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综合治疗各类炎症,疮疡,乳房疾病,肿瘤,瘿和皮肤病中功效单一,针对性强,疗效不显著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消炎解毒的药物点舌丸。
本发明是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消炎解毒的药物点舌丸,它是由下列中草药物按重量比配制而成:
西红花10~14份 红花126~146份 雄黄190~210份
蟾酥60~70份 乳香110~130份 没药110~130份
血竭35~45份 沉香70~90份 硼砂70~90份
蒲公英230~250份 大黄110~130份 葶苈子35~45份
穿山甲150~170份 牛黄3~5份 麝香3~5份
珍珠1~3份 熊胆1~3份 蜈蚣6.5~8.5份
金银花150~170份 朱砂310~330份 冰片35~45份
西红花(又名藏红花),味辛、甘、苦,性温。是常用的活血化淤药物。本品能入心经兼入费经,对于血淤气滞或气血不通引起的无名肿毒有很好的疗效,妇科使用西红花尤多,使用于血淤经闭,或月经量少,行经有血块,经期后延等症状。
珍珠是名贵中药,性寒、味甘成;功能有定惊安神、清热益阴,主治心悸不寐,外治目赤,痈疽等症,降心火,清肝热,潜肝阳,安心神。
血竭,性平、味甘咸,功能为行淤止血,敛疮生肌,内服主治跌打损伤、胸腹淤痛,外用疮伤不敛等症。
蟾酥,性温、味甘辛,功能解毒消肿,主治痈毒疔疮、咽喉肿痛等症。
麝香,味辛,性温,功能为开心窍,通经络,通行十二经上下,内透骨髓,外彻皮毛,善开关利窍,有通经活络,行气止痛,消痈肿,除肿瘤的作用。
蟾酥、乳香、没药、穿山甲需经过炮制,降低毒性后才能入药,炮制方法为现行制药行业常规方法。
本发明所述药物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内治以整体观念出发,针对外科疾病的三个过程,即:初起,成脓,溃后,立出消、托、补的综合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本发明所述药物配伍,对症更对因。选用牛黄、蟾酥解毒消肿;麝香,冰片通经络,消痈肿;雄黄解毒化淤;珍珠、朱砂解毒宁心;血竭、乳香、没药等活血止痛;葶苈子为泻肺定喘之关键,与沉香同用,有破坚逐邪之功;硼砂为解毒、清热化痰之药,硼砂的主要成分为四硼酸钠,对皮肤粘膜有收敛保护作用和抑制某些细菌生长的作用;大黄抗菌消炎,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功能。总之诸药合用共凑达到解毒、消肿、止痛之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优选药物组成如下:
西红花12份 红花136份 雄黄200份 蟾酥64份
乳香120份 没药120份 血竭40份 沉香80份
硼砂80份 蒲公英240份 大黄120份 葶苈子40份
穿山甲160份 牛黄4份 麝香4份 珍珠2份
熊胆2份 蜈蚣7.5份 金银花160份 朱砂320份
冰片40份
本发明所述的清热解毒的药物的制备工艺为:按重量准确称取上述各种组份的药材,每种装入一个洁净容器中;按照药材粉碎标准操作规程分别进行粉碎,朱砂、雄黄、珍珠粉碎为极细粉标准,再将除去牛黄、冰片、麝香、熊胆、蟾酥以外的其余十三味药材粉碎成细粉,将上述所有细粉混合后(适当留出部分朱砂细粉供上衣用)再与牛黄、冰片、麝香、熊胆、蟾酥配研,过筛,混合均匀、标准;灭菌并对微生物指标检验;最后制成水丸。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有:清热消炎、凉血排毒、消肿止痛、抑制肿瘤、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主要用于治疗无名肿痛、各种恶疮初起、痈疽、疔疮发背、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吐血衄血、青春发背等各种炎症;对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和肝癌均有显著疗效。
经现代医学实验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一、抗病源微生物,本发明对所述的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甲型链球菌、肺炎及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体现在治疗各类炎症上有较好疗效。
二、增强免疫力及抗肿瘤功效(下为动物实验):
1、动物:选用动物伺育室18-24克昆明种健康小鼠615和675纯系小鼠,雌雄兼用。
2、瘤株:系本室在动物体上长期移植传代的5-180、615和lerus肺癌。
3、药物: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由山西双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环磷酰胺,200MG/支,上海第十二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粉剂,批号830107。
氢化可的松,25MG|/5ML天津人民制药厂生产,批号820815。
4、方法
(一)免疫器官重量测定;分别测定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对正常小鼠、荷瘤小鼠和受环磷酰胺抑制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力。
(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分别测定本发明所述的药物正常小鼠、荷瘤小鼠和受氢化可的松抑制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力。
(三)HC50测定;基本按照徐学英报道的溶血秦测定法测定进行。
实验结果
1、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1.1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实验选用18-22克的昆明小鼠,随机分组,并连续口服投药七天,停药次日处死动物,剖取胸腺和脾脏指数:(结果见表1)
胸腺和脾脏指数=胸腺重和脾脏重(mg)/体重(g)
表1
组别 |
对照组 |
本发明所述药物一 |
本发明所述药物二 |
给药方案g/kg/日*天 |
—— |
1.0×7 |
0.5×7 |
动物数 |
10 |
10 |
10 |
体重(克) |
始 |
21.0 |
19.5 |
20.0 |
末 |
26.6 |
26.8 |
27.9 |
胸腺指数
×±SE |
4.06±0.21 |
6.01±0.35 |
6.80±0.31 |
P值 |
—— |
<0.01 |
<0.01 |
脾脏指数
×±SE |
5.06±0.34 |
6.89±0.32 |
9.31±0.45 |
P值 |
—— |
<0.01 |
<0.01 |
由1表可见,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可明显增加正常小鼠胸腺和脾脏的重量。以0.5/g/kg/日*天的剂量增加动物脾脏重量尤为突出,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1.2对应用环磷酰胺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实验基本同1.1给药。第一天按75mg/kg剂量,连续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天。(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组别 |
对照组 |
本发明所述药物一 |
本发明所述药物二 |
正常对照 |
给药方案g/kg/日×天 |
—— |
1.0×7 |
0.5×7 |
不接种S)-180 |
动物数 |
9 |
10 |
19 |
10 |
体重(克) |
始 |
21.0 |
20.5 |
27.8 |
21.0 |
末 |
24.6 |
26.0 |
27.9 |
26.6 |
胸腺指数
×±SE |
1.68±0.14 |
2.64±0.32 |
3.76±0.38 |
4.06±0.21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脾脏指数
×±SE |
2.78±0.17 |
4.17±0.33 |
4.96±0.50 |
5.06±0.34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表2结果所见,本发明所述的药物0.5g/kg就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的免疫作用。动物免疫器官重量显著回升,已接近正常小鼠脾脏的重量。
1.3对荷瘤小鼠的影响:
常规接种S-180,次日随机分组并连续口服给药七天,停药后处死动物,剖取胸腺和脾脏称重。(结果见表3)
表3对荷瘤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组别 |
对照组 |
本发明所述药物一 |
本发明所述药物二 |
正常对照 |
给药方案g/kg/日×天 |
—— |
1.0×7 |
0.5×7 |
不接种S)-180 |
动物数 |
10 |
10 |
10 |
10 |
体重(克) |
始 |
21.0 |
20.5 |
21.5 |
21.0 |
末 |
25.0 |
26.0 |
28.0 |
26.6 |
胸腺指数
×±SE |
3.84±0.39 |
5.47±0.27 |
6.15±0.31 |
4.06±0.21 |
P值 |
—— |
<0.01 |
<0.01 |
>0.05 |
脾脏指数
×±SE |
6.60±0.50 |
10.02±0.59 |
13.90±0.71 |
5.06±0.34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的药物能显著增强荷瘤动物的免疫器官的重量。其0.5g/kg剂量增加动物脾重为对照组的二倍。
2.对小鼠腹腔巨噬功能的影响
2.1对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选用18~22克昆明种小鼠,随机分组并连续口服给药七天,后处死。每只动物均用2.5ml的Hanks液冲洗腹腔,滴约0.2ml冲洗液于载玻片上,37℃温孵30分钟,用生理盐水冲去滴片上悬浮的未帖壁的细胞。甲醇固定,姬姆萨-瑞氏染液染色。油镜下观察巨噬鸡血球情况并按下式计算吞噬百分率。(结果见表4)
吞噬百分率=(吞噬鸡血球的吞噬细胞数/观察巨噬细胞总数)100%
表4
组别 |
给药方案g/kg/天 |
动物数 |
吞噬百分数×±SE |
P值 |
对照组 |
—— |
10 |
50.0±3.64 |
——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1 |
1.0×7 |
9 |
72.4±2.53 |
<0.01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2 |
0.5×7 |
10 |
87.60±3.48 |
<0.01 |
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的药物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0.5g/kg剂量其吞噬率为8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2对受氢化可的松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实验基本步骤同上,仅于给药的同时按5g/kg剂量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2天。(结果见表5)。
表5
组别 |
给药方案g/kg/天 |
动物数 |
吞噬百分数×±SE |
P值 |
对照组 |
—— |
10 |
50.0±3.64 |
——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一 |
1.0×7 |
9 |
72.4±2.53 |
<0.01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二 |
0.5×7 |
10 |
87.60±3.48 |
<0.01 |
正常对照 |
不注入氢考 |
10 |
50.50±3.64 |
<0.05 |
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氢化可的松抑制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其吞噬百分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
2.3对荷瘤小鼠的巨噬细胞巨噬功能的影响
实验选用18~22克C57纯系小鼠,常规接种Lerus肺癌。次日随机分组并连续口服给药7天,以下步骤同上一实验。(结果见表6)
表6
组别 |
给药方案g/kg/天 |
动物数 |
吞噬百分数×±SE |
P值 |
对照组 |
—— |
10 |
18.50±4.84 |
——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一 |
1.0×7 |
9 |
76.40±1.73 |
<0.001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二 |
0.5×7 |
10 |
87.70±4.05 |
<0.001 |
正常对照 |
不接种瘤株 |
10 |
50.50±3.64 |
<0.01 |
可见当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巨噬功能极度低下时,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就能显著提高其吞噬率,提高幅度达近五倍。
3.对小鼠血清溶血素(HC50)形成的影响
实验选用18~22克615纯系小鼠,雌雄各半。方法基本采用徐学瑛报道的血素测定法。将小鼠随机分组连续口服七天。停药后每鼠同时接受绵羊红细胞0.2ml。免疫一次,四日后眼框取血,分离血清。血清用N5按1∶50稀释后,取1ml,加入0.5mlCRBC及1ml补体,温孵10分钟,冰浴后离心。取上清液1ml,加入3ML都氏试剂,然后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40nm处测定绵羊血球溶血过程中释放的血红蛋白量。按下式求半数溶血值HC50。以此来反映动物体液的免疫情况。(结果见表7)
表7
组别 |
给药方案g/kg/天 |
动物数 |
HC50×±SE |
P值 |
对照组 |
—— |
10 |
9.60±1.84 |
——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一 |
1.0×7 |
10 |
19.19±0.77 |
<0.001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二 |
0.5×7 |
9 |
23.50±0.85 |
<0.001 |
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的药物能显著促进小鼠的抗体生成,其HC50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抗肿瘤作用实验
(一)、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
1、药物与制剂:实验样品为本发明所述的药物。
2、动物:体重18~22克昆明小鼠,雌雄各半。
3、瘤株:系本室在动物身上长期移植传代的小鼠实体型宫颈癌U-14、肉瘤S-180、肉瘤S-37和腹水瘤S-180A及艾氏腹水瘤ECA。
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接种种瘤。接种次日将动物随机分开,并开始给药。给药每天口服本药物混悬液0.5ml/20g体重,对照组给等体积溶媒,每天一次连续7-14天。结果由下表8可见。
表8
瘤株 |
实验次数 |
剂量g/kg/日×天 |
动物数 |
体重(g) |
瘤重(g)或生存天数 |
P埴 |
始 | 末 | 始 | 末 | 白增值 |
平均值±标准值 |
抑制率或生命延长率 |
S-180 |
1 |
-1×10 |
1410 |
1210 |
21.0020.00 |
24.7522.95 |
0.380.30 |
3.17±01.92±0.42 |
-39.43 | <0.01 |
2 |
-1×10 |
1010 |
99 |
19.0020.00 |
27.3326.61 |
0.830.66 |
3.47±02.06±0.42 |
-40.63 | <0.01 |
3 |
-1×10 |
1010 |
89 |
23.0022.00 |
27.8125.56 |
0.480.36 |
2.44±01.10±039 |
-54.92 | <0.01 |
u-14 |
1 |
-1×14 |
1010 |
910 |
20.0021.00 |
25.7226.20 |
0.570.52 |
2.94±01.75±0.41 |
-40.48 | ≤0.01 |
2 |
1-1×14 |
1010 |
810 |
23.0022.00 |
24.8823.20 |
0.190.12 |
3.30±01.92±0.56 |
-41.82 |
<0.05 |
S-37 | |
-1×7 |
1010 |
88 |
23.0022.00 |
25.8125.00 |
0.280.30 |
4.03±02.54±0.66 |
-36.97 |
<0.05 |
EAC | 1 |
-1×1 |
1010 |
109 |
19.5019.00 |
24.8024.35 |
0.530.54 |
12.10±018.10±2.16 |
-39.67 | <0.05 |
2 |
-1×7 |
1010 |
1010 |
20.0019.00 |
25.0324.34 |
0.500.53 |
11.70±014.10±1.18 |
-20.51 | ≥0.05 |
3 |
-1×7 |
1010 |
1010 |
19.5019.00 |
25.6024.31 |
0.610.53 |
12.70±016.70±1.27 |
-31.50 | <0.01 |
S-180A |
1 |
-1×7 |
1010 |
1010 |
20.0022.00 |
24.8025.53 |
0.480.53 |
12.70±016.70±1.61 |
_31.50 |
<0.05 |
2 |
-1×7 |
1010 |
1010 |
19.0025.10 |
24.0325.10 |
0.500.61 |
11.10±013.80±1.89 |
-24.32 | >0.05 |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实体型肿瘤的抑制作用比膜水肿型更为显著。
(二)、预防性给药对小鼠实体型肿瘤的影响,其结果见下表9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预先给药对肿瘤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较接种后连续给药的抑制作用明显。
表9
瘤株 |
剂量mg/kg/日×天 |
动物数 |
体重(g) |
肿瘤重量(g) | P值 |
始 |
末 |
始 末 日增值 |
平均瘤重±标准误 |
抑制率 |
S-180 |
0×7 |
10 |
10 |
19.5 |
28.45 |
1.28 |
2.53±0 | | |
250×7 |
10 |
8 |
20.50 |
27.78 |
1.04 |
1.99±0.36 |
21.34 |
>0.05 |
500×7 |
10 |
9 |
20.50 |
27.03 |
0.93 |
1.60±0.28 |
36.76 |
<0.01 |
0×14 |
10 |
10 |
20.00 |
29.75 |
0.70 |
3.32±0 | | |
250×14 |
10 |
10 |
19.00 |
32.75 |
0.98 |
2.07±0.37 |
37.65 |
<0.01 |
500×14 |
10 |
10 |
20.50 |
28.68 |
0.58 |
1.48±0.30 |
55.42 |
<0.001 |
0×21 |
10 |
10 |
20.00 |
29.51 |
0.45 |
3.12±0 | | |
250×21 |
10 |
10 |
19.00 |
29.38 |
0.49 |
1.71±0.36 |
45.19 |
≤0.001 |
500×21 |
10 |
9 |
19.50 |
30.42 |
0.52 |
1.28±0.36 |
58.97 |
<0.001 |
U-14 |
0×7 |
10 |
10 |
19.50 |
28.78 |
1.33 |
3.79±0 | | |
250×7 |
10 |
10 |
19.50 |
27.50 |
1.14 |
2.02±0.55 |
46.70 |
<0.01 |
500×7 |
10 |
10 |
21.50 |
27.65 |
0.88 |
1.59±0.59 |
58.05 |
<0.01 |
0×14 |
10 |
10 |
18.00 |
33.73 |
1.12 |
3.13±0 | | |
250×14 |
10 |
10 |
19.00 |
32.18 |
0.94 |
1.37±0.45 |
56.23 |
<0.01 |
500×14 |
10 |
10 |
20.00 |
34.35 |
1.03 |
1.48±0.44 |
55.27 |
<0.01 |
0×21 |
10 |
8 |
19.00 |
33.13 |
0.67 |
4.15±0 | | |
250×21 |
10 |
10 |
18.00 |
27.35 |
0.45 |
3.21±0.65 |
22.65 |
>0.05 |
500×21 |
10 |
10 |
20.00 |
26.05 |
0.29 |
2.50±0.62 |
39.76 |
<0.05 |
三、接种后间歇给药对小鼠实体肿瘤的影响
对于S-180和U-14实体肿瘤,于常规接种肿瘤后间歇1、3、7天各给药一次,每次口服250mg和500mg/kg的本发明所述的药物混悬液,各组于给药后21天测定肿瘤抑制率。结果给药各组的瘤重均大于或等于对照组,而且间隔时间越长,肿瘤的生长速率越快,动物的死亡率亦越高,因此接种后间隔给药对小鼠实体型移植肿瘤没有抑制作用。
四、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与丝裂霉素C合用对小鼠实体型肿瘤的影响
同时给小鼠口服250mg和500mg/kg的本发明所述的药物混悬液与腹腔注射1.0mg/kg/日的MMC,观察对S-180和U-14实体型移植性肿瘤的影响,实验表明,两者合用不影响MMC的疗效,而且对MMC的抗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果见下表10
瘤株 |
药物 |
剂量ml/kg/日mg |
给药途径 |
动物数 |
体重(g) |
肿瘤重量(g) |
P值 |
始 |
末 |
始 |
末 |
日增值 |
平均瘤重±标准误 |
抑制率 |
S-180 |
混悬液生理盐水 |
0.5ml×100.9mg |
P.Oi.P |
10 |
9 |
22.0 |
26.8 |
0.48 |
2.54±0 |
|
|
混悬液MMC |
0.5ml×101.0mg |
P.Oi.P |
10 |
10 |
19.0 |
21.3 |
0.23 |
1.76±0.29 |
30.71 |
<0.05 |
梅丹MMC |
250ml×101.0mg |
P.Oi.P |
10 |
10 |
22.0 |
26.2 |
0.43 |
1.48±0.36 |
43.70 |
<0.01 |
梅丹MMC |
500ml×101.0mg |
P.Oi.P |
10 |
10 |
22.0 |
25.3 |
0.33 |
0.97±0.31 |
61.81 |
<0.001 |
u-14 |
混悬液生理盐水 |
0.5ml×100.9mg |
P.Oi.P |
10 |
10 |
21.0 |
25.4 |
0.44 |
1.68±0 |
|
|
混悬液MMC |
0.5ml×101.0mg |
P.Oi.P |
10 |
9 |
19.0 |
21.4 |
0.24 |
1.04±0.30 |
38.10 |
<0.05 |
梅丹MMC |
250ml×101.0mg |
P.Oi.P |
10 |
10 |
19.0 |
21.4 |
0.24 |
0.95±0.35 |
43.45 |
≤0.05 |
梅丹MMC |
500ml×101.0mg |
P.Oi.P |
10 |
9 |
20.0 |
22.6 |
0.26 |
0.70±0.27 |
58.33 |
<0.01 |
五、毒性实验
1、急性毒性实验:用18~22克的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共分五组,每组10只,一次口服给药,观察72小时,由各组死亡率按寇氏法求得半数致死量为2.475±0.26g/kg。
2、亚急性毒性实验:选用体重160±10g,健康大鼠,雌雄各半,分四组。每组5只,分别每天口服本发明所述的药物混悬液200mg/kg、300mg/kg、500mg/kg,对照组给等体积溶媒,连续给药14天,结果发现,给药组动物增长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本药物毒性低,安全系数大。
本发明在临床治疗上取得显著的疗效,经临床200例患者使用,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统计结果见下表11
|
各类炎症患者 |
各类肿瘤患者 |
各类皮肤病患者 |
好转 |
80 |
35 |
10 |
治愈 |
35 |
20 |
10 |
无效 |
5 |
5 |
0 |
总计 |
120 |
60 |
20 |
有效率 |
95% |
97% |
100% |
典型病例:
1,杨XX,男,35岁,右腋下淋巴结发炎,服用本药物五天后见效,两周后痊愈。
2,李XX,男,50岁,患口疽,用连霉素长期治疗无明显效果,使用本药物一周后治愈。
3,郭XX,女,55岁,患乳腺炎,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但有不能手术,在服用本药物一个月后,基本痊愈。
4,刘XX,男,30岁,胳膊上长出米粒状的白色泡,疼痛难忍,在内服用和外敷用一周后,症状消失。
5,张XX,男,46岁,患突患痣疮,多处治疗效果差,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在连续使用本药物两个月后明显好转。
6、柴XX,女,32岁,肩部长出泡,经诊断为纤维瘤,经手术取出后又复发,在服用本药物后泡消失。
7,王XX,女,56岁,患有子宫肌瘤1×1.5cm,服用本药物一月后复查,子宫肌瘤消失,再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