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642443A -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642443A
CN119642443A CN202510125702.0A CN202510125702A CN119642443A CN 119642443 A CN119642443 A CN 119642443A CN 202510125702 A CN202510125702 A CN 202510125702A CN 119642443 A CN119642443 A CN 119642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heat
economizer
exhaust
throttling element
heat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5101257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磊
吕根贵
钟文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51012570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6424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9642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6424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设置有喷液增焓支路,可在第一节流元件与经济器主路之间对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进行分流,经经济器的辅路流入压缩机的补气口进行补气增焓。喷液增焓支路上设置有补气节流元件,控制器根据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获得排气过热度,并根据排气过热度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根据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获得经济器过热度,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从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并以目标调节方式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控制,可在降低排气温度以及提高制冷制热能力的同时,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也可保证经济器的换热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保证制冷剂能得到充足的过冷度提高蒸发器吸热能力。

Description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室内环境进行制热制冷的技术越来越多。其中,热泵技术能够高效利用低温热能,用于生活冷热水、空调、采暖等多个领域,在当前能源供应趋紧和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技术中,对热泵系统的压缩机进行补气增焓以提高制冷制热能力,是热泵技术向低温领域拓展的产物,可有效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使系统长期可靠运转。然而,在上述过程中,仍然存在吸气带液问题,给热泵系统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增焓过程中存在吸气带液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
制冷剂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在由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经济器与室内换热器组成的回路循环流通;
喷液增焓支路,使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经济器主路之间,经所述经济器的辅路流入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所述喷液增焓支路上还设置有补气节流元件;
温度传感组件,用于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所述经济器的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
压力传感元件,用于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压力;
控制器,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排气压力获得排气过热度,并根据所述排气过热度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调节方式至少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根据所述辅路入口温度与所述辅路出口温度获得经济器过热度,基于所述经济器过热度从所述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并以所述目标调节方式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控制。
上述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在由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经济器与室内换热器组成的回路循环流通。还包括有喷液增焓支路,可在第一节流元件与经济器主路之间对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进行分流,经经济器的辅路流入压缩机的补气口进行补气增焓。进一步,喷液增焓支路上设置有补气节流元件,控制器可与温度传感组件与压力传感元件连接,获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以及经济器的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进而控制器根据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获得排气过热度,并根据排气过热度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调节方式至少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根据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获得经济器过热度,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从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并以目标调节方式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控制。
其中,根据排气过热度来限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再结合经济器过热度从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可在降低排气温度以及提高制冷制热能力的同时,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例如在排气过热度较高的情况下,表征排气温度较高且压缩机负载增大,可将补气节流元件的可选调节方式限定为调大,以使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更多的制冷剂循环量,充分发挥经济器的换热性能,同时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以保证压缩机排气过热度回复到正常水平。而针对排气过热度过低的情况,表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而导致排气温度过低,可能存在回液现象,可将补气节流元件的可选调节方式限定为调小,以减少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保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有足够的制冷剂循环量来维持压缩机稳定运行。而在上述基础上,以经济器过热度作为选定补气节流元件的目标开度方式的参考依据,可保证经济器的换热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以及保证经过经济器的主路后,制冷剂能得到充足的过冷度提高蒸发器吸热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又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还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再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又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还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再一个实施例中热泵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术语“模块”是指任何已知或后来开发的硬件、软件、固件、人工智能、模糊逻辑或硬件或/和软件代码的组合,能够执行与该元件相关的功能。
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内部器件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4、经济器5与室内换热器6。上述器件可经由管路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用于循环流通制冷剂实现热泵系统的制冷与制热功能。
可以理解,热泵系统可通过四通阀2的换向实现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切换。如图1所示,在制热模式下,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吸气口被吸入压缩机1,加压后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体随后经四通阀2进入室内换热器6(此时作为冷凝器使用),在这里,制冷剂通过冷凝液化过程放出热量,这些热量被传递给室内的空气,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温度。经过冷凝液化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节流元件4减压,降低其压力和温度,为接下来的蒸发过程做准备。在此节点,液态制冷剂还可通过经济器5进行再一次的过冷,以使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时具有更高的制冷效率。减压后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3(此时作为蒸发器使用)。在蒸发器中,制冷剂通过蒸发气化过程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从而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1吸入,开始下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反复进行,通过不断液化和气化的循环,热量从室外传递到室内,达到制热的目的。
如图2所示,在制冷模式下,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吸气口被吸入压缩机1,加压后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体随后经四通阀2进入室外换热器3(此时作为冷凝器使用),在冷凝器中通过热交换,热蒸气所携带的热量被有效地释放出来,并由室外机出风口吹出机体外。经过冷凝液化后的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还可通过经济器5进行再一次的过冷,以使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时具有更高的制冷效率。随后过冷后的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节流元件4减压,降低其压力和温度,为接下来的蒸发过程做准备。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6(此时作为蒸发器使用)。在蒸发器中,液态制冷剂发生气化,吸收大量的热量。由于吸热作用,蒸发器周围的空气温度随之降低,再由室内机风扇将低温空气经出风口吹入室内,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蒸发器中气化后的制冷剂重新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1吸入,开始下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反复进行,通过不断液化和气化的循环,热量从室内传递到室外,达到制冷的目的。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基于室外换热器3与室内换热器6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换热原理不同,例如可以是风冷,也可以是水冷或其他换热形式,热泵系统可以对应为不同形式的热泵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此做限定。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与图2,热泵系统还包括:喷液增焓支路,使从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第一节流元件4与经济器5的主路之间,经经济器5的辅路流入压缩机1的补气口,喷液增焓支路上还设置有补气节流元件7。
其中,喷液增焓支路用于与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为压缩机1的中压腔补充制冷剂,以提高压缩机1输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循环量。具体来说,经济器5包括主路(下路)与辅路(上路)。主路的入口与冷凝器侧连接,主路的出口与蒸发器侧连接,用于将经过冷凝器放热后的低温制冷剂过冷为液态。辅路的入口通过补气节流元件7连接于第一节流元件4与经济器5之间,辅路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1的补气口。补气节流元件7用于对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来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温。节流后的制冷剂进入经济器5的辅路,与主路进行换热,吸热蒸发为中压的过热蒸汽,进入压缩机1进行增焓,以提高热泵系统的制冷制热能效。
示例性地,在经济器5的辅路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1的补气口的管路上,还设置单向阀。此单向阀用于保证制冷剂仅可从经济器5的辅路流向压缩机1的补气口,有效避免了制冷剂在管路中逆流,导致经济器5过热与损坏。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热泵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组件,用于获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经济器的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压力传感元件,用于获取压缩机的排气压力。
请继续参照图1与图2,温度传感组件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8、第二温度传感器9与第三温度传感器10。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8可设置于压缩机1与冷凝器连接管路上的任意位置,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是设置于压缩机1的排气口,用于检测得到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9设置于经济器5的辅路入口,用于检测得到经济器5的辅路入口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10设置于经济器5的辅路出口,用于检测得到经济器5的辅路出口温度。压力传感元件为压力传感器11,可设置于压缩机1的排气口,用于检测得到压缩机1的排气压力。
示例性地,上述温度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的具体器件选型并不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技术需求选定。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热泵系统还包括有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为热泵系统的主控中心,可用于连接热泵系统中设置的各类传感元件,以对运行状态分析,并对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3与室内换热器6等核心器件的运行参数进行控制。同时,控制器还可用于对制冷剂循环回路与支路中的各类泵、阀元件的开闭状态进行控制,以保证制冷剂更高效循环产热。
在一个示例性地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与图2,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获得排气过热度,并根据排气过热度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7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调节方式至少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根据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获得经济器过热度,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从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并以目标调节方式对补气节流元件7进行开度控制。
其中,排气过热度用于衡量压缩机1排出制冷剂气体温度高于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对于保证压缩机与热泵系统稳定运行十分关键。具体来说,排气过热度可通过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冷凝器的出口温度确定得到,也可以是通过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确定得到。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先计算压缩机1的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再将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进行差值计算,即为压缩机1的排气过热度。
可以理解,排气过热度过高,表征排气温度超出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高,即表征排气温度较高,则可能会导致压缩机负载增加,功耗增大,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进而在此情况下,可以对补气节流元件7进行有效调节,以使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更多的制冷剂循环量,充分发挥经济器5的换热性能,同时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以保证压缩机排气过热度回复到正常水平。示例性地,对补气节流元件7进行有效调节,以使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更多的制冷剂循环量,可以是将补气节流元件7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限定为调大。
排气过热度过低,表征排气温度超出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较低,则表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而导致排气温度过低,进而可能导致回液现象,影响油分离效果,甚至损坏压缩机。对应地,在此情况下,可以对补气节流元件7进行有效调节,以减少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保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有足够的制冷剂循环量来维持压缩机稳定运行。示例性地,对补气节流元件7进行有效调节,以减少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可以是将补气节流元件7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限定为调小。
当然,在排气过热度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情况下,对补气节流元件7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可以是任意方式,无需进行限定,示例性地,调节方式可以是调大,也可以是调小,还可以是保持不变。
在基于排气过热度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7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后,还需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从确定的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以根据选定的目标调节方式对补气节流元件7的开度调节。
其中,经济器过热度为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的差值,以经济器过热度作为控制补气节流元件7的开度的参考依据,可保证经济器的换热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以及保证经过经济器的主路后,制冷剂能得到充足的过冷度提高蒸发器吸热能力。
上述热泵系统,根据排气过热度来限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再结合经济器过热度从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可在降低排气温度以及提高制冷制热能力的同时,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控制器,还被配置为:若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与保持;若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小与保持;若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其中,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大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
具体地,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为压缩机排气过热度的上限阈值,超出该阈值表征排气过热度较高。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为压缩机排气过热度的下限阈值,低于该阈值表征排气过热度过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的具体取值并不限定,可根据压缩机的类型、工作环境以及负荷情况综合确定。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可以是设定为40℃,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可以是设定为35℃。
进一步地,若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表征排气温度超出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高,即排气温度较高,则可能会导致压缩机负载增加,功耗增大,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进而可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与保持,以使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更多的制冷剂循环量,充分发挥经济器的换热性能,同时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以保证压缩机排气过热度回复到正常水平。
若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表征排气温度超出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较低,则表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而导致排气温度过低,进而可能导致回液现象,影响油分离效果,甚至损坏压缩机。进而可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小与保持,以减少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保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有足够的制冷剂循环量来维持压缩机稳定运行。
若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属于正常范围内,则可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可以是任意方式,无需进行限定,即可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比较结果,确定当前调节方式;若当前调节方式属于可选调节方式,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目标调节方式;否则,确定目标调节方式为保持。
具体地,目标经济器过热度为期望经济器过热度维持的目标值,可基于热泵系统的效率、稳定性以及避免压缩机液击风险等考虑设置得到。本实施例中,可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比较结果,确定当前调节方式,即判断当前是否需要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调节,以及如何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调节,以达到经济器过热度维持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目的。
示例性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若经济器过热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保持;若经济器过热度超过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大;若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小。
其中,若经济器过热度超过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表征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则为了提高经济器的换热性能,可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大。若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表征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超出了换热需求,可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小。
示例性地,判断经济器过热度是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方式,可以是将经济器过热度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进行差值计算,获得经济器过热度差值。若经济器过热度差值属于预设差值范围,则表明经济器过热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而若经济器过热度差值大于预设差值范围,则表征经济器过热度超过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若经济器过热度差值小于预设差值范围,则表征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
进一步地,根据经济器过热度确定的当前调节方式后,还需将其与可选调节方式进行匹配,得到目标调节方式,以保证目标调节方式符合排气过热度的限制要求。具体可以是,在当前调节方式属于可选调节方式的情况下,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目标调节方式;否则,确定目标调节方式为保持。可以理解为,若根据经济器过热度确定的调节方式,不符合排气过热度的限制要求,则需保持当前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不变,以避免影响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若根据经济器过热度确定的调节方式,符合排气过热度的限制要求,则可直接按照当前调节方式进行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确定的目标调节方式为调大或调小时,可以是按固定的调节步长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调节,直至经济器过热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其中,若目标调节方式为调大、且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已达到最大开度阈值,则保持当前开度即可;若目标调节方式为调小、且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已达到最小开度阈值,则保持当前开度即可。
此外,在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调节后,可以是等待调节间隔时长,再获取上述温度与压力参数,分析得到排气过热度与经济器过热度,以进一步判断是否还需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调节。在本实施例中,在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调节的过程中,设置调节间隔时长,可避免系统由于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而波动频繁,有利于保证热泵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喷液增焓支路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元件12与第一电磁阀13,经经济器5的辅路流出的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元件12,分离得到的气态制冷剂补入压缩机1的补气口,分离得到的液态制冷剂经第一电磁阀13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
具体地,经经济器5的辅路流出的制冷剂可以从气液分离元件12的中部进入。受重力作用,气态制冷剂将从气液分离元件12的上部输出,经单向阀补入压缩机1的补气口,实现对压缩机1的补气增焓。而液态制冷剂将从气液分离元件12的下部流出,经第一电磁阀13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避免导致液压缩风险,同时还能实现对压缩机喷液冷却。示例性地,在液态制冷剂经第一电磁阀13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的管路上,还可以设置有毛细管等节流元件,以对经济器5辅路换热出来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温。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控制器,还被配置为:若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且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情况下,打开第一电磁阀。
具体地,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表征排气过热度处于正常排气过热度范围,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表征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过多,则为了避免从喷液增焓支路带液回到压缩机中压腔而导致液压缩的风险,需打开第一电磁阀13,以将分离得到的液态制冷剂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当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大于预设运行频率时,记录第一时间;当第一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打开补气节流元件,并将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为最小开度阈值。
具体地,控制器可根据压缩机的运行状态,来判断是否要开启补气节流元件,以通过喷液增焓支路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增焓。其中,压缩机的运行状态可以是采用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进行描述,也可以是根据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综合进行描述。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可通过设定预设运行频率作为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启条件。具体可以是实时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在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大于预设运行频率时,表征此时压缩机的制热制冷能效较低,无法满足当前制热或制冷的需求。进而可开始记录第一时间,用于判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大于预设运行频率的情况是否达到预设时长。当第一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打开补气节流元件,以通过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制冷剂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增焓,提高热泵系统的制热制冷能力。其中,预设运行频率与预设时长的具体取值,可根据实际技术需求选定,例如本实施例中,预设运行频率设定为35Hz,预设时长设定为10分钟。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热泵系统还包括:液旁通支路,使从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室内换热器6与经济器5的主路之间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液旁通支路上还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4。控制器,还被配置为:若排气温度大于排气温度阈值,打开第二电磁阀14。
具体地,液旁通支路仅在压缩机排气温度偏高的情况下开启。其中,排气温度阈值为排气温度偏高的温度值。当排气温度大于排气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打开第二电磁阀14,以使液态制冷剂经液旁通支路直接回到压缩机1的吸气口,对压缩机进行降温,快速降低排气温度,保证热泵系统稳定运行。
其中,排气温度阈值的具体取值可根据实际技术需求选定,例如本实施例中,排气温度阈值设定为100℃。
在热泵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在室内换热器6内冷凝液化后的液态制冷剂,可直接通过液旁通支路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快速降低排气温度的同时,减少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6到室外换热器3循环过程中的闪发,从而避免热泵系统制热能力的衰减,扩大系统的使用范围。
在热泵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经过经济器5过冷后的液态制冷剂,可直接通过液旁通支路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快速降低排气温度的同时,减少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3到室内换热器6循环过程中的闪发,从而避免热泵系统制冷能力的衰减,扩大系统的使用范围。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5与图6所示,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15,位于室内换热器6与经济器5主路之间,其中,第一节流元件4与第二节流元件15均为单向节流阀。
其中,单向节流阀为通过改变节流截面或节流长度以控制流体流量的阀门。流体从一个方向流过单向节流阀时可自由流动,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则具有节流作用,即可限制流体的流量。单向节流阀通常由一个阀体、阀芯与弹簧等部件组成。当流体从进口端流入时,阀芯受到压力作用而移动,打开通道允许流体流过,此时单向节流阀起到单向阀的作用,只允许流体单向流动。当流体从另一个方向(即出口端)流入时,阀芯会堵住部分通道,起到节流作用。再通过调节阀芯与阀座之间的间隙,可以控制流体的流量。
具体地,参照图5,在热泵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制冷剂从室外换热器3经过第一节流元件4流入经济器5主路,此时第一节流元件4为通路状态,制冷剂可自由流过第一节流元件4。而当制冷剂从经济器5主路换热完成,经过第二节流元件15流入室内换热器6,此时第二节流元件15为节流状态,制冷剂可受第二节流元件15的节流作用而降压降温。
参照图6,在热泵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制冷剂从室内换热器6经过第二节流元件15流入经济器5主路,此时第二节流元件15为通路状态,制冷剂可自由流过第二节流元件15。而当制冷剂从经济器5主路换热完成,经过第一节流元件4流入室外换热器3,此时第一节流元件4为节流状态,制冷剂可受第一节流元件4的节流作用而降压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经济器的两端分别设置单向节流阀,可保证不论是在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下,制冷剂经过经济器过冷之前都不进行节流,而是在经济器过冷之后再对制冷剂进行节流,以提高经济器的过冷能力,进而提高热泵系统的制热制冷能力。
示例性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对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在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对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
具体地,控制器可根据压缩机的运行状态,在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调节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保证系统的制冷制热稳定运行。其中,对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的数据依据并不唯一,可以是根据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与目标吸气过热度进行控制,也可以是根据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与目标排气过热度进行控制,还可以是根据室内换热器3或室外换热器6的运行参数进行控制,还可以是根据上述运行参数的任意组合形式进行控制,可根据技术需求选定,只要能调节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以保证系统的制冷制热稳定运行即可。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热泵系统还包括:气旁通支路,使从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气旁通支路上还设置有第三电磁阀16。控制器,还被配置为:若排气压力大于排气压力阈值,打开第三电磁阀16。
具体地,气旁通支路仅在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偏高的情况下开启。其中,排气压力阈值为排气压力偏高的压力值。当排气压力大于排气压力阈值时,控制器可打开第三电磁阀16,以使压缩机1的吸气口与排气口互通,以快速降低排气压力,保证热泵系统稳定运行。
其中,排气压力阈值的具体取值可根据实际技术需求选定,例如本实施例中,排气压力阈值设定为3.8Mpa。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液旁通支路在被控制器控制导通后,控制器可在排气温度下降至关闭温度阈值时,关闭第二电磁阀14,以关断液旁通支路。其中,关闭温度阈值小于排气温度阈值。同样地,气旁通支路在被控制器控制导通后,控制器可在排气压力下降至关闭压力阈值时,关闭第三电磁阀16,以关断气旁通支路。其中,关闭压力阈值小于排气压力阈值。
在一个示例性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适用于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描述的热泵系统,热泵系统控制方法由热泵系统中的控制器执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202至步骤208,其中:
步骤202,根据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获得排气过热度;
步骤204,根据排气过热度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调节方式至少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
步骤206,根据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获得经济器过热度;
步骤208,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从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并以目标调节方式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控制。
其中,排气过热度用于衡量压缩机排出制冷剂气体温度高于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对于保证压缩机与热泵系统稳定运行十分关键。具体来说,排气过热度可通过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冷凝器的出口温度确定得到,也可以是通过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确定得到。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先计算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再将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进行差值计算,即为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
可以理解,排气过热度过高,表征排气温度超出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高,即表征排气温度较高,则可能会导致压缩机负载增加,功耗增大,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进而在此情况下,可以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有效调节,以使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更多的制冷剂循环量,充分发挥经济器的换热性能,同时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以保证压缩机排气过热度回复到正常水平。示例性地,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有效调节,以使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更多的制冷剂循环量,可以是将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限定为调大。
排气过热度过低,表征排气温度超出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较低,则表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而导致排气温度过低,进而可能导致回液现象,影响油分离效果,甚至损坏压缩机。对应地,在此情况下,可以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有效调节,以减少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保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有足够的制冷剂循环量来维持压缩机稳定运行。示例性地,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有效调节,以减少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可以是将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限定为调小。
当然,在排气过热度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情况下,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可以是任意方式,无需进行限定,示例性地,调节方式可以是调大,也可以是调小,还可以是保持不变。
在基于排气过热度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后,还需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从确定的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以根据选定的目标调节方式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
其中,经济器过热度为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的差值,以经济器过热度作为控制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参考依据,可保证经济器的换热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以及保证经过经济器的主路后,制冷剂能得到充足的过冷度提高蒸发器吸热能力。
在一个示例性地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热泵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302至步骤306,其中:
步骤302,若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与保持;
步骤304,若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小与保持;
步骤306,若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
其中,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大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
具体地,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为压缩机排气过热度的上限阈值,超出该阈值表征排气过热度较高。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为压缩机排气过热度的下限阈值,低于该阈值表征排气过热度过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的具体取值并不限定,可根据压缩机的类型、工作环境以及负荷情况综合确定。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可以是设定为40℃,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可以是设定为35℃。
进一步地,若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表征排气温度超出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高,即排气温度较高,则可能会导致压缩机负载增加,功耗增大,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进而可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与保持,以使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更多的制冷剂循环量,充分发挥经济器的换热性能,同时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以保证压缩机排气过热度回复到正常水平。
若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表征排气温度超出其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程度较低,则表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而导致排气温度过低,进而可能导致回液现象,影响油分离效果,甚至损坏压缩机。进而可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小与保持,以减少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保证制冷剂循环回路中有足够的制冷剂循环量来维持压缩机稳定运行。
若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属于正常范围内,则可确定对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可以是任意方式,无需进行限定,即可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
在一个示例性地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热泵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402至步骤404,其中:
步骤402,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比较结果,确定当前调节方式;
步骤404,若当前调节方式属于可选调节方式,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目标调节方式;否则,确定目标调节方式为保持。
具体地,目标经济器过热度为期望经济器过热度维持的目标值,可基于热泵系统的效率、稳定性以及避免压缩机液击风险等考虑设置得到。本实施例中,可基于经济器过热度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比较结果,确定当前调节方式,即判断当前是否需要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调节,以及如何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调节,以达到经济器过热度维持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目的。
示例性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若经济器过热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保持;若经济器过热度超过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大;若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小。
其中,若经济器过热度超过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表征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则为了提高经济器的换热性能,可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大。若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表征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超出了换热需求,可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小。
示例性地,判断经济器过热度是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方式,可以是将经济器过热度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进行差值计算,获得经济器过热度差值。若经济器过热度差值属于预设差值范围,则表明经济器过热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而若经济器过热度差值大于预设差值范围,则表征经济器过热度超过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若经济器过热度差值小于预设差值范围,则表征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
进一步地,根据经济器过热度确定的当前调节方式后,还需将其与可选调节方式进行匹配,得到目标调节方式,以保证目标调节方式符合排气过热度的限制要求。具体可以是,在当前调节方式属于可选调节方式的情况下,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目标调节方式;否则,确定目标调节方式为保持。可以理解为,若根据经济器过热度确定的调节方式,不符合排气过热度的限制要求,则需保持当前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不变,以避免影响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若根据经济器过热度确定的调节方式,符合排气过热度的限制要求,则可直接按照当前调节方式进行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确定的目标调节方式为调大或调小时,可以是按固定的调节步长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调节,直至经济器过热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其中,若目标调节方式为调大、且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已达到最大开度阈值,则保持当前开度即可;若目标调节方式为调小、且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已达到最小开度阈值,则保持当前开度即可。
此外,在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调节后,可以是等待调节间隔时长,再获取上述温度与压力参数,分析得到排气过热度与经济器过热度,以进一步判断是否还需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调节。在本实施例中,在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调节的过程中,设置调节间隔时长,可避免系统由于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而波动频繁,有利于保证热泵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热泵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若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且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情况下,打开第一电磁阀。
具体地,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表征排气过热度处于正常排气过热度范围,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表征喷液增焓支路分流得到的制冷剂循环量过多,则为了避免从喷液增焓支路带液回到压缩机中压腔而导致液压缩的风险,需打开第一电磁阀,以将分离得到的液态制冷剂流回压缩机的吸气口。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热泵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将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阈值,且对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在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将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为最大开度阈值,且对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
具体地,控制器可根据压缩机的运行状态,在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调节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保证系统的制冷制热稳定运行。其中,对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的数据依据并不唯一,可以是根据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与目标吸气过热度进行控制,也可以是根据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与目标排气过热度进行控制,还可以是根据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的运行参数进行控制,还可以是根据上述运行参数的任意组合形式进行控制,可根据技术需求选定,只要能调节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以保证系统的制冷制热稳定运行即可。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1与图12所示,提供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以应用于如图7所示的热泵系统。
具体地,热泵系统包括由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4、经济器5与室内换热器6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还包括喷液增焓支路,使从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第一节流元件4与经济器5的主路之间,经经济器5的辅路流入压缩机1的补气口,喷液增焓支路上还设置有补气节流元件7。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8、第二温度传感器9与第三温度传感器10,用于获取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经济器5的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以及压力传感器11,用于获取压缩机1的排气压力。喷液增焓支路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元件12与第一电磁阀13,经经济器5的辅路流出的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元件12,分离得到的气态制冷剂补入压缩机1的补气口,分离得到的液态制冷剂经第一电磁阀13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热泵系统还包括:液旁通支路,使从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室内换热器6与经济器5的主路之间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液旁通支路上还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4。热泵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15,位于室内换热器6与经济器5主路之间,其中,第一节流元件4与第二节流元件15均为单向节流阀。热泵系统还包括:气旁通支路,使从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气旁通支路上还设置有第三电磁阀16。
参照图11与图12,在热泵系统以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开机后,先检测排气压力。如果排气压力大于3.8Mpa,打开电磁阀1(第三电磁阀16),进行气旁通,以降低排气压力。进一步,当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大于预设运行频率(A)、且达到预设时长(X)后,判断排气温度。当排气温度大于排气温度阈值(100℃)时,打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14),进行液旁通,然后打开辅助电子膨胀阀(补气节流元件7),进行喷气增焓,降低排气温度且喷气增焓提高制冷制热量。如果排气温度小于等于排气温度阈值(100℃)时,保持电磁阀2关闭状态,仍打开辅助电子膨胀阀到最小开度。
然后判断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若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D,40℃),辅助电子膨胀阀根据经济过热度进行调节,但是辅助电子膨胀阀只允许开大,最大值为设置的最大值。若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C,35℃),辅助电子膨胀阀根据经济过热度进行调节,只允许关小,最小值为设置的最小值。若排气过热度处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辅助电子膨胀阀根据经济过热度进行自由调节。
其中,根据经济过热度调节辅助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的过程,可以是先判断当前经济过热度与目标经济过热度的差值。若当前经济过热度与目标经济过热度的差值≤-1,则减小当前辅助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并打开电磁阀3(第一电磁阀13)。若当前经济过热度与目标经济过热度的差值≥1,则开大当前辅助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若-1≤当前经济过热度与目标经济过热度的差值≤1,则保持当前辅助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在热泵系统中,通过在经济器两端分别设置单向主节流元件,以及与补气节流元件的配合,对压缩机进行补气增焓,同时利用第二电磁阀的通断对系统进行喷液喷气,降低排气以及提高制冷制热能力。利用排气过热度结合经济器过热度对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控制,降低排气以及提高制冷制热能力的同时,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本申请提供的热泵系统,通过气旁通、液旁通与喷气增焓组合控制,扩大系统的使用范围,满足用户的制冷制热舒适需求。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申请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包括:
制冷剂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在由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经济器与室内换热器组成的回路循环流通;
喷液增焓支路,使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经济器的主路之间,经所述经济器的辅路流入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所述喷液增焓支路上还设置有补气节流元件;
温度传感组件,用于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所述经济器的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
压力传感元件,用于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压力;
控制器,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排气压力获得排气过热度,并根据所述排气过热度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调节方式至少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根据所述辅路入口温度与所述辅路出口温度获得经济器过热度,基于所述经济器过热度从所述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并以所述目标调节方式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若所述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与保持;
若所述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小与保持;
若所述排气过热度处于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
其中,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经济器过热度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比较结果,确定当前调节方式;
若所述当前调节方式属于所述可选调节方式,确定所述当前调节方式为目标调节方式;
否则,确定目标调节方式为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若所述经济器过热度符合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保持;
若所述经济器过热度超过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大;
若所述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确定当前调节方式为调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液增焓支路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元件与第一电磁阀,经所述经济器的辅路流出的制冷剂进入所述气液分离元件,分离得到的气态制冷剂补入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分离得到的液态制冷剂经所述第一电磁阀流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若所述排气过热度处于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且所述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情况下,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大于预设运行频率时,记录第一时间;
当所述第一时间超过预设时长时,打开所述补气节流元件,并将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调节为最小开度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
液旁通支路,使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分流的制冷剂,由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经济器主路之间流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液旁通支路上还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若所述排气温度大于排气温度阈值,打开所述第二电磁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
第二节流元件,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经济器主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均为单向节流阀;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对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
在所述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对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
9.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所述方法由所述控制器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获得排气过热度;
根据所述排气过热度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调节方式至少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
根据辅路入口温度与辅路出口温度获得经济器过热度;
基于所述经济器过热度从所述可选调节方式中确定目标调节方式,并以所述目标调节方式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进行开度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排气过热度大于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与保持;
若所述排气过热度小于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小与保持;
若所述排气过热度处于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确定对所述补气节流元件的开度的可选调节方式包括调大、调小与保持;
其中,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经济器过热度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比较结果,确定当前调节方式;
若所述当前调节方式属于所述可选调节方式,确定所述当前调节方式为目标调节方式;
否则,确定目标调节方式为保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排气过热度处于所述第二排气过热度阈值与所述第一排气过热度阈值之间、且所述经济器过热度低于目标经济器过热度的情况下,打开第一电磁阀。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对第一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
在所述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对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进行控制。
CN202510125702.0A 2025-01-26 2025-01-26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96424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510125702.0A CN119642443A (zh) 2025-01-26 2025-01-26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510125702.0A CN119642443A (zh) 2025-01-26 2025-01-26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642443A true CN119642443A (zh) 2025-03-18

Family

ID=94947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510125702.0A Pending CN119642443A (zh) 2025-01-26 2025-01-26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96424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82545B (zh) 低温型直流变频热泵系统的补气增焓控制方法
CN104296245B (zh)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US9618237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5264874B2 (ja) 冷凍装置
CN110925940B (zh) 一种双级压缩补气空调系统的补气控制方法
CN100523652C (zh) 空气源溶液型热泵装置
JP2002168532A (ja) 超臨界蒸気圧縮システム、および超臨界蒸気圧縮システム内部を循環する冷媒の高圧成分における圧力を調整する装置
WO2018040579A1 (zh) 空调器系统和空调器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4110735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07017B (zh) 一种低温强热空气源热泵系统
US11892209B2 (en) Multi-air conditioner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including a shut-off valve between indoor and outdoor unit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1201347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24113911A1 (zh) 空调系统、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KR101161381B1 (ko)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CN112013515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US11041667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3513852B (zh) 一种冷却系统、制冷设备及冷却方法
CN107559953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过冷回路阀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9642443A (zh)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80228B (zh) 一种空调防回液装置及防止空调回液的方法
CN112013473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737516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
CN215571358U (zh)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复合型制冷系统
CN214701327U (zh) 离心复叠式高压比串联机组
JP2009293887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