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301808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301808A
CN119301808A CN202380043703.XA CN202380043703A CN119301808A CN 119301808 A CN119301808 A CN 119301808A CN 202380043703 A CN202380043703 A CN 202380043703A CN 119301808 A CN119301808 A CN 119301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element
power storage
axis direction
element unit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437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隆志
绵野伊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9301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3018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蓄电装置(10)具备具有蓄电元件(211)和外部端子(215)的蓄电元件单元(210),外部端子(215)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蓄电元件单元(210)还具有配置于蓄电元件(211)的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侧构件(212),侧构件具有比外部端子(215)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2a)。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蓄电元件的蓄电元件单元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具有蓄电元件和外部端子的蓄电元件单元的蓄电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二次电池(蓄电元件)和高电压端子(外部端子)的电池包(蓄电元件单元、蓄电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38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的蓄电装置中,有可能无法提高耐振动性或耐冲击性。也就是说,在上述现有的蓄电装置中,由于未配置有保护外部端子的构件,因此外部端子或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布线等可能会因来自外部的振动或冲击而与其他构件接触并损伤。
本发明是本申请发明人新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提高耐振动性或耐冲击性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具有蓄电元件和外部端子的蓄电元件单元,所述外部端子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单元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所述蓄电元件单元还具有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侧构件,所述侧构件具有比所述外部端子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的蓄电装置,能够容易地提高耐振动性或耐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外壳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所具备的蓄电单元分解了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单元与内壳体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单元与内壳体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本发明的一方案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具有蓄电元件和外部端子的蓄电元件单元,所述外部端子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单元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所述蓄电元件单元还具有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侧构件,所述侧构件具有比所述外部端子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由此,在蓄电装置中,通过蓄电元件单元的侧构件具有比外部端子突出的突出部,从而能够抑制外部端子以及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布线等因来自外部的振动或冲击而与其他构件接触并损伤的情况。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保护外部端子以及该布线等,因此能够容易地提高蓄电装置的耐振动性或耐冲击性。
(2)在上述(1)所记载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蓄电元件单元还具有覆盖所述外部端子的罩构件,所述突出部比所述罩构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
由此,侧构件的突出部比覆盖外部端子的罩构件突出,从而能够与罩构件一起保护外部端子。
(3)在上述(1)或(2)所记载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侧构件具有凹部,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或者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
由此,侧构件在突出部的第一方向或第三方向上具有凹部,从而能够将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布线等配置于该凹部内。
(4)在上述(3)所记载的蓄电装置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所述第二方向上。
由此,侧构件的凹部配置于外部端子的侧方(第二方向),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布线等配置于该凹部内。
(5)对于上述(3)或(4)所记载的蓄电装置而言,也可以是,所述蓄电装置具备多个所述蓄电元件单元,多个所述蓄电元件单元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的第一蓄电元件单元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所述第一蓄电元件单元的所述侧构件所具有的所述凹部和所述第二蓄电元件单元的所述侧构件所具有的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地配置。
由此,多个所述蓄电元件单元包括第一蓄电元件单元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将第一蓄电元件单元的侧构件所具有的凹部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的侧构件所具有的凹部配置于相邻的位置,从而能够通过该两个凹部配置将两个蓄电元件单元的外部端子间连接的布线等。
(6)对于上述(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蓄电装置而言,也可以是,所述蓄电装置还具备配置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壁部。
由此,壁部配置在侧构件的突出部的第一方向上,从而即使在从外部在第一方向上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壁部与突出部接触来保护外部端子等。
以下,参照图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其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概括性或具体的例子。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为一例,并非旨在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在各图中,尺寸等并未严格地进行图示。在各图中,对同一或者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将蓄电装置的壳体(内壳体)的一对短侧壁的对置方向、蓄电元件单元所具有的一对外部端子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单元所具有的一对侧构件的对置方向、蓄电元件的长侧面与蓄电元件单元的侧构件的对置方向、蓄电元件单元的外部端子与侧构件的排列方向、或蓄电元件的一对长侧面的对置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蓄电装置的壳体(内壳体)的一对长侧壁的对置方向、蓄电元件单元的外部端子的突出方向、蓄电元件的短侧面的对置方向、或蓄电元件所具有的一对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蓄电装置的壳体(内壳体)的上壁与底壁的对置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主体与盖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电极端子的突出方向、或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上述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相互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X轴正方向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所谓X轴负方向表示与X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仅称为X轴方向的情况下,表示X轴正方向及X轴负方向这两个方向或任一个方向。对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而言也是同样的。以下,有时也将Y轴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X轴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将Z轴方向称为第三方向。有时也将X轴方向作为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平行以及正交等表示相对的方向或姿态的表现也包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该方向或者姿态的情况。所谓两个方向平行,不仅意味着两个方向完全平行,还意味着实质上平行,即包括几%左右的差异。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表述为“绝缘”的情况下,意味着“电绝缘”。
(实施方式)
[1 蓄电装置10的整体性说明]
首先,进行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装置10的整体性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中,示出从蓄电装置10所具备的外壳体100的外壳体主体110拆下了外壳体盖体120的状态。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的外壳体1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图2中,示出将蓄电装置10所具备的外壳体100的内部的蓄电单元20从外壳体主体110取出的状态。图3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所具备的蓄电单元20分解了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蓄电装置10是能够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并且向外部放出电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长方体形状。蓄电装置10用于电力贮藏用途或电源用途等。蓄电装置10被用作汽车、机动二轮车、叉车、水上摩托车、船舶、雪地车、农业机械、建设机械或电气铁道用的铁道车辆等移动体的驱动用或发动机起动用等的蓄电池等。作为上述的汽车,例示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以及化石燃料(汽油、轻油、液化天然气体等)汽车。作为上述的电气铁道用的铁道车辆,例示出电车、单轨电车、线性发动机牵引列车(linear motorcar)、和具备柴油机以及电动马达这两方的混合动力电车。蓄电装置10还能够作为用于家庭用或业务用等的固定设置用的蓄电池等来使用。
如图1~图3所示,蓄电装置10具备外壳体100、蓄电单元20以及配重400。蓄电单元20具有由多个蓄电元件单元210构成的蓄电元件单元组200和内壳体300。蓄电装置10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具备蓄电装置10的正极以及负极的总端子、将蓄电元件单元210彼此或蓄电元件单元210与该总端子连接的导电构件(布线、汇流条等)、和监视或控制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状态(电压、温度、充电放电状态等)的电路基板、继电器、保险丝、分流电阻以及连接器等电气部件等,但省略了图示以及详细说明。
外壳体100是构成蓄电装置10的外侧的壳体(外装体、壳体、外壳)的长方体形状(箱形)的容器(外箱)。外壳体100配置于蓄电单元20(蓄电元件单元组200、内壳体300)以及配重400等的外侧,将它们收容在规定的位置,以保护它们免受冲击等。外壳体100是由铝、铝合金、不锈钢、铁、镀敷钢板等金属制的构件形成的金属壳体。外壳体100也可以由能够用于后述的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罩构件216的任意树脂材料等具有绝缘性的构件形成。
如图1所示,外壳体100具有构成外壳体100的主体的外壳体主体110和构成外壳体100的盖体的外壳体盖体120。外壳体主体110是在Z轴正方向上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壳体,收容蓄电单元20(蓄电元件单元组200、内壳体300)以及配重400等,并且将它们固定在规定的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外壳体主体110上,在Z轴正方向上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110a。外壳体主体110具有配置在Z轴负方向上的平板状且矩形状的外壳体底壁111。外壳体主体110在X轴方向两侧具有一对作为平板状且矩形状的短侧壁的外壳体侧壁112,在Y轴方向两侧上具有一对作为平板状且矩形状的长侧壁的外壳体侧壁113。外壳体侧壁112是朝向X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壁,配置于外壳体主体110的X轴方向上的端部。外壳体侧壁113是朝向Y轴方向(与Y轴方向正交)的壁,配置于外壳体主体110的Y轴方向上的端部。
外壳体盖体120是将外壳体主体110的开口110a封堵的板状且矩形状的盖。外壳体主体110与外壳体盖体120通过基于螺栓的螺纹紧固等而接合。由此,外壳体100成为内部被密闭(密封)了的构造。外壳体主体110与外壳体盖体120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等而接合。外壳体主体110与外壳体盖体120既可以由相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根据外壳体100的内容物的结构(数量、大小以及形状等)等,外壳体主体110(外壳体底壁111、外壳体侧壁112、113)以及外壳体盖体120可以成为任意形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外壳体侧壁112成为长侧壁,外壳体侧壁113成为短侧壁。
如图3所示,蓄电元件单元组200具有多个蓄电元件单元210。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由使沿X轴方向排列的三个蓄电元件单元210沿Z轴方向呈两层排列的六个蓄电元件单元210构成蓄电元件单元组200所具有的蓄电元件单元210的个数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沿Z轴方向排列几个蓄电元件单元210,也可以沿X轴方向排列几个蓄电元件单元210,还可以也沿Y轴方向排列多个蓄电元件单元210。蓄电元件单元组20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蓄电元件单元21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蓄电元件单元210串联连接,但也可以并联连接任一蓄电元件单元210。关于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结构的详细的说明将后述。
内壳体300是收容蓄电元件单元210的壳体。内壳体300是构成蓄电装置10的内侧的壳体(框体)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箱形)的容器(内箱)。内壳体300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外侧,收容并保持蓄电元件单元组200(蓄电元件单元210),以保护它免受冲击等。内壳体300是由铝、铝合金、不锈钢、铁、镀敷钢板等金属制的构件形成的金属壳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300既可以由与外壳体100相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也可以由与外壳体100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内壳体300也可以由能够用于后述的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罩构件216的任意树脂材料等具有绝缘性的构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300是收容蓄电元件单元210的壳体,外壳体100是收容内壳体300的壳体。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内壳体300具有构成内壳体300的上壁的内壳体上壁310、构成内壳体300的底壁的内壳体底壁320以及构成内壳体300的四个侧壁的内壳体侧壁330~360。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和内壳体侧壁330~360分别全部分体构成。也就是说,内壳体300具有六个彼此分体构成的壁。
内壳体上壁310是配置在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Z轴正方向上的与XY平面平行(朝向Z轴方向(与Z轴方向正交))的平板状且矩形状的上壁。内壳体上壁310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与外壳体盖体120之间。内壳体上壁310通过基于螺栓的螺纹紧固等而与内壳体侧壁330、340以及360的Z轴正方向端部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上壁310配置于内壳体侧壁330、340以及360的Z轴正方向上,在Z轴方向上与内壳体侧壁330、340以及360的Z轴正方向端部接合。在内壳体上壁310也可以配置有监视或控制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状态(电压、温度、充电放电状态等)的电路基板、继电器、保险丝、分流电阻以及连接器等电气部件等。
内壳体底壁320是配置在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Z轴负方向上的与XY平面平行(朝向Z轴方向(与Z轴方向正交))的平板状且矩形状的底壁。内壳体底壁320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与外壳体底壁111之间。内壳体底壁320通过基于螺栓的螺纹紧固等而与内壳体侧壁330~360的Z轴负方向端部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底壁320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内壳体侧壁330及340之间,在X轴方向上与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的Z轴负方向端部接合。内壳体底壁320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内壳体侧壁350及360之间,在Y轴方向上与内壳体侧壁350以及360的Z轴负方向端部接合。
内壳体底壁320也可以通过基于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等的粘接、焊接、熔敷、螺栓结合、或铆接接合等而与外壳体底壁111接合(固定于外壳体底壁111)。在内壳体底壁320与外壳体底壁111之间也可以配置有公差吸收用或振动抑制用(防滑)的橡胶板或树脂构件等板状构件或配重等其他构件。
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是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X轴方向上的两侧的与YZ平面平行(朝向X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平板状且矩形状的短侧壁。内壳体侧壁330配置在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X轴正方向上,内壳体侧壁340配置在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X轴负方向上。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与外壳体侧壁112之间(蓄电元件单元组200与配重400之间)。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通过基于螺栓的螺纹紧固等而与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内壳体侧壁350以及360的X轴方向端部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配置于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60的X轴方向外侧,在X轴方向上与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60的X轴方向两端部接合。
内壳体侧壁350以及360是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Y轴方向上的两侧的与XZ平面平行(朝向Y轴方向(与Y轴方向正交))的平板状且矩形状的长侧壁。内壳体侧壁350配置在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Y轴负方向上,内壳体侧壁360配置在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Y轴正方向上。内壳体侧壁350以及360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与外壳体侧壁113之间。内壳体侧壁350通过基于螺栓的螺纹紧固等而与内壳体底壁320、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的Y轴负方向端部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侧壁350配置在内壳体底壁320、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的Y轴负方向上,在Y轴方向上与内壳体底壁320、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的Y轴负方向端部接合。内壳体侧壁360通过基于螺栓的螺纹紧固等而与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的Y轴正方向端部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侧壁360配置在内壳体底壁320的Y轴正方向上,在Y轴方向上与内壳体底壁320的Y轴正方向端部接合。
内壳体300通过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30~360中的至少一个壁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发生接触来限制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30~360的所有壁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接触。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30~360中的至少一个壁在内表面具有公差吸收用或振动抑制用(防滑)的橡胶板或树脂构件等板状构件等,通过该板状构件等而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接触。
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30~360的壁彼此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等而接合。对于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30~360而言,既可以是所有壁由相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也可以是任一壁由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根据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大小以及形状等,内壳体上壁310、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30~360可以成为任意形状的壁。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成为长侧壁,内壳体侧壁350以及360成为短侧壁。
配重400是配置于外壳体100的内侧且是内壳体300的外侧处的重物。配重400是调整蓄电装置10的重量的配重(平衡重)。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400具有在X轴方向上扁平的长方体形状。配重400以与外壳体100的外壳体主体110的外壳体侧壁112对置且与外壳体侧壁112接触的状态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400通过焊接(点焊等)等而与外壳体侧壁112接合(固定于外壳体侧壁112)。配重400也可以通过基于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等的粘接、熔敷、螺栓结合、或铆接接合等而与外壳体侧壁112接合(固定于外壳体侧壁11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单元20(蓄电元件单元组200、内壳体300)的X轴方向两侧配置有两个配重400(参照图6)。具体而言,在内壳体侧壁330与X轴正方向上的外壳体侧壁112之间以及内壳体侧壁340与X轴负方向上的外壳体侧壁112之间配置有两个配重400。
配重400的重量根据为了调整蓄电装置10的重量所需的重量而适当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配重400的重量为50~60kg左右。蓄电装置10所具备的所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配重400的合计重量优选为蓄电装置10的总重量的1/5以上,更优选为1/4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以上。配重400的材质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由铝、铝合金、不锈钢、铁等能够用于外壳体100以及内壳体300的任意金属制的构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配重400由与外壳体100以及内壳体300相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但也可以由与外壳体100以及内壳体300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两个配重400彼此也可以由不同材质的构件形成。
[2 蓄电元件单元210的说明]
接下来,对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4中,将图3所示的一个蓄电元件单元210放大,并且以虚线示出位于内部的蓄电元件211和外部端子215。蓄电装置10(蓄电单元20、蓄电元件单元组200)所具备的多个蓄电元件单元210全部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在图4中,示出一个蓄电元件单元210,并且,以下,对一个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蓄电元件单元210是能够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并且向外部放出电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电池模块(电池组)。如图4所示,蓄电元件单元210具有多个蓄电元件211、一对端板212、一对侧板213、外装构件214、一对(正极以及负极)外部端子215以及一对(正极以及负极)罩构件216。蓄电元件单元210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具备配置在蓄电元件211间的间隔件、将多个蓄电元件211的电极端子211b彼此连接的汇流条以及进行汇流条的定位的汇流条框架等,但省略了图示以及详细说明。
蓄电元件211是能够充入电以及放出电的二次电池(单电池),更具体而言,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蓄电元件211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排列配置,但蓄电元件211的排列方向以及个数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构成为仅配置有一个蓄电元件2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使一对电极端子211b排列的方向成为Y轴方向的方式配置蓄电元件211时,蓄电元件211呈在X轴方向上扁平的长方体形状(方形),具有长侧面和短侧面。在蓄电元件211中,X轴方向成为蓄电元件211的厚度方向。蓄电元件21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体形状,也可以是长方体形状以外的多棱柱形状、圆柱形状、长圆柱形状、椭圆柱形状等。蓄电元件211并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蓄电元件211也可以不是二次电池,而是即使使用者不进行充电也能够使用所蓄积的电的一次电池。蓄电元件211也可以是使用了固体电解质的电池。蓄电元件211也可以是袋式的蓄电元件。
蓄电元件211具有:具有长侧面和短侧面的容器211a和一对(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端子211b。在容器211a的内侧收容有电极体、一对(正极以及负极)集电体以及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但省略它们的图示以及详细说明。容器211a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容器主体和将容器主体的该开口封闭的盖部,电极端子211b以从该盖部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状态配置。电极端子211b经由导电性的集电体而与电极体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电连接。电极体是层叠正极板、负极板、隔板而形成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
端板是在以使各蓄电元件的长侧面对置的方式排列多个蓄电元件时配置于排列的两端的构件。侧板是与两端的端板连接的构件。一对端板212在以使各蓄电元件211的长侧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多个蓄电元件211时从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的两侧夹入。一对端板212是从该排列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压迫(约束)多个蓄电元件211的约束构件。一对侧板213与约束多个蓄电元件211的一对端板连接。出于强度确保的观点等,端板212以及侧板213由钢或不锈钢等金属制的构件形成,但其材质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由强度较高的绝缘性的构件形成,也可以对金属制的构件实施绝缘处理。
端板212是配置在蓄电元件211的X轴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板状且矩形状的构件。一对端板212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211的X轴方向两侧,从X轴方向上的两侧将该多个蓄电元件211夹入以进行保持。端板212也可以不是板状,而是扁平的块状的构件等。端板212是配置于蓄电元件211的侧方(第二方向)的“侧构件”的一例。
端板212(侧构件)具有在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12a、以及配置在突出部212a的Z轴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凹部212b和212c。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端板212双方具有结构相同的突出部212a以及凹部212b和212c。
突出部212a是从端板212的Y轴负方向端部处的Z轴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向Y轴负方向突出且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且矩形状的部位。在突出部212a设置有用于将端板212固定于侧板213的固定部212d。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212d是供螺栓等固定构件(未图示)插入的贯通孔,在突出部212a的根部(Y轴正方向端部)配置有在Z轴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固定部212d。由此,端板212在突出部212a固定于侧板213。
凹部212b以及212c是在Z轴方向上以夹着突出部212a的方式配置于突出部212a的Z轴方向两侧,且在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从突出部212a凹陷的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12b以及212c是形成于端板212的Y轴负方向端部且是Z轴方向两端部的角部的缺口。
具体而言,凹部212b是在X轴方向观察下配置在突出部212a的Z轴正方向上且从突出部212a向Y轴正方向凹陷的凹部。凹部212b也是从突出部212a向Z轴负方向凹陷的凹部。凹部212b是长方形状的端板212(未图示)的Y轴负方向端部且是Z轴正方向端部的角部向Y轴正方向以及Z轴负方向凹陷的矩形的凹部。凹部212b是长方形状的端板212的Y轴负方向端部且是Z轴正方向端部的角部在Y轴正方向以及Z轴负方向上被切除的矩形的缺口。凹部212b配置在外部端子215的X轴方向(第二方向)上。也就是说,在X轴正方向上的端板212中,凹部212b在X轴正方向上的外部端子215的X轴正方向上相邻地配置。在X轴负方向上的端板212中,凹部212b在X轴负方向上的外部端子215的X轴负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由此,外部端子215被配置为从X轴方向进行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从凹部212b突出。
凹部212c是在X轴方向观察下配置在突出部212a的Z轴负方向上且从突出部212a向Y轴正方向凹陷的凹部。凹部212c也是从突出部212a向Z轴正方向凹陷的凹部。凹部212c是长方形状的端板212(未图示)的Y轴负方向端部且Z轴负方向端部的角部向Y轴正方向以及Z轴正方向凹陷的矩形的凹部。凹部212c是长方形状的端板212(未图示)的Y轴负方向端部且Z轴负方向端部的角部在Y轴正方向以及Z轴正方向上被切除的矩形的缺口。凹部212c的形状以及大小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12c的Y轴方向上的长度(深度)与凹部212b相同,Z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比凹部212b短。也就是说,突出部212a配置于从端板212的Y轴负方向端部处的Z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向Z轴负方向偏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Z轴方向上,凹部212b以及212c的合计长度与突出部212a的长度为相同程度。端板212(侧构件)的结构的更详细的说明将后述。
侧板213是配置在蓄电元件211的Y轴方向上的板状且矩形状的构件。也就是说,一对侧板213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211的Y轴方向两侧。侧板213通过将X轴方向两端部安装于一对端板212的Y轴方向端部以将一对端板212连结来对多个蓄电元件211进行约束。也就是说,侧板213以跨越多个蓄电元件211的方式沿X轴方向延伸,对该多个蓄电元件211赋予X轴方向上的约束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板213通过螺栓以及螺母等固定构件(未图示)而与端板212(突出部212a的固定部212d)接合(固定于端板212(突出部212a的固定部212d))。侧板213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等而与端板212接合(固定于端板212)。侧板213也可以不是板状,而是长条的棒状的构件等。
外装构件214是覆盖多个蓄电元件211等的Z轴正方向的构件,保护多个蓄电元件211等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等。外装构件214安装并固定于一对侧板213。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构件214是金属制的构件,但也可以是树脂制的构件。在外装构件214的Y轴负方向端部处的X轴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供蓄电元件211的状态(电压、温度、充电放电状态等)的监视用或控制用的布线等穿过的开口部214a。
外部端子215与蓄电元件211的电极端子211b电连接,是用于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并向外部放出电的外部端子。也就是说,外部端子215是与蓄电元件211的电极端子211b不同的端子构件。外部端子215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镍等金属制的导电构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或、金属以外的导电性的构件形成。外部端子215配置于蓄电元件单元210的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元件单元210的Y轴负方向端部处的、Z轴正方向端部且是X轴方向两端部配置有沿X轴方向排列的一对(正极以及负极)外部端子215。外部端子215以从蓄电元件单元210的主体部分(配置有蓄电元件211的部分)向Y轴负方向突出的状态配置。具体而言,外部端子215从Y轴负方向的侧板213的Y轴负方向上的面以及外装构件214的Y轴负方向上的面向Y轴负方向突出。
罩构件216是以覆盖外部端子215的方式配置的外部端子215的罩构件。罩构件216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苯硫醚树脂(PPS)、聚苯醚(PPE(包括改性P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醚醚酮(PEEK)、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FA)、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砜(PES)、聚酰胺(PA)、ABS树脂或者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绝缘构件、或进行了绝缘涂装的金属等形成。罩构件216由此来保护外部端子215,避免外部端子215与外部的金属构件等接触。
[3 端板212(侧构件)的结构的说明]
接下来,对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端板212(侧构件)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单元210与内壳体300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5是从Z轴正方向对为了便于说明而将内壳体上壁310从内壳体300中收容有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状态拆下的结构进行观察而得到的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单元210与内壳体300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图6是从Y轴负方向对为了便于说明而将Y轴负方向上的外壳体侧壁113以及内壳体侧壁350从外壳体主体110中收容有蓄电单元20(蓄电元件单元组200、内壳体300)以及配重400的状态拆下的结构进行观察而得到的图。
如图5所示,在蓄电元件单元210中,端板212的突出部212a比外部端子215在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突出。突出部212a比罩构件216在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突出。也就是说,突出部212a比外部端子215向Y轴负方向突出,且比罩构件216向Y轴负方向突出。在突出部212a的Y轴负方向上配置有内壳体侧壁350,突出部212a与内壳体侧壁350接触。也就是说,外部端子215以及罩构件216被配置为不与内壳体侧壁350接触而与内壳体侧壁350分离。内壳体侧壁350是配置在突出部212a的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的“壁部”的一例。
端板212在Y轴正方向端部也与内壳体侧壁360接触。如图5以及图6所示,蓄电元件单元组200所具有的位于X轴方向两端部的端板212与内壳体侧壁330以及340接触。具体而言,位于X轴正方向端部的蓄电元件单元210的X轴正方向上的端板212与内壳体侧壁330接触。位于X轴负方向端部的蓄电元件单元210的X轴负方向上的端板212与内壳体侧壁340接触。像这样,对于蓄电元件单元组200而言,在X轴方向两侧以及Y轴方向两侧,任一端板212与内壳体300的内表面接触。在如上所述,内壳体侧壁330~360在内表面具有板状构件的情况下,端板212与该板状构件接触。
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单元210以使在X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端板212彼此接触(在X轴方向上重合)的状态配置。同样地,在Z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单元210以在Z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端板212彼此接触的(在Z轴方向上重合的)状态配置。在该端板212彼此之间夹入有其他构件的情况下,该端板212彼此隔着该其他构件间接地接触。
将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单元210作为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进行说明。将在Z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单元210作为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第三蓄电元件单元210c进行说明。在图6中,将左列的上段的蓄电元件单元210作为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将中央列的上段的蓄电元件单元210作为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将左列的下段的蓄电元件单元210作为第三蓄电元件单元210c。将中央列的下段的蓄电元件单元210作为第四蓄电元件单元210d。
如图6所示,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在X轴方向(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所具有的端板212(侧构件)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所具有的端板212(侧构件)在X轴方向(第二方向)上相邻地配置。因此,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的端板212(侧构件)所具有的突出部212a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的端板212所具有的突出部212a在X轴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的端板212(侧构件)所具有的凹部212b1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的端板212所具有的凹部212b2在X轴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的端板212(侧构件)所具有的凹部212c1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的端板212所具有的凹部212c2在X轴方向上相邻地配置。
如图6所示,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和第三蓄电元件单元210c在Z轴方向(第三方向)上排列配置。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所具有的端板212(侧构件)和第三蓄电元件单元210c所具有的端板212(侧构件)在Z轴方向(第三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由此,配置在Z轴正方向上的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的端板212的凹部212c1与配置在Z轴负方向上的第三蓄电元件单元210c的端板212的凹部212b3连接,形成更大的凹部212bc。图6的、左列下段的第三蓄电元件单元210c的凹部212b、212c和中央列下段的第四蓄电元件单元210d的凹部212b、212c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结构也是同样的。图6的、中央列上段的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的凹部212c和中央列下段的第四蓄电元件单元210d的凹部212b在Z轴方向上相邻的结构也是同样的。有时也将凹部212b称为第一凹部,将凹部212c称为第二凹部,将凹部212bc称为第三凹部。第三凹部是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Z轴方向上连接而成的凹部。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X轴方向上相邻且互不相同的蓄电元件单元210的外部端子215、215之间,一方的蓄电电子单元210的凹部212b与另一方的蓄电电子单元210的凹部212b在X轴方向上相邻地配置。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单元210的Z轴负方向端部彼此之间,一方的蓄电电子单元210的凹部212c与另一方的蓄电电子单元210的凹部212c在X轴方向上相邻地配置。在这些凹部配置有、与外部端子215连接的布线(将相邻的两个外部端子215间连结的主电路布线)或从外装构件214的开口部214a导出的控制布线等。凹部212b以及凹部212c形成为能够供该布线等通过的尺寸。对于凹部212b和凹部212c在Z轴方向上连接而成的凹部212bc而言,凹部在Z轴方向上被放大,因此能够增加布线的路径。能够经由凹部212bc而将布线相对于X轴方向或Z轴方向倾斜地配置。通过配置有突出部212a,从而在蓄电元件单元210的Y轴负方向上形成有能够配置该布线等的空间。由此,能够在蓄电元件单元组200的Y轴负方向上将该布线等配置为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跨越多个蓄电元件单元2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单元20插入到外壳体主体110中的状态下,在内壳体侧壁330、340与配重400之间形成有间隙,但也可以不形成该间隙。在内壳体侧壁350、360与外壳体主体110的外壳体侧壁113之间也形成有间隙,但也可以不形成该间隙。在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在向外壳体主体110插入蓄电单元20时,插入作业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在不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蓄电装置10中的空间的使用效率。
[4 效果的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端板212(侧构件)具有比外部端子215突出的突出部212a。由此,能够抑制外部端子215以及与外部端子215连接的布线等因来自外部的振动或冲击而与其他构件接触并损伤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保护外部端子215以及该布线等,从而能够容易地提高蓄电装置10的耐振动性或耐冲击性。通过配置有比外部端子215突出的突出部212a,从而在外部端子215的周围形成有空间,因此能够将该布线配置于该空间。
由于端板212(侧构件)的突出部212a比外部端子215的罩构件216突出,因此能够与罩构件216一起保护外部端子215。
由于端板212(侧构件)在突出部212a的Z轴方向(第三方向)上具有凹部212b以及212c,从而能够将与外部端子215连接的布线等配置于凹部212b以及212c内。
由于端板212(侧构件)的凹部212b配置于外部端子215的侧方(X轴方向(第二方向)),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与外部端子215连接的布线等配置于凹部212b内。
通过将第一蓄电元件单元210a所具有的端板212(侧构件)的凹部212b1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210b所具有的端板212(侧构件)的凹部212b2配置于相邻的位置,从而能够通过该两个凹部212b(212b1、212b2)配置将两个蓄电元件单元210(210a、210b)的外部端子215间连接的布线等。关于凹部212c也是同样的。
通过在端板212(侧构件)的突出部212a的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配置有作为壁部的内壳体侧壁350,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在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施加有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内壳体侧壁350与突出部212a接触来保护外部端子215等。由于突出部212a与内壳体侧壁350接触(突出部212a被内壳体侧壁350按压),因此能够限制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移动。能够将布线等配置于由突出部212a和内壳体侧壁350形成的空间内。
[5 变形例的说明]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包括与技术方案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端板212的Y轴负方向端部形成有突出部212a以及凹部212b和212c,但也可以代替于此或在此基础上,在端板212的Y轴正方向端部也形成同样的突出部和凹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212b、212c是形成于长方形状的端板212的角部的缺口,但也可以是在长方形状的端板212的角部以外形成的在Y轴方向上凹陷的凹部。凹部212b、212c也可以是在长方形状的端板212的角部以外形成的在Z轴方向上凹陷的凹部。凹部212b也可以不配置在外部端子215的X轴方向上而配置于从外部端子215的X轴方向偏移的位置。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单元210的相邻的两个端板212所具有的两个凹部212b也可以不在X轴方向上相邻而配置于错开的位置。关于凹部212c也是同样的。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通过突出部212a保护外部端子215以及布线等,只要能够活用凹部212b、212c而配置布线等,就能够提高蓄电装置10中的空间的使用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板212在突出部212a的Z轴方向两侧具有凹部212b以及212c,但也可以不具有凹部212b或212c。也可以是,端板212不具有凹部212b以及212c这双方,突出部212a是端板212的Z轴方向上的整体在Y轴方向上突出的部位。该情况下的端板212的形状作为一例而在X轴方向观察下呈长方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蓄电元件单元210而言,端板212的突出部212a与内壳体300的内壳体侧壁350接触,但也可以构成为突出部212a不与内壳体侧壁350接触。内壳体300也可以不具有内壳体侧壁350。同样地,蓄电元件单元210也可以构成为端板212不与内壳体侧壁360接触,端部的蓄电元件单元210也可以构成为端板212不与内壳体侧壁330或340接触。内壳体300也可以不具有内壳体侧壁330、340以及360中的任一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板212的突出部212a比罩构件216在Y轴方向上突出,但其也可以构成为突出量与罩构件216相同,或者不如罩构件216突出。蓄电元件单元210也可以不具有罩构件216。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通过突出部212a保护外部端子215以及布线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0所具备的所有蓄电元件单元210具有上述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任一蓄电元件单元210不具有上述的结构。蓄电元件单元210所具有的一对端板212的双方具有上述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任一端板212不具有上述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蓄电元件单元210中,以端板212作为侧构件的一例,但也可以以侧板作为侧构件的一例,也可以以其他构件作为侧构件的一例。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单元210中,在Y轴方向上扁平的蓄电元件211沿Y轴方向排列的情况下,在端板212的位置配置有侧板。在该情况下,侧板作为侧构件的一例可以具有比外部端子215在Y轴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0也可以代替配重400、或在配重400的基础上,具备沿着外壳体主体110的外壳体侧壁113或外壳体底壁111配置的配重等其他配重。配重400可以不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外壳体侧壁112,可以被内壳体侧壁330或340与外壳体侧壁112夹持而固定于外壳体侧壁112,还可以不固定于外壳体侧壁1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壳体300具有六个彼此分体构成的壁,但其只要由彼此分体构成的两个以上的构件构成即可。内壳体30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构件。对于内壳体300而言,可以是六个壁中的任意壁被一体化,也可以不配置任一壁。可以是内壳体底壁320与内壳体侧壁330~360中的至少一个壁一体化(一体地形成),也可以是内壳体上壁310与内壳体侧壁330~360中的至少一个壁一体化(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不配置内壳体底壁320以及内壳体侧壁330~360中的至少一个壁。内壳体300也可以具有棒状的梁等以代替板状的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具有收容蓄电元件单元的内壳体和收容内壳体的外壳体,但蓄电装置也可以不具有外壳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具有收容蓄电元件单元的内壳体,但也可以不具有内壳体而具有配置在蓄电元件单元的突出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壁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布线是将相邻的两个外部端子215间连结的布线,但也可以是将不相邻的两个外部端子215间连结的布线。布线既可以沿着X轴方向配置,也可以沿着Z轴方向配置。布线也可以相对于X轴方向或Z轴方向倾斜地配置。配置于凹部的布线既可以是主电路布线,也可以是控制布线。控制布线也可以不与外部端子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0并不限定于具备上述的所有结构,其也可以不具备外壳体100、内壳体300以及配重400等。蓄电装置只要是包括至少一个蓄电元件单元的结构即可。作为一例,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蓄电元件单元210可以是本发明中的一个蓄电装置。
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变形例任意地组合而构建的方案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具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的蓄电元件单元的蓄电装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蓄电装置、20:蓄电单元、100:外壳体、110:外壳体主体、120:外壳体盖体、200:蓄电元件单元组、210、210a、210b、210c、210d:蓄电元件单元、211:蓄电元件、211a:容器、211b:电极端子、212:端板、212a:突出部、212b、212b1、212b2、212b3、212bc:凹部、212c、212c1、212c2:凹部、212d:固定部、213:侧板、214:外装构件、214a:开口部、215:外部端子、216:盖构件、300:内壳体、310:内壳体上壁、320:内壳体底壁、330、340、350、360:内壳体侧壁、400:配重。

Claims (6)

1.一种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具有蓄电元件和外部端子的蓄电元件单元,
所述外部端子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单元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
所述蓄电元件单元还具有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侧构件,
所述侧构件具有比所述外部端子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元件单元还具有覆盖所述外部端子的罩构件,
所述突出部比所述罩构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侧构件具有凹部,
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或者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外部端子的所述第二方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多个所述蓄电元件单元,
多个所述蓄电元件单元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的第一蓄电元件单元和第二蓄电元件单元,
所述第一蓄电元件单元的所述侧构件所具有的所述凹部和所述第二蓄电元件单元的所述侧构件所具有的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还具备配置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壁部。
CN202380043703.XA 2022-06-24 2023-06-23 蓄电装置 Pending CN1193018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2029 2022-06-24
JP2022-102029 2022-06-24
PCT/JP2023/023252 WO2023249102A1 (ja) 2022-06-24 2023-06-23 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301808A true CN119301808A (zh) 2025-01-10

Family

ID=89380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43703.XA Pending CN119301808A (zh) 2022-06-24 2023-06-23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249102A1 (zh)
CN (1) CN119301808A (zh)
DE (1) DE112023002786T5 (zh)
WO (1) WO20232491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04296A (ja) * 2011-03-28 2012-10-22 Gs Yuasa Corp 組電池、単電池、及びキャップ
JP6135532B2 (ja) * 2014-02-05 2017-05-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積層型電池の保持構造
JP7023359B2 (ja) * 2018-06-19 2022-02-21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EP4195389A4 (en) * 2020-08-04 2024-12-11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3002786T5 (de) 2025-04-10
JPWO2023249102A1 (zh) 2023-12-28
WO2023249102A1 (ja)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7136B2 (ja) 電池パック
JP2021114389A (ja) 蓄電装置
JP7567799B2 (ja) 蓄電装置
US20220069400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EP4195389A1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US12155082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7596640B2 (ja) 蓄電装置
EP4303901A1 (en) Power storage device
WO2023013466A1 (ja) 蓄電装置
CN119301808A (zh) 蓄电装置
WO2022030122A1 (ja) 蓄電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1145272A1 (ja) 蓄電装置
JP7658065B2 (ja) 蓄電装置
WO2023048040A1 (ja) 蓄電装置
WO2021079938A1 (ja) 蓄電設備
WO2021079935A1 (ja) 蓄電装置
EP4525013A1 (en)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CN113490991A (zh) 蓄电装置
WO2022230435A1 (ja) 蓄電装置
JP7119831B2 (ja) 蓄電装置
JP2024002680A (ja) 蓄電装置
JP7567262B2 (ja) 蓄電装置
JP7524551B2 (ja) 蓄電装置
WO2022255162A1 (ja) 蓄電装置
WO2022172966A1 (ja) 蓄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