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455753A - 饮料容器 - Google Patents

饮料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55753A
CN1455753A CN02800116A CN02800116A CN1455753A CN 1455753 A CN1455753 A CN 1455753A CN 02800116 A CN02800116 A CN 02800116A CN 02800116 A CN02800116 A CN 02800116A CN 1455753 A CN1455753 A CN 14557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sealing member
drinking
unpacking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800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60101C (zh
Inventor
高山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455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5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01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010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7/00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specially constructed to be opened by cutting or piercing, or by tearing of frangible members o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401/00Tamper-indicating means
    • B65D2401/05Tearable non-integral stri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20/00Receptacles
    • Y10S220/906Beverage can, i.e. beer, sod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饮料容器,它能够很容易地确认出对容器密封件所作的不诚实的伪装。当安装在饮料容器(1,40)上的密封件(8,46)的压敏黏附密封部分(8A,46A)在撕开之后又被重新粘结时,其中的用来确认启封的元件能够改变其状态,因而用过的容器就能够被一眼认出。

Description

饮料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饮料或食品的容器,尤其是一种用于饮料或食品的防伪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就饮料容器来说,市场上出售的各种罐式饮料容器中灌有各种饮料,例如啤酒等含酒精饮料、运动饮料等软饮料、以及咖啡等饮料。然后,购买了饮料的饮用者用手打开饮料容器上的饮用口,将嘴凑到饮用口附近,饮用从饮用口中流出的饮料。
这类罐式的容器用起来不太方便,因为饮用口一旦开启就无法重新封闭,饮用者的嘴部再次与饮用口直接接触也就不够卫生。因此,业已提供了一种方法,以在饮料容器的顶部表面上提供一个可拆装的密封件(见日本公开专利H9-48449号Bulletin)。
这种围绕着饮用口带有密封件的饮料容器有其优点,一旦开启之后还可以重新密封,因而有效地防止了容器中的饮料从饮用口意外地洒出,以及防止了饮用者的嘴部所直接接触的饮用口周围的不卫生情况。但另一方面,有可能发生另一种事故:即非法地使用已经开启过的用过的容器,然后将它恢复到初始的状态(说明书下文中将其称作“伪装”),使之看起来象未使用的新产品。
也就是说,在罐式饮料容器的顶部提供一种在撕开之后能够重新安装的简单密封件,运固然方便了饮用者,但也增加了发生另一种事故(即伪装)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已经充分考虑了上述的各项要点,提出一种用于食品或饮料的容器,通过让用过的容器留下标记而消除非法使用的可能性。
为避免上述那些问题,在本发明中,黏附密封件8A设置在容器主体2的表面上,用以覆盖由饮用口开启件4将要开启的饮用口覆盖部分7;以及设有通过改变其外观而表明容器处于用过状态的启封确认件11A,11B,15,21,25,30A,30B。
此外,还设有用来覆盖容器主体41上部的密封件46。当端部面板42借助于开启件44沿着启封切割槽45被打开时,该密封件46将随同端部面板42一起被打开。与此同时,端部面板42的边缘由边缘翻折部分46A1所包覆,以及当端部面板42重新盖回到启封切割槽45处时,边缘翻折部分46A1重新粘结到容器主体41的边缘处。
如果黏附密封件8A,46A被撕开,它对于容器主体2,41背面的粘结状态就发生改变。因此,从外部很容易确认出启封确认件(unseal confirmationpart)11A,11B,15,21,25,30A,30B,49处在用过的状态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饮料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局部放大的前视图,表示了连接在图1的黏附密封部分上的启封确认部;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饮料容器的俯视图;
图4是局部放大的俯视图,表示了图3中的启封确认部;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饮料容器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饮料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饮料容器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饮料容器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罐式容器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图9的背面观察的罐式容器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容器的改进形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1)第一实施例
在图1中,参考标记1通常表示一个罐式的饮料容器,饮用口的开启件4设置在圆柱形容器主体2的端部面板3的中心附近,该圆柱形容器主体4的两侧边缘都是封闭的。
饮用口开启件4通过金属孔眼5固定在饮用口覆盖片6的一侧边缘。当饮用者用手指将饮用口开启件4的端部上拉起时,饮用口覆盖片6随同金属孔眼5被转动地向下拉,于是饮用口覆盖片6折入到容器主体2中。这样就开启了由饮用口覆盖片6的边缘内侧所限定的饮用口7。通过这种设置,装在容器主体2中的饮料就可以从饮用口7流出。
用于密封的密封件8设在饮用口开启件4和端部面板3之间,位于端部面板的表面上,以盖住饮用口覆盖片6。
在这个实施例中,密封件8的覆盖范围从端部面板3的中心一直到饮用口7一侧的突缘9,并朝着容器主体2的侧面10延伸。这样,密封件8几乎覆盖了圆形端部面板3的半个圆,以及容器主体2上部侧面10的半个圆柱面。通过这种设置,饮用时饮用者的嘴部所接触的部位及其周围部分就不会暴露。
密封件8由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它具有弹性,因此当上拉起饮用口开启件4的端部从而下拉覆盖片6时,密封件8也不会被开启件4的推压边缘破坏。因此,当通过饮用口开启件4的开启操作而打开饮用口7时,密封件8仍然保持覆盖着饮用口7。
在端部面板3的密封件8上,切出了两行穿孔线11A,11B,它们呈扇形并且以饮用口7为中心。穿孔线11A,11B越过突缘9,一直切到密封件8的底侧边缘。
在穿孔线11A,11B所围出的扇形部分的背面,除了正对饮用口覆盖片6的那部分之外,都涂有黏胶,于是形成了黏附的密封部分8A。其结果是,密封件8的黏附密封部分8A能够从容器主体2上撕开,黏胶又能够使撕开的黏附密封部分8A重新粘到容器主体2上。
这里的“黏附”一词是指这样的一种粘附状态:密封件8被暂时撕离容器主体2之后,还能够重新粘回到容器主体上,回到固定在容器主体2上的状态。
而另一方面,黏附密封部分8A两侧的剩余部分,即粘结部分8B1,8B2,其背面都涂有强力胶。于是通过强力胶将粘结部分8B1,8B2固定到容器主体2上。
这里的“粘结”一词是指这样的一种粘结状态:密封件8当它固定在容器主体2上时是牢固粘结的,当它被撕离容器主体之后,就丧失了其粘结能力。
这样,在通过饮用口开启件4的开启操作打开饮用口7之后,当饮用者将密封件的黏附密封部分8A从上部侧面10上撕开时,黏附密封部分8A的两侧沿着穿孔线11A,11B被撕离粘结部分8B1,8B2,并且向上剥离。于是饮用口7不再处于被密封件8覆盖的状态,因而容器主体2中的饮料就可以流出。
然后,借助于背面所涂的胶的黏性,通过按压到容器主体2上,黏附密封部分8A就可以重新粘结在容器主体2上。
还设有一个半圆形的舌片12,它从黏附密封部分8A的侧面部分的顶部伸出来。于是饮用者用其手指捏住该舌片并且向上拉,就可以将黏附密封部分撕离容器主体2。于是黏附密封部分8A除了其上缘部分之外,下部向上翻折。
除了前述的结构之外,如图2所示,在边缘处还设有启封确认部15,黏附密封部分8A的舌片12就从这里开始伸出。启封确认部15的背面涂有低黏度的胶。当黏附密封部分8A未被撕开时,也就是在初始状态时,启封确认部15被粘结在容器主体2上;而一旦通过舌片12将黏附密封部分8A撕离容器主体2,启封确认部15就无法重新粘结到容器主体2上。
这里所说的“低黏度”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粘结到容器主体2之后,一旦从容器主体上撕开就不再能够粘结。
按照前述的结构,当未使用的饮料容器1从工厂中装运时,饮用口7由饮用口覆盖片6封闭;容器主体2由黏附密封部分8A和粘结部分8B1,8B2所覆盖;这些部分8A,8B1,8B2通过穿孔线11A,11B相互连接。
在这种状态下,当饮用者借助于饮用口开启件4,通过沿着穿孔线11A,11B撕开黏附密封部分8A而打开饮用口7时,就使得饮用口7暴露出来,于是饮用者将嘴唇凑到饮用口7附近就可以喝到饮料。
就此而言,由于黏附密封部分8A直到饮用者饮取饮料之前,一直粘结在容器主体2的饮用口7附近,饮用口7因而能够保持清洁的状态。
如果容器主体2中的饮料只被饮用了一半,在黏附密封部分8A重新粘结的情况下,借助于覆盖在饮用口7上的黏附密封部分8A,容器内所剩余的饮料就不会流出。
另一方面,在容器已经启用之后,由于作为黏附密封部分8A和粘结部分8B1,8B2之间交界线的穿孔线11A,11B已被撕坏,这就清楚地留下了一个标记,表明该饮料容器1已被使用。
此外,一旦向上拉动舌片12以撕开黏附密封部分8A,启封确认部15也被撕离容器主体2,并且由于它的低黏度而再也无法粘结。因而清楚地留下了一个标记,表明黏附密封部分8A已被局部或全部撕开。
按照前述的结构,当穿孔线11A,11B已被撕坏,如果还能确认启封确认部15无法粘结到容器主体2上,那么就很容易证实该饮料容器1曾被使用过这一事实。因而(前述的)通过对饮料容器的伪装而发生的另一种事故就容易地得以避免。
(2)第二实施例
图3表示了第二实施例,其中与图1相应的元件被赋予了与图1相同的数字参考标记。如图3所示,在一侧的穿孔线处11B,或在两侧的穿孔线处11A,11B(本实施例中是在一侧的穿孔线11B处),设有半圆形的启封确认部21。所设的穿孔线11A,11B是作为容器主体2的端部面板3上的密封件8的粘结部分8B1,8B2与黏附密封部分8A之间的交界线。
在这一实施例中,就启封确认部21而言,如图4所示,粘结部分8B2的背面有一处半圆形的“非粘结”区域,该区域始于穿孔线11B并且位于粘结部分8B2一侧,其背面未涂有强力胶,该区域就作为启封确认部21。
按照上述的结构,当饮料容器1未被使用时,位于容器主体2的端部面板3上的密封件8,看上去其整个表面全都平整地粘贴在端部面板3上。
更具体地说,密封件8的粘结部分8B1,8B2通过涂在其背面的强力胶粘结到与之相对的端部面板3上,并且粘结部分8B1,8B2还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即它们通过穿孔线11A,11B与黏附密封部分8A相连。因此,由于黏附密封部分8A连同粘结部分8B1,8B2一起形成了密封件8,所以通常它们是平整地粘贴在端部面板3上。
就此而言,启封确认部21由于其背面没有涂胶,它不能粘结到端部面板3上。然而,由于启封确认部21也通过穿孔线11B连接至黏附密封部分8A,所以它也呈现出与粘结部分8B2一样的平整状态。这样,启封确认部21就好象它同粘结部分8B2一样粘结在端部面板3上。
在这样的结构情况,如果黏附密封部分8A能够在被撕开之后重新粘结到端部面板3上,黏附密封部分8A将沿着穿孔线11A,11B被撕开,而只有启封确认部21被向上提开。
以这种方式连接时,当黏附密封部分8A被重新粘结,因而它与粘结部分8B2沿着交界的穿孔线11B变得平整时,只有启封确认部21因外力作用而变形,这是因为在穿孔线11B被撕开后,启封确认部21的背面没有涂覆黏胶。而另一方面,围绕启封确认部21的粘结部分8B2,以及黏附密封部分8A则粘结到端部面板3上,它们并不向上提起。
于是,按照图3和图4的结构,当黏附密封部分8A被撕开,启封确认部21就保持向上提起。这样就留下了一个标记,表明黏附密封部分8A已被撕开。
因而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前述的)另一种事故的发生,即避免对黏附密封部分8A已经撕开的、用过的饮料容器1加以伪装,使之看上去象未启用的新产品。
(3)第三实施例
图5表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其中与图1相应的元件被赋予了与图1相同的数字参考标记。如图5所示,密封件8仅由黏附密封部分8A构成,没有与图1中的粘结部分8B1,8B2,以及与穿孔线11A,11B对应的部分。
在黏附密封部分8A中,在其位于容器主体2上的延伸部分的边缘处,设有一个狭窄的启封确认部25,其背面涂有低黏度胶。
在未使用状态下,也就是在启封确认部25被撕开之前,这种低黏度胶使启封确认部25粘结到容器主体2上。在这种状态下,一旦启封确认部25被撕离容器主体2,就无法将它再粘贴到容器主体2上。
按照上述的结构,当饮料容器1处于未使用状态,也就是从未开启过,密封件8的黏附密封部分8A粘结在容器主体2的端部面板3以及侧面板10上,而且启封确认部25也粘结在侧面板10上。
在这种状态下,当向上拉动舌片12以将黏附密封部分8A撕离容器主体2并重新粘结时,黏附密封部分8A借助于黏胶粘结在容器主体2上。然而,由于启封确认部25的背面涂得是低黏度胶,在撕开之后便丧失了黏性,启封确认部25就无法再粘结到容器主体2上。
按照上述的结构,饮料容器1一旦被使用,以及黏附密封部分8A被撕开之后,即使试图将启封确认部25重新粘结,它也无法被重新粘结。这样就通过启封确认部25的状态留下了一个明显的标记,表明该饮料容器1已被用过。因此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对饮料容器1加以伪装而造成的(前述的)另一种事故。
(4)第四实施例
图6表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其中与图5相应的元件被赋予了与图5相同的数字参考标记。如图6所示,密封件8由黏附密封部分8A构成,以及狭窄的带状启封确认部30A,30B分别成形在黏附密封部分8A的左侧和右侧。
启封确认部30A,30B的背面涂有低黏度胶。因此,当饮料容器1未被使用时,启封确认部30A,30B能够保持其在容器主体2上的粘结状态。而另一方面,一旦它们被撕离容器主体2,就无法将它们再粘结到容器主体2上。
在本实施例中,黏附密封部分8A的端部形状为舌状,在舌片12所在的中心边缘处呈外凸形向下突出延伸,于是舌片12两侧的底边缘当它们朝着侧缘延伸时,它们是逐渐上升的。这样,当黏附密封部分8A通过舌片12撕开时,它是从舌片12附近的狭小区域开始撕开的,这使得最初的撕开操作变得很容易。
按照上述的结构,当饮料容器1处于未使用状态时,密封件8的黏附密封部分8A粘结在容器主体2上,设在两侧边缘处的启封确认部30A,30B也粘结在容器主体2上。
在这种状态下,当舌片12和黏附密封部分8A在撕开后又被重新粘结时,位于黏附密封部分8A两侧边缘处的启封确认部30A,30B无法被重新粘结。因此,使用者一眼就可以看出该饮料容器1已经用过。这样就很容易辨认出对饮料容器1所作的伪装。
(5)第五实施例
图7表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其中与图1相应的元件被赋予了与图1相同的数字参考标记。如图7所示,粘结部分35A,35B设在黏附密封部分8A的两侧,这两部分35A,35B比图1中的粘结部分8B1,8B2窄得多。
更具体地说,粘结部分35A,35B沿着穿孔线11A,11B的外侧成形为狭窄的带状,其背面涂有强力胶;穿孔线则设在黏附密封部分8A的两侧边缘。
按照上述的结构,在使用饮料容器1以及向上撕开黏附密封部分8A时,由于撕扯力将穿孔线11A,11B撕开,因而只有黏附密封部分8A被向上撕开,而粘结部分35A,35B仍牢牢地粘结在容器主体2上。
在这种状态下,当黏附密封部分8A被重新粘结到粘结部分35A,35B附近的位置时,借助于黏附密封部分8A背面涂覆的胶的黏性,黏附密封部分8A能够粘结和保持在容器主体2上。
此时,由于穿孔线11A,11B在使用时已经被撕坏(它们已经显著变形),因而就清楚地留下一个标记,表明该饮料容器1已被使用。因此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前述)另一种事故的发生。
(6)第六实施例
图8表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其中与图1相应的元件被赋予了与图1相同的数字参考标记。如图8所示,在形状和尺寸方面,图8的黏附密封部分8AX、粘结部分8B1X,8B2X、以及穿孔线11AX,11BX都与图1中的不同。
在图8的实施例中,密封件8X的形状与饮用口7的边缘形状相类似。密封件8X被粘结到容器主体2的端部面板3上,一直延伸到突缘9。
在该实施例的情形中,饮用口7的边缘形状接近于椭圆形,因而饮用口覆盖片6也成形为椭圆形,以便盖住饮用口7。
因此,粘结部分8B1X,8B2X成形为狭窄的带状椭圆环,通过椭圆形的穿孔线11AX,11BX位于黏附密封部分8AX的外侧。
因而与图1不同,在图8的情况下,舌片12设在黏附密封部分8AX的突缘9上,密封件8X不延伸到容器主体2的侧面板10上。
按照上述的结构,通过向上拉动舌片12而撕开黏附密封部分8AX以便使用该饮料容器1时,黏附密封部分8AX沿着椭圆形穿孔线11AX,11BX被撕开。于是以这样的状态使得饮用口7露出来:粘结部分8B1X,8B2X仍然牢固粘结在容器主体2的端部面板3上。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要将黏附密封部分8AX重新粘结到粘结部分8B1X,8B2X的邻近区域,借助于其背面所涂的胶的黏性,黏附密封部分8AX能够牢固地粘结到容器主体2上。
此时,穿孔线11A,11B已不再存在,因为它们在使用时已被撕掉。这样,使用者就能够清楚地证实该饮料容器1已被用过,因而由于伪装而发生的(前述)另一种事故就可以有效地得以避免。
另外,按照该实施例,由于密封件8AX的尺寸可以限制到所需的最小尺寸,这就可以减少所用的材料和简化加工工作。
(7)第七实施例
图9和图10表示了在一个罐式容器40上使用密封件46的第七实施例。罐式容器40的容器主体41是这样构成的:密封开启件44通过金属孔眼43固定到端部面板42上;当密封开启件44的另一端被向上提起,以及端部面板42沿着成形在端部面板42边缘处的启封切割槽45而从容器主体41上断开时,就可以打开该罐式容器40。
密封件46设在容器主体41的端部面板42和密封开启件44之间,覆盖着容器主体41的整个上缘部分。
密封件46包括由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的黏附密封部分46A,它具有弹性,其背面涂有黏胶。黏附密封部分46A是粘结着的,因此侧面板48的上缘部分由(密封件的)翻折部分46A1所覆盖,翻折部分46A1覆盖整个的圆形端部面板42,并且包围着突缘47。
在容器主体41的侧面板48上,黏附密封部分46A延伸到略低于突缘47的位置。在黏附密封部分46A的下缘处,通过穿孔线49设置了环带形的粘结部分46B。
此外,如图9所示,在容器主体41的侧面板48上对应于开启件44所在位置的前方侧表面处,设有一个向下延伸并且切割贯穿粘结部分46B的、黏附密封部分46A的突出部46A2;舌片50设在该突出部的底部边缘上。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容器主体41的侧面板48上,与黏附密封部分46A的开启件44所在位置相反一侧的(黏附密封部分46A的)后沿部分46A3,则通过交界线51而不是通过穿孔线49,直接连接于粘结部分46B。
按照上述的结构,当使用者提起开启件44的端部而打开启封切割槽45时,端部面板42的金属孔眼43被向下压,因而打开启封切割槽45。
同时,使用者通过向上拉动舌片50,使黏附密封部分46A连同突出部46A2一起,沿着穿孔线49撕离粘结部分46B。
这样,当整个端部面板42通过启封切割槽45而打开时,粘结在端部面板42上的黏附密封部分46A连同端部面板42一起向后掀开。
然而,在黏附密封部分46A的后部(见图10),由于在借助于交界线51而连接于粘结部分46B的后缘部分46A3上未设有穿孔线,后缘部分46A3虽被撕开但仍保持与粘结部分46B的连接状态。因此,黏附密封部分46A向后开启,保持着与启封的端部面板42的连接。
于是,罐式容器40被开启,装在容器主体41中的饮料或食品可从启封切割口45取出。
在这种开启状态下,当开启操作之前粘结在(容器主体的)侧面板48上的翻折部分46A1被撕离穿孔线49之前,将其上粘有端部面板42的黏附密封部分46A(的翻折部分46A1)向内翻折,包住端部面板42的边缘刃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使用者被端部面板42的边缘刃口划伤的可能性。
通过这种结构,在需要重新密封暂时开启的、容器主体41中仍留有一部分食品的罐式容器40时,通过将端部面板42放回到启封切割槽45的位置处,黏附密封部分46A的翻折部分46A1可以重新粘结到容器主体41的上部侧面上。
就此而言,由于黏附密封部分46A的背面涂有黏胶,翻折部分46A1的边缘顶部能够与粘结部分46B粘贴接触。这样,容器主体41中剩余的食品就能够与外界重新密封隔离。
因此,诸如饮料或食品水分的蒸发、气味散失、或者相反的情况、以及外界的物品混入到容器主体41内等各种可能都能够得以避免。
这样,当使用者一旦开启了端部面板42,密封件46通过穿孔线49被撕离粘结部分46B。因此,即便将端部面板42放回到初始位置并且仔细地重新连接,使黏附密封部分46A粘结接触于粘结部分46B,但穿孔线49仍然是撕坏的,因而可以一眼发现伪装企图,结果就可以避免发生(前述的)另一种事故。
(8)其他实施例
(8-1)图3和图4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采用了半圆形作为启封确认部21的形状。然而,其形状并非局限于半圆形,而是可以改变为各种形状。简单地说,只要撕开的标记能够容易地被一眼确认,任何形状都可以采用。
(8-2)在前述第一和第七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中,在黏附密封部分8A中与端部面板3上的饮用口覆盖片6相对的部位未涂有黏胶。然而,该部位也可涂有黏胶或低黏度胶。
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向上拉动饮用口开启件4和下压饮用口覆盖片6而使黏附密封部分8A剥离时,黏附密封部分8A被暂时拉入到容器主体2中。然而,对于黏附密封部分8A所用的材料,如果这种材料具有弹性和足以承受这种拉力的强度,那么黏附密封部分8A就永远不会破损。
此外,对于其饮用口覆盖片已经被开启件4打开并且恢复到原始状态的饮料容器1来说,如果饮用口覆盖片6在打开之后能够恢复到其原始状态,回到原始状态的饮用口覆盖片6就能够通过密封件8,8X被重新密封。
(8-3)在前述第一至第六(或第七)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中,黏附密封部分8A由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然而,也可以使用不透明的合成树脂取代透明的合成树脂。此时,透明的材料只用于饮用口覆盖片6,于是在操作饮用口开启件4时就可以确认饮用口覆盖片6被压下的状态。
(8-4)关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各自中的启封确认部15;25;30A和30B,在这些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中,上述这些启封确认部由于其背面涂的都是低黏度胶,因而一旦将它们撕离容器主体2后就不能重新粘结。然而,密封件上也可以涂有强力胶以防止伪装,这样,一旦揭开就露出了图案或符号(例如日本Lintec公司的“SuperStik”商标,或者美国3M公司的防伪密封)。于是使用者一眼就可以确认出该饮料容器1已被用过或伪装过。
在这种结合方式下,对于这种类型的防伪密封件来说,黏胶涂在密封件的背面以形成图案或符号。当密封件被撕离容器主体2时,图案或符号留在了容器主体2上,并且可以从密封件的外面看到。
如上所述,使用防伪密封件作为启封确认部。然而,如果将这些防伪密封件也用作黏附密封部分8A,8AX,46,那么就可以获得与前述相同的结果。
(8-5)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和七实施例的情形中,都涉及到将黏附密封部分8A连接于粘结部分8B1,8B2,35A和35B,通过穿孔直线11A,11B使这些部分能够彼此断开。然而,作为连接方式,如果能够成形出细直线形式的切割槽来代替穿孔线,或者能够成形出锯齿形的穿孔线或切割槽,那么也可以获得与前述相同的结果。
作为一种切割槽形式,例如可以在0.5mm厚的密封件上加工出0.2mm深的槽线。
(8-6)在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中,在容器主体2,41和密封开启件4,44之间设有密封件8,46。然而除此之外,密封件8,46还可以连接到容器主体2,41上,使之覆盖密封开启件4,44的上侧面,这样也可以获得与前述相同的结果。
(8-7)前述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都提供了舌片12,50作为撕开密封件8,46的工具。然而,也可以省去舌片12,50。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通过握住密封件的边缘而从容器主体2上撕开密封件8,46。
(8-8)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中只设置了一个其背面未涂胶的启封确认部21。然而,如果沿着穿孔线设置多个启封确认部,也可获得与前述相同的结果。
(8-9)第三和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中,提供了位于黏附密封部分8A的局部的启封确认部25,30A,30B。然而除此之外,启封确认部还可设在整个周边上,这样的启封确认部可用来替代图4中的启封确认部21。
(8-10)第一至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情形中,提供了位于容器主体2的一部分端部面板3上的密封件8。然而,所设置的密封件8也可以覆盖整个端部面板3。
(8-11)第六实施例(图8)所涉及的情形中,在端部面板3上设置了黏附密封部分8AX和粘结部分8B1X,8B2X,在其外缘处设置了舌片12,使其从突缘9向外伸出。然而,如图11所示,对于黏附密封部分8AX和粘结部分8B1X,8B2X来说,可设置相应的延伸部分8AX1,8B1X1,8B2X1,它们都越过突缘9,延伸至容器主体2的侧面板10;舌片12可设在延伸部8AX1的端缘上。
按照上述结构,除了可获得与图6相同的结果外,通过延伸部8AX1,还可以使饮用口7附近的、饮用者的嘴所触及的部位保持清洁。
(8-12)第七实施例(图9和图10)所涉及的情形中,在覆盖着容器主体41的突缘47的翻折部分46A1的端缘处,通过穿孔线49设置了粘结部分46B。然而,穿孔线49和粘结部分46B都可以省去。取代它们的是:沿着突缘47的边缘设置着其背面涂有低黏度胶的启封确认部。
通过这种结构,如果密封件46已经开启以及黏附密封部分46A被重新粘结,环绕着黏附密封部分46A的启封确认部就不能被重新粘结到容器主体41上。于是可以清楚地一眼发现作过伪装的证据。
(8-13)第一、第二、第五至第七实施例各自所涉及的情形中,在黏附密封部分8A,4A和粘结部分35A,35B,46B之间的交界处,都设有直线形式的穿孔线11A,11B,49。然而,穿孔线的形式并非局限于直线,也可以是折线形式的,例如锯齿形。
这样,虽然粘结部分35A,35B很窄,但作出伪装时,具有特定特征的构形保留在黏附密封部分8A的边缘上。于是使用者可以一眼确认出作过伪装的证据。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当用来覆盖饮料容器的饮用口或罐式容器的启封切割口的密封件一经撕开,由于启封确认件就在饮料/食品容器上留下了清楚的标记,因而就很容易避免发生由于非法伪装所造成的另一种事故。
工业性应用
本发明可应用于饮料容器,例如用于啤酒等含酒精饮料、运动饮料等软饮料、以及咖啡之类的饮料;还可应用于罐式容器。

Claims (5)

1.一种饮料容器,它包括:设置在容器主体的表面上的黏附密封件,用以覆盖由饮用口开启件开启的饮用口覆盖部分;还包括启封确认件,当所述黏附密封件已被撕开又重新粘结时,由于启封确认件状态的改变而表明所述容器已处于用过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容器,其中所述的容器主体是一个在其端部面板上带有饮用口覆盖部分的罐式容器;由黏胶粘结至饮用口覆盖部分上的所述黏附密封件的边缘,通过带有穿孔线的启封确认件连接至粘结件;以及当所述的黏附密封件被撕开时,所述的穿孔线被撕坏,表明该容器处于所述的用过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料容器,其中还包括:低黏性的启封确认件,它被设置在所述黏附密封件的一侧边缘上,并且在所述黏附密封件被撕开之前粘结在所述容器主体的表面上;当黏附密封件被撕开时,所述的低黏性启封确认件随之一同被撕开,而当黏附密封件被重新粘结时,所述的低黏性启封确认件就不能重新粘结到容器主体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饮料容器,其中还包括:启封确认部,它位于粘结件的一部分,并且位于粘结件与穿孔线相接触处的一部分,其背面未涂覆使粘结件粘结于容器主体的黏胶。
5.一种罐式容器,它包括;用以密封覆盖容器主体上部的密封件,当该容器的端部面板借助于开启件沿着启封切割槽被打开时,所述密封件将随同端部面板一起被启封;与此同时,所述端部面板的边缘由该密封件的边缘翻折部分所包覆,然后当所述端部面板重新返回以覆盖启封切割槽时,所述的边缘翻折部分重新粘结到容器主体的突缘处。
CNB028001168A 2001-01-18 2002-01-16 饮料容器和罐式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010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823/2001 2001-01-18
JP2001010823A JP2002211625A (ja) 2001-01-18 2001-01-18 飲食物容器
JP10823/01 2001-0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5753A true CN1455753A (zh) 2003-11-12
CN1260101C CN1260101C (zh) 2006-06-21

Family

ID=18878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011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0101C (zh) 2001-01-18 2002-01-16 饮料容器和罐式容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899244B2 (zh)
JP (1) JP2002211625A (zh)
CN (1) CN1260101C (zh)
HK (1) HK1057881A1 (zh)
TW (1) TWI253429B (zh)
WO (1) WO20020571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0756A (zh) * 2013-06-04 2014-12-17 马克·林赛·范克豪泽 易碎片状元件fsle的用途以及易拉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79644A2 (de) * 2006-10-18 2009-07-22 D'Angelico, Angelo Behälterverschluss mit mittel zur geräuscherzeugung
ES1067176Y (es) * 2008-02-12 2009-02-01 Campin David Aranda Funda protectora para latas de bebida
US8167162B2 (en) * 2008-03-07 2012-05-01 Clean Coffee Llc Sanitary barrier for beverage container lid
ES1071329Y (es) * 2009-09-30 2010-05-12 Martinez Javier Cana Protector para envases
US8789718B1 (en) * 2010-04-26 2014-07-29 Isaac S. Daniel Lid with a 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
FR3050181B1 (fr) * 2016-04-14 2018-04-20 Philippe Goumas Dispositif hygienique pour cannette
IT201700122710A1 (it) * 2017-10-27 2019-04-27 Gfl S A Tubetto flip top con sigillo di garanzia
DE102018101403B3 (de) 2018-01-23 2019-02-14 Peter Jeschke Schutzabdeckung zum hygieneschutz von verpackungselementen für lebensmittel und getränkedose mit schutzabdeckung als hygieneschutz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7048A (en) * 1986-04-14 1990-05-22 Howard Roy T Beverage can having a sanitary cover
US4679693A (en) 1986-05-14 1987-07-14 Harold Forman Label resealing container
US4837061A (en) 1987-08-10 1989-06-06 Alcan International Limited Tamper-evident structures
WO1989011421A1 (en) 1988-05-27 1989-11-30 Jacques Boisson Closed container
DE3927466A1 (de) 1989-08-19 1991-02-21 Schreiber Hans Verschluss fuer behaeltnisse, insbesondere trinkgefaesse
GB8921108D0 (en) 1989-09-18 1989-11-01 Interpoly Ltd Tamper indicating package
SE505294C2 (sv) 1994-12-13 1997-07-28 Regath Hb Återförslutbar förpackning med organ för indikering om förpackningen är bruten
US5904259A (en) 1996-07-03 1999-05-18 Hidding; Walter E. Protective tamper-evident label and bottle cap
IT1298178B1 (it) * 1998-01-22 1999-12-20 Maggi Spa Lattina perfezionata per il contenimento di liquidi in particolare bevande
US6321927B2 (en) * 1998-07-17 2001-11-27 Michael Cavella Beverage can seal
JP2000327016A (ja) 1999-05-18 2000-11-28 Isaka Kogaku Kenkyusho:Kk 缶飲料容器の飲み口ガード
US6443323B1 (en) * 2001-01-11 2002-09-03 Mark V. Derose Protective seal for can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0756A (zh) * 2013-06-04 2014-12-17 马克·林赛·范克豪泽 易碎片状元件fsle的用途以及易拉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60101C (zh) 2006-06-21
HK1057881A1 (en) 2004-04-23
US20030146217A1 (en) 2003-08-07
TWI253429B (en) 2006-04-21
US6899244B2 (en) 2005-05-31
WO2002057155A1 (fr) 2002-07-25
JP2002211625A (ja) 2002-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0101C (zh) 饮料容器和罐式容器
CN1081583C (zh) 用于饮料罐的盖
CN103826986A (zh) 具有用于暴露和形成分配装置的可去除部件的密封件
JP5736878B2 (ja) 蓋材
CN1081158C (zh) 陈列和存储用的容器
JP3234967U (ja) 複合シールフィルムとそのシールフィルムによる飲料カップ
JP5542508B2 (ja) ホット飲料容器の蓋用蓋材
JP3936012B2 (ja) 飲料用容器及びその蓋材
CN1182696A (zh) 湿纸收存袋
CN1642825A (zh) 带热水排放孔的盖部件
JP6324714B2 (ja) シール蓋を有する容器
JP2005104514A (ja) 排湯機能を有する蓋材
JP4991443B2 (ja) 衛生薄葉紙収納箱
JP2012051638A (ja) 蓋体
CN101823593A (zh) 滤水碗盖及干拌方便面碗
CN211033352U (zh) 一种不易漏面杯
JP6093558B2 (ja) 部分開口用蓋
JP2010179599A (ja) 伝票用シート
JP2012051642A (ja) 蓋体
CN222347700U (zh) 容器封盖
KR200316623Y1 (ko) 캔의 위생덮게
JP2008105743A (ja) 湯切り孔付き蓋材
TWM569316U (zh) Parafilm
CN102951342A (zh) 一种易拉罐结构
JP5739607B2 (ja) 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