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498261A - 一种绕线轮座及包括该绕线轮座的钓鱼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绕线轮座及包括该绕线轮座的钓鱼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498261A CN119498261A CN202411132519.5A CN202411132519A CN119498261A CN 119498261 A CN119498261 A CN 119498261A CN 202411132519 A CN202411132519 A CN 202411132519A CN 119498261 A CN119498261 A CN 1194982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el seat
- opening edge
- reel
- edge
-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918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1000276420 Lophius piscatori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7118 PA12 CF30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898 PA12-CF30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9788 PA66 GF30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497 PA66-GF30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24 fore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6—Devices for fixing reels on r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将绕线轮安装到钓鱼竿的杆体的绕线轮座和包括该绕线轮座的钓鱼竿。绕线轮座包括联接到杆体的座体。所述座体包括安置部分和固定罩部分,所述绕线轮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安置在所述安置部分上,所述第一腿部插入所述固定罩部分中。固定罩部分包括从安置部分延伸的开口边缘部分,以及从开口边缘部分延伸并覆盖第一腿部的向内表面。开口边缘部分定位在相对于安置部分的安置表面以锐角倾斜的假想平面中。该假想平面和沿着中心轴线平分固定罩部分的向内表面的假想线以钝角彼此相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固定钓鱼绕线轮的绕线轮座以及包括这种绕线轮座的钓鱼竿。
背景技术
为了将钓鱼绕线轮联接到钓鱼竿的杆体,能够固定绕线轮的绕线轮座连接到杆体。绕线轮座可以具有座体,座体形成为管状,使得杆体插入绕线轮座中。座体联接到杆体。座体具有固定绕线轮的腿部中的一个的固定罩,以及形成在与固定罩相对的相对端处的阳螺纹部分。用于固定绕线轮腿部中的另一个的可移动罩联接到座体,以便可在杆体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固定罩和可移动罩固定地支撑相应的绕线轮腿部,从而固定绕线轮。
参照图1,根据现有技术的钓鱼竿10包括具有绕线轮腿部的绕线轮11、通过固定地支撑绕线轮腿部来固定绕线轮11的绕线轮座12以及穿过绕线轮座12的杆体13。绕线轮座12包括座体121和可移动罩122。参照图2,座体121包括固定地支撑绕线轮(图1中的绕线轮11)的绕线轮腿部的一端的附接体121a、杆体(图1中的杆体13)插入并穿过其中的圆柱形部分121b、以及紧固到圆柱形部分121b以围绕圆柱形部分121b的向外部分的抓握体121c。
参考图3,其中图2的区域A被放大,附接体(例如,图2中的附接体121a)的固定罩123包括开口部分HP,绕线轮腿部的一端插入开口部分HP中。形成有开口部分HP的入口的假想平面VP与固定罩123的倾斜形状中的上轮廓线123L在其间形成角度aa,并且角度aa形成为近似垂直。由于上述角度aa,当绕线轮腿部的一端联接到固定罩123上时,在绕线轮和绕线轮座之间形成不均匀。因此,当抓握绕线轮座时,钓鱼者可能感觉到异物感或不舒服的感觉,并且抓握感可能相应地劣化。
因此,为了使钓鱼者舒适地抓握钓鱼竿,需要使绕线轮腿部和绕线轮座之间的不均匀性最小化。例如,需要固定罩123的开口部分HP和绕线轮腿部连接处的连接部分形成连续的弯曲表面。
发明内容
所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轮座,其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前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轮座,该绕线轮座不向钓鱼者的手指提供异物感并且可以舒适地抓握。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轮座,该绕线轮座具有薄的厚度并且具有类似于圆柱形形状的鲜明外观(sharp appearance)。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轮座,其具有薄的厚度和减轻的重量,并且包括一体形成的座体。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轮座,其包括具有增强强度的可移动罩。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绕线轮座的钓鱼竿。
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将绕线轮联接到钓鱼竿的杆体的绕线轮座。根据绕线轮座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用于将具有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的绕线轮安装到钓鱼竿的杆体的绕线轮座包括:座体,其包括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安置在其上的安置部分和位于安置部分中并且第一腿部插入其中的固定罩部分,其中座体沿着杆体的中心轴线联接到杆体;以及可移动罩,其可移动地联接到所述座体,以便将所述第二腿部固定到所述安置部分。所述固定罩部分包括开口边缘部分和向内表面,所述开口边缘部分从所述安置部分延伸以便形成所述第一腿部插入其中的开口,所述向内表面从所述开口边缘部分延伸并覆盖所述第一腿部。所述开口边缘部分定位在相对于其中形成有所述安置部分的安置表面以锐角倾斜的第一假想平面中,并且所述第一假想平面和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平分所述向内表面的第一假想线被配置为以钝角彼此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置表面可以平行于中心轴线,并且第一假想平面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安置表面以15度至25度的角度倾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口边缘部分包括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和第二开口边缘部分,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从所述安置部分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将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互连。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向内边缘线,所述第一向内边缘线沿着所述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与所述向内表面相交的线形成并且具有直线形状。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具有第二向内边缘线,所述第二向内边缘线沿着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与所述向内表面相交的线形成并且具有半圆形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从绕线轮座的俯视图观察时,边缘深度被定义为第三假想线的长度,第三假想线将第二假想线的中点与第二向内边缘线的中点互连,第二假想线将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和第二向内边缘线之间的交点互连,边缘深度是边缘宽度的0.45至0.55倍,所述边缘宽度被定义为所述第二假想线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从绕线轮座的俯视图观察时,第二向内边缘线的半圆形形状可以在交点处与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相切。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从侧视图观察绕线轮座时,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一个的长度和第二开口边缘部分的长度之和可以大于第一假想线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罩部分可以包括在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与安置部分之间的倾斜壁。所述倾斜壁可以具有包括所述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中的一条的倾斜侧,以及形成在所述固定罩部分和所述安置部分之间的边界处的底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倾斜壁可以具有恒定的厚度,并且倾斜壁和安置部分之间的边界处的厚度可以在2mm至3mm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可以包括:圆柱形部分,所述圆柱形部分具有能够联接到所述杆体的第一孔;以及附接体。所述附接体具有:所述安置部分、第一突出部分以及第二突出部分,其形成在所述圆柱形部分的上侧或下侧;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安置部分的相对侧并且沿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形成;所述第二突出部分沿着所述中心轴线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沿着所述圆柱形部分的外周边延伸,并且与所述安置部分一起形成所述固定罩部分。可移动罩可以可移动地联接到与固定罩部分相对定位的阳螺纹部分。所述可移动罩可以包括容纳部分和可移动罩部分,所述第一突出部分沿着所述中心轴线插入所述容纳部分中,所述可移动罩部分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容纳部分的相对侧,其中,所述可移动罩部分沿着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重叠并将所述第二腿部固定到所述安置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座体还可以包括抓握体,圆柱形部分装配到抓握体中,并且抓握体联接到钓鱼竿的杆体。抓握体可以包括:第二孔,圆柱形部分沿着中心轴线装配到该第二孔中;第三孔,该第三孔与第二孔连通并且能够连接到钓鱼竿的杆体;以及切除边缘,该切除边缘与第一突出部分的边缘和第二突出部分的边缘互补地形成,并且被切除以暴露第二孔的一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分可以具有第一半径,所述第一半径是从所述中心轴线到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外周表面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孔的半径可以在所述第一半径的0.59倍至0.71倍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握体可以在形成切除边缘的部分处具有等于第一半径的第二半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口边缘部分可以包括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和第二开口边缘部分,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从安置部分延伸并且相对于中心轴线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将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互连。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面向所述中心轴线并且具有直线形状的第一向内边缘线,并且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可以具有形成为半圆形形状的第二向内边缘线。当从俯视图观察绕线轮座时,边缘宽度可以在第一半径的1.18倍至1.42倍的范围内,该边缘宽度被定义为第二假想线的长度,第二假想线将第一向内边缘线和第二向内边缘线之间的交点互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罩部分可以包括在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安置部分之间的倾斜壁,并且所述倾斜壁可以具有高度,所述高度被限定为从所述安置部分到所述交点中的长度并且在所述第一半径的0.19倍至0.27倍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附接体还可以包括一对倾斜的突出部分,所述一对倾斜的突出部分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相对侧并且从所述安置部分突出。所述一对倾斜突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高度,所述高度被定义为从所述安置部分到所述倾斜突出部分中的每一个的顶点的距离并且在所述第一半径的0.06倍至0.10倍的范围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座体可以一体地形成并且可以由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制成。
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包括绕线轮座的钓鱼竿。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钓鱼竿包括杆体和联接到杆体的根据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绕线轮座。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罩部分具有开口边缘部分和向内表面,开口边缘部分从安置部分延伸以便形成绕线轮的第一腿部插入其中的开口,向内表面从开口边缘部分延伸并覆盖第一腿部。开口边缘部分定位在相对于安置部分以锐角倾斜的第一假想平面中。第一假想平面和在绕线轮座的纵向方向上沿着中心轴线平分向内表面的第一假想线以钝角彼此相交。因此,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绕线轮座不会给钓鱼者的手指带来异物感,并且可以允许钓鱼者的手指舒适地抓握绕线轮座。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开口边缘部分包括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和第二开口边缘部分,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从所述安置部分延伸并且相对于在所述绕线轮座的纵向方向上形成的中心轴线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将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互连。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向所述中心轴线并且具有直线形状的所述第一向内边缘线,并且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具有形成为半圆形形状的所述第二内边缘线。边缘深度与边缘宽度具有特定比率,边缘深度被定义为第三假想线的长度,第三假想线互连第二假想线的中点与所述第二向内边缘线的中点,第二假想线互连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和第二向内边缘线之间的交点,边缘宽度被定义为第二假想线的长度。因此,可以减少钓鱼者的手指沿着固定罩部分抓握绕线轮座时感觉到的异物感,并且可以增强抓握感。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罩部包括在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安置部分之间的倾斜壁,所述倾斜壁具有恒定的厚度,并且所述倾斜壁与所述安置部分之间的边界处的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可以减少钓鱼者的手指沿着第一开口边缘部分抓握绕线轮座所引起的异物感,该异物感是由于绕线轮腿部和固定罩部分之间的台阶差引起的。
根据一个实施例,座体使用具有低密度和高拉伸强度的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一体地形成。因此,与食指和中指接触的部分可以具有薄的厚度,座体可以具有减轻的重量,并且可以增强向钓鱼者传递咬合信号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钓鱼竿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绕线轮座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绕线轮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包括图4的绕线轮座的钓鱼竿的侧视图,绕线轮附接到该绕线轮座。
图6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座体的立体图,包括用于解释固定罩的部件之间的角度的辅助平面。
图7是示出图6中所示的座体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说明开口边缘部分的座体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座体的俯视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座体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说明倾斜壁的座体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座体的前视图。
图1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包括绕线轮座的钓鱼竿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绕线轮座的座体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3中所示的绕线轮座的前视图。
图1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座体的俯视图,用于解释座体的部件之间的长度比。
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座体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6中所示的座体的前视图。
图19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钓鱼竿的一部分的侧视图,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钓鱼者在绕线轮附接到绕线轮座的状态下抓握绕线轮座的示例。
图20是图19所示钓鱼竿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21是沿图19的线21-21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22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座体的侧视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的座体的前视图。
图2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钓鱼竿的一部分的侧视图,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钓鱼者在绕线轮附接到具有座体的绕线轮座的状态下抓握绕线轮座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出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目的,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本公开的权利的范围不限于下面呈现的实施例或这些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包括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术语都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公开的目的而选择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根据本公开的权利的范围而选择的。
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包含”、“包括”、“具有”等的表达应被理解为具有涵盖其他实施方案的可能性的开放式术语,除非在包含此类表达的短语或句子中另有提及。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公开中描述的单数表达可以包括复数表达,其也适用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单数表达。
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的表达用于将多个元件彼此区分开,并且不旨在限制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
在本公开中,一个元件“连接”或“联接”到另一个元件的描述应当被理解为指示上述一个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联接到上述另一个元件,并且应当进一步理解,上述一个元件可以经由新元件连接或联接到上述另一个元件。
本公开中描述的尺寸和数值不仅限于本文描述的尺寸和数值。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尺寸值和数值可以理解为意指所描述的值和包括这些值的等效范围。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方向术语“向前”和“前面”是指指向钓鱼竿的末端的方向,而方向术语“向后”和“后面”是指指向钓鱼竿的根部的方向。例如,图4中所示的箭头FD指示朝向钓鱼竿的末端的向前方向,而图4中所示的箭头RD指示朝向钓鱼竿的根部的向后方向。本公开中使用的方向术语“向上”、“上部”等和本公开中使用的方向术语“向下”、“下部”等基于附图中的向上侧和向下侧。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元件。此外,在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可以省略对相同或对应元件的冗余描述。然而,即使省略了对元件的描述,也不旨在在任何实施例中排除这些元件。
图4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绕线轮座100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钓鱼竿2000的侧视图,该钓鱼竿2000包括图4的绕线轮座1000,该钓鱼竿2000处于附接有绕线轮2300的状态。图6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座体1100的立体图,包括用于解释固定罩的部件之间的角度的辅助平面。图7是示出图6中描绘的座体1100的侧视图。参考图4至图7。
钓鱼竿2000包括杆体2100,杆体2100可以在钓鱼期间弹性变形并且具有细而长的形状。钓鱼竿2000可以包括单个杆体或多个杆体。杆体可以是管状部分或圆柱形部分。
钓鱼竿2000包括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绕线轮座1000。绕线轮座1000可以联接到杆体2100。绕线轮座1000固定并支撑其上缠绕有钓鱼线的绕线轮。钓鱼者可以在钓鱼者用一只手抓握绕线轮座1000的状态下用另一只手操纵绕线轮。因此,绕线轮座1000可以用作将绕线轮联接到钓鱼竿的杆体的部件,并且可以用作钓鱼者抓握的部件。绕线轮2300具有第一腿部2310和第二腿部2320,第一腿部2310和第二腿部2320分别在向前方向FD和向后方向RD上延伸。绕线轮座1000可释放地固定绕线轮的第一腿部2310和第二腿部2320,由此绕线轮可拆卸地联接到绕线轮座1000。
参照图5,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钓鱼竿中,绕线轮2300可以是旋转绕线轮,但是附接到绕线轮座的绕线轮不限于旋转绕线轮。旋转绕线轮可以附接到绕线轮座1000的下侧。因此,在图4至图7中,上侧可以是绕线轮2300所附接到的绕线轮座的一侧。此外,绕线轮座1000可以配置为使得其一部分从后向前移动以固定绕线轮腿部中的一个(参见例如图5和图19),或者使得其一部分从前向后移动以固定绕线轮腿部中的一个(参见例如图24)。
参考图4,绕线轮座1000包括用作绕线轮座1000的主体的座体1100。钓鱼者可以抓持座体1100的一部分。绕线轮的第一腿部2310和第二腿部2320安置在座体1100的上侧,并且座体1100固定第一腿部2310。绕线轮座1000包括将绕线轮的第二腿部固定到座体1100的可移动罩1200。可移动罩1200可移动地联接到座体1100。
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绕线轮座1000中,座体1100用于将绕线轮座1000附接到钓鱼竿的杆体2100并且用于支撑绕线轮2300。座体1100的一部分可以由钓鱼者的手指抓握,并且座体1100的其余部分可以联接到可移动罩1200。
继续参考图4和图5,座体1100具有管状形状。座体1100可以被区分为阳螺纹部分1131、附接体1111、圆柱形部分1112和抓握体1113。附接体1111可以形成为在中心轴线CA的圆周方向CD上围绕圆柱形部分1112。附接体1111可以由钓鱼者的手指抓握。圆柱形部分1112从附接体1111向后延伸。抓握体1113沿着中心轴线CA装配到圆柱形部分1112的前端。抓握体1113联接到杆体2100。抓握体1113的外周表面形成为相对于附接体1111的外周表面不具有预定范围内的台阶差。
附接体1111具有安置部分1121。安置部分1121沿着中心轴线CA形成附接体111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或座体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作为示例,参考图6,安置部分1121可以包括沿着中心轴线CA形成在附接体的上侧上的一对表面。
附接体1111具有位于安置部分1121的前端处的固定罩部分1122。固定罩部分1122沿着中心轴线CA与可移动罩1200相对地定位。固定罩部分1122可以形成为在安置部分1121的前端处的楔形凹槽。当绕线轮附接到座体1100时,绕线轮的第一腿部2310插入并装配到固定罩部分1122中。固定罩部分1122将第一腿部2310固定到安置部分1121。参照图6,固定罩部分1122包括从安置部分1121延伸的开口边缘部分1125,以便形成开口1130,绕线轮的第一腿部2310插入该开口1130中。参考图7,固定罩部分1122包括向内表面1124,该向内表面1124从开口边缘部分1125朝向开口1130的内部延伸并且覆盖第一腿部。固定罩部分1122包括外表面1123,该外表面1123从开口边缘部分1125延伸到开口1130的外侧,并且形成在内表面1124的相对侧。固定罩部分1122包括形成在向内表面1124和安置部分1121彼此相交的边界处的盲端部分1126。
参考图4或图5,附接体1111包括形成附接体1111的后端部分的第一突出部分1140。当钓鱼者抓握座体的附接体1111时,钓鱼者的手掌可以与第一突出部分1140接触。第一突出部分1140相对于中心轴线CA位于安置部分1121的相对侧,并且在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CD上形成。第一突出部分1140相对于中心轴线CA位于安置部分1121下方。此外,第一突出部分1140在中心轴线CA的径向向外方向OD上突出。具体地,第一突出部分1140相对于圆柱形部分1112在径向向外方向OD上突出。
阳螺纹部分1131和一对引导槽1132用作用于将可移动罩1200联接到座体1100的部分。阳螺纹部1131具有预定范围内的螺纹形状,并且具有从螺纹形状的末端向前形成在阳螺纹部1131的外周上的无螺纹形状。阳螺纹部分1131联接到可移动罩1200。一对引导槽1132沿着中心轴线CA从座体的后端穿过阳螺纹部1131延伸到附接体1111。一对引导槽1132引导可移动罩1200沿着中心轴线CA的移动。一对引导槽1132相对于中心轴线CA彼此相对地定位。圆柱形部分1112包括能够联接到杆体2100的第一孔1114。第一孔1114可以形成为围绕杆本体2100的圆柱形外周表面。第一孔1114沿中心轴线CA具有恒定的周长。第一孔1114的半径(例如,图15中的半径1114R)被定义为从中心轴线CA到第一孔1114的内周表面的距离。
参考图4,抓握体1113包括第二孔1116、第三孔1117和剖面边缘1118。第二孔1116沿中心轴线CA装配到圆柱形部分1112。第二孔1116可以形成为使得抓握体1113的围绕第二孔1116的一部分被切除。第三孔1117沿着中心轴线CA联接到钓鱼竿2000的杆体2100。第三孔1117与第二孔1116连通。切除边缘1118对应于通过部分切除围绕第二孔1116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而保留的边缘。切除边缘1118形成为暴露第二孔1116。
参考图4,可移动罩1200联接到座体1100,以便可沿着中心轴线CA移动。具体地,可移动罩1200可移动地联接到阳螺纹部分1131。可移动罩1200可以通过螺纹接合动作沿着阳螺纹部分1131移动。可移动罩1200包括引起螺纹接合动作的螺母1211和通过螺母1211可沿中心轴线CA移动的可移动体1212。螺母1211和可移动体1212形成为环形,并且阳螺纹部分1131穿过螺母1211和可移动体1212。螺母1211螺纹连接到圆柱形部分1112的阳螺纹部分1131,以便可在中心轴线CA的周向方向CD上旋转。螺母1211在其内周上具有阴螺纹。阴螺纹和阳螺纹部分1131彼此接合,由此螺母1211联接到圆柱形部分1112,以便通过螺纹接合动作可移动。当螺母1211在周向方向CD上旋转时,通过阴螺纹和阳螺纹部分1131之间的螺纹接合动作,螺母1211可以在旋转的同时在向后方向或向前方向上移动。
螺母1211连接到可移动体1212,以便在圆周方向CD上相对可旋转。可移动体1212具有能够覆盖和按压绕线轮的第二腿部的形状。可移动体1212可沿着中心轴线CA在轴向方向AD上移动,但是不在周向方向CD上旋转。也就是说,可移动体1212由阳螺纹部1131的引导槽1132引导,以便仅沿中心轴线CA移动。
参考图4和图5,可移动体1212包括可移动罩部分1240和容纳部分1250。可移动罩部分1240可以形成可移动体1212的上部部分和前部部分的一部分。容纳部分1250位于可移动罩部分1240在竖直方向VD上的相对侧处。容纳部分1250可以形成可移动体1212的下部和前部的一部分。
可移动罩部分1240向前延伸,并且可以形成为覆盖绕线轮2300的第二腿部2320的形状。可移动罩部分1240可以形成为基本上对应于通过在其轴向方向上平分截头圆锥而获得的形状的形状。当可移动体1212通过螺母1211朝向固定罩部分1122移动时,可移动罩部分1240将第二腿部按压并固定到附接体1111的安置部分1121。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可移动体1212还可以包括加强盖1270,加强盖1270与可移动罩部分1240接合以加强可移动罩部分1240。加强盖1270被配置为沿着中心轴线CA并且在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CD上覆盖可移动罩1200的可移动罩部分1240的外表面。因此,加强盖1270可以防止可移动罩的可移动罩部分1240的变形。加强盖127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举例来说,加强盖的金属材料可以是具有轻量和高强度的钛。作为另一示例,加强盖的金属材料可以是具有装饰特性的不锈钢或铝。由于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加强盖1270覆盖可移动罩部分1240,因此可移动罩1200可以具有装饰性和高端感。加强盖1270可以通过压制加工由金属板材形成。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加强盖1270可以具有弹性和刚性。因此,加强盖1270可以以将加强盖1270朝向可移动罩部分1240按压以卡扣联接到可移动罩部分的方式联接到可移动罩部分1240。
容纳部分1250位于可移动罩部分1240在竖直方向VD上的相对侧处,例如,在可移动罩部分1240下方。假设可移动体1212的截头圆锥形状,容纳部分1250可以形成为与通过切除这种截头圆锥形状而获得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使得可移动罩部分1240保留。因此,容纳部分1250可以形成为位于可移动罩部分1240下方的空间。如上所述,可移动罩1200包括将第二腿部按压并固定到安置部分1121的可移动罩部分1240,以及在竖直方向VD上位于可移动罩部分1240下方并且形成为可移动罩部分1240下方的空间的容纳部分1250。可移动罩部分1240和容纳部分1250在周向方向CD上具有公共边缘。
参照图4,座体的第一突出部分1140和可移动体的容纳部分1250具有互补的形状。当可移动罩1200朝向固定罩部分1122移动以固定第二腿部时,可移动体1212的可移动罩部分1240沿着中心轴线CA在第一突出部分1140旁边移动,并且第一突出部分1140容纳在容纳部分1250中。因此,当可移动罩1200固定第二腿部时,可移动罩的一部分(例如,可移动罩部分1240)和座体的一部分(例如,第一突出部分1140)沿竖直方向VD定位,并且可移动罩的该部分定位在第一突出部分1140上方。
第一突出部分1140沿着中心轴线CA与容纳部分1250相对地定位。容纳部分1250相对于第一突出部分1140是凹形的。因此,当可移动罩1200朝向固定罩部分1122移动以将第二腿部按压并固定到安置部分1121时,第一突出部分1140可以插入并装配到容纳部分1250中,并且容纳部分1250可以容纳第一突出部分1140。
根据一个实施例,绕线轮座的座体1100通过注射成型一体地形成。座体1100可以由热塑性树脂一体地模制,使得抓握体1113装配到上述圆柱形部分1112中。作为示例,座体1100可以使用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一体地形成。当与通常使用的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树脂相比时,碳纤维增强的热塑性树脂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拉伸强度。作为示例,作为座体1100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PA12-CF30(L7)等级的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至于这种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的材料性质,拉伸强度可以是270MPa,弯曲强度可以是340MPa,弯曲弹性模量可以是17,000MPa,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Charpy notched impact strength)可以是22kJ/m2,负载下的挠曲温度可以是178℃,并且密度可以是1.16g/cm3。
作为比较示例,绕线轮座的座体可以使用具有PA66-GF30等级的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一体地形成。至于这种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的材料性质,拉伸强度可以是140MPa,弯曲强度可以是215MPa,弯曲弹性模量可以是6,800MPa,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可以是16kJ/m2,负载下的挠曲温度可以是262℃,并且密度可以是1.37g/cm3。与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相比具有较低密度和较高拉伸强度的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构成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绕线轮座的座体。因此,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座体可以在与钓鱼者的手指接触的部分处具有较薄的厚度,并且可以具有减轻的重量。
继续参考图6和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安置部分1121可以形成为平坦的,以稳定地安置绕线轮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具体地,安置部分1121形成在安置表面1121P中。开口边缘部分1125相对于安置部分1121形成为倒U形。开口边缘部分1125形成为围绕开口1130的至少一部分。开口边缘部分1125形成在第一假想平面VP1中。开口边缘部分1125形成为从安置部分1121向上倾斜。其中形成开口边缘部分1125的第一假想平面VP1相对于安置表面1121P形成预定角度a2。第一假想平面VP1与安置表面1121P相交,同时相对于安置表面形成锐角。第一假想平面VP1形成为相对于安置表面1121P以15至25度的角度倾斜。优选地,第一假想平面VP1形成为相对于安置表面1121P倾斜20度。由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形成为相对于安置表面1121P倾斜上述角度范围,因此可以减少钓鱼者手指上感觉到的异物感,并且可以相应地增强抓握感。
第二假想平面VP2沿着中心轴线CA垂直于安置表面1121P形成。从开口边缘部分1125朝向安置部分1121延伸到开口1130中的向内表面1124被第二假想平面VP2平分。向内表面1124被第一假想线L1平分,其中第二假想平面VP2和向内表面1124相交。第一假想线L1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具有预定角度a1。也就是说,第一假想线L1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假想平面VP1倾斜。第一假想线L1和第一假想平面VP1通过形成钝角而彼此相交。
图8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座体1100的立体图,用于说明开口边缘部分。图9是图8中所示的座体1100的俯视图。图10是图8中所示的座体1100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座体1100的立体图,用于说明倾斜壁。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座体1100的前视图。参考图8至图12。
参考图8和图9,开口边缘部分1125具有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形成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线CA彼此间隔开。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中的每一个从其在第一假想平面VP1中与安置部分1121相交的一端沿垂直于安置表面1121P和第一假想平面VP1彼此相交的线的方向延伸。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中的每一个具有沿着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和向内表面1124彼此相交的线形成的第一向内边缘线EL1。第一向内边缘线EL1具有直线形状。
开口边缘部分1125具有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形成为互连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连接到形成在一端的相对侧上的每个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的相对端部。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在第一假想平面VP1中具有弯曲形状。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可以具有半圆形形状。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具有沿着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和向内表面1124彼此相交的线形成的第二向内边缘线EL2。第二向内边缘线EL2具有弯曲形状。当从俯视图观察绕线轮座时,第二内边缘线EL2形成为围绕中心轴线CA的一部分。例如,第二向内边缘线EL2具有围绕中心轴线CA的一部分的半圆形形状。第二向内边缘线EL2在交点1125c处连接到第一向内边缘线EL1。第二向内边缘线EL2的半圆形状在交点1125c处与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EL1相切。形成一对交点1125c。具体地,第一向内边缘线EL1和第二向内边缘线EL2连续地连接。第二向内边缘线EL2具有平分第二向内边缘线EL2的长度的中点1125p。
继续参考图9,边缘宽度EW被定义为将一对交点1125c互连的第二假想线L2的长度。边缘深度ED被定义为第三假想线L3的长度,第三假想线L3将第二向内边缘线EL2的中点1125p和第二假想线L2的中点两者互连,第二假想线L2将一对交点1125c互连。边缘深度ED是从将一对交点1125c互连的第二假想线L2到第二向内边缘线EL2的中点1125p的距离。边缘深度ED是边缘宽度EW的0.45至0.55倍。优选地,边缘深度ED是边缘宽度EW的0.5倍。由于边缘深度ED具有相对于边缘宽度EW的前述范围的长度,因此可以减小钓鱼者抓握绕线轮座的手指上感觉到的应力,并且可以相应地增强抓握感。
参考图10,在绕线轮座的侧视图中,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中的一个的长度L4和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的长度L5之和大于第一假想线L1的长度。也就是说,在绕线轮座的侧视图中,开口边缘部分1125的长度大于第一假想线L1的长度。
参考图9至图12,固定罩部分1122包括形成在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中的每一个与安置部分1121之间的倾斜壁1127。倾斜壁1127具有倾斜侧1127a,该倾斜侧1127a包括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EL1中的一条。倾斜壁1127具有形成在固定罩部分1122和安置部分1121之间的边界处的底侧1127b。倾斜壁1127具有恒定的厚度ww。优选地,倾斜壁1127的厚度ww可以在2mm至3mm的范围内。更优选地,倾斜壁1127的厚度ww可以是2.5mm。由于倾斜壁1127具有上述厚度ww,因此可以提供具有足够拉伸强度并具有鲜明外观的绕线轮座。此外,由于固定罩部分1122的厚度减小,当绕线轮的第一腿部插入开口1130中时,可以减小固定罩部分1122和第一腿部之间形成的台阶差异,并且可以增强钓鱼者的手指抓握绕线轮座的抓握感。
图1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包括绕线轮座的钓鱼竿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绕线轮座的座体1100的侧视图。图15是图13中所示的绕线轮座的前视图。参考图13至图15进行以下描述。
如上所述,座体1100可包括阳螺纹部分1131、附接体1111、圆柱形部分1112和抓握体1113。附接体1111包括形成附接体1111的后端部分的第一突出部分1140。附接体1111还包括形成附接体1111的横向端部分和前端部分的第二突出部分1150。第二突出部分1150沿着中心轴线CA从第一突出部分1140延伸。第二突出部分1150与安置部分1121一起形成固定罩部分1122。第一突出部分1140具有第一外周表面1141。第一突出部分1140具有第一半径1141R。第一半径1141R被定义为从中心轴线CA到第一外周表面1141的距离。第一孔(例如,图12中的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可以具有第一半径1141R的0.59至0.71倍的范围。优选地,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可以是第一半径1141R的0.65倍。由于第一半径1141R和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的上述比率,考虑到钓鱼者的一般手掌和手指的长度范围和长度比率,绕线轮座可以形成为最方便地被抓握。
抓握体1113的切除边缘1118与附接体1111的第一突出部分1140和第二突出部分1150的边缘互补地形成。抓握体1113的切除边缘1118是通过切除抓握体的围绕第二孔(例如,图4中的第二孔1116)的一部分而形成的边缘,其形状与第一突出部分1140的边缘和第二突出部分1150的边缘互补。切除边缘1118形成为暴露第二孔1116。抓握体1113具有第二外周表面1115。抓握体1113具有第二半径1115R。第二半径1115R定义为从中心轴线CA到第二外周表面1115的距离。第二半径1115R等于第一半径1141R。具体地,第一孔(例如,图12中的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可以具有第二半径1115R的0.59至0.71倍的范围。优选地,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可以是第二半径1115R的0.65倍。第二半径1115R可以形成在10.0mm至14.5mm的范围内。当第二半径1115R具有上述范围时,可以将绕线轮座设计成具有允许绕线轮座相对于钓鱼者的手掌和手指的平均长度被最舒适地抓握的厚度。假设第二半径1115R形成在10.0mm至14.5mm的范围内,当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形成在6.0至8.0mm的范围内时,优选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的范围为第二半径1115R的0.59至0.65倍。此外,当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形成在8.0mm至10.0mm的范围内时,优选地,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的范围为第二半径1115R的0.65至0.71倍。
图1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座体1100的俯视图,用于解释座体的部件之间的长度比。图17是图16中所示的座体1100的侧视图。图18是图16中所示的座体1100的前视图。参考图16至图18。
如上面参考图9和图10所述,开口边缘部分1125具有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和将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互连的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中的每一个具有沿着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和向内表面(例如,图10中的向内表面1124)彼此相交的线形成的第一向内边缘线EL1。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具有沿着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和向内表面1124彼此相交的线形成的第二向内边缘线EL2。第二向内边缘线EL2的半圆形状在交点1125c处与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EL1相切。交点1125c成对地形成。边缘宽度EW被定义为将一对交点1125c互连的第二假想线L2的长度。此外,如上面参考图13至图15所述,第一突出部分1140具有第一外周表面1141。第一突出部分1140具有第一半径1141R。第一半径1141R被定义为从中心轴线CA到第一外周表面1141的距离。边缘宽度EW可以具有第一半径1141R的1.18至1.42倍的范围。优选地,边缘宽度EW可以是第一半径1141R的1.3倍。
当考虑通常使用的旋转绕线轮的绕线轮腿部的厚度时,边缘宽度EW可以形成在14.5mm至17.0mm的范围内。取决于第一孔(例如,图12中的第一孔1114)的半径(例如,图12中的半径1114R)来选择钓鱼竿中使用的绕线轮。因此,假设边缘宽度EW形成在14.5mm至17.0mm的范围内,当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形成在6.0至8.0mm的范围内时,边缘宽度EW优选地具有第一半径1141R的1.30至1.42倍的范围。此外,当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形成在8.0至10.0mm的范围内时,优选地,边缘宽度EW具有第一半径1141R的1.18至1.30倍的范围。
继续参考图16至图18,固定罩部分1122包括形成在每个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和安置部分1121之间的倾斜壁1127。倾斜壁1127具有恒定高度1127H。倾斜壁1127的高度1127H被定义为从安置部分1121到交点1125c的距离。倾斜壁1127的高度1127H可以具有第一半径1141R的0.19至0.27倍的范围。
为了将倾斜壁1127的高度1127H设计成接近通常使用的旋转绕线轮的绕线轮腿部的高度,高度1127H可以形成在2.1mm至3.6mm的范围内。取决于第一孔(例如,图12中的第一孔1114)的半径(例如,图14中的半径1114R)来选择钓鱼竿中使用的绕线轮。因此,假设倾斜壁1127的高度1127H形成在2.1mm至3.6mm的范围内,当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形成在6.0至8.0mm的范围内时,优选地,高度1127H具有2.1mm至2.3mm的范围或第一半径1141R的0.19至0.21倍的范围。此外,当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形成在8.0至10.0mm的范围内时,优选地,高度1127H具有3.3mm至3.6mm的范围或第一半径1141R的0.25至0.27倍的范围。
图19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钓鱼竿的一部分的侧视图,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当绕线轮附接到绕线轮座时钓鱼者抓握绕线轮座的示例。图20是图19所示钓鱼竿的一部分的仰视图。图21是沿图19中的线20-20截取的横截面图。参考图19至图21。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绕线轮座被设计成使得包括在绕线轮座中的相应部件之间的长度比和/或尺寸比在上述范围内。因此,可减小第一腿部2310和附接体1111的固定罩部分1122之间的台阶差。因此,抓握绕线轮座的固定罩部分1122和绕线轮2300的第一腿部2310的手指(例如,图19至图21中的钓鱼者的食指)可以舒适地抓握绕线轮座,并且钓鱼者可以在钓鱼期间保持舒适的抓握感。钓鱼者的拇指定位在抓握体1113的外周表面上,从而有助于更舒适地抓握绕线轮座1000。继续参考图21,固定罩部分1122的倾斜壁1127可以具有弯曲的外表面,以便与抓握体1113的外周表面的圆形形状具有连续性。因此,当钓鱼者抓握绕线轮座1000时,可以进一步增强钓鱼者感觉到的抓握感觉。
图22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座体1100'的侧视图。图23是图22中所示的座体1100'的前视图。参考图22和图23。
除了下面描述的部件之外,座体1100'包括与参照图4至图21描述的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座体1100中包括的部件相同的所有部件。座体1100'具有附接体1111'。附接体1111'包括形成附接体1111'的前端部分的第一突出部分1140'。当钓鱼者抓握座体的附接体1111'时,钓鱼者的手掌可以与第一突出部分1140'接触。第一突出部分1140'在中心轴线CA的周向方向CD上形成。第一突出部分1140'具有第一外周表面1141'。第一突出部分1140'具有第一半径1141R'。第一半径1141R'被定义为从中心轴线CA到第一外周表面1141'的距离。附接体1111'还包括一对倾斜的突出部分1144。一对倾斜突出部分1144相对于中心轴线CA位于第一突出部分1140的相对侧。该对倾斜突出部分1144设置成邻近可移动罩(例如,图4中的可移动罩1200)的可移动罩部分(例如,图4中的可移动罩部分1240)的边界。一对倾斜突出部分1144形成为从安置部分1121'(例如,图4中的安置部分1121)向上突出。一对倾斜突出部分1144中的每一个具有倾斜突出高度1144H。倾斜突起高度1144H被定义为从安置部分1121'到每个倾斜突起部分1144的顶点的距离。倾斜突起高度1144H可以具有第一半径1141R'的0.06至0.10倍的范围。在这方面,优选的是,第一孔1114'的半径1114R'形成在6.0mm至10.0mm的范围内。图2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钓鱼竿的一部分的侧视图,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当绕线轮附接到具有座体的绕线轮座时钓鱼者抓握绕线轮座的示例。参考图24。
根据图24所示的另一实施例的绕线轮座1000'是所谓的下锁型绕线轮座,其中可移动罩部分1240'设置在绕线轮座的前侧。通过反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绕线轮座的部件的前后取向,可以理解包括在绕线轮座1000'中的部件的取向。绕线轮座1000'被设计成使得包括在绕线轮座1000'中的相应部件之间的长度比和/或尺寸比在上述范围内。因此,可以减小绕线轮2300的腿部、可移动罩部分1240'和附接体1111'的倾斜突出部分1144之间的台阶差异。因此,抓握绕线轮座的可移动罩部分1240'、附接体1111'的倾斜突出部分1144和绕线轮2300的腿部的手指(例如,图24中的钓鱼者的食指)可以舒适地抓握绕线轮座,并且钓鱼者可以在钓鱼期间保持舒适的抓握感觉。钓鱼者的拇指定位在附接体1111'的第一突出部分1140'上,从而有助于更舒适地抓握绕线轮座1000'。
迄今为止,已经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一些实施例和示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然而,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替换、修改和变更。此外,应当理解,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更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绕线轮座(1000),用于将具有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的绕线轮(2300)安装到钓鱼竿的杆体(2100),所述绕线轮座包括:
座体(1100),所述座体包括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安置在其上的安置部分(1121),以及位于所述安置部分中并且所述第一腿部插入其中的固定罩部分(1122),其中所述座体沿着所述杆体的中心轴线(CA)联接到所述杆体;以及
可移动罩(1200),所述可移动罩可移动地联接到所述座体,以便将所述第二腿部固定到所述安置部分,
其中所述固定罩部分包括:
开口边缘部分(1125),所述开口边缘部分(1125)从所述安置部分延伸以便形成所述第一腿部插入其中的开口;以及
向内表面(1124),所述向内表面(1124)从所述开口边缘部分延伸并覆盖所述第一腿部,
其中,所述开口边缘部分定位在第一假想平面(VP1)中,所述第一假想平面(VP1)相对于形成有所述安置部分的安置表面(1121P)以锐角倾斜,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假想平面(VP1)和沿着所述中心轴线(CA)平分所述向内表面的第一假想线(L1)被配置为以钝角彼此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安置表面(1121P)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CA),并且所述第一假想平面(VP1)相对于所述安置表面倾斜15度至25度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开口边缘部分(1125)包括:
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从所述安置部分(1121)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CA)彼此间隔开;以及
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将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互连,
其中,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向内边缘线(EL1),所述第一向内边缘线(EL1)沿着所述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与所述向内表面(1124)相交的线形成并且具有直线形状,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具有第二向内边缘线(EL2),所述第二向内边缘线(EL2)沿着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与所述向内表面(1124)相交的线形成并且具有半圆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当从所述绕线轮座的俯视图观察时,边缘深度(ED)被定义为第三假想线(L3)的长度,所述第三假想线(L3)将第二假想线(L2)的中点与所述第二向内边缘线的中点(1125p)互连,所述第二假想线(L2)将所述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和所述第二向内边缘线之间的交点(1125c)互连,所述边缘深度(ED)是边缘宽度(EW)的0.45至0.55倍,所述边缘宽度(EW)被定义为所述第二假想线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当从所述绕线轮座的俯视图观察时,所述第二向内边缘线(EL2)的半圆形状在所述交点(1125c)处与所述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EL1)相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当从侧视图观察所述绕线轮座时,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一个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第一假想线(L1)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固定罩部分包括在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安置部分之间的倾斜壁(1127),并且
其中,所述倾斜壁具有倾斜侧(1127a)和底侧(1127b),所述倾斜侧(1127a)包括所述一对第一向内边缘线中的一条,所述底侧(1127b)形成在所述固定罩部分和所述安置部分之间的边界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倾斜壁具有恒定的厚度,并且所述倾斜壁和所述安置部分之间的边界处的厚度在2mm至3mm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座体(1100)包括:
圆柱形部分(1112),所述圆柱形部分(1112)具有能够联接到所述杆体的第一孔(1114);以及
附接体(1111),所述附接体(1111)具有:所述安置部分(1121)、第一突出部分(1140),以及第二突出部分(1150),所述安置部分(1121)形成在所述圆柱形部分的上侧或下侧;所述第一突出部分(1140)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CA)位于所述安置部分的相对侧并且沿所述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形成;所述第二突出部分沿着所述圆柱形部分的外周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沿着所述中心轴线(CA)延伸,并且与所述安置部分一起形成所述固定罩部分,
其中所述可移动罩(1200)可移动地联接到与所述固定罩部分相对定位的阳螺纹部分(1131),并且
其中所述可移动罩(1200)包括:
容纳部分(1250),所述第一突出部分(1140)沿着所述中心轴线插入所述容纳部分(1250);以及
可移动罩部分(1240),所述可移动罩部分(1240)位于所述容纳部分(1250)在竖直方向(VD)上的相对侧,沿着所述中心轴线(CA)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重叠,并且将所述第二腿部固定到所述安置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座体(1100)还包括抓握体(1113),所述圆柱形部分(1112)装配到所述抓握体(1113)中,并且所述抓握体(1113)联接到所述钓鱼竿的杆体,并且
其中所述抓握体(1113)包括:
第二孔(1116),所述圆柱形部分沿着所述中心轴线(CA)装配到所述第二孔中;
第三孔(1117),所述第三孔(1117)与所述第二孔连通并且能够联接到所述钓鱼竿的所述杆体;以及
切除边缘(1118),所述切除边缘(1118)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边缘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分的边缘互补地形成,并且被切除以暴露所述第二孔的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分(1140)具有第一半径(1141R),所述第一半径是从所述中心轴线(CA)到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外周表面(1141)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一孔的半径(1114R)在所述第一半径(1141R)的0.59倍至0.71倍的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抓握体在形成所述切除边缘的部分处具有等于所述第一半径的第二半径(1115R)。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开口边缘部分包括:
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从所述安置部分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彼此间隔开;以及
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1125b)将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1125a)互连,
其中,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面向所述中心轴线并具有直线形状的第一向内边缘线(EL1),
其中所述第二开口边缘部分具有形成为半圆形形状的第二向内边缘线(EL2),并且
其中,当从俯视图观察所述绕线轮座时,边缘宽度(EW)被定义为第二假想线(L2)的长度,所述第二假想线(L2)将所述第一向内边缘线和所述第二向内边缘线之间的交点互连,所述边缘宽度(EW)在所述第一半径的1.18倍至1.42倍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固定罩部分包括在所述一对第一开口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安置部分之间的倾斜壁(1127),并且
其中所述倾斜壁具有高度,所述高度被定义为从所述安置部分到所述交点的长度并且在所述第一半径的0.19倍至0.27倍的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附接体还包括一对倾斜突出部分(1144),所述一对倾斜突出部分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相对侧并且从所述安置部分突出,
其中,所述一对倾斜突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具有高度,所述高度被定义为从所述安置部分到所述倾斜突出部分中的每一个的顶点的距离并且在所述第一半径的0.06倍至0.10倍的范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轮座,其中,所述座体一体形成并且由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制成。
17.一种钓鱼竿,包括:
杆体(2100);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轮座(1000),所述绕线轮座(1000)联接到所述杆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3-0109726 | 2023-08-22 | ||
KR20230109726 | 2023-08-22 | ||
KR1020230193188A KR102778725B1 (ko) | 2023-08-22 | 2023-12-27 | 릴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낚싯대 |
KR10-2023-0193188 | 2023-12-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498261A true CN119498261A (zh) | 2025-02-25 |
Family
ID=94656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132519.5A Pending CN119498261A (zh) | 2023-08-22 | 2024-08-19 | 一种绕线轮座及包括该绕线轮座的钓鱼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50064039A1 (zh) |
JP (1) | JP2025031578A (zh) |
CN (1) | CN119498261A (zh) |
-
2024
- 2024-07-30 JP JP2024123138A patent/JP2025031578A/ja active Pending
- 2024-08-14 US US18/804,197 patent/US20250064039A1/en active Pending
- 2024-08-19 CN CN202411132519.5A patent/CN11949826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50064039A1 (en) | 2025-02-27 |
JP2025031578A (ja) | 2025-03-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17359B2 (en) | Reel seat for fishing rod, fishing rod, and movable hood for reel | |
JP6691842B2 (ja)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リールシート本体並びに釣竿 | |
KR20210019590A (ko) | 릴시트 및 낚싯대 | |
JP7376449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JP7376442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US6375373B2 (en) | Writing stem for writing instruments | |
CN105611830A (zh) | 用于卷筒座的可动罩、卷筒座和包括两者的钓竿 | |
CN119498261A (zh) | 一种绕线轮座及包括该绕线轮座的钓鱼竿 | |
EP1036671A1 (en) | Writing stem for writing instruments | |
KR20240149307A (ko) | 낚싯대 | |
JP7395440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JP2020103324A (ja)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リールシート本体並びに釣竿 | |
JP2007195489A (ja) | 釣竿 | |
JP3246178U (ja)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 |
JP7607366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含む釣竿 | |
JP2025090014A (ja)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含む釣り竿 | |
JP2025089996A (ja)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含む釣り竿 | |
JP7262546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JP7511402B2 (ja) | 歯間清掃具 | |
JP2023037192A (ja) | リールシートおよび釣竿 | |
JP2007295805A (ja) | 釣竿 | |
JP2024069093A (ja)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 |
JP2024059060A (ja) | 釣竿 | |
KR20220001439U (ko) | 낚시릴 핸들 노브 | |
KR20250084847A (ko) | 릴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낚싯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