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435458A -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 Google Patents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435458A CN119435458A CN202310960103.1A CN202310960103A CN119435458A CN 119435458 A CN119435458 A CN 119435458A CN 202310960103 A CN202310960103 A CN 202310960103A CN 119435458 A CN119435458 A CN 1194354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peller
- end plate
- plate
- air inlet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其中,所述叶轮包括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多个叶片,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第一端板沿所述叶轮的进气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端板设有进风口;多个叶片沿所述叶轮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叶片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包括第一板部和环设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周缘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在所述进气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叶轮的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叶轮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背景技术
离心式风机所采用的叶轮,通常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板和设于两个端板之间的多个叶片,其中,端板通常呈平板结构设置,导致气流进入叶轮时的流动损失和转弯损失较大,进而导致离心式风机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叶轮,旨在提升叶轮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叶轮包括:
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第一端板沿所述叶轮的进气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端板设有进风口;以及
沿所述叶轮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叶片,所述叶片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包括第一板部和环设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周缘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在所述进气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叶轮的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板部的板面与所述叶轮的轴线正交。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板包括第三板部和环设于所述第三板部的周缘的第四板部,所述第四板部在所述进气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叶轮的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定义第一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叶轮的轴线,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的夹角γ配置为10°≤γ≤40°,和/或,所述第四板部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的夹角δ配置为10°≤δ≤40°。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端板的外径。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板的外径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外径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7。
可选地,在所述进风口的径向上,所述叶片在所述进风口的轴切面上的投影线至所述进风口的轴线之间的尺寸,沿所述进气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叶片具有在所述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朝外延伸并超出所述第一端板的周缘。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部的尾缘在所述进气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一端板;或者,所述第二端部的尾缘设有外凸的过渡圆角,所述过渡圆角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边缘。
可选地,在所述进气方向上,所述叶片的尾缘背离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定义第二参考平面同时经过所述叶轮的轴线和所述叶片的尾缘中心点,所述叶片的尾缘与所述第二参考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
可选地,所述叶片具有在所述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板的周缘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朝外延伸并超出所述第一端部。
可选地,所述叶片的出口安装角小于90°。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风机,包括电机和前述的叶轮,所述电机的转轴设于所述叶轮的第一端板。
可选地,所述风机还包括导流罩,所述导流罩设于所述叶轮的上游且截面积在进气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导流罩具有在所述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引流端和导流端,所述导流端伸入第二端板的进风口。
可选地,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所述导流端与所述进风口的边缘的间隙d配置为4mm≤d≤10mm。
可选地,所述导流端伸入所述进风口的深度H配置为5mm≤H≤15mm。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机,包括前述的叶轮,或者,包括前述的风机。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改进面向进风口的第一端板的结构,使其第二板部在进气方向上朝外倾斜延伸,能够减小自进风口流入的气流在叶轮内的转弯程度,从而减少气流能量的冲击损失和转弯损失,进而提升叶轮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叶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叶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叶轮的剖视图,剖切面经过叶轮的轴线;
图4为本发明叶轮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剖切面经过叶轮的轴线;
图5为本发明叶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叶轮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风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风机的剖视图,剖切面经过叶轮的轴线;
图9为本发明空气处理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空气处理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在同效率同风量下本申请叶轮与等径叶轮所需转速的比对图;
图12为采用本申请叶轮的风机与采用传统叶轮的风机的效率比对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其中,叶轮应用在风机,风机应用在空气处理机。当然,风机还可以应用在换气系统或其他空调系统等。
请参照图1至图6,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该叶轮10包括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和叶片组,第二端板12和第一端板11沿叶轮10的进气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第二端板12设有进风口12a;叶片组包括沿叶轮10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叶片13,叶片13连接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第一端板11包括第一板部111和环设于第一板部111的周缘的第二板部112,第二板部112在进气方向上朝远离叶轮10的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改进面向进风口12a的第一端板11的结构,使其第二板部112在进气方向上朝外倾斜延伸,能够减小自进风口12a流入的气流在叶轮10内的转弯程度,从而减少气流能量的冲击损失和转弯损失,进而提升叶轮10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叶轮10的周向指的是绕叶轮10轴线的圆周方向,叶轮10的径向指的是在垂直于叶轮10轴线的平面上自叶轮10轴线向四周发散的任意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叶片13的出口安装角小于90°,也即,本申请的叶轮10配置为后向叶片13的离心式叶轮10,以使风机能够具备较高的效率及较大的流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叶片13的出口安装角大于或等于90°,也即,也可以配置为前向叶片13或径向叶片13。
请参照图7和图8,在本发明风机一实施例中,风机包括电机、导流罩31和前述的叶轮10,电机的转轴21安装在叶轮10的第一端板11,以驱动第一端板11及整个叶轮10旋转,导流罩31设于叶轮10的上游,导流罩31的截面积在进气方向上逐渐减小,并具有在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引流端和导流端,引流端安装在风道41且导流端伸入第二端板12的进风口12a,并起到将风道41内位于叶轮10上游的空气引入第二端板12的进风口12a的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机也可以不设置导流罩31。
具体可选地,第一板部111设有安装孔11a,电机转轴21的端部伸入安装孔11a,且转轴21的外周面上设有法兰盘22,法兰盘22通过螺钉锁附在第一板部111上。如此,能够提升电机转轴21的安装可靠性和便捷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1也可以不设置安装孔11a,电机转轴21直接固设在第一端板11的外侧面,或者是电机转轴21通过铆接、卡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端板11上。
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111的板面与叶轮10的轴线正交。如此,平直的第一板部111和倾斜的第二板部112相配合,能够对自进风口12a流入的气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在降低转弯损失的同时又不会明显降低叶轮的压升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正交指的是垂直或近垂直的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部111也可以和第二板部112一样倾斜延伸设置。
请参照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叶轮10的径向上,导流端与进风口12a的边缘的间隙d配置为4mm≤d≤10mm。可以理解,若该间隙d取值过小,则第二端板12在相对导流罩31旋转的过程中,第二端板12容易与导流罩31发生运动干涉和碰撞;若该间隙d取值过大,则风道41内的空气容易经由该间隙进入叶轮10的进风口12a,并构成明显的做无用功的循环气流,该循环气流内的气体自该间隙进入进风口12a,在流出叶轮10后折返绕过第二端板12并回流到该间隙,并自该间隙再次进入进风口12a。因此,通过将该间隙d限定在10mm以内,削弱该无用功的循环气流,从而提升叶轮10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端伸入进风口12a的深度H配置为5mm≤H≤15mm。可以理解,若该深度H取值过小,则导流端与进风口12a之间的配合间隙过短,对循环气流的阻碍作用过小;若该深度H取值过大,则导流端的尺寸和体积过大,制造成本高。
请一并参照图9和图10,在本发明空气处理机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机包括风道41、换热器42和前述的风机,其中,换热器42和风机均安装在风道41内,且换热器42位于风机的上游,换热器42用于对风道4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制冷。风机的导流罩31通过安装板43固定在风道41上,电机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风道41上,电机的转轴21朝向导流罩31延伸并安装有叶轮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空气处理机也可以不设置换热器42,或者是换热器42设在风机的下游。
此外,根据全年空气调节的要求,该空气处理机还可以包括加湿器、过滤器等中的至少一个组件。如此,干净的空气经风机送到冷却器或加热器进行冷却或加热,以达到所需温度,然后送入所需场所。由于空气处理机主要针对室内循环风的状态进行处理,且采用上述风机后,处理风量大、空气品质高,特别适合于机房、商场、展览馆、机场等大空间、大人流量场所的通风换气。
本发明技术方案,在系统设备尺寸限制下,通过将叶轮10负载做到最大并削弱气流能量的转弯损失,在满足相同压升需求的条件下,能够将叶轮10转速尽可能降低,从而能显著改善叶轮10的转动噪音并提升效率,进而实现风机的静音和高效设计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无蜗壳的结构设计,能够显著改善动静干涉噪音,从而进一步提升整机的静音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叶轮10的效率,请参照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板12包括第三板部121和环设于第三板部121的周缘的第四板部122,第四板部122在进气方向上朝远离叶轮10的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也即,第四板部122和第二板部112的延伸方向相同,也是在进气方向上朝外倾斜延伸,第四板部122能够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与第二板部112共同将气流导向叶轮10的侧后方,从而进一步减少气流能量的冲击损失和转弯损失,并提升叶轮10的效率。另一方面,第四板部122倾斜延伸设置,还能降低气流在第四板部122的内壁面脱落而产生涡流的程度,并改善叶轮10内部的流场,从而降低气流能量的流动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参考平面垂直于叶轮10的轴线,第二板部112与第一参考平面的夹角γ配置为10°≤γ≤40°。也即,对第二板部112相对进风口12a所在平面的倾斜角度进行限定。可以理解,若第二板部112的倾斜角度过小,则对气流转弯程度的减弱效果不足,导致对气流能量的冲击损失和转弯损失的减小效果不明显;若第二板部112的倾斜角度过大,则大部分气流几乎不转弯而沿着叶轮10的轴线方向流出,导致气流在流经叶轮10时的压升程度变弱。
请参照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板部122与第一参考平面的夹角δ配置为10°≤δ≤40°。也即,对第四板部122相对进风口12a所在平面的倾斜角度进行限定。可以理解,若第四板部122的倾斜角度过小,则对气流转弯程度的减弱效果不足,导致对气流能量的冲击损失和转弯损失的减小效果不明显;若第四板部122的倾斜角度过大,则大部分气流几乎不转弯而沿着叶轮10的轴线方向流出,导致气流在流经叶轮10时的压升程度变弱。
请参照图2和图4,进一步可选地,第四板部122与第一参考平面的夹角δ,大于第二板部112与第一参考平面的夹角γ。也即,沿着相邻两个叶片13间隔形成的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第二板部112和第四板部122的间距在远离叶轮10轴线的方向上逐渐缩小,如此,能够将气流更顺畅地导向叶轮10的侧后方,从而降低气流的流动损失,并提升叶轮10的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夹角δ小于或等于夹角γ。
请参照图2和图4,为了进一步减小气流能量的冲击损失,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1的外径D1小于第二端板12的外径D2。如此,尺寸较小的第一端板11能够进一步降低气流能量的冲击损失和转弯损失,并提升叶轮10的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端板11的外径D1大于或等于第二端板12的外径D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的外轮廓线均配置为圆形或大致圆形的特征,因此,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的外径指的是其外轮廓线所在圆形的直径。当然,在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的外轮廓线为其他形状的实施例中,例如外轮廓线为矩形、多边形或不规则曲线时,其外径指的是与外轮廓线相切的外切圆的直径。也即,第二端板12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一端板11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1的外径D1和第二端板12的外径D2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7,也即,D1/D2≥0.7。可以理解,若第一端板11的外径D1和第二端板12的外径D2的比值过小,意味着第一端板11的尺寸过小,则大部分气流几乎不转弯而沿着叶轮10的轴线方向流出,导致气流在流经叶轮10时的压升程度变弱。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叶片13连接于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之间,且绕进风口12a的轴线排布,并于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之间形成有出风口,在进风口12a的轴向上,各叶片13所围合形成的各周圆的直径不等,当该叶轮应用至风机内时,在风机的风道的尺寸限制下,可以将叶轮的负载做到最大,进而在满足压升需求的情况下,转速尽可能降低,从而改善噪音,以及气流在叶轮作用下的损失,提升效率。
具体而言,当该叶轮应用在风机内时,通过与风道的配合,气流将由径向流动转变为沿叶轮轴线方向流动,由于在进风口12a的轴向上,各叶片13所围合形成的各周圆的直径不等,即,以叶片13的具体结构为依据,沿第二端板12至第一端板11的方向上,各周圆的直径可以逐渐减小,或者,各周圆的直径可以先增大后减小,亦或者,各周圆的直径可以先减小后增大,此时,配合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的连接所形成的叶轮为非等径叶轮,如此设置,可以有效降低转速,改善噪音,并且有效减少转弯时的损失,提升效率。
而第一端板11的外径小于第二端板12的外径,由于第二端板12能够将气流导引至叶片13,第一端板11能够使气流沿一定角度流向出风口,并由出风口流出,其中,该角度的设置在辅助气流的流动的同时,有利于与风道相配合时的流动方向的改变,同时,限制第二端板12的外径大于第一端板11的外径,方便第二端板12与风道的壁面之间形成无叶扩压区,减少气流经过叶轮时的无效功,进一步提升静压效率,改善噪音。
因此,在进风口12a的轴向上,通过设计各叶片13所围合形成的各周圆的直径不等,配合第一端板11的外径小于第二端板12的外径的设置,以当叶轮应用至风机内时,在风机的风道的尺寸限制下,可以将叶轮的负载做到最大,进而在满足压升需求的情况下,转速尽可能降低,有效改善噪音,以及气流在叶轮作用下的损失,提升效率。
请参照图2和图4,在进风口12a的径向上,叶片13在进风口12a的轴切面上的投影线至进风口12a的轴线之间的尺寸,沿进气方向逐渐减小。也即,叶片13在叶轮10的轴切面上的截面形状13a,在进气方向上朝靠近叶轮10的轴线方向倾斜延伸。具体地,在图2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叶轮10的轴切面共截得了三处叶片13位置,这三个叶片13截面形状13a均呈大致长方形的特征,且每一叶片13截面形状13a均在进气方向上朝靠近叶轮10的轴线方向倾斜延伸。如此,一方面,在相同尺寸的条件下能够增大出风通道的截面积,有利于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静压能,从而提高叶轮10的压升效果。另一方面,沿第二端板12至第一端板11的方向上,投影线逐渐靠近进风口12a的轴线,亦或者,各叶片13所围合形成的周圆的直径逐渐减小,此时,配合第一端板11、第二端板12的连接所形成的叶轮为非等径叶轮,以及D2小于D1,0.7≤D1/D2<1等限定,有利于进一步可靠降低转速,改善噪音,并且减少转弯时的损失,提升效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叶片13在叶轮10的轴切面上的截面形状13a,沿叶轮10的轴线方向延伸,或者是在进气方向上朝远离叶轮10的轴线方向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13具有在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第二端部132在叶轮10的径向上朝外延伸并超出第一端板11的周缘。也即,第一端板11的外径D1小于叶片组在靠近第一端板11的一端的最大外径D4。如此,通过减小第一端板11的外轮廓尺寸以削弱气流的流动损失,在此基础上,超出第一端板11并朝外延伸的叶片13的第二端部132仍能够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出风通道的有效长度,以提升叶轮10的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叶轮10的径向上,第二端部132与第一端板11的周缘齐平,或者第一端板11的周缘超出第二端部132。
具体而言,叶片13具有靠近进风口12a的前缘133和远离进风口12a的尾缘134。第二端部132朝外凸出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请参照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端部132的尾缘134在进气方向上超出第一端板11。如此,第二端部132不仅在叶轮10的径向上超出第一端板11的边界,还在进气方向上也超出第一端板11的边界,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叶轮10的效率。
当然,第二端部132还可以采用其他朝外凸出的方式,例如,请参照图5和图6,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端部132的尾缘134设有外凸的过渡圆角135,过渡圆角135连接第一端板11的边缘。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叶轮10的效率,还能利用过渡圆角135的特征使叶片13的尾缘134与第一端板11平顺对接,避免叶片13尾缘134的局部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13具有在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第二端板12的周缘在叶轮10的径向上朝外延伸并超出第一端部131。也即,第二端板12的外径D2大于叶片组在靠近第二端板12的一端的最大外径D3。如此,能够缩短第二端板12的周缘与风道41的内壁面的间距,并在第二端板12和风道41之间形成有无叶扩压区域,从而能够提升叶轮10的静压能和静压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缩短第二端板12的周缘与风道41的内壁面的间距,以及第四板部122的导向作用,能够阻碍自叶轮10流出的气体绕过第二端板12并回流到进风口12a,从而削弱做无用功的循环气体,进而提升叶轮10的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端板12的外径等于或小于叶片组在靠近第二端板12的一端的外径。
不失一般性地,混流叶轮的使用性能主要体现在风量大小和噪音控制方面,风量大小和噪音高低是相互的,一般风量大噪音相对就高,风量小噪音自然低,并且风量与转速成正比。
结合0.7≤D1/D2<1,D1>D4及D2>D3等参数设计,以及在进风口的轴向上,各叶片13所围合形成的各周圆的直径逐渐减小设置,使得叶轮配置为非等径叶轮,如图11所示,在同风量、同效率的工况下,非等径叶轮所需要的转速相较于等径叶轮所需要的转速大幅度降低,因而,采用非等径叶轮的风机,可以有效增大负载,且在保证效率和风量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转速。具体的转速数值比对可参照下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进气方向上,叶片13的尾缘134背离叶轮10的旋转方向倾斜延伸。也即,叶片13的尾缘134在进气方向上倾斜延伸,且在叶轮10的旋转方向上,尾缘134的靠近第二端板12的一端位于尾缘134的靠近第一端板11的一端的上游。如此,能够改善出风通道尾端的流场,使得该流场在进气方向上具有相位差,从而能够改善气动噪音。具体可选地,定义第二参考平面同时经过叶轮10的轴线和叶片13的尾缘134中心点,叶片13的尾缘134与第二参考平面的夹角α配置为α≤45°,也即,0<α≤4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进气方向上,叶片13的尾缘134朝向叶轮10的旋转方向倾斜延伸,或者是叶片13的尾缘134沿叶轮10的轴线方向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上述结构的形状、尺寸等结构参数的设计,本申请叶轮的使用性能相较于传统的等径叶轮而言具有显著提升,在风机上使用时,采用本方案的非等径叶轮的风机的效率比传统方案的风机的效率大幅提升,具体效率比对可参照图12及下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叶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和所述第一端板沿所述叶轮的进气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端板设有进风口;以及
沿所述叶轮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叶片,所述叶片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包括第一板部和环设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周缘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在所述进气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叶轮的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包括第三板部和环设于所述第三板部的周缘的第四板部,所述第四板部在所述进气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叶轮的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一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叶轮的轴线,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的夹角γ配置为10°≤γ≤40°,和/或,所述第四板部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的夹角δ配置为10°≤δ≤4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端板的外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外径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外径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7;
和/或,在所述进风口的径向上,所述叶片在所述进风口的轴切面上的投影线至所述进风口的轴线之间的尺寸,沿所述进气方向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具有在所述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朝外延伸并超出所述第一端板的周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尾缘在所述进气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一端板;或者,所述第二端部的尾缘设有外凸的过渡圆角,所述过渡圆角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边缘。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方向上,所述叶片的尾缘背离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倾斜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二参考平面同时经过所述叶轮的轴线和所述叶片的尾缘中心点,所述叶片的尾缘与所述第二参考平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具有在所述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板的周缘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朝外延伸并超出所述第一端部;
和/或,所述叶片的出口安装角小于90°;
和/或,所述第一板部的板面与所述叶轮的轴线正交。
11.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和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叶轮,所述电机的转轴设于所述叶轮的第一端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还包括导流罩,所述导流罩设于所述叶轮的上游且截面积在进气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导流罩具有在所述进气方向上依次分布的引流端和导流端,所述导流端伸入第二端板的进风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所述导流端与所述进风口的边缘的间隙d配置为4mm≤d≤10mm;
和/或,所述导流端伸入所述进风口的深度H配置为5mm≤H≤15mm。
14.一种空气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叶轮,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60103.1A CN119435458A (zh) | 2023-08-01 | 2023-08-01 |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
PCT/CN2024/101417 WO2025025922A1 (zh) | 2023-08-01 | 2024-06-25 |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60103.1A CN119435458A (zh) | 2023-08-01 | 2023-08-01 |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435458A true CN119435458A (zh) | 2025-02-14 |
Family
ID=94393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60103.1A Pending CN119435458A (zh) | 2023-08-01 | 2023-08-01 |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435458A (zh) |
WO (1) | WO202502592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97487B2 (ja) * | 2012-03-16 | 2017-03-15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遠心ポンプ |
CN104154035B (zh) * | 2014-08-29 | 2017-11-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离心式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04878053U (zh) * | 2015-06-26 | 2015-12-16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离心风轮 |
CN209115390U (zh) * | 2018-08-01 | 2019-07-16 | 苏州工业园区星德胜电机有限公司 | 一种吸尘器电机用高效动叶轮 |
CN210440276U (zh) * | 2019-07-22 | 2020-05-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离心风机的叶轮组件、离心风机、空调器及空气净化器 |
CN217633008U (zh) * | 2022-05-13 | 2022-10-21 | 湖南联诚轨道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窄壳体高压力系数变压器风机 |
CN220505389U (zh) * | 2023-08-01 | 2024-02-20 |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
-
2023
- 2023-08-01 CN CN202310960103.1A patent/CN119435458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6-25 WO PCT/CN2024/101417 patent/WO2025025922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5025922A1 (zh) | 2025-0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505389U (zh) |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 |
US5910045A (en) | Air discharge unit for underfloor air conditioning and underflo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same | |
EP1979623B1 (en) | Improved impeller and fan | |
JP2003254297A (ja) | ファン及びシュラウド組立体 | |
WO2014097627A1 (ja) | 遠心ファン | |
JP2001271791A (ja) | 多翼ファン | |
CN106481574A (zh) | 离心式风机和包括其的空调机 | |
JP4865654B2 (ja) |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4218450A (ja) | 遠心式送風機 | |
JP4505885B2 (ja) |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 |
WO2016095838A1 (zh) | 风机外壳 | |
JP270160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6152886A (ja) | 横流ファ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19435458A (zh) | 叶轮、风机和空气处理机 | |
JP3488126B2 (ja) | エアカ−テン | |
JP2002357194A (ja) | 貫流ファン | |
JP2013053532A (ja) | 軸流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114233681B (zh) | 气动装置和呼吸设备 | |
CN109236732B (zh) | 一种贯流风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JP3387987B2 (ja) | 多翼送風ファン | |
WO2021143044A1 (zh) | 离心风机以及送风装置 | |
CN113464486A (zh) | 一种具有消涡抑制分离功能的叶轮及压缩机、空调和汽车 | |
CN113550930A (zh) | 一种离心风叶、风机及包含其的空调系统 | |
CN119435457A (zh) | 斜流叶轮、风机和通风设备 | |
CN218934850U (zh) | 离心风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