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546362A - 导丝 - Google Patents

导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546362A
CN119546362A CN202380053278.2A CN202380053278A CN119546362A CN 119546362 A CN119546362 A CN 119546362A CN 202380053278 A CN202380053278 A CN 202380053278A CN 119546362 A CN119546362 A CN 119546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nnection points
core
guidewire
di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532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蒙斯塔特
V·特罗斯肯
H·汉克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nox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Finox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nox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Finox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9546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5463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058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 A61M2025/09083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il around a co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058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 A61M2025/09083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il around a core
    • A61M2025/09091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il around a core where a sheath surrounds the coil at the distal p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5Guide wires having features for changing the stiffn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66Guide wires having radio-opaque featu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75Guide wires having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t the distal tip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丝(1),其具有一根线芯(2),所述线芯(2)从近端延伸到远端,其中近端段(3)邻近近端,远端段(4)邻近远端,线芯(2)的远端段(4)至少缠绕着一个线圈(5)。所述线圈(5)由至少两根单独的导线(6)组成,所述导线(6)以螺旋形式平行排列,并且其中至少两根导线(6)在沿着线圈(5)的多个连接点(7)处相互连接。本发明的导丝(1)具有高度形状稳定性和改进的旋转运动传递性能。

Description

导丝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导丝,包括从近端延伸到远端的线芯,所述线芯的近端段与近端相邻,而远端段与远端相邻,线芯的远端段至少缠绕着一个线圈。
在许多医疗干预措施中,例如血管再成形术、支架和血流偏导器的植入以及血管内检查中,导丝用于将其他医疗器械送至目标位置。特别是在血管系统中,导丝为导管或球囊导管引路,当导丝就位后,导管或球囊导管可以在其上推进。借助导管或穿过导管,可以将更多医疗器械送至目标位置,如血栓切除装置、支架、血流偏导器或治疗动脉瘤的植入物。微导管尤为适用。
由此,导丝通常需要长距离推向远端,例如从股动脉到颅内血管。因此,导丝的长度可以达到约1.30米至3.50米。随即产生的问题是,颅内血管通常狭窄而弯曲,因此导丝必须足够灵活。此外,在推进过程中避免导丝的弯曲甚至折断(“抗扭结”)也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在推进过程中,导丝应能传递扭矩,这与导丝全程过于柔软的设计相悖。此外,导丝的远端通常也具备特殊的形状,以便于进入分支血管。例如,远端可向侧面或近端弯曲(如45°或90°),或呈J形或拐杖形。因此,远端必须可被塑形并能保持该形状(形状保持能力)。
由于上述原因,导丝通常由不同段组成,其中近端段通常较为坚硬且弹性较小,以确保推进和传递扭矩的能力,而远端段则被设计得非常灵活,以便顺应狭窄的血管行进。为此,导丝在近端段可以采用不同于远端段的材料,通常为金属或合金。此外,还可以减小远端段导丝的外径。
此外,导丝的远端段通常会设有一个线圈(Coil)。因此,导丝具有内部的线芯和设置在线芯上的线圈。线圈通常由不透射线的材料制成,以便通过X射线监控引导导丝的插入过程,特别是确保其在目标区域的正确定位。因此,线圈可以由铂或铂铱丝制成。
然而,就现有技术而言,导丝远端段的相关线圈性能在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抗扭性上。通常,主治医师需要在体外距离较远的近端位置旋转导丝,以遵循血管的路径进行操作。因此,必须跨越长距离传递旋转运动。在远端段装有线圈的区域,问题在于附着于血管壁的线圈可能会因旋转而进一步松开或压缩。因此,线圈会“储存”所施加的旋转运动,这可能导致存储的能量突然释放。这是不可取的,首先是因为医生无法控制这种突发的运动,其次会增加损伤血管壁的风险。
此外,虽然使用铂或铂合金制作的线圈能够确保足够的X射线可见性,但这些金属在其他方面并不理想。尤其是,其会导致导丝的远端段过于僵硬,而这部分需要足够的灵活性,这对于适应血管弯曲而言极为重要。
为进一步改进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导丝,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导丝,该导丝设有从近端延伸至远端的线芯,所述线芯的近端段与近端相邻,而远端段与远端相邻,线芯的远端段至少缠绕着一个线圈,所述线圈由至少两根单独的导线组成,所述导线相邻呈螺旋状延伸,并在多个连接点处相连。
本发明提供的导丝中,所述线圈由至少两根单独导线并排呈螺旋状延伸组成。因此,所述导线是平行卷绕的,线圈由至少两个互嵌的单独线圈组合而成。在大多数情况下,线圈由两根独立的导线构成,但也可以由3根或更多导线组成。
此外,构成线圈或单独线圈的导线可在特定的连接点选择性地相互连接。这样显著提高了抗扭性。特别是可以消除先前描述的不利影响,即在传递旋转运动时,上述弹簧能量会储存在螺旋线中。
美国专利号US10,639,456公开了一种带线圈的导丝,在所述导丝中,导线沿线圈在线圈的匝与匝之间有多个连接点。然而,本发明不同于此,它侧重于单根导线的匝与匝之间的连接点。通过本发明,形状稳定性以及旋转运动和扭矩的传递性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线芯是一种构成导丝的关键线材。通常,其外径明显大于构成线圈的其他导线。特别是,线圈可设计成使导丝在线圈区域的直径与近端段仅含线芯部分的直径相同或略大。换句话说,在没有线圈的近端段,线芯的直径比在带有线圈的远端段要大。然而,通过添加线圈可以补偿线芯直径的减小,确保整个导丝的直径大致保持不变。稍大的直径指的是在近端区域,线芯直径最多可能超过30%,最多20%尤为适用,最佳为最多10%。大多数情况下,线芯是实心的,但不排除线芯内部含有空腔或内腔的可能性。线圈可以通过焊接等方法牢固地连接到线芯上,焊接点或其他连接点通常位于线圈的近端和远端。
远端段指的是导丝靠近远端的区域,该段在近端方向上与远端相连,远端本身可以是远端段的一部分,但不是必须的。远端段比近端段短,通常长度在40至450毫米之间,250至400毫米尤为适用,最佳长度为约300毫米。该不太短的长度有助于提高抗扭性,并防止线圈松散或压缩。导丝的远端最好是无创伤设计,尤其是圆形,以防止在推进过程中损伤血管壁。
近端段指的是在远端方向与导丝近端相邻的导丝区域,近端本身可以是近端段的一部分,但不是必须的。通常,近端段显著长于远端段,并占导丝总长度的相当部分。如有需要,可在远端段和近端段之间添加一个中间段。
术语“近端”和“远端”应理解为,在插入导丝时,指向主治医师的部分被定义为近端,而背离医生的部分被称为远端。因此,导丝通常以远端的方向穿过血管系统。术语“轴向”是指从近端到远端的设备纵轴,而术语“径向”是指与纵轴垂直的平面。
一个优点是,线芯在远端段具有比近端段更小的外径。这种设计与传统导丝的结构相符。通过减小远端段的直径,即使在应用线圈时,导丝的总直径也不会显著增加,甚至可以基本保持不变。线芯较大直径的近端段或中间段与较小直径的远端段之间的过渡宜通过锥形过渡段连续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梯结构进行过渡。
线圈可以直接紧贴于线芯的远端段,但也可以在线圈和线芯的远端段之间留有间隙。
线圈导线间的连接点设计为焊接点是合理的。通过焊接连接导丝的不同组件,即使涉及到不同的金属连接,这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然而,连接点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实现,例如钎焊或粘合。尤其是线圈和线芯的连接,亦可以通过焊接实现,同时也开放其他连接技术的可能性,包括钎焊和粘合。
根据第一种优化的实施方案,形成线圈的导线连接点至少部分成对布置,即每个连接点都有另外一个与其配对,形成连接点对。连接点对之间的180°偏移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所述180°偏移也包括轻微偏离理想值180°的情况,例如5°或10°偏高或偏低于理想值180°。
此处提到的两个连接点之间的偏移是指在与导丝的纵轴正交的平面上,其截面基本为圆形。如果将这种截面视为一个圆,并进行度数划分,360°为完整圆,则偏移180°意味着连接点处于相对位置。由于导线呈螺旋状延伸,这自然也表示在纵向上,连接点间有一定间距。
通常,后一连接点对相较于前一连接点对在空间上(沿周向方向)略有偏移,例如在15°到90°之间变化。从轴向上看,相邻一连接点对的第一个连接点相对于前一连接点对的第一个连接点会移动15°到90°,而第二个连接点也将相应地偏移15°到90°。沿着线圈的整体长度来看,所述连接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枪管内的膛线形状的扭转结构。这种设计确保了导丝远端段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此外,连接点对之间的偏移量也可从近端到远端逐渐增加,从而导致从近端到远端连接点密度的减少,最终提升了整体的灵活性。
根据第二种优化的实施方案,连接点对之间的偏移角度为30至60°,最佳是大约45°。后一连接点对相对于前一连接点对,偏移角度为130°至440°。换句话说,连续的两个连接点对的每个对应的第一连接点之间以及连续的两个连接点对的每个对应的第二连接点之间的偏移均为130°至440°。
根据一种特别优化的实施方案,连接点对之间的偏移量是动态变化的,从近端到远端逐渐增加。因此,线圈的远端区域的连接点比近端区域要少。例如,在近端区域,连接点对之间的偏移可以是130°,而在远端区域,所述偏移可以达到440°。因此,远端区域具有高度灵活性,而近端区域则具有更高的刚性和更好的扭矩传递性能。连接点对从小偏移到大偏移的过渡可以是连续的,如从130°的偏移逐渐增加到440°,中间经过许多过渡值。不过,也可以在纵向上提供多个顺序排列的区域,每个区域的连接点偏移量不同,即实现连接点密度的阶梯式过渡。
上述美国专利10,639,456号描述了一种系统,其中第一和第二连接点彼此相对,而第三和第四连接点相较于第一和第二连接点呈90°偏移。然而,与本发明不同的是,该系统中不存在多根导线之间的连接点。此外,该文件未展示任何关于偏移量的变化,此类变化适用于根据需求调整导丝的属性,特别是灵活性。
即使未形成基本相对的连接点对,仍有必要在连接点之间设置偏移,例如在15°和270°之间,以正向影响导丝远端段的灵活性。
通过减少沿线圈从近端至远端的导线连接点数量,可以调整其灵活性。这样处理使得线圈在近端变得更坚硬,而在远端则更加灵活,这符合增强导线灵活性尤其是在其远端的任务要求。
通过使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导线,可以相互结合材料的优良特性。选择不同材料来制造线圈,可以实现导线特性的最佳调节,从而优化导线远端段的特性。特别是,第一种导线材料可以根据线圈某一理想特性进行有利调节,而第二种导线材料则可以根据另一种理想特性进行调节。
将形成线圈的至少一根线设计成X射线可见是有利的。为实现这一点,可以使用多种金属和合金。例如,铂或铂合金,如铂铱合金,都是可选材料。其他选择包括铂钨合金、铂镍合金、钯、钽、金和钨。通过在金属丝表面镀金也可以实现X射线可视功能,金镀层的厚度可以为1到6微米。由于较高的强度,铂镍合金在塑型性和耐久性方面表现突出。
为了增强导丝远端段的弹性,建议至少将构成线圈的一根导线制成超弹性或伪弹性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特别是,镍钛合金(如镍钛诺)非常适合作为伪弹性合金。
另一种选择是用钴铬合金制造至少一根形成线圈的导线。钴铬合金在扭矩传递和操控性能方面具有优秀特性,即便在远距离也能保持。这是因为其具有高弹性模量(杨氏模量)和高剪切模量。高屈服强度提供了良好的抗弯曲(“抗扭结”)和持久弯曲能力。特别推荐使用钴铬镍合金和钴铬镍钼合金。这些合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含钛成分,从而增强其性能。一种相应的合金被称为35N
对于本发明中涉及的合金,特此说明,提到金属作为合金成分之一并不排除合金中包含其他成分的可能。例如,钴铬合金除了含有钴和铬,还可能包含镍或钼等其他元素。同样,铂铱合金也不一定仅包括铂和铱。在本发明中提及金属时,合金也包含在内,并且合金除了金属,还可能含有碳或氮等非金属。与某些金属和合金相关的超弹性/假弹性合金、X射线可见合金、钴铬合金等的可能性和示例,在本说明中所有提到这些合金的部分均适用,即使在某些位置没有明确提及,除非文本中有明确的相反说明。
DFT(拉伸填充管)导线被广泛应用于构建线圈。DFT导线的内层由特定金属制成,外层由另一种金属构成,因此结合了两种金属的特性。特别地,DFT导线可以具有一个可透X射线的内部层和一个伪弹性外壳。适用的材料包括前述的材料,尤其是用于X射线可见性的铂合金和用于实现伪弹性的镍钛合金。
合理的做法是将并排缠绕的导线之一制成具有X射线可见性的导线,而第二根导线则由伪弹性合金或钴铬合金制作。对于第二根导线,也可以采用DFT导线,尤其是内部具有X射线可见性而外层采用伪弹性或钴铬合金的护套。
可以使用至少由伪弹性合金,特别是镍钛合金,制成的两根导线以形成线圈。为了实现X射线可见性,可以在其他导线之间插入第三根导线,这根导线由X射线可见材料制成,例如铂合金。所述第三根导线的横截面可以小于其他导线。
为了调整线圈的横向刚性,可以对线圈或构成线圈的单根导线的螺距进行从近端到远端的变化。尤其是相较于近端,在线圈的远端区域,可以存在较小的螺距。相应地,远端的绕组比近端更加紧密。这可以分段实现,最佳为均匀过渡,即螺距从近端到远端逐步减小。
形成线圈的导线绕组可以在导线间保留一定的间隔,或者设计为导线直接相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特定地调节线圈的灵活性,从而也调节导丝的灵活性。具有较大间隙的线圈通常比间隙小、较少或无间隙的线圈更为灵活。
线芯的近端段和中间段可以至少部分由钴铬合金构成。由于近端部可能连同中间部分构成了导向丝的大部分长度,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导丝能够得到良好的操控,并具有足够的抗折能力。当然,也可选择使用其他材料,如不锈钢。
在远端段,线芯最好由超弹性合金制成,尤其是镍钛合金。通常情况下,远端段明显短于近端段,例如,长度大约为40至450毫米,尤其是250至400毫米,最佳约为300毫米。在远端段使用超弹性合金可以确保该部位的高度灵活性,特别是在灵活性最为重要的区域。
因此,对线芯进行不同部分的灵活性设计是合理的,远端段的灵活性通常高于近端段。正如所述,能够在不同段使用不同材料,也可以通过调整材料厚度或线芯的横截面来影响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线芯通常在近端的截面较大于远端截面。当在不同段使用不同材质,尤其是金属或合金时,通常会在过渡点处进行焊接连接。
此外,特别推荐在线芯的远端段使用DFT线。具有X射线可见内部结构和超弹性护套的线芯在远端部分同时具备关键的X射线可见性和灵活性。此外,还可以使用护套由钴铬合金制成、内部为X射线可见的线芯。
根据一种特别优化的实施方案,线芯的全部或至少大部由具有超弹性内部结构的线材和由钴铬合金或钴铬镍合金制成的护套组成。在远端段,护套会被完全或部分地从线芯移除。这一过程尤其可以通过磨削工艺实现。该工艺可以进行至在远端段仅保留线材的超弹性内部结构,但这并非绝对必要,因为移除部分护套已经能够提升灵活性。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无需对线芯的不同段进行不相容的焊接。
由超弹性或伪弹性合金(例如镍钛合金)组成的线芯(至少在远端部分)有一个优点,即可以通过适当的热处理来塑形。优良的超弹性特性可以确保其形状保持(形状保持能力)。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导丝的远端通常需要有一个弧度或弯曲,以便于探查血管的路径并定位分支血管。
还可以将形成线圈的一根或多根金属丝制成线圈,即在将其缠绕成螺旋线形状之前先行扭编成线圈。这样便可获得一种类似线圈绕线圈的结构,或者双层线圈,即由一个初级线圈形成为次级线圈。在这种线圈(即次级线圈)中,作为多条金属丝扭编成的初级线圈的可以并排放置。然而,也可以在形成线圈之前,仅将部分或单独的一根导线进行扭编成线圈形状。
在线芯的远端段,可以径向层叠多个线圈。换句话说,一个线圈可以布置在另一个线圈的外侧,其重叠度可以是完全的,也可以是部分的。例如,根据美国专利US 8,480,598B2,已知有层叠螺旋线的线圈。根据本发明,至少有一个线圈是由至少两根单独的导线构成的。各个线圈的重叠无需完全一致,其中一个或多个线圈可以比其他的短,或仅部分重叠。
当多个线圈层叠排列时,最好采用相反方向缠绕,即一次作为左旋螺旋,一次作为右旋螺旋,或交替缠绕。这种排列可以改善扭矩传递,因为线圈的反向旋转可以平衡旋转方向的差异。
至少两根形成线圈的导线在整个线圈长度上不一定总是并排螺旋排列,但应在大部分长度上如此排列,最好至少占线圈总长度的70%以上,占80%以上尤为适用,占90%以上更佳。然而,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案是,使构成线圈的导线全长100%并排排列。
导丝的远端可以有弯曲或曲度。例如,导丝的远端可以呈现从45°到180°的弯曲,比如90°或135°。因此,导丝的远端可形成“J”形或拐杖形。此设计的一大优点在于能够更轻松地探索和通过狭窄的血管。首先,弯曲的尖端可通过旋转调整到更适应血管曲线的位置。其次,具有远端弯曲或曲度的导丝更为无创,即减少了损伤血管壁的风险。保持导丝远端的形状有助于更好地执行导丝任务。线圈完全或部分地位于弯曲区域或以近端位置。
在大多数情况下,形成线圈的导线和线芯的横截面都是圆形的。然而,从原则上来说,也可以使用其他形状,特别是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形状。
导丝或其各个组成部件的特性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工艺加以影响,例如冷加工、热处理、回火或重结晶退火。
在导丝外表面应用聚合物护套是合理的。除了或代替聚合物护套,还可以应用亲水涂层。聚合物护套尤其可采用PTFE(聚四氟乙烯)或其他氟聚合物。其他可用作聚合物护套的材料包括聚酰胺、聚氨酯、聚氯乙烯、聚酯、聚苯乙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烯烃(如聚丙烯或聚乙烯)或硅胶。聚合物护套和/或亲水涂层不一定需要覆盖导丝的全长,也可以局部护套或涂层处理。例如,可以在近端段施加聚合物护套,而在远端施加亲水涂层,以改善导丝的滑动性能。亲水涂层可以延伸超过远端段,包覆线圈,覆盖约30至40厘米的长度。作为亲水涂层,可以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纤维素基聚合物或聚乙烯醇等。
本发明的导丝特别适用于神经血管领域,但也可以用于心血管和外周领域。导丝在颅内和冠状动脉血管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情况下,一方面需要通过狭小的血管,另一方面需要将导丝推进较长的距离。
导丝的直径通常在0.2至0.5毫米之间,但无需在整个长度上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导丝可配合OTW(Over The Wire)导管和Rx(Rapid Exchange)导管使用。在OTW导管中,导丝贯穿导管的整个腔。在Rx导管中,导丝仅通过导管的远端段,通常长约20至40厘米。因此,导管在远端段的近端要有一个导丝通过并离开导管腔的出口,也称为端口。OTW和Rx系统在球囊导管等领域是业内公认的。
在近端,导丝可以配备把手,以便主治医师更方便地操作导丝。
本发明不仅仅涉及导丝本身,还包括导丝的使用方法以及导丝与其他医疗器械的组合。
所有关于本发明特征的描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均适用于所有实施例。
本发明将通过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图示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发明不限于此。总体而言,本发明包括在权利要求中列出或说明中描述的与发明相关的技术特征的任意组合,只要在技术上有利。
图示如下: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导丝的侧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导丝的侧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丝的部分线圈的侧视图;
图4为图3所示部分线圈的斜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丝的部分线圈的侧视图;
图6为图5所示部分线圈的斜视图。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导丝1的侧视图,其中远端段4沿纵轴9连接至近端段3。所述近端段3(未完全显示)的长度显著超过远端段4的长度。导丝1包含一根线芯2,其在远端段4的直径有所减小。在所述线芯2的远端段,固定了一段线圈5,使导丝1在远端段4的总直径与近端段3的基本相同。线芯2的近端段3由钴铬镍钼合金构成,而远端段4由超弹性镍钛合金构成。导丝1的远端段4外部覆盖有一层亲水涂层11。
线圈5由两根螺旋状紧邻且平行的导线6组成,在此实施例中,使用了不同直径的导线6。较粗的导线6由镍钛合金制成,而较细的导线6为铂制导线,这保证了远端段4具有良好的X射线可见性。
图2为本发明的导丝1的一种变体,其基本结构与图1相同。此处的线圈5由两根具有相同直径的导线6组成,其中一根导线6由镍钛合金制成,而另一根导线6是一种DFT导线,其内部由具有X射线可见性的铂或铂合金构成,并包裹有镍钛合金的伪弹性外壳。此外,在线圈5的内部还设有一个线圈8,仅延伸到线圈5的部分长度,且由铂制成。
图3为线圈5的一部分,即远端部分。导线6并排缠绕成螺旋状,并在连接点7处彼此连接。每个连接点对10之间的偏移量为45°。下一个连接点对10相对于前一个连接点对有440°的偏移。由于在该个连接点对10中,两个连接点7之间的偏移亦为45°,这意味着连续的两个连接点对10的第一连接点7之间偏移亦为440°。这同样适用于连续的两个连接点对10的第二连接点7之间的偏移。连接点7通常为焊接点。
总体而言,在此实施例中,连接点对10之间的间距较大,即连接点7的总数相对较少。这使得线圈5具有高柔韧性(灵活性),尤其是在远端尤为理想。
图4为图3中线圈的斜视图。可以看到连接点7的分布相对松散。
图5为线圈5的另一个部分,它更可能出现在线圈5的近端区域。在此处,连接点对10的连接点7之间的偏移角为45°,而连接点对10之间的偏移角则为130°,明显更小。因此,连接点7布置得更加密集,这导致柔韧性较低,但具备更高的刚性和更好的扭矩传递性能。
图6为图5中的线圈的斜视图。可以看出,连接点7的分布相对密集。

Claims (21)

1.一种导丝,包括一根从近端延伸到远端的线芯(2),邻接所述近端的近端段(3),和邻接所述远端的远端段(4),所述线芯(2)的远端段(4)被至少一个线圈(5)缠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5)由至少两根单独的导线(6)形成,所述导线(6)彼此相邻螺旋状排列,且其中至少两根所述导线(6)在沿着所述线圈(5)的多个连接点(7)处互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根所述导线(6)由至少两种不同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芯(2)的所述远端段(4)的外径小于所述近端段(3)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点(7)是焊接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线圈(5)从近端到远端的所述连接点(7)的数量逐渐减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连接点(7)至少部分成对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在一连接点对(10)的两个所述连接点(7)之间的偏移约为18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连接点对(10)的第一连接点(7)之间的偏移为15°至90°,所述第一连接点(7)为所述连接点对(10)中更靠近近端的连接点(7)。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一连接点对(10)中的连接点(7)之间的偏移为30°至60°,优选约4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连续的两个连接点对(10)的每个第一连接点(7)之间的偏移为130°至440°,每个第一连接点(7)为所述连接点对(10)中更靠近近端的连接点(7)。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连续的两个连接点对(10)的每个第一连接点(7)之间的偏移量从近端到远端逐渐增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线圈(5)的所述导线(6)中的至少一根是X射线可见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构成线圈(5)的至少一根导线(6)由超弹性合金或钴铬合金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5)的螺距从近端到远端逐渐减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近端段(3)中的线芯(2)至少部分由钴铬合金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远端段(4)中的线芯(2)至少部分由超弹性合金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线芯(2)的远端段(4)具有不透射线的内部和由超弹性合金制成的护套。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线芯(2)由超弹性的内部结构和一种钴铬或钴铬镍合金的护套组成,护套在线芯(2)的远端段(4)被完全或部分去除。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线圈(5)的所述导线(6)中的至少一些是扭绞在一起。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线芯(2)的远端段(4)缠绕着多个径向重叠排列的线圈(5,8)。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根构成线圈(5)的导线(6)在至少70%的总长度上,优选至少80%,进一步优选至少90%,特别优选在100%的长度上螺旋并排展开。
CN202380053278.2A 2022-07-11 2023-07-07 导丝 Pending CN1195463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2117162.0A DE102022117162A1 (de) 2022-07-11 2022-07-11 Führungsdraht
DE102022117162.0 2022-07-11
PCT/EP2023/068811 WO2024013005A1 (de) 2022-07-11 2023-07-07 Führungsdrah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546362A true CN119546362A (zh) 2025-02-28

Family

ID=87474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53278.2A Pending CN119546362A (zh) 2022-07-11 2023-07-07 导丝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554648A1 (zh)
CN (1) CN119546362A (zh)
DE (1) DE102022117162A1 (zh)
WO (1) WO202401300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4279A (en) * 1996-01-16 1999-12-21 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 Medical guidewire
US7833175B2 (en) * 2003-09-05 2010-11-16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Medical device coil
WO2009041360A1 (ja) * 2007-09-25 2009-04-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用芯線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US8157751B2 (en) * 2007-12-13 2012-04-17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Coil member for a medical device
US8480598B2 (en) 2010-09-14 2013-07-09 Abbott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Guide wire with soldered multilayer coil member
JP2015036090A (ja) * 2013-08-15 2015-02-23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体及びそのコイル体を用いたガイドワイヤ
US10639456B2 (en) 2015-09-28 2020-05-05 Microvention, Inc. Guidewire with torque transmission element
KR20180048435A (ko) * 2016-09-14 2018-05-10 아사히 인텍크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접속 구조 및 그 접속 구조를 구비한 가이드 와이어
US12005205B2 (en) * 2019-12-16 2024-06-11 Stryker Corporation Guidewires for medical devices
JP2021112358A (ja) * 2020-01-17 2021-08-05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
JP7538865B2 (ja) * 2020-07-03 2024-08-22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17162A1 (de) 2024-01-11
EP4554648A1 (de) 2025-05-21
WO2024013005A1 (de)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5272B2 (en) High performance coil wire
JP4600876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4739270B2 (ja) 操縦自在なガイドワイヤ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US6383146B1 (en) Guidewire
US20100228150A1 (en) Neuro guidewire
EP2384218B1 (en) Medical guide wi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reof
JP2010029736A (ja) 人体構造内を進行する医療用具
CN112438770A (zh) 输送导丝和管腔植入系统
JP2023154078A (ja) 可変柔軟性カテーテル支持フレーム
US20100168619A1 (en) Combination wire guide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EP1722697B1 (en) Small-diameter snare
JP7593548B2 (ja) 屈曲可能なガイドワイヤ
US11426560B2 (en) Guidewire made from a drawn filled tube of a stainless steel sheath and nitinol core
CN119546362A (zh) 导丝
JP2025522920A (ja) ガイドワイヤー
JP7090104B2 (ja) バスケットカテーテル
JP4828117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KR20080085160A (ko) 티타늄 몰리브덴 합금 가이드 와이어
JP2006296893A (ja) ガイドワ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