。其中,“SPS”表示开始位置偏移,是指当各个记录单元块的开始位置从预定开始位置移动随机通道位以避免盘被重写操作损坏时的位置偏移。
在再现时,数据流出区还能在用于要求时间的处理,诸如例如波形均衡处理和Viterbi解码等等的时间点用作缓冲区。在数据流出区包括用于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的后同步码时,足以将用于根据再现时钟的PLL的信号模式记录在后同步码中。关于该信号模式,在再现时,最好使用3T/3T/2T/2T/5T/5T的重复模式,它适合于用于要求时间的处理,诸如波形均衡处理和Viterbi解码等等处理的再现时钟的PLL。
另外,在记录块结束时,数据流出区还能用于激光功率的APC。
在用在本发明的链接系统中,提供用于再现时增强数据的同步建立的部件。例如,在数据流入区中,可以将彼此不同、具有距离和ID信息(号码)的多个同步模式记录在前同步码中,用于信号处理。即,使用多个特征,诸如不仅用于同步建立的模式(在下文中称为“同步模式”)而且同步模式或同步的ID码间的距离的同步建立部件被随意使用,从而具有有效地建立数据的同步的能力。其详细情况稍后再述。
此外,在数据流入区中,提供用于检测已经完成块数据再现的多个部件。即,在数据流入区中,放置用于检测块再现结束的同步模式。例如,如稍后所述,在包括用于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的后同步码和为调整记录结束位置而提供的保护区的情况下,足以将用于检测块的再现结束的信号模式记录在后同步码中。在实际意义上,使用在该块处为独特模式的9T的六次重复以便具有执行块的结束检测的能力。
然后,将参考图3来解释根据本发明的信息处理装置。对其应用本发明的、具有记录/再现功能的信息处理装置1是其中包括硬件,诸如CPU(中央处理单元)、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等的光记录/再现装置。
在图3所示的信息处理装置1处,提供用于相对于为光记录介质的光盘2执行信息的读取或写入操作的光拾取器(或光头)3。光拾取器3通过运动机构(未示出)沿光盘2的径向方向移动,以便控制相对于光盘2的物镜的视场位置。信息处理装置1包括主轴马达4,用于控制光盘2。主轴马达4受马达控制单元5控制。
光拾取器3包括用作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照射在光盘2上的光束,以及光接收元件,用于接收从光盘2反射的返回光束,以及用来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束会聚到光盘2上,以及接收从光盘2反射的返回光束以便将它们转换成检测信号并从此输出。
在光拾取器3处,提供用于执行包括用于物镜驱动的致动器等等的机构的控制和光拾取器3等的反馈控制的拾取控制单元6。作为由拾取控制单元6控制用于物镜驱动的致动器的结果,通过物镜照射到光盘的信号记录面上的光束和在光盘处形成的扫描记录磁道聚焦在光盘2的信号记录面上,以便以跟随记录磁道来扫描这些记录磁道的方式控制光拾取器3。另外,由拾取控制单元6控制光拾取器3以便控制相对于光盘2的内周和外周的位置。
通过由光记录元件接收从光盘2反射的返回光束获得的、记录在光盘2上的信息信号发送到再现信号处理单元7。
通过使用读取通道处理器等等构成再现信号处理单元7以及其输出递送到摆动信号检测单元8、再现数据处理单元9和拾取控制单元6。
由摆动处理器等等构成的摆动信号检测单元8检测的摆动信号被发送到摆动信息抽取单元(地址检测器)10,在此处,抽取指定光盘上的位置的诸如地址等等的信息。
摆动信号由所谓的单调信号部分和已经使表示记录或再现开始位置的地址信息经受MSK调制的信号部分组成。摆动信息抽取单元10根据摆动信号执行地址信息的检测和解调以便生成地址同步信号。应注意到尽管各种值对于摆动信号的周期都是可能的,但在例如考虑到对通道位的记录或再现和/或地址信息的信息量的影响的情况下,假定1个摆动(摆动周期)为69通道位是适当的值。
将在摆动信息抽取单元10处检测的地址信息发送到定时(信号)生成单元11。结果,在地址信息的基础上,生成数据的记录/再现定时(读取/写入定时)信号。将该再现定时信号发送到再现数据处理单元9和/或记录数据处理单元12。在这一例子中,定时信号生成单元11根据来自稍后所述的控制器15的记录/再现起始地址指令等等、生成与地址同步信号和记录时钟同步的记录位置控制信号以便将其输出到记录数据处理单元12内的调制&同步信号生成部分和再现数据处理单元9内的解调&同步检测部分。
再现数据处理单元9从再现信号处理单元7接收信号以便执行诸如解调、同步检测和ECC(纠错码)解码等等的处理。
记录数据处理单元12执行诸如数据调制、同步信号生成和/或ECC编码等等的处理以便将处理结果(用于记录的信号)发送到激光驱动单元14。
记录参考时钟生成单元13用来生成用于根据来自摆动信号检测单元8的摆动信号进行记录的参考时钟。对于记录在光盘2上的数据,在记录时钟信号的基础上,执行信号处理。记录参考时钟生成单元13通常由PLL电路构成,以及其输出信号被发送到记录数据处理单元12或激光驱动单元14。
激光驱动单元14用来驱动光拾取器3内的激光源,以及控制激光的密度和光量以便它们具有所需的值,并且在记录时,基于记录数据调制激光束。此时,用作为参考信号的上述记录时钟信号来执行调制。
作为控制器15,提供包括具有外部主机单元(主计算机等等)16的接口部件的控制器、包括具有用于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的微型计算机的接口部件的控制器。
主要由记录数据处理单元12执行记录处理。其中,通过作为参考信号的来自记录参考时钟生成单元13的记录时钟信号,相对于从控制器15输入的记录用户数据执行ECC编码处理、交错处理、DC控制处理和(1,7)PP调制处理。“PP”表示“奇偶保留/禁止RMTR”。另外,执行同步模式和数据流入区或数据流出区的生成和添加处理。因此,生成记录通道数据。稍后将描述记录/再现通道数据的详细情况。
换句话说,记录数据处理单元12相对于光盘2与记录参考时钟生成单元13、激光驱动单元14和光拾取器3等等构成数据记录单元17。生成其中在各个块(数据块)前后添加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的记录通道数据。因此,将包括数据和同步模式等等的信息记录在光盘2上。应注意到,虽然稍后将描述到,在一个记录单元块的后面部分,或在连续多个记录单元块的最后面部分提供保护区或多个保护区(见图4和5)。
控制器15通过接口连接到主机单元16,诸如主机等等,以及用来执行将数据传送到主机16/从主机16接收数据以及执行作为信息处理装置1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整体控制。
在再现时,执行控制以便使从光拾取器3发出的光束照射在光盘2的任意位置。在该控制中,使用从再现信号处理单元7发送到拾取控制单元6的伺服信号。
在再现信号处理装置7,处理来自光拾取器3的光接收信号。因此,生成再现信号、推挽信号和伺服信号。在再现信号处理单元7,关于再现信号执行AGC(自动增益控制)处理、AD(模拟到数字)转换处理、波形均衡处理和/或Viterbi解码处理等等。因此,再现通道数据被再现。
后一阶段的再现数据处理单元9在来自定时生成单元11的再现定时信号的基础上、检测来自再现通道数据的同步模式以便执行(1,7)PP解调处理,从而经交错(去交错)处理和ECC解码处理再现用户数据。另外,经控制器15将用户数据传送到主机16。
再现信号处理单元7和再现数据处理单元9相对于光盘2与光拾取器3等等一起构成数据再现单元18,以及用来不仅执行信息的再现(恢复)的主处理,而且执行由此伴随的各种信号处理。例如,有传导(conducted)处理以便再现记录在数据流入区处的信号模式以将这种再现的信号模式用作用于PLL和AGC的引入的信号,或再现记录在数据流入区或数据流出区处的信号模式以将所再现的信号模式用作用于光源功率的APC的信号。除上述外,那些处理单元负责处理,以便在数据流入区中,再现记录在用于信号处理的前同步码处的多个同步模式以便执行用于建立同步的处理,或在数据流出区中,再现记录在用于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的后同步码处的信号模式以便执行用于生成再现时钟所需的处理,和/或根据相应的块执行再现结束检测等等。
应注意到,对于在再现信号处理单元7处生成的推挽信号,由平行于磁道正切方向对分开(bisected)的光接收元件接收来自光盘2的反射光以便将这种推挽信号检测为那些对分开的光接收元件的输出间的差分信号。通过BPF(带通滤波器)等等从推挽信号抽取摆动信号。
另外,主轴马达4和马达控制单元5构成用于光盘的旋转控制部件,以及用来控制光盘的旋转以便摆动信号具有预定频率。基于来自马达控制单元5的控制信号旋转驱动通过主轴马达4旋转的转台上的光盘。
接着,将使用图4至10来解释记录/再现通道数据的详细情况。
应注意到,在几个阶段,使用户数据,即用来经受传送到应用或主机等等/从应用或主机等等接收的数据经受格式处理,诸如按“数据帧或扰频数据帧→数据块→LCD块→LDC簇”的顺序接连变换。其中,“LDC”是“长距离纠错码”的缩写,以及允许消除随机误差和区间误差。
此外,按“地址块→BIS块→BIS簇”的顺序,接连变换DVR(数字视频记录)的地址和控制数据。其中“BIS”表示区间表示器子码。BIS码字包括地址和控制数据以及用户数据,以及用于检测长的区间误差。
多路复用和调制LDC簇和BIS簇以便提供ECC簇。
在DVR,在划分成称为“物理簇”的单元(64K字节)的状态下记录数据。用户数据2048字节的32数据帧包括在物理簇中。通过LDC和BIS的纠错,保护数据。
所有数据构成为一个阵列,如下表1所示,以及沿表的横向读出数据。另外,将用于控制DC分量(通过DSV)的位增加到数据上。然后调制由此获得的数据。在插入同步模式后,能将该数据记录在盘上。
表1
同步 | 38*2LDC↓字38 | 1*8BIS↓字1 | 38 | 1 | 38 | 1 | 38 | ||
↑ | D0…D37D152…D189 | B0B3 | D38…D75D190.. | B1 | D76…D113 | B2 | D114…D152地址单元0 | ↑31↓ | |
496 | -→ | ——→ | ——→ | ——→ | -→ | 数据流——→盘上 | -→ | ——→ | ... |
地址单元14 | ↑31↓ | ||||||||
↓ | 地址单元15 | ↑31↓ |
在这种情况下,表1中的“同步”表示同步部分(sync),“DX”(X=0,1,2,…)表示LDC码字,以及“BX”(X=0,1,2,…)表示BIS码字。
在表1的对角方向中,交错LCD码字。此外,将用于寻址的全部物理簇分区(划分)成分别由连续31个行组成的16个地址单元(或物理扇区)。
记录通道数据和再现通道数据的单元是记录单元块(在下文中简称为“RUB”)。采用该RUB以便它从2760通道位的数据流入区开始,为调制用户数据集合和其同步模式的簇(物理簇)是连续的,它以1104通道位的数据流出区结束。
在图4和5示意性表示的通道位例子中,“1”表示RUB,用“3”表示的簇位于表示在附加“2”状态中的数据缓冲区旁,以及此后放置用“4”表示的数据流出区。在该例子中,这些图是附加到各个部分的编码。应注意到“”内的图本身无意义。
数据流入区“2”和数据流出区“4”提供足够的缓冲区,用于便于完全随机写入或重写。
在由盘上的地址表示的预定位置处按一个块或连续多个块序列记录RUB“1”。即,单个记录RUB或记录为连续多个RUB序列。换句话说,甚至可以存在一个RUB或连续多个RUB的任何之一。在存在一个RUB的情况下,保护区(用“5”表示)位于RUB的后面部分。关于连续多个RUB,保护区“5”位于最后一个RUB的最后面部分。简单地说,在最后一个RUB后,将记录保护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5”是用于保证在所有两个RUB间不发生间隙的区域,以及其长度为540通道位。
图4表示从RUB地址N(表示RUB的记录开始位置)单个地记录对应于一个块的RUB的情形,其中,保护区“5”紧临RUB的数据流出区后放置。
此外,图5表示通过作为起始点的RUB地址N,顺序地记录对应于M块(M为2或以上的自然数)的RUB的情形,其中,保护区“5”紧临第“N+M”个RUB后放置。在记录M个连续块的情况下,数据流入区和数据流出区在块的相邻块间不重叠。
图6表示一个簇内的结构,其中簇“3”由用“6”、“6”、…表示的多个帧组成。
例如,构成RUB“1”的帧“6”的数量等于496。帧“6”由用“8”表示的帧数据和为其同步信号的同步“7”组成,其中该同步为FS(帧同步)。
调制记录帧从包括30通道位的FS开始。如下表2所示,定义七个模式FS0至FS6。调制记录帧包括不符合(1,7)PP调制规则的24位模式(主体部分),以及表示ID(标识信息)的6位“签名”。
表2
同步号码 | 24位同步主体 | 6位同步ID |
FS0 | #010100000000010000000010 | 000001 |
FS1 | #010100000000010000000010 | 010010 |
FS2 | #010100000000010000000010 | 101000 |
FS3 | #010100000000010000000010 | 100001 |
FS4 | #010100000000010000000010 | 000100 |
FS5 | #010100000000010000000010 | 001001 |
FS6 | #010100000000010000000010 | 010000 |
在这一例子中,通过调制位确定FS的模式(同步模式),以及在表2中的该位示例中表示的“1”表示信号求反。在记录在盘上之前,将帧同步码转换成NRZI通道位流。
此外,由于不足以通过七种FS识别31个记录帧,通过多个FS的组合执行识别。
使每个物理扇区的第一记录帧为FS0(唯一帧同步),以及其他帧如下表3所示。表3表示相对于帧数的FS的相应关系。
表3
帧号 | 帧同步 | 帧号 | 帧同步 |
0 | FS0 | ||
1 | FS1 | 16 | FS5 |
2 | FS2 | 17 | FS3 |
3 | FS3 | 18 | FS2 |
4 | FS3 | 19 | FS2 |
5 | FS1 | 20 | FS5 |
6 | FS4 | 21 | FS6 |
7 | FS1 | 22 | FS5 |
8 | FS5 | 23 | FS1 |
9 | FS5 | 24 | FS1 |
10 | FS4 | 25 | FS6 |
11 | FS3 | 26 | FS2 |
12 | FS4 | 27 | FS6 |
13 | FS6 | 28 | FS4 |
14 | FS6 | 29 | FS4 |
15 | FS3 | 30 | FS2 |
当使用表3时,结合某一帧同步的同步和其之前的帧的同步以便能进行记录帧的识别。因此,可以由根据帧号n的同步和根据n-1、n-2、n-3、n-4的任何一个的同步的组合指定FS。即使在例如假定当前帧号为5以及相对于其前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帧同步(FS1、FS2、FS3)丢失,也可以从在前一帧的第四帧的同步(FS3)和当前帧(第五帧)的同步(FS1)识别帧。仅在上述表中的特定部分,即帧号4,5,发生FS1紧跟在FS3之后的情形。
上述有关RUB的描述是在最大±2摆动的SPS(起始位置移动)和±0.5摆动的记录和再现位置精确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在随机存取的情况下通过记录的RUB间的重叠部分落在从3至13摆动的范围内。另外,不产生重叠的数据流入区的最大长度近似变得等于27摆动。该长度对应于约1个记录帧,以及是作为用于PLL和/或信号处理的引入的缓冲区的足够长度。
图7表示数据流入区的结构。
数据流入区“2”由表示在附加“11”的状态下的保护区(1100通道位)和表示在附加“12”的状态下的前同步码(1660通道位)组成。保护区“11”是用于由重叠记录操作的SPS和/或开始位置精确度引起的重叠的缓冲区。另外,前同步码“12”是用于信号处理(锁定、取得同步)的缓冲区。
保护区“11”具有1100通道位长度,以及其通道位模式是重复01[0]21[0]210101[0]41[0]355次。其中,在01[0]21[0]21010[0]41[0]3的表示中,0和1分别表示以反相不归零(Non Return to Zero Inverted)将通道位列写入到盘上的不反相和反相。此外,括号[]和其后的上标数字表示重复括号内的模式的数字上标的次数。
重复模式01[0]21[0]210101[0]41[0]3导致3T/3T/2T/2T/5T/5T的重复(见图2)。这一模式是适合于在再现时PLL的引入和AGC的各个处理的模式。即,为PLL的引入目的,最好标记长度较短。然而,为AGC目的,要求具有其幅度饱和的电平的RF信号。重复模式3T/3T/2T/2T/5T/5T是适合于这种需求的模式,以及是分别适合两个特征,即再现时的PLL的引入和AGC的模式。
此外,在记录序列开始处的保护区“11”的最初5个摆动能用于激光功率的自动调整(APC)。即,作为用在APC中的调制位模式,能任意选择01[0]21[0]210101[0]41[0]3或对APC最佳的模式。
图8表示前同步码的结构。
前同步码“12”具有1660通道位长度。这一前同步码由表示在附加“21”的状态下的重复模式(重复01[0]21[0]21010[0]41[0]377次)、表示在附加“22”状态下的同步模式(同步)、表示在附加“23”的状态下的重复模式(重复01[0]21[0]210101[0]41[0]3二次)、表示在附加“24”的状态下的同步模式(同步)和表示在附加“25”的状态下的重复模式(01[0]21[0]210101[0]41[0]3一次)组成。其中,使同步“22”和同步“24”成为上述FS。在该FS的规则中,同步“22”是FS[mod({N+4,7})](其中,“mod(x,a)”表示当x除以a时的余数),同步“24”是FS[mod({N+6,7})](其中,X=0至6,以及FS[X]对应于表2和3中的“FSX”)。应注意到这是在前同步码“12”后的第一帧为FS[N]的情形。例如,在前同步码“12”后的第一FS(在下文中,称为“FFSO”)为FS0的情况下,意指同步“22”为FS4以及同步“24”为FS6。
由于同步“22”、同步“24”和FFSO符合FS的生成规则,ID彼此不同。因此,即使由于干扰不能检测到三个同步模式中的两个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在检测到剩余一个同步模式以及能够正常读出同步模式的ID的情况下,也能建立簇的同步。另外,同步“22”、同步“24”和FFSO间具有彼此不同的距离(通道位的间隔彼此不同)。为此,即使在三个同步模式中由于干扰不能检测到一个同步模式的情况下,以及即使在检测到剩余两个同步模式和不能正常地读出能检测的同步模式的ID的情况下,也能建立簇的同步。
图9表示数据流出区的结构。
数据流出区“4”由表示在附加“15”的状态下的后同步码(564通道位)和表示在附加“16”的状态下的保护区(540通道位)组成。后同步码“15”是用于再现时,需要时间的处理,诸如波形均衡处理和Viterbi解码处理等等的时间点的缓冲区。另外,保护区“16”是与保护区“11”类似,考虑到由于SPS的记录位置变化或记录开始位置精确度的缓冲区。
图10表示后同步码的结构例子。
后同步码“15”由表示在附加“27”的状态下的同步、表示在附加“28”的状态下的唯一模式(01[0]81[0]81[0]81[0]81[0]81[0]7)和表示在附加“29”的状态下的重复模式(重复01[0]21[0]210101[0]41[0]324次)构成。其中,同步“27”为FS0。此外,唯一模式“28”(重复9T六次)是RUB处的唯一模式,即不出现在RUB的其他部分以及能用于检测簇结束。另外,重复模式“29”是适合于再现时,用于需要时间的处理,诸如波形均衡处理和Viterbi解码处理等等的再现时钟的PLL的模式。
保护区“5”(见图4和5)具有540通道位的长度,以及其位模式是重复01[0]21[0]210101[0]41[0]327次。另外,在记录序列的最后一个部分,保护区“5”的最后五个摆动能用于上述用于激光束的APC。作为用在APC中的调制位模式,可以任意选择01[0]21[0]210101[0]41[0]3或用于APC的最佳模式。
根据上述结构,能获得下述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适用于在可记录光盘上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的大容量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中,改善了与构成只读只再现机器的硬件的兼容性。即,根据考虑到存在基于块间的间隙的再现波形的间隙的事实,不必很大地改变只再现机器的电路结构。因此,对于只读只再现机器,可以通过最低附加成本,再现可记录光盘。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光盘和使用该光盘作为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在随机可存取性方面很优秀,光盘和信息再现装置在它们应用于用于AV(音频,视频)或计算机存储器的所有光盘,和/或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情况下,也显示出良好的性能。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能以多目的方式使用链接区,可以减少不能用于数据记录的区域。因此,可以执行有效数据的记录。
在根据本发明的光盘中,在链接区内以所设计的方式排列数据的多个同步模式,从而具有有效地执行数据的同步建立的能力。因此,能提高再现时的数据可读取性。另外,增强了块再现的结尾检测。因此,由于缺陷等等导致的同步的失步(不同步)的影响不容易提供到下一阶段的块。因此,能提高序列再现时的数据可读取性。
尽管通过本发明应用于光盘的举例,在上述例子中进行了解释,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的形式是任意的,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各种形式,诸如带状和/或卡状等等,而不限于盘状。
应注意到尽管根据在附图中示例说明以及在上面的说明书中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到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背离如在附加权利要求书中阐述和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能实现各种改进、替代结构或等效。
工业适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和使用这种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在块前后提供缓冲区,从而具有易于执行随机存取的能力。因此,与在不存在链接部分的状态下执行块的连续写操作的系统相比,本发明在随机可存取性方面很优秀。另外,通过彼此重叠的缓冲区形成链接区以便在块间不发生任何间隙,从而防止基于由存在间隙引起的再现波形的间隙的缺点,诸如电路设计改变、对应于存在/缺少间隙的电路的操作模式的切换,和/或电路本身的切换等等。因此,可以保证硬件的兼容性。另外,不存在涉及用于那个目的的显著的成本增加。
Claims (27)
1.一种光记录介质,其中关于包括作为单元(unit)的一组数据的块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
其中,在各个块前后分别放置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
由此,当记录新块时,在相对于该块提供的缓冲区和相对于与该块相邻的现有块提供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记录单元块由块和该块前后的缓冲区组成,以及在一个记录单元块的后面部分或在连续多个记录单元块的最后面部分提供保护区或多个保护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紧临在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在记录时的重叠的保护区,和用于信号处理的前同步码,以及用于在数据再现时锁相环(PLL)的频率引入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信号模式记录在保护区或前同步码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紧临块前或紧临块后放置,或紧临块前和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或多个缓冲区包括用于在记录时的重叠的保护区,以及用于根据光源的功率自动调整的信号模式记录在保护区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紧临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在记录时的重叠的保护区和用于信号处理的前同步码,以及具有彼此不同的距离和标识信息的多个同步模式记录在前同步码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的后同步码和用于记录结束位置调整的保护区,以及用于根据再现时钟的锁相环(PLL)的信号模式记录在后同步码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的后同步码和用于记录结束位置调整的保护区,以及用于检测该块的再现结束的信号模式记录在后同步码处。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信号模式是3T/3T/2T/2T/5T/5T的重复模式。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信号模式是3T/3T/2T/2T/5T/5T的重复模式。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信号模式是3T/3T/2T/2T/5T/5T的重复模式。
1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适合用于执行对于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或再现的,在该光记录介质中关于包括作为单元的一组数据的块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
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用于生成记录通道数据的数据记录部件,其中在各个块前后添加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以便将数据记录在光记录介质上,
其中当相对于已经记录的第一块和第二块开始新块的记录时,在紧临该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和紧临与该块相邻的第一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以及当完成该块的记录时,在紧临该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和紧临与该块相邻的第二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根据作为处理单元的、包括块和该块前后的缓冲区的记录单元块来执行记录和再现,以及在记录通道数据的记录时,在一个记录单元块的后面部分或在连续多个记录单元块的最后面部分提供保护区或多个保护区。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紧临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在记录时的重叠的保护区,和用于信号处理的前同步码,
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数据再现部件,用于再现在保护区或前同步码处记录的信号模式以便使用由此再现的信号模式作为用于锁相环(PLL)的频率引入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数据再现部件,用于再现记录在保护区内的信号模式,以便使用由此再现的信号模式作为用于根据光源的功率自动调整的信号,所述保护区用于在记录紧临块前或紧临块后、或紧临块前和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或多个缓冲区时的重叠。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数据再现部件,用于再现记录在前同步码处的多个同步模式以便建立同步,该前同步码用于紧临块前放置的缓冲区的信号处理。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数据再现部件,用于再现后同步码处记录的信号模式以便使用由此再现的信号模式作为再现时钟的锁相环(PLL),该后同步码用于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的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数据再现部件,用于再现记录在用于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的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的后同步码处的信号模式以便根据该块执行再现结束的检测。
18.一种用于关于包括作为单元的一组数据的块执行数据的一次写入或重写操作的记录方法,
其中,在各个块前后分别放置用于随机存取的缓冲区,
由此,当记录新块时,在相对于该块提供的缓冲区和相对于与该块相邻的现有块提供的缓冲区彼此重叠的状态下,记录该块。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记录单元块由块和该块前后的缓冲区组成,以及在一个记录单元块的后面部分或在连续多个记录单元块的最后面部分提供保护区或多个保护区。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紧临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在记录时的重叠的保护区,和用于信号处理的前同步码,以及用于数据再现时锁相环(PLL)的频率引入和自动增益控制(AGC)的信号模式记录在保护区或前同步码处。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紧临块前或紧临块后、或紧临块前和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或多个缓冲区包括用于记录时的重叠的保护区,以及用于根据光源的功率自动调整的信号模式记录在保护区内。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紧临块前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在记录时的重叠的保护区和用于信号处理的前同步码,以及具有彼此不同的距离和标识信息的多个同步模式记录在前同步码处。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的后同步码和用于记录结束位置调整的保护区,以及用于根据再现时钟的锁相环(PLL)的信号模式记录在后同步码处。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紧临块后放置的缓冲区包括用于信号处理的时间调整的后同步码和用于记录结束位置调整的保护区,以及用于检测该块的再现结束的信号模式记录在后同步码处。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重复模式3T/3T/2T/2T/5T/5T记录为信号模式。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重复模式3T/3T/2T/2T/5T/5T记录为信号模式。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记录方法,其中重复模式3T/3T/2T/2T/5T/5T记录为信号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189347A JP4703088B2 (ja) | 2002-06-28 | 2002-06-28 | 光学式記録媒体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JP189347/2002 | 2002-06-28 | ||
PCT/JP2003/007999 WO2004003910A1 (ja) | 2002-06-28 | 2003-06-24 | 光学式記録媒体、この記録媒体を用いる情報処理装置並びにデータの記録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62985A true CN1662985A (zh) | 2005-08-31 |
CN1662985B CN1662985B (zh) | 2011-06-15 |
Family
ID=29996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38147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62985B (zh) | 2002-06-28 | 2003-06-24 | 使用光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数据记录方法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26909B2 (zh) |
EP (1) | EP1519379B1 (zh) |
JP (1) | JP4703088B2 (zh) |
KR (1) | KR100965014B1 (zh) |
CN (1) | CN1662985B (zh) |
CA (1) | CA2489948C (zh) |
ES (1) | ES2406433T3 (zh) |
MX (1) | MXPA04012552A (zh) |
TW (1) | TWI258136B (zh) |
WO (1) | WO200400391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475604B1 (ko) * | 2001-03-09 | 2005-03-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재생전용 광디스크와, 그 재생전용 광디스크 장치에서의재생방법 |
EP1571668A3 (en) * | 2002-06-05 | 2010-03-24 | Lg Electronics Inc. | Recording medium with a linking area including a physical address thereon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the recording medium |
EP1512143A4 (en) * | 2002-06-05 | 2010-02-17 | Lg Electronics Inc | HIGH DENSITY OPTICAL DISK,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ATA DIGITIGHTS THEREON |
EP1550111A4 (en) * | 2003-03-13 | 2009-06-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ECORDING PROCEDURE, PROTECTION METHO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PLAYING DEVICE |
JP2006107622A (ja) * | 2004-10-05 | 2006-04-20 | Toshiba Corp | ライトワンスメディアへの記録方法、記録装置および再生装置 |
US7145852B2 (en) * | 2005-03-06 | 2006-12-05 | Mediatek In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encoded data around a linking area on an optical storage medium |
KR20070110445A (ko) * | 2005-03-16 | 2007-11-16 |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 고밀도 블루레이 디스크-롬 디스크의 록킹 지원 |
JP4484813B2 (ja) * | 2005-12-22 | 2010-06-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再生装置、記録装置、再生方法、及び記録方法 |
US8089842B2 (en) | 2006-05-25 | 2012-01-03 | Mediatek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ata recording process of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 sequential writing |
US20080062829A1 (en) * | 2006-09-13 | 2008-03-13 | Jin-Bin Yang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start of user data in one data block of optical disc by detecting sync patterns disposed between two data blocks |
US7782741B2 (en) * | 2007-01-18 | 2010-08-24 | Seagate Technology Llc | Probe-scanned ferroelectric media with imprinted regions |
JP2007179734A (ja) * | 2007-02-26 | 2007-07-12 | Sony Corp | 記録媒体の検査方法、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
JP2009064540A (ja) * | 2007-08-10 | 2009-03-26 | Hitachi Ltd |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及び再生方法 |
US7821910B2 (en) | 2007-11-20 | 2010-10-2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disc, optical disc drive, optical disc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KR20090110987A (ko) * | 2008-04-21 | 2009-10-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및 그 제어 방법 |
US8595448B2 (en) * | 2008-07-22 | 2013-11-2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symmetric double buffering of bitstream data in a multi-core processor |
US8762602B2 (en) * | 2008-07-22 | 2014-06-2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Variable-length code (VLC) bitstream parsing in a multi-core processor with buffer overlap regions |
US8363529B2 (en) | 2010-03-29 | 2013-01-29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disc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signal generat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127A (ja) * | 1995-07-07 | 1997-01-28 | Sony Corp |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方法 |
JP3642863B2 (ja) * | 1996-02-02 | 2005-04-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ディスク形成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ク形成方法 |
EP0821828B1 (en) * | 1996-02-16 | 2003-07-02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Device for recording an information carrier, method and information carrier therefor |
CN100419862C (zh) * | 1996-04-15 | 2008-09-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一种光盘及其记录/再生设备 |
JP3845849B2 (ja) | 1996-10-18 | 2006-11-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
JP4232056B2 (ja) * | 1997-05-19 | 2009-03-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 |
JP3972348B2 (ja) * | 1997-07-02 | 2007-09-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伝送媒体 |
EE05207B1 (et) * | 1999-10-20 | 2009-08-17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Lugemistpi salvestuskandja, meetod lugemistpi salvestuskandja valmistamiseks ja lugemisseade lugemistpi salvestuskandja lugemiseks |
JP2001143406A (ja) | 1999-11-18 | 2001-05-25 | Toshiba Corp | ディスク記憶装置、同装置に適用されるデータ復号方法並びにディスク媒体 |
JP2001250249A (ja) * | 2000-03-03 | 2001-09-14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PL351891A1 (en) * | 2000-05-16 | 2003-06-30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Information carrier and device for scanning the information carrier |
TW588346B (en) * | 2000-12-22 | 2004-05-21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ultilayer record carri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and recording thereon |
JP4109003B2 (ja) * | 2002-01-21 | 2008-06-2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信号復号回路及び方法 |
KR100677103B1 (ko) * | 2002-05-06 | 2007-02-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디스크 및 광디스크의 기록 방법 |
KR100727917B1 (ko) * | 2002-05-20 | 2007-06-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디스크 및 광디스크의 기록/재생 방법 |
-
2002
- 2002-06-28 JP JP2002189347A patent/JP470308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
- 2003-06-24 EP EP03761789A patent/EP151937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6-24 ES ES03761789T patent/ES2406433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6-24 CN CN038147343A patent/CN166298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6-24 KR KR1020047021230A patent/KR10096501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6-24 MX MXPA04012552A patent/MXPA04012552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3-06-24 US US10/519,697 patent/US762690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6-24 CA CA2489948A patent/CA2489948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6-24 WO PCT/JP2003/007999 patent/WO200400391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6-26 TW TW092117475A patent/TWI25813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258136B (en) | 2006-07-11 |
KR100965014B1 (ko) | 2010-06-21 |
JP2004030848A (ja) | 2004-01-29 |
MXPA04012552A (es) | 2005-04-19 |
WO2004003910A1 (ja) | 2004-01-08 |
EP1519379A1 (en) | 2005-03-30 |
ES2406433T3 (es) | 2013-06-07 |
CA2489948C (en) | 2013-08-27 |
EP1519379A4 (en) | 2007-08-22 |
KR20050014887A (ko) | 2005-02-07 |
JP4703088B2 (ja) | 2011-06-15 |
CN1662985B (zh) | 2011-06-15 |
TW200403645A (en) | 2004-03-01 |
US20060023601A1 (en) | 2006-02-02 |
US7626909B2 (en) | 2009-12-01 |
EP1519379B1 (en) | 2013-04-03 |
CA2489948A1 (en) | 2004-0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62985A (zh) | 光记录介质、使用这种记录介质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数据记录方法 | |
CN1271611C (zh) | 光盘驱动装置 | |
CN1249684C (zh) | 光盘记录方法及其装置 | |
CN1242390C (zh) | 地址信息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以及再现设备和再现方法 | |
WO2004023482A1 (ja) | 再生専用記録媒体、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 |
CN1197059C (zh) | 信息记录与再现装置 | |
CN1155950C (zh) | 光信息记录媒体及其记录重放装置 | |
JP4126834B2 (ja) | 記録媒体、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再生方法、および再生装置 | |
CN1292433C (zh) | 数据记录方法及装置 | |
JP2000311449A (ja) | 記録媒体、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再生方法、再生装置 | |
CN1637916A (zh) | 盘驱动装置、盘重放方法以及盘 | |
JP4147544B2 (ja) | 記録媒体、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再生方法、および再生装置 | |
JP4491801B2 (ja) | 記録媒体、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再生方法、および再生装置 | |
JP3367657B2 (ja) |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方法 | |
JP6435512B2 (ja) | 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媒体 | |
JP3367658B2 (ja) | 情報記録媒体再生方法 | |
JP2000173060A (ja) |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ータ再生方法 | |
US20050058046A1 (en) | Recording method and drive for optical storage media | |
JP2007059059A (ja) |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データ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再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2002324355A (ja) | 情報記録媒体 | |
WO2005093729A1 (ja) |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JP2006134575A (ja) |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データ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再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 |
KR20060074108A (ko) | 기록매체의 오피씨 수행방법 | |
JP2004119002A (ja) |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5062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