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532823A - 一种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管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532823A CN119532823A CN202311097022.XA CN202311097022A CN119532823A CN 119532823 A CN119532823 A CN 119532823A CN 202311097022 A CN202311097022 A CN 202311097022A CN 119532823 A CN119532823 A CN 1195328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stener
- heat exchanger
- housing
- control device
- chass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风管机,风管机包括外壳、控制装置、风机和换热装置,外壳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控制装置设置于外壳内;风机设置于外壳内;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外壳内,控制装置、风机和换热器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控制装置、风机和换热器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如此设计,控制装置、风机和换热装置三者模块化布置于外壳内,布局紧凑,使得风管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便于产线安装和售后维修拆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机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从而改善室内环境。风管机一般挂墙安装,是公寓和多住宅建筑的理想选择。因此,如何使风管机的结构更加紧凑是不断优化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风管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
外壳,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风机,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控制装置、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外壳包括底盘和前盖板,所述底盘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底盘的前侧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拆装口,所述控制装置、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装置均通过所述拆装口装配至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前盖板覆盖所述拆装口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紧固件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底盘。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控制装置的部分设置于所述上腔体内,所述控制装置的另部分位于所述下腔体内,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下腔体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中隔板上;和/或,
所述风管机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三紧固件从所述容纳腔沿左右方向可拆卸地穿设至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底盘。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位于所述上腔体内的电加热组件,所述电加热组件和所述控制装置沿左右方向布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第四紧固件,所述电加热组件包括相互分立的开关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开关装置位于所述加热装置的前侧,所述第四紧固件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开关装置和所述中隔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第五紧固件和设置于所述中隔板上方的立板,所述第五紧固件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立板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第六紧固件,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顶部,所述第六紧固件从前侧穿设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底盘上,以将所述换热器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底盘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承载件和第七紧固件,所述承载件设置于所述中隔板的下表面,所述风机包括机壳以及与机壳连接的固定梁,所述第七紧固件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固定梁和所述承载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件形成具有前侧开口的容置槽,所述固定梁通过所述容置槽的前侧开口进入所述容置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隔板的下表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承载件的后侧,所述支撑件与所述中隔板之间形成具有前侧开口的插槽,所述风机包括与所述机壳连接的插接梁,所述插接梁通过所述插槽的前侧开口插入所述插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隔板形成有朝左右方向开口的限位槽,所述固定梁通过所述限位槽朝左右方向的开口插入所述限位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换热器的后端面与所述外壳的后背板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上端面,所述外壳的前端面和/或所述外壳的下端面形成有所述进风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其中一个侧壁的至少部分被配置为可拆卸的遮蔽板,所述遮蔽板所在的部位拆卸后为第一风口,所述外壳的其中另一个侧壁形成有第二风口,所述遮蔽板能够遮蔽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其中一个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其中另一个为所述进风口。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控制装置、风机和换热器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如此设计,控制装置、风机和换热装置三者模块化布置于外壳内,布局紧凑,使得风管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便于产线安装和售后维修拆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风管机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前盖板;
图3为图1所示风管机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开关装置和前盖板;
图4为图1所示风管机部分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风机和中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中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底盘、中隔板和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外壳1;进风口1a;出风口1b;遮蔽板101;底盘11;容纳腔11a;上腔体1aa;下腔体1ab;拆装口11b;后背板111;侧板112;前盖板12;控制装置2;风机3;机壳31;固定梁32;插接梁33;换热装置4;换热器41;连接件42;进出管43;固定架44;接水盘45;中隔板5;限位槽5a;电加热组件6;开关装置61;加热装置62;固定板621;加热件622;立板7;避让缺口7a;承载件8;容置槽8a;支撑件9;插槽9a;第一紧固件100;第二紧固件200;第三紧固件300;第四紧固件400;第五紧固件500;第六紧固件600;第九紧固件700。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前是指朝向作业人员的一侧,后是与前相反的方向。上是指朝向天花板的方向,下是与上相反的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相互垂直。示例性的,“上”、“下”、“左”、“右”、“前”、“后”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1和图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机,风管机包括外壳1、控制装置2、风机3和换热装置4,外壳1形成有进风口1a和出风口1b,控制装置2设置于外壳1内,风机3设置于外壳1内,换热装置4包括换热器41,换热器41设置于外壳1内,控制装置2、风机3和换热器41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
风机3的风轮用于驱动室内气流通过进风口1a进入外壳1,流经换热器41后再通过出风口1b排出风管机。换热器41用于实现冷媒与气流换热,以调节气流温度。控制装置2用于控制风管机的启停。也就是说,控制装置2可以用于控制整机运行,实现风管机的自动化控制。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控制装置2、风机3和换热器41从上至下依次布置。另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2、风机3和换热器41从下至上依次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控制装置2、风机3和换热器41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如此设计,控制装置2、风机3和换热装置4三者模块化布置于外壳1内,布局紧凑,使得风管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便于产线安装和售后维修拆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可以为壁挂式风管机。壁挂式风管机是指外壳1的后背板111可以用于将风管机固定至竖直的安装壁。例如安装壁可以是竖直的墙壁或者竖直的板体上。以将壁挂式风管机装配至壁橱内为例,外壳1的后背板111可以固定至壁橱的竖直的板体上。
换热器41大致呈板状结构。一实施例中,换热器41包括盘管和两个边板,盘管沿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边板。边板用于固定盘管。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盘管包括多个直管和多个弯接头,直管沿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边板上,每两个直管的端部通过一个弯接头连通,以使多个直管和多个弯接头共同构成用于流通冷媒的连续管路。边板可以形成有多个间隔排布插接孔,插接孔用于穿设直管。边板能够使得多个直管相互之间保持合适距离,起到的固定和限位的作用。
相关技术中,风管机通常会被装配至狭小的空间内,例如墙角或者壁橱等等。这就导致底盘11沿左右方向的两个侧板112通常也会朝向墙壁或者壁橱的板体。如果第一紧固件100从底盘11的外部从左侧或者右侧穿设于底盘11和前盖板12上,在售后检修电控装置、风机3和/或换热器41的过程中,维修空间不足,墙壁或者板体会阻碍作业人员通过工具拆卸第一紧固件100。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风管机包括第一紧固件100,外壳1包括底盘11和前盖板12,底盘11形成有容纳腔11a,底盘11的前侧形成有与容纳腔11a连通的拆装口11b,控制装置2、风机3和换热装置4均通过拆装口11b装配至容纳腔11a内,前盖板12覆盖拆装口11b的至少部分,第一紧固件100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前盖板12和底盘11。也就是说,第一紧固件100使前盖板12和底盘11可拆卸连接。在售后维修过程中,作业人员位于外壳1的前侧,前侧空间开阔,就算底盘11沿左右方向的侧板112朝向墙壁或者壁橱的板体,墙壁或者壁橱的板体也不会阻碍作业人员从前侧拆卸或者安装第一紧固件100,便于作业人员售后拆装作业,降低维修难度。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7,底盘11包括后背板111和两个侧板112,两个侧板112分别连接于后背板111左右方向的两端以限定出拆装口11b和容纳腔11a,第一紧固件1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前盖板12沿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112通过第一紧固件100可拆卸连接。
第一紧固件100包括但不限于螺钉或者螺栓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包括数量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侧板112的前端形成有翻边,第一紧固件100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前盖板12和翻边上。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7,风管机包括中隔板5,中隔板5设置于容纳腔11a内将容纳腔11a分隔为上腔体1aa和下腔体1ab,控制装置2的部分设置于上腔体1aa内,控制装置2的另部分位于下腔体1ab内,风机3和换热器41设置于下腔体1ab内。具体地,上腔体1aa位于下腔体1ab的上方。也就是说,控制装置2、风机3和换热器41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一方面,风机3和换热器41设置于下腔体1ab内,风管机的整体重心靠下,风管机更加稳定安装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由于下腔体1ab需要放置风机3和换热器41,下腔体1ab的容积较大,控制装置2的另部分位于下腔体1ab内,能够减小上腔体1aa沿上下方向的尺寸,可以减小底盘11沿上下方向的长度。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风管机包括第二紧固件200,第二紧固件200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控制装置2和中隔板5上。在售后维修需要拆卸控制装置2的情况下,可以先将前盖板12拆卸下来,再拆装第二紧固件200从而能够拆卸控制装置2。外壳1的前侧空间开阔,沿左右方向的墙壁或者壁橱的板体不会阻碍作业人员从前侧拆卸第二紧固件200,便于作业人员拆装作业,操作简单、便利。
第二紧固件200包括但不限于螺钉或者螺栓等等。
第二紧固件2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风管机包括第三紧固件300,第三紧固件300从容纳腔11a沿左右方向可拆卸地穿设至控制装置2和底盘11。一方面,通过第二紧固件200加强对控制装置2的装配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二紧固件200从外壳1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可拆卸地穿设至控制装置2和外壳1,作业人员可以外壳1的内部拆装第二紧固件200,外壳1的内部空间开阔,就算外壳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朝向墙壁或者壁橱的板体,墙壁或者壁橱的板体也不会阻碍作业人员拆装第二紧固件200,便于作业人员拆装作业,操作简单、便利。在安装和拆出来维修的时候,仅需简单的步骤控制装置2即可整个模块拆卸,不需要单独拆卸太多零件,以简化维修步骤。
由于风管机安装在壁橱里面,壁橱空间狭窄,安装空间有限,而且壁挂式安装场景也需要更加紧凑的结构布局。有鉴于此,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风管机包括位于上腔体1aa内的电加热组件6,电加热组件6和控制装置2沿左右方向布置。如此设计,能够充分利用上腔体1aa内的空间,合理布局电加热组件6和控制装置2。将电加热组件6和控制装置2沿左右布置,能够避免增加底盘11沿前后方向的深度,又便于售后维修过程中,作业人员直接查看电加热组件6和控制装置2。如此,可以避免相关技术中过度压缩外壳1的体积,导致零部件布局复杂没有模块化且走线布局比较混乱的问题。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3,风管机包括第四紧固件400,电加热组件6包括开关装置61和加热装置62,开关装置61位于加热装置62的前侧,第四紧固件400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开关装置61和中隔板5。由于开关装置61的检修频率通常高于加热装置62的检修频率,因此,将开关装置61设置于加热装置62的前侧,而第四紧固件400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开关装置61和中隔板5,便于售后维修过程中,作业人员从前侧拆卸第四紧固件400从而拆卸开关装置61,如此可以兼顾空间布局和维修拆装便利性。
加热装置62和开关装置61相互分立是指加热装置62和开关装置61两者之间没有紧固连接,仅进行电连接。也就是说,加热装置62和开关装置61两者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或者电走线电连接这种有线方式进行电信号传输,加热装置62和开关装置61两者不会被固定成一体。
固定成一体包括不可拆卸连接和可拆卸连接成为一个刚性模块。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7,风管机包括第五紧固件500和设置于中隔板5上方的立板7,第五紧固件500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加热装置62和立板7上。也就是说,加热装置62通过第五紧固件500与立板7可拆卸连接。在售后维修需要拆卸加热装置62的情况下,可以先从前侧将开关装置61拆卸,再拆卸第五紧固件500从而拆卸加热装置62。如此设计,为售后安装维修带来更大的便捷。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7,立板7位于开关装置61的后侧,立板7形成有避让缺口7a,加热装置62包括固定板621和加热件622,固定板621位于立板7的前方并与立板7通过第五紧固件500可拆卸连接,加热件622穿设于避让缺口7a内。在需要拆卸加热装置62的情况下,可以将加热装置62从前侧抽出避让缺口7a,如此操作简单。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风管机包括第六紧固件600,换热装置4包括连接件42,连接件42设置于换热器41的顶部,第六紧固件600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连接件42和底盘11上。如此,通过第六紧固件600实现换热器41和底盘11的可拆卸连接。在售后维修需要拆卸换热器41的情况下,可以从前侧通过工具拆卸第六紧固件600。在安装和拆出来维修的时候,仅需简单的步骤换热装置4即可整个模块拆卸,不需要单独拆卸太多零件,以简化维修步骤。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换热装置4包括进出管43,进出管43与换热器41的冷媒管连通以输入或输出冷媒。底盘11包括端板和压板,端板连接两个侧板112沿长度方向远离换热器41的一端,端板形成有穿管口,端板的前端部形成有与穿管口连通的取放口,进出管43能够通过取放口进入穿管口内,压板的周缘形成有开口槽,压板与端板可拆卸连接,开口槽的壁面位于进出管43远离穿管口的壁面的一侧,以限制进出管43进入取放口。也就是说,开口槽是朝向外周开口的开环结构。
示例性的,在需要拆卸进出管43的情况下,将压板拆卸下来,进出管43可以通过取放口从前侧取出。在需要装配进出管43的情况下,可以将进出管43从前侧通过取放口推入穿管口内,再将压板固定至端板上,使得开口槽的壁面位于进出管43远离穿管口的壁面的一侧,以限制进出管43进入取放口。
相较于进出管43从端板厚度方向的一侧穿设至端板内的装配方式,本申请通过压板对进出管43限位的方式,更加便于维修换热器41的过程中及时拆卸进出管43,操作简单、便利。
压板与端板可以通过第八紧固件可拆卸连接。示例性的,第八紧固件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压板和端板上。
第八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或螺栓等等。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6,风管机包括承载件8和第七紧固件,承载件8设置于中隔板5的下表面,风机3包括机壳31以及与机壳31连接的固定梁32,第七紧固件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固定梁32和承载件8。如此,在售后维修需要拆卸风机3的情况下,可以从前侧拆卸第七紧固件,操作简单、便利。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6,承载件8形成具有前侧开口的容置槽8a,固定梁32通过容置槽8a的前侧开口进入容置槽8a内。容置槽8a具有前侧开口,作业人员将风机3壳装配至中隔板5的过程中,作业人员位于中隔板5的前侧,可以观察到容置槽8a的前侧开口,作业人员可以便捷地从前侧将固定梁32通过容置槽8a的前侧开口进入容置槽8a内,容置槽8a沿前后方向的槽壁面能够限制固定梁32,就算风机3壳的质量较大,也可以实现定位安装,降低风机3壳的拆装难度。
一实施例中,承载件8包括第一承载片和第二承载片,第一承载片的厚度方向与中隔板5的厚度方向垂直并与中隔板5连接,第二承载片从第一承载片远离第一承载片的一端朝前弯折,以共同限定出具有前侧开口的容置槽8a。如此设计,承载件8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6,风管机包括设置于中隔板5的下表面的支撑件9,支撑件9位于承载件8的后侧,支撑件9与中隔板5之间形成具有前侧开口的插槽9a,风机3包括与机壳31连接的插接梁33,插接梁33通过插槽9a的前侧开口插入插槽9a内。示例性的,在风机3检修结束后需要再次装配至中隔板5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可以从前侧将插接梁33插入插槽9a内,避免作业人员无法观察插槽9a和插接梁33导致盲插的情况,操作便利、简单。支撑件9和承载件8能够均衡受力,以使得风机3能够更稳定地吊装于中隔板5上。
一实施例中,支撑件9包括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第一支撑条的厚度方向与中隔板5的厚度方向一致并与中隔板5连接,第一支撑条的部分朝远离中隔板5的一侧凸出,以与中隔板5之间限定出具有前侧开口的插槽9a。第二支撑条从第一支撑条的前端朝远离中隔板5的一侧弯折。第一支撑条能够避免第一支撑条的前端产生毛刺,从而避免毛刺划伤作业人员的手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6,中隔板5形成有朝左右方向开口的限位槽5a,固定梁32通过限位槽5a朝左右方向的开口插入限位槽5a内。示例性的,在风机3和中隔板5装配过程中,可以先从前侧将固定梁32放入容置槽8a内,再将风机3壳朝靠近限位槽5a的方向移动,使得固定梁32通过限位槽5a朝左右方向的开口插入限位槽5a内,如此,限位槽5a的槽壁面能够限制固定梁32从前侧脱出,起到限位作用。在售后维修以及拆卸过程中,作业人员可以无需用手顶住风机3壳,即可将风机3壳从中隔板5上拆卸下来,操作便利。
一实施例中,以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风机3的投影与换热器41的投影相间隔。这样设计,在售后仅需要拆卸风机3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换热器41干涉拿取风机3。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换热装置4包括固定架44和接水盘45,两个固定架44分别与换热器41沿左右方向的两个边板连接,固定架44与接水盘45连接。接水盘45用于承接来自换热器41的冷凝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风管机包括第九紧固件700,第九紧固件700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固定架44和接水盘45。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换热器41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也就是说,换热器41大致呈板状结构。换热器41的后端面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换热器41的后端面与外壳1的后背板111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也就是说,换热器41的后端面与外壳1的后背板111之间的夹角为α,0°<α≤45°。
在保证风管机制冷制热性能的同时,需要协调外壳1的沿上下方向的长度、沿前后方向的深度和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其中,换热器41对外壳1的尺寸影响很大,如果换热器41的后端面与外壳1的后背板111之间的夹角α太小,会增加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如果换热器41的后端面与外壳1的后背板111之间的夹角α太大,则会增加前后方向的深度。由于风管机放置于墙角或者壁橱内,沿前后方向的深度比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带来的影响更大。有鉴于此,本申请中0°<α≤45°,如此,一方面,能够保证外壳1沿前后方向的深度尽可能地小,又不过度增加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另一方面,便于换热器41的冷凝水能顺利流入接水盘45内。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风机3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也就是说,风轮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机壳31的直径越大,则风轮的直径可以越大且风机3的风量越大,机壳31的直径越小,则风轮的直径会越小且风机3的风量越小,会直接影响性能,但是,如果机壳31的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机壳31的直径会影响外壳1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导致外壳1沿前后方向的深度较深,因此,风机3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如此,风轮和机壳31的直径能够足够大的同时,又不增加外壳1沿前后方向的深度,风管机沿前后方向的深度可以更薄。
一实施例中,机壳31沿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个侧面形成有气流入口,机壳31的周向面形成有气流出口。如此,风轮可以为离心风轮,风量大。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机壳31可以为蜗壳结构,
一实施例中,中隔板5形成有贯穿其上下两个端面的通风口,气流出口与通风口对接连通,通风口朝向出风口1b。如此,来自气流出口的气流通过通风口吹向出风口1b。
气流出口与通风口对接连通是指:气流出口过流断面面积和通风口的过流断面面积基本相等,气流出口在中隔板5上的投影与通风口重叠。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出风口1b形成于外壳1的上端面,外壳1的前端面和/或外壳1的下端面形成有进风口1a。例如,可以仅在外壳1的前端面形成进风口1a。又例如,可以仅在外壳1的下端面形成进风口1a。再例如,可以在外壳1的前端面和外壳1的下端面均形成有进风口1a。室内气流通过进风口1a进入外壳1内,流经换热器41后通过出风口1b流出。示例性的,室内气流流经滤网、换热器41后,依次流经气流入口、气流出口、通风口和出风口1b。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7,外壳1的其中一个侧壁的至少部分被配置为可拆卸的遮蔽板101,遮蔽板101所在的部位拆卸后为第一风口,底盘11的其中另一个侧壁形成有第二风口,遮蔽板101能够遮蔽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的其中一个的至少部分,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的其中另一个为进风口1a。如此设计,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作为进风口1a。
示例性的,外壳1可以为六面体结构,也就是说,外壳1具有六个侧壁。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一风口可以形成于外壳1的前侧壁。例如,前盖板12覆盖底盘11的前侧开口的上部分,则前侧开口的下部分为第一风口。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风口可以形成于外壳1的下侧壁。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换热装置4沿左右方向的两个侧面均与外壳1沿左右方向的内表面密封抵接,前盖板12与连接件42密封抵接,接水盘45的底表面与外壳1的内底面密封抵接。如此,来自进风口1a的室内气流基本流经换热器41,换热效果好。第一风口位于连接件42的下方。第二风口位于接水盘45的前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风机,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控制装置、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外壳包括底盘和前盖板,所述底盘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底盘的前侧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拆装口,所述控制装置、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装置均通过所述拆装口装配至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前盖板覆盖所述拆装口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紧固件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底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控制装置的部分设置于所述上腔体内,所述控制装置的另部分位于所述下腔体内,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下腔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中隔板上;和/或,
所述风管机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三紧固件从所述容纳腔沿左右方向可拆卸地穿设至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底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位于所述上腔体内的电加热组件,所述电加热组件和所述控制装置沿左右方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第四紧固件,所述电加热组件包括相互分立的开关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开关装置位于所述加热装置的前侧,所述第四紧固件从前方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开关装置和所述中隔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第五紧固件和设置于所述中隔板上方的立板,所述第五紧固件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立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第六紧固件,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的顶部,所述第六紧固件从前侧穿设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底盘上,以将所述换热器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底盘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承载件和第七紧固件,所述承载件设置于所述中隔板的下表面,所述风机包括机壳以及与机壳连接的固定梁,所述第七紧固件从前侧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固定梁和所述承载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形成具有前侧开口的容置槽,所述固定梁通过所述容置槽的前侧开口进入所述容置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隔板的下表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承载件的后侧,所述支撑件与所述中隔板之间形成具有前侧开口的插槽,所述风机包括与所述机壳连接的插接梁,所述插接梁通过所述插槽的前侧开口插入所述插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形成有朝左右方向开口的限位槽,所述固定梁通过所述限位槽朝左右方向的开口插入所述限位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换热器的后端面与所述外壳的后背板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上端面,所述外壳的前端面和/或所述外壳的下端面形成有所述进风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其中一个侧壁的至少部分被配置为可拆卸的遮蔽板,所述遮蔽板所在的部位拆卸后为第一风口,所述外壳的其中另一个侧壁形成有第二风口,所述遮蔽板能够遮蔽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其中一个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中的其中另一个为所述进风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97022.XA CN119532823A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一种风管机 |
PCT/CN2024/114541 WO2025044982A1 (zh) | 2023-08-28 | 2024-08-26 | 一种风管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097022.XA CN119532823A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一种风管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532823A true CN119532823A (zh) | 2025-02-28 |
Family
ID=94703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097022.XA Pending CN119532823A (zh) | 2023-08-28 | 2023-08-28 | 一种风管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532823A (zh) |
-
2023
- 2023-08-28 CN CN202311097022.XA patent/CN11953282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601628U (zh) | 一种风管机 | |
JP2011052836A (ja) | 壁掛け型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0504193C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JP2002276991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20229379U (zh) | 一种风机组件以及空调室内机 | |
CN220524226U (zh) | 一种换热器组件以及空调室内机 | |
CN119532823A (zh) | 一种风管机 | |
CN220436639U (zh) | 一种风管机 | |
CN212618825U (zh) | 空调室外机 | |
WO2025044982A1 (zh) | 一种风管机 | |
CN211695167U (zh) | 一体式空调 | |
JP2006250404A (ja) | 室内機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JP6847306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222543956U (zh) | 风管机 | |
CN222438064U (zh) | 风管机 | |
CN222417722U (zh) | 风管机 | |
CN219572081U (zh) | 空调器 | |
CN222392975U (zh) | 风管机 | |
CN219036872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8154517U (zh) | 空气处理机组 | |
CN218763691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2012089U (zh) | 风管机 | |
CN221259020U (zh) |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 |
CN219572092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8915141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