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0058C - 消音器 - Google Patents
消音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70058C CN1270058C CNB021320829A CN02132082A CN1270058C CN 1270058 C CN1270058 C CN 1270058C CN B021320829 A CNB021320829 A CN B021320829A CN 02132082 A CN02132082 A CN 02132082A CN 1270058 C CN1270058 C CN 127005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engine
- muffler
- motorcycle
- swing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00—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 F01N1/24—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using sound-absorbing materia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wo or more silencers in parallel, e.g. having interconnections for multi-cylinder eng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通过降低消音器的配置位置,提供具有优秀的设计、而且能够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的消音器配置构造。具有悬挂在车体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发动机、和悬挂在车体的前部侧的前轮、及可沿左右方向绕轴线摆动地设置于车体的后部的后摆臂部(11)、以及悬挂在前述后摆臂部(11)上的同时,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转动的后轮,消除发动机的排气音的消音器(501),从发动机被引导至车体的后方,再有,被配置在后摆臂部(11)的垂直下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两轮摩托车中,消除发动机的排气音的消音器的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相关的现有的两轮摩托车,有例如日本特开平10-86869号公报所开示的技术等,在这种两轮摩托车中,用于发动机排气音消音的消音器一般被设置在车体的后部悬挂后轮的后摆臂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但是在两轮摩托车中,即所谓的美式两轮摩托车中,近些年追求被称为“低下”的低车高化,在这样的两轮摩托车中,为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将消音器与上述同样,设置在后摆臂部的左右方向的侧方外侧。
但是,象这样在追求低车高化的同时,因消音器配置在后摆臂部的左右方向的侧方外侧,所以存在消音器配置位置的平衡不良、外观上不好的问题。因此,在谋求低车高化的同时单纯的考虑降低消音器的配置位置,可以预想到不能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的问题发生。
因此,本发明的是目的提供一种可以比降低消音器的配置位置更优秀的设计、而且可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的消音器的配置构造。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消音器,是被设置在具有悬挂在车体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发动机(例如实施例中的发动机9)、和悬挂在前述车体的前部侧的前轮(例如实施例中的前轮7)、及可绕沿左右方向的轴线摆动地设置于前述车体的后部侧的后摆臂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后摆臂部11)、以及悬挂在前述后摆臂部上的同时通过前述发动机的驱动力转动的后轮(例如实施例中的后轮12)的车辆上,其特征在于,消除前述发动机的排气音的消音器(例如实施例中的消音器501),从前述发动机被引导至前述车体的后部方,而且前述消音器是上下配置的两根消音器(例如实施例中的消音器501、506),这些消音器中的下侧的消音器(例如实施例中的消音器501)被配置在前述后摆臂部的垂直下方。
这样,因消除发动机的排气音的消音器从发动机被引导至车体的后方,而且被配置在后摆臂部的垂直下方,所以消音器的配置位置下降,在此基础上,将消音器配置在左右方向的车体侧,可以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
两根消音器中的下侧的消音器,因为被配置在后摆臂部的垂直下方,所以两根消音器中的下侧的消音器配置在车体的左右方向的车体侧,可以更有效地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
本发明所述的消音器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消音器中的上侧的消音器(例如实施例中的消音器506)与前述下侧的消音器相比被配置在前述车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这样,由于上侧的消音器与下侧的消音器相比被配置在车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在从后侧看车体的情况下,设计变得更加优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车身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车身架的后视图。
图4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信号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信号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信号装置的图4的X-X的箭头视图。
图7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信号装置的图4的Y-Y的箭头视图。
图8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牌照灯的纵剖视图。
图9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图8的I箭头视图。
图10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图8的II箭头视图。
图1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信号装置的牌照板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将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中央部分的侧面罩拆下后的扩大侧视图。
图13是将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中央部分的侧罩拆下后的扩大侧视图。
图14是将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中央部分的座椅拆下后的扩大俯视图。
图15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中心罩的正视图。
图16是装有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中心罩的俯视图。
图17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中心罩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在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中心罩上安装燃料泵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挂件的正视图。
图20是支撑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点火开关的支撑杆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21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蓄电池箱的正视图。
图22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蓄电池箱的俯视图。
图23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蓄电池箱的侧视图。
图24是说明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蓄电池箱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25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后整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26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消音器配置构造的侧视图。
图27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消音器配置构造的后视图。
图28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制动输入装置的侧视图。
图29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制动输入装置的图28中的X箭头视图。
图30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制动踏板的正视图。
图31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制动踏板的图30中的A-A剖面图。
图32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制动踏板的俯视图。
图33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脚踏板的仰视图。
图34是沿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脚踏板的图33中所示的B-B线的剖面图。
图35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座椅安装构造的侧视图。
图36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座椅安装构造的底面图。
图37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仪表罩的侧剖面图。
图38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仪表罩的俯视图。
图39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水箱支撑构造的正视图。
图40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水箱支撑构造的侧视图。
图41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角撑板的图。
图42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挂件的侧视图。
图43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发光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44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发光装置的正视图。
图45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发光装置的侧视图。
图46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发光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参照附图在下面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所谓前后和左右的方向的记载是相对于车体的方向。
图1是表示适用本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
这个两轮摩托车1是所谓美式的两轮摩托车,具有车身架2、在车身架2的前端部可转动地被支撑的左右一对前叉3、在这些前叉3的上部设置的大灯4、还有比前叉3的大灯4被设置在下侧的左右一对前转向灯5、被安装在前叉3的上端部,在车体前部的上部被配置的转向用的车把6。
另外,此两轮摩托车1具有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前叉3上的前轮7、被支撑在前叉3上覆盖前轮7的上侧的前挡泥板8、被支撑在车身架2上的发动机9、配置在发动机9的前方的水箱10、通过车身架2,可绕沿左右方向的轴线摆动地被设置在车体的后部的后摆臂部11、在可自由转动地悬挂在此后摆臂部11的后端部的同时通过发动机9的驱动力转动的后轮12、及被支撑在车身架2上覆盖后轮12的上侧的后挡泥板13。
再有,此两轮摩托车1具有被配置于车身架2的上部的泪珠型燃料箱14、和配置于此燃料箱14的后方的供驾驶者乘坐的主座椅15、及设置于此主座椅15的后侧的后挡泥板13上的供同乘者乘坐的副座16、还有设置于后挡泥板13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转向灯17、以及设置于后挡泥板13的后部中央的制动灯18、和设置于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的牌照板安装部19。
车身架2,如图2及图3所示,具有前端的头管21、和从此头管21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出的主管22、及被焊接在主管22上的上管接头23、还有从此上管接头23向左右分开,向后方延出的左右一对中心上管24、以及被分别连接在各中心上管24上的左右一对后支架25、和使左右的后支架25间连接的后横向管26、及从各中心上管24向下方延伸出的中央管27、还有从各后支架25向下方延伸出的后管28、以及连接在中央管27及后管28的下侧的左右一对枢轴板29、和使左右的枢轴板29彼此间在上部连接的横向管30、及使左右的枢轴板29彼此间在下部连接的横向管31、还有被焊接在头管21的下部的角撑板32、以及从此角撑板32向左右分离,一边向下方且略微斜的后方倾斜一边延伸,从下部向大致水平后方延伸,被连接在枢轴板29上的左右一对下管33、和使角撑板32和主管22在主管22的下侧连接的副管34、及使左右的下管33彼此间连接的前横向管35。
发动机9是具有装备了缸盖部37及汽缸部36的前后一对缸体38、和在这些缸体38的下面被连设的曲轴箱39的V型两汽缸4冲程型的发动机,在发动机9的曲轴箱39的后侧连接有变速器40,发动机9以及变速器40通过曲轴箱39的前部通过支架42连接于下管33的同时、曲轴箱39的中间部通过支架43连接到前横向管35、变速器40的后侧下部通过支架44连接于横向管31、再有,变速器40的后侧上部通过支架45连接于横向管30,被支撑在车身架2上。
后摆臂部11是左右一对的叉部46从其前端的基部向后方的延伸而成的,通过基部被枢支在设置于左右的枢轴板29上的枢轴47上,此枢轴47在轴上沿铅直方向可以摆动。另外,在后摆臂部11的各前端侧与各后支架25之间夹装左右一对的后减振单元48,因此可以缓和吸收后轮12受到的来自路面的振动。
接着,前述前转向灯(信号装置)5,如图4、图5所示,具有安装在两轮摩托车1的前叉3上的转向灯保持架102、和通过转向灯支撑基部103a支撑在此转向灯保持架102的外侧部的转向灯103、及从此转向灯103被导出的贯通前述转向灯保持架102的内部,被抽出至外部的转向灯线束104。
前述转向灯保持架102,由一对保持架部件105、106构成,该一对保持架部件105、106在具有与前叉3的外周部的直径大约相等的内径的轴孔102a的圆柱体的一侧部(外侧部)上,将设有圆柱状的突出部102b的部件,在沿前述圆柱体的轴向的平面上,作成大致分割成2等分的形状,象夹住前述前叉3那样,在该前叉3的前后配置各保持架部件105、106,在设置于一方(前方)的保持架部件105的两侧上螺纹孔105a、105a上,通过将从开设在另一方(后方)的保持架部件106的两侧的螺栓孔106a、106a穿插的螺栓107、107螺合紧固,可自由插拔地在被安装前述前叉3上。
前述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5的外侧部的突出部105b,形成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侧的部分作成缺口平面105c的大致圆柱状,该突出部105b在前述转向灯103的转向灯支撑基部103a上,通过螺丝及其他的适当的缔结手段可拆卸地被连接,前述转向灯103被支撑在保持架部件105上。
另外,在前述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5中,如图6所示,在外端部侧(转向灯支撑基部103a侧)上开口的同时,在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侧上从开口的侧面看为曲柄状的槽105d,沿突出部105b的轴线方向(与转向灯保持架102的轴向S正交的方向)一直延长至前述螺纹孔105a的附近部后的迂回该螺纹孔105a的下方,在与保持架部件105的前叉3的外周面相接的内周面上连续形成。
另外,位于前述槽105d的螺纹孔105a的下侧的槽部分105f,其横截面形成大致半圆形。沿前述槽105d的突出部105b的轴线方向的槽部分105e可不作为槽形成,作为闭锁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侧的孔形成也可以。前述槽105d的槽宽乃至代替槽105d的孔的直径较前述转向灯线束104的直径略大。
还有,前述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如图7所示,在外端部侧(转向灯支撑基部103a侧)上,在前述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5的突出部105b的缺口平面105c上对接接合面106b的同时,将外端部106c与前述转向灯支撑基部103a对接,设置与前述突出部105b一起形成圆柱状的突出部102b的突出部106d。而且,在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的内侧上,设置一端侧联络于前述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5中的槽部分105f、向与转向灯保持架102的轴孔102a的方向S正交的方向延长后另一端侧(与前述突出部106d相反的一侧)在下方开口的槽106e。
前述槽106e,由环状槽106g、槽部分106I和槽部分106m构成,该环状槽106g具有比前述转向灯线束104的直径略大的槽宽及槽深,沿与前述前叉3相接的圆弧状内周面106f的周方向形成;该槽部分106I与该环状槽106g的一端侧(有前述突出部106b的一侧)联络、沿与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5相接的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的接合面106h形成,具有比转向灯线束104的直径略大的直径的半圆形状的横截面;该槽部分106m形成在与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5隔开间隙105g、对面的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的对向面106j的附近位置,上端(图7中的下端)与前述环状槽106g的另一端侧(与有前述突出部106b侧相反的一侧)联络,下端(图7中的上端)具有在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的下端面(图7中的上端面)106k上开口的比前述转向灯线束104的直径略大的槽宽和槽深。
前述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5的槽105d和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的槽106e,构成在转向灯保持架102的内部穿插转向灯线束104的线束穿插孔108,在此线束穿插孔108中,从前述转向灯103的转向灯支撑基部103a中被导出的转向灯线束104通过突出部105b的槽部分105e后,迂回螺栓孔105a,从槽部分105f、106i通过环状槽106g围绕前叉3的外周部半周,经过槽部分106m从另一方的保持架部件106的下端被取出至外部,向所需要的地方配线。
另外,虽未图示,在转向灯保持架102的突出部102b(突出部105b、106b)与转向灯103的转向灯支撑基部103a的安装部上设置密封,通过前述线束穿插孔108,使雨水不能进入到转向灯103的内部。
另外,前述前转向灯5是作为安装到前叉3的右侧(面向两轮摩托车1的行驶方向的右侧)的管上来表示的,在前叉3的左侧上安装的前转向灯(信号装置),除与右侧的前转向灯5的相互不同的点以外,其构成是相同的。
在前述牌照板安装部19上安装着牌照灯110及借此照明的牌照板(车牌号板)111。
即,如图8所示,在后挡泥板13的后端部上,在与大致呈菱形状的开口部112相对应的内面侧的上方,固定着具有3个阴螺丝部件113的安装板114的同时,将前述开口部112的周边包围地在表面侧固定着大致呈菱形环状的减振橡皮115,在牌照灯110中的带有圆形的大致呈菱形状的灯罩116(参见图9),其周边安装在沿该减振橡皮115的周围形成的环状槽115a中,覆盖前述开口部112地被设置。
接着,在前述灯罩116上,穿过前述阴螺丝部件113的3个穿插孔116a被设置在上方的同时,在下方设置灯收藏部116c,该灯收藏部116c在上部具有从上方看车体的后方侧呈凸部的大致圆弧状乃至凸部带有圆形的三角形状的开口116b,在该灯收藏部116c中安装着牌照灯110中的灯本体117。另外,在前述灯罩116的穿插孔116a中通过的前述安装板114的阴螺丝部件113上通过螺栓118a固定着安装板118,在该安装板118上通过支撑板119固定着前述车牌号板111.
前述灯本体117具备有基础120、与插座121螺合穿过设置在前述基础120上的卡口式的安装孔122,被固定在该基础120上的灯123、及围绕该灯123那样地固定在前述基础120上的透镜124。该透镜124由从上方看车体的后方侧呈凸部的大致圆弧状乃至凸部带有圆形的三角形状的水平的上面部125、和在该上面部125的周围向下方接续的垂直状的侧面部126、及沿上面部125和侧面部126的基部被接续的筒状的中间面部127构成,沿车体的中心线的截面形成将一边(斜下方)开放的大致5角形状态,前述中间面部127的自由端的一部分地方通过焊接等与前述基础120的表面接合,借此透镜124与基础120成为一体地被结合。
还有,前述透镜124的上面部125,如图10所示,外形呈现的是从上方看车体的后方侧呈凸部的大致圆弧状乃至凸部带有圆形的三角形状,在其基部侧中的一方(与灯123邻接的内侧)的透镜面125a上设置棱镜128,另一方(远离灯123的外侧)的透镜面125b被作成平滑面。前述棱镜128将相对于车体的中心线平行的棱镜要素128a相对于该中心线沿直角的方向被配列多个而构成。各棱镜要素128a将顶部面向灯123侧突出的前后方向呈长四角锥形,在前述上面部125的透镜面125a上,一体形成作为所谓的缩孔切面。
还有,前述侧面部126形成大概沿上面部125的外形的曲面,在与前述灯123邻接侧的内面的上方侧,在达到前述棱镜128的近接部的曲面的范围内,设置使灯123的光反射的被实施粗面加工的反射面126a。
前述构成的灯本体117,以将前述透镜124的凸部向车体的后将上面部125置在上面的状态,被插入到前述灯罩116的灯收藏部116c中,在将上面部125露出在开口116b上的同时,侧面部126在灯收藏部116中,与形成于和透镜124的侧面部126相同的曲面上的后壁面116d的内侧面对接,通过由未图示的螺栓,在前述后壁面116d的内面上固定前述侧面部126,被安装在灯收藏部116c上。另外,图中的符号129为覆盖灯123的插座122侧的背面罩,将上端侧插入前述安装板114的结合孔中系止,将下端侧以螺栓130固定在安装板114上。
下面,边参照图11边说明用于相对于牌照板111的牌照板安装部19安装的前述安装板118和支撑板119。
前述安装板118由具有在横向略微长出的下端部侧向左右突出的伸出部118b、118b的大致矩形的板材形成,在其中央部,设置在下方横长的大致矩形的缺口部130的同时,在该缺口部130的上方设置三角锥状的凹部131,再有,在从该凹部131连接其上方被设置的扁平的凹部132上开有螺栓孔132a。
相当于前述凹部131的三角锥的底面的三角形的安装板部131a车体的前方侧变高地倾斜,在相当于三角形的各顶部的位置附近开设有3个螺栓孔131b,通过将从该螺栓孔131b穿插的前述螺栓118a,与被固定在前述牌照板安装部19的安装板114(参照图8)上的前述阴螺丝部件113螺合拧紧,前述安装板118在前述牌照灯110的灯本体117的前方上部以与将板面作成垂直的状态被安装在牌照安装部19上。
再有,在前述安装板118上,再前述缺口部130的上端附近的两侧对称位置,牌照板安装用的螺栓孔133、133和约在其上方的横方向设置长的长孔134、134的同时,设置位于该长孔134、134的上方、下侧被作成四角形孔135、135、上侧与该四角形孔135、135联络、在上方一直延长至安装板118的上端附近的纵长的滑动孔136、136,另外,在前述缺口部130的两侧,比前述螺栓孔133的下方的位置上设置反光镜安装用孔137、137。
另外,前述支撑板119由具有与前述安装板118的上半部的宽度相同宽度的横长的矩形板材形成,在中央,前面119a上与前述安装板118的凹部132的后面对接的座部138突出被设置的同时,开设贯通该座部138的纵长的螺栓孔139,再有,在后面119b上,前述螺栓孔139的周围作成凹部形成座面140。
另外,在前述支撑板119的后面119b上,在上端部的两侧的对称位置设置向后面侧突出向下方弯曲的叉片141、141的同时,在下端部附近的两侧的对称位置设置向前面119a侧突出横截面为T字状的结合部142、142。该结合部141、141可以通过前述安装板118的四角形孔135、135从的正面看形成四角形,前述结合部142的T字的纵边部142a被穿插于前述安装板118的滑动孔136中,T字的横边部142b与安装板118的前面结合而得到。
于是,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安装板118和支撑板119中,将支撑板119的结合部142、142穿插在安装板118的四角形孔135、135中,将两者在背靠背对接后,若相对于安装板118使支撑板119向上方滑动,由于在安装板118的滑动孔136、136中支撑板119的结合部142、142的纵边部142a被穿插,横边部142b与安装板118结合,安装板118和支撑板119在前后不能相对的活动。在这种状态下,在决定了相对于安装板118的支撑板119的高度位置,将安装螺栓143从支撑板119的后面侧穿插在前述螺栓孔139和安装板118的螺栓孔132a中,在安装板118的前面侧螺合螺母并临时紧固,将支撑板119支撑在安装板118上。
接着,将牌照板111,其上端边缘与前述支撑板119的叉片141、141的内侧对接与支撑板119的后面对上,将设置于下端部的两侧的螺栓孔111a、111a与前述安装板118的螺栓孔133、133或长孔134、134的位置对合后,在其中从牌照板111的后面侧穿插安装螺栓144,通过在安装板118的前面侧螺合螺母紧固,将牌照板111固定于安装板118上。
前述牌照板111的螺栓孔111a、111a与安装板118的螺栓孔133、133或是长孔134、134的孔的位置对合时,支撑板119通过滑动孔136、136与结合部142、142的结合,相对于安装板118在上下进行移动调节,两者的孔的位置对合后,将穿插在前述支撑板119的螺栓孔139和安装板118的螺栓孔132a上并临时紧固的安装螺栓143真正紧固,在安装板118上牢固地固定支撑板119。
另外,前述安装板118和支撑板119,通过使用黑色材质的材料或是在适宜的材料上涂上黑色涂料使色调变黑,由安装板118和支撑板119组合构成的牌照板用安装面,对应根据摩托车的发送地的不同的规格的牌照板111设定足够大的宽度和高度的尺寸,牌照板111的内面,通过安装在安装板118和支撑板119的前方中的后挡泥板13上的制动灯单元18内的尾灯145而变为不被直接照射。
说明通过水箱10进行发动机冷却及附带于此的化油器的加温装置201,如图12所示,在前述发动机9的变速器40的侧部上配设冷却水泵202,该冷却水泵202的吐出口通过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3与在前述发动机9的图12中的右侧的汽缸部36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入口连接。在该右侧流入汽缸部36的发动机冷却水在通过形成于同汽缸部36的壁部的未图示的水套后被分为2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流至形成在与此汽缸部36的发动机冷却水入口相反侧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出口,另一部分流至形成在其上方右侧的缸盖部37的上面部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出口处。
右侧的汽缸部36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出口通过发动机冷却水连通管204与左侧的汽缸部36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入口连接,流入此左侧的汽缸部36的发动机冷却水通过形成在同汽缸部36的壁部的未图示的水套后,流至形成在其上方左侧的缸盖部37的上面部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出口。而且,此左侧的缸盖部37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出口通过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5与配置在主管22的下方的节温器阀206的阀壳的流入口连接。另一方面,前述右侧的缸盖部37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出口通过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7与节温器阀206的阀壳的流入口连接。
节温器阀206的流出口通过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8与水箱10的上部流入口连接,水箱10的下部流出口通过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9与前述冷却水泵202的吸入口连接。
从连接前述左右的汽缸部36、36的发动机冷却水连通管204上化油器加温配管211被分支,此化油器加温配管211的前端与形成在化油器212上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入口连接。另外,从设置于化油器211上的发动机冷却水流出口延伸出化油器加温配管213,此下流侧的化油器加温配管213,在连接前述节温器阀206的阀壳的流出口和前述冷却水泵202的吸入口的旁路配管214上,通过合流部215连接。
在这里,前述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3、发动机冷却水连通管204、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5、207、208、209构成作为连接发动机9和水箱10的循环路径的水箱配管。另外,此水箱配管的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8、209的内径设定为比旁路配管214的内径大。
另外,前述节温器阀206通过流通内部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而开启关闭,例如,在「关闭」时将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5、207与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8不连通,仅与旁路配管214连通,在「开启」时将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5、207与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8以及旁路配管214双方连通。
于是,伴随着发动机9的起动,冷却水泵202起动,在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没有达到规定温度时,节温器阀206呈关闭状态,发动机冷却水在从冷却水泵202经由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3、左右的汽缸部36、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5、207、节温器阀206的阀壳、旁路配管214,再次返回到冷却水泵202的路径循环。
此时,通过右侧的汽缸部36后的被适当加温的发动机冷却水在通过发动机冷却水连通管204时,其一部分被分支,通过化油器加温配管211被引导至化油器212,将该化油器212加温。加温后的发动机冷却水经化油器加温配管213以及旁路配管214再次返回到冷却水泵202。
其后,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上升,若超过所定温度,则节温器阀206开启。于是,从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5、207通过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8流至水箱10,从这里开始经过发动机冷却水配管209再次返回到冷却水泵202的路径被打开,变成发动机冷却水也向该路径循环。即,开始使用水箱10的发动机冷却。
这时,从配管阻抗的关系看,流经前述旁路配管214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流量减少,流经通过水箱10侧的路径(水箱配管系统)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流量增大。因此,流过化油器212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流量必然减少,不会对化油器212进行超过必要的加温。
说明车体大致中央的发动机辅助部件类的配置改造以及点火开关的安装构造,如图13所示,在安装于车身架2的横向管30上的托架45上,如跨越在车身架2的左右一对的管材24、27上那样地安装用于支撑发动机9的发动机挂件220。另外,在左右的中央管30的前侧,中央盖221通过在发动机挂件220和中央管27上被安装的托架222被支撑安装(参照图17)。
在此,发动机挂件220除支撑发动机9和中央盖221外,还具有支撑点火开关223的功能,对此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中央盖221,如图15-图18所示,是具有形成为大致方形的板状部225、和在该板状部225的左右,该中央盖221被组装到车身架上时,以车体为基准向后方延伸地被设置的起立部226的树脂制品。在左右的起立部226上,如图17所示,分别在上下设置有被系止孔227,这些被系止孔227,以与形成在前述发动机挂件220以及托架222上的系止孔一致的状态,通过螺栓等的适宜固定方法被固定,因此,该中央盖221被固定在车身架2上。
另外,中央盖221不仅限于树脂制,也可以是铝合金等金属制品。
如图15所示,在中央盖221的板状部225的上部设置零件安装孔228以2个适宜间隔,在此零件安装孔228上,通过螺栓等的固定方法安装点火线圈229。另外,如图16-图18所示,在板状部225的下部,以车体为基准向后方延伸的舌片系止部230在上下方向以适宜间隔被设置,此舌片系止部230,通过插入形成于燃料泵231的侧方的系止孔232被系止,燃料泵231以在中央盖221上横置的状态被安装。
另外,图13中的233是从燃料箱14通过滤芯234向燃料泵231供给燃料的管,235是表示从燃料泵231向化油器212供给燃料的管。
前述发动机挂件220,如图19所示,形成大致菱形状,在同图中的右侧(车体安装时的车体后方)的端部附近,在上下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被系止孔240,另外在上部中央形成系止孔241,再有,在左侧端部附近形成系止孔242。被系止孔240,是以与安装在车身架2的横向管30上的托架45的系止孔一致的状态,通过螺栓等固定手段被固定的部分,系止孔241是通过螺栓等适当的固定手段系止中央盖221的下部的部分,系止孔242是通过螺栓等的固定手段系止发动机9的部分。
在发动机挂件220上设置向与发动机悬挂方向不同的方向(图19中的上方)延伸的延伸部244,在此延伸部244上,在其长度方向隔开间隔的形成2个系止孔245。在这些系止孔245上,通过支撑杆247安装着点火开关223(参照图13)。
支撑杆247,如图20所示,在右侧(安装时的后方)端部附近在上下隔开间隔形成固定于发动机挂件220上的被系止孔248,在左侧端部的附近形成与点火开关229的安装孔一致的系止孔249,再有,在左侧边部安装车体时向内方竖起地弯曲形成加强部250。
另外,支撑杆247的被系止孔248与发动机挂件220的系止孔245相对应。
下面,说明文件或工具的收纳装置进行,如图13、图14所示,它在中央盖221的后方,在由车身架2的中央管27、和后管28、再有及主座椅15所包围的部分,蓄电池箱261被配置。
蓄电池箱261,如图21-图24所示,除收纳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部262以外,一体地形成收纳文件及工具的文件·工具收纳部263也。即,在此蓄电池箱261中,在图21、图22中的右侧(车体安装时的后部侧)做成蓄电池收纳部262,其前侧做成文件·工具收纳部263。
另外,蓄电池箱261,如图24所示,分为下侧的箱体本体264、和覆盖此箱体主体264的被开放的上方的以适当固定方法固定于箱体本体264上的盖265。再有,盖265分为覆盖蓄电池收纳部262的上方的第1盖266、和覆盖文件·工具收纳部263的上方的第2盖267。这些箱体本体264和第1盖266以及第2盖267分别以树脂吹塑成型制成。
箱体本体264由划分成蓄电池收纳部262的第1箱状部分268、和该箱状部分268的图21、图22中的形成在左侧的划分成文件·工具收纳部263的第2箱状部分269构成。在第1箱状部件268和第2箱状部件269之间设有间隔两者的隔壁270。于是,箱体本体264通过被安装在外侧的辅助支撑杆271被固定在车体本体2侧(参照图13)。
如图21、图24所示,在划分成前述文件·工具收纳部的第2箱状部件269的侧方设有用于存取文件S或工具T的开口273。前述文件·工具收纳部263被分为接近开口273侧和开口273的里侧两部分,这些收纳部中接近开口侧为工具收纳部274、开口的里侧为文件收纳部275。
在第2盖267上,在工具收纳部274的图24中的下侧壁上形成的堵闭塞前述开口273的开闭盖277也一体形成。开闭盖277,在组装到箱体本体264时与工具收纳部263的外壁角部对向的部分做成薄壁部278,并从此薄壁部278开始向外方弯曲。另外,在开闭盖277上设置在箱体本体264的系止部279上被系止的锁部280,通过锁部280,可以保持堵塞前述开口273的状态。在图24中,表示的是打开开口273,将文件S或工具T收纳于文件·工具收纳部263的顺序。
另外,用于前述文件等存取的开口273,在该蓄电池箱261被安装到车身架2时,从中央管27和后管28之间的开口部分向外部露出地设定其位置。
对后挡泥板13进行说明,此后挡泥板13,如图25所示,是由铁板等薄板部件冲压成断面为U字形而形成,具有沿后轮12的外周面并相对于此隔开适当间隔配置的圆弧面部301、和从该圆弧面部301的左右两边部分别向后轮的中心轴线侧延长的形成大致呈扇状的左右侧面302。
另外,在后挡泥板13上,作为被安装部的系止孔303分别被设置在圆弧面部301和左右的侧面302的所需位置上,在此系止孔303上,例如通过将螺栓穿过通过螺母使其被紧固,该后挡泥板13被安装在车身架2上。这里,前述系止孔303形成在后挡泥板1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另外,后挡泥板13的侧面302,在从作为前述被安装部的形成系止孔303的部分离开的位置的后端部形成宽广部304。宽广部304其宽度的尺寸Wa,比其他的侧面302的宽度尺寸Wb要大。而且,在宽广部304上,3条凹部305相互间隔开适当的间隔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另外,由这些凹部305组成的加强部306形成在比后挡泥板的侧面302的宽度方向中央偏向侧面的开放边侧的内方位置。
还有,这些凹部305在该后挡泥板13进行冲压加工时一体形成。
在上述各缸体38的缸盖部37上,如图26及图27所示,分别连接有用于消除发动机9的排气音的消音器。在前侧的缸体38的缸盖部37上被连接的消音器501具有连接在缸盖部37上的排气管部502及比此排气管部502的径大进行消音的静音部503。此消音器501,在排气管部502相对于缸体38从连接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发动机9的下侧中弯曲,沿曲轴箱39及变速器40的下部向水平后方延伸,在变速器40的后侧与静音部503连接。另外,此静音部503被配置在车体的右侧。还有,在此消音器501中,与排气管部502分体制造的安装在此排气管部502的中央部的触媒支撑部504上配置未图示的三元触媒,通过直到活性化的时间缩短化,谋求起动时的触媒性能的提高。
另外,连接在后侧的缸体38的缸盖部37上的消音器506也具有连接在缸盖部37上的排气管部507及比此排气管部507的径大进行消音的静音部508。此消音器506,沿排气管部507相对于缸体38从连接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变速器40的上部,向后方或斜下方延伸后,向水平后方延伸,与静音部508连接。另外,此静音部508被配置于与上述静音部503同侧的车体的右侧。还有在此消音器506中,在与排气管部507分体制造的排气管部507的中央部被安装的触媒支撑部509上配置未图示的三元触媒,通过直到活性化的时间缩短化,谋求起动时的触媒性能的提高。
两根消音器501和消音器506是静音部503及静音部508相互在上下隔开水平地配置,还有,下侧的静音部503,其后端部水平延伸至接近后轮12的轴线的位置,上侧的静音部508,水平延伸至比静音部503的更后侧。
而且,下侧的消音器501的静音部503,如图27所示,被配置在后摆臂部11的右侧的叉部46的垂直下方。即,此静音部503在上下方向相对于后摆臂部11的右侧的叉部46向下侧错开位置,且在左右方向,其一部分与后摆臂部11的右侧的叉部46互相重叠。
另外,上侧的消音器506的静音部508,被配置在比下侧的静音部503在车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在后摆臂部11的叉部46的右方外侧被配置。即,此静音部508,在上下方向其一部分与后摆臂部11的右侧的叉部46互相重叠,且在左右方向相对于后摆臂部11的右侧的叉部46向外侧错开位置。
这里,下侧的静音部503和上侧的静音部508,通过将分别固定的连接部件510彼此之间用螺栓固定相互进行连接固定。
再有,在上侧的静音部508上,在其后摆臂部11侧上固定着止动器部件511。此止动器部件511在翻倒时,若上下的消音器501、506向左右方向中的车体侧变形,则与后摆臂部11对接,控制上侧的消音器506的在其以上的左右方向中的向车体侧的变形的结果为,控制连接在上侧的消音器506上的下侧的消音器501的在其以上的左右方向中的向车体侧的变形,防止此下侧的消音器501的静音部503与后轮12的盘式制动器的圆盘512相接触。
在上述的车身架2的右侧的下管33的下部前端部上,如图28及图29所示,安装着制动输入装置520。
此制动输入装置520具有被螺栓固定于下管33上的踏板支架521、和通过与踏板支架521焊接被固定的一体支撑杆519,一体支撑杆519具有向上方延伸的主缸支撑部522、和制动枢轴支承部523。
另外,此制动输入装置520具有在制动枢轴支承部523上以沿左右方向的状态两端可转动地被支撑的制动支点轴(支撑轴)524、和在此制动支点轴524的车体右侧的一端部上被固定的制动踏板525、及在制动支点轴524的车体侧的另一端部上可摆动地被连接的制动臂(作动部件)526。这样的配置结果是制动踏板525被配置在离车体比较远的车体右方的外侧位置上。
在这里,制动踏板525具有可将驾驶者的踏力导入的踏板衬垫部550、和基端侧可转动地被支撑在车体侧的同时,从此基端侧向前方且向斜上方延出、而且在前端侧上可摆动地支撑踏板衬垫部550的踏板杆部551、及在踏板杆部551上用于支撑踏板衬垫部550的销552。
另外,制动输入装置520具有在制动臂526和一体支撑杆519之间被夹装的回位弹簧527、和在被安装于主缸支撑部522的后侧的同时,其输入部528被连接到制动臂526上的主缸(作动部)529、及在与被安装于主缸支撑部522的上端部的主缸529之间,进行制动液的供应排出的副液箱530。在这里图示省略,主缸529比车身架2的下管33的左右方向中的外端部被配置在内侧(车体内侧部)。
一方面,踏板支架521,将用于驾驶者放置脚的踏板片(踏板部件)531以配置于制动踏板525的附近的状态支撑。另外,在没有设置制动输入装置520的车体左侧也设有踏板支架521,通过此踏板支架521支撑用于驾驶者放置脚的踏板片531。
在上述的制动输入装置520中,驾驶者若踩下制动踏板525,则制动踏板525与使其连接在一端部上的制动支点轴524一体地转动,在此制动支点轴524的另一端部上,使与制动踏板525间隔连接的制动臂526一体转动。因此,制动臂526将主缸529的输入部528向上方推压,使主缸529内产生制动液压力。
上述的制动踏板525,如图28-图32所示,装备有可将驾驶者的踏力导入的踏板衬垫部550、和基端侧可转动地被支撑在车体侧的同时,从此基端侧向前方且向斜上方延出,而且在前端侧上可摆动地支撑踏板衬垫部550的踏板杆部551、及在踏板杆部551上用于支撑踏板衬垫部550的销552、还有在使销552插入内侧的同时在摆动方向付与踏板衬垫部550弹力的弹簧553、以及用于防止销552脱落的垫片554。
踏板杆部551在沿左右方向被配置的制动支点轴524的车体中的外侧的端部位置上其基端侧被固定的结果是,具有在车体侧上可转动地被支撑的延出部556。此延出部556是板状物,使厚度方向沿左右方向,而且以从基端侧向前方且斜上方延出的状态,基端侧被连接到制动支点轴524上。
另外,踏板杆部551在延出部556的延出前端侧被设置与此延出部556交叉的方向,具有可摆动地支撑上述踏板衬垫部550的支撑部557。此支撑部557是板状物,以使厚度方向沿延出部556的长度方向的状态,从延出部556的前端向右方向延出,而且从其前端向上方突出。另外,这些延伸部556和支撑部557一体地形成,具体来讲,通过对形成板状的部件进行折曲加工而形成。
支撑部557,在其前端侧的上方突起的突出部558上形成贯通厚度方向的孔部559。
踏板衬垫部550具有表面侧被用于驾驶者蹬踏的橡胶等的罩560所覆盖的面状的一对踏面形成部561、和从这些踏面形成部561向相对于罩560的相反方向延出,以配置在踏板杆部551的支撑部557的两侧的状态,在支撑部557上可摆动地被安装的一对安装部562、及使一对安装部562彼此之间在相对于踏面形成部561的反向侧连接的连结部563。
一对踏面形成部561为长方形,从相对于各安装部562的连结部563的反向侧的端缘部开始相互成为同一个平面向反方向延出。另外,一对踏面形成部561使宽度方向沿此延出方向。
还有,一对安装部562具有从踏面形成部561开始的延出量在踏面形成部561的长度方向中形成一侧变小的倾斜形状的倾斜部564,仅在此倾斜部564上形成连接部563。而且,此连结部563在没有形成安装部562的部分形成贯通两安装部562的孔部565。
另外,这些一对踏面形成部561和一对安装部562及一个连结部563一体地形成,具体来讲,通过对形成板状的部件进行折曲加工而形成。
而且,在踏板杆部551的支撑部557的两侧,以配置踏板衬垫部550的一对安装部562的状态,在安装部562的孔部565及支撑部557的孔部559中插入销552,再有,将此销552配置在内侧那样地设置弹簧553,通过使垫片554结合于销552,在踏板杆部551上支撑踏板衬垫部550。
此时,在踏板杆部551中相对于支撑部557的延出部556的反向侧的对接部566上,通过对接踏板衬垫部550的连结部563,可以决定相对于踏板衬垫部550的踏板杆部551的一方的摆动的限界位置,而且,踏板衬垫部550,通过弹簧553的付与弹力,付与对接部566在使连结部563对接的方向上的弹力。即,在位于此摆动界限位置时,在踏板衬垫部550的通常状态下,在此通常状态中的踏板衬垫部550为沿车体的左右方向的状态。而且,在某些力从下侧被施加到踏板衬垫部550的情况下,踏板衬垫部550使右端侧向上方移动地转动。
上述的踏板片(踏板装置)531是用于驾驶者放置脚的部件,如图33及图34所示,具有驾驶者放置脚的载置部580、和从此载置部580向下方突出的同时,车体翘起时接地的倾斜传感器581。
载置部580,与其长度方向平行的一个端缘部侧的两角部成为弯曲的大致平板状,在与长度方向平行的另一端缘部,在踏板支架521上形成以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的安装部582。即,如图28所示,在踏板支架521上以沿大致呈垂直方向的状态,形成前后配置的一对支撑部583,在这些支撑部583上可转动地安装踏板片531的安装部582。这里,在被安装于踏板支架521的状态下的踏板片531,在使长度方向沿车体的前后方向的同时,从车体向左右方向中的外方突出,从此状态开始向使突出前端侧位于上方的方向可以进行摆动。
在载置部580的下面侧且相对于安装部582的反向侧上,在车体中的前后方向的前后两侧位置上,分别从载置部580的下方突出地形成倾斜传感器581。各倾斜传感器581,在车体的前后方向沿着长的载置部580的角部形成略微弯曲的形状,成为互相镜面对称的形状。这里,倾斜传感器581在车体倾斜时接地的下面的接地面部584成为大致平面状。
而且,踏板片531与这些载置部580及两个位置的倾斜传感器581一体地形成。即,踏板片531例如为铝合金的压铸制品,在压铸时,载置部580及两个位置的倾斜传感器581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车体的左右的踏板支架521的支撑部583的构造为相同的构造,因此,在左右的踏板支架521上安装着相同形状的踏板片531。
关于在上述的后挡泥板13上,放置在后部侧被载置的主座椅15的更后侧中的后挡泥板13上的副座椅16,此副座椅16的前部安装在后挡泥板13上的座椅安装构造,如图35及图36所示,在后挡泥板13上安装支撑杆600,通过此安装支撑杆600支撑副座椅16的左右两侧部。
主座椅15在其后部侧,形成俯视呈V字状、侧视也呈V字状的尖的凸部601形成的形状(即枪型),其前部侧被载置于车身架2上的同时,其后部侧被载置于后挡泥板13上。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主座椅15,虽省略图示,其前部侧被螺栓固定在燃料箱14的附近的车身架2上的同时,其后部侧也被螺栓固定在安装于车身架2上的支撑杆等处。
用于安装副座椅16的安装支撑杆600,与主座椅15的凸部601的俯视的形状配合,具有俯视呈V字形的中间部602,另外,具有从此中间部602的两端分别向相同方向弯曲的支撑部603。而且,安装支撑杆600,呈使中间部602沿主座椅15的凸部601的外侧的状态,即将支撑部603配置在比中间部602靠前侧的状态,在中间部602上被螺栓固定在后挡泥板13上。此时,安装支撑杆600的两支撑部603,厚度方向在沿车体中的左右方向的同时,呈现从后挡泥板13向垂直上方突出的状态,而且,在主座椅15的凸部601上的前后方向还呈现重合的状态。
副座椅16可以覆盖固定于后挡泥板13上的主座椅15的尖状的凸部601地在其前部上形成凹部604,另外,在其后部的下面安装后部安装支撑杆605,再有,在副座椅16中,在其前部的左右两侧设置安装部607。而且,副座椅16,使主座椅15的凸部601与凹部604嵌合,在被载置于后挡泥板13的状态下,左右两侧的安装部607,分别通过螺丝固定在安装支撑杆600的左右两侧的支撑部603上,另一方面,其后部侧通过后部安装支撑杆605被安装在后挡泥板13上。另外,在安装支撑杆600的左右两侧的支撑部603上安装副座椅16的左右两侧的安装部607时,在副座椅16的表面张拉的座椅皮带608其两端部也被共同紧固。即,安装支撑杆600也支撑座椅皮带608。这里,副座椅16的凹部604所形成的前部比此凹部604的壁厚薄,通过与主座椅15的凸部601重合,实际上成为这些加在一起的壁厚。
在上述的燃料箱14中,如图37所示,在上面侧安装支撑部件620,通过此支撑部件620等,在表面上安装形成镀层的仪表罩621,在仪表罩621中,如图38所示,前后设有开口部622、623,后侧的开口部623呈圆形,前侧的开口部622形成从扇形除去中心侧的小扇形后的形状。这些开口部622、623的内侧配设仪表(图37中仅表示被配置在前侧开口部622上的仪表625)。
于是,在仪表罩621的前侧的开口部622的后部侧的端缘部626上,向前方成为低位置地倾斜的截面形状(沿前后且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直线状的倒角部627。再有,配置在此开口部622内的仪表625,其上面部628的后部侧的端缘部629的高度位置在倒角部627的下端部630的高度位置以下。
另外,在与仪表罩621的倒角部627的后部连接的上面部632的前方延长上,配置开口部622的前部侧的端缘部633。再有,仪表625的上面部628的前部侧的端缘部634,与开口部622的前部侧的端缘部633的高度位置基本吻合。
上述的结果,相对于仪表罩621的倒角部627及与此倒角部627的后部连接的上面部632,仪表625的上面部628的角度不同,具体来讲,与倒角部627的后部连接的上面部632,前侧位于上侧位置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倒角部627,前侧位于下侧位置上以规定的角度倾斜,仪表625的上面部628比与倒角部627的后部连接的上面部632,以更大的规定的角度使前侧位于上侧位置地倾斜。
在支撑前叉3的车身架2的头管21上被焊接的角撑板32,如图39-图41所示,将圆柱沿轴线平行切断后形状的安装部640在一侧设置,具有向相对于此安装部640的反方向延伸出的角柱状的后部嵌合部641、和从安装部640及嵌合部641之间呈相互镜面对称地延伸出的圆柱状的一对下部嵌合部642。此角撑板32是由使用型芯、可以形成比较自由的形状、而且通过脱碳处理可得到足够焊接强度的白色焰心可锻铸铁形成的一体成形品。
而且,使此角撑板32在其安装部640中与头管21对接,通过焊接此安装部640全周,角撑板32被固定到头管21上。另外,在此角撑板32的角柱状的后部嵌合部641的内侧,使角柱状的副管34嵌合,通过将这些遍及全周地焊接,在角撑板32上固定副管34。再有,在此角撑板32的圆柱状的各下部嵌合部642的内侧,使圆柱状的下管33分别嵌合,通过分别遍及全周地焊接,在角撑板32上两根下管33被固定。另外,角撑板32是由白色焰心可锻铸铁形成,如上所述将副管34及下管33插入通过焊接而结合,不需要副管34及下管33的位置对合就可以焊接。而且,角撑板32被燃料箱14和前叉3夹住,在外观上被配置在显眼的位置,可以成为副管34与下管33的连接的形状,外观上也良好。
从支撑前叉3的车身架2的头管21开始通过角撑板32向两个方向分开,向下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下管33分别具有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出的下方延出部650、和从此下方延出部650的下部向后方弯曲的屈曲部651、及从屈曲部651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出的后方延出部652,水箱10在左右一对下方延出部650之间以收纳状态被支撑。
即,水箱10呈大致长方形,使其长度方向沿下管33的下方延出部650、且遍及全长地与下方延出部650在前后方向上重合,被支撑在下方延出部650上。
在水箱10的后侧即发动机9侧上设置风扇653,在水箱10的前侧上安装具有开口部654a的另外的罩654。在水箱10的上面部65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上安装有流冷却水的冷却水管656的导入口部657向上方突出地被设置,在水箱10的下面部658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上安装有流冷却水的冷却水管659的排出口部660向下方突出地被设置。这里,在导入口部657上通过冷却水管656,冷却前的冷却水从发动机9侧被导入,从排出口部660,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管659向发动机9侧被排出。
在水箱10的上部,面向上侧的上面部655中,左右一对上部支撑部622向上方突出地被设置。另一方面,在水箱10的上侧,连结左右的下方延出部650彼此之间被支撑在这些下方延出部650上的上部安装部件663被设置。而且,水箱10的左右一对上部支撑部662,均被螺栓拧紧固定在上部安装部件663上。因此,水箱10其上部被固定在下方延出部650上。
在水箱10的下部面向下侧的下面部658中,在车体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具体来讲是在右侧上下部支撑部665向下方突出地被设置,此下部支撑部665被支撑在用于将发动机9支撑在下管33的支架42上的发动机挂件(支撑部件)664上。
即,用于将发动机9支撑在下管33上的发动机挂件644,呈如图42所示的形状,如图40所示,具有安装孔667、主板部669及支撑板部670,该安装孔667在下方延出部650的后侧通过焊接被固定的支架42的上下固定部666上以螺丝固定,该主板部669在这些安装孔667中,在被固定于下管33的支架42上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比安装孔667更后方,在发动机9的曲轴箱39的前端部上与被螺丝固定的支撑孔668形成,该支撑板部670从此主板部669向前方延伸,支撑水箱10。
在支撑板部670上,在前端侧形成支撑孔672。在此支撑孔672上安装金属封油环673,在此金属封油环673的内侧的嵌合孔674上,水箱10的下部支撑部665被插入。因此,水箱10其下部被支撑在下方延出部650上。
于是,如上所述,在被支撑于两下方延出部650的上部安装部件663上,两上部支撑部662被螺栓固定,在车体的右侧的下管33上被安装的发动机挂件664的金属封油环673上,下部支撑部665呈被插入状态,水箱10在左右下方延出部650之间,使其长度方向沿下方延出部650,且成为以遍及全长地与下方延出部650在前后方向重合的状态被支撑的支撑状态。另外,水箱10有关其自身,仅通过这些上部支撑部662及下部支撑部665被支撑在下管33上。
因此,在此支撑状态时,在水箱10的左右的侧面部675和下管33的两下方延出部650之间,均未配置使这些连接的另外的支撑部件。即,在下管33的固定部件666上呈螺栓拧紧状态的发动机挂件664的主板部669,作为全体被置于较下方延出部650更后侧的位置,此发动机挂件664不会位于水箱10和下方延出部650之间的位置。
上述的前转向灯(发光装置)5及后转向灯(发光装置)17也可如下构成。
前转向灯(发光装置)5及后转向灯(发光装置)17,如图43-图45所示,具有合成树脂制透镜692、发光装置本体694、另外的不透明的罩695,该透镜692具有可透光的大致圆板状的发光正面部690和可透光的大致圆柱状的发光侧面部691而具有透明性;该发光装置本体694在此透镜692在相对于其发光侧面部691的发光正面部690的反向侧被安装的同时,在其内侧具有灯泡等的未图示的发光部被配置的不透明的壳体693;该罩695对于此发光装置本体694的透镜692仅覆盖发光侧面部691的一部分。这里,可透光的发光正面部690和发光侧面部691,通过内部的发光部发光,而相对于外部发光。另外,发光正面部690的所谓「正面」,表示主要的发光方向,在前转向灯5的情况下,是指车体的前方,在后转向灯17的情况下,是指车体的后方。
罩695,其前端缘部696使发光侧面部691的侧视的露出下侧变大地形成倾斜形状,换言之,以发光侧面部691的上部侧那样大的面积覆盖地形成倾斜形状,此罩695与透镜692均被固定在壳693上。另外,在罩695的表面及壳693的表面上,例如形成同色的镀层。
另外,如图46所示,将罩695在透镜692的发光侧面部691的侧视的露出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成为最大地将其前端缘部696作成侧视为圆弧形也可以。
根据本实施例的消音器的配置构造,如图5所示,用于发动机9的排气音消音的消音器501,从发动机9被导入车体的后方,再有,因被配置在后摆臂部11的右侧的叉部46的垂直下方,消音器501的配置位置下降,在其上面,消音器501在左右方向配置在车体侧,可以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
因此,通过降低消音器501的配置位置在得到优秀的设计的同时,还可以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
另外,因两根消音器中的下侧的消音器501被配置在后摆臂部11的右侧的叉部46的垂直下方,所以两根消音器中的下侧的消音器501在车体的左右方向被配置在车体侧,可以更有效地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
再有,因上侧的消音器506比下侧的消音器501相对于车体在左右方向被配置在侧方外侧,所以从后侧看车体的情况下设计就更加优秀。
如上面详细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消音器的配置构造,用于发动机的排气音消音的消音器从发动机被导入车体的后方,再有,因被配置在后摆臂部的垂直下方,消音器的配置位置下降,在其上面,消音器在左右方向配置在车体侧,可以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
因此,通过降低消音器的配置位置,在得到优秀的设计的同时,还可以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消音器的配置构造,因两根消音器中的下侧的消音器被配置在后摆臂部的垂直下方,所以两根消音器中的下侧的消音器在车体的左右方向被配置在车体侧,可以更有效地确保翘起时的倾斜角。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消音器的配置构造,因上侧的消音器较之下侧的消音器在车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被配置,所以从后侧看车体的情况下,设计就更加优秀。
Claims (3)
1.一种消音器,被设置在具有发动机、前轮、后摆臂部、后轮的车辆上,该发动机悬挂在车体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该前轮悬挂在所述车体的前部侧,该后摆臂部可绕沿左右方向的轴线摆动地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后部侧,该后轮在悬挂在所述后摆臂部的同时通过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转动,其特征在于,消除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音的消音器从所述发动机被引导至所述车体的后方,而且所述消音器是上下配置的两根消音器,这些消音器中的下侧的消音器被配置在所述后摆臂部的垂直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中的上侧的消音器与所述下侧的消音器相比被配置在所述车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的消音器形成向所述后摆臂侧突出的止动器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282453A JP4166453B2 (ja) | 2001-09-17 | 2001-09-17 | マフラ配置構造 |
JP282453/2001 | 2001-09-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05436A CN1405436A (zh) | 2003-03-26 |
CN1270058C true CN1270058C (zh) | 2006-08-16 |
Family
ID=19106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3208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0058C (zh) | 2001-09-17 | 2002-09-09 | 消音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752239B2 (zh) |
JP (1) | JP4166453B2 (zh) |
KR (1) | KR20030024569A (zh) |
CN (1) | CN1270058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200665A1 (en) * | 2003-04-08 | 2004-10-14 | Adams Gar M | Exhaust system for V-twin engines |
JP4901553B2 (ja) * | 2007-03-30 | 2012-03-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用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
JP5299635B2 (ja) * | 2009-08-26 | 2013-09-2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排気管の支持構造 |
US8430198B2 (en) * | 2010-12-20 | 2013-04-30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uffler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straddle-type four-wheeled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US8701823B2 (en) * | 2011-02-14 | 2014-04-22 | Honda Motor Co., Ltd. | Exhaust system for motorcy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53232Y2 (zh) * | 1976-07-01 | 1978-12-19 | ||
JPS58202111A (ja) * | 1982-05-21 | 1983-11-25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S59100627U (ja) * | 1982-12-27 | 1984-07-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通路取付構造 |
JPS62121821A (ja) * | 1985-11-20 | 1987-06-03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
JPH0776527B2 (ja) * | 1986-04-30 | 1995-08-1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
JPH01293290A (ja) * | 1988-05-19 | 1989-11-27 | Suzuki Motor Co Ltd | オートバイの排気装置 |
JP3682808B2 (ja) | 1996-09-19 | 2005-08-1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ライセンスランプ取付構造 |
JPH10131746A (ja) * | 1996-10-31 | 1998-05-19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排気装置 |
JP4298835B2 (ja) * | 1999-01-22 | 2009-07-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
JP4223618B2 (ja) * | 1999-02-12 | 2009-02-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排気装置支持構造 |
KR200278798Y1 (ko) * | 1999-06-30 | 2002-06-21 | 배명진 | 이륜자동차의 머플러 지지 브래킷 |
US6193004B1 (en) * | 1999-07-29 | 2001-02-27 |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 Motorcycle exhaust system |
-
2001
- 2001-09-17 JP JP2001282453A patent/JP416645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08-23 KR KR1020020050031A patent/KR20030024569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02-09-09 CN CNB021320829A patent/CN127005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9-10 US US10/237,626 patent/US675223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30057014A1 (en) | 2003-03-27 |
CN1405436A (zh) | 2003-03-26 |
KR20030024569A (ko) | 2003-03-26 |
JP2003089383A (ja) | 2003-03-25 |
JP4166453B2 (ja) | 2008-10-15 |
US6752239B2 (en) | 2004-06-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59214C (zh) | 低位踏板式车辆的发动机装载结构 | |
CN1259202C (zh) | 低位踏板式车辆的排气管结构 | |
CN1283514C (zh)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
CN102700658B (zh) | 骑乘式车辆 | |
CN1590728A (zh) | 摩托车的排气控制系统 | |
US8113312B2 (en) | Evaporative emissions canister arrangement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JP722360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JP4149152B2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ンジン補器類の配置構造 | |
CN1171744C (zh) | 车辆用开闭式盖构造 | |
CN1497162A (zh) | 低层车的空气清洁器和进气结构 | |
CN1235917A (zh) | 小型摩托车的脚蹬部结构 | |
CN1496917A (zh) | 低位踏板式车辆的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 |
CN1280150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 |
CN1270058C (zh) | 消音器 | |
JP677995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体構造 | |
CN1096983C (zh) | 小型摩托车的固定手柄设置部结构 | |
CN1261326C (zh) | 仪表罩构造 | |
JP2008230492A (ja) |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 |
JP2007085235A (ja)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マフラー | |
TWI233463B (en) |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an air cleaner for a scooter type vehicle | |
CN1113013C (zh) | 小型脚踏板摩托车的盖结构 | |
JP4118542B2 (ja) | ステップ装置 | |
CN104421071B (zh) |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 |
CN1304238C (zh) | 摩托车 | |
CN1077528C (zh) | 后挡泥板装饰物的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16 Termination date: 2014090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