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602032A -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602032A
CN119602032A CN202311178382.2A CN202311178382A CN119602032A CN 119602032 A CN119602032 A CN 119602032A CN 202311178382 A CN202311178382 A CN 202311178382A CN 119602032 A CN119602032 A CN 1196020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connector
along
main body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783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783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60203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80194 priority patent/WO202505527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9602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6020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连接器的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绝缘部和多个信号引脚。多个信号引脚包括第一信号引脚和第二信号引脚。第一信号引脚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第一信号引脚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线缆。第二信号引脚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三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线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信号引脚的连接部可以直接与线缆连接,使得信号引脚与线缆之间无需通过PCB板等结构实现电连接,减小了连接器的插损,提高了连接器的通信速率。

Description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实施例涉及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连接器的插损较大,通信速率较低,影响了连接器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用于减小连接器的插损,提高连接器的通信速率。
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子连接结构。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绝缘部和多个信号引脚。多个信号引脚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多个信号引脚包括第一信号引脚和第二信号引脚。第一信号引脚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第一信号引脚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主体部沿第一方向的一端相连,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线缆连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相交。第二信号引脚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三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沿第一方向排布,且第二主体部与第三主体部电连接。第二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为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相对两侧。在第一方向上,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主体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第二连接部与第二主体部沿第一方向远离第三主体部的一端相连,第二连接部用于与线缆连接。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设置第一信号引脚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线缆连接,使得线缆与第一信号引脚之间可以直接电连接。设置第二信号引脚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用于与线缆连接,使得线缆与第二信号引脚之间可以直接电连接。
这样一来,线缆与信号引脚(包括第一信号引脚和第二信号引脚)之间的电连接就无需通过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板,避免了信号在PCB板的导电走线以及导电过孔上传输造成损耗,减小了连接器的插损,降低了信号传输过程中单位距离(例如1英寸)内的损耗,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率。
此外,在第一方向上,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主体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使得连接器能够实现双排引脚排布,提高了连接器的引脚密度,利于连接器的小型化。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或第二侧,提高了连接器在引脚设置上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也即是,采用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实现低损耗、高速率、高引脚密度以及小型化的连接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时,第一绝缘部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子绝缘部和第二子绝缘部。第一主体部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主体部远离第二子绝缘部的一端。第二主体部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如此设置,使得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能够沿第三方向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第一绝缘部能够起到将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绝缘和屏蔽的作用,降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并且,使得连接器能够实现双排引脚排布,提高了连接器的引脚密度,利于连接器的小型化。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绝缘部还包括第三子绝缘部,第一子绝缘部和第二子绝缘部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第三子绝缘部的两侧,且第一子绝缘部和第二子绝缘部分别与第三子绝缘部相连。第三子绝缘部开设有开口,开口沿第三子绝缘部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三子绝缘部。第二信号引脚还包括第四主体部,第四主体部穿设于第三子绝缘部的开口,且第四主体部的一端与第二主体部沿第一方向靠近开口的一端相连,第四主体部的另一端与第三主体部沿第一方向靠近开口的一端相连。如此设置,使得第四主体部能够将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的第三主体部、和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的第二主体部电连接,使得第二信号引脚能够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无需采用PCB板的导电过孔(例如第一导电过孔或第二导电过孔)来实现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之间的电连接,避免了信号在PCB板的导电过孔上传输时产生的损耗,减小了信号的插损,提高了连接器的信号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时,在第一方向上,第三主体部凸出于第一主体部。如此设置,使得第一信号引脚和第二信号引脚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呈台阶状,减小第一信号引脚和第二信号引脚在与其他部件(例如弹片)电连接时的相互影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子连接结构还包括隔离引脚,隔离引脚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和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第一隔离引脚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且沿第二方向,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设置于第一信号引脚的两侧。第二隔离信号引脚包括第六主体部和第七主体部。第六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且沿第二方向,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的第六主体部设置于第二主体部的两侧。第七主体部与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同一侧,且沿第二方向,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的第七主体部设置于第三主体部的两侧。如此设置,使得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能够对第一信号引脚起到隔离的作用,并且,使得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能够对第二信号引脚起到隔离的作用,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子连接结构还包括多个隔离连接件,多个隔离连接件包括第一隔离连接件和第二隔离连接件。第一隔离连接件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第一隔离连接件与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沿第一方向远离第一连接部的端部电连接。第二隔离连接件与第三主体部设置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同一侧。第二隔离连接件与至少两个第七主体部沿第一方向远离第六主体部的端部电连接。如此设置,使得第一隔离引脚和第一隔离连接件能够围设第一信号引脚,以对第一信号引脚起到隔离的作用,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并且,使得第二隔离引脚和第二隔离连接件能够围设第二信号引脚(第三主体部),以对第二信号引脚起到隔离的作用,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子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隔离部,第一绝缘部包覆第一隔离部。第一隔离部沿第三方向设置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可以理解地,第一隔离部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以减小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的相互干扰,也即是减小了第一信号引脚上传输的信号和第二信号引脚上传输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并且,设置第一绝缘部包覆第一隔离部,使得第一绝缘部能够起到将第一隔离部和引脚(包括信号引脚和隔离引脚)电隔离的作用,降低了第一隔离部和引脚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了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隔离部接地;隔离引脚与第一隔离部电连接。如此设置,使得隔离引脚(包括第一隔离引脚和第二隔离引脚)引脚够接地,以起到隔离的作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子连接结构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与第一绝缘部相连。支撑部和第一绝缘部围设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第二凹槽位于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凹槽内,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凹槽内。如此设置,使得第一绝缘部能够起到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电隔离的作用,降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短路的风险。并且,第一绝缘部包覆第一隔离部,使得第一隔离部能够沿第三方向设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以对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起到隔离的作用,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此外,设置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凹槽内,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凹槽内,还能够提高第一信号引脚和第二信号引脚的排布规整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能够减小与第一连接部焊接的线缆和与第二连接部焊接的线缆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在将线缆与连接器焊接时的便捷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相连,且第一子连接结构的第一绝缘部的第二侧,靠近第二子连接结构的第一绝缘部的第二侧。如此设置,使得连接器能够实现双排双面引脚,提高连接器的引脚密度,利于连接器的小型化。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器还包括第二绝缘部,第二绝缘部沿第三方向设置于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之间,第二绝缘部与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相连。如此设置,降低了第一子连接结构中的引脚(例如信号引脚或隔离引脚)和第二子连接结构中的引脚(例如信号引脚或隔离引脚)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了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器还包括第二隔离部。第二绝缘部包覆第二隔离部。如此设置,使得第二隔离部能够沿第三方向设置于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之间,以起到隔离的作用,减小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小了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并且,设置第二绝缘部包覆第二隔离部,使得第二绝缘部能够将第二隔离部和引脚(包括信号引脚和隔离引脚)电隔离,降低第二隔离部和引脚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了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器还包括塑封部和外壳。塑封部填充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之间,且引脚暴露于塑封部。外壳包覆子连接结构。设置塑封部填充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之间,能够对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起到电隔离的作用,降低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并且,塑封部还能够对引脚起到保护的作用,降低引脚损坏的风险,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设置外壳包覆子连接结构,使得外壳能够对子连接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包括母座连接器和如上述的连接器。连接器被配置为与母座连接器插接。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组件包括如上述的连接器,因此具有上述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又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的连接器和/或如上述的连接器组件。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的连机器组件,因此具有上述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子卡和交换管理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多个子卡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绝缘部和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子卡和交换管理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多个子卡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0,电子设备300可以为具有通信功能、计算功能或者其他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300可以为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或个人电脑等。可以理解地,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电子设备300的种类不做进一步限定。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连接器组件200。连接器组件200可以包括母座连接器201和连接器100,连接器100被配置为与母座连接器201插接。
可以理解地,连接器100的形状与母座连接器201的形状相适配,使得连接器100能够与母座连接器201插接。在一些示例中,母座连接器201可以包括多个弹片,连接器100可以包括多个引脚117(图1中未示出,参见图2和图3),在连接器100与母座连接器201插接时,引脚117能够与弹片电连接,使得信号能够在连接器100和母座连接器201之间传输。
在一些示例中,引脚117的数量与弹片的数量相同。在连接器100与母座连接器201插接时,多个引脚117能够与多个弹片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引脚117可以为金手指,此时连接器100可以为金手指连接器。示例的,引脚117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或者合金,例如,引脚117的材料可以包括铜、金、银、铝中的至少一个,以提高引脚117的导电性能。多个引脚117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交换管理板302和多个子卡301。交换管理板302能够实现对于信号的交换功能和管理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子卡301可以包括电源子卡、网络子卡以及高速外围组件互连(英文全称: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faceexpress,英文简称:PCIe)子卡等。
子卡30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可以理解地,图2仅仅示出了两个子卡301,图3仅仅示出了三个子卡301,不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子卡301的数量做进一步限定。
示例的,如图3所示,多个子卡301可以包括第一子卡301a、第二子卡301b和第三子卡301c。第一子卡301a、第二子卡301b和第三子卡301c的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母座连接器20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母座连接器201可以与交换管理板302和多个子卡301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母座连接器201可以包括第一母座连接器201a、第二母座连接器201b、第三母座连接器201c和第四母座连接器201d。第一母座连接器201a可以与第一子卡301a电连接,第二母座连接器201b可以与第二子卡301b电连接,第三母座连接器201c可以与第三子卡301c电连接,第四母座连接器201d可以与交换管理板302电连接。
连接器100的数量可以与母座连接器201的数量相同,使得连接器100能够与母座连接器201一一对应地插接。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连接器10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100a、第二连接器100b、第三连接器100c和第四连接器100d。第一连接器100a用于与第一母座连接器201a插接,第二连接器100b用于与第二母座连接器201b插接,第三连接器100c用于与第三母座连接器201c插接,第四连接器100d用于与第四母座连接器201d插接。
这样一来,如图2所示,就可以通过线缆Q将第一连接器100a和第二连接器100b分别与第四连接器100d电连接,使得信号能够在子卡301(第一子卡301a和第二子卡301b)和交换管理板302之间传输;或者,如图3所示,可以通过线缆Q将第一连接器100a、第二连接器100b和第三连接器100c中的任意两个电连接,使得信号能够在多个子卡301(第一子卡301a、第二子卡301b以及第三子卡301c)之间传输。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线缆盒子303(或称线缆背板),线缆盒子303可以包括壳体3032,线缆Q设置于壳体3032内,连接器100可以与壳体3032相连,引脚117沿延伸方向(第一方向X)的一部分位于壳体3032内与线缆Q电连接。
示例的,如图2和图3所示,线缆盒子303可以包括固定件3031,壳体3032与固定件3031相连。固定件3031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连接器100的两侧,起到固定连接器100的作用。第二方向Y与引脚117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X)相交。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
可以理解地,通过设置线缆盒子303,使得线缆盒子303能够对多个连接器100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使得多个连接器100能够共同与多个母座连接器201分别插接,提高了在将连接器100与母座连接器201插接时的便捷性。并且,将线缆Q设置于线缆盒子303内,能够减小线缆Q对电子设备300的其他元器件造成的影响。
在相关技术中,连接器100可以包括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印刷电路板包括导电走线,导电走线包括表层导电走线和内层导电走线。
示例的,PCB板上设置有导电部,导电部设置于PCB板的表层,用于与线缆Q焊接。引脚117通过PCB板的表层导电走线或内层导电走线与导电部电连接,使得引脚117能够通过导电走线和导电部与线缆Q电连接。
在引脚117通过内层导电走线与导电部电连接时,需要在印刷电路板上开设第一导电过孔和第二导电过孔,第一导电过孔和第二导电过孔沿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延伸,且分别与内层导电走线电连接。引脚117与第一导电过孔电连接,导电部与第二导电过孔电连接,使得引脚117能够通过内层导电走线和导电部与线缆Q电连接。
以电子设备300为交换机或者服务器为例,随着交换机、服务器的发展,尤其人工智能(英文全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简称:AI)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信号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例如信号在芯片和PCB板之间的传输速率、以及信号在PCB板和PCB板之间的传输速率)。
示例的,信号的传输速率需要向112G(英文全称:Gigabit,中文名称:千兆比特)、224G或者更高发展。连接器100作为一种高速互联方式,通常采用PCB板作为基板,引脚117通过PCB板与线缆Q电连接,导致连接器100存在插损大、通信速率低等技术问题。
例如,在引脚117通过PCB板的表层导电走线与线缆Q电连接时,信号在表层导电走线上传输会产生损耗。在引脚117通过PCB板的内层导电走线与线缆Q电连接时,信号在内层导电走线以及导电过孔(包括第一导电过孔和第二导电过孔)上传输均会产生损耗。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连接器100的插损较大,影响信号的传输速率。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选用M8层级的PCB板材,来减小连接器100的插损,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但是,PCIe5.0高速链路的连接器100已使用M8层级的PCB板材,再次升级时将无更高级别的PCB板材可供选用,对信号的传输速率向112G、224G或者更高传输速率的发展造成了限制。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绝缘部和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沿第一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1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可以理解地,为了清晰地示出附图结构,图10和图11中没有示出支撑部116。
基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100,用于降低连接器100的插损,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下面参照图4~图11,对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100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器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子连接结构110。在一些示例中,连接器100可以包括一个子连接结构110。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器100也可以包括两个子连接结构110。此时,两个子连接结构110可以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地,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所在的平面相交。示例的,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所在的平面垂直。
示例的,如图4~图7所示,子连接结构110可以包括第一绝缘部111和多个引脚117。
可以理解地,第一绝缘部111能够起到绝缘和屏蔽的作用。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绝缘部111的材料可以包括橡胶、树脂、聚氯乙烯(英文全称:polyvinyl chloride,英文简称:PVC)等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第一绝缘部111的材料不做进一步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绝缘部111可以为平整的层状结构。第一绝缘部111具有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侧P1和第二侧P2,也即是,第一侧P1和第二侧P2为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相对两侧。
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引脚117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地,在第二方向Y上,一个引脚117的中心线、和与该引脚117相邻的另一个引脚117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的距离。在连接器100与不同型号的母座连接器201插接时,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应性不同。
例如,在连接器100与UBC(英文全称:union bus connector,中文名称:统一总线连接器)-DD型号的母座连接器201插接时,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6mm(单位:毫米)。在连接器100与QSFP(英文全称:Quad Small Form-factorPluggable,中文名称:四通道小尺寸可插拔光模块)-DD型号的母座连接器201插接时,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8mm。可以理解地,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的距离不做进一步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引脚117中的一部分引脚117可以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侧P1,另一部分引脚117可以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侧P2。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引脚117中的至少一个引脚117可以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侧P1以及第二侧P2。
可以理解地,第一绝缘部111包括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侧P1靠近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侧P2靠近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表面。
在引脚117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引脚117靠近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此时,引脚117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之间可以贴合,使得第一绝缘部111能够支撑引脚117;或者,引脚117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在引脚117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时,引脚117靠近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表面。此时,引脚117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表面之间可以贴合,使得第一绝缘部111能够支撑引脚117;或者,引脚117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表面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引脚117可以包括多个信号引脚112,即,子连接结构110可以包括多个信号引脚112。示例的,子连接结构110还可以包括其他引脚,例如隔离引脚113以及控制引脚(图中未示出)等。
可以理解地,信号引脚112可以用于传输高速信号,例如高速差分信号、以太网络信号以及IB(英文全称:InfiniBand network)网络信号等。或者,信号引脚112也可以用于传输低速信号。多个信号引脚112传输的信号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信号引脚112传输的信号的种类不做进一步限定。隔离引脚113用于隔离信号引脚112,以减小信号在传输时的串扰。控制引脚用于控制信号的传输。
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信号引脚112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多个信号引脚112可以包括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可以理解地,第一信号引脚11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第一信号引脚1121的数量与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的,如图4和图5所示,以信号引脚112用于传输高速差分信号为例,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一信号引脚1121可以组成一个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信号引脚1122可以组成一个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子连接结构11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和多个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多个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可以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地,为了清晰地示出第一绝缘部111以及信号引脚112等结构,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中(例如图4~图7)仅仅示出了一个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和一个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不对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和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的数量做进一步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信号引脚1121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
可以理解地,第一信号引脚1121沿第三方向Z靠近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信号引脚1121包括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一连接部1121b,第一连接部1121b与第一主体部1121a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例如沿第一方向X靠近线缆Q的一端)相连,第一连接部1121b用于与线缆Q连接。如图6所示,第一主体部1121a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信号引脚112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一连接部1121b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第一信号引脚1121的第一连接部1121b可以在第二方向Y上呈一条直线。
示例的,第一连接部1121b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线缆Q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1121b可以沿第三方向Z远离第一绝缘部111弯折并延伸,以提高线缆Q与第一连接部1121b连接时的便捷性。在一些示例中,线缆Q与第一信号引脚1121的第一连接部1121b之间可以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设置第一信号引脚1121包括第一连接部1121b,第一连接部1121b用于与线缆Q连接,使得第一信号引脚1121能够直接与线缆Q连接,无需通过PCB板与线缆Q电连接,避免了PCB板对信号传输造成损耗,减小了连接器100的插损,降低了信号传输过程中单位距离(例如1英寸)内的损耗,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信号引脚1122包括第二主体部1122b、第三主体部1122c和第二连接部1122a。第二主体部1122b和第三主体部1122c沿第一方向X排布,且第二主体部1122b与第三主体部1122c电连接。
第二主体部1122b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或第二侧P2。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121a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的一端。第二连接部1122a与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三主体部1122c的一端相连,第二连接部1122a用于与线缆Q连接。
可以理解地,第二主体部1122b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三主体部1122c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一方向X,第一主体部1121a、第二主体部1122b和第三主体部1122c延伸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地,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三方向Z靠近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表面,第三主体部1122c沿第三方向Z靠近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
示例的,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三主体部1122c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侧P1的情况下,第三主体部1122c和第二主体部1122b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的两侧。此时,第二信号引脚1122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第三主体部1122c和第二主体部1122b之间可以通过其他部件(例如第四主体部1122d)实现电连接。
在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第三主体部1122c远离第一绝缘部111一侧的表面,与第一主体部1121a远离第一绝缘部111一侧的表面可以平齐或者近似平齐,以提高连接器100的结构规整性。
示例的,如图9所示,在第三主体部1122c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侧P2的情况下,第三主体部1122c和第二主体部1122b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的同一侧。此时,第二信号引脚1122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大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第三主体部1122c和第二主体部1122b之间可以直接电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1122a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且第二连接部1122a与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三主体部1122c的一端相连。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第二连接部1122a可以在第二方向Y上呈一条直线。
示例的,第二连接部1122a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线缆Q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1122a可以沿第三方向Z向远离第一绝缘部111弯折并延伸,以提高线缆Q与第二连接部1122a连接时的便捷性。在一些示例中,线缆Q与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第二连接部1122a之间可以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信号引脚112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第二主体部1122b、第三主体部1122c和第二连接部1122a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设置第二信号引脚1122包括第二连接部1122a,第二连接部1122a用于与线缆Q连接,使得第二信号引脚1122能够直接与线缆Q连接,无需通过PCB板与线缆Q电连接,避免了PCB板对信号传输造成损耗,减小了连接器100的插损,降低了信号传输过程中单位距离(例如1英寸)内的损耗,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设置第一信号引脚1121包括第一连接部1121b,第一连接部1121b用于与线缆Q连接,使得线缆Q与第一信号引脚1121之间可以直接电连接。设置第二信号引脚1122包括第二连接部1122a,第二连接部1122a用于与线缆Q连接,使得线缆Q与第二信号引脚1122之间可以直接电连接。
这样一来,线缆Q与信号引脚112(包括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之间的电连接就无需通过PCB板,避免了信号在PCB板的导电走线以及导电过孔上传输造成损耗,减小了连接器100的插损,降低了信号传输过程中单位距离(例如1英寸)内的损耗,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率。
此外,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121a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的一端,使得连接器100能够实现双排引脚排布,提高了连接器100的引脚密度,利于连接器100的小型化。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或第二侧P2,提高了连接器100在引脚设置上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也即是,采用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实现低损耗、高速率、高引脚密度以及小型化的连接器100。
在一些示例中,采用上述设置方式,相对于相关技术中采用PCB板作为连接器100的基板来说,在单位长度(例如1英寸)内能够减小0.5dB~1dB的插损。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第一绝缘部111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连接的第一子绝缘部111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参见图8)。
可以理解地,第一子绝缘部111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可以直接相连;或者,第一子绝缘部111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其他结构(例如第三子绝缘部1113),第一子绝缘部111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可以分别与其他结构(例如第三子绝缘部1113)相连。示例的,第一绝缘部1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第一子绝缘部111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侧P1为第一子绝缘部1111的第一侧P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的第一侧P1,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侧P2为第一子绝缘部1111的第二侧P2以及第二子绝缘部1112的第二侧P2。
示例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主体部1121a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第一连接部1121b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21a远离第二子绝缘部1112的一端。第二主体部1122b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
可以理解地,第一主体部1121a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第二主体部1122b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使得第二主体部1122b和第一主体部1121a能够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相对两侧,从而使得第一绝缘部111(第一子绝缘部1111)能够起到将第一主体部1121a与第二主体部1122b之间绝缘和屏蔽的作用,降低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使得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主体部1122c能够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121a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的一端,从而使得连接器100能够实现双排引脚排布,提高了连接器100的引脚密度,利于连接器100的小型化。
此外,第一连接部1121b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21a远离第二子绝缘部1112的一端,第二连接部1122a连接于第二主体部1122b远离第三主体部1122c的一端,使得第一连接部1122b和第二连接部1122a能够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相对两侧,提高了连接器100的结构规整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绝缘部111还包括第三子绝缘部1113。第一子绝缘部111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一方向X设置于第三子绝缘部1113的两侧,且第一子绝缘部111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分别与第三子绝缘部1113相连。第三子绝缘部1113开设有开口G,开口G沿第三子绝缘部1113的厚度方向(即第三方向Z)贯穿第三子绝缘部1113。
可以理解地,第三子绝缘部1113沿第一方向X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和第二子绝缘部1112之间。第一绝缘部1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第一子绝缘部1111、第二子绝缘部1112和第三子绝缘部111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示例的,第三子绝缘部1113上的开口G可以为方形开口、矩形开口、圆形开口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的开口等。在一些示例中,第三子绝缘部1113可以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杆状结构,每个杆状结构的一端与第一子绝缘部1111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子绝缘部1112相连,以围设出开口G。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信号引脚1122还可以包括第四主体部1122d,第四主体部1122d穿设于第三子绝缘部1113的开口G,且第四主体部1122d的一端与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一方向X靠近开口G的一端相连,第四主体部1122d的另一端与第三主体部1122c沿第一方向X靠近开口G的一端相连。
可以理解地,第四主体部1122d的一端可以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使得第四主体部1122d的一端可以与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一方向X靠近开口G的一端相连。第四主体部1122d穿设于第三子绝缘部1113的开口G,使得第四主体部1122d的另一端(远离第二主体部1122b的一端)可以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从而使得第四主体部1122d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三主体部1122c沿第一方向X靠近开口G的一端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信号引脚112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第二连接部1122a、第二主体部1122b、第三主体部1122c以及第四主体部1122d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将通过在第三子绝缘部1113上开设开口G,第四主体部1122d穿设于开口G,使得第四主体部1122d能够将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的第三主体部1122c、和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的第二主体部1122b电连接,使得第二信号引脚112能够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以及第二侧P2,无需采用PCB板的导电过孔(例如第一导电过孔或第二导电过孔)来实现第二主体部1122b和第三主体部1122c之间的电连接,避免了信号在PCB板的导电过孔上传输时产生的损耗,减小了信号的插损,提高了连接器100的信号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所示,在第三主体部1122c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时,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主体部1122c凸出于第一主体部1121a。
示例的,第二信号引脚1122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信号引脚112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使得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主体部1122c凸出于第一主体部1121a。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与第一信号引脚112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可以相同。
如此设置,使得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能够在第一方向X上呈台阶状,以减小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在与母座连接器201的弹片电连接时的相互影响。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子连接结构110还可以包括隔离引脚113。示例的,隔离引脚1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隔离引脚113的数量与信号引脚11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地,隔离引脚113能够起到隔离串扰的作用,以减小信号引脚112(两个第一信号引脚1121之间、两个第二信号引脚1122之间、或者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之间)之间的相互干扰。
如图4和图6所示,隔离引脚113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和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可以理解地,第一隔离引脚1131的数量和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的,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隔离引脚1131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且沿第二方向Y,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设置于第一信号引脚1121的两侧。
可以理解地,第一隔离引脚1131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也即是,第一隔离引脚1131和第一主体部1121a能够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
如图4至图6所示,沿第二方向Y,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设置于第一信号引脚1121的两侧,使得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能够起到将第一信号引脚1121与其他信号引脚隔离的作用。例如,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能够将第一信号引脚1121与第二信号引脚1122隔离;或者,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能够将第一信号引脚1121与其他的第一信号引脚1121隔离。这样一来,就能够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提高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以第一信号引脚1121传输高速差分信号、两个第一信号引脚1121组成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为例,一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一侧,另一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的另一侧。如图4、图5和图10所示,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之间可以不共用第一隔离引脚1131。也即是,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或者,如图11所示,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可以共用同一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此时,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信号引脚112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以提高第一隔离引脚1131的隔离效果,减小信号的干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隔离引脚1131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1131b(参见图10和图11)和第五主体部1131a,第五主体部1131a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三连接部1131b可以沿第一方向X设置于第五主体部1131a的一端,且与第五主体部1131a相连。第三连接部1131b可以用于与线缆Q连接(例如焊接),使得第一隔离引脚1131能够通过线缆Q接地。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隔离引脚113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第三连接部1131b和第五主体部1131a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示例的,线缆Q与第一隔离引脚1131的第三连接部1131b之间可以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沿第二方向Y,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位于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两侧。可以理解地,在第二信号引脚1122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以及第二侧P2时,第二隔离引脚1132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以及第二侧P2。在第二信号引脚1122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时,第二隔离引脚1132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隔离引脚1132可以包括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
如图5所示,第六主体部1132a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第六主体部1132a可以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使得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二主体部1122b能够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
沿第二方向Y,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六主体部1132a设置于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第二主体部1122b的两侧,使得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六主体部1132a能够起到将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第二主体部1122b与其他信号引脚隔离的作用。例如,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第六主体部1132a)能够将第二信号引脚1122(第二主体部1122b)与第一信号引脚1121隔离;或者,至少两个第二信号引脚1132(第六主体部1132a)能够将第二信号引脚1122(第二主体部1122b)与其他的第二信号引脚1122隔离。这样一来,就能够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提高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六主体部1132a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以提高第六主体部1132a的隔离效果,减小信号的干扰。
示例的,第七主体部1132b可以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第七主体部1132b与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例如,在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第七主体部1132b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在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时,第七主体部1132b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
如图6所示,沿第二方向Y,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设置于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第三主体部1122c的两侧,使得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能够起到将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第三主体部1122c与其他信号引脚隔离的作用。例如,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第七主体部1132b)能够将第二信号引脚1122(第三主体部1122c)与第一信号引脚1121隔离;或者,至少两个第二信号引脚1132(第七主体部1132b)能够将第二信号引脚1122(第三主体部1122c)与其他的第二信号引脚1122隔离。这样一来,就能够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提高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七主体部1132b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三主体部1122c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以提高第七主体部1132b的隔离效果,减小信号的干扰。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隔离引脚1132可以包括第四连接部1132c(参见图10和图11)。第四连接部1132c可以沿第一方向X设置于第六主体部1132a远离第七主体部1132b的一端,且与第六主体部1132a远离第七主体部1132b的一端相连。第四连接部1132c可以用于与线缆Q连接(例如焊接),使得第六主体部1132a能够通过线缆Q接地。示例的,线缆Q与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四连接部1132c之间可以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示例的,在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时(也即是在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均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时),第六主体部1132a可以与第七主体部1132b直接电连接,这样一来,将第六主体部1132a通过线缆Q接地,即可使得第七主体部1132b能够接地。此时,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的连接可靠性。
示例的,在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相对两侧时(也即是在第六主体部1132a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第七主体部1132b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第六主体部1132a通过线缆Q接地,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之间可以通过导电结构电连接,使得第七主体部1132b能够接地。
可以理解地,导电结构可以穿过位于第三子绝缘部1113上的开口来连接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导电结构也可以被包覆在第一绝缘部111内、且将第六主体部1132a与第七主体部1132b电连接。
或者,在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相对两侧时(也即是在第六主体部1132a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第七主体部1132b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第六主体部1132a通过线缆Q接地,第七主体部1132b可以与其他接地部件(例如第一隔离部115)电连接,使得第七主体部1132b能够接地。
在一些示例中,以第二信号引脚1122传输高速差分信号、两个第二信号引脚1122组成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为例,一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六主体部1132a可以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一侧,另一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六主体部1132a可以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的另一侧。并且,一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可以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一侧,另一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可以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的另一侧。
示例的,如图4、图6和图10所示,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之间可以不共用第二隔离引脚1132。也即是,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或者,如图11所示,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可以共用同一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此时,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子连接结构110还包括多个隔离连接件114,多个隔离连接件114包括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和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可以理解地,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的数量和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7所示,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与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的端部电连接。示例的,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与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第一信号引脚1121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的端部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使得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一隔离引脚1131三者能够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
示例的,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可以与第一绝缘部111(第一子绝缘部1111)的第一表面贴合,使得第一绝缘部111能够支撑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或者,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与第一绝缘部111(第一子绝缘部1111)的第一表面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
示例的,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设置于第一隔离引脚1131的第五主体部1131a远离第三连接部的一端。这样一来,使得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能够与沿第二方向Y位于第一信号引脚1121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第三连接部)的端部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二方向Y位于第一信号引脚1121的两侧,并且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与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的端部电连接,使得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和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能够围设第一信号引脚1121,以对第一信号引脚1121起到隔离的作用,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
示例的,如图4所示,在第一信号引脚1121传输高速差分信号、两个第一信号引脚1121组成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时,第一隔离引脚1131和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能够围设第一差分信号引脚组118。
可以理解地,如图4至图6所示,在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第四主体部1122d穿设于开口G,且第四主体部1122d的一端与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一方向X靠近开口G的一端相连,第四主体部1122d的另一端与第三主体部1122c沿第一方向X靠近开口G的一端相连。
此时,设置第一隔离连接件114的与沿第二方向Y位于第一信号引脚1121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1131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的端部电连接,使得第一隔离连接件114能够对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四主体部1122d(第四主体部1122d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的部分)起到隔离的作用,降低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与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也即是,如图4和图6所示,在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在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时(参见图9),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
在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可以与第一绝缘部111(第二子绝缘部1112)的第一表面贴合,使得第一绝缘部111能够支撑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与第一绝缘部111(第二子绝缘部1112)的第一表面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在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时,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可以与第一绝缘部111(第二子绝缘部1112)的第二表面贴合,使得第一绝缘部111能够支撑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与第一绝缘部111(第二子绝缘部1112)的第二表面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可以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和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第三主体部1122c和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使得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第三主体部1122c和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三者能够设置于第二子绝缘部1112沿第三方向Z的同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与第七主体部1132b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六主体部1132a的一端电连接。示例的,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与沿第二方向Y位于第三主体部1122c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四连接部1132c的端部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沿第二方向Y位于第三主体部1122c的两侧,并且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与第七主体部1132b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六主体部1132a的一端电连接,使得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1132(第七主体部1132b)和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能够围设第二信号引脚1122(第三主体部1122c),以对第二信号引脚1122起到隔离的作用,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
示例的,如图4和图6所示,在第二信号引脚1122传输高速差分信号、两个第二信号引脚1122组成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时,第二隔离引脚1132和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能够围设第二差分信号引脚组119。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隔离连接件114(包括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和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远离第一绝缘部111一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引脚117(包括信号引脚112和隔离引脚113)远离第一绝缘部111一侧的表面相平齐或者近似相平齐。
例如,在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和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均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时,如图6所示,隔离连接件114(包括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和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远离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表面,与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三主体部1122c远离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一侧的表面相平齐或者近似相平齐。
在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时,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远离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表面,与第一主体部1121a远离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表面一侧的表面相平齐或者近似相平齐;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远离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表面一侧的至少一部分表面,与第二主体部1122b和第三主体部1122c远离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表面一侧的表面相平齐或者近似相平齐。
可以理解地,设置隔离连接件114(包括第一隔离连接件1141和第二隔离连接件1142)远离第一绝缘部111一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引脚117(包括信号引脚112和隔离引脚113)远离第一绝缘部111一侧的表面相平齐或者近似相平齐,能够降低连接器100在与母座连接器201插接时,引脚117与母座连接器201的弹片(或其他结构)发生剐蹭的风险,提高了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隔离连接件114远离第一绝缘部111一侧的表面可以为弧面。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地,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也即是,第一主体部1121a在第一绝缘部11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主体部1122b在第一绝缘部1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以理解地,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可以沿第三方向Z完全相对设置,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也可以沿第三方向Z部分相对设置。
如图9所示,子连接结构110还包括第一隔离部115,第一绝缘部111包覆第一隔离部115。第一隔离部115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之间。
可以理解地,第一隔离部115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以减小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之间的相互干扰,也即是减小了第一信号引脚1121上传输的信号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上传输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
可以理解地,第一隔离部115能够在第三方向Z上对第一信号引脚1121(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第二主体部1122b)起到隔离的作用,隔离引脚113和隔离连接件114能够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对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起到隔离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对于信号引脚112的三维立体隔离,减小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提高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示例的,第一隔离部115的材料可以包括导电材料,例如铜、金、银或者铝等中的至少一个。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将第一隔离部115接地,使得第一隔离部115能够起到隔离的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隔离部115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以提高第一隔离部115对于第一主体部1121a和第二主体部1122b的隔离效果。
并且,设置第一绝缘部111包覆第一隔离部115,使得第一绝缘部111能够起到将第一隔离部115和引脚117(包括信号引脚112和隔离引脚113)电隔离的作用,降低了第一隔离部115和引脚117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了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隔离引脚1131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1131b,第二隔离引脚1132就可以包括第四连接部1132c,第三连接部1131b和第四连接部1132c用于与线缆Q连接,使得第一隔离引脚1131和第二隔离引脚1132能够通过线缆Q接地,以起到隔离的作用。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隔离部115接地。隔离引脚113可以与第一隔离部115电连接。
可以理解地,第一隔离部115接地,隔离引脚113(例如第一隔离引脚1131或第二隔离引脚1132)与第一隔离部115电连接,使得第一隔离引脚1131和第二隔离引脚1132能够接地,以起到隔离的作用。
示例的,隔离引脚113可以通过打孔的方式与第一隔离部115电连接,使得第一隔离引脚1131和第二隔离引脚1132能够接地。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六主体部1132a和第七主体部1132b位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相对两侧时(参见图6和图7),第一隔离引脚1131可以通过线缆Q接地,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六主体部1132a可以通过线缆Q接地,第二隔离引脚1132的第七主体部1132b可以通过打孔的方式与第一隔离引脚1131电连接,使得第二隔离引脚1132能够接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子连接结构110还包括可以支撑部116,支撑部116与第一绝缘部111相连。
可以理解地,设置支撑部116与第一绝缘部111相连,使得支撑部116能够起到支撑第一绝缘部111的作用。在一些示例中,支撑部116和第一绝缘部111之间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支撑部116和第一绝缘部1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支撑部116和第一绝缘部111围设出第一凹槽D1和第二凹槽D2,第一凹槽D1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第二凹槽D2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
示例的,第一凹槽D1和第二凹槽D2可以为矩形凹槽。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D1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第二凹槽D2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支撑部116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子部1161和两个第二子部1162。两个第一子部1161可以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以与第一子绝缘部1111共同围设出第一凹槽D1。两个第二子部1162可以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二侧P2,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以与第一子绝缘部1111共同围设出第二凹槽D2。第一凹槽D1沿第三方向Z的深度和第二凹槽D2沿第三方向Z的深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部116和第一绝缘部1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支撑部116和第一绝缘部1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1121b沿第一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凹槽D1内,第二连接部1122a沿第一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凹槽D2内。
可以理解地,设置第一连接部1121b沿第一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凹槽D1内,第二连接部1122a沿第一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凹槽D2内,使得第一连接部1121b和第二连接部1122a能够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子绝缘部1111的两侧。这样一来,使得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一子绝缘部1111能够起到将第一连接部1121b和第二连接部1122a屏蔽和绝缘的作用,降低第一连接部1121b和第二连接部1122a之间短路的风险。
并且,第一绝缘部111包覆第一隔离部115,使得第一隔离部115能够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21b和第二连接部1122a之间,以对第一连接部1121b和第二连接部1122a起到隔离的作用,降低信号在传输时的相互干扰。
此外,设置第一连接部1121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凹槽D1内,第二连接部1122a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凹槽D2内,还能够提高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的排布规整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部1121b和第二连接部1122a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0所示,多个第一连接部1121b可以在第二方向Y排列成一条直线,多个第二连接部1122a可以在第二方向Y排列成一条直线。多个第一连接部1121b在第二方向Y排列出的直线、与多个第二连接部1122a在第二方向Y排列出的直线可以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地,第一连接部1121b和第二连接部1122a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能够减小与第一连接部1121b焊接的线缆Q和与第二连接部1122a焊接的线缆Q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在将线缆Q与连接器100焊接时的便捷性。
在一些示例中,再次参见图6和图7,子连接结构110可以包括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相连,且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的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侧P2靠近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的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侧P2。
示例的,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的支撑部116可以与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的支撑部116相连。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的支撑部116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的支撑部116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6所示,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的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侧P2,靠近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的第一绝缘部111的第二侧P2,也即是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能够在第三方向Z上呈镜像对称。
可以理解地,子连接结构11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双排信号引脚(第一主体部1121a与第三主体部1122c),在此基础上,设置连接器100包括两个子连接结构110(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使得连接器100能够实现双面双排引脚,提高连接器100的引脚密度,利于连接器100的小型化。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二绝缘部121,第二绝缘部121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之间,第二绝缘部121与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相连。
可以理解地,第二绝缘部121能够起到将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电隔离的作用,降低了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中的引脚117(例如信号引脚112或隔离引脚113)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中的引脚117(例如信号引脚112或隔离引脚113)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了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所示,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二隔离部122。第二绝缘部121包覆第二隔离部122。
可以理解地,第二隔离部122能够沿第三方向Z设置于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之间,以起到隔离的作用,减小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小了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
并且,设置第二绝缘部121包覆第二隔离部122,使得第二绝缘部121能够将第二隔离部122和引脚117(包括信号引脚112和隔离引脚113)电隔离,降低第二隔离部122和引脚117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了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示例的,第二隔离部122的材料可以包括导电材料,例如铜、金、银或者铝等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地,第二隔离部122的材料与第一隔离部115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将第二隔离部122接地,使得第二隔离部122能够起到隔离的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连接器100还包括塑封部和外壳。塑封部填充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且引脚暴露于塑封部。外壳(图中未示出)包覆子连接结构110。
示例的,塑封部的材料可以包括橡胶、树脂、PVC等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地,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塑封部的材料不做进一步限定。
可以理解地,设置塑封部填充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引脚117、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以及沿第三方向Z相邻的两个引脚117),能够对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117起到电隔离的作用,降低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连接器100的使用可靠性。并且,塑封部还能够对引脚117起到保护的作用,降低引脚117损坏的风险,延长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示例的,引脚117远离第一绝缘部111的一侧的表面可以暴露于塑封部,避免塑封部对引脚117与弹片之间的电连接造成影响。
示例的,在连接器100包括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时,塑封部不仅能够填充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还能够填充于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之间,使得连接器100能够实现三维立体塑封,提高了塑封部对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引脚117之间的电隔离效果,并且提高了塑封部对于引脚117的保护效果。
可以理解地,设置外壳包覆子连接结构110,使得外壳能够对子连接结构110起到保护的作用,延长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在连接器100包括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和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时,外壳能够包覆第一子连接结构110a以及第二子连接结构110b。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设置第一信号引脚1121包括第一连接部1121b,第一连接部1121b用于与线缆Q连接,使得线缆Q与第一信号引脚1121之间可以直接电连接。设置第二信号引脚1122包括第二连接部1122a,第二连接部1122a用于与线缆Q连接,使得线缆Q与第二信号引脚1122之间可以直接电连接。
这样一来,线缆Q与信号引脚112(包括第一信号引脚1121和第二信号引脚1122)之间的电连接就无需通过PCB板,避免了信号在PCB板的导电走线以及导电过孔上传输造成损耗,减小了连接器100的插损,降低了信号传输过程中单位距离(例如1英寸)内的损耗,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率。
此外,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121a远离第一连接部1121b的一侧,使得连接器100能够实现双排引脚排布,提高了连接器100的引脚密度,利于连接器100的小型化。第三主体部1122c设置于第一绝缘部111沿第三方向Z的第一侧P1或第二侧P2,提高了连接器100在引脚设置上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也即是,采用上述设置方式,能够实现低损耗、高速率、高引脚密度以及小型化的连接器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子连接结构;所述子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绝缘部;和
多个信号引脚,所述多个信号引脚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多个信号引脚包括:
第一信号引脚,所述第一信号引脚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信号引脚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线缆连接;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相交;及
第二信号引脚,所述第二信号引脚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三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三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三主体部电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三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或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两侧;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线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时,所述第一绝缘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子绝缘部和第二子绝缘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子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二子绝缘部的一端;
所述第二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子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所述第三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子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部还包括第三子绝缘部,所述第一子绝缘部和所述第二子绝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子绝缘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子绝缘部和所述第二子绝缘部分别与所述第三子绝缘部相连;所述第三子绝缘部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三子绝缘部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三子绝缘部;
所述第二信号引脚还包括第四主体部,所述第四主体部穿设于所述第三子绝缘部的开口,且所述第四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主体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主体部凸出于所述第一主体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连接结构还包括隔离引脚,所述隔离引脚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所述第一隔离引脚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设置于所述第一信号引脚的两侧;
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所述第二隔离引脚包括第六主体部和第七主体部;所述第六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的所述第六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两侧;所述第七主体部与所述第三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同一侧,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隔离引脚的所述第七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连接结构还包括多个隔离连接件,所述多个隔离连接件包括:
第一隔离连接件,所述第一隔离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一隔离连接件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隔离引脚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电连接;
第二隔离连接件,所述第二隔离连接件与所述第三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二隔离连接件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七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六主体部的端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连接结构还包括: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绝缘部相连;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一绝缘部围设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绝缘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子连接结构和第二子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子连接结构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子连接结构相连,且所述第一子连接结构的第一绝缘部的第二侧,靠近所述第二子连接结构的第一绝缘部的第二侧。
9.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母座连接器;
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被配置为与所述母座连接器插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和/或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CN202311178382.2A 2023-09-11 2023-09-11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96020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8382.2A CN119602032A (zh) 2023-09-11 2023-09-11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PCT/CN2024/080194 WO2025055278A1 (zh) 2023-09-11 2024-03-05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78382.2A CN119602032A (zh) 2023-09-11 2023-09-11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602032A true CN119602032A (zh) 2025-03-11

Family

ID=94839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78382.2A Pending CN119602032A (zh) 2023-09-11 2023-09-11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9602032A (zh)
WO (1) WO20250552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5024B (zh) * 2009-05-19 2012-10-31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1629473U (zh) * 2010-03-01 2010-11-1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4947241U (zh) * 2015-07-20 2016-01-06 东莞市铭基电子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插头及其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5055278A1 (zh) 2025-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33376B1 (en) Embedded fiber optic circuit board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CN107069264B (zh) 具有有着谐振控制的电路板的互连系统
CN100544126C (zh) 用于屏蔽线缆的插卡终端
US6386919B2 (en) High speed interface converter module
CN112930628B (zh) 用于高频信号的混合电连接器
US20160218455A1 (en) Hybri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high-frequency signals
US8597036B2 (en) Transceiver assembly
US12114425B2 (en) Cable assembly, signal transmission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949180B2 (en)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WO2016151562A1 (en) Hybri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high-frequency signals
US8496486B2 (en) Transceiver assembly
CN116367017A (zh) 一种光交叉互连架构及通信设备
TWI797499B (zh) 使用可拆卸之連纜用前面板連接器之互連系統、殼體總成、電連接器、總成和連接器總成
WO2022057422A1 (zh) 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TW202202024A (zh) 通訊系統之纜線插座連接器
CN119602032A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5499391B (zh) 交换机、机柜和数据中心
WO2022199382A1 (zh) 线缆组件、信号传输组件及通信系统
CN1655403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3959258U (zh) 一种低串扰高速插座电连接器
CN219590561U (zh) 一种光电模块、光电连接器组件及通信单元
CN222654492U (zh) 连接器以及线缆连接器
CN218957122U (zh) 导销和计算设备
US11784438B2 (en) Connector attached multi-conductor cable
CN118263712A (zh) 公头连接器、母头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计算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