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3198A - 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73198A CN1273198A CN 00109521 CN00109521A CN1273198A CN 1273198 A CN1273198 A CN 1273198A CN 00109521 CN00109521 CN 00109521 CN 00109521 A CN00109521 A CN 00109521A CN 1273198 A CN1273198 A CN 12731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speed
- wheel
- bearing
- change sp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该车架是1字形,与前轮是由易变形的平行四边形减振架支承,与后轮是由后减振架支承。当前后轮弹跳或人体重力移动,由于杠杆机械作用于变速箱内传动机构,使前后轮减振机构往复运动,转变成旋转扭矩力,传动后轮驱动车体前进。这种助力无需操作,不消耗人力,可助脚踏力三分之二,再有减少迎风阻力,方便女子使用的两高一低形体,可提高行车时速一至两倍。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轮代步简单的机械,特别是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的装置。
自行车是靠人力脚踏驱动的,是由车架、前轮、前叉、车把、车闸、鞍座、脚蹬子、车大腿、中轴、牙盘、链条、飞轮和后轮等部件组合成一个操纵、传递、行路等完整行车体系。可作短途交通工具,又可作体育健身器械。使用方便,维修简单,不消耗能源,不产生三害是可取的。但是,这一简单灵活轻便的交通工具,有这样的问题:单一的脚踏驱动,不仅动力不足,而却容易使人疲倦。尤其是路面不平,行车中的颠簸振动,使人感到不舒服,也容易损坏机件和车架。又高又小的三角形鞍座,对女子骑用多有不适。遇有刮风天气,迎风阻力大,行车更加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的做法是增加变速器装置,利用省力,不省功调解转速比。但,还是不太理想;外变速,链条不走直线,大负荷或用力猛,容易折断;内变速不稳定,抗冲击力较差,动力不足并没有解决。中国专利申请ZL97231201、3U提出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该车装置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解决车轮弹跳时产生振动问题。第二,解决单一脚蹬力,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解决变速不稳定和链条不走直线的问题。可是在行车中迎风阻力,需要克服的问题没有解决。又高又小的三角形鞍座上下车不方便,不利益女子骑车的问题没有解决。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装置。它在两高一低的外形特征所产生作用有:减小迎风阻力,降低人在车上的高度,改善身体局部压迫感。在车体结构上:它缩小车架成1字形,增加了可动的部位;车体有一定范围的伸缩和弹性,尤其是行车时在柔软易动中,有效地利用了脚踏力,人体重力,前后轮的弹跳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结合前后两个杠杆机械运动产生强有力地驱动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车前部设置导流罩,呈现前尖后宽流线形,其作用是:一是为驱车人遮挡正面的风尘。二是分解气流,减小迎风阻力。三是在顺风时可借风速助力。车后部的后货箱是设置在后货架上的,它的高度和位置同鞍座形成座椅,其作用缓解腰部紧张,又能方便装载随身携带的物品。该产品1字形车架后倾斜较大,腿蹬力的角度有所提高,相映的鞍座降低,增大宽度,减轻身体局部压迫又便利上下车。该车体结构在1字形车架上端是负载人体重量的鞍座和后货箱,中间是减振支承架和后货架,下端是变速箱。左右车大腿装配在变速箱两侧中轴探头上;牙盘是装配在与中轴同一圆心的花键轴上,同链条,飞轮和后轮组成的外部传动机构。前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是由前轮、前叉、前叉轴管、车把、上摆臂、下摆臂、前减振簧组成。由于前轮独立悬挂减振架上,设有导向前轮和操纵方向车把的特别性,利用上摆臂和下摆臂两端以轮轴式支承在前叉轴管与车架之间,形成易动的平行四边形,其作用是能够在轴向转动时,车把同车架的平行运动。前减振弹簧支承在下摆臂(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处)与减振支承架之间,作为平衡。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是由后轮、后叉架总成、后减振弹簧组成。后叉架总成的一端固定后轮轴,一端固定在变速箱的后齿扇轴的两侧探头上,后减振弹簧支承在后叉架(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处)与减振支承架后端之间,作为平衡。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共用一个阻力器(变速箱)。在1字形车架下端的变速箱有三项作用,第一在减振时成为传递单向力的阻力器,第二是调解转速比的变速机构;第三接纳和转变前摆力、后摆力、脚蹬力和载重力的综合机构。具体的工作是这样的:当人体重量负载车架上(其中有脚蹬子,鞍座,后货架),车体受方产生形体变化,作为平衡的前后减振 弹簧,受到重力冲击压缩蓄能。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架,杠杆形势作用于变速箱内的前后斜齿扇,在啮合转速比的作用下,前后浮动齿轮,通过端面锯齿盘,连动离合齿轮或离合从动齿轮。脚踏力是通过中轴上的凸轮、棘爪、离合齿轮的内径锯齿加入进来的。这三方面的力内外互相影响,互相援助,又是各自独立的。可根据需要操纵变速手柄连动变档转鼓,使档位拨叉移动空位,此时,只有减振无有动力输出。需要强力驱动力时,可利用变速把调整换档拨叉,拨动一档从动齿轮、一档主动齿轮沿着轴向向右移位。当一档主动齿轮内花键结合变速二轴外花键,连动一档从动齿轮、花键轴、牙盘、链条、飞轮和后轮的传动过程称一档变速。当需要中速行车时,可利用变速手柄,调整换档拨叉,拨动一档主动齿轮、一档从动齿轮,沿着轴向向左滑移,(机械联锁一档主动齿轮内花键脱离变速二轴外花键)当一档从动齿轮结合爪与离合齿轮结合键结合,连动花键轴、牙盘、链条、飞轮和后轮称为二档变速。当需要进一步加速时,可利用变速手柄,调整换档拨叉,拨动三档主动齿轮,三档从动齿轮,沿着轴向向左移动(机械联锁一档从动齿轮结合爪脱离离合齿轮的结合键),当三档从动齿轮内花键结合花键轴上外花键连动三档从动齿轮、花键轴、牙盘、链条、飞轮和后轮的转速比称三档变速。当需要高速行车时,可利用变速手柄,调整换档拨叉,拨动三档主动齿轮、三档从动齿轮沿着轴向向右侧移动(机械联锁,三档从动齿轮内径花键脱离花键轴的键槽),使三档主动齿轮的结合爪与四档主动齿轮结合孔结合,连动四档主动齿轮,四档从动齿轮、花键轴、牙盘、链条、飞轮和后轮的传动过程称为四档。该变速是齿轮组啮合,内外花键离合,同步方式变速;其特点是:齿轮移动空间小,操作灵活,变档准确,抗冲击力强。当冲击力已尽时,减振弹簧蓄能结束,释放能量开始(反弹),连动前摆臂,下摆臂前齿扇轴、前斜齿扇、前浮动齿轮、前浮动轮探头或后叉架总成,后齿扇轴、后斜齿扇、后浮动齿轮、后浮动轮探头等机件反向运动,其中,前浮动齿轮,前浮动轮探头或后浮动齿轮,后浮动轮探头,在力向作用下回归原位旋转。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上下摆动对车架都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前后减振弹簧释放完能量时(反弹上止点)也就是该机构完成一次工作循环。
本发明因为外观特征是两高一低;前设置的导流罩可以分解迎面气流,所以在行车中减小了风的阻力,顺风时又可借风速助力;鞍座降低改变了脚蹬力的角度,所以扩大了支承身体的面积,减轻局部压迫;后有靠背式的后货箱,所以分解腰部的紧张,又方便载物。因为结构上缩小车架成1字形,增加可活动的部位,所以在易动中车体有一定范围的伸缩和弹性,同时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是杠杆作用于变速箱内的传动机构,形成前后减振弹簧共用单向力传递的阻力器。所以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结合变速箱,有减振助力双重作用,所以该车助力自然产生,无需操作,不消耗人力;双向助力减少了往复传动的驱动力短断续性,加上脚踏力,所以该车驱动力是现有自行车的一倍或一倍半;因为有了强劲地驱动力和减少迎风阻力,所以就可以提高行车时速,具有良好的减振装置,所以就适应各种路面。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第一页图1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车体外观结构及变形图。
第二页图2是在风天普通车行车状态。
图3是在风天本发明行车状态
图4是前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动态
图5是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动态
图6是顺风时气流在导流罩内的路线
图7是迎风时气流在导流罩外的路线
第三页图8是本发明产品正面视图
图9是变速箱正面半剖面视图
第四页图10是本发明产品变速箱剖面图
图11是中轴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变速二轴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0A-A方向示意图
图14是图10B-B方向示意图
第五页图15是变速齿轮空档位视图
图16是一档变速齿轮动态示图
图17是二档变速齿轮动态示图
图18是三档变速齿轮动态示图
图19是四档变速齿轮动态示图
第六页图20是变速箱与相邻部件视图
第七页图21是车把右侧视图
图22是变速手柄总成示图
图23是变速机构直观示图
图24是变速槽轮右视示图
图25是变速槽轮正面视图
图中:1、车架;2、鞍座;3、导流罩;4、后货箱;5、前叉轴管;6、前轮、;7、后货架;8、后轮;9、后视镜;10、前减振弹簧(塔式);11、前叉;12、减振 支承架;13、后叉架总成;14、车梯子;15、上摆臂;16、后减振弹簧(塔式);17、下摆臂;18、变速箱;19、左右车大腿;20、牙盘;21、链条;22、飞轮;23、后闸;24、尾灯;25、闸钳;26、车把;27、前齿扇轴;28、中轴;29、后齿扇轴;30、变速二轴;31、前斜齿扇;32、后斜齿扇;33、离合齿轮;34、一档从动齿轮;35、前浮动齿轮;36、花键轴;37、后浮动齿轮;38、离合从动齿轮;39、一档主动齿轮;40、右丝砂碗;41、三档主动齿轮;42、四档主动齿轮;43、三档从动齿轮;44、油封;45、左丝砂碗;46、调解圈; 47、钢珠;48、前浮动轮探头;49、轴承;50、螺栓;51、丝档;52、后叉减振螺栓;53、减振弹簧底座;54、后减振横杆;55、大腿压盖螺栓;56、前齿扇左丝碗;57、中轴档;58、放油螺栓;59、槽轮;60、轴杆;61、摆臂总成;62、转鼓定板;63、定位轮组合;64、变档连线;65、变档转鼓;66、三、四档拨叉;67、一、二档拨叉;68、螺栓;69、小轴杆;70、减振弹簧平衡杆;71、变档手柄;72、加油螺栓;73、变档轮总成;74、变速线调节;75、拉簧;76、前灯;77、脚蹬子;78、四档从动齿轮;79、滚珠;80、闸线;81、螺栓;82、回位弹簧;83、压盖;84、把套;85、后浮动轮 探头;86、锁环;87、棘爪;88、O形簧;89、凸轮;90、砂碗;91、后齿扇左丝砂碗;92、后轮档泥板;93、转动鼓销;94、滚针;95、前轮档泥板;96、后轮轴。
第一页图1所示实施例中,外观特征是两端高中间低;前高有导流罩(3)车把(26),后高有后货箱(4),中间鞍座(2)较低。该车体结构:在呈现1字形的车架(1)上,设置有鞍座(2)、减振支承架(12),后货架(7)、后货箱(4)、变速箱(18)是负重中心部位。在车架(1)前部是由前轮(6)、前叉(11)、前叉轴管(5)、上摆臂(15)、下摆臂(17)、前减振弹簧(10)等部件组成的前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其中上摆臂(15)的两端分别以轮轴式支承在前叉轴管(5)的上端与减振支承架(12)之间;下摆臂(17)的两端分别以轮轴式支承在前叉轴管(5)下端与变速箱(18)前齿扇轴上,同车架(1)形成平行四边形。前减振弹簧(10)一端支承在上摆臂(15)和减振支承架(12)结合处,一端支承在下摆臂(17)支承座上,其作用是缓解前轮弹跳时的冲击力,平衡车体和蓄藏能量。在车架(1)的后部是由后轮(8)、后叉架总成(13)、后减振弹簧(16)、等部件组成的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其中后叉架总成(13)的一端固定后轮轴(96)、另一端固定在变速箱(18)的后齿扇轴两侧探头上;后减振弹簧(16)的一端支承在减振支承架(12)和后货架(7)结合处,一端支承在后叉架总成(13)支承座上。其作用是缓解后轮(8)弹跳时的冲击力,平衡车体和蓄藏能量。车把(26)是操纵行车方向的转向机构,与前轮(6)联体以前叉轴管(5)为轮轴立向转动;车把(26)上有制动闸钳(25)、变档手柄(71)。在变速箱(18)外部左右车大腿(19)、脚蹬子(77)、牙盘(20)、链条(21)飞轮(22)、后轮(8)、后闸(23)、车梯子(14)、是实现脚蹬力输出和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由于车架(1)是1字形,车体柔软变形有一定范围的伸缩和弹性,图中虚线所示,是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的动态结构。
在第二页图2示意图中,普通自行车在风天,骑车人只能弯腰弓背顶风推行。
图3所示意图中,驱车人凭借该产品的导流罩避勉或少受风尘刮面之苦。驱车姿态轻松舒坦,在悠闲自得中节省了时间节省了体力,其原因是图中虚线和箭头所示。
图4所示意,在行车时不仅仅是迎风阻力的困难,路面不平车轮的弹跳,同样难坐稳。该车的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不仅能够使驱车人坐得稳重潇洒,而却还省力轻快行车。图中显示前轮独立悬挂减振装置的动态。
图5所示是该产品后轮独立悬挂减振装置的动态。
图6所示中,是顺风行车时,图中虚线为气流在导流罩(3)内集中后改变方向和停留一段时间再通过,阻碍了风速,产生了推力,借着风力行车一定会省力的。
图7所示意图中,导流罩(3)前端尖而低,后端宽高形成一个圆坡,迎面吹来的风,被圆滑的分解三个方向通过,受阻力小。图中虚线所示气流的方向。
在第三页图8所示是本专利产品正面视图,呈现出该车体的宽度和外貌特征;图中的导流罩(3)有一定范围的遮档,在它后面的有前轮(6)、前叉(11)、前叉轴管总成(5)、车把(26)、闸钳(25)、闸线(80)、等转向制动的操纵机构。后视镜(9)为驱车人了解身后的情况提供了方便。后货箱(4),要高于鞍座(2)。
图9所示意中,中轴(28)上半部示为变速箱(18)内部机件位置,下半部是变速箱(18)壳外状况;左右车大腿(19)装配在两端探头上,作为脚蹬动力的曲柄。在中轴(28)左侧是由左丝砂碗(45)调解圈(46)钢珠配合下支承在变速箱(18)左半壳体上,在右侧是由钢珠配合下支承在花键轴(36)内径壁上。而花键轴(36)右侧是由右丝砂碗(40)和钢珠的配合下支承在变速箱(18)右半壳体上,探头装配牙盘(20)。与中轴(18)平行的变档转鼓(65),左端面装配转鼓定位板(62)、转动鼓销(93),右侧是由轴杆(60)支承在右侧半壳体上,在中部偏左是一、二档拨叉(67)、偏右是三、四档拨叉(66)等变速传递机件。在变速箱(18)壳体上设有加油螺栓(72),下有放油螺栓(58);正中上部是车架(1)两侧是减振支承架(12)。
在第四页图10中所示,中轴(28)贯通变速箱(18)左右半壳体,两端探头分别装配左右车大腿(19),在左侧是由左丝砂碗(45)、调解圈(46)、钢珠(47)、中轴档(57)的配合下支承在变速箱(18)左半壳体中,在右侧是由钢珠支承在花键轴(36)的内壁上。而中部偏左设有配套的离合齿轮(33)机构,具体的结构是这样的;中轴(28)在此处的凸轮(89)上设有棘爪(87)和O形簧(88),离合齿轮(33)内径锯齿同棘爪(87)的配合是传递单向曲柄脚踏力的。在它的左侧是由丝档(51)、钢珠(47)的配合支承在中轴(28)上,右侧是由钢珠配合下支承在凸轮(89)右侧轴档上。离合齿轮(33)左侧端面是锯齿,右侧是外花键,外径是齿轮。花键轴(36)的左端内径是由钢珠(47)支承在中轴(28)上,外径是外花键,右侧是轴档,钢珠(47)和右丝砂碗(40)配合支承在变速箱(18)右侧半壳体中,右端探出变速箱(18)外装配牙盘(20)由锁环(86)锁紧。同中轴(28)平行的变速二轴(30),两端分别由轴承(49)支承在变速箱(18)左右半壳体中,与该轴同体的离合从动齿轮(38),左端面是锯齿盘,外径齿,啮合离合齿轮(33)。在变速二轴的右侧花键区外由滚针(94)配合同四档主动齿轮(42) 配套。在变速箱(18)的最前端,同中轴(28)平行的前齿扇轴(27)的两端,分别由左丝砂碗(56)、或砂碗(90),滚珠(79)配合下,支承在变速箱(18)左右半壳体前端,中间是露在壳体外滚花直纹杆,是下摆臂的结合处,同体的前斜齿扇(31)是在左侧变速箱(18)内,同前浮动齿轮(35)啮合;前浮动齿轮(35)的内径以螺旋方式配合一个前浮动轮探头(48),该探头穿套在中轴(28)左侧,同离合齿轮(33)相邻,右端面是锯齿盘,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当前浮动齿轮(35)被啮合旋转时,它有两个运动方式;一是旋转,二是力向移动。前浮动轮探头(48)移动大于旋转,其作用是快速敏捷地把扭矩力传递到离合齿轮(33),遇有妨碍立刻离开。其中回位弹簧(82)也有一定作用的。贯穿变速箱(18)最后端的后齿扇轴(29)有着三触三露的特征:两端露在变速箱(18)外是滚花直纹探头杆,是 后叉架总成的结合处。中间露在外的柱杆是闲置的,在该轴的两侧分别是由后齿扇左丝砂碗(91)或砂碗(90)在滚珠(79)配合,支承在变速箱(18)左右半壳体上,同体的后斜齿扇(32)是设计在变速箱(18)内,与后浮动齿轮(37)啮合。在轴与壳体交界处设有油封(44)。后浮动齿轮(37)的内径是螺旋方式配套后浮动轮探头(85),该探头右端面是锯齿盘,内径穿套在变速二轴(30)的左侧,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同离合从动齿轮(38)相邻。当后浮动齿轮(37)旋转时,它有两个运动方式:一是旋转的扭矩力,二是力向移动。后浮动轮探头(85)移动大于旋转,其作用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敏捷地把扭矩力传递给离合从动齿轮(38),遇有妨碍立刻离开。左右车大腿动力是由中轴(28)上的凸轮(89)、棘爪(87)啮合离合齿轮(33)内径锯齿传递进来的。图中变速机构是在变速箱(18)壳体内大半部,主要是由变速二轴(30)与花键轴(36)之间活动着三组不同转速比的齿轮组,两轴各自都有花键区域,光杆区域。在两轴的左侧是一档主动齿轮(39)啮合一档从动齿轮(34)成为一个级别的转速比;中部是三档主动齿轮(41)啮合三档从动齿轮(43)成为一个级别的转速比;四档主动齿轮(42)啮合四档从动齿轮(78)成为一个级别的转速比。其中一、三档齿轮组是在变档拨叉控制下,能够沿着轴向左右移动。图中一档从动齿轮(34)所处的位置是结合爪与离合齿轮(33)右侧的花键啮合,直接连动花键轴(36)、牙盘(20)。
在第五页图15所示,变速二轴(30)上的各主动齿轮与花键轴(36)上相对应的从动齿轮都处在啮合状态,但是各组齿轮中都有一齿轮处在自由转动中。如一档主动齿轮(39)所处在变速二轴(30)的光杆区域内;三档从动齿轮(43)所处在花键轴(36)光杆区域内;四档主动齿轮(42)是由滚针支承在变速二轴(30)右侧。尽管变速二轴(30)转动,但扭矩没有传递到花键轴(36)上,图中深色运动着的机件,没有功率输出,这时齿轮的啮合状态称为空档。
在图16中所示,一档主动齿轮(39)、一档从动齿轮(34)啮合,同被调档拨叉移动向右,当一档主动齿轮(39)的内花键进入花键区域内,内外花键结合,使变速二轴(30)聚集的三方面扭矩力在此通过,图中黑粗线箭头所示,带着转速比,连动一档从动齿轮(34),花键轴(36)。这时齿轮的啮合状态称为一档。
在图17所示,一档主动齿轮(39)啮合一档从动齿轮(34),同被调档拨叉移向左,使一档主动齿轮(39)的内花键离开花键区域进入光杆区域,而一档从动齿轮(34)的结合爪同离合齿轮(33)右侧花键结合,早已聚集的三方面扭矩力直接连动.花键轴(36)。图中粗黑线箭头所示的受力动态。这时无有转速比直接传递状态称为二档
在图18所示,三档主动齿轮(41)啮合三档从动齿轮(43)同被调档拨叉移动向左(由于机械连锁一档主动齿轮(39),一档从动齿轮(34)同时向原位移动,使一档从动齿轮(34)的结合爪脱离离合齿轮(33)的花键),当三档从动齿轮(43)的内花键进入花键区域,早已聚集在三档主动齿轮(41)上的三方面扭矩力,通过三档从动齿轮(43)内花键连动花键轴(36)。图中粗黑线箭头所示的受力动态,这时齿轮的啮合状态称为三档。
在图19所示中,三档主动齿轮(41)三档从动齿轮(43)同被调档拨叉移动向右,使三档从动齿轮(43)离开花键区域回到光杆区域。当三档主动齿轮(41)的结合爪同四档主动齿轮(42)结合孔结合,聚集在三档主动齿轮(41)的三方面扭矩力,借用四档主动齿轮(42)同四档从动齿轮(78)啮合转速比连动花键轴(36)。图中粗黑线箭头方向所示的受力动态,这时齿轮啮合状态称为四档。
在第六页图20中,车架(1)同变速箱(18)是由螺栓(81)固定一体的;下摆臂(17)的一端 固定在变速箱(18)前端的前齿扇轴中部,同前斜齿扇(31)(图中虚线部分)成为一体的杠杆。前减振弹簧(10)的两端分别支承在减振支承架(12)和下摆臂(17)之间,形为塔式,上小下大,底有减振弹簧底座(53)上有滑堂盖帽,中间有减振弹簧平衡杆(70)。在图右侧,后叉架总成(13)的一端,由压盖(83)和螺栓(50)装配在后齿扇轴(29)左右两端,同变速箱(18)内后斜齿扇(32)(图中虚线部分)成为一体的杠杆。后减振弹簧(16)的两端分别支承在减振支承架(12)和后叉架总成(13)之间,形成塔式,上小下大,底有减振弹簧底座(53)和后减振横杆(54),中间有减振弹簧平衡杆(70)。图中变速箱(18)左侧局部剖面展示中,转鼓定位板(62)、定位轮组合(63)、摆臂总成(61)、小轴杆(69)是变速箱(18)壳体内变档机构操纵的一部分,在壳体外是由双向变档连线(64)纤动槽轮(59)。
在第七页图22中,操纵变档装置 在车把(26)右侧,是由变档手柄(71)、变档轮总成(73)、变速线调节(74)、变档连线(64)组成的,操作顺序是:一档下压、二、三、四档上提,空档在一档和二档中间。
Claims (10)
1、在以轮代步的简单机械中,特别是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装置,该装置在呈现1字形的车架(1)的上端装有鞍座(2),中部有减振支承架(12)、后货架(7),后货箱(4),下端装有变速箱(18);前部是由前轮(6),前叉(11)、前叉轴管(5)、导流罩(3)、车把(26)、上摆臂(15)、下摆臂(17)、前减振弹簧(10)组成的前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后部是由后轮(8)、后叉架总成(13)、后减振弹簧(16)组成的后轮独立悬挂减振机构;变速箱(18)中有,中轴(28)、前齿扇轴(27)、后齿扇轴(29)、变速二轴(30)、花键轴(36),其特征在于上摆臂(15)的两端分别以轮轴方式支承在前叉轴管(5)的上端与减振支承架(12)前之间,下摆臂(17)的一端以轮轴方式支承在前叉轴管(5)的下端,一端固定在前齿扇轴(27)中部,同前斜齿扇(31)成为杠杆机械,与车架(1)形成平行四边行,前斜齿扇(31)啮合前浮动齿轮(35);后叉架总成(13)一端固定后轮轴(96),一端固定在后齿扇轴(29)的左右探头上,同后斜齿扇(32)成为杠杆机械,后斜齿扇(32)啮合后浮动齿轮(3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证是,两高一低的外貌,前部设有导流罩(3)、后视镜(9)、前灯(76)、车把(26);后部的后货箱(4)是装配在后货架(7)上,高于鞍座(2)形成坐椅式。
3、根据权利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在车把(26)的右侧上把套(84)、闸钳(25)、闸线(80)是制动操纵部分,变档手柄(71)、变档轮总成(73)、变速线调节(74)是手动操纵变速部分,是由双向变档连线(64),连动槽轮(59)、小轴杆(69)、摆臂总成(61)、转鼓定位板(62)、转动鼓销(93),在定位轮组合(63)的控制下,阶段的转动变档转鼓(65),使一、二档拨叉(67)或三、四档拨叉(66)轴向移动一档主动齿轮(39)一档从动齿轮(34)或三档主动齿轮(41)三档从动齿轮(43),可实现一档,空档、二、三、四档变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前齿扇轴(27)左侧有钢珠(79),前齿扇左丝碗(56)的配合支承在变速箱(18)左半壳体上,同前斜齿扇(31)固定成一体,中部是滚花直纹柱体,右侧是由钢珠(79)、砂碗(90)的配合支承在变速箱(18)右半壳体;贯穿变速箱(18)最后端的后齿扇轴(29),两端滚花直纹柱体分别探出变速箱(18)左右半壳体,中间露在外,在左侧是滚珠(79)后齿扇左丝砂碗(91)支承在变速箱(18)左侧半壳体上,依次的后斜齿扇(32)是在变速箱(18)内,右侧是由滚珠(79)砂碗(90)的配合支承在变速箱(18)右半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贯穿变速箱(18)的中轴(28)两侧探头,装配着左右车大腿(19),在左侧是由中轴档(57)、钢珠(47)、左丝砂碗(45)的配合下支承在变速箱(18)左半壳体上,由调解圈(46)调解配合松紧,中部偏左侧是由凸轮(89)、棘爪(87)、0形簧(88)同离合齿轮(33)内径锯齿配合,能移传递单向曲柄脚踏力的机构,在中轴(28)右侧是由钢珠支承在花键轴(36)的内径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变速二轴(30)的两端是由轴承(49)支承在变速箱(18)左右半壳体上,在该轴上的离合从动齿轮(38)右侧,贯穿着一档主动齿轮(39)、三档主动齿轮(41)、四档主动齿轮(42),在这段轴中分为光杆区域、花键区域,一档主动齿轮(39)啮合一档从动齿轮(34),内径是花键,能够轴向移动,三档主动齿轮(41)啮合三档从动齿轮(43),内径是花键,能够轴向移动,四档主动齿轮(42)是由滚针(94)支承在该轴的右侧,同四档从动齿轮(78)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1、3、5、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花键轴(36)左侧内径是由钢珠(47)支承在中轴(28)砂档上,外径左侧是花键区域,右侧是光杆区域,被贯穿的一档从动齿轮(34),三档从动齿轮(43)是由变档拨叉控制下活动在这两个区域内,右侧四档从动齿轮(78)同花键轴(36)是联体的,在它右侧由轴档、钢珠、右丝砂碗(40)支承在变速箱(18)右半壳体上,探出的部分装配牙盘(20),由锁环(86)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4、5、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前浮动齿轮(35)啮合前斜齿扇(31),内径以螺旋配合前浮动轮探头(48),该探头以轮轴方式装配在中轴(28)的左侧,右端面是锯齿盘与离合齿轮(33)相邻,有一定的轴向移动空间,回位弹簧(82)在此处有一定的作用;后浮动齿轮(37)啮合后斜齿扇(32),内径以螺旋式配合后浮动轮探头(85),该探头以轮轴方式装配在变速二轴(30)的左侧,与离合从动齿轮(38)相邻,由回位弹簧(82)相隔,有一定的轴向移动空间,该探头右侧端面是锯齿盘。
9、根据权利要求1、5、6、7、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离合齿轮(33)啮合离合从动齿轮(38),它的左端面是锯齿,右端面是花键,与一档从动齿轮(34)相邻,内径中部是锯齿,左有丝档(51)钢珠(47)支承,右有砂档和钢珠(47)支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前减振弹簧(10)一端支承在减振支承架(12)前,一端支承在下摆臂(17)支承座上,上小下大形为塔式,下有减振弹簧底座(53),中间竖有减振弹簧平衡杆(70);后减振弹簧(16)形为塔式,上小下大,下有减振弹簧底座(53),中间竖有减振弹簧平衡杆(70),它的一端支承在减振支承架(12)后,一端支承在后叉架总成(13)的后减振横杆(54)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0109521 CN1273198A (zh) | 2000-06-30 | 2000-06-30 | 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0109521 CN1273198A (zh) | 2000-06-30 | 2000-06-30 | 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73198A true CN1273198A (zh) | 2000-11-15 |
Family
ID=4579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0109521 Pending CN1273198A (zh) | 2000-06-30 | 2000-06-30 | 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7319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80130C (zh) * | 2004-03-23 | 2009-04-22 | 戴维·埃文斯 | 脚踏车悬挂组件 |
WO2014029135A1 (zh) * | 2012-08-20 | 2014-02-27 | Li Yunling | 一种传力弹簧及安装有此弹簧的自行车架 |
-
2000
- 2000-06-30 CN CN 00109521 patent/CN127319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80130C (zh) * | 2004-03-23 | 2009-04-22 | 戴维·埃文斯 | 脚踏车悬挂组件 |
WO2014029135A1 (zh) * | 2012-08-20 | 2014-02-27 | Li Yunling | 一种传力弹簧及安装有此弹簧的自行车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73705A (zh) | 一类滚轮及步行轮车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 |
CN1273198A (zh) | 第二代,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 | |
CN1080607A (zh) | 往复式人力驱动机构 | |
CN2311431Y (zh) | 前后轮独立悬挂减振、双助力、变速自行车 | |
CN2152757Y (zh) | 手加力驱动自行车 | |
CN100335346C (zh) | 一种能兼作滑板车的运动型自行车 | |
CN2621144Y (zh) | 双踏跑步式滑板车 | |
CN116279961B (zh) | 一种具有双传动结构的齿轮无级变速系统 | |
CN2419143Y (zh) | 微型自行轿车 | |
CN2820693Y (zh) | 一种能兼作滑板车的运动型自行车 | |
CN2517653Y (zh) | 后轮悬挂纤动式减振、半自动两轮车 | |
CN2763161Y (zh) | 一种坐式自行车 | |
CN2424094Y (zh) | 一种采用新型传动装置的自行车 | |
CN2737660Y (zh) | 折叠式踏板自行车 | |
CN2169591Y (zh) | 安全自行车 | |
CN200945351Y (zh) | 一类滚轮及步行轮车 | |
CN1133558C (zh) | 一种微型自行轿车 | |
CN2173203Y (zh) | 前轮驱控可折叠箱式多功能自行车 | |
CN107444553A (zh) | 一种手摇娱乐自行车 | |
CN2170255Y (zh) | 增力增速自行车 | |
CN2068073U (zh) | 轻便自行车 | |
CN2787555Y (zh) | 自行轿车 | |
CN2182778Y (zh) | 双驱动客货两用高速自行旅游车 | |
CN1740040A (zh) | 踏板自行车 | |
CN2353650Y (zh) | 高速自行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