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542741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542741A CN119542741A CN202311097225.9A CN202311097225A CN119542741A CN 119542741 A CN119542741 A CN 119542741A CN 202311097225 A CN202311097225 A CN 202311097225A CN 119542741 A CN119542741 A CN 1195427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or
- current
- floor
- electronic device
- excitation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地板,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馈源,用于向第一辐射体馈入第一激励信号,以及用于向第二辐射体馈入第二激励信号;第一激励信号用于激励第一辐射体和地板共同产生第一谐振,第一谐振在地板上产生第一谐振电流;第二激励信号用于激励第二辐射体和地板共同产生第二谐振,第二谐振在地板上产生第二谐振电流;第一谐振电流和第二谐振电流在地板上形成合电流,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以使合电流沿第一侧边的分量大于沿第二侧边的分量。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能够获得更高的天线辐射效率,提高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中都设置有天线,以实现无线通信功能。
相关技术中,在天线设计的不断演进中,由于受到电子设备小型化、薄型化、高屏占比等因素影响,天线净空不断变小,从而导致天线性能变得非常局限,尤其在低频段(0.617GHz~0.96GHz)内,天线辐射效率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可以提高电子设备辐射无线信号的效率,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地板,所述地板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连接并互相垂直,所述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
第一辐射体,沿所述第一侧边设置并与所述地板电连接;
第二辐射体,沿所述第一侧边设置并与所述地板电连接;
馈源,与所述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二辐射体电连接,所述馈源用于向所述第一辐射体馈入第一激励信号,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第二激励信号;
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用于激励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地板共同产生第一谐振,所述第一谐振在所述地板上产生第一谐振电流;
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用于激励所述第二辐射体和所述地板共同产生第二谐振,所述第二谐振在所述地板上产生第二谐振电流,所述第二谐振的频段与所述第一谐振的频段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谐振电流和所述第二谐振电流在所述地板上形成合电流,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以使所述合电流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分量大于沿所述第二侧边的分量。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通过设置为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能够使第一谐振电流和第二谐振电流的合电流主要沿地板的第一侧边,因此能够共同激励地板的更大尺寸产生谐振,从而能够增强地板的纵向谐振、并减弱地板的横向谐振,因此能够增强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以及地板整体辐射无线信号的强度,获得更高的天线辐射效率,提高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金属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地板的第一谐振电流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地板的第二谐振电流的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的相位差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地板的第一谐振电流和第二谐振电流的合电流的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S参数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辐射效率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用户左手握持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用户右手握持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一辐射体工作于B8频段的系统效率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工作于B8频段的系统效率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一辐射体工作于B28频段的系统效率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工作于B28频段的系统效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设备、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设备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馈源13以及地板19。
其中,地板19可以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参考地,或者称为系统地。实际应用中,地板19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00中的导体结构、电路板上的金属层等结构来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金属中框20。金属中框20包括主体部21及围设于主体部21周缘的金属边框22。实际应用中,主体部21、金属边框22的材质都可以为金属或合金,例如可以为镁合金、铝合金等材质。其中,可以通过主体部21形成地板19。
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都可以为诸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LDS(Laser Direct Structure,激光直接成型)、PDS(Printing DirectStructure,印刷直接成型)等形式的天线辐射体,也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导体结构、电路板上的金属走线等结构形成的天线辐射体。实际应用中,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可以为不同形式的天线辐射体,也可以为相同形式的天线辐射体。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的形态、尺寸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其中,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均与地板19电连接,以实现接地。
馈源13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例如设置于主板上,也可以设置在单独的小板上。馈源13用于提供激励信号,该激励信号例如可以为4G激励信号、5G激励信号等。
其中,馈源13与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电连接。馈源13用于向第一辐射体11馈入第一激励信号,以及用于向第二辐射体12馈入第二激励信号。第一激励信号用于激励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共同产生第一谐振,从而向外界辐射第一谐振的无线信号。第二激励信号用于激励第二辐射体12和地板19共同产生第二谐振,从而向外界辐射第二谐振的无线信号。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因此第一激励信号和第二激励信号所携带的通信信息是相同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谐振的频段与第一谐振的频段相同,例如可以都为低频频段,低频频段的频率范围为690MHz~960MHz。例如,在实际应用的一个示例中,第二谐振的频段与第一谐振的频段可以都为4G通信的B8(上行频率880MHz~915MHz,下行频率925MHz~960MHz)、B28(上行频率703MHz~748MHz,下行频率758MHz~803MHz)等频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11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112。其中,第一端部111接地,第二端部112为自由端。馈源13电连接于第一端部111与第二端部112之间,以馈入第一激励信号。因此,第一辐射体11可以形成第一IFA(Inverted-F antenna,倒F天线)天线。第一IFA天线在第二端部112形成第一开口端。实际应用中,第一IFA天线可以为四分之一波长天线,该波长为第一谐振的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第二辐射体12包括相对的第三端部121和第四端部122。其中,第三端部121接地,第四端部122为自由端。馈源13电连接于第三端部121与第四端部122之间,以馈入第二激励信号。因此,第二辐射体12可以形成第二IFA天线。第二IFA天线在第四端部122形成第二开口端。实际应用中,第二IFA天线也可以为四分之一波长天线,该波长为第二谐振的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
同时参考图2,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金属中框20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主体部21包括第一侧边211和第二侧边212。第一侧边211可以理解为地板19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212可以理解为地板19的第二侧边。其中,第一侧边211与第二侧边212连接,并且第一侧边211与第二侧边212互相垂直。第一侧边211的长度大于第二侧边212的长度,也即第一侧边211为长边,第二侧边212为短边。电子设备100在被用户竖屏使用的情况下,第一侧边211可以理解为纵向侧边,第二侧边212可以理解为横向侧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均沿第一侧边211设置,并与地板19电连接。例如,在一种可行的示例中,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均平行于第一侧边211设置。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IFA天线的第一开口端与第二IFA天线的第二开口端相对。其中,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之间具有缝隙10a。
金属边框22包括第一金属枝节22a和第二金属枝节22b。第一金属枝节22a与第二金属枝节22b之间形成上述缝隙10a。其中,第一金属枝节22a形成第一辐射体11,第二金属枝节22b形成第二辐射体12。因此,可以复用金属边框22来形成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从而能够节省电子设备100内部的布局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边框22包括第三侧边221和第四侧边222。第三侧边221与第四侧边222连接形成一角部223。实际应用中,第三侧边221可以为电子设备100的长边,第三侧边221平行于主体部21的第一侧边211。第四侧边222可以为电子设备100的短边,第四侧边222平行于主体部21的第二侧边212。第三侧边221的长度大于第四侧边222的长度。
其中,第一辐射体11(第一金属枝节22a)位于第三侧边221且靠近第四侧边222。第一辐射体11包括第一回地点113,第一回地点113位于第一辐射体11的第一端部111。第一回地点113用于接地,例如第一回地点113连接到地板19以实现接地。其中,第一回地点113靠近角部223。因此,能使第一辐射体11形成的第一IFA天线的第一开口端朝向第二辐射体12。
第二辐射体12(第二金属枝节22b)位于第三侧边221且远离第四侧边222。第二辐射体12包括第二回地点123,第二回地点123位于第二辐射体12的第三端部121。第二回地点123用于接地,例如第二回地点123连接到地板19以实现接地。其中,第二回地点123位于第二辐射体12远离第一辐射体11的一端。因此,能使第二辐射体12形成的第二IFA天线的第二开口端朝向第一辐射体11。
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地板19的第一谐振电流的分布示意图。其中,第一激励信号激励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共同产生第一谐振时,第一谐振在地板19上产生第一谐振电流I12,第一谐振电流I12的方向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流I12包括第一电流I1和第二电流I2。其中,第一电流I1平行于地板19的第一侧边211,第二电流I2平行于地板19的第二侧边212。
参考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地板19的第二谐振电流的分布示意图。其中,第二激励信号激励第二辐射体12和地板19共同产生第二谐振时,第二谐振在地板19上产生第二谐振电流I34,第二谐振电流I34的方向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电流I34包括第三电流I3和第四电流I4。其中,第三电流I3平行于地板19的第一侧边211,第四电流I4平行于地板19的第二侧边212。
本申请实施例中,地板19上的第一谐振电流I12和第二谐振电流I34在地板上形成合电流。其中,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以使该合电流沿第一侧边211的分量大于沿第二侧边212的分量,即合电流主要沿第一侧边211。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的相位差示意图。其中,S1表示第一激励信号,S2表示第二激励信号,i表示信号幅度,t表示时间,θ表示第一激励信号S1与第二激励信号S2的相位差。实际应用中,该相位差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例如相位差θ可以为30度、90度、180度等等。在实际应用的一个示例中,可以使相位差θ为180度。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为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能够使第一谐振电流I12和第二谐振电流I34的合电流主要沿地板19的第一侧边211,因此能够共同激励地板19的更大尺寸产生谐振,从而能够增强地板19的纵向谐振、并减弱地板19的横向谐振,因此能够增强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以及地板19整体辐射无线信号的强度,获得更高的天线辐射效率,提高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能够使第一电流I1的方向与第三电流I3的方向相同,并且使第二电流I2的方向与第四电流I4的方向相反,因此第一电流I1和第三电流I3能够互相叠加,第二电流I2和第四电流I4能够至少部分抵消。从而,第一电流I1和第三电流I3互相叠加能够增大合电流沿第一侧边211的分量,第二电流I2和第四电流I4至少部分抵消能够减小合电流沿第二侧边212的分量,使得合电流沿第一侧边211的分量大于沿第二侧边212的分量。
实际应用中,可以对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的形状、尺寸等参数进行调节,以及/或者对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与地板19之间的间隔距离进行调节,以调节第一谐振电流I12和第二谐振电流I34的分布,从而使第二电流I2的大小与第四电流I4的大小相同。这种情况下,第二电流I2与第四电流I4互相抵消,使上述合电流沿第二侧边212的分量为0,此时合电流平行于第一侧边211。因此,此时合电流沿第一侧边211的分量达到最大,沿第二侧边212的分量达到最小,从而使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以及地板19整体辐射无线信号的强度达到最佳,此时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性能也能够达到最佳。
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地板19的第一谐振电流和第二谐振电流的合电流的分布示意图。其中,第一谐振电流I12和第二谐振电流I34的合电流为I5,I5沿第一侧边211的分量达到最大,沿第二侧边212的分量为0,此时合电流I5平行于第一侧边211。
继续参考图1,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一传输线14、第二传输线15、第三传输线16。第一传输线14、第二传输线15、第三传输线16可以为微带线、带状线等类型的传输线。
其中,第一传输线14的一端与第一辐射体11电连接。第二传输线15的一端与第二辐射体12电连接。第三传输线16的一端与第一传输线14的另一端、第二传输线15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三传输线16的另一端与馈源13电连接。馈源13用于通过第三传输线16、第一传输线14向第一辐射体11馈入上述第一激励信号,以及用于通过第三传输线16、第二传输线15向第二辐射体12馈入上述第二激励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传输线14的长度为L1,第二传输线15的长度为L2。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一传输线14和第二传输线15的长度进行约束设计,使第一传输线14的长度L1与第二传输线15的长度L2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实际应用中,通过设计L1与L2的差值,可以使上述相位差θ达到所需的值。
在实际应用的一个示例中,如图7所示,可以使第一传输线14的长度L1小于第二传输线15的长度L2。在实际应用的另一个示例中,还可以使第一传输线14的长度L1大于第二传输线15的长度L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移相器17。移相器17设置于第一传输线14或第二传输线15,例如图8所示,移相器17可以设置于第一传输线14。其中,移相器17用于对流过的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以使第一激励信号与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所需的移相器规格,使上述相位差θ达到所需的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匹配网络18。匹配网络18可以包括电感、电容等阻抗元件。匹配网络18包括多个电感或电容时,多个电感或电容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
其中,匹配网络18设置于第三传输线16与馈源13之间。匹配网络18用于对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进行阻抗匹配,使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达到较好的谐振状态。
参考图10和图11,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S参数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辐射效率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其中L11为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时的S参数曲线;L12为第二辐射体12和地板19谐振时的S参数曲线;L13为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和地板19共同谐振时的S参数曲线。由图10可知,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时,在-3dB的工作带宽更宽,因此能够扩展电子设备100的带宽。
如图11所示,其中L21为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时的辐射效率曲线;L22为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时的系统效率;L31为第二辐射体12和地板19谐振时的辐射效率曲线,L32为第二辐射体12和地板19谐振时的系统效率;L41为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和地板19共同谐振时的辐射效率,L42为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和地板19共同谐振时的系统效率。由图11可知,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时,在B28频段(703MHz~803MHz)的辐射效率均值比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时的辐射效率高1.4dB,在B28频段的辐射效率均值比第二辐射体12和地板19谐振时的辐射效率高1.7dB,在B28频段的系统效率均值比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时的系统效率高2.2dB,在B28频段的系统效率均值比第二辐射体12和地板19谐振时的系统效率高2.2dB。由此可见,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谐振方式,即第一谐振电流I12和第二谐振电流I34的合电流沿第一侧边211的分量大于沿第二侧边212的分量时,电子设备100的辐射效率和系统效率均得到了提高。
参考图12和图13,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在用户左手握持时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在用户右手握持时的示意图。实际应用中,用户在握持电子设备100时,用户的手部与电子设备100(例如与第二辐射体12)之间的距离很小,或者用户的手部直接接触电子设备100(例如接触第二辐射体12),此时电子设备100谐振产生的电场能够激发手部进行有效辐射。此时,自由空间中的辐射电场由电子设备100和用户的手部共同产生,从而能够增强电子设备100辐射的无线信号的强度,提高无线信号的辐射效率,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无线通信性能。
参考图14和图15,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一辐射体11工作于B8频段的系统效率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工作于B8频段的系统效率示意图。
其中,L51为处于自由空间时,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于B8频段(频率范围880MHz~960MHz)时的系统效率;L52为用户左手握持电子设备时,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于B8频段时的系统效率;L53为用户右手握持电子设备时,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于B8频段时的系统效率。L61为处于自由空间时,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且和地板19共同谐振于B8频段的系统效率;L62为用户左手握持电子设备时,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且和地板19共同谐振于B8频段的系统效率;L63为用户右手握持电子设备时,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且和地板19共同谐振于B8频段的系统效率。
由图14和图15的对比可知,在B8频段,第一辐射体11在用户左手握持或右手握持时的辐射性能基本不变;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时,在用户右手握持时辐射性能基本不变,在用户左手握持时辐射性能约提升1.5dB。由此可见,在用户左手握持电子设备时,通过用户手部的增强,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无线信号辐射效率。
参考图16和图17,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第一辐射体11工作于B28频段的系统效率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工作于B28频段的系统效率示意图。
其中,L71为处于自由空间时,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于B28频段(频率范围703MHz~803MHz)时的系统效率;L72为用户左手握持电子设备时,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于B28频段时的系统效率;L73为用户右手握持电子设备时,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于B28频段时的系统效率。L81为处于自由空间时,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且和地板19共同谐振于B28频段的系统效率;L82为用户左手握持电子设备时,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且和地板19共同谐振于B28频段的系统效率;L83为用户右手握持电子设备时,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且和地板19共同谐振于B28频段的系统效率。
由图16和图17的对比可知,在B28频段,第一辐射体11处于自由空间时的系统效率约为-8.1dB,在用户左手握持时的系统效率约为-11.3dB,在用户右手握持时的系统效率约为-12.3dB,因此在用户左手握持时的降幅为3.2dB,在用户右手握持时的降幅为4.2dB;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时,处于自由空间时的系统效率约为-5.7dB,在用户左手握持时的系统效率约为-8dB,在用户右手握持时的系统效率约为-8.3dB,因此在用户左手握持时的降幅为2.3dB,在用户右手握持时的降幅为2.6dB。因此,相对于上述降幅3.2dB、4.2dB,降幅明显减小,也即电子设备的无线信号辐射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由此可见,第一辐射体11和第二辐射体12共用同一个馈源13,并且和地板19共同谐振时,相较于第一辐射体11和地板19谐振,无论是处于自由空间,还是用户左手握持或右手握持的情况下,系统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辐射性能具有明显优势。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诸如“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分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连接”可以是两个电学元件之间直接连接以实现电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以实现电连接。例如,A与B电连接,既可以是A与B直接连接来实现电连接,也可以是A与B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其它电学元件间接连接来实现电连接。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所述地板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连接并互相垂直,所述第一侧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
第一辐射体,沿所述第一侧边设置并与所述地板电连接;
第二辐射体,沿所述第一侧边设置并与所述地板电连接;
馈源,与所述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二辐射体电连接,所述馈源用于向所述第一辐射体馈入第一激励信号,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第二激励信号;
所述第一激励信号用于激励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地板共同产生第一谐振,所述第一谐振在所述地板上产生第一谐振电流;
所述第二激励信号用于激励所述第二辐射体和所述地板共同产生第二谐振,所述第二谐振在所述地板上产生第二谐振电流,所述第二谐振的频段与所述第一谐振的频段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谐振电流和所述第二谐振电流在所述地板上形成合电流,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以使所述合电流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分量大于沿所述第二侧边的分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谐振电流包括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所述第一电流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电流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
所述第二谐振电流包括第三电流和第四电流,所述第三电流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四电流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
其中,所述第一电流的方向与所述第三电流的方向相同,以使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三电流互相叠加;所述第二电流的方向与所述第四电流的方向相反,以使所述第二电流与所述第四电流至少部分抵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流的大小与所述第四电流的大小相同,以使所述第二电流与所述第四电流互相抵消,所述合电流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辐射体电连接;
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辐射体电连接;
第三传输线,所述第三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传输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线的另一端与所述馈源电连接;
所述馈源用于通过所述第三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向所述第一辐射体馈入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以及用于通过所述第三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向所述第二辐射体馈入所述第二激励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长度不同,以使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移相器,所述移相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输线或所述第二传输线,所述移相器用于对流过的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以使所述第一激励信号与所述第二激励信号具有相位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匹配网络,所述匹配网络设置于所述第三传输线与所述馈源之间,所述匹配网络用于对所述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二辐射体进行阻抗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二辐射体均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辐射体形成第一IFA天线,所述第一IFA天线具有第一开口端;
所述第二辐射体形成第二IFA天线,所述第二IFA天线具有第二开口端;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端相对,所述第一开口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端之间具有缝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金属中框,所述金属中框包括主体部及围设于所述主体部周缘的金属边框,所述主体部形成所述地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边框包括第一金属枝节和第二金属枝节,所述第一金属枝节与所述第二金属枝节之间具有缝隙;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枝节形成所述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二金属枝节形成所述第二辐射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边框包括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所述第三侧边与所述第四侧边连接形成一角部;
所述第一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三侧边且靠近所述第四侧边,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一回地点,所述第一回地点靠近所述角部;
所述第二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三侧边且远离所述第四侧边,所述第二辐射体包括第二回地点,所述第二回地点位于所述第二辐射体远离所述第一辐射体的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97225.9A CN119542741A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97225.9A CN119542741A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542741A true CN119542741A (zh) | 2025-02-28 |
Family
ID=94694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97225.9A Pending CN119542741A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542741A (zh) |
-
2023
- 2023-08-28 CN CN202311097225.9A patent/CN11954274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855567B1 (en) | Coupled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8134517B2 (en) | Wide-band planar antenna | |
CN113451741B (zh) | 一种天线及终端设备 | |
CN213753059U (zh) | 多频低sar天线及电子设备 | |
WO2021169700A1 (zh) | 电子设备 | |
CN109638428A (zh) | 一种应用于5g的新一代通信天线 | |
TWI528642B (zh) | 天線及電子裝置 | |
JP3139975B2 (ja) | アンテナ装置 | |
WO2022133922A1 (zh) | 一种多频天线及通信设备 | |
WO2021197399A1 (zh) | 一种天线及终端 | |
CN103943942B (zh) | 天线及具有所述天线的便携式设备 | |
CN119542741A (zh) | 电子设备 | |
WO2023066217A1 (zh) | 天线装置与电子设备 | |
US10910724B2 (en) | Trace antennas and circuit board including trace antennas | |
CN114784511B (zh) | 一种天线装置及终端设备 | |
CN219476976U (zh) | 一种天线组件、触控笔和终端设备 | |
CN117498010A (zh)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9315244A (zh)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9518269A (zh) | 电子设备 | |
CN117199800A (zh) | 电子设备 | |
CN119231160A (zh) | 电子设备 | |
CN117578071A (zh) | 电子设备 | |
CN119695459A (zh)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3169040A1 (zh) | 天线组件、双频宽带天线和电子设备 | |
CN117498003A (zh)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