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283804A - 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283804A
CN119283804A CN202411804630.4A CN202411804630A CN119283804A CN 119283804 A CN119283804 A CN 119283804A CN 202411804630 A CN202411804630 A CN 202411804630A CN 119283804 A CN119283804 A CN 119283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air
radiator
module
coo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8046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伟
王印束
王富生
景虎
王斗斗
魏恒康
张畅
徐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gong Heavy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ngong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gong Heavy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gong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18046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2838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9283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2838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其中系统包括供电模块,通过独立发电机向风散热器模块供电;风散热器模块,包括第一风散热器组与第二风散热器组,第一风散热器组用于中冷组件散热;第二风散热器组用于水散组件散热;第一风散热器组与第二风散热器组中都包含至少一个风散热器;车内温度监控模块,用于监控中冷组件与水散组件的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中冷组件与水散组件的温度,控制供电模块向所述风散热器模块供电。通过使用另一发电机对风散热器模块进行单独供电,能够避免风散热器的转速受发动机转速的影响。能够更好地控制发动机的温度,并对发动机温度进行分区调控,降低发动机的压力。

Description

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油车在对发动机进行散热时,通常是通过设置于发动机上的单独风散热器(电子风扇)对发动机进行散热。当发动机运行时,风散热器就会开始工作,且发动机与风散热器由同一发电机供电,这就导致当发动机在高转速的情况下,会限制风散热器的转速,从而导致风散热器的散热能力较低,且对多种工况的适应能力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其中所述系统应用于油车,包括:供电模块,通过独立发电机向风散热器模块供电;风散热器模块,包括第一风散热器组与第二风散热器组,所述第一风散热器组与中冷组件相连,用于中冷组件散热;所述第二风散热器组与水散组件相连,用于水散组件散热;所述第一风散热器组与所述第二风散热器组中都包含至少一个风散热器;车内温度监控模块,用于监控所述中冷组件与所述水散组件的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冷组件与所述水散组件的温度,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风散热器模块供电。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油车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环境监测模块,所述环境监测模块包括环境温度监控模块以及环境风速监控模块;所述环境温度监控模块用于监控目标车辆的环境温度;所述环境风速监控模块用于监控流经所述风散热器的空气流速;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中冷组件与所述水散组件的温度、所述环境温度、所述空气流速,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风散热器模块供电。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油车冷却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油车冷却控制系统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中冷组件和/或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根据所述理想转速,调整供电模块的供电功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具体包括:确定单位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根据所述温度变化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待调节温度值;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预留调节时间;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以及所述预留调节时间,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所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基于所述所需空气流量,确定风散热器模块内不同风散热器的理想转速。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温度变化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待调节温度值,具体包括:若所述温度变化值高于预设阈值,则基于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理想温度区间,确定当前时刻的待调节温度值;若所述温度变化值低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单位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值以及未来行驶工况,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未来时间段内的预测温度值;所述预测温度值为保持当前风散热器模块转速,在未来时间段内各时间点处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值;基于所述预测温度值,以及所述理想温度区间,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未来时间段内的待调节温度曲线;和/或,所述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预留调节时间,具体包括:基于所述待调节温度值所处的预设紧急等级,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当前时刻的预留调节时间。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以及所述预留调节时间,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所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具体包括:基于环境温度,确定每单位体积空气的热交换值;基于所述待调节温度值以及预留调节时间,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所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热交换值;所需热交换值为在预留调节时间内保持当前风散热器模块转速,将目标待降温组件自预测温度值降低至所述理想温度区间所需要的热交换值;基于流经所述风散热器的空气流速、所述每单位体积空气的热交换以及所述所需热交换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所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基于所述所需空气流量,确定风散热器模块内不同风散热器的理想转速,具体包括:基于所述所需空气流量,生成多种散热方案,每种散热方案中,各风散热器的转速不同;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述多种散热方案分别对应的奖励函数:;其中,为奖励函数;表示第i个风散热器组;j表示风散热器组内第j个风散热器;n为风散热器组个数;m为风散热器组内风散热器的个数;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内地j个风散热器对应的散热系数,用于修正相同转速下不同风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体现不同风散热器的散热权重;L和b为预设常数;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中第j个风散热器的转速;其约束函数为:;其中,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中第j个风散热器对应的风道面积,P为所需空气流量;基于所述多种散热方案分别对应的奖励函数,确定目标散热方案。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多种散热方案分别对应的奖励函数之前, 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标车辆的当前载重量、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当前温度以及环境温度;根据所述当前载重量、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当前温度以及环境温度,确定所述风散热器组的第一散热权重;根据所述风散热器组内不同风散热器的安装位置,确定不同风散热器的第二散热权重;确定目标散热方案中,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转速,并通过转速对照权重表单,确定目标风散热器对应的第三散热权重;所述第三散热权重用于表现其他风散热器的转速对所述目标风散热器的影响,由工作人员在实验条件下预先测得,并存入所述转速对照权重表单中;基于不同风散热器组分别对应的所述第一散热权重、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第二散热权重以及第三散热权重,确定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散热系数。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确定单位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当前温度低于理想温度区间;基于所述单位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到达所述理想温度区间的预测时间点;在所述预测时间点之前,关闭风散热器模块;在所述预测时间点时,重新采集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数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油车冷却控制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获取中冷组件和/或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根据所述理想转速,调整供电模块的供电功率。
通过本申请提出的方法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风散热器与发动机解耦,并使用另一发电机对风散热器模块进行单独供电,能够避免风散热器的转速受发动机转速的影响。同时,通过监控发动机的温度以控制风散热器的转速,能够更好地控制发动机的温度,并对发动机温度进行分区调控,降低发动机的压力,从而使风散热器能够适应多变的工况。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散热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内风散热器模块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油车冷却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油车冷却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图2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的机构示意图,包括供电模块、风散热器模块、车内温度监控模块、控制模块。其中,供电模块通过独立发电机向风散热器模块供电。风散热器模块,包括第一风散热器组与第二风散热器组,这里的第一风散热器组与中冷组件相连,用于中冷组件散热;第二风散热器组与水散组件相连,用于水散组件散热;第一风散热器组与第二风散热器组中都包含至少一个风散热器,具体数量可根据发动机的类型进行设定,如图3所示的风散热器模块结构图中,第一风散热器组为左侧的两个风散热器,用于对中冷组件进行降温,第二风散热器组为右侧的四个风散热器,用于对水散组件进行散热。车内温度监控模块,用于监控中冷组件与所述水散组件的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中冷组件与水散组件的温度,控制供电模块向风散热器模块供电。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模块在控制风散热器模块的供电时,第一风散热器组与第二风散热器组的供电量可能不同,且风散热器组内不同风散热器组的供电量也可能不同,即同一时刻下不同风散热器的转速可以存在区别,如当中冷温度相较于水散更高时,可通过增加第一风散热器组的供电量,以增大第一风散热器组内风散热器的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达成对降温的精准控制,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温度、湿度、自然风速等。因此油车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环境监测模块,这里的环境监测模块包括环境温度监控模块以及环境风速监控模块,还可以设置有湿度模块,其中环境温度监控模块用于监控目标车辆的环境温度,环境风速监控模块用于监控流经发动机组的空气流速,空气流速可在目标油车的风散热器模块未工作时进行测量,并作为短时间内的空气流速,也可以将环境风速监控模块设置于风道进气口或出气口处,实时监控进气口和出气口处的空气流动量,并根据风散热器模块的功率减去风散热器模块工作导致的进风量或出风量,从而得到自然风速。若考虑环境因素,此时控制模块需要根据中冷组件与水散组件的温度、环境温度、空气流速,控制供电模块向风散热器模块供电。
图3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内风散热器模块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上述油车冷却控制系统,该流程可以由系统内的控制模块执行,流程中的某些输入参数或者中间结果允许人工干预调节,以帮助提高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分析方法的实现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服务器,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制。为了方便理解和描述,以下实施例均以服务器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服务器可以是单独的一台设备,可以是由多台设备组成的系统,即,分布式服务器,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油车冷却控制方法,包括:
S401:获取中冷组件和/或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
首先通过油车冷却控制系统中的车内温度监控模块,获取需要降温的组件的当前温度,在进行监控时,既可以仅监控中冷组件的当前温度,也可以仅监控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还可以同时监控中冷组件以及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哪个组件需要进行降温,就对该组件进行监控。
S402: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
得到待降温组件的当前温度后,可基于当前温度和发动机的理想温度区间,以及预先制定的降温策略,确定为将待降温组件自当前温度降温至理想温度区间,不同风散热器在各个时间点的理想转速。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风散热器的降温原理为通过扇叶的转动带动空气流动,与待降温组件发生热交换,从而降低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因此,在确定不同理想转速时,需要确定待降温组件所需空气流量。这里的所需空气流量指的是将待降温组件从当前温度降温至理想温度区间所需要的空气流量。另外,在确定理想转速时,还需要考虑将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当前温度降低至理想温度区间的预留调节时间。若预留调节时间较短,那么就算所需空气流量相同,其转速也不同。
综上,在确定理想转速时,会先确定单位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并根据温度变化值,确定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待调节温度值;然后根据待调节温度值,确定目标待降温组件的预留调节时间;根据待调节温度值以及预留调节时间,确定目标待降温组件在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最后基于所需空气流量以及预留调节时间,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避免频繁计算、生成控制指令,可间隔预设时间对温度进行监控和调节,为增加精度,可根据不同时间节点的当前温度以及为例行驶工况,对未来某一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值,生成未来时间段内的控制策略,从而降低控制策略的调整频率,并预防功率骤变引起的设备受损。此时可确定单位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例如每秒内的温度变化值,若温度变化值比较低,此时可用较少的计算资源进行预测,且预测精度较高,若温度变化值比较高,此时若进行预测,则预测精度较低,仅使用待降温设备的当前温度与理想温度区间相比,计算在当前时刻节点下的待调节温度。进一步地,在根据单位时间内的温度变化值,确定带调节温度时,若温度变化值高于预设阈值,则基于当前温度以及目标待降温组件的理想温度区间,确定当前时刻的待调节温度值;若温度变化值低于预设阈值,则根据单位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值,确定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未来时间段内的预测温度值;基于预测温度值,以及理想温度区间,确定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未来时间段内的待调节温度曲线。在进行预测时,可通过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等模型实现,通过训练数据集预先对构建的资源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当达到设定的训练精度、准确度时,确定当前次训练的资源预测模型完成训练,以便用于预测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预留调节时间时,可基于所述待调节温度值所处的预设紧急等级,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当前时刻的预留调节时间。例如,当温度高于理想温度区间50℃时,为尽快调节温度,预留调节时间可设置为2s,当温度高于理想温度区间10℃时,此时虽未处于理想温度区间内,但稍许超出理想温度区间的温度不会妨碍设备的运行,可将预留调节时间设置稍长,如4s。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将风散热器与发动机解耦,不会再出现发动机一发动,风散热器就会运行的情况,在特殊工况下,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当发动机刚启动时,此时处于暖车状态,需要发动机尽快达到理想温度区间,以缩短暖车时间和燃料消耗量。因此,当确定温度低于理想温度区间时,可基于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确定目标待降温组件温度到达所述理想温度区间的预测时间点,并在当前时刻到预测时间点的这一段时间内,关闭风散热器模块,最后在预测时间点时,重新采集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数据,以达到快速暖车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所需空气流量时,由于一单位空气在不同温度、湿度下,与相同温度的发动机发生的热交换值不同,因此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地,首先基于环境温度,确定每单位体积空气的热交换值,然后基于待调节温度值以及预留调节时间,确定目标待降温组件在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热交换值;最后可基于自然风的空气流速、每单位体积空气的热交换以及所需热交换值,确定目标待降温组件在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其中,在基于环境温度确定单位体积空气的热交换值时,可提前通过实验确定一单位,如1L空气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湿度、不同流速条件下与不同温度的发动机发生热交换时能够带走的热量,具体热量值可通过比较空气前后温度差来进行计算。在确定目标发动机在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热交换值时,可通过待降温组件的待调节温度差与比热容进行计算。此处待降温组件的所需热交换值等于与预留调节时间内风散热器新增功率的空气流量对应。因此,可以计算得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
进一步地,在确定了所需空气流量之后,由于风散热器模块中包含多个风散热器组,同时每个风散热器组内包含多个风散热器。因此可以通过向不同风散热器分配不同的功率,实现所需空气流量。此时可以基于所需空气流量,生成多种散热方案,每种散热方案中,各风散热器的转速不同;
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述多种散热方案分别对应的奖励函数:
其中,为奖励函数;表示第i个风散热器组;j表示风散热器组内第j个风散热器;n为风散热器组个数;m为风散热器组内风散热器的个数;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内地j个风散热器对应的散热系数,用于修正相同转速下不同风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体现不同风散热器的散热权重;L和b为预设常数;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中第j个风散热器的转速;其约束函数为:
其中,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中第j个风散热器对应的风道面积,P为所需空气流量。通过上述方式,可以计算每个散热方案分别对应的奖励函数,最后可基于奖励函数值最高的散热方案进行散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散热系数时,需要考虑风散热器所在的风散热器组的权重,以及由于安装位置、其他风散热器转速对本风散热器的影响。
具体地,在考虑风散热器组权重时,需要考虑当前工况下,需要着重对哪个组件进行降温。例如: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应首先考虑中冷组件的降温,此时应首先考虑中冷组件对应的第一风散热器组内风散热器的供电。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则首先考虑水散组件的散热。除上述环境温度外,还应考虑目标车辆的载重量、以及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其中,当前载重量与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越高,则第二风散热器组对应权重越高。例如,可通过如下公式确定第一风散热器组的第一散热权重:
其中,为第一风散热器组的第一散热权重,为预设系数,为环境温度,G为当前载重量,R为水散组件温度,d为预设修正常数。确定第一风散热器组的第一散热权重之后,可通过,确定第二风散热器组的第一散热权重。
然后可根据风散热器组内不同风散热器的安装位置,确定不同风散热器的第二散热权重,第二散热权重用于体现不同安装位置对散热效率造成的影响。然后再确定目标散热方案中,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转速,并通过转速对照权重表单,确定在目标风散热器对应的第三散热权重;这里的第三散热权重用于表现其他风散热器的转速对目标风散热器的影响,可由工作人员在实验条件下预先测得,并存入转速对照权重表单中;最后可基于不同风散热器组分别对应的第一散热权重、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第二散热权重以及第三散热权重,确定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散热系数。
除上述预留调节时间的确认方式以外,还可以在不确定预留调节时间的前提下,确定不同待调节温度值分别对应的最晚调节期限,并将最晚调节期限和实际调节时间作为奖励函数的一部分,如可通过如下公式对奖励函数进行改进:
其中,t为实际调节时间,为最晚调节期限。在进行调节时,我们希望实际调节时间越小越好,但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希望转速也比较小,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S403:根据所述理想转速,调整供电模块的供电功率。
确定不同风散热器在各时间点的理想转速之后,可通过控制供电模块的供电功率,或者是独立发电机的发电功率,从而调整不同风散热器的功率,进而调控风散热器的转速,调整对应待散热器组件不同区域的降温速度。
通过将风散热器与发动机解耦,并使用另一发电机对风散热器模块进行单独供电,能够避免风散热器的转速受发动机转速的影响。同时,通过监控发动机的温度以控制风散热器的转速,能够更好地控制发动机的温度,并对发动机温度进行分区调控,降低发动机的压力,从而使风散热器能够适应多变的工况。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油车冷却控制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获取中冷组件和/或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根据所述理想转速,调整供电模块的供电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
本申请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设备和介质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和介质与方法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设备和介质也具有与其对应的方法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由于上面已经对方法的有益技术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这里不再赘述设备和介质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 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 (ROM) 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 (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只读存储器 (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 (DVD) 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 (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应用于油车,包括:
供电模块,通过独立发电机向风散热器模块供电;
风散热器模块,包括第一风散热器组与第二风散热器组,所述第一风散热器组与中冷组件相连,用于中冷组件散热;所述第二风散热器组与水散组件相连,用于水散组件散热;所述第一风散热器组与所述第二风散热器组中都包含至少一个风散热器;
车内温度监控模块,用于监控所述中冷组件与所述水散组件的温度;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中冷组件与所述水散组件的温度,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风散热器模块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车冷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车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
环境监测模块,所述环境监测模块包括环境温度监控模块以及环境风速监控模块;
所述环境温度监控模块用于监控目标车辆的环境温度;
所述环境风速监控模块用于监控流经所述风散热器的空气流速;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中冷组件与所述水散组件的温度、所述环境温度、所述空气流速,控制所述供电模块向所述风散热器模块供电。
3.一种油车冷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车冷却控制系统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中冷组件和/或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
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
根据所述理想转速,调整供电模块的供电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具体包括:
确定单位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
根据所述温度变化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待调节温度值;
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预留调节时间;
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以及所述预留调节时间,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所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
基于所述所需空气流量,确定风散热器模块内不同风散热器的理想转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温度变化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待调节温度值,具体包括:
若所述温度变化值高于预设阈值,则基于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理想温度区间,确定当前时刻的待调节温度值;
若所述温度变化值低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单位时间段内的温度变化值以及未来行驶工况,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未来时间段内的预测温度值;
所述预测温度值为保持当前风散热器模块转速,在未来时间段内各时间点处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值;
基于所述预测温度值,以及所述理想温度区间,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未来时间段内的待调节温度曲线;
和/或,所述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预留调节时间,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待调节温度值所处的预设紧急等级,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当前时刻的预留调节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调节温度值以及所述预留调节时间,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所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具体包括:
基于环境温度,确定每单位体积空气的热交换值;
基于所述待调节温度值以及预留调节时间,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所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热交换值;
所需热交换值为在预留调节时间内保持当前风散热器模块转速,将目标待降温组件自预测温度值降低至所述理想温度区间所需要的热交换值;
基于流经所述风散热器的空气流速、所述每单位体积空气的热交换以及所述所需热交换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在所述预留调节时间内的所需空气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所需空气流量,确定风散热器模块内不同风散热器的理想转速,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所需空气流量,生成多种散热方案,每种散热方案中,各风散热器的转速不同;
通过如下公式,确定所述多种散热方案分别对应的奖励函数:
其中,为奖励函数;表示第i个风散热器组;j表示风散热器组内第j个风散热器;n为风散热器组个数;m为风散热器组内风散热器的个数;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内地j个风散热器对应的散热系数,用于修正相同转速下不同风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体现不同风散热器的散热权重;L和b为预设常数;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中第j个风散热器的转速;其约束函数为:
其中,为第i个风散热器组中第j个风散热器对应的风道面积,P为所需空气流量;
基于所述多种散热方案分别对应的奖励函数,确定目标散热方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多种散热方案分别对应的奖励函数之前, 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标车辆的当前载重量、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当前温度以及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当前载重量、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当前温度以及环境温度,确定所述风散热器组的第一散热权重;
根据所述风散热器组内不同风散热器的安装位置,确定不同风散热器的第二散热权重;
确定目标散热方案中,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转速,并通过转速对照权重表单,确定目标风散热器对应的第三散热权重;
所述第三散热权重用于表现其他风散热器的转速对所述目标风散热器的影响,由工作人员在实验条件下预先测得,并存入所述转速对照权重表单中;
基于不同风散热器组分别对应的所述第一散热权重、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第二散热权重以及第三散热权重,确定不同风散热器分别对应的散热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位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当前温度低于理想温度区间;
基于所述单位时间段内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变化值,确定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到达所述理想温度区间的预测时间点;
在所述预测时间点之前,关闭风散热器模块;
在所述预测时间点时,重新采集所述目标待降温组件的温度数据。
10.一种油车冷却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
获取中冷组件和/或水散组件的当前温度;
基于所述当前温度,确定风散热器模块的理想转速;
根据所述理想转速,调整供电模块的供电功率。
CN202411804630.4A 2024-12-10 2024-12-10 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92838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804630.4A CN119283804A (zh) 2024-12-10 2024-12-10 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804630.4A CN119283804A (zh) 2024-12-10 2024-12-10 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283804A true CN119283804A (zh) 2025-01-10

Family

ID=94149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1804630.4A Pending CN119283804A (zh) 2024-12-10 2024-12-10 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9283804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9840A (zh) * 2019-09-04 2019-12-10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传动工程机械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US20210293175A1 (en) * 2020-03-18 2021-09-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vehicl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14701352A (zh) * 2022-04-25 2022-07-05 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方法及工程机械
CN118391130A (zh) * 2024-04-16 2024-07-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发动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器、车辆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9840A (zh) * 2019-09-04 2019-12-10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传动工程机械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US20210293175A1 (en) * 2020-03-18 2021-09-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vehicl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14701352A (zh) * 2022-04-25 2022-07-05 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方法及工程机械
CN118391130A (zh) * 2024-04-16 2024-07-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发动机散热控制方法、控制器、车辆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69383B (zh) 汽车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建模及控制方法
CN115832532B (zh) 液冷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005799B (zh) 一种水温的控制方法、装置、热管理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3530659B (zh) 一种风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1196145A (zh) 一种冷却用风扇的转速控制方法及装置、车辆
CN118231880A (zh) 车辆电池温度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05715569B (zh) 风扇转速控制方法、装置及投影系统的散热方法
CN119283804A (zh) 一种油车冷却控制系统、方法及设备
CN116505039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US20240018894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vehicle
CN117769224A (zh) 散热控制系统、方法以及浸没式液冷系统
CN114837977B (zh) 一种风扇调速方法及装置
CN215418245U (zh) 一种燃料电池水温控制系统
CN116314966A (zh) 一种燃料电堆的温度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7307304A (zh) 发动机冷却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车辆、存储介质
CN117519441A (zh) 散热方法和装置
CN111637614B (zh) 数据中心主动通风地板的智能控制方法
CN113224348A (zh) 一种燃料电池水温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22914A (zh) 用于调节涡轮中的间隙的系统和方法
CN106815116A (zh) 一种BMC芯片、Expander芯片、服务器的散热方法及系统
CN116931700B (zh) 液冷系统及液冷系统控制方法
CN109343680A (zh)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风扇调控方法及系统
CN114976367B (zh) 电动飞机的电池预热冷却一体化设计系统及方法
CN119518172A (zh) 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电池温差智能调节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9045567A (zh) 一种液冷变流器自适应温差调节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