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97938A - 一种节能舱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697938A CN119697938A CN202411304399.2A CN202411304399A CN119697938A CN 119697938 A CN119697938 A CN 119697938A CN 202411304399 A CN202411304399 A CN 202411304399A CN 119697938 A CN119697938 A CN 1196979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d air
- hot air
- cavity
- cold
- air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18—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736—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cabinet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server blad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36—Thermal management, e.g. server temperature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节能舱,用于对通信设备散热,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冷风进风口和热风出风口,节能舱包括柜体和空气循环设备,其中,柜体包括冷风腔,冷风腔与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与冷风进风口连通。空气循环设备包括冷风出风口和热风回风口,且冷风出风口与冷风腔连通。热风出风口与热风回风口均位于冷风腔的外侧;且热风出风口与热风回风口连通。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可将冷风出风口吹出的冷空气与热风出风口吹出的热气流完全分隔开,以避免热气流与冷空气发生混合,从而提升了冷气流的利用率,并提升了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能舱。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设备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通信设备通常放置在通信机房内,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热量,这将导致设备运行异常。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将空调直接设置在机房内部,然后通过弥漫式送风的方式,使整个通信机房中充满冷气流,以使机房内的通信设备可以在合理的温度条件下工作。但上述散热方式产生的冷气流和热气流将发生混合,这将导致冷气流的利用率和热气流的回收率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能源的浪费。
因此,如何提升供冷设备的冷气流利用率,并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能舱,以用于提升冷气流利用率,并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节能舱,用于对第一通信设备散热,第一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冷风进风口和第一热风出风口,节能舱包括第一柜体和空气循环设备,其中,第一柜体包括第一冷风腔,第一冷风腔与第一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与第一冷风进风口连通。空气循环设备包括冷风出风口和热风回风口,且冷风出风口与第一冷风腔连通。第一热风出风口与热风回风口均位于第一冷风腔的外侧;且第一热风出风口与热风回风口连通。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由于冷风出风口通过第一冷风腔与第一冷风进风口连通,同时第一热风出风口与热风回风口均位于第一冷风腔的外侧,这样可将冷风出风口吹出的冷空气与第一热风出风口吹出的热气流完全分隔开,以避免热气流与冷空气发生混合,其有利于提升冷气流的利用率,并有利于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柜体还包括第一热风腔,第一热风腔位于第一冷风腔的一侧,第一热风出风口通过第一热风腔与热风回风口连通。这样可使经第一热风出风口吹出的热气流通过第一热风腔和热风回风口直接进入空气循环设备内,从而提升热气流的回收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节能舱还用于对第二通信设备散热,第二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冷风进风口和第二热风出风口,节能舱还包括第二柜体,第二柜体与第一柜体相对设置,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位于第一柜体和第二柜体之间。第二柜体包括第二冷风腔和第二热风腔,第二热风腔位于第二冷风腔的一侧,第二冷风腔与第二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第二冷风进风口通过第二冷风腔和第一冷风腔连通。第二热风出风口通过第二热风腔与第一热风腔连通。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在避免热气流和冷风发生混合,以提升冷气流的利用率以及热气流的回收率的同时,可实现仅通过一个冷风出风口向两台通信设备定向送风,从而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以及空气循环设备的利用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空气循环设备位于第一通信设备、第二通信设备、第一柜体和第二机柜的同一侧,且与第一柜体和第二机柜的侧壁抵接。第一通信设备的侧壁、第二通信设备侧壁与空气循环设备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冷风腔通过间隙与第二冷风腔连通,这样可以使第一冷风腔与第二冷风腔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可提升冷气流的流通效率,也使节能舱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节能舱还用于对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散热,第三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冷风进风口和第三热风出风口,第四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四冷风进风口和第四热风出风口,节能舱还包括第三柜体和第四柜体,第三柜体与第四柜体相对设置,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位于第三柜体和第四柜体之间。第一柜体、第三柜体和第四柜体均位于空气循环设备的同一侧。
第三柜体包括第三冷风腔和第三热风腔,第三热风腔位于第三冷风腔的一侧,第三冷风腔与第三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第三冷风进风口通过第三冷风腔和第一冷风腔连通。
第四柜体包括第四冷风腔和第四热风腔,第四热风腔位于第四冷风腔的一侧,第四冷风腔与第四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第四冷风进风口通过第四冷风腔与第三冷风腔和第二冷风腔连通。第四热风出风口通过第四热风腔与第二热风腔连通。第三热风出风口通过第三热风腔与第四热风腔连通。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在避免热气流和冷风发生混合,以提升冷气流的利用率以及热气流的回收率的同时,可实现仅通过一个冷风出风口向多台通信设备定向送风,从而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以及空气循环设备的利用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节能舱还用于对第五通信设备和第六通信设备散热,第五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五冷风进风口和第五热风出风口,第六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六冷风进风口和第六热风出风口,节能舱还包括第五柜体和第六柜体,第五柜体与第六柜体相对设置,第五通信设备和第六通信设备位于第五柜体和第六柜体之间。第一柜体和第五柜体分别位于空气循环设备的两侧,第二柜体和第六柜体分别位于空气循环设备的两侧。
第五柜体包括第五冷风腔和第五热风腔,第五热风腔位于第五冷风腔的一侧;第五冷风腔与第五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第五冷风进风口通过第五冷风腔和冷风出风口连通。第五热风出风口通过第五热风腔与热风回风口连通;
第六柜体包括第六冷风腔和第六热风腔,第六热风腔位于第六冷风腔的一侧;第六冷风腔与第六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与第六冷风进风口通过第六冷风腔和第五冷风腔连通。第六热风出风口通过第六热风腔与第五热风腔连通。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可在避免热气流和冷风发生混合,以在进一步提升冷气流的利用率以及热气流的回收率的同时,可实现仅通过一个冷风出风口向多台通信设备定向送风,从而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以及空气循环设备的利用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节能舱还包括第一引流风扇,第一引流风扇位于第一冷风腔和第二冷风腔之间,第一引流风扇的进风口位于第一冷风腔,且与第一冷风腔连通。第一引流风扇的出风口位于第二冷风腔,且与第二冷风腔连通。以用于进一步提升冷气流的流通效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节能舱还包括第二引流风扇,第二引流风扇位于第一热风腔和第二热风腔之间,第二引流风扇的进风口位于第一热风腔,且与第一热风腔连通;第二引流风扇的出风口位于第二热风腔,且与第二热风腔连通。以用于进一步提升热气流的流通效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节能舱还包括冷风通道,冷风出风口的至少部分朝向第一热风腔,冷风出风口的朝向第一热风腔的部分通过冷风通道与第一冷风腔连通。这样可使冷风出风口吹出的冷风经冷风通道进入冷风腔,同时也使节能舱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由于节能舱需要整体放置于通信机房内,因此,这样也提升了通信机房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节能舱还包括隔板和第一挡板,第一柜体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一冷风腔和第一热风腔;第一挡板位于第一热风腔,且第一挡板的一端与冷风出风口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隔板连接;第一挡板用于阻隔冷风进入第一热风腔。隔板包括通风孔,且通风孔位于第一挡板靠近冷风出风口的一侧。这样可使被第一挡板阻挡的冷风直接经通风孔进入第一冷风腔,从而提升空气循环设备吹出的冷风的利用率,并提升空气循环设备的能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节能舱的内部的冷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节能舱的前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4为图3提供的节能舱的背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三种节能舱的前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6为图5提供的节能舱的背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第四种节能舱的前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8为图7提供的节能舱的背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五种节能舱的前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10为图9提供的节能舱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01-第一通信设备;011-第一冷风进风口;012-第一热风出风口;02-第二通信设备;021-第二冷风进风;022-第二热风出风口;03-第三通信设备;031-第三冷风进风;032-第三热风出风口;04-第四通信设备;041-第四冷风进风;042-第四热风出风口;05-第五通信设备;051-第五冷风进风;052-第五热风出风口;06-第六通信设备;061-第六冷风进风;062-第六热风出风口;1-第一柜体;11-第一冷风腔;12-第一热风腔;13-冷风通道;14-隔板;141-通风孔;15-第一挡板;2-空气循环设备;21-冷风出风口;22-热风回风口;3-第二柜体;31-第二冷风腔;32-第二热风腔;4-第三柜体;41-第三冷风腔;42-第三热风腔;5-第四柜体;51-第四冷风腔;52-第四热风腔;6-第五柜体;61-第五冷风腔;62-第五热风腔;7-第六柜体;71-第六冷风腔;72-第六热风腔;8-第一引流风扇;9-第二引流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其并不代表真实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设备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通信设备通常放置在通信机房内,设备在运行过的程中,将产生大量热量,这将导致设备运行异常。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将空调直接设置在机房内部,然后通过弥漫式送风的方式,使整个通信机房中充满冷气流,以使机房内的通信设备可以在合理的温度条件下工作。但上述散热方式产生的冷气流和热气流将发生混合,这将导致冷气流的利用率和热气流的回收率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能源的浪费。
因此,如何提升供冷设备的冷气流利用率,并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通过将冷气流和热气流进行分流,以避免冷气流和热气流发生混合,从而提升了冷气流的利用率,并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另外,本申请中提到的第一通信设备、第二通信设备、第三通信设备、第四通信设备、第五通信设备和第六通信设备均指代需要进行散热的通信设备,上述各个通信设备的型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通信设备容纳于节能舱,且节能舱用于对通信设备散热。参考图2,图2为图1提供的节能舱的内部的冷气流的流向示意图。第一通信设备0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冷风进风口011和第一热风出风口012。另外,节能舱包括第一柜体1和空气循环设备2,具体的,第一柜体1包括第一冷风腔11,第一冷风腔11与第一通信设备01的第一冷风进风口011相对设置,且与第一冷风进风口011连通。
本申请不对第一柜体的具体设置形式进行限定,示例性的,第一柜体1可以是由至少五块侧板围成的矩形箱体,且第一冷风腔11位于五块侧板围成的空间内。
空气循环设备2包括冷风出风口21和热风回风口22,且冷风出风口21与第一冷风腔11连通。并且第一通信设备01的第一热风出风口012与空气循环设备2的热风回风口22均位于第一冷风腔11的外侧,同时第一热风出风口012与热风回风口22连通,以使从第一热风出风口012出来的热气流可以进入空气循环设备2的热风回风口22,同时与冷风出风口21吹出的冷气流一直处于完全分隔的状态。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由于冷风出风口21通过第一冷风腔11与第一冷风进风口011连通,同时第一热风出风口012与热风回风口22均位于第一冷风腔11的外侧,这样可将冷风出风口21吹出的冷空气与第一热风出风口012吹出的热气流完全分隔开,以避免热气流与冷空气发生混合,其有利于提升冷气流的利用率,并有利于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继续参考图1,第一柜体1还包括第一热风腔12,第一热风腔12位于第一冷风腔11的一侧,示例性的,沿图1所示的Z轴方向,第一冷风腔11与第一热风腔12依次排列,且第一通信设备01的第一热风出风口012通过第一热风腔12与热风回风口22连通。这样可使经第一热风出风口012吹出的热气流通过第一热风腔12和热风回风口22直接进入空气循环设备2内,从而提升热气流的回收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节能舱还包括冷风通道13,冷风出风口21的至少部分朝向第一热风腔12,且冷风出风口21朝向第一热风腔12的部分通过冷风通道13与第一冷风腔11连通。这样可使冷风出风口21吹出的冷风经冷风通道13进入冷风腔,同时也使节能舱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由于节能舱需要整体放置于通信机房内,因此,这样也提升了通信机房的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循环设备2内部可以包括多台循环风机,且每台循环风机均包括冷风出风口21和热风回风口22,并且可以使一台或多台循环风机的冷风出风口21与第一冷风腔11连通;也可以使一台或多台循环风机的冷风出风口21与第一热风腔12相对,且与第一热风腔12相对的冷风出风口21通过冷风通道13与第一冷风腔11连通。这样可在不额外增加节能舱的体积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继续参考图2,具体的,节能舱还包括隔板14和第一挡板15,第一柜体1通过隔板14分隔为第一冷风腔11和第一热风腔12。可以理解的是,隔板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柜体1的侧板抵接,沿图2所示的Z轴箭头方向(即Z轴的正方向),隔板14与柜体的侧板组成了第一热风腔12。并且沿图2所示的Z轴负方向,隔板14与柜体的侧板组成了第一冷风腔11。
另外,第一挡板15位于第一热风腔12,且第一挡板15的一端与冷风出风口21的侧壁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挡板15的一端和第一挡板15的侧边缘可以直接与柜体的侧板连接,第一挡板15的另一端与隔板14连接,以用于阻隔冷风进入第一热风腔12。同时隔板14包括通风孔141,且通风孔141位于第一挡板15靠近冷风出风口21的一侧,以使被第一挡板15阻挡的冷风可以经通风孔141进入第一冷风腔11,提升空气循环设备2吹出的冷风的利用率,并提升空气循环设备2的能效。并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冷风通道13的结构更加简洁,这样可使节能舱的结构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型号的通信设备的冷风进风口和热风出风口的数量和位置存在差异。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的柜体内可以设置多个隔板14,以用于形成多个冷风腔。且隔板14还包括与通风孔141对应设置的封堵板,封堵板可拆卸的连接于通风孔141的端部,以用于控制相邻冷风腔之间的通断,从而提升第一柜体1的通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挡板15为可伸缩结构,其可以根据第一热风腔12的高度进行调整,以用于提升节能舱的通用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节能舱的前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节能舱还用于对第二通信设备02散热,参考图4,图4为图3提供的节能舱的背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第二通信设备0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冷风进风口021和第二热风出风口022,节能舱还包括第二柜体3,沿图4所示的X轴方向,第二柜体3与第一柜体1相对设置,且结合图3,第一通信设备01和第二通信设备02位于第一柜体1和第二柜体3之间。
继续参考图4,第二柜体3包括第二冷风腔31和第二热风腔32,第二热风腔32位于第二冷风腔31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柜体3的结构形式可参考第一柜体1;第二冷风腔31的结构形式可参考第一冷风腔11;第二热风腔32的结构形式可参考第一热风腔12,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沿图4所示的Z轴方向,通信设备的热风出风口可以位于通信设备的机柜顶部,并且结合图3,第一热风腔12和第二热风腔32均与机柜的顶部空间连通,以使热气流快速进入热风腔。
一并参考图3和图4,在节能舱的运行过程中,由冷风出风口21吹出的冷风可经第一冷风腔11吹入第一通信设备01,并且由于第二冷风进风口021可通过第二冷风腔31和第一冷风腔11连通,则冷风也可经第一冷风腔11进入第二冷风腔31,然后经第二冷风进风口021吹入第二通信设备02。这样可在避免热气流和冷风发生混合,以提升冷气流的利用率的同时,可实现仅通过一个冷风出风口21向两台通信设备定向送风,从而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以及空气循环设备2的利用率。
另外,由于第一热风出风口012通过第一热风腔12与热风回风口22连通,同时第二热风出风口022通过第二热风腔32与第一热风腔12连通。这样第一通信设备01产生的热气流可沿第一热风腔12进入热风回风口22,而第二通信设备02产生的热气流可沿第二热风腔32经第一热风腔12进入热风回风口22,从而可提升热气流的回收率,并且有利于提升空气循环设备2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可以同时对两台单面进风的通信设备(即一台通信设备包括一个冷风进风口)进行散热,也可以对一台双面进风的通信设备(即一台通信设备包括两个冷风进风口)进行散热。本申请不对通信设备的具体规格进行限定,通信设备的冷风进风口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示例性的,通信设备的两个冷风进风口可相背设置,这样可减少冷风腔与冷风进风口之间的距离。
另外,空气循环设备2的热风回风口22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热风回风口22可以沿相对于第一热风腔12靠近第二热风腔32的方向设置,且第一通信设备01产生的热气流可经第一热风腔12进入第二热风腔32,然后进入热风回风口22。第二通信设备02产生的热气流可以通过第二热风腔32直接进入热风回风口22。本申请不对热风回风口22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定。下面将以热风回风口22沿相对于第一热风腔12靠近第二热风腔32的方向设置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继续参考图3,沿X轴方向,第一柜体1、第一通信设备01、第二通信设备02和第二柜体3依次排列,沿Y轴方向,空气循环设备2位于第一通信设备01、第二通信设备02、第一柜体1和第二柜体3的同一侧,且空气循环设备2的柜体与第一柜体1和第二柜体3的侧壁抵接,同时第一通信设备01的柜体侧壁、第二通信设备02侧壁与空气循环设备2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冷风腔11通过间隙与第二冷风腔31连通。这样可以使第一冷风腔11与第二冷风腔31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可提升冷气流的流通效率,也使节能舱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理解的是,沿X轴方向,第一通信设备01与第二通信设备02相互抵接,且上述用于连通第一冷风腔11和第二冷风腔31的间隙与热风腔不连通。
另外,节能舱还包括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与上述间隙对应设置,且与上述间隙的开口端可拆卸的密封连接,这样可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或拆卸第二挡板,从而进一步提升节能舱的通用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5,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三种节能舱的前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节能舱还用于对第三通信设备03和第四通信设备04散热,第三通信设备0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冷风进风口031和第三热风出风口032,参考图6,图6为图5提供的节能舱的背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第四通信设备0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四冷风进风口041和第四热风出风口042,节能舱还包括第三柜体4和第四柜体5,沿图6所示的X轴方向,第三柜体4与第四柜体5相对设置,第三通信设备03和第四通信设备04位于第三柜体4和第四柜体5之间,且沿图6所示的Y轴方向,第一柜体1、第二柜体3、第三柜体4和第四柜体5均位于空气循环设备2的同一侧。
一并参考图5和图6,第三柜体4包括第三冷风腔41和第三热风腔42,第三热风腔42位于第三冷风腔41的一侧。且第四柜体5包括第四冷风腔51和第四热风腔52,第四热风腔52位于所述第四冷风腔51的一侧。在节能舱的运行过程中,由冷风出风口21吹出的冷风可经第一冷风腔11吹入第一通信设备01和第二冷风腔31。并且由于第三冷风腔41与第三冷风进风口031相对设置,且第三冷风进风口031通过第三冷风腔41与第一冷风腔11连通,这样可使冷风经第一冷风腔11进入第三冷风腔41,然后冷风再经第三冷风进风口031吹入第三通信设备03。
另外,由于第四冷风腔51与第四冷风进风口041相对设置,并且第四冷风进风口041通过第四冷风腔51与第三冷风腔41连通,同时第四冷风进风口041通过第四冷风腔51与第二冷风腔31连通,这样冷风可以从第三冷风腔41和第二冷风腔31进入第四冷风腔51,然后经第四冷风进风口041吹入第四通信设备04。这样可在避免热气流和冷风发生混合,以提升冷气流的利用率的同时,可实现仅通过一个冷风出风口21向多台通信设备定向送风,从而提升空气循环设备2的利用率以及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另外,结合图4,由于第一热风出风口012通过第一热风腔12与热风回风口22连通,同时第二热风出风口022通过第二热风腔32与第一热风腔12连通,继续参考图5和图6,第四热风出风口042通过第四热风腔52与第二热风腔32,并且第三热风出风口032通过第四热风腔52与第二热风腔32连通,同时空气循环设备2的热风回风口22沿相对于第一热风腔12靠近第二热风腔32,并与第二热风腔32连通,这样第四通信设备04产生的热气流可沿第四热风腔52经第二热风腔32进入热风回风口22;第三通信设备03产生的热气流可经第三热风腔42和第四热风腔52,再经第二热风腔32进入热风回风口22,从而有效提升热气流的回收率,并且有利于提升空气循环设备2的利用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第四种节能舱的前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节能舱还用于对第五通信设备05和第六通信设备06散热,第五通信设备05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五冷风进风口051和第五热风出风口052,参考图8,图8为图7提供的节能舱的背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第六通信设备06包括间隔设置的第六冷风进风口061和第六热风出风口062,节能舱还包括第五柜体6和第六柜体7,沿图8所示的X轴方向,第五柜体6与第六柜体7相对设置,第五通信设备05和第六通信设备06位于第五柜体6和第六柜体7之间,且沿图8所示的Y轴方向,第一柜体1和第五柜体6分别位于空气循环设备2的两侧,第二柜体3和第六柜体7分别位于空气循环设备2的两侧,且空气循环设备2可以设置多个不同位置的冷风出风口21。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循环设备例如可为列间空调。并且在节能舱运行过程中,由于不同型号的通信设备的高度不同,因此,沿通信设备的高度方向,即图8所示Z轴方向,列间空调的顶部可拆卸的设置有增高结构,且增高结构分别与列间空调的冷风出风口21和热风回风口22连通,这样当通信设备的高度大于列间空调的高度时,可通过在列间空调顶部设置增高结构的方式,有效提升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一并参考图7和图8,第五柜体6包括第五冷风腔61和第五热风腔62,第五热风腔62位于第五冷风腔61的一侧。第六柜体7包括第六冷风腔71和第六热风腔72,第六热风腔72位于所述第六冷风腔71的一侧。在节能舱的运行过程中,由冷风出风口21吹出的冷风可经第一冷风腔11吹入第一通信设备01,并且由于第二冷风腔31与第一冷风腔11连通,则冷风可经第一冷风腔11进入第二冷风腔31,又由于第二冷风腔31与第二冷风进风口021相对设置,且第二冷风腔31与第二冷风进风口021连通,则冷风也可以吹入第二通信设备02。
另外,由冷风出风口21吹出的冷风也可经第五冷风腔61吹入第五通信设备05,并且由于第六冷风腔71与第五冷风腔61连通,则冷风可经第五冷风腔61进入第六冷风腔71,又由于第六冷风腔71与第六冷风进风口061相对设置,且第六冷风腔71与第六冷风进风口061连通,则冷风也可以吹入第六通信设备06。需要说明的是,向第一冷风腔11和第五冷风腔61吹冷风的冷风出风口21可以相同或不同。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可在避免热气流和冷风发生混合的同时,实现了仅通过一个冷风出风口21向多台通信设备定向送风,从而在进一步提升冷气流的利用率的同时,也提升了空气循环设备2的利用率以及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另外,由于第五热风出风口052通过第五热风腔62与热风回风口22连通,同时第六热风出风口062通过第六热风腔72与第五热风腔62连通。这样第五通信设备05产生的热气流可沿第五热风腔62进入热风回风口22,而第六通信设备06产生的热气流沿第六热风腔72经第五热风腔62进入热风回风口22,从而提升了热气流的回收率,也提升了空气循环设备2的利用率。
可以理解是的,空气循环设备2的热风回风口22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热风回风口22可以沿相对于第五热风腔62靠近第六热风腔72的方向设置,且第五通信设备05产生的热气流可经第五热风腔62进入第六热风腔72,然后进入热风回风口22。第六通信设备06产生的热气流可以通过第六热风腔72直接进入热风回风口22。本申请不对热风回风口22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定。
值得一提的是,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五种节能舱的前部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由上述第一柜体1、第二柜体3、第一通信设备01、第二通信设备02以及第三柜体4、第四柜体5、第三通信设备03、第四通信设备04和空气循环设备2组成的节能舱,与由上述第一柜体1、第二柜体3、第一通信设备01、第二通信设备02以及第五柜体6、第六柜体7、第五通信设备05、第六通信设备06和空气循环设备2组成的节能舱可以进行组合。具体的,继续参考图9,第三冷风腔41与第五冷风腔61连通,第四冷风腔51与第六冷风腔71连通,同时第三热风腔42与第五热风腔62连通,第四热风腔52与第六热风腔7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包括外部的箱体,且箱体上设置有门板,具体参考图10,图10为图9提供的节能舱的轴测图。
在通信设备机房内,沿图9所示的X轴方向,可以间隔设置多行上述组合后的节能舱,且每行间距无需具体限定,仅需满足行人或设备维修等需求即可。以有效提升数据机房的空间利用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第三柜体4、第四柜体5、第五柜体6、第六柜体7的结构形式可参考第一柜体1;与上述柜体相对应的冷风腔的结构形式可参考第一冷风腔11;与上述柜体相对应的热风腔的结构形式可参考第一热风腔12,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节能舱还包括第一引流风扇8,第一引流风扇8位于第一冷风腔11和第二冷风腔31之间,示例性的,第一引流风扇8设置于上述冷风腔的间隙处,且第一引流风扇8的进风口位于第一冷风腔11,并与第一冷风腔11连通,第一引流风扇8的出风口位于第二冷风腔31,且与第二冷风腔31连通。这样可以提升冷气流的流通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流风扇8的进风口应靠近冷风出风口21,以进一步提升冷气流的流通效率。另外,第一引流风扇8可以固定于第一柜体1或第二柜体3,以用于提升第一引流风扇8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节能舱还包括第二引流风扇9,第二引流风扇9位于第一热风腔12和第二热风腔32之间,且固定于第一柜体1或第二柜体3,同时第二引流风扇9的进风口位于第一热风腔12,且与第一热风腔12连通,第二引流风扇9的出风口位于第二热风腔32,且与第二热风腔32连通。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热气流的流通效率。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节能舱,由于冷风出风口21通过第一冷风腔11与第一冷风进风口011连通,同时第一热风出风口012与热风回风口22均位于第一冷风腔11的外侧,这样可将冷风出风口21吹出的冷空气与第一热风出风口012吹出的热气流完全分隔开,以避免热气流与冷空气发生混合,从而提升了冷气流的利用率,并提升了通信设备的散热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节能舱,用于对第一通信设备散热,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冷风进风口和第一热风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包括第一柜体和空气循环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柜体包括第一冷风腔,所述第一冷风腔与所述第一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冷风进风口连通;
所述空气循环设备包括冷风出风口和热风回风口,且所述冷风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冷风腔连通;
所述第一热风出风口所述热风回风口均位于所述第一冷风腔的外侧;且所述第一热风出风口与所述热风回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柜体还包括第一热风腔,所述第一热风腔位于所述第一冷风腔的一侧,所述第一热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热风腔与所述热风回风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用于对第二通信设备散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二冷风进风口和第二热风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包括第二柜体,所述第二柜体与所述第一柜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位于所述第一柜体和所述第二柜体之间;
所述第二柜体包括第二冷风腔和第二热风腔,所述第二热风腔位于所述第二冷风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冷风腔与所述第二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冷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冷风腔和所述第一冷风腔连通;
所述第二热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热风腔与所述第一热风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设备位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所述第一柜体和所述第二机柜的同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柜体和所述第二机柜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侧壁、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侧壁与所述空气循环设备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冷风腔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第二冷风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用于对第三通信设备和第四通信设备散热,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冷风进风口和第三热风出风口,所述第四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四冷风进风口和第四热风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包括第三柜体和第四柜体,所述第三柜体与所述第四柜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和所述第四通信设备位于所述第三柜体和所述第四柜体之间;所述第一柜体、所述第三柜体和所述第四柜体均位于所述空气循环设备的同一侧;
所述第三柜体包括第三冷风腔和第三热风腔,所述第三热风腔位于所述第三冷风腔的一侧;所述第三冷风腔与所述第三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冷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三冷风腔和所述第一冷风腔连通;
所述第四柜体包括第四冷风腔和第四热风腔,所述第四热风腔位于所述第四冷风腔的一侧;所述第四冷风腔与所述第四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四冷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四冷风腔与所述第三冷风腔和所述第二冷风腔连通;
所述第四热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四热风腔与所述第二热风腔连通;所述第三热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三热风腔与所述第四热风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用于对所述第五通信设备和第六通信设备散热,所述第五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五冷风进风口和第五热风出风口,所述第六通信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六冷风进风口和第六热风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包括第五柜体和第六柜体,所述第五柜体与所述第六柜体相对设置,所述第五通信设备和所述第六通信设备位于所述第五柜体和所述第六柜体之间;所述第一柜体和所述第五柜体分别位于所述空气循环设备的两侧,所述第二柜体和所述第六柜体分别位于所述空气循环设备的两侧;
所述第五柜体包括第五冷风腔和第五热风腔,所述第五热风腔位于所述第五冷风腔的一侧;所述第五冷风腔与所述第五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五冷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五冷风腔和冷风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五热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五热风腔与所述热风回风口连通;
所述第六柜体包括第六冷风腔和第六热风腔,所述第六热风腔位于所述第六冷风腔的一侧;所述第六冷风腔与所述第六冷风进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六冷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六冷风腔与所述第五冷风腔连通;
所述第六热风出风口通过所述第六热风腔与所述第五热风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包括第一引流风扇,所述第一引流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冷风腔和第二冷风腔之间,所述第一引流风扇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冷风腔,且与所述第一冷风腔连通;所述第一引流风扇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冷风腔,且与所述第二冷风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包括第二引流风扇,所述第二引流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热风腔和第二热风腔之间,所述第二引流风扇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热风腔,且与所述第一热风腔连通;所述第二引流风扇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热风腔,且与所述第二热风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包括冷风通道,所述冷风出风口的至少部分朝向所述第一热风腔;
所述冷风出风口的朝向所述第一热风腔的部分通过所述冷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冷风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节能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舱还包括隔板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柜体通过所述隔板分隔为所述第一冷风腔和所述第一热风腔;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热风腔,且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冷风出风口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第一挡板用于阻隔冷风进入第一热风腔;
所述隔板包括通风孔,且所述通风孔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的靠近所述冷风出风口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304399.2A CN119697938A (zh) | 2024-09-18 | 2024-09-18 | 一种节能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304399.2A CN119697938A (zh) | 2024-09-18 | 2024-09-18 | 一种节能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697938A true CN119697938A (zh) | 2025-03-25 |
Family
ID=95035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304399.2A Pending CN119697938A (zh) | 2024-09-18 | 2024-09-18 | 一种节能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697938A (zh) |
-
2024
- 2024-09-18 CN CN202411304399.2A patent/CN11969793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41792B (zh) | 散热系统 | |
US7182208B2 (en) | Instrument rack with direct exhaustion | |
US20120100795A1 (en) |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CN105392339B (zh) | 电气柜 | |
KR102437206B1 (ko) | 냉기 통로를 공기 조화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CN219106866U (zh) | 一种具有通风机构的配电柜 | |
JP2015103045A (ja) | 発熱機器を収容した室の空調システム | |
JP6235825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US5762550A (en) |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electronic enclosures | |
JP2580507Y2 (ja) |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 |
CN119697938A (zh) | 一种节能舱 | |
JP3260063B2 (ja) | 補助冷却装置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 |
CN106774705A (zh) | 一种刀片服务器 | |
JP6338794B1 (ja) | 制御盤 | |
KR101912684B1 (ko) | 입체 냉각 구조를 갖는 emp 랙 장착형 자체 냉각시스템 | |
CN100379332C (zh) | 一种户外型机柜 | |
CN115279142A (zh) | 一种计算机中心机房用柜体 | |
JP2004020171A (ja) | コンピューターを搭載した情報通信用キャビネット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 |
CN222355207U (zh) | 一种风冷散热储能电池柜及储能装置 | |
JP2020035053A (ja) | 通信機器用ラック | |
CN207201205U (zh) | 电控柜及风冷冷水机组 | |
CN221092149U (zh) | 航空集装箱 | |
US11877426B2 (en) | Temperature control cabinet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WO2013030979A1 (ja)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熱交換器 | |
CN221262516U (zh) | 储能机柜及储能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