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296432B - 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296432B CN119296432B CN202411823833.8A CN202411823833A CN119296432B CN 119296432 B CN119296432 B CN 119296432B CN 202411823833 A CN202411823833 A CN 202411823833A CN 119296432 B CN119296432 B CN 1192964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wall
- crystallizer
- test side
- continuous casting
- rotating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tinuous C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属于钢铁连铸技术领域,模拟装置包括支撑架、结晶器、薄膜机构和水循环组件;结晶器设于支撑架上;结晶器的内部设有容纳腔;结晶器的顶部间隔分布有多组添加孔,添加孔与容纳腔连通;结晶器内设有试验侧壁,且试验侧壁与结晶器顶部之间留有第二让位间隙;薄膜机构包括贴紧在试验侧壁内侧的移动膜,移动膜的一端穿过第二让位间隙,并贴紧在试验侧壁的外侧;移动膜具有在试验侧壁的内外两侧上下移动的自由度;水循环组件用于向结晶器内通入循环水。本发明提供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可全面准确的观察结晶器内的流场情况,并获取钢液和保护渣的运动过程及运动方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连铸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连铸工艺是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钢铁的质量。现阶段大方坯常采用高速连铸的方式进行,此种方式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一,结晶器内液面波动剧烈、表面流速增大,进而增加了卷渣风险;其二,保护渣消耗量降低,润滑能力减弱;其三,结晶器和坯壳间渣膜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下降,造成结晶器传热不均。为了方便对大方坯连铸结晶过程中的坯壳运动进行模拟,以便准确测定结晶器内的流场情况,钢液和保护渣的运动过程及运动方式,需要建立对应的连铸结晶器模型。
现有技术中,常通过在结晶壳体内设置拉坯板,并通过拉坯电机驱动拉坯板移动,来模拟坯壳运动,但是拉皮板只能在模拟钢液内移动,因此无法观察到坯壳运动对保护渣受力的影响,因此,观察结果不够全面和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模拟装置无法观察到坯壳运动对保护渣受力的影响,观察结果不够全面和准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包括:
支撑架;
结晶器,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结晶器的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结晶器的顶部间隔分布有多组用于添加非牛顿流体的添加孔,所述添加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结晶器的其中一侧壁为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底部与所述结晶器底壁留有第一让位间隙;所述结晶器内设有平行且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试验侧壁,且所述试验侧壁与所述结晶器顶部之间留有第二让位间隙;
薄膜机构,包括贴紧在所述试验侧壁内侧的移动膜,所述移动膜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让位间隙,并贴紧在所述试验侧壁的外侧,且穿出所述第一让位间隙;所述移动膜具有在所述试验侧壁的内外两侧上下移动的自由度;以及
水循环组件,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水循环组件的进流端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连通,出流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连通,用于向所述结晶器内通入循环水。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入所述结晶器内的循环水用于模拟钢液,所述非牛顿流体用于模拟不同粘度的保护渣溶液;通过使移动膜在试验侧壁的内外两侧上下移动来模拟坯壳运动,具体地,所述移动膜自内侧壁向外移动时,用于模拟坯壳运动下结晶器内弯月面及以下区域保护渣的运动过程,以观察坯壳移动对保护渣受力作用的影响;所述移动膜自外侧壁向内移动时,用于模拟坯壳运动下钢液的流动的过程,以观察坯壳移动对结晶器内钢液运动轨迹的影响;因此可全面准确的观察结晶器内的流场情况,并获取钢液和保护渣的运动过程及运动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薄膜机构还包括:
内旋转轴,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平行于所述试验侧壁设置;所述内旋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结晶器的两侧壁转动连接;
外旋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且平行于所述内旋转轴设置;且所述外旋转轴置于所述第一让位间隙下方;
其中,所述移动膜的两端对应缠绕并张紧在所述内旋转轴和所述外旋转轴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薄膜机构还包括:
多条内控制杆,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试验侧壁的内侧;所述内控制杆的两端与所述试验侧壁固定,所述内控制杆的中间与所述试验侧壁之间留有适于所述移动膜滑动穿过的第一限位缝隙;
外控制杆,设于所述试验侧壁的外侧,且靠近所述结晶器的底部;所述外控制杆的两端与所述试验侧壁固定,所述外控制杆的中间与所述试验侧壁之间留有适于所述移动膜滑动穿过的第二限位缝隙。
示例性的,所述内旋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结晶器的两侧壁之间均设有防水轴承和密封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为可拆卸壁,且所述第一侧壁的上端向上延伸过所述第二让位间隙。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呈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两侧分别卡接在与所述试验侧壁相接的两侧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水循环组件包括:
储水箱,设于所述支撑架顶部,所述储水箱的底部通过第一管道向下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以形成所述进流端;
回水箱,置于所述结晶器底部;所述回水箱的顶部通过第二管道向上伸入所述容纳腔内,以形成所述出流端;
水泵,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回水箱和所述储水箱分别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流量计。
示例性的,所述水循环组件还包括流速仪,所述流速仪的感应端自所述添加孔伸入所述容纳腔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结晶器和薄膜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结晶器和薄膜机构的安装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薄膜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结晶器;21、容纳腔;22、第一侧壁;23、第一让位间隙;24、试验侧壁;25、第二让位间隙;26、添加孔;27、隔板;271、让位孔;3、薄膜机构;31、移动膜;32、内旋转轴;33、外旋转轴;34、内控制杆;35、外控制杆;4、水循环组件;41、储水箱;42、回水箱;43、水泵;44、第一管道;45、第二管道;46、第三管道;47、流速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发明提供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进行说明。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包括支撑架1、结晶器2、薄膜机构3和水循环组件4;结晶器2设于支撑架1上;结晶器2的内部设有容纳腔21;结晶器2的顶部间隔分布有多组用于添加非牛顿流体的添加孔26,添加孔26与容纳腔21连通;结晶器2的其中一侧壁为第一侧壁22,第一侧壁22的底部与结晶器2底壁留有第一让位间隙23;结晶器2内设有平行且靠近第一侧壁22的试验侧壁24,且试验侧壁24与结晶器2顶部之间留有第二让位间隙25;薄膜机构3包括贴紧在试验侧壁24内侧的移动膜31,移动膜31的一端穿过第二让位间隙25,并贴紧在试验侧壁24的外侧,且穿出第一让位间隙23;移动膜31具有在试验侧壁24的内外两侧上下移动的自由度;水循环组件4设于支撑架1上;水循环组件4的进流端与容纳腔21的顶部连通,出流端与容纳腔21的底部连通,用于向结晶器2内通入循环水。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连铸结晶工艺过程中,钢液需要不断的自结晶器2顶部注入结晶器2内并进行结晶过程,以在结晶器2内形成方坯,且形成的方坯需要自结晶器2的底部输出;方坯的四周面为钢液结晶时形成的坯壳,由于形成的方坯需要自结晶器2底部输出,因此,方坯的坯壳是不断向下运动的。
在本申请中,采用循环水模拟不断注入的钢液;而结晶器2的试验侧壁24用于模拟不断结晶而形成的坯壳的固态结构,由于实际结晶器2内钢液结晶部位并未蔓延至结晶器2顶部,因此本申请中该试验侧壁24与结晶器2顶部之间留有第二让位间隙25;其次,由于坯壳是不断运动的,因此,本申请中采用移动膜31沿试验侧壁24的上下移动来模拟坯壳的运动,并且,本申请中移动膜31是贴紧在试验侧壁24上的,因此,可通过移动膜31和试验侧壁24共同模拟出坯壳的固体形态和运动状态。
需要了解的是,结晶形成的坯壳是非常靠近结晶器2的侧壁的,因此,该试验侧壁24平行且靠近于结晶器2的侧壁,但是并未完全贴合;因此,该试验侧壁24将容纳腔21分隔成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第一容腔用于模拟钢液结晶;由于试验侧壁24靠近于与之平行的结晶器2侧壁,因此第二容腔的空间间隙较小,当移动膜31自试验侧壁24的内侧向外侧移动时,保护渣溶液在剪切力的作用下进入到试验侧壁24与可拆卸壁之间的第二容腔中。
可选的,采用的非牛顿流体选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可用于模拟不同粘度的爆保护渣溶液。
优选的,采用室温非牛顿流体作为保护渣溶液的替代介质,非牛顿流体介质的黏度会受到温度的增大而减小。因非牛顿流体独特的流变性质,能够在剪切运动条件下展现出显著的黏度变化,更加贴近实际工艺条件。非牛顿流体通过上述添加孔26注入到容纳腔21内,注入厚度控制在30-40mm之间,以确保非牛顿流体的注入层与结晶器2的实验侧壁的高度齐平,以便在移动膜31的带动下顺利流入上述第二容腔内,从而测量出非牛顿流体介质流入的位移,进而对实际保护渣的抗卷渣和高润滑性能进行验证。
可选的,结晶器2的侧壁采用由亚克力玻璃制成;结晶器2的顶盖可拆卸连接。
示例性的,试验侧壁24与结晶器2顶部之间留有第二让位间隙25,以使该试验侧壁24低于结晶器2侧壁;优选的,该试验侧壁24低于结晶器2侧壁40mm。
本发明提供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入结晶器2内的循环水用于模拟钢液,非牛顿流体用于模拟不同粘度的保护渣溶液;通过使移动膜31在试验侧壁24的内外两侧上下移动来模拟坯壳运动,具体地,移动膜31自试验侧壁24的内侧向外侧移动时,用于模拟坯壳运动下结晶器2内弯月面及以下区域保护渣的运动过程,以观察坯壳移动对保护渣受力作用的影响;移动膜31自试验侧壁24的外侧向内侧移动时,用于模拟坯壳运动下钢液的流动的过程,以观察坯壳移动对结晶器2内钢液运动轨迹的影响;因此可全面准确的观察结晶器2内的流场情况,并获取钢液和保护渣的运动过程及运动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薄膜机构3还包括内旋转轴32和外旋转轴33;内旋转轴32设于容纳腔21内,且平行于试验侧壁24设置;内旋转轴32的两端与结晶器2的两侧壁转动连接;外旋转轴33转动连接在支撑架1上,且平行于内旋转轴32设置;且外旋转轴33置于第一让位间隙23下方;其中,移动膜31的两端对应缠绕并张紧在内旋转轴32和外旋转轴33上。
通过转动内旋转轴32和外旋转轴33,以使移动膜31在试验侧壁24上上下移动;具体地,当转动内旋转轴32时,移动膜31自试验侧壁24的外侧向内侧移动,并带动外旋转轴33转动,以使移动膜31在内旋转轴32上的缠绕层增加;反之,当转动外旋转轴33时,移动膜31自试验侧壁24的内侧向外侧移动,并带动内旋转轴32转动,以使移动膜31在外旋转轴33上的缠绕层增加。
可选的,外旋转轴33通过轴承支座安装在支撑架1上。
示例性的,内旋转轴32和外旋转轴33均采用不锈钢圆管制成,且不锈钢圆管的内直径为20mm,外直径为40mm,两者同心设置。
可选的,该内旋转轴32、外旋转轴33均位于结晶器2底壁上方200mm的高度。可移动薄膜是厚度为0.1-0.3mm,宽度为510-520mm,长度为3-5m的PVC薄膜,两端固定在内外旋转转轴上
请参阅图3,一些实施例中,薄膜机构3还包括多条内控制杆34和外控制杆35;多条内控制杆34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试验侧壁24的内侧;内控制杆34的两端与试验侧壁24固定,内控制杆34的中间与试验侧壁24之间留有适于移动膜31滑动穿过的第一限位缝隙;外控制杆35设于试验侧壁24的外侧,且靠近结晶器2的底部;外控制杆35的两端与试验侧壁24固定,外控制杆35的中间与试验侧壁24之间留有适于移动膜31滑动穿过的第二限位缝隙。
通过设置内控制杆34和外控制杆35,以使移动膜31贴紧在试验侧壁24的内侧或者外侧,从而使试验侧壁24与移动膜31共同模拟处坯壳的固定状态和运动情况。
可选的,内控制杆34设置有两条,分别位于试验侧壁24的顶部和底部;外控制杆35设置有至少一条,一条外控制杆35设置在试验侧壁24的外侧底部;或者设置两条,用于分别设置在试验侧壁24的外侧的顶部和底部。
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缝隙和第二限位缝隙,以使移动膜31贴紧在试验侧壁24上,且不妨碍移动膜31的上下移动。
可选的,该内控制杆34和外控制杆35均选择直径为10mm的不锈钢管,可靠的固定在结晶器2试验侧壁24的上下两端。
示例性的,内旋转轴32的两端与结晶器2的两侧壁之间均设有防水轴承和密封件。
通过设置防水轴承和密封件,以避免循环水从内旋转轴32的安装缝隙中流出,影响到试验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1及图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为可拆卸壁,且第一侧壁22的上端向上延伸过第二让位间隙25。
通过设置该可拆卸壁,可在该可拆卸壁和试验侧壁24之间形成一个适于容纳非牛顿流体的缝隙,形成保护渣溶液的流动区;并且,方便拆卸该层侧壁,以在试验结束后清理内部的残余杂质。
请参阅图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呈U型结构,U型结构的两侧分别卡接在与试验侧壁24相接的两侧壁上。
通过将可拆卸壁设置为U型结构,方便将可拆卸壁卡接在结晶器2上,同时便于调整或控制可拆卸壁与试验侧壁24之间的间隙。
可选的,该可拆卸壁的宽度为530-540mm,长度为150-155mm,高度为800-1000mm。且可拆卸壁卡扣在结晶器2上的位置可调,可以控制可拆卸壁与试验侧壁24之间的间隙,优选的,该间隙值在0.4-0.7mm之内。
通过设置的试验侧壁24与可拆卸壁之间的间隙,实现对非牛顿流体介质在不同剪切作用条件下流入深度的精准测量,为实际生产操作中保护渣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请参阅图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水循环组件4包括储水箱41、回收箱和水泵43;储水箱41设于支撑架1顶部,储水箱41的底部通过第一管道44向下伸入容纳腔21内,以形成进流端;回水箱42置于结晶器2底部;回水箱42的顶部通过第二管道45向上伸入容纳腔21内,以形成出流端;水泵43通过第三管道46与回水箱42和储水箱41分别连通。
水泵43用于将回水箱42内的水流循环至储水箱41内,储水箱41用于向结晶器2的容纳腔21内提供循环水,用以模拟不断注入的钢液。
请参阅图1,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道44和第二管道45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调节阀;第三管道46上设置有流量计。
流量调节阀用于调整第一管道44和第二管道45上的水流流量,进而改变水流流速;流量计用于实时记录水泵43向储水箱41内通入的水量。
可选的,第一管道44的进水口处设置为直筒型浸入式水口,第二管道45位于回水箱42的正上方。
请参阅图1,示例性的,水循环组件4还包括流速仪47,流速仪47的感应端自添加孔26伸入容纳腔21内。
通过设置流速仪47,以便实时监测通入的循环水的流速;并且,该流速仪47的感应端可自添加孔26内伸入容纳腔21,无需单独打孔,节省操作工序,且根据需要切换流速仪47感应端的位置,以便积累多组对照组数组,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容纳腔21内水平延伸设有隔板27,且隔板27置于内旋转轴32下方;隔板27上均匀布设有多个让位孔271。
通过设置隔板27,以使得循环水在隔板27上的通过均匀分布的让位孔271流至结晶器2的底部,避免循环水直接汇聚在底部的排水口处,影响方坯模型的试验数据。
在进行试验时,可启动水泵43,以将回水箱42中的水经过第三管道46输送至储水箱41中,打开第一管道44上的流量调节阀,使水流经由储水箱41进入到结晶器2的容纳腔21内,结晶器2内水流通过隔板27上的让位孔271流入第二管道45,打开第二管道45上的的流量调节阀,水流再次被水泵43通过第三管道46输送至出水箱内,达到动态平衡。
通过结晶器2顶部的添加孔26向容纳腔21内注入非牛顿流体,可选的,选用混合油类物质,初始时,混合油浮于结晶器2内水柱的上表面,并向四周慢慢扩散。由于受到水流速度的影响,混合油运动到试验侧壁24的上端面处,此时,启动薄膜机构3,使移动膜31自试验侧壁24内侧向外侧移动,混合油受到力的作用,流入可拆卸壁与试验侧壁24之间第二容腔的间隙中,模拟移动坯壳与结晶器2间的运动过程,观察移动坯壳对保护渣流动的影响。
当旋转内旋转轴32,使移动膜31自试验侧壁24的外侧向内移动时,模拟移动坯壳与钢液的运动过程,观察水流的运动轨迹,进而得出移动坯壳对结晶器2内钢液运动轨迹的影响。控制旋转转轴与可移动薄膜外运动。
最后,控制第二管道45上的流量调节阀,调整不同水流量,并控制内旋转轴32和外旋转轴33的不同转速,以获取不同的振动方式下的各项参数,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可在实验室内清楚地对不同操作参数下,结晶器2模型内的液体流动状态、保护渣的卷入、结晶器2剪切运动影响的规律进行观察,以使操作人员对结晶器2内保护渣、钢液、移动坯壳构成的多相流的流动规律有更深地了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1);
结晶器(2),设于所述支撑架(1)上;所述结晶器(2)的内部设有容纳腔(21);所述结晶器(2)的顶部间隔分布有多组用于添加非牛顿流体的添加孔(26),所述添加孔(26)与所述容纳腔(21)连通;所述结晶器(2)的其中一侧壁为第一侧壁(22),所述第一侧壁(22)的底部与所述结晶器(2)底壁留有第一让位间隙(23);所述结晶器(2)内设有平行且靠近所述第一侧壁(22)的试验侧壁(24),且所述试验侧壁(24)与所述结晶器(2)顶部之间留有第二让位间隙(25);
薄膜机构(3),包括贴紧在所述试验侧壁(24)内侧的移动膜(31),所述移动膜(31)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让位间隙(25),并贴紧在所述试验侧壁(24)的外侧,且穿出所述第一让位间隙(23);所述移动膜(31)具有在所述试验侧壁(24)的内外两侧上下移动的自由度;以及
水循环组件(4),设于所述支撑架(1)上;所述水循环组件(4)的进流端与所述容纳腔(21)的顶部连通,出流端与所述容纳腔(21)的底部连通,用于向所述结晶器(2)内通入循环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机构(3)还包括:
内旋转轴(32),设于所述容纳腔(21)内,且平行于所述试验侧壁(24)设置;所述内旋转轴(32)的两端与所述结晶器(2)的两侧壁转动连接;
外旋转轴(33),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架(1)上,且平行于所述内旋转轴(32)设置;且所述外旋转轴(33)置于所述第一让位间隙(23)下方;
其中,所述移动膜(31)的两端对应缠绕并张紧在所述内旋转轴(32)和所述外旋转轴(33)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机构(3)还包括:
多条内控制杆(34),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试验侧壁(24)的内侧;所述内控制杆(34)的两端与所述试验侧壁(24)固定,所述内控制杆(34)的中间与所述试验侧壁(24)之间留有适于所述移动膜(31)滑动穿过的第一限位缝隙;
外控制杆(35),设于所述试验侧壁(24)的外侧,且靠近所述结晶器(2)的底部;所述外控制杆(35)的两端与所述试验侧壁(24)固定,所述外控制杆(35)的中间与所述试验侧壁(24)之间留有适于所述移动膜(31)滑动穿过的第二限位缝隙。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转轴(32)的两端与所述结晶器(2)的两侧壁之间均设有防水轴承和密封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2)为可拆卸壁,且所述第一侧壁(22)的上端向上延伸过所述第二让位间隙(2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2)呈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两侧分别卡接在与所述试验侧壁(24)相接的两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组件(4)包括:
储水箱(41),设于所述支撑架(1)顶部,所述储水箱(41)的底部通过第一管道(44)向下伸入所述容纳腔(21)内,以形成所述进流端;
回水箱(42),置于所述结晶器(2)底部;所述回水箱(42)的顶部通过第二管道(45)向上伸入所述容纳腔(21)内,以形成所述出流端;
水泵(43),通过第三管道(46)与所述回水箱(42)和所述储水箱(41)分别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44)和所述第二管道(45)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三管道(46)上设置有流量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组件(4)还包括流速仪(47),所述流速仪(47)的感应端自所述添加孔(26)伸入所述容纳腔(21)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823833.8A CN119296432B (zh) | 2024-12-12 | 2024-12-12 | 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823833.8A CN119296432B (zh) | 2024-12-12 | 2024-12-12 | 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296432A CN119296432A (zh) | 2025-01-10 |
CN119296432B true CN119296432B (zh) | 2025-03-21 |
Family
ID=94155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823833.8A Active CN119296432B (zh) | 2024-12-12 | 2024-12-12 | 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296432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45612A (zh) * | 2009-12-30 | 2010-06-23 | 重庆大学 | 考虑凝固壳厚度和流动质量平衡的连铸结晶器模拟方法及其装置 |
CN104266899A (zh) * | 2014-10-09 | 2015-01-07 | 中南大学 | 一种连铸结晶器内初始凝固坯裂纹形成模拟装置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92786A (ja) * | 1996-01-19 | 1997-07-29 | Nippon Steel Corp | 鋼の連続鋳造用モールド及び連続鋳造方法 |
JP2001135825A (ja) * | 1999-11-09 | 2001-05-18 | Seiko Epson Corp | デバイス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 |
JP2007122269A (ja) * | 2005-10-26 | 2007-05-17 | Sony Corp | 流体−構造体の連成数値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及び流体−構造体の連成数値シミュレーション用記憶装置のプログラム |
CN106093364A (zh) * | 2016-05-27 | 2016-11-09 | 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生理结晶体外模拟及验证方法 |
-
2024
- 2024-12-12 CN CN202411823833.8A patent/CN11929643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45612A (zh) * | 2009-12-30 | 2010-06-23 | 重庆大学 | 考虑凝固壳厚度和流动质量平衡的连铸结晶器模拟方法及其装置 |
CN104266899A (zh) * | 2014-10-09 | 2015-01-07 | 中南大学 | 一种连铸结晶器内初始凝固坯裂纹形成模拟装置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296432A (zh) | 2025-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Yeo et al. |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submerged hollow fiber bundle | |
US6902696B2 (en) | Overflow transfer furnace and control system for reduced oxide production in a casting furnace | |
EP1746154B1 (en) | Culture chamber, culture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ing method for cell or tissue cultivation | |
US2825104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gravity liquid flow, and for continuous metal billet casting | |
CN119296432B (zh) | 方坯连铸结晶器模拟装置 | |
Radaei et al. | Insights on pulsed bubble control of membrane fouling: Effect of bubble size and frequency | |
CN105699415A (zh) | 一种模拟原油管道输送过程中蜡沉积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 |
PL206578B1 (pl) | Sposób i urządzenie do odlewania ciągłego metali | |
US3930462A (en) | Slurry dip tank | |
Niu et al. | Effect of strip feeding into mold on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 | |
BRPI0722296A2 (pt) | Método e equipamento eletromagnetico associado para a colocação em rotação de um metal em fusão no meio de uma lingoteira de fundição continua de lingotes | |
CN111593283B (zh) | 热涂镀锌锅液位测量系统及控制方法 | |
AU678171B2 (en) | Method of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a storage tank | |
Groß et al. |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nucleation from wall-bounded nuclei in a laminar flow | |
CN108346366A (zh) | 一种用于结晶器内流场研究的结晶器模型及结晶器流场模拟方法 | |
WO2020199320A1 (zh) | 铂金通道模拟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
JPS60158966A (ja) | 多室連続鋳造プラントの連続鋳造鋳型における溶鋼レベル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装置 | |
RU164038U1 (ru) | Лаборатор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гидродинамики металлического расплава | |
CN222077916U (zh) | 一种超大圆坯连铸结晶器钢流流动状态的模拟装置 | |
Kokh | Crystal growth through forced stirring of melt or solution in Czochralski configuration | |
SU1244236A1 (ru) | Способ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 обтекани преп тствий водным или воздушным потоком | |
CN105758921B (zh) | 一种准原位监测生物膜内物质浓度动态变化的方法 | |
Neilson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f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aqueous ammonium chloride in a cylindrical mold with and without rotation | |
CN102909356B (zh) | 一种铸锭偏析控制的水力学模拟装置和方法 | |
KR101755384B1 (ko) | 연속주조 유체모델 실험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