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255732A - 椅子 - Google Patents
椅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255732A CN119255732A CN202280093523.8A CN202280093523A CN119255732A CN 119255732 A CN119255732 A CN 119255732A CN 202280093523 A CN202280093523 A CN 202280093523A CN 119255732 A CN119255732 A CN 1192557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backrest
- back plate
- user
- chair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705 lumbosacral regi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 A47C7/462—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adjustable by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椅子,其在调节靠背部的前后角度时,靠背部框架弯曲,从而防止腰靠从使用者的腰部脱落,进而可以使整个靠背部支撑使用者的负荷,并分散施加在背靠部的使用者的负荷,从而可以提高就坐感。为此,本发明的椅子包括:靠背部框架,用于支撑靠背部;背板柱,通过铰链结合于上述靠背部框架的下端部,能够以下端部为旋转中心前后旋转;背板滑块,以能够上下滑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背板柱中的高于上述铰链的部分;以及背板连接器,用于连接上述靠背部框架和上述背板滑块,上述背板连接器使上述靠背部框架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椅子(CHAIR),更详细地,涉及一种靠背部向后倾斜的椅子。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靠背部向后倾斜的椅子可以使使用者坐在椅子上后在将背部靠在靠背部的状态下倾斜(Tilting;调节靠背部的前后角度)。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980343号(公告日:2019年08月28日)(以下,称为“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腰椎支撑力提高的椅子”,其是一种上述靠背部向后倾斜的椅子。
上述现有技术包括作为上述靠背部的支撑结构的后座框架,上述后座框架包括作为支撑使用者腰部的结构的腰靠(Lumbar)。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当使用者将背部靠在靠背部并倾斜时,由于靠背部的形状不变并按原状向后倾斜,因此当使用者坐在椅子上并进行上述倾斜操作时,即使在将腰部贴在上述腰靠的状态下倚靠,腿部和臀部的角度也保持不动,只有背部移动。
在此情况下,由于腰部从上述腰靠分离并产生间隔,导致上述腰靠无法支撑使用者的腰部,而仅使背部的一部分接触靠背部,因而存在仅对接触上述背部的部分施加压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椅子,其在调节靠背部的前后角度时,靠背部框架弯曲,从而防止腰靠从使用者的腰部脱落,进而可以使整个靠背部支撑使用者的负荷,并分散施加在背靠部的使用者的负荷,从而可以提高就坐感。
本发明的再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椅子,其在上述靠背部向后倾斜时,使得上述腰靠盖向下侧施加力,从而使腰靠能够推动使用者的腰椎。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椅子,其在使用者左右移动身体时,使得靠背部也一起移动,从而使背板与使用者的身体可以有机地移动而不分离。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椅子包括靠背部框架、背板柱、背板滑块及背板连接器。上述靠背部框架支撑靠背部。上述背板柱通过铰链结合于上述靠背部框架的下端部。上述背板柱能够以下端部为旋转中心前后旋转。上述背板滑块以能够上下滑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背板柱中的高于上述铰链的部分。上述背板连接器连接上述靠背部框架和上述背板滑块。上述背板连接器使上述靠背部框架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
上述背板连接器可以由能够因上述使用者的负荷而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
在上述背板滑块的前表面可以突出形成有连接器插入部。在上述连接器插入部可以形成有前表面开口的插入空间。上述背板连接器可以包括连接器环、后连接器及前连接器。在上述连接器环能够以前后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上述连接器插入部的前端部插入于上述贯通孔。上述后连接器的后端部可以插入于上述插入空间。上述后连接器的前端部可以向上述连接器插入部的前方突出并设置于上述贯通孔内。上述前连接器可以与上述连接器环的前端部结合。上述前连接器可以紧固于上述后连接器的前端部。上述前连接器可以紧固于上述靠背部框架。
在上述前连接器的后表面可以形成有供上述后连接器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槽。
在上述背板滑块可以形成有通向上述插入空间的中心的第一紧固槽。在上述前连接器的中心可以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的第二紧固槽。在上述后连接器的中心可以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的第三紧固槽。上述第三紧固槽可以形成为后端部的直径大于前端部的直径。本发明的椅子还可以包括内紧固部件及外紧固部件。上述内紧固部件可以包括第一头部及内杆部。上述第一头部可以与上述背板滑块的后表面接触。上述内杆部可以突出形成于上述第一头部的前表面。上述内杆部可以通过贯通上述第一紧固槽来插入于上述第三紧固槽的后端部。上述外紧固部件可以包括第二头部及外杆部。上述第二头部可以与上述前连接器的前表面接触。上述外杆部可以突出形成于上述第二头部的后表面。上述外杆部可以通过贯通上述第二紧固槽来插入于上述第三紧固槽并紧固于上述内杆部。
在上述前连接器的前表面中心可以突出形成有围绕上述第二头部的周围的第二头部盖。
在上述后连接器的前端外周面可以沿径向突出形成有插入于上述插入槽的第一凸缘。在上述连接器环的前端外周面可以沿径向突出形成有第二凸缘。在上述连接器环的前端内周面可以形成有第三凸缘插入槽。在上述前连接器的后端外周面可以沿径向突出形成有第三凸缘。上述第三凸缘可以插入于上述第三凸缘插入槽。
在上述前连接器能够以通向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有第四紧固槽。上述第四紧固槽可以供紧固于上述靠背部框架的紧固部件贯通。在上述后连接器的前表面可以形成有紧固槽。上述紧固槽可以供上述紧固部件的末端插入。
在上述背板柱的上端部前表面可以形成有上下长度长于上述背板滑块的上下长度的插入槽。在上述背板滑块的后表面可以形成有滑动结合突起部。在上述背板柱的上述插入槽内可以形成有上下长度长于上述滑动结合突起部的上下长度且供上述滑动结合突起部插入的滑动结合槽部。在上述滑动结合突起部的左侧和右侧可以分别形成有滑动突起,上述滑动突起插入于分别形成在上述滑动结合槽部内的左侧和右侧的滑动槽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
上述靠背部框架可以包括靠背板、腰靠及腰靠盖。上述靠背板可以与上述背板连接器结合。上述腰靠可以设置于上述靠背板的下端部前表面。上述腰靠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腰部。上述腰靠盖可以与上述靠背板的下端部后表面结合。上述腰靠盖可以支撑施加到上述腰靠的上述使用者的腰部负荷。在上述腰靠盖的左右方向中央下端可以突出形成有通过上述铰链结合的铰链结合部。
上述铰链结合部可以相对于上述靠背板的下端向下侧突出形成。
上述铰链结合部可以由弹性体形成。
上述靠背板可以由弹性体形成。在上述靠背板可以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
上述靠背部还可以包括靠背垫。上述靠背垫可以设置于上述靠背板的前表面。上述靠背垫可以具有缓冲力。上述腰靠可以设置于上述靠背垫与上述靠背板之间。
在上述靠背板的上端部前表面中的高于上述腰靠的部分可以突出形成有多个刚性加强肋。
当上述使用者在将背部靠在上述靠背部的状态下将上述背板柱向后倾斜时,上述背板滑块可以向下滑动,上述靠背部框架以上述铰链为旋转中心旋转的同时弯曲,使得上部向后移动且下部向前移动。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细节包括在详细描述和附图中。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椅子中,当倾斜(调节靠背部的前后角度)时,腰部支撑部前进以填充与腰部之间的空间,使得整个身体接触靠背部以分散负荷而不会施加局部压力,因此具有可以提高就坐感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的椅子中,当倾斜时,背板连接器使靠背部框架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因此靠背部的左侧和右侧始终能够贴在使用者的背部,当工作时或者在椅子上移动身体时,身体会与靠背部一起移动,从而还具有提高就坐感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的椅子中,当倾斜时,腰靠盖因靠背板的弯曲角度而向下侧方向施加力,从而还具有腰靠推动使用者的腰椎的效果。
并且,在本发明的椅子中,当倾斜时,靠背部自然下降并与背部一起移动,因此还具有防止衣服因与靠背部的摩擦而卷起的效果。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的正面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的背面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的主要结构的分解图。
图4为简要示出图1至图3所示的靠背部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示出图1至图3所示的靠背部框架及背板柱的正面立体图。
图6为示出图1至图3所示的靠背部框架及背板柱的背面立体图。
图7为具体示出图4所示的靠背部框架的侧视图。
图8为示出背板柱的上端部、背板滑块及背板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图8的背面立体图。
图10为示出靠背部框架通过背板滑块及背板连接器与背板柱的上端部结合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1为示出靠背部框架的下端部和背板柱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图11的背面立体图。
图13为示出靠背部框架的下端部与背板柱通过铰链结合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4为示出使用者在将背部靠在靠背部的状态下使背板柱向后倾斜时的作用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0:靠背部 121:靠背垫
122:靠背部框架 123:靠背板
123A:刚性加强肋 124:腰靠盖
125:腰靠 126:狭缝
127:铰链结合部 400:背板柱
410:插入槽 415:滑动结合槽部
600:背板滑块 615:滑动结合突起部
616:滑动突起 620:连接器插入部
621:插入空间 622:第一紧固槽
700:背板连接器 710:连接器环
711:贯通孔 715:第二凸缘
716:第三凸缘插入槽 720:后连接器
722:第三紧固槽 725:第一凸缘
727:紧固槽 730:前连接器
731:插入槽 732:第二紧固槽
733:第二头部盖 735:第三凸缘
737:第四紧固槽 740:内紧固部件
741:第一头部 742:内杆部
750:外紧固部件 751:第二头部
752:外杆部 H: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的正面立体图,图2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的背面立体图。
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1可以包括椅子本体100、调节装置200、腿部300、背板柱400、扶手部510、520。
椅子本体100可以包括座椅部110、靠背部120及头枕部130。座椅部110、靠背部120及头枕部130可呈大致方形。
座椅部110可以向前和向后延伸。座椅部110可以是使用者就坐的部分。座椅部110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臀部和使用者的每条腿的大腿。
在座椅部110的上表面中,后方部作为支撑使用者臀部的部分,可以向下侧轻微凹入形成,前方部作为支撑使用者两侧大腿的部分,能够以随着向前移动而更靠近下侧的方式倾斜形成。
靠背部120上下延伸,并且下端部能够以相对于上端部位于前方的方式延伸。靠背部120的下端部可以通过铰链(H,参照图13)与背板柱400结合。铰链H可以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轴(未示出)。靠背部120可以形成为与座椅部110分离的单独的结构物。
头枕部130可以上下延伸。头枕部130可以与靠背部120的上端部前表面结合。头枕部130可以与靠背部120形成为一体,下端部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轴(未示出)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式与靠背部120的上端部前表面结合。
座椅部110可以包括座垫111及座板112。座垫111可以设置于座板112的上侧。座垫111可以由具有缓冲力的材质形成以向使用者提供缓冲感,座板112可以由比座垫111硬的材质形成以支撑座垫111。
靠背部120可以是支撑上述使用者的背部的部分。靠背部120可以包括靠背垫121及靠背部框架122。靠背垫121可以设置于靠背部框架122的前方。靠背垫121可以由具有缓冲力的材质形成以向使用者提供缓冲感,靠背部框架122可以由比靠背垫121硬的材质形成以支撑靠背垫121。
靠背部框架122可以包括靠背板123、腰靠125(参照图4及图5)及腰靠盖124。
靠背板123可以支撑上述使用者的背部及腰部负荷。靠背板123的后表面可以与后述的背板连接器700(参照图3)结合。
当使用者坐在椅子1上时,靠背板123的下端部可以与上述使用者的腰部相向设置。腰靠125可以设置于靠背板123的下端部前表面以支撑使用者的腰部。腰靠125可以呈前表面凹入后表面凸出的板状,以便能够围绕使用者的腰部。腰靠盖124可以与靠背板123的下端部后表面结合来支撑施加到腰靠125的上述使用者的腰部负荷。
头枕部130可以是支撑上述使用者的头部的部分。头枕部130可以包括头枕垫131及头枕板132。头枕垫131可以设置于头枕板132的前方。头枕垫131可以由具有缓冲力的材质形成以向使用者提供缓冲感,头枕板132可以由比头枕垫131硬的材质形成以支撑头枕垫131。
座垫111、靠背垫121及头枕垫131可以由相同的材质形成,座板112、靠背部框架122及头枕板132可以由相同的材质形成。
座板112及头枕板132形成为具有轻微柔性,并且可因坐在椅子1上的使用者的负荷而轻微变形。
尤其,靠背板123由弹性体形成并且因作用于靠背部120的使用者的负荷而弹性变形,从而可以提高坐在椅子1上的使用者的就坐感。
调节装置200可以设置于座椅部110的下侧。调节装置200可以与座椅部110的座板112的下侧结合。调节装置200可以调节椅子本体100的高度以及背板柱400的前后角度。
调节装置200可以包括由使用者操作的2个杠杆210、220。在2个杠杆210、220中,第一杠杆210可以是突出设置于调节装置200的右侧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调节椅子本体100的高度的杠杆,第二杠杆220可以是突出设置于调节装置200的左侧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调节背板柱400的前后角度的杠杆。
在腿部300的中心可以设置有用于调节椅子本体100的高度的气缸装置350。气缸装置350可以垂直设置。气缸装置350可以包括气缸及活塞杆。上述气缸可以插入于以上下贯通的方式形成在腿部300的中心的孔中并与腿部300的中心结合,上述活塞杆的上端可以与调节装置200结合。当使用者在坐在椅子本体100上的状态下向上侧拉动第一杠杆210时,上述活塞杆可以在通过形成于上述气缸的上端的孔从上述气缸内拉出的同时向上侧移动,由此,使用者可以调节椅子本体100的高度。
腿部300可以设置于调节装置200的下侧。腿部300可以支撑调节装置200。腿部300可以包括以放射形设置的多个腿部本体31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腿部本体310形成为5个,但也可以形成为3个以上。轮子32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于多个腿部本体310各自的末端。
背板柱400可以支撑靠背部120。背板柱400的上部可以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背板柱400的下部可以从背板柱400的上部下端向前方弯曲并向前方延伸。背板柱400的上端可以设置在低于靠背部120的上端的位置。背板柱400的上端可以设置在低于靠背板123的上端的位置。背板柱400的左右宽度可以形成为比靠背部120的左右宽度窄。背板柱400的左右宽度可以形成为比靠背板123的左右宽度窄。背板柱400的上部可以在靠背部120的后表面中的靠背部120的左右方向中心相向设置。背板柱400的上部可以在靠背板123的后表面中的靠背板123的左右方向中心相向设置。
扶手部510、520可以支撑使用者的的左臂和右臂。扶手部510、520可以包括用于支撑使用者的左臂的左扶手部510以及用于支撑使用者的右臂的右扶手部520。左扶手部510及右扶手部520可以由相同的结构形成。
左扶手部510可以包括左扶手柱511及左扶手512。
左扶手柱511的上部可以垂直延伸,左扶手柱511的下部可以从左扶手柱511的上部下端向右侧弯曲并向右侧延伸。左扶手柱511的下部末端可以与背板柱400的下部末端部的左侧结合。
左扶手512可以是实际支撑使用者的左臂的部分。作为左扶手512的顶部结构的左软垫可以与使用者的左臂接触。在左扶手512中,上述左软垫的下侧可以与左杆结合。上述左杆可通过形成在左扶手柱511的上端的孔插入于左扶手柱511的内部,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将其从左扶手柱511内拉出或插入来调节高度。并且,上述左软垫还可以被配置为调节相对于上述左杆的前后位置。
右扶手柱521的上部可以垂直延伸,右扶手柱521的下部可以从右扶手柱521的上部下端向左侧弯曲并向左侧延伸。右扶手柱521的下部末端可以与背板柱400的下部末端部的右侧结合。
右扶手522可以是实际支撑使用者的右臂的部分。作为右扶手522的顶部结构的右软垫可以与使用者的右臂接触。在右扶手522中,上述右软垫的下侧可以与右杆结合。上述右杆可通过形成在右扶手柱521的上端的孔插入于右扶手柱521的内部,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将其从右扶手柱521内拉出或插入来调节高度。并且,上述右软垫还可以被配置为调节上述右杆的前后位置。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的主要结构的分解图。
参照图3,背板柱400的下端部以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轴(未示出)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式设置,使得背板柱400能够以下端部为旋转中心旋转并倾斜(调节前后角度)。
即,调节装置200可以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而成的一对倾斜桥250,背板柱400的下端部能够以水平轴(未示出)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式与倾斜桥250的后端部结合,倾斜桥250的前端部可以与调节装置200结合。
在倾斜桥250的后端部可以形成有孔,背板柱400的下端部可以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轴(未示出)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上述孔结合。其中,上述孔可以前后延伸而成。
另一方面,当使用者坐在椅子1上并将背部靠在靠背部120的状态下将背板柱400向后倾斜时,靠背部框架122可以在保持靠背部120紧贴于使用者的背部和腰部的状态下弯曲。
为此,靠背部框架122的下端部可以通过铰链H(参照图13)与背板柱400结合,靠背部框架122的上端部可以通过背板滑块600及背板连接器700与背板柱400的上端部结合。
背板滑块600能够以能够上下滑动的方式结合于背板柱400中的高于铰链H的部分,背板连接器700可以连接背板滑块600和靠背部框架122。
当使用者在将背部靠在靠背部120的状态下将背板柱400向后倾斜时,背板滑块600可以向下滑动,从而使靠背部框架122以铰链H为旋转中心旋转的同时弯曲,使得靠背部120的上部和下部可以保持紧贴于使用者的背部和腰部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背板连接器700可以使靠背部框架122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以保持靠背部120的左侧和右侧紧贴于使用者的背部和腰部的状态。
像这样,当使用者倾斜靠背部120时,为了使背板连接器700可以使靠背部框架122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优选地,背板连接器700由可以因使用者的负荷而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即,当使用者倾斜靠背部120时,背板连接器700因使用者的负荷而变形的同时,可以使靠背部框架122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
将参照图14详细后述当使用者对靠背部120进行倾斜操作时的作用,以下,首先描述靠背部框架122、背板滑块600及背板连接器700的详细结构。
图4为简要示出图1至图3所示的靠背部的侧面剖视图,图5为示出图1至图3所示的靠背部框架及背板柱的正面立体图,图6为示出图1至图3所示的靠背部框架及背板柱的背面立体图,图7为具体示出图4所示的靠背部框架的侧视图。
参照图4至图7,如上所述,靠背部框架122可以包括靠背板123、腰靠125及腰靠盖124。
靠背板123的前表面可以与具有缓冲力的靠背垫121结合。靠背板123的后表面可以与上述背板连接器700结合。背板板123的外部盖有纤维材料盖,背板板123可以设置于上述纤维材料盖内。
腰靠盖124可以与靠背板123的下端部后表面结合。腰靠盖124的前表面可以与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腰部的腰靠125结合,腰靠125可以设置于靠背板123的下端部前表面。腰靠125可以设置于靠背垫121与靠背板123之间以支撑靠在靠背垫121的使用者的腰部。腰靠125可通过形成在靠背板123的下端部的孔与腰靠盖124结合。腰靠盖124可以与靠背板123的下端部后表面结合以支撑施加到腰靠125的上述使用者的腰部负荷。
在腰靠盖124的左右方向中央下端可以向下侧突出形成有通过铰链H(参照图13)结合的铰链结合部127。铰链结合部127可以相对于靠背板123的下端向下侧突出形成。铰链结合部127由弹性体形成,因此当使用者倾斜靠背部120时,可以弹性变形。
在靠背板123的上端部前表面可以突出形成有多个刚性加强肋123A。多个刚性加强肋123A可以形成在靠背板123的上端部前表面中的高于腰靠125的部分。腰靠125可以设置在靠背板123的下端部前表面,其为靠背板123的前表面中的未形成有多个刚性加强肋123A的部分。
多个刚性加强肋123A可以使靠背板123具有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背部负荷的强度,同时可以使靠背板123具有可以因使用者的背部负荷而弹性弯曲的强度。
多个刚性加强肋123A可以包括形成于靠背板123的前表面中央的圆形肋、围绕上述圆形肋的外侧的第一弧形肋、围绕上述第一弧形肋的外侧的第二弧形肋、形成于靠背板123的上端部整个前表面的多个格子形肋以及以放射形设置并连接上述圆形肋、上述第一弧形肋、上述第二弧形肋及上述多个格子形肋的多个直线形肋。
靠背板123由弹性体形成,因此当使用者倾斜靠背部120时,可以弹性变形。在靠背板123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126,因此靠背板123可以容易地因使用者的背部及腰部负荷而变形。
图8为示出背板柱的上端部、背板滑块及背板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9为图8的背面立体图,图10为示出靠背部框架通过背板滑块及背板连接器与背板柱的上端部结合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参照图8至图10,背板滑块600能够以可以前后滑动的方式与背板柱400的上端部前表面结合。在背板柱400的上端部前表面可以形成有供背板滑块600插入的插入槽410。插入槽410的上下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背板滑块600的上下长度。背板滑块600可以在直到背板滑块600的上端接触到插入槽410内的上侧以及背板滑块600的下端接触到插入槽410内的下侧的范围内上下滑动。
背板滑块600可以呈上下长的矩形。在背板滑块600的后表面可以突出形成有滑动结合突起部615。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边缘呈左右长的矩形,在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多个空间。
在背板柱400的插入槽410内可以形成有供滑动结合突起部615插入的滑动结合槽部415。滑动结合槽部415的上下长度可以形成为长于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上下长度。背板滑块600可以在直到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上端接触到滑动结合槽部415内的上侧以及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下端接触到滑动结合槽部415内的下侧的范围内上下移动。
在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左侧和右侧可以分别形成有滑动突起616、617。滑动突起616、617可以包括形成于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左侧的第一滑动突起616以及行程于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右侧的第二滑动突起617。一对第一滑动突起616可以形成于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左侧,但是至少一个第一滑动突起616形成于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左侧。一对第二滑动突起617可以形成于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右侧,但是至少一个第二滑动突起617可以形成于滑动结合突起部615的右侧。
优选地,在滑动结合槽部415内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有滑动槽(未示出),滑动突起616、617插入于上述滑动槽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
在背板滑块600的前表面可以突出形成有连接器插入部620。在连接器插入部620可以形成有前表面开口的插入空间621。连接器插入部620可以呈前表面开口的圆筒形。连接器插入部620的纵截面可以呈椭圆形。然而,连接器插入部620的纵截面形状可以呈圆形,也可以呈多边形。
在背板滑块600可以形成有通向插入空间621的中心的第一紧固槽622。
背板连接器700可以包括连接器环710、后连接器720及前连接器730。连接器环710、后连接器720及前连接器730可以呈与连接器插入部620对应的形状。即,连接器环710、后连接器720及前连接器730各自的纵截面形状可以呈椭圆形。
在连接器环710能够以前后贯通的方式形成有供连接器插入部620的前端部插入的贯通孔711。
后连接器720的后端部可以插入于连接器插入部620的插入空间621。后连接器720的前端部可以向连接器插入部620的前方突出并设置于连接器环710的贯通孔711内。
前连接器730可以与连接器环710的前端部结合。前连接器730可以紧固于后连接器720的前端部。在前连接器730的后表面可以形成有供后连接器720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槽731。
在前连接器730的中心可以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的第二紧固槽732。在后连接器720的中心可以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的第三紧固槽722。第三紧固槽722可以形成为后端部722A的直径大于前端部的直径。
连接器环710、后连接器720、前连接器730及背板滑块600可以通过内紧固部件740及外紧固部件750紧固。即,背板连接器700可以通过内紧固部件740及外紧固部件750紧固于背板滑块600。
内紧固部件740可以具有第一头部741及内杆部742。第一头部741可以与背板滑块600的后表面接触。内杆部742可以突出形成于第一头部741的前表面。内杆部742可以贯通第一紧固槽622并插入于第三紧固槽722的后端部722A。
外紧固部件750可以具有第二头部751及外杆部752。第二头部751可以与前连接器730的前表面接触。外杆部752可以突出形成于第二头部751的后表面。外杆部752可以通过贯通第二紧固槽732来插入于第三紧固槽722并紧固于内杆部742。
在内杆部742的内周面可以形成有螺纹,在外杆部752的外周面可以形成有与形成在内杆部742的内周面的螺纹结合的螺纹。
内杆部742和外杆部752可在第三紧固槽722的后端部722A内紧固。
在前连接器730的前表面中心可以突出形成有围绕第二头部751的周围的第二头部盖733。第二紧固槽732能够以通向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于第二头部盖733的内部空间中心。
第二头部盖733的内周面可以形成为向后凹陷的第一曲面,第二头部751的后表面可以形成为与第一曲面相匹配地向后凸出的第二曲面。
在后连接器720的前端外周面可以沿径向突出形成有第一凸缘725,上述第一凸缘725插入于形成在前连接器730的后表面的插入槽731。
在连接器环710的前端外周面可以沿径向突出形成有第二凸缘715。在连接器环710的前端内周面可以形成有第三凸缘插入槽716(参照图10)。
在前连接器730的后端外周面可以沿径向突出形成有第三凸缘735。第三凸缘735可以插入于第三凸缘插入槽716。
在前连接器730能够以通向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有第四紧固槽737。紧固于靠背部框架122的靠背板123的紧固部件(例如螺栓,未示出)可以贯通第四紧固槽737。在后连接器720的前表面可以形成有紧固槽727。贯通第四紧固槽737的上述紧固部件的末端可以插入于紧固槽727。即,背板连接器700可以通过上述紧固部件紧固于靠背部框架122的靠背板123。
第四紧固槽737可以设置于相对于第二头部盖733的外侧。第四紧固槽737及紧固槽727可以设置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紧固槽737及紧固槽727可以分别设置为一对。
图11为示出靠背部框架的下端部和背板柱的分解立体图,图12为图11的背面立体图,图13为示出靠背部框架的下端部与背板柱通过铰链结合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参照图11至图13,如上所述,在腰靠盖124的下端可以突出形成有通过铰链H与背板柱400结合的铰链结合部127。
铰链结合部127可分为2个,可以包括设置于左侧的左铰链结合部127A以及设置于右侧的右铰链结合部127B。
在左铰链结合部127A的下端后表面可以形成有沿左右方向相互隔开的一对第一铰链突起128。在一对第一铰链突起128可以分别形成有左右连通的第一铰链孔128A。
在右铰链结合部127B的下端后表面可以形成有沿左右方向相互隔开的一对第二铰链突起129。在一对第二铰链突起129可以分别形成有左右连通的第二铰链孔129A。
在背板柱400的前表面可以形成有供一对第一铰链突起128插入的第一铰链槽420以及供一对第二铰链突起129插入的第二铰链槽430。第一铰链槽420及第二铰链槽430可以左右设置。
在第一铰链槽420内可以形成有插入于一对第一铰链突起128之间的第一插入突起421。在第一插入突起42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可以形成有第一结合突起422,上述第一结合突起422插入于分别形成在一对第一铰链突起128的第一铰链孔128A并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一对第一铰链突起128结合。
在第二铰链槽430内可以形成有插入于一对第二铰链突起129之间的第二插入突起431。在第二插入突起431左侧面和右侧面可以形成有第二结合突起432,上述第二结合突起432插入于分别形成在一对第二铰链突起129的第二铰链孔129A并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一对第二铰链突起129结合。
一对第一铰链突起128、一对第二铰链突起129、形成于第一插入突起42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一结合突起422、形成于第二插入突起43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二结合突起432可以是通过铰链H结合的实际结构。
观察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的作用如下。
图14为示出使用者在将背部靠在靠背部的状态下使背板柱向后倾斜时的作用的图。
参照图13及图14,当使用者在将背部靠在靠背部120的状态下将背板柱400向后倾斜时,背板滑块600向下滑动,使得靠背部框架122以铰链H为旋转中心旋转的同时弯曲,从而使上部向后移动且下部向前移动。因此,可以保持使用者的背部紧贴于靠背部120的上部的状态,并且还可以保持上述使用者的腰部紧贴于靠背部120的下部的状态。
并且,当使用者将背部靠在靠背部120的状态下降背板柱400向后倾斜时,背板连接器700因作用于背板连接器700的负荷而变形的同时使靠背部框架122向上述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因此,可以保持靠背部120的左侧和右侧紧贴于使用者的背部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1中,当倾斜(靠背部的调节前后角度)时,作为腰部支撑部的靠背部120的下部前进以填充与腰部之间的空间,使得整个身体接触靠背部120以分散负荷而不会施加局部压力,因此可以提高就坐感。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1中,当倾斜时,背板连接器700使靠背部框架122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因此靠背部120的左侧和右侧始终能够贴在使用者的背部,当工作时或者在椅子上移动身体时,身体会与靠背部靠背部120一起移动,从而可以提高就坐感。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1中,当倾斜时,腰靠盖124因靠背板123的弯曲角度而向下侧方向施加力,从而可以使腰靠125推动使用者的腰椎。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椅子1中,当倾斜时,靠背部120自然下降并与背部一起移动,因此可以防止衣服因与靠背部120的摩擦而卷起。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能够以其他具体形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应当被理解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而不是上述详细描述来指示,并且从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含义、范围及其等同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形式应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椅子,其在调节靠背部的前后角度时,靠背部框架弯曲,从而防止腰靠从使用者的腰部脱落,进而可以使整个靠背部支撑使用者的负荷,并分散施加在背靠部的使用者的负荷,从而可以提高就坐感。
Claims (15)
1.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靠背部框架,用于支撑靠背部;
背板柱,通过铰链结合于上述靠背部框架的下端部,能够以下端部为旋转中心前后旋转;
背板滑块,以能够上下滑动的方式结合于上述背板柱中的高于上述铰链的部分;以及
背板连接器,用于连接上述靠背部框架和上述背板滑块,
上述背板连接器使上述靠背部框架沿使用者的负荷所作用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上述背板连接器由能够因上述使用者的负荷而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背板滑块的前表面突出形成有连接器插入部,在上述连接器插入部形成有前表面开口的插入空间,
上述背板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环,以前后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上述连接器插入部的前端部插入于上述贯通孔;
后连接器,其后端部插入于上述插入空间,前端部向上述连接器插入部的前方突出并设置于上述贯通孔内;以及
前连接器,与上述连接器环的前端部结合,紧固于上述后连接器的前端部,并紧固于上述靠背部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连接器的后表面形成有供上述后连接器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背板滑块形成有通向上述插入空间的中心的第一紧固槽,
在上述前连接器的中心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的第二紧固槽,
在上述后连接器的中心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的第三紧固槽,
上述第三紧固槽形成为后端部的直径大于前端部的直径,
上述椅子还包括:
内紧固部件,包括第一头部及内杆部,上述第一头部与上述背板滑块的后表面接触,上述内杆部突出形成于上述第一头部的前表面,通过贯通上述第一紧固槽来插入于上述第三紧固槽的后端部;以及
外紧固部件,包括第二头部及外杆部,上述第二头部与上述前连接器的前表面接触,上述外杆部突出形成于上述第二头部的后表面,通过贯通上述第二紧固槽来插入于上述第三紧固槽并紧固于上述内杆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连接器的前表面中心突出形成有围绕上述第二头部的周围的第二头部盖。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连接器的前端外周面沿径向突出形成有插入于上述插入槽的第一凸缘,
在上述连接器环的前端外周面沿径向突出形成有第二凸缘,在上述连接器环的前端内周面形成有第三凸缘插入槽,
在上述前连接器的后端外周面沿径向突出形成有插入于上述第三凸缘插入槽的第三凸缘。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前连接器以通向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有供紧固于上述靠背部框架的紧固部件贯通的第四紧固槽,
在上述后连接器的前表面形成有供上述紧固部件的末端插入的紧固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背板柱的上端部前表面形成有上下长度长于上述背板滑块的上下长度的插入槽,
在上述背板滑块的后表面形成有滑动结合突起部,
在上述背板柱的上述插入槽内形成有上下长度长于上述滑动结合突起部的上下长度且供上述滑动结合突起部插入的滑动结合槽部,
在上述滑动结合突起部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有滑动突起,上述滑动突起插入于分别形成在上述滑动结合槽部内的左侧和右侧的滑动槽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背部框架包括:
靠背板,与上述背板连接器结合;
腰靠,设置于上述靠背板的下端部前表面,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腰部;以及
腰靠盖,与上述靠背板的下端部后表面结合,用于支撑施加到上述腰靠的上述使用者的腰部负荷,
在上述腰靠盖的左右方向中央下端突出形成有通过上述铰链结合的铰链结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上述铰链结合部由弹性体形成,相对于上述靠背板的下端向下侧突出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背板由弹性体形成,
在上述靠背板形成有通向前后方向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背部还包括设置于上述靠背板的前表面并具有缓冲力的靠背垫,
上述腰靠设置于上述靠背垫与上述靠背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靠背板的上端部前表面中的高于上述腰靠的部分突出形成有多个刚性加强肋。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当上述使用者在将背部靠在上述靠背部的状态下将上述背板柱向后倾斜时,上述背板滑块向下滑动,上述靠背部框架以上述铰链为旋转中心旋转的同时弯曲,使得上部向后移动且下部向前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KR2022/003711 WO2023176995A1 (ko) | 2022-03-17 | 2022-03-17 | 의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255732A true CN119255732A (zh) | 2025-01-03 |
Family
ID=8802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93523.8A Pending CN119255732A (zh) | 2022-03-17 | 2022-03-17 | 椅子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494520A1 (zh) |
JP (1) | JP2025508163A (zh) |
CN (1) | CN119255732A (zh) |
AU (1) | AU2022447287A1 (zh) |
WO (1) | WO202317699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336009Y1 (ko) * | 2003-07-30 | 2003-12-12 | 주식회사 일룸 | 의자 등판의 조절장치 |
JP5347142B2 (ja) * | 2008-01-16 | 2013-11-20 | コクヨ株式会社 | 椅子 |
KR100903215B1 (ko) * | 2008-10-10 | 2009-06-18 | 주식회사 시디즈 | 틸팅 가능 의자 |
KR101603998B1 (ko) * | 2015-10-13 | 2016-03-16 | 성용기업 주식회사 | 요추의 지지위치가 가변되는 의자 |
KR101980343B1 (ko) | 2018-04-11 | 2019-08-28 | 주식회사 네오퍼스 | 요추지지력이 향상된 의자 |
KR102071448B1 (ko) * | 2019-05-16 | 2020-01-30 | 유한회사 애니체 | 의자 등받이의 이중구조 틸팅장치 |
KR102468097B1 (ko) * | 2020-10-29 | 2022-11-22 | 주식회사 시디즈 | 의자 |
-
2022
- 2022-03-17 AU AU2022447287A patent/AU202244728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3-17 CN CN202280093523.8A patent/CN119255732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3-17 EP EP22932362.1A patent/EP449452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3-17 JP JP2024554724A patent/JP2025508163A/ja active Pending
- 2022-03-17 WO PCT/KR2022/003711 patent/WO2023176995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76995A1 (ko) | 2023-09-21 |
AU2022447287A1 (en) | 2024-09-26 |
JP2025508163A (ja) | 2025-03-21 |
EP4494520A1 (en) | 2025-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77693B (zh) | 摇动椅子 | |
JP4856911B2 (ja) | 背もたれ付き椅子 | |
US20020180250A1 (en) | Chair | |
JP5976747B2 (ja) | ティルティングタイプ椅子 | |
US20110074197A1 (en) | Chair | |
WO2002032266A1 (fr) | Chaise | |
KR102277397B1 (ko) | 의자 좌판 및 등판 지지 구조 | |
KR102130324B1 (ko) | 의자용 어셈블리 및 그가 적용된 의자 | |
JP4627931B2 (ja) | 椅子の背もたれの支持機構 | |
CN114468638A (zh) | 一种全动态座椅 | |
JP4697894B2 (ja) | 椅子 | |
JP5598855B2 (ja) | 背もたれの傾動可能な椅子 | |
KR101902770B1 (ko) | 의자용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구비한 의자 | |
JP6078290B2 (ja) | 椅子 | |
JP4697892B2 (ja) | 椅子 | |
JP2008055134A (ja) | 椅子 | |
JP5642466B2 (ja) | 背凭れ追従機構 | |
CN119255732A (zh) | 椅子 | |
KR102468097B1 (ko) | 의자 | |
JP4950486B2 (ja) | 椅子 | |
JP6705879B2 (ja) | 椅子 | |
JP6141634B2 (ja) | 椅子 | |
EP4516163A1 (en) | Armrest assembly and chair comprising same | |
KR200315980Y1 (ko) | 의자의 높이 조절장치 | |
KR20190011032A (ko) | 리클라이닝 체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