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316694A - 一种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316694A
CN119316694A CN202411846820.2A CN202411846820A CN119316694A CN 119316694 A CN119316694 A CN 119316694A CN 202411846820 A CN202411846820 A CN 202411846820A CN 119316694 A CN119316694 A CN 119316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upport
camera module
glu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8468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丝丝
王海涛
潘朝霞
单挺挺
吴卫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184682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3166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9316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3166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镜头组件和成像组件,以及用于驱动镜头组件相对成像组件位移的马达,成像组件包括线路板以及设置在线路板上的感光芯片,成像组件还包括滤光片以及将滤光片保持在感光芯片上方的滤光片支架,其特征在于,马达包括马达底座,马达底座的承靠部设置在线路板上,马达底座还包括从承靠部延伸到滤光片支架上方的悬臂部,摄像模组还包括至少一支撑部,支撑部设于滤光片支架,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悬臂部的投影之内,且支撑部与悬臂部的距离小于滤光片支架与悬臂部的距离。本申请摄像模组支撑部能够提升马达底座的支撑力,减少马达底座受防撞凸台撞击后的变形量,起到缓冲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拍摄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摄像模组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摄像模组功能变多的同时,摄像模组的尺寸也越做越大,这不仅使得摄像模组难以放入内部空间有限的电子设备中,而且由于尺寸较大,摄像模组组装过程中各组件之间更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间隙,这些间隙可能导致摄像模组内部元件之间发生碰撞,从而增加摄像模组功能损坏而失效的风险。
此外,由于摄像模组材料的强度不足以承受重复的机械应力或者一次性的较大冲击,马达底座的强度减弱,从而增加了马达集成电路(IC)裂开的风险,造成自动对焦功能失效,影响摄像头的整体性能。
因此,希望提出一种新的摄像模组,以使摄像模组尺寸缩小的同时增加摄像模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摄像模组。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镜头组件和成像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镜头组件相对所述成像组件位移的马达,所述成像组件包括线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线路板上的感光芯片,所述成像组件还包括滤光片以及将所述滤光片保持在所述感光芯片上方的滤光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马达底座,所述马达底座的承靠部设置在所述线路板上,所述马达底座还包括从所述承靠部延伸到所述滤光片支架上方的悬臂部,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至少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滤光片支架,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悬臂部的投影之内,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悬臂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滤光片支架与所述悬臂部的距离。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顶面,避免所述悬臂部撞击所述滤光片支架。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侧面,所述支撑部高于所述过滤片支架的顶部,避免所述悬臂部撞击所述滤光片支架。
作为一种优选,任一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悬臂部的中部相对,所述悬臂部具有与所述承靠部连接的固定端以及远离所述固定端的自由端,所述悬臂部的中部位于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的中间。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马达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马达底座上的AF载体,所述镜头组件安装于所述AF载体,所述AF载体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防撞凸台,所述防撞凸台与所述悬臂部相对,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防撞凸台的投影不重合。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摄像模组包括至少四个所述支撑部,所述滤光片支架的四角分别设置至少一所述支撑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摄像模组包括至少两个高度不同的所述支撑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线路板和所述马达底座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内填充第一介质用于粘接所述线路板和所述马达底座,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悬臂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小于所述第一间隙,不同支撑部与所述悬臂部之间的第二间隙相等或者不等,所述第一间隙的高度不等于零,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等于零或者不等于零。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间隙的高度为20~100μm,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为10~90μm。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介质分别由胶水固化形成;
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与形成所述第一介质的胶水相同;
或者,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与形成所述第一介质的胶水不同,且所述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介质的弹性模量,所述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弹性模量。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撑部的弹性模量为50~200Mpa,所述第一介质的弹性模量为400~600Mpa。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撑部的材料选自发泡水泥、玻璃胶或石膏,所述支撑部的形状为圆点形或圆球形。
作为一种优选,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
S1. 提供未组装的所述成像组件以及所述马达,所述马达上安装有所述镜头组件;
S2. 采用主动校准工艺确定所述成像组件以及所述马达的相对位置;
S3. 移开所述马达,并在所述线路板上设置用于连接所述马达底座的胶水,在所述滤光片支架上设置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
S4. 复位所述马达,使得所述线路板与所述马达到达步骤S2确定的相对位置,固化所述线路板与所述马达底座之间的胶水,固化所述滤光片支架上的胶水形成所述支撑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S3中,在所述滤光片支架的顶面设置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
或者,所述步骤S3中,在所述滤光片支架的侧面设置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S3中,根据所述步骤S2确定的所述成像组件以及所述马达的相对位置,计算所述马达底座相对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倾斜角度,进而依据所述倾斜角度设置不同高度的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以避免步骤S4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马达底座发生干涉。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步骤S3中,依据所述倾斜角度设置不同高度的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以使得制得的所述摄像模组中,各个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马达底座之间的间隙高度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申请摄像模组在滤光片支架上设置支撑部能够提升马达底座悬臂部的支撑力,在马达主动校准时,为马达底座接触下方的过滤片支架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避免滤光片支架受到马达底座的冲击而损坏。
(2)本申请摄像模组在滤光片支架上设置支撑部能够为马达底座悬臂部提供支撑力,当马达主动交准时,有助于减少马达底座受上方AF载体撞击后的变形,避免马达底座受到AF载体撞击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马达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又一个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支撑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支撑部局部放大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支撑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支撑部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间隙大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另一间隙大小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镜头组件;11、光学镜头;111、镜筒;112、光学透镜;2、成像组件;21、线路板;22、感光芯片;23、滤光片支架;24、滤光片;3、马达;31、AF载体;310、防撞凸台;32、OIS载体;33、AF驱动单元;34、OIS驱动单元;35、马达底座;36、外壳;351、悬臂部;3510、自由端;3511、固定端;352、承靠部;4、镜头盖;5、支撑部;6、溢胶槽;7、第一间隙;8、第二间隙;9、第三间隙;10、第四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 “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图10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及其部件的示意图。
如图1-图3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1、成像组件2以及马达3,镜头组件1和成像组件2沿光轴依次设置,马达3设置于镜头组件1周侧,用于驱动镜头组件1相对成像组件2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进一步地,摄像模组还包括设置在镜头组件1上的镜头盖4,镜头盖4用于保护镜头组件1,减少镜头组件1表面被刮擦或划伤的风险。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可以不设置镜头盖4。
进一步的,镜头组件1包括光学镜头11,其适于收集来自物体的光线,并将其聚焦在摄像模组的成像组件2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光学镜头11可被实施为一体式镜头或分体式镜头,光学镜头11包括至少一个镜筒111以及设置在镜筒111内的光学透镜112;其中,当光学镜头11被实施为一体式镜头时,光学镜头11包含一个镜筒111,所有的光学透镜112被安装于该镜筒111内;当光学镜头11被实施为分体式镜头,所有的光学透镜112被安装于至少两个镜筒111中以形成至少两部分镜头单体,而后沿光轴方向固定上述至少两部分镜头单体以形成光学镜头11。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马达3包括AF(Auto Focus)载体31、OIS(Optical ImageStabilizer)载体32、AF驱动单元33、OIS驱动单元34、马达底座35以及外壳36。其中,AF载体31以及 AF驱动单元33也可以称为自动聚焦载体和自动聚焦驱动单元,二者用于带动光学镜头11移动,实现自动聚焦;OIS载体32以及OIS驱动单元34也可以称为光学防抖载体和光学防抖驱动单元,二者用于带动光学镜头11移动,实现光学防抖。光学镜头11安装于AF载体31,AF载体31可移动地安装于OIS载体32,AF载体31适于在AF驱动单元33的驱动下相对于OIS载体32移动,并且AF载体31位移时带动光学镜头11移动,从而调整光学镜头11与成像组件2之间的距离,实现对焦。OIS载体32可移动地安装在马达底座35上,OIS载体32适于在OIS驱动单元34的驱动下相对于马达底座35移动,进而带动AF载体31以及光学镜头11发生位移,实现光学防抖。AF驱动单元33可以使用音圈马达(VCM)或形状记忆合金(SMA)马达或压电马达等。OIS驱动单元34可以使用音圈马达(VCM)或形状记忆合金(SMA)马达,或压电马达灯,在发生手抖或相机移动时,陀螺仪会感应到抖动,并将信号传递给OIS驱动单元34,OIS驱动单元34调整OIS载体32的位置,以抵消抖动带来的影响。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马达底座35具有悬臂部351以及承靠部352,承靠部352设置在线路板21上,承靠部352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悬臂部351,承靠部352与悬臂部351可以为一体结构。此外,AF载体31下方具有防撞凸台310,通过设置防撞凸台310,可以防止光学镜头11移动时与其下方的组件接触,避免因碰撞导致的镜筒111变形或位置偏移,确保成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外壳36设置在马达底座35的承靠部352上方,适于对马达3内部的AF载体31、OIS载体32、AF驱动单元33和34OIS驱动单元形成保护,避免灰尘、水分等外界污染物进入马达3内部,降低马达3内部组件因污染导致的故障发生率。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成像组件2包括线路板21、感光芯片22、滤光片支架23和滤光片24,感光芯片22设置在线路板21上,滤光片支架23围绕感光芯片22设置在线路板21上,滤光片24被滤光片支架23支撑在感光芯片22上方,以对进入感光芯片22的光线进行过滤。滤光片支架23用于固定和支撑滤光片24,确保滤光片24与镜头和图像传感器之间的精确对齐,感光芯片22的感光面朝向光学镜头11以接收从光学镜头11出射的光线,滤光片24被设置于光线的光路上,进而摄像模组可以通过滤光片24滤除不必要的杂光(例如红外线)。
为减小摄像模组的尺寸,通常设计马达3悬臂部351较长,且AF载体31的防撞凸台310设置在悬臂靠近光轴的端部,以紧凑化AF载体的尺寸,减小摄像模组尺寸。然而,在摄像头模组机械可靠性测试时发现,这种小型化马达的设计,使得悬臂部351形成了一个较长的力臂,在受到外力时,力臂会放大作用在马达底座35上的力,例如当AF载体31的防撞凸台310撞击马达底座35时,马达底座35在受到撞击时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马达底座35发生形状改变或者向下凹陷,一旦马达底座35强度减弱,它无法有效地支撑和保护马达集成电路(IC),这也增加了马达IC因受到应力而裂开的风险。
为解决以上问题,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摄像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滤光片支架23上的至少一支撑部5,支撑部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悬臂部351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之内,且支撑部5与悬臂部351的距离小于滤光片支架23与悬臂部351的距离,由于该支撑部5起到了增加支撑点的效果,悬臂部351在向下变形后,会率先被支撑部5支撑,因此减少了悬臂部351的自由端3510的变形,也能因此减少该悬臂部351的变形范围,此外,支撑部5的设置也为马达底座35受到AF载体31撞击时起到了缓冲作用,从而避免马达底座35受到撞击时应力集中而发生形变或下凹。
支撑部5设置在滤光片支架23的顶面或侧面,且支撑部5顶部高于滤光片支架23,适于防止悬臂部351撞击滤光片支架23,例如,通过画胶的方式将支撑部5成型在在滤光片支架23顶部或采用胶水灌封的方式成型在滤光片支架23侧面,然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支撑部5的顶部高于滤光片支架23的顶部,避免马达底座35悬臂部351与滤光片支架23直接接触,减少冲击力,提高摄像模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被设置在滤光片支架23顶部,且支撑部5与悬臂部351的中部区域相对。具体地,悬臂部351的中部区域是指从悬臂部351的固定端3511到自由端3510的这段距离中点附近的区域,换句话说,支撑部5对悬臂部351的支点基本上位于悬臂部351的固定端3511与自由端3510的中间。这种将支撑部5设置在中部区域的方案,能更大限度减少冲击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将支撑部5设置在滤光片支架23的顶部,胶水可以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设置,并且支撑部5采用画胶成型的时候,滤光片支架23外侧可以设置溢胶槽6,如图5所示,溢胶槽6的设计能够收集多余的胶水,防止胶水溢出到不应该填充的地方,从而确保支撑部5的布设准确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支撑部5被设置在过滤光片支架23的侧面,可采用胶水灌封的方式将支撑部5设置在过滤光片支架23侧面。具体来说,过滤光片支架23主要是为了承靠滤光片24,并且滤光片支架23外侧有时是安装电子元件的区域,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滤光片支架23能够作为结构端面的尺寸较少,这也就会造成滤光片支架23有时候很难在上表面设置支撑部5,因此可以在滤光片支架23的侧边上设置胶水,利用滤光片支架23侧边的胶水向上堆高延伸的方式成型支撑部5,能够在减少摄像模组的尺寸的同时降低摄像模组的冲击失效风险。胶水灌封可以在角落处设置饱满,各角落位置的胶水灌封可以包覆电子元件,从而既能起到保护电子元件,又能成型支撑部5,防止摄像模的冲击失效出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与所述防撞凸台310沿平行于光轴方向的投影不重合,如图7a-图7b所示,换句话说,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支撑部5与防撞凸台310相互错位。由于支撑部5位于悬臂部351的下方,防撞凸台310位于悬臂部351的上方,若支撑部5和防撞凸台310相对设置,则防撞凸台310撞击到悬臂部351时,悬臂部351的缓冲空间减小,容易因直接承受冲击而导致结构失效,将支撑部5与防撞凸台310相互错位设置,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摄像模组跌落冲击的过程中,防撞凸台310的冲击力直接作用在马达底座35的悬臂部351上,悬臂部351可以通过发生弹性变形吸收冲击力,如果在冲击区域正下方设置支撑部5,就会导致悬臂部351无法通过弹性形变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如果在与冲击区域错位的位置处设置支撑部5,一方面允许悬臂部351发生一定量的弹性形变以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另一方面由于支撑部5对悬臂部351的限位,使得悬臂部351的形变不会因过大而不可逆。在本实施的方案中,缓冲作用包括马达底座35变形加支撑部5的弹性作用,能够抵抗的冲击力会比支撑部5设置在撞击点下方的更大。更重要的是,此方案还能够减少该摄像模组的尺寸,具体来说,由于撞击点通常设置在角落位置,而滤光片支架23角落处可能没有正好的空间设置支撑部5,将支撑部5与撞击点错位设置能够利用更多的空间,设计上更加自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摄像模组包括至少四个支撑部5,滤光片支架23的四角分别设置至少一支撑部5,设置多个支撑部5可以给滤光片支架23提供更好的支撑和稳定性,确保滤光片支架23在摄像模组中的位置固定,减少因外力或振动导致的位移,从而提高摄像模组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通过画胶的方式形成于滤光片支架23上,具体来说,支撑部5和滤光片支架23是分开制造的,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一次性成型。画胶的方式为将胶水设置到滤光片支架23的预定位置,待胶水固化后形成支撑部5,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在组装过程中,支撑部5的位置和角度可以精确控制,以适应已经校准好的马达3和成像组件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也可以是提前预制好,通过粘接剂等方式连接到滤光片支架2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线路板21和马达底座35之间具有第一间隙7,第一间隙7内填充第一介质用于粘接线路板21和马达底座35,第一介质的材料与支撑部5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支撑部5与悬臂部35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8,不同支撑部5与悬臂部351之间的第二间隙8相等或者不等,第一间隙7的高度不等于零,第二间隙8的高度等于零或者不等于零。其中,第一间隙7高度设置为L1,第二间隙8高度设置为L2,L1>L2,较小的第二间隙8有助于减少悬臂部351在受到外力时的形变,因为支撑部5可以更紧密地与悬臂部351接触,提供更强的支撑力。具体来说,由于在摄像模组的生产过程中,经过设备夹持的马达3与成像组件2之间的角度和位置会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符合设计要求的位置,当确认马达3与成像组件2之间的相对位置符合要求,设备会将马达3移开,此时在线路板21的对应第一间隙7的位置进行画胶处理,能够避免支撑部5提前设置时,与马达底座35发生干涉,减少马达3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不稳定因素,提高摄像模组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支撑部5的支撑作用,支撑部5与悬臂部351的第二间隙8需要设置较为紧密,本申请中线路板21和马达底座35之间第一间隙7的高度设置为20-200μm,支撑部5与悬臂部351的第二间隙8的高度设置为10-90μm,较小的第二间隙8还有助于减少马达3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减少由于外部冲击或振动导致的马达底座35位移,保护马达3和线路板21之间的电气连接不受损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镜筒111的下端与其下方滤光片支架23之间具有第三间隙9,防撞凸台310和悬臂部351之间具有第四间隙10,其中,第三间隙9的高度设置为L3,第四间隙10的高度设置为L4,为了保护摄像模组中的滤光片支架23不受损坏,第三间隙9和第四间隙10的高度关系为L3>L4,由此在冲击的时候,能够保证防撞凸台310先与马达底座35进行抵接,分散和吸收冲击力,镜筒111不会碰撞到滤光片支架23上,减少因镜筒111冲击造成的滤光片支架23损坏,从而延长摄像模组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路板21和马达底座35之间的第一间隙7填充材料为第一介质,支撑部5以及第一介质可分别由胶水固化形成,形成支撑部5的胶水与形成第一介质的胶水相同,或者形成支撑部5的胶水与形成第一介质的胶水也可以不同,同时支撑部5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介质的弹性模量,小于滤光片支架23的弹性模量,具体来说,支撑部5材料的弹性模量设置为E1,悬臂部351材料的弹性模量设置为E2,E1<E2,第一介质的弹性模量设置为E3,E1<E3,滤光片支架23材料的弹性模量设置为E4,E1<E4,当支撑部5具备摄像模组整体结构中较低的模量,支撑部5具备较好的缓冲性,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可以吸收和分散冲击能量,从而减少对马达3和感光芯片22的直接冲击。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采用固化为弹性模量50~200Mpa的材料,在这个范围内固化形成的支撑部5恰好能提供一定的回弹性,并且能够允许马达底座35直接压合支撑部5进行组装,也就是说,在马达3与成像组件2主动校准后,支撑部5设置在马达底座35与滤光片支架23之间的间隙更大的部分,得以使马达3以压合支撑部5的方式进行设置,由此支撑部5可以实现紧密贴合该马达底座35的作用,从而能够给马达底座35提供更稳定的支撑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设置固化为弹性模量150~200Mpa的胶水,第一介质设置为固化后弹性模量为400~600Mpa的胶水,此时支撑部5比第一介质更为柔软,可以使得支撑部5尽管与马达底座35发生干涉,支撑部5也不会出现因为干涉后应力过大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摄像模组的整体耐用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材料为弹性模量通常在50~150Mpa的发泡水泥,发泡水泥具有良好的缓冲和减震性能,可以更容易地适应马达3和成像组件2之间的微小偏转,从而提高组装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材料为玻璃胶、石膏等,玻璃胶和石膏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够吸收和分散马达底座35在压合过程中产生的力,减少对马达底座35和感光芯片22的直接冲击。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设置为圆点形状,圆点形状的支撑部5可以均匀分散压合时的压力,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导致的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5设置为圆球形状,圆球形状的接触点较小,可以减少与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并且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灵活的接触点,有助于吸收摄像模组装配过程中的微小偏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支架23上至少包括两个支撑部5,分别位于滤光片支架23的四个角的上面,其中支撑部5包括至少两个高度,可以根据马达3与感光芯片22的倾角大小和方向设置高度,由于马达3与感光芯片22的校准角度大概率不为0度,因此至少具备两个高度的支撑部5能够对马达3和感光芯片22之间的组装倾角进行补偿,减少因组装倾角导致的结构不稳定,提高马达3与感光芯片22组装过程中的精度。
安装有镜头组件1的马达3与成像组件2之间经过主动校准进行组装,主动校准的时候,需要调整马达3与成像组件2之间的角度和位置,通过精确调整之后可以确保光学镜头11与感光芯片22之间的精确对齐,从而提高整体成像的清晰度和质量,这种主动校准的组装方式,在高端的摄像模组上尤其重要。为了避免支撑部5提前设置对马达与成像组件2的主动校准产生影响,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摄像模组的制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 提供未组装的成像组件2以及马达3,马达3上安装有镜头组件1;
S2. 采用主动校准工艺确定成像组件2以及马达3的相对位置;
S3. 移开马达3,并在线路板21上设置用于连接马达底座35的胶水,在滤光片支架23上设置用于形成支撑部5的胶水;
S4. 复位马达3,使得线路板21与马达3到达步骤S2确定的相对位置,固化线路板21与马达底座35之间的胶水,固化滤光片支架23上的胶水形成支撑部5。
也即,本申请相对成像组件2和马达3进行主动校准,然后再设置支撑部5,从而避免支撑部5在主动校准时与马达3发生干涉。马达3与成像组件2主动校准后进行组装时,马达底座35可能会相对于线路板21发生倾斜,因此马达3与成像组件2之间需要具有满足旋转1°左右的间隙,如果滤光片支架23以先设置支撑部5的方式,再进行马达3主动校准,则大概率会造成马达底座35校准时,马达底座35与支撑部5干涉,因此本申请中采用在马达3与成像组件2主动校准后,再设置该支撑部5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减少马达底座35与支撑部5干涉的风险。
支撑部5在马达3与成像组件2进行主动校准后再进行布设,这种支撑部5后设置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撑部5与马达3发生干涉的风险,但是实际上由于马达3与成像组件2可能有1°的旋转角度偏差,这个角度偏差导致马达3与成像组件2之间会有不一样的位置补偿,可能会造成马达3与成像组件2之间的间隙一侧高一侧低,若各个支撑部5的高度全部一致,那么马达3与成像组件2间隙较低的那侧可能与支撑部5发生干涉,因此本申请针对如何进一步避免支撑部5与马达底座35产生干涉作用,还提出改进方案:多个支撑部5中,至少有两个支撑部5的高度不同,以对应马达3相对于成像组件2的倾斜。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两个支撑部5的高度不同是指:以线路板21的表面或者滤光片支架23的顶面为基准面时,至少两个支撑部5顶部的高度到该基准面的距离不同。由于不同的支撑部5可能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处,导致不同的支撑部5的底面处于不同平面内,例如可能部分支撑部5设置在滤光片支架23上端面,另一部分支撑部5设置在滤光片支架23的侧面,因此比较不同支撑部5的高度时,以支撑部5的顶部到同一基准面的距离为准进行比较。
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支撑部5,使得各个支撑部5对悬臂部351的不同位置提供基本一致的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悬臂部351各处受力的均匀性。
值得一提是,正是考虑到马达底座35的悬臂部351与滤光片支架23或线路板21各处距离的不等,因此提出设置不同高度的支撑部5以适应马达底座35相对于成像组件2的倾斜。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各支撑部5的顶面与悬臂部351之间的距离相等。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说的距离相等并非数学上严格意义的相等,应当允许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精度限制所产生的误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摄像模组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3中,根据步骤S2确定成像组件2以及马达3的相对位置,计算马达底座35相对于滤光片支架23的倾斜角度,进而依据倾斜角度设置不同高度的用于形成支撑部5的胶水,以避免步骤S4中支撑部5与马达底座35发生干涉,提高整体摄像模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步骤S3中,依据倾斜角度设置不同高度的用于形成支撑部5的胶水,以使得制得的摄像模组中,各个支撑部5与马达底座35之间的间隙高度一致,对马达底座35起到充分的支撑作用。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确定各个支撑部5的高度:支撑部5根据马达3和成像组件2之间的调整角度进行画胶,以使得该支撑部5画胶的尺寸高处对应马达底座35与滤光片支架23之间的较高的间隙,确保支撑部5在固化后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具体而言,例如马达3与感光芯片22之间相对光学镜头11的物理轴线有0.3°的偏转,在设置支撑部5的时候,支撑部5也会根据该角度进行相对应的尺寸和高度设置。
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确定各个支撑部5的高度:支撑部5选择固化后仍具有较好弹性的胶水,当马达3安装在成像组件2上时,用于形成各支撑部5的胶水在马达底座35的挤压下形成适应各间隙高度的支撑部5,支撑部5与马达底座35的悬臂部351直接接触,当悬臂部351受到冲击时,支撑部5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以进行缓冲,保护悬臂部351。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6)

1.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镜头组件和成像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镜头组件相对所述成像组件位移的马达,所述成像组件包括线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线路板上的感光芯片,所述成像组件还包括滤光片以及将所述滤光片保持在所述感光芯片上方的滤光片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包括马达底座,所述马达底座的承靠部设置在所述线路板上,所述马达底座还包括从所述承靠部延伸到所述滤光片支架上方的悬臂部,
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至少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滤光片支架,
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悬臂部的投影之内,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悬臂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滤光片支架与所述悬臂部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至少两个高度不同的所述支撑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顶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侧面。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悬臂部的中部相对,所述悬臂部具有与所述承靠部连接的固定端以及远离所述固定端的自由端,所述悬臂部的中部位于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的中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马达底座上的AF载体,所述镜头组件安装于所述AF载体,所述AF载体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防撞凸台,所述防撞凸台与所述悬臂部相对,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防撞凸台的投影不重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至少四个所述支撑部,所述滤光片支架的四角分别设置至少一所述支撑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和所述马达底座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内填充第一介质用于粘接所述线路板和所述马达底座,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悬臂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小于所述第一间隙,不同支撑部与所述悬臂部之间的第二间隙相等或者不等,所述第一间隙的高度不等于零,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等于零或者不等于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高度为20~100μm,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为10~90μm。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介质分别由胶水固化形成;
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与形成所述第一介质的胶水相同;
或者,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与形成所述第一介质的胶水不同,且所述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介质的弹性模量,所述支撑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弹性模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弹性模量为50~200Mpa,所述第一介质的弹性模量为400~600Mpa。
12.如权利要求8-11任一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材料选自发泡水泥、玻璃胶或石膏,所述支撑部的形状为圆点形或圆球形。
13.一种如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摄像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 提供未组装的所述成像组件以及所述马达,所述马达上安装有所述镜头组件;
S2. 采用主动校准工艺确定所述成像组件以及所述马达的相对位置;
S3. 移开所述马达,并在所述线路板上设置用于连接所述马达底座的胶水,在所述滤光片支架上设置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
S4. 复位所述马达,使得所述线路板与所述马达到达步骤S2确定的相对位置,固化所述线路板与所述马达底座之间的胶水,固化所述滤光片支架上的胶水形成所述支撑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在所述滤光片支架的顶面设置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
或者,所述步骤S3中,在所述滤光片支架的侧面设置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根据所述步骤S2确定的所述成像组件以及所述马达的相对位置,计算所述马达底座相对于所述滤光片支架的倾斜角度,进而依据所述倾斜角度设置不同高度的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以避免步骤S4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马达底座发生干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依据所述倾斜角度设置不同高度的用于形成所述支撑部的胶水,以使得制得的所述摄像模组中,各个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马达底座之间的间隙高度一致。
CN202411846820.2A 2024-12-13 2024-12-13 一种摄像模组 Pending CN1193166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846820.2A CN119316694A (zh) 2024-12-13 2024-12-13 一种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846820.2A CN119316694A (zh) 2024-12-13 2024-12-13 一种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316694A true CN119316694A (zh) 2025-01-14

Family

ID=94186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846820.2A Pending CN119316694A (zh) 2024-12-13 2024-12-13 一种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931669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0249A (zh) * 2019-04-02 2020-10-1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阻式感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532830A (zh) * 2020-11-23 2021-03-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132630A (zh) * 2015-11-04 2021-07-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模块以及移动设备
CN114666466A (zh) * 2020-12-23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7508855U (zh) * 2022-03-14 2022-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撑座、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6320689A (zh) * 2023-03-27 2023-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8972689A (zh) * 2024-10-16 2024-11-15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2630A (zh) * 2015-11-04 2021-07-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模块以及移动设备
CN111770249A (zh) * 2019-04-02 2020-10-1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阻式感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532830A (zh) * 2020-11-23 2021-03-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666466A (zh) * 2020-12-23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7508855U (zh) * 2022-03-14 2022-09-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撑座、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6320689A (zh) * 2023-03-27 2023-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8972689A (zh) * 2024-10-16 2024-11-15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05622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3814328B (zh) 摄像机模块
KR101184812B1 (ko) 손떨림 보정용 서스펜션 와이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영상 촬상 장치
US8066440B2 (en) Camera module
US8308379B2 (en) Three-pole tilt control system for camera module
JP7091445B2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の組立方法
JP5512783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20150052075A (ko) 연성 인쇄 회로 연장부를 구비한 자동 초점 카메라 모듈
KR20120057575A (ko) 렌즈 경통, 촬상 장치 및 휴대 단말 장치
US20140362285A1 (en) Lens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module
EP1347637A2 (en) Image pickup device
CN119316694A (zh) 一种摄像模组
CN116953871A (zh)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16953872A (zh)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16953873A (zh) 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及摄像模组
KR20210095834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정보기술 기기
CN112540437B (zh)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KR102431039B1 (ko) 흔들림 보정 모듈
KR20240157161A (ko) 카메라 모듈
CN112612096B (zh)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KR20150020859A (ko) 손떨림 보정용 서스펜션 와이어
CN119698847A (zh) 摄像装置致动器
KR20100099933A (ko) 카메라 모듈
KR20230067459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7440228A (zh) 一种压电马达及其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