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434748A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434748A CN119434748A CN202411686639.XA CN202411686639A CN119434748A CN 119434748 A CN119434748 A CN 119434748A CN 202411686639 A CN202411686639 A CN 202411686639A CN 119434748 A CN119434748 A CN 1194347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arm
- pole
- plate
- core rod
-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44000080575 Oxalis tetraphyll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1 strain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231 aramid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2/00—Towers; Masts or poles; Chimney stacks; Water-towers; Methods of erecting such structures
- E04H12/24—Cross arm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2/00—Towers; Masts or poles; Chimney stacks; Water-towers; Methods of erecting such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7/00—Overhead 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 H02G7/20—Spatial 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s of lines or cables on poles, posts or tow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uspension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复合横担,包括:第一横担,其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两端用于通过耐张线夹挂设导线;两个第二横担,一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担的中部,另一端用于连接电杆,第二横担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横担设置于第一横担的下方且和第一横担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两个连接金具,两个第二横担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金具与电杆的两侧连接;第三横担,一端连接第一横担的中部,另一端用于挂设跳线,第三横担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位于第一横担的上方;两个耐张绝缘子,一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担的中部两侧,另一端用于通过耐张线夹挂设导线,耐张绝缘子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横担的长度方向垂直。本申请还公开一种输电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架空输电线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背景技术
横担是架空线路中安装在电杆上的组件,其主要作用是支持导线。传统的输电杆采用铁横担,通过在铁横担上安装绝缘子来挂接导线,当导线采用裸导线时,鸟类从输电杆上起飞或者降落可能会同时接触到任意两根导线或者任意一根导线和铁横担,形成通电回路发生触电,这将直接影响电力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导致跳闸等事故,同时还会造成鸟类死亡,降低生物多样性。
目前,通常采用在电杆附近的裸导线外周安装绝缘护套来保护鸟类防止其被电击,但是该种防护方式价格昂贵,且长期使用效果不佳,需要定期更换维护,运行维护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横担,采用全绝缘结构以及通过第二横担整体抬高导线的挂设高度,可有效防止电击鸟类引起的跳闸等事故,安全性更高、运维成本更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横担,包括:第一横担,第一横担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横担的两端用于通过耐张线夹挂设导线;两个第二横担,两个第二横担的一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担的中部,第二横担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电杆,第二横担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横担设置于第一横担的下方且和第一横担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两个连接金具,两个第二横担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金具与电杆的两侧连接;第三横担,第三横担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担的中部,第三横担的另一端用于挂设跳线,第三横担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位于第一横担的上方;两个耐张绝缘子,两个耐张绝缘子的一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担的中部两侧,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用于通过耐张线夹挂设导线,耐张绝缘子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横担的长度方向垂直。
其中,第一横担包括:第一芯棒;两个第一中间金具,两个第一中间金具分别连接两个第二横担和第一芯棒的中部的两个不同位置;第二中间金具,第二中间金具位于两个第一中间金具之间,第二中间金具连接第三横担、耐张绝缘子和第一芯棒的中部;两个端部金具,两个端部金具分别与第一芯棒的两端连接,端部金具用于通过耐张线夹挂设导线;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覆盖于第一芯棒的至少部分外周面。
其中,第一中间金具包括:第一中间套筒,第一中间套筒套设于第一芯棒的中部;第一中间连接部,第一中间连接部设置于第一中间套筒的底侧,第一中间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二横担。
其中,第二中间金具包括:第二中间套筒,第二中间套筒套设于第一芯棒的中部;第二中间连接部,第二中间连接部设置于第二中间套筒的顶侧,第二中间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三横担;两个绝缘子连接部,两个绝缘子连接部设置于第二中间套筒的底侧且沿第二中间套筒的轴线对称设置,绝缘子连接部用于连接耐张绝缘子。
其中,端部金具包括端部套筒和两个挂接部,端部套筒用于连接第一芯棒的端部;两个挂接部设置于端部套筒的底侧且沿端部套筒的轴线对称设置,挂接部用于通过耐张线夹挂设导线。
其中,第二横担包括:第二芯棒;第一金具,第一金具连接第二芯棒的一端和第一横担的中部;第二金具,第二金具连接第二芯棒的另一端和连接金具;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覆盖于第二芯棒的至少部分外周面。
其中,连接金具包括相连的电杆连接部和横担连接部,电杆连接部连接电杆,横担连接部连接第二横担的另一端,且使第二横担和电杆之间的角度可调节。
其中,电杆连接部包括第一板件,第一板件抵接固定在电杆上;横担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二板件,两个第二板件分别与第一板件的两端垂直连接,且两个第二板件自第一板件的两端向远离第一板件的方向同向延伸,第二板件上设有固定孔和调节孔,固定孔和调节孔配合用于使第二横担和电杆之间的角度可调节。
其中,固定孔为圆形通孔,调节孔为弧形孔,调节孔的圆弧与固定孔同心设置。
其中,电杆连接部还包括第三板件,用于与电杆匹配连接,第三板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板件不与第一板件连接的另一端,第一板件和第三板件沿电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板件的长度,且第一板件和第三板件分别位于第二板件的上部和下部。
本申请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输电杆,包括电杆和前述的复合横担,复合横担固定在电杆上。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复合横担包括第一横担、两个第二横担、连接金具、第三横担,复合横担整体采用全绝缘结构以及通过第二横担整体抬高导线的挂设高度,延长了输电杆上高压端的导线与低压端的电杆顶部之间的绝缘距离,使得鸟类无论在输电杆上何种位置起飞、站立或者降落都不会形成通电回路,有效防止电击鸟类引起的跳闸等事故,安全性更高、运维成本更低,同时可有效降低鸟类降落在输电杆上触电死亡的几率,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本申请通过可调式连接金具连接第二横担和电杆,可根据设计需求调节第二横担与电杆之间的角度,安装灵活、连接可靠;且独立的金具结构使其可适用于安装不同长度规格的复合横担,应用范围更广。
此外,相比于传统的铁横担,采用复合横担直接挂接导线,能取消悬垂绝缘子结构,使横担结构更简单、安装更便捷,也不容易发生锈蚀,使用寿命更长;以及各绝缘层采用高温硫化硅橡胶,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和憎水迁移性,可降低污闪和雨闪的概率,提高复合横担的电气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输电杆10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横担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金具13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横担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金具300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第三横担4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要求,这里将披露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的典型例子而已,其可体现为各种形式。因此,这里披露的具体细节不被认为是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作为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际中任何恰当的方式不同地应用本申请的代表性的基础,包括采用这里所披露的各种特征并结合这里可能没有明确披露的特征。
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应作广义理解,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端部”、“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输电杆1000,输电杆1000为耐张杆,包括复合横担10和电杆20,复合横担10固定在电杆20上。在电力系统中,耐张杆是指用于线路中部将电路分段以控制倒杆、断线范围的杆塔,耐张杆通过在横担上设置耐张绝缘子和耐张线夹挂设导线。
复合横担10包括第一横担100、两个第二横担200、两个连接金具300、第三横担400和两个耐张绝缘子500,第一横担100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横担100的两端用于连接耐张线夹13,以挂设导线;两个耐张绝缘子500的一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担100的中部两侧,耐张绝缘子500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耐张线夹13,以挂设导线,耐张绝缘子50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横担100的长度方向垂直。两个第二横担200的一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担100的中部,第二横担200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电杆20,第二横担200的长度方向和第一横担100的长度方向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第二横担200位于第一横担100的下方;两个第二横担200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两个连接金具300与电杆20的两侧连接;第三横担400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担100的中部,第三横担400的另一端用于挂设跳线,第三横担400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位于第一横担100的上方。其中,第二横担200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能够整体抬高导线的挂设高度,在满足绝缘距离的同时缩减各个横担的尺寸,节约成本。当然,第二横担也可以竖直设置,增加第三横担的长度以满足绝缘距离要求即可。
本申请的输电杆1000采用复合横担10挂设导线,复合横担10整体采用全绝缘结构以及通过第二横担200整体抬高导线的挂设高度,延长了输电杆1000上高压端的导线与低压端的电杆20顶部之间的绝缘距离,使得鸟类无论在输电杆1000上何种位置起飞、站立或者降落都不会形成通电回路,有效防止电击鸟类引起的跳闸等事故,安全性更高、运维成本更低,同时可有效降低鸟类降落在输电杆1000上触电死亡的几率,保护生物多样性。传统方案中,输电杆通过在铁横担上设置悬垂绝缘子支撑导线,相比于传统的铁横担,本申请中采用复合横担10直接挂接导线,能取消悬垂绝缘子结构,使横担结构更简单、安装更便捷,也不容易发生锈蚀,使用寿命更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写的中部如无特指均是指两端之间的部位,并非严格为中心部位。
结合图1-图4所示,第一横担100包括第一芯棒110(图中标记仅作示意)、两个第一中间金具120、第二中间金具130、两个端部金具140和第一绝缘层150,两个第一中间金具120分别连接两个第二横担200和第一芯棒110的中部的两个不同位置;第二中间金具130位于两个第一中间金具120之间,第二中间金具130连接第三横担400和第一芯棒110的中部;两个端部金具140分别与第一芯棒110的两端连接,端部金具140用于挂设导线;第一绝缘层150覆盖于第一芯棒110的至少部分外周面。
第一中间金具120包括第一中间套筒121和第一中间连接部122,第一中间套筒121套设于第一芯棒110的中部,具体是将第一中间套筒121套设在第一芯棒110外周,并通过压接工艺将第一中间套筒121固定在第一芯棒110上;第一中间连接部122设置于第一中间套筒121的底侧,第一中间连接部122用于连接第二横担200。
第一中间套筒121为中空管状结构,且第一中间套筒121的横截面形状、尺寸与第一芯棒110的横截面相匹配,以便将第一中间套筒121套接固定在第一芯棒110的外周,并增加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第一中间套筒121与第一芯棒110之间的连接强度。
第一中间连接部122为板状结构,垂直连接在第一中间套筒121的底侧,且第一中间连接部122位于第一中间套筒121的中部,以使得后续第二横担200安装后受力更均匀;第一中间连接部12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221,用于通过螺栓、螺杆等紧固件与第二横担200匹配连接,即无需在第一中间套筒121和第一芯棒110上打孔进行连接,避免打孔影响第一芯棒110的力学性能,进而避免产生电力安全隐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连接部122的板面方向沿第一中间套筒121的轴向设置,第一连接孔1221的贯通方向垂直于第一中间套筒121的轴向,使得第一中间金具120固定在第一芯棒110上后,第一中间连接部122的板面方向和第一横担100的长度方向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便于第一横担100和第二横担200的组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连接部的板面方向也可以沿其他方向设置,只要能与第二横担匹配连接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第二中间金具130包括第二中间套筒131和第二中间连接部132,第二中间套筒131套设于第一芯棒110的中部,具体是将第二中间套筒131套设在第一芯棒110外周,并通过压接工艺将第二中间套筒131固定在第一芯棒110上;第二中间连接部132设置于第二中间套筒131的顶侧,第二中间连接部132用于连接第三横担400。优选地,第二中间套筒131套设在第一芯棒110外周的中间位置,两个第一中间金具120的第一中间套筒121对称设置于第二中间套筒131两侧,使得第一横担100整体呈对称结构,受力更加均衡,结构更为稳定。
第二中间连接部132由若干板件相互连接而成,若干板件中至少有一个板件沿水平方向设置,便于安装第三横担400。第二中间套筒131的结构与第一中间套筒121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中间连接部132的若干板件包括五个板件,五个板件依次连接,使第二中间连接部132呈“几”字型结构,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二中间连接部132位于两端的板件定义为第一端板1321,位于最中间的板件定义为第一顶板1322,位于第一顶板1322和第一端板1321之间的板件为第一侧板1323,两个第一端板1321沿水平方向间隔连接在第二中间套筒131的顶侧中部,两个第一侧板1323设置于两个第一端板1321之间且沿竖直方向关于第一顶板1322对称设置,具体是两个第一侧板1323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或者均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两个第一侧板1323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端板1321相连,两个第一侧板132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顶板1322的两端,第一顶板1322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顶板132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13221,用于通过螺栓、螺杆等紧固件与第三横担400匹配连接,即无需在第二中间套筒131和第一芯棒110上打孔进行连接,避免打孔影响芯棒110的力学性能,进而避免产生电力安全隐患。第一顶板1322与第二中间套筒131的顶侧之间留有间隙进而形成可安装空间,便于施工人员操作以拧紧螺栓、螺杆等紧固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中间金具130的第二中间连接部132的若干板件包括两个板件,两个板件互相垂直连接,使第二中间连接部132呈L型结构,其中一个板件垂直连接在第二中间套筒131的顶侧中部,即该板件沿竖直方向设置,使得另一个板件沿水平方向设置,为了便于说明,将竖直设置的板件定义为第二侧板1324,水平设置的板件定义为第二顶板1325,第二顶板1325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13251,用于通过螺栓、螺杆等紧固件与第三横担400匹配连接,即无需在第二中间套筒131和第一芯棒110上打孔进行连接,避免打孔影响芯棒110的力学性能,进而避免产生电力安全隐患。
结合图1,第二中间金具130还包括两个绝缘子连接部133,两个绝缘子连接部133设置于第二中间套筒131的底侧且沿第二中间套筒131的轴线对称设置,绝缘子连接部133用于连接耐张绝缘子500;绝缘子连接部133为板状结构,绝缘子连接部133上设有绝缘子连接孔,用于通过挂环等连接组件连接耐张绝缘子500。第三横担400的顶部金具用于挂设跳线。具体地,挂接在其中一个耐张绝缘子500上的导线自耐张线夹13处引出跳线,跳线先挂接至顶部金具上再挂接到电杆20另一侧的另一个耐张绝缘子500上的耐张线夹13上,且跳线与电杆20两侧的导线均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中间连接部132还包括加强筋1326,例如当第二中间连接部132为“几”字型结构时,第一侧板1323和第一端板1321之间设有加强筋1326,当第二中间连接部132为L型结构时,第二侧板1324与第二顶板1325之间设有加强筋1326,且加强筋1326同时连接于第二中间套筒131,加强筋1326可有效提高各板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第二中间金具130的机械强度。
结合图1,端部金具140包括相连的端部套筒141和两个挂接部142,端部套筒141为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其开口端套设于第一芯棒110的端部外周,且端部套筒141的横截面形状、尺寸与第一芯棒110的横截面相匹配;挂接部142用于挂设导线。具体地,挂接部142具体通过耐张线夹13挂设导线,两个挂接部142设置于端部套筒141的底侧且沿端部套筒141的轴线对称设置,挂接部142为板状结构,挂接部142上设有线夹连接孔,用于通过挂环等连接组件连接耐张线夹1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端部金具也可以采用现有的金具结构,只要能用于挂设导线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耐张绝缘子50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耐张复合绝缘子结构,耐张线夹13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线夹结构,耐张绝缘子500和耐张线夹13的安装方式也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6所示,第二横担200包括第二芯棒210(图中标记仅作示意)、第一金具220、第二金具230和第二绝缘层240,第一金具220连接第二芯棒210的一端和第一横担100的中部;第二金具230连接第二芯棒210的另一端和连接金具300;第二绝缘层240覆盖于第二芯棒210的至少部分外周面。
第一金具220包括相连的第一套筒221和第一连接部222,第一套筒221的一端连接第二芯棒210的一端,例如第一套筒221可与第二芯棒210通过压接工艺连接;第一连接部222用于连接第一横担100的中部,第一连接部222为板状结构,第一连接部22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221,用于与第一中间连接部122上的第一连接孔1221匹配连接,以实现第一横担100和第二横担200的组装。安装时,将第一连接部222与第一中间连接部122紧贴设置,并使第三连接孔2221与第一连接孔1221对准后穿设螺栓、螺杆等紧固件并紧固,以将第一连接部222与第一中间连接部122连接在一起,从而将第二横担20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横担100的中部。
第二金具230包括相连的第二套筒231和第二连接部232,第二套筒231的一端连接第二芯棒210的另一端,例如第二套筒231可与第二芯棒210通过压接工艺连接;第二连接部232用于与连接金具300连接,进而连接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第二连接部232包括第一连接板2321和两个第二连接板2322,第一连接板2321封盖第二套筒231不与第二芯棒210连接的端部,两个第二连接板2322分别垂直连接第一连接板2321的两端,且两个第二连接板2322自第一连接板2321的两端向远离第二套筒231的方向同向延伸,使第二连接部232呈“匚”字型结构。每个第二连接板2322上均设置有两组第四连接孔23221,两个第二连接板2322上的第四连接孔23221对应设置,用于通过螺栓、螺杆等紧固件与连接金具300匹配连接,即无需在第二套筒231和第二芯棒210上打孔进行连接,避免打孔影响第二芯棒210的力学性能,进而避免产生电力安全隐患。
如图7所示,连接金具300包括相连的电杆连接部310和横担连接部320,电杆连接部310连接电杆20,横担连接部320连接第二横担200的另一端,且使第二横担200和电杆20之间的角度可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杆20的横截面为方形,电杆连接部310对应设置为板状结构,可增大电杆连接部310与电杆20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二者之间连接可靠。电杆连接部310包括第一板件311,第一板件311上设置有第一电杆连接孔3111,用于通过螺栓、螺杆等紧固件使第一板件311抵接固定在电杆20上。
横担连接部320包括两个第二板件321,两个第二板件32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板件311的两端垂直连接,且两个第二板件321自第一板件311的两端向远离第一板件311的方向同向延伸,两个第二板件321相互靠近的板面之间的距离稍大于第二金具230的第二连接部232的两个第二连接板2322相互远离的板面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使第二连接部232可在两个第二板件321之间移动,便于调节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之间的角度;另一方面使两个第二板件321能够通过螺栓、螺杆等紧固件夹紧固定两个第二连接板2322,确保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之间连接可靠。第二板件321上设置有固定孔3211和调节孔3212,固定孔3211为圆形通孔,调节孔3212为弧形孔,调节孔3212的圆弧与固定孔3211同心设置,二者配合用于使第二横担200能够以固定孔3211为中心转动,便于调节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之间的角度并将第二横担200与连接金具300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板件321上的固定孔3211和调节孔3212分别与每个第二连接板2322上的两组第四连接孔23221对应设置,以便调节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之间的角度并将第二横担200与连接金具300固定连接,进而可根据设计需求调节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之间的角度,安装灵活、连接可靠;且独立的金具结构使其可适用于安装不同长度规格的复合横担10,应用范围更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件311沿电杆20长度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板件321的长度,且第一板件311位于第二板件321的上部,固定孔3211和调节孔3212位于第二板件321的中部,即固定孔3211和调节孔3212位于第一电杆连接孔3111的下方,可避免电杆连接部310与电杆20之间的紧固件影响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之间的角度的转动调节,同时还可减少连接金具300的材料用量,降低制造成本。
安装连接金具300时,首先将电杆连接部310的第一板件311紧贴电杆20设置,并使第一板件311上的第一电杆连接孔3111与电杆20上的安装孔对准后穿设螺栓、螺杆等紧固件并紧固,将连接金具300固定在电杆20上。安装第二横担200时,将第二连接部232放置在两个第二板件321之间,并使固定孔3211、调节孔3212和第二连接部232的第四连接孔23221对准,在对应的固定孔3211和第四连接孔23221、调节孔3212和第四连接孔23221中穿设螺栓、螺杆等紧固件进行预固定,即在不影响第二连接部232在横担连接部320内转动的前提下限定二者的大致位置,此时第二横担200能够以固定孔3211为中心进行转动,即第二横担200转动时,固定孔3211中的紧固件保持位置不变、调节孔3212中的紧固件以固定孔3211为中心在调节孔3212中滑动调节,当调节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之间的角度至预设角度后,将上述紧固件紧固,使第二横担200与电杆20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将连接金具固定在电杆上后,也可以仅在对应的固定孔和第四连接孔中穿设紧固件进行预固定,当第二横担调节到位后,再将该紧固件紧固,并在对应的调节孔和第四连接孔中穿设紧固件并紧固,以将第二横担与电杆固定连接,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为了使连接金具300与电杆2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电杆连接部310还包括第三板件312,第三板件31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板件321不与第一板件311连接的另一端,使第一板件311和第三板件312分别位于第二板件321的两侧,且第三板件312沿电杆20长度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板件321的长度,第三板件312位于第二板件321的下部,即第一板件311和第三板件312沿竖直方向分别位于第二板件321的上下两侧,第三板件312上设有第二电杆连接孔3121,用于通过螺栓、螺杆等紧固件进一步将连接金具300固定在电杆20上。第三板件312的设置,一方面使得连接金具300的上下两端可通过第一板件311和第三板件312同时与电杆20进行紧固,使二者之间受力更均匀、连接更可靠;另一方面,将第三板件312设置在第二板件321远离电杆20的一端,可避免安装时第三板件312与第二板件321上的紧固件发生干涉。安装时,先将连接金具300通过第一板件311与电杆20连接,然后安装第二横担200并调节到位后,再在第三板件312上的第二电杆连接孔3121与电杆20上的安装孔中穿设螺栓、螺杆等紧固件并紧固,将连接金具300进一步固定在电杆20上。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板件321上均设置有翻边3213,翻边3213自第二板件321靠近电杆20的一侧垂直向远离第一板件311的方向延伸,且两个翻边3213均与第一板件311位于同一平面内,翻边3213的设置能够增大连接金具300与电杆2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二者之间受力更均匀、连接更可靠。
如图8所示,第三横担400包括第三芯棒410(图中标记仅作示意)、底部金具420、顶部金具430、第三绝缘层440,底部金具420连接第三芯棒410的一端和第一横担100的中部,顶部金具430连接第三芯棒410的另一端,用于挂设导线;第三绝缘层440覆盖于第三芯棒410的至少部分外周面。底部金具420包括相连的底部套筒421和底部连接部422,底部套筒421的一端连接第三芯棒410的一端,例如底部套筒421可与第三芯棒410通过压接工艺连接;由于底部金具420需与第一横担100的第二中间金具130固定连接,故底部连接部422与第二中间连接部132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结合图5,当第二中间金具130的第二中间连接部132包括两个板件时,第二顶板132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13251,底部连接部422为底板422,底板422为板状结构,底板422上设有第五连接孔4221,用于与第二连接孔13251匹配连接,以实现第一横担100和第三横担400的组装。安装时,将底板422与第二顶板1325紧贴设置,并使第二连接孔13251与第五连接孔4221对准后穿设螺栓、螺杆等紧固件并紧固,以将第二中间连接部132与底板422连接在一起,从而将第三横担400垂直安装在第一横担100的中部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顶板1325上设置两个第二连接孔13251,底板422上对应设置两个第五连接孔422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顶板也可以设置更多个第二连接孔,底板上对应设置相应数量的第五连接孔,根据第三横担的安装要求调整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和图4,当第二中间金具130的第二中间连接部132包括五个板件时,第一顶板132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13221,底部连接部采用螺纹结构直接穿设第一顶板1322上的第二连接孔13221,并通过螺母拧紧固定,即可将第二中间连接部132与底部连接部固定,从而将第三横担400垂直安装在第一横担100的中部上方。
顶部金具430包括顶部套筒431和接线柱432,顶部套筒431的一端连接第三芯棒410的另一端,顶部套筒431的另一端与接线柱432连接,顶部套筒431可与第三芯棒410通过压接工艺连接,接线柱432用于挂设导线。接线柱432的顶部设有挂线槽,用于放置跳线;接线柱432的外表面设有环形槽,用于通过绝缘绳辅助固定跳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顶部金具也可以采用行业内常用的压盖式金具、槽型线夹式金具、板型线夹式金具等现有的挂线金具结构,只要能稳固挂设导线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芯棒110、第二芯棒210和第三芯棒410均由复合材料制成,例如由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后拉挤成型,复合材料相对于传统横担的金属材料更为耐腐蚀、成本低,且可实现大幅度减重,使复合横担10安装便捷。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芯棒110的横截面为方形,第二芯棒210和第三芯棒410的横截面为圆形,如此设置使得复合横担10整体结构强度好、结构简单、成本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芯棒、第二芯棒和第三芯棒的横截面也可以为三角形、T形、L形等形状,只要各芯棒的结构满足强度要求即可;各芯棒可以结构不同,也可以结构相同,比如第一芯棒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第二芯棒的横截面为方形,第三芯棒的横截面为T形,或者各芯棒的横截面都是方形或都是圆形,等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各芯棒上的金具套筒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与对应芯棒的横截面相匹配,即第一中间套筒121、第二中间套筒131和端部套筒141的横截面形状、尺寸与第一芯棒110的横截面相匹配,第一套筒221和第二套筒231的横截面形状、尺寸与第二芯棒210的横截面相匹配,底部套筒421和顶部套筒431的横截面形状、尺寸与第三芯棒410的横截面相匹配,以便将各套筒固定在对应芯棒上,且能够增大各套筒与对应芯棒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各金具与对应芯棒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各金具均采用单独成型金具组件后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连接可靠、制造简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各金具也可以通过浇铸等方式一体成型,只要能保证各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150、第二绝缘层240和第三绝缘层440均包括护套,第一绝缘层150的护套与第一芯棒110中部的第一中间金具120、第二中间金具130以及两端的端部金具140之间均为密封连接,第二绝缘层240的护套与第二芯棒210两端的第一金具220和第二金具230之间均为密封连接,第三绝缘层440的护套与第三芯棒410两端的底部金具420和顶部金具430之间均为密封连接,可以有效防止外界水汽侵入损伤第一芯棒110、第二芯棒210和第三芯棒410,进而避免影响复合横担1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绝缘层150、第二绝缘层240和第三绝缘层440还可包括间隔设置在护套上的伞裙,伞裙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一横担100、第二横担200和第三横担400外表面的爬电距离,从而使复合横担10具有足够的干弧距离,此外,伞裙的设置还可以防止鸟类筑巢,提高复合横担10整体的电气安全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150、第二绝缘层240和第三绝缘层440均为高温硫化硅橡胶,将硅橡胶材料通过整体真空注射成型工艺包覆在第一芯棒110、第二芯棒210、第三芯棒410外周,整体形成高温硫化硅橡胶绝缘层,高温硫化硅橡胶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和憎水迁移性,可降低污闪和雨闪的概率,提高复合横担10的电气安全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也可以采用模压工艺或者预先成型后再套接在对应芯棒的外周,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复合横担10的整体长度、第一横担100、第二横担200和第三横担400的长度等都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以及复合横担10的安装顺序也可以根据需求相应调整,即可以先将两个第二横担200通过连接金具300固定在电杆20上后,再固定第一横担100和第三横担400,也可以先将第一横担100、两个第二横担200、连接金具300、第三横担400组装好后,再安装至电杆20上调节固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复合横担包括第一横担、两个第二横担、连接金具、第三横担,通过复合横担的全绝缘整体结构以及通过第二横担整体抬高导线的挂设高度,延长了输电杆上高压端的导线与低压端的电杆顶部之间的绝缘距离,使得鸟类无论在输电杆上何种位置起飞、站立或者降落都不会形成通电回路,有效防止电击鸟类引起的跳闸等事故,安全性更高、运维成本更低,同时可有效降低鸟类触电死亡的几率,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本申请通过可调式连接金具连接第二横担和电杆,可根据设计需求调节第二横担与电杆之间的角度,安装灵活、连接可靠;且独立的金具结构使其可适用于安装不同长度规格的复合横担,应用范围更广。
此外,相比于传统的铁横担,本申请采用复合横担直接挂接导线,能取消悬垂绝缘子结构,使横担结构更简单、安装更便捷,也不容易发生锈蚀,使用寿命更长;以及各绝缘层采用高温硫化硅橡胶,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和憎水迁移性,可降低污闪和雨闪的概率,提高复合横担的电气安全性。
本申请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结构和材料作各种变化和改进,包括这里单独披露或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的组合,明显地包括这些特征的其它组合。这些变形和/或组合均落入本申请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内,并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横担,所述第一横担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横担的两端用于通过耐张线夹挂设导线;
两个第二横担,两个所述第二横担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担的中部,所述第二横担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电杆,所述第二横担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横担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担的下方且和所述第一横担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两个连接金具,两个所述第二横担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接金具与所述电杆的两侧连接;
第三横担,所述第三横担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担的中部,所述第三横担的另一端用于挂设跳线,所述第三横担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横担的上方;
两个耐张绝缘子,两个所述耐张绝缘子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担的中部两侧,所述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用于通过耐张线夹挂设导线,所述耐张绝缘子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横担的长度方向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担包括:
第一芯棒;
两个第一中间金具,两个所述第一中间金具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横担和所述第一芯棒的中部的两个不同位置;
第二中间金具,所述第二中间金具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中间金具之间,所述第二中间金具连接所述第三横担、所述耐张绝缘子和所述第一芯棒的中部;
两个端部金具,两个所述端部金具分别与所述第一芯棒的两端连接,所述端部金具用于通过所述耐张线夹挂设所述导线;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覆盖于所述第一芯棒的至少部分外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金具包括:第一中间套筒,所述第一中间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芯棒的中部;
第一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套筒的底侧,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横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金具包括:第二中间套筒,所述第二中间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芯棒的中部;
第二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中间套筒的顶侧,所述第二中间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三横担;
两个绝缘子连接部,两个所述绝缘子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中间套筒的底侧且沿所述第二中间套筒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绝缘子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耐张绝缘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金具包括端部套筒和两个挂接部,所述端部套筒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芯棒的端部;两个所述挂接部设置于所述端部套筒的底侧且沿所述端部套筒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挂接部用于通过所述耐张线夹挂设所述导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担包括:
第二芯棒;
第一金具,所述第一金具连接所述第二芯棒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横担的中部;
第二金具,所述第二金具连接所述第二芯棒的另一端和所述连接金具;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于所述第二芯棒的至少部分外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金具包括相连的电杆连接部和横担连接部,所述电杆连接部连接所述电杆,所述横担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横担的另一端,且使所述第二横担和所述电杆之间的角度可调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杆连接部包括第一板件,所述第一板件抵接固定在所述电杆上;所述横担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二板件,两个所述第二板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件的两端垂直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板件自所述第一板件的两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板件的方向同向延伸,所述第二板件上设有固定孔和调节孔,所述固定孔和所述调节孔配合用于使所述第二横担和所述电杆之间的角度可调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圆形通孔,所述调节孔为弧形孔,所述调节孔的圆弧与所述固定孔同心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杆连接部还包括第三板件,用于与所述电杆匹配连接,所述第三板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板件不与所述第一板件连接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三板件沿所述电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板件的长度,且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三板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件的上部和下部。
11.一种输电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杆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横担,所述复合横担固定在所述电杆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686639.XA CN119434748A (zh) | 2024-11-22 | 2024-11-22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686639.XA CN119434748A (zh) | 2024-11-22 | 2024-11-22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434748A true CN119434748A (zh) | 2025-02-14 |
Family
ID=94512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686639.XA Pending CN119434748A (zh) | 2024-11-22 | 2024-11-22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434748A (zh) |
-
2024
- 2024-11-22 CN CN202411686639.XA patent/CN11943474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8360214B2 (en) | Overhead power distribution line | |
CN110011249B (zh) | 防风偏横担及输电塔 | |
CN119352840A (zh)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210598371U (zh) | 一种方棒型绝缘横担 | |
CN105952235B (zh) | 一种异型横担及输电杆 | |
CN221073700U (zh) | 输电塔 | |
CN119434748A (zh)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205282192U (zh) | 直联型悬式复合绝缘子组件 | |
CN119392996A (zh)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119572060A (zh) | 一种复合横担 | |
CN221143775U (zh) | 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220928908U (zh) | 中间金具、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205544113U (zh) | 一种输电杆塔用横担 | |
CN221143776U (zh) | 连接金具及输电杆 | |
CN221150904U (zh) | 一种复合配电线路 | |
CN220954930U (zh) | 复合横担及终端杆 | |
CN220954931U (zh) | 一种复合横担及终端杆 | |
CN119466422A (zh)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210201439U (zh) | 一种方管型绝缘横担 | |
CN119352839A (zh) | 一种复合横担 | |
CN218991092U (zh)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220325245U (zh) | 一种挂线金具、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117211582A (zh) | 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
CN220522170U (zh) | 一种输电杆 | |
CN119352841A (zh) |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