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354253A - 杆式壳体 - Google Patents
杆式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354253A CN119354253A CN202410893315.7A CN202410893315A CN119354253A CN 119354253 A CN119354253 A CN 119354253A CN 202410893315 A CN202410893315 A CN 202410893315A CN 119354253 A CN119354253 A CN 1193542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ver
- housing
- detection member
- protruding
- det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5—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means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of mating conn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55—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supplementary/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保护检测构件及杆的杆式壳体。杆式壳体(10)具备:壳体(30);杆(40),能在初期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地装配于壳体;以及检测构件(50),能在待机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壳体,在杆位于完成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构件能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杆具备一对板状部(41)、在第1方向连结一对板状部的操作部(42)、以及从操作部突出的突出部(43),检测构件具备主体部(51)和从主体部凹陷的凹部(52),在杆位于初期位置且检测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构件在第1方向上配置在一对板状部的内侧,突出部配置在凹部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杆式壳体。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嵌合检测构件的杆式壳体,以往,已知日本特开2005-294038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杆嵌合式壳体。专利文献1记载的杆嵌合式壳体具备:阳壳体,具有结合杆;阴壳体,与阳壳体嵌合;以及嵌合检测构件,安装于阳壳体。在阳壳体和阴壳体嵌合前的状态下,嵌合检测构件在比正规的锁定位置靠跟前侧的位置上与阳壳体临时卡止。当转动结合杆,进行阳壳体和阴壳体的嵌合操作时,则结合杆的临时卡止锁定解除突起变为将嵌合检测构件的临时卡止部压下的状态。由此,将嵌合检测构件压入到正规的锁定位置,能检测阳壳体和阴壳体的嵌合完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940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阳壳体和阴壳体嵌合前,在嵌合检测构件与阳壳体临时卡止的状态下,嵌合检测构件露出到外部。因此,由于外力等,嵌合检测构件有可能损伤。另外,嵌合检测构件也有可能被强制压入到正规的锁定位置或者从阳壳体脱离。
另外,在阳壳体和阴壳体嵌合前,空间在结合杆的把持部与阳壳体的壳体之间扩大。因此,在进行阳壳体和阴壳体的嵌合操作时等,结合杆的两腿部有可能变形为进入该空间。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杆式壳体具备:壳体;杆,能在初期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地装配于所述壳体;以及检测构件,能在待机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在所述杆位于所述完成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检测构件能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杆具备一对板状部、在第1方向连结所述一对板状部的操作部、以及从所述操作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检测构件具备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凹陷的凹部,在所述杆位于所述初期位置且所述检测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检测构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一对板状部的内侧,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一种能保护检测构件及杆的杆式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杆式壳体的立体图,是杆配置在初期位置的图。
图2是杆的立体图。
图3是检测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杆式壳体的侧视图,是杆配置在初期位置的图。
图5是杆式壳体的俯视图,是杆配置在初期位置的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9是图5的D-D剖视图。
图10是图5的E-E剖视图。
图11是杆式壳体的立体图,是杆配置在完成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图12是杆式壳体的侧视图,是杆配置在完成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图13是在图5的A-A截面中,杆式壳体和对方侧壳体嵌合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图14是在图5的B-B截面中,杆配置在完成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图15是杆式壳体的侧视图,是杆配置在完成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检测位置的图。
图16是在图5的A-A截面中,杆式壳体和对方侧壳体嵌合且检测构件配置在检测位置的图。
图17是杆式壳体的侧视图,是杆配置在第1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图18是在图5的C-C截面中,杆配置在第1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图19是在图5的B-B截面中,杆配置在第1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图20是在图5的D-D截面中,杆配置在第1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图21是在图5的E-E截面中,杆配置在第1位置且检测构件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杆式壳体具备:壳体;杆,能在初期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地装配于所述壳体;以及检测构件,能在待机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在所述杆位于所述完成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检测构件能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杆具备一对板状部、在第1方向连结所述一对板状部的操作部、以及从所述操作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检测构件具备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凹陷的凹部,在所述杆位于所述初期位置且所述检测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检测构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一对板状部的内侧,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杆位于初期位置且检测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构件配置在杆的内侧,所以能抑制由外力等引起的检测构件的损伤、检测构件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从壳体脱落等。另外,因为杆的突出部配置在检测构件的凹部内,所以杆容易由检测构件在第1方向上定位。因此,能抑制杆向第1方向偏移,能抑制杆的变形或破损。
[2]在上述[1]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杆从所述初期位置朝向所述完成位置转动规定角度之前,所述检测构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一对板状部的内侧,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杆从初期位置转动规定角度的期间,能保护检测构件及杆。另外,通过使突出部和凹部滑接,能引导杆的转动操作。
[3]在上述[1]或者[2]中,优选的是,所述检测构件具备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第1方向的两侧突出的伸出部,通过所述伸出部与所述板状部接触,从而限制所述板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向接近所述壳体的方向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进一步抑制杆向第1方向变形。另外,能引导杆的转动操作。
[4]在上述[1]至[3]的任一个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备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延伸的能挠曲变形的锁臂,所述突出部具备在所述杆从所述初期位置朝向所述完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与所述锁臂滑接而使所述锁臂挠曲的滑接部,通过所述锁臂与所述滑接部滑接,从而所述锁臂与所述检测构件卡止,限制所述检测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滑接部限制在杆的转动操作中检测构件向检测位置移动,所以通过检测构件可抑制误检测嵌合完成。另外,因为突出部具备滑接部,所以也可以不在杆中的与突出部不同的位置设置滑接部。因此,容易使杆及杆式壳体小型化。
[5]在上述[1]至[4]的任一个中,优选的是,所述突出部具备在所述杆位于所述完成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壳体卡止的锁定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突出部具备锁定部,所以也可以不在杆中的与突出部不同的位置设置锁定部。因此,容易使杆及杆式壳体小型化。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本说明书中的“正交”不仅包括严格为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和效果的范围内大致正交的情况。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对置”是指面彼此或者构件彼此相互位于正对面的位置,不仅包括相互完全位于正对面的位置的情况,也包括相互部分地位于正对面的位置的情况。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对置”包括在两个部分之间介设与两个部分独立的构件的情况、和在两个部分之间什么都不夹设的情况两方。
<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1至图21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所示的方向设为上方,将箭头线X所示的方向设为前方,将箭头线Y所示的方向设为左方进行说明。左右方向是第1方向的一例。此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杆式壳体10)
如图1所示,杆式壳体10具备壳体30、杆40以及检测构件50。杆40能在图4所示的初期位置与图12及图15所示的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地装配于壳体30。如图13及图16所示,杆式壳体10与对方侧壳体20嵌合。对方侧壳体20具备能收纳壳体30的罩部21和保持于罩部21内的对方侧端子(未图示)。罩部21具备从罩部21的左右内表面突出的凸轮销(未图示)。
在开始杆式壳体10和对方侧壳体20的嵌合时,在将杆40配置在初期位置的状态下,使杆式壳体10和对方侧壳体20较浅地嵌合。于是,凸轮销进入设置于杆40的凸轮槽41B内,凸轮销和凸轮槽41B的内壁卡合。通过在凸轮销和凸轮槽41B的内壁卡合的状态下使杆40转动到完成位置,从而杆式壳体10和对方侧壳体20的嵌合完成。并且,当使杆40从完成位置转动到初期位置时,杆式壳体10从对方侧壳体20脱离。
(壳体30)
壳体30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如图1所示,壳体3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壳体30具备收纳未图示的端子的端子收纳部31。端子收纳部31在前后方向贯穿壳体30而形成。端子由导电性金属构成,与对方侧端子连接。未图示的电线与端子连接,并向壳体30的后方导出。如图11所示,在壳体30的后端部装配有覆盖电线的电线盖32。
如图1所示,在壳体30的上表面形成有锁臂33。锁臂33从壳体30的上表面的前侧部分向后方延伸。锁臂33能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锁臂33具备从锁臂3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嵌合锁定部33A。嵌合锁定部33A与杆40卡止。嵌合锁定部33A的上表面呈向上方凸的曲面状。
壳体30具备从壳体30的各侧面在左右方向上向外方突出的转轴34。转轴34呈大致圆柱状。通过转轴34在设置于杆40的轴孔41A中插通,从而杆40组装于壳体30。
如图11所示,壳体30具有能收纳检测构件50的收纳空间SP。收纳空间SP包括第1收纳空间SP1和一对第2收纳空间SP2。第2收纳空间SP2与第1收纳空间SP1连通,设置于第1收纳空间SP1的两侧方。第1收纳空间SP1设置于锁臂33的下侧(参照图14)。
如图6所示,壳体30具备第1卡止部35,第1卡止部35配置在第2收纳空间SP2的接近前端部的位置。第1卡止部3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与构成第2收纳空间SP2的内壁连接。壳体30在第1卡止部35的后方具有开口部36。开口部36与第2收纳空间SP2连通。另外,开口部36在上下方向上开口,与外部空间连通(参照图5)。
如图6所示,壳体30具备临时卡止突起37,临时卡止突起37配置在第2收纳空间SP2的后半部分。临时卡止突起37从隔壁向下方突出,该隔壁从上方划定第2收纳空间SP2。
(杆40)
杆40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如图5所示,杆40在整体上呈大致U字状。如图2所示,杆40具备一对板状部41、连接一对板状部41的端部的操作部42、以及从操作部42突出的突出部43。两个板状部41相互对置地配置。在板状部41形成有贯穿板状部41的轴孔41A和从板状部41的外表面向板状部41的厚度方向(左右方向)凹陷的凸轮槽41B。凸轮槽41B在板状部41的外缘部具有进入口41B 1,以从进入口41B1向轴孔41A接近的方式呈大致弧状地延伸。进入口41B 1成为用于将凸轮销收容于凸轮槽41B的开口。
(突出部43)
突出部43从操作部42向转动径向的内方突出。在此,所谓转动径向是指与转轴34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正交且在转动中心通过的轴的延伸方向,将接近转轴34的朝向设为内方,将远离转轴34的朝向设为外方。突出部43具备大致块状的基部43A和从基部43A向转动径向的内方突出的按压部44及锁定部45。按压部44配置在基部43A的前半部分的左右中央位置。锁定部45配置在基部43A的后半部分的左右两端部。基部43A、按压部44以及锁定部45是滑接部的一例。
(检测构件50、凹部52)
检测构件50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如图3所示,检测构件50具备主体部51和从主体部51凹陷的凹部52。主体部51呈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大致门形状。凹部52配置在主体部51的左右中央部。凹部52具备第1凹部53和从第1凹部53的底面进一步凹陷的第2凹部54。第2凹部54配置在凹部52的左右中央部。如图1及图9所示,杆40的突出部43能进入凹部52内(详细后述)。如图8所示,杆40的按压部44能进入第2凹部54内。如图19所示,杆40的锁定部45能进入第1凹部53内。
如图3所示,检测构件50具备从主体部51的右端部及左端部分别向前方延伸的臂部55。臂部55能以与主体部51连接的后端部为基端向上下方向挠曲变形。在臂部55的接近前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卡止突起55A。卡止突起55A从臂部55向上方突出。在卡止突起55A的前侧部分的上部形成有倾斜部55B。倾斜部55B以随着朝向前方下降倾斜的方式设置(参照图13)。如图6所示,卡止突起55A能与第1卡止部3卡止。
(伸出部56)
如图3所示,在检测构件50的主体部51的后端部形成有从主体部51的两侧面突出的伸出部56。伸出部56在左右方向上向离开主体部51的侧面的方向延伸,并且向后方延伸。例如,通过用大拇指和食指夹着伸出部56,能操作检测构件50(参照图11)。检测构件50能在待机位置(参照图6)与检测位置(参照图16)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位置配置在比待机位置靠前方,检测构件50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3所示,检测构件50具备从主体部51的上表面突出的临时卡止部57。临时卡止部57设置于主体部51的上表面的右侧部分及左侧部分。如图6所示,临时卡止部57配置成在检测构件5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能与临时卡止突起37卡止。通过临时卡止部57和临时卡止突起37卡止,可抑制检测构件50从待机位置向后方移动。
为了将检测构件50装配于壳体30,首先将检测构件50的臂部55及主体部51的侧部插入到第2收纳空间SP2。臂部55配置在第2收纳空间SP2内,临时卡止部57的前端部和临时卡止突起37的后端部滑接。当进一步将检测构件50向前方压入时,则临时卡止突起37跨越临时卡止部57。由此,检测构件50配置在待机位置。在检测构件5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卡止突起55A和第1卡止部35卡止,可限制检测构件50向前方移动。另外,通过临时卡止部57的后端面和临时卡止突起37的前端面卡止,可抑制检测构件50向后方移动。
在检测构件50安装于壳体30后,杆40组装于壳体30的转轴34。一边使一对板状部41以相互离开的方式变形,一边从上方将杆40组装于壳体30。
如图4及图6至图8所示,在杆40位于初期位置且检测构件5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在板状部41之间配置有检测构件50的一部分(详细为后端部)。进一步地,如图6至图8所示,在检测构件50的后方配置有操作部42。这样,检测构件50被杆40从外侧保护。因此,能抑制由外力等引起的检测构件50的损伤、检测构件50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50从壳体30脱落等。
如图1及图9所示,在杆40位于初期位置且检测构件5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突出部43配置在凹部52内。详细地说,在第1凹部53内配置有基部43A(参照图7),在第2凹部54内配置有按压部44(参照图8)。如图9所示,凹部52的内表面和突出部43的外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并接近。因此,杆40容易由检测构件50在左右方向上定位。能抑制杆40向左右方向偏移,能抑制杆40的变形或破损。
如图10所示,在杆40位于初期位置且检测构件5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伸出部56接近板状部41,在左右方向上与板状部41对置配置。由此,在板状部41在左右方向上要向接近壳体30的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板状部41抵接于伸出部56,可限制板状部41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40从初期位置朝向完成位置转动规定角度之前,检测构件50的一部分配置在一对板状部41之间,并且突出部43配置在凹部52内。在此,规定角度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是杆40配置在初期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的转动角度即可。
图17示出杆40从初期位置转动小于规定角度的约13°的状态。在此,将图17的杆40的位置定义为第1位置。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杆40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包括伸出部56的检测构件50的一部分(详细为后半部分)配置在板状部41之间。如图21所示,伸出部56接近板状部41,在左右方向上与板状部41对置配置。另外,如图20所示,突出部43配置在凹部52内。详细地说,如图18所示,基部43A配置在第2凹部54内。如图19所示,锁定部45配置在第1凹部53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4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及杆40从初期位置到转动规定角度的位置之间的状态下,检测构件50的一部分配置在一对板状部41之间。因此,在杆40的转动操作中,能抑制检测构件50的破损或移动。
另外,在杆4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及杆40从初期位置到转动规定角度的位置之间的状态下,突出部43配置在凹部52内。因此,在杆40的转动操作中,能抑制检测构件50的破损或移动,并且能将杆40在左右方向上定位。通过杆40在左右方向上被定位,能使杆40的姿势稳定,能引导杆40的转动。
进一步地,在杆4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及杆40从初期位置到至少第1位置之间的状态下,伸出部56配置成能抵接于板状部41。由此,能进一步使杆40的转动操作中的姿势稳定,并且能抑制杆40的变形。
当杆40到达完成位置时,如图12所示,检测构件50的后半部分配置在一对板状部41的外侧,露出到外部。在对方侧壳体20和杆式壳体10的嵌合完成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设置于罩部21的解除突起21A经由壳体30的开口部36与卡止突起55A接触。由此,臂部55向下方挠曲变形,卡止突起55A和第1卡止部35的卡止解除。在此,当将检测构件50向前方压入时,则第1卡止部35和卡止突起55A的倾斜部55B滑接,卡止突起55A沉入第1卡止部35的下方。通过第1卡止部35跨越卡止突起55A,臂部55自然恢复,从而检测构件50到达检测位置(参照图16)。
在检测构件50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下,卡止突起55A配置在设置于罩部21的窗部21B内。通过卡止突起55A的后端面和第1卡止部35的前端面卡止,从而限制检测构件50从检测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如上所述,根据检测构件50移动到检测位置,能检测对方侧壳体20和杆式壳体10的嵌合完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40从初期位置朝向完成位置转动的期间,基部43A、按压部44以及锁定部45与锁臂33滑接,使锁臂33向下方挠曲(参照图18及图19)。锁臂33挠曲变形,进入第1收纳空间SP1内。由此,锁臂33的后端部和主体部51在前后方向对置。这样,在锁臂33挠曲变形的状态下,锁臂33的后端部和主体部51卡止,从而限制检测构件50朝向检测位置向前方移动。因此,能抑制对方侧壳体20和杆式壳体10的嵌合完成的误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40从初期位置朝向完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首先按压部44与锁臂33的后端部滑接,使锁臂33挠曲。并且,当使杆40进一步转动时,则在按压部44使锁臂33挠曲的状态下,基部43A或者锁定部45开始与嵌合锁定部33A的上表面滑接(参照图18及图19)。当使杆40进一步转动时,则基部43A或者锁定部45与嵌合锁定部33A的上表面滑接,在锁臂33挠曲的状态下,按压部44和锁臂33的滑接解除。当使杆40进一步转动,杆40到达完成位置时,则如图14所示,锁定部45和嵌合锁定部33A的上表面的滑接解除,锁臂33恢复到自然状态。
当杆40到达完成位置时,则锁定部45和嵌合锁定部33A配置成能在前后方向卡止。通过锁定部45和嵌合锁定部33A卡止,能抑制杆40向从完成位置朝向初期位置的方向转动。另外,通过锁臂33恢复到自然状态,从而锁臂33的后端部和主体部51在前后方向上不对置。因此,能使检测构件50向前方移动,将主体部51收纳于第1收纳空间SP1内。即,能使检测构件50移动到检测位置。其结果,能检测对方侧壳体20和杆式壳体10的正规嵌合。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实施方式的杆式壳体10具备:壳体30;杆40,能在初期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地装配于壳体30;以及检测构件50,能在待机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壳体30,在杆40位于完成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构件50能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杆40具备一对板状部41、在第1方向(左右方向)连结一对板状部41的操作部42、以及从操作部42突出的突出部43,检测构件50具备主体部51和从主体部51凹陷的凹部52,在杆40位于初期位置且检测构件5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构件50在第1方向上配置在一对板状部41的内侧,突出部43配置在凹部52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杆40位于初期位置且检测构件50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检测构件50配置在杆40的内侧,所以能抑制由外力等引起的检测构件50的损伤、检测构件50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50从壳体30脱落等。另外,因为杆40的突出部43配置在检测构件50的凹部52内,所以杆40容易由检测构件50在第1方向上定位。因此,能抑制杆40向第1方向偏移,能抑制杆40的变形或破损。
(2)在实施方式中,在杆40从初期位置朝向完成位置转动规定角度之前,检测构件50在第1方向上配置在一对板状部41的内侧,突出部43配置在凹部52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杆40从初期位置转动规定角度的期间,能保护检测构件50及杆40。另外,通过使突出部43和凹部52滑接,能引导杆40的转动操作。
(3)在实施方式中,检测构件50具备从主体部51向第1方向的两侧突出的伸出部56,通过伸出部56与板状部41接触,从而限制板状部41在第1方向上向接近壳体30的方向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进一步抑制杆40向第1方向变形。另外,能引导杆40的转动操作。
(4)在实施方式中,壳体30具备从壳体30的外表面(上表面)延伸的能挠曲变形的锁臂33,突出部43具备在杆40从初期位置朝向完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与锁臂33滑接而使锁臂33挠曲的滑接部(基部43A、按压部44、及锁定部45),通过锁臂33与滑接部滑接,从而锁臂33与检测构件50卡止,可限制检测构件50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滑接部限制在杆40的转动操作中检测构件50向检测位置移动,所以通过检测构件50可抑制误检测嵌合完成。另外,因为突出部43具备滑接部,所以也可以不在杆40中的与突出部43不同的位置设置滑接部。因此,容易使杆40及杆式壳体10小型化。
(5)在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3具备在杆40位于完成位置的状态下与壳体30卡止的锁定部45。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突出部43具备锁定部45,所以也可以不在杆40中的与突出部43不同的位置设置锁定部。因此,容易使杆40及杆式壳体10小型化。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能按如下变形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变形例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43具备按压部44和锁定部45,但是突出部只要从操作部突出即可,突出部的形状也可以与上述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52具备第1凹部53和第2凹部54,但是凹部只要构成为从主体部凹陷且突出部能进入即可,凹部的形状也可以与上述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构件50具备伸出部56,但是检测构件也可以不具备伸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式壳体10具备电线盖32,但是杆式壳体也可以不具备电线盖。
附图标记说明
10:杆式壳体
20:对方侧壳体
21:罩部
21A:解除突起
21B:窗部
30:壳体
31:端子收纳部
32:电线盖
33:锁臂
33A:嵌合锁定部
34:转轴
35:第1卡止部
36:开口部
37:临时卡止突起
40:杆
41:板状部
41A:轴孔
41B:凸轮槽
41B1:进入口
42:操作部
43:突出部
43A:基部(滑接部)
44:按压部(滑接部)
45:锁定部(滑接部)
50:检测构件
51:主体部
52:凹部
53:第1凹部
54:第2凹部
55:臂部
55A:卡止突起
55B:倾斜部
56:伸出部
57:临时卡止部
SP:收纳空间
SP1:第1收纳空间
SP2:第2收纳空间
Claims (5)
1.一种杆式壳体,具备:
壳体;
杆,能在初期位置与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地装配于所述壳体;以及
检测构件,能在待机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
在所述杆位于所述完成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检测构件能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
所述杆具备一对板状部、在第1方向连结所述一对板状部的操作部、以及从所述操作部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检测构件具备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凹陷的凹部,
在所述杆位于所述初期位置且所述检测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检测构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一对板状部的内侧,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壳体,其中,在所述杆从所述初期位置朝向所述完成位置转动规定角度之前,所述检测构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一对板状部的内侧,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壳体,其中,所述检测构件具备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第1方向的两侧突出的伸出部,
通过所述伸出部与所述板状部接触,从而限制所述板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向接近所述壳体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备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延伸的能挠曲变形的锁臂,
所述突出部具备在所述杆从所述初期位置朝向所述完成位置转动的过程中与所述锁臂滑接而使所述锁臂挠曲的滑接部,
通过所述锁臂与所述滑接部滑接,从而所述锁臂与所述检测构件卡止,限制所述检测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壳体,其中,所述突出部具备在所述杆位于所述完成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壳体卡止的锁定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3119852A JP2025016992A (ja) | 2023-07-24 | 2023-07-24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2023-119852 | 2023-07-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354253A true CN119354253A (zh) | 2025-01-24 |
Family
ID=94213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893315.7A Pending CN119354253A (zh) | 2023-07-24 | 2024-07-04 | 杆式壳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50038455A1 (zh) |
JP (1) | JP2025016992A (zh) |
CN (1) | CN119354253A (zh) |
DE (1) | DE102024120434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02605B2 (ja) | 2004-03-31 | 2007-04-1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
-
2023
- 2023-07-24 JP JP2023119852A patent/JP2025016992A/ja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7-04 CN CN202410893315.7A patent/CN119354253A/zh active Pending
- 2024-07-08 US US18/765,810 patent/US2025003845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4-07-18 DE DE102024120434.6A patent/DE102024120434A1/de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24120434A1 (de) | 2025-01-30 |
US20250038455A1 (en) | 2025-01-30 |
JP2025016992A (ja) | 2025-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55581B2 (en) | Lever-type connector | |
US8221142B2 (en) | Lever-type connector | |
JP4285376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US8303326B1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ocking members with spring-actuated plungers | |
JP5624874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ワイヤカバー | |
JP4975457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8662906B2 (en) | Plug-and-socket connector with a blocking element | |
CN112290292A (zh) | 杠杆式连接器 | |
CN110838650A (zh) | 杠杆型连接器 | |
CN111697374B (zh) | 杆式连接器 | |
JP2008204663A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CN106257764B (zh) | 带定位板的连接器 | |
US6468104B2 (en) | Connector | |
CN114846699A (zh) | 连接器 | |
CN119354253A (zh) | 杆式壳体 | |
US7448887B2 (en) | Lever-fitting type connector | |
JP6611367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CN116711164A (zh) | 杆式连接器 | |
JP7145953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CN115411571A (zh) | 包括杆的连接器和设有包括杆的连接器的连接器系统 | |
JPH11176517A (ja) | 組み合わせコネクタ及び組み合わせコネクタとケーシングとの結合構造 | |
JP2008262718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8130322A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50038457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ssembly method | |
CN102780104B (zh)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