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255855A -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255855A
CN119255855A CN202280096387.8A CN202280096387A CN119255855A CN 119255855 A CN119255855 A CN 119255855A CN 202280096387 A CN202280096387 A CN 202280096387A CN 119255855 A CN119255855 A CN 119255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dioxide recovery
indoor
control device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9638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尾中洋次
谷岛诚
筱木俊雄
川本诚
中岛诚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9255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2558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具备:空气调节装置(10),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具备压缩机(13)、热交换器(14)、室外送风机(15)的室外机(11)以及具备室内送风机的至少一个室内机(12);以及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设置于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的下游或上游,利用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

Description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处理对象气体所含的二氧化碳从处理对象气体中分离去除的气体去除浓缩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944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装置中,在回收二氧化碳时需要动力。
本公开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回收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一个方式具备: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具备压缩机、热交换器、室外送风机的室外机以及具备室内送风机的至少一个室内机;以及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送风机或所述室内送风机的下游或上游,利用所述室外送风机或所述室内送风机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
本公开的资源生成系统的一个方式具备: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二氧化碳储存装置,所述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储存由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回收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从所述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向所述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供给二氧化碳。
本公开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的一个方式是使用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二氧化碳的回收方法,其中,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利用所述室外送风机或所述室内送风机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回收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资源生成系统的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方式4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方式4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方式5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实施方式6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及供电系统的框图,是表示第一期间的供电路径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6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及供电系统的框图,是表示第二期间的供电路径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7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及供电系统的框图,是表示第三期间的供电路径的图。
图15是实施方式7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及供电系统的框图,是表示第四期间的供电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资源生成系统1的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的框图。
(资源生成系统1)
资源生成系统1从空气回收二氧化碳,从回收的二氧化碳生成资源(例如,甲烷等)。资源生成系统1具备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以及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4。
如图1所示,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从空气回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储存由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回收的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向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4供给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4从二氧化碳生成资源。作为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4,例如可列举出甲烷化系统。甲烷化系统具有利用二氧化碳、水、电力等生成甲烷的功能。此外,在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与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4之间,例如可以经由配管输送二氧化碳,也可以由作业者搬运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
如图2和图3所示,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具备空气调节装置10、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以及控制装置50。
空气调节装置10例如设置于建筑物(例如,大楼、公寓等)等。空气调节装置10对室内(建筑物的内部、屋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空气调节装置10具有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以及除湿的功能。此外,空气调节装置10也可以设为至少具有制冷、制热以及除湿中的至少一个功能的装置。
空气调节装置10具备室外机11和室内机12。在空气调节装置10中,制冷剂(热介质)在室外机11与室内机12之间循环。此外,也可以相对于一个室外机11设置一个室内机12。在该情况下,制冷剂在一个室外机11与一个室内机12之间循环。另外,也可以相对于一个室外机11设置多个室内机12。在该情况下,制冷剂在一个室外机11与多个室内机12之间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室外机11设置有一个室内机12。
室外机11具备压缩机13、热交换器14以及室外送风机15。压缩机13压缩制冷剂而使制冷剂升温。热交换器14使制冷剂与外部空气(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送风机15将通过热交换器14进行了热交换的外部空气移送到室外机11的外部。室外送风机15从室外机11的内部朝向外部送风。
室内机12设置于成为空气调节的对象的空间(室内)。室内机12从室外机11经由制冷剂接受冷能、热能的供给,对分别设置的室内进行制冷、除湿、制热。作为室内机12,例如例示有嵌入到顶棚的顶棚嵌入型、悬挂于顶棚的吊顶型、挂在墙面的壁挂型。但是,室内机12的形式没有特别限定。
室内机12具备室内送风机16。室内送风机16将在室内机12内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移送到室内。室内送风机16从室内机12的内部朝向外部送风。
此外,作为室外机11、室内机12,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例如,室外机11也可以还具备使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对制冷剂的流动的朝向进行切换的切换阀等。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设置于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16的下游或上游。换言之,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设置于(1)室外送风机15的下游、(2)室外送风机15的上游、(3)室内送风机16的下游、(4)室内送风机16的上游中的至少一处。
在此,(1)室外送风机15的下游是指例如在室外送风机15进行送风时来自室外送风机15的空气吹到的空间。(2)室外送风机15的上游是指例如在室外送风机15进行送风时由室外送风机15吸引的空气所在的空间。(3)室内送风机16的下游是指例如在室内送风机16进行送风时来自室内送风机16的空气吹到的空间。(4)室内送风机16的上游是指例如在室内送风机16进行送风时由室内送风机16吸引的空气所在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具备第一回收装置30a和第二回收装置30b作为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
第一回收装置30a设置于室外机11。第一回收装置30a例如优选能够安装(能够加装)于已有的室外机11。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回收装置30a设置于(1)室外送风机15的下游。但是,第一回收装置30a也可以设置于(2)室外送风机15的上游。第一回收装置30a也可以设置于(1)室外送风机15的下游和(2)室外送风机15的上游双方。
第二回收装置30b设置于室内机12。第二回收装置30b例如优选能够安装(能够加装)于已有的室内机12。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回收装置30b设置于(3)室内送风机16的下游。但是,第二回收装置30b也可以设置于(4)室内送风机16的上游。第二回收装置30b也可以设置于(3)室内送风机16的下游和(4)室内送风机16的上游双方。
第一回收装置30a利用室外送风机15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第二回收装置30b利用室内送风机16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即,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利用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16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
以下,说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一例。但是,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不限于以下的例子。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具备容器31、吸附剂32、切换机构33以及热源34。
容器31具有通气性。因此,在室内送风机16、室外送风机15的送风时,空气进入到容器31内或容器31内的空气排出。也就是说,通过室内送风机16、室外送风机15的送风,能够置换容器31的内部的空气和外部的空气。
容器31能够收纳吸附剂32且具有通气性即可。例如在吸附剂32为粒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容器31形成比吸附剂32的粒径小的多个孔。也可以使容器31的全部或一部分为网状。容器31的材质能够适当变更,可以为金属,也可以为树脂。作为容器31,也能够采用上述以外的构造。
吸附剂32包含能够吸附二氧化碳的材质。作为能够吸附二氧化碳的材质,例如可列举出胺、沸石、硅胶、硅藻土、氧化铝、活性炭等。可以从上述材质中选择并采用多个材质,也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材质。吸附剂32可以为粒状(例如珠状(球形)、颗粒状(圆柱形))。或者,也可以采用粉状的吸附剂32。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粉状的吸附剂32担载于基材的表面。基材例如也可以为蜂窝形状。此外,作为吸附剂32,优选为在吸附了二氧化碳的吸附剂32被加热(例如60~120℃)时二氧化碳分离的材质。加热温度根据吸附剂32的具体材质而适当变更。
切换机构33切换从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16送风的空气的流路(风路)。切换机构33例如在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之间切换风路。通过第一风路的空气与通过第二风路的空气相比与吸附剂32的接触多。在该情况下,切换机构33对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进行切换,从而调整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此外,通过第二风路的空气也可以不与吸附剂32接触。作为切换机构33,例如例示有能够移动的风扇等。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风扇的朝向来切换风路。
热源34向吸附剂32供给冷能或热能。热源34例如接受电力而发热、吸热。热源34例如也可以经由从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16送风的空气向吸附剂32供给冷能或热能。热源34例如也可以利用辐射向吸附剂32供给冷能或热能。
此外,也可以没有切换机构33、热源34。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经由配管35与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连接。配管将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分离的二氧化碳移送到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此外,也可以没有配管35。在该情况下,例如使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能够从空气调节装置10拆卸,从自空气调节装置10拆卸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分离二氧化碳。由此,能够将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分离的二氧化碳储存于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中的包含吸附剂32的容器31为盒体(cartridge),使该容器31例如能够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主体)拆卸。
控制装置50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和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中的至少空气调节装置10。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和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双方。但是,例如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不具备切换机构33、热源34等的情况下,换言之,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仅为在容器31中收纳有吸附剂32的结构的情况下等,控制装置50也可以不控制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包括第一控制装置51、第二控制装置52以及第三控制装置53。第一控制装置51内置于空气调节装置10(例如,室外机11和室内机12中的至少一方)。第一控制装置51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的各结构。第二控制装置52内置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第二控制装置52控制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各结构。第三控制装置53设置于空气调节装置10的外部且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外部。第三控制装置53能够与第一控制装置51及第二控制装置52通信。第三控制装置53控制第一控制装置51及第二控制装置52。
控制装置50也可以不具备第一控制装置51、第二控制装置52以及第三控制装置53的全部。例如,控制装置50也可以具备第一控制装置51和第二控制装置52但不具备第三控制装置53。在该情况下,第一控制装置51与第二控制装置52也可以直接通信。例如,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仅为在容器31中收纳有吸附剂32的结构的情况下等,控制装置50也可以具备第一控制装置51但不具备第二控制装置52和第三控制装置53。
(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使用上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及资源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中,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利用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16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并且,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利用空气调节装置10的制冷剂的热能或冷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回收或分离的热源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气调节装置10(在图中也表述为“空调机”。在以下的图中也同样。)不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例如,不对室内进行制热也不进行制冷的情况下),也利用空气调节装置10的送风动力回收或分离二氧化碳。此时,控制装置50在使压缩机13停止的状态下,使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16中的至少一个运转(S11)。于是,从室外送风机15、室内送风机16向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送风,在接受送风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中回收、分离二氧化碳(S12)。此时,控制装置50优选适当控制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热源34,促进二氧化碳的回收、分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气调节装置10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例如,对室内进行制热、制冷的情况下),也利用空气调节装置10的送风动力回收或分离二氧化碳。此时,控制装置50在使压缩机13运转的状态下,使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16双方运转(S13)。于是,从室外送风机15、室内送风机16向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送风,在接受送风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中回收、分离二氧化碳(S14)。从室外送风机15、室内送风机16向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输送的空气接受来自制冷剂的热能或冷能,温度被调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优选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和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中的至少空气调节装置10,以使空气调节装置10的制冷剂的热能或冷能成为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所进行的二氧化碳的回收或分离的热源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在第二回收装置30b(设置于室内机12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热源34需要产生热能且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回收装置30b的热源34产生的热能减少与第二回收装置30b通过室内送风机16的送风而接收的热能相应的量。另外,在第二回收装置30b的热源34需要产生冷能且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回收装置30b的热源34产生的冷能减少与第二回收装置30b通过室内送风机16的送风而接收的冷能相应的量。
例如,在第一回收装置30a(设置于室外机11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热源34需要产生热能且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回收装置30a的热源34产生的冷能减少与第一回收装置30a通过室外送风机15的送风而接收的冷能相应的量。另外,在第一回收装置30a的热源34需要产生热能且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回收装置30a的热源34产生的热能减少与第一回收装置30a通过室外送风机15的送风而接收的热能相应的量。
此外,在第二回收装置30b的热源34需要产生热能且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等、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需要的热量与空气调节装置10向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供给的热量的正负反转的情况下,例如,控制装置50也可以对切换机构33进行控制。在该情况下,例如,切换机构33也可以将风路切换为所述第二风路。另外,在如上所述热量的正负反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也可以不控制切换机构33而控制热源34,进一步提高热源34的热量的供给量。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气调节装置10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也可以不回收二氧化碳。在该情况下,例如,控制装置50也可以对切换机构33进行控制,将风路切换为所述第二风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空气调节装置10不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例如,不对室内进行制热也不进行制冷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来自空气调节装置10的制冷剂的热能或冷能回收或分离二氧化碳。此时,例如,控制装置50也可以在使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16停止的状态下,使压缩机13运转,使制冷剂在室内机12与室外机11之间循环(所谓的除霜运转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也可以如以下这样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能够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一运转模式或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在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10以比空气调节装置10的额定能力低的能力运转。在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10与在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时相比,提高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16中的至少一个的送风能力地进行运转。当提高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16中的至少一个的送风能力地使空气调节装置10运转时,与不提高送风能力的情况相比,更多的空气吹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因此,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回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因此,控制装置50也可以在基于空气调节的条件而判断为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且在基于二氧化碳的回收条件而判断为提高二氧化碳的回收能力时,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
控制装置50基于空气调节的条件来选择运转模式。空气调节的条件例如基于室外送风机15的电机的转速、室内送风机16的电机的转速(以下,有时将其统称为转速)、目标温度、室温以及制冷剂的压力等来设定。例如,控制装置50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而获取目标温度。例如,控制装置50从温度传感器获取室温。例如,控制装置50从室外送风机15、室内送风机16获取转速。例如,控制装置50从设置于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压力传感器获取制冷剂的压力。例如,控制装置50随时间获取室温达到目标温度为止的转速、制冷剂的压力,推定空气调节装置10的负荷。此时,控制装置50例如也可以还获取其他指标(信息)。此时,控制装置50例如也可以不获取目标温度、室温、转速以及制冷剂的压力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控制装置50基于推定的空气调节装置10的负荷,从多个运转模式中选择优选的运转模式。
控制装置50也可以即使在基于这样的空气调节的条件而判断为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在基于二氧化碳的回收条件而判断为提高二氧化碳的回收能力时,特意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
作为控制装置50所考虑的二氧化碳的回收条件,例如在如日本这样有四季变动的地区,可列举出季节(时刻)等。例如,在空调负荷比夏季、冬季小的中间季节(春季、秋季),随着空调负荷的降低,二氧化碳的回收量有可能降低。因此,控制装置50也可以基于关于季节的信息(例如,判断为当前时刻属于上述中间季节的情况下),特意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在该情况下,在空气调节装置10有可能向室内过量地供给冷能、热能时,例如,控制装置50也可以通过压缩机13控制制冷剂的压力(温度)而适当调整冷能、热能。此外,作为控制装置50所考虑的二氧化碳的回收条件,不仅可以为长期的期间的变动,也可以为例如白天、夜间等短期的期间的变动等。
(资源生成方法)
通过如上所述的回收方法回收的二氧化碳被浓缩(S15),储存于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S16)。之后,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储存装置3移送到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4(甲烷化系统),例如作为甲烷等资源化。
如以上说明的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利用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16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本身(1)可以没有用于送风的动力、或(2)在具有用于送风的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能力小的动力作为该动力。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回收二氧化碳。
并且,在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用于调节室内的空气的运转时,利用室外送风机15或室内送风机16的送风,不仅能够实施空气的调节,也能够实施二氧化碳的回收。由此,能够节能地(以较少的能量)回收二氧化碳。
控制装置50在使压缩机13停止的状态下,使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16中的至少一个运转。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未进行用于调节室内的空气的运转时,也能够将室外送风机15、室内送风机16作为用于回收二氧化碳的动力而有效利用。
控制装置50在基于空气调节的条件而判断为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且在基于二氧化碳的回收条件而判断为提高二氧化碳的回收能力时,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由此,即使在控制装置50通常使空气调节装置10在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那样的空气调节的条件缓和的时期(例如,春季、秋季等中间季节),也能够提高二氧化碳的回收能力。
空气调节装置10的制冷剂的热能或冷能成为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所进行的二氧化碳的回收或分离的热源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即使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需要热能或冷能的情况下,(1)不需要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自身产生的热能、冷能、或(2)即使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自身产生热能、冷能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热能、冷能的产生量。由此,能够节能地回收二氧化碳。
实施方式2
下面,对实施方式2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A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A由于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A还具备二氧化碳传感器60。二氧化碳传感器60测定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传感器60与控制装置50连接。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基于二氧化碳传感器60的测定结果而使室内送风机16运转。在控制装置50中存储有第一阈值。第一阈值是与二氧化碳传感器60的浓度相关的值。例如,若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000ppm,则通常可以说二氧化碳浓度高。因此,第一阈值也可以为1000ppm。但是,第一阈值不限于1000ppm,能够适当设定。例如,作为第一阈值,能够采用一般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阈值,也能够采用基于事先的验证试验(不仅包括实机的试验也包括模拟)的结果的值。
下面,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A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在该回收方法中,控制装置50不使压缩机13等与室内送风机16一并运转,不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但是,控制装置50也可以使压缩机13等一并运转,一并实施室内的空气调节。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50从二氧化碳传感器60获取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S21)。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低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不使室内送风机16运转(S22)。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50继续获取二氧化碳浓度,在二氧化碳浓度变得比第一阈值高的情况下,实施下一个处理。
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高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使室内送风机16运转,使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回收二氧化碳(S23)。此时,也可以将室内送风机16的送风动力用于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分离。另外,此时,也可以使室外送风机15运转。控制装置50继续获取二氧化碳浓度,在二氧化碳浓度变得比第一阈值低的情况下(S24),使室内送风机16停止(S25)。之后,控制装置50继续获取二氧化碳浓度,反复进行上述的判断、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和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低的情况(以下,简称为低的情况)这一表述和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高的情况(以下,简称为高的情况)这一表述。二氧化碳浓度与第一阈值一致的情况只要仅包含于低的情况和高的情况中的一方,则可以包含于任一情况。
实施方式3
下面,对实施方式3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B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B由于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因此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B中,空气调节装置10具备多个室内机12。在各室内机12设置有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此外,空气调节装置10也可以相对于多个室内机12具备共同的一个室外机11。空气调节装置10也可以相对于多个室内机12的每一个逐一具备室外机11。
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B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中,例如,控制装置50也可以根据二氧化碳浓度而使运转的室内送风机16的数量(运转的室内机12的数量)变动。
实施方式4
下面,对实施方式4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C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C由于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因此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C中,空气调节装置10具备第一室内机12a和第二室内机12b作为室内机12。第一室内机12a是设置有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室内机12。第二室内机12b是未设置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室内机12。
下面,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C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在该回收方法中,控制装置50例如在从用户接收到开始空气调节的输入时(S30)实施。
如图9所示,控制装置50从二氧化碳传感器60获取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S31)。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低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使第二室内机12b运转(S32)。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50也可以在基于空气调节的条件而判断为使更多的室内机12运转时,使第一室内机12a运转。
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高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使第一室内机12a运转,使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回收二氧化碳(S33)。此时,也可以将室内送风机16的送风动力用于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分离。控制装置50继续获取二氧化碳浓度,在二氧化碳浓度变得比第一阈值低的情况下(S34),使第二室内机12b运转来代替使第一室内机12a运转(S35)。之后,控制装置50继续获取二氧化碳浓度,反复进行上述的判断、处理。
如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中,控制装置50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高的情况下,优先使第一室内机12a的室内送风机16运转,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低的情况下,优先使第二室内机12b的室内送风机16运转。
如以上说明的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4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A、2B、2C,控制装置50基于二氧化碳传感器60的测定结果而使室内送风机16运转。由此,能够根据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而变更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二氧化碳的回收量。
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高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优先使第一室内机12a的室内送风机16运转,在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低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优先使第二室内机12b的室内送风机16运转。因此,能够根据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而高精度地调整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二氧化碳的回收量。
实施方式5
下面,对实施方式5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D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D由于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因此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D具备红外线传感器70来代替二氧化碳传感器60。红外线传感器70测定室内的温度。二氧化碳传感器60与控制装置50连接。作为红外线传感器70,也可以采用内置于室内机12的红外线传感器7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基于红外线传感器70的测定结果而使室内送风机16运转。例如,控制装置50能够基于红外线传感器70的测定结果,推定室内的生命体(例如人)的有无、生命体的数量(人数)。在室内存在生命体(在室内)或生命体的数量多(人数多)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判断为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
下面,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D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在该回收方法中,控制装置50不使压缩机13等与室内送风机16一并运转,不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但是,控制装置50也可以使压缩机13等一并运转,一并实施室内的空气调节。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50从红外线传感器70检测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S41)。控制装置50在判断为二氧化碳浓度低(不在室内、人数少)的情况下,不使室内送风机16运转(S42)。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50从红外线传感器70继续获取测定结果,在判断为二氧化碳浓度变高的情况下,实施下一个处理。
在控制装置50判断为二氧化碳浓度高(在室内、人数多)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使室内送风机16运转,使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回收二氧化碳(S43)。此时,也可以将室内送风机16的送风动力用于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分离。之后,控制装置50继续获取二氧化碳浓度,反复进行上述的判断、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D,控制装置50基于红外线传感器70的检测结果而使室内送风机16运转,从而能够根据例如室内的生命体的有无、生命体的数量而调整二氧化碳回收装置30的二氧化碳的回收量。
实施方式6
下面,对实施方式6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优选设为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5中任一个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对向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供电的供电系统80进行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供电系统80具备发电系统81和蓄电池82。
发电系统81是设置于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的外部的发电系统81。作为发电系统81,例如可列举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系统81。作为可再生能源,例如可列举出太阳能等。但是,发电系统81不限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系统81,例如也可以为使用火力的发电系统81等。以下,将发电系统81产生的电力设为第一电力。发电系统81能够将第一电力向蓄电池82和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双方供电。
蓄电池82接受第一电力并进行蓄电。作为蓄电池82,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以下,将蓄电池82产生的电力设为第二电力。蓄电池82能够将第二电力向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供电。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在该回收方法中,对于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如图12所示,在第一期间利用第一电力回收二氧化碳,如图13所示,在第二期间利用第二电力回收二氧化碳。例如,在发电系统81为使用太阳能的发电系统81的情况下,作为第一期间,可列举出发电系统81的发电量多的白天,作为第二期间,可列举出发电系统81的发电量少的夜间。白天和夜间的判断例如可以基于日照量来判断,也可以基于时刻来判断。此外,白天和夜间的判断(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的判断)例如能够由控制装置50进行判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第一期间,发电系统81将第一电力向蓄电池82和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双方供电。蓄电池82在第一期间中储存第一电力。然后,在第二期间,停止发电系统81向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的供电,蓄电池82将第二电力向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供电。
实施方式7
下面,对实施方式7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由于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6相同,因此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供电系统80具备气体生成系统83、气体储存装置84以及发电机85来代替蓄电池82。
气体生成系统83和气体储存装置84将第一电力转换成气体并进行储存。
气体生成系统83接受第一电力的供电而生成气体。作为气体,例如可列举出氢气、甲烷等。
气体储存装置84储存气体生成系统83生成的气体。气体储存装置84也可以将气体浓缩来进行储存。
发电机85基于从气体储存装置84供给的气体进行发电。发电机85能够将产生的电力向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供电。以下,将发电机85供给的电力称为第三电力。
此外,气体生成系统83、气体储存装置84以及发电机85适当采用公知的结构。例如,发电机85也可以为燃料电池(SOFC燃料电池)。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在该回收方法中,对于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如图14所示,在第三期间利用第一电力回收二氧化碳,如图15所示,在第四期间利用第三电力回收二氧化碳。例如,在发电系统81为使用太阳能的发电系统81的情况下,作为第三期间,可列举出发电系统81的发电量多的白天,作为第四期间,可列举出发电系统81的发电量少的夜间。白天和夜间的判断例如可以基于日照量来判断,也可以基于时刻来判断。此外,白天和夜间的判断(第三期间和第四期间的判断)例如也可以由控制装置50进行判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在第三期间,发电系统81将第一电力向气体生成系统83和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双方供电。气体生成系统83在第三期间中将第一电力转换成气体并储存于气体储存装置84。然后,在第四期间,停止发电系统81向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的供电,发电机85将第三电力向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供电。
如以上说明的这样,根据实施方式6、7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能够在例如白天等特定的期间(第一期间、第三期间)将第一电力以电力的状态进行蓄电或转换成气体来储存,在例如夜间等其他期间(第二期间、第四期间)使用储存的电力(第二电力)或利用转换后的气体发电得到的电力(第三电力)回收二氧化碳。因此,即使利用了来自例如可再生能源等发电量的偏差大的发电系统81的供电,也能够稳定地回收二氧化碳。
此外,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控制装置50例如具有计算机系统。而且,也可以将用于实现上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所具备的各结构的功能的程序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通过使计算机系统读取并执行存储于该存储介质的程序,进行上述的各结构中的处理。在此,“使计算机系统读取并执行存储于存储介质的程序”包括在计算机系统安装程序。在此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及周边设备等硬件。
另外,“计算机系统”也可以包括经由网络连接的多个计算机装置,所述网络包括互联网或WAN、LAN、专用线路等通信线路在内。另外,“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这样,存储有程序的存储介质也可以为CD-ROM等非暂时性的存储介质。
另外,存储介质也包括为了发布该程序而能够从发布服务器访问的设置于内部或外部的存储介质。此外,也可以为将程序分割成多个并分别在不同时机下载之后在二氧化碳回收系统2、2A、2B、2C、2D所具备的各结构中合体的结构,另外,分别发布分割的程序的发布服务器也可以不同。并且“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也包括经由网络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服务器或成为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RAM)这样将程序保持一定时间的存储介质。另外,上述程序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并且,也可以是能够通过与已存储于计算机系统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上述的功能的程序、即所谓的差分文件(差分程序)。
此外,控制装置50各自的各功能的全部或一部分也可以使用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来实现。
除此之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资源生成系统
2、2A、2B、2C、2D二氧化碳回收系统
3 二氧化碳储存装置
4 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
10 空气调节装置
11 室外机
12 室内机
12a 第一室内机
12b 第二室内机
13 压缩机
14 热交换器
15 室外送风机
16 室内送风机
30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
50 控制装置
60 二氧化碳传感器
70 红外线传感器
81 发电系统
82 蓄电池
85 发电机。

Claims (16)

1.一种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具备:
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具备压缩机、热交换器、室外送风机的室外机以及具备室内送风机的至少一个室内机;以及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送风机或所述室内送风机的下游或上游,利用所述室外送风机或所述室内送风机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
还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和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的至少所述空气调节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使所述压缩机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室外送风机和所述室内送风机中的至少一个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能够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在第一运转模式或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
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的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以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额定能力低的能力运转,
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的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与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时相比,提高所述室外送风机和所述室内送风机中的至少一个的送风能力地进行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在基于空气调节的条件而判断为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且在基于二氧化碳的回收条件而判断为提高二氧化碳的回收能力时,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运转。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和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中的至少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以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的热能或冷能成为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所进行的二氧化碳的回收或分离的热源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
还具备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并测定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内送风机的下游或上游,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测定结果而使所述室内送风机运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多个所述室内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第一室内机和第二室内机作为所述室内机,所述第一室内机是设置有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室内机,所述第二室内机是未设置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室内机,
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比第一阈值高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优先使所述第一室内机的所述室内送风机运转,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比所述第一阈值低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优先使所述第二室内机的所述室内送风机运转。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中,
还具备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并测定室内的温度,
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内送风机的下游或上游,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使所述室内送风机运转。
10.一种资源生成系统,其中,所述资源生成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
二氧化碳储存装置,所述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储存由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回收的二氧化碳;以及
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从所述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向所述二氧化碳资源化系统供给二氧化碳。
11.一种二氧化碳回收方法,所述二氧化碳回收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二氧化碳的回收方法,其中,
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利用所述室外送风机或所述室内送风机所进行的送风来回收二氧化碳。
12.一种二氧化碳回收方法,所述二氧化碳回收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二氧化碳的回收方法,其中,
所述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利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的热能或冷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回收或分离的热源的至少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其中,
作为电力,向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供给第一电力和第二电力,所述第一电力是来自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外部的发电系统的电力,所述第二电力是来自储存所述第一电力的蓄电池的电力,
在第一期间利用所述第一电力回收二氧化碳,在第二期间利用所述第二电力回收二氧化碳。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其中,
作为电力,向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供给第一电力和第三电力,所述第一电力是来自所述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外部的发电系统的电力,所述第三电力是来自发电机的电力,所述发电机基于利用所述第一电力生成的气体进行发电,
在第三期间利用所述第一电力生成气体并进行储存,在第四期间利用所述第三电力回收二氧化碳。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其中,
所述发电机是燃料电池。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方法,其中,
所述气体是氢气或甲烷。
CN202280096387.8A 2022-05-31 2022-05-31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Pending CN1192558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22035 WO2023233498A1 (ja) 2022-05-31 2022-05-31 二酸化炭素回収システム、資源生成システムおよび二酸化炭素回収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255855A true CN119255855A (zh) 2025-01-03

Family

ID=87972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96387.8A Pending CN119255855A (zh) 2022-05-31 2022-05-31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534174A1 (zh)
JP (1) JP7345704B1 (zh)
CN (1) CN119255855A (zh)
WO (1) WO20232334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062515A1 (ja) * 2023-09-20 2025-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二酸化炭素回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434B2 (ja) * 1988-09-28 1995-01-25 東海興業株式会社 構築物における室内炭酸ガスの軽減装置
JPH0398929U (zh) * 1990-01-29 1991-10-15
JP2001219058A (ja) * 2000-02-07 2001-08-14 Sharp Corp 二酸化炭素除去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除去装置、除去方法、フィルター、空気調和機
JP2006275487A (ja) * 2005-03-30 2006-10-12 Shimizu Corp 炭酸ガス除去空調システム
JP5532153B1 (ja) * 2013-01-10 2014-06-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738920B1 (ja) * 2019-02-25 2020-08-12 株式会社神鋼環境ソリューション 二酸化炭素吸着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3498A1 (ja) 2023-12-07
JP7345704B1 (ja) 2023-09-15
EP4534174A1 (en) 2025-04-09
JPWO2023233498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5600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EP1734317B1 (en) Cogeneration system
KR101594422B1 (ko) 태양열 제습 냉방 시스템
CN107923637B (zh) 空调系统
KR20170086496A (ko) 미니-스플릿 액체 데시컨트 공기 조화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CN207162794U (zh) 带高温冷媒冷却的热回收型双转轮四级除湿空调系统
CN113566307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9255855A (zh)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资源生成系统及二氧化碳回收方法
KR101420595B1 (ko) 데시칸트 에어컨
CN107627808B (zh) 一种车用除湿降温装置
JP433398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3279069A (ja) 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
JP5111483B2 (ja) 空調装置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JP6616973B2 (ja) 排熱利用型除湿システム
JP6348987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101562744B1 (ko) 환기 유니트와 연동되는 공조 시스템
KR101971960B1 (ko) 히터와 폐열을 활용한 제습 시스템
JP2000257911A (ja) 除湿空調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1828487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102191089B1 (ko) IoT 기반 스마트 하이브리드 제습 시스템
KR102191087B1 (ko) 건식 제습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02280006A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発電設備の排熱回収システム
US20240328643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thermally responsive liquid desiccants
JP723353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180966A (ja) 空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