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348303A - 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348303A CN119348303A CN202411932067.9A CN202411932067A CN119348303A CN 119348303 A CN119348303 A CN 119348303A CN 202411932067 A CN202411932067 A CN 202411932067A CN 119348303 A CN119348303 A CN 1193483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light sources
- printed
- line
- pri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激光成像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其使用发光二极管阵列或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来有选择地向印刷材料或转印材料提供照射。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控制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m个光源实现对待打印数据的打印。本申请的方法能够提供更高的打印分辨率,且能提高高分辨率打印的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激光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设备越来越普及,其中激光打印机以其稳定、耐用、高速成为办公室及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常见使用场景下,多以600每英寸点数(DPI,Dots Per Inch)分辨率输出为主。然而在某些专业领域,如高清图像打印、精细图纸输出等,对打印分辨率的要求常常会要求达到不低于1200DPI的分辨率。同样,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激光打标机也有对高分辨率的需求。
DPI是一个量度单位,用于点阵数码影像,指每一英寸长度中,取样、可显示或输出点的数目。DPI是打印机、打标机、鼠标等设备分辨率的度量单位。是衡量打印机打印精度的主要参数之一,一般来说,DPI值越高,表明打印机的打印精度越高。DPI越低,打印的清晰度越低,由于受网络传输速度的影响,网络上使用的图片都是72DPI,但是冲洗照片不能使用这个参数,必须是300DPI或者更高的350DPI。例如要冲洗英寸的照片,扫描精度必须是300DPI,那么文件尺寸应该是。
目前市场上高速激光打印机(通常为每分钟30页以上)通常使用一组结构间距为42.3微米的双激光头方案来实现纵向600DPI的打印分辨率,其工作原理为一个激光头输出第1、3、5、7…奇数行的数据,另一个激光头输出第2、4、6、8…偶数行的数据,这样在激光单元扫描一行的时间里可以同时输出两行数据以实现较高的打印速度。虽然这已经能满足高速输出的打印需求,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高清图像打印、精细图纸输出等,对打印分辨率的要求常常会要求达到不低于1200DPI的分辨率;而在使用双激光头的方案中,由于两个激光头之间的纵向距离是被结构限定(42.3微米)不可变化的,受此限制无法在纵向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打印效果。若想实现1200DPI(行间距21.2微米)甚至更高的打印分辨率,只能使用其中一个激光头输出数据、关闭另一路激光头的方法来实现,这样会导致输出速度大幅降低到600DPI下的四分之一(1200DPI下每页打印的像素行数翻倍,加上改用单激光头输出导致每页打印时间变为600DPI的四倍)。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所述打印机使用发光二极管阵列或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来有选择地向印刷材料或转印材料提供照射,可以实现更高的打印分辨率,且可以提高高打印分辨率下的打印速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打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m个光源实现对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可选的,将m设置为3且n设置为1,或者将m设置为2且n设置为1,或者将m设置为2且n设置为2,根据参数m和n来控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可选的,打印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来设置m值和n值,进而控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其中,在第一距离为42.3微米的情况下,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24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3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18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30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2。
可选的,在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可选的,根据用户选择的页边距将空白数据行打印在有效打印区域之外。
可选的,打印待打印数据的前(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下游的光源先开始数据输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末尾(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上游的光源最后完成数据输出,根据预设时序对待打印数据的前后各(m-1)(2n+m-2)个数据行进行打印。
可选的,除了上述一起工作的m个光源之外,打印机还额外包括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被控制为不工作;所述线状光源为发光二极管阵列,所述激光源为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
可选的,将待打印数据划分为第一区域数据、第二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并将第一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分别分配给m个光源中的第一光源到第m光源进行打印,第一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均包括多行数据。
可选的,在第一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一区域数据,和/或在第m区域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m区域数据。
可选的,在第x区域数据(1<x<m,x为正整数)的首行之上添加(m-1)(2n+m-2)/m-(x-1)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末行之下添加(x-1)个空白行,变成新的第x区域数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机,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和控制装置,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将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m个光源实现对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可选的,m被配置为3且n被配置为1,或者m被配置为2且n被配置为1,或者m被配置为2且n被配置为2,控制装置根据参数m和n来控制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可选的,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来配置m值和n值,进而控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可选的,将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设置为使得第一距离等于42.3微米;
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24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3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18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30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2。
可选的,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通过调整打印机驱动马达的转速来控制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可选的,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可选的,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根据用户选择的页边距将空白数据行打印在有效打印区域之外。
可选的,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前(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下游的光源先开始数据输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末尾(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上游的光源最后完成数据输出,根据预设时序对待打印数据的前后各(m-1)(2n+m-2)个数据行进行打印。
可选的,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为m个光源,不包括冗余的光源;或者,
打印机除了包括上述一起工作的m个光源之外,还额外包括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被控制为不工作;
所述线状光源为发光二极管阵列,所述激光源为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
可选的,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
将待打印数据划分为第一区域数据、第二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并将第一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分别分配给m个光源中的第一光源到第m光源进行打印,第一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均包括多行数据。
可选的,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第一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一区域数据,和/或在第m区域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m区域数据。
可选的,在第x区域数据(1<x<m,x为正整数)的首行之上添加(m-1)(2n+m-2)/m-(x-1)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末行之下添加(x-1)个空白行,变成新的第x区域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所述打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或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机,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和控制装置,所述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所述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或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打标机的打标控制方法,所述打标机包括多个激光光源,所述打标机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标机,所述打标机包括多个激光光源和控制装置,所述多个激光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标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将打标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标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可选的,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待打标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待打标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打印机控制一起工作的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控制打印介质的传输速度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由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正整数,可知大于,即当有多个一起工作的光源时,对于工作的任何一个光源来说,打印介质移动前后打印的两行数据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即打印分辨率相对于打印介质移动第一距离时是提高的。另外,一起工作的光源数量不少于2个,因此本申请在实现超高分辨率图像打印的同时,还保证了高速打印输出。2n+m-1不是m的整数倍,可以避免多个光源将数据行重叠照射。且本申请方案可以在不更改原有光源结构的情况下,既可以以诸如600DPI的基础分辨率打印,也可以以更高分辨率进行打印,兼容性非常好。
本申请的其它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的双光源实现600DPI的示意图;
图2为错误地使用双光源实现1200DPI的示意图;
图3为传统的利用双光源中的一个光源实现1200DPI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1800DPI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3000DPI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三光源实现2400DPI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1800DPI中打印前几行数据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1800DPI中打印后几行数据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3000DPI中打印前几行数据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3000DPI中打印后几行数据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三光源实现2400DPI中打印前几行数据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三光源实现2400DPI中打印后几行数据的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数据行转印示意图;
图16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打标机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为了便于对本申请提供的打印控制方法有更好的理解,首先对传统的基于双激光头(即两个激光光源)实现打印600DPI和1200DPI的过程进行示例说明。参考图1所示,为基于双激光头(双光束)实现600DPI打印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的是光源与打印介质的对应关系,这是因为打印机接收用户要打印的内容(例如文本、表格、图像等)后,要将其转换为内容对应的像素序列,也就是待打印数据,然后将像素序列转换为光信号通过光源发射光照射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的转速与打印介质的输送速度相匹配(如不匹配则会发生变形、重影的问题),感光鼓吸附碳粉后可以将静电潜像原样转印至打印介质上。虽然光是照射在感光鼓上的,但光源发射光在感光鼓上照射一行随后会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出一行数据,光源发射光在感光鼓上照射相邻两行的间距与两行数据转印至打印介质上后间距一致,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将光源发射光直接与打印介质对应起来。
图1中,1至p为数据行数的编号,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数据行数指的是在打印介质上的该位置处应该(即为保证打印出的图像数据与源图像数据一致而)输出打印的数据行,其并不一定是光源顺序输出的数据行,而例如,图1中示出的光源2与数据行2对准,是指光源2输出的数据最终被转印至打印介质上数据行2的位置,但并不代表光源输出数据行2的时间一定晚于光源输出数据行1的时间。
市面上的两个光源(激光头或发光二极管阵列)在感光鼓表面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沿感光鼓圆周表面的距离(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纵向距离)被限定为42.3微米,以实现最常见的600DPI的分辨率。也就是说,打印介质纵向1英寸(2.54厘米)长度内要打印600像素行,则相邻两像素行之间的距离为42.3微米。开始打印时,两个激光头同时工作各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1行和第2行。打印机通过马达控制打印介质移动84.6微米的距离,然后两个激光头同时工作各打印第3行和第4行数据。以此类推直至打印完所有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光源照射感光鼓扫描一行(包括非打印区域和可打印区域,非打印区域包括打印介质上的非打印区域和打印介质外的非打印区域,可打印区域包括根据用户设置的页边距确定的有效打印区域和无效打印区域,打印介质上的非打印区域是根据打印介质尺寸和打印机驱动程序确定的不可能打印的区域)的打印过程中,打印介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马达控制下向前传送,在光源照射感光鼓扫描完一行时,打印介质正好移动84.6微米的距离。
图2示意性地示出错误地基于双激光头实现1200DPI打印的示意图。其中,由于两个光源的结构固定,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的投影之间的纵向距离仍为42.3微米,要实现1200DPI的分辨率,纵向1英寸长度内要打印1200个像素行,如果仍使用两个工作的激光头来实现1200DPI的打印,则相邻两像素行之间的距离为21.15微米(即打印介质移动的距离)。图2中两个激光头同时工作各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1行和第3行,控制打印介质移动21.15微米的距离,然后两个激光头工作各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2行和第4行,打印介质再次移动21.15微米的距离,两个激光头工作各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3行和第5行,打印介质再次移动21.15微米的距离后,两个激光头同时工作各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4行和第6行数据,以此类推直至打印完所有数据行。通过图2中的数据行与使用的光源对应关系可知,打印完所有数据后,在打印介质的第3行到第P-2行上,每个数据行不同的光源叠加打印了2次相同的数据,与1个光源工作的打印效率相当,而且增加了功耗,颜色变深变黑,另外由于位置不可能完全丝毫不差,这时候图像可能出现重影模糊等现象。
为了实现1200DPI的打印,进一步参考图3所示,传统的高速打印机基于两个激光头实现1200DPI时,采用控制其中一个激光头工作、关闭另一路激光头的方法来实现,马达控制打印介质在光源每扫描完一行数据后,移动21.15微米的距离。这样可以避免数据行重叠打印的问题。但是只采用1个光源工作,且与600DPI相比,在1英寸长度内打印的行数增加了一倍,光源又少了一个,导致输出速度大幅降低到双激光头实现600DPI时速度的四分之一(时间变成四倍),高速激光打印机就变成低速输出了。
综上,现有技术中若想实现1200DPI甚至更高的打印分辨率,只能使用其中一个激光头输出数据、关闭另一路激光头的方法来实现,虽然实现了高分辨率但却导致打印速率大幅下降。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在提供高分辨率打印的同时,还能保证高打印速率。
参考图4所示,是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光源为激光源(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或线状光源(如LPH,即发光二极管阵列),打印机使用发光二极管阵列或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来有选择地向印刷材料或转印材料(例如打印介质)提供照射,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控制方法可用于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
参见图4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41:控制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本实施例中,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打印机工作时根据打印分辨率需求,控制需要工作的光源数量,比如控制所有的多个光源都工作,或者可以仅控制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工作,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打印机控制m个光源一起工作时,根据待打印的数据来控制m个光源发射光照射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所述待打印数据为打印内容对应的像素序列,打印机根据待打印数据控制m个光源发射光照射感光鼓,是指根据像素值控制光源发射光或不发射光。
其中,所述光源若为激光光源,则激光束通过镜面(例如激光器LSU中的多面镜)反射到感光鼓上;所述光源若为线状光源,则发光二极管阵列发出的光投射到感光鼓上。
步骤42: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下面会描述)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
以上描述中,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以避免引起重叠打印错误。首先对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和第一距离进行说明。
其中,当光源为激光源时,光照射一行的周期指的是同一激光源连续扫描打印多行时,激光扫描其中完整的一行所花费的时间,所述一行包括非打印区域和可打印区域,非打印区域包括打印介质上的非打印区域和打印介质外的非打印区域。当光源为线状光源(如LPH,即发光二极管阵列)时,光照射一行的周期指的是同一发光二极管阵列连续照射打印多行时,激光照射其中完整的一行的时间再加上一个等待间隙的时间总和,即发光二极管阵列相邻两次出光的时间间隔。
第一距离为打印机控制工作的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对于激光打印机,第一距离即为当相邻的两个激光束均出光时,其通过镜面反射到感光鼓上的两个点之间沿感光鼓的圆周表面的距离。对于发光二极管打印机,第一距离即为相邻的两个发光二极管阵列均出光时,其投射到感光鼓上的两条光线之间沿感光鼓的圆周表面的距离。
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正整数,可知,即当有多个光源时,光源照射一行数据,打印介质移动第一距离的倍后,对于工作的任何一个光源来说,打印介质移动前后打印的两行数据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打印分辨率相对于打印介质移动第一距离时是提高的。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机的打印分辨率大小为[1英寸/(第一距离/(2n+m-1))] DPI,当第一距离为42.3微米时,打印机的打印分辨率大小为。
即在第一距离不变的条件下,相对的减小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可以提高纵向分辨率。同时,由于一起工作的光源个数为多个,打印速度也会提高,以两个激光器(m=2)和n=1为例,纵向分辨率可达1800dpi,其打印一页纸的时间仅为双激光头打印600dpi时间的3倍,而传统技术打印1200dpi的时间为双激光头打印600dpi时间的4倍,传统技术不仅分辨率低于本申请甚至用时还长于本申请的实施例。至于横向分辨率的设置,如果光源是激光,则可以通过调节激光脉冲的输出频率来实现,即一行可以打印更多个像素点;如果光源是发光二极管阵列,则根据想要实现的分辨率来进行发光二极管阵列的选型(一行4992个、9984个或14976个LED等)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预定或选择的分辨率,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还需要调整感光鼓转速与打印介质传输速度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机分辨率可以在出厂时根据要实现的分辨率进行设置,优选的,可以在打印机出厂时将一起工作的光源个数m设置为2,且在打印机使用时将n设置为1,依据所述步骤42可以确定,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的倍,打印分辨率是原来(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时)的3倍;或者,出厂时将一起工作的光源个数m设置为2,且在打印机使用时将n设置为2,依据所述步骤42,需要控制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则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的倍,打印分辨率是原来的5倍;又或者,出厂时将一起工作的光源个数m设置为3,且在打印机使用时将n设置为1,依据所述步骤42计算,控制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则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的倍,打印分辨率是原来的4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分辨率还可以由用户选择,打印机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来设置m值和n值,进而控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例如通过在计算机的打印参数选择界面,或者打印机的人机交互界面来选择打印分辨率。比如选择1800DPI、2400DPI、3000DPI等分辨率。
其中,在第一距离为42.3微米的情况下,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2400DPI时,则将m值和n值设置为m=3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18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30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2。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打印控制方法,下面分别以一起工作的光源数量为2个和3个进行详细说明。光源数量多于3个的情况类似,这里不再穷举赘述。参考图5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1800DPI的示意图,其中m=2且n=1。图5所示的场景中打印机控制2个光源一起工作,第一距离为42.3微米(μm),打印介质移动28.2微米,两个光源分别记为光源1、光源2。待打印数据包括多行像素点,记为数据行1、数据行2,...,数据行p。
打印分辨率为1800DPI,即纵向1英寸长度要打印1800个数据行,是600DPI的3倍,相当于要在600DPI打印的基础上,每相邻两数据行之间增加2个数据行,则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14.1微米。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即28.2微米。如图5所示,开始打印时,光源1和光源2工作,分别照射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1行和第4行。打印介质同步移动28.2微米的距离,光源1和光源2分别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3行和第6行。由图中所示的从开始打印到打印介质第一次移动28.2微米的示例,可以依次得出打印介质每移动28.2微米后,光源1和光源2分别输出待打印数据的行数,结果如图5中的数据行与光源的对应表。
参考图6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3000DPI的示意图,其中m=2且n=2。图6所示的场景中打印机控制2个光源一起工作,第一距离为42.3微米,两个光源分别记为光源1、光源2。待打印数据包括多行像素点,记为数据行1、数据行2,...,数据行p。
打印分辨率为3000DPI,即纵向1英寸长度要打印3000个数据行,是600DPI的5倍,相当于要在600DPI打印的基础上,每相邻两数据行之间增加4个数据行,则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8.46微米。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即16.92微米。如图所示,开始打印时,光源1和光源2工作,分别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1行和第6行。打印介质同步移动16.92微米的距离,光源1和光源2分别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3行和第8行。参考图中所示的从开始打印到打印介质移动16.92微米的示例,可以依次得出打印介质每移动16.92微米后,光源1和光源2分别输出待打印数据的行数,结果如图6中的数据行与光源的对应表。
参考图7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三光源实现2400DPI的示意图,其中m=3且n=1。图7所示的场景中打印机控制3个光源一起工作,第一距离为42.3微米,3个光源分别记为光源1、光源2、光源3。待打印数据包括多行像素点,记为数据行1、数据行2,...,数据行p。
打印分辨率为2400DPI,即纵向1英寸长度要打印2400个数据行,是600DPI的4倍,相当于要在600DPI打印的基础上,每相邻两数据行之间增加3个数据行,则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10.575微米。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即31.725微米。如图所示,开始打印时,光源1、光源2、光源3工作,分别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1行、第5行、第9行。打印介质同步移动31.725微米的距离后,光源1、光源2、光源3分别输出待打印数据的第4、第8行、第12行。参考图中所示的从开始打印到打印介质移动31.725微米的示例,可以依次得出打印介质每移动31.725微米后,光源1、光源2、光源3分别输出待打印数据的行数,结果如图7中的数据行与光源的对应表。
参考上述示例说明,在一起工作的光源m数量相同时,通过设置不同的n值可以实现不同的打印分辨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控制方法不仅可以实现较高的打印分辨率,而且多个光源一起工作可以提高打印速率。双光源场景下,m=2且n=1时,通过控制打印介质传输速度可以实现1800DPI的打印分辨率,且打印输出速度为双光源实现600DPI时速度的三分之一,相比于传统技术打印1200DPI,不仅实现了更高的打印分辨率,且打印速率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同一分辨率对应的m和n的取值可能不止一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例如打印速率需求、功耗需求等)自适应设置m值和n值。例如设置m=2且n=2,可以实现3000DPI的打印分辨率,设置m=4且n=1,也可以实现3000DPI的打印分辨率。但显然激光器数量越多,成本越高,控制难度越大。
进一步的,观察图5-图7所示可以看出,调整打印介质传输速度之后,由于第一距离固定,在待打印数据的开始的多行和结束的多行中会出现漏打印的数据行。当漏打印的数据行数少时,漏打的数据行对于用户来说,是肉眼不容易观察到的,可能不影响整体的打印效果。但打印数据完整性也是检验打印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为了保持数据的相对完整性,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优选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通过在待打印数据中添加空白行来解决遗漏数据行的问题。优选的,可以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或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或者同时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和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各补充(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例如图5所示,m=2且n=1时,待打印数据的第2行、倒数第2行被漏打,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2-1)(2+2-2)=2个空白数据行,则补充的第2个空白行、倒数第2个空白行被漏打,待打印的有效数据的第2行、倒数第2行正常输出。在待打印数据的前后都补充相应的空白数据行,则能全部打印出待打印的有效数据行。若只是补充一部分空白数据行,则能将部分漏打印的数据行打印出来。
例如图6所示,m=2且n=2时,待打印数据的第2行、第4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4行被漏打,在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2-1)(4+2-2)=4个空白数据行,在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4个空白数据行,则补充的第2行、第4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4行的空白行被漏打,待打印的有效数据的第2行、第4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4行数据行正常输出。在待打印数据的前后都补充相应的空白数据行,则能全部打印出待打印的有效数据行。若只是补充一部分空白数据行,则能将部分漏打印的数据行打印出来。
例如图7所示,m=3且n=1时,待打印数据的第2行、第3行、第6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3行、倒数第6行被漏打,在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3-1)(2+3-2)=6个空白数据行,在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6个空白数据行,则补充的第2行、第3行、第6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3行、倒数第6行的空白行被漏打,待打印的有效数据的第2行、第3行、第6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3行、倒数第6行正常打印输出。在待打印数据的前后都补充相应的空白数据行,则能全部打印出待打印的有效数据行。若只是补充一部分空白数据行,则能将部分漏打印的数据行打印出来。
通过在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可以解决有效数据打印漏行的问题,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优选的,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页边距将空白数据行打印在有效打印区域之外。
由上所述可知,对于同一打印机来说,不同的光源个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同的打印分辨率,例如双光源(m=2且n=2时)和四光源(m=4,且n=1时)均可以实现3000DPI的分辨率。若打印机为四光源打印机,则可以控制其中相邻的2个一起工作,其余的2个作为冗余光源,冗余光源被控制为不工作。
除了上述一起工作的m个光源之外,所述打印机还额外包括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所述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被控制为不工作。
优选的,待打印数据可以以例如数据栈的形式暂存,可以通过控制从数据栈中读取数据的顺序实现所有数据行以任意时序输出。例如将数据栈中的数据划分给m个光源,每个光源打印输出分配的数据行。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待打印数据,每个光源对应多个数据行,将一个光源对应的所有数据行叫做对应该光源的区域数据,例如对于具有m个光源一起工作的打印机,每个光源对应一个区域数据。可以将待打印数据划分为第一区域数据、第二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所述第一区域数据到所述第m区域数据均包括多行数据。将所述第一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分别分配给所述m个光源中的第一光源到所述第m光源进行打印,例如,将第一区域数据分配给第一光源,第二区域数据分配给第二光源,...,第m区域数据分配给第m光源。第一光源到所述第m光源按照将图像数据转印到打印介质上时从上游到下游时的顺序排列。其中,打印机各个光源出光输出数据的顺序与数据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的顺序不一定相同。所述上游是指相对于打印介质来说,在多个光源中,先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的数据行对应的光源所在方向为上游方向,后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的数据行对应的光源所在方向为下游方向。
打印时,逐行交替打印第一区域数据中的一行到第m区域数据中的一行数据,需要说明的是,逐行是指对每个区域数据来说,每次打印其中的一行数据,交替是指对于m个区域数据在打印介质上的空间交替分布来说的,并非指m个光源是时间上交替出光的,因为打印时是m个光源一起工作的,一次可以打印m行数据,这m行数据分别来自m个区域数据中的一行。
仍以图5为例,m=2且n=1时,待打印数据的第2行、倒数第2行被漏打,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2个空白数据行,补充的第2个空白数据行被漏打,则对于光源1,只需输出第1个空白数据行,所以只需给光源1的第一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加一个空白数据行;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2个空白数据行,倒数第2个空白数据行被漏打,所以只需给光源2的第二区域数据的末行数据之下加一个空白数据行即可。
以图7为例,m=3且n=1时,待打印的有效数据的第2行、第3行、第6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3行、倒数第6行被漏打,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6个空白数据行,6个空白数据行中,光源1只需输出第1个空白数据行和第4个空白数据行,光源2只需输出第5个空白数据行,所以只需给光源1的第一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加2个空白数据行,光源2的第二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加1个空白数据行;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6个空白数据行,6个空白数据行中,光源3只需输出倒数第1个空白数据行和倒数第4个空白数据行,光源2只需输出倒数第5个空白数据行,所以只需给光源2的第二区域数据的末行之下加1个空白数据行,光源3的第三区域数据的末行之下加2个空白数据行即可。总体来说,在第一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变成新的第一区域数据,和/或在第m区域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变成新的第m区域数据。在第x区域数据(1<x<m,x为正整数)则在首行之前添加(m-1)(2n+m-2)/m-(x-1)个空白数据行和末行之后添加(x-1)个空白行,变成新的第x区域数据。打印时,同时打印新的第一区域数据中的第一行到新的第m区域数据中的第一行。
例如双光源工作的打印机,将光源1的所有待打印数据行加上首行之上的相应空白行作为第一区域数据,光源2的所有待打印数据行加上末行之下的相应空白行作为第二区域数据,打印时,同时打印第一区域数据中的第一行和第二区域数据中的第一行,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一次后,同时打印第一区域数据中的第二行和第二区域数据中的第二行,直至打印完第一区域数据和第二区域数据中的所有待打印数据行和空白行。
对于打印出现数据行遗漏的问题,上述实施例中给出了在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前,和/或末行之后补充空白数据行的解决方式。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解决数据行遗漏的另一种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对遗漏的数据行做特殊处理,例如,打印待打印数据的前(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下游的光源先开始数据输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末尾(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上游的光源最后完成数据输出,根据预设时序对待打印数据的前后各(m-1)(2n+m-2)个数据行进行打印。所述预设时序是根据光源的相对位置、原本会遗漏的数据行、转印到打印介质上的有效数据行的顺序来确定。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提供的遗漏数据行的处理,下面举例进行示例说明。
参考图8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1800DPI中打印前几行数据的示意图,其中m=2且n=1。第一距离为42.3微米,两个光源分别记为光源1、光源2,由上述上游和下游的释义可知,光源1相对光源2为上游光源,光源2为下游光源。待打印数据包括多行像素点,记为数据行1、数据行2,...,数据行p,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14.1微米。控制打印介质在光源扫描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即28.2微米。开始打印,控制光源1不输出数据,控制光源2输出数据(此处的输出数据为光源2工作时,包括输出需要发光的数据和不需要发光的数据,需要发光的数据可以为字符或图像的实体部分,不需要发光的数据可以为空格或其他空白图像数据)。使得光源2先打印输出第2行数据,当打印介质移动至光源2需要打印输出第4行时,控制光源1和光源2一起输出数据,光源1输出第1行数据,光源1和光源2一起工作的过程参考图5所示的示例。参考图9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1800DPI中打印后几行数据的示意图,当光源1输出倒数第4行(即p-3行)数据时,控制光源2输出末行数据(即第p行),然后控制光源1输出倒数第2行(即p-1行)的数据,控制光源2不输出数据。这样待打印数据中的所有有效数据行均被打印输出。也就是说,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使用发光二极管阵列或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有选择地向印刷材料或转印材料(例如打印介质)提供照射,来实现所有有效数据行均不被漏打。
参考图10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3000DPI中打印前几行数据的示意图,其中m=2且n=2。第一距离为42.3微米,两个光源分别记为光源1、光源2。待打印数据包括多行像素点,记为数据行1、数据行2,...,数据行p,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8.46微米,控制打印介质在光源扫描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即16.92微米。开始打印,控制光源1不输出数据,控制光源2输出数据,光源2先输出第2行数据、第4行数据,当打印介质移动至光源2需要输出第6行数据时,控制光源1和光源2一起输出数据。光源1和光源2一起输出数据的过程参考图6所示的示例。参考图11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双光源实现3000DPI中打印后几行数据的示意图,当光源1输出倒数第6行(即p-5行)数据时,控制光源2输出第p行数据,控制光源1输出倒数第4行和倒数第2行数据。这样待打印数据中的所有数据行均被打印输出。
参考图12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三光源实现2400DPI中打印前几行数据的示意图,其中m=3且n=1。第一距离为42.3微米,三个光源分别记为光源1、光源2、光源3。待打印数据包括多行像素点,记为数据行1、数据行2,...,数据行p,相邻两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10.575微米,控制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即31.725微米。开始打印时,控制光源1不输出数据,光源2和光源3输出数据,光源3输出第3行数据和第6行数据,光源2输出第2行数据,当打印介质移动至光源3需要输出第9行数据时,控制光源1、光源2、光源3一起输出数据,光源1、光源2、光源3一起输出数据的过程参考图7所示的示例。参考图13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三光源实现2400DPI中打印后几行数据的示意图,当光源1打印完倒数第9行后,即p-8行,控制打印介质传输速度,控制光源3不输出数据,控制光源1输出倒数第6行数据、倒数第3行,控制光源2输出倒数第2行数据。这样待打印数据中的所有有效数据行均被打印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打印介质移动距离进行调整,能够提高打印分辨率,通过添加空白行数据或对待打印数据前后各(m-1)(2n+m-2)行做预处理能够避免在调整打印介质传输速度后,导致数据行打印缺失的情况,在提高打印分辨率的同时可以保证打印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的,本申请还提供了实现上述打印控制方法的打印机,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机进行示例性说明。
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和控制装置,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将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m个光源实现对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其中,m被配置为3且n被配置为1,或者m被配置为2且n被配置为1,或者m被配置为2且n被配置为2,控制装置根据参数m和n来控制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来配置m值和n值,进而控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将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设置为使得第一距离等于42.3微米;
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24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3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18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30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2。
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通过调整打印机驱动马达的转速来控制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根据用户选择的页边距将空白数据行打印在有效打印区域之外。
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前(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下游的光源先开始数据输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末尾(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上游的光源最后完成数据输出,根据预设时序对待打印数据的前后各(m-1)(2n+m-2)个数据行进行打印。
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为m个光源,不包括冗余的光源;或者,
打印机除了包括上述一起工作的m个光源之外,还额外包括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被控制为不工作;
所述线状光源为发光二极管阵列,所述激光源为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
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
将待打印数据划分为第一区域数据、第二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并将所述第一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分别分配给所述m个光源中的第一光源到所述第m光源进行打印,所述第一区域数据到所述第m区域数据均包括多行数据。
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第一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一区域数据,和/或在第m区域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m区域数据。
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第x区域数据(1<x<m,x为正整数)的首行之上添加(m-1)(2n+m-2)/m-(x-1)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末行之下添加(x-1)个空白行,变成新的第x区域数据。
打印装置执行的打印控制方法在前文已详细阐述,为避免过多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所述打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或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的情况,可以实现多种打印分辨率,实现过程可以参考本申请上述各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若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时,将对应的用户选择的分辨率记为第一分辨率,则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时,对应的打印分辨率为第一分辨率的二分之一。
例如,当第一距离为42.3微米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即84.6微米,则相邻两行数据行之间的间距为42.3微米,打印分辨率为600DPI。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不仅可以兼容打印基础的600DPI,还可以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打印,实现打印分辨率的兼容。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打印机,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和控制装置,所述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所述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或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本实施例中,打印装置执行的打印控制方法在前文已详细阐述,为避免过多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14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机的示意图,打印机包括机壳1401、纸盒1402、出纸口1403、控制按钮1404,打印机内部设置有显影组件、转印辊、定影组件、驱动组件、打印介质传送组件、控制组件,显影组件包括感光鼓,感光鼓与转印辊接触形成压印区,打印介质经传送组件传送至压印区域时完成数据的转印。图15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数据行转印示意图,该图为感光鼓轴向方向的示意图,包括激光器11,激光器11包括2个光源,分别为光源1和光源2(图中未示出),光源2发射光经过多面镜后输出光一12,光源1发射光经过多面镜后输出光二13,感光鼓16逆时针方向旋转,转印辊17顺时针旋转,打印介质14通过感光鼓16和转印辊17之间形成的压印区域,在感光鼓上经过光源照射形成多个数据行15,随着感光鼓的旋转,数据行15被转印至打印介质上,打印介质前端已经有多个被转印至打印介质上的数据行,打印介质的前进方向如图15中所示。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打标机的打标控制方法,参考图16所示,为打标机工作原理示意图,激光打标机用激光束在各种不同的物质表面打上永久的标记,包括激光器、聚焦镜头、反射镜、工作台面、驱动马达和计算机,聚焦镜头的移动方向包括图中示出的Y向和X向。打标的效应是通过表层物质的蒸发露出深层物质,从而刻出精美的图案、商标和文字。
所述打标机包括多个激光光源,所述打标机执行上述任一打印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打标机,所述打标机包括多个激光光源和控制装置,所述多个激光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标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将打标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标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待打标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方法在前文已详细阐述,为避免过多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个打印控制方法、打标控制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代码携带到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打印机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7)
1.一种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所述打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m设置为3且n设置为1,或者将m设置为2且n设置为1,或者将m设置为2且n设置为2,根据参数m和n来控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来设置m值和n值,进而控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其中,在第一距离为42.3微米的情况下,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24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3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18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30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用户选择的页边距将空白数据行打印在打印介质的有效打印区域之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打印待打印数据的前(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下游的光源先开始数据输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末尾(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上游的光源最后完成数据输出,根据预设时序对待打印数据的前后各(m-1)(2n+m-2)个数据行进行打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除了上述一起工作的m个光源之外,所述打印机还额外包括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所述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被控制为不工作;
所述线状光源为发光二极管阵列,所述激光源为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待打印数据划分为第一区域数据、第二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并将所述第一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分别分配给所述m个光源中的第一光源到第m光源进行打印,所述第一区域数据到所述第m区域数据均包括多行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一区域数据,和/或在第m区域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m区域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x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添加(m-1)(2n+m-2)/m-(x-1)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末行之下添加(x-1)个空白行,变成新的第x区域数据;
其中,1<x<m,x为正整数。
1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和控制装置,所述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所述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将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m被配置为3且n被配置为1,或者m被配置为2且n被配置为1,或者m被配置为2且n被配置为2,所述控制装置根据参数m和n来控制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来配置m值和n值,进而控制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将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设置为使得第一距离等于42.3微米;
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24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3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18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1,当用户选择的分辨率为3000DPI时,将m值和n值设置为m=2和n=2。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通过调整打印机驱动马达的转速来控制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打印介质上将待打印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打印机,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根据用户选择的页边距将空白数据行打印在有效打印区域之外。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前(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下游的光源先开始数据输出,打印待打印数据的末尾(m-1)(2n+m-2)个数据行时,控制所述m个光源中最上游的光源最后完成数据输出,根据预设时序对待打印数据的前后各(m-1)(2n+m-2)个数据行进行打印。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为所述m个光源,不包括冗余的光源;或者,
所述打印机除了包括上述一起工作的m个光源之外,还额外包括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所述冗余的一个或多个光源被控制为不工作;
所述线状光源为发光二极管阵列,所述激光源为多个激光头形成的照射源阵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
将待打印数据划分为第一区域数据、第二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并将所述第一区域数据到第m区域数据分别分配给所述m个光源中的第一光源到第m光源进行打印,所述第一区域数据到所述第m区域数据均包括多行数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第一区域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一区域数据,和/或在第m区域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m个空白数据行作为新的第m区域数据。
22.一种用于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所述打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或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23.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机包括多个光源和控制装置,所述光源为激光源或线状光源,所述多个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印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根据用户选择的分辨率将打印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2倍或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印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24.一种用于打标机的打标控制方法,所述打标机包括多个激光光源,所述打标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22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25.一种打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标机包括多个激光光源和控制装置,所述多个激光光源中的m个光源一起工作,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根据待打标数据进行照射,所述m个光源中相邻的两个光源在打印介质上的投影点或投影线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
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
将打标机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设置为使得打印介质在光照射一行的周期内移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的倍,基于所述传输打印介质的速度和所述m个光源实现对所述待打标数据的打印;n为正整数,m和n被设置为满足条件:2n+m-1不是m的整数倍。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打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在待打标数据的首行之上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和/或在待打标数据的末行之下补(m-1)(2n+m-2)个空白数据行。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932067.9A CN119348303A (zh) | 2024-12-26 | 2024-12-26 | 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932067.9A CN119348303A (zh) | 2024-12-26 | 2024-12-26 | 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348303A true CN119348303A (zh) | 2025-01-24 |
Family
ID=94303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932067.9A Pending CN119348303A (zh) | 2024-12-26 | 2024-12-26 | 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348303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42645A (ja) * | 1998-06-01 | 1999-12-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画像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記憶媒体 |
CN1431538A (zh) * | 2002-01-08 | 2003-07-23 | 佳能株式会社 | 光学扫描装置 |
CN1484108A (zh) * | 2002-09-19 | 2004-03-24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成象设备 |
US20060170757A1 (en) * | 2005-01-28 | 2006-08-03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ultiple speed modes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
US20070002416A1 (en) * | 2005-06-30 | 2007-01-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aser scanning method thereof |
CN101193755A (zh) * | 2006-03-10 | 2008-06-04 | 株式会社理光 | 光扫描装置、光扫描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具有程序的记录介质 |
CN101542854A (zh) * | 2007-07-13 | 2009-09-23 | 株式会社理光 | 表面发射激光器阵列,光学扫描设备和成像设备 |
-
2024
- 2024-12-26 CN CN202411932067.9A patent/CN11934830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42645A (ja) * | 1998-06-01 | 1999-12-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画像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記憶媒体 |
CN1431538A (zh) * | 2002-01-08 | 2003-07-23 | 佳能株式会社 | 光学扫描装置 |
CN1484108A (zh) * | 2002-09-19 | 2004-03-24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成象设备 |
US20060170757A1 (en) * | 2005-01-28 | 2006-08-03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ultiple speed modes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
US20070002416A1 (en) * | 2005-06-30 | 2007-01-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aser scanning method thereof |
CN101193755A (zh) * | 2006-03-10 | 2008-06-04 | 株式会社理光 | 光扫描装置、光扫描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具有程序的记录介质 |
CN101542854A (zh) * | 2007-07-13 | 2009-09-23 | 株式会社理光 | 表面发射激光器阵列,光学扫描设备和成像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623585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rallel processing of a document image | |
US680394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verlapped light fluxes forming a dot | |
US7530686B2 (en) | Recording method,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performing borderless recording on skewed media | |
US5455681A (en) | Low resolution grey level printing method from high resolution binary input file | |
JP452540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US687637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5461413A (en) | Laser array printing | |
JP426802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15521B2 (ja)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
US4949105A (en) | Process control patch generator | |
CN119348303A (zh) | 一种打印机、打标机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07199556A (ja) | 光走査装置、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US6476845B2 (en) |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 head | |
US20200103783A1 (en) | Light emission control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8036993A (ja) | 印字装置の制御装置、これを用いた印字装置 | |
JP4923608B2 (ja) | 光走査装置、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ES2251163T3 (es) | Escaner de salida de trama e impresora. | |
EP0823689A2 (en) | An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 |
JP2008145892A (ja)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325930B2 (ja) | 感光材料へのマーキング方法 | |
JP2009178878A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315111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02283073A (ja) | 感光材料へのマーキング方法 | |
JP420468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21820B2 (ja) | 露光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