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309334A - 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309334A CN119309334A CN202411508233.2A CN202411508233A CN119309334A CN 119309334 A CN119309334 A CN 119309334A CN 202411508233 A CN202411508233 A CN 202411508233A CN 119309334 A CN119309334 A CN 1193093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heliostat
- field
- south
- arran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CLOMYZFHNHFSIQ-UHFFFAOYSA-N clonixi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l)C=CC=C1NC1=NC=CC=C1C(O)=O CLOMYZFHNHFSI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52 review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该方法通过理论环间距的计算和因定日镜姿态原因导致镜场南北无挡光环间距的计算,设置镜场环间距的最终值并确定镜场的非均匀布置方式。由于吸热塔各方向的定日镜姿态不同,在吸热塔南北两侧计算的无挡光环间距数值不同,最终确定了一种吸热塔南北两侧镜场环间距不均匀且逐渐变化的镜场布置方式。同时,设置无挡光环间距系数,使无挡光布置更加灵活的缩放或扩大;与此同时,设置南北两侧镜场同环定日镜左右间距由北到南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了无论是环间距还是左右间距,整个镜场以吸热塔为太极点,镜场南北非均匀且渐变的布置方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塔式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塔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作为一种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种系统通过大量布置在地面上的定日镜将太阳光聚焦至塔顶的吸热器上,通过这种方式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进而通过热能转换系统转换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以供人类使用。
聚光集热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关乎整个光热电站的效率与经济性,其中镜场的经济投入就占约40%的比重,因此镜场布置设计十分必要。
目前塔式光热电站中,针对圆柱式吸热器所布置的镜场,传统的布置方式通常是环形对称布置,所谓的对称是指:同一环定日镜,东西南北环间距及左右间距相等,且与塔的径向距离相等。同时,镜场的布局优劣需要通过镜场光学效率来衡量,而镜场光学效率由余弦效率、大气传输效率、截断效率、阴影和遮挡效率、反射效率等分效率组成。位于镜场不同位置的定日镜,其光学效率分布不等,位于北侧的镜场余弦效率较高,南侧则相反,而由于太阳在塔的南侧,这导致镜场中北侧的定日镜多为直立姿态,其定日镜法线与地面的夹角较低,而南侧定日镜多为平躺姿态,其定日镜法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甚至镜面法线高度角能够达到90°,这导致北侧镜场挡光损失大于南侧镜场。
如果镜场中定日镜布置间距较大,导致整体镜场占地面积过大,会相应提高阴影挡光效率,但余弦效率、截断效率、大气传输效率将产生一定的损失;而镜场占地面积过小,虽然提高了余弦效率、截断效率以及大气传输效率,但阴影挡光效率将相应降低。而由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的移动的,定日镜的姿态也在不断的变化,导致余弦效率、阴影效率、挡光效率、截断效率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余弦效率和阴影效率,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其数值变化最大。通常太阳高度角较高时,余弦效率高,阴影效率近100%(即,没有发生阴影损失),而挡光效率随着天阳角度的不断变化,其变化量最小,数值最为稳定。但影响挡光效率的通常是定日镜的布置间距,即使再紧凑的镜场,其阴影效率也可能达到100%,而挡光效率却随着定日镜之间的距离,发生较大的数值变化。
通常设计一个镜场,需要兼顾上述5项光学效率参数进行镜场布局的优化。而统一进行考虑,将耗费大量的优化计算量,且不同时刻的优化结果不尽相同。传统的无挡光镜场布置,仅通过定日镜交错布置、远离塔位置按相同规律拉开镜场环间距的布置方式,这对于北半球塔式光热镜场中塔南侧的定日镜环,反而造成截断效率、余弦效率的损失,从而更多降低了整个镜场的光学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公开了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本申请通过按南北不同区域进行无挡光距离以及挡光因子进行镜场布置距离的设置及调节方法,将南北镜场的布置密度采用非均匀的布置方法。可更好的利用镜场光学效率,并能够兼顾余弦效率及阴影挡光效率,对于镜场优化更加灵活;同时,在面对场地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灵活调节挡光因子、调节南北镜场非均匀的布置角来匹配有限场地的镜场布局需求。
本申请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所述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项目地的经纬度,计算出设计点时刻的太阳高度角α;
S2:设置第一环定日镜的半径R1、左右间距DM;
S3:通过交错布置,使第二环定日镜与第一环相邻两台定日镜的布置距离关系呈等边三角形,计算第二环定日镜与第一环定日镜的环间距ΔRcal,第三环定日镜与第二环相邻定日镜距离=第四环定日镜与第三环相邻定日镜距离=DM;
同时,设置镜场安全环间距Rsafe,当计算的环间距ΔRcal<Rsafe时,环间距=Rsafe,最终得出各环理论环间距ΔR0;
S4:根据设计点时刻太阳高度角α,根据定日镜当下的运动姿态,计算出每一环前后相邻定日镜之间的无挡光距离ΔR,同时,可设置一个无挡光系数,用来调节定日镜环间距离ΔRn=ΔR·s,其中,0<s<2,且ΔRn>Rsafe;
S5:如果定日镜环间距离ΔRn<ΔR0,则相应环的环间距为ΔR0,如果ΔRn>ΔR0,则相应环的环间距为ΔRn。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3具体包括:
当ΔRcal<Rsafe时,则ΔR0=Rsafe,此时每一环的理论环间距ΔR0是固定值Rsafe;
当ΔRcal>Rsafe时,则ΔR0=ΔRcal,此时每一环的理论环间距ΔR0是变化值ΔRcal。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4中,无挡光距离ΔR的计算结果基于定日镜结构形状和运动方式确定。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4中根据吸热塔南北两侧镜场无挡光环间距的不同,当无挡光环间距大于理论环间距时,即ΔRn>R0,时,镜场不同定日镜环呈现非同心圆的南北非均匀布置特征。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北半球时,
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乘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降低或增大,同时,对镜场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除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增大或降低。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北半球时,
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中每一环定日镜进行布置角的非均匀设置:北侧定日镜左右间距小于或大于南侧定日镜的左右间距,且从北到南,相邻布置角等差变化。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当镜场处于北半球时,如镜场边界限制,导致南侧定日镜数量减小,吸热塔南侧壁温低于预设温度时,
则加密吸热塔南侧定日镜,包括:通过挡光距离缩小南侧的定日镜环间距,和/或通过缩小南侧布置角对南侧镜场加密的方式来布置镜场。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南半球时,
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乘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降低或增大,同时,对镜场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除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增大或降低。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南半球时,
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中每一环定日镜进行布置角的非均匀设置:南侧定日镜左右间距小于或大于北侧定日镜的左右间距,且从南到北,相邻布置角等差变化。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当镜场处于南半球时,如镜场边界限制,导致北侧定日镜数量减小,吸热塔北侧壁温低于预设温度时,
则加密吸热塔北侧定日镜,包括:通过挡光距离缩小北侧的定日镜环间距,和/或通过缩小北侧布置角对南侧镜场加密的方式来布置镜场。
前述本申请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为本申请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申请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为本申请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提到的镜场布置方式,以设计点时刻,计算定日镜的无挡光距离,以南北两侧不同的无挡光距离(及南北镜场布置密度不同)进行镜场的布置,使整体镜场具有较低的挡光损失。
2,通过无挡光布置间距、以及同一环定日镜的布置角渐变的布置方式,使镜场布置呈现南北非均匀布置镜场,其非均匀布置是指:环间距南北非均匀;镜场布置角非均匀。该方法可调整镜场余弦效率的比重、吸热器能流密度的分布等。对镜场的性能需求带来一定的灵活性。
3,通过挡光系数可调的方式,对镜场的布置范围进行缩放,来适应不同性能需求、场地需求的镜场。
4,针对多边形定日镜(边数≥5),设置无挡光距离,对镜场占地面积更友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镜场传统交错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2(a)是北半球时吸热塔北侧的定日镜挡光示意图;
图2(b)是北半球时吸热塔南侧的定日镜挡光示意图;
图3(a)是从吸热器端向被考察定日镜看的视角,矩形定日镜的无挡光效果;
图3(b)是从吸热器端向被考察定日镜看的视角,五边形定日镜的无挡光效果;
图4是镜场南北无挡光距离的变化示意图;
图5是北侧布置角不均匀排布示意图;
图6是南侧布置角不均匀排布示意图;
图7(a)是布置角从北到南逐渐减小且无挡光环间距不均匀的排布示意图;
图7(b)是布置角从北到南逐渐增大且无挡光环间距不均匀的排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申请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如未特别写出具体涉及的结构、连接关系、位置关系、动力来源关系等,则本申请涉及的结构、连接关系、位置关系、动力来源关系等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可以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可以得知的。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所述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根据项目地的经纬度,计算出设计点时刻的太阳高度角α。一般选取太阳时正午时刻作为设计点时刻。
步骤S2:设置第一环定日镜的半径R1、左右间距DM。
步骤S3:通过交错布置,使第二环定日镜与第一环相邻两台定日镜的布置距离关系呈等边三角形,如图1所示,计算第二环定日镜与第一环定日镜的环间距ΔRcal。第三环定日镜与第二环相邻定日镜距离=第四环定日镜与第三环相邻定日镜距离=DM。
同时,设置镜场安全环间距Rsafe,当计算的环间距ΔRcal<Rsafe时,环间距=Rsafe,最终得出各环理论环间距ΔR0。
即是,当ΔRcal<Rsafe时,则ΔR0=Rsafe,此时每一环的理论环间距ΔR0是固定值Rsafe;当ΔRcal>Rsafe时,则ΔR0=ΔRcal,此时每一环的理论环间距ΔR0是变化值ΔRcal。
S4:根据设计点时刻太阳高度角α,根据定日镜当下的运动姿态,计算出每一环前后相邻定日镜之间的无挡光距离ΔR,同时,可设置一个无挡光系数,用来调节定日镜环间距离ΔRn=ΔR·s,其中,0<s<2,且ΔRn>Rsafe。
优选地,步骤S4中,无挡光距离ΔR的计算结果基于定日镜结构形状和运动方式确定。
具体地,根据设计点时刻太阳高度角,假设太阳光线为平行入射光,计算出此时每一环前后相邻定日镜之间的无挡光距离ΔR,其计算依据如图2所示,后排定日镜当前的姿态反射的太阳平行光线不会被前方定日镜的当前姿态所遮挡,在计算过程中,应考虑前后定日镜之间错位排布,即:挡光距离要考虑定日镜的形状以及交错后定日镜的交错间隙,从而计算出无挡光距ΔR。为了使环间距更加灵活,可设定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最终计算的定日镜环间距离ΔRn=ΔR·s,其中,0<s<2,且ΔRn>Rsafe。
定日镜通常为多边形结构,常用的如四边形、五边形或圆形等。无挡光距离的计算方法随定日镜边数和运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见图3(a)、3(b),图3(a)、3(b)的视角为吸热器向定日镜看去的角度视图。
步骤S5:如果定日镜环间距离ΔRn<ΔR0,则相应环的环间距为ΔR0,如果ΔRn>ΔR0,则相应环的环间距为ΔRn。
通常近塔区的定日镜的挡光距离情况满足:ΔRn<ΔR0。因此,近塔区域的镜场,无论吸热器塔的南侧还是北侧,始终保持环间距为理论环间距ΔR0的布置方式。
当镜场位于北半球时,当定日镜逐渐远离吸热塔,位于定日镜北侧的定日镜,其无挡光环间距和理论环间距逐渐出现ΔRn>ΔR0的情况,而南侧定日镜由于镜面近乎水平姿态,无挡光环间距和理论环间距的规律仍然是:ΔRn<ΔR0。
因此在布置镜场时,保持镜场布置角度相同,根据镜场正北侧无挡光间距较大,南侧无挡光间距较小的情况,使镜场南北侧设置为南北布置不均的布置方式,即:南侧镜场环间距较小,北侧镜场环间距较大。如图4所示。这也使塔南侧镜场更集中于余弦效率较高区域。但前提是,定日镜相邻环之间保持安全环间距Rsafe,不允许任意相邻定日镜发生干涉碰撞。
具体地,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北半球时,进行镜场布置时,由于无挡光距离的设置,可能导致吸热塔北侧的镜场稍有扩大,从而导致余弦损失进一步损失,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调整:(1)对镜场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乘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此时0<s<1,使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降低,同时,对镜场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除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增大。(2)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中每一环定日镜进行布置角的非均匀设置:北侧定日镜左右间距小于南侧定日镜的左右间距,且从北到南,相邻布置角等差变化,如图5所示。
更进一步地,当镜场处于北半球时,如镜场边界限制,导致南侧定日镜数量减小,吸热塔南侧壁温低于预设温度时,则加密吸热塔南侧定日镜,包括:通过挡光距离缩小南侧的定日镜环间距,和/或通过缩小南侧布置角对南侧镜场加密的方式来布置镜场,如图6所示。其中,在从北到南非均匀布置过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定日镜的布置角的关系如下:A1-A2=A2-A3,即同一环定日镜南北不均匀布置是根据布置角渐变的方式排列,任意相邻的布置角之间,都是不相同的,且从大等差减小,或从小等差变大。
最终形成一种近塔处镜场南北均匀分布,远塔镜场环间距挡光可调,且南北不均匀排布的镜场。该南北不均匀布置方式有以下两种:①根据无挡光距离的计算,南侧环间距小于北侧环间距,同一环定日镜,北侧定日镜的布置角大于南侧定日镜布置角,且从北到南,布置角逐渐等差减小;②根据无挡光距离的计算,南侧环间距小于北侧环间距,同一环定日镜,南侧定日镜的布置角大于北侧定日镜布置角,且从北到南,布置角逐渐等差增大。如图7(a)和7(b)所示:图中布置角A1>A2。
相应地,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南半球时,进行镜场布置时,由于无挡光距离的设置,可能导致吸热塔南侧的镜场稍有扩大,从而导致余弦损失,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调整:(1)对镜场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乘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此时0<s<1,使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降低,同时,对镜场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除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增大。(2)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中每一环定日镜进行布置角的非均匀设置:南侧定日镜左右间距小于北侧定日镜的左右间距,且从南到北,相邻布置角等差变化。
更进一步地,当镜场处于南半球时,如镜场边界限制,导致北侧定日镜数量减小,吸热塔北侧壁温低于预设温度时,则加密吸热塔北侧定日镜,包括:通过挡光距离缩小北侧的定日镜环间距,和/或通过缩小北侧布置角对南侧镜场加密的方式来布置镜场。
实施例
对某北半球项目镜场进行布置时,由于近塔镜场无挡光环间距ΔR<ΔR0,且由于镜场运维关系,认为设定镜场安全环间距为7米,而近塔区无挡光环间距与理论环间距以及最小安全环间距的关系总是满足:ΔR<ΔR0<7或ΔR<7<ΔR0,因此,近塔区域的镜场可进行全场均匀排布:南北环间距、左右间距相同。
当镜场逐渐远离吸热塔时,出现吸热塔北侧无挡光环间距大于理论环间距(ΔR0<ΔR),而吸热塔南侧无挡光环间距仍然小于理论环间距(ΔR<ΔR0),因此在吸热塔正北侧,保持镜场环间距为无挡光距离(或该无挡光距离乘以一个系数,使无挡光环间距稍有降低,但不能低于理论环间距),而正南侧同一环定日镜的环间距仍然保持理论环间距,此时该环北侧的环间距已经大于南侧的环间距。
再继续向远塔方向布置时,南北侧定日镜可能均出现无挡光环间距大于理论环间距的情况(ΔR0<ΔR),则此时可根据无挡光环间距(或无挡光环间距乘一定的系数),使吸热塔远塔区,南北环间距发生不均匀布置。
在该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吸热塔已经固定,而位于吸热塔南侧的土地区域有限,均匀布置镜场可能导致吸热器北侧温度过高,南侧温度过低,因此,不仅通过南侧环间距进行镜场密集布置,还通过南侧镜场布置角密集的方式,对整个镜场进行南北不均匀排布,最终使得整个镜场的远塔区都为非均匀镜场,且镜场非均匀部分的布置角,是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布置方式,最终保证了吸热塔南侧的能流密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项目地的经纬度,计算出设计点时刻的太阳高度角α;
S2:设置第一环定日镜的半径R1、左右间距DM;
S3:通过交错布置,使第二环定日镜与第一环相邻两台定日镜的布置距离关系呈等边三角形,计算第二环定日镜与第一环定日镜的环间距ΔRcal,第三环定日镜与第二环相邻定日镜距离=第四环定日镜与第三环相邻定日镜距离=DM;
同时,设置镜场安全环间距Rsafe,当计算的环间距ΔRcal<Rsafe时,环间距=Rsafe,最终得出各环理论环间距ΔR0;
S4:根据设计点时刻太阳高度角α,根据定日镜当下的运动姿态,计算出每一环前后相邻定日镜之间的无挡光距离ΔR,同时,设置一个无挡光系数,用来调节定日镜环间距离ΔRn=ΔR·s,其中,0<s<2,且ΔRn>Rsafe;
S5:如果定日镜环间距离ΔRn<ΔR0,则相应环的环间距为ΔR0,如果ΔRn>ΔR0,则相应环的环间距为ΔRn。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具体包括:
当ΔRcal<Rsafe时,则ΔR0=Rsafe,此时每一环的理论环间距ΔR0是固定值Rsafe;
当ΔRcal>Rsafe时,则ΔR0=ΔRcal,此时每一环的理论环间距ΔR0是变化值ΔRcal。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无挡光距离ΔR的计算结果基于定日镜结构形状和运动方式确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根据吸热塔南北两侧镜场无挡光环间距的不同,当无挡光环间距大于理论环间距时,即ΔRn>R0,时,镜场不同定日镜环呈现非同心圆的南北非均匀布置特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北半球时,
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乘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降低或增大,同时,对镜场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除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增大或降低。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北半球时,
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中每一环定日镜进行布置角的非均匀设置:北侧定日镜左右间距小于或大于南侧定日镜的左右间距,且从北到南,相邻布置角等差变化。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镜场处于北半球时,如镜场边界限制,导致南侧定日镜数量减小,吸热塔南侧壁温低于预设温度时,
则加密吸热塔南侧定日镜,包括:通过挡光距离缩小南侧的定日镜环间距,和/或通过缩小南侧布置角对南侧镜场加密的方式来布置镜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南半球时,
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乘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降低或增大,同时,对镜场北侧各环间无挡光距离ΔR除以一个无挡光系数s,使北侧镜场无挡光距离增大或降低。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还包括,当镜场处于南半球时,
进行镜场布置时,对镜场中每一环定日镜进行布置角的非均匀设置:南侧定日镜左右间距小于或大于北侧定日镜的左右间距,且从南到北,相邻布置角等差变化。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镜场处于南半球时,如镜场边界限制,导致北侧定日镜数量减小,吸热塔北侧壁温低于预设温度时,
则加密吸热塔北侧定日镜,包括:通过挡光距离缩小北侧的定日镜环间距,和/或通过缩小北侧布置角对南侧镜场加密的方式来布置镜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508233.2A CN119309334A (zh) | 2024-10-28 | 2024-10-28 | 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508233.2A CN119309334A (zh) | 2024-10-28 | 2024-10-28 | 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309334A true CN119309334A (zh) | 2025-01-14 |
Family
ID=94192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508233.2A Pending CN119309334A (zh) | 2024-10-28 | 2024-10-28 | 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309334A (zh) |
-
2024
- 2024-10-28 CN CN202411508233.2A patent/CN11930933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347834A (en) | Variable entropy solar energy harvester | |
US8546686B2 (en) | Solar energy collection system | |
US9097438B2 (en) | Central receiver solar system comprising a heliostat field | |
US20140000705A1 (en) | Reflector system for concentrating solar systems | |
US20100206302A1 (en) | Rotational Trough Reflector Array For Solar-Electricity Generation | |
WO2010013632A1 (ja) | マルチタワービームダウン式集光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太陽光の集光方法 | |
US4150663A (en) | Solar energy collector and concentrator | |
US20070221209A1 (en) | Solar 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 |
CN102798968A (zh) | 一种分段式槽式太阳能聚光器 | |
US20170353145A1 (en) | Methods for Sunlight Collection and Solar Energy Generation | |
EP4145699A1 (en) | Photovoltaic system for low solar elevation angles | |
CN105324935B (zh) | 用于高效率定焦聚光式太阳能热发电厂的装置和方法 | |
US20100206356A1 (en) | Rotational Trough Reflector Array For Solar-Electricity Generation | |
US9171984B2 (en) |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 |
CN117371245A (zh) | 一种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算法的定日镜场分布方法 | |
MX2014015683A (es) | Campo mixto de heliostatos. | |
WO1996002797A1 (en) | Improved solar collectors | |
CN119309334A (zh) | 一种挡光可调的非均匀镜场布置方法 | |
AU2010261733A1 (en) | Tower for solar concentration plant with natural draught cooling | |
US20160336897A1 (en) | Apparatus for Sunlight Collection and Solar Energy Generation | |
US20150207455A1 (en) | Dense-Array Concentrator Photovoltaic System Utilising Non-Imaging Dish Concentrator And Array Of Crossed Compound Parabolic Concentrators | |
CN115603657B (zh) | 非追踪低倍率聚光太阳能发电装置及设计方法 | |
CN110570045A (zh) | 塔式太阳能热电站定日镜场的玫瑰图布局方法 | |
WO2005071325A1 (en) | A receiver for radiation | |
CN114096790B (zh) | 不对称太阳能接收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