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8759C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58759C CN1258759C CNB021055335A CN02105533A CN1258759C CN 1258759 C CN1258759 C CN 1258759C CN B021055335 A CNB021055335 A CN B021055335A CN 02105533 A CN02105533 A CN 02105533A CN 1258759 C CN1258759 C CN 125875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disc
- aberration correction
- spherical aberration
- correction amount
- amplitu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0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355 dual-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11B7/1369—Active plates, e.g. liquid crystal panels or electrostrictive element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5—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ctive, e.g.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mea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对于每个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的记录面,预先确定球面像差修正量。基于按照光盘种类和作为聚焦控制对象的记录面确定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在进行聚焦控制前设定像差修正部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在作了适当球面像差修正的状态下,采用大数值孔径(NA)的物镜对高密度且多层的光盘的各记录面进行稳定的聚焦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作为光信息媒体的光盘进行信息记录、重放或消去的光盘装置。
技术背景
作为高密度、大容量的存储媒体的采用带有凹痕状图案的光盘的光存储技术,其使用领域已经扩展到数字通用光盘(DVD)、视盘、文本文件以及数据文件存储,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用经会聚的细小的光束(例如直径在1μm以下)顺利地高可靠性地对光盘进行信息记录与重放,大致要求具备下列性能:形成达到衍射极限的微小光点的聚光性能,光学系统的焦点控制性能(聚焦伺服)与跟踪控制性能,以及凹痕信号(信息信号)的检测性能。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盘的记录密度,业界在研讨将用以将光束会聚在光盘上形成达到衍射极限的微小光点的物镜的数值孔径(NA)加以扩大。但是,由于因保护光盘记录层的基体材料的厚度误差造成的球面像差与NA的四次方成比例,例如NA为0.8或0.85等较大的场合,球面像差便会急剧增大。因此,必须在所述光学系统中设置球面像差修正装置。图13示出了其中一例。
如图13所示,在光学拾波器11中,1为激光光源等辐射光源。从该激光光源1出射的光束20(激光)经准直透镜3成为平行光,然后透过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入射至物镜5,最后会聚在光盘6的信息记录面上。光盘6反射的光束经原光路返回,经准直透镜3聚光,再通过衍射元件2等光分支手段,被引向并入射至光检测器9、10。伺服信号(聚焦误差信号与跟踪误差信号)及信息信号,由光检测器9、10的输出信号生成。此处,物镜5的NA较大,为0.8以上。调节器7执行物镜5光轴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即聚焦控制,以及与光轴垂直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即跟踪控制,它由线圈与磁铁等驱动件构成。
光盘6的物镜5一侧的信息记录面上设有透明基体材料,起信息保护作用(未作图示)。该透明基体材料的厚度与折射率的误差会造成球面像差,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作用就是对光束的波阵面进行修正,使重放信号达到最佳状态。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上有铟锡氧化物合金(ITO:Indium Tin Oxide)等透明电极的图案形成,通过在该透明电极上施加电压来控制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面上的折射率分布,从而对光束的波阵面进行调制。
接着,图14示出了光盘装置116。在图14中,8为给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施加电压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118为控制电路,它从光传感器11处获得信号,对调节器7、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与激光光源1等进行控制与驱动。控制电路118在使激光光源1发光的同时,基于从光传感器11获得的信号控制物镜5的位置。进而,驱动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以改善来自光传感器11的信息信号。
另外还有在特开2000-131603号公报中公开的光传感器11的光学系统,如图15所示。
图15中省略了光传感器光学系统中的激光光源、准直透镜与光检测器等。经准直透镜成为平行光的光束,通过由负透镜组21与正透镜组22构成的像差修正透镜组201,再经过由物镜302与半球面透镜301构成的物镜组202聚束在光盘6上。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中,通过改变负透镜组21与正透镜组22之间的间隔来修正整个光学系统的球面像差。通过驱动部件25可以改变负透镜组21与正透镜组22之间的间隔,例如让负透镜组2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驱动部件25可通过(例如)音圈、压电元件、超声波马达或螺旋进给件等加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光盘6只有一个信息记录面且光盘6的信息记录面上已稳定进行焦点控制的前提下,通过上述结构改善信息信号进行球面像差修正,使之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
使用NA=0.6物镜的DVD标准中,采用有两个信息记录面的双层盘。因此,为了增加相当于一片光盘的记录容量,不仅可以加大NA,设计成双层光盘结构也是有效的途经。
如图16所示,按照从光传感器侧开始的顺序,双层光盘6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基体材料62、L0层(第一记录层)63、中间层65、L1层(第二记录层)64以及背面保护层66。基体材料62与中间层65均为树脂等透明介质。由于在L0层63与L1层64之间有中间层65,从光传感器侧的光盘6的表面61至第二记录层(L1层)64的厚度,只比到第一记录层(L0层)63的厚度多出中间层65的厚度。尽管该厚度误差会造成球面像差,但是对于物镜的NA为0.6的DVD标准的光学系统,这种程度的球面像差在其容许范围以内,因此可以不作球面像差修正地进行信息的记录与重放。
可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盘的记录密度而将NA设为0.8以上后,就必须考虑中间层65的厚度所造成的球面像差。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就不能完成对两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与重放。在NA设为0.8以上的场合,即使对于上述单面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与重放也需要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在图16所示的双层光盘上进行记录与重放,当然就更有必要分别对各记录层进行最适当的球面像差修正。如此,就可以消除因中间层厚度造成的球面像差的影响。
特开平10-188301号公报,公开了对信息记录面的聚焦控制之前进行球面像差修正的装置。如图17所示,在物镜302的保持架305的上方,通过第二驱动部件304将半球面透镜301夹持住。因此,支承保持架305的第一驱动部件303,可在聚焦方向移动半球面透镜301与物镜302。另一方面,第二驱动部件304,可在聚焦方向相对物镜302移动半球面透镜301。通过用第二驱动部件304在聚焦方向移动半球面透镜301,可以改变半球面透镜301与物镜302之间的间隔,从而进行球面像差修正。
但是,采用这种结构,由于是通过第一驱动部件303在聚焦方向一起移动半球面透镜301与物镜302,容易造成半球面透镜301与物镜302的中心偏移与倾侧,因此存在难以满足透镜301、302所要求的严格的位置精度容许范围的问题。
接着,就由正透镜组与负透镜组构成的双透镜组结构的像差修正透镜组进行说明。图18A与图18B分别表示将像差修正透镜组在其光轴设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时的示意简图。
借助图18A进行说明像差修正透镜组201设置于其光轴201a的水平方向的情况。如图18A所示,正透镜组22被固定在固定架26上。另一方面,负透镜组21由透镜保持架24固定,透镜保持架24由多根弹性钢丝27与固定架26连接固定。因此,负透镜组21是通过悬臂支持结构固定在固定架26上的。设有将保持在透镜保持架24上的负透镜组21在光轴201a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件(未作图示),用以通过改变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之间的间隔来进行球面像差修正。
在其光轴201a被水平地设置的场合,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负透镜组21可按照设计位于光轴201a方向的Y0处,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之间的间隔也可按照设计保持为A值,这不存在问题。
下面,根据光盘装置的设置方向与光传感器的设计,参照图18B说明像差修正透镜组201在其光轴201a设置在垂直方向时的情况。在这种场合,如图18B所示,由于负透镜组21与透镜保持架24的自重,负透镜组21在光轴201a方向上的位置移至Y1。该负透镜组21的下垂位置Y1,跟不存在因负透镜组21与透镜保持架24的自重发生偏移时的位置Y0相比,在光轴201a方向改变的距离为α。因此,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之间的间隔成为A+α。
如此,通过改变两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来修正球面像差的场合,依据设置方向的不同会出现因自重引起的位置偏移量α所导致的初始状态的球面像差,这也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的传统技术中存在的课题。也就是,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光盘装置:该光盘装置中设有用以进一步提高光盘的记录密度的高数值孔径(最好为0.8以上)的物镜,并且在用于聚焦控制的物镜之外,还设有用以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部件;在进行聚焦控制之前,可对进行聚焦控制的记录面进行球面像差修正的光盘装置中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由此可以进行稳定的聚焦控制。
(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盘装置采用下述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基于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有选择地改换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液晶元件;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在上述第一种光盘装置中,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最好根据双层光盘中间层的标准厚度来加以确定。
本发明的第二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及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以及将使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上的球面像差最合适时的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液晶元件;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基准值存储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本发明的第三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及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基于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有选择地改换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将使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上的球面像差最合适时的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以及将所述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所述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的加法运算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液晶元件;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加法运算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本发明的第四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及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得到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所得到的信号的振幅即聚焦误差振幅的聚焦误差振幅检测部件,存储聚焦误差振幅的存储部件,比较所述存储部件中所存储的聚焦误差振幅和新得到的聚焦误差振幅的聚焦误差振幅比较部件,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接受来自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根据所述光盘之种类控制动作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括液晶元件,所述光盘装置包括获得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第一聚焦误差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中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后获得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第二聚焦误差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与所述第二聚焦误差振幅在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比较部件中进行比较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变化成对应于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和所述第二聚焦误差振幅中的大的一方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步骤,以及判断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是否成为最大的步骤;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预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在直到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成为最大为止反复进行所述各步骤。
本发明的第五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得到重放信号的振幅的振幅检测部件,存储振幅的存储部件,比较所述存储部件中存储的振幅和新得到的振幅的振幅比较部件,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接受来自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根据所述光盘之种类控制动作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括液晶元件,所述光盘装置包括获得重放信号的第一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振幅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中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后获得重放信号的第二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振幅与所述第二振幅在所述振幅比较部件中进行比较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变化成对应于所述第一振幅和所述第二振幅中的大的一方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步骤,以及判断所述振幅是否成为最大的步骤;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预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在直到所述振幅成为最大为止反复进行所述各步骤。
在上述第四、第五种光盘装置中,最好在光盘装置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对所述光盘中所有的记录层进行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学习动作。
本发明的第六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基于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有选择地改换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在上述第六种光盘装置中,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最好根据双层光盘中间层的标准厚度加以确定。
本发明的第七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将使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上的球面像差最合适时的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基准值存储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本发明的第八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基于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有选择地改换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将使具基准厚度的光盘的球面像差最合适时的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以及将所述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所述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的加法运算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加法运算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上述第七、第八种光盘装置中,最好再设置存储用以修正所述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的自重下垂修正量的部件。
本发明的第九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得到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所得到的信号的振幅即聚焦误差振幅的聚焦误差振幅检测部件,存储聚焦误差振幅的存储部件,以及比较所述存储部件中所存储的聚焦误差振幅和新得到的聚焦误差振幅的聚焦误差振幅比较部件,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接受来自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根据所述光盘之种类控制动作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所述光盘装置包括获得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第一聚焦误差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中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后获得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第二聚焦误差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与所述第二聚焦误差振幅在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比较部件中进行比较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变化成对应于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和所述第二聚焦误差振幅中的大的一方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步骤,以及判断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是否成为最大的步骤;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预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在直到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成为最大为止反复进行所述各步骤。
本发明的第十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得到重放信号的振幅的振幅检测部件,存储振幅的存储部件,以及比较所述存储部件中存储的振幅和新得到的振幅的振幅比较部件,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接受来自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根据所述光盘之种类控制动作的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所述光盘装置包括获得重放信号的第一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振幅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中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后获得重放信号的第二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振幅与所述第二振幅在所述振幅比较部件中进行比较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变化成对应于所述第一振幅和所述第二振幅中的大的一方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步骤,以及判断所述振幅是否成为最大的步骤;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预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在直到所述振幅成为最大为止反复进行所述各步骤。
在上述第九、第十种光盘装置中,最好在光盘装置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对所述光盘中所有的记录层进行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
在上述第六至第十种光盘装置中,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最好设置在光传感器的不同部位上。
依据上述第一至第十种光盘装置的说明,在用NA大的物镜对高密度光盘进行记录或重放的场合,由于在启动聚焦控制部件之前进行适合于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记录面的球面像差修正,可以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使聚焦控制动作得以稳定地进行。
由于聚光光学系统自身和整个光学系统存在调整误差,各个光传感器之间的球面像差会有偏差。依据上述第二、第三、第七与第八种光盘装置的说明,可将用以修正光传感器固有球面像差的修正量存储在每个光盘装置的基准值存储部件中。因此,在启动聚焦控制部件之前,可以考虑了光传感器所固有的球面像差进行球面像差修正,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使聚焦控制动作得以稳定地进行。结果,可放宽对光传感器的部件与组件的精度要求,由此可提高光传感器的批量生产性,并降低其制造成本。
依据上述第四、第五、第九与第十种光盘装置的说明,在启动聚焦控制部件之前,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因而在光盘厚度不一致的场合,或由于聚光光学系统自身和整个光学系统的调整误差而造成各个光传感器的球面像差存在偏差的场合,也能获得最合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使球面像差减小。因此,即使存在光盘的厚度误差和光传感器所固有的球面像差,也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使聚焦控制动作得以稳定地进行。结果,可放宽对光盘厚度不均方面的精度要求,以及对光传感器的部件与组件的精度要求,由此可提高光传感器的批量生产性,并降低其制造成本。
并且,在设有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的场合,即使光轴垂直地设置像差修正透镜组,也可以修正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动;因此,通过在启动聚焦控制部件之前修正因第一或第二透镜组的自重引起的位移而产生的球面像差,可以经常获得与光盘装置的设置方向无关的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使聚焦控制动作得以稳定地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单层光盘的简略剖面图,图2B为双层光盘的简略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给出了一例关于光盘基体材料的厚度误差造成的球面像差的计算结果。
图7A、图7B给出了一例关于对基体材料厚度误差为-20μm的光盘的聚焦误差信号的计算结果,图7A为球面像差修正前的聚焦误差信号,图7B为球面像差修正后的聚焦误差信号。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9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与传统的光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传统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与传统的光传感器主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传统的多层光盘的简略透视图。
图17为传统的光传感器主要部件的简略剖面图。
图18A、图18B为本发明实施例与传统的光传感器主要部件的简略剖面图,分别表示其像差修正透镜组的光轴被设于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情况。
(符号说明)
1.激光光源
2.衍射元件
3.准直透镜
4.液晶像差修正元件
5.物镜
6.光盘
7.调节器
8.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
9、10.光检测器
11、51.光传感器
12.光盘判别部件
13.光盘判别信号
14.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
16.基准值存储部件
17.加法运算器
18.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
20.光束(激光)
21.负透镜组
22.正透镜组
24.透镜保持架
25.驱动部件
26.固定架
27.钢丝
31.FE信号生成电路
32.FE振幅检测部件
33.FE振幅比较部件
34.存储部件
62.基体材料
63.L0层(第一记录层)
64.L1层(第二记录层)
65.中间层
66.保护层
71.第一种光盘(单层光盘)
72.基体材料
73.记录层
74.保护层
75.第二种光盘(双层光盘)
76.基体材料
77.L0层(第一记录层)
78.中间层
79.L1层(第二记录层)
80.保护层
118.控制电路
201.像差修正透镜组
201a.像差修正透镜组的光轴
202.物镜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跟图13所示的传统例一样,也设有:光传感器11,驱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像差修正部件)4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来自光传感器11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判别光盘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12,以及根据光盘判别部件12输出的光盘判别信号13来选择、改换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修正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
光传感器11的结构与对图13所作的说明相同,且采用与图13相同的符号,详细说明从略。
现就本发明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进行说明。这里,以基准光盘的基体材料厚度设为100μm为例。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中预先设有如下三种像差修正量:像差修正量(a)(球面像差修正量0mλ)、像差修正量(b)(修正其基体材料与基准光盘相比偏薄10μm的光盘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以及像差修正量(c)(修正其基体材料与基准光盘相比偏厚10μm的光盘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根据来自光盘判别部件12的光盘判别信号13,从这些像差修正量中选择、改换适当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图2A与图2B是光盘的剖面结构图。图2A所示为记录层为单层的第一种光盘(单层光盘)71,图2B所示为记录层为双层的第二种光盘(双层光盘)75。
图2A所示的第一种光盘71的构成部件,从光传感器侧开始依次是基体材料72、记录层73与背面保护层74。基体材料72为树脂等透明材料,第一种光盘71自光传感器侧的表面至记录层的厚度为0.1mm。
图2B所示的第二种光盘75的构成部件,从光传感器侧开始依次是基体材料76、L0层(第一记录层)77、L1层(第二记录层)79与背面保护层80。基体材料76及中间层78为树脂等透明材料,第二种光盘75的光传感器侧的表面至L0层与L1层的厚度分别为0.09mm与0.11mm。
接着,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进行说明。球面像差修正的动作,例如可以在光盘装置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开始。最初,由光盘判别部件12进行光盘种类的判别。被判定为单记录层的光盘(第一种光盘71)的场合,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由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像差修正量(a),于是通过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进行跟与基准光盘基体材料的厚度误差为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修正。其结果,在对该记录层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接着,就双层光盘的球面像差修正进行说明。
在由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的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0层77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由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像差修正量(b),于是通过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进行跟与比基准光盘基体材料的厚度偏薄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修正。其结果,在对L0层77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同样地,在由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的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1层79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由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像差修正量(c),于是通过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进行与比基准光盘基体材料的厚度偏厚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修正。其结果,在对L1层79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通过在启动聚焦控制前预先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的记录面进行球面像差修正,可以在其后进行的聚焦控制中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从而可以取得使聚焦控制稳定工作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开始球面像差修正。预先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记录面各自确定球面像差的修正量,然后按照光盘种类和作为聚焦对象的记录面来选择、改换球面像差的修正量。本实施例中,可用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的像差修正量,是相对基准光盘有±10μm的基体材料厚度误差而设想的,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以该基体材料厚度误差为限。例如,根据双层光盘的标准中间层厚度来确定像差修正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也就是,不妨将双层光盘中一个记录面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设为0mλ,而对于另一记录面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就可以考虑中间层的标准厚度加以设定。
而且,就本实施例的用光盘判别部件12进行光盘种类的判别方法而言,有在放置光盘的筒上开判别用孔、再对该孔进行检测判别的方法,有根据盘筒的形状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光盘的光反射量来判别单层还是双层光盘的方法,等等,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均可。
(实施例2)
接着,就实施例2进行说明。同样地,对于跟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部件均采用相同的符号,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设有:跟用来说明传统例的图13相同的光传感器11,驱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像差修正部件)4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来自光传感器11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以及对于基准厚度的光盘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对球面像差作最适修正后存储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基准值存储部件16。
用具有基准厚度的光盘(例如基体材料厚度为10μm)对光传感器11进行安装调整后,将当时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也可将图2A所示的第一种光盘71或图2B所示的第二种光盘75的基体材料厚度设定为光盘厚度的基准。
就基准值存储部件16而言,只要是能以可变电阻、闪速存储器或EEPROM等将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放的结构,均可采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以下,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顺序进行说明。球面像差修正的动作,例如可以在光盘装置装上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开始。将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在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修正球面像差时考虑了每个光传感器11不同的固有球面误差,之后在对该记录层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在上述的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用具有基准厚度的光盘对光传感器进行安装调整后,将当时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然后,在进行聚焦控制之前,用该球面像差修正量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记录面进行球面像差修正。由此,在其后聚焦控制中就可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使聚焦控制得以稳定地进行。
由于单个透镜或光传感器在装配时的调整误差等原因,各个光传感器的球面像差会存在偏差。本实施例中,将用于修正该光传感器固有的球面像差的修正量(修正量因光传感器不同而异),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然后,在进行聚焦控制之前,进行考虑了该光传感器固有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由此,可以在其后进行的聚焦控制中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振幅。
(实施例3)
接着,就实施例3进行说明。同样地,跟上述实施例1、2相同的构成部件均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设有:跟说明传统例的图13所示相同的光传感器11;驱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像差修正部件)4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可从光传感器11获得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判别光盘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12;根据光盘判别部件12输出的光盘判别信号13选择、改换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修正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将对基准厚度的光盘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作最适球面像差修正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16;以及将作为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输出信号的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作为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的加法运算电路,即加法运算器17。
用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例如基体材料厚度100μm)进行光传感器11的安装调整后,将此时的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作为基准的光盘厚度,也可以用图2A所示第一光盘71或图2B所示的第二光盘75的基体材料的厚度的规格值来设定。
作为基准值存储部件16,只要是可将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放的装置,如可变电阻、闪速存储器与EEPROM等均可,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接着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进行说明。球面像差修正可以在例如光盘装置中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开始。首先由光盘判别部件12对光盘种类作出判别。判定是单记录层的光盘(第一种光盘71)时,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由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用以修正跟与基准光盘的基体材料厚度误差为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量(a),然后将从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也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再把结果得到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修正球面像差时考虑了每个光传感器11固有的球面像差,其后在对该记录层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以下,对双层光盘的球面像差修正进行说明。
经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0层77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按照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选择像差修正量(b),该修正量用以修正跟与基准光盘相比其基体材料厚度偏薄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然后将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出至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修正球面像差时考虑了每个光传感器11固有的球面像差,在其后对L0层77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同样地,经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1层79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按照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选择像差修正量(c),该修正量用以修正跟与基准光盘相比其基体材料厚度偏厚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然后将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出至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修正球面像差时考虑了每个光传感器11固有的球面像差,在其后对L1层79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用具基准厚度的光盘进行光传感器的安装调整后,将此时的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作为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接着,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按照光盘种类与进行聚焦控制作的记录面来选择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然后用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后得到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的记录面作球面像差修正。如此,可以在其后的聚焦控制中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具有可以使聚焦控制稳定进行的效果。
由于单个透镜或光传感器装配时存在调整误差,各光传感器的球面像差之间会有偏差。本实施例中,预先将用以修正这种光传感器固有球面像差的修正量(每个光传感器的修正量均不相同)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然后,在进行聚焦控制前,先进行考虑了该光传感器固有球面像差之因素的球面像差修正。由此,在其后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振幅。
本实施例中,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开始球面像差修正。对每个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的记录面预先确定其球面像差修正量,然后按照光盘种类和作为聚焦对象的记录面来选择、改换球面像差修正量。
上例的基准值存储部件16中,只存储用一种光盘进行光传感器的安装调整后的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此限制。例如,也可以将分别最适合于多种构成基准的光盘(双层光盘、基体材料厚度不同的单层光盘等)的多个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再按照光盘判别部件12的判别结果将对应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
而且,就本实施例所用的光盘判别部件12的光盘种类判别方法而言,有在放置光盘的筒上开判别用孔而通过检测该孔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盘筒的形状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光盘的光反射量来判别单层与双层光盘的方法,如此等等,凡是能判别光盘种类的方法均可适用。
(实施例4)
接着,就实施例4进行说明。同样地,跟上述实施例1~3相同的构成部件均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设有:跟说明传统例的图13所示相同的光传感器11;驱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像差修正部件)4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光传感器11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判别光盘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12;生成聚焦误差(FE)信号的FE信号生成电路31;检测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的FE振幅检测部件32;存储聚焦误差信号的存储部件34;以及将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前后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进行比较的FE振幅比较部件33。
关于因光盘6的基体材料厚度误差而产生的球面像差,图6给出了一例计算结果。图中,虚线表示球面像差修正前的球面像差,实线表示球面像差修正后的球面像差。±20μm基体材料的厚度误差会产生约190mλ的球面像差,通过进行球面像差修正,可以取得如图6中实线所示的良好的球面像差修正效果。
接着,图7A、图7B给出了一例关于对基体材料厚度误差为-20μm的光盘的聚焦误差信号的计算结果。纵轴表示的是通过球面像差修正将球面像差修正为0mλ时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该聚焦误差信号已作标准化处理。横轴表示光盘记录层与物镜之间的距离。计算中采用的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85。
图7A所示为球面像差修正前的聚焦误差信号。根据图6,基体材料厚度误差为-20μm时会有约190mλ的球面像差,受该球面像差的影响,图中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较低,形状也不对称。
图7B所示为经球面像差修正后的聚焦误差信号。经球面像差修正后,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及形状均有极大的改善。
由图7A、图7B可知,通过进行球面像差修正可以增大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并改善其形状的直线性与对称性,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本实施例中,预先求出对每个光盘不同的基体材料的厚度误差所导致的球面像差进行球面像差修正所必需的修正量,在按照该球面像差修正量进行球面像差修正后再进行聚焦控制。
接着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由光盘判别部件12对光盘种类作出判别。例如,判别光盘装置中所装入的光盘是单层光盘(图2A)还是双层光盘(图2B)。在多层光盘的场合,还要确定对哪一记录层进行聚焦控制。
下面,以对图2A所示的第一种光盘71进行球面像差修正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首先,由FE振幅检测部件32测定FE信号生成电路31输出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第一振幅FE0),并将测定值存入存储部件34。接着,使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发生改变。改变后,再由FE振幅检测部件32测定FE信号生成电路31输出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第二振幅FE1)。接着,由FE振幅比较部件33对存入存储部件34的第一振幅FE0与新获得的第二振幅FE1进行比较。之后,反复进行上述的一系列步骤,直到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时的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就是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对于第一种光盘71的记录层的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中,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就进行学习动作,以获得对于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记录面最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其后,以所获得的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用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进行像差修正,再进行聚焦控制。结果,在聚焦控制中可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从而取得可以稳定地进行聚焦控制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先开始球面像差修正。为获取上述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的开始时间,可安排在每当即将进入聚焦控制动作前;但是也可以在光盘装置中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通过学习动作获得对于所有的记录层的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并将所获得的对应各记录层的修正量存入存储器。
上例就采用使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的方法来取得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上的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作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此限制。例如,可以不用聚焦误差信号,而采用使重放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或者使总光量达到最大等方法,也能取得相同效果。
而且,就本实施例所用的光盘判别部件12的光盘种类判别方法而言,有在放置光盘的筒上开判别用孔而通过检测该孔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盘筒的形状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光盘的光反射量来判别单层与双层光盘的方法,如此等等,凡是能判别光盘种类的方法均可适用。
(实施例5)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设有:将跟说明传统例的图13所示相同的光传感器11的液晶像差修正元件4改为像差修正透镜组(像差修正部件)201的光传感器51;驱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光传感器51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判别光盘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12;以及根据光盘判别部件12输出的光盘判别信号13选择、改换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修正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
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由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构成的两组透镜,以及可使负透镜组2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件25组成。
除了像差修正透镜组201外,光传感器51的结构跟图13中所示的相同,跟图13所示相同的构成部件均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其详细说明从略。
以下,就本发明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进行说明。例如,这里将基准光盘的基体材料厚度设为100μm。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中预先设置:像差修正量(a)(球面像差修正量0mλ),像差修正量(b)(修正比基准光盘的基体材料厚度偏薄10μm的光盘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以及像差修正量(c)(修正比基准光盘的基体材料厚度偏厚10μm的光盘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在这些像差修正量中,根据来自光盘判别部件12的光盘判别信号13选择、改换适当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接着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进行说明。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可以在例如光盘装置中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开始。首先由光盘判别部件12对光盘种类作出判别。判定是单记录层的光盘(第一种光盘71)时,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由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像差修正量(a),由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修正跟与基准光盘相比基体材料厚度误差为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结果,其后在对该记录层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以下,对双层光盘的球面像差修正进行说明。
在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0层77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按照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选择像差修正量(b),由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修正跟与基准光盘相比其基体材料厚度偏薄10μm相适应的球面像差。结果,在其后对L0层77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同样地,在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1层79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按照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选择像差修正量(c),由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修正跟与基准光盘相比其基体材料厚度偏厚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结果,在其后对L1层79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通过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预先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记录面进行球面像差修正,在其后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可以取得使聚焦控制稳定进行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开始球面像差修正。预先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的每个记录面确定球面像差修正量,然后按照光盘种类和作为聚焦对象的记录面来选择、改换球面像差修正量。本实施例中,将可由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的像差修正量根据相对于基准光盘的±10μm的基体材料厚度误差进行设置,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上述基体材料厚度误差的限制。例如,以双层光盘中间层的标准厚度为基准来确定像差修正量,也可获得同样的结果。换言之,将相对双层光盘中一个记录面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设为0mλ,则对于另一记录面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便依据中间层的标准厚度来加以设定。
而且,就本实施例所用的光盘判别部件12的光盘种类判别方法而言,有在放置光盘的筒上开判别用孔而通过检测该孔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盘筒的形状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光盘的光反射量来判别单层与双层光盘的方法,如此等等,凡是能判别光盘种类的方法均可适用。
(实施例6)
接着,就实施例6进行说明。同样地,跟上述实施例1~5相同的构成部件均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设有:跟实施例5相同的光传感器51;驱动像差修正透镜组(像差修正部件)201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光传感器51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以及将对基准厚度的光盘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作最适修正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16。
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由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构成的两组透镜,以及可使负透镜组2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件25组成。
用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例如基体材料厚度100μm)对光传感器51进行安装调整,将调整结束时的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作为基准的光盘厚度,也可以用图2A所示第一光盘71或图2B所示的第二光盘75的基体材料的厚度的规格值来设定。
作为基准值存储部件16,只要是能将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放的装置,如可变电阻、闪速存储器与EEPROM等均可采用,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接着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进行说明。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可以在例如光盘装置中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开始。将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输入至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进行像差修正时考虑了每个光传感器51所固有的球面像差,其后对该记录层进行聚焦控制时便可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用具基准厚度的光盘进行光传感器的安装调整,将调整结束时的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接着,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采用该球面像差修正量,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的记录面作球面像差修正。如此,可以在其后的聚焦控制中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具有可以使聚焦控制稳定进行的效果。
由于单个透镜或光传感器装配时存在调整误差,各光传感器的球面像差之间会有偏差。本实施例中,预先将用以修正这种光传感器固有球面像差的修正量(每个光传感器的修正量均不相同)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然后,在进行聚焦控制前,先进行考虑了该光传感器固有球面像差之因素的球面像差修正。由此,在其后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振幅。
(实施例7)
接着,就实施例7进行说明。同样地,跟上述实施例1~6相同的构成部件均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设有:跟实施例5相同的光传感器51;驱动像差修正透镜组(像差修正部件)201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光传感器51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判别光盘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12;根据光盘判别部件12输出的光盘判别信号13选择、改换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来修正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将对基准厚度的光盘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作最适球面像差修正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16;以及将作为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输出信号的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作为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的加法运算电路,即加法运算器17。
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由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构成的两组透镜,以及可使负透镜组2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件25组成。
用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例如基体材料厚度100μm)对光传感器51进行安装调整,将调整结束时的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作为基准的光盘厚度,也可以用图2A所示第一种光盘71或图2B所示的第二种光盘75的基体材料的厚度的规格值来设定。
作为基准值存储部件16,只要是能将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放的装置,如可变电阻、闪速存储器与EEPROM等均可采用,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接着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进行说明。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可以在例如光盘装置中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开始。首先由光盘判别部件12对光盘种类作出判别。判定是单记录层的光盘(第一种光盘71)时,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由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用以修正跟基准光盘的基体材料厚度误差为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量(a),然后将从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也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再把得到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修正球面像差时考虑了每个光传感器51固有的球面像差,其后在对该记录层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以下,对双层光盘的球面像差修正进行说明。
经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0层77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按照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选择像差修正量(b),该修正量用以修正与基准光盘相比其基体材料厚度偏薄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然后将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出至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修正球面像差时考虑了每个光传感器51固有的球面像差,其后在对L0层77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同样地,经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1层79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按照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选择像差修正量(c),该修正量用以修正跟与基准光盘相比其基体材料厚度偏厚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然后将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输出信号(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出至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修正球面像差时考虑了每个光传感器51固有的球面像差,在其后对L1层79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用具基准厚度的光盘进行光传感器的安装调整,将调整结束时的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作为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接着,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再选择对应于光盘种类与进行聚焦控制的记录面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用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的记录面作球面像差修正。如此,可以在其后的聚焦控制中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具有可以使聚焦控制稳定进行的效果。
由于单个透镜或光传感器装配时存在调整误差,各光传感器的球面像差之间会有偏差。本实施例中,预先将用以修正这种光传感器固有球面像差的修正量(每个光传感器的修正量均不相同)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然后,在进行聚焦控制前,先进行考虑了该光传感器固有球面像差之因素的球面像差修正。由此,在其后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振幅。
本实施例7中,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先开始球面像差修正。对每个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记录面预先确定球面像差的修正量,然后按照光盘种类和作为聚焦对象的记录面来选择、改换球面像差修正量。
上例的基准值存储部件16中,只将用一种光盘进行光传感器的安装调整后的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此限制。例如,也可以将分别最适合于多种构成基准的光盘(双层光盘、基体材料厚度不同的单层光盘等)的多个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入基准值存储部件16,再按照光盘判别部件12的判别结果将对应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至加法运算器17。
而且,就本实施例所用的光盘判别部件12的光盘种类判别方法而言,有在放置光盘的筒上开判别用孔而通过检测该孔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盘筒的形状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光盘的光反射量来判别单层与双层光盘的方法,如此等等,凡是能判别光盘种类的方法均可适用。
(实施例8)
接着,就实施例8进行说明。同样地,跟上述实施例1~7相同的构成部件均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设有:跟实施例5相同的光传感器51;驱动像差修正透镜组(像差修正部件)201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光传感器51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判别光盘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12;生成聚焦误差(FE)信号的FE信号生成电路31;检测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的FE振幅检测部件32;存储聚焦误差信号的存储部件34;以及将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前后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进行比较的FE振幅比较部件33。
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由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构成的两组透镜,以及可使负透镜组2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件25组成。
接着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由光盘判别部件12对光盘种类作出判别。例如,判别光盘装置中所装入的光盘是单层光盘(图2A)还是双层光盘(图2B)。在多层光盘的场合,还要确定对哪一记录层进行聚焦控制。
下面,以对图2A所示的第一种光盘71进行球面像差修正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首先,由FE振幅检测部件32测定FE信号生成电路31输出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第一振幅FE0),并将测定值存入存储部件34。接着,使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发生改变。改变后,再由FE振幅检测部件32测定FE信号生成电路31输出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第二振幅FE1)。接着,由FE振幅比较部件33对存入存储部件34的第一振幅FE0与新获得的第二振幅FE1进行比较。之后,反复进行上述的系列步骤,直到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时的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就是像差修正透镜组201对于第一种光盘71的记录层的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中,在启动聚焦控制动作之前,就进行学习动作,以获得对于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记录面最适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其后,以所获得的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进行像差修正,再进行聚焦控制。结果,在聚焦控制中可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取得可以稳定地进行聚焦控制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在启动聚焦控制动作之前,先开始球面像差修正动作。为获取上述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的开始时间,可安排在每当即将进入聚焦控制动作前;但是也可以在光盘装置中装入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通过学习动作获得对于所有的记录层的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并将所获得的对应各记录层的修正量存入存储器。
上例就采用使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的方法来取得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最适球面像差修正量作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此限制。例如,可以不用聚焦误差信号,而采用使重放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或者使总光量达到最大等方法,也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
而且,就本实施例所用的光盘判别部件12的光盘种类判别方法而言,有在放置光盘的筒上开判别用孔而通过检测该孔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盘筒的形状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光盘的光反射量来判别单层与双层光盘的方法,如此等等,凡是能判别光盘种类的方法均可适用。
(实施例9)
接着,就实施例9进行说明。同样地,跟上述实施例1~8相同的构成部件均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其详细说明从略。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9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设有:跟实施例5相同的光传感器51;驱动像差修正透镜组(像差修正部件)201的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接收光传感器51的信号并驱动物镜5的控制电路118;判别光盘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12;根据光盘判别部件12输出的光盘判别信号13,选择、改换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修正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存储用以修正因自重下垂引起的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之间的间隔改变的修正量(自重下垂修正量即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的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以及将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即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的输出信号即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的电路,也就是加法运算器17。
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由正透镜组22与负透镜组21构成的两组透镜,以及可使负透镜组2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件25组成。
以下,就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光轴设置在垂直方向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先就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作一说明。传统技术是,如图18B所示,两组透镜构成的像差修正透镜组的光轴被设置在垂直方向,这时因负透镜组21及透镜保持架24的自重,负透镜组21的位置Y1偏离设计位置Y0一段距离α(位置偏移量)。结果,因位置偏移量α而产生球面像差。本实施例中,预先测定为修正因该位置偏移量α产生的球面像差所必需的修正量(自重下垂修正量),并将该值存入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由此,可以按照修正因负透镜组21的自重造成的位置偏移量α的要求来驱动透镜保持架24,使球面像差得到修正。
以下,就本实施例的球面像差修正的顺序进行说明。球面像差修正的动作,例如可以在光盘装置装上光盘后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开始。最初,由光盘判别部件12进行光盘种类的判别。被判定为单记录层的光盘(第一种光盘71)的场合,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由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进行跟与基准光盘基体材料的厚度误差为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修正的像差修正量(a),将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的输出信号(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通过像差修正透镜组201进行球面像差修正时,考虑了因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自重引起的透镜组间隔的改变,其后在对该记录层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以下,就双层光盘的球面像差修正进行说明。
在由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的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0层77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用以修正跟与比基准光盘基体材料的厚度偏薄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量(b),将像差修正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的输出信号(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通过像差修正透镜组201进行球面像差修正时,考虑了因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自重引起的透镜组间隔的改变,其后在对L0层77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同样地,在由光盘判别部件12判定为双记录层的光盘(第二种光盘75)而对L1层79进行聚焦控制的场合,根据光盘判别信号13的指令,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选择用以修正跟与比基准光盘基体材料的厚度偏厚10μm相应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量(c),并将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输出信号(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加法运算器17。再将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的输出信号(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也输入加法运算器17。加法运算器17将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输入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由于通过像差修正透镜组201进行球面像差修正时,考虑了因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自重引起的透镜组间隔的改变,其后在对L1层79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稳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就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而言,只要是能以可变电阻、闪速存储器或EEPROM等将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预先存放的结构,均可采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开始球面像差修正。对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的每个记录面预先确定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然后按照光盘种类和作为聚焦对象的记录面来选择、改换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被视为因像差修正透镜组201的自重造成的透镜组间隔改变而引起的球面像差加以设定。于是,在启动聚焦控制之前,用根据光盘种类与进行聚焦控制的记录层确定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对进行聚焦控制的记录面进行球面像差修正。由此,在其后进行的聚焦控制中可以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取得使聚焦控制稳定的效果。
再有,上述说明中描述了像差修正元件驱动电路8具有这样的结构,它用来自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的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与来自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的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驱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此限制。例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实施例7中所说明的基准值存储部件16,用另外再加上了将来自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驱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或者,还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去掉图12所示的光盘判别部件12与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14,而代之以实施例6中描述的基准值存储部件16,将来自基准值存储部件16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与来自自重下垂修正量存储部件18的第三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用相加所得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驱动像差修正透镜组201。
而且,就本实施例所用的光盘判别部件12的光盘种类判别方法而言,有在放置光盘的筒上开判别用孔而通过检测该孔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盘筒的形状进行判别的方法,有根据光盘的光反射量来判别单层与双层光盘的方法,如此等等,凡是能判别光盘种类的方法均可适用。
(本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在用NA大的物镜对高密度光盘进行记录或重放的场合,由于在启动聚焦控制部件之前进行适合于进行聚焦控制的光盘记录面的球面像差修正,可以获得良好的聚焦误差信号,使聚焦控制动作得以稳定地进行。
Claims (16)
1.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
基于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有选择地改换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液晶元件;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按照双层光盘的标准中间层厚度加以确定。
3.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及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以及
将使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上的球面像差最合适时的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液晶元件;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基准值存储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4.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及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
基于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有选择地改换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
将使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上的球面像差最合适时的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以及
将所述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所述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的加法运算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液晶元件;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加法运算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5.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及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得到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所得到的信号的振幅即聚焦误差振幅的聚焦误差振幅检测部件,
存储聚焦误差振幅的存储部件,
比较所述存储部件中所存储的聚焦误差振幅和新得到的聚焦误差振幅的聚焦误差振幅比较部件,
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
接受来自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根据所述光盘之种类控制动作的控制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括液晶元件,
所述光盘装置包括获得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第一聚焦误差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中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后获得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第二聚焦误差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与所述第二聚焦误差振幅在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比较部件中进行比较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变化成对应于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和所述第二聚焦误差振幅中的大的一方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步骤,以及判断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是否成为最大的步骤;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预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在直到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成为最大为止反复进行所述各步骤。
6.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得到重放信号的振幅的振幅检测部件,
存储振幅的存储部件,
比较所述存储部件中存储的振幅和新得到的振幅的振幅比较部件,
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
接受来自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根据所述光盘之种类控制动作的控制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括液晶元件,
所述光盘装置包括获得重放信号的第一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振幅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中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后获得重放信号的第二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振幅与所述第二振幅在所述振幅比较部件中进行比较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变化成对应于所述第一振幅和所述第二振幅中的大的一方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步骤,以及判断所述振幅是否成为最大的步骤;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预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在直到所述振幅成为最大为止反复进行所述各步骤。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光盘装置装入光盘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对所述光盘中所设的全部记录层进行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
8.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
基于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有选择地改换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依据双层光盘的标准中间层厚度加以确定。
10.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将使具基准厚度的光盘上的球面像差最合适时的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基准值存储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11.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
基于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有选择地改换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像差修正量改换部件,
将使具基准厚度的光盘的球面像差最合适时的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加以存储的基准值存储部件,以及
将所述第一球面像差修正量和所述第二球面像差修正量相加的加法运算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根据所述加法运算部件的输出信号预先设定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12.如权利要求8、10或1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将用以修正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自重下垂修正量加以存储的部件,用所述自重下垂修正量对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进行修正。
13.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得到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所得到的信号的振幅即聚焦误差振幅的聚焦误差振幅检测部件,
存储聚焦误差振幅的存储部件,以及
比较所述存储部件中所存储的聚焦误差振幅和新得到的聚焦误差振幅的聚焦误差振幅比较部件,
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
接受来自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根据所述光盘之种类控制动作的控制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
所述光盘装置包括获得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第一聚焦误差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中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后获得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第二聚焦误差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与所述第二聚焦误差振幅在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比较部件中进行比较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变化成对应于所述第一聚焦误差振幅和所述第二聚焦误差振幅中的大的一方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步骤,以及判断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是否成为最大的步骤;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预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在直到所述聚焦误差振幅成为最大为止反复进行所述各步骤。
14.一种光盘装置,由如下各部分构成:
光传感器,其中包括激光光源、接收所述激光光源出射的光束并将它在光盘上聚束为微小光点的物镜、在实质上垂直于所述光盘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物镜的第一移动部件、接收经所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按受光量输出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和修正所述物镜的球面像差的像差修正部件,
基于所述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检测被聚束在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的聚焦误差检测部件,
基于所述聚焦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驱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使所述光盘上的所述微小光点的聚束状态成为规定状态的聚焦控制部件,
得到重放信号的振幅的振幅检测部件,
存储振幅的存储部件,以及
比较所述存储部件中存储的振幅和新得到的振幅的振幅比较部件,
判别所述光盘之种类的光盘判别部件,以及
接受来自所述光盘判别部件的信号,根据所述光盘之种类控制动作的控制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差修正部件包含设置在所述激光光源与所述物镜之间的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以及可通过让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中的一组在光轴方向移动来改变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之间隔的第二移动部件,所述正透镜组与所述负透镜组通过将各自的光轴一致而配置在光路中;
所述光盘装置包括获得重放信号的第一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振幅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中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改变后获得重放信号的第二振幅的步骤,将所述第一振幅与所述第二振幅在所述振幅比较部件中进行比较的步骤,使所述像差修正部件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变化成对应于所述第一振幅和所述第二振幅中的大的一方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步骤,以及判断所述振幅是否成为最大的步骤;
在启动所述聚焦控制部件之前,预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在直到所述振幅成为最大为止反复进行所述各步骤。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光盘装置装入光盘或光盘装置接通电源后,对所述光盘中所设的全部记录层进行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动作。
16.如权利要求8、10、11、13或1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像差修正部件设于光传感器的不同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13671/01 | 2001-04-12 | ||
JP2001113671 | 2001-04-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80646A CN1380646A (zh) | 2002-11-20 |
CN1258759C true CN1258759C (zh) | 2006-06-07 |
Family
ID=18964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0553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8759C (zh) | 2001-04-12 | 2002-04-12 | 光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6934226B2 (zh) |
CN (1) | CN1258759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34226B2 (en) * | 2001-04-12 | 2005-08-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disk apparatus |
JP4203415B2 (ja) * | 2001-07-05 | 2009-01-0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US7277365B2 (en) * | 2001-12-07 | 2007-10-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optical information |
EP1469463B1 (en) * | 2002-01-23 | 2009-06-17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disk unit |
KR20040037893A (ko) * | 2002-10-30 | 2004-05-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픽업용 액츄에이터와 광픽업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광기록재생장치 |
JP3835402B2 (ja) * | 2002-11-19 | 2006-10-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多層光ディスクの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
WO2004051635A1 (ja) * | 2002-12-03 | 2004-06-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光ヘッド装置、光記録装置及び光記録方法 |
JP4093233B2 (ja) * | 2002-12-10 | 2008-06-04 |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収差補正方法 |
DE60311872T2 (de) * | 2002-12-13 | 2008-02-07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Optische aufzeichnungsträger |
EP1463053A3 (en) * | 2003-03-25 | 2006-12-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gnizing optical discs, optical disc driv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inguishing data storage layers |
WO2004100139A1 (ja) * | 2003-05-08 | 2004-11-18 | Nec Corporation | 光ヘッド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KR20050006887A (ko) * | 2003-07-10 | 2005-01-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포커스 오프셋을 저감할 수 있는 광픽업 및 이를 채용한광 기록 및/또는 재생기기 |
JP2005071424A (ja) * | 2003-08-28 | 2005-03-17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収差補正装置および光学式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
JP2005141800A (ja) * | 2003-11-04 | 2005-06-02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発散角変換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US7738340B2 (en) * | 2003-11-27 | 2010-06-15 | Ricoh Company, Ltd. | Optical disk apparatus with aberration correcting part, and optical disk |
JP2005158171A (ja) * | 2003-11-27 | 2005-06-16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CN100452190C (zh) * | 2004-04-23 | 2009-01-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对焦检测机构、跟踪检测机构以及光盘装置 |
JP2005322356A (ja) * | 2004-05-11 | 2005-11-17 | Canon Inc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4287471B2 (ja) * | 2004-05-28 | 2009-07-0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集積回路 |
US7525883B2 (en) * | 2004-07-05 | 2009-04-2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disk apparatus |
WO2006038454A1 (ja) * | 2004-10-07 | 2006-04-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4642492B2 (ja) * | 2005-01-28 | 2011-03-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JP2006236513A (ja) * | 2005-02-28 | 2006-09-07 |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4476141B2 (ja) * | 2005-03-16 | 2010-06-0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導入装置 |
WO2006109414A1 (ja) * | 2005-03-30 | 2006-10-19 | Pioneer Corporation | 光学式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サーチ方法 |
JP4527591B2 (ja) * | 2005-04-15 | 2010-08-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情報記録再生方法及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JP4443471B2 (ja) * | 2005-06-08 | 2010-03-3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ディスク判別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4358163B2 (ja) * | 2005-07-07 | 2009-11-04 | 株式会社東芝 | 光ヘッド装置 |
US7680003B2 (en) * | 2005-09-28 | 2010-03-1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disk device with disk type recognition |
CN101405800B (zh) * | 2006-03-20 | 2011-04-1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光学头及光盘装置 |
JP4969142B2 (ja) * | 2006-04-27 | 2012-07-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JP2007328875A (ja) * | 2006-06-08 | 2007-12-20 | Sharp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DE602007009664D1 (de) * | 2006-09-20 | 2010-11-18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Optisches lesegerät, kontrolle für optisches lesegerät und kontrollmethode für optisches lesegerät |
WO2008100695A2 (en) * | 2007-02-09 | 2008-08-21 | Ge Healthcare Bio-Sciences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spherical aberration of objective lenses |
JP4341697B2 (ja) * | 2007-05-28 | 2009-10-07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種別の判別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
US8081553B2 (en) * | 2007-12-14 | 2011-12-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
JP5323092B2 (ja) * | 2008-12-10 | 2013-10-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光情報処理方法及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
TW201025320A (en) * | 2008-12-22 | 2010-07-01 | Quanta Storage Inc |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abnormal disc |
KR20100076127A (ko) * | 2008-12-26 | 2010-07-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픽업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JP5612895B2 (ja) * | 2010-04-13 | 2014-10-2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球面収差補正適正位置探索装置および球面収差補正適正位置探索方法 |
US9933607B2 (en) | 2014-08-06 | 2018-04-03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Microscope objective |
US9946066B1 (en) | 2017-01-20 | 2018-04-17 | AdlOptica Optical Systems GmbH | Optics for diffraction limited focusing inside transparent media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57555A (en) * | 1991-12-04 | 1992-10-20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Apparatus for adjustable correction of spherical aberration |
DE69632493T2 (de) * | 1995-02-02 | 2005-05-12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Optisches Abtastgerät und Identifizierungsgerät zum Identifizieren des Typs eines optischen Aufzeichnungsmediums |
JP3476989B2 (ja) * | 1995-08-04 | 2003-12-10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H10188301A (ja) | 1996-12-20 | 1998-07-21 | Sony Corp |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H10269611A (ja) * | 1997-03-27 | 1998-10-09 | Pioneer Electron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多層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US6151154A (en) * | 1998-03-12 | 2000-11-21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pickup, aberration correction unit and astigmatism measurement method |
EP0984440A3 (en) * | 1998-09-04 | 2000-05-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berration detection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
JP2000131603A (ja) | 1998-10-22 | 2000-05-12 | Sony Corp | 光学ヘッド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
US6728179B1 (en) * | 1999-05-10 | 2004-04-2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information including electrical spherical-aberration correction mechanism having low power consumption |
JP3775965B2 (ja) * | 2000-02-07 | 2006-05-17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光学式情報再生装置 |
JP2001266392A (ja) * | 2000-03-23 | 2001-09-28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US6934226B2 (en) * | 2001-04-12 | 2005-08-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disk apparatus |
-
2002
- 2002-04-08 US US10/118,583 patent/US693422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4-12 CN CNB021055335A patent/CN125875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7-01 US US11/173,628 patent/US706501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20150016A1 (en) | 2002-10-17 |
US6934226B2 (en) | 2005-08-23 |
US20050265144A1 (en) | 2005-12-01 |
CN1380646A (zh) | 2002-11-20 |
US7065013B2 (en) | 2006-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58759C (zh) | 光盘装置 | |
CN1182523C (zh) | 光盘用光学系统、光盘用光学头装置和光驱动装置 | |
CN1277252C (zh) | 光盘装置、光束点的移动方法、在光盘装置中执行的程序 | |
CN100337278C (zh) | 光学元件、透镜、光头、光学信息装置及采用其的系统 | |
CN1255787C (zh) | 焦点调整方法及光学头装置 | |
CN1134675C (zh) | 物镜和光学拾取器 | |
CN1169129C (zh) | 距离变化检测方法及距离变化检测装置、聚焦控制方法及聚焦控制装置、以及全反射光检测方法 | |
CN1223872C (zh) | 物镜及其制造误差的校正方法以及使用该物镜的光拾取装置 | |
CN1303596C (zh) | 光记录/再现装置和焦点控制方法 | |
CN1271440C (zh) | 物镜、聚光光学系统、光拾取器装置以及记录·再生装置 | |
CN1209763C (zh) | 光学拾取装置、复合物镜和球差矫正元件 | |
CN1157717C (zh) | 光学性能优良的拾光头及其制造方法 | |
CN1522438A (zh) | 光盘装置 | |
CN1233041A (zh) | 光学信息再生方法及装置 | |
CN1245714C (zh) | 光头、光学设备和象差校正元件 | |
CN1547740A (zh) | 光学头装置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 |
CN1392430A (zh) | 物镜、光拾取器装置和记录以及/或者再生装置 | |
CN1655253A (zh) | 光盘设备、光盘方法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 | |
CN1685411A (zh) | 液晶光学元件和光学装置 | |
CN1311447C (zh) | 光盘装置 | |
CN1558410A (zh) | 光学读取器 | |
CN1606076A (zh) | 激光功率控制装置和方法、光盘装置和记录方法 | |
CN1204556C (zh) | 光学信息记录媒质 | |
CN1246844C (zh) | 光学拾波装置 | |
CN1841533A (zh) | 像差检测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拾光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