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35747A - 骑马运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骑马运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35747A CN1535747A CNA2004100018285A CN200410001828A CN1535747A CN 1535747 A CN1535747 A CN 1535747A CN A2004100018285 A CNA2004100018285 A CN A2004100018285A CN 200410001828 A CN200410001828 A CN 200410001828A CN 1535747 A CN1535747 A CN 15357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le
- assembly
- lifting
- connecting rod
- lifting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4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33764 rhythm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072 lun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0774 Constip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3086 Equ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406668 Loxodonta cyclot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8571 Occupational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2320 Panthera le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2376 Panthera tigr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624 hip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36 intesti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197 pelv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G—MERRY-GO-ROUNDS; SWINGS; ROCKING-HORSES; CHUTES; SWITCHBACKS; SIMILAR DEVICES FOR PUBLIC AMUSEMENT
- A63G13/00—Cradle swings; Rocking-horses; Like devices resting on the grou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9/00—Training appliances or apparatus for special sports
- A63B69/04—Training appliances or apparatus for special sports simulating the movement of hor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Press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Thereof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olf Club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Storing, Repeated Paying-Out, And Re-Storing Of Elongat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马运动装置,即使在狭小的室内空间中,也能够使使用者获得骑马的运动效果,并享受如同骑真马一样的乐趣,而不受空间限制。该装置包括:用来支撑鞍2的鞍支架10,设置在框架1的上部中心部分;滑动组件20设置在框架1的前部上;提升组件30设置在框架1的中心部分;缓冲件40,它连接提升组件30;第一工作组件50和第二工作组件60各自设置在框架1的后部和中心部分;驱动组件70,它驱动滑动组件20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距离调整组件80及第一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90和100,它们各自调整滑动距离及垂直提升量;负荷调整组件200连接提升组件30;及控制器300,它自动地控制上述这些组合零件的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马的运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这样的骑马运动装置:该装置可使使用者即使在狭小的室内空间,也能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条件下获得骑马运动的效果,同时又能享受如同骑真马一样的骑马运动的乐趣。
背景技术
通常地,骑马是一种具有需要与活马融合为一体这一特色的运动,骑马有助于锻炼身体,培养骑士精神及恢复疲劳,此外,它不仅是一种使身体平衡生长的全身锻练,而且也是培养勇敢和坚强意志的全身锻练。
此外,男人和女人都可以享受的骑马有助于校正姿势,因为它需要毕直的姿势,这不同于许多其它锻练。骑在摇晃的马上有利于增强肠的功能,并且对治好学生或者女人的便秘及男人等的许多职业病(postate disorders)特别有效,并且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和增强身体的下部如大腿和小腿。
相应地,从骑马中,人们可以校正他或者她的上身姿势,并且使他们的背部和腰部具有柔韧性及变得柔软,并且还锻练精神集中和身体的节奏感。肺活量增大,骨盆区域加强,同时勇气增大,同时借助培养相应身体部分的平衡感、柔韧性等使身体以正确的方式成长。
然而,公知的是,骑马对全身锻练具有明显效果,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实际上由于条件不足如经济能力不够和空间或者时间不适合而使骑马的机会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原因出现了许多仿真骑马设备,因此可以实现室内骑马。但是,传统的骑马装置除了如骑真马一样的这种逼真感觉之外只简单地提供娱乐运动的功能,而很难获得锻炼的感觉。另一存在问题是,不能实现接近真马节奏的骑马运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来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缺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骑马的运动装置,该装置可使使用者获得骑马的运动效果,即使在较小的室内空间中也不会受到空间限制,同时还可享受近似奔跑的马的节奏和气氛、完全像骑在真马上一样逼真的骑马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面,借助一个骑马的运动装置来实现上述目的,该装置包括:鞍支架,它用来支撑鞍,该支架设置在框架的上部中心部分;滑动组件或者横贯组件,它使鞍支架进行前后运动,该组件设置在框架组件的前部;提升组件,它使鞍支架进行上下运动,该组件设置在框架的中心部分;缓冲件,它连接到提升组件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它们各自设置在框架的后部和中心部分,它们适合使缓冲件上下运动;驱动组件,它驱动滑动组件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距离调整组件及第一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它们各自调整滑动组件的横向距离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的垂直提升量;负荷调整组件,它调整鞍支架的负荷强度,该组件连接到提升组件上;及控制器,它自动地控制上述这些组合件的运行。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骑马运动装置的透视图,它示出了本发明的总体结构,
图2示出了图解性前视图,它示出了本发明的结构,
图3和4示出了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5和6示出本发明的图解性视图,它示出了各种工作状态;
图7示出了滑动组件和距离调整组件的透视图;
图8a、8b和8c示出图7中的装置的工作状态;
图9示出了提升组件的透视图;
图10a和10b示出了图9中的装置的工作状态;
图11示出了缓冲件的透视图;
图12a到12c示出包括图11的零件在内的装置的工作状态;
图13示出了第一工作组件和第一提升调整装置的透视图;
图14a到14c示出了图13的装置的工作状态;
图15示出了第二工作组件和第二提升调整装置的透视图;
图16a到16c示出了图15的装置的工作状态;
图17示出了驱动组件的透视图;
图18示出了负荷调整组件的透视图,及
图19示出了图18的装置的工作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在下面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首先,如图1-19所示,本发明的骑马运动装置一般包括:鞍支架10,它用来支撑鞍2,该支架设置在框架1的上部中心部分;滑动组件20,它使鞍支架10进行前后运动,该滑动组件设置在框架1的前部分;提升组件30,它使鞍支架10上下运动,该提升组件设置在框架1的中心部分;缓冲件40,它连接到提升组件30上;第一工作组件50和第二工作组件60,它们使缓冲件40上下运动,这些组件各自设置在框架1的后部和中心部分;驱动组件70,它驱动滑动组件20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距离调整组件80及第一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90和100,它们各自用来调整滑动距离及垂直高度;负荷调整组件200,它调整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该负荷调整组件连接到提升组件30上;及控制器300,它用来自动地控制上述组件的运行。
这里,构成本发明骑马装置主体的骨架的上述框架1被构造成在该装置运行期间其强度足以防止任何摇晃运动,并且设置有罩1a,该罩1a从美学观点来看可以防止设置在内部的各种零件外露,并且还在框架1上设置有吸声材料1b,如图1所示。
鞍2被提供来形成如使用者或者人们(他们想进行骑马锻炼)骑真马一样的环境,在鞍2的附近形成具有类似真马的马头模型2a,在鞍2的上前部位设置有缰绳2b,并且设置有马镫2c,因此使用者的脚可以搁在鞍2的两侧下部。
优选地,如上所述,马鞍2设置有马头模型2a,以增强骑真马的气氛,当然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设置包括狮子、老虎、大象等在内的各种各样其它动物头模型。
设置在框架1的上部中心部分并能前、后和上、下运动的鞍支架10用来支撑鞍2,因此它的安装要牢固地支撑住鞍2,其中要借助拧紧许多螺栓和螺帽把鞍2可拆下地固定到支架10上。
设置在框架1的前部以使鞍支架10前后地进行运动的滑动组件20如图7所示一样包括:一些滑动杆21,它们通过轴承B1固定到框架1上;一些滑动杆22,它们的相对端部通过轴S1和S2连接到滑动杆21的顶部和鞍支架10上;一些提升杆23,这些提升杆的顶部和底部通过轴S4和S3各自连接到滑动杆21的底端和驱动组件70上;及调整杆24,它的顶部和底部通过轴S5和S6连接到提升杆23和距离调整组件80上。
这些滑动杆21基本上呈L形,其中滑动杆在自己的中心位置上通过轴承B1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这些滑动杆21是这样的,两个构成一组杆,其中借助一根安装在轴承B1中的轴,使这两个滑动杆21在它们的中心位置上连接成一体。
这些滑动杆22是这样的,两个单杆构成一组杆,其中杆的两端通过轴S1和轴S2连接到滑动杆21的垂直顶部和鞍支架10的两前端上。
这些提升杆23是这样的,两个单杆构成一组杆,其中这些提升杆23的顶部通过轴S3连接到驱动组件70的第三连杆78上,其中驱动组件70在后面将描述,提升杆23的底部通过轴S4而连接到滑动杆21的水平部分的端部上。
调整杆24设置在提升杆23的两个垂直部分之间,其中调整杆24的顶部通过轴S5连接到提升杆23上,调整杆24的下端通过轴S6连接到距离调整组件80的调整螺帽83上,距离调整组件80在下面将参照图2来进行详细描述。
现在,在下面描述如上述那样构造成的滑动组件20的工作。
参照图8a,当驱动组件70的第三连杆78沿着X方向被推动或者向前运动时,在借助调整距离调整组件80使连接到调整杆24底部上的轴S6运动到位置iv的情况下,滑动组件20的提升杆23向上运动,如虚线所示。在这种情况,由于轴S4不能前后运动而只能作为轴承B1的轴绕轴承B1转动,因此使轴S4升高或者降低,如从附图中所知道的一样,因此滑动杆21的轴S4随着提升杆23的升高和与提升杆23的连锁关系而同时被升高,如虚线所示。因此,滑动杆21的轴S1同时向前运动,如虚线所示,从而向前拉动滑动杆22,如箭头所示,其结果是,使支撑着鞍2的鞍支架10向前运动。
当驱动组件70的第三连杆78沿着Y方向被拉动或者向后运动时,在与前面相同的情况下,提升杆23和轴S4同时降低,同时轴S1相应地向后运动,从而沿着向后的方向拉动滑动杆22,其结果是,使支撑着鞍2的鞍支架10向后运动。
因此,当驱动组件70的第三连杆78基本上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往复运动时,以与上面相同的方式运行的滑动组件20使支撑着鞍2的鞍支架10进行着伴随的水平往复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当对调整杆24的轴S6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靠近最右边的点v时,滑动杆22相对于第三连杆78的水平运动距离会更大。
此外,如图8b所示,当对调整杆24的轴S6进行调整使之处在中点iii上时,提升杆23只形成很小的垂直运动。
另一方面,当驱动组件70的第三连杆78沿着X方向推动,而调整杆24的轴S6被调整在后点ii上时,如图8c所示,将使提升杆23和滑动杆21的轴S4向下运动,同时滑动杆21的轴S1向后运动,如虚线所示,从而向后拉动滑动杆22,如箭头所示,因此鞍支架10向后运动。
相反,当驱动组件70的第三连杆78沿着Y向被拉动时,引起提升杆23和滑动杆21的轴S4向上运动,同时滑动杆21的轴S1向前运动,如实线所示,从而向前拉动滑动杆22,如相应的箭头所示,因此鞍支架10沿着向前的方向进行运动。
与前面情况相类似,在对调整杆24的轴S6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靠近图8c的极左的点i时,第三连杆78每运动一次所引起的滑动杆22的水平运动距离会更大。
现在,参照图9,描述设置在框架的中心部分并且适合使鞍支架10上下运动的提升组件30。如附图所示,提升组件30包括:驱动杆31,它通过轴承B2固定到框架1上并且通过轴S7连接到缓冲件40上;从动杆32,它通过轴承B3固定到框架1上;提升杆33和34,这些提升杆的相应顶部和底部通过轴S8、S9、S10、S11连接到鞍支架10及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的上部位置上;及连杆35,该连杆的相对端部通过轴12和13连接到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的下端上。
通常呈反L形的驱动杆31大约在它的中间位置上通过轴承B2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其中杆31的上端通过轴S7连接到缓冲件40的提升杆43上,缓冲件在后面将作描述。
也通常呈反L形的从动杆32大约在它的中间位置上通过轴承B3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
由两个相同的杆件所构成的提升杆33在它们的顶部通过轴S8连接到鞍支架10的两前端上,并且在它们的底部处通过轴S9连接到驱动杆31的顶部位置上。
由两个相同杆件所构成的提升杆34在它们的顶部通过轴S10连接到鞍支架10的两后端上,并且在它们的底部通过轴S11连接到驱动杆32的顶部位置上。
提升组件30的两组提升杆33和34用来牢牢地支撑住鞍支架10并且在驱动组件70被驱动时起作用,以使鞍支架10垂直地进行往复运动。
连杆35(该连杆的相对端通过轴S12和S13连接到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的下端上)把驱动杆31的运动传递到从动杆32上,从而使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产生连锁运行。
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如上面所述一样构造成的提升组件30的工作。
参照图10a和10b,使缓冲件40的提升杆43降低或者使它向下运动引起驱动杆31的轴S7同时下降,从而使驱动杆31绕着轴承B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如虚线所示,其结果是,轴S13随着连杆35的向前前进而向前运动,而连杆35通过轴S12连接到驱动杆31的下端,因而使从动杆32绕着轴承B3进行反时针方向转动,如虚线所示。相应地,通过轴S9和S11各自连接到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上的提升杆33和34同时被降低,其结果是,通过轴S8和S10连接到提升杆33和34上的鞍支架10被降低了,如虚线所示。
另一方面,当缓冲件40的提升杆43在与上面相同的情况下升高或者向上运动时,驱动杆31的轴S7同时升高,最后,通过轴S9和S11连接到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上的提升杆33和34按照与前面工作顺序相反的顺序被升高,因此支撑着鞍2的鞍支架10被升高。
因此,上述缓冲件40的提升杆43的垂直往复运动由于有提升组件30而可以使鞍支架10产生垂直往复运动,该提升组件30以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进行工作。
连接到提升组件30上的缓冲件40用来以软方式(soft manner)使提升组件30产生垂直的往复运动,其中,如图11所示,缓冲件40包括:一组第一和第二连接杆41和42,这些杆的底部各自通过轴S14和S15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上,这些杆的相应顶端借助轴S16相互连接起来;及提升杆43,该杆的顶部和底部与第一和第二连杆41和42的顶部相连并且各自通过轴S16和轴S7连接到提升组件30上。
这些第一连杆41包括两个组合零件,其中杆41的顶端借助轴S16连接到第二连杆42和提升杆43的顶端上,杆41的底端通过轴14连接到第一工作组件50的第一工作杆51上。
这些第二连杆42由两个组合零件形成,其中这些杆42的顶端借助轴S16连接到第一连接杆41和提升杆43的顶端上,这些杆42的底端通过轴15连接到第二工作组件60的第二工作杆61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将在后面更加详细地描述。
也许是由两个组合零件形成的提升杆43在自己的顶部通过轴S16与第一和第二连杆41和42的顶部连接起来,并且在它的底部上通过轴S7与提升组件30的驱动杆31连接起来。
如前面所示出的一样,这种缓冲件40的作用是缓和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的垂直往复运动,以便轻轻地传递到提升件30上,缓冲件的工作将在下面结合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来进行详细描述。
设置在框架1后部的、用来使缓冲件40的第一连杆41进行垂直运动的第一工作组件50如图13所示包括:第一工作杆51,它们通过轴承B4固定到框架1上并且通过轴S14连接到缓冲件40上;第一提升杆52,它们在它们的底部和顶部上通过轴S18和S17连接到工作杆51和驱动组件70上;及第一调整杆53,它在它的顶部和底部上通过轴S19和S20连接到第一提升杆52和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上。
第一工作杆51由两个组合零件形成,其中杆51的后端通过轴承B4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杆51的前端通过轴14连接到缓冲件40的第一连杆41上。
第一提升杆52由两个组合零件形成,其中杆51的顶端设置在后面将描述的驱动组件70的第一连杆76和第二连杆77之间,并且通过轴S17和S29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连杆76和77上,同时杆52的下端通过轴S18连接到第一工作杆51上。
第一调整杆53布置在由两个零件构成并且彼此相对的第一提升杆52之间,其中杆53的顶部通过轴S19连接到第一提升杆52上,同时杆53的底部通过轴S20连接到后面将描述的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的第一调整螺帽93上。
如图15所示,设置在框架1后部的、用来使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进行垂直运动的第二工作组件60包括:第二工作杆61,它通过轴承B5固定到框架1上并且通过轴S15连接到缓冲件40上;第二提升杆62,它们在它们的底部和顶部处通过轴S22和轴S21连接到工作杆61和驱动组件70上;及第二调整杆63,它在它的顶部和底部上通过轴S23和S24连接到第二提升杆62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上。可以看到,图15所示的第二组合零件60和100基本上是图13所示的相应第一组合零件50和90的镜像。
这些第二工作杆61由两个组合零件形成,其中这些杆61的前端通过轴承B5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杆61的后端通过轴15连接到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上。
第二提升杆62由两个组合零件形成,其中杆61的顶端设置在后面将描述的驱动组件70的第二连杆77和第三连杆78之间,并且通过轴S21和S30连接到第二和第三连杆77和78上,同时杆62的下端通过轴S22连接到第二工作杆61上。
第二调整杆63布置在由两个零件构成并且彼此相对的第二提升杆62之间,其中杆63的顶部通过轴S23连接到第二提升杆62上,同时杆63的底部通过轴S24连接到后面将描述的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的第二调整螺帽130上。
现在,在下面描述如上所述那样构造成的缓冲件40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的工作。
参照第一工作组件50的工作图14a,当驱动组件70的第一连杆76沿着X方向被推动或者向前运动时,在借助调整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使第一调整杆53的轴S20运动到位置iv的情况下,第一提升杆52向上运动,如虚线所示。这时,由于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4不能前后运动而只能作为轴承B4的轴绕着该轴承转动,如附图所示,因此轴S14可以被升高或者降低,从而如虚线所示一样,使轴S18随着第一提升杆52的升高而同时被升高。因此,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4向上运动,如虚线所示,其结果是,使缓冲件40的第一连杆41升高。
相反,当第一连杆76在与上面相同的情况下沿着Y方向被拉动时,引起提升杆52和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8向下运动,同时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4也向下运动,如实线所示,从而向下拉动缓冲件40的第一连杆41。
相应地,借助第一工作组件50,驱动组件70的第一连杆76的水平往复运动通过缓冲件40的第一连杆41的同步互锁可以产生垂直往复运动,其中第一工作组件50如上所描述的那样进行工作。
这里,当第一调整杆53的轴20设置成更加靠近点iv时,轴S14相对于第一连杆76的给定水平行程的垂直运动距离将会较大。
此外,如图14b所示,当调整杆53的轴S20被调整在中间点iii上时,提升杆52形成可忽略不计的垂直运动。
另一方面,当驱动组件70的第一连杆76沿着X方向被推动,而第一调整杆53的轴S20或者螺帽93被调整在后点ii上时,如图14c所示,第一提升杆52和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8向下运动,同时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4也向下运动,如虚线所示,从而向下拉动缓冲件40的第一连杆41。
相反,当第一连杆76沿着Y向被拉动时,第一提升杆52和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8向上运动,同时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4也向上运动,如实线所示,从而向上拉动缓冲件40的第一连杆41。
这里,第一调整杆53的轴20被设置成越靠近点i,那么轴S14相对于第一连杆76的给定水平行程的垂直运动的距离就越大。
结合第二工作组件60的工作,参照图16a,在第二调整杆63的轴S24运动到位置iv的情况下,当借助调整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使驱动组件70的第二连杆77沿着X方向被推动或者向前运动时,第二提升杆62向上运动,如虚线所示。因此,由于第二工作杆61的轴S15不能水平运动,而只能作为轴承B5的轴绕着该轴承进行转动,如附图所示,从而上下运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轴S22随着第二提升杆62的上升而同时被升高,如虚线所示。因此第二工作杆62的轴S15向上运动,如虚线所示,从而使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升高。
相反,当第二连杆77在与上面相同的情况下沿着Y方向被拉动时,提升杆62和第二工作杆61的轴S22向下运动,同时第二工作杆61的轴S15向下运动,如实线所示,从而向下拉动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
相应地,借助第二工作组件60,驱动组件70的第二连杆77的水平往复运动通过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的工作可以产生垂直往复运动,所有的组合零件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样进行工作。
这里,当第二调整杆63的轴24被设置成更加靠近点iv时,轴S15相对于第一连杆77的给定水平行程的垂直运动距离会变得较大。
但是,如图16b所示,当调整杆63的轴S24被调整在中点iii时,提升杆62形成了可忽略不计的垂直运动。
另一方面,当驱动组件70的第二连杆77沿着X方向被推动,而第二调整杆63的轴S24或者螺帽130被调整在后点ii上时,如图16c所示,第二提升杆62和第一工作杆61的轴S22向下运动,同时第二工作杆61的轴S15也向下运动,从而向下拉动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
相反,当第二连杆77沿着Y方向拉动时,第二提升杆62和第二工作杆61的轴S22向上运动,同时第二工作杆61的轴S15向上运动,从而向上拉动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
这里,第二调整杆63的轴24设置成越靠近点i,那么轴S15相对于第二连杆77的给定水平行程的垂直运动距离就变得越大。
现在,描述缓冲件40的工作,该缓冲件40运行,从而在缓冲运动之后把如上述那样构造成的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的垂直往复运动传递到提升组件30中。
当驱动件70的第二连杆77和第一连杆76向前推动,同时使第二工作组件60的轴S24和第一工作组件50的轴S20各自运动到图12a所示的位置时,第二连杆42由于轴S15上升而向上运动,同时,第一连杆41由于轴S14下降而向下运动,这一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缓冲器40的提升杆43被升高,如附图中的实线所示。
在与上面相同的情况下,当驱动组件70的第二连杆77和第一连杆76被向后或者沿着Y方向推动时,相反的是,产生了反向工作,从而导致杆43下降,如虚线所示。
因此,驱动组件70的第二连杆77和第一连杆76的水平往复运动使缓冲件40的提升杆43产生了合成的垂直往复运动,该合成的垂直往复运动通过轴S7传递到提升组件30的驱动杆31中。
在图12b中,第二工作组件60的轴S24和第一工作组件的轴S20处在与图12a相同的位置上。但是,这也可以表明,根据轴S28的运动程度和方向和/或与相关零件的相对尺寸大小和布置有关的实际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工作状态。现在,参照图12b所示出的图,当驱动组件70的第二连杆77和第一连杆76在这种情况下向前推动,即沿着X方向推动时,第二连杆42随着轴S15的上升而同时向上运动,并且连杆41随着轴S14的下降而同时向下运动,从而导致提升杆43下降,如虚线所示。
与上面相反的是,当驱动组件70的第二连杆77和第一连杆76在与图12b相同的情况下沿着Y方向被拉动时,可以产生相反的工作,即提升杆43上升,如实线所示。
可以看到,由于在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之间具有镜对称结构,因此在图12b情况下的合成工作与图12a情况下的工作恰好相反或者相互对称。
这里,如果愿意的话,不选择图12a-12c中所示的各种定位的实例,而可以选用为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的第一和第二调整螺帽93和130设定的其他各种定位组合,更不用说成对配置的各种不同原理方案,这样就可使包括提升杆43在内的缓冲件40产生出更多各种运动。假定一种具体情况,如果第二和第一工作杆61和51的轴S15和S14的垂直运动方向相互相反,那么轴S7的相应垂直运动量会很小,而在上述两轴的垂直运动方向相同时,轴S7的垂直运动量会很大。
上述驱动组件70运行,从而驱动滑动组件20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其中组件70如图2-4和图17所示一样包括:驱动电动机71,它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并且设置有减速器71a;曲柄72,它通过偏心轴72a连接到减速器71a上;连接臂73,它通过轴S25连接到曲柄72上并且在它的底部通过轴承B6固定到框架1上;驱动杆74,它在它的中点上通过轴承B7固定到框架1的后部位置上;连杆75,它在它的相对端上通过轴S26和S27连接到连接臂73和驱动杆74的底部上;及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76、77和78,这些连杆借助驱动杆74进行前后运动,并且使滑动组件20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运行。
上述驱动电动机71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并且设置有减速器71a,其中电动机71和减速器71a牢牢地固定到框架1上。
曲柄72偏心地连接到减速器71a上,从而驱动连接臂73,其中曲柄72的前端通过偏心轴72a连接到减速器71a上,曲柄72的后端通过轴S25连接到连接臂73上。
由两部分构成的连接臂73在它的底部通过轴承B6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其中臂73设置在曲柄72和连接杆75之间,并且在它的上部两个相对的端上各自通过轴S25和S26连接到曲柄72的后端和连杆75的前端上。
由两部分形成的驱动杆74在杆74的中部位置上通过轴承B7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其中杆74的底部通过轴S27连接到连杆75的后端上,杆74的顶部通过轴S26连接到第一连杆76的后端上。
连杆75运行,从而把连接臂73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杆74上,连接杆75在它的前端上通过轴S26连接到连接臂73上,并且在它的后端通过轴S27连接到驱动杆74的底部上。
第一连杆76设置在驱动杆74和第一工作组件50的提升杆52之间,从而把驱动杆74的驱动力传递到提升杆52中,其中连杆76的相对的端部通过轴S28和S17连接到驱动杆74的顶部和第一工作组件50的第一提升杆52上。
第二连杆77设置在第一工作组件50的第一提升杆52和第二工作组件60的第二提升杆62之间,从而把第一提升杆52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提升杆62上,其中连杆77的相对的端通过轴S29和S21连接到第一工作组件50的第一提升杆52和第二工作组件60的第二提升杆62上。
第三连杆78设置在第二工作组件60的第二提升杆62和滑动组件20的提升杆23之间,从而把第二提升杆62的驱动力传递到提升杆23上,其中连杆78的相对的端部通过轴S30和S3连接到第二提升杆62和滑动组件20的提升杆23上。
现在描述如上面所描述那样构造成的驱动组件70的工作。
参照图5和6,当驱动电动机71被控制器300驱动时,使曲柄72前后地往复运动,因为偏心地连接到减速装置71a上的偏心轴72a被驱动了,同时连接到连接臂73上的曲柄72和轴S25驱动连接臂73,然后连接臂73作为轴承B6的轴或者旋转中心绕着该轴承进行相应的旋转运动,从而推动和拉动轴S26,其结果是,连杆75水平地运动。
这样以来,由减速器71a反复旋转360度所产生的曲柄72和连杆75的推动和拉动速度与曲柄72和连杆75合为一体所产生的推拉速度大致相同。但是,在本发明中,曲柄72和连杆75各自通过轴S25和S26分别连接到连接臂73上。因此,曲柄72和连接臂73推动和拉动连杆75,使连杆75划出一个近似椭圆形,因此与上述合为一体的情况相比,连杆75的行程距离减小了大约20%。此外,由于驱动电动机71、减速器71a、曲柄72和连接臂73的旋转速度和行程距离都互不相同,因此,最后可以获得一种软(soft)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能够产生出模拟真马步调、节奏和感觉的骑马运动。
此外,连杆75的基本水平的往复运动使驱动杆74以轴承B7为轴,绕着该轴承摆动或者前后运动,从而使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76、77和78同时带动第一和第二提升杆52和62及提升杆23进行水平往复运动。
关于驱动过程:驱动力来自驱动电动机71,依次经过减速器71a、曲柄72、连接臂73、连杆75和驱动杆74传递到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76、77和78中,从而使这些连杆进行水平往复运动,这些运动被传递到第一和第二提升杆52和62及提升杆23上,从而使这些杆前后运动,因此最后使后面要描述的鞍支架10产生了垂直或者水平运动。
上述距离调整组件80运行,从而调整滑动组件20的水平往复运动的距离,其中调整组件80如图7和图8a、8b和8c所示一样包括:电动机81,它以正-反向方式运转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螺杆82,它连接到电动机81上;调整螺帽83,它拧在螺杆82上,进行水平运动;及传感器84,它探测调整螺帽83的位置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
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的电动机81以正-反向方式运行,并且牢牢地固定到框架1上。
螺杆82运行,起作用从而沿着纵向把调整螺帽83定位在螺杆的长度范围内,其中螺杆82通过轴承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并且通过链条和链轮与电动机81相连接。
与螺杆82螺纹啮合的调整螺帽83用来横向地移动调整杆24的轴S6,其中调整螺帽83通过轴S6连接到调整杆24上。
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的传感器84探测调整螺帽83的位置,其中传感器84通过控制器300显示调整螺帽83的位置。
下面描述如上面那样构造成的距离调整组件80的工作。
首先,当距离调整组件80的电动机81借助控制器300被正方向驱动时,与链条和链轮相连接的螺杆82同时向右移动,从而使调整杆24的轴S6同时向前移动。
这里,即使在提升杆23进行垂直往复运动时,借助驱动电动机81也能使调整螺帽83前后运动从而进行新的调整,其中装置使用者能够根据传感器84所探测到的调整螺帽83的位置,借助控制器300自动控制调整螺帽83的位置。
当距离调整组件80的电动机81借助控制器300被反方向驱动时,与链条和链轮相连接的螺杆82同时向左运动,从而使调整杆24的轴S6同时向后运动。
因此,借助控制器300调整距离调整组件80,可以向前或者向后地对调整杆24的轴S6进行调整或者设定,从而使之处于理想位置上。
上述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用来调整第一工作组件50的垂直往复提升,其中提升调整组件90如图13、14a、14b和14c所示一样包括:第一电动机91,它以正-反向方式运行,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第一螺杆92,它连接到第一电动机91上;第一调整螺帽93,它与第一螺杆92螺纹啮合,从而进行纵向运动;及第一传感器94,用来探测第一调整螺帽93的位置,该传感器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
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的电动机91以正-反向方式运行,并且牢牢地固定到框架1上。
第一螺杆92运行,从而沿着纵向把第一调整螺帽93定位在螺杆的长度范围内,其中螺杆92通过轴承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并且通过链条和链轮与电动机91相连接。
与第一螺杆92螺纹啮合的调整螺帽93用来使第一调整杆53的轴S20横向移动,其中调整螺帽93通过轴S20连接到第一调整杆53上。
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的传感器94探测第一调整螺帽93的位置,其中传感器94通过控制器300来显示调整螺帽93的位置。
下面描述如上面那样构造成的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的工作。
首先,当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的第一电动机91借助控制器300沿着正方向被驱动时,与链条和链轮相连接的第一螺杆92同时按正方向进行运动,从而同时使第一调整杆53的轴S20随着第一调整螺帽93的向右运动而向右运动。
这里,即使在第一提升杆52进行垂直往复运动时,借助驱动第一电动机91也能使第一调整螺帽93前后运动从而进行新的调整,其中装置使用者能够根据传感器94所探测到的第一调整螺帽93的纵向位置,借助控制器300自动控制第一调整螺帽93的位置。
接下来,当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的第一电动机91借助控制器300被反向驱动时,与链条和链轮相连接的第一螺杆92同时也按反向进行运动,从而同时使第一调整杆53的轴S20随着第一调整螺帽93的向左运动而向左运动。
因此,借助控制器300来调整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可以向左或者向右地调整或者设定第一调整杆53的轴S20,从而使之处于理想位置上。
上述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用来调整第二工作组件60的垂直往复提升,其中提升调整组件100如图15、16a、16b和16c所示包括:第二电动机110,它以正-反向方式运行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第二螺杆120,它连接到第二电动机110上;第二调整螺帽130,它与第二螺杆120螺纹啮合,从而进行纵向运动;及第二传感器140,用来探测第二调整螺帽130的位置,该传感器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
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的第二电动机110以正-反向方式运行并且牢牢地固定到框架1上。
第二螺杆120运行,从而沿着纵向把第二调整螺帽130定位在螺杆的长度范围内,其中螺杆120通过轴承可旋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并通过链条和链轮与第二电动机110相连接。
与第二螺杆120螺纹啮合的第二调整螺帽130用来横向移动第二调整杆63的轴S24,其中第二调整螺帽130通过轴S24连接到第二调整杆63上。
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的第二传感器140探测第二调整螺帽130的位置,其中第二传感器140通过控制器300显示第二调整螺帽130的位置。
下面描述如上面那样构造成的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的工作。
首先,当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的第二电动机110借助控制器300沿着正方向被驱动时,与链条和链轮相连接的第二螺杆120同时沿着正方向进行运动,从而同时使第二调整杆63的轴S24随着第二调整螺帽130的向右运动而向右运动。
这里,即使在第二提升杆62进行垂直往复运动时,借助驱动电动机110也能使第二调整螺帽130前后运动从而进行新的调整,其中装置使用者根据传感器140所探测到的第二调整螺帽130的纵向位置,借助控制器300自动控制第二调整螺帽130的位置。
接下来,当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的第二电动机110借助控制器300被反向驱动时,与链条和链轮相连接的第二螺杆120同时也按反向进行运动,从而同时使第二调整杆63的轴S24随着第二调整螺帽130的向左运动而向左运动。
因此,借助控制器300来调整提升调整组件90,可以向左或者向右地调整或者设定第一调整杆53的轴S20,从而使之处于理想位置上。
负荷调整组件200用来恰当地根据使用者的重量,调整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该支架连接到提升组件30上并且适合支撑鞍2,从而可以防止驱动组件70和其它零件过载,其中负荷调整组件200如图18和19所示包括:电动机210,它以正-反向方式运行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螺杆220,它连接到电动机210上;调整螺帽230,它与螺杆220螺纹啮合,从而进行纵向运动并且在它的底部通过轴S31可转动地固定到框架1上;弹簧240,它的两个相对端各自连接到调整螺帽230的顶部和提升组件30上;及负荷传感器250,它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用来探测弹簧240的张力。
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的电动机210以正-反向方式运行,并且牢牢地连接到框架1上。
连接到电动机210上的螺杆220用来把调整螺帽230沿着横向定位在螺杆的长度范围内。
调整螺帽230与螺杆220螺纹啮合,从而可以横向移动并且在它的底部通过轴S31固定到框架1上。
弹簧240运行,从而使提升组件30的从动杆32的运动具有弹性,其中弹簧240的前端连接到从动杆32的底部位置上,而弹簧240的后端固定到调整螺帽230上。
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的负荷传感器250运行,从而探测弹簧240的张力,进而通过控制器240显示所探测到的弹簧张力的值。
现在描述负荷调整组件200的工作。
首先,当负荷调整组件200的电动机210借助控制器300沿着正方向被驱动时,螺杆220也同时正向运行,然后,与螺杆220螺纹啮合的调整螺帽230相对于作为旋转中心的轴S31稍微向左移动,从而向左或者沿着增大弹簧长度的方向拉动弹簧240,其结果是,提升组件30的从动杆和驱动杆32和31会大幅度地绕着轴S13转动,从而也大幅度地升高提升杆34和33,因此能以较大的张力(即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变得较大)来实现用提升杆34和33支撑鞍支架10。
这时,由于弹簧240的张力通过负荷传感器250来探测,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重量通过控制器300来自动地控制弹簧240的张力,从而恰当地控制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
接下来,当负荷调整组件200的电动机210借助控制器300沿着反方向被驱动时,螺杆220也随着按反方向运转,然后,与螺杆220螺纹啮合的调整螺帽230相对于作为旋转中心的轴S31稍稍向右移动,从而向右或者沿着缩小弹簧长度的方向推动弹簧240,其结果是,提升组件30的从动杆和驱动杆32和31会绕着轴S13稍微转动,从而使提升杆34和33也稍微升高,因此能用较小的张力(即,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变得较小)来实现用提升杆34和33支撑鞍支架10。
相应地,对于这种负荷调整组件200而言,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身体重量,借助正向或者反向驱动电动机210来使弹簧240张紧或者松开,进而恰当地调整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其结果是,合适的负荷强度施加到鞍支架10上,因此在驱动组件70运行时可以防止驱动电动机71过载,并且所有的组合零件都可以平稳地工作。
上述控制器300分别电连接到驱动电动机71、电动机81、传感器84、第一电动机91、第一传感器94、第二电动机110、第二传感器140、电动机210和负荷传感器250上,以控制它们的工作,其中控制器300被布置成它可以控制距离调整组件80的电动机81、第一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90和100的第一和第二电动机91和110及负荷调整组件200的电动机210。
此外,控制器300设置有许多开关以控制相应的电动机。控制器300最好安装在马鞍2的前部上,以便于使用者操作这些开关,同时享受骑马运动的快乐,当然如果需要的话,控制器300也可以安装在另外的合适位置上。
现在,参照图5,下面描述本发明骑马运动装置的总体工作情况。
在开始骑马运动之前,可根据使用者(即想骑马的人)的重量,借助使用控制器300来控制负荷调整组件200的电动机210,恰当地调整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特别要借助控制器300沿着正向或者反向驱动负荷调整组件200的电动机210来恰当地控制弹簧240的张力以适应身体重量如70kg,从而使提升杆33和34能以大约70kg的负荷强度来支撑鞍支架19。
在通过负荷调整组件200根据身体重量恰当地控制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之后,使用者骑马上鞍以准备骑马运动。在那种情况下,使用者驱动驱动组件70的驱动电动机71,从而使驱动电动机71的驱动力依次从驱动电动机71通过减速器71a、曲柄72、连接臂73、连杆75和驱动杆74传递到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76、77和78中,进而使后三个杆件进行水平往复运动,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76、77和78各自通过轴S17、S29、S21、S30和S3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提升杆52和62及提升杆23上。
第一连杆76的水平往复运动使第一提升杆52进行垂直往复运动,因而将该垂直往复运动传递到第一工作杆51上,从而使轴S14进行垂直往复运动。其结果是,连接到轴S14上的缓冲件40的第一连接杆41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垂直运动。
第二连杆77的水平往复运动使第二提升杆62产生垂直往复运动,因而将垂直往复运动传递到第二工作杆61上,进而使轴S15进行垂直的往复运动。其结果是,连接到轴S15上的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垂直运动。
通过轴S16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连杆41和42上的提升杆43由于第一和第二连杆41和42进行垂直往复运动而产生了垂直往复运动。其结果是,提升杆43的垂直往复运动被传递到驱动杆31上,然后通过轴S17和连杆35传递到从动杆32上,从而使直立平行的提升杆33和34产生垂直往复运动。最后,通过轴S8和S10连接到提升杆33和34的顶部上的鞍支架10(该支架10支撑着鞍2)为骑马者产生了平稳的垂直往复运动。
第三连杆78的水平往复运动使滑动组件20的提升杆23产生垂直往复运动,这些往复运动被传递到滑动杆21上,从而导致滑动杆22进行水平运动。最后,通过轴S2与滑动杆22相连接的鞍支架10除了进行上述平稳的上下运动之外还进行上述平稳的前后运动。
因此,固定到支架10上的马鞍2的水平和垂直往复运动可以象波动一样平稳地产生,从而使坐在鞍2上的骑马者可以感觉到这样一种骑马运动,即类似于具有骑真马的节奏和感觉的运动,进而使骑马者可以享受具有充分逼真性的骑马运动,从而获得骑真马的锻炼效果。
此外,在骑马运动的过程中,如果需要的话,使用者可借助控制器300按任一方向驱动第一高度调整部分90、第二高度调整部分100和水平距离调整部分80的第一电动机91、第二电动机110和电动机81来改变轴S20、S24和S6的位置,以此重新设定包括往复运动高度和运动距离在内的骑马状态或者骑马的气氛,从而为鞍支架10赋予各种各样的节奏或者节拍,以形成各式各样的骑马运动。
另一方面,作为本发明的鞍2的各种运动的一个例子,示出了这样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76、77和78的每个水平往复运动都使马鞍10产生两个垂直往复运动。马鞍2的这种运动在下面将详细描述。
参照图6,如图示的工作例子一样,在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的第一调整螺帽93设定在位置iv上的情况下,当驱动组件70的驱动杆74沿着箭头方向或者向右被推动时,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的第二调整螺帽130被定位在位置ii上,并且距离调整组件80的调整螺帽83被定位在位置ii上,然后第一工作杆51的轴S14由于第一调整螺帽93的状态而升高,如虚线所示。轴S15也由于第二调整螺帽130的状态而向下运动,如虚线所示。同时,滑动杆21的轴S1也由于调整螺帽83的状态而向右下方向运动,如虚线所示。
其结果是,如上所述,借助缓冲件40、提升组件30和滑动组件20的运行,使提升杆34和33或者鞍2降低,并使滑动杆22和鞍2也一起随着向前前进,如虚线所示。
另一方面,当驱动杆74沿着反箭头方向或者向左被拉动时,使第一工作杆51的轴14、第二工作杆61的轴15和传递杆21的轴S1运动到这样的一些位置上:这些位置大约与现在所示出的虚线相反或者对称。只有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的位置除外,因为杆31和32的端部或者轴S9和S11具有顶部或者上部限制位置,也就是驱动杆74被定位在中间位置或者驱动杆的轴28被定位在位置b时的位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鞍2向下运动,其结果是,鞍2也随着向后运动。
因此,在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的第一调整螺帽93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的第二调整螺帽130设定成相互对称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每当驱动杆74的轴S28完成一个@的水平循环行程时,驱动杆31和从动杆32或者最后鞍2便完成两个垂直往复运动。尽管没有示出建立在图6所示以外的调整装置93、130和83的典型位置基础之上的各种运行的例子,但是参照上面给出的基本相同原理容易知道和理解这些典型情况。
如上述那样进行构造和运行的本发明骑马运动装置借助鞍可以以各种近似真马的节奏和节拍的模式进行前后运动及上下运动,从而使想骑真马的使用者可以感受到玩的快乐和运动的逼真性。
此外,本发明的骑马运动装置具有这样的优点: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容易地在狭小的室内空间如普通房子、健身俱乐部、体育馆等享受充满逼真性的骑马运动,而不需要价格昂贵的马。
另外,与传统健身锻炼相比,本发明的骑马运动装置不需要使用者付出艰辛,而只需要使用者坐在鞍上时保持平衡以防掉下,从而自然地保持骑马姿态。此外,使用者容易认为自己如同骑真马一样,因此他可以进行安全的、无负担的及快乐的运动,从而有利于全身锻炼、体力训练和增强柔韧性。
Claims (22)
1.一种骑马运动装置,该装置包括:鞍支架(10),它用来支撑鞍(2),该支架设置在框架(1)的上部中心部分;滑动组件(20),它使鞍支架(10)进行前后运动,该滑动组件设置在框架(1)的前部;提升组件(30),它使鞍支架(10)进行上下运动,该提升组件设置在框架(1)的中心部分;缓冲件(40),它连接到提升组件(30)上;第一工作组件(50)和第二工作组件(60),它们使缓冲件(40)上下运动,这些组件分别设置在框架(1)的后部和中心部分;驱动组件(70),它驱动滑动组件(20)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距离调整组件(80)及第一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90和100),它们分别调整滑动距离及垂直提升量;负荷调整组件(200),它调整鞍支架(10)的负荷强度,该负荷调整组件连接到提升组件(30)上;及控制器(300),它自动地控制上述这些组合零件的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滑动组件包括:数个滑动杆(21),它们通过轴承(B1)固定到框架(1)上;数个滑动杆(22),这些滑动杆的两个相对端部通过轴(S1和S2)连接到滑动杆(21)的顶部和鞍支架(10)上;数个提升杆(23),这些提升杆的顶部和底部通过轴(S4和S3)各自连接到滑动杆(21)的底端和驱动组件(70)上;及调整杆(24),该调整杆的顶部和底部通过轴(S5,S6)连接到提升杆(23)和距离调整组件(80)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提升组件(30)包括:驱动杆(31),它通过轴承(B2)固定到框架(1)上并且通过轴(S7)连接到缓冲件(40)上;从动杆(32),它通过轴承(B3)固定到框架(1)上;提升杆(33,34),这些提升杆的相应顶部和底部通过轴(S8、S9、S10、S11)连接到鞍支架(10)及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的上部位置上;及连杆(35),该连杆的两个相对端部通过轴(12,13)连接到驱动杆和从动杆(31和32)的下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缓冲件40包括一组第一和第二连接杆(41和42),这些杆的底部各自通过轴(S14和S15)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上,这些杆的相应顶端借助轴(S16)相互连接起来;及提升杆(43),该杆的顶部和底部与第一和第二连杆(41和42)的顶部相连,并且各自通过轴(S16和S7)连接到提升组件(30)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提升杆在它的底部通过轴(S7)与提升组件(30)的驱动杆(31)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工作组件(50)包括:数个第一工作杆(51),它们通过轴承(B4)固定到框架(1)上并且通过轴(S14)连接到缓冲件(40)上;数个第一提升杆(52),它们在各自的底部和顶部通过轴(S18和S17)连接到工作杆(51)和驱动组件(70)上;及第一调整杆(53),它在自己的顶部和底部上通过轴(S19和S20)连接到第一提升杆(52)和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工作杆(51)在自己的前端上通过轴(14)连接到缓冲件(40)的第一连接杆(41)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工作组件(60)包括:第二工作杆(61),它通过轴承(B5)固定到框架(1)上并且通过轴(S15)连接到缓冲件(40)上;第二提升杆(62),这些杆在自己的底部和顶部处通过轴(S22)和轴(S21)连接到工作杆(61)和驱动组件(70)上;及第二调整杆(63),它在自己的顶部和底部处通过轴(S23和S24)连接到第二提升杆(62)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工作杆(61)在自己的后端通过轴(15)连接到缓冲件(40)的第二连杆(42)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组件(70)包括:驱动电动机(71),它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并且设置有减速器(71a);曲柄(72),它通过偏心轴(72a)连接到减速器(71a)上;连接臂(73),它通过轴(S25)连接到曲柄(72)上并且在自己的底部通过轴承(B6)固定到框架1上;驱动杆(74),它在自己的中点上通过轴承(B7)固定到框架(1)的后部位置上;连杆(75),它在自己的两个相对端上通过轴(S26和S27)连接到连接臂(73)和驱动杆(74)的底部上;及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76、77和78),它们借助驱动杆(74)进行前后运动,并且使滑动组件(20)及第一和第二工作组件(50和60)运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杆(76)在自己的相对端上通过轴(S28和S17)连接到驱动杆(74)的顶部和第一工作组件(50)的第一提升杆(52)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杆(77)在自己的相对端上通过轴(S29和S21)连接到第一工作组件(50)的第一提升杆(52)和第二工作组件(60)的第二提升杆(62)上。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连杆(78)在自己的相对端上通过轴(S30和S3)连接到滑动组件(20)的第二提升杆(62)和提升杆(23)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调整组件(80)包括:电动机(81),它以正-反向方式运转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螺杆(82),它连接到电动机(81)上;调整螺帽(83),它与螺杆(82)螺纹啮合,从而进行纵向运动;及传感器(84),它探测调整螺帽(83)的位置,该传感器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调整螺帽(83)通过轴(S6)连接到调整杆(24)上。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提升调整组件(90)包括:第一电动机(91),它以正-反向方式运转,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第一螺杆(92),它连接到第一电动机(91)上;第一调整螺帽(93),它与第一螺杆(92)螺纹啮合,从而进行纵向运动;及第一传感器(94),它探测第一调整螺帽(93)的位置,该传感器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调整螺帽(93)通过轴(S20)连接到第一调整杆(53)上。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提升调整组件(100)包括:第二电动机(110),它以正-反向方式运转,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第二螺杆(120),它连接到第二电动机(110)上;第二调整螺帽(130),它与第二螺杆(120)螺纹啮合,从而进行纵向运动;及第二传感器(140),它探测第二调整螺帽(130)的位置,该传感器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调整螺帽(130)通过轴(S24)连接到第二工作组件(60)的第二调整杆(63)上。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荷调整组件(200)包括:电动机(210),它以正-反向方式运转,并且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螺杆(220),它连接到电动机(210)上;调整螺帽(230),它与螺杆(220)螺纹啮合,从而进行纵向运动并且在自己的底部通过轴(S31)枢转地固定到框架(1)上;弹簧(240),它在自己的相对端上各自连接到调整螺帽(230)的顶部和提升组件(30)上;及负荷传感器(250),它电连接到控制器(300)上从而探测弹簧(240)的张力。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弹簧(240)通过轴(S13)连接到提升组件(30)的从动杆(32)上。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器(300)被设置成它可以控制距离调整组件(80)的电动机(81)、第一和第二提升调整组件(90、100)的第一和第二电动机(91、110)及负荷调整组件(200)的电动机(21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1867/2003 | 2003-04-08 | ||
KR10-2003-0021867A KR100469645B1 (ko) | 2003-04-08 | 2003-04-08 | 승마용 운동기구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35747A true CN1535747A (zh) | 2004-10-13 |
CN100515532C CN100515532C (zh) | 2009-07-22 |
Family
ID=32985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01828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15532C (zh) | 2003-04-08 | 2004-01-14 | 骑马运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808458B1 (zh) |
EP (1) | EP1475130B1 (zh) |
JP (1) | JP3927530B2 (zh) |
KR (1) | KR100469645B1 (zh) |
CN (1) | CN100515532C (zh) |
AT (1) | ATE404260T1 (zh) |
DE (1) | DE602004015663D1 (zh) |
TW (1) | TWI222381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49783A (zh) * | 2014-09-03 | 2014-12-31 | 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智能儿童车 |
CN104248852A (zh) * | 2014-09-03 | 2014-12-31 | 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智能儿童玩具车 |
CN104841115A (zh) * | 2014-02-18 | 2015-08-19 | 郑佖东 | 多方向往复运动设备、骑马设备以及骑马方法 |
CN105311808A (zh) * | 2014-07-04 | 2016-02-10 | 郑佖东 | 骑马训练机 |
CN109289182A (zh) * | 2017-07-25 | 2019-02-01 | 北京枫翼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六自由度体感平台的智能交互骑马机 |
CN118105681A (zh) * | 2023-01-31 | 2024-05-31 | 解明 | 一种骑坐式运动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66486B2 (ja) * | 2003-01-17 | 2005-06-29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バランス訓練装置 |
US7175440B1 (en) * | 2004-05-19 | 2007-02-13 | Bateman Linda C | Ezee boy equine therapeutic and instructional riding aid |
GB2420724B (en) * | 2004-12-06 | 2009-09-23 | Racewood Ltd | Horse simulator |
KR100854579B1 (ko) * | 2005-07-18 | 2008-08-26 | 박진한 | 승마형 운동기구 및 그의 동작을 제어하기 위한 제어 방법 |
JP4483815B2 (ja) * | 2006-03-28 | 2010-06-16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揺動型運動装置 |
US20070259758A1 (en) * | 2006-05-02 | 2007-11-08 | Cian-Chang Zeng | Swaying fitness equipment structure |
KR100855419B1 (ko) * | 2006-05-26 | 2008-08-29 | 마츠시다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밸런스훈련장치 |
US20070287139A1 (en) * | 2006-06-07 | 2007-12-13 | Marc Andrew Holm | Riding simulator and method of use |
JP4788487B2 (ja) * | 2006-06-15 | 2011-10-05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バランス訓練装置 |
US20080009395A1 (en) * | 2006-07-10 | 2008-01-10 | Jung-Wen Tseng | Horse-riding type exerciser |
US7448953B2 (en) * | 2006-08-14 | 2008-11-11 | Chiu-Ku Chen | Structure of a horse riding machine |
US7670230B2 (en) * | 2006-12-13 | 2010-03-02 | Pet Chent Hsu |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r balance training apparatus |
US7824274B2 (en) * | 2007-01-17 | 2010-11-02 | Jin Chen Chuang | Rodeo or riding device |
US20080200267A1 (en) * | 2007-01-17 | 2008-08-21 | Jin Chen Chuang | Rodeo or riding device |
US7828666B2 (en) * | 2007-01-17 | 2010-11-09 | Jin Chen Chuang | Rodeo or riding device |
US7828665B2 (en) * | 2007-01-17 | 2010-11-09 | Jin Chen Chuang | Rodeo or riding device |
US20080200268A1 (en) * | 2007-01-17 | 2008-08-21 | Jin Chen Chuang | Rodeo or riding device |
DE112008001145B4 (de) * | 2007-04-27 | 2018-05-24 | Mattel, Inc. | Spielzeugschienenset und Auslösesegmente |
US8382553B2 (en) * | 2007-04-27 | 2013-02-26 | Mattel, Inc. | Toy track set and relay segments |
US8747180B2 (en) * | 2007-04-27 | 2014-06-10 | Mattel, Inc. | Toy track set and relay segments |
US8801492B2 (en) * | 2007-04-27 | 2014-08-12 | Mattel, Inc. | Toy track set and relay segments |
US8690632B2 (en) * | 2007-04-27 | 2014-04-08 | Mattel, Inc. | Toy track set and relay segments |
US20090005186A1 (en) * | 2007-06-26 | 2009-01-01 | Jung-Wen Tseng | Horse-riding simulation device |
US20090011393A1 (en) * | 2007-07-05 | 2009-01-08 | Han-Sung Lin | Balance training device |
US7927258B2 (en) * | 2007-08-17 | 2011-04-19 | Real Ryder, LLC | Bicycling exercise apparatus |
US11235199B2 (en) | 2007-08-17 | 2022-02-01 | Real Ryder, LLC | Bicycling exercise apparatus |
JP5161708B2 (ja) * | 2007-08-31 | 2013-03-1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揺動型運動装置 |
US7736240B2 (en) * | 2007-12-13 | 2010-06-15 | Jin Chen Chuang | Rodeo or riding device |
BRPI0913467B1 (pt) | 2008-09-03 | 2019-09-10 | Thorley Ind Llc | aparelho para cuidados com bêbes e método para controlar um aparelho para cuidados com bêbes |
US7914386B1 (en) * | 2009-05-18 | 2011-03-29 | Johns Stanlo J | Bucking horse simulator apparatus |
KR101220900B1 (ko) * | 2010-06-23 | 2013-01-11 | 하동원 | 체감용 운동기계의 크랭크 장치 셋 |
WO2011122753A1 (ko) * | 2010-03-31 | 2011-10-06 | (주)젠아트 | 비정형 곡선의 궤적을 지닌 다양한 3차원 파형이 생성되는 체감용 로봇 |
KR101161608B1 (ko) | 2010-10-22 | 2012-07-03 | 김미화 | 승마 시뮬레이터 |
US8852010B2 (en) | 2011-08-16 | 2014-10-07 | Baylor University | Six-degree-of-freedom cam-controlled support platform |
US9360093B2 (en) | 2011-08-16 | 2016-06-07 | Baylor University | Six-degree-of-freedom cam-controlled support platform |
EP2969058B1 (en) | 2013-03-14 | 2020-05-13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Strength training apparatus with flywheel and related methods |
GB201304800D0 (en) * | 2013-03-15 | 2013-05-01 | Greenwood William R | Horse riding training aid |
AU2014228000B2 (en) | 2013-03-15 | 2018-11-08 | Thorley Industries Llc | Driven infant seat |
KR101421117B1 (ko) * | 2013-11-14 | 2014-07-18 | 정필동 | 승마용 운동기구 |
KR101521025B1 (ko) * | 2013-11-14 | 2015-05-19 | 조선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승마자의 3차원 모션분석기반 실시간 코칭시스템 |
US9403047B2 (en) | 2013-12-26 | 2016-08-02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Magne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a cable machine |
KR20150084429A (ko) * | 2014-01-14 | 2015-07-22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승마 시뮬레이터 사용자의 의도인식 장치 및 방법 |
WO2015138339A1 (en) | 2014-03-10 | 2015-09-17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Pressure sensor to quantify work |
US10426989B2 (en) | 2014-06-09 | 2019-10-01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Cable system incorporated into a treadmill |
US10258828B2 (en) | 2015-01-16 | 2019-04-16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Controls for an exercise device |
US10960267B2 (en) | 2015-04-10 | 2021-03-30 | Melissa Jo Montgomery | Hippotherapy device |
US10953305B2 (en) | 2015-08-26 | 2021-03-23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Strength exercise mechanisms |
US10625137B2 (en) | 2016-03-18 | 2020-04-21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Coordinated displays in an exercise device |
US10272317B2 (en) | 2016-03-18 | 2019-04-30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Lighted pace feature in a treadmill |
US10493349B2 (en) | 2016-03-18 | 2019-12-03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Display on exercise device |
US10293211B2 (en) | 2016-03-18 | 2019-05-21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Coordinated weight selection |
US10561894B2 (en) | 2016-03-18 | 2020-02-18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Treadmill with removable supports |
US10252109B2 (en) | 2016-05-13 | 2019-04-09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Weight platform treadmill |
US10441844B2 (en) | 2016-07-01 | 2019-10-15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Coo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ercise equipment |
US10471299B2 (en) | 2016-07-01 | 2019-11-12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oling internal exercise equipment components |
DE102016213964A1 (de) * | 2016-07-28 | 2018-02-01 | Kuka Roboter Gmbh | Hippotherapievorrichtung |
CN106110618B (zh) * | 2016-08-18 | 2017-10-03 | 武汉百利恒运动用品有限公司 | 高仿真骑马机 |
US10624320B2 (en) * | 2016-08-25 | 2020-04-21 | Angular LLC | Rider no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10500473B2 (en) | 2016-10-10 | 2019-12-10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Console positioning |
US10376736B2 (en) | 2016-10-12 | 2019-08-13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Cooling an exercise device during a dive motor runway condition |
US10661114B2 (en) | 2016-11-01 | 2020-05-26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Body weight lift mechanism on treadmill |
TWI646997B (zh) | 2016-11-01 | 2019-01-11 | 美商愛康運動與健康公司 | 用於控制台定位的距離感測器 |
TWI680782B (zh) | 2016-12-05 | 2020-01-01 | 美商愛康運動與健康公司 | 於操作期間抵銷跑步機的平台之重量 |
TWI722450B (zh) | 2017-08-16 | 2021-03-21 | 美商愛康運動與健康公司 | 用於抗馬達中之軸向衝擊載荷的系統 |
US10729965B2 (en) | 2017-12-22 | 2020-08-04 |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 Audible belt guide in a treadmill |
CN114504785B (zh) * | 2022-02-22 | 2022-12-13 | 唐晓 | 一种舞龙舞狮用身体协调性训练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485292A (en) * | 1945-09-29 | 1949-10-18 | Link Aviation Inc | Aviation trainer |
GB2233913B (en) * | 1989-07-03 | 1994-03-02 | Charles Sean Collins | Workout horse |
US4984986A (en) * | 1989-11-07 | 1991-01-15 | Vohnout Vincent J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ining oarsmen |
US5429515A (en) * | 1991-06-13 | 1995-07-04 | Greenwood; William R. | Horse riding training apparatus |
GB2256597B (en) * | 1991-06-13 | 1995-01-11 | William Ronald Greenwood | Horse riding training apparatus |
JP2888464B2 (ja) * | 1992-03-04 | 1999-05-10 | 株式会社 ナブコ | 発馬訓練装置 |
JPH08117438A (ja) * | 1994-10-26 | 1996-05-14 | Etou Denki Kk | 動物模型及び動物模型を用いた競争遊技装置 |
JP2801882B2 (ja) * | 1996-02-20 | 1998-09-21 | コナミ株式会社 | 乗物遊技機 |
GB2317350B (en) | 1996-09-18 | 2000-04-26 | Jonathan James Heyes | Horse riding training apparatus |
GB9701279D0 (en) * | 1997-01-22 | 1997-03-12 | Univ Brunel | Active balance apparatus |
US6059666A (en) * | 1997-02-21 | 2000-05-09 | Namco Ltd. | Riding game system |
US6162058A (en) * | 1998-02-03 | 2000-12-19 | Kumyang Co., Ltd. | Motion base device for simulators |
US5946721A (en) | 1998-03-06 | 1999-09-07 | Equilink, Inc. | Apparel for training equestrian riding techniques |
WO1999046022A1 (en) * | 1998-03-10 | 1999-09-16 |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ippotherapy |
DE19826102C2 (de) * | 1998-06-12 | 2000-08-24 | Dietmar Graupner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therapeutischen Geräts für das Training der Rückenmuskulatur durch Simulation der Bewegungen eines Pferdes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
JP3885460B2 (ja) * | 2000-04-07 | 2007-02-21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バランス訓練装置 |
KR20010106908A (ko) * | 2000-05-24 | 2001-12-07 | 이완표 | 동물주행 모의장치 |
JP3988642B2 (ja) * | 2000-06-07 | 2007-10-10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バランス訓練装置 |
GB2363993B (en) * | 2000-06-29 | 2002-11-20 | William Ronald Greenwood | Polo training apparatus |
US6402626B1 (en) * | 2001-07-09 | 2002-06-11 | William A. Beaty | Bucking machine |
US6599198B2 (en) | 2001-10-15 | 2003-07-29 | Michael Ettenhofer | Training apparatus for physical therapy, therapeutic riding in particular |
JP2003190347A (ja) * | 2001-12-26 | 2003-07-08 | Setsuko Kobayashi | 乗馬式骨盤背骨の矯正及び筋力強化トレーニングマシン |
-
2003
- 2003-04-08 KR KR10-2003-0021867A patent/KR10046964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10-03 JP JP2003345979A patent/JP392753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10-07 US US10/681,988 patent/US6808458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11-19 TW TW092132465A patent/TWI22238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
- 2004-01-14 CN CNB2004100018285A patent/CN10051553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08 EP EP04008608A patent/EP147513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08 AT AT04008608T patent/ATE404260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4-08 DE DE602004015663T patent/DE602004015663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41115A (zh) * | 2014-02-18 | 2015-08-19 | 郑佖东 | 多方向往复运动设备、骑马设备以及骑马方法 |
CN105311808A (zh) * | 2014-07-04 | 2016-02-10 | 郑佖东 | 骑马训练机 |
CN104249783A (zh) * | 2014-09-03 | 2014-12-31 | 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智能儿童车 |
CN104248852A (zh) * | 2014-09-03 | 2014-12-31 | 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智能儿童玩具车 |
CN104248852B (zh) * | 2014-09-03 | 2016-08-24 | 汕头市美致模型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儿童玩具车 |
CN104249783B (zh) * | 2014-09-03 | 2016-12-28 | 李准 | 一种新型智能儿童车 |
CN109289182A (zh) * | 2017-07-25 | 2019-02-01 | 北京枫翼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六自由度体感平台的智能交互骑马机 |
CN118105681A (zh) * | 2023-01-31 | 2024-05-31 | 解明 | 一种骑坐式运动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6808458B1 (en) | 2004-10-26 |
JP2004305698A (ja) | 2004-11-04 |
DE602004015663D1 (de) | 2008-09-25 |
TW200420331A (en) | 2004-10-16 |
KR20040087463A (ko) | 2004-10-14 |
CN100515532C (zh) | 2009-07-22 |
KR100469645B1 (ko) | 2005-02-05 |
EP1475130B1 (en) | 2008-08-13 |
ATE404260T1 (de) | 2008-08-15 |
EP1475130A1 (en) | 2004-11-10 |
TWI222381B (en) | 2004-10-21 |
JP3927530B2 (ja) | 2007-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35747A (zh) | 骑马运动装置 | |
CN1254287C (zh) | 健身器械 | |
CN101060889A (zh) | 带有脚踏板的锻炼装置 | |
CN1942221A (zh) | 训练器具 | |
US20100120590A1 (en) | Training Apparatus | |
CN1259112C (zh) | 一种采用遥控选择配重机构的健身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 |
US20190232107A1 (en) | Elliptical trainer | |
CN112774100B (zh) | 符合人因工程的椭圆机 | |
CN1780666A (zh) | 一种三维无氧锻炼装置 | |
CN2325065Y (zh) | 柱式组合健身器 | |
KR101366149B1 (ko) | 승마용 운동기구 | |
CN110141826B (zh) | 一种人体手脚协调性康复训练设备 | |
CN211512552U (zh) | 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一体机 | |
CN1261176C (zh) | 多功能健身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 |
JP2003190347A (ja) | 乗馬式骨盤背骨の矯正及び筋力強化トレーニングマシン | |
CN1727020A (zh) | 摆动型运动装置 | |
KR101161608B1 (ko) | 승마 시뮬레이터 | |
CN2829799Y (zh) | 骑马机 | |
CN202270297U (zh) | 一种骑马机 | |
CN205083944U (zh) | 一种锻炼健身机 | |
CN1817114A (zh) | 自动训练动物的系统 | |
CN214130176U (zh) | 一种舞蹈训练用旋转练习辅助装置 | |
KR20150049820A (ko) | 승마용 운동기구 | |
KR101333484B1 (ko) | 승마운동장치 | |
CN2882732Y (zh) | 改良的电动骑马机的座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