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5308A -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95308A CN1295308A CN00132802.6A CN00132802A CN1295308A CN 1295308 A CN1295308 A CN 1295308A CN 00132802 A CN00132802 A CN 00132802A CN 1295308 A CN1295308 A CN 12953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centration
- revisal
- mentioned
- image
- characteri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7—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存储使计算机实行上述图像处理方法程序的可由计算机读取的记录媒体。根据用户操作分别独立控制由输入浓度补正部103实行的输入浓度补正、由浓度补正部106实行的浓度补正以及在写入控制方框110的写入浓度补正。能有效进行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以及写入浓度补正。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存储使计算机实行上述图像处理方法程序的可由计算机读取的记录媒体,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通过扫描器等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再通过打印机等写入部将该读取的图像数据打印在记录纸上。本发明尤其涉及能有效地进行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及写入浓度补正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记录媒体。
以往,象复印机、扫描器及传真机等设有图像读取部的装置,以及象打印机等设有印刷部的装置得到普及,近年,还出现了将复印、扫描、传真、打印等复合化的复合机。
在这些图像处理装置中,采用各种浓度变换方式,具体地说,有扩展图像读取部所读取的图像信号电平、对依存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进行补正的输入浓度补正技术(以下简记为“输入浓度补正”),与用户的浓度等级操作连动使印刷浓度变浓或变淡的在电气区域的浓度补正技术(以下简记为“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以及在印刷部调整元件的补正技术(以下简记为“写入浓度补正”)。
例如,在特开平9—224155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图像处理装置:设有浓度变换装置,分别通过不同的变换方式将图像数据浓度变换成数字信号,根据图像数据的浓度分布范围的检测结果变换上述浓度变换装置。
该先有技术是能容易地与例如原稿基底浓的原稿、文字淡的原稿、在绘图用纸上有图线、照片、图等各种特征的原稿对应的技术,其与上述输入浓度补正相对应。上述“输入浓度补正”和“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通常成为一体化,而“写入浓度补正”并不根据用户操作进行。
但是,这些先有技术不过是图像输入部的输入浓度补正,并不是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或在印刷部的写入浓度补正,因此,使用上述先有技术并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图像输出。
例如,在采用该先有技术的复合机中,当不进行复印动作而进行打印动作场合,不通过图像读取部的图像数据在印刷部进行印刷,所以,在图像读取部不进行输入浓度补正。另外,上述复合机进行复印动作场合,即使通过输入浓度补正除去基底污脏,还存在印刷部因发光特性等原因输出图像发生问题的可能性。
因此,在印刷机、复印机、扫描器、传真机、复合机中,怎样有效进行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及写入浓度补正,换句话说,怎样使浓度补正最优化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有效进行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及写入浓度补正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存储使计算机实行上述图像处理方法程序的可由计算机读取的记录媒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通过写入部将该读取的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设有:
第1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第3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装置,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第2浓度补正装置、第3浓度补正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控制装置设有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的切换装置、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的数据补正装置及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的点补正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对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浓度补正;其特征在于,设有:
第1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控制装置,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和第2浓度补正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控制装置设有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的切换装置以及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的数据补正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写入部将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设有:
第3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装置,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3浓度补正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控制装置设有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的点补正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切换装置设有选择装置,根据所定阈值分割低浓度部、高浓度部及中间区域,分别独立设定补正系数,选择浓度范围的选择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数据补正装置任意设定与上述图像数据不同的信号,加法运算或减法运算后,进行灰度再现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点补正装置根据像素配置二维地进行邻接像素的数据补正。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进一步设有选择画质处理种类的画质选择装置,上述控制装置根据上述画质选择装置所选择的画质处理种类,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第2浓度补正装置和/或第3浓度补正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画质选择装置设有将处理内容的设定组合化的组合化装置,以及任意分配上述被组合化的设定程序的分配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选择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画质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画质特性变更为任意补正值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画质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图像读取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图像读取特性变更为任意补正值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图像读取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像素形成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像素形成特性变更为任意补正值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像素形成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画质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画质特性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画质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图像读取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图像读取特性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图像读取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像素形成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像素形成特性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像素形成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通过写入部将该读取的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第1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第3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工序,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工序、第2浓度补正工序、第3浓度补正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控制工序包括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的切换工序、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的数据补正工序及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的点补正工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对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浓度补正;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第1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控制工序,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工序和第2浓度补正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控制工序设有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的切换工序以及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的数据补正工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写入部将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第3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工序,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3浓度补正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控制工序设有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的点补正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切换工序包括选择工序,根据所定阈值分割低浓度部、高浓度部及中间区域,分别独立设定补正系数,选择浓度范围的选择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数据补正工序任意设定与上述图像数据不同的信号,加法运算或减法运算后,进行灰度再现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点补正工序根据像素配置二维地进行邻接像素的数据补正。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选择画质处理种类的画质选择工序,上述控制工序根据上述画质选择工序所选择的画质处理种类,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工序、第2浓度补正工序和/或第3浓度补正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画质选择工序包括将处理内容的设定组合化的组合化装置,以及任意分配上述被组合化的设定程序的分配工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记录媒体,可由计算机读取;其特征在于,该记录媒体存储使上述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由计算机实行的程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通过写入部将该读取的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设有:
第1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第3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装置,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第2浓度补正装置、第3浓度补正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分别独立控制依存于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补正及依存于写入部的浓度特性补正,能有效地进行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及写入浓度补正。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根据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及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所以,在从低浓度部到高浓度部广范围能再现灰度。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分别独立控制依存于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补正及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补正,能有效地进行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根据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所以,在从低浓度部到高浓度部广范围能再现灰度。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对依存于写入部的浓度特性进行补正,因此,能有效进行写入浓度补正。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因此,能按灰度再现清晰的文字和图像。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根据所定阈值分割低浓度部、高浓度部及中间区域,分别独立设定补正系数,选择浓度范围的选择信号,因此,能使低浓度的文字图像和高浓度的实心图像等特征量各异的图像数据成为均一的输出图像。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任意设定与上述图像数据不同的信号,经加法运算或减法运算后,进行灰度再现处理,因此,能改善低浓度部的均一图像的连续性。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根据像素配置二维地进行邻接像素的数据补正,因此,能考虑写入部的特性,电气信号忠实地得到再现,对点进行形状补正。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根据画质选择装置所选择的画质处理种类,独立控制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第2浓度补正装置和/或第3浓度补正装置,因此,仅通过选择画质就能进行各种浓度补正。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将处理内容的设定组合化,并任意分配上述被组合化的设定程序,因此,对于操作者来说,能以简单操作再现所希望的画质。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选择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进行画质特性补正,将画质特性变更为任意的补正值,保存变更的画质特性补正值,因此,用户能选择必要模式,或将其作为补正的基准使用,大大提高了操作性。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选择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进行图像读取特性补正,将图像读取特性变更为任意值,保存变更的图像读取特性补正值,因此,用户能选择必要模式,或将其作为补正的基准使用,大大提高了操作性。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进行像素形成特性补正,将像素形成特性变更为任意补正值,且保存上述变更的像素形成特性补正值,因此,用户能选择必要模式,或将其作为补正的基准使用,大大提高了操作性。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进行画质特性补正,将上述画质特性的补正值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且保存上述变更的画质特性补正值,因此,用户能选择必要模式,或将其作为补正的基准使用,尤其当需要变更设定内容时进行补正场合,通过对现在设定值进行增减实行调整,大大提高了操作性。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进行图像读取特性补正,将上述图像读取特性的补正值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且保存上述变更的图像读取特性补正值,因此,用户能选择必要模式,或将其作为补正的基准使用,尤其当需要变更设定内容时进行补正场合,通过对现在设定值进行增减实行调整,大大提高了操作性。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进行像素形成特性补正,将上述像素形成特性的补正值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且保存上述变更的像素形成特性补正值,因此,用户能选择必要模式,或将其作为补正的基准使用,尤其当需要变更设定内容时进行补正场合,通过对现在设定值进行增减实行调整,大大提高了操作性。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系统及记录媒体,涉及本发明方法的程序存储在记录媒体上,可由机械读取,由计算机实行本发明方法的动作。
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复合机构成方框图;
图2是用于说明扫描器γ补正、所读取原稿的浓度补正的图;
图3是从图1所示的CPU向RAM的存取及参照图线的切换图;
图4是图1所示浓度补正部106和灰度处理部107的细部构成方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以地址空间8位构成图4所示RAM场合的双值振动矩阵的下载使用状况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将图4所示RAM作为多值振动矩阵用进行存取场合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双值及多值误差扩散处理的图;
图8是表示用于数量化的阈值切换(变动阈值、固定阈值)的图;
图9表示图1所示空间滤波处理部的构成图;
图10是关于MTF补正的浓度数据的切换控制说明图;
图11表示阈值设定构成;
图12表示检测孤立点构成;
图13表示检测孤立点的补正处理的构成;
图14表示视频流程构成图;
图15是视频控制系统图;
图16表示应用输入构成;
图17表示应用输出构成;
图18表示写入系输出的构成;
图19是数据结构图;
图20表示平滑机能构成;
图21表示写入控制部构成;
图22表示存储器组件构成;
图23表示浓度变换图线一例;
图24表示集中机能一例;
图25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设于操作部的操作画面一例;
图26是用于说明根据操作部的操作画面进行浓度补正的图;
图27表示第三实施例的设于操作部的操作画面一例;
图28表示第三实施例的设于操作部的操作画面一例;
图29表示第四实施例的设于操作部的操作画面一例;
图30表示第四实施例的设于操作部的操作画面一例;
图31表示第四实施例的设于操作部的操作画面一例;
图32表示第五实施例的扫描器构成方框图;
图33表示第六实施例的系统构成方框图。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存储使计算机实行上述图像处理方法程序的可由计算机读取的记录媒体的较佳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到第四实施例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复合机场合,第五实施例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扫描器场合,第六实施例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图像处理系统场合。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复合机构成方框图,复合机100分别独立控制依存于图像读取的浓度特性补正(输入浓度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以及依存于写入部的浓度特性的补正(写入浓度补正),能进行最适浓度补正。
也就是说,在以往复合机中,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通常实行一体化处理,而在本实施例的复合机中,能分别独立操作控制上述浓度补正。另外,在以往复合机中,用户独立控制写入浓度补正,而在本实施例的复合机中,用户能积极变更上述写入浓度补正。
因此,能例如一边除去原稿基底污脏,一边设定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所希望浓度的图像,形成根据原稿种类的清晰图像。
如图1所示,该复合机100由原稿读取部101、明暗补正部102、输入浓度补正部103、主扫描电变倍部104、空间滤波处理部105、浓度补正部106、灰度等级处理部107、矩阵RAM108、视频通道控制部109、写入控制块110、写入部111、外部应用112、外部应用接口(I/F)113、存储器接口(I/F)114、存储器控制部115、印刷用页存储器116、RAM117、ROM108、CPU119、操作部120、系统母线121构成。
原稿读取部101是扫描器,其以光学方式读取载置在没有图示的原稿台上的原稿,具体地说,将原稿浓度作为光源的反射光读取,通过CCD等摄像元件将所读取信号变换成电气信号,同时将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
明暗补正部102是补正包含在变换后的作为数字信号的电气信号中的光源和光学系的浓度不匀的处理部,具体地说,在读取原稿时,先读取作为浓度基准的白板,将该读取信号存储在存储器中,对主扫描方向的各读取位置以点为单位在基准数据与读取数据之间进行补正。
输入浓度补正部103是进行依存于原稿读取部101的浓度特性补正(输入浓度补正)的处理部,将与反射率有关的线性特性的明暗补正后的数字信号变换成与原稿浓度有关的线性特性。
具体地说,预先测定原稿读取部101(扫描器)的读取特性,将其逆特性的变换图线下载到RAM117中,输入浓度补正部103根据γ补正变换成线性特性。在该输入浓度补正部103,除了浓度线性变换之外,还进行提高低浓度部或与此相反使电平降低那样的补正,以提高补正效果。
主扫描电变倍部104处理主扫描方向的电变倍,在CCD将所读取的一线线扩大、缩小。具体地说,通过使用卷积法,在保持读取光学系的调制传递特性(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以下简记为MTF)状态下进行变倍处理,维持图像数据的分辨率。关于副扫描方向通过机械控制进行变倍处理。
空间滤波处理部105是通过浓度适应处理部105a和孤立点检测/补正处理部105b用于灰度等级处理的前处理及提取特征量的处理部,具有MTF的补正机能、平滑处理机能、检测边缘线机能、变动阈值设定机能。从该空间滤波处理部105输出经滤波处理的图像数据,以及根据周边条件计算的用于双值化的变动阈值。
浓度补正部106是对于从空间滤波处理部105输出的图像数据及变动阈值分别连动进行浓度补正的处理部,对所读取原稿进行浓度补正,以及进行与浓度等级对应的再生浓度的变换。
在该浓度补正部106,能下载RAM117内任意的变换数据,具体地说,虽然原则上下载图像数据及变动阈值用的同一数据,但是,也可以为了改变灰度特性下载不同数据。
灰度等级处理部107是将一像素的浓度数据变换成面积灰度、变换成写入系特性的处理部,通过单纯多值化、双值化、振动处理(DitherTechnique)、误差扩散处理、位相控制等形成。往面积灰度的变换成为在某区域内使数量化阈值分散,该阈值的分散将任意值下载到矩阵RAM108中,根据处理模式切换RAM存取装置,选择适当的数量化。
写入控制块110是将线图的边缘补正作为平滑处理的处理方框,由像素补正部110a、浓度变换部110b及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Modulation,以下简记为PWM)部110c构成。
像素补正部110a和浓度变换部110b是在PWM调制处理前为了提高点的再现特性、考虑图像形成处理的电信号的上升特性的浓度变换处理。
PWM调制部110c是用于激光写入的脉冲宽度调制处理部,具体地说,通过与PWM调制连动,在灰度处理部107进行位相控制,由像素补正部110a在平滑处理中进行位相控制,平滑地进行点的集中和分散,再现灰度等级。
写入部111是通过感光体上激光成像、转印、定影处理使图像再现在转印纸上的处理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激光打印作为写入系,当使用喷射式等显影方式场合,PWM调制部110c及写入部111的构成不同。但是,为了点再现的平滑控制和浓度变换控制相同。
在此,在该复合机中,将通过输入浓度补正部103对所读取原稿的浓度补正、通过浓度补正部106的浓度补正、通过灰度等级处理部107的灰度处理设定、写入控制方框的浓度变换设定为可从操作部120独立进行控制。
具体地说,能根据图案为主体的原稿、文字为主体的原稿等原稿类别在操作部120选择处理模式,另外,能根据淡原稿、浓原稿等原稿浓度设定变更浓度补正参数。实际的系统控制通过CPU119、系统母线121将操作部120的操作模式存储在RAM117,将该RANM117的存储内容设定在各机能部。
视频通道控制部109是控制各图像信号流通通道的机构,物理结构是将汇总成一的通道进行逻辑分割实行控制。具体地说,在该视频通道控制部109控制作为所读取图像的扫描系信号控制,CCD读取后,A/D变换电平为8位场合,保持位宽控制通道。
该视频通道控制部109通过外部应用接口(I/F)113控制通向作为外部应用112的扫描应用的通道。
另外,该视频通道控制部109控制画质处理后的数据通道,在上述画质处理中,控制变换成双值/多值若干位宽度,以适应母线宽度。也控制外部应用112的输入输出信号,但传真送受信或从计算机的印刷输出要求以双值图像构成。
视频通道控制部109通过进行压缩或伸展的存储器接口(I/F)114和存储器控制部115控制往印刷用页存储器116存储数据或读取数据。这时,以与写入特性一致的位结构转送数据。
外部应用接口(I/F)113控制与外部连接的外部应用(应用组件)的接口信号,对来自传真机、计算机的印刷要求、扫描器的图像输出要求或对计算机输出的传真送信进行通道控制。
下面,说明图1所示的扫描γ补正及所读取原稿的浓度补正。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扫描γ补正及所读取原稿的浓度补正的图,其中,图2A表示扫描γ补正,图2B表示所读取原稿的浓度补正的变换图线。
图2A的浓度特性201表示对原稿浓度进行明暗补正后的图像数据的变换特性,由该图可知,不呈线性。该浓度特性201在低浓度部急剧上升,在高浓度部电信号呈上饱和,成为一般的指数(γ)特性。
为了将其变换成浓度线性信号,在图中乘以用曲线202表示的指数(1/γ)的变换特性,将信号作浓度线性空间变换。这样,浓度信号的动态范围增加。
另外,考虑γ特性对写入系处理的影响,为了实施浓度变更,将图2B所示变换图线下载到RAM117中,乘以特性值。具体地说,将该变换表作为查阅图线,一边参照数据一边进行置换。
如图2B所示,从往上凸的曲线203到往下凸的曲线204,准备了若干种浓度补正的变换图线,往上凸的曲线203使低浓度部再现,往下凸的曲线204表示略去相当于基底的低浓度部的特性。在兼顾模式及浓度等级下,数据可设定任意值。
复印场合需要考虑写入特性影响,但在传真送信场合,由于输出系的写入特性未知,只能设定数据线性或浓度线性特性。即使在复印中,将浓度线性变换移向写入控制方框110的浓度变换部110b,写入系的点再现特性将读取原稿的浓度变换补正作为主要机能。
为了给予浓度再现性和灰度再现性的自由度,变换参数在下载到RAM117时具有任意性。RAM117涉及扫描γ补正、图像数据浓度补正、对于变动阈值的浓度补正、用于振动处理及误差扩散处理的数量化阈值设定、平滑处理的代码数据、写入控制的浓度变换γ,从CPU119下载数据及查阅图线的切换装置共用。
下面,说明从图1所示CPU119向RAM117进行存取以及参照图线的切换。图3表示从图1所示CPU119向RAM117进行存取以及参照图线的切换,RAM尺寸可任意设定,地址空间可以仅是输入图像的每一像素的灰度数。例如,若是以8位对CCD数据作A/D变换的系统,地址空间为8位。
如该图所示,在用于下载数据的CPU存取模式时,将来自CPU119的地址母线与通向RAM117的地址连接,来自CPU119的数据写入通向RAM117的数据输入端子。
RAM117在写入模式下载参照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例示时标同步的同步式RAM,但在非同步式RAM场合,CPU模式以及数据参照模式的切换方式相同。
在通常图像处理模式中,控制切换器310,将被变换输入图像连接到通向RAM117的地址端子,并且,控制切换器311,RAM117设定为读取模式。这样,计算与输入数据对应的存储的变换图线值,作为RAM117的输出。由于RAM117,能简化回路结构,缩短运算处理时间,还能确保数据的任意性。
下面,说明浓度补正部106和灰度等级处理部107的细部构成,图4是图1所示浓度补正部106和灰度等级处理部107的细部构成方框图。
如图所示,作为查阅图线的参照RAM有三个,图中用RAM401、RAM402、RAM403表示。在此,RAM401是对于变动阈值的浓度变换用γ411的补正图线,RAM402是对于图像数据的浓度变换用γ412的补正图线,RAM403是振动处理和误差扩散用阈值矩阵RAM。
在此,构成双值处理用的通道和多值处理用的通道,关于单纯双值化处理实施变动双值化413、前端像素控制414及二进制滤波415的各图像处理。
振动处理416与误差扩散处理417在双值/多值通用回路实行,具体地说,通过切换RAM403的数据内容、地址·存取控制,切换双值/多值处理。
关于多值误差扩散处理417和多值电平变换418,与浓度处理一致,根据主扫描方向前后的浓度分布,通过位相控制419、420,附加用于形成点的位相信息。例如三值化场合,对信号电平配置2位,可以设定00、01、10、11状态。通常为四值化,将00设定为白,将11设定为黑,01、10都设为PWM的脉冲幅的50%,浓度电平成为三值。即使是相同的50%,01在右位相点形成区域内的右半份使激光点亮,10在左位相点形成区域内的左半份使激光点亮。与PWM调制部110c连动,这样定义位相和浓度,进行处理。关于多值处理,在主扫描方向进行边缘简易检测,根据边缘线信息选择单纯多值和多值误差扩散处理。
下面,说明以地址空间8位构成图4所示RAM403场合双值振动矩阵的下载使用状况,图5是地址空间8位构成图4所示RAM403场合双值矩阵501的下载使用状况说明图。
如图所示,双值振动矩阵501尺寸在主扫描方向可以设定4、6、8、16像素,在副扫描方向可以设定4、6、8、16像素,进行组合。具体地说,根据必要线数、对图像取线等状态选择组合及形状数据。为了操作简便,RAM403的存取不是按时序存取,而是根据二元配列查找,控制结构简单。
下面,说明将图4所示RAM403作为多值振动矩阵用进行存取场合,图6是用于说明将图4所示RAM403作为多值振动矩阵用进行存取场合的图。图中将矩阵尺寸设为4×4、6×6、8×8,表示每一像素三值化场合。
矩阵尺寸的存取为二元配列,主扫描方向的地址数必须是2倍的数。图6A所示4×4的矩阵601场合,在主扫描方向各像素配置2地址,参照8地址。另外,像素A内部参照A0和A1阈值,各矩阵对应像素与2个阈值进行此较运算。
左脉冲场合,根据A0<A1关系设定阈值,右阈值场合,与上述相反,根据A0>A1关系设定阈值。若像素A此A0和A1都小,作为数量化结果配置00代码,若像素A比A0和A1都大,作为数量化结果配置11代码,脉冲区域全区间为激光点亮时间。
被数量化像素处于A0和A1之间场合,右脉冲(右位相)和左脉冲(左位相)的配置代码不同。右脉冲系列场合,将01作为数量化代码,左脉冲系列场合,将10作为数量化代码。
在图6B所示矩阵602和图6C所示矩阵603的各矩阵像素中,也以同样定义产生脉冲代码。基本上,考虑所产生位相,将阈值配列下载到RAM中实现。
下面,说明双值及多值误差扩散处理,图7是用于说明双值及多值误差扩散处理的图。对于输入图像和周边误差的积与结果,从固定值和变动阈值选择数量化阈值。通过N值化部702,以变动阈值703为根据,加法运算部701的输出被N值化。通过误差计算部704计算N值化后的输出像素与加法运算部701的输出的差,将该差在误差存储器705延迟后,通过误差加权积和部706被加权,然后,在加法运算部701与输入像素相加。
如图7A所示,为了减轻低浓度部的“不光滑感”,追加比较补正模式,在此较器707将输入像素的值与所定值此较,产生补正数据708,将任意数据附加在输入数据上。这样,能任意设定所定值及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在此,使用加法器进行加法运算,但若通过设定负补正数作为数据,成为减法。
这样,附加任意数据,产生有规则结构,由于附加相当于噪声的数据,能使写入系的有效点增幅。
使用变动阈值场合,在某方框单位将反复阈值设定在RAM403中。图7B表示双值场合8×8的变动区域的阈值710的设定一例,通过使该阈值710在方框内变动,结构被简化。通过在8×8的矩阵区域内使阈值固定值与变动值混有,能调整保存边缘与灰度再现性的平衡。
多值场合,对于对应矩阵的一像素具有若干阈值,变更数量化代码。关于位相,在主扫描方向的变倍浓度分布状态下再配置。关于误差积和运算,表示使用一线先进先出(First-in First-out,以下简记为FIFO)存储器的二线×5像素的系数,但这不过是一例,矩阵尺寸及系数分布可以变更。
下面说明用于数量化的阈值切换(变动阈值、固定阈值),图8是表示用于数量化的阈值切换(变动阈值、固定阈值)的图。在此,通过设定模式,经系统母线121切换阈值。
具体地说,关于变动阈值801,通过误差扩散法多值化场合,若干种变动阈值保存在RAM403中,选择该变动阈值时,根据主扫描及副扫描方向的地址和多值化的电平这三个参数进行选择(控制)。单纯双值化场合,使用在空间滤波处理部105所设定的浓度补正的阈值。
固定阈值802不是用硬件固定的固定值,而是使用经CPU119设置在寄存器的值作为固定值,固定值本身也可根据模式及图像特性进行变更。在切换部803切换变动阈值801和固定阈值802,供给比较部804。
下面,说明图1所示空间滤波处理部105的构成,图9表示图1所示空间滤波处理部105的构成图。如图所示,使用若干线存储器902,形成二元的图像矩阵901,在该二元空间内进行图像频率特性的补正以及抽取浓度特性的特征量。
为了补正光学系的MTF劣化,MTF补正903能自由独立设定主扫描及副扫描的MTF补正系数以及补正强度,能广泛适应处理模式、所读取原稿、光学系种类。
孤立点检测904检测预计会发生劣化的基底噪声、原稿噪声,具体地说,检测像素配置规律性,判别是孤立点还是低浓度网点原稿的一部分,检出成为对象的像素。
在除去孤立点905中,能选择是完全除去所检出的孤立点,还是以周边像素的平均值置换,去除噪声成份。细线化/粗线化处理906能主副独立地实行,与MTF补正系数连动调整线浓度再现性的主副平衡。
平滑处理907除去网点原稿及A/D变换时反复变换所产生的波纹成份,提取用于设定阈值的周围信息。边缘检测908检测水平、垂直、左右斜的边缘线,产生为适应滤波处理的切换信号以及用于选择变动阈值的控制信号。
选择909对于滤波补正图像的边缘构成要素选择被MTF补正的视频通道,对于非边缘成份选择被平滑处理的视频通道。用于单纯双值化的变动阈值设定910根据平滑图像信号、边缘信号等对像素设置阈值。
下面,说明关于MTF补正的浓度数据的切换控制,图10是关于MTF补正的浓度数据的切换控制说明图。对于注目像素进行MTF补正处理。这时,以浓度电平切换补正系数,在各浓度电平范围切换倍率系数。
关于选择浓度电平,设定上限阈值1001和下限阈值1002。在下限阈值以下的浓度范围(低)、上限阈值以上的浓度范围(高)、上述上、下限阈值之间的中间浓度范围(中间)各区域独立进行控制。系数1003及强度倍率1004也在上述低浓度、中间浓度、高浓度范围设定,适应滤波处理,以在全浓度范围内再现稳定的灰度等级。
关于将MTF补正项加到注目像素,系数强度除了选择补正系数和强度倍率之外,还附加设定微调整系数1005。这是用于实施MTF补正的非常弱的微调机能。
低浓度部选择微调整的弱MTF补正,在中浓度范围进行中等程度的MTF补正。在高浓度范围为了确保实心浓度部的均一性,设为弱MTF补正,但不选择微调整系数,通过上述设定,全浓度范围能稳定再现。与滤波部的边缘分离机能一致,根据边缘/非边缘,进一步使MTF系数适应。
下面,说明阈值设定构成,图11表示阈值设定构成图。如图所示,对于已平滑处理的图像信号在电平判定1101比较设定在存储器中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为了在噪声及浓度稳定区域使用,以各限制值规定平滑信号,下限值以下场合以下限值、上限值以上场合以上限值置换各平滑化信号。存在于上述两限制值之间的信号使用平滑化信号。在选择1102中,根据边缘信号选择使用设定在存储器中的固定值或使用平滑处理系信号。
追随基底浓度的完全变动阈值场合,对于非边缘部将固定阈值设定作为变动阈值,对于边缘部将平滑处理系信号设定作为变动阈值。
在使高浓度边缘与低浓度边缘分离·再现场合,设定二阶段阈值,边缘部设定为固定值,非边缘部设定为平滑处理系信号。基本上,固定阈值具有用于高浓度边缘的作为双值化阈值的机能,对于平滑数据的下限设定值具有用于低浓度边缘的作为双值化阈值的机能。
下面,说明检测孤立点的构成,图12表示检测孤立点构成。在此,为了检测与周围孤立的状态,在5×5图像矩阵1201、7×7图像矩阵1202、9×9图像矩阵1203中,当注目像素(矩阵的中心像素)与最外周像素完全隔断场合,看做孤立点。
在此,等倍时使用7×7矩阵尺寸,能检测最大4×4大小的孤立点。缩小场合,孤立点像素及周边像素的间隔也缩小,为了在50%缩小状态下检测4×4孤立点像素,可以用5×5矩阵尺寸检测像素尺寸2×2。
与此相反,200%以上放大场合,原稿上的4×4的孤立点像素也放大,若不放大到9×9矩阵尺寸,就不能检出,放大时孤立点残留。通过与变倍率连动变更kmx值,切换用于检测孤立点的矩阵尺寸。
在5×5、9×9矩阵尺寸内根据周围像素条件检测孤立点中,原稿中的有用信息的低浓度的振动图形也除去。为了解消上述问题,通过附加与kbth阈值的比较、状态迁移制约,检测真实的孤立点。
在该图中,用T1值表示像素是否白底或孤立点,白底或孤立点场合,T1=1,否则,T1=0。
在阈值判定1204中,用T2值表示像素是否白像素,比阈值小场合,T2=1,为白底,大于或等于阈值场合,T2=0,为非白底。通过该T2区别白底和孤立点。
在状态迁移判定中,对T1、T2及从它们连续的白像素数、孤立点,尺寸进行计数,作为状态迁移1250的条件。像素状态用状态值表示,在直感白像素连续区域1206的纸、着眼像素为孤立点的1207、或着眼像素为图案、文字或低浓度网点部或白像素不连续区域的图像间迁移。状态从纸开始。
下面,说明被检出的孤立点的补正处理,图13表示检测孤立点的补正处理的构成。如图所示,孤立点的检测结果用“结果”表示,通过强度运算1301和选择1302对MTF补正后的图像数据mtfo进行补正处理。在此,该mtfo被加强处理,孤立点被增强,若反复若干回这样的处理,状态恶化,黑点显眼,输出质量差。
关于孤立点,不强调MTF,而是和周边平滑处理,或置换成白电平。通过kmod切换接通/断开孤立点除去处理,用ktj切换处理场合的补正电平。这种场合将强制变换为白电平设为最大除去强度,使补正电平以mtfo的1/32、1/8、1/2弱下去。
下面,说明视频流程构成,图14表示视频流程构成图。对所读取图像施以明暗补正、扫描γ补正、电变倍及MTF补正等滤波处理,将到此为止的图像作为读取图像的原图状态,设为扫描系的图像信号。
通过图中所示视频通道控制1401,在画质处理1403实行浓度补正和灰度处理。无论是浓度还是灰度都以考虑纸输出的面积灰度与写入图像信号的特性一致形成浓度,进行多值处理、双值处理。
在视频通道控制1402,处理画质处理1403后的数据,主要以双值化数据为中心。VCU I/F是往写入系的信号变换的总称,进行数据的格式变换。
对于从读取到写入的通常通道,在视频通道控制1401和1402,分别通过各自的I/F控制组件控制与外部应用、图像存储器组件(ImageMemory Unit,以下简记为IMU)1405的视频通道。在该IMU1405中包括扫描用缓冲存储器、印刷用缓冲存储器,作为外部应用包括传真、印刷、扫描等。从视频通道控制1401向应用输出(APL输出)1406的通道SA因扫描应用关系以多值图像数据处理。从画质处理1403通向应用输出1406的传真因传真送信信号以双值图像数据处理。从应用输入1407的通道PA因印刷应用关系以双值图像数据处理。
下面,说明视频控制系统,图15是视频控制系统图。图中S为所读取的图像信号,表示已进行明暗补正、变倍、滤波处理的图像数据。A表示与外部应用的I/F端,MS表示扫描用缓冲存储器,MP表示印刷用缓冲存储器的各组件。P表示PWM调制以后的写入组件,合成(G)表示读取图像与存储图像的合成图像。
如图所示,通过各选择器(sel 1—sel 6)切换视频通道。关于多值处理与双值处理的平行动作,为使画质处理中的振动处理用RAM、误差扩散处理用FIFO存储器回路构成简单,只具有一系统。因此,物理上不能同时处理双值误差扩散和多值误差扩散,但可通过分时处理进行平行处理。
为了不使机械操作者感到处理时间长,最初读取若干工作的全部原稿,将其存储在MS中后,区别双值用、多值用进行画质处理,再现最适图像,使回路资源分时共有。
说明双值处理与多值处理的分时平行动作,假设有两个作业,一个作业是多值误差扩散处理所读取原稿,复印五份输出;另一个作业是双值误差扩散处理与上述不同的原稿,传真送信。当要求上述两个作业场合,可有两种对应方法。
一种方法是将两个作业的原稿读取图像存储在MS中,另一种方法是仅将多值误差扩散处理的图像存储在MS中,中途有双值误差扩散处理要求场合,将处理回路开放用作双值误差扩散处理。
前一种方法是多值误差扩散处理结束后进行双值误差扩散处理,这期间读取图像存储在MS的用于多值误差扩散处理的不同存储区域。
具体地说,最初先读取需要复印五份的原稿,以S→①→sel 3→MS的路径将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器中。接着,从该MS五回读取相同原稿数据,输出五份复印件。其路径为MS→⑨→○10→sel 5→画质处理→③→sel 2→○13→P,在画质处理中进行浓度变换和多值误差扩散处理。
印刷期间,光学读取装置开放,可接受用于传真送信的作业。读取传真原稿,以S→①→sel 3→MS的路径将图像数据存储。在从MS读取与往MS存储中,视频通道不发生冲突,不管哪个作业,所读取的图像数据全部存储在MS中。
五份输出结束后,从MS读取用于传真送信的原稿图像,施以双值误差扩散处理。具体地说,其路径为MS→⑨→○10→sel 5→画质处理→③→sel 1→○12→A→M/B→F,进行传真送信。其中,M/B表示装有若干应用组件作为物理组件的母板,F表示传真组件。
另一方面,插入方法如下:从MS读取存储数据,若在复印五份输出动作时读入传真送信原稿,则复印输出中断。图像数据预先保存在MS中,没有必要再次读取原稿。
传真原稿经S→①→sel 5→画质处理→③→sel 1→○12→A→M/B→F路径进行传真送信。传真送信结束后,为了再次输出残留复印件,从MS读取图像数据,实行多值误差扩散处理。
另外,说明外部应用的融合处理的路径。在此,对于扫描应用(SA)输出所读取原稿的原始数据,作为印刷应用(PA)将从计算机接受到的文书数据直接送向传真应用(F),说明上述三个应用的融合动作。
对于扫描应用,所读取的原稿信号经S→①→sel 1→○12→A→M/B→SA路径输出。读取原稿期间,用M/B上的物理开关切换通道连接,从PA的传真送信经PA→M/B→F路径进行。
扫描应用组件被用作其它、不能马上转送数据场合,一时存储在MS中,得到组件后,以MS→⑨→○10→④→sel 1→○12→A→M/B→SA的路径转送对于扫描应用的图像数据。这种场合,对于三个应用组件机能动作,由于读取装置(S)与写入装置(P)处于开放状态,能进行通常复印。
双值复印输出场合,图像处理结果一时存储在MP中,对P仅从存储器读取必要份数。以画质处理→③→sel 3→MP,MP⑨→○10→④→sel 2→○13→P的路径进行。
使用印刷用缓冲存储器进行输出动作场合,读取装置被开放,能进一步读取以后的作业,将图像数据存储在MS或MP的缓冲存储器中。
下面,说明应用输入构成,图16表示应用输入构成图。如图所示,该应用输入控制方框是IF方框,用于将与系统时标不同步的图像数据取入装置内部。
在输入屏蔽机能1601中,将来自应用的有效图像区域外全部屏蔽成白,在图像反转机能中,根据与应用的I/F规定,以高电平输入白像素,以低电平输入黑像素。在本装置内部,将白定义为低电平,黑定义为高电平,进行图像电平反转。
FIFO1603的写入控制1602对于A4型的最大转印纸尺寸297mm,以600dpi写入转送7015位的图像数据。双值图像数据规定以8位并行转送,使用1k×8位的FIFO存储器。
以外部应用供给的XARCLK作为基准时标,根据外部应用的线同步信号XARLSYNC形成FIF01603的写入复位(xwrst)、允许写入(xweb)。XARLSYNC信号有效期间为一时标宽。
FIFO1603的读取控制机能1604指定产生控制信号及数据格式。控制信号的形成是以图像处理装置内部的线同步信号XARLSYNC为基准,形成与系统时标同步的FIFO的读取复位(xrrst)、允许读取(xreb)。
关于数据格式的指定,来自传真受信、应用的输入数据是双值图像的8位并行数据(8位/8点),向IMU的输出数据变换成串行数据(1位/1点)。另外,对于向写入系(VCU)的输出数据不进行格式变换(8位/8点),向IMU的数据作S/P变换。关于从FIFO读取数据,在移位寄存器一位位地变换成串行数据,不使用的下位的位设为0。
下面,说明应用输出构成,图17表示应用输出构成图。应用输出控制方框是用于输出在装置内部处理的图像数据的I/F方框,进行用于切取所读取图像的输出门变换1701(仅在主扫描方向,无移位动作)、数据格式变换1703、白黑转换1702。
格式变换1703可对输出数据选择四种格式:
(1)通过输出,不作格式变换,使用扫描器读取数据的多值输出及双值图像的串行输出。
(2)6位输出,8位数据之中,上位6位以外以白屏蔽输出,能设定将6位数据靠向8位母线的MSB侧还是靠向LSB侧。
(3)4位输出,8位数据之中,上位4位以外以白屏蔽输出,能设定将4位数据靠向8位母线的MSB侧还是靠向LSB侧。
(4)双值8位并行输出,将双值图像(8位母线之中,仅MSB转送双值数据场合)8位填入,从MSB开始填入。
MSB/LSB转换机能1704从8位数据母线的LSB顺序到MSB,从MSB到LSB替换,可在1位双值、4位多值、8位多值、8位双值填装的任一种场合进行设定。
门(有效图像范围规定信号)变换1701将主扫描门长变换成指定长度,可有以下几种特点:
(1)可在0—8191点范围设定。
(2)可接通/断开变换。
(3)主要使用扫描应用,在切取图像时使用。
(4)主扫描方向的切取兼用变倍方框的移位机能。
扫描读取门以最大原稿读取尺寸进行,计算变倍后的输出位置前端位置,通过移位动作使输出图像前端与LGATE(主扫描方向有效图像范围)前端一致,此后,在门变换中,使门宽度与主扫描长一致。
(5)副扫描方向的切取在时间控制部设定副扫描门长。
(6)关于对格式的对应,变换后的LGATE长以1点单位指定,对于所选择的格式,变换LGATE长。
上述变换方法在(1)8位多值或1位双值串行场合,保持所设定的LGATE长;(2)8位双值图像并行(8并行)场合,变换成所设定的LGATE÷8的长度。有余数场合,设定提前长度。
输出时间调整1705将向应用的输出数据、门信号与向应用的输出时标(XAWCLK)的上升边缘同步输出。在时标产生组件中,产生各种时标,直接向I/F部输出。关于时标种类,在(1)8位多值、1位双值串行场合,输出与系统时标同相、同频率的时标;在(2)8位双值并行场合,输出系统时标的8分频时标。
下面,说明写入系输出的构成,图18表示写入系输出的构成图。
写入输出控制是控制输出在装置内部处理的图像数据,控制印刷指定后的图像数据,以及门信号的输出时间调整1801与从应用输入的通过数据1802的输出切换1803。
时间调整1801与向VCU的输出时标(XPCLK)的上升边缘同步输出向VCU的输出数据、门信号。在时标产生组件中形成各种时标,直接输向I/F部。
关于该时标种类,在(1)4位多值场合,输出与系统时标同相、2分频的时标;在(2)2位多值场合,输出与系统时标同相、4分频的时标;(3)8位双值场合,输出与系统时标同相、8分频的时标。
规定输出数据和有效图像范围的门信号与分频时标的XPCLK同步,相对向VCU的线同步信号XPLSYNC的周期,因位相差产生最大8clk(系统时标)的偏差。在VCU输出方框内部,在系统时标clk上升时处理,在反转时标xclk调整时间,向I/F的输出与XPCLK同步。
下面,说明数据结构,图19是数据结构图。向写入系(VCU)的数据母线由8位构成,用xpde[2∶0]、se、xpdo[2∶0]、so表示。被分配表示浓度信息及位相信息,将向4位多值的位分配设为基本型。根据数据格式分配浓度位相混有的8根信号线,使位变化。
数据格式由(A)4位多值、(B)2位多值、(C)双值、(D)8位多值构成。4位多值是将偶数像素、奇数像素二并行转送,2位多值是将4像素一下子并行转送,双值是将8像素并行转送,8位多值是串行转送。
如图19A所示,4位多值将偶数像素的浓度信息分配在xpde[2∶0],偶数像素的位相信息或追加的浓度信息分配在se,奇数像素的浓度信息分配在xpdo[2∶0],奇数像素的位相信息或追加的浓度信息分配在so。
如图19中B所示,2位多值在包含位相信息场合表现为3值浓度,在位相固定场合表现为4值浓度。将第1像素分配在xpde[2∶1],将第2像素分配在[xpde[0]、se],将第3像素分配在xpdo[2∶1],将第4像素分配在[xpdo[0]、so]。
如图19中C所示,在双位模式中,将8个像素信息按xpde[2]、xpde[1]、xpde[0]、se、xpdo[2]、xpdo[1]、xpdo[0]、so顺序配置,变换成相对8位数据母线的并行数据。
如图19中D所示,8位多值对于[xpde[2∶0]、se、xpdo[2∶0]、so]的母线宽,将各像素的8位浓度信息从MSB配置浓度信号最上位。
下面,说明平滑机能,图20是平滑机能构成图。在图像矩阵部2001,9线数据沿主扫描方向各有13像素数据,形成9线×13像素的二维矩阵。同时存取该矩阵数据,分别实施双值/多值变换处理。仅在边缘处理部2007的边缘处理中,不需要二维图像矩阵,以一线数据处理。
在由代码形成与RAM所构成的边缘补正部2002中,使用图像矩阵的配列数据,进行模式匹配。通过匹配产生12位的代码数据,输入RAM的地址。该RAM是图像补正用RAM,输出与输入代码对应的图像补正数据。补正数据预先下载到其它RAM中。
孤立点补正部2003通过在包含注目像素的9×13图像区域内进行模式匹配检测孤立点。符合孤立点的像素通过屏蔽处理除去,或在周围在二维范围附加像素,构成非孤立像素集合。是通过屏蔽处理除去还是在周围附加像素,可切换模式选择。在孤立点场合,有根据写入系的处理条件再现点的场合和不再现的场合,在均一输入浓度区域内发生浓度不匀,引起画质劣化。完全不附加,或在稳定地能使点再现范围增加点密度。
误差扩散加强部2004通过保持线图的带通滤波器使结构平滑,根据主扫描方向的像素排列产生位相信号。
振动平滑化部2005对双值振动处理图形进行5×5或9×9的低通滤波器处理,模拟变换成多值信号。对于模拟多值化信号在两点处理部2006进行邻接像素间平均化,产生位相信息。在选择2008选择从这些双值变换为多值的数据。图像通过的选择通过模式切换。变换成浓度4位、位相2位的6位数据。
孤立点补正时,在9×13图像矩阵范围内,中央像素是注目像素,成为是否孤立点的判定对象。通过模式匹配,判定与周边像素的连接关系,判别孤立点。振动平滑化与点平均化是在平滑化部对9线×13像素的图像矩阵2001,分别施以5×5、7×7、9×9的平滑滤波。
输入数据是1位双值信号,通过该平滑滤波除去高域信号成份。对平滑化的像素在主扫描方向的EVEN、ODD像素间平均化。值取平均值,但区别位相信号。EVEN像素设为右位相,ODD像素设为左位相,形成2点化的图像数据。位相数据保持原样输出,浓度数据进行变换,将数据变换为4位宽。
下面,说明写入控制部的构成,图21是写入控制部的构成图。从视频通道控制部109向写入系的输入是扫描读取的直接图像、存储在存储器组件中的图像、从外部应用112输入的图像中某种。各组件的像素时标与根据像素密度写入的时标不同步,使用两通道RAM结构,例如速度变换FIFO存储器2101,进行往RAM的写入时标与读取时标的速度变换。
以写入系的时标读取的图像数据在平滑组件2102和多值处理系2103进行数据变换。平滑组件2102对双值图像作变换,变换为多值数据,多值处理系2103进行位相信号的变换处理。
变换为多值数据后,通过若干浓度变换图线2104,考虑图像形成处理的浓度再现特性,变换浓度水平。该浓度变换图线2104的数据分别从CPUll9下载,各种特性以并行处理实施。用选择器2105从变换结果中根据处理模式选择必要数据。
工序改变场合,印刷场合,传真受信场合,扫描读取的复制输出场合,以文字为主体的原稿场合,印刷原稿复制场合,复制照相原稿场合等,为了最适地再现图像,精细地控制浓度变换图线的值。通过PM调制及PWM调制,控制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以下简记为LD)的功率与位相,控制接通/断开LD,在图像形成组件上形成潜像。
下面,说明存储器组件的构成,图22是存储器组件的构成图。在图示存储器I/F部2201控制图像输入输出。在组件内部具有工作用存储区域(工作区)2202和存储用存储区域(存储体)2203。工作区2202由RAM构成,存储区2203由RAM及HDD、MO、CD-RW、DVD等非电子存储器构成。
在工作区2202展开输入输出图像的位映象。通过地址控制部2204能将输入图像和输出图像独立地展开在任意的存储地址。例如,实行从存储图像展开的位映象与输入图像的合成、二张图像的集中配置、图像回转、对输入图像附加日期等印字图案等。
往存储体2203的存储通过地址控制部2210进行,为了有效利用存储容量,在压缩部2205进行数据压缩。基本上以可逆变换使数据代码化,在视觉上画质劣化不出现在再生图像上范围内,也可作非可逆变换。
通过存储体写入控制2206将数据存储在存储体2203内。这种场合,对图像数据附加ID信息,明示输入图像的特性(输入系,处理模式等)。
通过存储体的读取控制2207和数据伸展2208将图像数据展开成位映象。也有特性信息直接反映到位映象场合,基本上用于对写入控制部给与参数设定的适当指示。用于控制切换浓度变换图线。
下面,说明浓度变换图线一例,图23表示浓度变换图线一例。若是再现双值电平,则即使数据呈线性特性也没有关系。变换图线内,下载线性数据,输入电平等于输出电平。
如图23A所示,复印时的读取系的扫描γ补正、读取原稿浓度补正最适化场合,或图像形成部的处理γ对于输入信号具有线性场合,图线2301能适应。重视图像内容灰度再现场合,为了补正处理的线性,必须变换成浓度线性数据。
图23B和图23C表示浓度线性的浓度变换图线2302及2303,图像为文字与图形混有,处理的线性也能保证场合,在再现图像内容的平衡下,下载数据线性与浓度线性的中间特性变换图线。
变换图线的内容能左右点形成。一般,1点的孤立点再现难,线或点密集状态下浓度再现良好。由于LD控制的调制方式或为了灰度再现的图像处理,变换图线需要多种多样值。
下面,说明集中机能一例,图24表示集中机能2401一例。在此,读取A、B、C、D四张原稿,缩小各图像、表示集中在一张转印纸上场合。原稿A和C是以文字为主体的原稿,B是图形原稿,D是文字图形混杂原稿。
A和C在设定文字模式下读入存储组件,B在照相模式下读入,D在文字/照相模式下读入。扫描γ特性、用于MTF补正的滤波特性、浓度补正γ特性各不相同。进而,在向转印纸转印的图像形成中,根据重视分辨度、重视灰度、重视平衡不同,写入控制部内的浓度变换γ特性也各不相同。
向存储组件的存储,除写入控制特性,变更图像处理参数读取,预先将必需的写入特性附加在存储组件内的对于所存储图像的特性上。在文字模式下附加必要的浓度变换特性或想定的浓度变换特性。
在工作存储器集中存储图像,通过视频通道控制将数据输出到写入控制。在浓度变换部切换至少三种浓度变换图线。集中展开时,从特性信息抽取主扫描及副扫描方向的图像切换地址,进行计数控制。
也可以将写入变换图线固定在混杂原稿再现图线,在强调文字用、图形用方向置换读取原稿浓度变换图线的内容。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能响应用户操作,分别独立控制通过输入浓度补正部103的输入浓度补正、通过浓度补正部106的浓度补正以及在写入控制方框110中的写入浓度补正,所以,作为复合机整体以最适组合进行浓度补正。
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由于用户能完全独立控制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以及写入浓度补正,对于用户来说,浓度补正选择多样化,用户恐怕不得不频繁地进行试印刷。
于是,在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下述这样的复合机:预先将输入浓度补正、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以及写入浓度补正的组合登录在操作部,能得到适合原稿种类及特性状况的最适印刷输出。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复合机除操作部120以外的构成与图1所示构成相同,在此说明省略。
图25表示设于图1所示操作部120的操作画面2500一例。如图25A所示,在该操作画面2500上设有“基底清除”2501、“集中”2502、“初期设定”2503、“画质1”2504、“画质2”2505、“浓度等级”2506各输入键。
“基底清除”2501在所定的设定内切换在读取系的基底追随电平,设定是完全除去基底部分还是残留若干低浓度电平信号。控制设定追随后用于消除信号的阈值电平。扫描γ的图线切换也一起进行。
“集中”2502是用于设定接通/断开向存储器的图像集中处理,关于集中方法,用“初期设定”2503设定。例如,设定将所读取两张原稿集中到一张转印纸上、所读取四张原稿集中到一张转印纸上等。
“画质1” 2504和“画质2”2505用于选择图像处理模式,例如,“文字模式”和“照相模式”,“照相模式”和“文字/照相模式”,并不是特别固定处理模式。
上述处理模式的设定在“初期设定”2503进行,仅将经常使用的模式表示在操作部,使用频度低的模式在使用时用“初期设定”键2503选择。这时,不表示多余模式,仅单纯表示使用频度高的设定。切换浓度等级场合也将读取图线切换到对应设定值。
将什么分在“画质1” 2504、“画质2”2505,在“初期设定”2503进行任意选择。例如,如图25B所示,预先准备从“设定1”到“设定N”的画质模式,操作者将日常经常使用的模式分配给“画质1” 2504和“画质2”2505。
虽然如将“设定1”到“设定N”表示在操作部能使选择范围广,能适应使用者众多场合,但在实际使用模式不那样多场合,操作性差,效果不好。
选择范围备有从“设定1”到“设定N”,根据使用频度决定是否表示在操作表面上,以适应使用环境。预先供给“设定1”到“设定N”,能与几乎所有使用环境对应,希望设定特殊模式场合,作成任意模式。
也可以在“初期设定”2503将设定内容作任意组合,预先将模式登录。如图25C所示,关于各设定,涉及各种参数,预先组合所希望的参数设定值2507,若将新作成的“设定”设定在“画质1”2504中,能进行适合使用环境的画质处理。
图26是用于说明根据操作部120的操作画面进行浓度补正的图。如图26A所示,在该复合机中,原则上能从操作部2601的操作画面分别独立控制输入浓度补正2602、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2603以及写入浓度补正2604。
具体地说,选择图26B所示s1-s4中某曲线进行输入浓度补正,文字原稿场合,选择图26C所示N1-N4中某曲线进行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进而,照相原稿场合,选择图26D所示N1-N4中某曲线进行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另外,选择图26E所示p1-p4中某曲线可进行写入浓度变换。
但是,选择这些参数进行最适组合并不容易,所以,通过图25A所示“初期设定”2500将例如参数s1、N2、p3作为“画质1”进行设定,在表示画面上仅指示“画质1” 2504,能进行与此对应的输入浓度补正2602、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2603以及写入浓度补正2604。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将通过输入浓度补正部103的输入浓度补正、通过浓度补正部106的浓度补正以及在写入控制方框110中的写入浓度补正的组合登录在操作部120,能以非常简单的操作得到所希望的输出图像。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27说明进一步提高用户操作性的实施例。选择上述参数作最适组合对一般用户来说并不容易,本实施例预先将浓度特性、滤波特性等画质参数综合为一作为画质模式提供。通过选择必要模式,用户能够使用,是用户操作性非常好的实施例。从提高用户操作性观点出发,对于用户使用的模式,在进行维修保养模式中,希望专门维修人员等进行调整之后再次回到用户使用模式。本实施例尤其涉及用户使用的装置的设定内容需要变更场合,涉及维修人员等在进行维修保养模式下进行调整时调整各调整值的绝对值的方法。
图27表示本实施例的操作画面。图27A和图27B表示两种类的操作画面2700、2720。在图27A的操作画面2700上设有“显示部”2701、“基底消除”2702、“集中”2703、“初期设定”2704、“画质1” 2705、“画质2”2706、“浓度等级”2707、“数字键”2708、“清除/停止(C/S)”2709、“开始”2710各输入键。
在图27B的操作画面2720上设有“画质显示部”2725和LED2726的点亮表示,代替图27A中的“画质1” 2705和“画质2”2706。在图27B的操作画面2720上通过LED2726的点灯/消灯来区别图27A中选择“画质1” 2705还是选择“画质2”2706。例如,以LED2726的点灯表示选择“画质1”2705,以LED2726的消灯表示选择“画质2”2706。“基底消除”2702在所定的设定内切换在读取系的基底追随电平,设定是完全除去基底部分还是残留若干低浓度电平信号。控制设定追随后用于消除信号的阈值电平。扫描γ的图线切换也一起进行。“集中”2703是用于设定接通/断开向存储器的图像集中处理,关于集中方法,用“初期设定”2704设定。例如,设定将所读取两张原稿集中到一张转印纸上、所读取四张原稿集中到一张转印纸上等。
“画质1”2705和“画质2”2706用于选择图像处理模式,例如,“文字模式”和“照相模式”,“文字/照相模式”和“特殊原稿模式”等,但是,并不是特别固定处理模式。
上述处理模式的设定在“初期设定”2704进行,仅将经常使用的模式表示在操作部2700、2720,使用频度低的模式在使用时用“初期设定”键2704选择。不表示多余模式,是为了使操作性良好。另外,切换浓度等级键2707场合,也将读取图线切换到对应设定值。
下面,说明画质模式的设定。将什么分在“画质1” 2705、“画质2”2706,可在“初期设定”键2704进行任意选择。图27C和图27F表示按压“初期设定”键2704场合的画质模式2740、2780的例子。图27C表示从预先提供的模式和可任意设定的登录模式进行选择的方法,图27F表示从预先提供模式进行选择需要微调整场合,涉及选择后的画质设定的例子。以下,说明这两个例子。
在关于画质模式的选择中,例如,预先准备“文字画质1” 2741、“文字画质2”2742、“文字画质3”2743作为适于文字原稿的模式,准备“照相画质1” 2744、“照相画质2”2745、“照相画质3”2746作为适于照相原稿的模式,对于其它常用原稿,准备“特殊原稿1” 2747、“特殊原稿2”2748、“特殊原稿3”2749作为适于特殊原稿的模式。并且,操作者将日常经常使用的模式分配给“画质1”和“画质2”。
虽然如将与各画质对应的许多模式表示在操作部能使选择范围广,能适应众多使用者,但是,实际使用模式并不是那样多,所以,操作性差,效果不好。
选择范围对于文字主体、照相主体、特殊原稿备有若干模式,可根据使用频度变更是否表示在操作表面上,以适应使用环境。
在图27C中,表示“登录画质”键2739作为选择装置,可在“初期设定”所选择的画质模式范围内进行选择。预先提供从“文字画质1”2741到“特殊原稿3”2749,能与几乎所有使用环境对应,希望设定非常特殊模式场合,作成任意模式。关于“登录画质”键2739,可在“初期设定”2704的操作项目将设定内容作任意组合,预先将模式登录。关于各设定,涉及各种参数,组合各种参数,组合所希望的参数设定值。若将新作成的“登录画质”2739设定在“画质1”,能进行适合使用环境的画质处理。
图27D和图27E表示涉及参数设定方法的显示画面2750、2760。若通过图27A和图27B的初期设定,实行设定登录画质2739的程序,在图27A和图27B的显示部表示图27D的显示画面2750。该显示画面2750表示可控制组件作为画质参数。表示关于上述浓度补正的项目及关于MTF补正的项目等2751、2752、2753、2754、2755、2756、2757作为任意的设定对象。若在显示画面2750上指定希望设定的项目,进而表示其它画面,表示关于画质的控制对象项目。这样,能任意进行设定。
图27E表示MTF补正的设定画面例。表示主扫描系数2761及强度倍率2762等,还显示这些参数的现在设定值2763和可设定的范围2764,因此,可精细地决定设定值。输入设定值可输入参数的绝对值或相对值。输入相对值场合,分为从“强”到“弱”的范围,所选择的相对值由CPU变换成绝对值。
图27F是根据现在提供的模式由用户进行微调整的操作画面2780、2790。通过选择“选择画质”2791、“特定画质”2792决定从现有模式中进行选择还是根据现有模式进行调整。
“选择画质”2791用于输入将现有模式配置给“画质1”或“画质2”,上述现有模式是指从“文字画质1”2781到“特殊原稿3”2789范围。
当对于配置到“画质1”的现有模式用户为进行变更实行微调整场合,选择对于“画质1”的“特定画质”2792,将与包含“画质1”的组合对应的参数表示在图27E的现在设定值2763中,作为可变更对象,用户可进行微调整。
也可作成完全新的“登录画质”,这不是与现有模式一样进行选择,而是配置给“画质1”、“画质2”后用于微调整的画质调整装置。
图28表示用于存储画质参数的构成。将涉及画质模式的固定的设定值与变动的设定值分开存储在ROM区域与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管理。
图28A表示主要使用“登录画质”2739作为用于选择“画质1”或“画质2”的模式场合的构成,图28B表示对于“画质1”或“画质2”配置现有模式后,进行微调整场合的构成。
在图28A的构成中,对于从“文字画质1”2781到“特殊原稿3”2789的现有模式的画质参数存储在ROM2800中供给系统。例如在ROM2800的A号2801存储对于“文字画质1”的设定值,在ROM2800的N号2802存储对于“特殊原稿3”的设定值。另一方面,在通常处理中成为变更对象的涉及“画质1”2830及“画质2”2831的信息存储在对应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同样,对于全部特性值成为变更对象的“登录画质”2740,其参数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内的bb号2821。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内的“画质1”2830及“画质2”2831的信息不是特性参数本身,仅将被选择的画质模式的在ROM2800内的存储地址或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内的存储地址存储在aa号2822及ab号2823。这样,能削减使用的存储量。
实际动作时,在操作部2700上若选择“画质1”2705,则参照对应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内的设定内容(参照号),根据参照号指示的存储在ROM2800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内的画质参数被下载到系统的工作用RAM,实行系统动作。
在图28B的构成中,若将ROM2800供给的从“文字画质1”到“特殊原稿3”的现有画质模式配置给操作部上的“画质1”2830及“画质2”2831,则将存储在ROM2800中的供给模式的参数全部复制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或仅将ROM2800内的存储号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
对于初期设定后的“画质1” 2830及“画质2”2831进行个别设定时,画质参数全部复制场合,对于各参数,上书变更内容,将变更内容再次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的同一地址中。
另一方面,参照ROM存储地址ab号场合,仅将个别变更所引起的变更差分作为追加信息与ROM号2823一起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MTF系数变更场合,将变更参数和变更量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
模式初期化场合,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2820的被微调整的变更信息消去。
第四实施例
参照图29说明进一步提高用户操作性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性。从提高用户操作性观点出发,对于用户使用的模式,在进行维修保养模式中,希望专门维修人员等进行调整之后再次回到用户使用模式。本实施例尤其涉及用户使用的装置的设定内容需要变更场合,涉及维修人员等在进行维修保养模式下进行调整时通过相对现在设定值增减值调整各调整值的方法。
图29表示操作画面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29A的操作画面2900上设有“显示部”2901、“基底除去”2902、“集中”2903、“初期设定”2904、“文字”2905、“照相”2906、“浓度等级”2907、“数字键”2908、“清除/停止(C/S)”2909、“开始”2910各输入键。
“基底除去”2902在所定的设定内切换在读取系的基底追随电平,设定是完全除去基底部分还是残留若干低浓度电平信号。控制设定追随后用于消除信号的阈值电平。扫描γ的图线切换也一起进行。
“集中”键2903是用于设定接通/断开向存储器的图像集中处理,关于集中方法,用“初期设定”2904设定。例如,设定将所读取两张原稿集中到一张转印纸上、所读取四张原稿集中到一张转印纸上等。
“文字”键2905和“照相”键2906用于选择适合原稿的图像处理模式。例如,“文字模式”和“照相模式”,“文字/照相模式”和“特殊原稿模式”等,但是,并不是特别固定处理模式。上述处理模式的设定也用“初期设定”键2904进行,仅将经常使用的模式表示在操作部2900,使用频度低的模式在使用时以“初期设定”键2904选择。不表示多余模式,是为了使操作性良好。另外,切换浓度等级键2707场合,也将读取图线切换到对应设定值。
下面,说明画质模式的设定。将什么分在“文字”2905、“照相”2906,可用“初期设定”键2904进行任意选择。图29B表示通过“初期设定”键2904进行画质选择及个别设定的画质调整方法。
设定操作部的“文字”2921或“照相”2922的项目在工厂出厂时作为初期值分别设定为“文字原稿1”2931模式和“照相原稿1”2934模式,也表示在初期设定画面上。这是厂家考虑一般有许多使用者使用所设定的原稿模式。
大多数场合,用户可在该设定状态下使用,可是,有时也有不同要求或希望调整的项目。
在这种场合,作为一种方法,也可从“初期设定”画面2930中由厂家根据迄今市场要求预先准备的画质模式中进行选择。但是,即使那样也不能满足使用者要求场合,有必要以厂家提供的与用户要求最接近的模式为基础进行个别调整。
从“初期设定”画面2930中由厂家预先准备的画质模式中进行选择场合,例如,预先准备“文字原稿1” 2931、“文字原稿2”2932、“文字原稿3”2933作为适于文字原稿的模式,准备“照相原稿1” 2934、“照相原稿2”2935、“照相原稿3”2935作为适于照相原稿的模式,对于其它常用原稿,准备“特殊原稿1” 2937、”特殊原稿2”2938、“特殊原稿3”2939作为适于特殊原稿的模式。并且,操作者将日常经常使用的模式分配给操作部2910上的“文字”2905和“照相”2906。但是,不一定要将与“文字原稿”对应的模式分配给“文字”2905。
在初期设定画面进行选择场合,虽然如将与各画质对应的许多模式表示在操作部2910能使选择范围广,能适应众多使用者,但是,实际使用模式并不是那样多,所以,操作性差,效果不好。
选择范围对于文字主体、照相主体、特殊原稿备有若干模式,可根据使用频度变更是否表示在操作表面上,以适应使用环境。
下面,关于画质调整说明所显示的调整项目和调整装置。显示部2950表示涉及画质调整的所显示的调整项目和调整装置。先在“画质模式选择”中从初期设定2930中的一览中选择画质调整的基准。例如,以“文字原稿2”2932模式为基础进行个别调整以满足使用者要求场合,以“画质模式选择”2951选择“文字原稿2”2932。关于选择装置,可以回到初期画面2910进行选择,或通过初期设定2930的画质一览附加号码,通过号码进行选择。
用于画质调整的调整项目2952是例如“读取浓度补正”2953等的表示项目,调整值输入相对值进行微调整。例如选择“文字原稿2”2932作为基准场合,各调整项目2952以初期设定2930提供的内容表示,调整值以“0”表示。不是绝对数值,以初期设定2930提供的模式为基准进行。相对该基准,操作者相对增加(例如,+1)或减少(例如,-1)。例如,以下述方式进行调整:希望使“文字原稿2”2932的“清晰度调整:低浓度部”2959比厂家设定值强,设定为+1,希望更强设定为+2,希望弱则设定为-1。关于调整量表示,以“画质模式选择”选择的画质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全部在最初将调整量设为“0”。选择“文字原稿1”2931场合,例如,其“写入浓度调整:实心部”2954的调整量是“0“。在“文字原稿1”2931和“文字原稿2”2932设定的“写入浓度调整:实心部”2954的绝对基准不同,但使用者没有必要意识绝对量,可以将选择模式时刻作为调整量的基准,因此,表示为“0”。调整项目的表示部2910的表示与所选择的画质模式连动而变化。调整项目2952设有若干个,并不是全部项目都在初期设定所提供的画质模式中有效,无效的调整项目不表示。
画质调整例子表示在图30A和图30B,其中,图30A表示将成为基准的画质模式作为“文字原稿1” 2931场合,图30B是选择“文字原稿2”2932场合。
在“文字原稿1”2931的设定中,没有与图29中“清晰度调整:柔和”2956调整项目对应的项目。文字原稿场合,使线清晰的要求是主要内容,不需要使线条柔和这种调整项目。因此,在选择“文字原稿1” 2931时刻,在显示部2950不表示“清晰度调整:柔和”2956。当为了使被表示的调整项目中的“读取浓度补正”2953此现在浓度浓进行微调整时,可以将调整值2970的值从“0”变换为“+1”。
在图30的“照相原稿2”2935场合,由于是需要平滑的灰度再现画质模式,所以,与平滑无关的调整项目不能设定。因而,在显示部2950的“清晰度调整:线部(清晰)”2955等调整项目中没有表示。“照相原稿2”2935的基准调整值设为“0”,变更相对调整值。
初期提供的各画质模式例子表示在图31中。在与文字原稿对应的模式、与照相原稿对应的模式、与特殊原稿对应的模式中,表示以初期设定值提供的例子。初期设定值对各模式分别为三个,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必要场合,可以增减。
例如,作为文字模式3100的内容是忠实再现原稿的“文字原稿1”3101、尤其明确地再现文本文字的“文字原稿2”3102以及明确地再现铅笔文字的“文字原稿3”3103。作为照相模式3120的内容是忠实再现凹版印刷等印刷物的灰度的“照相原稿1”3121、忠实地再现银盐照相的灰度的“照相原稿2”3122以及地图等以色精细进行判别的“照相原稿3”3123。作为特殊模式3130的内容是汽车车检证那样的除去基底仅使文字内容再现的“特殊原稿1”3131、银行转帐用纸那样彩色文字原稿清晰再现的“特殊原稿2”3132以及使点印刷输出图像那样平坦浓度部不均一原稿的浓度再现提高的“特殊原稿3”3233。
第五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复合机场合,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适用于扫描单体。于是,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扫描单体的场合。
图32是本实施例的扫描器构成方框图。扫描器270分别独立控制依存于图像读取的浓度特性的补正(输入浓度补正)及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能进行最适浓度补正。
即,在以往扫描器中,通常将输入浓度补正和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作为一体处理,但在本实施例的扫描器270中,能独立控制进行这些补正。因此,能例如一边除去原稿基底污脏一边与浓度等级连动以所希望的浓度取入图像。
如该图所示,该扫描器270与图1所示复合机100的扫描部构成相同。接口部271是用于向外部计算机或应用发送图像数据的接口。
输入浓度补正部103是依存于原稿读取部101的浓度特性的补正(输入浓度补正)的处理部,将涉及反射率成为线性特性的明暗补正后的数字信号变换成涉及原稿浓度的线性特性。
浓度补正部106是相对从空间滤波处理部105输出的图像数据及变动阈值分别连动进行浓度补正的处理部,进行读取原稿浓度补正及与浓度等级对应的再生浓度的变换。
在此,输入浓度补正部103和浓度补正部106通过操作部120的操作能独立进行控制。另外,通过将输入浓度补正部103的输入浓度补正和浓度补正部106的浓度补正的组合登录在操作部120,能以非常简单的操作得到所希望的输出图像。
第六实施例
图33表示本发明图像处理系统的构成实施例。该图像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图像读取部3301、写入部3302、第1浓度补正装置3303、第2浓度补正装置3304、第3浓度补正装置3305、独立控制上述第1、第2、第3浓度补正装置3303、3304、3305的控制装置3306、系统母线3308及视频通道控制部3307。系统母线3308与图像读取部3301、写入部3302、第1浓度补正装置3303、第2浓度补正装置3304、第3浓度补正装置3305、控制装置3306相互连接。视频通道控制部3307控制由图像读取部3301读取的图像,通过写入部3302写入,或与外部应用进行数据交换。
本系统通过控制装置3306经系统母线3308分别独立控制进行依存于原稿读取的浓度特性的补正(输入浓度补正)的第1浓度补正装置3303、进行原稿浓度再现特性(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补正的第2浓度补正装置3304、进行依存于写入部的浓度特性补正(写入浓度补正)的第3浓度补正装置3305。各浓度补正装置能进行最适浓度补正。与第一实施例说明一样,在以往复合系统中,通常将输入浓度补正和与浓度等级连动的浓度补正作为一体处理,但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系统中,能独立控制进行这些补正。另外,在以往复合系统中,用户独立控制写入浓度补正,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系统中,对于写入浓度补正,用户能通过控制装置3306积极进行变更。
在上述第一到第六实施例中,例示了本发明适用于复合机、扫描器、图像处理系统场合,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能适用于印刷机。具体地说,通过将图1所示写入控制方框110设于印刷机中,用户能变更该印刷机地写入浓度补正。
Claims (30)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通过写入部将该读取的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设有:
第1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第3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装置,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第2浓度补正装置、第3浓度补正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设有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的切换装置、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的数据补正装置及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的点补正装置。
3.一种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对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浓度补正;其特征在于,设有:
第1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控制装置,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和第2浓度补正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设有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的切换装置以及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的数据补正装置。
5.一种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写入部将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设有:
第3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装置,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3浓度补正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设有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的点补正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装置设有选择装置,根据所定阈值分割低浓度部、高浓度部及中间区域,分别独立设定补正系数,选择浓度范围的选择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2或4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数据补正装置任意设定与上述图像数据不同的信号,加法运算或减法运算后,进行灰度再现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2或6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点补正装置根据像素配置二维地进行邻接像素的数据补正。
10.根据权利要求1、3、5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有选择画质处理种类的画质选择装置,上述控制装置根据上述画质选择装置所选择的画质处理种类,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第2浓度补正装置和/或第3浓度补正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画质选择装置设有将处理内容的设定组合化的组合化装置,以及任意分配上述被组合化的设定程序的分配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选择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画质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画质特性变更为任意补正值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画质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图像读取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图像读取特性变更为任意补正值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图像读取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像素形成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像素形成特性变更为任意补正值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像素形成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画质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画质特性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画质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图像读取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图像读取特性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图像读取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任意分配装置设有从现有若干画质模式中任意设定为了通常使用的模式的装置、进行像素形成特性补正的补正装置、将上述补正装置补正的上述像素形成特性相对一度设定的值作相对变更的装置、以及保存上述变更的像素形成特性补正值的装置。
18.一种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通过写入部将该读取的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第1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第3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工序,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工序、第2浓度补正工序、第3浓度补正工序。
19.根据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工序包括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的切换工序、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的数据补正工序及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的点补正工序。
20.一种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对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浓度补正;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第1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控制工序,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工序和第2浓度补正工序。
21.根据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工序设有根据上述图像数据的输入浓度切换过滤系数的切换工序以及根据浓度电平进行数据补正的数据补正工序。
22.一种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写入部将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第3浓度补正工序,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工序,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3浓度补正工序。
23.根据权利要求22中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工序设有对写入点形成进行补正的点补正工序。
24.根据权利要求19或2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工序包括选择工序,根据所定阈值分割低浓度部、高浓度部及中间区域,分别独立设定补正系数,选择浓度范围的选择信号。
25.根据权利要求19或21中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数据补正工序任意设定与上述图像数据不同的信号,加法运算或减法运算后,进行灰度再现处理。
26.根据权利要求19或23中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点补正工序根据像素配置二维地进行邻接像素的数据补正。
27.根据权利要求18、20、22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选择画质处理种类的画质选择工序,上述控制工序根据上述画质选择工序所选择的画质处理种类,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工序、第2浓度补正工序和/或第3浓度补正工序。
28.根据权利要求27中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画质选择工序包括将处理内容的设定组合化的组合化装置,以及任意分配上述被组合化的设定程序的分配工序。
29.一种记录媒体,可由计算机读取;其特征在于,该记录媒体存储使上述权利要求18—28中任一个所记载的方法由计算机实行的程序。
30.一种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图像读取部光学读取原稿图像数据,通过写入部将该读取的图像数据写入记录用纸;其特征在于,设有:
第1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图像读取部的浓度特性;
第2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原稿浓度的再现特性;
第3浓度补正装置,用于补正依存于上述写入部的浓度特性;
控制装置,用于独立控制上述第1浓度补正装置、第2浓度补正装置、第3浓度补正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15820/1999 | 1999-11-05 | ||
JP31582099 | 1999-11-05 | ||
JP315820/99 | 1999-11-05 | ||
JP047993/2000 | 2000-02-24 | ||
JP2000047993 | 2000-02-24 | ||
JP047993/00 | 2000-02-24 | ||
JP264423/00 | 2000-08-31 | ||
JP2000264423A JP2001313831A (ja) | 1999-11-05 | 2000-08-31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
JP264423/2000 | 2000-08-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95308A true CN1295308A (zh) | 2001-05-16 |
CN1255766C CN1255766C (zh) | 2006-05-10 |
Family
ID=27339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013280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5766C (zh) | 1999-11-05 | 2000-11-01 |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6934057B1 (zh) |
JP (1) | JP2001313831A (zh) |
CN (1) | CN1255766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53958A (zh) * | 2019-02-08 | 2020-08-18 | 西门子医疗有限公司 | 图像矩阵大小的计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47371A (ja) * | 2001-02-21 | 2002-08-30 | Ricoh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US7199897B2 (en) * | 2002-02-22 | 2007-04-0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and imag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f pattern matching |
JP4057337B2 (ja) * | 2002-04-24 | 2008-03-05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48379A (ja) * | 2002-07-11 | 2004-02-12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処理装置 |
JP2004140801A (ja) * | 2002-09-24 | 2004-05-1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集約印刷方法 |
US7321451B2 (en) * | 2003-03-19 | 2008-01-22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Data converting circuit, data convert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5033339A (ja) * | 2003-07-08 | 2005-02-03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7633645B2 (en) * | 2003-07-29 | 2009-12-1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Hard copy producing method, hard copy producing device, and hard copy |
JP2005348237A (ja) * | 2004-06-04 | 2005-12-15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濃度調整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 |
US7760400B2 (en) * | 2004-10-07 | 2010-07-20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Creating multiple threshold matrices to be used in error diffused multilevel halftoning |
KR101152116B1 (ko) * | 2004-10-22 | 2012-06-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장치 |
JP4420811B2 (ja) * | 2004-12-21 | 2010-02-24 | 富士通マイクロ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
US20060203290A1 (en) * | 2005-03-10 | 2006-09-1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processing |
JP4165521B2 (ja) * | 2005-03-30 | 2008-10-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173154B2 (ja) * | 2005-04-26 | 2008-10-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US7657098B2 (en) * | 2005-05-02 | 2010-02-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mosquito noise in decoded video sequence |
JP4596155B2 (ja) * | 2005-07-26 | 2010-12-0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テーブル生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テーブル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7599556B2 (en) * | 2005-08-25 | 2009-10-06 | Joseph Stanley Czyszczewski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anning segmentation |
JP4169023B2 (ja) * | 2005-08-26 | 2008-10-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US7865035B2 (en) * | 2005-10-06 | 2011-01-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Video quality adaptive coding artifact reduction |
JP4123267B2 (ja) * | 2005-10-31 | 2008-07-2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 |
US7826090B2 (en) * | 2005-12-21 | 2010-11-02 | Xerox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printer calibration using compromise aim |
JP2007193692A (ja) * | 2006-01-20 | 2007-08-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判別器構築装置及び物体検出装置 |
JP2007221538A (ja) * | 2006-02-17 | 2007-08-30 | Fujitsu Ltd | シーンチェンジ判定装置、データ転送装置、シーンチェンジ判定方法、および、データ転送方法 |
JP4883789B2 (ja) * | 2007-03-30 | 2012-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US20090080003A1 (en) * | 2007-09-24 | 2009-03-26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inning function and the thinning method |
JP2009274273A (ja) * | 2008-05-13 | 2009-11-26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147597B2 (ja) * | 2008-08-13 | 2013-02-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323035B2 (ja) * | 2010-12-10 | 2013-10-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像形成方法 |
JP5779089B2 (ja) * | 2011-12-28 | 2015-09-16 | 株式会社ドワンゴ | エッジ検出装置、エッジ検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エッジ検出方法 |
JP2014174400A (ja) * | 2013-03-11 | 2014-09-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濃度補正処理方法 |
JP2015002442A (ja) * | 2013-06-14 | 2015-01-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6403490B2 (ja) * | 2014-08-20 | 2018-10-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4517266B (zh) * | 2014-12-22 | 2017-06-0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基于边缘检测算子的混合自适应图像去噪方法 |
JP2017112535A (ja) | 2015-12-17 | 2017-06-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
JP6756171B2 (ja) * | 2016-07-11 | 2020-09-1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156626A (en) * | 1976-06-21 | 1977-12-27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Control of printing exposure |
US5050221A (en) | 1989-02-13 | 1991-09-17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generating apparatus |
JP3144676B2 (ja) | 1989-02-14 | 2001-03-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用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360391B2 (ja) | 1993-06-24 | 2002-12-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H08181873A (ja) | 1994-12-21 | 1996-07-1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581753B2 (ja) | 1996-02-18 | 2004-10-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装置 |
JP3658093B2 (ja) * | 1996-07-23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H10173928A (ja) | 1996-12-14 | 1998-06-26 | Ricoh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 |
JPH10276331A (ja) | 1997-03-31 | 1998-10-13 |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H10294867A (ja) * | 1997-04-22 | 1998-11-0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条件の較正方法 |
JPH10322568A (ja) | 1997-05-20 | 1998-12-0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84854A (ja) | 1998-03-26 | 1999-10-15 | Ricoh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 |
-
2000
- 2000-08-31 JP JP2000264423A patent/JP2001313831A/ja active Pending
- 2000-11-01 CN CN00132802.6A patent/CN125576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11-03 US US09/704,624 patent/US6934057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6-28 US US11/167,344 patent/US724539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53958A (zh) * | 2019-02-08 | 2020-08-18 | 西门子医疗有限公司 | 图像矩阵大小的计算 |
CN111553958B (zh) * | 2019-02-08 | 2023-11-03 | 西门子医疗有限公司 | 图像矩阵大小的计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50280852A1 (en) | 2005-12-22 |
CN1255766C (zh) | 2006-05-10 |
US6934057B1 (en) | 2005-08-23 |
JP2001313831A (ja) | 2001-11-09 |
US7245398B2 (en) | 2007-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55766C (zh) |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 |
CN1262971C (zh) | 图像处理装置 | |
CN1102316C (zh) | 图像处理装置 | |
CN1059063C (zh) | 通过变换图像数据的格式来保证画面质量的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1158854C (zh)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
CN1197351C (zh) | 图像合成装置 | |
CN1809116A (zh) | 图像处理装置、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处理装置 | |
CN1303570C (zh) | 图象处理装置和图象处理方法 | |
CN1223170C (zh) | 利用校正表的彩色图像数据的校正方法 | |
CN1605466A (zh) |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打印控制装置和打印控制方法 | |
CN1805531A (zh) | 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记录介质、以及程序 | |
CN1134727C (zh) | 打印机 | |
CN1764228A (zh)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
CN1867940A (zh) | 成像装置及其图像处理方法 | |
CN10106830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应用程序执行方法 | |
CN101031022A (zh)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406056A (zh) | 自动灰度等级补正装置、方法和记录媒体 | |
CN1487737A (zh) |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和彩色变换表生成方法及装置 | |
CN1828432A (zh) | 颜色判断装置及颜色判断方法 | |
CN1252646C (zh) | 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装置 | |
CN1692629A (zh) |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 |
CN1922630A (zh) | 图象处理装置、图象处理系统、图象处理方法、图象处理程序及集成电路装置 | |
CN1104134C (zh) | 图象形成系统 | |
CN1805499A (zh)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1681288A (zh) | 图像处理设备、图像数据产生和传输方法及其程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510 Termination date: 201711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