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4550C -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74550C CN1274550C CN 02122717 CN02122717A CN1274550C CN 1274550 C CN1274550 C CN 1274550C CN 02122717 CN02122717 CN 02122717 CN 02122717 A CN02122717 A CN 02122717A CN 1274550 C CN1274550 C CN 127455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fuel tank
- pipe
- tank track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在基本骨架车架内装载发动机组件,该基本骨架车架包括:油箱轨道(11a)下管(11c)和侧架(11b),该油箱轨道(11a)从头管(12)的上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下管(11c)从头管(12)的下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侧架(11b)一边从油箱轨道(11a)的后端部附近向车体两侧突出一边向下方延伸设置。以跨在前述油箱轨道(11a)基本全长上的方式载置燃料箱(30)。油箱轨道(11a)在长度方向的大约中央部,形成为比连接其前端部和后端部与头管(12)及侧架(11b)分别结合部位的中心线向下方弯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两轮摩托车中的车体车架,典型的是被称为菱形车架等的车架构造。
背景技术
在这种的车辆中,车体车架是将多个车架部件通过焊接等接合确保规定的刚性强度,在装载发动机或燃料箱等的同时支撑前后轮。
例如,在所谓的菱形车架式样中,由油箱轨道、侧架和下管构成车体车架的基本骨架,该油箱轨道与转向头管的上部结合,在车体的左右中央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侧架一边从油箱轨道的后端部附近在车体两侧上突出一边绕入曲轴箱的下侧地被配置,该下管与转向头管的下部结合,在车体的左右中央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而且具有采用发动机本身作为车体车架的强度部件等的特征。
还有,燃料箱主要通过油箱轨道装载支撑,其底面形成向上方凹进去的大约呈倒U字状的跨部。而且燃料箱通过在油箱轨道上设置的橡胶制的油箱支架等装载配置在油箱轨道上。
但是,在现有的车体车架中,特别是只有1根油箱轨道的情况下,通常形成为直线状。如果在这样的油箱轨道上装载配置燃料箱,为了确保必要的油箱容量不得不使油箱的形态向上方大幅度的膨胀鼓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燃料箱在设计上受到制约,还必须在燃料箱的安装或者固定方法上下功夫。
还有,不仅是安装燃料箱的情况,构成车体车架的车架部件特别是截面形状也影响车架部件相互的接合性。例如油箱轨道在使用圆管的情况下,必须将与此结合的侧架的接合部配合油箱轨道的截面形状作成3维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形成3维形状本身耗费工时,接合部的焊接也困难。一方面,在方管的油箱轨道的情况下,由于前述燃料箱的跨部形成适合矩形截面的形状,存在为了确保原样的油箱容量必须将燃料箱的形状大型化等的问题。
本发明借鉴这样的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燃料箱的容量确保及设计性上有效的,能够谋求提高部件相互的接合性等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其基本骨架车架包括:头管、油箱轨道、下管和侧架,该头管支撑前叉,该油箱轨道从该头管的上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下管从前述头管的下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侧架一边从前述油箱轨道的后端部向车体两侧突出一边向下方延伸设置,该车体车架在基本骨架车架内装载发动机组件的同时,以跨在遍及前述油箱轨道的全长上的方式载置燃料箱,其特征在于,前述油箱轨道在该轨道全长的中央部,形成比连接其前端部和后端部与前述头管及前述侧架分别结合部位的中心线向下方弯曲的形状;在通过由管材构成的桥形构架连接前述下管的上部和前述油箱轨道的同时,从侧面看呈直线状地配置前述油箱轨道的后半部和前述桥形构架。
还有,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其特征在于,前述油箱轨道的前半部,从侧面看与穿过前述头管的上部与在前述侧架上设置的作为后摆臂的前端支撑部的枢轴的轴线重合地延伸,在该轴线上配设悬挂前述发动机组件的汽缸盖及发动机箱的后部的发动机固定装置,将前述发动机箱后部的悬挂部悬挂在前述后摆臂的枢轴上。
还有,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其特征在于,在由前述头管和前述油箱轨道的前半部和前述下管的上部形成的前述发动机组件上方的空间内配设为了向在前述发动机组件的汽缸盖上安装着的点火火花塞供应点火电流的点火线圈。
还有,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其特征在于,在由横截面为圆形的管材构成前述油箱轨道的同时,结合着左右一对的前述侧架的上端的前述油箱轨道的后端部是在左右具备平坦面的扁平圆形横截面。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油箱轨道在中央部附近形成为向下方弯曲,能够使燃料箱的跨部缩小,能够不增大燃料箱的外形而实质上增大油箱容量。还有,这时通过大致呈直线状地配置油箱轨道的后半部和桥形构架,能够减少对于油箱轨道的弯曲载荷,使耐久性得以提高。
还有,对于利用发动机组件作为车架的强度部件的车体车架,通过在作用负荷载荷的部位上设定发动机固定装置,能够将发动机组件作为车架强度部件有效地使用。
再有,在由头管和油箱轨道及下管形成的发动机组件上方的空间内配置的点火线圈,通过燃料箱覆盖其周围,由于这种场合是在距离点火火花塞最近的位置配置,能够缩短火花塞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体车架的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全体构造示例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周围结构示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周围结构示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体车架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体车架的部分俯视图及从后方看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燃料箱周围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燃料箱的跨部与现有例比较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油箱轨道后端部与现有例比较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面,说明通过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的适宜的实施例。
通过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可以针对各种的两轮摩托车有效地适用,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图1所示将装载4冲程发动机的公路&越野式样的两轮摩托车作为示例。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10的全体构造。在图1中,在由钢制或铝合金制的车体车架11的前部,设置通过转向头管13可向左右转动地被支撑的2根的前叉13。在前叉13的上端固定转向杆14,在转向杆14的两端具有手柄15。还有,利用转向轴杆16安装固定大灯17或者车速表等。
在前叉13下部前轮18可旋转地被支撑的同时,覆盖前轮18的上部地在前叉13上固定着前挡板19。前轮18具有与前轮18一体旋转的制动盘20,被固定在前叉13上的刹车片21在制动盘上加压触接。另外,作为公路&越野摩托车的特征的前轮18的轮胎如图所示为粗大宽幅轮胎。
在车体车架11的后部,在通过枢轴23可摆动地设置摆臂22的同时,在车体车架11与摆臂22之间架装后避震器24(参照图2或图3)。在这种情况下,后避震器24的下端通过托架25a与摆臂22连结。后轮26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摆臂22的后端,后轮26通过被链27卷绕的从动链轮28被旋转驱动。另外,后轮26的轮胎,如图所示为粗大宽幅轮胎。
在车体车架11上装载的发动机29的上方,以跨过该车体车架11的形状装载着燃料箱30,从燃料箱向发动机29供应燃料。还有,在发动机29的后部侧上结合着进气管31,通过进气管31,从化油器32向发动机29供应混合汽。通过输气管33从空气滤清器34向化油器32供应清净的空气。在发动机29的前部侧结合着排气管35,燃烧后的排除废气通过排气管35被排除。排气管35通过发动机29的侧部在车体后部上挑地向后方延伸设置,在其后端连接消音器36。
在燃料箱的后方配设座椅37,如图示例所示座位37的前部盖到燃料箱30的后部上面地被配置。在座位37的下方及后方,配设覆盖后轮26上部的后挡板38。在后挡板38的两侧配置后转向灯39。
在发动机29的曲轴箱40中内藏着曲轴、变速器等。在曲轴箱40的下部中,在驱动变速器的齿轮轴41上,紧固着图中未示的设有换挡踏板的臂。
图2及图3表示车体车架11以及摆臂22周围。在本实施例中的车体车架11,为典型的菱形车架式样,包括油箱轨道11a、侧架11b、下管11c、座位轨道11d、侧管或交叉车架11e,该油箱轨道11a在转向头管12的上部结合,在车体的左右中央部向后方倾斜配置,该侧架11b在油箱轨道11a的后端部附近结合,一边向车体两侧突出一边绕入发动机29的曲轴箱40的下侧地被配置,该下管11c在转向头管12的下部结合,在车体的左右中央部适度地向后下方倾斜配置,该座位轨道11d在各侧架11b与油箱轨道11a的结合部附近结合,向后方大约水平配置,该侧管或者交叉车架11e在各座位轨道11d的后部附近结合,在向前下方倾斜配置的同时在各侧架11b的下部附近结合。这些车架部件基本上通过焊接相互地结合。
燃料箱30主要通过油箱轨道11a装载支撑。这种情况下,在燃料箱30的下部形成底面向上方凹进去而成的呈大约倒U字状的跨部30a(图2)。而且燃料箱30通过在油箱轨道11a上设置橡胶制的油箱支架等(图未示)载置在油箱轨道11a上。在油箱轨道11a的后端部最接近空气滤清器34的位置上紧固着用于安装避震器的托架25b,通过该托架25b支撑后避震器24的上端部。
在侧架11b的下部附近,通过枢轴23可摆动地设置摆臂22。这种情况下,在侧架11b的下部附近紧固托架42,随后将阐述的在该托架42上支撑摆臂22。与后避震器24的下端连结的托架25a通过结合左右的摆臂22的桥43被支撑。还有在侧架11b的下端,紧固用于固定发动机的托架44(也参照图1),在该托架44上连接曲轴箱40的下部的同时,通过支撑臂45支撑休息脚踏板46。
在下管11c的下端,紧固用于固定发动机的托架47,在该托架47上连接曲轴箱40的前部。还有,下管11c在上部附近通过桥11f与油箱轨道11a连结,在该桥11f上紧固着的托架48(参照图1)上连接发动机29的汽缸盖49。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由构成车体车架11的基本骨架的油箱轨道11a、侧架11b及下管11c所包围的空间内装载发动机组件。
在交叉车架11e的下部附近,安装适度地倾斜向后方延伸的如图示例所示的大约「V」字状的导引架或者托架50,在该导引架50的先端上支撑后座踏板51。
在本实施例中,在构成车体的侧架11b的规定部位上设置枢轴支承摆臂22前端的枢轴安装部(托架42),在发动机箱(曲轴箱40)的后端和其两侧配置的套管中贯穿枢轴23,通过该枢轴23将发动机箱的后端及套管共同连接在枢轴安装部上,在通过枢轴23支撑发动机箱的后端的同时,可摆动地安装摆臂22。另外,在左右方向上以一定宽度突出形成铝压铸制的曲轴箱40的后端。
图4(侧面视图)及图5表示本发明的车体车架11的具体的构成例。如前所述基本骨架车架由头管12、油箱轨道11a、下管11c和侧架11b构成,该头管12支撑前叉13,该油箱轨道11a从该头管12的上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下管11c从前述头管12的下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侧架11b一边从前述油箱轨道11a的后端部附近向车体两侧突出一边向下方延伸设置,在该基本骨架车架内装载发动机组件的同时,以跨在油箱轨道11a基本全长上的方式载置燃料箱30。
还有,在分别构成左右一对的侧架11b、座位轨道11d及交叉车架11e上,如图5所示横向架设相互连结左右的多个连结杆11g~11k。通过这些连结杆11g~11k确保刚性强度。
在本发明的车体车架11中,如图4所示,油箱轨道11a形成为向下方弯曲。即油箱轨道11a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比连接其前端部和后端部中与头管12及侧架11b分别结合部位P1、P2的中心线M-M向下方弯曲。在本例中,如图所示呈大约「ㄑ」字状。另外,油箱轨道11a由横截面为圆形的管材构成。
还有,由桥11f连接下管11c的上部和油箱轨道11a。这种情况下,桥11f在「ㄑ」字状的弯曲点P3的后侧焊接在油箱轨道11a上。而且,如图4所示,从侧面看油箱轨道11a的后半部和桥11f大致呈直线状地配置。另外,桥11f由横截面为圆形的管材构成,与油箱轨道的结合部配合外形形状(圆形)被轻微地熔化。
如上所述油箱轨道11a由横截面为圆形的管材构成。结合左右一对的侧架11b的上端的油箱轨道11a的后端部(结合部位P2),从图4及图5可以看出形成为在左右具有平坦面11a1的扁平圆形截面。通过具有这样的平坦面,侧架11b针对油箱轨道11a的接合端面配合其倾斜角度通过斜向的平面切割可以得到。
还有,如图6所示油箱轨道11a的前半部,从侧面看与穿过头管12的上部(P1)与在侧架11b上设置的摆臂22的前端支撑部P4(枢轴23)的轴线N-N大致重合地延伸。在该轴线N-N上配设悬挂发动机组件的汽缸盖49及发动机箱的后部的发动机固定装置。即,支架48及汽缸盖49的连接点P5设定在轴线N-N上,还有如前所述曲轴箱40的后端通过枢轴23(前端支撑部P4)被支撑。
还有,如图6所示在由头管12和油箱轨道11a的前半部和下管11c的上部形成的发动机组件上方的空间S内,配设为了向在发动机组件的汽缸盖49上安装着的点火火花塞供应点火电流的点火线圈52。另外,点火线圈52利用被熔敷在头管12、油箱轨道11a及下管11c的结合部领域中的加强(加强部件)53以及支架54被架装。
根据上述构成中的本发明,通过在中央部附近形成为使油箱轨道11a向下方弯曲能够缩小燃料箱30的跨部30a。即通过缩小了燃料箱30的底面向上方的凹进去部分,能够不加大燃料箱30的外形而实质上增大油箱的容量。还有,这种情况通过大致直线状地配置油箱轨道11a的后半部和桥11f,能够减少对于油箱轨道11a的弯曲载荷,提高耐久性。
还有,油箱轨道11a如图7(A)所示由横截面为圆形的管材构成。这样通过使用圆管,与使用方管的情况(图7(B))比较可以明确,能够消除由跨部30a的形状起因的油箱容量的减少部分。
在两轮摩托车10在行驶时,前轮18在越过路面的凹凸等时的冲击作用在头管12上。该头管12主要被结合支撑在由油箱轨道11a及下管11c等构成的车体车架11上。这种的车体车架11利用装载的发动机组件作为车架的强度部件,这种情况在有效地利用发动机组件的基础上包含车体车架11的骨架构造的悬挂位置成为重要的要素。
本发明中油箱轨道11a的前半部与轴线N-N大致重合,再有在轴线N-N上设定发动机组件的悬挂位置(前端支撑部P4及连接点P5)。这样在车体车架11中,通过在作用负荷载荷的部位上设定发动机固定装置,能够有效地利用发动机组件作为强度部件。而且,通过提高车体车架11自身的强度,能够谋求实质上的小型轻量化构成车体车架11的各部件,提高车辆的乘座感觉。
再有,在由头管12和油箱轨道11a和下管11c形成的发动机组件上方的空间S内配设点火线圈52。由于点火线圈52的大部分通过燃料箱30被覆盖周围,能够得到良好的外观,这种情况由于最靠近点火火花塞配置能够缩短火花塞线。
再有,如图6所示在由转向轴杆16的上支架16a的中心线(上支架线L1)、转向轴杆16的下支架16b的中心线(下支架线L2)及车架枢轴线L3围成的领域内配置燃料箱30。即,燃料箱30位于上支架线L1的下方、且下支架线L2的上方、车架枢轴线L3的前方。
由于这样地配置燃料箱30,从侧面看在外观上可以看见发动机组件地造型,还有如上所述地在覆盖隐蔽点火线圈52的周围提高外观美感的同时,能够大幅地扩大设计上的自由度。
再有,如前所述由于油箱轨道11a的后端部形成具有平坦面11a1的扁平圆形截面(图7(A)),与圆形截面的情况(图8(B))比较可以明确,与侧架11b成为平面接合。因此,由于紧贴性良好、无间隙地形成该接合面,能够提高焊接性、确保高的接合强度。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及实施例,本发明并非只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变更。
虽然说明了将油箱轨道11a向下方弯曲形成大约「ㄑ」字状,也可以弯曲形成其他的例如圆弧或者曲线状,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还有,虽然是以公路&越野式样的两轮摩托车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也可以适用于公路或者越野中的任何一种式样的两轮摩托车。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这种的车体车架中通过将油箱轨道向下方弯曲形成,能够不加大燃料箱的外形而实质上增大油箱容量。还有,通过对于油箱轨道适宜地附带桥形构架,能够减少对于油箱轨道的弯曲载荷,提高耐久性。再有,通过有效地将发动机组件作为构架强度部件使用,具有能够在确保强度的同时有效地实现轻量化的优点。
Claims (4)
1.一种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其基本骨架车架包括:头管、油箱轨道、下管和侧架,该头管支撑前叉,该油箱轨道从该头管的上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下管从前述头管的下部向后下方倾斜设置,该侧架一边从前述油箱轨道的后端部向车体两侧突出一边向下方延伸设置,该车体车架在基本骨架车架内装载发动机组件的同时,以跨在前述油箱轨道全长上的方式载置燃料箱,其特征在于,前述油箱轨道在该轨道全长的中央部,形成为比连接其前端部和后端部与前述头管及前述侧架分别结合部位的中心线向下方弯曲的形状;
在通过由管材构成的桥形构架连接前述下管的上部和前述油箱轨道的同时,从侧面看呈直线状地配置前述油箱轨道的后半部和前述桥形构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其特征在于,前述油箱轨道的前半部,从侧面看与穿过前述头管的上部与在前述侧架上设置的作为后摆臂的前端支撑部的枢轴的轴线重合地延伸,在该轴线上配设悬挂前述发动机组件的汽缸盖及发动机箱的后部的发动机固定装置,将前述发动机箱后部的悬挂部悬挂在前述后摆臂的枢轴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其特征在于,在由前述头管和前述油箱轨道的前半部和前述下管的上部形成的前述发动机组件上方的空间内配设为了向在前述发动机组件的汽缸盖上安装着的点火火花塞供应点火电流的点火线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其特征在于,在由横截面为圆形的管材构成前述油箱轨道的同时,结合着左右一对的前述侧架的上端的前述油箱轨道的后端部是在左右具备平坦面的扁平圆形横截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322435A JP2003127954A (ja) | 2001-10-19 | 2001-10-19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JP322435/2001 | 2001-10-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12068A CN1412068A (zh) | 2003-04-23 |
CN1274550C true CN1274550C (zh) | 2006-09-13 |
Family
ID=19139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212271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4550C (zh) | 2001-10-19 | 2002-06-07 |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3127954A (zh) |
CN (1) | CN1274550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92901B2 (en) * | 2004-01-27 | 2011-08-09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Straddling type of vehicle |
JP4506317B2 (ja) * | 2004-07-14 | 2010-07-2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2006143123A (ja) * | 2004-11-24 | 2006-06-08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US9630673B2 (en) | 2012-05-28 | 2017-04-25 | Honda Motor Co., Ltd. | Saddle-type vehicle |
JP6538124B2 (ja) * | 2017-07-27 | 2019-07-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6920367B2 (ja) * | 2019-03-29 | 2021-08-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JP7584263B2 (ja) | 2020-09-28 | 2024-11-15 |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及びそ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
2001
- 2001-10-19 JP JP2001322435A patent/JP2003127954A/ja active Pending
-
2002
- 2002-06-07 CN CN 02122717 patent/CN127455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12068A (zh) | 2003-04-23 |
JP2003127954A (ja) | 2003-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357775B1 (en) | Bottom link type front wheel suspension for motorcycle | |
JP350398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
CN100349778C (zh) | 摩托车的后翼板和相关的支撑结构 | |
CN1827459A (zh) |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 |
CN1754754A (zh) | 二轮摩托车 | |
CN1738741A (zh) |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 | |
CN1274550C (zh) |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车架 | |
CN1269682C (zh) |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罩安装构造 | |
CN1120104C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架 | |
CN100349779C (zh) | 具有支座的轮式车辆以及安装支座的方法 | |
JP5246462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597423A (zh) | 载物架装置 | |
JP2008189288A5 (zh) | ||
CN1090120C (zh) | 两轮摩托车的车架护罩结构 | |
CN1093806C (zh) | 喇叭罩装置 | |
CN1608939A (zh) |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 |
CA2519322C (en) | Body fram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JPS60176876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ム | |
CN1123475C (zh) |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架 | |
CN2668484Y (zh) | 机动两轮车的把手控制器安装罩及其安装结构 | |
CN1077529C (zh) | 小型低座摩托车的车架构造 | |
CN1123476C (zh) | 安装了后缓冲组件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
CN1749100A (zh) | 自动二轮车的手柄 | |
CN220743248U (zh) | 摩托车 | |
CN1116194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