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728370A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728370A CN119728370A CN202311290369.6A CN202311290369A CN119728370A CN 119728370 A CN119728370 A CN 119728370A CN 202311290369 A CN202311290369 A CN 202311290369A CN 119728370 A CN119728370 A CN 1197283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s
- data
- group
- groups
- inverse four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将待传输数据分成N组第一序列;其中,第n组所述第一序列包含k(n)个数据,k(n)为正整数;n=1,2,……,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依次对每组所述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得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在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5G通信技术中,采用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yclic Prefix-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P-OFDM)为基础波形,而且两个相邻子带间可以采用不同的参数集(Numerology),这将破坏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带来新的干扰问题。针对如何解决该干扰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具有不同Numerology的两个传输带之间插入一个保护带宽,但这样会浪费频率资源。如何设计统一的波形架构,将多种波形灵活地融合在一起,以及如何灵活的支持不同信道带宽的应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减少了保护间隔,以及减少了系统间或子带间的干扰,提高了频谱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将待传输数据分成N组第一序列;其中,第n组所述第一序列包含k(n)个数据,k(n)为正整数;n=1,2,……,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依次对每组所述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得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在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传输数据的传输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描述,所举实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是4G(Fourth Generation)的无线蜂窝通信技术。LTE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子载波和OFDM符号构成的时频资源组成LTE系统的无线物理时频资源。目前,OFDM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已经应用比较广了。由于采用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CP-OFDM系统能很好地解决多径时延问题,并且将频率选择性信道分成了一套平行的平坦信道,这很好地简化了信道估计方法,并且有较高的信道估计精度。然而,CP-OFDM系统性能对相邻子带间的频偏和时偏比较敏感,这主要是由于该系统的频谱泄漏比较大,因此容易导致子带间干扰。目前LTE系统在频域上使用了保护间隔,但这样降低了频谱效率,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新技术来抑制带外泄漏。
5G NR(Fifth Generation New Radio)通信技术仍然采用CP-OFDM为基础波形,而且两个相邻子带间可以采用不同的Numerology,这将破坏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带来新的干扰问题。针对如何解决该干扰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具有不同Numerology的两个传输带之间插入一个保护带宽,但这样会浪费频率资源。
未来6G业务使用的频段跨度很大,部署方式也多种多样。不仅需要多带宽信道,而且也需要满足不同场景的波形方案。每一种波形方案进行独立地进行将增加基站/终端的成本。如何设计统一的波形架构,以将多种波形灵活地融合在一起,以及如何灵活的支持不同信道带宽的应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应用于灵活支持多种带宽信道和支持多种波形的情况。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S110-S130。
S110、将待传输数据分成N组第一序列。
其中,第n组第一序列包含k(n)个数据,k(n)为正整数;n=1,2,……,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在一示例中,待传输数据为需要发送端发送至接收端的一个数据序列。待传输数据可以为频域数据,也可以为时域数据。在一示例中,在待传输数据为频域数据的情况下,直接将待传输数据进行划分,得到N组也为频域数据的第一序列;在一示例中,在待传输数据为时域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先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划分,得到也为时域数据的N组数据,然后对划分之后的N组时域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对应的N组第一序列;也可以先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再对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域数据进行划分,得到对应的N组第一序列。
S120、依次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得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S130、在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上传输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将待传输数据划分成N组第一序列,依次对N组第一序列中的第n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之后,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并在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上传输这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通过预先对第一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之前,对两端补零之后的第一序列进行频域上的循环移位,可以将每个子带的数据和自身在频域的位置对齐,保证后续滤波时可以准确映射到子带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依次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得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包括:
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操作,得到N组第二序列;其中,每组第二序列包含M*s(n)个数据;M为正整数,s(n)≥k(n);
分别对每组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N组第三序列;
对N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得到N组第四序列;
对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操作,得到N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包含M*s(n)个数据;分别对每组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N组第三序列;分别对每组第三序列进行M*s(n)点的傅里叶逆变换,形成N组第四序列;然后对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并在时频资源上传输这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信道带宽包含N个子带,每个子带对应一组第一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在对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之后的范围内进行循环移位,并且,循环移位操作范围大于k(n)。对N组第二序列中的每组第二序列分别进行循环移位,该循环移位的操作范围是大于k(n)的,即在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操作之后的范围内进行循环移位。由于一级IFFT是有过采样的,实际循环移位的方位应该是一级IFFT的范围,即大于k(n)。
在一实施例中,对第n组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的循环移位量与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以及第n组第一序列对应的频域位置有关。可以根据子带所处信道带宽的位置配置循环移位量。
在一实施例中,若信道带宽的零频在第n组第一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子载波位置上的数据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的前y(n)个子载波上,第n组第二序列向后循环移位[y(n)mod M*s(n)]个数据;其中,y(n)为≥0的实数。
在一实施例中,若信道带宽的零频在第n组第一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子载波位置上的数据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的后y(n)个子载波上,第n组第二序列向前循环移位[y(n)mod M*s(n)]个数据;其中,y(n)为≥0的实数。在一示例中,可以具体给出循环移位量和子带位置的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第n组第二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为[y(n)mod M*s(n)]的情况下,第n组第二序列不进行循环移位。对于满足条件的子带不需要进行循环移位。
在一实施例中,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满足下述之一:基带的零频位置;对N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频位置。在一示例中,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也是基带的零频位置。在一示例中,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也是对N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频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k(n)满足下述条件之一:任意的正整数;一个资源块RB的整数倍;2的i次幂;相邻两个k(n)之比满足2的i次幂;k(n)均相同。在一示例中,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k(n)为任意的正整数;在一示例中,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k(n)满足12的整数倍,即为一个RB的整数倍。在一示例中,每组包含的数据个数k(n)满足2的i次幂(即2i),其中,i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在一示例中,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k(n)之间的比值满足2的i次幂(即2i),其中,i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在一示例中,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k(n)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操作,每组第二序列的两端各添加[M*s(n)-k(n)]/2个零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每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的点数满足下述条件之一:相邻两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的点数之比满足2的i次幂;每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的点数相同;其中,i为整数。在一示例中,分别对每组第三序列进行M*s(n)个点数的傅里叶逆变换,每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的点数之比满足2的i次幂(即2i),其中,i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在一示例中,分别对每组第三序列进行M*s(n)个点数的傅里叶逆变换,每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的点数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至少包括:星座点调制的数据;待传输数据还包括: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数据。在一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可以包括星座点调制的数据。在一实施例中,待传输数据可以包括:星座点调制的数据,以及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对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包括:
依次对其他P组初始频域数据序列进行频域补零和循环移位操作,得到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
对N组第四序列和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其中,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包括:M倍频域过采样后的数据,并且,未包含在待传输数据序列生成的数据序列。在一示例中,将N组第四序列和其他P组初始频域数据序列一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其中,其它P组初始频域数据序列可以为M倍频域过采样后的数据,也可以为不属于通过待传输数据而生成的数据序列。在一示例中,先对其他P组初始频域数据序列在频域上补零,再进行循环移位,得到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然后将N组第四序列和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一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对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包括:每N个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每N个数据分别来自于N组第三序列。在一示例中,对N组第四序列进行的傅里叶逆变换的过程包括:每N个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每N个数据分别来自于N组第四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由对第四序列进行多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的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串行链接而成;其中,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个数与傅里叶逆变换的操作次数等同。其中,初始时域数据序列指的是对第四序列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得到的子符号。在实施例中,对第四序列中的N个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对应的子符号,再将子符号进行重复扩展,最后在时域上进行串行连接,得到对应的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多次傅里叶逆变换中的一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过程,包括:从N组第四序列中抽取与第一序列的总组数相同数量的N个数据;对N个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对应的一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其中,所述N个数据分别来自于N组第四序列。示例性地,假设N组第四序列分布在N行(即一组第四序列分布在一行),然后按照列序号选取出N个数据(即选取一列的数据),然后对选取出的每N个数据(即每列的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又如,假设N组第四序列分布在N列(即一组第四序列分布在一列),然后按照行序号选取出N个数据(即选取一行的数据),然后对选取出的每N个数据(即每行的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
在一实施例中,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串联间隔为对N个目标数据进行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之后长度的1/M。在实施例中,傅里叶逆变换生成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串行连接而成,每相邻两组初始时域数据序列之间的串联间隔为:每N个目标数据进行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之后长度的一半,即子符号长度的一半。
在一实施例中,多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过程,包括:对于不同子载波间隔的子带,以最小子载波间隔的子带对应第四序列的长度为基准长度;对于非最小子载波间隔的子带对应的第四序列,选择至少两组第四序列,串联组成长度与基准长度相同的序列,组成新的N组第四序列,对新的N组第四序列进行多次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对应的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其中,不同子载波间隔的子带,其表征不同数据个数的第一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每组第一序列在对应的一个频域资源块中传输;每个频域资源块包含Z个子载波;在每组第二序列中包含的数据个数满足下述条件之一:M*s(n);大于等于每个频域资源块包含的子载波个数的M倍。在一示例中,N组第二序列中,每组第二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为M*s(n),即大于等于每个频域资源块包含的子载波个数的M倍。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时的零频位置在对应频域资源块的范围内;不同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时的零频位置不同。在实施例中,零频位置指的是频域资源块中的零子载波(即第0个子载波,也可以理解为子载波索引为0)。
在一实施例中,傅里叶逆变换操作时的零频位置分别在每个频域资源块所包含的其中一个子载波。在实施例中,每组原始数据序列中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的零频位置(即零子载波)分别为每个频域资源块所包含的子载波中的一个。
在一实施例中,频域资源块包括:信道带宽中的全部频域资源块;信道带宽中的部分频域资源块;
待传输数据包括:信道带宽中的全部待传输数据;信道带宽中的部分待传输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对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进行滤波;其中,滤波操作包括下述之一:单相滤波和多相滤波。
在一实施例中,多相滤波采用的滤波函数包括下述之一:根升余弦函数;升余弦函数;矩形函数;各向同性正交变换算法IOTA函数。
在一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对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进行加窗操作。
示例一
在一示例中,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在实施例中,以第一序列的组数N为4,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64个,以及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的个数为32个为例,对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4组第一序列,每组第一序列包含64个数据。首先,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32个0子载波,形成4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128。假如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在第一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0子载波位置上,对第2和4组数据进行向后循环移位64个数据,得到第三序列;然后对第三序列进行128点的傅里叶逆变换,形成4组第四序列;然后对4组第四序列进行子带级傅里叶逆变换和多相滤波操作,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在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示例二
在一示例中,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在实施例中,以第一序列的组数N为4,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64个,以及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补零个数为32个为例,对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4组第一序列,每组第一序列包含64个数据。首先,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32个0子载波,形成4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128。假设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在第二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0子载波位置上,对第1组数据进行向前循环移位64个数据,对第3组数据进行向后循环移位64个数据,得到第三序列;然后对第三序列进行128点的傅里叶逆变换,形成4组第四序列;然后对4组第四序列进行子带级傅里叶逆变换和多相滤波操作,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在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示例三
在一示例中,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在实施例中,以第一序列的组数N为4,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48个,以及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补零个数为40个为例,对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4组第一序列,每组第一序列包含48个数据。首先,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40个0子载波,形成4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128。假设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在第一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0子载波位置上,对第2和3组数据分别进行向后循环移位48、96个数据,对第4组数据进行向后循环移位16个数据,得到第三序列;然后对第三序列进行128点的傅里叶逆变换,形成4组第四序列;然后对4组第四序列进行子带级傅里叶逆变换和多相滤波操作,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在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示例四
在一示例中,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在实施例中,以第一序列的组数N为4,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40个,以及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补零个数为44个为例,对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4组第一序列,每组第一序列包含40个数据。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44个0子载波,形成4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128。假设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在第一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0子载波位置上,对第2、3和4组数据分别进行向后循环移位40、80、120个数据,得到第三序列;然后对第三序列进行128点傅里叶逆变换,形成4组第四序列;然后对4组第四序列进行子带级傅里叶逆变换和多相滤波操作,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在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示例五
在一示例中,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在实施例中,以第一序列的组数N为4,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64个,以及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补零个数为32个为例,对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4组第一序列,每组第一序列包含64个数据。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32个0子载波,形成4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128。假设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在第一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0子载波位置上,对第2和4组数据进行向后循环移位64个数据,得到第三序列;然后对第三序列进行128点的傅里叶逆变换,形成4组第四序列;然后对4组第四序列和其他组数据一起进行子带级傅里叶逆变换和多相滤波操作,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其中,其他组数据包含64个数据,也经过补零、循环移位以及IDFT等操作后再一起进行子带级的处理。在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示例六
在一示例中,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在实施例中,以第一序列的组数N为4,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64个,并且,第一组第一序列包含32个参考信号,以及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补零个数为32个为例,对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4组第一序列,每组第一序列包含64个数据。其中第一组第一序列中包含32个参考信号。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32个0子载波,形成4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128。假设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在第一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0子载波位置上,对第2和4组数据进行向后循环移位64个数据,得到第三序列;然后对第三序列进行128点的傅里叶逆变换,形成4组第四序列;然后对4组第四序列进行子带级傅里叶逆变换和多相滤波操作,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在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示例七
在一示例中,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在实施例中,以第一序列的组数N为4,前两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32个;后两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64个;以及对前两组第一序列的两端补零个数为16个,对后两组第一序列的两端补零个数为32个为例,对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4组第一序列,前两组每组第一序列包含32个数据,后两组每组第一序列包含64个数据。首先,分别对前两组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16个0子载波,得到对应的第二序列,并且,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64,对后两组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32个0子载波,得到对应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128,共形成4组第二序列;假设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在第一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0子载波位置上,对第2组数据进行向后循环移位32个数据,对第4组数据进行向后循环移位64个数据,得到对应的第三序列;然后前两组第三序列进行64点傅里叶逆变换,后两组第三序列进行128点傅里叶逆变换,将前两组数据分别和下一时刻的符号数据串联组成两组长度为128点的数据,再与后两组数据共同形成4组128点的第四序列;然后对4组第四序列进行子带级傅里叶逆变换和多相滤波操作,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在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示例八
在一示例中,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示意图。在实施例中,以第一序列的组数N为4,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相同,均为64个,以及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补零个数为32个为例,对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生成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4组第一序列,每组第一序列包含64个数据。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的两端各增加32个0子载波,形成4组第二序列,每组第二序列的点数为128。假设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在第一组数据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0子载波位置上,对第2和4组数据进行向后循环移位64个数据,得到对应的第三序列;然后对第三序列进行128点的傅里叶逆变换,形成4组第四序列;然后按照列依次从每个第四序列中取出一个数据,总共取出4个数据,对取出的每4个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16点傅里叶逆变换,得到一个子符号,再将每个子符号进行重复扩展4倍,最后在时域上串联128个子符号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其中串联时的间隔为8点,即半个子符号长度。在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示例九
在一示例中,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传输数据的传输示意图。如图10所示,依次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窗或滤波;然后进行DAC和RF过程。
如图10所示,传输所述一组待传输数据,还包括,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加窗或滤波。然后再进行DAC、RF过程。
所述加窗处理包括:对待传输数据对应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进行分组,然后进行周期延拓,然后点乘预设函数,然后各个组之间进行错位叠加。
所述滤波为单相滤波或多相滤波,多相滤波为对新的N组数据序列的每组进行滤波。
在一实施例中,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划分模块1110、转换模块1120和传输模块1130。
划分模块1110,配置为将待传输数据分成N组第一序列;其中,第n组第一序列包含k(n)个数据,k(n)为正整数;n=1,2,……,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转换模块1120,配置为依次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得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传输模块1130,配置为在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上传输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转换模块1120,包括:
补零单元,配置为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操作,得到N组第二序列;其中,每组第二序列包含M*s(n)个数据;M为正整数,s(n)≥k(n);
移位单元,配置为分别对每组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N组第三序列;
第一变换单元,配置为对N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得到N组第四序列;
第二变换单元,配置为对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信道带宽包含N个子带,每个子带对应一组第一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在对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之后的范围内进行循环移位,并且,循环移位操作范围大于k(n)。
在一实施例中,对第n组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的循环移位量与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以及第n组第一序列对应的频域位置有关。
在一实施例中,若信道带宽的零频在第n组第一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子载波位置上的数据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的前y(n)个子载波上,第n组第二序列向后循环移位[y(n)mod M*s(n)]个数据;其中,y(n)为≥0的实数。
在一实施例中,若信道带宽的零频在第n组第一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子载波位置上的数据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的后y(n)个子载波上,第n组第二序列向前循环移位[y(n)mod M*s(n)]个数据;其中,y(n)为≥0的实数。
在一实施例中,第n组第二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为[y(n)mod M*s(n)]的情况下,第n组第二序列不进行循环移位。
在一实施例中,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满足下述之一:基带的零频位置;对N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频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每组第一序列包含的数据个数k(n)满足下述条件之一:任意的正整数;一个资源块RB的整数倍;2的i次幂;相邻两个k(n)之比满足2的i次幂;k(n)均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分别对每组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操作,每组第二序列的两端各添加[M*s(n)-k(n)]/2个零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每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的点数满足下述条件之一:相邻两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的点数之比满足2的i次幂;每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的点数相同;其中,i为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对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包括:
依次对其他P组初始频域数据序列进行频域补零和循环移位操作,得到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
对N组第四序列和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其中,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包括:M倍频域过采样后的数据,并且,未包含在待传输数据序列生成的数据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对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包括:
每N个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每N个数据分别来自于N组第三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由对第四序列进行多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的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串行链接而成;其中,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个数与傅里叶逆变换的操作次数等同。
在一实施例中,多次傅里叶逆变换中的一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过程,包括:
从N组第四序列中抽取与第一序列的总组数相同数量的N个数据;
对N个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对应的一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其中,N个数据分别来自于N组第四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串联间隔为对N个目标数据进行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之后长度的1/M。
在一实施例中,多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过程,包括:
对于不同子载波间隔的子带,以最小子载波间隔的子带对应第四序列的长度为基准长度;
对于非最小子载波间隔的子带对应的第四序列,选择至少两组第四序列,串联组成长度与基准长度相同的序列,组成新的N组第四序列,对新的N组第四序列进行多次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对应的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
在一实施例中,每组第一序列在对应的一个频域资源块中传输;每个频域资源块包含Z个子载波;
在每组第二序列中包含的数据个数满足下述条件之一:M*s(n);大于等于每个频域资源块包含的子载波个数的M倍。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时的零频位置在对应频域资源块的范围内;
不同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时的零频位置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傅里叶逆变换操作时的零频位置分别在每个频域资源块所包含的其中一个子载波。
在一实施例中,频域资源块包括:信道带宽中的全部频域资源块;信道带宽中的部分频域资源块;
待传输数据包括:信道带宽中的全部待传输数据;信道带宽中的部分待传输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对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进行滤波;其中,滤波操作包括下述之一:单相滤波和多相滤波。
在一实施例中,多相滤波采用的滤波函数包括下述之一:根升余弦函数;升余弦函数;矩形函数;各向同性正交变换算法IOTA函数。
在一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对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进行加窗操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设置为实现图1所示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设备,包括:处理器1210、存储器1220和通信模块1230。该设备中处理器12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图12中以一个处理器1210为例。该设备中存储器12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图12中以一个存储器1220为例。该设备的处理器1210、存储器1220和通信模块1230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12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在该实施例中,通信设备可以为基站侧,也可以为终端侧。
存储器122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设置为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任意实施例的设备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划分模块1110、转换模块1120和传输模块1130)。存储器12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2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22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2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其中,通信接模块1230用于多个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
上述提供的通信设备可设置为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待传输数据分成N组第一序列;其中,第n组所述第一序列包含k(n)个数据,k(n)为正整数;n=1,2,……,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依次对每组所述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得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在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术语用户设备涵盖任何适合类型的无线用户设备,例如移动电话、便携数据处理装置、便携网络浏览器或车载移动台。
一般来说,本申请的多种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例如,一些方面可以被实现在硬件中,而其它方面可以被实现在可以被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它计算装置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尽管本申请不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移动装置的数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例如在处理器实体中,或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组合。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是汇编指令、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ISA)指令、机器指令、机器相关指令、微代码、固件指令、状态设置数据、或者以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
本申请附图中的任何逻辑流程的框图可以表示程序步骤,或者可以表示相互连接的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或者可以表示程序步骤与逻辑电路、模块和功能的组合。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上。存储器可以具有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合的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例如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光存储器装置和系统(数码多功能光碟(Digital Video Disc,DVD)或光盘(Compact Disk,CD))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数据处理器可以是任何适合于本地技术环境的类型,例如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GPA)以及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处理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待传输数据分成N组第一序列;其中,第n组所述第一序列包含k(n)个数据,k(n)为正整数;n=1,2,……,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依次对每组所述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得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在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上传输所述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次对每组所述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循环移位和傅里叶逆变换操作,得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包括:
分别对每组所述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操作,得到N组第二序列;其中,每组所述第二序列包含M*s(n)个数据;M为正整数,s(n)≥k(n);
分别对每组所述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得到N组第三序列;
对所述N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得到N组第四序列;
对所述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信道带宽包含N个子带,每个子带对应一组第一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第一序列进行两端补零之后的范围内进行循环移位,并且,循环移位操作范围大于k(n)。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第n组第二序列进行循环移位的循环移位量与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以及第n组第一序列对应的频域位置有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信道带宽的零频在第n组第一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子载波位置上的数据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的前y(n)个子载波上,第n组第二序列向后循环移位[y(n)mod M*s(n)]个数据;其中,y(n)为≥0的实数。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信道带宽的零频在第n组第一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子载波位置上的数据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的后y(n)个子载波上,第n组第二序列向前循环移位[y(n)mod M*s(n)]个数据;其中,y(n)为≥0的实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n组第二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为[y(n)mod M*s(n)]的情况下,第n组第二序列不进行循环移位。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带宽的零频位置满足下述之一:基带的零频位置;对N组第三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的零频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N组第四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包括:
依次对其他P组初始频域数据序列进行频域补零和循环移位操作,得到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
对所述N组第四序列和所述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形成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其中,所述其他P组目标频域数据序列包括:M倍频域过采样后的数据,并且,未包含在所述待传输数据序列生成的数据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由对所述第四序列进行多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的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串行链接而成;其中,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个数与傅里叶逆变换的操作次数等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次傅里叶逆变换中的一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过程,包括:
从N组第四序列中抽取与所述第一序列的总组数相同数量的N个数据;
对所述N个数据进行一个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对应的一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其中,所述N个数据分别来自于N组第四序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数据序列的串联间隔为对N个目标数据进行过采样的傅里叶逆变换之后长度的1/M。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次傅里叶逆变换生成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的过程,包括:
对于不同子载波间隔的子带,以最小子载波间隔的子带对应第四序列的长度为基准长度;
对于非最小子载波间隔的子带对应的第四序列,选择至少两组第四序列,串联组成长度与所述基准长度相同的序列,组成新的N组第四序列,对新的N组第四序列进行多次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对应的多个初始时域数据序列。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组第一序列在对应的一个频域资源块中传输;每个频域资源块包含Z个子载波;
在每组所述第二序列中包含的数据个数满足下述条件之一:M*s(n);大于等于每个频域资源块包含的子载波个数的M倍。
16.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90369.6A CN119728370A (zh) | 2023-09-27 | 2023-09-27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PCT/CN2024/090002 WO2025066128A1 (zh) | 2023-09-27 | 2024-04-26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90369.6A CN119728370A (zh) | 2023-09-27 | 2023-09-27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728370A true CN119728370A (zh) | 2025-03-28 |
Family
ID=95098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90369.6A Pending CN119728370A (zh) | 2023-09-27 | 2023-09-27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728370A (zh) |
WO (1) | WO2025066128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20301B (zh) * | 2010-04-27 | 2012-12-19 | 安徽创毅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中随机接入前导低复杂度生成方法 |
CN102339273B (zh) * | 2010-07-27 | 2015-09-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上采样技术的fft/ifft近似计算方法和装置 |
US10298482B2 (en) * | 2017-01-25 | 2019-05-21 | Ringcentral,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gulating network resources to improve data-transmission quality |
CN111262807B (zh) * | 2018-11-30 | 2021-07-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流复用的方法及终端 |
-
2023
- 2023-09-27 CN CN202311290369.6A patent/CN119728370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4-26 WO PCT/CN2024/090002 patent/WO2025066128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5066128A1 (zh) | 2025-04-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4373042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ata modul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EP4412167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modul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EP4395251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modulation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EP3249824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6961405B (zh) | 多载波系统的数据调制、解调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节点 | |
JP2022539042A (ja) | 時間ドメインデータ内の基準信号シーケンス | |
KR20240005066A (ko) |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장치, 전자 설비 및 저장 매체 기술분야 | |
EP3567819B1 (en)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CN117082622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
CN118118302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 |
WO2020034493A1 (en) | Transmissions using discrete spectra | |
CN119728370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9728369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9728367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9728365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KR20220154581A (ko)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거의 일정한 포락선을 가지는 신호 생성을 위한 스펙트럼 성형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송신기 | |
CN119728366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2041598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 |
CN112514342B (zh) | 用于dft-s-ofdm的符号合并方案 | |
WO2023213227A1 (zh) | 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
CN120415983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20415987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20415988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20415986A (zh) |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4239734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