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3966A - 集成式并捻方法和三纱加捻-捻线锭子 - Google Patents
集成式并捻方法和三纱加捻-捻线锭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03966A CN1203966A CN 98103110 CN98103110A CN1203966A CN 1203966 A CN1203966 A CN 1203966A CN 98103110 CN98103110 CN 98103110 CN 98103110 A CN98103110 A CN 98103110A CN 1203966 A CN1203966 A CN 12039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bobbin
- twisting
- spindle
- cra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集成式并捻方法,其中将至少两个给纱筒子上下同轴布置并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而且在一个具有防护罐(2)的筒子架上与该筒子架一同旋转,在该方法中将单丝沿着旋转轴方向引出并通过一个位于旋转轴上的导纱器(2.41)引向络筒机,本发明的特征是,从给纱筒子上将所卷绕的纱线朝相反的方向,即p形—退绕方向和q形—退绕方向引出。
Description
捻线锭子,特别是多纱加捻-捻线锭子的工作过程,通常是,在一个预备合纱工艺中,至少将两根单丝做为纱线,它们各通过一个给纱筒子引出,相互平行地缠绕到一个交叉卷绕筒子上。在该工艺中,必须特别注意单纱筒子上的两根单丝要均匀缠绕。其中应注意,纱线在并纱工艺中要有相同的张力和长度,而且要排除单丝起圈或扭结的倾向。起圈现象大多产生于两根单丝之一有过长的情况。
在另一种工艺过程中,通过向三纱加捻-捻线锭子提供两个缠绕着单纱的给纱筒子,使得锭子上的并纱过程与原先的加捻过程一并进行。在该工艺中也要保证两根纱线有相同的张力和长度,并且防止出现起圈或扭结的倾向是实现良好的加捻质量的必要前提。
在三纱加捻-捻线锭子上,如德国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DE3503864A1所述的那样,让容纳给纱筒子的筒子罐或筒子架朝着与锭子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从给纱筒子上引出纱线时,能形成一个退绕气圈,进而保证纱线/单丝具有相同的张力和长度,特别是有两根或多根纱线/单丝时,这对实现均匀加捻非常重要。由于筒子连同筒子架一同快速旋转形成了气圈,使得单丝或并股纱线伸直,并以均匀的长度和张力通过。这种方案可取消诸如二纱加捻-捻线锭子的锭子空心轴上通常使用的制动器,因为纱线在给纱筒子上形成退绕气圈,将纱线拉紧,并实现长度相等。
在德国专利说明书DE3711799C2中所述的罐式捻线锭子中,为实现对一根或多根纱线/单丝的加捻,将单丝或并股纱线卷绕在给纱筒子上,装在筒子架内的给纱筒子可灵活地与筒子架一同转动,所以有利于纱线从相应的筒子上脱离,有利于实现两根单丝具有相同的张力和长度。
本发明的任务是,对公知的给纱筒子与筒子架共同旋转的加捻方法进行改进,保证从两个或多个从给纱筒子上引出的纱线能够基本上无干扰地进入加捻合股区。
为解决以上任务,本发明在权利要求1中就罐式加捻锭子提出了未包含在已有技术中的措施,并且还在权利要求2中就多纱加捻-捻线锭子提出了未包含在已有技术中的方法措施。
以上两种方法的共同特征是,从各给纱筒子上将所卷绕的纱线朝相反的方向引出,即从一个筒子上朝p形-退绕方向,从另一个筒子上朝q形-退绕方向引出。根据实际的定义,这表示从筒子端部的俯视图看,对于p形-退绕方向,纱线是顺时针方向引出的,对于q形-退绕方向,纱线是逆时针方向引出的。以上措施的含义可从纱线或纺织纱线旋转方向(Z形-或P形-旋转方向)和纱线从筒子上作p形-退绕或q形-退绕之间的关联性清楚地看出。Z形-纺织纱线要求p形-退绕方向,即纱线退绕朝顺时针方向进行。以下对其原理进行说明。
为了使Z形-纺织纱线旋转,必须使其向有旋,即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样的旋转方向也作用在从筒子上朝p形-退绕方向引出的纱线,如果它沿着筒子的外部滚动,以便接着进入一个退绕环的话,所述退绕环位于直立的筒子体上部的中央。在这种退绕运动中,纺织纱线会打开。位于筒子外部的其余纱线的突出的边缘纱则处于打开的一个“加捻缝隙”的对面,所以不会出现该边缘纱和纺织纱线加捻结构之间的绞合。如果让Z形-纺织纱线朝着q形方向旋转,即逆时针方向抽出,则纱线从筒子外部退绕时将继续加捻。其结果是,突出的边缘纱绞合在继续封闭的纱线“加捻缝隙”内,根据纱线不同的摩擦力,会强烈阻止退绕的进行,造成断线。
基于本发明的机理,以上情况意味着:
由于给纱筒子和筒子架一同旋转,从给纱筒子上脱离的纱线在退绕时并不和筒子外部接触。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来自各个筒子的纱线迅速地从其就位点脱离,并且突然贴到旋转的筒子架罐体的内壁上。此时出现了和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情况,即纱线沿着筒子的外部引出。
从各准备工序(卷绕)开始,两个给纱筒子就采取了不同的卷绕直径。这样便可在超越过程中强制从筒子上引出的纱线贴到罐的内壁上。从小直径筒子上退绕的纱线将超越从大直径筒子上退绕的并行纱线。如果直径差很小,则平行并列引导的两根纱线在同时旋转的筒子罐内壁上将停留一个较长的时间。此时便增加了两根纱线的边缘纤维在相对的另一根纱线的纱线扭转的“加捻缝隙”内绞合的危险。即便按照上述实施例,将两个筒子上的纱线朝纺纱纱线(S形或Z形)的扭转方向正确引出时(p形-或q形-方向),也会出现以上问题。
所以两根纱线沿着筒子罐内壁平行运行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断线的危险程度。以上这种不希望出现的效果可通过本发明所述不同的给纱方式(p形-或q形-给纱方式)予以排除。在筒子直径不同的情况中,虽然缠绕在锭子上的两根纱线会相互交叉,但两根纱线之一将沿顺时针方向进入锭子空心轴,另一根则沿一相反方向进入。所以在这种纱线瞬间交叉的情况中,纱线边缘纤维绞合在纱线扭转缝隙中的机会极小,尽管两根纱线之一由于错误的给纱方向(p形或q形)会与纱线的扭转反向张开。
通过权利要求3所述的措施,本发明所述任务由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三纱加捻-捻线锭子得到解决。其解决方案是,筒子架-防护罐由两段不同的直径构成,从而形成一个用于上部给纱筒子的支承凸缘,并且筒子空心轴同样分为两部分,在两个防护罐分段之间是一个空间,用于下部给纱筒子的纱线进入锭子空心轴下部的分段内的中央,而上部给纱筒子的纱线则穿过被定义为锭子空心轴上端的一个导纱孔道进入锭子空心轴内。
以此方式可实现从给纱筒子上引出的两根纱线既不会超越,也不会交叉。为了将给纱筒子上下同轴固定在一起,防止其相对转动,可将给纱筒子的两个相对的凸缘通过销子连接固定在一起。防止相对转动的连接方式也可通过以下结构实现,即在筒子架的毂部和筒子套管内壁之间采取固定措施。同样也可想象在两个凸缘和给纱筒子之间采用电磁耦合装置。下面对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表示罐式捻线锭子的一个剖视图,它包括一个旋转的具有筒子罐的给纱筒子架;图1a表示纱线的p形-退绕方向和q形-退绕方向;图2表示一个三纱加捻-捻线锭子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它具有三个上下同轴布置并且以不可相对转动方式固定的给纱筒子;图2a表示纱线的p形-退绕方向和q形-退绕方向;图3表示一个三纱加捻-捻线锭子的局部剖视图,它具有分段的锭子空心轴和由两段不同直径的分段组成的筒子架-防护罐。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罐式捻线锭子1包括一个筒子架2,它由一个锭盘2.1、一个筒子架底部2.2、一个筒子架-防护罐2.3和一个筒子架罩2.4组成。
所述筒子架罩具有一个位于筒子架旋转轴上的导纱环2.41。筒子架2支撑在一个固定于锭子机架3上的锭子轴4上,并且最好设置在一个固定的(未在图中画出)防护罩内。筒子架轴毂2.5的纵向上有两个上下同轴布置的给纱筒子5和6,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筒子架2之间均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给纱筒子5和6上的纱线经顶部,即沿轴向向上引出,并且穿过一个中央导纱环2.41进入图中没有表示出的落纱机。由于筒子架和两个给纱筒子的旋转,引出的纱线以上述方式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从而保证了近乎一致的纱线张力。如图1所示,下面的给纱筒子5的纱线按p形-退绕方向被引出,即顺时针方向引出,而上面的给纱筒子6的纱线按q形-退绕方向被引出,即逆时针方向引出。
在图2所示的三纱加捻-捻线锭子中,有三个上下同轴布置的给纱筒子24a、24b和24c一方面相互固定在一起,不可相对转动,另一方面又和具有一个筒子架-防护罐25的筒子架相连,该筒子架可被驱动沿反向于气圈控制器12的方向(箭头f2)的方向(箭头f1)转动。从给纱筒子24a、24b和24c引出的纱线穿过由纱线入口23代表的锭子空心轴,穿过与气圈控制器12相连的转子盘10上与锭子空心轴连通的径向导纱孔道,穿过设置在该转子盘10上的出纱口11,穿过位于筒子架-防护罐25和气圈控制器12之间的间隙,并且穿过导纱圈26进入一个图中未画出的落纱机。
在图2所示的装置中,为制出组合加捻纱线,两个给纱筒子24b和24c用短丝纱线缠绕,而给纱筒子24a用长丝缠绕。
如图2所示,从给纱筒子24b引出的纱线具有p形-退绕方向,从给纱筒子24a和24c引出的纱线具有q形-退绕方向。
在图3所示的三纱加捻-捻线锭子具有一个可旋转的加捻罐12,包括一个加捻罐底部12.1,穿过该加捻罐底部设有一个径向延伸的导纱孔道12.2,一个连接在所述导纱孔道12.2内端的锭子空心轴12.3,以及一个加捻罐罩12.4。还具有一个以可转动方式支承在锭子空心轴12.3上并同样可以转动的筒子架35,该筒子架包括一个筒子架底部35.5和一个筒子架防护罐,并且所述筒子架防护罐位于下部的防护罐分段35.1具有较小的直径,而位于上部的防护罐分段35.2则与前者形成一个支承凸缘35.3,该上部防护罐分段35.2的直径要比下部防护罐分段35.1的大。以此方式可产生一种可能性,即两个给纱筒子36a和36b在高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隔,位于上部的给纱筒子36a延伸到靠在支承凸缘35.3上的筒子架构件35.4上。由于筒子空心轴分成两段,所以从下面的给纱筒子35b引出的纱线进入下部的锭子空心轴分段,而从上面的给纱筒子35a引出的纱线则穿过一个纱线引入管分段37,进入上部的锭子空心轴分段。从两个给纱筒子36a和36b引出的纱线在下部的锭子空心轴分段相互合并,然后一同沿径向穿过导纱孔道12.2,随后沿加捻罐罩12.4内壁向上抵达导纱圈38,最后进入一个图中未画出的落纱机。
在筒子架底部35.5沿一个环形道设置有磁铁39,它与从动磁铁40相对设置,以驱动筒子架旋转,该从动磁铁40则在三纱加捻-捻线锭子上装在一个以通常方式驱动的转动部件41内。该从动磁铁40的磁极按以下方式布置,即在转动部件41最好与加捻罐12的转向相反的情况下,使筒子架35进入旋转状态。为了将给纱筒子和筒子架或筒子架-防护罐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了图中未示的销子连接或电磁耦合装置。
Claims (3)
1、集成式并捻方法,该方法将至少两个给纱筒子上下同轴布置并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而且在一个具有防护罐(2;25;35)的筒子架上与该筒子架一同旋转,其中将单丝朝旋转轴方向引出并通过一个位于旋转轴上的导纱器(2.41;26;38)引向络筒机,其特征是,从给纱筒子上将所卷绕的纱线朝相反的方向,即p形-退绕方向和q形-退绕方向引出。
2、集成式并捻方法,其中使用多纱加捻-捻线锭子将至少两个给纱筒子上下同轴布置并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而且在一个具有防护罐的筒子架(25;35)上与该筒子架一同旋转,其旋转方向和同样转动的气圈控制器(12)的方向相反,在该方法中将给纱筒子上的各单丝共同穿过锭子空心轴,穿过与该锭子空心轴径向相连的导纱孔道并且穿过位于筒子架-防护罐和气圈控制器之间的缝隙引到络筒机,其特征是,从给纱筒子上将所卷绕的纱线朝相反的方向,即p形-退绕方向和q形-退绕方向引出。
3、具有可旋转加捻罐(12)的三纱加捻-捻线锭子,包括一个加捻罐底部(12.1),穿过该加捻罐底部设有一个径向延伸的导纱孔道(12.2),一个连接在所述导纱孔道(12.2)内端的锭子空心轴(12.3),以及一个加捻罐罩(12.4),并且还具有一个以可转动方式支承在锭子空心轴上并同样可以转动的筒子架(35),该筒子架包括一个筒子架防护罐和一个筒子架底部(35.5),其特征是,所述三纱加捻-捻线锭子具有一个分段式锭子空心轴,并且所述筒子架防护罐的两个防护罐分段(35.1,35.2)具有不同的直径,形成一个径向支承凸缘(35.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8103110 CN1203966A (zh) | 1997-06-28 | 1998-06-27 | 集成式并捻方法和三纱加捻-捻线锭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97276091 | 1997-06-28 | ||
CN 98103110 CN1203966A (zh) | 1997-06-28 | 1998-06-27 | 集成式并捻方法和三纱加捻-捻线锭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03966A true CN1203966A (zh) | 1999-01-06 |
Family
ID=5217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8103110 Pending CN1203966A (zh) | 1997-06-28 | 1998-06-27 | 集成式并捻方法和三纱加捻-捻线锭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03966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7992A (zh) * | 2010-06-25 | 2010-10-13 | 张朝山 | 带有上锭筒的捻纱锭子 |
CN101864625A (zh) * | 2010-06-25 | 2010-10-20 | 张朝山 | 一次能捻一至三股纱线的捻纱锭子 |
CN106676690A (zh) * | 2015-11-09 | 2017-05-17 |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操作倍捻或并捻机的锭子的方法 |
CN106948048A (zh) * | 2015-11-06 | 2017-07-14 |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捻线锭子 |
-
1998
- 1998-06-27 CN CN 98103110 patent/CN120396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7992A (zh) * | 2010-06-25 | 2010-10-13 | 张朝山 | 带有上锭筒的捻纱锭子 |
CN101864625A (zh) * | 2010-06-25 | 2010-10-20 | 张朝山 | 一次能捻一至三股纱线的捻纱锭子 |
CN101864625B (zh) * | 2010-06-25 | 2011-08-24 | 张朝山 | 一次能捻一至三股纱线的捻纱锭子 |
CN106948048A (zh) * | 2015-11-06 | 2017-07-14 |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捻线锭子 |
CN106676690A (zh) * | 2015-11-09 | 2017-05-17 |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操作倍捻或并捻机的锭子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20889A (zh) | 倍捻纺纱装置 | |
CN212669896U (zh) | 一种加捻装置和采用该加捻装置的加捻机 | |
JPS6240446B2 (zh) | ||
US5638669A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 twisted yarn by an integrated ring spinning and twisting process | |
DE3916969C2 (de) | Faden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Doppeldrahtzwirnmaschine | |
CN1203966A (zh) | 集成式并捻方法和三纱加捻-捻线锭子 | |
US4391087A (en) | Twisting apparatus | |
US1900037A (en) | Device for equalizing the thread tensions for twisting devices | |
US5499496A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 twisted yarn | |
CA1307996C (en) | Production of steel cord | |
JPS63341B2 (zh) | ||
US5428948A (en) | Spindle for manufacturing yarn with inlet line for introducing flowable medium into the fiber balloon | |
US6021631A (en) | Integrated doubling and twisting method and three-for-one twisting spindle | |
EP0310848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vering yarns | |
CN111519288A (zh) | 一种加捻装置以及使用该加捻装置的加捻机 | |
CN210826496U (zh) | 一种加捻装置以及使用该加捻装置的加捻机 | |
CN113445160B (zh) | 一种加捻装置和采用该加捻装置的加捻机 | |
KR100260221B1 (ko) | 2중연사기 및 2중연사방법 | |
EP0417850A2 (en) | Improvement in doubling frames with double-hollow-shaft spindle, with mobile shaft coupling | |
CN113215689A (zh) | 一种纺纱方法以及具有这种方法的纺纱设备 | |
US3530658A (en) | Yarn twister | |
CN101605933A (zh) | 加捻方法和纱线筒子 | |
US2795102A (en) | Twister spindles | |
CN115976696A (zh) | 一种加捻装置和使用该加捻装置的加捻机 | |
US4157006A (en) | Device for twisting yarns which are wound under cake package for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