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468384A - 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468384A CN119468384A CN202510063566.7A CN202510063566A CN119468384A CN 119468384 A CN119468384 A CN 119468384A CN 202510063566 A CN202510063566 A CN 202510063566A CN 119468384 A CN119468384 A CN 1194683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ylinder
- pressure
- downward
- upward
- posi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00605 Virus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17 path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85 viral infe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包括设于内厢顶部的第一壳体和设于内厢左右侧面下端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一遮挡部件,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二遮挡部件。本发明在电梯上行时,井道内空气通过轿厢顶部正压的作用能够经上行进风管进入内厢并经上行出风管排出,在电梯下行时,井道内空气通过轿厢底部正压的作用能够经下行进风管进入内厢顶部并经下行出风管从内厢底部排出,实现了电梯轿厢在上行或下行时都具有较好的换气效果,提高了轿厢内部的通风净化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乘坐电梯的舒适度,电梯轿厢一般设有空气换气设备;利用电梯井内部的空气流实现对电梯轿厢内部的通风。超高速电梯在井道内向上运行时,在电梯轿厢的顶部,空气遭遇急剧压缩在轿厢顶部形成相对正压,与此同时,轿厢底部形成相对低压;相反,电梯在井道内向下运行时,在电梯轿厢的底部,空气遭遇急剧压缩在轿厢底部形成相对正压,与此同时,轿厢顶部形成相对低压。因其原理与气缸内活塞压缩空气运动时引起的流动相似,于是被称作井道活塞效应。
另外,电梯具有封闭性、空间狭小、人员聚集的特点。相对密闭的空间环境和通风不畅导致电梯空间残存有大量的污染物,一旦存在致病性飞沫气溶胶颗粒,电梯将是感染病毒的高风险公共场所。有实验表明,两送风口沿轿厢顶棚3等分线分布,排风口分别设置在左右壁面底部中间位置的通风方式为最优换气方式,送风气流从顶部中间位置送入,下行气流对整个空间气溶胶颗粒的运动控制作用明显,绝大多数气溶胶颗粒被输送至排风口排出,与其他通风方式相比病毒气溶胶颗粒传播与病毒接触式感染风险均小于其他通风方式,通风净化能力理想。
而现有的电梯轿厢送风方式多为在轿厢顶部进风口位置设置风扇,或直接利用轿厢运行时的正负压来促使井道内的空气经进风口压入轿厢内部,但无论何种换气方式,仅仅是在电梯轿厢上行时具有较好的送风效果,当电梯在井道内向下运行时,此时轿厢顶部具有一定的负压,井道空气很难经轿厢顶部进风口进入轿厢内部,此时换气新风效果较差,不利于轿厢内部污浊空气的排出。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实现了电梯轿厢在上行或下行时都具有较好的换气效果,提高了轿厢内部的通风净化能力。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包括:
设于内厢顶部并与内厢连通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连通设有上行进风管、下行进风管、上行正压第一缸体以及下行正压第一缸体,所述上行进风管、上行正压第一缸体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上设置,所述下行进风管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下设置,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行进风管连通;
设于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遮挡部件,包括带动第一遮板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第一左右摆动组件、设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内部并在电梯上行时使第一遮板移动遮挡下行进风管端口的第一正压推动组件和设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内部并在电梯下行时使第一遮板移动遮挡上行进风管端口的第二正压推动组件;
设于内厢左右侧面下端并与内厢连通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连通设有上行出风管、下行出风管、上行正压第二缸体以及下行正压第二缸体,所述上行出风管、下行正压第二缸体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下设置,所述下行出风管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上设置,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行出风管连通;
设于第二壳体内部的第二遮挡部件,包括带动第二遮板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第二左右摆动组件、设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内部并在电梯上行时使第二遮板移动遮挡下行出风管端口的第三正压推动组件和设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内部并在电梯下行时使第二遮板移动遮挡上行出风管端口的第四正压推动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还水平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内厢连通位置设置有第二过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内厢的外部还设置有外厢,所述内厢外壁与所述外厢内壁之间围城腔室,所述上行进风管、下行进风管、上行正压第一缸体、下行正压第一缸体以及上行出风管、下行出风管、上行正压第二缸体、下行正压第二缸体均位于所述腔室内部,且所述上行进风管、上行正压第一缸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的上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下行进风管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的下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上行出风管、下行正压第二缸体远离第二壳体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的下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下行出风管远离第二壳体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的上端面延伸至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左右摆动组件包括第一摆动块,所述第一摆动块的长度方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摆动块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上适配有第一铰接头,所述第一铰接头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另一端套设在第一套筒内部,所述第一套筒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铰接头,所述第二铰接头的另一端适配有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前后两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头、第二铰接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遮板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遮板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上端面接触,所述第一遮板的下端中部与所述第一摆动块上端中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呈L型且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正压推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水平段相适配的第一活塞块,所述第一活塞块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一推动支杆,所述第一推动支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摆动块一端部的第一推头,所述第一推动支杆位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三复位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的轴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正压推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相适配的第二活塞块,所述第二活塞块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二推动支杆,所述第二推动支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摆动块另一端部的第二推头,所述第二推动支杆位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四复位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下行正压第一缸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左右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左右摆动组件包括第二摆动块,所述第二摆动块的长度方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摆动块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对称设置有第三铰接座,所述第三铰接座上适配有第三铰接头,所述第三铰接头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的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套筒内部,所述第二套筒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四铰接头,所述第四铰接头的另一端适配有第四铰接座,所述第四铰接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前后两内壁连接,所述第三铰接头、第四铰接头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遮板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遮板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下端面接触,所述第二遮板的上端中部与所述第二摆动块下端中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的轴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正压推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相适配的第三活塞块,所述第三活塞块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三推动支杆,所述第三推动支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摆动块一端部的第三推头,所述第三推动支杆位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五复位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呈倒L型且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第四正压推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水平段相适配的第四活塞块,所述第四活塞块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四推动支杆,所述第四推动支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摆动块另一端部的第四推头,所述第四推动支杆位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六复位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下行正压第二缸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左右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进风管、下行进风管、上行正压第一缸体、下行正压第一缸体以及上行出风管、下行出风管、上行正压第二缸体、下行正压第二缸体分别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上行进风管、下行进风管、上行正压第一缸体、下行正压第一缸体以及上行出风管、下行出风管、上行正压第二缸体、下行正压第二缸体分别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且若干个所述第一推动支杆远离所述第一活塞块的一端通过第一推动总杆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推头与所述第一推动总杆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二推动支杆远离所述第二活塞块的一端通过第二推动总杆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推头与所述第二推动总杆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三推动支杆远离所述第三活塞块的一端通过第三推动总杆进行连接,所述第三推头与所述第三推动总杆连接,若干个所述第四推动支杆远离所述第四活塞块的一端通过第四推动总杆进行连接,所述第四推头与所述第四推动总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壳体沿所述内厢上端面左右方向三等分线分布,两个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厢左右两侧面底部中间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在电梯上行时,井道内空气通过轿厢顶部正压的作用能够经上行进风管进入内厢并经上行出风管排出,在电梯下行时,井道内空气通过轿厢底部正压的作用能够经下行进风管进入内厢顶部并经下行出风管从内厢底部排出,实现了电梯轿厢在上行或下行时都具有较好的换气效果,提高了轿厢内部的通风净化能力。
(2)本发明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通将采用最优换气方式,即两个第一壳体沿内厢上端面左右方向三等分线分布,两个第二壳体分别设置在内厢左右两侧面底部中间位置,且无论是电梯上行还是下行,井道内空气都能够经第一壳体进入内厢并从第二壳体排出,从而实现电梯轿厢在上行或下行时都保持在最佳通风净化能力。
(3)本发明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第一遮挡部件和第二遮挡部件的驱动源全部来源于轿厢上行和下行时所产生的正压,在保证电梯轿厢在上行或下行时都具有较好的换气效果同时无需额外外接电源和控制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3的A-A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图4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4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图4的D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遮挡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图8的E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图8的F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图8的G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清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图12的H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内厢;2、外厢;3、腔室;6、第一壳体;61、上行进风管;62、下行进风管;63、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4、下行正压第一缸体;7、第二壳体;71、上行出风管;72、下行出风管;73、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4、下行正压第二缸体;81、第一左右摆动组件;811、第一摆动块;82、第一遮板;83、第一正压推动组件;831、第一活塞块;832、第一推动支杆;833、第一推动总杆;834、第一推头;835、第三复位弹簧;84、第二正压推动组件;841、第二活塞块;842、第二推动支杆;843、第二推动总杆;845、第四复位弹簧;851、第三壳体;852、第一丝杆;853、第一螺纹;854、第二螺纹;855、第一滚珠螺母滑块;856、第二滚珠螺母滑块;857、第一连接杆;858、第一导向杆;86、第二行程放大组件;91、第二左右摆动组件;911、第二摆动块;912、第三铰接座;913、第二活动杆;914、第二套筒;915、第四铰接座;916、第二复位弹簧;92、第二遮板;93、第三正压推动组件;931、第三活塞块;932、第三推动支杆;933、第三推动总杆;935、第五复位弹簧;94、第四正压推动组件;941、第四活塞块;942、第四推动支杆;943、第四推动总杆;945、第六复位弹簧;95、第三行程放大组件;96、第四行程放大组件;10、第一过滤网;11、第二过滤网;12、清理组件;121、活动板;122、清理面;123、矩形开口;124、第五连接杆;125、第五丝杆;126、第九滚珠螺母滑块;127、第五导向杆;128、齿轮;131、驱动座;132、第五活塞块;133、第一通孔;134、进气管;135、电磁阀;136、第二通孔;137、驱动杆;138、U型通孔;139、第七复位弹簧;1310、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参考图1和图2,包括设于内厢1顶部并与内厢1连通的第一壳体6,所述第一壳体6上连通设有上行进风管61、下行进风管62、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以及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上设置,所述下行进风管62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下设置,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行进风管62连通;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6左右方向的两侧。
参考图1和图3,还包括设于内厢1左右侧面下端并与内厢1连通的第二壳体7,所述第二壳体7上连通设有上行出风管71、下行出风管72、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以及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所述上行出风管71、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下设置,所述下行出风管72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上设置,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行出风管72连通;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壳体7左右方向的两侧。超高速电梯在井道内向上运行时,在电梯轿厢的顶部空气遭遇急剧压缩在轿厢顶部形成相对正压,与此同时,轿厢底部形成相对低压;相反,电梯在井道内向下运行时,在电梯轿厢的底部,空气遭遇急剧压缩在轿厢底部形成相对正压,与此同时,轿厢顶部形成相对低压,因此在电梯上行时,井道内空气通过轿厢顶部正压的作用能够经上行进风管61进入内厢并经上行出风管71排出;在电梯下行时,井道内空气通过轿厢底部正压的作用能够经下行进风管62进入内厢1顶部并经下行出风管72从内厢1底部排出,实现了电梯轿厢在上行或下行时都具有较好的换气效果,提高了轿厢内部的通风净化能力。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3和图4,还包括设于第二壳体7内部的第二遮挡部件,包括带动第二遮板92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第二左右摆动组件91、设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内部并在电梯上行时使第二遮板92移动遮挡下行出风管72端口的第三正压推动组件93和设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内部并在电梯下行时使第二遮板92移动遮挡上行出风管71端口的第四正压推动组件94。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4和图5,所述第二左右摆动组件91包括第二摆动块911,所述第二摆动块911的长度方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摆动块911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对称设置有第三铰接座912,所述第三铰接座912上适配有第三铰接头,所述第三铰接头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活动杆913,所述第二活动杆913的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套筒914内部,所述第二套筒914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四铰接头,所述第四铰接头的另一端适配有第四铰接座915,所述第四铰接座91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7的前后两内壁连接,所述第三铰接头、第四铰接头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916,所述第二遮板92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二壳体7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遮板92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7内部下端面接触,所述第二遮板92的上端中部与所述第二摆动块911下端中部连接。图4为电梯下行时的状态,即电梯轿厢下行时,其轿厢底部产生正压,此时井道空气通过正压进入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内部,从而使第四正压推动组件94工作去推动第二摆动块911的右端,当第二摆动块911向左移动时,第二复位弹簧916先被压缩,第二活动杆913先向第二套筒914内部移动,当第二摆动块911的中部跨过两个第四铰接座915所在直线时,第二复位弹簧916开始恢复原状,进而使第二活动杆913向第二套筒914外部移动,直至移动到图4状态,此时第二遮板92刚好实现对上行出风管71的遮挡,使得内厢1内部的空气能够经下行出风管72排出,且下行出风管72上端为负压,更有利于内厢1中空气的排出。同理,电梯轿厢在上行时,其轿厢顶部产生正压,此时井道空气通过正压进入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内部,从而使第三正压推动组件93工作去推动第二摆动块911的左端,实现第二遮板92对下行出风管72的遮挡,使得内厢1内部的空气能够经上行出风管71排出。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4和图6,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的轴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正压推动组件93包括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相适配的第三活塞块931,所述第三活塞块931靠近所述第二壳体7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三推动支杆932,所述第三推动支杆93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摆动块911一端部的第三推头,所述第三推动支杆932位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五复位弹簧935。电梯轿厢下行时,内厢1内部的空气经下行出风管72排出,且下行出风管72上端为负压,此时进入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内部的气压很小,此时第三活塞块931处于不移动状态。但当电梯轿厢上行时,此时轿厢顶部的正压空气部分能够经下行出风管72到达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内部,使得第三活塞块931向第二壳体7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三推头移动去推动第二摆动块911实现第二遮板92对下行出风管72端口遮挡,使得上行时内厢1内空气经上行出风管71排出。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4和图7,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呈倒L型且靠近所述第二壳体7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第四正压推动组件94包括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水平段相适配的第四活塞块941,所述第四活塞块941靠近所述第二壳体7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四推动支杆942,所述第四推动支杆94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摆动块911另一端部的第四推头,所述第四推动支杆942位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六复位弹簧945。电梯轿厢下行时,其轿厢底部产生正压,此时井道空气通过正压进入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内部,从而使得第四活塞块941向第二壳体7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四推头移动去推动第二摆动块911实现第二遮板92对上行出风管71端口遮挡,使得下行时内厢1内空气经下行出风管72排出。此时井道内空气通过轿厢底部正压的作用能够经下行进风管62进入第一壳体6内部。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2和图8,还包括设于第一壳体6内部的第一遮挡部件,包括带动第一遮板82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第一左右摆动组件81、设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内部并在电梯上行时使第一遮板82移动遮挡下行进风管62端口的第一正压推动组件83和设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内部并在电梯下行时使第一遮板82移动遮挡上行进风管61端口的第二正压推动组件84。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8,所述第一左右摆动组件81包括第一摆动块811,所述第一摆动块811的长度方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摆动块811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上适配有第一铰接头,所述第一铰接头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另一端套设在第一套筒内部,所述第一套筒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铰接头,所述第二铰接头的另一端适配有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6的前后两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头、第二铰接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遮板82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壳体6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遮板82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壳体6内部上端面接触,所述第一遮板82的下端中部与所述第一摆动块811上端中部连接。图8为电梯下行时的状态,即电梯轿厢下行时,其轿厢底部产生正压,此时井道空气通过正压进入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内部,从而使第二正压推动组件84工作去推动第一摆动块811的左端,当第一摆动块811向右移动时,第一复位弹簧先被压缩,第一活动杆先向第一套筒内部移动,当第一摆动块811的中部跨过两个第二铰接座所在直线时,第一复位弹簧开始恢复原状,进而使第一活动杆向第一套筒外部移动,直至移动到图8状态,此时第一遮板82刚好实现对上行进风管61的遮挡,使得位于内厢1下方的正压空气能够经下行进风管62进入第一壳体6和内厢1内部,更有利于内厢1中空气的排出。同理,电梯轿厢在上行时,其轿厢顶部产生正压,此时井道空气通过正压进入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内部,从而使第一正压推动组件83工作去推动第一摆动块811的右端,实现第一遮板82对下行进风管62端口的遮挡,使得位于内厢上方的空气经上行进风管61进入第一壳体6和内厢1内部。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8和图9,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呈L型且靠近所述第一壳体6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正压推动组件83包括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水平段相适配的第一活塞块831,所述第一活塞块831靠近所述第一壳体6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一推动支杆832,所述第一推动支杆83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摆动块811一端部的第一推头834,所述第一推动支杆832位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三复位弹簧835。电梯轿厢上行时,轿厢上方的正压空气部分进入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内部,进而使第一活塞块831向靠近第一壳体6的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一推头834去推动第一摆动块811,使得第一遮板82移动实现对下行进风管62的遮挡。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8和图10,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的轴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正压推动组件84包括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相适配的第二活塞块841,所述第二活塞块841靠近所述第一壳体6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二推动支杆842,所述第二推动支杆84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摆动块811另一端部的第二推头,所述第二推动支杆842位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四复位弹簧845。电梯轿厢下行时,轿厢下方的正压空气部分进入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内部,进而使第二活塞块841向靠近第一壳体6的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二推头去推动第一摆动块811,使得第一遮板82移动实现对上行进风管61的遮挡。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下行进风管62、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以及上行出风管71、下行出风管72、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分别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下行进风管62、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以及上行出风管71、下行出风管72、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分别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且若干个所述第一推动支杆832远离所述第一活塞块831的一端通过第一推动总杆833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推头834与所述第一推动总杆833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二推动支杆842远离所述第二活塞块841的一端通过第二推动总杆843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推头与所述第二推动总杆843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三推动支杆932远离所述第三活塞块931的一端通过第三推动总杆933进行连接,所述第三推头与所述第三推动总杆933连接,若干个所述第四推动支杆942远离所述第四活塞块941的一端通过第四推动总杆943进行连接,所述第四推头与所述第四推动总杆943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6、第二壳体7的长度方向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壳体6、第二壳体7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壳体6沿所述内厢1上端面左右方向三等分线分布,两个所述第二壳体7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厢1左右两侧面底部中间位置。通将采用最优换气方式,即两个第一壳体沿内厢上端面左右方向三等分线分布,两个第二壳体分别设置在内厢左右两侧面底部中间位置,且无论是电梯上行还是下行,井道内空气都能够经第一壳体进入内厢并从第二壳体排出,从而实现电梯轿厢在上行或下行时都保持在最佳通风净化能力。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1,所述内厢1的外部还设置有外厢2,所述内厢1外壁与所述外厢2内壁之间围城腔室3,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下行进风管62、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以及上行出风管71、下行出风管72、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均位于所述腔室3内部,且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远离第一壳体6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2的上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下行进风管62远离第一壳体6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2的下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上行出风管71、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远离第二壳体7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2的下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下行出风管72远离第二壳体7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2的上端面延伸至外部。第一遮挡部件和第二遮挡部件的驱动源全部来源于轿厢上行和下行时所产生的正压,在保证电梯轿厢在上行或下行时都具有较好的换气效果同时无需额外外接电源和控制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6的内部还水平设置有第一过滤网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7与所述内厢1连通位置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1。
实施例二:根据本申请中第一遮挡部件和第二遮挡部件的工作原理,当电梯轿厢上行时,轿厢上方的空气会进入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内部,使得第一活塞块831移动去推动第一摆动块811、第三活塞块931移动去推动第二摆动块911;当电梯轿厢下行时,轿厢下方的空气会进入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内部,使得第二活塞块841移动去推动第一摆动块811、第四活塞块941移动去推动第二摆动块911,但第一活塞块831、第三活塞块931、第二活塞块841、第四活塞块941的位移受到外界正压空气以及各自的第三复位弹簧835、第五复位弹簧935、第四复位弹簧845、第六复位弹簧945弹力的影响,为了保证第一活塞块831、第三活塞块931、第二活塞块841、第四活塞块941在外界空气压强趋于一定时具有一定稳定的位移量,其各自位移量行程不易过大,而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第一推头834、第二推头去推动第一摆动块811以及第三推头、第四推头去推动第二摆动块911所需的较大位移量,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设了行程放大组件以满足在第一活塞块831、第三活塞块931、第二活塞块841、第四活塞块941行程较小时来达到第一推头834、第二推头、第三推头、第四推头具有较大的位移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参考图8和图1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遮挡部件还包括设于第一推动总杆833与第一推头834之间的第一行程放大组件和设于第二推动总杆843与第二推头之间的第二行程放大组件86,所述第一行程放大组件包括设于第一壳体6侧面并与其连通的第三壳体851,所述第三壳体851的内部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有第一丝杆852,所述第一丝杆85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螺纹853和第二螺纹854,所述第一螺纹853、第二螺纹854的旋向相同,所述第一螺纹853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二螺纹854的螺距,所述第一螺纹853上适配有第一滚珠螺母块855,所述第二螺纹854上适配有第二滚珠螺母块856,所述第一推动总杆833与所述第一滚珠螺母块855连接,所述第二滚珠螺母块856的上端面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有第一连接杆857,所述第一连接杆85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推头834连接。第一活塞块831向第一壳体6方向移动时,能够带动第一推动总杆833向第一壳体6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一滚珠螺母块855向第一壳体6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丝杆852转动,进而使第二滚珠螺母块856以大于第一滚珠螺母块855的位移量向第一壳体6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杆857、第一推头834具有一个较大的位移量去推动第一摆动块811。
所述第三壳体851内部沿左右方向还水平设置有第一导向杆858,所述第一滚珠螺母块855、第二滚珠螺母块856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杆858相适配的第一导向孔。
参考图8,所述第二行程放大组件86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行程放大组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行程放大组件、第二行程放大组件86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6左右两侧面。第二行程放大组件86的工作原理与第一行程放大组件的工作原理相同。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4和图8,所述第二遮挡部件还包括设于第三推动总杆933与第三推头之间的第三行程放大组件95和设于第四推动总杆943与第四推头之间的第四行程放大组件96。所述第三行程放大组件95、第四行程放大组件96的结构和原理与所述第一行程放大组件、第二行程放大组件86的结构和原理相同,所述第三行程放大组件95、第四行程放大组件96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7左右两侧面。
实施例三:根据本申请中第一遮挡部件和第二遮挡部件的工作原理,无论电梯轿厢上行还是下行,井道内部空气都是经第一壳体6进入内厢1中,而井道内部的空气常伴有灰尘等杂物,为了保证内厢1内部空气的洁净度,需要在第一壳体6内部设置第一过滤网10以过滤进入内厢1的空气,但当大量灰尘聚集在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时将影响进入内厢1内部的空气量,降低内厢1内部空气的流通,因此需要对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的灰尘杂物定期进行清理。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参考图2、图12、图13和图1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壳体6内部还设置有用于清理所述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灰尘的清理部件。清理部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的清理组件12和用于使清理组件12沿前方方向位移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为在所述第一过滤网10两侧产生的压强差达到预设值时工作,以驱动所述清理组件12沿前方方向位移实现对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的清理。
所述清理组件12包括活动板121,所述活动板121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活动板121的下端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接触的清理面122,所述第一过滤网10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贯穿上下两端面的矩形开口123,所述活动板121上设置有竖直向下的第五连接杆124,所述第五连接杆124的另一端经所述矩形开口123延伸至所述第一过滤网10下方。清理面122为呈矩形阵列式分布的刷毛行程。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3,所述清理组件12还包括第五丝杆125,所述第五丝杆125的轴向呈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五丝杆125的前后两端部通过轴承与所述第一壳体6前后两内壁连接,所述第五丝杆125上适配有第五滚珠螺母滑块126,所述第五连接杆124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五滚珠螺母滑块126上端面连接,所述第五丝杆125的一端部还设置有齿轮128。当齿轮128正转或反转时能够带动第五丝杆125正转或反转,进而带动第五滚珠螺母滑块126向前或向后移动,进而带动第五连接杆124、活动板121向前或向后移动,实现清理面122在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前后移动,实现对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的清理。
所述第一壳体6内部沿其前后方向还水平设置有第五导向杆127,所述第五滚珠螺母滑块126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五导向杆127相适配的第五导向孔。
进一步地,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2,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座131,所述驱动座131位于所述第一壳体6的侧面,所述驱动座131内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有活塞腔,所述活塞腔内部适配有第五活塞块132,所述驱动座131远离第一壳体6的一端面设置有第一通孔133,所述第一通孔133通过进气管134与所述第一壳体6的内部上端连通,所述进气管134内设置有电磁阀135,所述第一壳体6内部上端设置有第一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一壳体6内部下端设置有第二气压传感器,所述第五活塞块132上左右贯穿设置有第二通孔136,所述第五活塞块132的靠近第一壳体6的一端面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有驱动杆137,所述驱动杆137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侧面延伸至内部,且所述驱动杆137位于所述第一壳体6内部的上端面沿左右方向设置有与所述齿轮128相啮合的齿条1310,所述驱动杆137的下侧面还设置有U型通孔138,所述U型通孔138的一端口与所述活塞腔内部连通,所述U型通孔138的另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壳体6的内部下端连通,所述第五活塞块132靠近所述第一壳体6的一端面还设置有第七复位弹簧139;所述第一壳体6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驱动杆137相适配的密封导向筒;所述第二通孔136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孔133的流通面积,所述U型通孔138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33的流通面积。第一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过滤网10上端的压强,第二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过滤网10下端的压强,当第一过滤网10上下两侧压强差达到预定阈值时位于进气管134处的电磁阀135打开,部分第一壳体6内部的气体经进气管134进入活塞腔,此时第五活塞块132靠近第一通孔133一侧的气体压强值大于另一侧的气体压强值,使得在第五活塞块132的左右两侧产生压力差,通过压力差的作用,推动第五活塞块132向靠近第一壳体6方向移动,第七复位弹簧139被挤压,第五活塞块132带动驱动杆137向第一壳体6方向移动,随着驱动杆137的移动,U型通孔138的远离第一壳体6的一端口被第一壳体6侧面设置的密封导向筒遮挡,此时活塞腔内位于第五活塞块132两侧的压强差减小,因此第五活塞块132受到的气体压力逐渐小于第七复位压簧139的弹力,在第七复位压簧139的弹力作用下推动第五活塞块132向远离第一壳体6方向移动,带动驱动杆137移动,从而使U型通孔138远离第一壳体6的一端口再次进入活塞腔内,再次连通活塞腔和第一壳体6,使第五活塞块132两侧重新产生压力差,从而实现对第五活塞块132往复驱动的目的,第五活塞块132带动驱动杆137沿左右方向水平往复运动,进而带动齿条1310沿左右方向水平往复运动,进而驱动齿轮128正转或反转,进而带动第五丝杆125正转或反转,进而实现第五滚珠螺母滑块126的向前或向后方向的移动,进而带动清理面122在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向前或向后方向移动,实现对第一过滤网10上端面的清理。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块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于内厢(1)顶部并与内厢(1)连通的第一壳体(6),所述第一壳体(6)上连通设有上行进风管(61)、下行进风管(62)、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以及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上设置,所述下行进风管(62)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下设置,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行进风管(62)连通;
设于第一壳体(6)内部的第一遮挡部件,包括带动第一遮板(82)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第一左右摆动组件(81)、设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内部并在电梯上行时使第一遮板(82)移动遮挡下行进风管(62)端口的第一正压推动组件(83)和设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内部并在电梯下行时使第一遮板(82)移动遮挡上行进风管(61)端口的第二正压推动组件(84);
设于内厢(1)左右侧面下端并与内厢(1)连通的第二壳体(7),所述第二壳体(7)上连通设有上行出风管(71)、下行出风管(72)、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以及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所述上行出风管(71)、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下设置,所述下行出风管(72)的另一端呈竖直向上设置,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行出风管(72)连通;
设于第二壳体(7)内部的第二遮挡部件,包括带动第二遮板(92)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第二左右摆动组件(91)、设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内部并在电梯上行时使第二遮板(92)移动遮挡下行出风管(72)端口的第三正压推动组件(93)和设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内部并在电梯下行时使第二遮板(92)移动遮挡上行出风管(71)端口的第四正压推动组件(9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厢(1)的外部还设置有外厢(2),所述内厢(1)外壁与所述外厢(2)内壁之间围城腔室(3),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下行进风管(62)、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以及上行出风管(71)、下行出风管(72)、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均位于所述腔室(3)内部,且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远离第一壳体(6)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2)的上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下行进风管(62)远离第一壳体(6)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2)的下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上行出风管(71)、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远离第二壳体(7)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2)的下端面延伸至外部,所述下行出风管(72)远离第二壳体(7)的一端部贯穿所述外厢(2)的上端面延伸至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右摆动组件(81)包括第一摆动块(811),所述第一摆动块(811)的长度方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摆动块(811)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上适配有第一铰接头,所述第一铰接头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另一端套设在第一套筒内部,所述第一套筒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铰接头,所述第二铰接头的另一端适配有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二铰接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6)的前后两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铰接头、第二铰接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遮板(82)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壳体(6)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遮板(82)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壳体(6)内部上端面接触,所述第一遮板(82)的下端中部与所述第一摆动块(811)上端中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呈L型且靠近所述第一壳体(6)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正压推动组件(83)包括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水平段相适配的第一活塞块(831),所述第一活塞块(831)靠近所述第一壳体(6)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一推动支杆(832),所述第一推动支杆(83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摆动块(811)一端部的第一推头(834),所述第一推动支杆(832)位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三复位弹簧(8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的轴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正压推动组件(84)包括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相适配的第二活塞块(841),所述第二活塞块(841)靠近所述第一壳体(6)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二推动支杆(842),所述第二推动支杆(84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摆动块(811)另一端部的第二推头,所述第二推动支杆(842)位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四复位弹簧(84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左右摆动组件(91)包括第二摆动块(911),所述第二摆动块(911)的长度方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摆动块(911)的前后两侧面中部对称设置有第三铰接座(912),所述第三铰接座(912)上适配有第三铰接头,所述第三铰接头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二活动杆(913),所述第二活动杆(913)的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套筒(914)内部,所述第二套筒(914)的另一端同轴设置有第四铰接头,所述第四铰接头的另一端适配有第四铰接座(915),所述第四铰接座(91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7)的前后两内壁连接,所述第三铰接头、第四铰接头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916),所述第二遮板(92)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二壳体(7)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遮板(92)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7)内部下端面接触,所述第二遮板(92)的上端中部与所述第二摆动块(911)下端中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的轴向呈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正压推动组件(93)包括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相适配的第三活塞块(931),所述第三活塞块(931)靠近所述第二壳体(7)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三推动支杆(932),所述第三推动支杆(93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摆动块(911)一端部的第三推头,所述第三推动支杆(932)位于所述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五复位弹簧(93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呈倒L型且靠近所述第二壳体(7)的一端呈水平设置,所述第四正压推动组件(94)包括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水平段相适配的第四活塞块(941),所述第四活塞块(941)靠近所述第二壳体(7)的一端面同轴设置有第四推动支杆(942),所述第四推动支杆(94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的外部并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摆动块(911)另一端部的第四推头,所述第四推动支杆(942)位于所述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内部的部分套接有第六复位弹簧(94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下行进风管(62)、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以及上行出风管(71)、下行出风管(72)、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分别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上行进风管(61)、下行进风管(62)、上行正压第一缸体(63)、下行正压第一缸体(64)以及上行出风管(71)、下行出风管(72)、上行正压第二缸体(73)、下行正压第二缸体(74)分别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且若干个所述第一推动支杆(832)远离所述第一活塞块(831)的一端通过第一推动总杆(833)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推头(834)与所述第一推动总杆(833)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二推动支杆(842)远离所述第二活塞块(841)的一端通过第二推动总杆(843)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推头与所述第二推动总杆(843)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三推动支杆(932)远离所述第三活塞块(931)的一端通过第三推动总杆(933)进行连接,所述第三推头与所述第三推动总杆(933)连接,若干个所述第四推动支杆(942)远离所述第四活塞块(941)的一端通过第四推动总杆(943)进行连接,所述第四推头与所述第四推动总杆(94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6)、第二壳体(7)的长度方向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壳体(6)、第二壳体(7)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壳体(6)沿所述内厢(1)上端面左右方向三等分线分布,两个所述第二壳体(7)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厢(1)左右两侧面底部中间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510063566.7A CN119468384A (zh) | 2025-01-15 | 2025-01-15 | 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510063566.7A CN119468384A (zh) | 2025-01-15 | 2025-01-15 | 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468384A true CN119468384A (zh) | 2025-02-18 |
Family
ID=94573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510063566.7A Pending CN119468384A (zh) | 2025-01-15 | 2025-01-15 | 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468384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68980A (ja) * | 2006-09-14 | 2008-03-27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内換気装置 |
US20110171895A1 (en) * | 2008-11-12 | 2011-07-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Elevator apparatus |
CN203980548U (zh) * | 2014-08-06 | 2014-12-03 | 广德奥帝亚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通风系统 |
CN213011465U (zh) * | 2020-06-11 | 2021-04-20 | 苏州铃木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自换风轿厢 |
CN119268033A (zh) * | 2023-12-29 | 2025-01-07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电梯消杀通风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2025
- 2025-01-15 CN CN202510063566.7A patent/CN11946838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68980A (ja) * | 2006-09-14 | 2008-03-27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内換気装置 |
US20110171895A1 (en) * | 2008-11-12 | 2011-07-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Elevator apparatus |
CN203980548U (zh) * | 2014-08-06 | 2014-12-03 | 广德奥帝亚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通风系统 |
CN213011465U (zh) * | 2020-06-11 | 2021-04-20 | 苏州铃木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自换风轿厢 |
CN119268033A (zh) * | 2023-12-29 | 2025-01-07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电梯消杀通风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75688B2 (en) |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 |
US10335002B2 (en) |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 |
CN210332034U (zh) | 一种新型制鞋机械用除尘设备 | |
CN110302992A (zh) | 隧道灯具清洁机构 | |
CN119468384A (zh) | 一种用于电梯的换气新风装置 | |
CN105496299A (zh) | 干式除尘工业吸尘器 | |
CN109847482A (zh) | 一种用于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的高效型袋式除尘器 | |
US20180042436A1 (en) |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 |
CN101612016A (zh) | 真空吸尘器 | |
CN210251589U (zh) | 一种用于中频炉冶炼的脉冲袋式除尘器 | |
CN215820769U (zh) | 一种吸尘器 | |
CN112869637B (zh) | 一种便于更换的扫地机器人的清扫装置 | |
CN212654316U (zh) | 一种基于真空吸尘的车皮清扫装置 | |
CN109653913A (zh) | 一种空气滤清器 | |
CN208628078U (zh) | 一种电力箱自动除尘清洁装置 | |
KR100624386B1 (ko) | 로봇 청소기의 흡입헤드 | |
CN209915856U (zh) | 一种蒸汽地拖装置 | |
CN222772395U (zh) | 一种防尘引风机 | |
CN113209735A (zh) | 一种高效节能环保除尘装置 | |
CN218852571U (zh) | 一种扫地机 | |
CN109199226A (zh) | 一种家用自净式吸尘器 | |
CN218690477U (zh) | 一种手持式静电吸尘器 | |
CN116098525B (zh) |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及清洁机 | |
CN218852599U (zh) |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地刷模块及清洁机 | |
CN221205261U (zh) | 除螨吸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