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80850A - 具有功能性层的功能性薄膜及带有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 Google Patents
具有功能性层的功能性薄膜及带有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80850A CN1380850A CN01801354A CN01801354A CN1380850A CN 1380850 A CN1380850 A CN 1380850A CN 01801354 A CN01801354 A CN 01801354A CN 01801354 A CN01801354 A CN 01801354A CN 1380850 A CN1380850 A CN 13808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mentioned
- functional
- supporter
-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5—Electric or magnetic propert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10T428/24851—Intermediate layer is 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39—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with release or antistick coat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48—Three or mor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功能性薄膜,在支撑体(1)上至少具有可由上述支撑体(1)剥离的功能性层(4),其中,上述功能性层(4)为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通过压缩功能性微粒含有层得到,所述功能性微粒含有层通过将分散了功能性微粒的液体涂覆在支撑体(1)上,干燥形成。本发明提供具有采用涂覆法能够表现各种功能的功能性层,例如电阻值低的透明导电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带有该功能性层的物体及制造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在使板材那样缺少柔性的物体上带有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的场合有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支撑体上具有由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构成的功能性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带有该功能性层的物体以及制造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支撑体上具有由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构成的功能性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能够使对象物体上具有由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构成的功能性层,同时能够进行不刺眼处理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另外,本发明还涉及带有该功能性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中,功能性薄膜包括功能性薄膜和功能性薄板两者。另外,支撑体为金属的也包含在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中。
所谓功能性层是具有功能的层,所谓功能表示通过物理和/或化学现象而具有的作用。功能性层中包括导电层、紫外线遮蔽层、红外线遮蔽层、磁性层、强磁性层、电介质层、强电介质层、电致变色层、电致发光层、绝缘层、光吸收层、光选择吸收层、反射层、防止反射层、催化剂层、光催化剂层等具有各种功能的层。
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特别是本发明涉及能够在必须进行不刺眼处理的以各种显示器为代表的物体上使用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更具体地说,涉及能够使对象物体上具有透明导电层,同时能够进行不刺眼处理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透明导电层除能够作为电致发光配电盘电极、电致变色元件电极、液晶电极、透明面放热体、接触式配电盘等透明电极使用以外,能够作为透明的电磁波屏蔽层使用。
背景技术
以往,由各种功能性材料构成的功能性层通过真空蒸镀、激光烧蚀(ablation)、溅射、离子镀等物理气相沉积法(PVD)或热CVD、光CVD、等离子体CVD等化学气相沉积(CVD)进行制造。这些一般必须有大型装置,其中也有不适于形成大面积膜的。
另外,也已知通过使用溶胶—凝胶的涂覆形成膜。溶胶—凝胶法适于形成大面积的膜,但是多数场合必须在涂覆后用高温使无机材料烧结。
例如,如果评价透明导电层,为如下所述。目前,透明导电层主要通过溅射法进行制造。溅射法有各种方式,例如在真空中使通过直流或高频放电产生的惰性气体离子加速撞击靶表面,由表面将构成靶的原子击出,在基板表面形成沉积膜的方法。
溅射法具有下述优点:即使是某种程度大的面积,也能够形成表面电阻低的导电层。但是,存在装置规模大,成膜速度慢的缺点。今后,如果导电层的大面积化进一步发展,装置就进一步变大。这样就产生了必须在技术上提高控制精度等问题,用其它观点看,出现了制造成本升高的问题。另外还存在下述问题:为了弥补成膜速度慢,从而增加靶的个数提高速度,但这也成为使装置变大的主要原因。
也尝试了采用涂覆法制造透明导电层。以往的涂覆法将使导电性微粒分散在粘合剂溶液中而得到的导电性涂料涂覆在基板上,干燥,使之固化,形成导电层。采用涂覆法具有下述优点: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导电层,装置简单,生产率高,用低于溅射法的成本就能够制造导电层。在涂覆法中,通过导电性微粒之间相互接触形成电通路,表现导电性。但是,采用以往的涂覆法制造的导电层存在接触不充分且得到的导电层的电阻值高(导电性差)的缺点,从而使其用途受到限制。
作为以往的采用涂覆法制造透明导电层,例如日本特开平9-109259号公报(1997)中公开的下述制造方法:由将导电性粉末和粘合剂树脂组成的涂料涂覆在复制用塑料薄膜上,干燥形成导电层的第1工序;在平滑面上对导电层表面进行加压(5~100kg/m2)、加热(70~180℃)处理的第2工序和在塑料薄膜或薄板上层压、热压接该导电层的第3工序组成。
该方法中,由于大量使用粘合剂树脂(在无机导电性粉末的场合,相对于粘合剂100重量份,导电性粉末为100~500重量份,在有机导电性粉末的场合,相对于粘合剂100重量份,导电性粉末为0.1~30重量份),因而不能得到电阻值低的透明导电层。
例如,日本特开平8-199096号公报(1996)中公开了在玻璃板上涂覆由掺锡氧化铟(ITO)粉末、溶剂、耦合剂、金属的有机酸盐或无机酸盐组成的且不含粘合剂的导电层形成用涂料,在300℃以上的温度下烧成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不使用粘合剂,因而导电层的电阻值变低。但是,由于必须进行300℃以上温度下的烧成工序,因而难于在树脂薄膜类支撑体上形成导电层。也就是说,树脂薄膜由于高温而熔融、碳化或燃烧。根据树脂薄膜的种类,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以130℃的温度为界限。
采用涂覆法,在支撑体为薄膜那样具有柔性的物质的场合,可以容易地形成大面积的功能性层。但是,在支撑体为板材那样缺少柔性的物质的场合,与柔性支撑体的场合相比,涂覆困难,特别是均匀地控制膜厚困难。
也就是说,在柔性薄膜的场合,可以安装涂料机,移动薄膜进行涂覆,容易控制膜厚。另一方面,在缺少柔性的板材的场合,如果是小面积,也可以移动板材进行涂覆,但如果是大面积,移动板材,由于振动等使膜厚的精度易于变差。另外,也有移动涂料机的方法,但如果板材的平坦性差,膜厚的精度就变差。
考虑在缺少柔性的支撑体或物体上形成功能性层中,将柔性薄膜上形成的功能性层复制到缺少柔性的支撑体或物体上的方法。
例如,日本特开昭60-231396号公报(1985)、日本特开昭60-233895号公报(1985)、日本特开平2-106097号公报(1990)中公开了在柔性支撑体上形成导电层,将导电层由支撑体复制到缺少柔性的基体上的方法。但是,根据这些公报,在柔性支撑体上形成导电层通过溅射法或蒸镀法进行。采用溅射法存在上述问题,另外采用蒸镀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要求使支撑体或物体上具有功能性层,再对表面进行不刺眼处理(也称作不眩目处理)。例如,以阴极射线管(CRT)为代表的各种显示器的场合。在阴极射线管的前面,为了防止带电和屏蔽电磁波,必须形成导电层,而且为了减少外部光线的映入,希望在导电层上形成不刺眼层。另外,在PDP(等离子体显示配电盘)中,除有屏蔽电磁波的要求以外,也有屏蔽近红外线或颜色校正层等要求,也希望有不刺眼层。
以往,不刺眼处理例如通过将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粘合剂中,再将其涂覆在应该处理的玻璃表面的方法,在应该处理的玻璃表面上喷涂磨料的方法,使用氟蚀刻应该处理的玻璃表面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昭50-96128号公报(1975)、日本特开昭55-12107号公报(1980)、日本特开昭59-116601号公报(1984))进行。采用这些方法,增加了制造工序。
根据日本特开平8-187997号公报(1996),公开了使用复制薄板,对显示器主体表面进行不刺眼处理。但是,其中没有记载如何使之同时具有功能性层。
在这种背景下,希望开发出具有所谓在柔性支撑体上易于形成大面积的功能性层,装置简单,生产率高,能够低成本地制造功能性层的涂覆法的优点,同时能够可得到表现各种功能的功能性层,例如电阻值低的透明导电层的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采用涂覆法具有可表现各种功能的功能性层,例如电阻值低的透明导电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带有该功能性层的物体以及制造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特别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使板材那样缺少柔性的物体具有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以及带有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的缺少柔性的物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采用涂覆法使对象物体具有可表现各种功能的功能性层,例如电阻值低的透明导电层,同时能够进行不刺眼处理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带有该功能性层并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使板材那样缺少柔性的物体具有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且进行不刺眼处理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以及具有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并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缺少柔性的物体。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用于将柔性支撑体上可剥离地形成的功能性层复制、粘接在对象物体上的粘接剂组合物。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在支撑体上具有由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构成的功能性层和由上述粘接剂组合物形成的粘接剂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
以往认为,在涂覆法中,如果不大量使用粘合剂树脂,就不能使功能性层成膜,或者在不使用粘合剂树脂的场合,如果不在高温下烧结功能性物质,就不能得到功能性层。
对于导电层,认为如果不大量使用粘合剂树脂,就不能使导电层成膜,或者在不使用粘合剂树脂的场合,如果不在高温下烧结导电性物质,就不能得到导电层。
但是,本发明者经过悉心研究,结果发现,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不使用大量的粘合剂树脂,并且也不在高温下烧成,通过压缩能够得到具有机械强度且可表现各种功能的功能性层。本发明者还发现,如果使用导电性物质,能够得到电阻值低的透明导电层。
而且,本发明者还发现通过在支撑体上以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状态设置功能性层,能够得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而且,本发明者还发现通过在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支撑体上以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状态设置功能性层,能够得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是在支撑体上至少具有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的功能性薄膜,是上述功能性层为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的功能性薄膜。支撑体具有柔性。
本发明中,所谓可剥离包括图1所示的情况。
图1(a)为通常意义上使用的剥离形态,相互连接的层A和层B由其界面完全剥离。
图1(b)和图1(c)为相互连接的层A和层B由其界面剥离,但层A的一部分残留在层B上的剥离形态。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不能说是象图1(a)那样完全的剥离,但剥离后的各层实质上形成层,也是可以剥离的。本发明的场合,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也包括图1(b)和图1(c)的层A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中,所谓“可由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表示支撑体与功能性层为相互可剥离的状态。在实际使用本发明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时,由贴在对象物体上的功能性层剥离支撑体的情况多。
在将功能性层复制到复制对象物体上时,根据功能性层面不露出或露出,本发明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包括2种形态。
首先,功能性层面不露出的第1种形态如下所述:
本发明是一种上述功能性薄膜,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层,同时在上述可剥离的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述可剥离的层与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以一起由上述支撑体剥离。使用该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如果将功能性层复制到复制对象物体上,即在对象物体表面上复制了功能性层,在该功能性层上存在上述可剥离的层。
本发明是上述可剥离的层包含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层的上述功能性薄膜。上述树脂层和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以一起由上述支撑体剥离。
本发明是上述可剥离的层包括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的硬膜(hardcoat)层和在上述硬膜层上形成的上述树脂层的上述功能性薄膜。上述硬膜层与上述树脂层和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以一起由上述支撑体剥离。
其次,功能性层面露出的第2种形态如下所述:
本发明是一种上述功能性薄膜,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底层,在上述底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以由上述底层剥离。
在复制时,上述底层为实质上不能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层。换而言之,本发明是一种上述功能性薄膜,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不能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层,在上述不能剥离的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以由上述支撑体和上述不能剥离的层剥离。
使用该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如果将功能性层复制到复制对象物体上,即在对象物体的表面复制功能性层,该功能性层面露出。
本发明是上述底层,即不能剥离的层为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层的上述功能性薄膜。
将功能性层复制到复制对象物体上时,本发明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包括使对象物体具有功能性层且能够同时进行不刺眼处理的第3种形态。
本发明是在支撑体上至少具有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是对上述支撑体的上述功能性层一侧的面进行了不刺眼处理且上述功能性层为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支撑体具有柔性。
本发明是一种上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层,同时在上述可剥离的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述可剥离的层与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以一起由上述支撑体剥离。
本发明是上述可剥离的层包含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层的上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上述树脂层和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以一起由上述支撑体剥离。
本发明是上述可剥离的层包括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的硬膜层和在上述硬膜层上形成的上述树脂层的上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上述硬膜层与上述树脂层和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以一起由上述支撑体剥离。
在上述第1种形态、第2种形态和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中,也优选在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形成粘接剂层。在上述功能性薄膜中,不形成粘接剂层的场合,也可以预先在复制对象物体上设置粘接剂层。
在上述功能性薄膜中,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通过下述方法得到:在支撑体或树脂层(第1种形态的可剥离层,第2种形态的底层,即不可剥离层,第3种形态的可剥离层)上涂覆分散了功能性微粒的液体,干燥形成功能性微粒含有层,再将该功能性微粒含有层压缩。
上述功能性薄膜中,优选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通过用44N/mm2以上的压缩力压缩得到。
在制造上述功能性薄膜时,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分散液可以含有少量的树脂,但特别优选不含树脂。在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分散液含有树脂的场合,用体积表示,将上述功能性微粒的体积作为100时,优选上述树脂的含量为低于25的体积。
上述功能性薄膜中,如果使用导电性微粒作为上述功能性微粒,能够得到具有导电层功能性薄膜(即复制用导电性薄膜)。上述功能性薄膜中,也优选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为透明导电层。
本发明是带有上述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的物体。如果使用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能够直接得到上述功能性层面露出的物体。本发明中,上述功能性层也有时形成图案。
而且,本发明为一种制造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应该带有上述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和/或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上设置的粘接剂层,将上述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由支撑体复制到上述对象物体上。
本发明是带有可剥离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其中,上述可剥离层含有上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
而且,本发明是制造带有功能性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上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的可剥离层由支撑体复制到应该带有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上,使由支撑体剥离的面成为外侧。复制时,可以使用上述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和/或上述对象物体上设置的粘接剂层。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剥离形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带有本发明的功能性层的物体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带有本发明的功能性层的物体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的复制时的剥离的图。
图13是表示带有本发明的功能性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带有本发明的功能性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功能性层形成图案的物体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本发明的第1种形态和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如图2~6所示。
图2是表示在支撑体1上形成了功能性层4的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此时,对支撑体1的功能性层4侧的表面进行了剥离处理。
图3是表示在支撑体1上依次形成了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的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树脂层3是第1种形态中的可剥离层,是第2种形态中的底层,即不可剥离层。第1种形态的场合,对支撑体1的树脂层3侧的表面进行剥离处理,复制时,在支撑体1和树脂层3之间进行剥离。第2种形态的场合,支撑体1和树脂层3的密合性高,复制时,在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之间进行剥离。
图4是表示在支撑体1上依次形成了树脂层3、功能性层4和粘接剂层5的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也就是说,在图3中的功能性层4上,再形成粘接剂层5。第1种形态的场合,复制时,在支撑体1和树脂层3之间进行剥离。第2种形态的场合,复制时,在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之间进行剥离。
图5是表示在支撑体1上依次形成了硬膜层2、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的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此时,可以对支撑体1的硬膜层2侧的表面进行剥离处理,也可以不进行处理。复制时,在支撑体1和硬膜层2之间进行剥离。
图6是表示在支撑体1上依次形成了硬膜层2、树脂层3、功能性层4和粘接剂层5的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也就是说,在图5中的功能性层4上再形成粘接剂层5。此时,可以对支撑体1的硬膜层2侧的表面进行剥离处理,也可以不进行处理。复制时,在支撑体1和硬膜层2之间进行剥离。
本发明的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如图7~9所示。
图7是表示在支撑体11的不刺眼处理面11n上依次形成了树脂层13和功能性层14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此时,对支撑体11的不刺眼处理面11n进行剥离处理。
图8是表示在支撑体11的不刺眼处理面11n上依次形成了硬膜层12、树脂层13和功能性层14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此时,可以对支撑体11的不刺眼处理面11n进行剥离处理,也可以不进行处理。
图9是表示在支撑体11的不刺眼处理面1n上依次形成了硬膜层12、树脂层13、功能性层14和粘接剂层15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此时,可以对支撑体11的不刺眼处理面11n进行剥离处理,也可以不进行处理。
本发明中,功能性层4、14中并没有特别限定,包括导电层、紫外线遮蔽层、红外线遮蔽层、磁性层、强磁性层、电介质层、强电介质层、电致变色层、电致发光层、绝缘层、光吸收层、光选择吸收层、反射层、防止反射层、催化剂层、光催化剂层等具有各种功能的层。因此,本发明中,使用应该构成作为上述目的的层的功能性微粒。功能性微粒并没有特别限定,以具有凝聚力为主,可以使用无机的微粒。在制造任何功能性薄膜中,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得到具有充分机械强度的功能性涂膜,同时,能够克服大量使用粘合剂树脂的以往涂覆法中的粘合剂树脂引起的缺点。结果使作为目的的功能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制造透明导电层中,可以使用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镉、掺锑氧化锡(ATO)、掺氟氧化锡(FTO)、掺锡氧化铟(ITO)、掺铝氧化锌(AZO)等导电性无机微粒。ITO在得到更优良的导电性方面优选。或者也可以使用在硫酸钡等具有透明性的微粒表面涂覆了ATO、ITO等无机材料的物质。这些微粒的粒径根据对应于导电薄膜的用途必需的散乱程度而不同,另外,根据粒子的形状不能一概而言,一般为10μm以下,优选1.0μm以下,更优选5nm~100nm。
或者,可以使用有机的导电性微粒。作为有机导电性微粒,例如在树脂微粒表面涂覆了金属材料的物质等。
通过使用本制造方法,能够得到优良的导电性。本发明中,所谓透明表示透过可见光。对于光的散射程度,根据导电层的用途,所要求的水平不同。本发明中,也包括一般称为半透明的散射的某些物质。
在制造强磁性层中,可以使用γ-Fe2O3、Fe3O4、Co-FeOx、铁酸Ba等氧化铁类磁性粉末,或α-Fe、Fe-Co、Fe-Ni、Fe-Co-Ni、Co、Co-Ni等以强磁性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强磁性合金粉末等。通过使用本制造方法,使磁性涂膜的饱和磁通密度提高。
在制造电介质层或强电介质层中,可以使用钛酸镁类、钛酸钡类、钛酸锶类、钛酸铅类、钛酸锆酸铅类(PZT)、锆酸铅类、掺镧钛酸锆酸铅类(PLZT)、硅酸镁类、含铅钙钛矿(perovskite)类化合物等电介质或强电介质的微粒。通过使用本制造方法,能够使电介质特性或强电介质特性提高。
在制造表现各种功能的金属氧化物层中,可以使用氧化铁(Fe2O3)、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二氧化钛(TiO2)、氧化钛(TiO)、氧化锌(ZnO)、氧化锆(ZrO2)、氧化钨(WO3)等金属氧化物的微粒。通过使用本制造方法,由于膜中的金属氧化物的填充度提高,因而各种功能也提高。例如,使用载有催化剂的SiO2、Al2O3的场合,能够得到具有实用强度的多孔质催化剂层。使用TiO2的场合,能够使光催化剂功能提高。另外,使用WO3的场合,能够使电致变色显示元件的显色作用提高。
另外,制造电致发光层中,使用硫化锌(ZnS)微粒。通过使用本制造方法,能够进行采用涂覆法的廉价的电致发光层的制造。
本发明中,根据目的,使用分散了选自上述各种功能性微粒的功能性微粒的液体作为功能性涂料。将该功能性涂料涂覆在支撑体或设置于支撑体上的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层上,干燥,形成功能性微粒含有层。然后,压缩上述功能性微粒含有层,形成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得到功能性层。
作为分散导电性微粒等功能性微粒的液体,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已知的各种液体。例如,作为液体有己烷等饱和烃类,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MEK)、甲基异丁基酮、二异丁基酮等酮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二乙基醚等醚类,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乙酰胺等酰胺类,氯化乙烯、氯代苯等卤化烃等。其中,优选具有极性的液体,特别是甲醇、乙醇等醇类、NMP等酰胺类具有与水亲和性的物质,即使不使用分散剂,分散性也良好,因而理想。这些液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混合使用。另外,根据液体的种类,也可以使用分散剂。
另外,作为液体也可以使用水。使用水的场合,树脂层表面必须为亲水性物质。由于树脂薄膜或树脂层通常具有疏水性,因而不易于沾水,难于得到均匀的膜。这种场合下,必须在水中混合醇,或者使树脂层表面具有亲水性。
使用的液体的量,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之具有适于上述微粒的分散液进行涂覆的粘度。例如,相对于上述微粒100重量份,液体为100~100000重量份的程度。可以根据上述微粒和液体的种类适当选择。
上述微粒在液体中的分散可以通过公知的分散方法进行。例如,通过磨砂机碾磨法进行分散。分散时,为了解除微粒的凝聚,也优选使用氧化锆珠等介质。另外,分散时,注意不要引起废物等杂质的混入。
上述微粒的分散液优选不含树脂。也就是说,优选树脂量=0。在导电层中,如果不使用树脂,就不会由于树脂阻碍导电性微粒之间的接触。因此,能够确保导电性微粒相互之间的导电性,得到的导电层的电阻值低。如果是不损害导电性程度的量,也可以含有树脂,但其量少于作为以往技术中的粘合剂树脂的使用量。例如,用分散前的体积表示,上述导电性微粒的体积为100时,分散液中树脂含量的上限为低于25的体积。在以往技术中,由于不进行强压缩,因而为了得到涂膜的机械强度,必须大量使用粘合剂。如果使用发挥作为粘合剂的功能程度的量的树脂,导电性微粒之间的接触被粘合剂阻碍,微粒间的电子移动被阻碍,导电性降低。
另一方面,树脂具有使导电层的雾状提高的效果。但是,从导电性的角度出发用分散前的体积表示,将上述导电性微粒的体积作为100时,树脂优选在低于25的体积范围内使用,更优选在低于20的体积范围内使用。另外,提高雾状的效果变少,但从导电性的角度出发,最优选不使用树脂。
即使在使用了WO3微粒或TiO2微粒等的功能性层中,如果不使用树脂,不会由于树脂阻碍各微粒之间的接触,因而能够实现提高各功能。如果是不阻碍微粒之间的接触且不损害各功能的程度的量,也可以含有树脂,但其量,在将上述各微粒的体积作为100时,例如为约80以下的体积。
在使用了Al2O3微粒等的催化剂层中,如果不使用树脂,具有催化剂功能的微粒的表面不会被树脂覆盖。因此,能够提高作为催化剂的功能。在催化剂层中,膜内部有大量空隙,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点变多,因而从这种观点出发,也尽可能地优选不使用树脂。
这样在对功能性层进行压缩时(即在上述微粒的分散液中),优选不使用树脂,即使使用,也优选少量。根据功能性层的目的,由于在某种程度能够变化,因而可以适当决定使用时的树脂量。
在满足导电性或催化剂作用等各种功能中所要求的性能的范围内,也可以在上述微粒的分散液中配合使用各种添加剂。例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分散剂等添加剂。
作为支撑体1、11,优选即使增大压缩工序的压缩力,也不会破裂的柔性树脂薄膜。树脂薄膜质轻,也容易安装。本发明中,由于没有高温下的加压工序或烧成工序,因而可以使用树脂薄膜作为支撑体。
作为树脂薄膜,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薄膜、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薄膜、聚碳酸酯薄膜、丙烯酸薄膜、降冰片烯薄膜(JSR(株)制,Arton等)等。
除树脂薄膜以外,作为支撑体也可以使用布、纸等。
在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中,应该形成支撑体11的功能性层侧的表面必须具有凹凸,即必须进行不刺眼处理。通过支撑体表面具有凹凸,使与支撑体上形成的可剥离层的支撑体接触的面对应支撑体表面凹凸,具有凹凸。因此,将包括功能性层的可剥离层由支撑体复制到对象物体上,使由支撑体剥离的面成为外侧时,能够得到具有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表面的对象物体。
图2层结构的功能性薄膜的场合,在应该形成支撑体1的功能性层4侧的表面,为了使形成的功能性层4成为可由支撑体1剥离的状态,可以进行剥离处理。例如,可以在支撑体表面涂覆硅氧烷剥离剂等。
下面对第1种形态和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中的支撑体1、11的表面处理、硬膜层2、12、树脂层3、13进行说明。
图3和图4层结构的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场合,复制时,为了能够在支撑体1与树脂层3之间进行剥离,可以通过构成树脂层3的树脂材料与支撑体1的一致,对支撑体1的树脂层3侧的表面进行剥离处理。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在支撑体1的表面形成与该支撑体的密合性低的硬膜层2。使用硅树脂形成的硬膜层(例如大于铅笔的硬度4H,优选5H以上的硬度)与PET类树脂薄膜的密合性低,可以容易地剥离支撑体1和硬膜层2。此时,可以用剥离剂处理支撑体1的表面,但不是必须用剥离剂处理。
图8和图9层结构的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场合,为了使形成的功能性层14成为可由支撑体11剥离的状态,可以通过构成硬膜层12的材料与支撑体11的一致,对应该形成支撑体11的功能性层14侧的表面进行剥离处理。例如,可以在支撑体表面涂覆硅氧烷剥离剂等。用剥离剂处理了的薄膜一般称为剥离薄膜。另外,例如也优选在支撑体表面形成与该支撑体密合性低的硬膜层。使用硅树脂形成的硬膜层(例如铅笔硬度4H以上的硬度)与PET类树脂薄膜的密合性低,可以容易地剥离。此时,没有必要用剥离剂处理支撑体的表面。
硬膜层2、12可以通过必要时将溶剂中溶解了硬膜剂的液体涂覆在支撑体上,干燥,固化形成。
作为硬膜剂,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硬膜剂。例如可以使用硅氧烷类、丙烯酸类、密胺类等热固化型硬膜剂。其中,在得到高硬度方面,优选硅氧烷类硬膜剂。
另外,也可以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类、丙烯酸类等游离基聚合性硬膜剂、环氧类、乙烯基醚类等阳离子聚合性硬膜剂等紫外线固化型硬膜剂。紫外线固化型硬膜剂在固化反应性等制造性方面优选。其中,如果考虑固化反应性、表面硬度,希望为丙烯酸类游离基聚合性硬膜剂。
硬膜剂的涂覆,可以采用凹印滚筒、反转辊、迈耶棒材(Meyer bar)等滚筒涂膜机、缝模涂膜机等公知方法进行。
涂覆后,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干燥,然后使之固化。在热固化型硬膜剂的场合,给与适当的热,例如硅氧烷类硬膜剂的场合,在60~120℃下加热1分钟~48小时,使之固化。在紫外线固化型硬膜剂的场合,照射紫外线使之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可以使用氙灯、低压水银灯、中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超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碳弧灯、钨灯等灯,照射紫外线200~2000mJ/cm2。硬膜层的厚度例如为0.5~20μm,优选2~5μm。
硬膜层2、12中也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紫外线吸收剂。例如,水杨酸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酮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氰基丙烯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等。必要时,在硬膜层中可以再含有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等光稳定剂、抗氧化剂、防止带电剂、阻燃剂等各种公知的添加剂。紫外线吸收剂或各种添加剂可以添加在硬膜剂中进行涂覆。
在支撑体1、11表面形成硬膜层2、12的场合,在进行干燥后的压缩工序时,由于导电性微粒等功能性微粒没有被埋在硬膜层2、12中,因而微粒层4、14与硬膜层2、12的密合性不好。
因此,本发明第1种形态和第3种形态中,优选预先在硬膜层2、12上形成以柔软的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层3、13,在上述树脂层3、13上涂覆分散了功能性微粒的液体,干燥,压缩。在树脂层3、13中,要求密合性良好地形成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4、14程度的柔软度。因此,优选树脂层比例如铅笔硬度2H柔软。树脂层所要求的柔软度的程度可以根据使用的硬膜层的硬度、功能性微粒的种类或粒径、压缩压力等变化。
能够在第1种形态和第3种形态中的树脂层3、13上使用柔软树脂,作为这种树脂,使用例如由丙烯酸树脂、尿烷树脂、氯乙烯树脂、硅树脂等中得到的硬度比较低的物质。在不对密合性产生恶劣影响的范围内,也可以使树脂层中含有用于调整树脂层硬度的二氧化硅等微粒或用于着色、吸收紫外线的添加剂。也可以在压缩后,通过热或紫外线等使上述柔软的树脂层固化。
下面对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中的树脂层3进行说明。
图3和图4层结构的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场合,为了复制时在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之间进行剥离,优选树脂层3有比较高的硬度,例如具有铅笔硬度2H以上4H以下的硬度。另外,优选支撑体1与树脂层3的密合性高。
能够在第2种形态中的树脂层3上使用比较硬的树脂,作为这种树脂,使用例如由丙烯酸树脂、尿烷树脂、氯乙烯树脂、硅树脂等中得到的硬度比较高的物质。也可以使树脂层中含有用于调整树脂层硬度的二氧化硅等微粒。也可以在压缩后,通过热或紫外线等使上述树脂层固化。
第1种形态、第2种形态和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中的树脂层3、13的树脂,可以是不在分散了功能性微粒的液体中溶解。在导电层中,如果上述树脂层溶解,由于毛细管现象,含有上述树脂的溶液围绕在导电性微粒的周围,结果得到的导电层的电阻值上升。即使在催化剂层中,由于毛细管现象,含有上述树脂的溶液围绕在具有催化剂功能的微粒的周围,催化剂功能降低。
将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分散液涂覆在上述树脂层3、13或支撑体1、11上,干燥,形成导电性微粒含有层等功能性微粒含有层。
上述微粒分散液的涂覆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公知方法进行。例如可以通过反转滚筒法、直接滚筒法、编织法、刀片法、挤压喷嘴法、帷幕法、凹印滚筒法、棒材涂层法、浸渍法、轻触涂层法、挤压法等涂覆法进行。另外,也可以通过喷雾、喷涂等使支撑体上带有分散液。
干燥温度根据分散中使用的液体的种类决定,但优选10~150℃的程度。低于10℃,易于引起空气中的水分结露,高于150℃,树脂薄膜支撑体变形。另外,干燥时,注意不要使上述微粒的表面带有杂质。
涂覆、干燥后的导电性微粒含有层等功能性微粒含有层的厚度根据下面工序的压缩条件或最终导电薄膜等各功能性薄膜的用途决定,可以为0.1~10μm。
这样,将导电性微粒等功能性微粒分散在液体中,进行涂覆、干燥,易于制造均匀的膜。涂覆上述微粒的分散液并使之干燥,即使分散液中不存在粘合剂,微粒也形成膜。即使不存在粘合剂也成膜的理由未必明确,但如果使之干燥,液体变少,由于毛细管力,微粒相互凝聚。而且认为所谓微粒,比表面积大,凝聚力也就强,因而形成膜。但是,该阶段的膜强度弱。另外,导电层中,电阻值高,电阻值的参差不齐也大。
接着,压缩形成的导电性微粒含有层等功能性微粒含有层,得到导电性微粒等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4。通过压缩,使膜的强度提高。也就是说,通过压缩,使导电性微粒等功能性微粒相互间的接触点增加,接触面增加。因此,涂膜强度上升。由于微粒本来有易于凝聚的性质,因而通过压缩形成牢固的膜。
在导电层中,涂膜强度上升,同时电阻下降。在催化剂层中,涂膜强度上升,同时由于未使用树脂或者树脂的量少,因而成为多孔质层。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催化剂功能。即使在其它的功能性层中,能够形成微粒之间相互连接的高强度的膜,同时由于未使用树脂或者树脂的量少,因而单位体积的微粒填充量变大。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各自的功能。
压缩优选用44N/mm2以上的压缩力进行。如果用低于44N/mm2的低压力,就不能充分压缩导电性微粒含有层等功能性微粒含有层,例如,难于得到导电性优良的导电层。更优选135N/mm2以上的压缩力,更优选180N/mm2的压缩力。压缩力越高,能够提高涂膜强度,提高与支撑体的密合性。在导电层中,能够得到导电性更优良的层,另外,导电层的强度提高,导电层与树脂层的密合性也变牢固。压缩力越高,就必须提高装置的耐压性,因而一般地1000N/mm2以下的压缩力合适。
另外,优选在不使上述支撑体变形的温度下进行压缩。例如,上述支撑体为树脂薄膜的场合,在上述树脂的玻璃化温度(二次转变温度)以下的温度范围内。
压缩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薄板压缩、滚筒压缩等进行,优选使用滚筒压缩机进行。滚筒压缩是在滚筒与滚筒之间夹持应该压缩的薄膜进行压缩,并使滚筒旋转的方法。滚筒压缩均匀地受到高压,生产率优于薄板压缩,因而理想。
滚筒压缩机的滚筒温度从生产率的角度出发,优选常温(人类易于作业的环境)。在加热的环境或加热了滚筒的压缩(热压缩)中,如果增强压缩压力,会产生树脂薄膜延伸等不合适的情况。加热下,为了使支撑体的树脂薄膜不延伸,如果减小压缩压力,涂膜的机械强度降低。在导电层中,涂膜的机械强度降低,电阻上升。用滚筒压缩机连续压缩的场合,优选将温度调节至不会由于放热使滚筒温度上升。
在尽可能减少微粒表面水分附着的理由的场合,为了降低环境的相对湿度,也可以成为加热了的环境,但温度范围为薄膜不容易延伸的范围。一般为玻璃化温度(二次转变温度)以下的温度范围。考虑到湿度的变动,可以为稍高于达到要求的湿度的温度。
另外,树脂薄膜的玻璃化温度,通过测定动态粘弹性求出,指主分散的力学损失达到峰值的温度。例如,PET薄膜的玻璃化温度大约为110℃左右。
滚筒压缩机的滚筒由于受到强大的压力,因而优选金属滚筒。另外,如果滚筒表面柔软,压缩时微粒复制在滚筒上,因而优选对滚筒表面用硬铬或陶瓷喷镀膜、TiN等通过离子镀得到的膜、DLC(类金刚石碳)等硬质膜进行处理。
这样,能够形成导电性微粒等的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4、14。导电性微粒等功能性微粒压缩层的厚度根据用途决定,可以为0.1~10μm的程度。另外,为了得到10μm厚的压缩层,可以反复进行微粒分散液的涂覆、干燥、压缩一系列操作。而且,本发明中,毋庸置疑,也可以在支撑体的两面形成导电层等各种功能性层。这样得到的透明导电层等各种功能性层显示优良的导电性或催化剂作用等各种功能,虽然未用粘合剂树脂或者作为粘合剂是使用不起作用程度的少量树脂制成的,但在实际使用上具有充分的膜强度。第1种形态和第3种形态中,与柔软的树脂层3、13的密合性也优良。
本发明的第1种形态、第2种形态和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中,功能性微粒压缩层4、14也可以由至少2层不同的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构成。
根据多层功能性层的目的或用途,可以组合具有不同功能的多个功能性层制造多层结构。通过多个功能性层的组合,能够得到例如太阳能电池用、电致发光元件用、电致变色元件用等多层功能性层。
具体地说,作为太阳能电池用,例如依次具有透明导电层、透明绝缘体层、由I族III族IV族组成的铜绿磷锰钠矿(chalaovarulite)结构半导体层、金属电极的多层结构。
作为分散型直流工作电致发光元件用,例如依次具有透明导电层、EL发光层、背面电极的多层结构。
作为透过型电致变色元件用,例如依次具有透明导电层、第1显色层、电介质层、第2显色层、透明导电层的多层结构。
除这些以外,认为有对应于各种用途的各种多层结构。
多层结构能够通过反复进行对应的功能性微粒的分散液的涂覆、干燥、压缩的一系列操作得到。构成多层功能性层的各层未必全部是压缩层。例如,太阳能电池用的场合,通过压缩透明导电层、透明绝缘体层、半导体层形成,可以通过蒸镀形成金属电极。
本发明的第1种形态、第2种形态和第3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中,优选在上述功能性层4、14上形成粘接剂层5、15。通过形成有粘接剂层5、15,依靠该粘接剂层,在要带有功能性层4、14的对象物体上复制上述功能性层4、14变得容易。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中,未形成粘接剂层的场合,可以预先在复制对象物体上设置粘接剂层。当然,优选在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上形成粘接剂层5、15,而且在复制对象物体上也设置粘接剂层。
在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5、15或复制对象物体上预先设置的粘接剂层相对于功能性薄膜的上述功能性层4、14和复制对象物体的表面二者具有亲和性,只要是能够强力粘接二者的粘接剂即可,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粘接剂。例如,丙烯酸类粘接剂、环氧类粘接剂、异氰酸酯类粘接剂、硅氧烷类粘接剂等。粘接剂可以是在复制在复制对象物体上后可通过紫外线或热固化的物质。可以为热融型。
作为用于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5、15的粘接剂,优选涂覆粘接剂溶液,只通过干燥就能够得到有胶粘感的粘接剂层,粘贴在复制对象物体上后,通过紫外线固化粘接剂层,能够得到非常硬的固化层的粘接剂。不优选粘贴在复制对象物体上后的粘接剂层软化或劣化。
因此,本发明者也研究了满足这种性质的粘接剂,发现作为用于本发明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的粘接剂,优选下列粘接剂组合物。
1、以重量比率P/M=8/2~2/8含有玻璃化温度Tg为30℃以上的高分子树脂成分(P)和固化性低分子成分(M)的粘接剂组合物。
2、如上述1中的粘接剂组合物,上述高分子树脂成分(P)在常温下为固体,固化性低分子成分(M)常温下为液体。
3、如上述1或2中的粘接剂组合物,上述高分子树脂成分(P)为丙烯酸类树脂,固化性低分子成分(M)为丙烯酸类单体。
4、如上述1~3中的任意一种粘接剂组合物,还含有光聚合引发剂。
5、如上述1~4中的任意一种粘接剂组合物,通过光照射进行固化。
由于高分子树脂成分在常温下为固体,固化性低分子成分在常温下为液体,因而具有粘接性,同时通过给与刺激,能够容易地形成成为固化物的粘接剂层。可以具有适度的粘接性。
作为高分子树脂成分,例如丙烯酸树脂103B(大成化工(株)制)。作为固化性低分子,例如KAYARAD GPO-333、KAYARAD TMPTA、KAYARAD THE-333(均为日本化药(株)制)等具有3个以上官能团的丙烯酸类单体。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各种物质,例如KAYACURE DETX-S(日本化药(株)制)。
粘接剂组合物通过光照射固化,因而将功能性薄膜粘接在对象物体上时的生产率高。
必要时,粘接剂组合物中也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等添加剂。
在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上设置粘接剂层5、15的场合,使粘接剂层上带有剥离薄膜,可以在使用前保护粘接剂层面。
另外,也可以在另外准备的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剥离用支撑体上形成粘接剂层,通过层压形成了该粘接剂层的剥离用支撑体和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并使之粘接(密合),使粘接剂层与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4、14接触,从而在功能性薄膜上设置粘接剂层5、15。此时,在形成粘接剂层5、15的同时,使粘接剂层上具有剥离用支撑体,可以在使用前保护粘接剂层面。
作为用于使支撑体上具有功能性层的功能性薄膜粘接在对象物体上的粘接剂,或者用于将支撑体上可剥离地形成的功能性层复制、粘接在对象物体上的粘接剂,如果使用一般的粘接剂或粘合剂,有时会破坏功能性层。也就是说,在支撑体上形成的功能性层薄,特别是功能性层主要由无机材料构成的场合脆。粘合剂可以流动。因此,使用粘合剂,在对象物体上粘接或复制功能性薄膜或功能性层的物质,如果局部对功能性层施力,粘合剂层流动,功能性层被破坏。
作为粘接剂使用液态的物质,并使其固化的场合,通过固化流动性消失,因此功能性层不会被破坏。但是,如果液态的流动性过高,考虑到薄膜的安装性等,在功能性薄膜上形成的粘接剂层不理想。
因此,开发了涂覆粘接剂溶液,只通过干燥就能够得到有胶粘感的粘接剂层,粘贴在复制对象物体上后,通过紫外线固化粘接剂层,能够得到非常硬的固化层的粘接剂。不会引起粘贴在复制对象物体上并使之固化后的粘接剂层的软化或劣化。
本发明中,优选在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后,形成粘接剂层前,对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进行热处理。通过热处理能够缓和树脂层中残留的形成压缩层时的内部应力,提高功能性薄膜对各种物质或各种溶剂的耐腐蚀性。
热处理的条件可以适当选择。为了缓和内部应力,热处理的温度优选50℃以上,更优选80℃以上。热处理温度的上限值,例如支撑体中使用了树脂薄膜的,通常为130℃。热处理的时间通常为1分钟~100小时的范围,优选10分钟~50小时的范围,更优选30分钟~25小时的范围。热处理时的环境可以为真空中、减压下、空气中、氮气中、氩气等惰性气体中的任意一个。
本发明还涉及带有上述第1种形态和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4的物体。本发明的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的层结构例如图10和图11所示。
图10表示通过粘接剂层5使对象物体6表面带有功能性层4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该粘接剂层5来自预先在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5和/或对象物体上形成的粘接剂层。在功能性层4上具有树脂层3和硬膜层2。也就是说,图10表示使用图5或图6所示的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复制功能性层4的实例。
图11表示通过粘接剂层5使对象物体6表面带有功能性层4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该粘接剂层5来自预先在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5和/或对象物体上形成的粘接剂层。也就是说,图11表示使用图2所示的功能性薄膜,或者使用图3或图4所示的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复制功能性层4的实例。
对于成为对象的物体6并没有特别限定,包括各种物质。例如包括难于形成均匀厚度的涂覆层的板材类缺少柔性的物体或支撑体,难于直接形成压缩层的玻璃或陶瓷类物体等。例如,CRT的表面要求进行防止带电、电磁波屏蔽、防止反射等处理,CRT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物体的具体例子。
为了得到本发明的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将上述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4由支撑体1复制到对象物体6上。也就是说,通过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设置的场合)和/或对象物体上的粘接剂层,将功能性薄膜贴在对象物体面上,使支撑体1成为外侧。然后,剥离功能性薄膜的支撑体1。
图12是用于说明复制时的剥离的图。图12中,(a)表示将图3所示的第1种形态或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贴附在复制对象物体6表面的状态。另外,本发明中所谓“可剥离”或“不能剥离”的用语如下所述,用于表示复制在对象物体上时的动作。因此,不是表示绝对的粘接强度。
图12作为例子,说明本发明的各层的关系。对于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的密合,认为由于接触树脂层3的功能性层4的一部分功能性微粒通过压缩被埋入树脂层3中,因而功能性层4与树脂层3密合。因此,压缩压力高,两层3、4的密合性有高的趋势,另外,树脂层3有柔软的倾向,两层3、4的密合性高。密合力根据功能性微粒的种类、形状、粒径等变化,也由于压缩时功能性微粒层中是否含有树脂或种类而变化。
图12中,存在支撑体1与树脂层3的界面(为界面I)、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的界面(为界面II)、功能性层4与粘接剂层5的界面(为界面III)、粘接剂层5与对象物体6的界面(为界面IV)。本发明中,通过界面I的密合性低于其它界面的密合性,能够实现第1种形态的发明。另外,通过使界面II的密合性低于其它界面的密合性,能够实现第2种形态的发明。
为了使界面I的密合性低于其它界面的密合性,可以使支撑体1与树脂层3之间的密合性低。因此,复制时,为了在支撑体1与树脂层3之间进行剥离,可以对支撑体1的树脂层3侧的表面进行剥离处理。另外,可以增加其它界面的密合性。为了增加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的密合性,可以制成比较柔软的树脂层。
为了使界面II的密合性低于其它界面的密合性,可以使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之间的密合性低。如果使树脂层3的硬度比较高,可以降低压缩层与树脂层的密合性。但是,如果将树脂层3制成硬膜那样硬的结构,密合性变得过低。一般地,树脂层3优选比较高的硬度,例如优选具有2H~4H程度的铅笔硬度。另外,可以增加其它界面的密合性。为了增加支撑体1与树脂层3的密合性,也可以对支撑体1面进行易粘接处理(例如电晕处理),从而提高密合性。
剥离支撑体1时,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场合,可以在支撑体1与柔软的树脂层3之间进行剥离(图中箭头I)。功能性层4与柔软的树脂层3的密合性优良,不会在功能性层4与树脂层3之间剥离。因此,如(b)所示,通过粘接剂层5使对象物体6表面具有功能性层4,在功能性层4上存在树脂层3。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优选在支撑体1上依次具有硬膜层2、树脂层3、功能性层4和粘接剂层5,此时,支撑体1与硬膜层2的密合性低,可以在支撑体1与硬膜层2之间进行剥离。因此,使图10所示的对象物体6表面通过粘接剂层5具有功能性层4,在功能性层4上存在树脂层3和硬膜层2。
这样,使用第1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能够得到带有功能性层4的物体6。在得到的物体表面,露出功能性薄膜的硬膜层2或树脂层3。根据用途,可以再除去露出的树脂层3,使功能性层4露出。复制后的硬膜层2,具有作为功能性层4的保护层的作用。
剥离支撑体1时,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的场合,功能性层4与硬的树脂层3的密合性低,可以在树脂层3与功能性层4之间进行剥离(图中箭头II)。因此,如(c)所示,通过粘接剂层5使对象物体6表面具有功能性层4,功能性层4表面呈露出状态。这样,使用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能够得到带有功能性层4的物体6。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在欲使物体表面带有露出的功能性层的场合优选。
主要通过选择树脂层3的材料、硬度可以制造第1种形态或第2种形态的功能性薄膜。
复制功能性层时,可以预先在复制对象物体上设置粘接剂层,也可以预先对复制对象物体进行表面处理。例如,复制对象物体为玻璃的场合,可以用硅烷耦合剂等对其表面进行表面处理。
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中包括功能性层为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的功能性薄膜,即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树脂层,在上述树脂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剥离时,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包括上述树脂层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剥离后上述树脂层的一部分残留在上述支撑体上。该功能性薄膜属于第1种形态。
本发明的功能性薄膜中包括功能性层为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的功能性薄膜,即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树脂层,在上述树脂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剥离时,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不包括上述树脂层,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剥离后上述树脂层上残留有一部分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该功能性薄膜属于第2种形态。
本发明还涉及带有包含上述第3种形态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的可剥离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本发明的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的层结构例如图13和图14所示。
图13是表示通过粘接剂层15使对象物体16表面带有功能性层14且具有不刺眼表面13n的树脂层13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该粘接剂层15来自预先在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15和/或对象物体上形成的粘接剂层。
图14是表示通过粘接剂层15使对象物体16表面带有功能性层14且具有不刺眼表面12n的硬膜层12的层结构例的剖视图。该粘接剂层15来自预先在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15和/或对象物体上形成的粘接剂层。
对于成为对象的物体16并没有特别限定,包括要求带有功能性层和进行不刺眼处理的各种物质。例如包括难于形成均匀厚度的涂覆层的板材类缺少柔性的物体或支撑体,难于直接形成压缩层的玻璃或陶瓷类物体等。例如,CRT的表面要求进行防止带电、电磁波屏蔽、防止反射等处理,CRT或各种显示器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物体的具体例子。
为了得到本发明的带有功能性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将上述包含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14的可剥离层由支撑体11复制到对象物体16上,使由支撑体11剥离的面(不刺眼处理面)成为外侧。也就是说,通过预先设置在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和/或对象物体上的粘接剂层,将功能性薄膜贴在对象物体16面上。然后,剥离功能性薄膜的支撑体11。这样,能够得到带有功能性层14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复制后的硬膜层12具有作为功能性层的保护层的作用。
复制功能性层时,可以预先在复制对象物体上设置粘接剂层,也可以预先对复制对象物体进行表面处理。例如,复制对象物体为玻璃的场合,可以用硅烷耦合剂等对其表面进行表面处理。
实施例
下面例举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只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第1种形态〕
如图6所示,制造在支撑体1上依次具有硬膜层2、树脂层3、功能性层4和粘接剂层5的第1种形态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
(硬膜层的形成)
在50μm的PET薄膜1上,涂覆硅氧烷硬膜液KP-854(信越化学工业(株)制),干燥,90℃下固化2小时,形成2.5μm厚的硅氧烷硬膜层2。
(树脂层的形成)
在硅氧烷清漆TSR-145(GE东芝硅氧烷制)100重量份中加入硅烷系固化剂CR-15(GE东芝硅氧烷制)1重量份,再加入乙醇120重量份和甲苯80重量份,制成树脂层涂覆液。将该涂覆液涂覆在上述PET薄膜的硬膜层2面,干燥,90℃下固化2小时,形成1μm厚的树脂层3。
(功能性层的形成)
在一次粒径为5~30nm的ITO微粒SUFP-HX(住友金属矿山(株)制)100重量份中加入乙醇300重量份,将氧化锆珠粒作为介质用分散机进行分散。使用棒材涂膜机将得到的涂覆液涂覆在上述树脂层3上,送入50℃的暖风进行干燥。在下面将得到的薄膜称为压缩前ITO薄膜。ITO含有涂膜的厚度为1.7μm。
首先,进行用于确认压缩压力的准备试验。
使用带有一对直径为140mm金属滚筒(滚筒表面进行了镀硬铬处理)的滚筒压缩机,不旋转滚筒且不进行上述滚筒的加热,在室温(23℃)下夹持压缩上述压缩前ITO薄膜。此时,薄膜宽方向单位长度的压力为660N/mm。接着,除去压力,测定被压缩部分的薄膜纵向的长度,为1.9mm。由该结果可以看出,对单位面积用347 N/mm2的压力进行压缩。
接着,将与准备试验中使用的物质同样的上述压缩前ITO薄膜夹持在金属滚筒之间,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压缩,旋转滚筒,以5m/分钟的进给速度压缩。这样,得到压缩了的ITO薄膜。ITO压缩层4的厚度为1.0μm。(热处理)
将上述压缩后的ITO薄膜在100℃的环境中放置2小时。(电阻)
在形成粘接剂层前测定ITO压缩层4的电阻。将形成了ITO压缩层4的薄膜切成50mm×50mm的大小。在对角位置的角的2点放置测试器,测定电阻,为1kΩ。(粘接剂层的形成)
向丙烯酸树脂103B(Tg:约40℃,固体成分浓度50%,大成化工(株)制)100重量份中加入GPO-303(日本化药(株)制)50重量份、甲苯183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KAYACURE DETX-S(日本化药(株)制)1重量份,制成粘接剂层用涂覆液。将上述涂覆液涂覆在上述热处理了的ITO薄膜的压缩层4上,干燥,形成20μm厚的粘接剂层5。用手指触摸粘接剂层5,有胶粘感。这样得到功能性薄膜。(使玻璃板上带有功能性层)
首先,进行对象玻璃板的表面处理。向硅烷耦合剂KBM503(信越化学工业(株)制)100重量份中加入乙酸(1N)0.9重量份、水21重量份,进行加水分解。向加水分解了的硅烷耦合剂液体1重量份中加入乙醇100重量份,制成表面处理液。用棉签将该表面处理液涂覆在玻璃板上,干燥。将玻璃板在110℃的环境下放置5分钟,使硅烷耦合剂与玻璃反应。然后,将玻璃板上剩余的硅烷耦合剂用含有乙醇的布擦去。
接着,通过层压粘贴得到的功能性薄膜,使粘接剂层5与表面处理了的玻璃板接触。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层5固化。剥离支撑体PET薄膜1。粘接剂层5非常牢固。这样,如图10所示,通过粘接剂层5使玻璃板6上带有ITO压缩层4。(滑伤性)
用指甲摩擦玻璃板6上的ITO压缩层4,不能剥离压缩层。(与剥离薄膜的层压)
另外,通过粘接剂层的形成在得到的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5面上层压剥离薄膜。然后,剥离层压了的剥离薄膜,但粘接剂不转移到剥离薄膜上。〔实施例2:第1种形态〕
将对象物体由实施例1的玻璃板变为聚碳酸酯板(5mm厚)。不进行采用硅烷耦合剂的表面处理。
与实施例1同样,将实施例1中得到的功能性薄膜贴在聚碳酸酯板上,使之带有ITO压缩层。〔实施例3:第1种形态,带有功能性层后露出〕
如图4所示,制造在支撑体1上依次具有树脂层3、功能性层4和粘接剂层5的第1种形态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
(树脂层的形成)
向丙烯酸树脂103B(大成化工(株)制,固体成分浓度50%)100重量份中加入甲基乙基酮400重量份,制成涂覆液。在75μm厚的PET薄膜1(HSL,帝人杜邦薄膜制)上涂覆上述涂覆液,干燥,形成1.0μm的丙烯酸树脂层3。
(功能性层的形成)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在上述丙烯酸树脂层3上形成厚度1.0μm的ITO压缩层4。(粘接剂层的形成)
向丙烯酸树脂103B(Tg:约40℃,固体成分浓度50%,大成化工(株)制)100重量份中加入UV固化树脂SD318 50重量份、甲基乙基酮183重量份,混合,制成粘接剂层用涂覆液。
首先,在硅氧烷处理了的剥离PET薄膜S314(帝人杜邦薄膜制)上涂覆粘接剂层用涂覆液,干燥,在剥离PET薄膜上形成粘接剂层。
接着,层压形成了上述ITO压缩层4的薄膜和形成了粘接剂层的剥离PET薄膜,使ITO压缩层4与粘接剂层接触。这样,在ITO压缩层4上形成粘接剂层5,制成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剥离PET薄膜在图4中未示出。(使玻璃板上带有功能性层)
与实施例1同样,用硅烷耦合剂处理对象玻璃板的表面。剥离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剥离PET薄膜,层压、粘贴,使粘接剂层5与表面处理了的玻璃板接触。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层5固化,剥离支撑体PET薄膜1。(丙烯酸树脂层的除去)
将上述形成了ITO层的玻璃板在装有甲基乙基酮的容器中浸渍3分钟。然后,取出玻璃板,用含有甲基乙基酮的纱布擦拭,除去丙烯酸树脂层3,干燥甲基乙基酮。这样,使ITO压缩层4露出。(电阻的测定)
将露出ITO压缩层4的玻璃板切成50mm×50mm的大小。在对角位置的角的2点放置测试器测定电阻,为1kΩ。〔实施例4:第1种形态,带有功能性层后露出〕
如图3所示,制造在支撑体1上依次具有树脂层3和功能性层4的第1种形态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
(树脂层的形成)
向丙烯酸树脂103B(大成化工(株)制,固体成分浓度50%)100重量份中加入甲基乙基酮400重量份,制成涂覆液。在75μm厚的PET薄膜1(HSL,帝人杜邦薄膜制)上涂覆上述涂覆液,干燥,形成0.5μm的丙烯酸树脂层3。
(功能性层的形成)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在上述丙烯酸树脂层3上形成厚度1.0μm的ITO压缩层4。这样,得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对象PET薄膜上的粘接剂层的形成)
作为对象物体,使用188μm厚的PET薄膜(HPE,帝人杜邦薄膜制)。
向丙烯酸树脂103B(Tg:约40℃,固体成分浓度50%,大成化工(株)制)100重量份中加入UV固化树脂SD318 50重量份、甲基乙基酮183重量份,混合,制成粘接剂层用涂覆液。
在进行了易粘接处理的188μm厚的PET薄膜HPE(帝人杜邦薄膜制)的进行了易粘接处理的面上涂覆粘接剂层用涂覆液,干燥,在PET薄膜上形成粘接剂层。(使对象PET薄膜上带有功能性层)
层压上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与形成了粘接剂层的PET薄膜,使ITO压缩层4与粘接剂层接触,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层固化,剥离支撑体PET薄膜1。(丙烯酸树脂层的除去)
将上述形成了ITO层的PET薄膜在装有甲基乙基酮的容器中浸渍1分钟。然后,取出PET薄膜,用含有甲基乙基酮的纱布擦拭,除去丙烯酸树脂层3,干燥甲基乙基酮。这样,使ITO压缩层4露出。(电阻的测定)
将露出ITO压缩层4的PET薄膜切成50mm×50mm的大小。在对角位置的角的2点放置测试器测定电阻,为1kΩ。〔实施例5:第2种形态〕
如图4所示,制造制成体1上依次具有树脂层3、功能性层4和粘接剂层5的第2种形态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树脂层的形成)
作为硬树脂层使用硅树脂。混合Frecera N(松下电工制)的A液100重量份和B液300重量份,制成树脂层用涂覆液。对75μm厚的PET薄膜1(HSL,帝人杜邦薄膜制)进行电晕处理后,在薄膜1上涂覆上述涂覆液,干燥,70℃下使之固化24小时,形成0.7μm厚的硅树脂层3。(功能性层的形成)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使用一次粒径为10~30nm的ITO微粒(同和矿业(株)制),在硅树脂层3上形成厚度为1.0μm的ITO压缩层4。(热处理)
将形成上述ITO压缩层4后的ITO薄膜在70℃的环境中放置1小时。(粘接剂层的形成)
向丙烯酸树脂1BR-305(固体成分:39.5%,大成化工(株)制)100重量份中加入紫外线固化型硬膜液UVHC1101(GE东芝硅氧烷制)120重量份、甲基乙基酮312重量份,制成粘接剂层用涂覆液。将上述涂覆液涂覆在上述进行了热处理的ITO薄膜的压缩层4上,干燥,形成10μm厚的粘接剂层5。(使聚碳酸酯板上带有功能性层)
层压、粘贴得到的功能性薄膜,使粘接剂层5与聚碳酸酯板(2mm厚)接触。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层5固化。剥离支撑体PET薄膜1。硅树脂层3与PET薄膜1同时剥离,露出ITO压缩层4。这样,如图7所示,通过粘接剂层5使聚碳酸酯板6上带有ITO压缩层4。(电阻)
将带有ITO压缩层4的聚碳酸酯板切成50mm×50mm的大小。在对角位置的角的2点放置测试器测定电阻,为3kΩ。(实施例6:第2种形态,ITO压缩层的图案形成〕
该实施例是作为接触抵抗方式矩形触摸盘使用的实例。使用实施例5中制造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即图4所示的在PET薄膜支撑体1上依次具有硅树脂层3、ITO压缩层4和粘接剂层5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玻璃板上的ITO压缩层的图案形成)
与实施例1同样,使用硅烷耦合剂KBM503(信越化学工业(株)制)进行对象玻璃板的表面处理。
将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切成宽4mm的带状,将得到的带状功能性薄膜切成10cm长,得到5条带。使这5条带以相互间隔2mm的方式平行(即以6mm的间距)地通过层压粘贴,使粘接剂层5与进行了表面处理的玻璃板接触。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层5固化。剥离支撑体PET薄膜1。硅树脂层3与PET薄膜1同时剥离,露出ITO压缩层4。这样,如图15所示,在玻璃板6上通过粘接剂层5使ITO压缩层4形成图案。(电阻)
在由ITO压缩层4的纵向两端开始1cm处,在宽方向中央的2点(P1)(P2)上放置测试器(即测试器的间隔为8cm)测定电阻。任意的ITO压缩层4,电阻为15kΩ。另外,5个ITO压缩层4之间不导通。(实施例7:第3种形态:不刺眼处理〕
如图9所示,制造在支撑体11的不刺眼处理面上依次具有硬膜层12、树脂层13、功能性层14和粘接剂层15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硬膜层的形成)
作为具有不刺眼表面的支撑体,使用PET薄膜U4(帝人杜邦薄膜制)。
在50μm厚的PET薄膜U4(11)的不刺眼表面上涂覆硅氧烷硬膜液KP-854(信越化学工业(株)制),干燥,在90℃下使之固化2小时,形成硅氧烷硬膜层12。(树脂层的形成)
在硅氧烷清漆TSR-145(GE东芝硅氧烷制)100重量份中加入硅烷系固化剂CR-15(GE东芝硅氧烷制)1重量份,再加入乙醇120重量份和甲苯80重量份,制成树脂层涂覆液。将该涂覆液涂覆在上述PET薄膜的硬膜层12面,干燥,90℃下使之固化,形成1μm厚的树脂层13。
(功能性层的形成)
在一次粒径为5~30nm的ITO微粒SUFP-HX(住友金属矿山(株)制)100重量份中加入乙醇300重量份,将氧化锆珠粒作为介质用分散机进行分散。使用条形涂层器将得到的涂覆液涂覆在上述树脂层13上,送入50℃的暖风进行干燥。在下面将得到的薄膜称为压缩前ITO薄膜。ITO含有涂膜的厚度为1.7μm。
首先,进行用于确认压缩压力的准备试验。
使用带有一对直径为140mm金属滚筒(滚筒表面进行了镀硬铬处理)的滚筒压缩机,不旋转滚筒且不进行上述滚筒的加热,在室温(23℃)下夹持压缩上述压缩前ITO薄膜。此时,薄膜宽方向单位长度的压力为660N/mm。接着,除去压力,测定被压缩部分的薄膜纵向的长度,为1.9mm。由该结果可以看出,对单位面积用347 N/mm2的压力进行压缩。
接着,将与准备试验中使用的物质同样的上述压缩前ITO薄膜夹持在金属滚筒之间,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压缩,旋转滚筒,以5m/分钟的进给速度压缩。这样,得到压缩了的ITO薄膜。ITO压缩层14的厚度为1.0μm。(热处理)
将上述压缩后的ITO薄膜在100℃的环境中放置2小时。(电阻)
在形成粘接剂层前测定ITO压缩层14的电阻。将形成了ITO压缩层14的薄膜切成50mm×50mm的大小。在对角位置的角的2点放置测试器,测定电阻,为1kΩ。(粘接剂层的形成)
向丙烯酸树脂103B(大成化工制)100重量份中加入GPO-303(日本化药制)50重量份、甲苯183重量份、KAYACURE DETX-S(日本化药制)1重量份,制成粘接剂层用涂覆液。将上述涂覆液涂覆在上述热处理了的ITO薄膜的压缩层14上,干燥,形成20μm厚的粘接剂层15。用手指触摸粘接剂层15,有胶粘感。这样得到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在玻璃板上的复制)
首先,进行对象玻璃板的表面处理。向硅烷耦合剂KBM503(信越化学制)100重量份中加入乙酸(1N)0.9重量份、水21重量份,进行加水分解。向加水分解了的硅烷耦合剂液体1重量份中加入乙醇100重量份,制成表面处理液。用棉签将该表面处理液涂覆在玻璃板上,干燥。将玻璃板在110℃的环境下放置5分钟,使硅烷耦合剂与玻璃反应。然后,将玻璃板上剩余的硅烷耦合剂用含有乙醇的布擦去。
接着,通过层压粘贴得到的功能性薄膜,使粘接剂层15与表面处理了的玻璃板接触。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层15固化。剥离支撑体PET薄膜11。这样,如图14所示,通过粘接剂层15使玻璃板16上带有ITO压缩层14,同时具有不刺眼表面的硬膜层12露出。(反射特性的测定)
将得到的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玻璃板16的未进行不刺眼处理的面用黑色油性笔涂黑。在分光光度计V-570(日本分光制)中组合积分球(日本分光制),测定反射光。在积分球上设置玻璃板16,使光照射的面成为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面(积分球侧为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面)。波长550nm的反射的全部光线的反射率为4.7%。接着,测定除去了波长550nm的正反射光的反射率(即散射的光的反射率)为2.4%。反射光一半以上散射,能够降低映入。(反射特性的比较)
为了比较,测定未进行表面处理的玻璃板的反射特性。
将玻璃板的一面用黑色油性笔涂黑。在积分球上设置玻璃板,使光照射的面成为未涂黑的面(积分球侧为玻璃面)。波长550nm的反射的全部光线的反射率为4.8%。接着,测定除去了波长550nm的正反射光的反射率(即散射的光的反射率)为0.1%。反射光几乎不散射,为正反射,映入剧烈。
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作为无机微粒使用ITO微粒,制造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的实例。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可以使用具有各种性质的无机微粒,制造具有各种无机功能性质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当然,作为对象物体可以选择必须带有功能性层的各种物质和必须带有功能性层且进行不刺眼处理的各种物质。因此,上述实施例没有在所有方面进行示例,不能限定地进行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均等范围的所有变化,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通过涂覆、压缩的简单操作,能够得到具有优良性能的功能性层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带有上述功能性层的物体和制造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特别是本发明在使板材那样缺少柔性的物体上带有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的场合有利。
根据本发明,通过涂覆、压缩的简单操作,能够得到使对象物体带有优良性能的功能性层且同时可以进行不刺眼处理的复制用功能性薄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带有上述功能性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本发明在使板材那样缺少柔性的物体上带有均匀厚度的功能性层且同时进行不刺眼处理的场合有利。
根据本发明,提供作为功能性薄膜用的粘接剂的合适的粘接剂组合物。而且,提供具有由上述粘接剂组合物形成的粘接剂层的功能性薄膜。
Claims (24)
1、一种功能性薄膜,在支撑体上至少具有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功能性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功能性层为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层,在上述可剥离的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述可剥离的层可以与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同时由上述支撑体剥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剥离的层包括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剥离的层包括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的硬膜层和在上述硬膜层上形成的上述树脂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底层,在上述底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可由上述底层剥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层为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体的上述功能性层侧的面进行了不刺眼处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可由上述支撑体剥离的层,在上述可剥离的层上形成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述可剥离的层可以与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同时由上述支撑体剥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剥离的层包括以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剥离的层包括在上述支撑体上形成的硬膜层和在上述硬膜层上形成的上述树脂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通过压缩功能性微粒含有层得到,所述功能性微粒含有层通过将分散了功能性微粒的液体涂覆在支撑体或树脂层上,干燥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通过用44N/mm2以上的压缩力压缩得到。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为透明导电层。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功能性微粒的压缩层上形成粘接剂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剂层由以重量比率P/M=8/2~2/8含有玻璃化温度Tg为30℃以上的高分子树脂成分(P)和固化性低分子成分(M)的粘接剂组合物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粘接剂组合物中,高分子树脂成分(P)在常温下为固体,固化性低分子成分(M)常温下为液体。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粘接剂组合物中,高分子树脂成分(P)为丙烯酸类树脂,固化性低分子成分(M)为丙烯酸类单体。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剂组合物中还含有光聚合引发剂。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功能性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剂组合物通过光照射固化。
20、一种物体,带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物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功能性层面露出。
22、一种物体,带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含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的可剥离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
23、一种制造带有功能性层的物体的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通过上述功能性薄膜的粘接剂层和/或应该带有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上设置的粘接剂层,由支撑体复制到上述对象物体上。
24、一种制造带有功能性层且进行了不刺眼处理的物体的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7所述的包含功能性薄膜的功能性层的可剥离层由支撑体复制到应该带有功能性层的对象物体上,使由支撑体剥离的面成为外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49051/00 | 2000-05-19 | ||
JP2000148827 | 2000-05-19 | ||
JP2000149051 | 2000-05-19 | ||
JP148826/00 | 2000-05-19 | ||
JP148827/2000 | 2000-05-19 | ||
JP148826/2000 | 2000-05-19 | ||
JP149051/2000 | 2000-05-19 | ||
JP148827/00 | 2000-05-19 | ||
JP2000148826 | 2000-05-19 | ||
JP2001013587 | 2001-01-22 | ||
JP013587/2001 | 2001-01-22 | ||
JP013587/01 | 2001-01-22 | ||
JP082787/2001 | 2001-03-22 | ||
JP082787/01 | 2001-03-22 | ||
JP2001082787 | 2001-03-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80850A true CN1380850A (zh) | 2002-11-20 |
CN1152778C CN1152778C (zh) | 2004-06-09 |
Family
ID=27531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80135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2778C (zh) | 2000-05-19 | 2001-05-16 | 具有功能性层的功能性薄膜及带有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020086138A1 (zh) |
EP (2) | EP1225034A4 (zh) |
KR (1) | KR100791725B1 (zh) |
CN (1) | CN1152778C (zh) |
TW (1) | TWI301798B (zh) |
WO (1) | WO2001087590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4622C (zh) * | 2003-04-02 | 2008-04-30 | Tdk株式会社 | 剥离膜及其制造方法 |
CN1628966B (zh) * | 2003-12-17 | 2011-06-15 | Tdk株式会社 | 转移功能薄膜、功能层形成方法和施用了功能层的物品 |
CN106647137A (zh) * | 2016-10-18 | 2017-05-10 | 孙绪刚 | Pet贴膜型透明防紫外线投影屏及其生产方法 |
CN109890516A (zh) * | 2016-08-15 | 2019-06-14 |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 肋条用转印片、肋条用转印片的制造方法、肋条成形方法及转印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32130A (ja) * | 2000-05-19 | 2001-11-30 | Tdk Corp | 機能性膜 |
JP5007777B2 (ja) * | 2000-05-21 | 2012-08-22 | Tdk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積層体 |
US6718673B2 (en) * | 2001-06-29 | 2004-04-13 | Raypress Corporation | Clean release magnet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WO2004009352A1 (ja) * | 2002-07-24 | 2004-01-29 | Tdk Corporation | 機能性層を有する転写用機能性フィルム、その機能性層が付与された物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004886B2 (ja) * | 2002-07-31 | 2007-11-07 | Tdk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反射防止処理された物体 |
JP2004202816A (ja) * | 2002-12-25 | 2004-07-22 | Honda Motor Co Ltd | 塗装代替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貼合方法 |
US20040144479A1 (en) * | 2003-01-23 | 2004-07-29 | Peter Cueli | Preparation of novel physical transfer elements such as hot stamping foil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in producing chemically resistant bonds |
WO2004070737A1 (ja) * | 2003-02-03 | 2004-08-19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透明導電板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JP4497345B2 (ja) * | 2003-02-12 | 2010-07-0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振動子の支持構造及び該支持構造の製造方法 |
US7609382B2 (en) * | 2003-05-23 | 2009-10-27 |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entangled photons |
US7539308B2 (en) * | 2003-05-23 | 2009-05-26 |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 Quantum steganography |
JP4635421B2 (ja) | 2003-09-02 | 2011-02-23 | Tdk株式会社 | 転写用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膜の形成方法 |
US7304314B2 (en) * | 2003-11-26 | 2007-12-04 |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 Quantum cross-ambiguity function generator |
WO2005060139A2 (en) * | 2003-12-17 | 2005-06-30 |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 Secur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using entangled photons |
US7205028B2 (en) * | 2003-12-24 | 2007-04-17 | Tdk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producing functional film |
US20050153107A1 (en) * | 2004-01-12 | 2005-07-14 | Tdk Corporation | Substrate having functional layer pattern formed thereon and method of forming functional layer pattern |
US7292342B2 (en) * | 2004-01-30 | 2007-11-06 |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 Entangled photon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
US7362420B2 (en) * | 2004-03-24 | 2008-04-22 |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 Entangled-photons range finding system and method |
US7408637B2 (en) * | 2004-03-24 | 2008-08-05 |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 Entangled photon spectroscopy for stand-off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
EP1589548A1 (en) | 2004-04-23 | 2005-10-26 | Sony Deutschland GmbH | A method of producing a porous semiconductor film on a substrate |
EP1741224B1 (en) * | 2004-05-03 | 2008-12-10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reproducible session keys |
EP1634929A1 (en) * | 2004-09-13 | 2006-03-15 | DSM IP Assets B.V. | Objet comprising a non-insulative coating |
US7695805B2 (en) * | 2004-11-30 | 2010-04-13 | Tdk Corporation | Transparent conductor |
JP4849067B2 (ja) * | 2005-06-02 | 2011-12-28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電磁波遮蔽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194544B (zh) * | 2005-06-02 | 2010-07-14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电磁波屏蔽性光透过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
US7706694B2 (en) * | 2005-07-25 | 2010-04-27 |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 Processor for entangled complex signals |
JP4677857B2 (ja) * | 2005-08-23 | 2011-04-27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楽器用部材または楽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4867418B2 (ja) * | 2006-03-22 | 2012-02-01 | Tdk株式会社 | 転写用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層が付与された物体 |
US7997889B2 (en) * | 2006-05-26 | 2011-08-16 | Richie Johnson | Method for making hard mold |
US20070291811A1 (en) * | 2006-05-26 | 2007-12-20 | Conti Ralph S | Entangled Photon Source |
WO2009082040A1 (en) * | 2007-12-20 | 2009-07-02 | Lg Chem, Ltd. | Transfer sheet comprising a fluororesin layer containing reflective particles,and exterior laminate sheet comprising a fluororesin layer containing reflective 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5644072B2 (ja) * | 2009-08-10 | 2014-12-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転写媒体製造方法、転写方法、転写媒体製造装置、及び転写装置 |
JP5346969B2 (ja) * | 2011-03-04 | 2013-11-2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TWI468103B (zh) * | 2011-07-01 | 2015-01-01 | Sen Tien Printing Factory Co Ltd | 具抗電磁波層之防護薄膜及其製作方法 |
TWI464055B (zh) * | 2011-11-07 | 2014-12-11 | Creating Nano Technologies Inc | 薄膜之製造方法 |
AU2013293087B2 (en) | 2012-07-24 | 2017-08-31 | Pharmacyclics Llc |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inhibitors of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
KR102070207B1 (ko) * | 2013-03-05 | 2020-01-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도성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DE102013226213A1 (de) * | 2013-12-17 | 2015-06-18 | Homag Holzbearbeitungssysteme Gmbh | Mehrschicht-Beschichtungsmaterial sowie Beschichtungsverfahren |
CN111562636B (zh) * | 2020-04-14 | 2021-11-02 | 浙江永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热粘合型光学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96128A (zh) | 1973-12-24 | 1975-07-31 | ||
JPS5512107B2 (zh) | 1974-05-02 | 1980-03-29 | ||
JPS5512107A (en) | 1978-07-10 | 1980-01-28 | Toray Ind Inc | Matte coating composition |
SE430102B (sv) | 1981-10-08 | 1983-10-17 | Saab Scania Ab | Sett och anordning for styrning av en aerodynamisk kropp med skrovfast malsokare |
JPH0642004B2 (ja) | 1982-12-23 | 1994-06-01 | 東レ株式会社 | 眩光防止性合成樹脂光透過体 |
JPS59177813A (ja) * | 1983-03-28 | 1984-10-08 | 筒中プラスチツク工業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性塗膜の形成方法 |
US4775439A (en) * | 1983-07-25 | 1988-10-04 | Amoco Corporation | Method of making high metal content circuit patterns on plastic boards |
JPS60231396A (ja) | 1984-05-01 | 1985-11-16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半導体層を有する積層体 |
JPS60233895A (ja) | 1984-05-02 | 1985-11-20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導電層被覆体及びその製造法 |
JPH02106097A (ja) | 1988-10-15 | 1990-04-18 | Hitake Seiko Kk | 電磁波防止薄膜の形成方法 |
US5411792A (en) | 1992-02-27 | 1995-05-02 |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ubstrate |
US5747152A (en) * | 1993-12-02 | 1998-05-05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Transparent functional membrane containing functional ultrafine particles, transparent functional film,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US5795527A (en) * | 1994-04-29 | 1998-08-18 | Nissha Printing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ecorated article using a transfer material |
JPH08187997A (ja) | 1995-01-12 | 1996-07-23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転写シート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て形成した防眩性ディスプレイケース |
JP3473146B2 (ja) | 1995-01-26 | 2003-12-02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導電膜形成用組成物と透明導電膜被覆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 |
JPH09109259A (ja) | 1995-10-18 | 1997-04-28 | Sekisui Chem Co Ltd | 帯電防止透明プラスチックプレートもしくは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H11203942A (ja) * | 1998-01-12 | 1999-07-30 | Kuraray Co Ltd | 透明帯電防止樹脂板 |
JP2000109341A (ja) * | 1998-10-01 | 2000-04-18 | Jsr Corp | 無機粒子含有組成物、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WO2001047709A1 (fr) * | 1999-12-28 | 2001-07-05 | Tdk Corporation | Film fonctionnel et son procede de preparation |
US6605341B2 (en) * | 2000-05-19 | 2003-08-12 | Tdk Corporation | Functional film having specific surface dispersion ratio |
-
2001
- 2001-05-16 KR KR1020027000691A patent/KR10079172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5-16 WO PCT/JP2001/004092 patent/WO200108759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1-05-16 EP EP01932095A patent/EP122503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5-16 CN CNB018013546A patent/CN115277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5-16 EP EP20120187204 patent/EP2567811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5-17 TW TW90111811A patent/TWI30179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5-17 US US09/858,504 patent/US2002008613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
- 2003-05-27 US US10/445,062 patent/US679721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4622C (zh) * | 2003-04-02 | 2008-04-30 | Tdk株式会社 | 剥离膜及其制造方法 |
CN1628966B (zh) * | 2003-12-17 | 2011-06-15 | Tdk株式会社 | 转移功能薄膜、功能层形成方法和施用了功能层的物品 |
CN109890516A (zh) * | 2016-08-15 | 2019-06-14 |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 肋条用转印片、肋条用转印片的制造方法、肋条成形方法及转印片 |
CN109890516B (zh) * | 2016-08-15 | 2021-11-05 |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 肋条用转印片、肋条用转印片的制造方法及肋条成形方法 |
CN106647137A (zh) * | 2016-10-18 | 2017-05-10 | 孙绪刚 | Pet贴膜型透明防紫外线投影屏及其生产方法 |
CN106647137B (zh) * | 2016-10-18 | 2018-08-24 | 上海蓝眸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 Pet贴膜型透明防紫外线投影屏及其生产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791725B1 (ko) | 2008-01-03 |
CN1152778C (zh) | 2004-06-09 |
TWI301798B (en) | 2008-10-11 |
KR20020016902A (ko) | 2002-03-06 |
EP1225034A1 (en) | 2002-07-24 |
WO2001087590A1 (fr) | 2001-11-22 |
US6797210B2 (en) | 2004-09-28 |
US20020086138A1 (en) | 2002-07-04 |
EP2567811A1 (en) | 2013-03-13 |
US20030180521A1 (en) | 2003-09-25 |
EP1225034A4 (en) | 2010-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2778C (zh) | 具有功能性层的功能性薄膜及带有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 |
CN1509231A (zh) | 透明导电性叠层体及使用该叠层体的透明触摸面板 | |
CN1668462A (zh) | 具有功能性层的转印用功能性膜、付与该功能性层的物体 | |
CN1206096C (zh) | 抗静电性硬质涂层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 |
CN1340001A (zh) | 功能性膜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00902C (zh) | 透明涂膜基片、形成透明膜用的涂液及显示装置 | |
CN1301510C (zh) | 透明导电性薄膜、其制造方法以及触摸面板 | |
CN1255716C (zh) | 触摸屏 | |
CN1462237A (zh) | 层合体及使用该层合体的显示装置 | |
CN1191200C (zh) | 基于氧化钽的无机聚合材料、其制法及含有基的光学材料 | |
CN1397057A (zh) | 显示器用滤光片、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474788A (zh) | 光学活性膜复合材料 | |
CN1296924C (zh) | 以硫化锌作为主成分的溅射靶、使用所述靶形成有以硫化锌作为主成分的相变型光盘保护膜的光记录介质、以及所述溅射靶的制造方法 | |
CN1491363A (zh) | 显示装置以及防反射基体 | |
CN1327597A (zh) | 透明导电叠层板和使用这种板的触摸屏 | |
CN1463367A (zh) | 防反射薄膜以及带防反射层塑料基片 | |
CN1653561A (zh) | 透明导电层合薄膜、含透明导电层合薄膜的接触面板以及透明导电层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 |
CN1193242C (zh) | 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的滤光片 | |
CN1331729A (zh) | 有机-无机复合级配材料,及其生产方法和其用途 | |
CN1578727A (zh) | 制备光致变色层压产品的方法 | |
CN1422307A (zh) | 抗静电硬涂层用组合物、抗静电硬涂层、其制造方法及抗静电硬涂层层压体膜 | |
CN1271420A (zh) | 改进的防反射复合材料 | |
CN1904646A (zh) | 显示器用表面材料和具有该表面材料的显示器 | |
CN1833013A (zh) | 透明凝胶胶粘剂、透明凝胶胶粘片和显示器用滤光片 | |
CN1628966A (zh) | 转移功能薄膜、功能层形成方法和施用了功能层的物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609 Termination date: 20140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