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200251A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200251A CN119200251A CN202411639324.XA CN202411639324A CN119200251A CN 119200251 A CN119200251 A CN 119200251A CN 202411639324 A CN202411639324 A CN 202411639324A CN 119200251 A CN119200251 A CN 1192002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pixels
- pixel
- display panel
- light spl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02B30/29—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lenticular array, e.g. slanted arrays, irregular arrays or arrays of varying shape or siz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多个分光结构,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分光结构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为条状,多个分光结构沿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顺序排布,分光结构沿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第二方向和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三方向之间具有预设角度,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垂直,预设角度范围为75°~90°。通过设置预设角度范围为75°~90°,增大视点宽度,使得视点间的暗区消失。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减小视点间的暗区,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主动分光显示技术通过分光元件将不同的像素投影到对应的视区,以实现裸眼3D效果。然而,现有的显示模组在应用主动分光显示技术时,相邻的两个视点间存在暗区。当观察者水平移动时,会出现视区与视区之间亮度骤降,图像跳变的现象,严重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视点间暗区较大,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多个分光结构,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分光结构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为条状,多个分光结构沿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顺序排布,分光结构沿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第二方向和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三方向之间具有预设角度,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垂直,预设角度范围为75°~90°。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分光结构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多个子像素,在位于不同分光结构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的位置相同的子像素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通过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后汇聚在同一视点;
优选的,在位于不同分光结构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的位置相同的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以及绿色子像素;
优选的,分光结构对应奇数个视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子像素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像素、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子像素,在位于相邻分光结构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的位置相同的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以及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子像素或第三子像素相邻的第一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至少一个第三子像素包括多个第三子像素,在第二方向上,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二子像素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或,在第二方向上,多个第一子像素连续排列,多个第二子像素和多个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优选的,在第三方向上,多个第一子像素依次排列,多个第二子像素和多个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或,在第三方向上,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二子像素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优选的,在第二方向上,任意两个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相等,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四方向上,任意两个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四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优选的,在第二方向上,多个子像素排布成多个像素列,分光结构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奇数个像素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多个第二子像素和多个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上,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二子像素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和多个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在第三方向上,第一子像素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第一子像素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三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四方向上,第一子像素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第一子像素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三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第四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角度为arctan(k),其中,k为1~5的正整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光结构包括柱透镜,不同柱透镜的中轴之间的距离为SD/(D+H),其中,S为在第一方向上,在位于不同柱透镜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的位置相同的子像素之间的距离,D为柱透镜与视点所在平面间的距离,H为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S满足表达式:
其中,n为柱透镜对应的视点个数,p为沿第三方向排列的相邻子像素之间的距离,θ为预设角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光结构包括柱透镜,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大于柱透镜的焦距;优选的,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为柱透镜的焦距的1.1~1.2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为绿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为红色子像素,第三子像素为蓝色子像素。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及的显示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分光结构沿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顺序排布,并沿平行于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之间设置预设角度,使得显示面板中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与分光结构的相对位置相同。通过设置预设角度范围为75°~90°,增大视点宽度,使得视点间的暗区消失。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减小视点间的暗区,提升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视点分布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强分布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强分布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强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0;多个分光结构11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为条状,多个分光结构110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方向x顺序排布,分光结构110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方向F1延伸,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F1相交,第二方向F1和第三方向y之间具有预设角度θ,第一方向x和第三方向y垂直,预设角度θ范围为75°~90°。
具体地,在显示面板100出光侧设置分光结构110,分别在观察者的左眼和右眼形成不同的显示图像,观察者通过左眼和右眼分别识别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即可获得立体显示图像内容。相关技术中,分光结构11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三方向y,则显示面板100中的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与分光结构110的相对位置差异较大,使得子像素发出的光线通过分光结构110后在视点上出现色分离现象。因此,设置多个分光结构110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方向x顺序排布,并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方向F1延伸,第二方向F1和第三方向y之间具有预设角度θ,使得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相对于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在显示面板100的坐标系中,定义一个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方向x,根据笛卡尔坐标系的规则,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0所在的平面内,必然存在一个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三方向y。示例性地,第三方向y可以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的一侧。针对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显示面板100,第三方向y可以平行于显示面板100无限扩大后趋近直线的一侧。示例性地,第三方向y可以平行于观察者的水平移动方向。分光结构110可以包括柱透镜。下面以柱透镜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示例性地,采用柱透镜作为分光结构110,柱透镜的长边方向则为分光结构110的延伸方向。预设角度θ的表达式可以为:
θ=±atan (k) (1)
其中,k为1~5的正整数。
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视点分布示意图。参见图3,示例性地,分光结构110对应的视点包括view1、view2和view3。在第三方向y上,相邻视点间存在第一视点间距l,在垂直于第二方向F1的第四方向F2上,相邻视点间存在第二视点间距d,其表达式可以为:
d=l*cosθ (2)
图4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基于相似三角形原理,柱透镜所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H的一种表达式为:
其中,D为柱透镜与多个视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p为沿第三方向y排列的相邻子像素之间的距离。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在位于不同柱透镜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子像素之间的距离S为:
其中,n为视点个数。
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以得到,不同柱透镜的中轴之间的距离Plens为:
Plens=SD/(D+H) (5)
另外,柱透镜的数值孔径NA的表达式为:
其中,为柱透镜的焦距。
在光学系统中,艾里斑表达式为:
其中,λ为光的波长,r为艾里斑的半径。
根据艾里斑公式,可知,柱透镜的数值孔径NA越小,艾里斑的半径r越大。而艾里斑的半径r的大小与视点宽度成正比,即柱透镜的数值孔径NA越小,视点宽度与相邻视点间的距离的比值越大,相邻视点之间的暗区越小。在一些实施例中,子像素位于柱透镜的焦平面上,柱透镜的焦距f等于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H。因此,根据上述各公式可以得到,当第一视点间距l设置为预设值时,预设角度θ越大,第二视点间距d就越小,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H越大,则视点宽度越大,相邻视点之间的暗区越小。本申请对预设角度θ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在优选的情况下,预设角度θ>75°,视点间暗区消失。
示例性地,多个子像素发出的部分光线通过其对应的柱透镜后形成的视点为第一视点,多个子像素发出的部分光线通过与其对应的柱透镜相邻的柱透镜后形成的视点为第二视点。设置θ为atan(5)时,视点间不存在暗区。图6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如图6所示,横轴为柱透镜与视点间的距离,竖轴为视点照度。位于中央区域内的部分曲线代表第一视点上的照度分布,位于边缘区域内的部分曲线代表第二视点上的照度分布。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分光结构110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方向x顺序排布,并沿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方向F1延伸,第二方向F1和第三方向y之间设置预设角度θ,使得显示面板100中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与分光结构110的相对位置相同。通过设置预设角度θ范围为75°~90°,增大视点宽度,使得视点间的暗区消失。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减小视点间的暗区,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子像素,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多个子像素,在位于不同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子像素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通过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后汇聚在同一视点;优选的,在位于不同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以及绿色子像素;优选的,分光结构110对应奇数个视点。
具体地,在位于不同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以及绿色子像素,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通过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后汇聚在同一视点。这样设置,使得一个视点上可以接收到不同颜色的光线,避免了色分离问题。示例性地,设置每个分光结构110对应的视点个数为奇数个,示例性地,每个分光结构110对应的视点个数为2N+1个(N=1,2,3…),可以避免缺色问题。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设置在位于不同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子像素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通过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后汇聚在同一个视点。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像素间的“借色”,避免显示模组在实现立体显示时出现色分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强各子像素的亮度。并且,不同子像素在需要显示相同亮度图案时,可以使用更小的电流,进而可以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功耗。进一步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显示模组在实现立体显示时的色分离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子像素101为绿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102为红色子像素,第三子像素103为蓝色子像素。好处在于,显示模组采用三原色RGB显示技术进行彩色显示。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多个子像素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像素101、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102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子像素103,在位于相邻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第二子像素102和第三子像素103,以及在第二方向F1上,与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相邻的第一子像素101构成一个像素单元。
具体地,每个像素单元通过像素补偿算法进行处理后作为一个虚拟像素进行发光显示。以分光结构110对应的视点数n为k的整数倍为例,参见图7,列出了像素单元中包括的子像素的坐标信息。在位于相邻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第二子像素102(i+n/2k+1,j-k)和第三子像素103(i+1,j-k),以及在第二方向F1上,与第三子像素103(i+1,j-k)相邻的第一子像素101(i,j)构成一个像素单元。以此类推,在第三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像素单元之间共用一个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相关技术中,坐标为(i,j)的第一子像素101、坐标为(i+n/2k,j)的第一子像素101、坐标为(i+1,j-k)的第三子像素103以及坐标为(i+n/2k+1,j-k)的第二子像素102构成一个像素单元。通过相关技术中的像素补偿算法进行处理后,在这个像素单元中,两个第一子像素101分别显示不同的内容,通过子像素间的“借色”,该像素单元作为两个虚拟像素进行显示,导致在显示模组的物理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人眼的视觉分辨率较低。上述像素补偿算法可以采用多种辅助算法,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像素补偿即可。示例性地,像素补偿算法可以为亚像素渲染算法。示例性地,通过将亚像素渲染算法集成至芯片,利用芯片对显示模组中的像素单元进行精确控制,从而优化虚拟像素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位于相邻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第二子像素102和第三子像素103,以及在第二方向F1上,与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相邻的第一子像素101构成一个像素单元。通过亚像素渲染算法处理后,通过子像素间的“借色”,每个像素单元作为一个虚拟像素进行显示,相比现有技术,在显示模组的物理分辨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升人眼的视觉分辨率。
图8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图8、图9和图10,至少一个第一子像素101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101、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102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102,至少一个第三子像素103包括多个第三子像素103,在第二方向F1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02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或,在第二方向F1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连续排列,多个第二子像素102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优选的,在第三方向y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依次排列,多个第二子像素102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或,在第三方向y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02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优选的,在第二方向F1上,任意两个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相等,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四方向F2上,任意两个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四方向F2垂直于第二方向F1;优选的,在第二方向F1上,多个子像素排布成多个像素列,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奇数个像素列。
具体地,在显示面板100中排布有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多个第二子像素102以及多个第三子像素103,第一子像素101、第二子像素102和第三子像素103的发光颜色不同。
如图2所示,在第三方向y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依次排列,多个第二子像素102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F1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02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这样设置,使得在第二方向F1上,在位于相邻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第一子像素101和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可以完成“借色”,避免色分离问题。
如图8所示,在第三方向y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02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F1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02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这样设置,使得在第二方向F1上,在位于相邻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第一子像素101和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可以完成“借色”,避免色分离问题。
示例性地,可以通过在分光结构110覆盖的多个子像素中定位一个第一子像素101,缓慢转动该第一子像素101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直至在分光结构110的延伸方向上,存在一个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和该第一子像素101连续排列,使得该第一子像素101和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相对该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
如图9所示,在第三方向y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依次排列,多个第二子像素102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F1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连续排列,多个第二子像素102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这样设置,使得在第二方向F1上,在位于相邻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第一子像素101和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可以完成“借色”,避免色分离问题。
如图10所示,在第三方向y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02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F1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连续排列,多个第二子像素102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这样设置,使得在第二方向F1上,在位于相邻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的第一子像素101和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可以完成“借色”,避免色分离问题。
示例性地,可以通过在分光结构110覆盖的多个子像素中定位一个第一子像素101,缓慢转动该第一子像素101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直至在其相邻的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中,存在一个第二子像素102(或第三子像素103)与该第一子像素101相对于各自对应的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
在优选的情况下,在第二方向F1上,分光结构11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覆盖奇数个像素列,更有利于子像素间的“借色”。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子像素排布方式,进一步使不同发光颜色的子像素相对分光结构110的位置相同,实现方式简单,进一步有效地解决了色分离问题,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在第二方向F1上,设置任意两个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相等,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四方向F2上,设置任意两个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相等,使得多个子像素在显示面板100中均匀排布。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更加精确地控制颜色的混合,提升图像质量,减少锯齿状边缘和摩尔纹。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多个第二子像素102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F1上,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二子像素102交替排列,多个第一子像素101和多个第三子像素103交替排列,在第二方向F1上,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像素102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三子像素103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四方向F2上,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像素102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三子像素103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第四方向F2垂直于第二方向F1。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第二方向F1上,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像素102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三子像素103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0的第四方向F2上,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子像素102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三子像素103之间的距离不相等。示例性地,参见图11,第一子像素间距d1和第二子像素间距d2不相等,第三子像素间距d3和第四子像素间距d4不相等。通过精确控制不同颜色的子像素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颜色的混合,减少特定角度下的颜色不均匀性。
示例性地,设定观察者与显示模组间的距离为30cm,第一视点间距l为6.5cm,分光结构110对应的视点个数为4。分别以预设角度θ为atan(1/5)和预设角度θ为atan(5)进行试验,得到多个视点的照度分布情况。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图13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视点的照度分布曲线峰值的半高宽(Full Width at HalfMaximum,FWHM)代表了该视点处照度峰值强度下降到其一半时的横向范围。设置中心两视点的峰值半高宽FWHM与第一视点间距l的比值作为评价依据,该比值越大,代表暗区越小。参见图12和图13,当预设角度θ为atan(1/5)时,中心两视点的峰值半高宽FWHM为37.8,该比值为0.58;当预设角度θ为atan(5)时,中心两视点的峰值半高宽FWHM为49.5,该比值为0.76。由此可得,预设角度θ越大,暗区越小。
另外,通过调整子像素间的距离,可以对子像素通过分光结构110后汇聚到的视点进行调整,从而可以对第一视点间距l进行调整。示例性地,设置预设角度θ为atan(5)。图14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图15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照度分布示意图。参见图13-图15,第一视点间距l分别为6.5cm、6.5/2cm和6.5/3cm,中心两视点的峰值半高宽FWHM分别为49.5mm、25.65mm和18.95mm,则中心两视点的峰值半高宽FWHM与第一视点间距l的比值分别为0.76、0.79和0.87。由此可得,第一视点间距l越小,则暗区越小。在优选的情况下,设定预设角度θ为atan(5),第一视点间距l为6.5/3cm,进一步减小视点间的暗区。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F1和第四方向F2上,设置第一子像素101与其相邻的两个子像素间的距离不相等,得到更加灵活的像素排布方式。通过调整子像素间的距离,可以对第一视点间距l做出优化调整,进一步有利于减小视点间的暗区,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光结构110包括柱透镜。
具体地,通过柱透镜可以将不同视角的图像分别导向观察者的左右眼,从而产生立体视觉效果。由于柱透镜的横向聚焦作用,可以减少左右眼之间的图像串扰,提高3D图像的质量。并且柱透镜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显示面板100的集成方案容易实现。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分光结构110为柱透镜,可以提升显示模组的立体显示图像质量,进一步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光结构110包括柱透镜,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大于柱透镜的焦距;优选的,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为柱透镜的焦距的1.1~1.2倍。
具体地,图16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6,显示面板100包括沿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z依次叠置的第一无机层11、有机封装层12和第二无机层13,显示模组包括在显示面板100出光侧依次叠置的偏光层14、光学胶层15、薄膜压印胶层16。柱透镜位于薄膜压印胶层16背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
柱透镜所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H的另一种表达式为:
H=t1/N1+t2/N2+…+tn/Nn (8)
其中,t1~tn为显示模组中的各膜层厚度,N1~Nn为各膜层的折射率。
柱透镜的曲率半径R可以为:
R=(N1-1)(t1/N1+t2/N2+…+tn/Nn) (9)
柱透镜的圆锥系数K可以为:
K=-1/N2 (10)
其中,
N2=t0/(t0-R) (11)
其中,t0为显示模组中的膜层总厚度。
示例性地,可以通过调整薄膜压印胶层16的厚度调整显示模组中的膜层总厚度,从而调整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例如,增大薄膜压印胶层16的厚度,使得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大于柱透镜的焦距,通过使子像素远离柱透镜的焦点,减小视点间的暗区。
图17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强分布示意图,图18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强分布示意图,图19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强分布示意图。参见图17-图19,分别设定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为柱透镜的焦距的1倍、1.1倍以及1.2倍。随着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相邻视点间的暗区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柱透镜覆盖的子像素与柱透镜之间的距离大于柱透镜的焦距,实现离焦,从而进一步减小视点间的暗区,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的分辨率,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及的显示模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实施例提及的显示模组的有益效果,其技术原理和产生的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申请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多个分光结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所述分光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为条状,多个所述分光结构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顺序排布,所述分光结构沿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方向和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三方向之间具有预设角度,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预设角度范围为75°~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分光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多个所述子像素,在位于不同所述分光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所述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所述分光结构的位置相同的所述子像素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通过各自对应的所述分光结构后汇聚在同一视点;
优选的,在位于不同所述分光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所述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所述分光结构的位置相同的所述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以及绿色子像素;
优选的,所述分光结构对应奇数个所述视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子像素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像素、至少一个第二子像素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子像素,在位于相邻所述分光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所述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所述分光结构的位置相同的所述第二子像素和所述第三子像素,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子像素或所述第三子像素相邻的所述第一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像素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子像素包括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交替排列,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或,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连续排列,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
优选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依次排列,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或,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交替排列,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两个所述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相等,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四方向上,任意两个所述子像素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子像素排布成多个像素列,所述分光结构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奇数个所述像素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二子像素交替排列,多个所述第一子像素和多个所述第三子像素交替排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子像素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不相等,所述第一子像素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四方向上,所述第一子像素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不相等,所述第一子像素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子像素之间的距离不相等,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为arctan(k),其中,k为1~5的正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结构包括柱透镜,不同所述柱透镜的中轴之间的距离为SD/(D+H),其中,S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位于不同所述柱透镜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中的多个所述子像素中,相对于各自对应的所述分光结构的位置相同的所述子像素之间的距离,D为所述柱透镜与所述视点所在平面间的距离,H为所述柱透镜覆盖的所述子像素与所述柱透镜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S满足表达式:
其中,n为所述柱透镜对应的所述视点个数,p为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的相邻所述子像素之间的距离,θ为所述预设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结构包括柱透镜,所述柱透镜覆盖的所述子像素与所述柱透镜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柱透镜的焦距;
优选的,所述柱透镜覆盖的所述子像素与所述柱透镜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柱透镜的焦距的1.1~1.2倍。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像素为绿色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为红色子像素,所述第三子像素为蓝色子像素。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639324.XA CN119200251A (zh) | 2024-11-15 | 2024-11-15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639324.XA CN119200251A (zh) | 2024-11-15 | 2024-11-15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200251A true CN119200251A (zh) | 2024-12-27 |
Family
ID=94043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639324.XA Pending CN119200251A (zh) | 2024-11-15 | 2024-11-15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200251A (zh) |
-
2024
- 2024-11-15 CN CN202411639324.XA patent/CN11920025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60677B2 (en) |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US9488844B2 (en) |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 |
JP4400172B2 (ja) | 画像表示装置、携帯端末装置、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 |
CN110824725B (zh) | 3d显示基板、3d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 |
US12236812B2 (en) |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CN102014289A (zh) | 三维显示装置 | |
TW201437685A (zh) | 裸眼式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 |
KR20180046987A (ko) | 광 필드 표시 장치 | |
US8743113B2 (en) |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US12124129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 |
US12066642B2 (en) | Light field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method thereof | |
US10393943B2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directional control of the output, and a back light for such a display device | |
JP2008304715A (ja) | 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
CN119200251A (zh)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EP3299883B1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ens panel | |
CN110928034B (zh) | 一种彩膜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US20240288708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6055707B (zh) | 一种裸眼3d显示模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8272765U (zh) | 用于3d显示的透镜及3d显示装置 | |
US11818330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9335760A (zh) |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7452662A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