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36574A - 盘盒 - Google Patents
盘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36574A CN1536574A CNA2004100328366A CN200410032836A CN1536574A CN 1536574 A CN1536574 A CN 1536574A CN A2004100328366 A CNA2004100328366 A CN A2004100328366A CN 200410032836 A CN200410032836 A CN 200410032836A CN 1536574 A CN1536574 A CN 15365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alization part
- tray salver
- localization
- driving equipment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copper;5,10,15,20-tetraphenylporphyrin-22,24-diid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CC(C(=C2C=CC([N-]2)=C(C=2C=CC=CC=2)C=2C=CC(N=2)=C(C=2C=CC=CC=2)C2=CC=C3[N-]2)C=2C=CC=CC=2)=NC1=C3C1=CC=CC=C1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11—Wrong insertion preventing mea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13—Container cases
- G11B23/03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shape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第一至第四定位部分的四个定位孔或凹槽都在壳上形成以作为到盘驱动设备的定位部分。当将垂直于盘形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的两个方向指定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时,第一和第二定位部分是在X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而第三和第四定位部分是在X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并且此外第一和第三定位部分是在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而此外第二和第四定位部分是在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当在从插口插入盘盒时盘盒被定位到盘驱动设备上的时候,至少使用四个定位部分中的其中两个。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3年4月11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第2003-107377号日本优先权文献的优先权,将该篇文献的内容引入于此,以供参考。
发明背景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盘盒(disk cartridge),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在盘盒的壳(shell)上形成四个定位部分来提高设计盘驱动设备(disk drive apparatus)自由度和提高对于盘驱动设备盘盒的定位准确度的技术。
2.相关技术说明
存在这样的盘盒,所述盘盒的每一个都包括壳(shell)和可旋转地安放于壳内的盘形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壳装配有形成于其上的开口部分,以用于把盘形记录介质的一部分置露在外面(例如,参看专利文献1)。
当从盘盒插口将这种盘盒插入到盘驱动设备中时,盘盒的开口部分是打开的,然后将盘形记录介质安装到盘台上,所述盘台将穿过开口部分而被插入盘盒中,以待随盘台的旋转而旋转。当盘形记录介质旋转时,光学拾波器被激活,并且执行到/从盘形记录介质的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
当将盘盒穿过插口插入到盘驱动设备中时,盘盒的壳必须位于预定位置并保持在这个位置上。常规的盘盒在壳上具有两个定位孔,以用来固定盘盒的位置。例如,在将盘盒插入到插口中的插入方向上,也就是在垂直于盘形记录介质厚度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定位孔分别形成于正面上末端的右侧位置和左侧位置上。将其中一个定位孔做成圆形,而将另一个定位孔做成在左右方向上是可伸延的。
当将这种盘盒穿过插口插入到盘驱动设备中并且水平地移动它时,已插入的盘盒被引导至盘固持器中,所述盘固持器装配在盘驱动设备之内,与此同时在右侧和左侧方向上执行定位调节。当盘固持器接着垂直地移动下降时,装配在盘驱动设备内部中的两个定位销被插入到相应的定位孔中,于是就让盘位于预定位置上了。
[专利文献1]公开号为2001-332058的已公开日本专利申请。
如上所述,在常规的盘盒中,借助于预定的两个定位孔来执行相对于盘驱动设备的定位,并且将要在盘驱动设备中形成的定位销只有一种布局,因此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盘驱动设备的设计只限于降低其设计的自由度。
而且,当在插入方向上存在两个定位孔位置上的移位时,就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因移位而产生尺寸容差,从而因尺寸容差而产生盘盒位置上的移位。
发明概述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盘盒旨在克服以上问题,以便提高盘盒设计的自由度及其定位准确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盘盒是一种要穿过盘驱动设备的插口而被插入到盘驱动设备中的盘盒,它包括壳和可旋转地安放在壳内的盘形记录介质。所述壳装配有至少一个开口部分,穿过所述开口部分而插入装配在盘驱动设备中的盘台。所述盘盒包括:四个定位孔或四个定位槽,它们在壳上形成以作为到盘驱动设备的定位部分。所述四个定位孔或所述四个定位槽分别被指定成第一定位部分、第二定位部分、第三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并且如果规定将垂直于盘形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的两个方向指定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并且进一步将到插口的插入方向和到插入方向的反方向指定为Y轴方向,那么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分是在X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所述第三定位部分和所述第四定位部分是在不同于X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分的相同位置形成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是在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分和所述第四定位部分是在不同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的位置的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在将盘盒穿过插口而插入到盘驱动设备中时,所述四个定位部分中的至少两个被用于将盘盒定位到盘驱动设备。
因此,借助于至少任意两个定位部分来将根据本发明当前方面的盘盒定位到盘驱动设备上。
另外,用于将盘盒定位到盘驱动设备的第一定位部分、第二定位部分、第三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当中的至少两个定位部分的使用,提高了将装配在盘驱动设备中的定位部分的安置位置的自由度,并且实现了设计盘驱动设备的自由度的提高。另外,设计自由度的提高使得盘驱动设备的机构简化和最小化盘驱动设备成为了可能。
另外,因为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是在X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第三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是在X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是在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并且第二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是在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所以不可能因X轴方向上的尺寸容差而在第一定位部分与第二定位部分之间和在第三定位部分与第四定位部分之间产生位置上的移位,也不可能因Y轴方向上的尺寸容差而在第一定位部分与第三定位部分之间和在第二定位部分与第四定位部分之间产生位置上的移位。因此,能够提高盘盒定位准确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在插入方向侧面上被定位到第二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而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至少朝着插入方向侧面打开。第一定位部分或第三定位部分被用作当穿过插口插入盘盒时将盘盒定位到盘驱动设备。从而,当从插入开口插入盘盒时,在预定方向上执行盘盒的定位。因此,盘盒的第二定位部分或第四定位部分的开口边缘难以与盘驱动设备的定位部分相接触,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接触而造成的它们之间的刨削等等。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这四个定位部分是朝着与壳的开口部分的开口方向相同的方向打开的,并且盘盒到盘驱动设备的定位是在朝着开口部分的开口方向移动盘盒时执行的。从而,能够在将盘台插入到开口部分中的同时执行将盘盒定位到盘驱动设备,并且会让盘驱动设备的运转更有效且更快。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示意性透视图,其随图2至图31一并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盘盒和盘驱动设备;
图2是示意性透视图,示出了盘盒和盘固持器(disk holder);
图3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固定框架、凸轮滑动件和齿条(rack)构件;
图4是透视图,示出了部分断开的盘固持器;
图5是放大平面图,示出了齿条构件;
图6是平面示意图,示出了基座装置;
图7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基座装置;
图8是分解透视图,示出了盘盒;
图9是透视图,示出了盘盒;
图10是底视图,示出了盘盒;
图11是平面图,示出了第二壳;
图12是平面示意图,示出了当把盘盒插入盘驱动设备的插口中时的盘盒的操作过程中,在将盘盒插入到插口中之前的盘盒状态,在图13至图22中也示出了上述操作;
图13是侧面部分的一部分为断开的平面图,示出了将盘盒插入到插口中以及将定位销分别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中时的状态;
图14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穿过插口而被插入到固持位置上的盘盒的状态;
图15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盘固持器在水平方向上连续移动至图14中所示状态时的状态;
图16是外壳的一部分作为剖面的平面示意图,示出了刚刚在齿条构件移动开始以后并连续移动至图15中所示状态时的齿条构件状态;
图17是外壳的一部分作为剖面的平面示意图,示出了齿条构件已经连续移动至图16中所示的状态并且已经解除锁定构件对内壳的锁定时的齿条构件状态;
图18是外壳的一部分作为剖面的平面示意图,示出了齿条构件已经连续移动至图17中所示的状态并且内壳已被旋转时的状态;
图19是外壳的一部分作为剖面的平面示意图,示出了齿条构件已经连续移动至图18中所示的状态并且开口部分已经打开时的状态;
图20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下降盘固持器的状态;
图21是示意性侧视图,出了下降以待移动到安装位置的盘固持器的状态;
图22是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安装在盘台上的盘形记录介质的状态;
图23是概念视图,示出了包含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的盘盒,其中在其它定位部分的形状当中,上述两个定位部分均朝插入方向和向上、下方向打开,这也在图24和图25中示出了;
图24是概念视图,示出了包含定位部分的盘盒,所述定位部分朝插入方向和向上方向上打开;
图25是概念视图,示出了包含定位部分的盘盒,所述定位部分仅仅朝插入方向打开;
图26是底视图,示出了在通过利用第二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来执行盘盒定位这一状态下的盘盒;
图27是平面示意图,示出了在利用第二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来对其进行定位时的基座装置;
图28是示意性侧视图,它示出了在利用第二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来对其进行定位时的基座装置;
图29是底视图,示出了在通过利用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二定位部分来对其执行定位的状态下的盘盒;
图30是底视图,示出了在利用第一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来对其执行定位的状态下的盘盒;和
图31是底视图,示出了在利用第二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来对其执行定位状态下的盘盒。
优选实施例详述
在下文中,当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盘盒的优选实施例时,将参照所附的图来进行。
首先,将对其中插入和使用盘盒1的盘驱动设备进行描述(参看图1到7)。盘驱动设备50由外罩壳51组成,在其中排列有每一个预定部分(参看图1)。在外罩壳51的正面上,形成了在横向上延伸的插口51a。所述插口51a不仅起插入部分的作用,其中将盘盒1穿过所述插入部分而插入到外罩壳51中,而且它还起弹出部分的作用,其中盘盒1穿过所述弹出部分而从外罩壳51中弹出。
在外罩壳51中,安置有固定框架52。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框架52包括顶板部分53和侧板部分54,所述两个侧板部分均是从顶板部分53的两个侧面上的侧边缘向下垂直设置的。在每一个侧板部分54中,在前端位置和后方位置上分开地形成两个导孔55(参看图3)。每一个导孔55都是由水平部分55a和垂直部分55b组成的,所述水平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所述垂直部分从水平部分55a的一端向下延伸。在每一个侧板部分54的下端处,均支撑有驱动齿轮56,并且这些驱动齿轮56均受到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而同时旋转。
在每一个侧板部分54中,在前后方向上均可滑动地支持有凸轮滑动件(cam slider)57(图3中所示的L1-L2方向)。在每一个凸轮滑动件57的下端,均形成有齿条部分57a,并且这些驱动齿轮56均各自与齿条部分57a相啮合。因此,当驱动齿轮56受驱动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时,所述凸轮滑动件57根据驱动齿轮56的旋转方向而同时沿图3中所示的L1和L2方向滑动。
在每一个凸轮滑动件57中,在前端位置和后方位置上分别形成凸轮孔58。每一个凸轮孔58都是由上侧固持部分58a、从上侧固持部分58a中延续的凸轮倾斜部分58b和从凸轮倾斜部分58b延续的下侧固持部分58c组成的。凸轮倾斜部分58b的位置朝着L2方向越是超前,位置就越是被向下移位。将下侧固持部分58c做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固定框架52的内部,安置有盘固持器59(参看图2和3)。如图4所示,所述盘固持器59包括顶面部分59a、从顶面部分59a的两个侧面上的侧边缘垂直向下设置的侧面部分59b和从侧面部分59b的下方边缘伸出以彼此接近的接收面部分59c。
在每一个侧面部分59b上,在前端位置和后方位置上分开地设置两个导向销59d。所述导向销59d各自从侧面部分59b朝外(侧向)伸出。如图3所示,每一个导向销59d被插入到固定框架52的其中一个导孔55和凸轮滑动件57的其中一个凸轮孔58当中,以便可滑动地与导孔55和凸轮孔58相啮合。
在右侧上的接收面部分59c的后端,安置有检测传感器60(参看图13)。所述检测传感器60包括基底60a和检测臂60b以便相对于基底60a旋转。当检测臂60b通过受按压而朝着基底60a的方向旋转时,检测盘盒1到盘固持器59中的插入的完成。
顺便指出的是,用于检测盘盒1到盘固持器59的插入完成状态的装置,不限于检测传感器60,而是可以用诸如光学拾波器和磁性传感器之类的检测传感器来替代所述检测传感器60。在盘固持器59的内部中,安置有用于向下推压盘盒1的压杆弹簧(未示出)。
在接收面部分59c的每一个后端,形成了在向上方向上伸出的定位部分61(参看图4)。每一个定位部分61都是由呈圆盘形的接收支座部分61a和在接收支座部分61a的中心部分向上伸出的定位销61b组成的。
向上伸出的接收支座部分59e是在每一个接收面部分59c的前端形成的。接收支座部分59e的顶面被制成与接收支座部分61a的顶面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在盘固持器59其中一个侧面部分上的内表面上面,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有齿条构件62(参看图1)。如图5所示,将所述齿条构件62做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齿条构件62包括在该齿条构件62内表面上,也就是与侧面部分59b相对的那侧的反侧表面上形成的齿条62a。在齿条62a的前端位置和后方位置上,分别形成了两者均向内伸出的操作伸出部分62b和锁定伸出部分62c。驱动机构(未示出)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齿条构件62。
在盘驱动设备50内部中,安置有基座装置(base unit)63。所述基座装置63由安置在安置基座64上的预定的每个部件组成(参看图6和7)。基本上是在安置基座64的中心部分处安置主轴马达65,并将盘台66固定到主轴马达65的马达轴65a上。在所述盘台66中埋入磁铁(未示出)。
在安置基座64上,在前端位置和后方位置上可移动地支撑有光学拾波器(optical pickup)67,同时将盘台66置于两个光学拾波器之间。每一个光学拾波器67都包括可移动基座68和一个支撑在可移动基座68上的双轴致动器(two-axis actuator)69。每一个可移动基座68都装配有驱动齿条68a。此外,在安置基座64上,在前端位置和后方位置上分开地安置了两对导向轴70,每对导向轴由两个导向轴70组成,同时将盘台66置于两对导向轴之间。所述光学拾波器67由成对的导向轴70来导向,以便分别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安置基座64还装配有减速机构71,每一个减速机构都配备有多个齿轮。所述齿轮在减速机构71的最后阶段分别与可移动基座68的驱动齿条68a相啮合。因此,当减速机构71受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而运转时,所述驱动齿条68a根据马达的旋转方向而在定向上移动。接着,光学拾波器67由导向轴70来导向,以向前和/或向后移动。
接下来,将描述盘盒1(参看图8到11)。将所述盘盒1做成扁平形状。如图8所示,盘盒1配备有外壳2、内壳3、一对光闸(shutter)构件4和盘形记录介质5。
所述外壳2由第一壳6以及第二壳7和8组成,并且将第一壳6以及第二壳7和8组合成一体以形成上部和下部(参看图8和9)。
将外壳2做成近似四边形的形状。以平缓圆弧形成外壳2的前端边缘2a,也就是当盘盒1被插入盘驱动设备50中时位于插入方向侧上的一端边缘。如图10所示,前端边缘2a是以圆弧形成的,所述圆弧具有作为中心位置的参考点2c,参考点2c处在接近基座末端边缘2b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所述基座末端边缘2b也就是插入方向的相反侧上的一端边缘。
在外壳2的右侧面2d上,形成了在插入方向上延伸的插入凹槽2e(参看图9)。在外壳2的右侧面2d上,在接近前端边缘2a的位置上形成伸出部分插入孔2f,并且在比伸出部分插入孔2f的位置更接近于基座末端边缘2b的侧面的位置处形成齿轮插入孔2g。伸出部分插入孔2f和齿轮插入孔2g朝向插入凹槽2e敞开。
第一壳6形成为朝下敞开的浅盒(shallow box)形。第一壳6包括主表面部分6a以及在主表面部分6a的外周缘处垂直向下设置的外部表面部分6b。如图8所示,第一壳6带有在下表面上的一部分外周侧面处向下伸出的圆保持壁6c。在第一壳6上形成了沿着保持壁6c的外周边部朝下敞开的滑动凹槽6d。
内壳3由形成近似于圆盘的平面部分9以及在平面部分9的外部边缘上形成的环形部分10组成,将它们整体地做成一体。所述环形部分10从平面部分9朝向上方向伸出。
在平面部分9上形成了敞开的切口(cutout)9a。所述敞开的切口9a是在如下部分之间形成的,所述部分位于环形部分10上面的近似于180°相反侧面的位置上。因此,平面部分9被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9b和第二部分9c,而将敞开的切口9a放在这两个部分之间。平面部分9的第一部分9b和第二部分9c的下表面分别带有向下伸出的支撑轴9d和9e。
在环形部分10的外表面上,在第二部分9c一侧的部分上形成齿轮11。在环形部分10的外表面上,在沿圆周方向上的相反侧面上的位置上形成锁定凹面部分10a和啮合凹面部分10b,同时所述齿轮11位于上述两个凹面部分之间。第一壳6以可滑动地可旋转方式支撑内壳3,同时所述环形部分10被插入在第一壳6的滑动凹槽6d中。
盘形记录介质5包括位于其中心部分的金属芯5a。以可旋转的状态将所述盘形记录介质5安放在第一壳6与内壳3的平面部分9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每一个光闸构件4均是以近似于半圆的板状形成的。每一个光闸构件4的外周缘部分均由弦侧部分4a和圆弧侧部分4b组成。在每一个光闸构件4上都形成了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导孔4c以及定位于一端的支撑孔4d。
将内壳3的支撑轴9d和9e分别地插入到光闸构件4的支撑孔4d中。借此,光闸构件4以可滑动地可分别绕着支撑轴9d和9e旋转的状态由内壳3来支撑。
如图8和11所示,第二壳7和8由扁平形状的主表面部分12和13以及从除主表面部分12和13内部上的外周缘之外的外周缘处朝向上方向分别伸出的外周表面部分14和15组成,其中每一个主表面部分都是以近似于长比宽更长的矩形而形成的。分别将扁平形状的主表面部分12和13以及外周表面部分14和15做成一体。在第二壳7和8的主表面部分12和13上的顶面上分别形成导轴12a和13a。位于右侧的第二壳8带有在主表面部分13的前端处伸入向上方向的锁定支撑轴13b。
如图10所示,在主表面部分12的下表面上,在接近于左端的位置上,以在前端位置和后方位置处分离的状态形成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二定位部分17,也就是在插入方向上的分离的位置处。假设将插入方向及其反方向指定为Y轴方向,并且假设将垂直于盘盒1的厚度方向和Y轴方向的方向指定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那么X轴方向上的第一定位部分16的中点和X轴方向上的第二定位部分17的中点被定位到在纵轴方向上延伸的同一条线上。
第一定位部分16朝插入方向和向下方向敞开。在插入方向上的开口边缘部分,形成了向一定方向倾斜的引导部分16a,以致越接近于前端边缘2a引导部分16a越彼此远离。第二定位部分17是向下敞开的,并且是按圆形来形成的。
在主表面部分13的下表面上,在接近于右端的位置处,以在插入方向上分离的状态形成第三定位部分18和第四定位部分19。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三定位部分18的中点和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四定位部分19的中点均被定位到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同一条线上。
所述第三定位部分18是朝插入方向和向下方向敞开的。在插入方向上的开口边缘部分,形成了引导部分18a,引导部分18a向一定方向倾斜,以致越接近于前端边缘2a越彼此分离。
所述第四定位部分19是向下敞开的,并且将它做成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在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定位的第一定位部分16的端面(内表面)被形成为内侧参考面(reference surface)16b,而在插入方向相反方向上的第三定位部分18的端面(内表面)被形成为内侧参考面18b。所述内侧参考面16b和内侧参考面18b都被定位到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同一条线上。
在Y轴方向上的第二定位部分17的中点和在Y轴方向上的第四定位部分19的中点,都被定位到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同一条线上。
锁定构件20以可滑动地可旋转的状态由第二壳8的锁定支撑轴13b来支撑(参看图8和11)。所述锁定构件20由环状被支撑部分21、从被支撑部分21朝一个方向伸出的操作伸出部分22以及从被支撑部分21朝操作伸出部分22的近似反方向伸出的锁定伸出部分23组成。将所述环状被支撑部分21、操作伸出部分22和锁定伸出部分23形成一体。将所述锁定伸出部分23形成为分岔形状。所述锁定伸出部分23由锁件部分23a和弹性接触件部分23b组成。所述锁定构件20以可滑动地可旋转状态由第二壳8来支撑,同时将所述锁定支撑轴13b插入在被支撑部分21中。
在第二壳8支撑锁定构件20的状态下,操作伸出部分22的前端从外壳2的伸出部分插入孔2f伸出,并且锁件部分23a和弹性接触件部分23b分别有弹性地接触或紧靠内壳3的环形部分10的外表面以及第二壳8的外周表面部分14的内表面。
例如,通过分别进行螺丝连接来把第二壳7和8与第一壳6的左端侧部分和右端侧部分组合在一起。在第二壳7和8与第一壳6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在第二壳7与8之间形成开口,并将该开口用作为要由光闸构件4打开和关闭的开口部分24。将所述开口部分24做成在插入方向上呈细长状延伸。位于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被用作为台插入部分24a,穿过所述台插入部分将盘台66插入到盘盒1中,并且与台插入部分24a相对侧上的部分分别被用作为第一操作部分24b和第二操作部分24c。第一和第二操作部分24b和24c均是从光学拾波器67照射出来的激光束的传输部分。所述开口部分24做成具有与内壳3的敞开的切口9a的尺寸和形状几乎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在第二壳7和8与第一壳6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在第二壳7和8的主表面部分12和13上形成的导轴12a和13a均分别可滑动地与光闸构件4的导孔4c相啮合。
在下文中,将描述当穿过插口51a被插入到盘驱动设备50中时的盘盒1的工作情况(参看图12到22)。
首先,将描述在其被插入到插口51a中之前的盘盒1状态(参看图12)。锁定构件20的锁件部分23a与内壳3的环形部分10的锁定凹面部分10a相啮合。因此,内壳3被锁定在初始位置上,在该初始位置处敞开的切口9a按照预定角度相对于开口部分24倾斜,并借此来控制内壳3相对于外壳2的旋转。
第二壳7和8的导轴12a和13a在一侧上它们的末端,也就是在圆弧侧部分4b一侧的末端分别与光闸构件4的导孔4c相啮合。因此,将光闸构件4的弦侧部分4a叠置在一起以保持在闭合位置上。
因为光闸构件4处于其闭合位置上,所以外壳2的开口部分24是闭合的。当盘盒1正穿过插口51a被插入到盘驱动设备50内部时,所述盘盒1沿着盘固持器59的侧面部分59b进行移动,并且在正啮合的状态下,在盘固持器59上形成的定位部分61的定位销61b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中(参看图13)。在这时,定位销61b分别与第一定位部分16的内侧参考面16b以及第三定位部分18的内侧参考面18b相接触。
因为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处形成了方向倾斜成越靠近前端边缘2a越彼此远离分开的每一个引导部分16a和18a,所以引导部分16a和18a对定位销61进行导向,以便分别将所述定位销确保而平滑地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中。
将定位销61b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中直到定位销61b分别与内侧参考面16b和18b相接触之后,所述盘盒1达到固持位置(holding position),在该固持位置处盘盒1被盘固持器59固持住(参看图14)。在盘盒1达到固持位置的状态下,在基座末端边缘2b一侧上的盘盒1的一部分从插口51a伸出到外面。
定位销61b被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中,确定了盘盒1与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中任一的两侧的侧面之间的位置,并且借此在盘固持器59中在左、右方向(图10中所示的X轴方向)上定位盘盒1。同时,定位销61b与内侧参考面16b和18b的接触,确定了盘盒1与内侧参考面16b和18b之间的位置,并且借此在盘固持器59中在前、后方向(图10中所示的Y轴方向)上定位盘盒1。此外,在分别将定位销61b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中的状态下,由设在盘固持器59中的压杆弹簧向下推压盘盒1,并且盘盒1的下表面被压靠在定位部分61的接收支座部分61a和盘固持器59的接收支座部分59e上。借此,在盘固持器59中在上、下方向上执行对盘盒1的定位。
顺便说一句,在将盘盒1插入到盘固持器59中并且达到固持位置的状态下,设在盘驱动设备1中的一未示出的按压构件按压所述盘盒1,并且控制盘盒1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当分别将定位销61b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中时,检测传感器60的检测臂60b被盘盒1的前端边缘2a按压以使其旋转(参看图13),并且借此由检测传感器60来检测盘盒1直至固持位置的插入。当检测传感器60检测出盘盒1插入至固持位置时,启动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马达的旋转转动驾驶齿轮56以使凸轮滑动件57滑入到图14中所示的L1方向上。
当将凸轮滑动件57滑入到L1方向上时,导向销59d移动到固定框架52的导孔55的水平部分55a中的L1方向上,并且固持盘盒1的盘固持器59移动到L1方向上。
当导向销59d达到水平部分55a的后端时,所述盘固持器59达到内缩位置(参看图15),并且驱动齿轮56的旋转暂时停止。当盘固持器59达到内缩位置时,整个盘盒1被插入在盘驱动设备50中。
接着,启动齿条构件62到图15中所示的L2方向上的移动。当齿条构件62移动到L2方向上时,操作伸出部分62b和齿条62a顺序地被插入到盘盒1的外壳2的插入凹槽2e中(参看图16)。
当齿条构件62移动到L2方向上并且操作伸出部分62b和齿条62a被插入到插入凹槽2e中时,齿条62a将锁定构件20的操作伸出部分22按压到外壳2内部中,与此同时操作伸出部分62b被插入到内壳3的啮合凹面部分10b中以便与啮合凹面部分10b相啮合,如图17所示。
当齿条62a将操作伸出部分22按压到外壳2内部中时,所述锁定构件20转为图12中所示的参考标记S1所指定的方向。接着,锁件部分23a与锁定凹面部分10a分离开,并借此来解除内壳3与锁定构件20之间的锁定。
当齿条构件62连续地移动到L2方向上时,随着操作伸出部分62移动,内壳3在由图17中所示的参考数字R1指定的方向上进行旋转,于是齿条62a与内壳3的齿轮11相啮合(参看图18)。在这时,光闸构件4随内壳的旋转一起而转动到R1方向上。
当齿条构件62进一步移动到L2方向上时,解除操作伸出部分62b与啮合凹面部分10b之间的啮合。然而,因为齿条62a与齿轮11相啮合,所以内壳3伴随齿条构件62的移动而进一步旋转到R1方向上。在这时,所述导轴12a和13a分别在光闸构件4的导孔4c中相对移动。接着,所述光闸构件4相对于内壳3进行旋转。从而,光闸构件4的弦侧部分4a彼此相互分离。
接着,当齿条构件62移动到L2方向上时,所述锁定伸出部分62c与内壳3的锁定凹面部分10a相啮合,并且停止齿条构件62到L2方向上的移动(参看图19)。在停止了齿条构件62到L2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下,所述内壳3达到停止位置,并且敞开的切口9a与开口部分24相重合。在这时,第二壳7和8的相应导轴12a和13a与位于弦侧部分4a一侧上的导孔4c的末端相啮合,并且每一个光闸构件4的整体都定位在内壳3的第一部分9b与第二壳7之间,以及定位在内壳3的第二部分9c与第二壳8之间。从而,使整个开口部分24打开,并暴露出盘形记录介质5的一部分。
当停止了齿条构件62到L2方向上的移动并且整个开口部分24被打开时,驱动齿轮56的旋转被再次启动。当驱动齿轮56旋转时,凸轮滑动件57再次滑入图15中所示的L1方向上。
当凸轮滑动件57滑入L1方向上时,导向销59d在固定框架52的导孔55的垂直部分55b中和在凸轮滑动件57的凸轮孔58的倾斜部分58b中移动,并且固持盘盒1的盘固持器59连同与之为一体的齿条构件62一起在图15中所示的H1方向上(向下)(参看图20)移动。
接着,当凸轮滑动件57滑入到L1方向上并且导向销59d达到垂直部分55b的下端以及凸轮孔58的下侧固持部分58c时,所述盘固持器59达到安装位置(参看图21),并且停止驱动马达的旋转。当盘固持器59达到安装位置时,从外壳2的开口部分24的台插入部分24a那里插入盘台66(参看图22)。接着,盘形记录介质5的盘心5a为盘台66的磁铁所吸引,并将所述盘形记录介质5安装在盘台66上。
在盘固持器59达到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分别将光学拾波器67相应于到开口部分2的第一操作部分24b和第二操作部分24c定位。
当盘形记录介质5被安装在盘台66上时,所述盘形记录介质5随着盘台66旋转而旋转,并且由光学拾波器67的激活来执行到或从盘形记录介质5的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顺便说一句,依照用户请求来驱动光学拾波器67的其中一个或者它们两者。两个光学拾波器67的驱动使实现传递速率的改善以及编辑工作可操作性的改善等等成为了可能。
当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完成时,驱动马达在与先前时相反的方向上进行旋转,然后依照反向于上述那些方向的操作来弹射出盘盒1。也就是,首先,凸轮滑动件57移动到L2方向上,并且固持盘盒1的盘固持器59与齿条构件62成为一体地移动到由参考标记H2指定的方向(向上方向)上。接下来,齿条构件62移动到L1方向上,并且内壳3旋转到R2方向上。借此,开口部分24由光闸构件4关闭,然后凸轮滑动件57再次移动到L2方向上。从而,固持盘盒1的盘固持器59移动到L2方向上。在这时,设在盘驱动设备50上的未示出的一对弹出杆对前端边缘2a的一侧上的盘盒1的表面进行按压,于是位于基座末端边缘2b一侧上的盘盒1的一部分从插口51a伸出。用户能够通过固持住伸出部分以从插口51a中抽出盘盒1,来从盘驱动设备50取出盘盒1。
顺便说一句,如上所述,所述盘盒1借助于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而相对于盘驱动设备50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将设在盘驱动设备50中的每一个机构所能被安置的区域是除位于盘盒1的前端边缘2a一侧的区域之外的区域E1。
在上文中,针对具有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的盘盒1给出了描述,其中上述两个定位部分都是朝着向下方向和插入方向敞开的。至少将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朝着插入方向敞开就足以了。例如,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可以是向如图23中所示的插入方向和上、下方向上敞开的第一定位部分16A和第三定位部分18A。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还可以是向如图24中所示插入方向和向上方向上敞开的第一定位部分16B和第三定位部分18B。此外、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也可以是仅仅向如图25中所示的插入方向上敞开的第一定位部分16c和一第三定位部分18c。同样,在第一定位部分16a、16b和16c以及第三定位部分18a、18b和18c中,优选地,类似于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中的引导部分16a和18a那样,为了定位销的平滑插入而形成引导部分。
在第一定位部分16b和第三定位部分18b的情况下,可以将向下伸出的定位销61c设在盘驱动设备50中。在第一定位部分16C和第三定位部分18C的情况下,可以将向前伸出的定位销61d设在盘驱动设备50中。
在上文中,示出了通过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而对盘盒1相对于盘驱动设备50定位的示例。然而,如同下述,除了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的组合之外,也可以通过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第二定位部分17、第三定位部分18和第四定位部分19当中的至少两个定位部分来执行对盘盒1的定位。
例如,可以通过利用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四定位部分19来执行对盘盒1的定位(参看图26)。例如,在利用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四定位部分19来定位盘盒1的情况下,在基座装置63上形成定位部分72和接收部分73,而无需在盘固持器59上形成定位部分61和接收支座部分59e(参看图27和28)。
每一个定位部分72都是由在接近于安置基座64前端位置处的向上伸出的轴部分72a和在轴部分72a的顶面72b内的中心部分伸出的定位销72c组成的。所述定位部分72是分开地定位于右侧位置和左侧位置上。
所述接收部分73在接近于安置基座64后端的位置处向上伸出。所述接收部分73的顶面形成为接收表面73a。上、下方向上的接收表面73a的位置被制成与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定位部分72的顶面72b的位置相同。所述接收部分73被分开地定位于右侧位置和左侧位置上。
利用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四定位部分19来对盘盒1的定位,是借助于当凸轮滑动件57滑入到L1方向上并且盘固持器59下降直至安装位置时、将定位销72c相应地插入到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四定位部分19中来执行的。
定位销72c到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四定位部分19中的相应插入,在X轴、Y轴方向上确定了盘盒1的位置。另外,把盘盒1下表面按压在顶面72b和接收表面73a上,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确定了盘盒1的位置。
在利用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四定位部分19来定位盘盒1的情况下,如图26所示,将设在盘驱动设备50中的每一个机构所能被安置的区域是除位于盘盒1的基座末端边缘2b一侧上的区域之外的区域E2。
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二定位部分17来定位盘盒1(参看图29)。例如,在通过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二定位部分17来定位盘盒1的情况下,在盘固持器59上形成定位部分61和接收支座部分59e,并且在基座装置63上形成定位部分72和接收部分73。
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第二定位部分17来定位盘盒1,是通过将定位部分61的定位销61b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中以及将定位部分72的定位销72c插入到第二定位部分17中来执行的。
将定位销61b和定位销72c相应地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二定位部分17中,在X轴、Y轴方向上确定了盘盒1位置。另外,相对于定位部分61的接收支座部分61a、接收支座部分59e、顶面72b以及接收表面73a而按压盘盒1的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确定了盘盒1的位置。
在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二定位部分17来将盘盒1定位到盘驱动设备50的情况下,如图29所示,将装配在盘驱动设备50中的每一个机构所能被安置的区域是除位于盘盒1的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二定位部分17一侧上的侧面边缘部分之外的区域E3。
另外,可以通过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四定位部分19来执行对盘盒1的定位(参看图30)。例如,在通过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四定位部分19来定位盘盒1的情况下,在盘固持器59上形成定位部分61和接收支座部分59e,并且在基座装置63上形成定位部分72和接收部分73。
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四定位部分19来定位盘盒1,是通过将定位部分61的定位销61b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中以及将定位部分72的定位销72c插入到第四定位部分19中来执行的。
将定位销61b和定位销72c相应地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四定位部分19中,在X轴、Y轴方向上确定了盘盒1的位置。另外,相对于定位部分61的接收支座部分61a、接收支座部分59e、顶面72b以及接收表面73a而按压盘盒1的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确定了盘盒1的位置。
在利用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四定位部分19来将盘盒1定位到盘驱动设备50的情况下,如图30所示,将装配在盘驱动设备50中的每一个机构所能被安置的区域是除对应于盘盒的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四定位部分19的部分之外的区域E4。
此外,通过利用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三定位部分,使定位盘盒1(参看图31)成为了可能。例如,在利用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三定位部分18来定位盘盒1的情况下,在盘固持器59上形成定位部分61和接收支座部分59e,并且在基座装置63上形成定位部分72和接收部分73。
利用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三定位部分18对盘盒1的定位,是通过将定位部分61的定位销61b插入到第三定位部分18中以及将定位部分72的定位销72c插入到第二定位部分17中来执行的。
将定位销61b和定位销72c相应地插入到第三定位部分18和第二定位部分17中,在X轴、Y轴方向上确定了盘盒1的位置。另外,相对于定位部分61的接收支座部分61a、接收支座部分59e、顶面72b以及接收表面73a而按压盘盒1的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确定了盘盒1的位置。
在利用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三定位部分18相对于盘驱动设备50来对盘盒1定位的情况下,如图31所示,将设在盘驱动设备50中的每一个机构所能被安置的区域是除对应于盘盒1的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三定位部分18的部分之外的区域E5。
如上所述,用在定位上的定位部分的变化,把将设在盘驱动设备50中的每一个机构所能被安置的区域选定为区域E1到E5的其中一个区域。因为在E3到E5中整个开口部分24都被覆盖,所以在每一个机构的安置过程中,区域E3到E5对于包含两个光学拾波器67盘驱动设备50而言是有利的。
顺便说一句,在上文中,定位销61b、61c和61d都是作为用于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第二定位部分17、第三定位部分18或第四定位部分19中的装置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的。然而,用于插入到第一定位部分16、第二定位部分17、第三定位部分18或第四定位部分19中的装置并不限于定位销61b、61c和61d。例如,通过切割盘固持器59的一部分以升高被切割部分而形成的插件、由树脂制成的用以附于盘固持器59的插入部分、或者由树脂制成的用以附于基座装置63的插入部分,都可以用来代替定位销61b、61c和61d。
如上所述,第一定位部分16、第二定位部分17、第三定位部分18和第四定位部分19这四个定位部分都是在盘盒1的外壳2中形成的,并且这四个定位部分16至19中的至少其中两个被用在磁盘盒1相对盘驱动设备50的定位上。
因此,用于将盘盒1相对盘驱动设备50定位的第一定位部分16、第二定位部分17、第三定位部分18和第四定位部分19中的至少两个定位部分的使用,提高了将设在盘驱动设备50中的定位部分的安置位置的自由度,而且使得在设计盘驱动设备50过程中提高自由度成为了可能。从而,由于设计自由度的提高而能够实现盘驱动设备50的机构简化及其最小化。
另外,在盘盒1中,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二定位部分17是在X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第三定位部分18和第四定位部分19是在X轴方向上不同于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二定位部分17的位置的相同位置形成的,并且此外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是在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而此外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四定位部分19是在Y轴方向上不同于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的位置的相同位置形成的。因此,不可能因X轴方向上的尺寸容差而在第一定位部分16与第二定位部分17之间和在第三定位部分18与第四定位部分19之间产生任何位置上的移位;也不可能因Y轴方向上的尺寸容差而在第一定位部分16与第三定位部分18之间和在第二定位部分17与第四定位部分19之间产生任何位置上的移位。从而,能够实现对盘盒1的定位准确度的改善。
另外,当两者都朝着插入方向侧敞开的第一定位部分16和第三定位部分18的其中一个被用作为相对于盘驱动设备50的定位部分的情况下,盘盒1的定位是当从插口51a插入盘盒1时在预定方向上执行的。因此,盘盒1的第二定位部分17或第四定位部分19的开口边缘难以在盘盒1的垂直移动时与定位销72c相接触,并且能够防止因接触而造成的它们之间的刨削(planing)等等。
此外,在盘盒1中,第一定位部分16、第二定位部分17、第三定位部分18和第四定位部分19都朝着与开口部分24的开口方向相同的方向敞开。从而,当第二定位部分17和第四定位部分19中的至少一个被用来定位盘盒1时,可以在将盘台66插入到开口部分24中同时执行盘盒1对于盘驱动设备50的定位,并且能够实现对盘驱动设备50的运转效率及速度的改善。
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所有具体形状以及各个部分的结构均只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化的示例,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不应该被解释为是根据那些示例的限制。
Claims (3)
1.一种使用时要通过盘驱动设备的插口而被插入到盘驱动设备中的盘盒,它包括壳和可旋转地安放在壳内的盘形记录介质,所述壳设有至少一个开口部分,穿过所述开口部分而插入设在盘驱动设备中的盘台,所述盘盒包括:
四个定位孔或四个定位槽,它们在壳上形成以作为相对于盘驱动设备的定位部分,其中;
所述四个定位孔或所述四个定位槽分别被指定为第一定位部分、第二定位部分、第三定位部分和第四定位部分;并且其中
当限定将垂直于盘形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的两个方向指定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并且进一步将对于插口的插入方向和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指定为Y轴方向时;
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分是在X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
所述第三定位部分和所述第四定位部分是在X轴方向上不同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分的相同位置形成的;
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是在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以及
所述第二定位部分和所述第四定位部分是在不同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的位置的Y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形成的,其中:
在将盘盒穿过插口而插入到盘驱动设备中时,所述四个定位部分中的至少两个被用于相对于盘驱动设备对盘盒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第三定位部分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分和所述第四定位部分的插入方向侧;
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至少朝着插入方向侧敞开;以及
当穿过插口插入盘盒时,所述第一定位部分和所述第三定位部分中的一个被用作相对于盘驱动设备对盘盒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四个定位部分是朝着与壳的开口部分的敞口方向相同的方向敞开的;以及
盘盒对于盘驱动设备的定位是在朝着开口部分的开口方向移动盘盒时执行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07377A JP2004318930A (ja) | 2003-04-11 | 2003-04-11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107377/2003 | 2003-04-1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36574A true CN1536574A (zh) | 2004-10-13 |
Family
ID=32866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100328366A Pending CN1536574A (zh) | 2003-04-11 | 2004-04-09 | 盘盒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59229B2 (zh) |
EP (1) | EP1467369B1 (zh) |
JP (1) | JP2004318930A (zh) |
KR (1) | KR20040089547A (zh) |
CN (1) | CN1536574A (zh) |
DE (1) | DE602004006660T2 (zh) |
TW (1) | TW20042679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03629A (ja) * | 2002-04-11 | 2003-10-24 | Sony Corp |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
US20050224112A1 (en) * | 2002-07-02 | 2005-10-13 | Yuichi Tokita | Coloring matter sensitization typ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
JP4085421B2 (ja) * | 2002-08-23 | 2008-05-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色素増感型光電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4207012A (ja) * | 2002-12-25 | 2004-07-22 | Sony Corp | 色素増感型光電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470370B2 (ja) * | 2003-01-08 | 2010-06-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4674435B2 (ja) * | 2003-01-15 | 2011-04-2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素子 |
JP2004234988A (ja) * | 2003-01-30 | 2004-08-19 | Sony Corp |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半導体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20040089569A (ko) * | 2003-04-11 | 2004-10-21 |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 광전변환소자 제조방법, 광전변환소자, 전자장치제조방법, 전자장치, 금속막 형성방법 및 층구조, 및반도체 미립자층 및 층구조 |
JP2006244534A (ja) * | 2005-02-28 | 2006-09-14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631469B2 (ja) * | 2005-02-28 | 2011-02-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7035137A (ja) * | 2005-07-26 | 2007-02-08 | Tdk Corp |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および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534933B2 (ja) * | 2005-09-30 | 2010-09-0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7220247A (ja) * | 2006-02-17 | 2007-08-30 | Sony Corp |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
JP2007234067A (ja) * | 2006-02-27 | 2007-09-13 | Fujifilm Corp | 感光性記録媒体用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シャッタロック解除機構 |
JP5577678B2 (ja) * | 2009-11-16 | 2014-08-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ドライブ装置 |
TWI412027B (zh) * | 2009-11-16 | 2013-10-11 | Sony Corp | 碟片匣 |
JP5589557B2 (ja) | 2010-05-25 | 2014-09-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5707736B2 (ja) | 2010-05-25 | 2015-04-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1248947A (ja) | 2010-05-25 | 2011-12-08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US10902879B2 (en) | 2019-03-19 | 2021-01-26 | Seagate Technology Llc | Storage system with actuated media player |
US10818318B2 (en) * | 2019-03-19 | 2020-10-27 | Seagate Technology Llc | Storage system with actuated media play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25743A (ja) | 1991-12-19 | 1993-09-03 | Sony Corp | 記録媒体用カートリッジ |
JP2508991B2 (ja) | 1994-02-22 | 1996-06-1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トリッジとこれが用いられる記録再生装置との組み合せ構造 |
JPH10255863A (ja) | 1997-03-11 | 1998-09-25 | Central Res Inst Of Electric Power Ind |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
DE19714170C1 (de) * | 1997-03-21 | 1998-07-30 | Siemens Ag | Elektrooptisches Modul |
US6307831B1 (en) * | 1997-06-10 | 2001-10-23 | Tdk Corporation | Disc cartridge having reference holes |
JPH11317039A (ja) * | 1998-02-16 | 1999-11-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ディスクカ―トリッジ及びディスクプレ―ヤ |
JPH11354169A (ja) | 1998-06-01 | 1999-12-24 | Minnesota Mining & Mfg Co <3M> | 光電池 |
JP2000106222A (ja) | 1998-09-28 | 2000-04-1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光電変換素子用半導体膜および光電気化学電池 |
JP2000156061A (ja) * | 1998-11-16 | 2000-06-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3505414B2 (ja) | 1998-12-24 | 2004-03-08 | 株式会社東芝 | 光化学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
JP2000231942A (ja) | 1999-02-12 | 2000-08-22 | Nikon Corp |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
JP2000285975A (ja) | 1999-03-30 | 2000-10-13 | Aisin Seiki Co Ltd | 光電変換用半導体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 |
DE60027512T2 (de) * | 1999-08-04 | 2006-10-1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Minami-Ashigara | Elektrolytzusammensetzung und photolektrochemische Zelle |
JP2001093591A (ja) | 1999-09-28 | 2001-04-06 | Toshiba Corp | 光電変換素子 |
WO2001037281A1 (fr) * | 1999-11-12 | 2001-05-25 | Sony Corporation | Dispositif a cartouches de disque et cartouche de disque |
JP2001143771A (ja) | 1999-11-12 | 2001-05-2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池 |
JP2001143427A (ja) * | 1999-11-12 | 2001-05-25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装置 |
JP3350495B2 (ja) * | 1999-12-21 | 2002-11-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ディスク装置 |
JP3383839B2 (ja) | 2000-03-13 | 2003-03-10 | 奈良先端科学技術大学院大学長 | 新規なメルカプト置換イミダゾリルポルフィリン金属錯体単量体及びこれを繰り返し単位として有する重合体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TW522385B (en) | 2000-05-17 | 2003-03-01 | Sony Corp | Disk cartridge |
JP5081345B2 (ja) * | 2000-06-13 | 2012-11-2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2002008740A (ja) | 2000-06-22 | 2002-01-11 | Yamaha Corp | 色素増感型光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008741A (ja) | 2000-06-23 | 2002-01-1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池 |
US6822159B2 (en) * | 2000-06-29 | 2004-11-23 |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 Dye-sensitize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
JP4312353B2 (ja) | 2000-07-05 | 2009-08-12 |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 アンテナ化合物及び電荷分離型化合物を電極上に混合自己組織化単分子膜として集積した光エネルギー・電気エネルギー変換素子 |
JP4089140B2 (ja) * | 2000-07-28 | 2008-05-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EP1180774B1 (en) * | 2000-08-15 | 2006-10-1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JP4955852B2 (ja) | 2000-12-07 | 2012-06-20 | 日本ゴア株式会社 | 光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化学電池 |
JP2002222971A (ja) | 2001-01-29 | 2002-08-09 | Sharp Corp | 光電変換素子 |
JP2003051168A (ja) | 2001-03-15 | 2003-02-2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812953B2 (ja) | 2001-03-23 | 2011-11-09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用光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4812956B2 (ja) | 2001-03-27 | 2011-11-09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光電極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
JP2002319689A (ja) | 2001-04-20 | 2002-10-31 | Sharp Corp |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353432A (ja) | 2001-05-24 | 2002-12-0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機能性ナノ構造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素子 |
JP4824198B2 (ja) | 2001-05-29 | 2011-11-30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光電極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
JP4824197B2 (ja) | 2001-05-29 | 2011-11-30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光電極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
JP4824196B2 (ja) | 2001-05-29 | 2011-11-30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光電極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
JP4222466B2 (ja) * | 2001-06-14 | 2009-02-1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電荷輸送材料、それを用いた光電変換素子及び光電池、並びにピリジン化合物 |
JP2003036627A (ja) | 2001-07-23 | 2003-02-07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US6766817B2 (en) * | 2001-07-25 | 2004-07-27 | Tubarc Technologies, Llc | Fluid conduction utilizing a reversible unsaturated siphon with tubarc porosity action |
JP4543300B2 (ja) | 2001-09-27 | 2010-09-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式記録および/または再生装置 |
JP2003303629A (ja) * | 2002-04-11 | 2003-10-24 | Sony Corp |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
US20050224112A1 (en) * | 2002-07-02 | 2005-10-13 | Yuichi Tokita | Coloring matter sensitization typ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
JP4085421B2 (ja) * | 2002-08-23 | 2008-05-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色素増感型光電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4207012A (ja) * | 2002-12-25 | 2004-07-22 | Sony Corp | 色素増感型光電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470370B2 (ja) * | 2003-01-08 | 2010-06-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4674435B2 (ja) * | 2003-01-15 | 2011-04-2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素子 |
-
2003
- 2003-04-11 JP JP2003107377A patent/JP2004318930A/ja active Pending
-
2004
- 2004-04-01 DE DE602004006660T patent/DE602004006660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01 EP EP04007972A patent/EP146736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01 TW TW093109009A patent/TW200426790A/zh unknown
- 2004-04-07 US US10/819,575 patent/US715922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4-09 CN CNA2004100328366A patent/CN1536574A/zh active Pending
- 2004-04-09 KR KR1020040024629A patent/KR2004008954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67369A1 (en) | 2004-10-13 |
DE602004006660T2 (de) | 2008-03-06 |
TW200426790A (en) | 2004-12-01 |
KR20040089547A (ko) | 2004-10-21 |
JP2004318930A (ja) | 2004-11-11 |
US7159229B2 (en) | 2007-01-02 |
US20040202064A1 (en) | 2004-10-14 |
EP1467369B1 (en) | 2007-05-30 |
DE602004006660D1 (de) | 2007-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36574A (zh) | 盘盒 | |
CN1122268C (zh) | 记录再现装置 | |
CN1139062C (zh) | 盘驱动器 | |
CN1139065C (zh) | 光盘驱动装置 | |
CN1549262A (zh) | 盘片驱动装置 | |
CN1251236C (zh) | 盘驱动器及其转台 | |
CN1134001C (zh) | 装运托盘及其包含该装运托盘的托盘装运型光盘再生装置 | |
CN1126091C (zh) | 记录载体重放/记录装置 | |
CN1282196C (zh) | 光盘驱动器 | |
CN1275250C (zh) | 盘装置 | |
CN1310249C (zh) | 盘盒 | |
CN1240072C (zh) | 盘装置 | |
CN101034576A (zh) | 光盘装置及控制光盘装置的方法 | |
CN1694168A (zh) | 盘记录和/或复制设备 | |
CN1783280A (zh) | 盘驱动设备 | |
CN1395732A (zh) | 盘形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
CN1161774C (zh) | 盘片盒的装载装置 | |
CN1320544C (zh) | 光盘驱动装置 | |
CN1296927C (zh) | 盒式记录介质、盘状记录介质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88890C (zh) | 记录介质重放装置 | |
CN1551173A (zh) | 光盘驱动器 | |
CN1684180A (zh) | 盘片装置 | |
CN1707656A (zh) | 盘记录和/或复制设备 | |
CN1707658A (zh) | 盘驱动装置 | |
CN1604215A (zh) | 盘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